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苏格拉底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4    阅读:

苏格拉底篇一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篇二
《苏格拉底思想》

《西方社会思想史》作业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

在痛苦中探索幸福

——苏格拉底的思想火花

所在院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

所在班级:2010级社会学

学生学号:01053031

学生姓名:钟存厚

指导老师:孙丽敏

在痛苦中探索幸福

——苏格拉底的思想火花

摘要: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可爱的、迷人的,哲学也是如此。苏格拉底这位伟大的古希腊

哲学家,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自身、命运等问题的思想和解释。他关于人生痛苦与幸福的解释

更是迷人。本文将从:一、痛苦的人和快乐的猪;二、要做痛苦的人和三、苏格拉底探索出

的幸福信条三个方面探讨此问题。

关键词:苏格拉底 哲学 痛苦 快乐 幸福

一、 痛苦的人和快乐的猪

(一) 痛苦的人

i第一种痛苦,就是我们在世界中的陌生感:我们无法认识我们的世界及我们自己。在

苏格拉底看来,这个世界不断地揭示它所宣传的东西为假。人们无法认识自己生存的世界,也无法认识自己。

至于世界,一切都如此的充满歧义,如此模糊,如此转瞬即逝,如此快速 他与所有自称对世界有所把握的语言都相悖。人们无法用绝对的语言描述事物,更加无法用

绝对的语言定义世界。长久以来,人们局限于观察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相

同性质的事物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事物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对世界有所体验的

任何个人,都曾证实我们生活的世界背叛了所有形式的陈述,人们只能归于沉默。

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们,或者是因为过于频繁的世事变迁而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或是

因为不断被否定的认识(或是结论)感到沮丧;或是在追逐效仿他人中失去了自我;或是„„

他们盲目彷徨,痛苦不堪。

ii第二种痛苦,是我们的挫败感:我们花时间追逐某事物,时间却不断使之延迟。对我

们来说,一切皆是失败,由此而产生的忧伤,如同一种诅咒,纠缠不离。

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欲望从未曾得到满足,我们从来不曾得到我们

需要的。一旦我们达成心愿,它就不再被欲求了。失望似乎是我们的宿命(成功之后会失望,失败了更是失望,岂不悲哉?)。对此,无一例外。

占有的愈多,欲求也愈多,结果我们发现:由于我们追求着我们没有的一切,我们所拥

有的一切如同被剥夺了一样。当我们能够为所欲为(看上去似乎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事物

了)时,人就如同被一个非此即彼的两难境地给压碎了。因为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或者,能

够什么都不要,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或者,想得到的必然多于能得到的,并且永不得到满

足。而且,欲望就是这样,如果欲望超出了我们的能够满足它的能力,可以欲求的东西就变

得无穷无尽。但是,我们享用它们的能力却非常有限(饱和)。饱和显示出了我们的无能。

使我们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中。

(二) 快乐的猪

这里的猪代表了那些,安于现状的没有理想,没有思考,一味享受,不奋斗,不追求,

永远懦弱,妥协,屈服的人们。他们或是得益于先辈的奋斗,或是摇尾求食,有的干脆放纵

私欲,自私功利地活着。他们没有责任感,使命感,对生命的畏惧感,不追求自我的实现,只为了像动物一样满足基本的生理欲求,乐不思蜀。

其实,在大众的眼里他们也许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可以不劳而获、苟且偷生。但是,在

苏格拉底的眼里,他们是不快乐的,不是适合人的快乐,所以称他们为“猪”,与人相区别。

这群人实质上是不快乐的:他们没有理想、抱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东西;他们为自己的欲望所累,环境的小变迁就会带来巨大的威胁和痛苦;他们依附于他人,任人宰割,没有自由,没有独立,没有安全,更没有幸福(因为,低俗的快乐并不等于幸福。);他们„„从这些方面看,要做痛苦的人是正确的。

二、 要做痛苦的人

苏格拉底深知,人是痛苦的(具体情况上文已经论及,在此不累述),猪是快乐的。但他却希望人,要活出个人样。即使痛苦,也要苦中作乐,也要探索幸福。他希望人们能够走出痛苦,走向幸福。即使是经过痛苦磨练后的幸福,也是珍贵的,值得的。

(一) 苏格拉底面对自己的痛苦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们感受的痛苦来自于两个方面:一面是人们被迫接受的,他们没有选择余地。这方面的痛苦是不自由的,对人无益的。它使人生活悲惨,任人宰割。另一方面的痛苦是人主动、自愿选择的,它可以磨练心智,是一种苦行僧注意,人们能够在痛苦中感受到惬意与愉快的。

苏格拉底便是选择了这种痛苦的,他一年四季穿相同质地的披风,一样赤着脚,每天保持身体的锻炼,经常思考,控制自己的欲望,在口渴时喝水,在饥饿时吃饭,从不挑剔。这不是被人逼的,而是他磨练心智的体现。 iii

(二) 苏格拉底面对大众的痛苦

其实,在苏格拉底以外的人的眼里看,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人们对于生死的纠结。人们无法估摸命运,无从把握生死。他们把对于生死的担忧视为人一生痛苦的根源。而苏格拉底看透了这一切。他对于大众们的痛苦是这样看的:

iv他说:“死亡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有时候,正是对于死亡的害怕引起了所有的懦弱、

所有的回避和所有的妥协。他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不能屈从于任何权力。不仅不能屈从于痛苦,甚至不能屈从于死亡。在最后的人生时光里,他通过他的生命证实了这一点:善举不是人们从中得到好处的那些事情,而是只要我们做成了就有好处的那些事情。它不像权力那样,是一种关于其他物质的媒介。他是真理和正义的殉道者。他说:“我们的生命不依赖于我们而依赖于我们的所作所为;不依赖于生命曾经活过而依赖于我们曾是什么;不依赖于我

v们生活过的时间而依赖于我们好好生活过的时间。”

三、 苏格拉底探索出的幸福信条

苏格拉底是一个追求幸福的人,众多关于他的论述证明了这一点。幸福是苏格拉底一

vii生思考的主题,他提出每个人必须以其中某种方式实现。苏格拉底成功了,他是幸福着死

去的,而他的身边却是一群痛苦的人。下面总结介绍几条他关于幸福的信条: vi

(一) 幸福来自关注人类自身的事情

苏格拉底是一位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的人。他认为,人类对于幸福的追求,应该着眼于人类自己的事物上。而关于世界的本源、宇宙的奥秘,神族的演进这些抽象的、玄之又玄的问题,是一堆无法被科学证实的逻辑上的推理。而关于这些推理间的否定缺乏意义,只能把人类陷入虚无状态。而人类的事物已足够繁杂,解决好人类的事物,才能确切地指导人生,其结果直接指向人类的幸福,使个人和群体受其恩泽。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的任务是让这个世界更明了,更容易被平凡大众所认识、把握,给人们在追求幸福时提供更好的引导和解释。他的一生都在尽全力做并且做得很好。

(二) 幸福来自感知

苏格拉底认为,幸福来自我们自己的感知,而不是其他。如果有人认为自己不幸福,原因不是幸福还没来的,或是幸福根本不存在,而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我们想要的幸福是我们自己的幸福,而不是他人的,更不是由他人评定。真正的幸福是我们用心感触的,不是别人的信条,别人的批判,更不是由他人命定的。它是我们个人的感知,是无法计量的,更加无法与他人比较,幸福不是攀比,更不是嫉妒。 我们的幸福感,虽与金钱等物质有关系。但却不取决于物质。所以,不能用物质的多寡来衡量幸福的程度,不能把增加物质作为增加幸福的途径,不要把物质作为目的。更不能用物质来衡量一切。

