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恐惧失去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30    阅读:

恐惧失去篇一
《人的苦来自于害怕失去》

人的苦,来自于害怕失去~ 值得阅读文章

一位妇人在河边寻死,被路过的船夫搭救了,询问原因,妇人说,因为丈夫猝逝,觉得没有丈夫,活不下去了。

船夫问:结婚了多久?

妇人说:三年。

船夫又问:没结婚前,做什么工作?

妇人答:在村里染布。

船夫问:那时生活过得如何?

妇人说:还算惬意。

船夫说:那时也没有丈夫,为何活得下去?

妇人哑然。

船夫说:找回那个没有结婚前的你吧,那时一个人,不也觉得快乐吗? 人的苦,来自于「必须」

一位旅馆大亨发现,每天都有一位流浪汉坐在公园的凳子上死盯着他的旅馆看,大亨愈来愈觉得好奇。

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走向那位流浪汉说:「不好意思,老兄,我想请教一下,为什么你每天都盯着那栋旅馆看呢?」

流浪汉说:「因为那栋旅馆太美了,虽然我一无所有,睡在长凳上,但我每天这样看着它,晚上就会梦到自己住在里面。」

大亨听了很得意,就说:「老兄,今晚我就让你如愿以偿,我将让你免费住进这旅馆最好的房间一个月。」

一个星期以后,旅馆大亨回来想看看流浪汉住的情形如何,却发现这个人居然已经搬出旅馆,重新回到公园的长凳上。

大亨问流浪汉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流浪汉说:「之前我睡长凳上,梦见住在旅馆里,那很好;可是一旦睡在旅馆里,我就梦见自己又回到硬梆梆的板凳上,真是可怕极了,所以我就待不下去了!」

大亨听了哈哈大笑说:「原来人没有的时候也苦,有的时候也苦啊!」 人的苦其实与「有」或「没有」无关,而是跟执着有关,如果把得到的东西看成必须,没有的时候羡慕,有的时候又恐惧失去,都苦。 没有什么是绝对必须的---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是佛家用语,给人相当高深的感觉,很多人不了解其中的意思。

其实这句话并不难懂,「色」就是指「一切你认为必须的东西」,包括任何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事物。

「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说:「其实没有一样事物是绝对必须的」。

所以「一切你认为必须的,没有一样是绝对必须的」这就是「色即是空」的意思。

你会发现,任何人能从特定领域的苦里面得到解脱,都是因为在那个领域发现到这个事实。

我另一位朋友,曾在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担任社工员(那时候叫做「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他告诉我一个故事。

有一次一位母亲打电话来他的部门求助,她说自己正值青少年的儿子意外撞断了一根手指,由于无法接回,儿子伤心地整天躲在房里,拒绝去上学。

接到电话的社工员说:愿不愿意带孩子来这里做个协谈?

这位母亲说:「孩子就是觉得自己残缺,不愿意见人了,我相信孩子不可能愿意来到伊甸的。」

基金会安排了社工员前往探视,到了那一天,那位焦急的母亲在儿子的房门前敲门,预先告诉儿子有伊甸的大姊姊要来探访他,希望关心一下他的心情。

但却有东西重重地抛向紧闭的房门,并且听见愤怒的声音说:「你不要叫人家来,我不要人家管!」

约定的访视时间到了,愁容满面的母亲前来开门,着急又抱歉地说:「实在很抱歉,我事先跟孩子说过你要来,但他很倔强,说什么就是不肯见你。」

社工员安慰这位母亲说:「别抱歉,我了解,不然让我来试试看好吗?他的房间在哪里?」

母亲指了指楼上:「就在楼梯口的那个房间。」

社工员说:「好,那么麻烦您帮我拿一支拐杖到楼上等我。」

我们的这位社工员是一位撑双拐,两脚穿着铁鞋的重度肢障者,上楼梯的时候需要腾出一只手来攀住楼梯扶手,所以需要另一个人将一支拐杖先拿到楼上等候,等一下她上楼后便能重新撑在腋下。

她上楼的方式有点像撑双杠,完全要用双手的力气让双脚离地,再落到阶梯上,由于铁鞋很重,每一次落地都会发出很大的声响。

由于社工员上楼的速度很慢,又发出沉重的空咚声,简直就像无敌铁金刚走上楼了。

在房间内的青少年听到这怪异又可怕的声响逼近,觉得非常讶异和害怕,他忍不住打开房门一探究竟,而眼前所看到的一幕给他更加巨大的震撼:一位两只脚都不能动的女孩子,要来安慰只是缺了一根手指的自己!

这位社工员还没说一句话,这孩子已经觉得自己所有的自怜都是微不足道的了。

关于快乐和自尊,那一根手指是否为必须?已经不言而明了!

没有什么是绝对必须的,也就没有失去的恐惧!

解脱「必须」的禁锢

如果有一天石油真的没有了,我们的生活的确会起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形态,而继续快乐的生活下去,原因很简单,古时候的人并没有石油,但他们不见得过得比我们不快乐。

如果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便利商店…人就会活不下去吗?人就会不快乐吗?

当然不会。

认识到任何的「必须」都只是跟习惯有关,就是自由的关键。 也就是说,一旦习惯改变,原先的「必须」就不再是必须了。

比如习惯开车的人,就觉得有车是必须;习惯上网的人,就觉得网络是必须…

但对没车、没网络的人而言,这些都不是必须,也就没有失去的恐惧。 苏格拉底曾经站在买卖百物的市场中开怀大笑:「看哪,天底下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我真幸福啊!」

恐惧失去篇二
《不要因恐惧而失去运动的机会》

恐惧失去篇三
《不要害怕失去》

   

 不要害怕失去,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将失去 何时何地,你都要明白,你是活给自己看的 每天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做你最喜欢的事情,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抓住眼前的机会。要渴望,要创造,要改变,要负责,要利他 身累,是一种充实;心累,是一种空虚 很多人说爱情和婚姻不过是一种交易,虽然看似无情,却也不无道理 随缘,并非坐等万事休,而是尽力之后的随遇而安 一块荒地上,草长得最快,然后慢慢地灌木会长出来 下意识地想要去寻找答案,却在途中迷失了方向,开始感到无奈

 生命的芳华,总是用来被辜负的 发表日期:2013-09-07

生命的芳华,总是用来被辜负的。有年少的无知,有年轻的狂妄,总觉得可以无限地透支,却不想,当蓦然惊觉,好像错过了什么,再想回头时,却无处可买到那张返程的车票了。人生如一首诗,人生自有...

 有一种爱挂着泪珠,很凄美,叫放弃 发表日期:2013-07-08

有一种爱挂着泪珠,很凄美,叫放弃!放弃虽然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感情不能勉强,如果死死抓住,抓住的也是伤痕和痛苦。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松开拥有的是一切。人生就是这样,无论是否...

 伤感签名男生:总有一个人,一直住在心里,却告别在生活里 发表日

期:2013-07-03

有些人不必说再见,因为只是路过而已。遗忘就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纪念。 即使有人打碎了你的心,总还是会有人,愿意修补好它。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不够好。我不完美,但我是完整的自己。 总...

 《花田半亩》感人的句子:我们都是,留恋人间的天使 发表日期:

2013-06-25

1.生活终究是热闹的,世俗,喧嚣,甚至肮脏。但这就是我所眷恋的生活,我不不该拒绝它的真实的面目。 2.无论前途怎样凶险,都要微笑站定,因为有爱,我们不该恐惧。 3.我多想,在一个结了冰化的...

 一段感情持续下去,最重要的或许不是爱,而是感恩 发表日期:

2013-06-20

一段感情持续下去,最重要的或许不是爱,而是感恩。谢谢他在人群里发现你,视若珍宝牵手到今;谢谢你最珍贵的青春,只为他而燃烧。为对方做的一切,都看在眼记在心。将来无论发生什么,可以吵架...

 假如爱情可以解释,誓言可以修改。那么,生活就会比较容易 发表日

期:2013-06-01

假如爱情可以解释,誓言可以修改。那么,生活就会比较容易。假如有一天,我终于能将你忘记。然而,这不是随便传说的故事。也不是明天才要上演的戏剧。我无法在我是生命中,就这么把你划去。...

 生命是一场宿命的缘,从起点到终点,从无到有,从有到无 发表日期:

2013-05-18

生命是一场宿命的缘,从起点到终点,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虽注定灰飞烟灭,但是,纷繁的嚣尘,来过,爱过,痛过,便无邪地微笑了,故无悔。流年逝,芳华尽,几多愁忧,几多惘然,只因剪不断,理...

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但我们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发表日期:2013-03-20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但我们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在孤独的时候,给自己安慰;在寂寞的时候,给自己温暖。学会独立,告别依赖,对软弱的自己说再见。生活不是只有温暖,人生的路不会永远平坦,但...

