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观书翻译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30    阅读:

观书翻译篇一
《功能翻译观视角下科技英文说明书的汉译技巧》

观书翻译篇二
《《古代诗文阅读》名句及翻译》

360°高考语文专项训练《古代诗文阅读》诗词单元

第一模块“厚积薄发”名句及译文

第一单元

1、读书之乐乐陶陶, 起弄明月霜天高。 ————元 翁森《四时读书乐》 译文:读书的乐趣很令人愉悦,好比在高远的秋夜里,起身来赏玩明月。

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北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译文:读书来修身,应该以学习为最首要的任务,而如果要教授学问,则应该以书本上的知识为根本。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 刘彝 《画旨》

译文: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 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 《劝学》 译文:如果年轻时不知道要好好地勤奋学习和读书,恐怕到年老白头的时候才知道要勤奋读书,那就太迟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5、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明 于谦 《观书》

译文: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6、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 刘向

译文:书就好像一服良药,经常读书可以医治人的愚昧无知。

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译文:鸟要想飞得高,就得先用力振动翅膀;人若想要进取成才,就得趁早刻苦读书。

8、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译文:立志的时候要考虑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读书的时候必须下尽苦功。

第三单元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聚义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2、不请义死,不荣幸生。——唐。韩愈

译文:不惧怕为正义而死,不因侥幸存活而心喜。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4、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宋。陆游

译文:战死疆场是士大夫应尽的职贵,耻于再守在妻子儿女的身边。

5、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译文: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

6、荣必为天下荣,耻必为天下耻。——唐。齐已《君子行》

译文:个人的行为要成为社会的标准,当社会风气败坏,那么自己也要引以为耻。

第五单元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译文: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却还来得及。

2、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篇》

译文:时间消逝了,年岁是不等待人的。

1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中国谚语

译文:一寸光阴和一寸长的黄金一样昂贵,而一寸长的黄金却难以买到一寸光阴。

4、不惜黄金散尽,只畏白日蹉跎。——晋。王褒《高句丽》

译文:不担心钱财用光,只畏惧浪费时间。

5、时不可贵,机不可失。——《隋书。刘蚊传》

译文:指时机难得,必须抓紧,不可错过。

6、少不勤苦,老必艰辛。——宋。林逋《省心录》

译文:年少时不勤苦,老的时候就会很艰辛。

7、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阶段》

译文:为了国而忘记家,为了公而忘记私。有利不随便求取,有害不轻易去掉。一切行为要看是不是符合道义。

8、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译文:治理国家有常理,而以对民众有利为根本。

2

观书翻译篇三
《优美诗文翻译》

导读:8月2日,在柏林举办的第二十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许渊冲教授荣获国际译联2014年“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FIT“Aurora Borealis” Prize for Outstanding

Translation of Fiction Literature),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一起去看看许老的那些“神翻译”!

关雎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Cooing And Wooing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He can not fall asleep,

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O lute, play music bright

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On cress cooked till tender!

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XIANG YU’S LAST SONG

I could pull mountains down, oh! With main and might,

But my good fortune wanes, oh! My steed won’t fight.

Whether my steed will fight, oh! I do not care.

What can I do with you, oh! My lady fair!

HOME-COMING

He Zhizhang

Old, I return to the homeland while young,

Thinner has grown my hair, though I speak the same tongue.

My children, whom I meet, do not know am I.

“Where are you from, dear sir?” they ask with beaming eye.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登鹳雀楼

WRITTEN WHILE TAKING SEVEN PACES Cao Zhi

Pods burned to cook peas,

Peas weep in the pot:

“Grown from same root, please,

Why boil us so hot?”

RETURN TO NATURE

Tao Yuanming

I sow beans’ neath southern hill;

Bean shoots are lost where weeds o’ erthepath grow.

I weed at dawn though early still;

I plod home with my moonlit hoe.

The path is narrow, grasses tall,

With evening dew my clothes wet,

To which I pay no heed at all,

If my desire can but be met.

ON THE STOCK TOWER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Wang Zhihuan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eat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SPRING MORNING

Meng Haoran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A TRANQUIL NIGHT

Li Bai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night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赋得古原草送别

LEAVING THE WHITE KING’S TOWN AT DAWN Li Bai

Leaving at dawn the White King crowned with rainbow cloud,

I have sailed a thousand miles through Three Georges in a day.

With monkeys’ sad adieus the riverbanks are loud;

My boat has left ten thought mountains far away.

SPRING VIEW

Du Fu

On war-torn land streams flow and mountains stand;

In towns unquiet grass and weeds run riot.

