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咏风阅读答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6    阅读:

咏风阅读答案篇一
《语文期末答案》

咏风阅读答案篇二
《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试卷的答案》

南日小学1102三下语文调研试卷(2012.3)

(限时60分钟)

一、选择题。(12分)

1、《天涯》的作者是( C )。

A、张九龄 B、孟浩然 C、李商隐 D、王维 学2、池塘是个聚宝盆,聚着( B )。

A、蓝天、小草、云彩 花朵 B、蓝天、云彩 、太阳、 花朵C、绿树、云彩 、太阳、花朵 D、云彩 、太阳 小鸟 、花朵3、“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这是一个( D )句。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反问 姓4、木头从哪里来?( C )

A、需要种子 B、需要花朵 C、需要大树 D、需要泥土 5、杯中的水是( D )。

A、透明的 B、无色的 C、无味的 D、光辉的 班6、孔子的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 D )。

A、《三字经》 B、《千字文》 C、《孟子》 D、《论语》

二、连线题。(6分)

《飞鸟集》查慎行

《瀑布》朱放

学虞世南

《咏风》圣野

《题竹林寺 泰戈尔

施肩吾

三、判断题。(20分)

1、在尼泊尔的国徽上的格言是:祖国比天堂更宝贵。„„„„„„( ∨ ) 2、巨嘴鸟的大嘴,让它们拥有了一副大嗓门,并赐予了它们美妙的歌喉。„„„„„„„„„„„„„„„„„„„„„„„„„„„„„( X )

3、蝙蝠是唯一真正会飞行的哺乳动物。„„„„„„„„„„„„( ∨ ) 4、在我们星球上,水藻是食虫速度最快的一种植物。„„„„„„( X ) 5、《最后一份报纸》的主人公杰弗是一个送报纸的少年。„„„„„( ∨ ) 6、气壮山河讲的是有关北宋大臣赵鼎的故事。„„„„„„„„„( ∨ ) 7、大理可以用语言说清楚的。„„„„„„„„„„„„„„„„( X ) 8、最好的东西是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 ∨ ) 9、《是大还是小》是俄罗斯查霍杰尔写的。„„„„„„„„„„„( ∨ ) 10、捕风捉影这个成语比喻暗中攻击或者诬陷别人。„„„„„„( X )

四、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试着写四个成语。(16分+4分)

( 按 )兵( 不 )动 杯( 弓 )蛇( 影 ) 道( 听 )途( 说 ) 对( 牛 )弹( 琴 )

( 鸡 )鸣( 狗 )盗 火( 树 )银( 花 )

( 平 )易( 近 )人 如( 鱼 )得(水 )

我还会再写四个: 一马当先、若隐若现、大吃一惊、孤单失群等,只要有这个词

就给分。

1

样: 金无足赤 , 人无完人 。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缺点,并努力改正。

五、佳句派对。(16分)

1、春日在天涯, 天涯日又斜 。 2、如裁一条素, 白日悬秋天 。 3、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4、 君看似花处 ,偏在洛城东。 5、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 6、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7、 岁月人间促 ,烟霞此地多。 8、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七、阅读收获。(6分)

1、小朋友们,你们一定读过不少的成语故事吧!能介绍两个成语故事的名字吗?你最喜欢哪个成语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

只要说的内容有道理就酌情给分。

六、按要求填空。(20分)

1、人是一个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 生长的力量 。上帝希望我们酬答他,在于他送给我们的 花朵 ,而不在于太阳和土地。这段话选自《 飞鸟集 》。

2、温故而 知新 。三人行, 必有我师 焉。这两句是出自 孔子 (写上人物)的名言。

3、月亮把 夜天 当做一块蓝幽幽的 磨刀石 , 磨亮了镰刀,她就要去收割,

像 麦粒 一样成熟的满天的 星星了 。这首诗出自圣野 的《磨刀石》。

4、 绿树 长到了我的窗前,仿佛是喑哑的 大地 发出的渴望的声音。鸟儿愿为一朵 云 , 云儿 愿为一只鸟。这句诗选自 印度 (填国家) 泰戈尔 (填人名)的《 飞鸟集 》。

5、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缺点,不可能是完美的。正如一句谚语所说得那

2

咏风阅读答案篇三
《2015省实验二模 答案 (1)语文》

高三语文二模答案 2015.1

一、现代文阅读

1. D 解析:A 它们不是永恒存在的。第一段中“并不具有哲学概念的“永恒存在”的意思。B项,“因为这个青年不可能也有过那样痛苦的遭遇”错,原文说“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C原文说“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几乎没多少影响”的说法过于绝对。

2. B 解析:A 因果倒置,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C “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太绝对了。D “孔子思想的影响力量只能越来越小”不准确。从原文表述来看是说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但是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免于衰减。

3. A 解析: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中有保守的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4. B.隆:尊崇

5. A.

6. A.没有因为上图而获罪。

7.(1) 望陛下不要怕改正错误,要体察群臣对陛下忠爱之心。信任他们,任用他们,把离职的大臣招回来。

(2) 世宗认为是在诽谤他,几乎得罪皇上,幸因霍韬为世宗所器重,才得无事。

译文:

邹守益,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王守仁弟子。正德六年(1511),科考会试第一,廷对第三,授翰林院编修。第二年告假归乡,拜谒王守仁,讲学于赣州。宁王宸濠谋反,他参与王守仁军务。世宗即位,始回朝居官任职。

嘉靖三年(1524)二月,世宗欲尊其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守益上疏表示不同意见。受到谴责,一个月后又上疏说:

“陛下欲尊重本生父亲之恩,屡令群臣会议商讨。群臣根据礼仪直言极谏,却受到指责。世上传说陛下是孝长子。古代曾元的父亲曾子病重,临终时,叫人把大夫刚使用的华丽竹席换掉,曾元则因爱父亲而不肯换。曾子批评他是姑息。鲁公以天子礼乐来祭周公,以表示对周公莫大的尊敬。孔子却叹息道„:周公名声受到损害了。‟臣希望陛下勿以姑息来侍奉献帝,而使后世有所叹息。

“且群臣引经证古,是希望陛下维护正统,这是为陛下着想,陛下不理解而责怪他们,说他们违反圣上旨意,不严肃庄重。臣考察历史,如冷褒、段犹之徒,当时所谓忠爱,后世斥为邪佞谄媚小人。师丹、司马光等,当时说他们欺蒙轻忽,后世都认为他们正直,敬仰他们。将来的人看今天的事,如同今天的人看待古代事情一样,望陛下不要怕改正错误,要体察群臣对陛下忠爱之心。信任他们,任用他们,把离职的大臣招回来,不使奸佞之徒动摇国家的大政方针,使宫中不和。

“昔日先帝武宗南巡,群臣相继上书谏阻,先帝大怒,岂不是说他们是欺慢皇上而可治罪。陛下在王府闻其事,必认为这是尽忠于先帝。如今陛下即位,能不容许群臣尽忠于陛下吗?” 世宗看了守益的奏疏大怒,诏令将守益下狱拷打,贬为广德州判官。守益在广德拆毁淫祠,建立“复初书院”。与学者在这里讲学。不久,调任南京礼部郎中。广德州人立生祠来纪念他。守益闻王守仁逝世,供立灵位,悼念不已。他每日与吕木冉、湛若水、钱德洪、王畿、薛侃等人讨论学问。任期满,政绩考核合格,回至京都,但立即称病归乡。

