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截竿入城文言文翻译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8    阅读:

截竿入城文言文翻译篇一
《截竿入城》

截竿入城

目录

原文

译文

道理

字词解释

含义

<截竿入城>

编辑本段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编辑本段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过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编辑本段道理

“执长竿入城门者”鲁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 事实可以一手拿着竹竿的一头,把竹竿的另一头放在地上,成一个斜坡,进入城门,如果把竹竿放平进去,容易扎瞎别人的眼睛,有害他人身体。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点: 1, 把三维欧式变换限制在二维,会导致有些事情,即使不是无法解决,也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 2, 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老父的方法用现在的cagd语言来讲就是piecewise.

或者是还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看:给出这个点子的人不先问明情况就出了一个点子,万一这个长竿是要用的,这个点子就害了这个拿杆子的人了。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者:代词。可以译为“„„的人”(还表示1.的 2....的东西3....的事情)

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

入:进去;进入

执:握,持,拿

亦:也,仍然 俄:一会儿,不久 至:来到这里 吾:我 矣:了,承接 遂:就 计:计谋,办法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老父(fǔ):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中截:从中间截断。“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 遂:就 之:代词。此处代长竿 但:只,仅,但是 以:用

编辑本段含义

这篇文章刻画出"计无所出"不知如何是好的执竿者的形象和"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的自以为是的老者形象.文章虽然短小,但语言精练简洁,隽永传神.《截竿入城》皆在告诉人们: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决不能盲从别人的意见.

截竿入城文言文翻译篇二
《课外文言文翻译》

课外文言文(2)

鼠 画 逼 真

【原文】东安一士人善画(1),作鼠一轴(2),献之邑令(3)。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4)。旦而过之(5),轴必坠地(6),屡悬屡坠。令怪之(7),黎明物色(8),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9),则踉跄逐之(10)。以试群猫,莫不然者(11)。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12)。

(摘自《独醒杂志》)

注释:

(1) 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 善,精通,擅长。

(2) )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

(3) 邑令:县令。

(4) 漫:漫不经心,随便。

(5) 旦:早晨。

(6) 必坠地:总是落在地上。

(7) 怪之: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怪,认为••••••奇怪,感觉奇怪,此处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

(8) 物色:察看。

(9) 逮:等到,及。

(10) 踉锵: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

(11) 然:这样。

(12) 为:是。

【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

赏析:

一幅挂在墙上的画,为什么“屡悬屡坠”呢?原来是猫错误地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了真正的老鼠去捕捉,弄落到地上的。当县令举起画轴的时候,那猫又“踉跄逐之”。不止是这只猫是这样,而且“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作者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对图画本身作一句直接的议论评说,只是借助猫的错觉来烘托映衬。猫的眼睛是何等锐利灵敏,然而猫居然多次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真鼠,由此可见,鼠画得是何等逼真精妙,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我们在作文描写刻画人物、事物的时候,不妨学习作者这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们笔下的人物、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不死之药

【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

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译文】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楚王就放了他。

其实这个卫士得以活下来,并不是什么“不死之药”的魔力,而是全凭着卫士自己的聪明才智。他用了一个逻辑的二难推理与楚王辩论,戳穿了“不死之药”的谎言。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只要有科学的头脑,一个“小人物”也可以不畏君主的强暴,在坚持真理的斗争中做出贡献。

南歧之见 明·刘元卿

【原文】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译文】: 南歧处在秦蜀的山谷之中,它的水味儿甘甜,但性质很差,喝这种水的人都生粗脖子病,那里的后代没有一个不是粗脖子。他们见到外地人来了,男女老少涌去围观,还大声嘲笑他:“真怪呀,这人的脖子怎么这样干枯细瘦?一点也不像我们!”外地人说:“你们那凸在脖子上的东西是一种瘿病。你们不不找些好药除去你们的颈瘤病,反倒觉得我的头颈细瘦(不正常)?”南歧人听了大笑道:“我们这地方全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去医治呢?”他们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脖子是丑陋的。

《百喻经·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原文】昔有大长者子,共诸(诸:众,许多)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捉船:掌舵,驾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矶:水中岩石或石滩)激之处,当如是(如是:如此,这样)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悉:全部)知之。”

众人闻已(已:了),深信其语。

既(既:已经)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

至洄洑驶流(驶流:急流,湍急的水流)之中,唱(唱:大声报,大声念)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於宝所。举(举:全)船商人没(没:淹没)水而死。

【译文】: 从前,有一个富有老人的儿子,和许多商人到海上开采宝藏.

这个老人的儿子善于背诵到海上行船方法,比如,进入海水有漩窝洄流或者有岩石激流的地方,就应该这样掌舵,这样摆正船身,或这样使船停下来(这些方法都是书上说的).他对众人说:"到海上行船的方法,我全都知道."

众人听了,都相信他说的话.

已经进入海中,行不了多久,艄公(驾船的师傅)得了病,突然死了.当时那位老人的儿子立即便代替了艄公的工作.

船行到了有漩窝急流的地方,他便大声背诵着要这样驾船,要这样摆正船身,船却随着漩窝来

回打转,不能前进到达有宝藏的地方.全船的商人都沉没到海中淹死了.