Grieved o’er the years, flowers are moved to tears;

Seeing us part, birds cry with broken heart.

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

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I can 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ing hair;

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pin.

GRASS ON THE ANCIENT PLAIN –FAREWELL TO A FRIEND

观书翻译篇四
《初中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易子而教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孟子说:“因为情理上行不通。(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便会动怒。一动怒,就反而伤了感情了。(儿子会说:)‘你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确。’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父子之间伤了感情,就坏事了。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相互求全责备,会使父子关系疏远,父子疏远,那就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易子而教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读书佐酒

苏子美为人豪放不受约束,喜欢饮酒。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读书,(他边读边饮酒),以喝完一斗为限度。杜祁公(对此)深感怀疑,就派家中年轻的晚辈去偷偷察看他。正听到子美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偷袭行刺秦始皇,刺客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副车上(这一段)时。他突然拍手说:“真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将我送给陛下呀。”(苏子美)又拍桌子说:“君臣相遇,竟如此艰难呀。”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听说后,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

知人不易

孔子穷乎陈蔡(1)之间,藜(2)羹(3)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孔子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饭了。白天睡在这里,颜回则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时,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要用干净的饭祭奠先人后再动口。” 颜回回答道:“不可以,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所以我

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它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而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 曾子衣敝衣以耕

曾子衣①敝衣②以耕,鲁君使人往贻③邑焉,曰:“请以此修衣④。”曾子不受。反⑤,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⑥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⑦子有赐,不我骄⑧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⑨其节

也。” --------选自《说苑·立节》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从曾参的话来看,是足够用来保全他的节操的。”

罴说 柳宗元

鹿畏䝙①,䝙畏虎,虎畏罴②。罴之状,被发人立,绝③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④而即之山。为(9)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5)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⑥捕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鹿害怕䝙,䝙害怕虎,虎又害怕罴。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样站着,非常有力而且会严重地伤害人们。

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药的罐子和火种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貙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䝙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罴听到了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他、搏击他、捉住他、撕裂他,最后把他吃掉了。 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02.貙(chū):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

03.罴(pí):哺乳动物,体大,肩部隆起,能爬树、游水。掌和肉可食,皮可做褥子,胆入药。亦称“棕熊”、“马熊”、“人熊”。

04.被发:披散毛发,被 (pī),同“披”。

05.绝:极。

06.为:模仿。

观书翻译篇五
《默写翻译鉴赏篇目》

初 中 语 文 默 写 翻 译 鉴 赏 列 表

观书翻译篇六
《课外古文阅读翻译及答案(11—20)》

十一.王冕苦学

王冕者,诸暨(jì)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lǒng)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则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tà)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níng)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王冕传》)

【译文】

王冕,诸暨人。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到地里放牛,(他)却偷偷的到私塾去,听学生念书,听过之后,就默默的背诵。黄昏回去的时候,却忘了(带)他的牛(回来)。一个人牵着牛问是谁家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打了他,事后还是这样。王冕母亲说:“儿子喜欢读书,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王冕因此离开,去寺院居住。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像膝上,手执简策映着长明灯读书,书声朗朗直到天亮。佛像大多是土烧制的,狰狞(使人感到)害怕,可怕。王冕当时年幼,平静得好像不知道。安阳韩性听说王冕后对他感到惊异,就收他为弟子。王冕努力学习于是成为当时的大儒。

【答案】

1.①田埂、田畔高地 ②早晨

2.(1)王冕听完后,就默默地记住了。

(2)安阳的韩性听说他苦读的事,认为他与众不同。

3.学舍偷听读书;寺庙借长明灯读书。围绕“学习成才”这一中心言之成理即可,如: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条件差,只要努力,照样能成才;逆境出人才

等。

十二、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zhá),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明朝书法家文徴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十本为标准,书法于是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不马虎,有时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要再次更改,不怕麻烦。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更加精致巧妙。

【答案】

1.终于 对于 有时 书信

2.稍微有些不满意,一定再三修改,不怕麻烦。

3.文征明勤奋习字,获得很大的进步。

十三、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ōu)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qú),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离开。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回去(继续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

【答案】

1.①学尽 ②阻止 ③遏止

2.薛谭向秦青学习演唱的本领,他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自认为把师傅的本领完全学尽了 。

3.学习没有止境,要谦虚好学,不能够浅尝辄止 。

十四、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jí)不惧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lǚ)麻蒿(hāo)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译文】

任末十四岁,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烧麻蒿来自己照亮(书籍)。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写满字的衣服。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罢了。”

