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十八岁出门远行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30    阅读:

十八岁出门远行篇一
《十八岁出门远行》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所以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可处,前面是否有旅店。他们都这样告诉我:“你走过去看吧。”我觉得他们说的太好了,我确实是在走过去看。可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我奇怪自己走了一天竟只遇到一次汽车。那时是中午,那时我刚刚想搭车,但那时仅仅只是想搭车,那时我还没为旅店操心,那时我只是觉得搭一下车非常了不起。我站在路旁朝那辆汽车挥手,我努力挥得很潇洒。可那个司机看也没看我,汽车和司机一样,也是看也没看,在我眼前一闪就他妈的过去了。我就在汽车后面拚命地追了一阵,我这样做只是为了高兴,因为那时我还没有为旅店操心。我一直追到汽车消失之后,然后我对着自己哈哈大笑,但是我马上发现笑得太厉害会影响呼吸,于是我立刻不笑。接着我就兴致勃勃地继续走路,但心里却开始后悔起来,后悔刚才没在潇洒地挥着手里放一块大石子。现在我真想搭车,因为黄昏就要来了,可旅店还在它妈肚子里,但是整个下午竟没再看到一辆汽车。要是现在再拦车,我想我准能拦住。我会躺到公路中央去,我敢肯定所有的汽车都会在我耳边来个急刹车。然而现在连汽车的马达声都听不到。现在我只能走过去看了,这话不错,走过去看。”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尽管这样我还是一次一次地往高处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眼下我又往高处奔去。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

定是水果。当然最好是香蕉。我想他的驾驶室里应该也有,那么我一坐进去就可以拿起来吃了,虽然汽车将要朝我走来的方向开去,但我已经不在乎方向。我现在需要旅店,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汽车就在眼前。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弄着什么。“老乡,抽烟。”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我就绕着汽车转悠起来,转悠是为了侦察箩筐的内容。可是我看不清,便去使用鼻子闻,闻到了苹果味,苹果也不错,我这样想。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悠悠地打开车门钻了进去,然后发动机响了起来。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我知道现在应该豁出去了。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我进去时首先是冲着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这时汽车已经活动了。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他问:“你上哪?”我说:“随便上哪。”他又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他仍然看着我。“那还用问。”“到后面去拿吧。”他把汽车开得那么快,我敢爬出驾驶室爬到后面去吗?于是我就说:“算了吧。”他说:“去拿吧。”他的眼睛还在看着我。我说:“别看了,我脸上没公路。”他这才扭过头去看公路了。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他是在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苹果也是他的。我还听到了他口袋里面钱儿叮当响。我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他说:“开过去看吧。”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多亲切。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车窗外的一切应该是我熟悉的,那些山那些云都让我联想起来了另一帮熟悉人来了,于是我又叫唤起另一批绰号来了。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我不知道汽车要到什么地方去,他也不知道。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

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可是这汽车抛锚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我把手搭在他肩上,他把手搭在我肩上。他正在把他的恋爱说给我听,正要说第一次拥抱女性的感觉时,这汽车抛锚了。汽车是在上坡时抛锚的,那个时候汽车突然不叫唤了,像死猪那样突然不动了。于是他又爬到车头上去了,又把那上嘴唇翻了起来,脑袋又塞了进去。我坐在驾驶室里,我知道他的屁股此刻肯定又高高翘起,但上嘴唇挡住了我的视线,我看不到他的屁股,可我听得到他修车的声音。过了一会他把脑袋拔了出来,把车盖盖上。他那时的手更黑了,他把脏手在衣服上擦了又擦,然后跳到地上走了过来。“修好了?”我问。“完了,没法修了。”他说。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则像蒸气似地在升腾。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铁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做完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司机也许是在驾驶室里呆得太久,现在他需要锻炼身体了。看着他在外面活动,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但我没做放手操也没小跑。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我想他们大概是附近的农民,大概是卖菜回来。看到有人下来,我心里十分高兴,便迎上去喊道:“老乡,你们好。”那五个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我说:“是苹果。”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可当我看清