“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就是印度版的“纸上谈兵”

截竿入城

【原文】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释词】

1执:拿着,握着。 2俄:一会儿。 3但:只,只是。 4遂:于是,就。

【翻译】

1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

——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2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乐羊子妻

【原文】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如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翻译】: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

乐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一块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远地出外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乐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于是就七年不回来。

晏子辞千金

选自《晏子春秋》

【原文】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翻译】: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从中可看出他的清正廉洁,大公无私

【原文】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俛(同‘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读音biao一声,暴风)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读音gu声,吸饮一样的声音,也借指吸饮)其脑,果腹而去。

【翻译】:曾经看到过一只蜘蛛,在墙壁间布上蜘蛛网,距离地面大约有两三尺长。一条大蛇从蜘蛛下面经过,抬起头想要吃掉蜘蛛,然而还差一点。很久了,蛇准备走了。蜘蛛忽然悬挂着下来,蛇抬起头等待蜘蛛。支柱仍然坚守它的网。像主样三四次。蛇感觉到有点累了,用头趴在地上。蜘蛛乘蛇不备,奋身迅速冲下来,蹲在蛇的头上,拼死不动。蛇狂跳颠摔,导致死了。蜘蛛就吸运蛇的脑浆,吃饱后就走了

截竿入城文言文翻译篇三
《文言文译文》

一、陈元方侯袁公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二、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三 、揠苗助长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四、画蛇添足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五、北人食菱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

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六、愚人食盐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之理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七、父善游

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八、截竿入城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九、世无良猫

有人十分讨厌老鼠,破产讨得一只好猫。用大鱼大肉去喂猫,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过着很安逸的生活,都不去捕鼠了,甚至与老鼠一块玩乐,老鼠因此更加凶暴。这人十分生气,把猫赶走后,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十、人有亡斧者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十一、滥竽充数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十二、曾子杀彘

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十三、掩耳盗铃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十四、杀骆驼破瓮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十五、人有负盐负薪者 有背着盐的和背着柴的人,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一会儿,将要走了,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肩的东西。李惠让他们出去,回头看州府的主簿说:“凭借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下属官吏都不能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看见(发现)有少许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背柴的人于是伏在地上承认了罪过。

十六、嫦娥奔月

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飞往月宫 嫦娥于是就住在月宫之中,变成了蟾蜍 就是传说中的月精 故老的传说中月亮上有颗桂树,还有蟾蜍。因此

有一本记录异事的书上说:”月亮上有颗桂树非常高,树下有个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砍树的人叫做吴刚,是西河人,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就罚他砍伐桂树。

十七、精卫填海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十八、郑人买履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十九、矛与盾

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二十、鹬蚌相争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截竿入城文言文翻译篇四
《21、截竿入城》

截竿入城文言文翻译篇五
《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1、刻舟求剑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3、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鬻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它,用珠玉装饰它,再用火齐珠镶嵌它,最后用翠鸟的羽毛点缀它。但那个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5、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6、掩耳盗铃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7、揠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截竿入城文言文翻译篇六
小升初择校20篇文言文原文,翻译,释词,阅读理解》

小升初择校20篇文言文

1、《《陈元方侯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方言证古】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泉〕老爸(父亲)、老母(母亲)。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君(对他的尊称)

诗词鉴赏】

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

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编者简介】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编者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我们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2.《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注释:①舍: 家. ② 嬉: 游戏. 所以: 用来. ③处子: 安顿儿子的地

方. ④墓间之事: 指埋葬, 祭扫私人一类的事. ⑤贾人: 商贩. ⑥衒卖:沿街叫卖.⑦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⑧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3.《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归④,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⑨往视之,苗则槁⑩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⑾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⑿无(13)益,而又害之。(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他家里的人。 ⑥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⑦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⑧趋——快走。 ⑨往——去,到..去。 ⑩槁(gǎo)——草木干枯。

⑾耘苗:给苗锄草 ⑿非徒——非但。徒,只是。 (13)益:好处。 4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注释]

①祠(cí)——春祭。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⑦遂——就。⑧亡——失去。

翻译:楚国有一家人,祭过了祖宗之後,便将一壶祭祀时用的酒,留给办事人员喝。办事人员很多,仅仅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有人提议让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画得好,就把这壶酒给他。大家都认为这办法很好。有一个人很快就把蛇画好了。这壶酒就归他所得。这时,他回头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得意扬扬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呀,等我再画上几只脚吧。”正在他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那人把酒壶夺了过去说:“蛇是没有脚的,你怎麽画上了脚?”说罢,就喝起酒来。

英文: 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5.《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缘箩山人集》)

注释: 1.并:连同。2.去:去除。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9.北人:北方人。10.以:用来。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17.识:见过,见识

翻译: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寓意: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省略成分: 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

6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之,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注释:①食:食物 ②闻已:听罢 ③益:增加 ④更:改变 ⑤空:空口 ⑥口爽:口味败坏 ⑦返是通假字,同反,反而的意思。

翻译: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便不要菜,只吃盐。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7、 《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u)急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注释: 过于江上:经过江边。故:缘故 ; 善:擅长; 岂:难道 ; 这:的人; 方引:正带着,牵着。;方,正在。 遽急:立即。 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任,对待。任物:对待事物。悖:违反常理,错误。 引:带着,抱着。

翻译: 有个人经过江边,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即使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含义:世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8、 《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初:起始; 执:握,持,拿; 亦:也; 俄:一会儿,不久; 矣:了,承接; 遂:就; 计:计谋,策略;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老父:年长的男人; 遂:就。

寓意:做事情不能记记根本目的是什么,否则再怎么做都只能是自作聪明,徒劳无益。

9、《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逐之,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注释:恶:厌恶。 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 餍:饱食。 以:用 腥膏:鱼和肥肉。 毡蘮(jì):毡子和毯子 且:既„„又„„ 率:大都。 畜:养。 以为:认为。 天下无良猫也: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鼠以故益暴:老鼠因此更加猖狂。

截竿入城文言文翻译篇七
《小学文言文名篇原文翻译赏析》

小学文言文名篇原文|翻译|赏析亡羊补牢作品简介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 亡羊补牢  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才想起去找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原文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为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袄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袄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掩了城阳。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于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已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亡羊补牢。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