 不要逃避眼泪,或许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 发表日期:2013-03-12 不要逃避眼泪,或许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不要痴迷微笑,可能那是一种难以启齿的伤痛。一路上,寂寞是心情的朋友,孤独是灵魂的伴侣。我们只有一次命运、一颗心,没有重复与轮回。...

 如果没可能了,那么继续旳就只是敷衍而已 发表日期:2013-03-03 如果没可能了,那么继续旳就只是敷衍而已。当快乐结束,冷漠开始,没有原因,不需要任何理由,大家都默默的遵守;单薄透明的玻璃,隔着两方世界,没有人反抗,没有人逃走心碎了无痕,我感动天感...

 都说爱情好比爬山,到了山顶,再怎么走,也是走下坡路了 发表日期:2013-02-04

都说爱情好比爬山,到了山顶,再怎么走,也是走下坡路了。然而你如果能抱着一颗快乐的平常心,你可以和爱人携手一起走下山,毕竟上山与下山的感觉不一样,你尝试了向上攀登的激情,也可以体会俯...

 我们的爱是那天上的星星,闪着迷人的亮光 发表日期:2013-01-22 我们的爱是那天上的星星,闪着迷人的亮光;我们的爱是那水中的鱼儿,泛着灵动的涟漪。我们是天真的伴侣,也是令人羡慕的鸳鸯,我们的爱朝朝暮暮,甜蜜幸福,直到永远永远。...

 姐姐霞车祸去世之后,姐夫爱上了我,嘘寒问暖 发表日期:2012-11-11 姐姐霞车祸去世之后,姐夫爱上了我,嘘寒问暖,我不禁怀疑起人间的感情:姐姐和姐夫当初感情那么深,如今,他不也移情别恋到我身上了吗?两年后,姐夫因癌症去世,我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日记的扉...

 喜欢静静回忆那段时光里淡淡的温柔 发表日期:2012-10-28

喜欢静静回忆那段时光里淡淡的温柔,轻轻的流淌着那一幕幕过去青春的剪影,那个时候的天空很蓝,很宽,于是我们就开始向往天空。很多年后,我站在这里,只是少了那时的欢声笑语!而你们是否安好...

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个故事,关于鱼眼的故事 发表日期:2012-10-04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个故事,关于鱼眼的故事。曾经有一对可爱的恋人,在学校里就恋爱了,每次两个人一起吃鱼的时候,女生总是将鱼眼夹给了男生。男生有一天问她为什么,她说小时候,父亲每次...

 叫笨蛋,因为在乎,叫傻瓜,因为关心 发表日期:2012-09-23

叫笨蛋,因为在乎,叫傻瓜,因为关心;叫猪,因为喜欢、因为爱要和你一生一世在一起;叫老公,因为想一辈子。如果有个女孩叫你大叔,那说明她喜欢你,爱你,她把当亲密的人,想让你像宠孩子一样...

 家里买台大电视,我想放客厅,而老妈想让放他们卧室 发表日期:

2012-09-06

家里买台大电视,我想放客厅,而老妈想让放他们卧室。一直争执不下,最后还是老妈妥协了。很多年过去了,有天老妈发短信:电视放我和你爸卧室其实是想让你能来我们屋看,这样可以多陪陪我们...

 某君高中时沉迷网络,时常半夜翻墙出校上网 发表日期:2012-08-19

【励志故事】某君高中时沉迷网络,时常半夜翻墙出校上网。一日他照例翻墙,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归,面色古怪,问之不语。从此认真读书,不再上网,学校盛传他见鬼了。后来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学...

 她下班回家。他坐在沙发上。面无表情地抽着烟,突然他开口了 发表

日期:2012-07-29

她下班回家。他坐在沙发上。面无表情地抽着烟,突然他开口了:喂,我说,我们像这样同居两年了,你不觉得厌倦吗?她停下了正换着拖鞋的手,转过身愣愣的看着他:你说....什么?他还是一样面无表...

 他认定她是前世爱人,不顾家姐苦口婆心,千金一掷以悦红颜 发表日

期:2012-07-27

他认定她是前世爱人,不顾家姐苦口婆心,千金一掷以悦红颜。钱财散尽她便另结新欢,他深受打击,全赖家姐照顾。法师说前世他欠了爱人,于是他释然。靠家姐积蓄,一番拼搏,终出人头地。家姐却急...

 我们的父亲,大多都极其平凡,而又都极其不平凡 发表日期:

2012-07-27

我们的父亲,大多都极其平凡,而又都极其不平凡。他们,没有伟岸如山的身躯,但有一副能担当一切重压的脊梁。他们,没有修长纤细的胳膊,但有一双能搏击一切厄运的粗手。他们,没有明亮如烛的眼...

 渐渐明白,太在乎一个人往往会伤害自己 发表日期:2013-09-24

渐渐明白,太在乎一个人往往会伤害自己;渐渐明白,很多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渐渐明白,很多东西只能拥有一次,放手了也就意味着失去;渐渐明白,最在乎的那个人,往往是最容易让你流泪的;渐渐...

 不要轻易转身,因为一转身,错过的可能就是一生的情缘 发表日期:

2013-09-07

不要轻易转身,因为一转身,错过的可能就是一生的情缘。不要轻易放手,因为一放手,痛失的可能就是一世的姻缘。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如果多一张船票,你愿不愿意和我一起走 在花样的年...

 有些伤口,时间久了就会慢慢长好,有些委屈,想通了也就释然了 发表日期:2013-09-07

有些伤口,时间久了就会慢慢长好,有些委屈,想通了也就释然了。有些事,我们总是弄不懂,有些人,我们总是猜不透,有些理,我们总是想不通,有些坎,我们总是跨不过,有些天,我们总是睡不着,...

 不要那么相信回忆,里面的那个人,不一定同样想你 发表日期:2013-09-07

不要那么相信回忆,里面的那个人,不一定同样想你。幸福就是,坚持了应该坚持的,放弃了应该放弃的,珍惜现在拥有的,不后悔已经决定的。不要只因一次挫败,就忘记你原先决定想达到的远方。...

 寂寞的人,感冒了就会拖得特别的久,因为她自己也不想痊愈 发表日期:

2013-08-25

寂寞的人,感冒了就会拖得特别的久,因为她自己也不想痊愈。哭泣不是因为我懦弱!只是哭够了哭累了,我们抹干眼泪重新再跑!当一个人选择了成长的时候,往往也就是选择不被人理解,因为你要走你...

 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罗生门的剧情,也有落幕的一天 发表日期:

2013-08-03

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罗生门的剧情,也有落幕的一天;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时间是会冲淡一切的,未来有更长远的路在等着我们;我在等那么一天,当我足够优秀足够勇敢,来到你的面前。...

 有时候,面对着身边的人,突然觉得说不出话 发表日期:2013-07-21

有时候,面对着身边的人,突然觉得说不出话。有时候,曾经一直坚持的东西一夜间面目全非。有时候,想放纵自己,希望自己痛痛快快歇斯底里地发一次疯。有时候,别人突然对你说,我觉得你变了,然...

 真爱需要等待,但太长的等待,对爱情都是一种摧残 发表日期:2013-07-11

真爱需要等待,但太长的等待,对爱情都是一种摧残。漫漫人生,滚滚红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生等不了,就别再寄望来生。奈何桥一过,又成陌路。所以,珍惜相见,珍惜相爱,珍惜...

 她喜欢他,他知道,全世界都知道。他不拒绝,也不明确地表态 发表日期:

2013-07-08

她喜欢他,他知道,全世界都知道。他不拒绝,也不明确地表态。她对他的好他全数接受。直到有一天,他说,你走吧,我有喜欢的人了。她抬起头不可置信地看着他。他说,我会补偿你的。她就哭了,她...

 最想流泪的事情发生时,死撑着不肯落一滴眼泪 发表日期:2013-06-20

一生总有这样的时候:最想流泪的事情发生时,死撑着不肯落一滴眼泪。最想挽留的人离开时,咬紧了牙不肯说一句挽留。心里无数次叫嚷着想投降,脸上却佯装出一副毫不在乎。那一刻觉得自己好坚强,...

 有些事,你真别看清,看清,心痛 发表日期:2013-06-20

有些事,你真别看清,看清,心痛;有些人,你真别看懂,看懂,伤情。人生,就是一种糊涂,一份模糊,说懂不懂,说清不清,糊里糊涂,含含糊糊。看清,麻烦,看懂,伤感。世上之事,太过难缠,世...

 寂寞,是一根青烟袅袅,愁绪在空气里飘 发表日期:2013-06-20

寂寞,是一根青烟袅袅,愁绪在空气里飘;寂寞,是一杯穿肠毒药,通往心碎的牢;寂寞,是一段路,孑然一身,边走边找;人生不同,寂寞雷同;心若淡定,寂寞是修行。心若浮躁,寂寞便是一种失落。...

