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红楼梦悲剧三个人物

编辑:zhangmi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6-14    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用尽一生心血所谱写的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中国招生考试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红楼梦三个悲剧人物,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楼梦悲剧三个人物

  一、多情叛逆的贾宝玉

  贾宝玉是贾政与王夫人的次子,他是封建叛逆者,他厌恶封建仕途道路,尖刻的嘲讽那些热衷仕途之人,称他们是“沽名钓誉”之徒,他一反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贾宝玉的种种叛逆思想,当然被封建正统人物视为“草莽”,他和林黛玉真心相爱,互为知己,但在贾母等人的安排下,被迫与薛宝钗成亲,终因双方思想不同,且无法忘怀精神上的伴侣林黛玉,婚后不久,便出家当和尚了。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 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

  在“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的贾家,贾母、贾政等统治者本来对宝玉寄以很大希望,盼望宝玉读书、中举、扬名显赫,成为地主阶级事业的忠臣孝子。可是宝玉却走着一条与此相反的道路,是由贵族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叛逆者。

  不仅如此,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贾玉玉的叛逆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坚决不肯走封建主义人生道路,还表现在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当然,在他的性格当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对于世俗男性的憎恶轻蔑以及与之相反的对于女孩子的特殊亲爱和尊重。在第二回中,他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为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后来随着宝玉逐渐长大,他的思想也日趋成熟,他又发现“女儿”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又有女儿由出嫁前的“无价宝珠”到出嫁以后变成“死珠”再最后竟变成“鱼眼睛”的看法。这表明,他在成长中逐渐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中受压迫最深的就是女孩。因此,他在行动上才表现出了对女儿不同一般的温柔体贴。

  这些实际上是以“奇谈怪论”的形式来批判男权社会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道德价值,一反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

  贾宝玉的这种种叛逆的思想与当时的封建传统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宝玉的父亲贾政——一个典型的封建正统人物,对宝玉的叛逆思想和行为深恶痛绝。有时仅因一些小事,贾政便要将宝玉“堵起嘴来,着实打死”、“要绳索来勒死”。然而宝玉虽然认识到了男性社会的黑暗与丑陋,但他却无力也无意去改变,而是选择了逃避,沉浸在少女世界的纯洁之中。

  再有,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贾环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规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 “须要为子弟之表率”,但宝玉却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贾环他们并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还想想害死他和凤姐。即使被贾环有意用滚烫的蜡油烫伤,他还在为贾环打掩护。他还对仆人没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坏封建秩序。 对茗烟“没上没下,大家乱玩一阵,”“撕扇子千金一笑”使晴雯转恼为笑;金钏受辱身死,宝玉念念不忘,不顾给凤姐过生日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处洒泪祭奠。

  还有,就连宝玉追求的爱情婚姻也是建立在这种反叛思想的基础上的。他早已将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昭然明世,他在梦中叫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甚至拉着袭人的手把对黛玉的满腔情都倾诉了出来。

  然而,宝玉性格中的逃避和软弱决定了他不可能用实际行动去反抗贾府统治者的安排。

  因此,也有人说贾宝玉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贾宝玉有与封建主义格格不入的性格,站在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来看,贾宝玉其实是那个年代——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萌芽的历史时期,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在封建主义母体里萌动着的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胎儿。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鲜明、线条清晰的民主主义精神的完整轮廓和雏形:这在当时我国历史现实中,在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中,无疑是“新人的典型”。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首先表现在他的“爱人”上,即对于有些寒素和微贱人物的爱慕和亲近,尤其是他对于女孩子的特殊的亲爱和尊重。这就积极方面意义看,实即反映了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和人权平等的要求,实质上也就是人道观念和人权思想,就是进步的民主主义精神。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红楼梦》反复写了这个特征,思想。但毕竟,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碍的。例如,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于是,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二、慧才薄命的林黛玉

  林黛玉本是“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的“绛珠仙草”,作为得天地日月之光华、山川云雾之润泽、绛珠仙草所转世的女体,黛玉之美秀绝伦,就连贾府公认的大美人王熙凤也惊叹不已:“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这是美人看美人的感慨。

  自小生长在脂粉丛、美人堆里的贾宝玉,其审美眼光何等犀利?在《红楼梦》的第三回中写到他一见黛玉便心驰神往,若有宿缘,“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具体而言,这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其天然美处,在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公子看美人的感受。