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已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啄鱼卷鲤,仰啮陵艹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卢,治其缯缴,将加已乎百仞之上。彼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鼎。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已朱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为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载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候方受命乎秦王,填邑塞之内,而投已乎黾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以执珪而援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译文  庄辛对楚襄王说:“君王左有州侯右有夏侯,车后又有鄢陵君和寿陵君跟从着,一味过着毫无节制的生活,不理国家政事,如此会使郢都变得很危险。”楚襄王说:“先生老糊涂了吗?还是认为楚国将遇到不祥呢?”庄辛说:“臣当然是看到了事情的必然后果,不必认为国家遇到不祥。假如君王始终宠幸这四个人,而不稍加收敛,那楚国一定会因此而灭亡的。请君王准许臣到赵国避难,在那里来静观楚国的变化。”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他只在那里住了5个月,秦国就发兵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躲藏在城阳。在这时候襄王才派人率骑士到赵国召请庄辛。庄辛说:“可以。”庄辛到了城阳以后,楚襄王对他说:“寡人当初不听先生的话,如今事情发展到这地步,对这事可怎么办呢?”  庄辛回答说:“臣知道一句俗语:‘见到兔子以后再放出猎犬去追并不算晚,羊丢掉以后再去修补也不算迟。’臣听说过去商汤王和周武王,依靠百里土地,而使天下昌盛,而夏桀王和殷纣王,虽然拥有天下,到头来终不免身死亡国。现在楚国土地虽然狭小,然而如果截长补短,还能有数千里,岂止100里而已?  大王难道没有见过蜻蜓吗?长着6只脚和四只翅膀,在天地之间飞翔,低下头来啄食蚊虫,抬头起来喝甘美的露水,自以为无忧无患,又和人没有争执。岂不知那几岁的孩子,正在调糖稀涂在丝网上,将要在高空之上粘住它,它的下场将是被蚂蚁吃掉。蜻蜓的事可能

是小事,其实黄雀也是如此。它俯下身去啄,仰起身来栖息在茂密的树丛中,鼓动着它的翅膀奋力高翔,自己满以为没有祸患,和人没有争执,却不知那公子王孙左手拿着弹弓,右手按上弹丸,将要向70尺高空以黄雀的脖子为射击目标。黄雀白天还在茂密的树丛中游玩,晚上就成了桌上的佳肴,转眼之间落入王孙公子之口。  黄雀的事情可能是小事情,其实黄鹄也是如此。黄鹄在江海上遨游,停留在大沼泽旁边,低下头吞食黄鳝和鲤鱼,抬起头来吃菱角和水草,振动它的翅膀而凌驾清风,飘飘摇摇在高空飞翔,自认为不会有祸患,又与人无争。然而他们却不知那射箭的人,已准备好箭和弓,将向700尺的高空射击它。它将带着箭,拖着细微的箭绳,从清风中坠落下来,掉在地上。黄鹄白天还在湖里游泳,晚上就成了锅中的清炖美味。  那黄鹄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实蔡灵侯的事也是如此。他曾南到高陂游玩,北到巫山之顶,饮茹溪里的水,吃湘江里的鱼;左手抱着年轻貌美的侍妾,右手搂着如花似玉的宠妃,和这些人同车驰骋在高蔡市上,根本不管国家大事。却不知道那子发正在接受宣王的进攻命令,他将要成为阶下之囚。  蔡灵侯的事只是当中的小事,其实君王您的事也是如此。君王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鄢陵君和寿陵君始终随着君王的车辆,驰骋在云梦地区,根本不把国家的事情放在心上。然而君王却没料到,穰侯魏冉已经奉秦王命令,在黾塞之南布满军队,州侯等却把君王抛弃在黾塞以北。”  楚襄王听了庄辛这番话之后,大惊失色,全身发抖。在这时才把爵位送给庄辛,封他为阳陵君,不久庄辛帮助楚王收复了淮北的土地。成语典故  战国时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五个月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作品寓意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而来的,表达了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错误估计了事情的发展,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是如果他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  做错了没关系,错了,一段时间没明白也没关系,但一错再错不再改正是不对的。错误是人人都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减少错误出现的机会。郑人买

履(韩非子)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文言汉语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不。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原文翻译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启发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世无良猫原文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蘮。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

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文言汉语注释  某:某个人;有个人。  恶:厌恶,讨厌。  破家:倾尽所有的家财。  益:更加。  厌:饱食。  以:用。  腥膏:鱼和肥肉。  毡毯:毯子。  率:全部。  畜:养。  以为:认为。  暴:凶暴。  逐:驱逐,赶走。  遂:于是;就。  天下无良猫也: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鼠以故益暴:老鼠因此更加凶暴。故:原因。益:更加。暴:凶暴。原文翻译  有人十分讨厌老鼠,破产讨得一只好猫。用大鱼大肉去喂猫,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过着很安逸的生活,都不去捕鼠了,甚至与老鼠一块玩乐,老鼠因此更加凶暴。这人十分生气,把猫赶走后,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启发  故事告诉我们: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猫也是如此,人亦如此:环境过于安分,人就会懒散,不思进取。主人公最后的结果全是他一手造成,他没有想过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给人以深思启发。对人太过迁就会适得其反,对动物也是如此。吴起守信(龙门子凝道记)原文  曩(昔)(13)吴起(17)出遇故(9)人,而止(12)之食(10)。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1)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2)人求(14)故人。故人来,方(3)与之(4)食。起之不食(19)以俟(5)者,恐(6)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11)若此,宜其能服(15)三军欤?欲(18)服三军,非信(8)不可(7)也! (16)文言汉语注释  加点字词  1 暮:傍晚  2 令:派、使、让  3 方:才  4 之:代词,代“老友”  5 俟(sì):等待  6 恐:恐怕,担心  7可:行  8信:信用  9 故:旧的,原来的  10 食:吃  11 信:诚信  12 止:留住  13昔:以前  14求:寻找  15服:使------信服(使动用)  16 非信不可也信:守信,讲信用  17.吴起: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18.欤:语气词,吧  19.其:他,指吴起  20.宜:应该  21.为:坚守原文翻译  从前吴起出去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住他吃饭。老友说:“好。”吴起说:“我等待您一起吃饭。”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等待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他才和老朋友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担心自

