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圆明园的毁灭的反思500至1000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30    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的反思500至1000字篇一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500字》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500字

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林园,它始建于康熙46年,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这帮可恶的强盗在我国领土上为非作歹,烧杀抢掠,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金壁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珍贵的历史文物——没有了!只有一片废墟。一八六零年十月六日,这刻骨铭心的一天,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

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格兰。” 圆明园的毁灭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为中国人洗清这份耻辱!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500字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知道圆明园由清朝六个皇帝150年的经营建造的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的,面积有5200亩,比颐和园还大850亩。园内有许许多多的奇珍异宝,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所以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它集中了全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是古代人们民的汗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又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可就在1860年,英法联军冲进圆明园中,他们把凡是能拿走的都拿走,拿不走的就故意破坏,还在圆明园内放火。想到这,英法联军真是太可恶里了。 他们太大胆了,竟然在我们中国的地方放火还拿走了我们中国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这是我想起了圆明园中每个两小时喷水一次的十二生肖。这也属于中国的文物自从英法联军抢东西后,直到现在,我国才找到六个,有三个下落不明,还有三个在英国那里。

圆明园被掠走了昔日的辉煌,再也恢复不了了,到我希望有一日,属于中国的东西要物归原主!这是英法联军的罪证。

这就是我的感受。圆明园是古代人民的汗水换来的,却被英法联军给毁了。我感到无比的愤怒。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500字

读了圆明园的毁灭后我的心中充满了气愤与伤心

圆明园是中国的皇家园林,占地300多公顷,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名胜。这项伟大的工程用了150年建筑。可是在一千八百六十年的时候,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光。现在的圆明园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只剩下几根残烛。

这窝可恶的鸟强盗,在中国人的地盘撒野,横行霸道。乱砸乱踢,值钱的拿走,不值钱的砸坏也不管,好像整个地盘是他们的一样。他们拿走的一些名人书画,还赚不过瘾,把圆明园的‘龙眼'---金十二生肖统统拿走,还在圆明园放火。大火烧了三天后园子里的东西寥寥无几。而且破坏了璀璨文明。这是中国人几代的智慧结晶啊!

这时我也感到无比伤心。

中国那时那么弱小,香港被英国抢走,圆明园被毁,中国的国耻一件一件刻在我心上。如果我们在不爱国,中国的’人多地盘大‘还有什么用呢? 我也联想到一些人买外国衣服,穿外国鞋,带外国银首饰。还敢大声叫卖,我想说的是’在中国买外国产品,你们不嫌丢人吗?‘你们不是在卖外国人的产品,而是在丢中国人的脸。你们买外国洋产品,你们的钱包鼓起,但中国的脸上却被刻下一道道的耻辱。我深知:钱虽能买来一切,但却买不来中国人浓浓的爱国情。

如今,圆明园失去了辉煌,还是一片废墟。我希望圆明园快快修复,让我们在中国情下快快成长,抵制外国劣质洋产品。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500字

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我非常痛恨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完美地把民族建筑与西洋景观结合在一起。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可是被1860年英法联军的一把罪恶的大火烧得只剩下几根残柱了。

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不仅破坏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还使世界损失了一座举世闻名的世界宝库。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还把圆明园洗劫一空,他们为了销毁证据,还把圆明园给烧了。所以,英法联军的罪恶是不可饶恕的!这真是应了那句名言:贫穷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成交!铜牛头、铜猴头、铜虎头归中国了。”我看电视节目,演的是香港拍卖会,他们正在拍卖铜牛头、铜猴头和铜虎头。咦?这不是圆明园里十二生肖喷水池里的牛头猴头和虎头吗?怎么会在他们手里?哦!原来是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把这十二生肖兽首割了下来。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真是令人发指

啊!这本来就是我们中国的东西,我们应该拿回来,可是现在,我们却花费了数千万元的高价,才把这三件国宝买了回来。英法联军真是太可恶了!

现在,圆明园已经被侵略者烧剩几根残柱了。一想到这些,我就更加痛恨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为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毁灭而感到惋惜。

圆明园的毁灭的反思500至1000字篇二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一开始,我采用这样的激情导入“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又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他们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被化成一片灰烬。”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是为了创设情境,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迅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二、借助多媒体课件,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有两大点,一是“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二是“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144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这时我设计了火烧圆明园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

学生思想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怒火中生,愤言不止。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发言,他们虽小,但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在同学们积极的发言中,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在这次教学中,我加强朗读,读中感悟。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加强重点段落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另外,我深刻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如果不借助多媒体课件,只凭书上再优美的语言描写,恐怕学生也难以想象得到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也就体会不到火烧圆明园给国人带来的耻辱,也就激发不起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圆明园的毁灭的反思500至1000字篇三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21圆明园的毁灭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1课,请大家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通过初读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归纳为: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呢?

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请你尝试给这篇课文划分段落.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段(第2~4自然段)主要讲当年的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英法侵略军毁灭了圆明园.