打铁那个身强力壮的大汉时,他们五人已经跨上自行车骑走了。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嘴唇翻着大口喘气,他刚才大概跑累了。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我真想上去揍他一拳,也让他的鼻子挂起来。我跑过去对着他的耳朵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他这才转身看了我起来,我发现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我发现他是在看我的鼻子。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蜂拥而来,又立刻将汽车包围。好些人跳到汽车上面,于是装苹果的箩筐纷纷而下,苹果从一些摔破的筐中像我的鼻血一样流了出来。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拖拉机也停在汽车旁,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一只被扔了出去。那时的苹果已经满地滚了,所有人都像蛤蟆似地蹲着捡苹果。我是在这个时候奋不顾身扑上去的,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支撑着从地上爬起来时,几个孩子朝我击来苹果。苹果撞在脑袋上碎了,但脑袋没碎。我正要扑过去揍那些孩子,有一只脚狠狠地踢在我腰部。我想叫唤一声,可嘴巴一张却没有声音。我跌坐在地上,我再也爬不起来了,只能看着他们乱抢苹果。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我便知道现在自己的模样一定比刚才的鼻子更精彩了。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我看到地上的苹果越来越少,看着一些人离去和一些人来到。来迟的人开始在汽车上动手,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橇了下来。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一些孩子则去捡那些刚才被扔出去的箩筐。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可我那时只能看着了,因为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现在四周空荡荡了,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有几个人在汽车旁东瞧西望,是在看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走。看了一阵后才

一个一个爬到拖拉机上,于是拖拉机开动了。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消失了,但仍能听到它的声音,可不一会连声音都没有了。四周一下了寂静下来,天也开始黑下来。我仍在地上坐着,我这时又饥又冷,可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我在那里坐了很久,然后才慢慢爬起来,我爬起来时很艰难,因为每动一下全身就剧烈地疼痛,但我还是爬了起来。我一拐一拐地走到汽车旁边。那汽车的模样真是惨极了,它遍体鳞伤地趴在那里,我知道自己也是遍体鳞伤了。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让我出门?”“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北京(选自《北京文学》1987年第1期)《十八岁出门远行》作者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写下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等几十个短中篇小说,出版小

十八岁出门远行篇二
《《十八岁出门远行》》

十八岁出门远行篇三
《《十八岁出门远行》》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08级8班 李玲 200802340920

【学习者分析】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面向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是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在学习了前二篇传统的小说之后,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有了较具体的认识。本文在内容与艺术形式上与前几篇有较大的不同,学生用传统的视角无法解读作品,有挑战,有疑问,有困惑。但又因为作品中所描写的情节和所运用的语言的先锋性,又给即将走进十八岁的高一学生,有着很强的阅读期待。虽说本文是学生们几乎没有见过的先锋小说,但内容的叛逆性与部分学生的心理有很大程度的契合。因此,他们在学习风格大多是倾向比较闲适和舒缓的。本文的最大阅读性就在于学生掌握不断变幻莫测的写作手法,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PPT的展示,还加入了图片测试的环节,已配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习需要分析】

1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同学们需要对余华做充分的了解,并对以余华为代表的先锋小说作家了解。

2对本文了解后需要学习先锋小说的写作特色,并会运用到写作中去。

3但是,就对学生们的需要讲先锋小说的写作特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是很有难度的。所以,就需要在课堂上多讲解先锋小说的写作特色,并随堂叫同学们举例。结合图片的测试,将他们的兴趣引进来。并在平常的时候多练习。

【学习内容分析】

一 走进作者,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写下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等几十个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偶然事件》和长篇小说《在烟雨中呼喊》、《活着》等,为近年十分活跃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余华的小说从其叙述风格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传统的写实手法为主,但又不同于传统故事小说。另一类则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搅乱时空界限,制造神秘氛围,还原欲望骚动,表现心理变态以及意识混乱的种种奇异感觉。但无论注重写实还是侧重还原感觉,余华都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他写不可知的预感,写令人不寒而栗的死亡场面,写扭曲、乖戾、怪诞的人性„„这一切再加上那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可以说,余华把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的冷漠之潮推到了冷酷的深处。

二 展示先锋小说的特点

“先锋”一词原是军事术语,就是冲锋在前的人。在文学领域,“先锋”也具有同样的涵义,是指在文学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走在前列的文学家,“先锋文学”也就是指具有实验性、并打破和超越了已有规范的崭新的文学类型。 先锋小说所强调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尽一切可能去颠覆人们已经习惯和熟悉的阅读经验和欣赏观念,尽可能破坏传统的艺术秩序,从而使读者和作品之间呈现出疏离化、陌生化,造成了人们普遍“看不懂”的现象

三 作者眼中的文学与生活

1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

2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四 思考课文中设涉及的问题

1小说主要讲了什么事情?涉及了哪些人物?

