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考资源 > 中考信息 >

北师大版 中考复习提纲 启蒙运动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9    阅读:

北师大版 中考复习提纲 启蒙运动篇一:北师大版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历史七年级上册)

[考试说明]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元谋人

北:P2 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二、北京人的文化遗存:(P3-P4)

生活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

用火方式: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三、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一 )河姆渡遗址:

北:P9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P10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二)半坡遗址:

北:P7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P8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P9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四、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北:P12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P14 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5 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北:P15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继承人。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这种通过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考试说明]国家的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一、夏朝建立的史实

北:P2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二、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北:P2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三、西周分封制

北:P28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P29分封制的作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四、商鞅变法

1.主要内容

北:P43 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推行县制,把乡、邑、聚合并成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2.历史作用或影响

北:P44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试说明]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陈胜、吴广起义

北:P66 陈胜、吴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二、张骞通西域

北:P81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P82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

北:P83 《丝绸之路示意图》

P83 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P84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北: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P69—72,P71《秦统一文字表》和《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

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

经济、文化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是六尺),书同文(统一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行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军事上:修万里长城

作用: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五、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北:P74—76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主要措施: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上: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在13个州部设刺史。

军事上:出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

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对外交往:开拓了丝绸之路。

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六、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及评价秦始皇、汉武帝

[考试说明]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北:

P102 官渡之战,P103赤壁之战,P105《三国鼎立形势图》

魏、蜀、吴建立

220年,曹丕,魏,洛阳

221年,刘备,蜀,成都

222年,孙权,吴,建业

二、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南方比较安定。

三、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北:P115

改革内容:(1)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要求南迁的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改革作用: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如胡食、胡服、胡床、胡乐、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中国古代史(历史七年级下册)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北:P13-15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考试说明]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北:P75-76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考试说明]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一、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北:P110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

北:P110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设伊犁将军,加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三、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略。

四、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P104-105(1)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倭寇到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

(2)戚继光训练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号称“戚家军”。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后又开赴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抗倭寇基本肃清。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

北:P105—106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顺利地在台湾登陆并迅速包围了入侵的荷军。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签字投降,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和其他国家也起到保护作用。

六、雅克萨之战

北:P106—107 沙俄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决定用武力捍卫祖国边疆,1685年,清军围攻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战败投降。1686年,清朝再次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定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七、郑和下西洋

北:P127-128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P128-129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多

北师大版 中考复习提纲 启蒙运动篇二:中考政治复习提纲_北师大版全部

北师大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走进中学生

第1课 适应新环境

做一名初中生,新的学习生活开始。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人物就是去适应新的环境。主动了解和适应新环境,自觉缩短适应期,尽快进入中学生的角色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的需要。

学校环境包括清洁的教室,整齐的桌椅,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还有自身的言行,精神风貌。

我们如何适应学校环境:①主动适应新的学校环境②学校环境需要我们悉心维护和主动建设③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尽快适应新环境

生物界适应环境的主要方式是: ①其他动植物根据环境及其变化,生物会以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他们只能消极被动地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求生存。②人能积极主动认识和改造环境来适应自己生存,发展需要。这说明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其他生物更强。

“人和其他生物一样,在环境面前也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折中说法有正确的一面,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要想生存、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是有一定道理。但是其他生物消极被动地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求生存。人能积极主动认识和改造环境来适应自己生存,发展需要。所以,我们来新的环境中,不仅要主动地认识、适应环境,而却要积极主动地创造和维护良好的环境,以利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

对于不能适应环境的同学我如何帮助?

答:①要想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学会适应新环境,适应新集体,培养自己的责任心②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尽快适应新环境,如果学习成绩不尽如意,只要调整学习动机,借鉴他人经验,改进学习方法,便会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有想不通的事,主动找老师,同学谈心,可以得到放松和调适。只要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心态,主观上适应,方法得当,我们每个人都能适应初中学习和生活的新环境。

结交新朋友的途径:在交友的过程中需要发挥我们的主动性;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主动与老师成为朋友;营造快乐的人际环境,尽快适应新的集体生活。

刚进入新班级怎样大家喜欢你?答首先向大家介绍自己的长处,和表达意愿与大家交朋友的真诚,然后真诚为同学服务,没有私心,关系同学,热爱集体等。

获得友谊的建议:同学简要相互尊重;必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真正的朋友是相互关怀,相互鼓励,相互支持,能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如何处理好与新同学之间的关系?答:①与同学相处要真诚②要可与帮助困难同学③哟啊以宽容之心对待同学,遇事不斤斤计较④多与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⑤多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等。

第2课 开始新学习

学习的理由:学校是知识的殿堂,进步的阶梯;通通过学习,发现和培养自己的潜能;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怎样学习?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不断学习,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怎样做学习的主人?答:①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习动机,做好努力学习、克服学习困难的心理准备②加强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学会自主学习③了解学习和认知规律,提高学习效率④科学安排时间,养成好习惯,持之以恒。

青少年怎样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青少年要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自觉履行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义务,要不怕困难,勤奋学习,努力完成国家规定的学习任务。

如何找到自身的学习方法?第一,只有不断摸索尝试,努力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自己的学习更愉快,更有效率。第二,要结合老师的教学实际,与老师共同探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第二单元 个人、集体与社会

第3课 正确认识自己

角色的变化或新角色的出现,意味着新的人生阶段的到来,我们要面对新的成长任务。

中学生进入中学阶段,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要对自己生活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班集体负责,还对社会负责,开始承担一定的道德和法律责任。

如何做负责任的人?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了解新角色的要求,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不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要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名成熟的中学生。

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在实践的检验中认识自己;从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我们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地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在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在自我观察和内省中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还可以通过集体了解自己;