(三) 幸福来自专注和忘我

苏格拉底是专注的忘我的,也是幸福的。因为他把时间和精力在那时全部用于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了,不受外界的干扰、他人的影响。他经常会因为一个问题而停下

viii自己的脚步,静静地思考,有时是几个时辰,有时也会是整整一天。不管是什么问题,

只要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就会这样。那何尝不是一种陶醉,一种享受。

专注和忘我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有修养之人的成功的必不可少之条件。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就是说,专注和忘我是成就一切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 幸福来自自制

苏格拉底一直强调自制。他认为不懂自制的人就不会很好地控制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样的人会陷入物欲无法自拔,从而受制于物质,附属于物质,认物质的拥有者为主人。他们在贪图欲望满足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严,同时也失去了,人本身的独立。

不自制的人,永远不会生活得从容,更不会随遇而安。一旦遇上稍微恶化的环境,他们便无法顺利生存。他们会陷入痛苦,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能力和智慧。不会为他人、集体和国家做出任何贡献。别人也不会信任他。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他只在饥饿的时候吃,在口渴的时候喝。 ix

(五) 幸福来自身心的锻炼

身体是心灵的附属体,是心灵的仆人。一个人要想身心健康,幸福地活着,就必须保持身心的平衡,有经常锻炼的健康的心灵,有鲜活的心灵和有用的身体。娇惯身体,会使其因欲望的膨胀而变得麻木迟钝,甚至退化。退化的身心使人不能感到幸福的存在,感受幸福的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更不会有利于人们去实现幸福,以至于追求新的幸福。

苏格拉底就是这么做的。他不论冬夏,穿着同一件披风,赤着脚,坚持锻炼身体,不因严寒而退缩。不吝惜、娇惯自己的身体。以使之强壮有用。他从没有因为自己的学术有了名望,就到处夸夸其谈,去炫耀。或是广收门徒的学费,坐享其成。

(六) 幸福来自成就自我

寻找幸福中的重要步骤就在于认识自我,了解生命的意义和自我的意义。然后采取

x行动,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和你应该成为的人。有什么比实现梦想更幸福的呢?

不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永远也不会幸福。他们不会认识自我,更不会评价自我的价值,不懂得生命的标尺。有人忙碌一生,到头来两手空空,叹气惋惜,遗憾终生。就是

在这一点上出了问题。

苏格拉底不会这样,他记住了自己的使命,所以命运几经坎坷,他仍旧不会迷茫。他也知道了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别人的嘲笑和不解他能接受,面对死亡,他才坦然、幸福。

(七) 幸福来自自由

自由是苏格拉底一生奋斗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他最大的幸福,也是他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为此,他把需求降到了最低,为的是不受制于物质。他讲学却不收学费,为的是可以自由地选择学徒。自由地讲学。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为了自由,尤其是精神自由而活的。

苏格拉底在《泰阿泰德》中树立哲学家形象时,提及哲学家这一洒脱从容而又高傲的姿态:“他显然忽略那些小老师们的方式。但是,(除他之外),没有人能够以一种如

xi此自由的方式,将大衣的下摆放在肩上,颂扬那些诸如诸神灵那样收获的人的人生”他

以独立证明自由,以孤独证实其独立。

(八) 幸福来自健康的心态

苏格拉底是幸福的,因为他打败了自卑,树立了良好的心态。虽然,他的丑陋和他

xii的哲学一样有名。但他还是靠自己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他人。无论是爱情还哲学,他都

是大家。他把弱点转化成了优点。超越了自身的局限。

生活中也是这样,有人过分关注自己的局限、缺点,陷入了深深的自卑当中。他们把别人想象成了非常关注自己弱点的人,认为缺陷会带来羞辱。其实,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而且别人关注更多的还是他们自己,他们对你的印象来自于你自己的表现。如果你自己信心不足,自找耻辱。别人也就不会对你有什么太好的印象。

(九) 幸福来自自足

这一点在苏格拉底的婚姻中尤其明显。他用责任、耐心和仍让维持了一段可爱的婚姻。苏格拉底知道,知足者常乐,有所满足才会有所把握,有所改进和发展。他为婚姻做出的努力是值得的。妻子仍受着贫穷的生活。他们互相尊重彼此的生活方式,性格等。

xiii他们用实践证明了现代婚姻中“不要改变你的爱人”这条原则是可行的。在婚姻中,

幸福的夫妻总是爱着永远的真实的、原原本本的对方。这样的婚姻才是一方活水啊!

婚姻对于有才华的人来说是不幸的,因为一对夫妇总是依着两人中较为庸碌的一个人的水准而生活,但苏格拉底却懂得举重若轻,消化矛盾于无形。苏格拉底说到:正因

xiv为她如此的凶悍,如果我能够容忍她,就能够容忍全世界的人了。

(十) 幸福来自分享

苏格拉底喜欢分享。在学术中,他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占为己有,而是免费地与他人分享。他喜欢与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并且看重延续性的情感的回报。他认为这样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

在他反驳安提丰的“谈论有价值就得收费”的谬论时,这样一段言论足以证实他的观点:“如果我知道什么好的事情,我就传授给他们(学徒或朋友们),并把他们介绍给我认为会使他们在德行方面有所增长的任何其他老师。贤明的古人在他们所著的书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我也和他们共同研究探讨,如果我们从古人的书中发现什么好的东