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们不可能再有一个童年;不可能再有一个初中 发表日期:2013-06-01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们不可能再有一个童年;不可能再有一个初中;不可能再有一个初恋;不可能再有从前的快乐、幸福、悲伤、痛苦。昨天,前一秒,通通都不可能再回去。生命原来是一场无法回放的...

 短暂的人生,需要错过的太多太多,即使是再完美的收获 发表日期:2013-06-01

短暂的人生,需要错过的太多太多,即使是再完美的收获,也伴着许多的失落。跋涉于生命之旅,我们有限的视野,如果不肯错过眼前的一些景色,那么可能错过的就是前方更迷人的景色,只有那些善于舍...

 因为你,我认真过,我改变过,我努力过,我悲伤过 发表日期:2013-06-01 因为你,我认真过,我改变过,我努力过,我悲伤过。我傻,为你傻;我痛,为你痛;深夜里,你是我一种惯性的回忆。我不想再为过去而挣扎,我不想再为过去而努力,我不想再为思念而牵挂可这些都只...

 真正的陪伴,经得起坎坷,经得起平淡 发表日期:2013-05-18

真正的陪伴,经得起坎坷,经得起平淡。不要再给我一些突如其来的关心。不是每一次我都会觉得受宠若惊。哪一回你的出现,不是给我一身伤痕。我真的真的,消受不起了。我又不傻,我不会一直犯贱。...

 曾经,我想和你分享我所有的秘密,但现在,你成了我心底的秘密 发表日期:2013-04-28

曾经,我想和你分享我所有的秘密,但现在,你成了我心底的秘密。你要明白,你爱的不是那段时光,不是那个念念不忘的人,不是那段经历,你爱的只是当年那个羽翼未丰但依然执迷不悔的自己。 只要...

 路,不仅是距离,更是一种经历。沿路的风景只是风景,尽管美丽 发表日期:2013-04-19

路,不仅是距离,更是一种经历。沿路的风景只是风景,尽管美丽;沿路的相遇只是相遇,尽管不舍;沿路的感动也只是感动,尽管心动,也是枉然。...  让尘归尘,土归土,收拾收拾凌乱的心情,重新启程 发表日期:2013-03-31 让尘归尘,土归土,收拾收拾凌乱的心情,重新启程。别去执着,别去悔恨,总会有终点,只是多半不如意。别去摧毁,别去等待,花开终无果,何须独自心伤。不去逃避,话摊开,总会有出口,何必封心...

恐惧失去篇四
《什么是恐惧》

很多事情没有的时候,常常会感到恐惧,一旦做起来,就不会恐惧了。行动起来,用事实克服恐惧。

恐惧,是阻碍你步向成功的绊脚石,要想成功你就必须把它们一个个踢开。这是有“手腕”的人做事的惯例。

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太快了,我们没有充分的时间适应这种变化。面对生活,每个人都会产生某种恐惧。我们恐惧没有钱,恐惧没有出路,恐惧没有人理解,总之恐惧有很多,但主要有7种:1恐惧贫穷;2恐惧批评;3恐惧健康不佳;4恐惧失去爱;5恐惧失去自由;6恐惧年老;7恐惧死亡

恐惧的理由有无数种,但最可怕的是对贫穷和衰老的恐惧。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当奴隶一般来驱使,因为我们对贫穷十分恐惧。所以,我们希望积聚金钱以备年老之需。这种普遍的恐惧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促使身体过度劳累,反而给我们带来了我们所极力要避免的困惑。

恐惧是一种全球性的消极心理,它到处压迫着人们。因此,我们必须防止我们的恐惧,其中有很多是年幼时,当某种价值观受到威胁后,所产生的后遗症。

“害怕被拒绝”的恐惧,可以归咎于小时候所受到的批评。这些批评打多来自父母、亲戚或教师,而最严重的是我们同辈伙伴的批评。这些批评把我们和错误连结在一起。我们不防联想以番,幼年时期,如果我们犯错误或失败时,父母的反应是什么?是“坏孩子”、“淘气鬼”、“再不乖,就赶你出去,还是”不听话就把你卖给坏人“?

父母一时无心的责备,无意中等于给孩子的行为贴上了标签。然而不幸的是,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并无认识能力,于是造成了行为与并无认识能力,于是造成了行为与观念的混淆,而导致不安的后果。

入学后,玩伴又会给你取些绰号:“大頭”、“四腿田雞”、“糊涂虫”、“竹竿”、“雀斑”、“胖子”、“暴牙”………

一个人上了大学后或进入了社会,情况并未改善,这时经常被别人批评:“无聊”、“刻薄”、“呆板”、“假认真”、“顽固”、“粗野”、“虚伪”、“激進派”、………….

充滿挫折、消极的绰号以及各种批评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通常会成为吹毛求疵的成年人,缺乏足够的自尊。“害怕被拒绝”的恐惧因此成为“害怕变化“。他们随波逐流,追求与社会制度相配的安全与地位,不敢“轻举妄动”。’“害怕变化”最后成为“害怕成功”。而“害怕成功”和“害怕被拒绝”是同出一辙。

“害怕成功”之所以充斥在我們的社會中,原因在于我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婴儿一直被抚抱,接着孩子开始知道,有许多事情是做不好的,许多事情是不应当去做的。孩子从电视中看到,演员在戏中互欧、厮杀、破坏别人的生活等等.….但每当节目终了,一切也就恢复正常了。这种种变化在孩子心中都印下了深刻的痕迹。

在所有这些令人泄气的现象中,还有一种现代流行的反常行动,父母在子女年幼时,因为工作的缘故,无法尽心照顾子女,因此在父母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内疚,他们往往用金錢來彌补自己的不安,借此換孩子的愛。他們還對孩子作了微妙的暗示和提醒:“既然我們對你的前途做了這些重大犧牲,你將來一定要好好幹,一定要勝過別人 ,絕對不能失敗。”

結果使孩子產生了“害怕失敗”的後遺症,甚至對任何嘗試都恐懼。它的特點就是拼命為自己做合理的解釋。以及尽量地拖延。“我无法想像自己获得成功。”“我按照他们通知的,在早上8点30

分就去应征,但我到了那儿,应征的队伍已经排满了半条街道,所以,就离开了。”“我很愿意做这份工作,但是我没有足够的经验……”“我会把这件事办妥的,只要我有充分的时间…….在我退休之后。”

大多数人都了解,只要运用想象力,就能发挥创造力。他们都曾经阅读过一些伟人传记,这些伟人本来也都是普通人,他们都是克服重大的缺点与障碍之后,才成为伟大的人物。但他们却无法想象这种情形会发生自己身上。他们使自己安于平凡或失败,并在希望与嫉妒中度过一生。他们养成了回顾过去的习惯(加强了失败的意念):并且幻想同样的情形会再出现(预测失败)。他们受制于别人所订下的标准,因此经常把目标放得高不可及。他们既不相信梦想能够真正实现,也未充分准备有所成就,因此,他们一次一次地失败了。

失败已固定在他们的自我心态中。就在事情似乎已有突破或真正有进展的时候,他们却把它弄砸了。事实上,对成功的恐惧感,使他们拖延了成功所必备的准备工作以及创造的行为。而为失败找出了合理的解释,正好可以满足这种微妙的感觉:“如果你们也经历我的遭遇,你们也不会有进展的。”

恐惧失去篇五
《爱与恐惧》

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在人类学上叫“智人”,他的特点是浑身不长毛,爪和牙齿也不够锋利,腿跑的也不是足够的快,体能也不是足够的强健。因此我们这个物种能够在周围充满豺狼虎豹的原始自然环境中存活下来,就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1、以智慧取胜;2、靠群体取胜。作为单个人,我们的生存能力太弱了,我们随时会被其它野兽撕碎吃掉,因此我们始终处在恐惧之中。恐惧让我们保持警觉,在危险来临时能提前及时逃开,以避开死亡的厄运。另外我们要通过取得食物避免饿死,就必须靠群体合作来围捕猎物。而要使群体合作成功,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我们得相信和善待同类。这样在几百万年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留在我们潜意识里有两个基本逻辑支点:爱与恐惧。

爱,泛义解释:对同类怀有善意,侠义解释: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当一个人处于喜欢另一个人的状态时,他的注意力焦点放在喜欢的对象上,因此他就没有能力搜寻自己周边的危险信号,他的心智处在不设防而开放的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很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只能面对自己信任的人才能使自己处在这种状态。

恐惧,是人意识到危险时的一种心智状态,此时我们的大脑注意力焦点集中在搜寻危险信号上,我们就没有能力向我们的同类表达我们的好感,也没有能力搜寻其它有价值的信息,更没有能力去做建设性事情。我们的心智处于防御状态,当我们面对陌生环境时,恐惧让我们保持警觉,及时发现危险信号,免受伤害。