三、了解布局,感受宏伟

◆前面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呢?我们还得从它当年的布局看起.

◆指读第2自然段,请同学们听读思考,“众星拱月”的“月”指什么?“星”指什么?(学生通过朗读明确:“月”是指圆明三园,“星”是指那些小园.)

◆电脑课件演示圆明园的布局.(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围在圆明三园的周围.)看图,结合图片的内容,你能再说说对“众星拱月”一词的理解吗?

◆圆明园不仅有“众星拱月”般的布局,还有众多独特的景观.请同学们自己读第3自然段,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结合这段话中的重点词句说一说.

四、了解景观,感受宏伟

◆默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中一共用了几个“有”?(一共有七个“有”.) ◆你能不能一口气把圆明园中这些著名的景观介绍给大家呢?大家再读带“有”的几句话.

◆圆明园中的景观仅仅只有这七个吗?(引导学生留意文中的省略号.使学生明确:圆明园是世界各地景观的浓缩,课文只是例举了这些.圆明园内的景观各有各的特点.) ◆各有怎样的特点呢?引导学生具体说.

◆引导学生读出园内景观的奇异.是啊!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非凡的买卖街,幽静的山乡村野.圆明园的景观真可以说是风格各异.

◆怎样读才能读出各自的特点呢?请你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老师用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来体现景观不同的特点.)

◆你们也来读一读吧!(学生自由读.)

◆漫步园内,置身其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漫步园内,置身其中,我仿佛看到了„„,又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也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还仿佛看到了„„.

◆想再看看这个园林吗?(看图片.)

◆再一起来读这句话.

出示:“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自读第4自然段,老师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有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有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老师适当补充一些具体内容,让学生深入体会圆明园的文物价值.从收藏时间看:先秦——清有两千多年.从收藏时问看:有两千多年前祭奠用的青铜礼器;有历代名人书画,而这些绝大部分是真迹,许多是孤本;还有很多珍宝,及外国进贡的珍稀礼品.所有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文明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不少都是无价之宝,所以用“最珍贵”来形容.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本课生字新词.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勿忘国耻,激发情感

◆多好的园林啊,可是这一切已经不复存在了,早被那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烧了. 同学们,此时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疑问:

a.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毁圆明园?

b.当时我们的军队,我们的政府在哪里呢?

◆请快速浏览第5自然段,侵略者采用哪些野蛮手段毁灭了圆明园?用书上的词语简要地概括.(从“掠”“毁”“烧”“凡是”“统统”“所有”等词语中,看出侵略者的野蛮、贪婪.)

◆面对强盗,皇帝只顾自己逃命,把这偌大的园林留在烈火中痛苦地呻吟.让我们看看那惨痛的一幕吧!(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播放录像后出示:这把火烧毁了„„

这把火烧毁了什么?请你到黑板上来写一写.学生板书自己的感受,可能会写出这些内容: 最珍贵的文物、珍品;园林艺术的精华;游圆明园的梦想;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 中国人心中的天堂

◆侵略者的罪行令人发指;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科技落后,实在让人气愤.我们为国家失去这样一座精美的园林而惋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侵略者毁掉的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明史啊!

请大家齐读第一段.

三、引发共鸣.提升情感

◆投影: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自己读一读,文中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什么呢?(说明圆明园被毁灭损失巨大,无法弥补.)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如今,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忘记历

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师板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四、课内积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

◆再读一读,争取背诵下来.

五、课外拓展

◆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

◆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是什么?和同学们交流,说说你的理由和主张,还可以到网上发表.

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感受圆明园惜日的辉煌历史。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上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让学生了解、感悟。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发出由衷的赞叹时,我顺势引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同样的,也是运用朗读重点句子和出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国耻,同学们通过朗读和观看录象,对于圆明园的毁灭基本能产生较大的感触,并且对于侵略军的可耻行为纷纷表示愤怒。回首历史,让我们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点什么?”从中引导学生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最后,我提出要求:让我们回到刚才同学们都感受颇深的句子上,进行对比读,再一次的见证圆明园由辉煌到毁灭的转变。

不足之处:可能由于学生与这段历史的年代相隔太远,我感觉愤恨之情还不够。课下应多读历史题材的书,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圆明园的毁灭的反思500至1000字篇四
《圆明园的毁灭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 王美娟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过40分钟的组织教学和引导,我有以下几点初浅的感受:

一、思路清晰,前后呼应。

(一)走近圆明园——简介圆明园的历史,激发情感。

(二)学会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三)走进圆明园—— 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习“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部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同时为下节课,圆明园的毁灭做铺垫。

(四)回顾圆明园——学习了圆明园的辉煌,拓展升华,想象写话:请你用几句话描述一下圆明园昔日辉煌。教学思路简明清晰,前后呼应。

二、感性认识,激发情感。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简介圆明园的历史,想象历史美;二是在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时结合朗读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同学们带着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给学生时间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