很久以后,被举荐起任南京吏部郎中,随后朝廷招为司经局洗马。守益因见太子年幼,不能出朝至其藩封之地,便与霍韬一道进呈《圣功图》。图中绘有自神农、唐尧住的茅屋,屋前土阶,至世宗在西苑耕田养蚕,共十三幅。世宗认为是在诽谤他,几乎得罪皇上,幸因霍韬为世

宗所器重,才得无事。第二年,调守益为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由于夏言一心要使他远离京师,故调他去南京掌管翰林院。御史毛恺奏请留守益侍奉太子,而被贬谪。不久,改任守益为南京国子监祭酒。皇帝祖庙遭火灾,守益陈请朝廷上下都要反省,并说:“殷中宗、高宗这样做了,化妖孽为吉祥,国运长久。”世宗大怒,削其职为民。守益禀性纯正。守仁曾引《论语》的话说:“有若无,实若虚,别人侵犯他,都不计较。谦之的修养已接近这境界了。”

守益在家乡每天讲学,四方向他求学的人接踵而至,学者称他“东廓先生”。在家居二十余年而逝世。隆庆初年,赠南京礼部右侍郎。谥文庄。

(二)诗歌鉴赏

8.全诗扣住“风”的“有情”来写。前面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驱散涧上烟云,卷走山上雾霭,让人感受到阵阵凉爽和快意;后面又写其日落西山、万籁俱寂之际,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给人以欢娱。

9.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正是以风喻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风咏怀,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

【赏析一】

《咏风》一诗,不仅是王勃咏物诗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千古传诵,绝非偶然。

诗的前两句“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炎热未消的初秋,习习凉风飘然生起,吹散林壑浊热,顿觉清爽怡人。诗人不禁迷醉于其中,冷风啊,你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贵还是低贱,都遍施恩惠,平等普济,令人敬佩,使人快意。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一种开朗壮阔的意境。 诗的三、四句“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丝丝凉风吹乱了天才少年的长发,驱散了涧谷飘浮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缠绕的雾霭,犹如精灵般使山间人家重现,将明朗清爽带给人间。诗人用“驱”、“卷”、“寻”、“出”等字眼,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把宋玉《风赋》中“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而加焉”的话,采用拟人化手法,将风描绘得栩栩如生。 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她来来去去虽是无形无迹,却慷慨惠施,不遗余力,行止仿佛一个有情有意之人。诗人洒脱而来,张开双臂,似要拥吻这勤奋而高尚的风。以风喻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有情”二字,“飘逸有情”(顾璘·《批点唐音》),活画出风的独具性灵,惟妙惟肖。

诗的结尾两句“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又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听,夜半更深,万籁俱静,她又为歇息的人们不辞劳苦地吹起悦耳的松涛,奏出雄浑的乐曲,给人以欢娱。“为君”二字,“待物如人”(《唐诗归·谭元春》),有情有义。 诗人在这里极力赞美“凉风”普济众生的高尚品德和勤奋精神。诗人少有才华,壮志难酬,这里以风喻人,借物抒怀,抒发他积极进取的情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意远含蓄,余味深长。《唐诗记事》的作者计有功评这首诗“最有余味”,其“余味”犹在于此。

【赏析二】: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

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

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答案: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注意 锱铢)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注意 豗、砯、壑)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注意 烽、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小说

(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D E不给分。

解析:A项本文的故事情节算不上曲折复杂。D项,“都是被抓壮丁的穷人”以偏概全。E项,文中讲的是老李头对战争的认识的变化,并未涉及“人性复苏”这一内容。

(2)①真实再现了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卓越战绩,凸显了人物性格

②和后文他葬石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人物思想的巨大变化;

③大量的演讲内容表明他为自己的战场表现自豪,他对战争的认识正是当时大多数人对战争的认识,如此安排更加突出了后面他思想转变的难能可贵。(6分)

(3)①老张头的出现是老李头思想上的巨大变化的关键,老李头作为胜利的战斗英雄,心理上由自豪转为悲悯与敬畏战场上逝去的生命;②带来情节的逆转,从此那些石头再也不能给老李头带来幸福感了;③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作品由对战斗英雄的的歌颂转为对战争的反思,突出敬畏生命、反思战争的主旨。(8分)

(4)①自然环境烘托了人物形象。以银装素裹的优美雪景为老李头画了一笔大大的赞字,有力衬托了老李头反思战争、敬畏生命的形象。

②“雪停、阳光、耀眼”等字眼带有鲜明的寓意,暗示着人性的光辉。

③“第一场雪”暗示人的观念和思想也该经受洗礼般的净化,生命因此得以提升。

④“老李头随着冬天的第一场雪走了”,饱含作者的情感倾向,充满敬佩和缅怀,对读者亦有警世作用。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人物传记

(1)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

解析:A原文说“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B“这说明《红楼梦》大受欢迎”错,应是说明了周汝昌先生的研究成果被人认可。E文中没有关于“周汝昌和胡适研究《红楼梦》的不同方法的内容。”

(2)①治学初以语言,诗词理论,笺注,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②国学基础博厚,古典文学和诗词研究专著颇丰。③极善诗词,钱钟书曾大加赞叹。④擅长书法,极有造诣。⑤擅长京剧,曾倾倒无数粉丝。(第1点2分,其它各1分)

(3)①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勤奋、刻苦精神,56年成一书。

②身体多病却依然坚持研究与写作,执着于追求。

③俭朴、淡泊,轻物质,重精神。(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此题要求考生根据周汝昌先生对苦乐的态度,谈谈自己的苦乐观。答题分为两个步骤,一个是周汝昌的苦乐,一个是考生个人的苦乐观。谈周先生的苦乐,要结合文本进行简要的分析,然后引出自己的看法。

示例:耕耘的人生有一分苦,却能收获十分快乐。周汝昌先生身体多病失聪失明,生活俭朴不富裕,但他不以为苦,因为他有追求,有目标,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研究学问上并从中获得平常人体会不到的快乐。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达观看待苦与乐,坦然面对人生旅途中的各种困难,不要过多在意物质上的享受,努力追求精神上的快乐与满足,做到学有所为,乐有所为。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 B

14 D

15 B注意句意之间的逻辑联系。先发现②,后又尝试③,然后解释原因①,再表述结果④,进一步结论⑥,最终的结果⑤。

16① 加工工艺独特②色香味俱佳③营养价值高

17(1)描绘出“贪”字的构成(头上的乌纱帽,脚上却是手铐),讽刺贪官最终要受到法律制裁。(“构成”和“寓意”各一分) (2)廉则民富国强,腐则国破家亡。

莫作官仓鼠,甘为孺子牛。(写“反腐倡廉”切题,写“做好细节”“自我约束力”“勤俭”“为百姓造福”等观点,应酌情扣分)

18

立意分析

角度一:叛逆

【立意关键】

考生需从第一句准确把握“作为成功者素质”的“叛逆”的内涵。它是指在对自身有充分、清醒认识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寻求突破。它是有进取心、有自信心、有智慧的表现。反面是保守、封闭、故步自封、不思进取。

【典型立意】

1、冲破羁绊,迈向成功

2、挣脱教条,活出自我

3、创新求变是进步的源泉

4、培养创新思维

5、追寻自我,创造精彩

6、打破习惯的桎梏

7、质疑是通向真理的台阶

8、人生需要突围,突围创造精彩

9、成功就是一个不断突围的过程

【立意误区】

1、无视“真正成功者”的提示,空谈自由,把作为“成功者素质的叛逆”理解为“标新立异、随心所欲、与众不同、违背常规常理的的思想行为”。例如芙蓉姐姐、以自我为中心的叛逆青年。