所以,在我们人类的心智中,爱与恐惧是两种对立状态,当我们处于爱的状态时,就没有办法恐惧;当我们处于恐惧状态时,我们就没有办法爱。

现在,几百万年已经过去了,我们人类祖先在远古时代所处生存环境,早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已经占领了这个星球,人类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秩序的建立,是我们每个人在肉体上得到了安全保障,我们不用再担心自己被其它生物吃掉,也不用担心被我们的同类无缘无故地杀死。可是存留在我们潜意识里的恐惧,依然存在,并且它构成了我们思考问题的前提之一。这样,在我们人类的潜意思里,一直存在着左右我们思维的两种逻辑支点和前提:爱与恐惧。当我们从爱出发,演绎出一套人生哲学,从恐惧出发又演绎出另一套人生哲学。事实上人类的历史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史,就是由爱与恐惧交替占上峰所导演出的历史剧。人类的各种文化故事,都是爱与恐惧的隐喻,在基督教里,爱被比喻成天使,恐惧被比喻成魔鬼;在佛教里,爱被比喻成佛,恐惧被比喻成心魔;人类的神话故事特别是希腊神话就是爱与恐惧的交战史。

历史已经进入了现代文明,原来我们恐惧的理由早已荡然无存了,然而存留在人类潜意思里构成我们思考逻辑支点和前提的爱与恐惧依然在根本上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感受和行为。在一个人内心里,当他以爱作为思考前提和逻辑支点时,他将把自己引向天堂——演绎出积极乐观的人生;当他以恐惧作为思考前提和逻辑支点时,他将把自己引向地狱——演绎出消极悲观的人生。

作为智人,一路从远古走来,过去作为群体合作的前提条件的爱,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我们每一个人最强烈的情感需求,我们幸福因为它,我们痛苦也因为它;我们快乐因为它,我们烦恼也因为它;我们喜悦因为它,我们悲伤也因为它。爱成为我们内心情绪风雨的引爆点。当我们获得爱时,内心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我们体会到宁静、安详、幸福、快乐、和谐、完整、亲密、自信和安全,觉得人生充满意义;当我们失去爱时,内心阴霾密布、风雨交加,

我们体会到仇恨、嫉妒、愤怒、痛苦、悲伤、烦躁、孤独、自卑和恐惧,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因此,爱成为人一生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

多少人为了追求爱奋斗了一生,却不可得,多少人得到了爱却又失去,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得到爱并能守候到人生终了,极为罕见,大多数只是个传说。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了解爱与恐惧的对立统一哲学。大多数人走了一个怪圈:因为恐惧,我们去爱了,终于得到爱,因为恐惧失去爱,就想去占有,人是主体,主体无法占有,于是就去控制,一旦控制,就失去了爱,失去爱,又开始恐惧.....应该说,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上演的爱与恐惧的交战,就像电影放映机里边旋转的胶片,投射到现实的屏幕上,演绎出一个人的悲喜人生剧。

爱从对同类有善意的原始含义到成为个人最重要的情感需求,今天它已经泛化为人的一种心智状态,主宰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我们所有思考的前提和逻辑支点之一。当我们从爱出发,我们的心智处于开放状态;当我们从恐惧出发,我们的心智处于封闭状态。这就导致了对人生各种问题的两种完全对立的思考方式、感受模式和行为方式。

1、善与恶

当我们从爱出发去思考和处理与人相关的事物时,我们的行为被导向善,我们会善待他人、同情弱者、救助危难者;当我们从恐惧出发去思考和处理与人相关的事物时,我们的行为被导向恶,我们会攻击他人,恃强凌弱、残暴冷漠。

2、公心与私心

当我们在处理与个人利益相关的事物时,从爱出发,会催生出公心,从恐惧出发,会催生出私心。公心,具有公平、公正和公共的含义;私心,具有自私、偏狭和私利的含义。公心使我们得道多助,私心使我们失道寡助;公心促成合作,私心引起争斗;公心产生信任,私心引来猜疑;公心让人敬佩,私心让人鄙视;公心使人勇敢,私心使人怯懦;公心让人心胸坦荡,私心让人卑微弊琐;公心获大利,私心得小利。

3、积极与消极

在如何对待生活中各种问题上,从爱出发,导致积极心态,从恐惧出发,导致消极心态。积极心态,让我们发现机会,主动进取,消极心态,让我们反应迟钝,被动逃避;积极心态让人充满活力,消极心态使人萎靡沉沦;积极心态使人东山再起,消极心态让人一蹶不振;积极心态引领人走向成功,消极心态促使人走向失败。

4、乐观与悲观

在如何看待人生问题上,从爱出发,导向乐观的人生观,从恐惧出发,导向悲观的人生观。从爱出发,让我们看到人善的一面,从恐惧出发,使我们看到人恶的一面;从爱出发,让我们看到人性光辉的一面,从恐惧出发,让我们看到人性丑陋的一面;从爱出发,让我们看到事物的光明面,从恐惧出发,使我们看到事物的阴暗面;从爱出发,让我们给事件赋予正面意义,从恐惧出发,使我们给事件赋予负面意义;从爱出发,让我们对人类未来充满希望,从恐惧出发,使我们对人类未来担忧绝望。

5、公正与偏狭

在对待是非问题上,从爱出发,让我们公正客观地搜集信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对待问题,因而把处理结果导向公正;从恐惧出发,使我们偏狭主观地寻找证据,按自己的意愿来

处理问题,因而可能造成冤屈。

6、宽容与严苛

在对待别人的态度上,从爱出发,让我们对人持宽容的态度,从恐惧出发,使我们对人持严苛的态度。当我们以爱作为思考的出发点时,我们关注的是人优点的一面,因此我们的注意力在欣赏别人的优点,而我们自己身心处于放松状态,给人的感觉,我们是宽容大度的;当我们以恐惧作为思考的出发点时,我们关注的是人的缺点的一面,我们的注意力在思考他的缺点可能给我们造成的伤害,此时我们自己的身心处于紧张状态,所以我们给人的感觉是尖酸刻薄。

7、宽恕与仇恨

在处理别人对我们的伤害的问题时,从爱出发,让我们的思考焦点关注人性善的一面,我们的心智处于开放状态,放下了自己受伤害的感受,对别人的错误持悲悯的态度,因而宽恕别人对我们的伤害;从恐惧出发,使我们的思考焦点关注在自己的痛苦上,我们的心智处于防御状态,我们一直在搜寻伤害可能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而记住对方的所作所为,是防止伤害再次发生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对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始终忿忿不平,永远无法原谅宽恕对方。

8、合作与争斗

在处理共同参与又牵扯个人利益的问题时,从爱出发,让我们看到的是整体利益,自己的利益只是整体利益的一部分,要得到我们的个人利益,必须先实现整体利益,而整体利益的实现要靠群体合作才能完成,任何破坏合作的行为,就是破坏我们的个体利益,因而我们会自觉地采取与人合作的态度;从恐惧出发,使我们看到的是个体利益,因为怕自己的利益被别人夺走,我们是自己在群体合作的事项上处于与人对立的状态,对于别人我们处处设防,甚至暗中使坏,这种争斗最终使整体利益受损,也殃及自己利益。

9、人人平等与高低贵贱

在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判断上,从爱出发,让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人类共同性的特点。只要是人,那我们就是同类,是合作伙伴,而人的差异性正式人类合作的必要条件。因而我们相信人人平等、尊重每个生命,进而生发出人生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理想;从恐惧出发,使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人类的差异性,因而我们创立文化符号把人标成三六九等,通过高低贵贱的区分,使上一个阶位的人找到优越感,因此轻贱那些在某方面不如我们的人,进而产生等级观念。

10、科学与迷信

在人类面对物质世界的问题上,从爱出发,我们的心智处于打开状态,大脑注意力焦点完全投放在所观察的对象上,因而我们能够得到关于客观世界真实的信息,进而找到事物之间真实的因果关系,从而产生了给我们这个物种带来福祉的科学;从恐惧出发,我们的心智处于封闭状态,大脑注意力焦点集中在搜集危险信号上,我们就没有能力发现事物之间真实的因果关系,面对神秘自然无穷的威力,我们在自己想象层面给出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解释,这就是迷信的来源。由于物质世界的奥秘是没有穷尽的,所以科学每揭开一个自然之谜,就有更大的谜出现,让现有的科学无法作出合理解释,这就给迷信留下生存的

空间。发端于人心智内部爱与恐惧的交战直接导演了人类面对物质世界时科学与迷信的战争,当科学占上峰时,人类大踏步进步,尊重同类;当迷信占上峰时,人类停止进步,甚至退步,残害同类。就个人而言,具有科学精神,会使我们终生成长,相信迷信,会使我们的心智萎缩,停止成长,藐视自己作为人的神性。