四、拓展文本,融入理解。

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我引导学生进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请学生写写你想象中的昔日圆明园?由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足之处:

1.“想象圆明园中昔日的辉煌”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想象过于苍白。

2.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圆明园的毁灭的反思500至1000字篇五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基于以上解读,我制定以下四点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学习文中“损、皇”等14个生字,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举世闻名、众星捧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的意思。3.品读第2、3、4自然段,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是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学中主要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在使

用补充材料的时候,我始终牢记一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如圆明园的面积有5200亩,这个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抽象概念。为了让学生有个具体的感知,我把圆明园的大小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大小作比较。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上课一开始,呈现给学生一段视频,再现了昔日那繁华辉煌的圆明园,再配上雨果那诗意的语言“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建神殿,那儿造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清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然后呈现的是火烧圆明园后只剩的那几根残垣断壁。强烈的视觉反差在学生心里激起了无比的悲愤,很好地铺垫了学习本课的情绪。学生禁不住问: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来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课前我没有明确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但在教学时,对那些主动从课外获取资料和信息的学生我及时表扬和鼓励,第一课时结束时我又设计了一个作业“搜集并整理资料”。我说:“课前部分同学已查过圆明园的相关资料,老师这节课呈现给你们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也是我搜集来的。查找课外资

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了解很多课文里没有提到的知识,对我们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本单元的导语中也明确提出„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同学们课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自由选择展示的方式,可以用表格、图片或文字表述,能干的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下一节课再展示交流。”这样的设计,有效地体现了课堂学习延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三)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的反思500至1000字篇六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课文以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通过昔日辉煌与如今毁灭惨状的对比,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对比的表达方法。

2、继续学习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能力。

3、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无耻行径的憎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了解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收藏,体会圆明园毁灭之惨痛。

2、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之美。

由于课文反映的内容年代久远,内容不易理解故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的教学平台来辅助教学:

(一)感悟辉煌。

通过图片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在学生感悟到祖国灿烂文化,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我将话锋陡然一转“圆明园规模宏大,布局精巧,园内十分精美,收藏十分的精美,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可以说走进了圆明园就是走进了中国的历史长河,走进了圆明园就是走进了民族艺术的宝库。可是当我们今天再次走进圆明园的时候,还能看到些什么呢?请看屏幕。”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

(二)毁灭经过。

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而后面的有感情朗读这一部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教学中,限于教学内容的繁多,我却是只是注意了到了通过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而

忽视了对通过“读”来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这是这节教学中做得不足的地方。

圆明园的毁灭的反思500至1000字篇七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

在认识生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板书课题,板书的同时解释“圆”是指“圆满无缺”;“明”是“光明普照”;“园”是“皇家园林”。这么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一座皇家园林却被英法联军烧毁了,调动起学生的感情。然后,自读课文,读后进一步体会仇恨之情。激起学生的感情后,再读出来,在读中体会英法联军的贪婪和野蛮。

通过问题“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园子,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引导学习2、3、4段,总起来写了什么。

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教学中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发出“圆明园真的太美了”这样的感叹。然后再回读第五自然段,进一步体会文章中的恨。

我认为本节课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句子展开教学,教学思路清晰;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能落实,如引导学生品读句子,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宏伟,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也落到实处。但不足的地方也有不少,如: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由于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背诵和展示背诵,学生的情绪未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学生对英法联军罪恶行为的痛恨之情和失去圆明园的惋惜之情在朗读课文时表现不够。

圆明园的毁灭的反思500至1000字篇八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金嘴小学 张延竹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

情境下,借助老师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上课一开始,出示课件,再现了昔日那繁华辉煌的圆明园,然后呈现的是火烧圆明园后只剩的那几根残垣断壁。强烈的视觉反差在学生心里激起了无比的悲愤,很好地铺垫了学习本课的情绪。学生禁不住问: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

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的反思500至1000字篇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白云小学

方书敏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白云小学 方书敏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内容的处理上,我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如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

课文最后部分内容教学是本课教学的最亮点,也是整个教学的高潮。在前面几个板块的铺垫和渲染的基础上,学生对圆明园的美丽已经有深刻的体验,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放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录象时,由于气氛压抑,学生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要长。这时候,我指出这只是短短的半分钟,请他们换算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半分

钟。当学生得知这场大火有足足8640个半分钟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时间怎么会这样长啊!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会有多少东西化为灰烬啊!此时,学生就有了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学生就有了千言万语要倾吐,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这节课中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是没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学生读得不够多。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圆明园的毁灭的反思500至1000字篇十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长丰双墩第二小学五(2) 郑章霞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学完这篇课文后,作如下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文章的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图片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教学中还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发出“圆明园真的太美了”这样的感叹。

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引导孩子感受圆明园的毁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再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给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这时组织学生说话练习:“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这样同学们都感慨万千。最后我再次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行径仇恨……让他们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在课上如果安排学生动笔下下自己的感受就更好了。

2013、9、26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