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打鼓意义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7    阅读:

打鼓意义篇一
《平台的意义》

驴之死:离开平台,你什么都不是

山上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长日久,驴渐渐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它每天都在寻思,要是能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该有多好啊!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有个僧人带着驴下山去驮东西,他兴奋不已。来到山下,僧人把东西放在驴背上,然后返回寺院。没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驴时,都虔诚地跪在两旁,对它顶礼膜拜。一开始,驴大惑不解,不知道人们为何要对自己叩头跪拜,慌忙躲闪。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驴不禁飘飘然起来,原来人们如此崇拜我。当它再看见有人路过时,就会趾高气扬地停在马路中间,心安理得地接受人们的跪拜。回到寺院,驴认为自己身份高贵,死活也不肯拉磨了。僧人无奈,只好放它下山。驴刚下山,远远看见一伙人敲锣打鼓迎面而来,心想,一定是人们前来欢迎我,于是大摇大摆地站在马路中间。那是一队迎亲的队伍,却被一头驴拦住了去路,人们愤怒不已,棍棒交加……驴仓皇逃回到寺里,已经奄奄一息,临死前,它愤愤地告诉僧人:“原来人心险恶啊,第一次下山时,人们对我顶礼膜拜,可是今天他们竟对我狠下毒手。”僧人叹息一声:“果真是一头蠢驴!那天,人们跪拜的,是你背上驮的佛像啊。”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辈子不认识自己。有时,离开平台,自己什么都不是!有时我是我,有时我不是我,有时认识自己比认识世界还难。每天我们都有照镜子,但是我们在照的时候,有问过自己一句话:“你认识自己吗?”

评语:【看清自己非常重要】

如果你拥有财富,别人崇拜的只是你的财富,不是你,但你误会别人

崇拜你;如果你有权利,别人崇拜的只是你的权利,不是你,你误会别人崇拜你;如果你拥有美貌,别人崇拜的只是你暂时拥有的美貌,不是你,你误会别人崇拜你。当财富、权利、美貌过了质保期,你就会被抛弃……别人崇拜的只是自己心中的需求,不是你。

■做到以下这六点,你就是公司和团队的宝!

1、不要老想着做不顺就跳槽,哪个公司都有问题,哪个公司都有优点。

2、跟对领导很重要,愿意教你的,放手让你做的领导,绝对要珍惜。

3、公司的问题就是你脱颖而出的机会,抱怨和埋怨公司就是打自己耳光,说自己无能,更是在放弃机会!

4、心怀感恩之心,感谢公司给你平台,感谢同事给你配合。

5、为公司创造利润是你存在的核心价值,公司不是慈善机构。

6、遇到问题请先思考,只反映问题是初级水平,思考并解决问题才是高级水平。

■谁能最后享受到胜利成果?

1、能始终跟着公司一起成长的人。

2、对公司的前景始终看好的人。

3、在公司不断的探索中能找到自已位置的人。

4、为了公司新的目标不断学习新东西的人。

5、抗压能力强且有耐性的人。

6、与公司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人。

7、不计较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人。

8、雄心博大,德才兼备,有奉献的人!

打鼓意义篇二
《语言学概论》

打鼓意义篇三
《唐朝鼓手访谈》

2003年,岁末的北京,空气中弥漫着丝丝寒意。在工体北路的一家西餐厅内,丝忆吉它世界网站负责人对唐朝乐队鼓手赵年进行了专访。在黄色灯光下,餐厅显得十分温暖惬意,与外面仿佛两个世界一般。

丝忆: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打鼓的,有启蒙老师还是通过自学,讲讲学鼓的故事吧。

赵年:我是83年开始接触鼓的。其实那个时候我们能从电视上看到的音乐很多都是古典音乐,我非常喜欢古典乐队的感觉,喜欢提琴。当时我妈给我买了把提琴,就在家练习提琴,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老师。学习了两年,虽然技术并不是很好,但可能对我后来打鼓也有一定的帮助。再往后就是听到了港台的音乐,比如邓丽君的,受她音乐的影响比较大。然后接触到了Beatles早期的一些音乐以及一些乡村的音乐,慢慢就对节奏特别感兴趣。当时对鼓没有概念,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为什么能发出这么丰富的声音,完全是一种兴趣。我记得很早的时候,我看到报纸,上面有吉它班,架子鼓班,我去学习过一阵子。后来再学鼓基本上是属于自学的,没有老师。后来我就不断COPY,但真正在做COPY的时候,发现身上所欠缺的东西还有很多。我觉得COPY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我希望现在初学鼓的朋友也应该多COPY一些你力所能及的作品,歌曲的风格无所谓,港台的都没关系,只要你喜欢有感觉就可以。

丝忆:您在学习鼓的过程中,对您的影响比较大的鼓手有哪些?分别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赵年:最直接最早的就应该算是Police乐队的鼓手Stewart Copeland。我最开始听到的是他的后期作品,已经非常成熟了。那个时候根本看不到他的影像,都是一些留学生带回来的卡带,我们再进行翻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音乐的那种节奏律动性,完全与传统的,或是我们所想象的不同。我没有想到节奏还可以这么丰富,这样的去运用。他打鼓吸纳了许多PUNK的元素,他的那种瞬间爆破的东西非常吸引人。人们往往习惯于特别规矩的,整拍子的,但是他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他经常是在后半拍,甚至在后16拍去打,非常巧妙,而且不会让人有烦躁的感觉。听他们的音乐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惊喜,对我的帮助特别大。以