xv西,我们就把它摘录出来,我们把能够这样彼此帮助看为是极大的收获”。

苏格拉底篇三
《苏格拉底 英文介绍》

苏格拉底篇四
《苏格拉底》

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对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苏格拉底的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二、苏格拉底法的价值与缺憾1。苏格拉底法的价值一是苏格拉底法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自由问答,尊重对方的自由、自主和选择,没有灌输和强迫,只有引导和激发,体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不是把人当作“它”待。这一点尤为后人所看重。这也是我们的观点,这对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是有意义的。2。是苏格拉底注重人性的价值决定了他对师生关系的价值。他常去和人交谈“, 这种方法可以消除以往在师生关系中司空见惯的保护性伪装, 建立真诚的、正直的师生关系。”3。是苏格拉底法通过问答激起怀疑精神、批评意识和强烈的探求欲望。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学习的。(二) 苏格拉底法的缺憾苏格拉底法的根基是唯心主义,这就决定了其缺陷是不可避免的。他认为知识智慧就存在人的心灵中,教育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内心中已有的知识引发出来。反对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考察,否定自然规律的存在,只是让学生一味的思考伦理道德、社会关系等问题。这样使对话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入拓展,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尽管如此,由于“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他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所以, 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因此,“苏格拉底法无论在教育史上,还是在哲学史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被看作西方启发式教学三、几点有益的启示(-)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创新人才。多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极深.教育内容是同定的、僵化的.教育的任务就是向学生灌输这些东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善于实行启发式,在不同程度上还是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很不够 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灌输,要刨设环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促使他们既掌握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培养他们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面临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掌握继续获取新的知识,善于总结新的经验,发展新的理论的科学的思想方法。二)要正确地认识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西方教育史学界普遍认为.后世的启发式教学法受苏格拉底的影响很大,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是现代启发式教学法的惟一渊源。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丘(公元前551 公元前47 9年)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三隅反.则不复也” 的主张,广泛采用启发式问答法进行教学,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后世中国乃至世界的教学方法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在大致相同的年代各自独立创立了启发式教学法,他们都是启发式教学法的创始人,事实充分说明现代启发式教学法有两个渊源.即东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和西方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教育理论工作者在研究启发式教学思想发展时.只提古希腊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是现代启发式教学法的惟一渊源,不提中国古代教育家孔丘启发式教学法是不符台史实的,也是不公平的的渊源//我们在充分肯定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历史功绩的同时.还应看到它也有明显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不科学的。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和智慧存在于自身的心灵中.是独立地脱离自身而存在的,人只能认识自己,这显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在理论上根本站不住脚,是完全错误的。由于苏格拉底的哲学世界观不正确.固而他在解释他的启发式教学法时难免有些牵强附会.说不出真正的深层次的奥妙。‘二)苏格拉底认定知识和智慧存在于人的心灵中.人只能认识和研究自己的心灵,在教师的帮助下把自己心灵中固有的知识引导出来.固而他特别强调思考的作用.要学生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伦理道德、社会关系等问题.但由于学生的思考不是建立在系统观察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因而很难深^下去.不易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如果完全按照苏格拉底的类似诡辩的方法去’辩证’,学生的思想不是更清晰了而是更混乱了”(三)苏格拉底过分强调谈话法作用.把谈话法作为惟一的教学方法来使用,忽视了练习法、读书指导法等方法的作用.因而教学方法的使用显得单调呆板.也不易保证教学效、“产婆术”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1.“产婆术”教学方法的实质果/2.“产婆术”有利于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面。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教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面。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一种师生双方处在平等地位上的辩论方法,这种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地位。苏格拉底的对话是他生活中的基本内容,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事业。他经常和手工艺匠、政治家、艺术家、智者与艺妓讨论,他像许多雅典人一样,在街头、集市、餐桌旁或运动场边和每一个人交谈,特别是青少年。苏格拉底传中写道:“在市场上、钱币兑换商的桌旁或在连接运动场的大道上,他都是一个人们熟悉的人。”由此可看出,在苏格拉底看来,无论什么人,不管你出身地位如何,只要你愿意,他都可以和你交谈,都可以做他的学生。其二是对话过程中师生关系平等。苏格拉底总是将别人和自己置于人格平等的地位。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地位,教学双方均可以自由地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只是通过无止境的追问使自己感到对真理的一无所知,这样促使学生认识真理、掌握真理。苏格拉底不喜欢实质上不平等的门徒制度,因此他常借自我嘲讽来掩饰他自身的优点。 因此,在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每一位教师都应好好学习“产婆术”,不能把学生看作被管教的对象,不能认为听话、守纪律跟着老师亦步亦趋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朋友看待。这样,学生不会对老师又敬又怕以致于永远不会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更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对优等生和所谓的差生完全采取一种不平等的态度。在课堂提问、班干部的选拔、座位的安排等方面都表现十分明显。这不仅容易使优生养成自负、虚荣的心理,而且容易使所谓的差生更加自卑,向不良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产婆术”中的这种师生平等关系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学习的。 3,“产婆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真理一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中,教师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去发现存在于自己内心的真理,帮助人们发挥自身的潜能。他的“产婆术”式的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唤醒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精神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 l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只注重培养从书本、老师那里获得知识和经验的特殊才能,而应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寻求自我、发展自我。教师不是学生的最:大供求者,应让学生把注意力从老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自己身上来。师生之间只存在友好、平等的辩论和相互学习的关系,而没有任何屈从和依赖。任何成功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场遵守规则的游戏,而是学生参于其中的戏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各种潜能,演好这部戏剧。 二、“产婆术”的不足与对策 由于苏格拉底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古希腊社会特性和思想背景、教育目的的原因,他所提出的“产婆术”教学方法存在一定不足,在实践应用时值得我们注意。 :1.“产婆术”的诡辩与学生的实际 l在提问、回答、暗示、再回答这一过程中,苏格拉l

底反复使用“反讽”和“诡辩”的技巧,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地步。当遇到难题或疑惑,不是用使人信服的理性推论,而是用苏格拉底式的方法推导出来的答案时,我们往往会被引入歧途。在反讽的多样性中,迷l惑和真理相互交错,具有多种意义,容易使人陷入误:解之中。同时,苏格拉底的方法,不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新事物、新的真理,而是去激发学生内心已存在的知I识,这种不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实际或阅读掌握资料的l基础上进行的对话,是很难深化问题的讨论,不易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如果完全按

照苏格拉底式的方法l进行辩论,学生的思想不是更清晰而是更混乱。在实际的提问、讨论或辩论中,教师一定要思路清晰、有条理,提问的步骤逻辑性要强。要求学生事前阅读有关资料,掌握大量相关信息。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水平,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兼顾J到学生现有水平,又高于现有水平,问题解决了,原有一水平能力也提高了。 {2.“产婆术”的机械呆板与因材施教 J在实际教学的运用过程中,“产婆术”教学方法逐1渐显示出了它的机械呆板性。苏格拉底不分对象、时:问、地点,总是运用那一套问答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i个别差异,不管这种方法对某人某时某地是否合适,只强调讨论的过程,不管其效果如何。 :不同的人在年龄、水平、个性等方面都有很大差l异。教学过程中既有共同的问题也有个人的疑惑,认识到个别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面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情境,这就决定了一个老师想说什么和能说什么。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才能、个性和领悟能力的不同,采取相异的教学,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而这一切苏格拉底在当时是无法做到的。3.被动回答与主动发问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主要是苏格拉底提问、暗示,学生被动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很少有学生主动向苏格拉底提出问题,由他来回答,苏格拉底的这种“满堂问”,实际上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被苏格拉底事先设计好的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最后难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提问是苏格拉底“产婆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样,课堂提问也是实际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师生课堂交往思想的重要形式。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提倡老师在课堂上多向学生提问,反对“满堂灌”,同时积极培养学生向老师提问的能力,为学生主动提问创设情境和条件,对主动提问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在课堂上学生主动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思维不完全受老师思维模式的制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学生主动提问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促进和挑战,它对老师的知识、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300多年前,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教学方法,经过历代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不断完善,虽然它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实践有很多的启示。因此,每位教师应充分把握“产婆术”的实质,把它适当、正确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以培养出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具有探索精神的人才。

苏格拉底篇五
《苏格拉底的简介》

苏格拉底篇六
《苏格拉底》

摘要

苏格拉底(希腊文:Σωκρτη,英文:Socrates,前469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哲。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简介

苏格拉底(Σωκράτης,英译:Socrates; 前470年—前399年)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苏格拉底具有朴实的语言和平凡的容貌,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和神圣的思想。他在雅典大街上高谈阔论,到处向人们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这样提问题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

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哲学思想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没有著作,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绝大多数是由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但也因此我们通常很难分清哪些思想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灵魂不灭说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 ,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 ,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藉助於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於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开始了夸大主体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维,以哲学唯心主义的神话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

苏格拉底篇七
《苏格拉底的11个故事》

苏格拉底的11个故事:

1

苏格拉底的悍妻

苏格拉底本身相貌非常丑陋,但娶了一个漂亮泼辣的女人,动不动就会遭她无礼谩骂。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正因为他老婆总在家里发威,他不得不被迫每天游走于雅典的大街小巷与人辩论,他辩论的方法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式反语法,成就了一个伟大哲学家!

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苏格拉底教诲他的学生色诺芬说:“我劝你,色诺芬,当你一看到一个美人儿的时候,赶快拼命跑开。为什么呢?据他说:“„青春美貌‟的这种动物比毒蜘蛛还可怕得多!”