2、把叛逆=改变、变通。如 “幸福在于变更心境”“换个角度看世界”等。

3、无视语料的整体性,抓住“成功”,天马行空,无边无际地乱扯。

角度二:约束

【立意关键】

考生需正确理解第二句“这只手”在句中的含义,它既是“约束”也是“人生有所成就”的保证,是“有益的”,它可以是:道德伦理、法律、纪律、理性、良知、自然规律、监督机构、人民、监护人、知识等等。

【典型立意】

1、宽容不等于放纵

2、传统:是束缚也是台阶

3、契约社会以诚信(某种道德,律法)为本

4、莫让情感冲决理性的堤坝

5、没有绝对的自由

6、让良知和正义常存于心

7、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8、遵守规则

【立意误区】

无视语料的整体性,没能理解“笔”与“手”的关系,仅仅抓住“手”,把“手”理解为帮助、机遇等等。写“学会借助外力”“双赢的智慧”“呼唤伯乐”“学会放弃”“珍惜时间”“掌握命运”之类的立意。

角度三:综合两者

【立意关键】

此题考生可赞同其中的一句来立意;也可在辨证统一的基础上,谈论在哪方面要力行约束,哪方面要敢于突破,如何做到两者的协同作用,各尽其效。

【典型立意】

1、戴着镣铐跳舞

2、在改变与坚守中行走

咏风阅读答案篇四
《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试卷》

双语实验学校经济开发区校区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四年级阅读

总分:50分 考试时间:40分钟

卷首语:小草因为有了春雨的滋润,才显露出勃勃生机。雏鹰因为长久的练习才具备了翱翔蓝天的能力……相信同学们经过一学期的勤学苦练已获得许多课外知识,那么在这份试卷上大显身手吧!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成语乐园。(在括号里填入表示动物的词语)。(12分) ( )飞( )舞 调( )离山 ( ) 到 成 功 呆若木( ) 胆小如 ( ) 笨( )先飞 照( )画( ) ( ) 刀小试 亡( )补牢 杀( )吓( ) 一( )一( ) 三( )开泰 二、古诗词名苑。(16分) 1、判断题。(4分) (1)“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读“xiàn”。 ( ) (2)《芙蓉楼送辛渐》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诗人王维所写。( ) (3)“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是一句咏风的诗。( ) (4)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 ) 2、选择题。(4分) (1)王维的《鹿柴》是一首( ) A边塞诗 B送别诗 C田园诗 (2)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3)“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是指( ) A中秋节 B重阳节 C春节 (4)“莫愁前路无知己”的下一句是( ) A天下谁人不识君 B一片冰心在玉壶 C西出阳关无故人 3连一连。(8分) 《如梦令》 辛弃疾 随风潜入夜 《西江月》 苏轼 常记溪亭日暮

《水调歌头》 杜甫 但愿人长久

《春夜喜雨》 李清照 明月别枝惊鹊

三、我会《弟子规》。(8分)

朝起早, ;老易至, 。 晨必盥, ; ,辄净手。 ,纽必结;袜与履, 。

置冠服, ; ,致污秽。

四、阅读实践营。(14分)

请把试卷认真读完

某大公司要招聘一名总经理助理,广告刊登后,应聘材料像雪片一样飞来。经

过认真挑选,50个人有幸被通知笔试。

考试那天,在临时的考场——公司会议室里,众考生个个踌躇满志,胸有成竹,

都显出志在必得的信心。很快,考试就开始,考官把试卷发给每一位考生,只见试

卷上题目是这样的:

综合测试题(限时3分钟)

1、请把试卷认真读完; 2、请在试卷的左上角,写下尊姓大名;

3、在你的姓名下面写上汉语拼音; 4、请写出五种动物的名称;

5、请写出五种植物的名称; 6、请写出五种水果的名称;

7、请写出五座中国城市; 8、请写出五座外国城市;

9、请写出五位中国科学家姓名; 10、请写出五位外国科学家姓名;

11、请举出五本中国古典名著; 12、请举出五本外国文学名著;

13、请写出五个成语; 14、请写出五句歇后语; „„

不少考生匆匆扫了扫试卷,马上就拿起笔,“沙沙沙”地在试卷上写了起来,考

场上的空气都因紧张而有些凝固。

1分钟„„2分钟„„3分钟,时间很快就到了,除了有两三个人在规定的三

分钟之内交卷外,其他人都还忙着答题。考官宣布考试结束,未按时交的试卷一律

作废时,考场上像炸开了的锅,未交卷的考生纷纷抱怨:“时间这么短,题目又那么

多,怎么可能按时交卷呢?”“对!题目又很偏!”只见考官面带微笑:“很遗憾!虽

然各位不能进入敝公司的下一轮考试,但不妨都把自己手上的试卷带走,做个纪念。再认真看看,或许会对你们今后有所帮助。”

听完考官的话,不少人拿起手中的试卷继续往下看,只见后面的题目是这样

的:„„

19、请写出五个“认真”的同义词;

20、如果你已经看完了题目,请只做第2题。

阅读完短文后请回答问题

(1)请用横线画出这张试卷的第一题和最后一题的内容。(2分)

(2)这张试卷要求答题者回答的其实是哪一道题?出卷者真正目的是什么?(4分)

(3)那两三个人为何能按时交卷?(2分)

(4)当那些被刷下的考生看到试卷是如此简单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3分)

(5)读完短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呢?(3分)

咏风阅读答案篇五
《表现手法 - 之巩固练习》

表现手法之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9年高考江苏卷)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解析】这首词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从词题“登黄鹤楼有感”来看,应是此人登高感怀之作。开篇以“遥望”领起,展现出北方失地满目萧条的画面;继而通过“想过去”与“看如今”的对比,表达出中原沦陷、国家危难的心痛。“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两句写昔日宫廷的歌舞升平、风月繁荣,“珠翠”、“笙歌”都是借代的手法。下阕以两组自问自答的短句承接上阕,进一步写出战争的残酷,百姓的灾难;一个“叹”字尽显词人忧国忧民之情,“何日”两句可见词人报效国家之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自信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该题从修辞角度而设,要求很明确,一是指明“对比”手法寻找语句,这在词的上阕是很明显的;二是给定句子判断修辞运用,“珠翠”本是妇女佩带的饰物,从语境来看显然这里指代宫女。另外,一个“绕”字,使该句还有夸张的意味。该题两问,只有2分,所以简单回答,明确指出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2009年高考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

1

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解析】这是一首以大家都熟悉的端午节为题材的元词,尽管词作者给人以陌生的感觉,但这首词在内容上没有多大难度。既然是写端午节,自然会写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开篇抓住代表端午节特征的“碧艾”、“香蒲”,展现出人们忙于过节的喜庆景象,然后宕开一笔,写词人的独自惆怅,继而交代惆怅的原因是端午节感怀于屈原。下阕对屈原高度评价,表达词人内心对屈原的无比敬仰之情,继而又宕开一笔,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不能深刻理解屈原的内心,甚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该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需要关注“最突出”三字。上下阕在词意上有明显转折,上片由众人的喜悦写到自身的哀伤,下片由自己对屈原的仰慕写到众人的不理解,这里前后的对比是很明显的。回答这一问题,先要明确诗歌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然后要结合词作的内容,说明对比是由哪些具体内容呈现出来的,并指出这种表达方式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参考答案】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9年高考江西卷)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解析】该诗中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在高中教材《说“木叶”》一文中出现过。如果在教材学习中对这两句做过分析,自然会在看到这首诗、这道题时感到欣喜。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联写诗人独居荒野、生活贫困的悲凉境遇,颔联借景抒情,描画了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形象。后两联诗意转折,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诗人又“喜”又“愧”。“喜”的是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愧”的是自己处境不佳,感到对不起亲人。该题考查表达技巧,要求分析景与情的关系,需抓住“雨中”、“黄叶”、“灯下”、“白头”这些关键词语,该句景物描写所创设出的情境不难理解;再结合首联中的“无邻”、“荒居”、“业贫”,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及内心情感也不难体味。这里景与情的色彩是一致的,可以确定哀景哀情。回答这样的问题,先要概述景,然后分析情,最后指出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通关技巧—【备考方略巧点拨】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诗人写风的活动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2)从全诗的内容来看,你认为诗人咏风的用意是什么?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流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 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 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 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1)这首诗颈联的对仗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说明。