小说描述了一个18岁孩子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一些奇怪的生活片段;小说主要写我、司机以及抢劫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2小说中的“我”一直在寻找什么?寻找的过程及结果怎样?

“我”第一次出远门,需要“旅店”,但没有人告诉“我”前面是否有“旅店”。在黄昏来临的时候,“我”感到了自己无所依靠,于是“我”拼命地到处寻找“旅店”。没有找到“旅店”,但“我”搭上了车,暂时的舒服让“我”满足。不幸的是汽车抛锚了。为了维护正义,“我”付出了遍体鳞伤、无限痛苦的代价。“我”最终寻找到了“旅店”———被抢劫的伤痕累累的“汽车”。

3寻找“旅店”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合情理的事?

司机态度突然转变,“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正开着时去车厢取苹果;当我问他去哪里时,他说“开过去看吧”,“我”旅行时没有目的,司机也不在乎方向,只要汽车跑着就行;汽车抛锚时,司机竟能在旁边“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有人抢劫车上苹果,他竟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最后司机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

4这些荒诞情节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荒诞的情节能更突出地揭示主题。“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代表了“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荒诞的情节显示了荒诞社会的生活。

5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主人公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我”的情绪一直在变化———“我”期望、失望;期望、出乎意料、大大失望;期望、更出乎意料、完全失望。“我”的情绪变化来自客观世界的不可捉摸,想像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差甚远。

五 文章情节梳理

开端:(1--3)出门兴奋,黄昏到

——想找旅店

发展:(4--33)遇到汽车,反向远行

——不想旅店

高潮:(34--50)苹果遭抢,遍体鳞伤

结局: ——找到旅店

结尾:(51--55)回忆出门时情景

六 讨论研究思考

本文与同学们之前遇到的小说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1小说情节的“荒诞”色彩

2小说语言的独特新奇

七 品味新奇独特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明确: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几分不安,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

2、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明确: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我”出门远行一天的奔波。“从早晨里穿过”,好像早晨是一片树林,“下午的尾声”则是把下午当成一首歌或一出戏,“黄昏的头发”则会出现一个人的形象。这样写显得欢快,充分抒发了“我”出门远行的兴奋心情。

3、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明确:这句话有两个地方显得新奇可笑。一是说司机“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好笑。二是说车头的盖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鲜,会让人有一点担心,就是司机会被“嘴唇”吞进去。这种感受也充分表达了少年初次出门远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4、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则像蒸气似的在升腾。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明确:这句话的有趣之处在于说“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这样突出了“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这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旅店。

5、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我”被打倒在地的无奈,“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这也说明“我”心里不甘被打败,这是少年典型的不服输的精神。

八 理解文中荒诞色彩的情节及作用

文中有许多看似“不合情理”的描写,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荒诞色彩。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荒诞的描写来。这些描写主要体现在哪些情节中?(例)

原文: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当然最好是香蕉。我想他的驾驶室里应该也有,那么我一坐进去就可以拿起来吃了。

这里的 “我”的想法看起来很荒诞,然而这种想法却又是现实中一个少年很合情合理的心理。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真实地再现了少年单纯的心情,他们总是往好的方面去想,“我”打量世界的眼光很纯净。

(这里的情节看似荒诞却又合乎情理)

九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

通过一幅画,感知的东西是什么?

十课后思考

结合卡夫卡的《变形记》更多了解荒诞派小说,说说《变形记》与《十八岁出门远行》有哪些相同点?

【学习目标的阐明】

1通过课文的讲解,高一学生能够理解先锋小说的写作特色,并会运用到作文中。 2通过特殊范例的讲解,学生能够模仿并构造荒诞色彩的情节。

3提供新的小说题材,同学们能够自己梳理其特色。

【教学策略的制定】

1教学组织形式:分配两个课时,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来完成。 2教学方法:为了契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将PPT作为主导因素,通过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

3教学媒体:包括课文结构梳理的流程图以及学生讨论的时间表。

4教学程序:师范——模仿和情景——陶冶。

【教学评价】

1形成性评价:通过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讨论思路以及合作效果对其进行评价。其次是通过课后小思考和小练习来判断其掌握程度,来进行评价。