当苏格拉底打着赤脚,穿着破旧的长跑和披风,整天游荡在醉汉、鞋匠、小贩、老妇、艺妓之间时,他的妻子被她严厉的父亲问着:“他什么事也不做,只会耍嘴皮子,他连一双鞋都没有,就像一个叫花子。你跟他生活,就为了要在一起饿肚皮吗?”美丽聪慧的妻子坚定地跟了他。妻子卖橄榄换得的可怜的钱用完了,面粉吃完了,油也吃完了。妻子抽搭着:“连奴隶也受不了这样的日子!吃得再坏也没有了……”

然而在苏格拉底的生命的最后,他的妻子仍高喊:“他是我的!”狱吏打开了门,她来到他床边,她腰板挺直,黑得发亮的头发卷起梳成一个大髻,在悲伤中她仍保持着体面,整个面目都带着一种庄重的气质。她知道他喜欢她这样。她说:“过不了多久我就会找你的。”她就像他那样神圣地面对着太阳说:“我的丈夫是一个伟大而智慧的人。”

在苏格拉底眼中,妻子是一匹可爱又执拗的小马,勇敢大胆,桀骜不驯。他爱着她的一切。临刑前,他对儿子说:“对妈妈要和气。……”他把妻子披散下来的一小缕头发放回原处:“你知道我们是彼此相爱的。当你对我唠叨时,我心里就好受些。你也知道,我甚至乐意听你唠叨……等着吧,我们会在极乐世界见面的,在那里我将报答你一切。”

这是苏格拉底和他妻子真正的爱情生活。

他对妻子用幽默表达忍让,虽话语不多,仅仅是一句话而已,却使妻子的怒气出现了“阴转多云”到“多云转晴”的良性变化,使旁观者欣然大笑,更敬佩这位智者明哲的高超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和坦荡胸怀。

用愉快的感情和行动来衡量苏格拉底,他是真正快活的。所以,他可以给妻子现世的安稳,而有了心灵居所的悍妻也有了真正的快活。

苏格拉底毕竟是苏格拉底。

2

苏格拉底与失恋者的对话

苏格拉底:“孩子,为什么悲伤?”

失恋者:“我失恋了。”

苏格拉底:“哦,这很正常。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味道了。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你对恋爱的投入还要倾心呢?”

失恋者:“到手的葡萄给丢了,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个中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啊。”

苏格拉底:“丢了就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去,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失恋者:“我要等到海枯石烂,直到她回心转意向我走来。”

苏格拉底:“但这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

失恋者:“您说我该怎么办?我真的很爱她。”

苏格拉底:“真的很爱她?她认为离开你是一种幸福。”

失恋者:“她现在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地爱着她,这是多么不公平啊!”

苏格拉底:“的确不公平,我是说你对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本来,爱她是你的权利,但爱不爱你则是她的权利,而你想在自己行使权利的时候剥夺别人行使权利的自由,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失恋者:“依您的说法,这一切倒成了我的错?”

苏格拉底:“是的,从一开始你就犯错。如果你能给她带来幸福,她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

失恋者:“可她连机会都不给我,您说可恶不可恶?”

苏格拉底:“当然可恶。好在你现在已经摆脱了这个可恶的人,你应该感到高兴,孩子。”

失恋者:“高兴?怎么可能呢,不过怎么说,我是被人给抛弃了。”

苏格拉底:“时间会抚平你心灵的创伤。”

失恋者:“但愿我也有这一天,可我第一步应该从哪里做起呢?”

苏格拉底:“去感谢那个抛弃你的人,为她祝福。”

失恋者:“为什么?”

苏格拉底:“因为她给了你忠诚,给了你寻找幸福的新的机会。”

3

快乐

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原来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间里,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过了一段日子,朋友们一个个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我有很么多书哇,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是最差的,不安静,不安全,也不卫生,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乱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呵!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扣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花,种一畦一畦菜,这些乐趣呀,没法儿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层的房间让给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每天,他仍是快快活活。 那人揶揄地问:“先生,住七层楼也有许多好处吧!”

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多着哩!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他问:“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4

宽容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漫步,一边走,一边聊天。忽然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冲了出来,对苏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逃去了。他的朋友立刻回头要去找那个家伙算账。

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了他,不准他去报复。朋友说:“你怕那个人吗?”“不,我绝不是怕他。”“人家打了你,你都不还手吗?”苏格拉底笑笑说:“老朋友,你别生气。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还它一脚吗?”

心底无私天地宽,有博大的胸怀,方能吞吐日月,收放自如!太计较得失、荣辱,人生之路也便越走越窄了!

5

消费

一天,一位熟知苏格拉底生活节俭的人突然在集市上发现他全神贯注打量几件俗气的陶器,颇觉惊讶,便上前问道:“苏格拉底先生,您今儿哪来的雅兴?” 苏格拉底回答道:“我向来有兴趣的是,看看市场上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不要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要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即使只花一分钱,也是昂贵的。”

6

道德

有一回,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7

坚持

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为像苏格拉底那样学识渊博的学者。苏格拉底没有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

说:“从今天开始,大家每天做三百下,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同学坚持了?”教室里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举起了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哪几位同学坚持做到了今天?”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柏拉图。

8

自我发现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 “我一定竭尽全力。”

苏格拉底笑了笑。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

9

寻找快乐

一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篇八
《苏格拉底之道--》

苏格拉底之道--最充分地运用你的智慧的7把万能钥匙苏格拉底之道--最充分地运用你的智慧的7把万能钥匙【美】罗纳德·格罗斯 著第一章 认识你自己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苏格拉底(见柏拉图《申辩篇》)在使哲学研究变得更有意义的基础上,苏格拉底还发明了一些用来认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的新方法。第一,他依靠理性而非启示。这一点在他对欧绪德谟的提问中表现的很清楚。他要求我们凭借我们的智慧,而不是凭借祭司和神谕的建议来认识自己。第二,苏格拉底怀疑“传统的智慧”。几乎在每一次对话中,他都反对像大多数人一样轻率地回答那些最重要的问题,如什么是爱,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友谊等。一旦我们的决定有可能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方式,苏格拉底就会要求我们首先分析一下自己的兴趣,价值和才能。苏格拉底拒绝接受轻率的回答,他证明了这样的回答要么是自相矛盾的,要么是没有意义的。讨论这些重要问题的时候,最早闪现在我们头脑中的想法大都是错误的,而且不利于我们做出圆满的决定。第三,苏格拉底通过对话的方式探讨这些问题,因为只有通过互相帮助,我们才能看清自己。我们要向别人表达和证明我们的思想,并且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听到我们应该表达出来的思想之前,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只有在把自己的信念和意见表达出来之后,我们才会发现它们并不像表面上那样的明智与可靠,而是可以对其加以某些改进。1 吸取欧绪谟德德教训2 在你的生活中找到一位“苏格拉底式”的人物3 发现你的核心价值为了让你做到这一点,认知人类学家查尔斯·凯斯发明了一个叫做“为什么”的游戏。这个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弘扬苏格拉底的提问法。他可以让你通过测试你自己--或者一个自愿者--的方法来发现你自己或其他人的信念的依据。凯斯认为:“‘为什么’这个问题是人类的心灵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最伟大的发明。当你利用它来考察自己的信念的时候,你将变得更有创造性,并且塑造出真是的自我。你将变成一个‘为什么’!”4 审视你的生活:从你的选择和机会出发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他们的选择和机会的相互作用决定的。一方面,我们做出决定,追求我们的目标,并按照自己的设想来安排我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我们又要受到机会,运气(或好或坏)和偶然性的影响。你要首先从自己的选择出发来回顾一下你在生活中经历的重大转折,你要对自己说: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我现