截竿入城文言文翻译篇八
《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1、刻舟求剑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3、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鬻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它,用珠玉装饰它,再用火齐珠镶嵌它,最后用翠鸟的羽毛点缀它。但那个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5、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6、掩耳盗铃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7、揠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8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译文: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9 画蛇添足

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个祭祀的人,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会有剩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那酒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酒。

10 智子疑邻

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认为儿子是聪明的,却怀疑偷盗的是邻居的老人。

11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12 截竿入城

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13 鹬蚌相争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译文: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14 塞翁失马

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翻译: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老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邻居们都为此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邻居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所以福变成祸,祸变成福,变化得没法子研究到底,深得没法子测量啊。

15 农夫耕田

原文: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译文:

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说:“你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一个月也干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向我示范耕地的方法吗?”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还没过多少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将要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困难。”农夫说:“困难的不是耕田,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 过路人心服口服地走了。

16.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7.《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8.山市 蒲松龄

奂(huàn )山山市,邑(yì)八景之一也,然数(shù)年恒(hãng)不一见。孙公子禹(yǔ)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míng),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chán)院。无何,见宫殿(diàn)数十所,碧瓦飞甍(mãng),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yuán)睥(pì)睨(nì),连亘(gâ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xiāo)汉。楼五架,窗扉 ( fēi ) 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shǔ),楼愈(yù)高,则明愈小。数(shǔ)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àn)然缥缈(piāo)(miǎo),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xiâ)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yú)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sì),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9《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①雪骤②,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③。”兄女曰:“未若柳絮因④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截竿入城文言文翻译篇九
《小学生必读文言文及译文》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注释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施,实行。

3、绥:安,体恤。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后、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

有寡人,孤家等称呼.

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8、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四种解释(1)法令,制度。(2)方法,做法。(3)效法,仿效。(4)标准,法则。这里用(3)效法,仿效。

9、称:称赞,赞不绝口

10、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汉族,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更加

13、以:用

14、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孟母三迁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

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注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最后。

市:集市。

居:家。

卒:最终,终于。

揠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 通:悯)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谓:对,告诉。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步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寡: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画蛇添足

截竿入城文言文翻译篇十
《28篇文言文(打印)》

(一)截竿入城 启示: 1、只要坚持不懈 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 2、一个人,不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管结果如何,只要坚持不懈,即可创佳绩。 3、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如果有了(五)虎求百兽 遂依而截之。 目标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上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过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道理: “执长竿入城门者”鲁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 事实可以一手拿着竹竿的一头,把竹竿的另一头放在地上,成一个斜坡,进入城门,如果把竹竿放平进去,容易扎瞎别人的眼睛,有害他人身体。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点: 1, 把三维欧式变换限制在二维,会导致有些事情,即使不是无法解决,也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 2, 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老父的方法用现在的cagd语言来讲就是piecewise. 或者是还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看:给出这个点子的人不先问明情况就出了一个点子,万一这个长竿是要用的,这个点子就害了这个拿杆子的人了。 字词解释: 者:代词。可以译为“„„的人”(还表示1.的 2....的东西3....的事情) 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 入:进去;进入 执:握,持,拿 亦:也,仍然 俄:一会儿,不久 至:来到这里 吾:我 矣:了,承接 遂:就 计:计谋,办法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老父(fǔ):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中截:从中间截断。“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 遂:就 之:代词。此处代长竿 但:只,仅,但是 以:用 含义: 这篇文章刻画出"计无所出"不知如何是好的执竿者的形象和"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的自以为是的老者形象.文章虽然短小,但语言精练简洁,隽永传神.《截竿入城》皆在告诉人们: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决不能盲从别人的意见. (二)铁杵磨针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1象耳山下。世传2李太白3读书山中,未成4,弃去5。过小溪 ,逢6老媪7方8磨铁杵9,问之10,曰:“欲11作针。”太白感12其意,还13卒业14。媪自言姓武。今15溪旁有武氏16岩。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她的行为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解释:1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2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3李太白:即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4成:完成。 5去:离开。 6逢:碰上。 7媪:年老的妇女。 8方:正在。 9铁杵:铁棍,铁棒。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杵:棒 木追。 10之:代老妇人。 11欲:想要。 12感:被......感动 13还:回去。 14卒业:完成学业。 15今:现在。 16氏:姓„的人。》:“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成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要把铁杵磨成细针,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们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铁杵磨针(tiě chǔ mó zhēn )是一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三)枭逢鸠 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就问它:“你将要到哪儿去?” 猫头鹰说:“我打算向东边迁徙。” 斑鸠问:“什么原因?”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鸣叫声,因为这原因才向东边迁移。” 斑鸠说:“你只要能够改变自己的鸣叫声,就可以了。如不能改变叫声,即使向东迁徙,村里人还是讨厌你的鸣叫声。” ①枭(xiāo):,又称鸺鹠(xiū liú),一种形似猫头鹰的鸟。 ②逢:遇见,遇到。 ③鸠(jiū):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 ④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家)。子,对对方的尊称。将,打算、准备。安,哪里。之,到。 ⑤东徙(xí):向东边搬迁。 徙,搬迁。 ⑥何故:什么原因。故:原因。 ⑦乡人皆恶(wù)我鸣: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皆,都。 恶,厌恶。我,这里指代猫头鹰。 ⑧以故:因此。以,因为。故:原因,缘故。 ⑨更(gēng):改变。 ⑩犹(yóu):仍然,依旧。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对待自己的重大缺点和某些重大问题,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能像猫头鹰搬家那样,就事论事,回避矛盾,这样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 (四)画蛇添足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把握好尺度和火候的道理,因为真理和谬论往往只差一步,千万不要多此一举。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赏给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它才差不多。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能为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 。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将要。 (17)成:完成。(18)余:剩余。 (19)足: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1