2总结性评价:通过半期或者期中考试的结果来看其对新的写作题材的特色的探讨和归纳的结果,了解其掌握写作特色的能力。

十八岁出门远行篇四
《十八岁出门远行 教案》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一、导入

作家曹文轩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确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它不断地诱惑着人们。我想,这样精彩的世界对于在座各位来讲,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吧。我相信有一天你们也会背上行囊踏上属于自己的旅程。

在我们开始自己的旅程之前,我们先共同走进余华给我们带来的一段特殊的旅程——十八岁出门远行

二、走进“十八岁的旅程”

1、 文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位刚刚年满十八的少年(紧扣文中对胡须的描绘体会语言的生动性),面临着人生中的第一次独自远行,他的内心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呢? 提示:(1)兴奋、高兴——初出家门时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

(2)迷茫——马路的起伏

(3)着急——我没有料到拦车不成功带来的危害,反而觉得很有意思无所谓,而第二次我感觉到了现实的严峻开始逼迫自己

(4)愤怒——社会出乎意料的残酷,设想的美好与实际社会中存在的暴力、欺骗、背叛构成强烈的反差。

看似出人意料的事件,其实如果回顾“我”的全部遭遇,现实有没有提前的警告?

——问路、拦车时人们对我冷漠的反应都是生活对我的小提示,但是初出家门社会经验不足的我没有能够从人们对我的敷衍和冷漠中注意到现实社会潜在的危险,更没有能够开始总结人生的经验,所以与社会的提醒擦肩而过。

 每一次经历都是财富,要善于体味思考总结(ppt)

2、如果你是小说中的“我”,被突如其来的残酷现实冲击地遍体鳞伤,你会怎样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或者你会怎样做?

学生回答预测:放弃远行回家

从此改变对现实的态度

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

„„

3、十八岁的“我”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提示:坚持,没有放弃

三、感悟“十八岁的旅程”

1、当“我”遍体鳞伤躲在一个四面透风的驾驶室里,周围漆黑一片狂风呼啸,我怎么能感到心窝是暖和?

提示:“我”发现了旅店

2、品味“旅店”

提示:“旅店”是一种象征,是人生前进路上寻找安慰的暂时休息的港湾;是人生遇到挫折时的精神避难所;一段人生之路的终点同时也是一段人生之路的起点„„

3、 品味此时的“我”

提示:此时的“我”——经历了现实社会残酷的我,体会到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我,能够在是非面前做出正确选择并坚持下去的我,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精神力量的我毫无疑问和初出家门时的“我”不同了,这个不同我们用一个词概括就叫做“成长”,那么在“我”的成长中哪些东西是珍贵的?

提示:经历、坚持、发现。

——只有经历能够帮助我们褪去稚嫩的外壳,只有坚持和发现能让我们羽化成蝶逐步成长。

3、探究荒诞的情节

 司机被抢一点不着急却还慢慢散步

 路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前面有没有旅馆,且每个人的回答都完全相同

 司机拉着自己的苹果却没有目的地

 一路上都没有一个人,而那些村民好像冒出来一般,也不见司机与村民联系

教师引导:我们确实很难用生活经验进行解释,如果我们纠缠于现实生活的可能性,那么一定是徒劳的,因为作家承认很多情节的设置违背了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充满了荒诞色彩,他自己说——在一九八六年底写完《十八岁出门远行》后,我感到这篇小说十分真实,同时我也意识到其形式的虚伪。换句话讲,作家并非不了解这部作品的虚伪甚至荒诞而是在刻意的通过这种笔法去更好表达某种真实。

4、作者简介(ppt)

5、了解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及对余华的影响我们再来看小说中荒诞的情节你能否理解其背后的真实性在那里?——(学生讨论)

提示:“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代表了“我”和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真实地反映了“我”从十八岁的视角看待现实社会的种种偏差以及对现实的困惑。

四、成长感言

虽然我们同学都还不到十八岁,但它正悄悄地向你们走来,请结合余华在这篇作品中给你的启示,给你给将要到来的十八岁说一句感言。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

只有真切的经历能够帮助我们褪去稚嫩的外壳。只有坚持和发现能让我们羽化成蝶。同学们都在成长,希望大家在成长过程中不要忘记《十八岁出门远行》不要忘记其中的“我”的成长历程。

五、布置作业

写下300字的阅读感悟(随笔本)