每个人都是变化发的站,自身的优点、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优点是可能转化成为缺点的,缺点也是可能转化为有点,我们要用发展眼光看待自己,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的意义:①一个人能否正确认识自己,对学习和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②正确认识自己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能使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③总之,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把握自己,才能掌好人生之舵。

第4课 共同建设集体

良好班集体的重要性(意义):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不仅能能保障我们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促进我们社会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②积极向上班集体能激励我们团结互助,勤奋好学③积极向上班集体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增强我们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信心。

集体与我:①良好的班集体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②互帮互助的班风有助于塑造我们的良好个性③将建设良好班集体,人人有责。

集体与个体的关系:个人与集体是不可分,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以团结的集体,能给每个成员以鼓舞和信心,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克服的困难。)个人发展与集体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在集体中,个体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大雁飞行的故事)

班风是直板机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

班风对我们的重要性:互帮互助的班风会使我们感到心情愉悦,学习更加轻松,生活更有情趣;让我们体验到世界的真善美,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班集体的老师和同学能够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会极大增强他们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信心。

如何建立良好的班风?①遵守规章制度,是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基础②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前提③加强班团干部的带头作用,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重要保证。

关爱集体做到以下几方面:①关心集体,爱护集体②发扬集体的好班风③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从现在,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共同努力,自觉遵守各种规则,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携手通鉴良好的班风学风,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如何建设一个班集体?①建立一个良好的新集体,需要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②建立一个良好的新集体,需要严明的纪律③建立一个良好的新集体,需要班级成员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纪律:是一个团体为维护起集体利益和正常秩序,保证组织活动有序进行的一系列行为准则。

严明纪律对建设良好班级作用?①有了严明的纪律,一个班集体才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所有同学才能实现

自己的目标②一个拥有良好纪律的班级,学生的学生与生活往往井然有序,班级风气严谨向上学习气氛浓厚③没有纪律保证,,一个班集体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混乱不堪,就很难保证同学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很难获得学业上的成功。

不团结的实例给我建设办集体的启示:建立一个良好的新集体,需要班级成员的团结友爱,团结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一个团结互帮互助的集体环境,有利于发挥个体的聪明才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级能发挥更大的力量。一次班集体中的每个同学应彼此真诚,湍急诶而坐,互助前行。

第5课 积极融入社会

社会是一张大王,我们每个人就是这网的一个结点,与我们响亮的每一条线都是与他人交往的结果。

每个人搜是社会的一员,社会就是由我们这样的许多个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社会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也为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我们发挥各自的潜能,不断完善自我。

P55的三幅图桌名每个人在追求自身正常发展的同时,也在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与社会的关系:①每个人搜是社会的一员,社会就是由我们这样的许多个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社会息息相关,不可分割。②每个人在追求自身正常发展的同时,也在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③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P56的图问题

如何做一个社会的人?与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社会化的基本要求;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是我们社会的重要途径;服务社会,更显社会是我们社会获得最高境界。

第三单元 待人接物须明理

第6课 礼貌待人

礼貌的定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那个应该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

礼貌的重要性、:礼貌能体现友好,den体的气度和风范,能够使人们愉快交往,愿意叫我那个,提高交往效率。礼貌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作用。礼貌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它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剂,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

礼仪:在社交过程中要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

礼仪表现:举止文明、工作优雅,姿态潇洒,收拾得当,表情自然,行为检点,仪表端庄,着装得体,讲究卫生等方面。

如何讲礼貌?态度应诚恳;仪表应大方;语言应文明;行为应得体;学会谦让,互敬互让;学会道歉;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关爱弱者;移风易俗,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关心公益事业。

仪表大方就是要讲究个人卫生,面容干净,头发整齐,穿着整洁,朴素大方,美观的题。过于随便,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那个。

语言文明注意:在公众生活中,说话注意场合,和气文雅,分寸适度,不讲脏话,也不强词夺理,恶语伤人。交谈中表现出虚心,诚恳和充分尊重对方的意愿。说话的语气应注意需要倾听,要耐心。

第7课 平等待人

平等定义

法律赋予我们享有平等的权利,青少年享有的平等权有受教育权,受抚养权,财产继承权等,

我要在法律范围内正确行使平等权利:

平等的重要性:

为什幺理解?

理解的意义是什么?

人与人为什么要相互宽容?

对宽容的理解?

第8课 与人为善

善良的要求是什么?

我们每人都要善良的原因?

善良的重要性?

做一个善良人要做到什么?

第四单元 少年当自强

第9课 做一个自尊的人

自尊的定义①尊重爱护自己,并期望得到他人尊重爱护的心理需要②对自己的肯定,以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与评价为基础③自尊不等同于自恋

自尊的意义①自尊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所必备的操守②自尊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前提③自尊是前进的动力,是实现成功人生的重要条件④自尊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自强的基础

虚荣心:它是一种扭曲的自尊心。①是自己希望超过别人而又难以超过别人的地方,以及当某种荣誉想得到而得不到,想不失去而无法不失去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虚荣心。

如何用有自尊?接纳和珍爱自己,同时做到自重自律;尊重是相互的,自尊还必须学会尊重他人;自尊还必须自立自强。

第10课 做一个自信的人

自信的定义: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能力的心理状态,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识基础上,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是学习,事业成功的有利心理条件。

自信的作用:自信是人生成功的奠基石,自信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相信自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

学生自信的表现:学习、精神状态、社交口才,能力,个性等。

学生自信的做到:相信自己能学好,知道自己该怎么学好并能认真去做;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笑对人生,即使遇到困难和阻力也不轻易改变信念或放弃;相信自己的社交能力,能够和多数人融洽地相处,轻松自如地交往;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处理好一切事情,相信自己是最好的,能够墙面客观的评价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5、自信的支点是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正确认识自己是自信的坚实基础,自我肯定是培养自信的重要途径。