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上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狐:狐狸。假:借助。虎威:老虎的威势。 (狐假虎威) 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 :寻求,寻找。 (子无敢食我也)子:你。无:不。 (天帝使我长百兽)长(zhang):同“掌”,掌管。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然:对的,正确的。遂:前进,前往。 (故遂与之行)遂:于是。 (兽见之皆走)走:逃跑。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害怕。 无敢:不敢。食:吃。 (7)逆:背,违背。 (8)故:所以 (9)遂:于是就 (10)属:同“嘱”,委托。 (11)假:借 (12)威:威风,威力 (13)长:长官,首领。这里作动词,意为“做······首领”。 (14)为:是。 (15)不信:不真实,不可靠 (16)求:寻求,寻找 (17)使:让 (18)随:跟随 (19)以为:认为 (20)然:这样,正确的 (21)畏:害怕 (22)得:抓到 (23)命:命令 (24)带甲:披铠甲,此指披铠甲的士兵 (25)走:跑 (26)求:是。 从上面两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同时也说明凡事应开动脑筋,不能像“狐假虎威”中的老虎那样盲目信从狐狸,否则,自然会闹出笑话。 (六)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此文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翻译: 叶公子高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延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魂飞魄散,一脸惊惶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彩绘、花纹。"文"通"纹"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延伸。 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走:跑。 五色无主:神色不定,形容仓皇失措。 夫:指示代词,那个。 好:喜欢,喜好,爱好。 闻:听说。 下之:下降到叶公住所。 文:通“纹”,花纹。 是:应该是。 是叶公非好龙也:原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是,原来。 叶公好龙是一句成语,讲述了叶公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

"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七)揠苗助长

古文译文:古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古文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5、其家人——他家里的人。 6、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7、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8、趋——快走。 9、往——去,到..去。 10、槁(gǎo)——草木干枯。 11、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2、耘苗:给苗锄草 13、非徒——非但。徒,只是。 14、益:好处。 15、子:儿子

【释义】揠:拔起。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寓意】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八)一毛不拔

《一毛不拔》全文: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①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②。方③拔一根,猴不胜④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笑林》 解释:①既:(既然) ②之:(代词,代猴身上的毛) ③方:(刚刚,才) ④胜:(忍受) 翻译句子: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你看你连一根毛都不能让拔下来,怎么能做得了人呢?) 文中有一个成语是:(一毛不拔)它解释为:(连一根毛都不能让拔下来,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一猴子死了,被带到地府见到了冥王,求冥王让他转世为人。冥王说:“想要做人,就必须把你身上的毛拔干净。”说完就叫夜叉动手拔猴子身上的毛,只拔了一根,猴子就忍受不了拔毛之痛,冥王笑着说:“畜生,看你连把根毛都受不了了,要怎么做人!” 一毛不拔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吝啬小气。 (九)学弈

=停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e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是全国最善长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学得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教导,但是他心里总以为将有天鹅要飞过来,他想拉弓射箭的去射它。虽然他们是一起学习的,但不专心学习的人学得却不如前一个。是因为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01)弈:下棋。 (02)弈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03)通国:全国。 (04)善:擅长,善于。 (05)弗若:不如。 (06)诲:

教诲。 (07)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08)之:指弈秋的教导。 (09)鸿鹄:天鹅。 (10)援:引,拉。 (11)缴:指古时带有丝绳的箭。 (12)之:他,指前一个人。 (13)俱:一起。 (14)弗:不。 (15)矣:了。 (16)为:因为。 (17)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18)虽:虽然 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做事要一心一意,方可成功! 或(若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像弈秋那样的围棋高手,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骛的学不好。学习,老师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自己。 (十)朝三暮四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服服帖帖的了。 狙公:养猕猴的人。 2. 解:了解,理解,懂得。 3. 狙(jū):猕猴。 4. 意:心意。 5. 得:懂得。 6. 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 7. 损:减少。 8. 家口:家中口粮。口,口粮。 9. 充:满足。 10.欲:欲望,要求。 11.俄而:一会儿,不久。 12.匮:不够。 13.限:减少。 14.恐:恐怕。 15.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6.诳(kuáng):欺骗. 17.与:给。 18.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9.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栗”。 20.足:够,足够。 21.众:所有的。 22.皆:都。 23.而:表修饰。 24.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25.皆伏而喜: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伏:降伏,驯顺。引申为服服帖帖。 26.朝:早上。 27.之:代词。指代猕猴们。 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看到其本质。 (十一)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是琅邪姑幕人,幼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给(他下面)所有的学生。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几十年里,(慢慢)就精通了这本经书。 少孤:年幼丧父。 2.明:精通;懂得。 3.授:传授;教。 4.诸:所有。 5.好:喜欢,爱好,喜好。 6.怪:奇怪。 7.索:索要 8.承宫:东汉人。 9.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10.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11.樵薪:砍柴。 12执苦:干苦活。 13.庐:屋子。 14.笞(chi).:用竹片鞭打。 15数:几。 16欲:想要。 ①孤:丧父 ②明:懂得 ③庐:房前 ④笞 :用竹鞭打 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猪的主人对承宫还不回来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前往索要他的猪)。 3、理解古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承宫的特点。(好学、认真、勤奋) 【启示】 勤奋能使人有所作为。 (十二)多歧亡羊 2