十八岁出门远行篇五
《十八岁出门远行》

十八岁出门远行篇六
《《十八岁出门远行》课件》

十八岁出门远行篇七
《十八岁出门远行》

十八岁出门远行篇八
《_十八岁出门远行_解读》

这篇小说最早发表于《北京文学》是余华的成名作。1987年第1期,其情节极其荒诞,人物行事的原则显然违反常识,不合情理。这样怪诞的人物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这篇小说却成了当代小说的经典。

从艺术上来说,其探索性非常明显。它肯定不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可以把它归入现代派之列。在现代派小说家看来,小说并不是人生的真实反映,而是作家对人生的自由想象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探索不仅仅是在内涵方面,而且是在形式方面。现实主义小说的现实性的描写,并不是所有小说必须遵循的神圣规范,相反,任何规范都是艺术形式发展的桎梏,对人生的探索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对艺术形式的探索也必须冲破经典的形式规范。按经典的形式,情节的发展要合情合理,有着鲜明的逻辑因果性。但探索性的小说,则有可能打破这种因果性,代之以反因果性。例如在这篇小说中,“我”以敬烟来对司机表示善意,司机接受了“我”的善意,结

破血流,本该是非常痛苦的,但一点痛苦的感觉也没有。一车苹果被抢光了,司机却“越来越高兴”。抢劫又一次发生,“我”奋不顾身地反抗,被打得“跌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司机不但不同情和帮助我,相反却“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整个小说的情节的原因和结果都是颠倒的,无理到了荒谬的程度。可是作

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如此荒诞,是不是绝对荒唐,绝对无理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小说就不成其为小说,而是一堆呓语了。仔细研读,你会发现,在表面上绝对无理的情节中,包含着一种深邃的道理。这个道理,至今还没有一个让人们广泛认可的归纳。

有人在解读这篇小说时,抓住“十八岁”这个关键词,认为小说的立意就是让孩子感受成人世界,成人世界的残酷使孩子震惊,使他“无限悲伤”“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这

《十八岁出门远行》

解读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

果却是粗暴地拒绝“我”乘车。“我”者似乎觉得这样的荒诞还不够过凶狠地呵斥他,他却十分友好起来。瘾,对荒诞性再度加码。抢劫者开来半路上,车子发动不起来,他本来应车上的苹果让人家给抢了,他本该

了拖拉机,把汽车上的零件等物品,应呢?作者这样写道: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

该焦虑苦恼,但实际上他却无所谓。能拿走的都拿走了。司机有什么反

YUWENJIANSHE

愤怒、反抗,但他却无动于衷。“我”本能地去和抢夺者搏斗,被打得头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6.语含讽喻的雪:纷纷。”(张衡《四愁诗》)

张衡诗中,雪成了小人权奸的同义语。吴竞《乐府古题要解》认为:“岩险雪霜为谗陷,其流本出于《楚辞》《离骚》。”既然如此,诗人对这种为害百姓的“雪”自然会语含讥讽。罗隐云:“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雪》)同样借雪讽时事的,还有刘叉的《雪车》:“官家不知民馁寒,尽驱牛车盈道载屑玉。载载欲何之?秘藏深宫以御炎酷。”颇有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味道。在韩愈看来,雪

46

有时也是藏污纳垢之物:“隐匿瑕疵尽,包罗委琐该”(《咏雪赠张籍》)。

形、味,独独没7.上面列举的咏雪诗涉及雪的色、

有提到雪之声,而吟咏雪声的诗句并不少见。从“洒急听窗知”(韩愈《喜雪献裴尚书》),到“春蚕食叶声”(宋无《雪夜有怀》),再到“倾耳无希声”(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是由“米雪”(或称盐雪)到鹅毛大雪的过程。有句诗把这个过程描述得极为形象———“初随鸣雨喧相续,转入飘风静不闻”(苏舜泽《雪》),雪由小到大,声音却由大到小直至全无。1

种震惊感,就是青春心理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但我觉得,这个解读还可以继续深化下去。小说展示成人世界的暴力,特别强调其荒谬性,荒谬的焦点在哪里?不在抢劫者的快乐,而在被劫者的快乐。如果只有抢劫者的快乐,就没有荒谬感了,就没有现代派小说的艺术探索了。小说的荒谬感是双重的,首先,被损害者对于强加于己的暴力侵犯,毫无受虐的感觉,相反却感到快乐;其次,被损害