(2)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二人评论的理解。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秋蕊香 张 耒

帘暮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 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2

(1)上阕寓情于景,请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2)下阕“浓于酒”三字取譬甚妙,试简要说明其含意。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酹江月·淮城感兴

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注】作者作该词时,正值元兵灭金后,大举攻宋之际。

(1)词的上阕结句是对当政者的棒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2)词的下阕结句,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绮罗香·红叶

王沂孙

玉杵馀丹①,金刀剩彩,重染吴江孤树。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惊旧梦、绿鬓轻凋,诉新恨、绛唇微注。最堪怜,同拂新霜,绣蓉②一镜晚妆妒。

千林摇落渐少,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二月残花,空误小车山路。重认取、流水荒沟,怕犹有、寄情芳语。但凄凉、秋苑斜阳,冷枝留醉舞。

【注】①玉杵馀丹:玉杵,是仙人捣药用的,丹即方士炼丹的硃砂。②绣蓉:如锦绣似的芙蓉,即荷花。

(1)“玉杵馀丹,金刀剩彩”两句是怎样描写枫叶的?

(2)从修辞的角度,对“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词所咏之物有什么特点?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通关目标19:

【通关演习】1.(1)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动态景象,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其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2)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对人有益的事,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其实是以风喻人,托物言志,赞颂不辞劳苦、努力去做有益于人类之事的有志之士,寄托诗人的青云之志。2.(1)颈联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句子内部“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音节和谐、深沉幽婉,写出了流莺无休止的啼啭、漂荡,寻找渺茫无日的佳期。(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流莺的飘荡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借流莺的徒自巧啭难遇佳期抒写不为人赏识、怀才不遇的精神苦闷。3.(1)上阕起首两句写从微风使金兽炉中的一线香烟袅袅飘动,是动态描写;后两句写倚栏望远,浩月流辉,是静态描写。上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苦闷之情。(2)“浓于酒”三字一是说酒味浓,能使人醺然迷醉,而“别离滋味”给人的刺激之深又过于酒;二是说这种“别离滋味”连酒也消除不了。4.(1)用了比喻修辞。词人将岌岌可危的时局比作形势不妙的棋局,大声疾呼:一盘棋已经走坏了,必须赶快想出挽回败局的招数来。(2)融情于景。词人面对国势危殆,满怀重整河山的政治抱负,但现实的约束使之不能施展。借“夜深霜露凄冷”的悲凉景象,表达了词人抑郁难耐、愤激满胸的情怀。5.(1)枫叶像仙人杵下余留的丹砂,是宫廷剪花剩下的红绡,两个比喻把枫树写得清美而孤单。(2)枫叶上的红色,已经经过几番暮秋凉雨。词人赋予枫叶可以怨啼的感情,用拟人化的效果,准确而生动地表达了枫叶的变化。(3)这首咏红叶的词,词人抒发对秋天枫叶的自我感受,赋予红叶幽美、孤寂、凄清的情调,寄寓着词人怜爱、哀婉的情绪。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简介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

3

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扬州慢》“二十

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例1: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这样看来全诗更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3.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上一讲引到的王维《观猎》,首联起得突兀,“风劲角弓鸣”大有先声夺人之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末联以“回看”一语写将踌躇满志的神情,以与首联对比照应,颇令人回味。清人评论这首诗时说道:“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这绝非过誉。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二、鉴赏表达技巧的目标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例2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

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例3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这是不难看出来的。但作者借“小松”究竟写什么样的人呢?托“小松”讽刺什么呢?这便是鉴赏应该完成的任务。因此要作一番探究。

首句扣住小松之“小”写它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力。刚出土的小松树生活在“深草里”,但它不屈服,不示弱,而是“刺头”——长着松针的头虽细但直而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蓬蒿”是较高的野草,而今小松冲出了蓬蒿。这里的“出”与上句“刺”相呼应,很有力度。“渐觉”用得有分寸,既写出“出”的过程,又是爱护小松的细心人观察所得。不关心小松的人对它的“出”则是视而不见的。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感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第一句的“凌云木”指小松,后一句的“凌云”是指长成参天大树的松。“时人不识凌人木”,是说世俗之人没有眼光,没有见识,不知小松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一直等到它长成“凌云”大松以后才说“这树真高”。原来诗人写小松实际是写不被人所识的年少而有发展前途的之人,写出他们的不幸命运,讽刺的是那些“不识”人才的人。到了这一步,算是完成了对这首诗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海楼 米 芾

云问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 (2)本诗颔联分别冠以“三峡”和“六朝”,从 和 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4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① ② 这是2003年高考上海卷的第17至20题。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首联二句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限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可见第(1)题的答案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命题者就诗的第二联出了两道题。这一联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腾,涛声入耳,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谓妙趣横生。在这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二字,景与情一下就脱开了眼前的实际,空间、时间大大拓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崔巍险峻,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样,诗人的见闻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楼的高大久远。可见第(2)题的答案是:空间、时间;第(3)题的答案是B。

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动态对比,画角之声与黄昏的静又形成对比。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这样看来,第(4)题的答案是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尾联由“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透露出茫然、低沉、伤感的情绪。本联因与试题无关,不再作分析。 四、练习及答案

1.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2)“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 2.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怎样写画眉鸟的? 答: 2 . ( 1 )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 (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在林中“随意移” 、 “自在啼” ,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3.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2)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东栏梨花 3.(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 苏 轼 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4 . ( 1 ) “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忆昔游转到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本应给人以欢乐,然而诗人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在流放途中,只能引发远去边疆的哀愁。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诗人缘情写景,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答: 而景随情,且句中“花鸟”更反衬出边愁。 4.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2)这是全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为江 渡湘江 水北流而感叹。这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 杜审言 生发出来的。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5.(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 (1)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 而啼声“催成清泪”)。 答: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答: 5.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附:答案及简析 1.(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

5

咏风阅读答案篇六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南翔鹄》

古代诗歌鉴赏——根据不同类型,灵活应用答题模板

一、炼字炼词型 [含义+句意+意境(情感)]

[答题模板]第一步,释词义,即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明手法,即点明该字词或该字词所在的诗句运用了何种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第三步,绘景象,即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诗句中,再现作者描绘的景象。第四步,点作用,即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调研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开圣寺 [唐]温庭筠

路分溪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

颈联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二、分析意境型 [画面+特点+情感]

[答题模板]第一步,描绘诗歌中展现的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运用联想和想象再创造,力求语言优美。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调研2]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长相思〃山驿 万俟咏

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 暮云平,暮

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注]蟾:蟾蜍,代指月亮。

“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三、分析句意及作用型 [含义+内容+作用]