  然而美艳之极,神人皆妒,但论其“身世凄凉、纤弱多病”,便也臻其极致,萦绕终生。

  尽管得了人形,却不脱仙草情性,所以处处郁郁寡欢,乖张离群,时时寂寂寥寥,人生常不如意,求索总不得志。

  她是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途道路,她藐视功名权贵,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酷的扼杀了,她泪尽而逝,

  她自矜自重,始终保持纯洁的个性,并且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揭露周围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多愁善感”是她鲜明的性格特征,黛玉的慧才,更为集中地体现在诗才之中。“咏白海棠”时的一挥而就便是显例。在《红楼梦》的第三十七回其“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更属妙语,所以众人公认为最佳。其从唐伯虎的系列诗歌中脱化而出的《葬花吟》,更是歌行当中之极品。

  在《红楼梦》的第二十七回中,黛玉的一曲《葬花吟》唱出了女诗人落花一样的美艳与飘零,唱出了她无边的哀怨与悲惨命运。

  全诗名为葬花,实属悼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身处这险恶的人生,敏感到环境的煎逼,预知到韶华的飞度,感受到春暮的气息,“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那么,就趁人还在、身未残,形影相吊,神魂先祭,聊以自遣:“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即便是随风而逝、得土而归,也要保持本质的洁净、品格的清奇和风标的骄傲。岂止是一诗成谶,分明是青春的诔文、生命的悲歌。

  封建势力毁灭了林黛玉美丽的爱情,而且毁灭了这个聪明、美丽、才华横溢、深情颖异的少女的生命。

  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七十五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乃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敦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这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三、圆滑守礼的薛宝钗

  薛宝钗是一个自觉驯服的封建淑女,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作者同情她,她也是“薄命司”里“有命无运的人。”作者也赞美她,她的才,她的貌,是有目共睹的。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为反映她的真实个性。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赞她“会做人”。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买上。(二十二回)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三十三回)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为了笼络王夫人--- 她未来的婆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当即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至于受压迫的封建阶级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命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把努力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让袭人对她“会做人”的名声又多了一份赞叹。宝钗不仅会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要替她设东。宝钗告诉湘云要从自家带东西来请大家,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会做人”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讨好封建统治的大家长。她处处小心,处处为了讨好贾母而布置。如此可见“会做人”的宝钗是怎样“会做人”的了。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此此起宝玉注意的目的。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著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然而,薛宝钗难道因最终作了“宝二奶奶”,就摆脱了悲剧的命运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宝钗是宝玉的姨表姐。薛家虽系“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四大家族之一,但由于父亲早逝,其兄薛蟠是道地的混世魔王。因而,宝钗较之黛玉格外的懂事、成熟一些。知书达理、举止娴雅。长得也是“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她的来京,实是为参加朝廷选秀暂住姨母家。后选秀失利,没能如愿的她,随母亲“藏愚守拙”地生活在了贾家。

  平心而论,宝钗无论是琴棋书画、针黹女红,还是为人处事,包括体态相貌,都不在黛玉之下。事实上,宝玉也曾不止一次对宝姐姐的“肌骨润滑,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动情动心。

  黛玉爱恋宝玉,是至情至性,率而为之。两人心心相印,不掺杂任何的功利目的。黛玉最终虽然没能与宝玉成就姻缘,然却得到了宝玉至死不渝的感情。

  宝钗作为正值妙龄的贵族女子,爱恋门当户对、生得美玉般的“哥儿”宝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只不过,由于她恪守的封建伦理道德,让她的爱恋之情,大多时候只是在内心里涌动,很少“忘情”地表露出来而已。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对仕途经济的态度不同,使得宝钗终难以得到宝玉的心。虽强成夫妻,最后宝玉仍然是弃世出家,留她一人郁郁而终。

  比之黛玉,宝钗的命运实际上应该是更悲苦、更凄凉。

  她为了得到宝玉,取悦贾家姐妹,讨好贾母老祖宗,笼络婆子丫鬟,甚至用尽心机“收服”黛玉。这些事情,她做得自然得体,不露声色,盼望着能够“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她为了得到宝玉,行事谨慎、举止规范、包容谦让、委曲求全。完全不似黛玉那样“尖酸刻薄”,明里暗里“半含酸”。这样的女子,才貌双全,又懂得人情世故,可并没有得到她希冀的爱情和生活。婚前,她没有得到宝玉的心,婚后,甚至失去了宝玉的人。在破败了的家里寡居,独守空房。莫说曹雪芹原意并未让她生有子嗣,即使是高鄂续书中“兰桂齐芳”又能怎样?