在小说结尾,他并没有承担给读者揭示谜底的责任,相反,他好像无缘无故地让这个司机跳到了拖拉机上,把“我”的背包抢走,还在车子里朝“我”哈哈大笑。

这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这让我们想到了阿Q死到临头还想要出风头。鲁迅也把人生的悲剧当作喜剧来写的。

喜剧的超现实的荒诞,是一种扭曲的逻辑,然而这种扭曲的逻辑启发读者思考许多深刻的悖谬现

恶还没有体验,对自己的生命和前途还没有多少思索,因而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只当作好玩。其次,在觉得好玩之后,在更深的意识深处,就产生了仇恨。这个纯洁的心灵上居然冒出了拿石子去砸司机的邪恶念

YUWENJIANSHE

头。这种邪恶的可怕在于,主人公并不觉得邪恶,相反觉得好玩。在余华看来,对于是非善恶的麻木,并不仅仅是成人世界的特点,在未成人世界,也是同样存在的,只是和成人世界相比有程度上的不同。这实在是人生的荒谬。余华与许多作家肯定人的善良不同,他刻意突出人性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严峻的现实,并不完全是作家艺术想象中的荒谬。作家以无理的外部形式揭示了内在的邪恶,既是思想的也是艺术上的创新。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不能从一般意义上去学习这篇小说的语言。在一般语境中,“哈哈大笑”是欢乐的表现,而文中的“哈哈大笑”,却有复杂的内涵。

值得欣赏的还有以下几处: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在通常情况下,刚刚生出来的胡须是很稀少、很短的,是不可能迎风飘飘的。这里把它写成迎风飘飘,是有意的夸张,表示对自己的调侃。至于“定居”,也好像用词不当,本该慎重地用来表示居民比较长期的迁入。用这个词,是表达胡子一旦生出来就不会消失的感觉。对几根不成气候的胡子格外“珍重”,这样大词小用,有对自己的嘲弄,或者叫做自我调侃。我们在读鲁迅的文章时,经常会遇到这种字里行间的反讽意味。如在《铸剑》的结尾:

于是现出灵车,上载金棺,棺里面藏着三个头和一个身体。

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

甚至可以说是哲学命题:为什么者对为了反抗抢劫付出代价的人,象,

不但没有感恩,相反对之加以侵害,本来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被抢了你却并为此感到快乐。另外,除了施虐和受虐,还有更多的荒谬渗透在文本有时又好像漫不经心。妙就妙在这种漫不经心上。常常自由地、突然地被抢苹果的人群打得很惨:“……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在写这样的血腥事件时,居然连一点疼痛的感觉都没有。如果用传统现实主义的“细节的真实性”原则去追究,恐怕是要做出否定判决特别不能光用读者熟悉的尺度。余是因为他要表现人生有一种特殊状态,是感觉不到痛苦的痛苦。

不明白这一点,就看不明白余华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个现象:孩子的眼睛是第一次看到,不可能习以为常,人生的怪异、人生的荒谬就凸现出来了。

车子上的苹果抢光了,车子的轮胎都卸走了,“我”为了保卫苹果被打伤了,鼻子挂在脸上,司机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从现实主义的因果逻辑来说,这样描写缺乏合

感觉不到痛苦?为什么自己的一大车子东西被抢了而无动于衷,却把喜?缺乏自我保卫的自觉,未经启蒙的麻木、愚昧,从现实的功利来说,是喜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最为荒谬的现象背后潜藏着深邃的睿智:没有痛苦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

当然,余华的这个短篇的价值,还在于他的语言所创造的一种荒谬而又真实的张力。“我”走在山路上,朝汽车挥手,“努力挥得很潇洒”,可去了”。“我”就追,“一直追到汽车消失之后”,然后“对着自己哈哈大笑”,但是又马上“发现笑得太厉害会影响呼吸”,于是“立刻不笑”。在接着走路的时候,“心里却开始后悔起来”,“后悔刚才没在潇洒地挥着的手里放一块大石子”。这些句子,在正常语境中,都是不通的,但在这里却是很艺术的。看来,这是一种极端随意、怪诞的感觉,然而又不完全是怪诞,在怪诞中有某种深沉的启示。