当我们发现了控制人类思维、感受和行为的两种主宰力量,就等于发现了实现成功、健康、快乐和幸福人生的终极密码。

一个人要想在自己短暂的生命里,获得健康、快乐、幸福和成功的话,他必须能觉察到自己深层的思考前提和逻辑支点。这样他才能找到问题的原点和根源,有意识地梳理自己的思维,改变自己的感受和行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觉醒。有了这份觉醒,一个人才知道他自己人生的悲欢离合,成败荣辱的连续剧,原来自己是总导演。而把人生的悲剧变成喜剧的密码在你自己心里——控制好你的恐惧,以爱面对人生。

 2011-04-21 07:55

恐惧失去篇六
《因为害怕失去》

因为害怕失去

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自己过于懦弱,因为害怕失去。

常常生气了却不敢责备对方,因为害怕失去。

没有勇气表露自己的心,因为害怕失去。

这个世界上的太多东西都过于的脆弱,就像是一张被烧过的纸,轻轻一碰就会化为灰烬。 我以为至少我们不一样,可我也一样是错了,哪有什么永恒?都一样。

害怕失去的人,承担的总是多一些,因为害怕失去,所以选择懦弱,一句话,散了一个七年。

你说你心寒,我何尝不是。

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毕竟,想要维持一段感情,总有一个人会付出的更多。 或者如你所说,不论谁对谁错,我所说的话都不该是作为一个死党该说的,甚至是你的朋友也不该说这样的话,而同样的,我认为我的朋友,也不该说出那样的话,特别是作为死党的你。

我以为你和我一样,痛痛快快的骂一场,第二天,我们应该如同往常,该说就说,该笑就笑,可是没有,我们不再是曾经的模样,我以为只要我等待,你还会和以前一样跟我默契的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是没有。

常常听到楼梯的声音,就转头看向门口,我以为你和那无数次吵闹过后一样,板着脸出现在我的房间门口,对我说:“看什么看,我又不是来找你的。”

然而这一次,什么都没有,期待太大,往往失望更多。

想要去你的空间看一看,只是我已经没有了进去的权限,甚至列表里,也你不再有你。 当我还在想,我们一起说过要去的地方,或许那一天我们还能一起去,给自己的希望,似乎都快要成了绝望。

害怕失去,所以不管是不是对方错了,我永远觉得,是自己错了。

有时候一句话,只需要一句无足轻重的话,你就会失去一个本该拍着肩膀一起走过很多年的人,或许曾经你们一起干过很多事,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走过了整整一个青春那么长,可只需要一句话,不需要再见也会再也不见。

我多想还能和从前一样,笑一笑就会化解一切的尴尬,似乎从没有发生过什么,我们依旧是最好的伙伴。

恐惧失去篇七
《不安全感之死亡恐惧》

对死亡的恐惧,不同于凝视死亡这一毁灭生命的特殊事件时的焦虑,也不等于从中体会到的人之局限,时间的尽头,以及价值的虚无。不过,大部分人在知晓人必有一死之初,恐怕都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对死亡的思考也多起源于直面“我将不在”的事实。有些恐惧针对的是可能受到的威胁,比如,人们可以恐惧于可能受到的身体伤害,也可以恐惧于财富——无论是实物财富还是精神财富(名声、成功、爱等)——的可能被剥夺。在这些恐惧中,人们恐惧的仅仅是一种威胁的可能,而并不是纯粹的必然损失。还有些恐惧,恐惧的内容几乎必然会发生,比如,在明知暴风雨就要来的时候。不过,在这类恐惧中,个体仍可能存有万一幸免的幻想,尽管已经被威胁的必然发生而吓坏。同时,如果个体有足够的时间或经验适应这类恐惧,也有可能因知晓必然发生而处之坦然,至少是相对平静地面对即将到来的灾难。另有些恐惧,恐惧的是某种不知名的状况,比如部分人恐惧于黑暗,因为对其无知,所以感到不受自我控制。尽管有部分人对黑暗的恐惧来自于某种幻想或想像,但肯定也有些人仅仅是恐惧于黑暗的不知名,尤其在鬼怪之说不再盛行的现在。当然,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恐惧,之所以产生恐惧,仅仅是因为内在某种潜意识欠缺或潜意识危险的投射,比如,在部分神经质和婚姻恐惧症患者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此时,恐惧之物与恐惧之因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将基本焦虑包括进来,问题可能会变得更为复杂。比如,由依恋关系所引起的担心被依恋对象所误解的焦虑,就可能以价值虚无和自杀倾向为内容。再比如,年轻时因自己可能的江郎才尽而产生的焦虑——或者说,对未来之获得高峰体验的可能性严重缺乏信心——同样也可能以类似的价值虚无和自杀倾向为内容。还有,由占有欲所导致的完美倾向也可能产生害怕错过什么的焦虑和浮躁,这种焦虑和浮躁——或者是反过来导致的无聊感——一旦遇到死亡问题,很可能会走入自己的极端。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可能是上面所说的一般性的恐惧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至于具体是何种类型,可能与个体对死后世界的认识有关,同时当然也因此而可能具有阶段性的情境特征,尽管对死亡的恐惧并不必定需要与情境相关。从中多少也可发现,是否将死亡接受为一个必然的事实,与能否平静地克服死亡恐惧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恐惧当然可以仅仅来自于并不现实的想像,也可以来自莫名的虚无(尽管焦虑通常都有其产生的复杂原因,但身处于焦虑中的个体却丧失了发现这一点并予以克服的能力,否则也不可能持续焦虑)。不过,这并不能说,对死亡的害怕总是非理性的,哪怕恐惧死亡仅仅来自于自我的想像,这仍是一个主观世界可以成立的理由——而我们却无法证明它肯定是错误的——至少对个体是如此。对死亡的恐惧也可能来自于身体性的感觉。死亡是不是一件痛苦的事?似乎很少有人会选择痛苦而缓慢的死法,而更愿意速死。从某种程度上说,癌症对人们所造成的恐惧,并不完全来自存活几率的微小,同时也可能来自癌症所意味着的病痛和身体摧残。甚至在很多时候对于一个健康人而言,连残废都是一种宁死毋生的痛苦。这些还可以从安乐死和死刑方式的道德性问题中看出。类似地还包括托马斯·内格尔在《人的问题》[3] 一书中提到的,在战争中使用火焰器、凝 固汽油弹是不人道的,因为它们所加诸的伤害过于惨烈,尽管也是一种杀死的手段。如果死得安详能够成为一种慕羡,那么,“不得好死”能成为一种阿Q 式的诅咒,也就并非不可想象了。

只是,死亡可能造成的身体痛苦并不是所有人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甚至部分确实恐惧于此的人,依然会置某些可能造成将来健康损害的行为方式——比如抽烟——于不顾。这里似乎还有一个远期痛苦和近期痛苦的问题,以及对重大或远期的可能危险视若未见的自我防御策略。另一方面,国人常说的“只有自己的身体最重要”尽管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显然无法真正有效地解决死亡问题可能导致的焦虑。毕竟,无论多么珍惜自己的健康,死总是无法避免的。将生的目的建立在自己的健康上,不仅因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而近乎绝望,而且这

种唯我论的生命观当然也隐含了对他人的怨恨与否定。对死亡的超越——如果还可能谈得上超越的话——只可能是反事实性的。越多地关注身体及其痛苦本身,越有可能导致捕风捉影的压迫性的焦虑。这经常可从部分中老年人身上看到。当然,尽管如此,当死亡威胁以疾病的方式异常确定地来临时,它所可能引起的恐惧,肯定不同于纯粹的死亡恐惧的想像。只是,关于这一点,我没有能力做更多的言说。

对死亡的害怕并不总是非理性的。甚至,死亡本身也可以并不虚无,毕竟每个人都将死去是一个实实在在、确定无疑的事实,对死亡当然也可能、可以采取一种“水来土掩”的态度。对死亡的神经质的恐惧显然并非在于对死亡的遗忘,恰恰相反,它毋宁说正在于无力处理这一事件却又无法摆脱,无论产生这种持续的自我压迫主题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在不可避免的死亡面前,人总是足够无能,进而也很难谈得上对控制死亡恐惧的能力的信心。甚至可以说,对自我控制死亡恐惧能力的信心反倒肯定有着非理性的成分。不过,如果对死亡 的恐惧已经达致了某种神经质的地步,很可能也意味着其中有着某种生理本能的作用,就如同所有的“瘾”一样。甚至连一般性的对死亡的恐惧以及面对死亡的焦虑,都可能有着某种生理本能的残余。所谓狡兔三窟,就内含对生命可能有威胁的恐惧(另外,有些人在面对绝 症时出现的恐惧,可能就有部分来自于生理的影响)。这多少也意味着不能过高估计死亡问题对生可能具备的价值——其中的一种危险便是导致捕风捉影式的焦虑——“向死而生”的部分选择必须从生中获得。