6、自信首先要了解和认识自己,特别是自己的能力。其次要找好正确的参照标准。有人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其结果过于自信,滋长骄傲心里。有人用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其结果动摇自信

7、①自卑是自己轻视自己,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失去信心的一种消极心理。

②自卑产生是自认为在处境、才能等方面不如别人,或生理有缺陷,或犯过错误等原因造成的。

③自卑的表现:情绪消极,失去进取心,长处与孤僻、悲观状态,特别是当受到别人嘲笑和侮辱时,有时会产生变态心理。如暴怒,嫉妒、自暴自弃等。

④自卑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绊脚石,是快乐生活的拦路虎。他会一步一步寝室一个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碰到困难和挫折时 ,就自暴自弃,放任自流。

⑤自信的对立是自卑与自负。自卑与自负都是又不恰当的自我评价所导致。

自负就是盲目地、自以为是地相信自己,最后的结果往往与预期的目标相去甚远。与没有自知之明,是区分自负与自信你的一个重要标准

寻找自信方法:自信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要让自信重放光芒,就该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是有价值的;了解和认知自己,才有真正的自信;自信是我们每个人成功经验的累积;自信源于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 第11课 做一个自强的人

1、自强不息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中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动的约束自己,从而导致在遇到困难时退缩,悲观失望,不思进取,这是缺乏自强精神表现。

3、学生制定的学习计划应注意: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要有明确的目标;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安排要相互结合。先制定长远计划,据此确定短期的计划安排,来促使长远计划的实现。合理安排,安排时间要有弹性。

措施要有力,奖罚分明。

4自强的人要有明确目标的重要性:有明确目标能激发起我们前进道路上克服种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才可能实现成功。

设定什么样的目标:设立符合自己实际可行的目标,设立的目标要长远,中期,短期结合。

如何实现目标?把目标转化实际行动,脚踏实地,分段实现目标。

自强的人总会坚持不懈地去实现目标,就是身处逆境,也决不放弃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是竭尽全力去改变环境为自己的成功创造机会;不要相信运气,要相信自身的努力。

七年级下册政治复习提纲

第1课 七彩情绪

1、情绪对人有什么影响?

情绪对人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1)积极影响:P4第1段第2句(即积极情绪的作用)

(2)消极影响:P4第1段第3句(即消极情绪的作用)

2、人们最基本的情绪是:喜、怒、哀、惧。

3、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体察自己的情绪?(5点)P4-6

4、了解各种情绪及表现的意义?P6倒数第2段

5、情绪的产生?P7

6、情绪的产生过程?P8第1段

7、消除消极情绪的关键:合理解释事件。P8第2段

第2课 纾解压力

1、压力的双面作用?

(1)积极作用:适度的压力有利于激发潜能,是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动力;它有利于提高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有助于效率的提高。

(2)消极作用:过度的压力则会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压力过大也会影响能力的正常发挥,使人丧失往日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2、压力与学习效率的关系?P15倒数第2段

3、如何正确理解压力?P15最后1段

4、中学生常见的压力有哪些?P16

5、如何调节压力?

(1)通过找出不必要的压力来源,消除或采用相应策略适应它们。

(2)增强抗压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3)正确评价压力和自己的能力。

(4)培养健康良好的性格。

(5)选择良好的生活方式。

(6)向他人求助或采取其他方法排解。

第3课 乐观向上

1、乐观的人对待消极情绪的态度?P23第1段

2、怎样管理情绪?

(1)学会恰当地处理消极情绪。接纳自己表现出的消极情绪。不否认,也不要让消极情绪扩大,容许自己有调节和反省的时间。

(2)学会合理表达情绪。用描述性的话语表达情绪,对事不对人,不偏不倚。

(3)寻找有效调节消极情绪的方式。通过转移注意力,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升华和转化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等方式调节消极情绪。

3、有效调节消极情绪的方式有哪些?

北师大版 中考复习提纲 启蒙运动篇三: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

2012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会考考纲详解

七年级部分 注意带★为会考重点内容,括号内的内容为补充和解释。独家发行,严禁翻印。

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前)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 北京人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20万年的,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制特征。已经会制造打制石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之一。

在古史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炎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等。炎帝和黄帝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传说在尧、舜、禹担任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推举产生继部落联盟首领,这种方法后人称之为禅让。禹是传说治洪水的英雄人物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登封)。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大篆),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后来又出现、推行新的字体---隶书(小篆和隶书多书写在竹木简和丝帛上) 西周实行分封制

(1)目的: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分封诸侯,在重要地区建立统治据点,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保卫周王。

(3)作用:通过逐级分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衰亡。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 ★齐桓公称霸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争夺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最先称霸是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经济,改革内政,国家富强。)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齐桓公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防洪灌溉,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在古代水利工程中,都江堰工程规模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设计和维修最科学、对中国历史影响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改革,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主要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2)奖励生产 (3)奖励军功

(4)承认土地私有 (5)推行县制 (6)统一度量衡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商鞅虽死,秦法未废,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2)、(3)、(4)可以看出,变法受到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的支持,对他们有利。(经济上保证了对土地的私有,政治上地位提升,可以凭军功做官掌握政权)

从(3)、(4)可以看出变法对奴隶主阶级不利(取消了他们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经济上大量的公有土地私有,被地主阶级占有)

★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思想学说(主要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他的教育思想有: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从汉朝开始,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国竞相改革,许多思想家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观点

儒家----孟子--------《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合理开发鱼鳖树木,保护资源)

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子--------《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

道家----庄子----------《庄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三)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评价秦始皇(从秦朝的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两方面去评价,是我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1 秦朝的建立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陈胜、吴广起义

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赋税十分沉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发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着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1)在思想文化方面,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加强中央集权。(2)在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强化监察制度。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