在的处境居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自己做出的决定和我自己确立的目标导致的。然后,你要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来描述一下你在生活中经历的重大转折,你要对自己说: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我现在的处境居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无法预测的,甚至无法控制的事件(或好或坏)导致的。例如……你要想一想或者与其他人讨论一下,你在通过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审视你的生活时得到的启发。思考一下它们是否能够指导你过好现在的生活。5 审视你的生活:你是否做到了深思熟虑这个练习取材于一部由默尔·斯垂普和阿尔伯特·布鲁克斯主演的影片《捍卫你的生命》。6 让自己成为一位“苏格拉底式”的导师想象一下你正在为这个人施加“苏格拉底式”的指导,例如:通过对话来帮助这个人澄清她的思想。帮助这个人找到她需要思考的东西。鼓励这个人去质问她所“接受的观点”。促使这个人去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引导这个人变得更加客观和务实。激励这个人想出她所能想出的最好的意见,并且在你的参与下对其加以改进。7 你的思维方式是什么?首先,苏格拉底是一位慢条思理而且耐心细致的思想家。其次,苏格拉底更喜欢口头交流而不是书面交流。再次,苏格拉底对质疑“正确的回答”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嗜好,他总是想方设法地寻找其他答案。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一个人至少拥有下列七种智能:语言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 空间智能 音乐智能 身体动作智能 内省智能(认识你自己) 交往智能(认识其他人)下面这个简单德练习将帮助你找到你所拥有的某些智能。如果你觉得有哪些描述与你德情况相符合,请在它们的编号上画个圈。a 你容易记住精彩德措辞或难忘的语录,并且能够在谈话中熟练地运用它们。b 你能够很快察觉你身边德人遇到的麻烦。c 你痴迷于“时间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之类的科学和哲学问题。d 你能够在一个陌生的地区或街区里很快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e 在学习一套新的运动或舞蹈的时候,你的动作很优雅,而且很少感到笨拙。f 你能够按照韵律唱歌。g 你经常浏览报纸上的科学栏目,并且留意科学技术类的杂志。h 你能够注意到其他人的用词不当或语法错误,即便你没有纠正他们。i 你常常能够推断出一个东西是如何运转德或者能够单独修复一个损坏的东西。j 你能够轻易地设想出其他人在他们的工作和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并且知道你可以怎样扮演他们的角色。

k 你能够记住你在度假期间参观过的那些地方德布局和地标。l 你欣赏音乐并且有自己喜欢的歌手。m 你喜欢打旋球。n 你跳舞跳得不错。o 你把自己得厨房、浴室和书桌整理得井井有条。p 你相信你能够说出别人在做某事时得感受。q 你喜欢讲故事并且被公认为一个讲故事的能手。r 你有时会欣赏你周围发出得各种不同的声音。s 你常常把你碰到得陌生人的特征与你熟悉得其他人的特征联系起来。t 你觉得你能够敏锐地辨别自己得特长和不足。在下列组合中,如果有哪几个组合的三个描述都与你得情况相符合,那么你在那方面就可能具有很强的智能,即便你从来没有培养过那种智能。描述a、h和q:语言智能描述f、l和h:音乐智能描述c、g和o:逻辑数学智能描述d、k和m:空间智能描述e、i和n:身体动作智能描述j、p和t:内省智能(认识你自己)描述b、j和s:交往智能(认识其他人)8 你的思想在什么时候最活跃?你只有知道了自己的心灵在一天中的活动规律,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他们。每个人在每天中都有一个黄金时间。测试心理学是心理学内部的一个全新的分支学科,它专门研究每个人得心理功能在各个时段里的活动规律。一旦知道了自己得精神处于高潮或低潮的时间,你就可以得到三种好处:你可以在自己最有兴致得时候更充分地享受思维得乐趣。你可以进行更出色的思考,因为你不需要同消极、疲劳和不适作战。你可以利用自己处于低潮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而不是去思考。下述问题将帮助你进一步深化对你进行思考的最佳时机的认识。提出这些问题的人是圣约翰大学的丽塔·邓恩教授。请用“对”或“错”来回答下面的每段陈述。·我早上不愿起床。·我希望每天早上都能睡懒觉。·我上床后有很长一段时间睡不着。·我每天上午10点钟之后才感到完全清醒。·如果我熬夜的话,就会打瞌睡并且记不起任何事情。·我的精神在午后常常处于低潮。·我喜欢早起床去完成一件需要集中精力的工作,我宁愿在下午完成那些需要集中精力的工作。·我经常等到吃过晚饭之后才去完成那些需要集中精力的工作。·我可以整夜不睡觉。·我希望下午不上班。·我希望白天留在家里,晚上去上班。·我喜欢早晨上班。·我记得最清楚的事情是在下列时间中发生的:早晨 无饭后 晚饭前 下午 晚饭后 深夜下面提供了三个简明的思想提示,它们说明了怎样才能让你的心情有机会在最佳的状态下

工作。首先,抓住你的高潮。其次,在精疲力尽之前休息。再次,放松一下并且水阁好觉。9 发起“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来讨论“怎样生活(我认为)”我希望你在你的那本讨论“怎样生活(我认为)”的书上写出第一行。对于我而言,写出你对“怎样生活”的理解就是在为你的终生教育制定一份计划。我希望你能够养成把你的想法迅速记录下来的习惯。如果你不在那些最好的想法闪现出来的时候把它们记录下来,你就会忘掉它们中的百分之十。闪光的思想好比一粒种子,假如没有得到你的培育,他就会变成尘土并化为乌有。无知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实际上,正如约瑟夫·砍贝尔在他所指出的那个关于生活实践的著名公式中指出的那样,“要想寻找真正的幸福”,就必须去寻找“最大的挑战和最激烈的斗争”。当然,对自己的认识有时也会令人生厌。因此,我们有必要听一听曾就思考过这一问题的思想家伍迪·艾伦的评价。他指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但经过审视的生活也不是轻松的生活。”第二章 提出重要的问题我接近真理的方法是提出正确的问题。--苏格拉底(见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我们的语言引导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概念推动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观点决定我们的行为。苏格拉底的著名方法:1 选择一段被公认为天经地义或不容置疑的定义。勇敢就是在战场上坚守岗位并且决不后退。2 再把这段陈述当成假话来处理,找到它站不住脚的情况。什么时候退却的人也可能是勇敢的?什么时候坚守岗位的人也可能是不勇敢的?3 在找到这些例外的情况之后,你就知道这个定义是不完善的。我们现在发现即使退却也可能是勇敢,我们现在发现即使在战场上坚守岗位也可能不是勇敢。4 显然,只有对原先的观点加以修改才能说明这些例外的情况。5 通过寻找其他的情况来进一步澄清这个概念。只有通过这种办法来改进不完善的概念,你才能逐渐对自己所讨论的东西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概念。加强你的苏格拉底精神·你是否考察过你对那些决定你生活的重要观念和价值的理解?如爱,成功或健康。·你是否提出过法人深省的问题?·你是否同时运用了“开放式”的和“封闭式”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关于你的婚姻关系的最重要的问题?·你是否知道怎样通过问“为什么”来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你是否鼓励你的同事提问题?·你是否能够通过提出建设性的问题来改变别人的态度?·你是否知道哪个问题可以帮助