对死亡的恐惧中还可能有这样一种情况,即死亡对个体自我同一性的破坏。简单点说则是,死亡意味着被打断,意味着突然中止,同时还可能意味着将要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这种死亡理解看起来是很难避免的,因为对别人的死的震惊总有可能转移到我自己的身上。对死亡的恐惧部分地来自于对生的留恋,对生的留恋有多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死亡意味着无法完成某件很想完成的工作。另一种可能是,虽然生存有着种种不如意,但死亡却连这些不如意都一并剥夺。还可能是,死去意味着“我”将与这个世界完全隔绝,因而“我”将不再 对这个世界构成任何意义,无论这种意义是否是好的——比如为“我”赢得什么名声——“我”都被完全拒绝了。这里所说的“意义”并不是针对生而言的,而仅仅是死亡所意味着的与世隔绝(由此也可说,死对生构成了陌生化)。所有这些留恋的内容中都隐含着对自我同一性的渴求,不管这种渴求是否是个体自觉的。由恐惧而起的焦虑,通常都可采用各种正常化(合理化)的方法予以克服。比如,可以通过各种更为直接的恐惧情境来强化对恐惧的承受能力;通过做一些富有意义的工作转化恐惧的情绪;通过各种理性的分析去理解恐惧本身,找出可能的根源和不合理的成分,进而改变既有的观念系统和行为习惯;通过与人合作,在关系中化解恐惧,毕竟只有一个人时,恐惧总是更甚的。当然,从心理学上说,这些方法的效能并不相同,强化恐惧是很危险的;与人分享在大部分情况下仅能缓解恐惧焦虑的暂时症状,有时反而会造成更深层次的自我压抑;理性化的自我反省在其突破既有的思维和行为惯性上有很大障碍,如果缺乏适宜的方法和帮助,容易导致成见的固化;最为有效的可能还是做一些富有意义的工作,从体会到自我的价值中焕发生的勇气和乐观,不过这仍期待形成或必须被落实为一种更为有益、有力的竞争性的自我假设系统。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区分,最为合适的方式还必须结合具体的个人和具体的情境而定,而且也未必总能找到最适合的方式的。

在最接近于本体论以及心理层面[4] 的基本焦虑的层面上,对死亡恐惧必须做出一种关键性的区分。也即,恐惧的是“我将失去世界”,还是“世界将失去我”. 当然,有时两者常常掺杂在一起,很难非常明确地区分。关于前者,在心理学上特别地与依恋关系有关,或者说, 这种基本焦虑产生的主因是依恋关系的存在。婴儿在6 个月大之前,尚未建立起与照料者—

—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母亲,但并不绝对,主要与照料有关,有时也会涉及年长的兄弟姐妹——的依恋关系。此时,婴儿与照料者分离只会使其产生短暂的不安,别的人仍可对之进行安 抚。依恋关系大约是在6 个月之后,最迟不超过24个月,发展起来的。一旦建立了这种关系,那么即使是几分钟的短暂分离也会使婴儿极为不安:尖叫、大声喊叫、哭泣及搜寻行为。对分离的最初反应被称作“抗议”阶段,婴儿显然竭力要使母亲返回。如果分离持续下去,儿童就进入“绝望”阶段。这个阶段的反应类似于亲人死亡时的反应:悲伤、绝望、感情冷淡,甚至还包括对所失去的爱的对象的愤怒:假如母亲返回或有返回迹象,婴儿很有可能会勃然大怒。事实上,“你怎么能离开我”式的愤怒的哭泣也常见于成人悲悼至爱者之丧亡的行 为中,这种相似性很可能源自婴儿以为母亲将一去不返。如果分离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儿童就进入“超脱”阶段。此时儿童似乎已很好地应付了分离,恢复了活力并开始正常生活,但事实上这个阶段标志着所有希望都已丧失。儿童对每个人都很友好,但却不愿与他人形成某 种关系,因为害怕再次失去他们。假如母亲此时返回,儿童很难注意到她:看上去似乎已经不认识母亲了。尽管没有证据表明,这种分离焦虑的经验与个体未来可能经历的焦虑完全一致,因为大部分人在长大成人后都能较为健康地理解并处理各种问题,不会陷入明显的极端。 不过,的确有理由相信,早期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挫折,会潜在地影响个体整体性的生存图式,比如成年后出现的无能感和孤独感。

婴儿的这种分离焦虑,显然就是一种“我将失去世界”的焦虑和恐惧。尽管这从表面上看来的确隐含着一种主体性,但更为根本性的依然是依恋关系的存在。儿童的自我中心是心理学中颇有争议一个概念。认为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的思维最早可能起源于皮亚杰著名的“三 山”实验。不过后来的实验表明,当任务具有熟悉感且由儿童自己控制时,3 、4 岁儿童就很少表现出自我中心思维。[5] 另一种可能则与儿童的语言能力有关,特别是儿童之所以常常使用带有自我中心意味着的指称,很可能源自其早期的语言习惯。比如,儿童很可能会误 以为自己想说的东西是人所共知的。当儿童说“Where is the picture?”(图画在哪里?)

[6] 时,之所以并不特别表明是哪张图画——这看起来像是一种典型的以我为主——仅仅是因为他误以为别人应该知道。显然,儿童早期生活的环境都是其熟悉的,在有具体语境支撑的情况下,并不需要对言说做过多的说明,而父母则常常承担了主动了解孩子的所指的义务。因而,这里的自我中心更多源自依恋的习惯而非道德性。总之,尽管并不严格,但的确有理由相信,当个体感到自己严重地依赖外界时(不安全感严重,需要外界来肯定自己,所以外界显得很重要),最有可能表现出自我中心。尽管成年以后,有可能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自我意识,不过,当然也不能排除隐藏在主体性背后的依恋关系的可能。回到死亡恐惧的问题上,“我将失去世界”意味着一种无助感、孤独感和无根性:我将无所依靠,无所适从。因为死亡,个体所熟悉的全部的生存世界都将崩塌。显然,这种类型的焦虑和恐惧在一些得知自己患了绝症的病人身上经常可以看到。在这种恐惧中,变得可疑的不是世界本身,而仅仅是“我”与世界的关系,进而“我”也并没有被真正质疑。如果用本体论来解读,那么这也意味着,形而上学构筑的,是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或者说,对个体和世界的每一种单独解释——无论是对人类自身的规定性,还是对世界的规定性——其实都服从于两者的关系本身。因而,当这种形而上学崩塌——比如信仰变得可疑——那么很容易导致死亡恐惧,以及相应的生存的荒诞感。

作为“我将失去世界”的对立面的“世界将失去我”,唯有当相对独立的自我意识形成之后,才成为可能。这也意味着,它必然地是一种文化的产物,是后生成的。“世界将失去我”意味着“我”将变得多余,将“不在”或“缺席”,正是这一点,使得世界或全部的存在“我”之虚无——更准确说是悬置——中反而被敞开了,它所摆脱的,正是原本因为依恋的需要而存

在的我与世界的关系。进而,对死亡的恐惧也不再以一种生存性的紧张的状态出现,因为对“我为什么要存在”的问题的任何一种在世的形而上学追问,都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其隐含的由不确实性——这种不确实性某种程度上正可看作是由死亡所导致的,因为死亡的不确定性将使得原本的存在变得模糊——导致的内在紧张。唯有在这种情况中,恐惧才驱除或摆脱了其潜意识中的确定性对象,并为向死存在提供了可能。从中也可发现,向死存在并不是一种自然的本真状态,毋宁说它必须以自觉主体作为条件。这是被海德格尔所含糊的东西,这种含糊或矛盾或许源自他在潜意识中认为主体永远都不可能真正摆脱塑成其的“常人”或“共同存在”,并忽略了虚无本身是不被停留的。事实上,问题并不在于主体的虚妄,因为反过来,向虚无提出存在的要求——向虚无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仍是存在的一个部分——同样也是虚妄的。关键仅仅是必须为存在的敞开提供永久性的可能。“世界将失去我”使得“我”之一切在世存在的意义都可能成为荒诞,进而正提供了反思“我”之“常人”塑成性的可能。在这个地方,海德格尔又以传统形而上学的方式,对立性地以为这种反思将导致“最本己的能在”,却忽略了真正根本性的不被否定的价值仅仅在于反思本身。进入林中空地不是接受洗礼,并以此洗脱此在的一切罪恶。进入林中空地仅仅是一种下跪,向此在的全部存在的下跪,而非某个虚拟的最高存在。对于这种下跪而言,任何一种道德性的潜意图都是非法的。或者说,所有道德崇高性的自我暗示——暗示中隐含着判定——都必然地会以某种形式的潜在怨恨——比如海德格尔对“常人”的鄙视——作为其对立面,并彼此构成紧张。

当然,“我将失去世界”和“世界将失去我”的区分从现实的心理层面看,界限并不严格。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从“世界将失去我”转而引出“我将失去世界”. 甚至,假设的确存在某一个超然的第三者的话,那么,在它眼里,这两种区分完全就是一回事。所以,这种区分要得以成立,必须与主体有关,或者说,主体是必须首先预设的:“世界将失去我”意味着“我”将完全被抛入虚空,而在“我将失去世界”中,“我”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却未必会被破坏。只有首先预设了主体——但不必预设主体的独立性——它才可能被失去,进而存在才可能被作为对象敞开。