[答题模板]第一步,指出该句子的基本含义。第二步,指出全诗围绕该句子写了哪些内容。第三步,指明该句子对主旨的表达以及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调研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入武关 周弘正

武关设地险,游客好邅回。

将军天上落,童子弃繻来。

挥汗成云雨,车马扬尘埃。

鸡鸣不可信,未晓莫先开。

[注]武关:古关名。邅回:难行不进貌。

诗歌的一、二句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概括+分析+情感]

[答题模板]第一步,明特色,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口语色彩浓厚、朴素自然、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委婉细腻、清新明丽等。第二步,举例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点效果,指明这种风格或特色的表达效果。

[调研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正宫]鹦鹉曲〃农夫渴雨 冯子振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父。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幺〕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这首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五、分析表达技巧型 [技巧+句意+情感]

[答题模板]第一步,明技巧,即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指出诗歌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第二步,释用法,结合具体语句,说明诗歌中这种表达技巧的具体运用。第三步,析作用,分析这种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可以从思想感情、诗歌主旨等方面分析。有时,可以把第二步和第三步糅合在一起。

[调研5]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 清洛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 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

飞雪堆盘脍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

平生行乐亦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

[注]王定国:黄庭坚的好友,元丰年间曾受苏轼牵连也被贬;元祐初期,被外放任扬州通判。鸡头:鸡头米,扬州当地的一种米。

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调研6]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东湖新竹 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诗歌中间两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描写竹子?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分析形象型 [特征+分析+情感]

[答题模板]第一步,点特征,即概括诗歌中形象的总体特征,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寄情山水等。第二步,作分析,结合诗歌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点明为什么是这种特征。第三步,明作用,分析形象的作用,如抒发了作者的何种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

[调研8]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雉带箭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清人朱彝尊评论此诗,“句句实境,写来绝妙,是昌黎极得意诗,亦正是昌黎本色”,请结合全诗说说诗人塑造了怎样的将军形象。

咏风鸢学江东体 赵执信

节候迁移物象分,春深城野见纷纭。

偶缘涂饰能成质,才有因依便入云。

线影暗凭童稚引,风声高逼帝天闻。

伤鸿病鹤知多少,息羽垂头合让君。

[注]江东体:晚唐诗人罗隐的咏物诗往往寄意遥深,语含讽喻,因他自号“江东生”,所以这类作品被称为“江东体”。

诗歌中间两联刻画了纸鸢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七、分析主旨和思想感情型 [特点+分析+情感]

[答题模板]第一步,找出诗歌的意象,归纳其特点和所营造的意境。第二步,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意象和诗歌主旨的关系。第三步,明确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调研10]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 元好问

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前日神光牛

背,今日春风马耳,因见古人心。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

问龙门,何所似,似山阴。平生梦想佳处,留眼更登临。我有一卮芳

酒,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八、对比鉴赏阅读型 [异同+分析]

[答题模板]第一步,找出相关的比较点,通过研读两首诗歌,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第二步,根据题目要求,扣住诗歌中的字、词、句加以阐述,分条作答。

[调研10]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梅花 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注]留侯:张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以出色的智谋协助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大功告成后,张良不恋权位,及时功成身退。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里赞留侯张良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坼:裂开,此谓花朵绽放。

咏风阅读答案篇七
《乐清中学2012语文模拟试卷》

语 文 试 卷

说明:本卷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站立着,我们当像一棵树。铁一般坚强的树干,是我们伟岸的身躯。风雨中傲然挺

立,任狂风呼啸、霹雳惊天、暴雨肆nüè(▲)。披拂摇曳的枝叶,是我们挥舞的手臂。和风吹过,树叶沙沙,那是我们真诚的致意——向zhàn( ▲ )蓝的天空,向chì( ▲ )热的太阳,向广mào( ▲ )的大地。

2.将下列诗句前的字母填入文中相应的横线上(2分)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___________”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__________”,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______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__________”,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B、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C、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D、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处于豆蔻年华的我们,对异性产生倾慕之心是生理和心理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必然结果。 ....

B.有人说“百年修得同船渡”,是“缘”把我们连在一起;我说只有“志”才能让我们走到一起,因为我们“志道”相同,所以我们同心协力,众志成城,追求事业,成就自我。 ....

C.作家们会用手中的笔写下生命的美好,令人向往;画家们会用手中的笔勾勒生命的美好,如诗如画;音乐家会用歌声唱出生命的美好;幽雅动人„„ ....

D.溪水西流,你要迈着沉重的步伐向东前进,你要看看东方之神叱咤风云的威武雄姿。 ....

4.古诗文填空(6分)

(1)白居易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卖炭翁的矛盾心理,在《观刈麦》中诗人也通过类似的句子“ , ”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唐代诗人王维以写景见长,在他的笔下,不但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明净之美,在《使至塞上》中,亦有“ , ”的苍凉雄浑之美。

(3)据报道,宁波到杭州的火车将开行国产“和谐号”动车组,时速达到200公里,宁波到杭州只需一个小时,真是“ , 。”(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5. 下列6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①雪落在城外,也落在城内。

②温暖的房间里,有人用汤匙慢慢搅动一杯蜜汁。

③隔着结冰的河流,对岸是华灯灿烂的城市。

④杯勺碰响的和声里,浓浓淡淡的花香冲逸开来,唤起多少鲜艳的回忆。

⑤蜜是花的情感,是融化的琥珀。

⑥这是白天从养蜂人那里买来的。

A.③①②⑥⑤④ B.①②④③⑥⑤

C.③②①④⑤⑥ D.①③②④⑤⑥

歇后语同成语一样,也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语言文化之一,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许多歇后语都出自一些文学名著作品中,如:“林冲上梁山 ——官逼民反”就出自《水浒》;“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出自《三国演义》。请你在下面的歇后语中填出相关文学名著中的人物来:

(1) ▲ 进曹营 —— 一言不发。 (2) ▲ 战李鬼 —— 打假

(3) ▲ 进大观园 —— 看得出神 (4) ▲ 照镜子 —— 里外不是人

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一句话概括材料所透露的信息。(2分)

【材料一】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材料二】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二.现代文阅读(20分)

秋声一片

林清玄 ①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②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③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怀疑是在秋夭;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④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地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莱,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它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的,恐怕也要笑吧?

⑤古人是怎样知道秋天的呢?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词,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凑凉一片秋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雄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6.文学常识填空(4分)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对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

⑥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中,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来临了。

⑦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 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地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持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寻,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⑧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

⑨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吗?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我不明白。

⑩萌芽的春、绿阴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消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

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

8、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寻,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2)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烘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吗?

9、文章开头说“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作者紧接着在第②至④段中分

别从哪些方面列举了例子来证明这一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4分)

10、文章第⑤段引用蒋捷的词《声声慢·秋声》有什么作用?(4分)

11、(1)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人们不是从落叶中而是从蟹黄和广告中知道秋天的来临,作

者对此为什么会“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4分)

(2)作者认为“我们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这种心情,你同意

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4分)

三.古诗文阅读

(一) (8分)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2.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3. “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可以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某个词。请找出这首诗的诗眼,并结合全诗说说理由。(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秦王坚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

⑤⑥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

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

⑩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22卷)

【注释】①秦王坚:指前秦世祖符坚。河东:郡名。②邓羌:人名。③御史中丞:官职名。下文的“侍中”“中书令”“ 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④王猛:人名。⑤太后:符坚的伯母。⑥豪横:恃强横暴。⑦收:拘捕。⑧报:答复。⑨同志:志趣相同。⑩纠案:举发其罪,考问其实。⑾刑免:判罪免官。]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为 ( ) (2) 患 ( )

1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16.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王猛严惩强德的原因。(2分)

17.王猛严惩违法官员取得了什么成效?请用原文回答。(2分)

18.读了选文,你对王猛有何评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

四、写作(4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个僻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样,但它内心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能证实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漂亮的花朵。”此后,它不顾四周野草的嘲讽和蜂蝶鸟雀的都规劝和怜悯,努力地生长着,终于开出了漂亮的花朵。年复一年,造就了“百合谷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正值人生花季的青少年朋友,你对此有何感悟呢?