你了解你最需要了解的你自己的工作单位?·你是否经常向媒体上的专业采访者学习提出重要问题的方法?·你是否通过向你读到,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提问来加强你的学习?·你是否有一个记录了你所能提出的最有效的专业问题的清单?1讨论一个让你最感兴趣的重要概念的意义2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罗纳德·克里斯琴森教授提出:“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和教室里,提问都可以鼓励学习。提问也有提神,干扰,惩戒或安慰的作用,但它们都能引起思考。”提出正确的问题才是终生学习的基础。厄尔·波斯特曼与查尔斯·温加特勒在为他们的著作《教育是一种颠覆性的活动》作宣传时写到:“一旦你学会了提问,提出有意义的,恰当的和实质性的问题的方法。你就掌握了学习的技巧,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挡你学到你想学到的东西,因为提问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要的认识方法。”随意性的问题:你对通用汽车公司的案例有什么想法?你对这个问题的哪些方面最感兴趣?我们应该从哪里谈起?判断型的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你从这些材料中得出了什么结论?询问型的问题:去年法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多少?挑战(检验)型的问题:你凭什么相信这一点?你有什么证据来证明你的结论?可以通过什么样的论证来反驳这种观点?关于行动的问题:怎样才能贯彻政府发起的禁毒运动?关于先后顺序的问题:在国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第一步应该做什么?第二步应该做什么?第三步应该做什么?预测型的问题:假如你的判断是正确的,日本汽车工业可能会采取什么对策?假设型的问题:假如工会没有号召罢工,这家公司会出现什么情况?引申型的问题:作为计算机和电讯产业的专家,你认为推动技术革新的主要动力有哪些?3 同时运用“开放式”的和“封闭式”的问题4 提出关于你的婚姻关系的最重要的问题5 列出你的重要问题的清单苏格拉底显然认真地思考过他想要提出的那些问题,并因此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一本传记的标题就是《敢于提问的人》。我们也可以像他一样,创造出能够反映我们最深的兴趣,最高的目标和最关心的事情的重要问题。在我看来,这一切都证明了我们必须真正地投入某项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它要求我们几乎失去自我意识和局促不安,以便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正在从事或正在探讨的东西之中,让我们拥有各种经历--超凡脱俗的经历,并且让我们尽最大的可能打破无动于

苏格拉底篇九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德性”论的难题与托马斯的化解

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鄢松波

苏格拉底的时代是一个人类理性精神开始绽放的时代。先哲们不仅探索自然世界的普遍原则,而且也开始关注人自身,思考人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道德行为是否有一个确定的客观标准。不满足于智者们的“相对主义价值观”的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式”辩证法,试图找到能够对人的行动给予正确指导的“客观原则”,由此而提出的“德性”论对西方伦理思想影响深远。不过,由于苏格拉底的述而不作,他的思想主要是通过柏拉图和色诺芬尼的著作得以被后人所知,从中严格分离出苏格拉底的“德性”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虽然柏拉图自谦说,过去和将来都不会有柏拉图写的著作,现在以他署名的作品都属于苏格拉底、被美化与恢复了本来面目的苏格拉底。然而,如宋希仁先生所言,学术界已经否认了“伯奈特-泰勒说”中所持的初期对话篇就是忠实地记录了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观点,即便是柏拉图的初期对话篇属于“苏格拉底对话篇”,也只是经过柏拉图消化过的苏格拉底②。然而,就柏拉图是在苏格拉底在苏格拉底的引导下开始了对哲学的热爱而言,苏格拉底,当之无愧地成为“德性论”的创始人。因此,本文将不拘泥于文本的限制,而是回到德性伦理学的始点,立足于问题的源起,试图从“理智”、“灵魂”、“人的本质”这三个与苏格拉底的“德性论”密切相关的问题着手探析其“德性论”存在的难题以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对这些难题的化解。

一、苏格拉底“德性论”及其难题

苏格拉底的“德性”论,在某种程度上常被概括为“德性就是知识”这一理性主义原则。在他看来,“无人有意作恶”。人无意或有意作恶的原因,乃是由于人对“客观道德原则”的无知。人一旦获取了关于该道德原则的知识,就为自己的行动找到了指南针,就会按照正当的原则行事,在此意义上,拥有了这样的知识的人就是一个有“德性”的人。

然而,由于苏格拉底自言“一无所知”,对传统的诸德性的诘难往往又没有结果,遂彰显出其“德性”论的三个难题:1)客观道德原则是否必然存在?2)如果存在,人如何能够认识到这一原则?3)人的活动是否必须恪守这一原则?

如所周知,因关注社会现实中的“人事”问题,而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苏格拉底,在指责自然哲学家“不务正业”的时候,却面临着来自智者相对主义价值观的挑战。

智者对于“人事”问题的关注,对于“德性”的关注,显然,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引起苏格拉底的共鸣。然而,由于自诩为“德性的老师”的智者将“德性”视为凭借“论辩术”而得以实现的人的“有能性”或“优秀性”,④却使得“德性”成为一个主观性的东西。如果“德性”仅仅意味着人的“有能性”,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客观评价依据,然而,对于智者来说,人的“有能性”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人在社会活动中,借助论辩的方式呈现出来,得到公众的认可。换而言之,一个人是不是有德性,与真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取决于个人的自由意志,也即,渴望被他者承认,以及公众的喜好,也即,公众从个人利益出发对其论辩内容的认可和支持。虽然,崇尚“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普罗泰戈拉强调其教授“论辩术”的目的旨在帮助青年人学习“齐家治国之道,能在公共场合发挥自己的优秀性” 转引自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38-39页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第36页

③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60

④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 ①②①③

⑤,然而,对于高尔基亚来说,拥有这样的德性,不仅“可以使自己获得自由”,而且“能够

⑥在社会生活中支配别人,使别人成为效忠自己的奴隶”。智者貌似客观的“德性”论不可

避免地走向利己主义,形成一种相对主义价值观。这种相对主义价值观的盛行,显然不利于

⑦当时雅典城邦民主制度的发展,其可能导致的“强者正义论”,让矢志追求城邦公民道德

理想的苏格拉底深感忧虑。为此,他在一次次的“提问”中去探究“德性”的本质,希望找到关于人的行为的必然性根据,找到一个客观道德原则。在这一求索过程中,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观念曾经引起他的兴奋,让他看到了关于人的道德行为存在一“客观原则”的希望。

如所周知,此前的自然哲学家一直在探索世界的终极原则或终极“力量”,这一力量,如赵敦华先生所言,皆被称为“灵魂”⑧。其不一定局限在人的身体之内,例如,泰勒士主张磁铁有灵魂,因为“它推动了铁”;也不一定与事物的物理性质和物质形态相对立,例如,泰勒士认为灵魂就是“水”,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灵魂是“火”, 恩培多克勒更是用“同类相知”原则来说明灵魂乃是由“火、土、气、水”组成,等等。阿那克萨戈拉则在用种子解释灵魂的同时,又设定了一个能动性的本原——努斯,一个绝对的、独立自在的、认识一切、主宰并安排一切的精神力量。在他看来,“努斯”并不仅仅是泛指“感觉、思想、意志”的精神活动⑩,而是具有形上学意义的“精神的始基”11。他说,“将来会存在的东西,过去存在过现已不复存在的东西,以及现存的东西,都是努斯安排的”,“因为它是万物中最细的,也是最纯的,它洞察每一件事物”。12换而言之,“努斯”乃是整个宇宙的主宰,是一切事物得以存在乃至如此存在的终极原因,是比灵魂更强大的一种力量,是超越于感觉之上的一种绝对认识能力。其既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也具有认识论的意义。