最后,转引一段《〈存在与时间〉读本》[7] 中的文字,作为参考与对照。怕之所怕就是可怕的东西,它可以是上手事物、现成事物或共同此在。可怕的事物包含有几个因素。1 、它在某种因缘联络中是有害的。2 、由于这一因缘联络,有害的东西来自一个确定的场所。3、场所本身以及从那里前来的东西本身都是熟知的,但其中却有一段蹊跷。4 、有害的东西还未近在身边,但它毫光四射地临近着、威吓着。5 、它在近处临近。一种东西即使极度有害,甚至还不断临近前来,但若它还在远处,就不显得那么可怕。6 、有害的东西可能击中也可能不击中。随着它的临近,“它可能,但最终也可能不”就同时渐次增加。它可能期而不至,也可能擦身而过,这并不减少害怕,反倒构成害怕。

恐惧失去篇八
《[励志]五种战胜恐惧的有效方法》

[励志]五种战胜恐惧的有效方法[励志]五种战胜恐惧的有效方法   2009-09-01世间极少无所畏惧之人.你可能惧高,怕蜘蛛,对陌生的环境感到不安,或害怕拒绝他人,无论你的恐惧来自什么,你可以让恐惧形成堡垒将你深深围困寸步难行,也可以正面迎击,将恐惧当做迈向新生活的契机,一切都是你的选择。对有些人来说恐惧足以让他们瘫在地上。多年前我作为学校顾问教高中生速降。有些学生迫不及待的想踏上悬崖边,感受攀着绳索蜿蜒向下的刺激。但有部分人学生极度畏高(更具体的说是怕摔下悬崖),无论我如何保证绳子不会断,他们完全可以控制降落的速度,他们就是害怕,都不敢走到悬崖边。恐惧也不总是件坏事情。显然有些事我们应该感到害怕,应该学会谨慎对待。但如果让恐惧占了上风,阻止我们进行适当的冒险,而我们也允许他把自己的手脚束缚住,只在足够安全的行动范围内活动,我们中的很多人将永远远离成功-或者我们可以欺骗自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生活没有带给我们富足但肯定有其他的礼物等待着我们。1.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天敌"。我是家里唯一一个不那么害怕蜘蛛的人。如果我妻子或孩子在家里发现了蜘蛛,不管他有多大个头,我都得放下手边的事情去把它处理掉。有一次,我外出公干,突然接到妻子的电话,她的声音显得惊慌失措,原来是因为她发现厨房里有只蜘蛛(我只能挂电话让一位邻居来帮忙消灭蜘蛛)。蜘蛛不会带给我很大的困扰,但如果是黄蜂,我一定落荒而逃。有一次我在刷墙,感觉有一只黄蜂正朝我飞过来,为了不让他继续靠近,有机会蛰我,我从二十英尺高的楼梯上跳了下来。别人对你害怕的东西可能并不感到恐惧,不过人人都有“天敌”,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用担心只有你一个人害怕这个东西了。你不会是一个人,并且对某些事物怀有恐惧不意味着你是弱者。小贴士:找个人聊聊你的恐惧-不准你会发现某个人曾经和你一样害怕某个东西,通过他们,或许你可以找到方法克服恐惧。

2.不要想一步登天彻底消除恐惧。我的女儿们还在襁褓里时候,就跟着我的一个教六个月大的孩子游泳的朋友学习。第一天我朋友没有把孩子们往水里扔。她一步步让孩子们认识水,熟悉水,教他们怎样在水上漂浮,到最后孩子们都学会了游泳。如果你害怕在公共场合演讲,比方说,不想在一千人面前做演说。高中时候,我非常内向,如你所想,大二的演讲课给我带来不小的挑战。我第一次的演讲任务是在同学面前做个五分钟的自我介绍,我在恐惧中结结巴巴地讲了两分钟,我的眼界确实太狭隘。我觉得自己要在讲台上昏过去,所以我中断了演讲回到自己的位子上。那次作业我只拿了“F”,老师知道我真的是在同舞台作斗争,他让我课后去找他。老师很善解人意,还给我鼓励。他让我在他面前演讲,一个接一个。等到第二次我必须做演讲的时候,我表现得好多了。我大学继续学习广播新闻学,包括报道和停播校园新闻,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就要求和青少年进行数周的交谈。这段日子里每个星期我都要面对数百人。虽然有时候我想变成蝴蝶飞走,但比起高中时候我已近从容多了。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记得:即使只是一小步的迈进也是进步。建议:把害怕的东西,想克服的恐惧写下,列出你认为可以做到的开始直面恐惧的三个小步骤。选择一个明天就开始尝试。3.把恐惧当做成长的良机你真的不想害怕的,对不对?是否想过如果你不害怕了,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无论如何,你知道生活将更加美好。如果你能看到克服恐惧后的好处,或许你会发现值得冒险的世界。花几分钟列出消除恐惧的利弊:克服恐惧后可以获取哪些潜在利益?如果不再害怕,你的生活将会产生怎样的不同?哪些事是你因为害怕而不能随心所欲去做的?不再害怕之后,你会失去哪些?如果你能客观的列出克服恐惧的好处,那么你离把恐惧当做成长机会的境界不远了。谚语有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许多类似的谚语(例如:无小人,无君子)都经过时间的考验。不舒展筋骨,我们就无法长大。在人体器官中,确实存在这种情况,肌肉不经常使用会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失去作用。这种真实性在生活中不见得会打折扣。建议:用一两段文字描述克服囚禁你许久的恐惧后生活将产生的不同,以及这种结果值得冒风险的原因4.留心自己对恐惧的阐述方式。有时候我们害怕一旦踏出舒适区,担心会变成现实。要让自己相信有理由感到害怕是件简单的事。我听一位智

者说过,“比起已发生过的事情,用何种方式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更为重要。”毋庸置疑-当想到害怕的事的时候,我们会联想到许多糟糕的画面,但是这些不会因此而成现实。对未知感到恐惧完全是人类的自然反应。你无法预知给威胁自己的人挂电话会有什么结果,你也不能确定老板会对你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做何反应。为什么不高瞻远瞩,把所有可能的结果列出来?把冒险带来的损失列出来?这张清单或许可以帮你看清恐惧来得有多无理。别忘了把可能带来的好处写上。建议:不要把事情往坏处想,要往好的方面想。5.失败并不是世界末日。如果说有一种恐惧为人类所共有,那一定是害怕失败。在一些戏剧中,失败意味着潜在的毁灭,或甚至是生命遭受威胁,但多数时候并非如此。害怕失败,害怕思想短路,害怕挑战性的工作,让我们失去丰富生活的机会和体验。如果害怕失败而不敢将想法付诸实践,你就把机会拱手让给了别人-你不做,有其他人会做。托马斯·爱迪生被认为在1878年发明了白炽灯,可真像是早在数十年前灯泡就已经被发明。1802年,大卫·汉弗莱发现电流可以使铂丝发光,但是铂太昂贵,他没有继续深究。1840年,詹姆斯·鲍曼·林德赛把铂灯丝固定在玻璃罩里,为了不让铂丝氧化,他抽出玻璃罩里大部分的空气,第一个灯泡产生。然而,铂那昂贵的价格再次成为阻碍,詹姆斯没能把它商业化。爱迪生的实验比前人晚了不止30年,通过借鉴前任的经验和数千次的实验,终于在众多材料中找到可适用于生产的灯丝,取材于炭化竹可连续发光1200小时的灯丝。爱迪生没有浅尝辄止,他继续设计了一个分流系统,保证了灯泡的寿命和实用性。人们会怀疑一切事物,但绝不会认为爱迪生完善灯泡的尝试是个败笔。爱迪生把每次失败都当做重要的一课-这种材料他了解过,不适用。不过更为重要得是,他没有让阻碍前人的困难挡住自己的脚步。失败可以是终结,也可以是带领我们走上另一条成功之路的经验,关键看我们怎样看待。"一次不行,再接再厉。"这句谚语虽年代久远,却不失为一个良方。建议:如果你害怕失去,那就把自己想成是个出师不利的人,这种情况下你能做些什么,把它们列出来。高瞻远瞩永远不会错。(出于这种考虑,科学家在航空飞机上安装了“多余”系统)。那么,您都害怕什么呢?