请以“开出漂亮的花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⑦⑧⑨①②③④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略 2、DBAC 3、A 4、(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A由远及近)

6、徐庶 李逵 刘姥姥 猪八戒 7、略

二.现代文阅读《秋声一片》

答案:8. ①这句话将季节拟人化,形象地说明了现代都市人控制了室内的气温,在室内再也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只有在远离都市的大自然里,季节的特征才比较明显。(2分)②作者将温室里的花朵说成“用火烤着的各种花的精灵”,说明温室里的花朵是人们违背季节变化的自然规律加工而成,这样做实际上对花朵是一种伤害。(2分)(酌情给分)

9.①生活在都市的人已不能从社会生活中感知季节了②在都市里,我们常会对季节产生错觉。③我们在都市里迷失了季节以及季节的意义④我们只能偶尔通过菜市场这类非正常的渠道惊觉季节的变化(4分)(酌情给分)

10.(1)扣题。蒋捷的词很短,却用了十个“声”字描写秋天,照应了本文的题目《秋声一片》。(2分)(2)对比。蒋词说明古人通过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知道了秋天的来临,现代的都市人却愈来愈不了解季节。文章通过这一对比,说明现代都市人对季节的感应在慢慢流失。(2分)(酌情给分)

11.(1)在人类科学的进步中,在浓厚的商业气息中,春夏秋冬的鲜明特点逐渐迷失,人们领略不到四季的丰富变化。或欣赏不到大自然的多彩多姿,作者因此而伤感。(3分)

(2)同意,因为下一代在都市中的孩子将更加远离大自然,他们将生活在人工制造的舒适的环境中,完全在商业气息之中长大,不会有作者这一代人那样有过亲近并欣赏大自然的经历,也就不会了解上一代人的那种伤感心情。(2分)同意,随着人类都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程度加大,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未来的人类将愈加远离自然。(2分)(答不同意,这种看法太绝对了。谈人类正在努力建设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环境,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不一定不知道这种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一)(8分)

12.这首诗在描写景物时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诗歌用了“寻”“出”“去来”“动息”“起”等字,赋予诗歌的主体“风”以人的情感和动静,读来形象生动。

13.此诗的诗眼是“有情”二字。前四句从视觉角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风有意“凉风生”,并且能“寻”能“出”,似乎有人的情感;后两句从听觉角度写风更多情地为“君”奏响松涛,给人美感享受。所以说此诗着眼“有情”二字。

(二)(10分)

14.⑪做、担任 ⑫祸害 15.我到现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2分,答到大意即可)

16.强德恃强横暴,抢夺别人的财物,掳掠他人的子女,成为百姓的祸害。(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17.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

28.略(2分,评价要扣住人物性格特点等,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示例:嫉恶如仇,执法如山,雷厉风行等)

四、作文

咏风阅读答案篇八
《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演练:14 古代诗歌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

演练14 古代诗歌阅读(一)

(时间:40分钟 分值:56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浣 溪 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 ①山枕:枕头。古之枕多以木、瓷为之,中凹,形似山。②斗草:古代以花草相赛之民俗游戏。一名斗百草。

(1)请分析“黄昏疏雨湿秋千”中“湿”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评者认为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有“无我之境的妙趣”,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3·重庆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

春 寒[] 注②①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 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有人说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卜算子 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 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如何理解“百种千般巧”中的“巧”字?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闺 情

李 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注] ①忿:不满,恼怒。

(1)诗歌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末尾两句蕴涵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中吕] 普天乐

张养浩

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

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

(1)这首小令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小令中,作者对屈原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收束蕴藉有味,为诗家青睐,请加以点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咏 风

[唐]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春 思

[宋]方岳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注] ①多可:即“多所许可”,这里是随和的意思。②生:句末语气词,无实意。③与:替,帮。

(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方岳《春思》第四句中的“又”字为例,加以赏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刻画风形象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的异同。(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3·重庆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它们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①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演练14 古代诗歌阅读(一)

1.(1)黄昏时分,疏疏落落的细雨打湿了空挂着的秋千,一“湿”字将暮春、黄昏、细雨连在一起,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意境(或氛围),表现出词人感伤、凄清的心境。

(2)这首词描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千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并通过对暮春风光(例“江梅已过柳生绵”)和闺室景物(例“玉炉沉水袅残烟”)的描绘,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惜春的情感写得活灵活现,有“无我之境的妙趣”。

2.(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3.(1)姿态之“巧”:花瓣儿薄如蝴蝶翅膀,轻盈有致;颜色之“巧”:花朵固小,却猩红如染,鲜艳娇美;“巧”亦指花的精神:“百种千般”言其精神气质、形貌和气韵,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含蓄配合相宜,谐和一致。

(2)上阕“道是”是扬,下阕“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4.(1)开头两句描写了月落星稀,天快要亮了,一个思妇辗转难眠的场面。她因为丈夫远离,孤枕难眠,思念一夜,只好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挨。

(2)主人公因思念难眠,起床披衣,看远游之人是否来到,依然是失望,却听到了喜鹊的叫声,所以恼怒喜鹊空传喜讯,没有应验,表达了闺中思妇无限思念和深深的失望之情。

5.(1)语言清新活泼,通俗易懂,而且还杂用了诸如“快活”“胡来”等口语词汇,很适合民间传唱。

(2)这首小令看似否定了屈原,表达了寄情山水的消极低沉的情绪,而实际上,却是迂回曲折地表达了一个饱经宦海浮沉、洞察世事春秋而又无处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的读书人无可奈何而又悲愤怨恨的心情。

6.(1)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早行鲁山所见到的千山竞秀、山路幽深、野趣盎然的景象。抒写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欣赏之情,写出了作者从容、闲适的心境。

(2)尾联以设问收束。以“一声鸡”表明白云生处有人家;回应作者“山行”见闻。含蓄

咏风阅读答案篇九
《2012九月高职语文统考试题》

烈山中学九月高职统考语文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未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列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债券 juàn 租赁..lìn 憎恶.è 面面相觑.qù

B古刹 chà 玷..diàn污 贬谪.zhé 苦心孤诣.zhǐ C蛰.zhé居 裨.bì益 商埠.bù 怙.hù恶不悛

D漩.xuàn涡 炮.páo制 狡黠.xiá 管窥蠡.lí测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部暑 卑躬屈膝 含辛如苦 出类拔萃

B踌躇 提纲挈领 民生凋敝 如火如荼

C黯淡 走头无路 直截了当 筚路蓝缕

D妇儒 罄竹难书 惊世害俗 一蹴而就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准确的一项是( )

(1)演出结束后,她红着脸说:“唱得不好,大家多多( )!”