至于到后来我录专辑的时候,潜移默化的运用了这种手法,比如《飞翔鸟》《世纪末之梦》等等。再有就是Led Zepplin的鼓手,对我启迪最大的是他把鼓变成了一种有旋律的乐器,好像能让鼓唱歌。实际上他是运用鼓的一种技巧组合,在一个鼓上完成的时候就会给人很丰富的感觉,是永远不停的在运动,重音总是有规律的不断的变化。这样就是流露出一种旋律的感觉。metallica的鼓手是技术型和力量型的组合,要完成他那样的东西,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定的速度,力度和体力。我还非常敬佩美国一个老鼓王,Buddy Rich。他从五几年就非常优秀了,到他七十多岁还一直非常活跃。他有一个大的类似爵士风格的管乐队,他在其中就像指挥一样。有时候音乐会给他留一个空间,在那个空间里,他一个人完成那部分音乐。他会很细腻的告诉你他对音乐的理解。当年的鼓特别简单,不像现在这么多头,镲片既不是Zildjian也不是SABIAN(笑),可他却能够用这些东西完成那么丰富的音乐,让我非常敬仰。

丝忆:讲讲您最早组乐队的经历吧。

赵年:应该算是曹平把我引上了这条路。我那时候刚刚学鼓,通过他弟弟,我们就认识了。大家在一起做乐队,他弹吉它,我打鼓,还有一个贝司。因为特别喜欢Sting,所以就只用这三大件。这样的音乐完成起来很干净,但其实对于每一个人都要求很高。那会就在COPY Sting的音乐。他最早认识我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卡带,说:“赵年,你要真是喜欢的话,把A面第四首听听,看能不能COPY”。我记得那歌名是《Message in A Bottle》。一个礼拜后,曹平问我怎么样,我说算了,你找别人吧,太难了(笑)。可是他听完,倒挺高兴的,我当时特别不理解。他说赵年你这么说就对了,我给过好多人,他们都说没问题,可是一排就会发现根本不行。它的难度并不是技术上的,而是多年对音乐理解的一种表现。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日坛公园演这首歌,崔健看了就说:“没想到有人能COPY了,这已经是一件挺高兴的事了”。现在我回想起来,非常感谢那会的心态平衡。

丝忆:现在有些学生在学生打鼓的时候比较急于求成,心态很难静下来,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赵年:我是非常不赞成急于求成的做法。不光是学鼓,学习任何东西都应该保持一个严谨的态度,知道你要做什么。我也经常在告诉我的学生,你一定要明确学鼓是为了什么。如果带

着很功利的态度去做这一行,可能你遇到的问题是你根本没有思想准备的,也许几个月你就退下来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学习打鼓,不要急功尽利,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而且打鼓是*积累的,没有经过刻苦的练习,想一下子出名是不可能的。

丝忆:从学鼓到现在,什么事情让您最难忘?

赵年:最难忘的恐怕就是我住楼房,没法练鼓了。其实没有鼓我都不怕,那会我自己做了一套哑鼓。我把木板弄成圆形,再铺上皮子,安在架子上,模仿真鼓去做,就是比例缩小了一点。可以后来我发现练习哑鼓只能保证你不退功,但真正的鼓的感觉是没有的,所以后来还是决定买一套鼓。我记得87年我买的一套鼓是4500元,那个时候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那会我住一层,为了练鼓,只能把鼓皮卸掉,贴上东西,上面再蒙上布。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尽量找别人都上班的时间来练习。就这样,整个楼的人对我意见还是很大。记得有一次听到有人敲门“呯呯”的声音,我去开门,发现门口有四个土豆,实际是别人用土豆砸到我们家的门上(笑)。但实在也是没办法,只能这样练下去。后来当我有了其他地方把鼓搬走的时候,全楼的人都是喜气洋洋的感觉。我记得那会在单位,我们工会有一个大姐,她是管礼堂的。我就把我想借礼堂后面的屋子练鼓的想法跟她说了,大姐很痛快就答应了。所以那段时间对我的帮助很大。我这一路走过来,遇到了许多非常好的人,都对我非常理解。其实我家人都不是搞音乐的,也不是音乐世家,所以家人的支持给了我特别大的动力。

丝忆:那在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挫折,您是怎么面对的?

赵年:挫折是会有的,有的时候怀疑自己,甚至想过放弃,打退堂鼓。有的时候练一个东西,如果练会了,是很高兴。但练完之后,第一不知道怎么用,第二是奇怪为什么自己还没有进步。关键问题是不知道该练什么了,那个时候特别苦恼。眼界特别窄,交流也几乎没有,不知道该去做什么。存在许多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只能硬着头皮去撑着。后来我发现练习的过程是有反复的,当初不能理解,实际后来明白了这种反复是正常的。就如同小孩子学步一样,不可能摔过以后就不再摔跤了,肯定还会摔的。也许前一次是走三步摔的,后一次就是走五步摔的,这就是一种进步。当我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心态就好多了。后来跟乐队在一起排练,参加一些演出,对自己的努力有了一定的认可,这种反复就越来越少了。现在我虽然练习的时候没有以前长了,但我知道该练什么了,其实这个过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挺痛苦

的。经常有学生问我,“赵老师,我该练什么,我怎么分配?”我觉得这个时候是正常的。而我所强调的就是我每节课所讲的内容并不多,而是很少,就是怕东西积的太多,反而不知道该去练什么。要少而精,扎扎实实。随着每一块的基本功上来,综合起来的水平也就自然提高了。

丝忆:中国的打击乐教育可能相对于吉它教育发展的更为缓慢,您对这方面有什么想法?

赵年:咱们国家的打击乐教育可能很传统,比如音乐学院设有打击乐课程,他们的学生毕业需要四年的时间。四年的时间不算很短,如果教育改革能引进一些新的东西,我觉得可以培养许多人才。但现在恰恰相反的是,音乐学院的教育还是很传统,四年学习得到的东西只是停留在理论基础之上,却不实用。这些学生真的非常全面,定音鼓,包括小打,小军鼓都能完成的特别好,随便给他一个教本,都能非常流利的打下来。但真正让他们融入乐队音乐里,他们会有一些问题。理论的东西太多了,而亲自实践的机会太少。可能这种教育的体制改革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音乐学校,比如迷笛学校的出现我认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他们对中国音乐教育的促进和补充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丝忆:让您给鼓手在乐队里的作用打个比方,您认为是什么?