恐惧失去篇九
《科学家教你如何消退恐惧》

科学家教你如何消退恐惧

心理导读:在过去的百年中,无数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家正逐渐为我们揭开有关恐惧记忆的谜底,并为如何消去不必要的可怕记忆,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提供蛛丝马迹。

恐惧,成形于千百万年的进化之中,曾是保证我们那些密被长毛的远祖生存、繁殖,并终于足迹遍布全球的法宝。正因为能将恐惧的体验固化在大脑之中,成为牢不可破的记忆,我们的祖先才能“吃一堑、长一智”,面对猛虎长蛇闻风而逃,对有毒的果子敬而远之,并且永远不再重复小时候不知天高地厚的危险游戏。 可是,像这世界上几乎所有事物一样,有着如此重要作用的恐惧记忆,一旦越过边界,对个体来说,却会成为一场灾难。

恐惧是一种条件反射

1920年,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里,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和他的助手瑞纳迎来了一位只有九个月大的被试。在实验开始的时候,华生和瑞纳向这个被称为“小艾伯特”的男孩子展示了许多东西:小白鼠、兔子、狗、驴子、面具、被烧焦的报纸„„而小艾伯特没有对其中的任何一项表现出恐惧的情绪。

当小艾伯特十一个月大的时候,华生和瑞纳将他放在实验桌上,在他身边放上一只小白鼠,并允许他和小老鼠玩耍。可是,每当小艾伯特伸手去触摸老鼠时,华生和瑞纳就在他的脑后用重锤敲响一块悬挂起来的铁块,不出所料,巨大的响声把小艾伯特吓得哇哇大哭。重复数次之后,小艾伯特彻底把原本无害的小白鼠和可怕的巨响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只要一看到小白鼠,他就会又哭又闹,并试图远

离老鼠。据华生描述,他甚至对一切白色的东西,譬如兔子,都产生了相似的反应,可是他对黑糊糊的木板却没有任何反应。“白色”恐怖,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小艾伯特的脑海之中。

初一看来,这仿佛没有什么稀奇—连老祖宗都说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对于科学家来说,这个看来简简单单的案例却相当有趣。那时,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方兴未艾,小艾伯特的表现告诉心理学家,恐惧记忆,也是一种条件反射。他们很快利用类似的方法,设计出许多“条件性”恐惧实验系统,广泛用于动物与人类被试身上,来研究恐惧记忆。

暴露疗法

小艾伯特在实验完成之后不久就离开了医院,从此华生也与他的家人失去了联系。但华生在事后回忆中曾说,如果有机会找到这个男孩,他还想在他身上做做实验,看能否消除他对小白鼠的恐惧。而这个实验,在四年之后,由被称为“行为疗法之母”的玛丽·琼斯实行了。她的实验对象,是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彼特。她先用相似的实验方法让彼特对兔子产生了恐惧,然后她每次向彼特展示兔子时,都给他一些点心以示奖励,果然随着时间流逝,彼得慢慢忘却了兔子的可怕含义,又变得愿意抚摸兔子了。

事实上,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哪怕并不给予点心,只是简单地反复向被试展示无害的刺激信号(兔子),而不提供恐惧信号(譬如巨响),恐惧的记忆也能逐渐消退——他们无数次在老鼠与人类身上证明了这一点。这种在心理学上称为“恐惧消退”(fear extinction)的理论,也成为了心理医生治疗恐惧症时使用的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暴露疗法(exposure therapy)。这种疗法将病人逐渐暴露在引起他们恐惧的刺激信号之前,让他们慢慢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本身并不可怕,从而打破了由见到刺激信号便引起恐惧的链条。

真的吗?

冲洗记忆

科学家们遗憾地发现,实行恐惧消退的疗法之后,恐惧记忆仍然像幽灵一样潜伏在我们大脑深处,伺机而出。在心理实验中,如果被试在恐惧记忆消退之后,又重新接受最初所受的“恐惧训练”,他们很快就会恢复对刺激信号的恐惧。 又譬如,如果治疗时身处环境与最初建立恐惧记忆的环境不同,而当被试回到曾经的环境中时,恐惧记忆就会浮出水面:不难想象,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亲历可怕的事件之后—譬如地震和火灾,哪怕他们以为自己的创伤已经平复,一旦故地重游,又难以自持。

科学家们慢慢意识到,这种“恐惧消退”的方法,并不能真正抹去恐惧的记忆,它所做的只是让我们产生新的记忆:“兔子不可怕”;而在这种新记忆不断与“兔子可怕”的老记忆竞争时,根据外界条件、人体自身的状态不同,敌我强弱转换,

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而且,让人沮丧的是,新产生的记忆往往不如旧记忆牢固可靠,更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或者随着环境变迁而消失。

当然,科学家们也发现了不少能让新记忆变得更加强壮的方法:譬如将恐惧消退的疗程加长,反复多次地将被试暴露在无害的刺激信号面前;又或者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中实行恐惧消退,达到强化作用。但科学家们仍然没有停止寻找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弱化恐惧记忆的方法。

趁脆弱的时候下手

科学家们渐渐发现,看起来牢不可破的恐怖记忆,也不是铁板一块,它也有软肋,也有变得异常脆弱的时候。

首先,在恐惧记忆—或者任何记忆—形成之后的一段时间之内,都要经过相当复杂的过程,才能从短期的记忆(譬如重复一串回头就忘的电话号码),变成长期记忆(譬如长年累月牢记家里的电话号码)。在这一过程中,不计其数的脑神经细胞彼此交流、整合、建立信息网络;蛋白质大分子被制造出来,并被运送到需要它们工作的地方;细胞与细胞接触的地方发生着微妙而显著的变化„„所以,初生的记忆很不稳定,正如武侠里闭关修行的大侠,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扰,就难免要经脉逆转乾坤大乱。

如果在这个时期,给大脑中主管恐惧记忆的“杏仁核”—这个名字奇特的区域施加电击,往往恐惧记忆就无法生成。又或者,在恐惧记忆产生后立刻对被试施行恐惧消退的疗法,也能干扰记忆形成。可是,这个阶段往往相当短暂(往往只有几个小时左右),试想,谁能在地震发生的数小时内,不急着救人,反而气定神闲地为幸存者做心理治疗呢?

幸好,还有别的机会。科学家们又发现,每一次我们回忆恐惧的时候,实际上都给恐惧记忆制造了一段脆弱的档期!重历恐惧能在脑海中重新激活旧记忆,并且使它进入不稳定的状态,而它只能再次经过复杂的生物反应,才能重新变得稳定。

在实验中,研究者们先对老鼠进行恐惧训练—在给予它们一声轻响之后立即对老鼠实行轻微的电击,反复数次之后,老鼠对轻响产生了恐惧。一天之后,研究者们又给老鼠进行了一次轻响—电击的恐惧体验,紧接着,他们按照普通的恐惧消退疗法,反复向老鼠给予轻响,却不给予电击。他们发现,经过这种治疗的老鼠,哪怕环境变化、时间流逝,也不会或很难再重现对轻响的恐惧。也就是说,随后进行的恐惧消退疗法乘虚而入,消除了旧记忆!

2009年,纽约大学的伊丽莎白·菲尔普斯教授的实验室在人类被试身上重复了这类实验,也取得了相似的结果。有趣的是,在恐惧记忆消除之后,这些被试清楚地记得自己曾经对无害的刺激信号产生过恐惧,只不过他们不再有任何生理上的恐惧反应—被消除的记忆,只是恐惧记忆中情感上的那一部分,而知识性的那一部分,依然保留在我们的大脑之中。

两种被寄予厚望的药物

现代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神经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着记忆的生物本质。许多特殊的蛋白质和它们所参与的分子机制被揭示出来,而这些发现,同时也为设计干预恐惧记忆的药物提供了方向。

有两种药物在过去几年中备受重视,有趣的是,这两种药物,目前的应用都与心理疾病沾不上边。一种是治疗肺结核的D-环丝氨酸,而另一种则是被广泛用于治疗心律不齐和心绞痛的心得安(一种β-受体阻断剂)。

这两种药物缓解恐惧记忆的机理迥然不同。D-环丝氨酸是增强非恐惧新记忆、帮助“东风压倒西风”的威武之师,而心得安却是在脆弱闭关时期搅乱旧记忆的世外高人。

既然“刺激信号无害”的新记忆也是记忆,它自然也要遵循大脑中的记忆形成机制。在记忆产生的过程中,一种叫做NMDA受体的蛋白质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而D-环丝氨酸正好能够增强这种蛋白质的工作效率。如果在实行暴露疗法一类的心理治疗之前让被试服用D-环丝氨酸,治疗时形成的新记忆就格外牢靠,疗效自然大有提高。

心得安的作用则是降低肾上腺素的作用。在我们面对危险或压力时—譬如面对扑面而来的猎豹时,正是肾上腺素(和其他应激激素一起)指挥我们的身体作出反应。如果脑海中的恐惧记忆被激活,它必须被重新稳定储存起来。若在被试重历恐惧经历之前让他们服用心得安,抑制肾上腺素的作用,同时也就抑制了旧记忆的重储过程,达到削弱恐惧的目的。

不过,关于这些药物的研究还在进行之中。至于它们是否会被广泛用于治疗心理疾病,我们拭目以待。

恐惧失去篇十
《人类的六大恐惧》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春兰秋菊的意思

下一篇: 农村养老保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