(2)据媒体披露,目前市场上供应的( )用品,质量上不过关的不少。

(3)一小时后,这匹烈马终于被他( )了。

(4)岁月随着一节课又一节课的铃声匆匆( )了。

A.包含 化妆 治服 消逝 B.包涵 化妆 制服 消逝

C.包涵 化装 制服 消失 D.包含 化装 治服 消失

4、依次填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各地的“豆腐渣”工程情况各异,但其共性都是有关责任人的腐败使然,( )人们又叫“豆腐渣”工程为“腐败”工程。根治“豆腐渣”工程,( )要严格质量管理,( )要在反腐败上下工夫。

A.尽管 因此 不仅 还 B.虽然 那么 既 又

C.尽管 那么 不仅 又 D.虽然 因此 既 又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表明,解决了在全球化语境中自身文化定位问题的中国国产电影犹如明日黄花,依然魅....

力不减,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

B.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让一些国家猝不及防。特别是一些银行业发达但是经济实力又相对较弱的国家更是首当其冲,冰岛就濒临国家破产。 ....

C.雅典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射出最后一枪时歪打正着,击中别人的靶子。今年北京奥运....

会上,埃蒙斯的最后一枪又大失水准,仅4.4环,再次断送金牌。

D.尽管央行规定,“对非自住房、非普通住房的贷款条件,金融机构适当予以提高”,但是,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这项规定得到执行的可能性微不足道。 ....

6、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B、他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C、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救援活动。

D、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

7、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是什么?家不只是房子,不只是丈夫、妻子、孩子,家是一份惦念,家是一份牵挂。

B.“嗯,我也这么打算呢”,他回答说:“明天咱们一同去汉口江滩公园吧”。

C.诈骗犯有一种特长,讲究“适销对路”:你迷信鬼神,他就以鬼神为饵,你迷信权利,他就以权利相诱。

D.这种白内障冷冻摘除器,具有制冷、解冻迅速、操作方便、安全性能高等特点。

8、下列句子修辞运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地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B、天虽不暖,蒲公英却已经开了,柔弱的茎上顶着小黄花,雄赳赳地站在路旁。

C、这篇散文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首尾响应,结构像神经节和神经网那样结合得非常严密。

D、我不是钱塘江澎湃的雄潮,也不是桃花源安逸的小溪,而是路边草丛中的一只萤火虫——给夜行的人们带来无限光和热。 9、对下列七句话进行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古诗说“南山塞天池,日月石上生。”

②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是月出

③光景却何等妩媚、遥远、璀璨

④光景何等臃肿、崎岖、僵冷

⑤看古诗便可知道

⑥四周的大海,与四围的乱山

⑦两者相较,是如何滋味

A ⑤⑥⑦①④③② B ⑥⑦⑤①④②③ C ①②⑦⑤③⑥④ D ①③②④⑥⑦⑤

10、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按音乐及内容分编为《风》、《雅》、《颂》三类,其作品全部来自民歌。它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创作之源。

B、《聊斋志异》是清代劳蒲松龄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其作品多借狐仙鬼怪隐射和讽喻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C、《项链》是法国著名的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追求虚荣、贪图享乐的社会风气。小说既针贬了时弊,同时也存在感叹命运无常的消极因素。

D、《雷雨》是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它通过周、鲁两家30年的前后变迁,反映了社会的道德沦丧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剧本中“雷雨”既是悲剧故事发生的环境,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日:“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①,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悦②,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日:“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壅荣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③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俊杰,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④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日:“卿能暗诵乎?”日:“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注:①扰乱:指董卓乱长安朝政的情况。②通悦:随随便便,不拘小节。悦,同“脱"。

③西伯:周文王原来的封号。④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西京扰乱,皆不就 就:就任 .

B.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典:主持 .

C.善属文,举笔便成 属:连缀 .

D.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垂:流传 .

12.下列选项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B.乃之荆州依刘表

C.故奇士去之 D.因使背而诵之

1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王粲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3分)

①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②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③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④博物多识,问无不

对 ⑤文武并用,英雄毕力 ⑥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③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粲年纪还不大,就备受当时名人蔡邕的赞赏推重,而荆州刺史刘表却因其貌不扬而不怎么重用他。

B.刘表去世后,王粲因劝说刘表之子刘琮归顺曹操有功,被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并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C.王粲将袁绍、刘表两人与曹操进行对比,称赞曹操不仅能收纳贤俊豪杰,而且能够让他们各尽其才。

D.王粲在汉水之滨的酒席宴上对曹操所说的一番话,是为了恭维曹操,从而为自己求得安生立命之地。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48分)

15、请将第一大题里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

(2)士之避乱荆州者皆俊杰,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

16、默写。(4分)

(1)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邓学》)

(2)此去泉台招旧部, 。(陈毅《梅岭三章》)

(3)开轩面场圃, 。(孟浩然《过故人庄》)

(4)我劝天公重抖擞, 。(龚自珍《九州生气恃凤雷》)

17、按要求变换下面句子。(3分)

多数受访的学生肯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多次考试、多元录取的高考改革方向。

改成被动句: 18下面是某同学文中的错句,请仿照例句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加以点评。(4分)

(示例)错句:高尔基白天上学和打工挣钱,晚上在阳光下偷偷看书……最后,他成为俄国文学的奠基人。

点评:不知道晚上的阳光晒不晒人?

(1)错句:阿琪的爷爷有一次死掉了,她哭得昏天暗地。

(2)错句:被流放的屈原,时时不忘报国,终因报国无门而自刎乌江。

19、给下列一则消息拟一个标题。(20个字以内)(4)

新华社2月25日电 从本周开学的新学期起,我国近亿名中学生的课程表中首次拥有一门新鲜而又敏感的课程:“预防艾滋病”。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从今年起要确保在中学课时中安排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课时。这是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次明确要求预防艾滋病课程必须走进所有中学课堂。

“性”在中国传统中属于禁忌话题,预防艾滋病教育能否进入中学生课堂也曾引发争议。反对者称,未成年人认知能力不强,如过早接触性知识可能因好奇而犯错误。但更深入的调查却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了解性知识的途径不多,而数目可观的青少年经常浏览各大色情网络。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0—21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20、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4分)

21、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4题。

电浆电视是轻、薄型家电产品下一代的首选,它的大画屏、高画质、色彩逼真、画面动作流畅、不闪烁等特点,给人们带来了家庭影院的高级享受。同时,它还有数据端子,能外接计算机,除了看电视听音乐外,还可以上网。

据专家介绍,电浆电视是应用日光灯的发光原理制造出来的大型电视荧屏,因为日光灯在通电后,灯内的气体呈电浆状态,其实就是一种电浆照明器。在电浆电视中,装有数十万个细小灯泡,小灯泡内装有惰性混合气体,外面涂有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荧光物质。那些类似日光灯的小灯泡就是一个个像素,在电流的作用下,显示出色彩画卷。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个由小日光灯组成的显示器,就是电浆显示器。

当然,电浆显示器与日光灯有所不同,日光灯是以常温液态的少量水银所放出的254mm紫外光照射荧光物质而发光,电浆显示器内的小灯泡并不装水银,只填充氖气之类的惰性气体。在常温下,惰性气体释放出147mm的紫外线,照射荧光物质而发光。由此可见,与传统笨重的显像管电视相比,电浆电视不但显得轻盈了许多,另外还有画面大、全平面且不受磁场干扰等优点。