赵年:我想应该是指挥。他是乐队的一个支柱,或者是一个根基的东西,色彩和表现的东西由其他乐器来完成。在乐队做音乐的时候,需要鼓手也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许多学生在练鼓的时候可能比较狭窄,一味去追求技术上的东西。我希望他们在练技术的同时,一定要接触更多的音乐,多听不同风格的音乐,开阔自己的视野。平常就要多“玩”,“玩”的过程很重要。

丝忆:我们知道练鼓可能比练吉它更为枯燥,几个小时里重复着相同的肢体动作,您一般是如何安排练习步骤的?针对学鼓的朋友,在练习方面有什么建议?

赵年:练习打鼓一定要耐的住性子,明确自己学习鼓的目的,这个心态非常重要。象我们这一代人做音乐,能够坚持到现在,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喜欢。练习鼓还有一种很得意的心态,好像我会一样东西,而大部分人是不会的。现在我也经常练鼓,有的时候不是上鼓,而是打哑鼓。打哑鼓的时候,我可以看着电视,或者听着音乐,变成一种很随意的运动。保持住这种状态,当听到一段非常好的音乐,你可以马上在鼓上打出来。对于学鼓的朋友,我着重于这一点:你学习技术性的东西,一定要掌握,一定要具备技术,为你的音乐服务。但学完之后马上要结合运用。比如现在我给学生讲一些技术以后,每节课或2,3节课后就挑一首我们的音乐给他们放,让他们听。他们对唐朝都是非常有感情的,我问他们想听什么,“想听《飞翔鸟》”,好,我就给他们放《飞翔鸟》。第二遍的时候,每一段落我都会停下来,讲这一段我所运用的技巧,以及为什么使用这个技巧。他们可能开始更关心技术性的问题,是怎么想出来这么打的。而慢慢的,会让他们意识到这些音乐是通过你的思想来真实表达的,学完技术不光是为了体现技术,最终都是为音乐服务的。

丝忆:您在调节鼓的音色方面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技巧,能否跟大家分享?

赵年:可能因为我演出太多了,有10多年了,每次演出都需要仔细的调鼓,会积累一些经验。我喜欢鼓的音色反差比较大的,在高音部分我更喜欢让它跳出来,低音部分我喜欢让它沉一点,这样表现的空间就比较大了。比如这部分音乐很激烈的时候需要鼓有一个气氛亮出来,可以在调的几个高音鼓里找到。当音乐在表现很沉缓的情绪,或者悲切压抑的时候,完全就可以运用低音鼓来表现。根据不同的音乐做不同的修改。在调节小军鼓的时候,弹簧的紧度要适中,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如果太紧就不振动没有反应了,全是腔子声了。我的习惯是偏紧一点点,让簧的振动声音短一点,这样力度感更强一些。现在科技很发达了,倒是可以在鼓以外添加一些制作特殊音色的设备。我看过一个日本非常著名的鼓手,他已经完全把电子的东西运用到他的鼓里了,表现力非常丰富。

丝忆:我们知道您是著名打击乐品牌SABIAN的中国代言人,请您谈谈代言的一些事情吧。

赵年:和SABIAN合作的时间并不太长,有两年的时间,但非常愉快。这家公司很人性化,从来不要求一个艺人非要去做什么。他们很尊重艺人,尽量去满足不同艺人的需要。其实SABIAN和Zildjian是同一族,在父辈都是家族氏的产业,到了子辈可能有一些分歧,就分

打鼓意义篇四
《【CN】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中美广告交流日益增多,但两者由于意识形态、文化背景、传统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得中美两国广告文化存在着严重的冲突,难以有效融合。中美两国的广告运作要想进入彼此市场,就必须从各自国家的文化入手,着意了解、研究两国的文化基础、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尽量磨合两国文化的差异,避免冲突,努力寻求两国广告与文化的共鸣点。 一、中美广告文化的冲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美两国在广告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多,相应的矛盾和冲突也在日益增多,严重地影响了中美两国现代广告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找出两国广告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是解决如何融合问题的关键所在。首先,在现代广告文化的影响力方面,中美两国处于不对等的地位。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占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绝对优势,与其相应的,反映其意识形态一个方面的广告文化也就理所当然地占据了现代广告文化输出的高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与美国进行广告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毫无疑问是处于弱势地位。在我国日益发展的广告宣传中,美国广告所占的比例日趋上升, 其所传达的个性化和个人化倾向对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影响巨大。万宝路香烟、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电影……通过这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广告宣传,美国文化的印记随处可见,导致一向崇尚保守消费的中国人的某些消费观念已经超脱了传统文化的范围。与此相对的是,虽然中国产品和广告文化在美国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可其对美国人的消费方式和美国文化的影响远远不及美国商品和广告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其次,文化自我中心主义的存在,使中美两国的广告文化事业经常相互排斥。由于对民族文化的偏好,中美两国人民都会认为本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就像法国人总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一样。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各种不同文化在本国的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进而产生了一种美国基督教新文化。这种文化有着极强的“输送”性,通过各种商品和非物质产品向其他国家进行渗透,并试图以此来确立美国文化在全世界的霸主地位,进而形成了文化上的傲慢与偏见。而中国人心目中的中国既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和光辉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在当今世界经济科技上落后并具有屈辱历史的贫弱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广告文化就是在中国人复杂的历史情境和情感世界中产生与发展的。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一方面在心理上对西方广告有某种排斥和指责,而另一