(秦始皇和汉武帝两人都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重要君主,都采用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对封建社会历史产生了推动作用。秦皇汉武成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因此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秦汉时期的先进的科学成就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1)体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内容:全书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3)价值: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史记》由五部分构成:(1)本纪---记述帝王事迹(2)世家---记述诸侯事迹(3)列传---记述重要人物(4)表---编排时间与事件(5)书---记述典章制度。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

(五)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大运河

★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

(科举制的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八股取士,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三省六部制----隋唐中央机构

三省:中书省-----起草政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 尚书省---执行政令(最高行政机关)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省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郭沫若称她“政启贞观,治宏开元。”)

北师大版 中考复习提纲 启蒙运动篇四: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中考复习提纲(最详细版本)

人体知识提纲

专题一:生物圈中的人

1、 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

﹡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人体四种主要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人体内八大系统是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

2、 人的由来

生殖系统:男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睾丸,作用是 ①产生精子、②分泌雄性激素;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卵巢,作用是 ①产生卵细胞、②分泌雌性激素。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输卵管——受精的场所

(1)、描述受精过程

﹡受精卵在输卵管处形成,再形成胚泡,移动到子宫里发育。第二个月末呈现人的形态,称为胎儿。在羊水中,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养料氧气、排出废物,胚胎期约280天。

(2)、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青春期特点:①身高突增(显著特点);②神经系统、心肺功能增强;③生殖系统发育成熟。

3、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及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了解维生素的作用。

﹡六类营养物质:人类营养物质主要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前三者为有机物)水分、无机盐、维生素(后三者为无机物)。

1

糖类:①人体主要供能物质。(来源:主要从谷类和薯类食物中获得) 蛋白质:①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来源:主要从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获得)脂肪:①作为备用能源贮存、②分解放能。(来源: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等食物中获得)水:细胞主要组成成分。

(2)、消化和吸收(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消化系统: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 唾液腺——唾液淀粉酶

肝脏——胆汁(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

胃腺——胃蛋白酶

胰腺、肠腺——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 消化过程:淀粉→麦芽糖→葡萄糖(口腔开始消化)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小肠开始消化) 蛋白质→氨基酸(胃开始消化)

﹡吸收过程:口、咽、食道无吸收作用,胃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大部分物质被小肠吸收(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其特点:①长:5~6米长、 2

②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增大面积、③绒毛壁、毛细血管壁薄、④有肠腺分泌肠液)。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维生素;

(3)、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能把合理营养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说明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合理营养:一天中,早、中、晚餐能量分别占30%、40%、30%。按“平衡膳食宝塔”,应摄入最多的食物是淀粉类物质。

平衡膳食: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膳食要清淡少盐。

﹡关注食品安全

①应当关注食品包装上有关营养成分,是否有添加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和厂家地址等内容。

②根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推算有没有过期。

③购买蔬菜时,要看蔬菜的颜色是否新鲜,用手摸一摸是否硬挺,购买鱼肉时,看颜色是否有光泽,闻闻气味,买肉时还要看是否盖有检疫部门的印章。

4、人体的呼吸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功能: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还能使进入肺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鼻是呼吸道的起始位臵,喉是呼吸的通道,也是发声的器官。咽是消化和呼吸系统共有的部分。

肺由大量肺泡组成,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2)、概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中氧气增

多,肺泡内二氧化碳增多,呼出气体

中二氧化碳增多。肺泡外面包绕着丰

富的毛细血管。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

的上皮

细胞构成。

﹡组织内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细胞

之间

3

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血液中氧的

含量高,向细胞里扩散。而细胞中的二氧

化碳含量高,向血管扩散。

5、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流动的组织——血液(描述血液的成分)

﹡血液(被称为“流动的组织”)组成: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成分主要是水,还有血浆蛋白、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等,作用:①运载血细胞,②运输养料和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含血红蛋白(含铁的蛋白质),作用: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有细胞核,形态较大,数量少,作用:防御、保护、吞噬细菌;

﹡血小板:无细胞核,形态微小,形状不规则,作用:止血、凝血。 ﹡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过少叫做贫血。白细胞数量增多意味着体内可能有炎症。

﹡心脏结构:心脏四腔相连血管:右心房—上、下腔静脉(流静脉血)、右心室—肺动脉(流静脉血)、左心房—肺静脉(流动脉血)、左心室—主动脉(流动脉血),(静脉连心房,动脉连心室)。

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左心室的壁最厚。 房室瓣和动脉瓣保证了血液能按一定的方向 流动,即心房→心室→动脉。

﹡动脉血:含氧多,颜色鲜红的血液。

静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液。

4

(3)、简述血液循环过程

﹡血液循环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

—体内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动脉血

变成静脉血);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内毛细血管网—

肺静脉—左心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4)、输血与血型

﹡人类的血型有:A型、B型、 AB 型、O型。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万能献血者:O型;万能受血者:AB型。

﹡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一次

失血1200~1500ml危及生命。

6、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①肾脏—形成尿液;②输尿管—输送尿液;③膀胱—暂时贮存尿液;④尿道—排出尿液。

﹡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由肾小球(过滤,形成原尿)、肾小囊(收集原尿)

和肾小管(对原尿重吸收)组成。

(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排泄是指体内二氧化碳、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遗。)

﹡尿液的形成:①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详细:尿液的形成主要经过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连续过程。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 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

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150升。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为1.5升。)

﹡尿的排出: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

,当膀胱内 5

北师大版 中考复习提纲 启蒙运动篇五:2015最新北师大版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2012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六、世界现代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2003年伊拉克战争)

(五)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帝国主义

九年级(下):

第一单元 动荡与变革

1、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

(2)对象:沙皇专制统治政府(资本主义制度);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结果: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①工兵苏维埃;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

2、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2)领导者:列宁;

(3)胜利标志:“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进攻冬宫的炮声(发射空弹);