  如果说黛玉的思想恰如世外仙姝,纯粹清雅,不染一丝俗尘。那么,宝钗的为人却像一只白雪埋不住的金簪,通身闪动着世俗的光芒。作为一个年仅十六七岁的富贵人家的女子,她的城府之深、修养之厚、机变之巧、容人之度,不能不令人在佩服之余有了警惕。王熙风这个典型的女强人对她大概就有看法,说她是: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她自己虽然早于黛玉就读过那些所谓能够“移了性情”的杂书,而且,对于宝玉的爱慕之心也早已有之,但却强抑着自己青春女子萌动的春心,只在家长们身上下足功夫,只一味的表现出她端庄敦厚的淑女形状。殊不知,宝玉天生的叛逆性格,恰恰不肯接收的正是这些道德文章、仕途经济的约束。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她悲剧的结局。

  黛玉的悲剧博得世人的同情,可宝钗却像是谋杀了黛玉的凶手一样。其实,荣国府最后选中了她,是因了她的出身、她的健康、她的为人处事符合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标准。而并不考虑贾宝玉是不是爱她。人都说是封建伦理道德制造了宝黛的爱情悲剧,我以为,宝钗同样是这出悲剧的另一个牺牲品。

  可惜了她的才学才干,可惜了她的心机盘算。可惜了她凝脂般的肌肤、如水的杏眼,更可惜了她对贾宝玉那一腔爱恋! 因此,在给予黛玉无限怜惜的同时,当对宝钗之悲寄予深切的哀叹。

  总之《红楼梦》这三个人物的悲剧构成了封建社会的悲剧,给世人留下了深长的感动。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有着“木石前盟”的神秘色彩,他们相互了解、相互体贴、相互尊重,灵魂契合,共同藐视封建礼教、宗法纲常,共同追求至真至纯的情感,因此这样的爱情既有悖于封建礼法,又超出了家族利益规范,具有超越时代的叛逆色彩。二人的婚姻只能使他成为“于国于家无望”的人,直接关系到贾府的中兴。因此,封建家长不得不选择“德言工容”俱佳的薛宝钗作为宝二奶奶的人选,戕残了宝黛之间的至爱真情,成就了“金玉良缘”,也酿成了宝玉与宝钗无爱的婚姻悲剧。黛玉魂归离恨天,宝玉抱恨终生,宝钗婚后冷落而难堪,并未从“金玉良缘”中得到幸福。没有婚姻的爱情悲剧“木石前盟”和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金玉良缘”,可谓《红楼梦》大悲剧中极为重要的悲剧成分,(第五回)正如《终身误》曲所唱:“空对着,山中高土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其作者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这部盖世无双的文学巨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直至“泪尽而逝”,其创作显然是用生命书写的过程。曹雪芹在经历了由富贵坠入穷愁潦倒的生活,遭遇了大起大落的悲欢离合之后,以其更为敏锐、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感悟,毅然回归现实,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下,将《红楼梦》创作成一部历史悲剧,《红楼梦》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还在于家族悲剧和女儿悲剧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悲剧构成了《红楼梦》整体悲剧的主干,而整体悲剧所承载的审美意蕴要远远超出每一种性质单一的悲剧。《红楼梦》的作者在经历和观察了花柳繁华、温柔富贵及荣辱无常的历史与现状之后,徒然梦醒,带着无奈和辛酸完成对悲剧的追忆与创造。曹雪芹对悲剧的演绎始终带有末世的情怀,它不仅全面展示了公府侯门、贵族世家其家族命运无可救药的“末世”特征——腐朽、寄生、享乐、堕落,也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末世中滋生的新生事物——由“儿女之真情”、如歌般的青春韶华所赞颂的平等、自由、人性和博爱。但末世时代,当腐朽势力还相当强大时,往往会扼杀新生的萌芽。于是,悲剧的时代造就了时代的悲剧。而时代的悲剧又集中在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宝玉,黛玉,宝钗身上。在浓郁的悲凉氛围中,作品完成了对时代悲剧和文化悲剧的揭示,并从繁华落尽、人生无常的感伤和悲叹中超脱死亡,从而唤醒生命意识,肯定生命价值

  • ·初中作文:读《红楼梦》有感(2015-07-09)
  • ·红楼梦读后感 800字作文 2则(2015-08-07)
  • ·红楼梦(2015-08-09)
  • ·红楼梦读书笔记(共8篇)(2015-08-31)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全集(2015-09-21)
  • ·百家讲坛红楼梦(2015-09-21)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