方面又对IBM、FKC、可口可乐的广告惊慕不已的原因所在。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复杂心态,必然加重两国广告文化相互认同过程的复杂性、艰难性、困惑性和矛盾性,形成更严重的广告文化冲突。再次,中国广告人尊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理念,使得中国广告人存在着严重的封闭与排斥心理。广告文化进行跨地域传播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与考验。考虑到中国人民传统思维模式的固定化,中国广告人在借鉴美国广告文化时,就会存在着封闭、单向的思维方式,致使一些中国广告的创意和制作比较淡漠国际化而强调本土化、民族化。在他们看来,广告虽然是一种商业行为、经济现象,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广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但也不能太拘泥于本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个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广告文化 发展的需要。 二、中美广告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首先,日益开放的国际广告市场要求中美广告文化实现融合。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使各国广告市场面临着更加开放、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然而,不同国家的广告有着不同的价值理念、艺术追求和风范气度,这些阻碍着中美两国广告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中国与美国的现代广告文化之间虽然存在一些共同之处,但也存在很大差异。随着中美交往的增多,两者在广告文化方面的冲突与碰撞也会愈加明显,在这样的趋势下,两国广告人必须树立全球观念,积极进行沟通和交流。其次,两国消费者的不同偏好与选择要求实现中美广告文化的融合。现实生活中,中美两国的消费者已经生活于中西融合的思想、文化、经济氛围之中,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并日益接近。中国人穿西装、吃西餐、坐进口轿车、观看好莱坞大片,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同样,在美国等国家,西方人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此种情境下,中美两国的广告文化顺流而动,就会不断加强两国间的广告交流与合作。再者,中美两国广告发展趋势要求实现广告文化的相互吸收与借鉴。近年来,中国广告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出现了许多被国人认可的优秀作品,但是,这些国内反响甚好的广告作品在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时候,却常常显得那么乏力和无奈。中国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广告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国社会强大的广告辐射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广告迅速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美国广告要进入中国市场,必须从中国的文化入手,着意了解、研究中国的文化基础、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尽量磨合两国间的文化差异,努力实现与中国文化的共鸣点。在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中,中国广告也只有

认真学习美国广告能够科学细分市场,准确把握目标,诉求准确、创意新颖、技术手段先进、制作精良等成功的理论与经验、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广告的国际化。 三、中美广告文化融合的策略 中美广告要在日益发展的经济世界中取得双赢效果, 就必须努力实现两国广告文化的融合与交流,避免冲突。 (一)相互适应策略适应是指国际品牌在他国开展广告活动时,必须适应他国市场和他国消费者的要求,采用他国本土文化内容以及形式。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崛起,在世界经济大舞台上拥有了强大的影响力和威慑力,希望与世界各国进行平等的交流。因此,美国要想顺利打入中国市场,就必须适应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消费者的心理、习惯和偏好,了解中国本土文化的特点,从而制定有效的广告传播和营销战略。同理,中国要想融入国际经济大市场,也必须对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文化做透彻的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广告策划,只有这样,中国企业和产品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潮流,才能真正做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可口可乐在1991年和1999年策划的两个贺岁广告把春节期间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中国人真挚的“乡情”、 “亲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被称为“可口可乐文化”的 “美国精神”巧妙揉合在一起,使东西方文化交流贯通,将古老的节日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努力使可口可乐与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消费者的生活紧密相连,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相互改造策略改造策略是指国际品牌在他国和地区开展广告活动时,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形象,把本国产品的特征以及文化意味与他国文化相结合,通过对原有广告战略的改造使其能够适应他国文化。改造策略是目前国际知名品牌在广告战役中运用最广泛的策略,它是对适应策略的延伸和完善,相对于适应策略,改造策略更加能体现国际品牌的本土特色,在增加销量和提升形象上也更有效。当万宝路广告出现在中国时,他们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结构着手,针对中国人喜欢大喜、大庆、大团圆的群体场面,聘请著名导演在富丽堂皇的北京故宫前,拍摄出 “成千上万的男演员,身着节日的民族服装,敲锣打鼓,跳起刚劲雄健的民族舞蹈”的广告画面,以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民族风格、民族精神去对应美国西部牛仔的创业开拓精神,从而令中国受众的心理平衡,使万宝路进一步深入人心。中国产品广告进入异域市场时,同样也需要对广告创意、广告表现、广告语言等进行必要的改造,以适应异域文化。90年代,青岛啤酒在美国遭受挫折后,将广告文化改变为“青岛啤酒,誉满全球”,语言简单凝练,气

势非凡,最后使美国消费者能愉快地接受它就表明了适时改变策略的重要性。 (三)相互整合策略文化整合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 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 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从全人类性的评判和取舍中得到文化的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的区域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在不同国家、民族之间进行广告传播时,文化整合能够帮助广告主和广告人寻求在世界可以通用的广告主题和广告表现,也就是寻找一种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广告表达方式,而又不至于触犯对象国的民族文化禁忌,达到双赢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等国在进行跨国广告宣传时,都力求在文化整合中寻求解决方案。爱、责任、反璞归真成为各国广告传播中所采用的普遍主题。在食品广告中,我们常常看到或听到“天然”、“自然”、“绿色”、“生态”等字眼。除此之外,一些体现社会责任感的商业广告也屡试不爽,因为在各国文化中,社会责任是每个人应该承担的义务,能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因此,在跨国广告传播中,广告人应该在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点的基础上,选择一种能为彼此所接受的普遍主题来进行广告表现。这不仅是未来国际广告传播的一种趋势,同时也是一种能将广告标准化与本土化很好结合的国际广告战略。 (四)相互超越策略超越策略是指国际品牌在他国开展广告活动时,试图通过本国文化对他国文化的超越来表现其产品。如我国的孔府家酒广告“回家篇”,虽然在国内一片叫好声,但在嘎纳广告节上却反映冷淡。在这一广告中着重于中国传统家庭温馨、和谐价值观的传达,而关于酒的信息只出现了一个中国传统的酒坛子镜头。这对于多数来自西方国家的嘎纳国际广告节评委,就很难理解,他们做出了这则广告未传达主要商品信息的判断也就理所当然。因此,中国广告要想获得他国的认可,就必须在充分认识彼此之间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超越本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开展广告创意。同理,美国广告想要进入并在中国广告市场取得成功,也必须超越中国广告文化的局限,在中国广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总之,开展国际广告活动,进行广告文化定位,不仅要注重迎合各种文化的民族特点,更要注重适应和满足文化的国际化需要,尤其要注意克服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倾向,抛却文化独尊和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去采撷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为东西方广告和东西方文化的真正交流和融合做出贡献。