对于这样的精神力量,苏格拉底曾经为之欢欣鼓舞,他认为他终于找到了人的行为的终极根据。在他看来,既然“努斯”是安排一切的原因,“那就会把一切都安排得最好”,“他对它们之所以如此,除了说这是最好的以外,不可能作什么别的说明。”13换而言之,我们所赖以存在的这个世界,以及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当遵循的行为准则,都是来自“努斯”的目的——善。既然如此 ,对于“人事”问题,人的最适切的行为也应当是遵守“努斯”的旨意或原则的行为,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而不是智者所奉行的相对主义价值观。为此,当他发现阿那克萨戈拉背离“努斯”这一客观原则,而将“气、以太、水和其它稀奇古怪的东西”视为安排事物的原则的时候,深表遗憾。他说,“我可以把他比作这样一个人:开始的时候,提出一般的主张,说‘努斯’是苏格拉底一切行动的原因,可是等到后来,要提出具体的原因来说明我的某些行动了,却接着说,我坐在这里,是因为我的身体是由骨肉构成的„„这样说是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原因,什么是使原因起作用的条件。”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由于苏格拉底的“述而不作”,他对于这一“真正的原因”并没有明晰的解释和理论建构。换而言之,我们如何能够认识到“这一原因”?尽管他也尝试用“对话”或者说“助产术”的方式,通过对那些自以为有智慧的人的观点予以质疑乃至否定而试图认识这一“真正的原因”,然而,在《斐多篇》中,柏拉图告诉我们,“自知其无知”的苏格拉底坦言,对于这一原因的本性是什么,自己既不能发现,又不能从其他任何人那里 《普罗泰戈拉篇》,318e-319a。

《高尔基亚篇》,425,451d。

⑦ 《国家篇》,338c

⑧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22

⑨亚里士多德:《论灵魂》,Ⅰ,405a19-20

⑩ 汪子嵩主编:《希腊哲学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10页。

11 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41页。

12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39.

13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62-63

14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63-64 ⑤⑥⑨14

学到。事实上,正如《美诺篇》所揭示的,“无知”的苏格拉底如何能够进行探索呢?他也因此而被一部分人指责为“弱论强辩”的诡辩家。既然如此,苏格拉底对于客观道德原则的追问似乎也就成了一个没有答案的追问,进而言之,苏格拉底的名言“德性就是知识”17这一命题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伪命题。

不仅如此,即便承认“努斯安排一切”这一原则,通过对这一原则的学习,人们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继而正确地处理“人事”。问题在于人们何以能够如此呢?虽然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具有绝对的认识能力,然而,这样的绝对认识能力是否也能够被人或者人的灵魂所拥有?如果被灵魂拥有的话,相较于前人所揭示的灵魂的认识能力而言,二者之间的差异在哪里?为了获得真理,我们是否只需要求助于“我”的灵魂之中的“努斯”?然而,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阿那克萨戈拉不仅没有解释“努斯”是如何获得关于事物的知识181615,而且,对于努斯与灵魂的关系的认识并不确定,在很多情况下,他说努斯掌管着正确与

19错误,但有时又说这是灵魂的事情。若此,苏格拉底试图通过“努斯”追求真理岂不是缘

木求鱼?

此外,根据苏格拉底,只要我们获得了关于那“最真的原因”或者客观道德原则的知识,那我们就知道应该如何正确行动,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为这一切皆出自努斯的目的。然而,事实是,人的行为经常违背“努斯”的“最好的”目的,许多行恶的人在此生更轻易地享受着快乐和幸福。既然如此,做一个有德性的但是可能招致不幸的人,意义何在?进而言之,即便灵魂拥有了“努斯”这一能力,人藉对灵魂的操心,可以去认识源自“努斯”的客观道德原则,获得关于该原则的知识,然而,人何以必须去操心灵魂之事呢?按照传统希腊灵魂观,灵魂是可朽的。苏格拉底也曾说过,死亡意味着“灵魂的迁居”或是“永远的睡眠”20。既然如此,人是否也可以不操心灵魂,就做一个享受感官的快乐的智者又当如何?虽然,苏格拉底主张要“过好的生活”,或者说符合努斯精神的生活,然而,这毕竟不是一个必然性的选择,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显然,面对那些不操心灵魂的人,“无知”的苏格拉底束手无策。他的倡导“活得好”只能成为个人的一种追求而已。

尽管如此,无论怎样,苏格拉底的这种追求,如宋希仁先生所言,“对于习惯于生活在传统的行为规范里,对于自己的行为不做必然性根据思考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道德自觉的启蒙,而对于信奉智者们强调的相对主义价值观的人来说,这种探索却具有建立一种客观道德原则的挑战性意义”。26

二、柏拉图的开释

如果说苏格拉底用“努斯”这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探求客观道德原则的大门,那么,或许我们可以说柏拉图则抓住“努斯”这根阿里阿德涅之线开始探索门内的奥秘。如上所述,对于阿那克萨戈拉来说,“努斯”不仅是绝对的安排一切的他者,而且具有绝对的认识能力。那么,这样的“他者”与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会有怎样的关系?

柏拉图用创世者“徳穆革”代替努斯,建构起一个世界图式。在这一结构中,柏拉图区分了两个世界:理念的世界和分有理念的物质世界。他将“努斯”这一能力置于人的灵魂之中

在《斐多篇》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求助“努斯”去寻求真理,以免“弄瞎灵15

16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64 《申辩篇》,19b-c。

17 色诺芬尼:《回忆录》卷3,9:5,转引自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35页

18 19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Ⅰ,404b2-4

20 《申辩篇》,40c-d。

魂”。 对于阿那克萨戈拉来说,“努斯”不仅是绝对的安排一切的他者,而且具有绝对的认识能力。

既然如此,柏拉图就不仅要解决“努斯”与“灵魂”的关系,还要说明灵魂与人的关系,说明“我们何以能够凭借“努斯”获得关于客观道德原则的知识。

理念世界的存在,灵魂的结构及其不朽

对于执意寻求客观道德原则的苏格拉底来说,认识存在于作为宇宙主宰的努斯中的客观道德原则,或许就成了他的期待。

首先,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来

在他看来,我们或得对于事物的认识,有两个途径:理性和感觉。

问题在于是求助主宰一切、认识一切的宇宙之“努斯”,还是存在于人自身中的“努斯”呢?

如果这是苏格拉底的本意而非柏拉图的诠释,那么,这一建议显然说明苏格拉底在批判阿那克萨戈拉的不彻底性的同时,还是执着于将“努斯”视为探寻客观道德原则的终极依据。虽然柏拉图强调

如果说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观念激发了苏格拉底对于客观道德原则的追问,那么柏拉图则将苏格拉底的理想给予理性的建构。为此,柏拉图从三个方面展开工作:

其一,客观道德原则存在的原因。

对于阿那克萨戈拉来说,“努斯”乃是宇宙之努斯,在柏拉图的世界中,努斯或许就是造物主“徳穆革”的努斯,但是,努斯同样也存在于灵魂之中。

其二,对灵魂不朽的证明

其三,

虽然苏格拉底多次提出要对“灵魂操心”,但是,似乎苏格拉底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对“灵魂操心”?