(4)历史意义: ①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 ②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③使俄国走上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

④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5)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诞生标志:十月革命;

(6)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的成功事例:俄国十月革命;

3、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实行的背景: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打退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反扑; ②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

③起止时间:1918—1921年;

④作用:帮助苏维埃政权度过了难关。

(2)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②起止时间:1921—1925年; ③特点(“新”的地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④内容: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与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恢复自由贸易。

⑤效果(作用):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政权,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4、列宁的主要革命活动:

(1)1917年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2)1918---1921年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5、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1)苏联的起止时间:1922---1991年(69年);

(2)苏联启动工业化进程:

①时间:1925年底; ②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3)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1928年;

(4)领导人:斯大林;

(5)成就:

①9000多个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航空等工业部门纷纷建立; ②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6)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①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 ②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③主要表现(弊端):

经济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行政干预,计划经济;

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一人专制),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党政不分。 ④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作用):

(积极)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行列, 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弊端)但是也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

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①时间:1919年1月—5月; ②目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重新瓜分世界。

③参加国:美、英、法、意、日、中等24国,会议操纵国(四巨头):英 、法 、美、意;

④内容:讨论一战后如何处理战败国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问题; ⑤结果:战胜国与战败国签定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从而构成了重建欧洲、西亚、非洲国际新秩序的“凡尔赛体系”; 实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

⑥评价:它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没有消除矛盾,因此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⑦关于中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引发了中国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2)《凡尔赛和约》:

①时间:1919年6月;

②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③内容: 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

政治方面: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 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委任统治”(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和称霸世界)。

④影响(评价、作用):见上面⑥;

(3)华盛顿会议:

①时间:1921—1922年;

②地点:美国华盛顿;

③参加国:美、英、法、意、日、中等九国; ④目的(中心议题):协调美日等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⑤内容:讨论一战后如何建立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问题; ⑥结果:签订《九国公约》;

北师大版 中考复习提纲 启蒙运动篇六: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 (1)

2012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会考考纲详解

七年级部分 注意带★为会考重点内容,括号内的内容为补充和解释。

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前)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 北京人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20万年的,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制特征。已经会制造打制石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之一。 在古史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炎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等。炎帝和黄帝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传说在尧、舜、禹担任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推举产生继部落联盟首领,这种方法后人称之为禅让。禹是传说治洪水的英雄人物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登封)。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大篆),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后来又出现、推行新的字体---隶书(小篆和隶书多书写在竹木简和丝帛上) 西周实行分封制

(1)目的: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分封诸侯,在重要地区建立统治据点,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保卫周王。

(3)作用:通过逐级分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衰亡。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 ★齐桓公称霸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争夺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最先称霸是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经济,改革内政,国家富强。)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齐桓公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防洪灌溉,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在古代水利工程中,都江堰工程规模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设计和维修最科学、对中国历史影响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改革,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主要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2)奖励生产 (3)奖励军功

(4)承认土地私有 (5)推行县制 (6)统一度量衡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商鞅虽死,秦法未废,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2)、(3)、(4)可以看出,变法受到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的支持,对他们有利。(经济上保证了对土地的私有,政治上地位提升,可以凭军功做官掌握政权)

从(3)、(4)可以看出变法对奴隶主阶级不利(取消了他们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经济上大量的公有土地私有,被地主阶级占有)

★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思想学说(主要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他的教育思想有: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从汉朝开始,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国竞相改革,许多思想家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观点

儒家----孟子--------《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合理开发鱼鳖树木,保护资源)

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子--------《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

道家----庄子----------《庄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三)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评价秦始皇(从秦朝的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两方面去评价,是我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1 秦朝的建立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陈胜、吴广起义

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赋税十分沉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发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着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1)在思想文化方面,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加强中央集权。(2)在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强化监察制度。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

(秦始皇和汉武帝两人都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重要君主,都采用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对封建社会历史产生了推动作用。秦皇汉武成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因此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秦汉时期的先进的科学成就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1)体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内容:全书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3)价值: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史记》由五部分构成:(1)本纪---记述帝王事迹(2)世家---记述诸侯事迹(3)列传---记述重要人物(4)表---编排时间与事件(5)书---记述典章制度。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的发展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

(五)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大运河

★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

(科举制的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八股取士,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贞观为唐太宗年号)

三省六部制----隋唐中央机构

三省:中书省-----起草政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 尚书省---执行政令(最高行政机关)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省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郭沫若称她“政启贞观,治宏开元。”)

北师大版 中考复习提纲 启蒙运动篇七: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

一、中国古代史记忆歌诀:

炎黄尧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一统,

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古代史历史分期及其特点:

(一)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秦朝、西汉、东汉;

(二)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朝、唐朝;

(四)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五)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朝、清朝;

七年级(上)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 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2.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距今大约7000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距今大约6000年,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他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此后,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 商代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P24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4.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历史上称为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等级制。西周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定期到 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保卫周王。

(3)作用:通过逐级分封„„„.文化发展

5.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齐桓公最先称霸,因为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还提出了“尊王攘夷”口号。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改革,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7.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他的教育思想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注意“因材施教”。)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8.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诸子百家简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观点

儒家 孟轲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墨家 墨翟 《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法”治,中央集权

道家 庄周 《庄子》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有用。他提出的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治”等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

春秋时期, 兵家的创始人孙武写了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

9.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10.公元前260年,秦在长平大破赵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秦始皇加强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政治措施: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A、自称“始皇帝”独揽大权;B、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C、在地方推行郡

县制。 影响: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沿用。

②经济上文化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后推广了隶书。

作用: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③思想上:焚书坑儒;压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④军事上:修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目的;防匈奴。

1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发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着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作是秦始皇陵兵马俑,这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12.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且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促进西汉王朝形成强盛局面的措施:

①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②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③在经济上把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归中央,大大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④在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彻底解决了匈奴威胁西汉政权的问题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13.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西汉初年经济繁荣与政权巩固的基础上,使西汉进人全盛时期。他在位期间,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格局。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建立统一国家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

▲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因此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14.西汉前期,人们发明了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它的出现标志者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15.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秦汉时期,气势恢弘的秦始皇兵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生动地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它是以步兵、车兵、骑兵组成的大型地下军阵。1987年,秦始皇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6、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200年,曹操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来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208年,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

17.386年,拓拔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末,北魏统治者顺应当时民族汇聚的历史潮流,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同时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实行汉化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8.生活在南朝的祖冲之,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北朝的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19.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以行书《兰亭序》最出色,人称“书圣”。东晋人顾恺之流传至今的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北魏石窟艺术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局面,统一了全国。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史称“开皇之治”。

2.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但是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而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秦朝与隋朝有什么相似点?

①都统一了全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②都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③都有一项伟大工程,秦朝修筑了万里长城,隋朝开凿了大运河

④都是短命王朝,秦朝存在了17年,隋朝存在了37年

⑤都是因为暴政而亡。

3.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4.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贞观新政;恢复和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力增强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贞观新政:唐太宗实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⑴改革赋役制度;⑵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⑶修订法令编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唐律疏议》;⑷完善科举制。

5.武则天:重用酷吏、引用庶族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史录》;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人才,如姚崇、宋璟、狄仁杰;注重减轻农民的负担,统治期间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省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郭沫若称她“政启贞观,治宏开元。”

6.★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⑴有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⑵玄宗个人很有才能,他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进行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7.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内容: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作用:实行科举制,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8.吐蕃:今天藏族的祖先。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尺带珠丹,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密切了汉藏两族之间的交往。当时的民族政策是开明的。

9.▲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其中著名的有晁衡(阿倍仲麻侣)。 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口述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

10.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路交通。

11.赵州桥(平拱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设计者隋朝李春。雕版印刷: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

12.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的风格: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称“诗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代主义精神。诗的内容多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13.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前秦(氐族)、北魏(鲜卑族)、辽(契丹族)、西夏(党项族)、金(女真族)、元朝(蒙古族)、清朝(满洲族)。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汴京。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辽、西夏、金等。1127年“靖康之变”金灭北宋,北宋皇族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经过郾城大捷大败金军主力。1141年,宋金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

岁币。至

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与南宋并立的政权有:金、西夏、元等。

1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了南方。经济重心南迁的原因:①社会的相对安定;②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③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前期出现于四川地区的交子;宋朝对海外贸易采取积极鼓励政策,设置市舶机构进行管理。

15.成吉思汗的功绩:完成蒙古统一大业,建立蒙古政权,创制蒙古文字,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大都。他仿效中原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从此,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推行重农政策,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并编写颁布《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忽必烈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国家,回族形成。 我国历史上两次民族融合的高潮: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二是元朝的统一;

宋朝:与契丹族、党项族和女真族是先有战争而后和平,政权并立。元朝: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清朝:清朝前期民族政策是恩威并重,还通过会盟、联姻等方式加强联系。

对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各民族有冲突、有迁徙、也有议和,但战争和冲突是暂时的,民族友好是中华民族的主流。

北师大版 中考复习提纲 启蒙运动篇八:北师大版中考生物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中考生物复习提纲

(注:打*号的题为重点复习题)

班级:初二(7)班 姓名:___________

第1章 生命的世界

*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3、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生物才有生长、繁殖和应激性等生命活动。

4、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这三种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如:绿色植物可以降低温度、增加大气湿度、调节气候等;蚯蚓还可以松土;蝗虫啃食庄稼等。

6、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湿度、生存空间等。

(2)生物因素: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形成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互助关系、共生关系。

第2章 探索生命

1、19世纪初,法国学者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这个科学名词。瑞典科学家林奈(分类学之父)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分类系统,英国人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是生物进化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科学。

3、实验法的几个重要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4、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此外还有其它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

5、在制定探究实验方案时,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每个变量因素应该设置对照。

*第3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1、除病毒外的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光学显微镜的结构:

图1 普通光学显微镜结构图

*3、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放。对光时,应首先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观察显微镜时,一般应该用左眼注视目镜内。使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注视物镜,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2—3mm为止。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放大的倒像。显微镜下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

*5、临时装片制作的一般步骤:擦片→滴水→放标本→盖片→染色(一般用碘液)

*6、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中的物质:(1)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2)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盐、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7、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动物细胞的基细胞质:内有液泡(含细胞液)、线粒体等 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核: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

图2 动物细胞结构图 图3 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8、细胞壁:保护和支持

植物细胞的基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质:内有液泡(含细胞液)、线粒体、叶绿体等

细胞核: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

*9、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动物细胞没有上述结构。动、植物细胞结构比较表:

10、液泡中有细胞液,其中溶有多种物质,有的可能有不同的味道,有的能使细胞呈现出颜色。细胞质中的线粒体,使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和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利用。细胞 质中的叶绿体,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变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

11、较小细胞的表面积相对较大,更易于保证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12、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分裂是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细胞分裂时,首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 *13、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而数量倍增,并且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新

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第4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许多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是精子和卵细胞融合而成的一个细胞。

2、在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中绝大多数细胞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细胞,这一过程就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3、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称为组织。

4、动物体基本组织的比较:

5、植物体基本组织的比较:

6、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就形成了器官。 7、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8、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 器官系统 动物体

*9、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营养器官茎 细胞 组织 叶 器官花

生殖器官植物体

*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注意区分)

第1节 光合作用

*1、叶片的结构

表皮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外壁有角质层。起保护、透光和保水作用

保卫细胞:成对存在,围成气孔,可进行气体交换。细胞内有叶绿体

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较紧密和整齐,含叶绿体较多 叶肉 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较疏松,含叶绿体较少