【答案】

1.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

② 昏暗(的话)就点燃剖扎好的麻蒿条子来照明(书籍)。

2.在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勤奋学习

3.行尸走肉。常用来比喻不学无术,无所作为,稀里糊涂得过且过混日子的人。

十五、沈约笃志好学

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zhé)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yǐnɡ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节选自《南史·沈约传》)

【译文】

沈约年幼丧父,家境贫寒,志向坚定而且热爱学习,日日夜夜不放下书卷(不知疲劳)。他的母亲担心他因为太劳累而生出疾病,时常让他少添灯油(熄灯)。而(沈约)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众多典籍,能够写出很好的文章。从家中被起用接受朝廷征聘。济阳蔡兴宗听说了他的才能很赏识他。蔡兴宗时为郢州刺史,引荐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官名)。蔡兴宗曾经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沈约的为人堪称师表,你们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

【答案】

1.(1)担心 (2)听说 (3)等到 (4)学习(以„„为师)

2.(沈约)白天读书,晚上就背诵它(白天所读的书)。

3.笃志好学(专心致志,勤奋好学。)。

十六、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zhé以水沃面;食不给jǐ,啖dàn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chán受贬,由参知政事谪zhé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chóng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遭人谗言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自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答案】

1.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2.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3.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十七、王羲之窃读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④见,语yù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

观书翻译篇七
《201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翻译》

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0.《论语》十二章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见各种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规矩。”

4.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6.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 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0.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11.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说:“广泛的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5.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次北固山下》

客行的道路绕向青青山外,船儿划开悠悠绿水向前航行。春潮涨平两岸,视野多么开阔,和风顺着航向,一面白帆高悬。残夜未尽,一轮朝阳却孕育而生,旧年尚在,江上已是春意盎然。家信怎样寄给故乡的亲人呢?北归的大雁正飞向洛阳城边。

《钱塘湖春行》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天净沙 秋思》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西边萧瑟的秋风走来的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20.虽有嘉肴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5.石中河兽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观点。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的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塞翁失马》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的马不知道什么缘故逃跑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经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就因为瘸腿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过故人庄》

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的乡村家里。 村外绿树环绕,城外有青山斜立。 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 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来观赏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得知你被贬龙标去跋涉五溪。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夜雨寄北》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回叙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泊秦淮》

像烟雾一样,朦朦胧胧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在秦淮河对岸的酒店还唱着亡国的《玉树后庭花》。

《浣溪沙》

在旧亭台上饮了一杯酒,边写下一曲新词,想起去年也在这里,也是这样的天气,我坐着,看那夕阳西下,突然感叹有多少这样的时间已一去不返,只是此间的人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无奈地看着那花在风中飘荡、落在地上,燕子归来的样子也是似曾相识,时间飞逝,物是人非,我站在花园里飘着落花香味的小路上,惟有一个人独自徘徊,不胜感慨。

《过松源晨饮漆公店》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白白的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万重山的圈子里以后,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

《如梦令》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观书有感》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

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观书翻译篇八
《七年级文言文古诗大全(原文+译文)》

沈复《童趣》原文和译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论语》六则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教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1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译:子贡问孔子说:“ 孔文字(死后)凭什么被称作‟文‟呢?”

7.[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孔子说:“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认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可耻,因此被称作„文‟。”

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孔子说:“暗暗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

10.[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作品原文

山 行 留 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1]

作品译文

在阳光下的山姿物态变幻莫测,不要因为天色转阴就要回家。

即使是天气晴朗无雨色,高山深处的云雾也会润湿衣服。 作品原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1]

注释译文

【注释】 ⑪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⑫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⑬怜:可怜。 ⑭傍:靠近、接近。[2]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

2

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

3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

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

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原诗

(宋·朱熹)

胜日②寻芳③泗水④滨⑤,

无边光景⑥一时新。

等闲⑦识得东风⑧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题、春日:春天。

2、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诗人的好心情.

3、 寻芳:游春,踏青。

4、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 滨:水边,河边。

6、 光景:风光风景

7、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4

名句赏析

——“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译文

我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来到泗水边观花赏草,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春日(宋·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诗译

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

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

5

观书翻译篇九
《古诗翻译》

龟虽寿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过故人庄

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的乡村家里。

村外绿树环绕,城外有青山斜立。

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

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来观赏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译诗: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

沐浴着朝阳的辉光,

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

忽见花木繁茂,

禅房就在花中央。

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

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

深山万物呵,

静得没有其他声响,

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

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译文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夜雨寄北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有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泊秦淮

烟罩着河水,月亮笼罩着沙。晚上靠近一家秦淮九点。可怜的商女不知道国已经要亡,还在对面唱着后庭花

浣溪沙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

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白白的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万重山的圈子里以后,

一座山让你经过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如梦令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太醉不知道回来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色已晚,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不想,惊起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半:亩大的池塘像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清澈明净的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动,问渠那得清如许:要问河水为什么这么清澈,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因为有那源头,源头在不断的为他送水来。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

峨眉山月歌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春夜洛城闻笛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能不钩起思乡之情吗?