换而言之,“操心灵魂”的动机何在?一个可能性的解释,就是柏拉图已经接受了毕达哥拉斯派的灵魂观念。灵魂,对于柏拉图来说,是有意义的。这一意义至少包含两点:1)灵魂是人的生命的原则,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2)努斯存在于灵魂之中。

熟悉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并对自然哲学家“关注天上”而“漠视人事”的态度给予批判的苏格拉底,不可能不知道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观,然而,苏格拉底对于“灵魂是否不朽”问题保持沉默。

对于柏拉图来说,他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1、努斯与灵魂的关系,2、灵魂对于人的意义,3、

为此,亚里士多德曾经在《论灵魂》中作出创造性的诠释,认为阿那克萨戈拉主张“努斯存在于一切生物中,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无论是高贵的还是卑微的。但是在思维的意义上并不为所有同类的生物所拥有。”22

三、阿奎那的化解

21

21

22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64-65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Ⅰ,404b5-6

(事实上,因此而导致了后来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争论,尤其是中世纪的理智之争)。就我们所讨论的问题而言,这种模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努斯与灵魂的关系;其二,

也即,“精神的始基”, 23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

很显然,苏格拉底首先必须要解决“努斯”与人的灵魂的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前人总是用运动和认识来解释灵魂。对于苏格拉底之前的自然哲学家们来说,灵魂具有认识能力,人是借助灵魂认识事物,例如,第欧根尼认为灵魂就是气,因为气是最完美的、最精细的所以能够进行认识,恩培多克勒则提出“同类相知”原则来解释人何以能够藉灵魂认识事物,然而,在阿那克萨戈拉看来,如果灵魂是由元素混合而成的,那么,按照同类相知的原则,灵魂或许就无法认识事物的相异的性质。而努斯是最精、最纯的,不和别的任何事物相混合,因此它才可以支配一切,认识一切。对于这样的“精神始基”

对于“努斯”的含义,

这将涉及努斯与灵魂的关系问题。如所周知,此前的自然哲学家一直在探索世界的终极原则或终极“力量”,这一力量,如赵敦华先生所言,皆被称为“灵魂”25,其不一定局限在人的身体之内,也不一定与事物的物理性质和物质形态相对立,例如,泰勒士认为灵魂就是“水”,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灵魂是“火”, 恩培多克勒更是用“同类相知”原则来说明灵魂乃是由“火、土、气、水”组成,等等。阿那克萨戈拉则在用种子解释灵魂的构成的同时,又设定了一个能动性的本原——努斯,一个绝对的、独立自在的、认识一切、主宰并安排一切的精神力量。

阿那克萨戈拉

对于这一段来自《斐多篇》的文字,虽然存在有明显的柏拉图痕迹,例如,关于灵魂可能会致盲的比喻,但是,至少彰显了“努斯”这一客观原则对于苏格拉底追求客观道德原则的影响。不过,由于苏格拉底坦言自己没有能力找到这一力量、也没办法从其他任何人那里学到“最好”或“善”的本性。26

灵魂与努斯的关系

对于“努斯”,如所周知,乃是阿那克萨戈拉设想的终极力量

如所周知,此前的自然哲学家一直在探索世界的终极原则或终极“力量”,这一力量,如赵敦华先生所言,皆被称为“灵魂”27,其不一定局限在人的身体之内,也不一定与事物的物理性质和物质形态相对立,例如,泰勒士认为灵魂就是“水”,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灵魂是“火”, 恩培多克勒更是用“同类相知”原则来说明灵魂乃是由“火、土、气、水”组成,等等。阿那克萨戈拉则在用种子解释灵魂的同时,又设定了一个能动性的本原——努斯,一个绝对的、独立自在的、认识一切、主宰并安排一切的精神力量。

他赞叹道,“努斯是安排一切的原因”这一主张实在让人“佩服”。28 23

2424 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41页。 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41页。

25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22

26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64

27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22

28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62

苏格拉底篇十
《苏格拉底的小故事》

1、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

“我一定竭尽全力。”

苏格拉底笑了笑。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

2、怎样才能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

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为像苏格拉底那样学识渊博的学者。苏格拉底没有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开始,大家每天做三百下,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同学坚持了?”

教室里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举起了手。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哪几位同学坚持做到了今天?”

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柏拉图。

3、快乐到底在哪里?

一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4、如何才能坚持真理?

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拿著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举著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什么味

儿也没有。”

5、先想后做

一个黄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子来到一片麦田前。

“现在,你们到麦田里去摘取一颗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采摘了就不能再换。”

三个弟子欣然前行。

第一个弟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颗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他越发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他懊恼而归。

第二个弟子吸取前者的教训,每看到一个大麦穗时,他总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麦穗一定在前头。麦田快走完时,两手空空的弟子情知不妙,想采一颗,却又觉得最饱满的已经错过。他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子很聪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识别怎样的麦穗才是饱满的麦穗,第二个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较判断,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颗最饱满的麦穗。他自然满意而归。

如果把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归类,那么显然第一个是属于“先做了再说”之列。“先做了再说”,省略了思考过程,必然会导致行为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其结果当然“懊恼而归”。第二个当属于“等等再说”之列。“等等再说”,总是在思索、观望这个台阶上停滞不前,“只想未做”必定两手空空,“失望而归”。第三个弟子则是“先想后做”。对事物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及足够的判断之后,才不慌不忙地出手,他当然能够“满意而归”。

6、心态

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原来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间里,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过了一段日子,朋友们一个个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我有很么多书哇,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是最差的,不安静,不安全,也不卫生,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乱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

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呵!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扣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花,种一畦一畦菜,这些乐趣呀,没法儿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层的房间让给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每天,他仍是快快活活。

那人揶揄地问:"先生,住七层楼也有许多好处吧!"

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多着哩!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他问:"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7、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她是个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堂堂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困窘不堪。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8、求知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9、消费

一天,一位熟知苏格拉底生活节俭的人突然在集市上发现他全神贯注打量几件俗气的陶器,颇觉惊讶,便上前问道:“苏格拉底先生,您今儿哪来的雅兴?”苏格拉底回答道:“我向来有兴趣的是,看看市场上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

不要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要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即使只花一分钱,也是昂贵的。

10、道德

有一回,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11、心底无私天地宽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漫步,一边走,一边聊天。忽然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冲了出来,对苏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逃去了。他的朋友立刻回头要去找那个家伙算账。

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了他,不准他去报复。朋友说:“你怕那个人吗?”“不,我绝不是怕他。”“人家打了你,你都不还手吗?”苏格拉底笑笑说:“老朋友,你别生气。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还它一脚吗?”

心底无私天地宽,有博大的胸怀,方能吞吐日月,收放自如!太计较得失、荣辱,人生之路也便越走越窄了!

12、苏格拉底寓言故事里的年轻人

远古时候,曾经有过一个部落,世代生活在暗不见光的地下世界,每个人生下来,就被迫戴上手铐、脚镣,一个个被禁锢在地下,世世代代在黑暗中生老病死。后来,有位部落年轻人,挣脱了桎梏,逃到地上,见着了阳光,尝到了雨露,他兴奋的回到地底世界,惊喜的诉说着阳光的亮丽和雨露的甜美,并游说族人去到地面上去,可他却被族人以异端背叛的罪名逮捕,重新被套上桎梏,最后沦为精神病患,在地下世界郁郁终其一生。

且不说那些部落族人的愚昧与无知,我这里,只说说那位年轻人,他的人生有四次选择幸福的机会,而他最终却选择了痛苦,只因他是一个为了理想而活着的人。

(1)如果他能像其他人一样逆来顺受,安心做地底下部落的奴隶,那么他将永生看不到阳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