具有支撑作用 叶脉 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 具有输导作用 筛管:输送有机物

图4 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2、“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教材P71—72)

实验步骤:1)植物黑暗处理2)叶片部分遮光3)光照4)酒精脱色5)清水漂洗6)碘液显影(对植物进行处

理的原因:使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实验现象:叶片见光部分呈深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色。

实验结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3、“验证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实验(教材P72—73)

实验现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后,可见带火星的木条立刻猛烈地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说明绿色植物在光下释放氧气。

4、“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实验(教材P73—74)

实验现象:银边天竺葵脱色、碘液处理后,可见叶片的绿色部分变蓝色,白色部分不变色。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5、“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教材P74—75) 装置一中放入氢氧化钠的原因:氢氧化钠有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 实验现象:装置一里的叶片不变色,装置二里的叶片变为蓝色。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6、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水;产物:有机物(主要为淀粉)、氧气;条件:光、叶绿素;场所:叶绿体。 *7、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水

淀粉(储存能量)+氧气 8、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9、光合作用的实质包含了两种变化:一是物质转变,即把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二是能量转化,即把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10、光合作用的意义:1)是生物所需的有机物的来源;2)是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3)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11、光合作用的应用:应尽量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如:立体高效种植。

第2节 呼吸作用

1、将燃烧的蜡烛放进装有萌发种子的瓶子中,蜡烛立即熄灭了,说明瓶里缺少氧气。证明种子呼吸时吸收氧气。

2、甲瓶中装有萌发的种子,把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甲瓶里的气体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证明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

3、装有萌发种子的保温瓶里的温度,比装有煮熟种子的保温瓶里的温度高,这证明种子呼吸时会产生热量。 *4、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5、呼吸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6、呼吸作用的意义: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一部分转化为热量散失。 *7、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

线粒体 叶绿体

*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当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2、植物体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尖的成熟区(根毛区)

*3、根毛细胞吸水的原理:根毛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

4、植物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5、无土栽培的概念:根据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的种类、数量和比例配制营养液,用营养液来栽培植物。

第4节 蒸腾作用

1、 蒸腾作用的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生理过程。

*2、蒸腾作用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

*3、蒸腾作用的意义:1)降低叶面温度,防止被阳光灼伤2)促进根吸收水分

3)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第5节 运输作用

*1、将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茎内被染成红色的部位是木质部,说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下运输的。

*2、枝条中部被剥去一圈树皮后,切口上方会形成枝瘤。证明了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树皮内韧皮部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种皮: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 大豆种子结构 胚

胚芽:发育为茎和叶 胚轴:发育为根与茎之间的连接部分 胚根:发育为根 子叶:两片,贮存养料

1、种子的结构

胚乳:贮存养料

玉米种子结构 胚芽:发育为茎和叶

胚轴:发育为根与茎之间的连接部分 胚 胚根:发育为根

子叶:一片,吸收转养料

图5 大豆种子结构图 图6 玉米种子结构图

2、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比较

有生活力的、完整的胚 有机物:淀粉、蛋白质、脂肪 无机物:水分、无机盐 停止休眠 *3适量的水分

充足的空气

适宜的温度

第2节 营养器官的生长

1、根系的分类:

直根系:主根长而粗,侧根短而细。如:蚕豆、豌豆、芹菜、萝卜等的根系。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主要由不定根组成。如:小麦、玉米、葱、蒜等的根系。

2、根系的向性生长:向水性、向肥性、向地性。

根 冠:保护

分生区: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3、根尖的结构和功能生长区: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成熟区: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按位置分:顶芽、侧芽 4、芽的分类按发育分:叶芽、花芽、混合芽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发育为顶芽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5、叶芽的结构芽原基:发育成侧芽

幼叶:发育成叶

芽轴:发育成茎(节间)

北师大版 中考复习提纲 启蒙运动篇九:中考历史总复习基础知识点提纲(北师大版)

中考历史总复习基础知识点提纲(北师大版)

(七年级上册)

一、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存

1、元谋人:(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地点: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

2、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至20万年。(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黄河流域)

(3)主要生活情况: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二、了解半坡、河姆渡聚落的情况

1、半坡人:(1)时间: 距今约六千年。(2)地点:陕西西安市半坡村,黄河流域的代表。(3)主要生活情况: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住半地穴房屋;使用陶器(称为彩陶)。

2、河姆渡人 :(1)时间 :距今约七千多年。(2)地点: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长江流域的代表。(3)主要生活情况: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之一);住干栏式房屋。

三、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炎帝:号神农氏,教民农耕,是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2、黄帝:有许多发明创造:做兵器,造车、船、宫室,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3、华夏族的形成: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后来发展成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

4、尧舜禹:相传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当时采用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禅让的依据:有德有才)

禹:治水有功,是治水英雄。

四、记住夏、商、西周、东周的建立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此后,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

3、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历史上称为西周。

4、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齐桓公最先称霸,因为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还提出了“尊王攘夷”口号,公元前651年,在_______举行诸侯盟会。

五、了解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保卫周王。

3、作用:通过逐级分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六、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2、目的:富国强兵

3、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2)奖励生产;3)奖励军工;4)承认土地私有;5)推行县制;(我国“县”这一地方机构最早设立的开始)6)统一度量衡。

4、作用: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5、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同时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他的献身精神。

七、知道甲骨文、金文、司母戊鼎和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1、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2、金文: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铭文,也叫金文。

3、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商代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代表作还有四羊方尊。

八、知道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1、孔子: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1)创办私学。(2)主张“有教无类”。(3)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