杨子的邻人走失了一只羊。那人央请了许多亲戚朋友一道去寻找(丢失的羊),又请杨子的家僮也一同去追捕。杨子说:「唉!走失了一只羊,何必要这么多人去寻找呢?」邻人说:「因为岔路太多了!」杨子的家僮回来后,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说:「丢掉了!」杨子问:「怎麼会让羊走失呢?」邻居说:「每条岔路的中间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要往哪条路走,所以只好回来了。」 杨子听了,脸色变得很忧伤,过了些时还不说话,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学生觉得很奇怪,便请问杨子说:「羊不过是只贱畜,而且又不是老师的,为什麼为了这事整天都不笑呢?」杨子没有回答他们„„心都子就说:「大路因为岔路多了而走失了羊,读书人则因为不能专心一志而葬送了一生。」 竖:童仆 2、 反:通“返”,返回 3、戚然:悲伤的样子 4、怪:以......为怪 5、多方:不能专心致志 6.杨子之竖追:之:的 多歧亡羊 解 释 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 向,误入歧途。引申为泛而不专,终无所成。 告诉人们:在研究一门学问时,要把握方向,注重领会其实质,而不要被各种表象所迷惑。 (十三)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①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②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③而且恃多能④,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⑤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⑥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①累:积攒、拥有 ②克:胜任。 ③敏:灵敏,聪明。 ④多能:多种本领。 ⑤妄言:乱说,造谣。 ⑥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⑦恃:依靠,指具有。 ⑧当:甘愿,情愿。 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儿子很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他。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以后又怎能接管您的家产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很聪明,而且有多种本领。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务呢?”艾子说:“我们来试一下他,问他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甘愿受罚。”富人把儿子找来问了,儿子笑嘻嘻地说:“怎么不知道,米是从布袋里来的。”富人改变面容说:“你这笨儿子,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艾子说:“唉,有这样的父亲,儿子又能怎么样呢?” 讽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更说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子不可以娇生惯养,否则对他很不利,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 (十三)三人成虎 庞恭(16)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5)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6)” “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恭曰:“夫(7)市之无虎明(8)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9)大梁(10)也远于市,而议臣者(14)过于三人矣。愿(11)王察(12)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20)先至。后太子罢质(19),果不得(17)见(18)。 ------《战国策》 1.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作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市集 4. 之:代词,这里指“市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 6.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7.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8. 明:明白,清楚。 9. 去:距离。 10.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1. 愿:希望。 12. 察:观察,仔细看。 13.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庞恭从邯郸回来,终不能见到魏王。意指魏王已听信谗言,不召见庞恭。 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一石致之塾,师乃⑾受。 (十五)读书要三到 注释: ⒈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①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⒉字,不可倒②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忘,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亟(jí):急忙。 ⒊束脩(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④”。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⑤其义也。之间赠送的礼物。⒋呼备:叫人准备。⒌赍(jī):携带。⒍从:跟随。⒎实: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装。⒏负:背着。⒐谓:说。 ⒑却:推却。⒒.乃:于是 14.议臣者:非议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臣:庞恭自称。 15.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庞恭随侍魏太子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人质。 16.庞恭:魏国大臣。质:抵押,这里指作人质。 17.得:能够(得到) 18.见:拜见、谒见。这里指召见。 19.罢质:结束做人质的任务。罢:结束 20.谗言:诋毁的话。

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 “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不信!”魏王答道。 “如果有两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有一只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 “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 魏王回答道: “我会相信。” 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然而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此事。” 魏王道:“我自然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庞恭就跟魏王告辞,庞恭刚走后就有人毁谤他。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道理:(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十四)楚人有涉江者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他急在船上用刀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之后,这个人从他用刀刻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而剑却没有走,像这样去寻找宝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立刻,急忙,马上。 4.契--刻。 5.是--指示代词,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契:用刀刻。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止:动词,停止。 18.行:走(这里指行驶)。 19.亦:也。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

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⑥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⑦。心既到矣⑧,眼口岂⑨不到乎⑩? ①误:错。 ②倒:颠倒。 ③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④见:同“现”。 ⑤晓:知道。 ⑥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⑦急:急迫,要紧。 ⑧矣:相当于''了" ⑨岂:时常,习 ⑩乎:吗,语气词 译文: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也不可以少读一个字,还不可以多读一个字,更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过:“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急迫最要紧。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①误:错。 ②倒:颠倒。 ③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④见:同“现”。 ⑤晓:知道。 ⑥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⑦急:急迫,要紧。 ⑧矣:相当于''了" ⑨岂:时常,习 ⑩乎:吗,语气词 (十六)邴原泣学 邴(bǐng)原少孤(1),数岁时,过(2)书舍(3)而泣(4)。师曰:“童子何(5)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6)也。一则愿(16)其不孤,二则羡(7)其(8)得(9)学,中心(10)感(11)伤(12),故(13)泣耳。”师恻(câ)然(15)曰:“欲书(17)可耳!”原曰:“无钱资(19)。”师曰:“童子苟(14)有志,吾徒(18)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孤:古文中指失去父亲的孩子,称为“孤儿” 。 2.过:经过。 3.书舍:书塾。 4泣:小声哭。5何:为什么。 6.亲:父亲。 7.羡:羡慕。 8.其:指代书舍里的学生。 9.得:能够。 10.中心:内心里。 11.感:伤感。 12.伤:悲哀。 13故:所以。 14.苟:如果,要是。 邴原幼时就丧父,(只有)几岁时,(每次)从书塾经过就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失去父亲的人容易伤心,贫穷的人容易伤感。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付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将(收你为徒)传授你知识,不求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邴原泣学》书塾中的老师值得人们敬佩的是什么 ?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什么?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努力用功,不畏艰难的精神。 (十七)林琴南敬师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⑥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⑦米,满之,负⑧以致师。师怒,谓⑨其窃,却⑩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脩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3