逢入京使

向东望着故乡路途那么漫长,热泪洒满了两袖,湿漉漉的没有干。在马上相逢没有纸笔,就请你给我家里带一个平安的口信吧。

滁州西涧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江南逢李龟年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送灵澈上人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

约客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

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论诗

李白,杜甫的诗有很多人能背诵出来~到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现代的社会还应该有新一代的人才涌现~各自发扬各自的风格影响百年!

观书翻译篇十
《七文言译文》

1 《任末好学勤记 》

原文: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译文: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2 扬州有个叫郭猫儿的,擅长口技,他的儿子则精通戏术,名士、乡绅都很喜欢与之交往。我(《虞初续志》作者郑澍若)在扬州时,某次参加一场宴会,郭猫儿也应邀出席。及至酒过三巡,一位朋友偕同郭猫儿站起来,请主人允许略献薄技以助兴,主人爽快地答应了。

郭猫儿於是在宴席右侧摆设围屏数扇,不置灯烛,坐於屏后,主客也安静下来,等著表演开始。一阵悄无声息后,突然,观众听见有两人於途中相遇,作揖行礼,互叙寒喧,其声似一老一少。接著,老者拉少者回家饮酒,掷琼(掷骰子)藏钩(一种将钩藏在手里让对方猜的游戏),极其融洽。后来少者表示已醉欲告辞,但老者不允,又力劝再饮数杯,少者方才踉跄而出,彼此谢别,老者闭门。

少者步履蹒跚走了二里许,终於醉倒路旁。这时有一人经过,被他绊了一下,扶起一看,原来是认识的人,於是半扶半掖地送他回家。然而街头栅门已闭,只得呼叫管栅门的起来开门。就在这时,一只狗跑来对他们汪汪叫,引得附近群狗乱吠,并且叫声越来越多--无论老狗、小狗、远方的狗、近处的狗、声音低沉的、声音宏亮的,皆同声而吠,一一可辨。过了许久,管栅门的终於出来,打开街头栅门放行。

两人来到少者住处时,送者不慎弄错位置,误敲江西人的家门,等发现,已经太迟,江西人早用方言破口大骂,惹得附近群狗又开始乱吠。少者之妻也被吵醒了,开门出来搀扶丈夫,送者郑重与之道别。妻子关门后,扶少者上床,但少者嚷著要喝茶,妻子只得去烹茶。不料茶烹好,少者已鼾声大作,鼻息如雷。妻子又气又恼,嘀嘀咕咕骂个不停,没多久也睡著了,二人鼾声如出二口。突然,夜半牛叫,少者起身大吐,同时喃喃呓语,向妻子要茶,继而呼呼大睡。等到妻子起来要上厕所,一穿鞋,方才发现鞋中尽是丈夫吐出的秽物,顿时怒骂不止,另换一双鞋穿好起身。

就在这时,群鸡乱鸣,一如先前群狗乱吠。不久,少者之父过来敲门说:「天快亮了,还不起来杀猪去卖!」原来少者乃屠夫。少者挣扎著起身后,到猪圈里餵猪。只听群猪呼食、嚼食、争食之声,其父烧水、进火、倒水声,此起彼落。没多久,少者捆来一头猪,那猪被缚时的嘶叫声,少者磨刀、杀猪声,猪被杀、出血声,烫猪退毛声,清清楚楚,十分逼真。最后,做父亲的对少者说:

「天已大亮,可以拿去卖了。」不一会,即听见肉上砧板声,有买猪头、猪内脏、猪肉的,也有讨价还价声、买卖双方数钱声。

正当热闹滚滚时,突然「啪!」地一声,四座俱寂,表演结束,郭猫儿也从屏风后面走出。--

3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流水和泥沙都向这里汇集。

4《精卫填海》

原文: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5 ①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 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 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②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③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 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翻译: ①有个屠夫卖完肉回家。天色已晚,忽然一只狼冲来,直看着担子里的肉,像是很馋,它跟在屠夫后面走了数里路。屠夫害怕,用刀吓它,它就稍微退一步;等屠夫朝前走,它又跟上。屠夫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暂且将肉挂在树上,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拿。于是将肉钩好,踮起脚将肉挂在树上,再把空担给狼看,狼才停住不跟了。屠夫回去,天亮来取肉时,远远看到树上悬着一

个大东西,好像人上吊死的样子,大惊,迟疑地走近看,原来是死狼。抬头仔细看,就见狼口咬住肉,但钩子钩住了它的腭部,真像鱼上钩吃饵。那时狼皮价钱贵,值十余金,屠夫因此有些钱了。人们说爬上树求鱼,哪知,这狼爬上树求灾难。这实在令人好笑啊!