打鼓意义篇五
《上大学的意义》

打鼓意义篇六
《人活着的意义》

刘仰

播客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一个老问题: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2009-10-09 08:01:49)

几乎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候,遇到这样的问题:人是什么?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人类漫长的历史其实已经给这样的问题提供了无数种现成的答案,但是,人们还是愿意自己亲自思考一下,虽然自己思考的结果也未必有什么新内容。当有一个人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爱自己,爱别人”,“永不放弃”;当一个人说一个人“外表不重要,内心才重要”,并且,他说这是他一辈子的思考总结,是他对于生命意义的最终答案,其他人看着这样的答案,也许会不以为然。因为,这种答案太平常了。平常得像路边的一块石头,像天上的一片云,像我们每天必须吃饭、睡觉一样。人们常常对这样平常的答案不以为然。

很多年以前,我和我的一位老师探讨过这样的问题:人是什么?老师启发式地问我:如果没了脚,“我”还在吗?还一样吗?如果手脚都没了,“我”还在吗?还一样吗?如果心脏等器官也换了,“我”还是“我”吗?“我”到底是什么呢?很多年以后,我为此写了很短的一篇文章。现在,我的那位老师已经进入晚年,思维反应速度已经下降,也许不能和我继续探讨这样令人绞尽脑汁的问题。这几天,偶然看到一个片子,一个名叫尼克-沃尔齐克(Nick Vujicic)的澳大利亚青年,让我再次回到了这个老问题上。然而,人们常常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搞得很复杂,尼克-沃尔齐克的答案却非常简单。

尼克-沃尔齐克生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今年26岁。与众不同的是,他生下来的时候,就没有四肢。他天生没有四肢。尼克的父母后来还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都很正常,医生和父母都不知道为何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尼克身上。据说尼克出生4个月后,母亲才第一次拥抱他;据说尼克小时候多次想自杀;但是,尼克的智力完全正常。尼克自己说,在他生命的过程中,他无数次地想过:人究竟是什么?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他像每一个人一样,都会为自己寻找答案,就像很多年前一位西方画家用绘画表达的永恒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那里去?”

尼克-沃尔齐克没有进专为残疾人办的学校,而是和正常孩子一起上学。在我的经历中,我曾经遇到过两位中国母亲,也让自己有残障的孩子和正常孩子一起上学。尼克的下肢有一点活动能力,而且,他的左下肢还有一点脚的功能。他的左下肢用尼克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小鸡脚”,只有两个脚趾头,而且很短。但是,他就是用这一点点自己拥有的东西,学会了写字,学会了使用电脑,学会了打鼓(电子打鼓器),学会了游泳,学会了接听电话,„„

最让人惊讶的是,尼克-沃尔齐克居然朝气蓬勃,心灵健康,他获得了两个学士学位,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在全世界演讲。他说,他最大的快乐就是鼓励别人,他说他爱每一个人,他能给其他人一点对于生活的鼓励,就是他最大的快乐,就是他生命的意义。

尼克在世界各地演讲的时候,经常会做一件事:故意跌倒在讲台上。一个没有手脚的人,如何能够站起来?尼克会躺在那里说他童年的经历,如果旁边没有人,他就站不起来。因此他就无数次尝试自己站起来。他用自己的这个生活小细节,解释了自己对生命的一个感悟:永不放弃。然后,尼克会表现他是如何站起来的——他是用头站起来的。

用头和腹部的力量站起来

本文开头所引用的关于生命意义的答案,就是尼克的经典答案:“爱自己,爱别人”,他说他爱自己,他已经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总是想自己为何与别人不一样。他说:“不要想自己没有的东西,多想想自己拥有的东西”,“我不过是比别人少了一点身体的零件而已”。尼克在演讲时说,他都可以因为爱自己而感到无限的快乐,那么,所有身体健全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尼克说,他不嫉妒任何正常的人,而是由衷地为每一个人感到高兴。

当一个人说,“外表不重要,内心才重要”,人们常常会不以为然。但是,当这句话是由尼克说出来,是他通过自己的生命才体会到这样的含义,我们是否感到这句话的不同份量?尼克说,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是在说他自己,也是在说别人。他的这一对生命的感悟,能给别人什么样的力量呢?尼克说,他已经不再去想自己为何会这样,因为,生命中有太多永远不会明白的事情。苦苦找原因也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尽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而且,尼克说,他只做美好的事情。

他在玩冲浪

尼克讲了一个自己经历的故事。有一个小女孩,身高同尼克差不多。小孩子有时候会因为成人世界的影响而接受固定的观念,有的小孩子把尼克当成“外星人”,有的会嘲笑或害怕他奇怪的外形。但是,小孩子也很容易教育,在遇到的具体事情中,改变固有的观念。尼克虽然没有手,但是,他每一次演讲完毕,都会与大家逐个拥抱,当然是别人拥抱他。尼克说,那个身高和他差不多的小女孩,观察了一下尼克,让后把自己的双手放到背后,她用脖子拥抱了尼克。

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小动作。

尼克还会打高尔夫球

“不要想自己没有的东西,多想想自己拥有的东西”,这也是一句非常平淡的话,但是,在尼克身上,却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他没有手脚,却喜欢游泳,怎样才能游泳呢?没有手脚如何游泳?尼克说他有他的“小鸡脚”。他唯一的“小鸡脚”已经训练得非常灵活,尼克说,他的“小鸡脚”就像一个带马达的螺旋桨。在陆地上,他用它走路,在水里,他用它划水。