为什么追不到车,起初没有懊

的众多细节之中。小说有时很写实,别人的一个小背包抢走还沾沾自

从艺术哲学的高度来看,则滑向极端荒诞的感觉,比如说,“我”是悲剧,

想搭车。“我”站在路旁的。然而文学欣赏不能用一个尺度,找不到旅店,他妈的过华之所以不写鼻子打歪了的痛苦,是司机看也没有看他就“

反而哈哈大笑?主人公还年轻,理性。然而余华不是现实主义作家,丧,他有意向传统情节的因果性挑战,还是第一次出远门,对于人生的险

47

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

庄严隆重的葬礼,忠于君王的义民,却不得不向杀死君王者下跪。在这种尴尬中隐含着鲁迅对愚昧的臣民的讽刺。更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此后是王后和许多王妃的车。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但哭着。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

一方面是所谓忠愤的义民的愚忠,一方面是一般百姓对看女人的热衷。

余华的行文风格虽然与鲁迅有很明显的不同,但在超出常规的用词方面,和鲁迅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

这不是有点不和谐,搭配不当吗?晚霞应该是很有诗意的,为什么要和屁股联系在一起呢?而且这样的用语,在后面还出现了。这说明作家刻意地追求的恰恰不是诗意,不是美化,而是一种反诗意,“丑化”。因为,作家要表现的不是人们美好的、善良的一面,而是丑恶的、麻木的、愚昧的一面。

整。因为一时还没有“旅店”,才有“搭车”的念头。在某种意义上,“搭车”和“旅店”是对立的。这两个词有着丰富的内涵。人生是个旅程,旅程的象征是汽车,汽车是不断运动的,但人生又要有驿站,也就是旅店来休整身心。汽车、旅程是如此残暴,如此野蛮,惊人的荒谬,看来和休整身心的要求是不相容的。但是,小说写到最后,作者对汽车的感觉却是另一个样子,这是小说思想的另一个焦点: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整篇小说似乎都在通过旅店和汽车的对立,强调汽车象征人生的险恶、人生的荒谬,可到了这里,不但没有荒谬感,没有邪恶,相反成了诗意的、温暖的归宿。

这里作家显然在向读者显示,虽然人性是邪恶的,世界是荒谬的,但即使被抢掠得、被剥夺得同汽车那样,“也”如同“自己”被损害的伤口“一样”,“都可能使自己感到安慰,成为自己心灵的归宿”。也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一座残存的座椅,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

48

1流出的血液的气味”。这就是说,被损害者、被剥夺者虽然遍体鳞伤,但是心灵并没有被剥夺,心灵并没有遍体鳞伤。作者唯恐读者不明白,又从正面提示说,“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心窝”未曾受到摧毁这一点上,这部受尽伤害的汽车,成了“我”的心灵的旅店。

正是因为这样,小说的笔调从最初的反讽,到最后变成了象征的抒情。

文中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红背包”。它和旅店、汽车一样是有象征意义的。

在小说的结尾,这个被司机抢去了的红背包又出现了。作者倒叙“我”十八岁,父亲让“我”出门,为“我”准备好这个“红背包”,对“我”说:“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我”就这样背着“红背包”,“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整个故事本来是很灰暗的,为什么作者要让背包是红的,而不是其他颜色?红色的象征意味,虽然不一定是革命的,但肯定是带着光明和希望的。

这就是说,作者有意在结尾不让读者太悲观,这个光明的尾巴是作品主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笔是很重要的,但是,为什么它会被绝大多数读者和评论家忽略呢?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读者和评论家太粗心,或者缺乏修养;二是作者的这一笔表现得还不够充分。我想,后者应该是主要原因,因为作者表现人性的邪恶,用了独特的荒诞手法,真是别出心裁,让读者惊异,让读者沉思。但是在结尾处,主要用诗意的象征手法,这个方法,就其形象的感染力以及手法的独特性来说,可能是略逊一筹。

YUWENJIANSHE

余华的语言艺术还有相反的一面,那就是颇有诗意的象征。在这篇小说中,“旅店”这个词使用了十多次。为什么他要这样不厌其烦地提醒读者呢?

这个“旅店”,是“我”原本追寻的目标,“我”在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这是带有象征意义的,也就是说,人生已经有了一定经历,需要一个歇脚的地方,需要一个人生的阶段性休整,当然这不是体力的休整,而是精神上的休

十八岁出门远行篇九
《十八岁出门远行ppt》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敬老院感想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