②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来的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很急很怕,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过了一会,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了。这才领会到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狼也是狡猾的,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③一屠夫晚上行走,被狼紧逼着,道路旁有晚上耕田人呆的小篷,于是奔进去躲在里面,狼用爪子伸入草垫探找。屠夫立即抓住它的脚爪,不让它收回,只是无法让狼死去。身边只有一把不满一寸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吹它。拼命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才用带子把它绑住。出来一看,狼胀大如牛,两腿笔直不能弯曲,嘴巴张开合不拢。于是背着它回去。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个主意?

轻松夺标 1 《师旷论学》的原文,译文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2秦王坚自河东还 译文

原文: 秦王坚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翻译:前秦王苻坚从河东返回,任命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兼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是强太后的弟弟,他借酒逞凶,骄纵蛮横,抢人财物子女,是百姓的祸害。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他,进上奏章请求处理,没等回复,强德就已经陈尸街市。苻坚迅速派使者来赦免强德,但已来不及了。王猛与邓羌志同道合,除恶扬善,纠正冤案,无所顾忌,几十天时间,被处死和依法黜免的权贵、豪强、王公贵戚有二十多人,震动了朝廷上下,奸猾之辈屏声敛气,境内路不拾遗。苻坚感叹地说:“我到如今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3 李氏之鸠 (陈子龙①)

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②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晋人贾③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④易焉。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绐⑤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号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鸠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鸩乃食。

导读:李氏鸠鸟对主人忠贞不二,当商人重金买它时,它眷恋故主,绝食抗议,而且整天哀号,表现了誓死不屈的坚强意志。这只人格化的鸠鸟,正寄托了作者陈子龙忠于明朝,忠诚不渝的节操,同时也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向满清屈膝投降的逆子贰臣连禽兽都不如。

注释:①陈子龙:明末的一位忠臣义士。明亡以后,他被清兵逮捕,自杀殉国。②楹:堂屋前的柱子。③贾(g ):做买卖,经商。④十金:十两银子。⑤绐(d i):欺哄。

李氏有一只鸠,能说人话,说话的能力超过鹦鹉,非常聪明,李氏已经养它好几年了。它每天就在走廊厅堂的帘幕之间飞来飞去,从不飞远,晚上就睡在笼子里,来躲避狸猫、老鼠的侵扰。它看到男女仆人有私下里偷拿东西的,摘花毁绿的,一定要报告给它的主人。

有个晋国人在吴地经商,见到了这只鸟,愿意拿十两银子把它买下来。鸠已经觉察到他的意图,就告诉主人说:“我住在这里已经好久了,不忍心离开。你果真要把我卖到别的地方去,我将绝食。”主人哄骗它说:“我有二个朋友想要看看你,看完了就带你回来。”到了那个商人家里,主人就抛下它离开了。鸠整天不吃东西,哀呼号叫,要求回去。商人很同情它的忠诚和意志,而且还担心鸠死了而又不能取回银子,于是留下了十分之二的银子作为补偿,把鸠还给了李氏。鸠才吃东西。

4 虞初续志·郭猫儿

原文: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友挟猫儿同至寓。比(及至)晚酒酣,郭起请奏薄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宰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出血声, 燖(xún,用沸水略烫)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卖肉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然一声,四座俱寂。

翻译

扬州有个叫郭猫儿的,擅长表演口技。我(《虞初续志》作者郑澍若)在扬州时,某次参加一场宴会,郭猫儿也应邀出席。酒过三巡,一位朋友偕同郭猫儿站起来,请主人允许略献薄技以助兴,主人爽快地答应了。 郭猫儿于是在宴席右侧摆设围屏数扇,不放置灯烛,坐在屏后,主客也安静下来,等著表演开始。

很长时间没有声音,过了一会儿(同《口技》中“少顷”),很多只鸡(被惊吓得)乱叫,种种不同的声音各有各的特点。

接着,少年的父亲过来敲门说:「天快亮了,还不起来杀猪去卖!」原来少年为一位屠夫。少年挣扎着起身后,到猪圈里喂猪。只听群猪吃食、嚼食、争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