尼克说他现在26岁,他在等待自己的新娘,他不喜欢婚前性行为。他相信会有好女孩愿意嫁给他。画面中的这位独臂美女会是他的目标吗?当我们简单了解了尼克的生活,尼克的世界,再回味一下他的生命答案:“爱自己,爱别人”,“永不放弃”,“外表不重要,内心才重要”,我们是否觉得这么平凡的话语,已经有了不同的含义?这个含义也因为尼克而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力量?当我们苦苦思索生命的意义或价值的时候,实际上,它就是那么简单。很多时候,生命的意义就是因为简单才真实,就是因为简单而令我们感动。

打鼓意义篇七
《武宁打鼓歌探微》

打鼓意义篇八
《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

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

我们祖国的历史是悠久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的和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产。我们今天想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就必然要和这些遗产接触,打打交道。一般说来,文学遗产主要是古人写的作品,包括诗文集子,小说剧本,和一些记录作家的生平事迹的书。但有些文物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如山西洪赵县的道觉乡明应王庙内,正殿四壁绘有的彩色壁画即是。在那上面绘有元代演戏的情况,有演员忠都秀的扮相,还有吹笛打鼓的乐工。据今人研究说画的是元人杂剧《须贾大夫谇范叔》的第四折。而从横题帐额上“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还可以知道当时有一种流动性的剧团。 学习古代文学,主要是学习作家作品。这些作家和作品是古代的,不是当代的。当代作家的生活容易弄清楚,古代就不那么容易。没有记载,没有材料,这是经常碰到的。当代的作品也容易找到,古代就不同了,有的已经散失了,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我们有些没有作品的作家,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唐勒、景差的作品,今天已经看不到了,有一篇《大招》,传说是景差作的,还靠不住。西汉有个严助,他的作品也没流传下来,所以他们都成了没有作品的作家。有些作家,作品虽然传下来了一些,但是散失很多。南宋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的作品传下来的就很少,和“大诗人”的名号很不相称。所以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同当代文学比较起来,就材料说困难是较多一些。 自然,不仅材料困难,还有语言文字上的困难。文学作品就其内容说是社会生活通过作家的认识反映出来,或者说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是语言文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经常变化的。语言文字变化虽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还是十分显著的。韩愈说:“周诰汤盘,佶屈聱牙。”就是因为语言变了,很不好读。甲骨文许多人都不认识了,也是由于文字起了变化。不单字形字音有变化,字义也有变化。如同“烦”字,《说文》解释是“热头痛也”,是生病的现象,我们现在说“烦”,已经没有病的意思了。这种由于语言文字古今改变而带来的困难,就是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人作品,手稿是极少的,一般都是传抄的,宋代以后有刻印,但仍旧有人抄写。抄错了,刻错了,总是难免的。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有一句“闻之,欣然规往。”苏轼抄本和后来的一些刻本都作“亲往”,只有一个宋刻本作“规往”。的确,亲往比规往好懂,但下面接着说:“未果,寻病终。”既然“亲往”就是去了,怎么又说“未果”,不是自相矛盾吗?看来“亲”是错字,应该作“规”。“规往”就是打算去。古人作品中这样的错字是不少的。我上大学时,有位老师讲《庄子》,他说《庄子》中有一句“而今乎妇女”,有本哲学史就这一句话,大谈庄子对于妇女的看法,如何如何。其实这句话里有错字,应是“而今安归”,“女”字属下句读,根本就没有“妇女”这两个字,抄错了,刻错了,坑害了人。看来,对待古人作品中的错字处理不好,妨碍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正确理解。有时错字还破坏了我们对作品的艺术美的享受。如《九歌·湘君》中有一句“美要眇兮宜脩”,闻一多先生在《楚辞校补》中说:“宜脩是宜笑之误,脩笑声近而讹。”宜笑即笑时稍微

露出雪白的牙齿,和《山鬼》中“既含睇兮又宜笑”,意思差不多。描写的是一种人的姿态美,非常形象化。若依王逸注释说“脩”作“饰”解,宜脩就是宜饰,很抽象,那就索然寡味了。

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对待古人作品中的错字呢?明朝人刻书,碰到不懂的地方,就任意校改,很多人都不满意这种做法。我们当然不能采用这个办法。不能随心所欲,想改就改。即使是错字,改时也要说明改动的原因。事实上古人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错字问题有时是很复杂的,不仅只是通顺不通顺,易懂不易懂,而且有一个美好问题。大家熟悉的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一句“舸舰迷津”,这个迷字,有的本子作连字,有的本子作弥字。作连字和弥字都好懂,只有作迷字不好懂。但从文学欣赏角度看,恰恰是这个不太好懂的字,反而叫人觉得美。究竟作者手稿上是个什么字,实在很难判断。

中国字实际包括形声义三个方面,这里连字和迷字形体相近,弥和迷,声音相同,究竟原稿是什么字,如何错法,不易弄清楚。但也可能本来是一个连字。温飞卿《送陈嘏之保侯官兼简李常侍》诗说:“春服照尘连草色,夜船闻雨滴芦花。”连一作迷,可见连迷二字形体近似,容易弄错。错成迷字后,有些费解,因之有人以声读相同又改为弥。自然,这只是一种推测,一种可能而已。