译文: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清明时对举人的称呼)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问题: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回答: 林琴南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吃上米才送给老师米的。从中可以看出林琴南是个尊师重教、关心老师、知恩图报的人。 问题: 林琴南的“善”具体表现在哪里? 回答: 为了让老师吃上米,背着去给老师送米,老师没有接受,他就继续想办法,直到老师接受为止。 (十八)二翁登泰山 原文: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离开了乡下,只有他自己.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越过钱塘江,横渡过了长江,走到了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字词解释;1,昔:以前 2,里:乡 3,妻子:妻子和子女 4叟:老头 5,(唯叟一人)而:罢了 6,携:携带 7,第:住处,家 8,酌:饮酒 9.向:以前 10吾:我 11.远游:到远处游玩 12.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13.是:这 13.然:但是 14.意:意愿 15.同行:一同出行 16.余:我 17.亦:也 18.未:没有 19.然:然而 20.恐:担心 21.胜:能承受 22.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装句 23.曩:从前 24.年:年龄 25.且:将近 26.辈: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同属一类 27.方:才 28.逾:超过 29.甚善:太好了 30.翌日:第二天 31.偕:一起,一同 32.越:经过 33.绝:横渡 34.相:互相 35.自:从 36.至:到 37.薄暮:傍晚,日将落时 38.阴:古代山北水南叫“阴” 39.尝:曾今 40.去:离开 思想感情: 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老当益壮,热爱生活,奋进的精神。 道理: 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 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心中有目标,那就一定能成功!

(十九)师旷撞晋平公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睡醒。 师旷(13)撞晋平公(1)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督阎伯屿要大宴宾客。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在为人君(2)!惟其言而莫之违(3)。”师旷(4)侍坐于前,援(5)琴撞之。公被(12)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有时候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事物的整体,宾客面前显示才华,早就嘱咐他构思一篇序文,到时拿出来,又使人觉得是衽(6)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7)谁撞(15)?”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可是有时还不了解它的细节, 放弃了问,怎么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即席之作。宴会开始,阎伯屿谦恭地拿着纸笔,一个一个地请客人写序文,侧(8)者,故(11)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9)!是非君人者(14)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问说》则着重从“问”的角度,而客人都谢辞了。轮到最后一个客人,是小小年纪的王勃,料想也不敢来接之言也。”左右请除(10)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 纸笔,但仍然把纸笔送了过去,颇显都督的“风度”。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子·难一》 (二十二)晏子谏杀烛邹 过了纸笔。阎伯屿一楞,但又莫可如何,然后满脸愠色地借口上厕所离开了注释: (1)选自《韩非子》。 (2)莫乐为人君——没有比做人君再快原文: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 “烛宴会厅,私下则教属官观察动静,随时通报情况。当第一次报“南昌故郡,乐的了。 (3)莫之违——没有人敢违背他 (4)师旷——名旷,字子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洪都新府”时,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乐师。师旷侍坐于前——师旷陪坐在前面 “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庐”时,未作声;三次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5)援——执持,拿。 (6)衽——衣襟、长袍。 (7)太师——师旷。谁撞,即撞谁。 (8)言侧——于侧言。 (9)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 (10)除——清除,去掉。除之:除掉他 (11)故——所以 (12)被——通“披”,披着。 (13)师旷——盲人乐师。 (14)是非君人者——这不是国君 (15)谁撞——撞谁 译文: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就得意地说:“没有谁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太师, 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嘛。”师旷说:“哟!这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 (二十)画地学书 原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①,守节自誓②,亲诲③之学,家贫,至以荻④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⑤成诵。及冠⑥,嶷⑦然有声⑧ 。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⑨,见义勇为,虽机阱⑩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注释: ①母郑:母亲郑氏 ②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 ③悔:教导,训导 ④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 ⑤辄(zhã):立即,就 ⑥冠:指成人 ⑦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 ⑧声:声誉 ⑨天资刚劲:生性刚直 ⑩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 10.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 (二十一)问说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2),非问无以广识(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4)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5) 字词解释: (1)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 (2)无以致疑:不会发现疑问;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致:求得 (3)广识:增广知识;广:使„„广,增广。 (4)达:通晓 (5)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奚:何,怎么 。 其:之,代词,指代文中的“理”与“识” 。焉,代词,指代上述的“理”与“问”。 决,解决。

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 :“勿杀,寡人闻命矣 。” 译文: 齐景公喜欢射鸟,下令(让)烛邹负责养鸟,然而鸟飞走了。齐景公发怒,下令要杀死他。晏子在旁边说:“烛邹的罪有三条,请允许我把罪行一条一条列举给他听然后再处死他。”齐景公说:“可以。”于是晏子叫烛邹来,并在齐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行,说:“烛邹!你负责替我们国君养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致使我们国君由于鸟的缘故处死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各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认为我们国君看重鸟而轻视士人,这是第三条罪行。”晏子列举烛邹罪行完毕了,请求齐景公处死他。齐景公说:“不要杀他了,我听从先生您的教导!” 注释: 使(使烛邹主鸟,使吾君):命令,派遣,让。 使(使诸侯):致使 亡:丢失 是:指示代词,这,这里。 故:原因,缘故。 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 好:爱好,喜爱。 弋:(yì)将绳子系在箭上射,是古代一种射鸟的方法。此处指捕鸟。 烛邹:齐景公的一个臣仆。 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 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这里指下令。 数:一一列出,加以斥责。 重:重视,把„„看重。 轻:轻视,把„„看轻。 闻命:接受教导。 亡:丢失,逃跑,这里指让鸟逃走了。 以(以吾君重鸟):认为。 以(以轻士):而。 以(以其罪而杀之):按照。 以(以鸟之故):因为。 士: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读书人。 前:前面。 毕:结束。 请(请数之):请允许我。 请(请杀之):请求。 命:命令,这里指教导。 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 汝:同“汝”,你。 谏:劝告。 罪三:三条罪状。古代汉语中数词作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后。下文的“罪一”“罪二”用法相同。 是:这。 寓意: 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三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揭露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机智、正直。 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反而会事半功倍。 (二十三)王勃故事 原文: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③,凡然④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⑤,乃矍然6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⑦,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⑧,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注释】①宿:事先。②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能)。 ③勃:指王勃。 ④凡然:轻松、愉快之意。 ⑤语益奇:(勃文)更加奇妙(这里指一句比一句奇妙)。 ⑥矍(juã)然:惊惶惶。 ⑦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 ⑧寤:4