以常规的尺寸为例,29英寸的显像管电视,机身厚度已超过50cm,重量就超过30公斤,如果画面加大,重量就越大。而42英寸的电浆电视,重量仅30公斤,厚度在10cm以内,同尺寸的体积,只有传统显像管电视的1/10,重量只有1/6。不过,对于小尺寸荧屏来说,现有的液晶电视也能达到,只是大尺寸方面是液晶电视所不能及的。况且液晶受到了视角较窄的限制,电浆电视的视角达到了160°,可供多人从各个角度一同观看。

目前市面上电浆电视最多的是42英寸,更大的有50~60英寸。它的画质优点是高亮度,适合在明亮的室内观看,色彩对比清晰,动态范围大,真实而不闪烁。而且景像切换的时间快、减少讯号干扰,画面的动作流畅。多数电浆电视还增设数据端子,可以外接计算机作为输出工具,在计算机专用宽输出适配卡的作用下,让计算机4∶3的画面输出到电视16∶9的画面也不产生变质。

遗憾的是,目前的电浆电视还没有扬声器,且音响接口设备都没有,所以要搭配家庭影院,使

用者都要自行添置。虽然电浆电视可以外接计算机,但不是所有的计算机都有转接端子,而且其内建的接收器大多是日本规格,如果购买水货或者直接从日本进货,就要买外接的转频器。此外,电浆电视的价格非常惊人,介于1~2万美元之间,显然足以让大多数人打消购买念头。预计在2006年后将全面改为数字节目播出,届时电浆电视的价格就不会很高了。

22.下列对“电浆电视”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电浆电视是有别于传统晶体管电视的最新一代超轻、超薄型家电产品。

B.电浆电视是根据日光灯的发光原理研制成功的大尺寸荧屏的电视。

C.电浆电视是由日本发明和制造的能连接计算机上网的家用电器。

D.电浆电视是具有大画面、高画质、色彩真、不闪烁等特点的家庭影院。

23.下列对电浆电视优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电浆电视重量轻、体积薄、能耗小,且具有抗磁性,不受磁场干扰。

B.电浆电视画面大、全平面、视角达到160°,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同时观看。

C.电浆电视画质好、亮度高、色彩清晰、动态范围大、景像切换快、画面动作流畅。

D.电浆电视如与计算机联接,能使计算机4∶3的画面输出到电视16∶9的画面,而画质保持不变。

24.根据文意,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电浆电视具有传统电视无可企及的优点,在未来的几年内,它将完全取代传统电视。

B.电浆电视大多配有数据端子,可以外接计算机,上网查阅各种资料,从而达到信息共享。

C.电浆电视的内建接收器大多是日本规格,现在,我国还没有国产的产品。

D.据专家预测,电浆电视价格在2006年后会降到与一般电视相当的水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5—28题。

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顺着塞纳河西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

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他的是贫困与饥饿。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艺术既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一次壮烈的抗议。

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当罗丹命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着妩媚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像?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的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乡愿惰性。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撒向人间的一个永恒的谜。

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七千一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我们来到梵高的坟茔,它坐落在一所极平凡的公墓里,梵高和他心爱的弟弟德奥合葬,两块墓碑,方身圆顶,没有任何纹饰,没有花岗岩的墓室,碑前只有一抔黄土,覆盖着长青的蕃藤。公墓寂然无声,所有的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然而梵高墓上的碧草却在刺骨寒风中颤

咏风阅读答案篇十
《高一期末诗歌鉴赏复习专题练习参考答案》

高一期末诗歌鉴赏复习专题练习参考答案第一部分 鉴赏诗歌的形象1、【答案】同:两首诗中的采莲姑娘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异:王诗中的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2、【答案】(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大雁抒情,寄托自己的浓浓乡情。3、【答案】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雪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诗人在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中,隐寓自身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身自好的刚劲风骨。4、【答案】(1)夸张 辛苦 功劳(贡献)(2)诗人甘愿付出,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5、【答案】前四句写宣城景色明媚如画,表达出诗人赞美宣城的愉快的心情;后四句写秋色已深,萧瑟苍凉,表达出诗人的寂寞,感慨光阴易逝,怀念前人的思想感情。第二部分 鉴赏诗歌的语言1、(1)【答案】“阔”字更好。(第一步)“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第二步),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第三步),“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第四步)参考答案: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2)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解析:此题第一问侧重鉴赏诗歌语言,这道题开放性较强,“失”与“阔”两词各有其妙,任选一个都行,但要把妙处说清楚,在审题上,要注意“更”字,也就是说在比较中,你认为更好的那个词。如果仅仅说,哪个字好,或两个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显然不合题意。第二问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道题既要解释诗句意思,又要分析情景关系。2、(1)【答案】第三联(颈联)中的“出”和“斜”字分别是句中的“诗眼”。“出”字写出了鱼儿在细雨中着水面为泡之时,上浮水面欢快跳跃的欢欣之状,极其真切自然;“斜”字写出了燕子在微风中轻捷地掠过天空的轻盈之态,逼肖生动。诗人细腻地描绘出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

易而又精巧生动。真可谓“缘情体物,有天然之妙”。(2) 【答案】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悠游闲适的心情。3、【答案】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明特色)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例例证)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析感情)4、(1)【答案】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2)【答案】“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5、(1)【答案】用“悬”写雨,写出雨脚绵延雨帘高挂的景象,突出雨之健捷而有气势。“空蒙”二字烘托出云行雨注、水气蒸腾的景象。写出了这场雨引起周围环境色调的变化。(2)【答案】前一首用“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后一首用“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和两句的“追昔”联系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6、(1)【答案】“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2)【答案】这首诗以“风”喻人,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风是急人所雷的有意行动。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第三部分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1、【答案】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2、【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

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3、【答案】“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4、(1)【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2)【答案】::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5、【答案】颔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以“鹤巢松树遍”来反衬“人访荜门稀”,不仅描写生动形象,对仗工整,还隐隐含有人比鸟势利、人不如鸟的意味。第三联风景如画:嫩绿的新竹上有一层薄薄的新粉,更加显示出其勃勃的生机。残荷如衣着鲜艳的采莲女,褪下残破的红衣,换上翠绿的靓妆,依然风姿绰约,风韵不减!第三联由于作者观察细腻,写景入微,抓住了嫩竹和残荷的特点来写,敷色鲜艳,比拟动人。(2)【答案】此诗主要写山居幽静闲雅的生活和傍晚美丽动人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之情。[解析]对颔联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要抓住“松树遍”、“荜门稀”中的“遍”和“稀”的含义进行分析。赏析第三联,要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体味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色彩、声息、动态等细致入微的描写艺术。概括诗歌的内容,要建立在对全诗的仔细阅读理解的基础之上。第四部分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 【答题方法】①解答思路:本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要分析下阕内容,而这里的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所表现的内容,另一方面是诗人的思想内容。分析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联系诗句进行分析。上面的第二个问题要求分析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从全诗看,诗人写景物,写农民,抒感叹,都是为了表现出诗人对农民的同情。②语言组织方法:诗歌写了(通过)什么内容+抒发了(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2、【答题方法】①解答思路: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态度,诗歌需要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去分析诗人传达的思想。因此,这题先要分析诗歌的语言内容,再从语言内容分析出作者的情感或你对诗歌的评价。②语言

组织方法:诗歌每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感情(或作何评价)【答案】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3、【答案】(1)这首诗描绘了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寒气袭人的景象。(2)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⑶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中“遥隔楚云端”“孤帆天际看”两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迷津欲有问”一句借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明了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4、【答案】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5、【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6、【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提示:对诗歌的赏析允许有不同的角度和理解。关于本诗的细节,如果认为是游子在匆忙之中千言万语说不尽,那也是可以认同的一种解释。)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