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除开可能遇到一些抄错刻错的字外,最主要还是字义的解释。古今字义发生了变化,文言脱离口语,就不好懂。宋朝有一个文人把”夜梦不祥,书门大吉。”写成“宵寐匪贞,札闼宏庥。”就是利用古今字义变化才那样写的。一翻开《诗经》就会看到“窈窕淑女”四个字。什么叫“窈窕淑女”呢?很不好理解,如果换成“苗条的稳重的少女”就十分明白了。古今字义的变化,还有典章制度,事物名称的改变,固然可以找工具书,查字典,但有时字典也不灵。举例说吧,《红楼梦》中乌进孝的那份交租单上“龙猪二十个”,什么叫“龙猪”,字典上是查不出来的,到现在红学家也大都搞不清楚,这真是读书不易。读书遇到难字,不认识;难词,不了解,这是常有的事。就是认识、解释起来也不那么简单。《诗经·伐檀》中有一句“不素餐兮”,没有难字吧!可是“素餐”如何解释?解放前有位大学教授把“素餐”讲作“吃素”“吃白饭”,结果给解聘了。因为“素餐”历来就解释为“白吃饭”,所谓“仕有功乃肯受禄”。龚自珍写诗也说:“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其实,“吃白饭”也好,“白吃饭”也好,都是错的。毛传说:“素,空也。”空可以解作空乏,《论语·先进》孔子讲到颜回说“其庶乎屡空”的那个“空”字就作“空乏”解,“不素餐兮”就是“不愁没有饭吃”。“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也就是说:“那些老爷呀,不愁没有饭吃!”言谈之下,自然是说伐木者都是愁衣愁食的。

总之,读书,阅读古代文学作品,首先得把古人写的诗文翻译成和今天当代人写的一样,能够很容易看懂,这就得学一学校勘和训诂。校勘主要是解决衍文错字脱误等问题,我上大学时,曾经从许维遹先生学过。有一次刘文典先生对我说:“听许先生说,你跟他学校勘,这很好。校勘嘛,从前人只校经史,后来有人校子书,至于集部就不好办,因为校勘充其量只能解决文字通不通,不能解决好不好。有一种人搞校勘,说什么择善而从,那是最要不得的。”当然,刘先生的意见可能有点偏,但什么叫“择善”?随便改字罢了。对于校勘学来说是不足为训的。至于训诂,清代有一个学者说:“宋儒不明训诂之学,朱子稍知之而不甚精。”

要求很高。我上大学时,听过罗常培先生讲训诂,没有学好,至今还是一个门外汉。闻一多先生当年教我们读书,读古人诗文,要读白文,不要一开始就看注释。这就是说,要用校勘训诂的知识直接去读白文,不要依靠注释,矮子观场,随人喜怒。当然,注释对于一个初学的人,还不失为一块敲门砖,不过要解放思想,不要迷信权威。

上面讲的只是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第一步,克服语言文字的难关。但闯过这一关后,问题还多着呢,比如说,这个作品的作者是谁?他生平做了些什么事?他的作品是不是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当时人喜欢他的作品吗?他的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是真实的吗?他和我们生不同时,为什么他写的作品今天还能给我们一种美感的享受?诸如此类,只要你肯想,问题多起来,理解就会更深入。读书不能光靠眼睛看,而是要用头脑思索,学而不思是不能对文学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从其中吸收有益的养份,让精神生活丰富而高尚起来的。

所以闯过语言文字关以后,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还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所阅读的作品进行分析批判和评价。由于我们阅读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大都是产生在阶级社会中的。鲁迅说:“文学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文学家虽自以为‘自由’,自以为超了阶级,而无意识底地,也终受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所支配,那些创作,并非别阶级的文化罢了。”鲁迅这里只是简明扼要的讲讲文学创作和阶级的关系,事实上文学作品的阶级分析是很复杂的。有那么一股风,怀疑文学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性,他们以山水诗为例,极力否定文学的阶级特点。又提出人有共性,即人性。人吗,一是生存,二是生活。各个阶级虽有不同的生活,但求生存是共同的。所谓“食色性也”,爱与死是文学中永久和普遍的主题。这里面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只是把梁实秋等人的老调重弹而已。当然,马克思主义者也并不认为一个人吃饭睡觉,一举一动,一开口,每句话里都塞满了阶级性。但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作者对他所描写的生活现象总要流露出肯定或否定,爱或憎,也就是说表现作者的倾向性,这倾向性就体现着作品的阶级性。阶级性总要通过作者对作品中所描写的人或事的某种态度,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流露出来。所以,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必须注意作家赞扬什么,谴责什么。我们切勿去赶“人性论”的时髦,以超阶级的观点去看待文学遗产,那样是不可能真正认识它们的价值的。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还要把文学现象作为客观存在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和其它事物的互相联系之中。这样,就得注意文学和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科学艺术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果不弄清楚八世纪中国唐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和宗教艺术,就很难认识杜甫诗歌描画现实的深刻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空话,而是生活真实。要读《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不了解当时艺坛状况,大概只能停留在似懂非懂的阶段。同样,不熟悉中唐历史社会,对韩愈的《原道》《师说》的理解就不能透彻。鲁迅在写给徐懋庸的一封信上说:“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写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这正如芝麻油原从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样。”文学作品不仅是客观的反映社会生活,如果作品揭露了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引起人们对现实不满,从而起来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社会,使之合理,改造社会生活。文学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成了“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过去有些农民起义的

领袖读《三国志演义》,从其中学习到许多斗争的策略,用以战胜敌人。《水浒传》被封建地主统治阶级禁止阅读,他们认为这本小说“诲盗”,怕人读后,起来造他们的反。《西厢记》也被他们认为“诲淫”的书,怕人读后争取“有情人都成眷属”,破坏了他们提倡的礼教。我们中国人读书,向来主张学以致用。学习和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也应从其中吸收一些有益的东西,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文学作品是精神食粮,学习古代文学也同样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精神高尚而纯粹的人。当然,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是糟粕,需要批判的。 对于古代作家,我们经常说有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由于古代作家大都出身地主阶级,即使在思想和政治方面是进步的,也只是要求消除社会的弊病,以便保障他所属的那个阶级社会的生存。他同情农民的贫困,而不赞成农民造反。元朝末年就有一批文人写诗同情民生疾苦,而一提起农民造反就破口大骂。《水浒传》的作者或者编者,一面同情人民反抗贪官恶霸的压迫,一面又赞扬封建政权对农民起义的镇压,还颂扬一批“改邪归正”的人为封建统治者效犬马之劳。这就突出的表明了这些作者身上的阶级局限性,虽然古今时代不同,“情”有可原,但是对其中在今天社会上产生不好的影响的地方,还是要批判。批判不等于对一个作家或作品的全盘否定,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第二部分