倏地站了起来:“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传世了。” 王勃写文章,开始时并不仔细思考,先磨很多墨,然后喝酒,蒙被大睡,醒来后,提笔成文,不改动一个字,当时的人都以为王勃预先打好腹稿 。 都督开始为什么对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兴 ? 都督想让女婿在众宾客面前“露一手”,而王勃年少气盛,不知谦让,都督因而生气。没想到后来王勃文章越写越新奇,都督也就心悦诚服地改变了态度。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王勃的创作过程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开始并不怎么着意构思,而是先研磨好几升墨汁,接着痛快地喝酒,再将被子蒙在脸上睡觉,等到睡醒后提笔;一挥笔就一字不改。 (二十四)文侯与虞人期猎 正文;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③。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④之⑤?”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⑥而罢虞人。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 (1)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国君,公元前445年即位。 (2)虞人:管理苑囿的官吏。 (3)期猎:约定打猎时间。 (4)焉:哪里。 (5)之:到,往。 (6)犯风:顶风。 翻译;魏文侯同管理苑囿的官吏约定了打猎的时间。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已经跟人约好了,现在他们一定在郊外等我。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于是亲自停止了宴席。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中心:约定相会的日期,如果不能如约,应该在事前通知对方,免得人家苦等,这是守信,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有人以为这些是小事,尤其是对待下属人员,失约似乎不当一回事。魏文侯因为刮起大风,不能与虞人践约所定的打猎日期,即使左右劝阻,仍坚持赶到虞人那里取消打猎活动。认真对待双方约定,这是我们传统的美德。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受到各国的普遍敬重,从期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他的为人之道了。 启示: 做人要讲求诚信,不能因为自己的快乐或事情就违背承诺。 开口相约,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但要信守约定、践行约定,就不那么容易了,只有诚信之人才能够做到的。守约是诚信的要求和表现,魏文侯信守约定,冒雨期猎,体现了他的诚信。君王的诚信对一个国家是至关重要的,魏国能成为当时的强国,与魏文侯的诚信应不无关系 (二十五)董行成 原文: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选自《太平广记》】 译文; 唐朝怀州河内县,有个叫董行成的人,能一眼就分辨出对方是否

贼匪。 有名贼人在河阳长店偷得路人一头驴并用皮袋装起来,在天快有医者,自称善外科②。一裨将阵回③,中流矢④,深入膜内⑤,延使治⑥。破晓时赶到怀州境内,正巧碰到董行成迎面而来。 董行成一见他就大乃持并州剪⑦,剪去矢管⑧,跪而请谢⑨。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⑩。”声喝道:“你这贼子给我站住!” 那人一听立即下驴认罪。 事后有医曰:“此内科事,不意并责我⑾。” 人问董行成如何看出那人是贼,董行成说:“这头驴因长途急行而流汗,而【注释】 ①选自《雪涛小说》。作者江盈科,明代人。 ②善:这这人见了路人也会引驴绕路,这一定是因他心虚,所以我判定他一定是贼。” 里有善于、擅长的意思。 ③裨将:副将。 阵回:从阵地回来。 ④那盗驴者送入县衙后不久,就有人来寻找丢失的驴,果然如他所言。 董行成介绍; 董行成是唐朝年间的怀州人氏。他非官非吏,却将维护地方治安,破案捉贼视为己任。他是一位正直的人。所以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大家送了他一个雅号叫“捉贼神”。 注释; 策:辨认 至:在 遂:于是 人问何“以”知之:凭借 以此知“之”:代词,代这个小偷 (二十六)荀巨伯探病友 原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④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敌既⑤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⑥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⑺?"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 友人命。”敌相谓⑧曰:“我辈无义⑨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⑩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 ①值:适逢,遇到。 ②胡贼:胡人。贼,强盗,对入侵者的贬称。郡:这里指城。 ③相视:看望你。 ④令:让。 ⑤既:已经 ⑥一:整个。 ⑦独止:一个人留下。 ⑧相谓:互相说话,即对同伙说。 ⑨我辈:我们。无义:不懂道义。 ⑩遂班:撤退。 词意: 1.子可去 去:离开 2.一郡并获全 全:保全 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视生病的朋友,恰逢胡贼围攻这座城池。友人劝巨伯离开,说:“我现在快死了,你可以赶快离开。”巨伯回答道:“我远道来看你,你让我离开,毁坏道义而求活命,哪里是我巨伯所应有的行为!”贼兵已经闯进,对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之人皆逃避一空,你是什么样的男子,竟敢独自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重病,不忍心丢下他,宁愿用我的身躯替代朋友的性命。“贼兵相互告诉说:”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闯入了有道义的国土!”便率军撤回。全城人的生命财产都得到了保全。 感想: 1)荀巨伯不忍心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意“以我身代友命”这种把友情看得比生命还贵重的精神难能可贵。 2)可见古代还有大义,有人死也不背国,有人肯为了大义而放弃一场对自己有利的战争. 比起现在的人,古风实在值得赞叹. 从中可以看出, 荀巨伯是一个重情义、有情有义、不贪生怕死的人. 寇准传 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喻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