一、过好古文阅读关要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必须首先过好古文阅读关,即能够读懂文言文。如果我们对文言文读不懂,或者理解不确切,那么,我们所做的对作品的分析评论,好像建筑在沙滩房屋,是很容易倒塌的。

要读懂文言文,主要依靠多读多看。多读作品,选择一部分好作品反复熟读。通过多读多看,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丰富词汇和文法规律。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看一些介绍古汉语规律的书籍,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

现在有不少喜欢古代文学的青年同志,常常是从爱好唐诗、宋词开始的。唐诗、宋词中的许多优秀篇章,的确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应该诵读和研究。但是,为了培养古文阅读能力,必须多读些散文;因为,散文的文法结构比诗词更正规,不像诗词那样多倒装、省略等现象,从打基础讲,多读些散文效果更好。阅读散文,可以先读一些比较浅近的作品,像《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再进一步,就可以看《古文观止》、《史记》、《汉书》、《春秋左传》等书,古文阅读能力可以说是基本解决了。

要培养好古文阅读能力,如同学习外语一样,一定要下苦功,要花几年的时间多读多看,现在七八十岁的老先生,他们年轻时古书读得多,所以根底好;现在的青年同志们,由于条件不同,一般古书念得较少,甚至很少,因此根底浅薄。如果你今后准备研究中国古代文学,那就得下定决心,安排时间,集中精力,多读一些作品和有关文献资料,过好古文阅读关。

二、注意几个关系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需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点和面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大范围的面,它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又有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对这个大范围的面,我们可以找一两部中国文学史和历代作品选读翻阅,对各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是应当具有的古典文学常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举例说,初唐诗、盛唐诗等等是局部缩小的面。至于李白、杜甫、王维等,那就是一个个点了。要深入理解点,理解某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必须放在他所处时代的文学环境中去考察,还要放在文学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去考察;因此,不能孤立地研究一个个的点,必须把点和面结合起来。 二是左右前后的关系。所谓左右关系,就是指一个作家同时代的与之比较密切的人物,他们在创作上常常互相启发,互相影响,应当把他们联系起来研究。例如白居易,他与元稹、张籍、刘禹锡等诗人友谊很深,具有某些共同的创作倾向,就应当联系起来研究创作上关系密切的作家,经常形成一个流派,我们要把研究单个作家和他所属的那个流派放在一起来考察。所谓前后关系,是指某个作家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和对文学的影响。比较说来,了解与前代文学的关系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评价作家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比过去时代的文学家多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如果对过去的文学家不了解,我们就不能在这方面作出判断。我在研究李白诗歌以前,曾经有一个时期研究汉魏六朝文学,仔细阅读了《昭明文选》和《乐府诗集》,因此对李白诗歌如何继承了汉魏六朝文人诗作和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就理解得比较清楚。

三是博览和精读的关系。阅读古代作品和有关文献资料,必须区别博览和精读,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要的书籍要多下功夫仔细读、反复读,一般的可以采取浏览的方法略观大概。研究时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重点书上。我研究乐府诗时,仔细读了《乐府诗集》,因而对乐府诗的分类、体制、源流等获得比较清楚的认识,仿佛抓到了纲,许多问题就容易识别和掌握了。《乐府诗集》许多小序、题解,内容翔实,引证丰富,我反复读了多遍,并根据它们提供的线索再去查阅有关资料,对乐府诗的理解就逐步得以深入。博览也很重要。许多同研究的点有关的面上知识必须了解。浏览的面要广些,但可以读得快一些、粗一些,中国遇有同研究对象关系密切的问题就要仔细推敲。

三、扩大文化知识领域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阅读的面应该广一些。

首先要多读些历史书。中国历来文史二者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文学作品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其内容反映了各种各样的历史社会现象;要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熟悉历史。像杜甫、白居易、陆游、辛弃疾那些伟大诗人的许多作品,与当时国家大事紧密相关,阅读时尤非熟悉历史不可。我在大学学习时,初读《昭明文选》,感到很难懂;毕业工作以后,系统地读了《汉书》、《后汉书》、《晋书》、《南史》,对汉魏六朝的历史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回过头来再读《昭明文选》,在理解方面就有了很大的进展。应当系统地读几部史书,对一个时期的历史现象有比较完整的认识;这样,阅读文学作品时,对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在脑中就浮现出具体的印象。多读历史,特别像《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不但可以丰富历史知识,而且对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史记》、《汉书》等不但文章写得好,语言比较规范化,有助于

打鼓意义篇九
《音乐的认识与了解》

打鼓意义篇十
《舞狮点睛的意义》

舞狮点睛的意义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3-9-26 15:53:24

舞狮点睛的意义很多,狮子点睛繁荣富贵,簪花挂红生意兴隆,祥狮助阵大杀四方,金狮开光威武赫赫显神灵。狮子经开光点睛后,才会赋予其生命、灵性,才能与人融为一体,成为一头活灵活现的生灵,而点睛后的狮子即代表着点睛者身边的灵物,可为点睛者带来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通过狮子活灵活现的表演,还可为客户招集人气,招财进宝。

舞狮点睛仪式内容如:一点左眼金:金光闪闪。二点右眼银:银光灿灿。三点额头:扬名四海。四点狮嘴:天下太平,财源广进。或者一点左眼:灵气满身。二点右眼:志在乾坤。三点额头:旭日临空,照亮生财之道。四点狮嘴:招财纳祥无限财源滚滚自天来。

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关于“象人”的描述,三国时魏国人孟康将其解释为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三国时已有狮子舞了。 狮子是神,本来极其懒,一年四季睡个不停,到了春节,就要点睛将它唤醒,这就是“醒狮”,醒来的狮子要敲锣打鼓舞起来,在乡间游走,寓意驱走各种害兽以及邪魔外道,保四方平安发达。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空间简短留言

下一篇: 任正非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