(4)提出对待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 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九、知道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十、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意义: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陈胜、吴广起义:(1)地点:大泽乡(安徽)(2)政权:张楚政权。(3)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着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在这次起义的推动下,刘邦项羽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起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十一、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政治措施: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A、自称“始皇帝”独揽大权;B、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影响: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沿用。②经济上文化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后推广了隶书。作用: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③思想上:焚书坑儒;压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④军事上:修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目的;防匈奴。

十二、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1、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②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③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彻底解决了匈奴威胁西汉政权的问题;④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2、评价: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西汉初年经济繁荣与政权巩固的基础

上,使西汉进人全盛时期。他在位期间,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格局。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建立统一国家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

十三、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张骞出使西域:(1)目的: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2)经过: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3)作用: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2、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路线: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意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十四、了解造纸术的发明、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1、造纸术:西汉前期,人们发明了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2、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被誉为“神医”。

3、张仲景:东汉杰出的医学家,他著写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十五、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记住《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1、佛教传入的史实: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2、道教:东汉后期,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3、《史记》:司马迁,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六、知道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20年 魏

221年蜀 吴 年

刘备 定都成都 孙权 定都建业

十七、知道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原因:⑴南方战乱较少,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⑵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⑶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⑷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⑸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

十八、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1、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和控制。

2、措施: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的了解。

十九、魏晋南北朝文化

北师大版 中考复习提纲 启蒙运动篇十:2013年初三中考政治复习提纲_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初三政治

复 习 纲

第1单元 感受时代脉动

一、认识社会巨变 (一)我们生活的变迁

1、人们生活的变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物质生活在不断提高

①表现:a、收入大幅度增加;b、:生活越来越殷实富足,市场繁荣;c、衣食住行显著变化。

②事例:a、大多数家庭家用电器已经比较全b、摩托车普及c、小汽车走入部分家庭。

(2)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c、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②事例:

(3)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①表现:a、不断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团结;b、积极参加地区政治、经济、安全的对话与合作;c、逐步发展同大国和发达国家的关系。

②事例:a、“嫦娥一号”发射成功:b、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c、朝核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

4、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水平的提高。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④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实施⑤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⑥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进艰苦奋斗。

5、发展科学技术教育的意义

①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主战场和焦点。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③教育的繁荣,为经济建设培育了大批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6、现阶段我国的科技现状

①我国政府和社会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②科技队伍不断扩大;③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二、了解经济生活 (一)打开财富之门 1、改革

(1)性质: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2)目的: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3)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意识;⑤奉献社会,报效祖国。

6、列举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变化的事例。 拥有了电脑,住上高楼房,开起了汽车

7、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主题班会,优秀成果展(图片展)参观访问等 (二)完善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

8、根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原因: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况决定 分配制度: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几个主要观点:

①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政治生活越来越民主、公开、透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④关心国家事务参与国家管理,依法行使监督权,是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表现,也是我们对国家应尽的责任。

2、我国采取哪些制度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

教材p27

(2)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有哪些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具有最高立法权、最高监督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

(3)人民与人民代表的关系如何?①我国各级人民代表都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②人大代表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人民。③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4)我国当前存在的哪些基层民主形式?发展基层民主有何意义? 教材 p30

(5)为更好的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

①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小主人,热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应有的情感 ②在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尽到小主人的责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尽一份力量。

(二)当好国家的主人

(2)怎样当好国家的主人?

①行使自己的建议权和监督权。②可以参与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种活动。③应依法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3)我国的政治制度

①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基本政治制度: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③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④基层民主形式: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职工代有大会。 ⑤最基本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其它政治权利:a、言论出版、集会结论、游行示威。b、批评建议权。c、控告检举权。d、监督权。

⑥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四、把握时代坐标 (一)中国走向世界

1、经济全球化

(1)中国是怎样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 教材:P37—38 4点

(2)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应该如何做?

①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②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全面地融世界中 ③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地界和平与发展,积极倡导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对任何损害我国利益的行为进行坚决的反击。

2、政治多极化(多年来)

(1)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的?

①我国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我国积极倡导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

(1)怎样理解“中国走向世界”?

①中国在开放中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②我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我国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③我国的和发展对世界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

(2)中国在推动世界发展方面是怎样做的?

①力所能能地援助发展中国家 ②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必要的牺牲 ③致力于全球环保事业 ④促进人权事业的发展。

(3)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应如何做?

①树立全球意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②要树立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③要善于学习和吸收;④要提高自身素质,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当代当代的基本国情: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高 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2)影响:①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②是我们以后走上社会,参与国家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 ③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④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我们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含义教材P42

(2)时间: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3)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决途径: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①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②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经济制度。③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作制度,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单元 踏上兴国之路

五、树立科学发展观 (一)正视现实的压力

1、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

(1)人口基本特点(人口国情):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人口其它特点:①农村人口多 ②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 ③人口的城乡地域分布不平衡?④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2)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的影响:

①人口众多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②给我国经济教育就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引发了一系列诸如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人口与就业的矛盾。

(3)对策: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原因:只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才能够减小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1)环境问题:①表现:土地荒漠化加剧;环境污染加重;生态失衡严重。 ②危害: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破坏了我们生活和生存的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③警示: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对策: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等。

②保护环境:少吃或不吃口香糖;不乱扔垃圾;自备购物袋,尽量不使用塑料袋;不乱扔废旧电池;等等。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

5、含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6、基本要求:

(1)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①原因;教材p54三点 ②要求:教材p54 2点 (2)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怎样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P54 (3)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①可持续发展:含义,核心,要求,教材P56

展循环经济。b、要鼓励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进步,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7、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①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②我国社会主义初阶段的基本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⑤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的中国家,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

8、怎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1)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正确处

(5)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驱动力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有什么意义?

①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②能够增强综合国力 ③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复兴。

3、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啊些辉煌成就?

如:三峡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奔月工程、青藏铁路、杂交水稻 4、现阶段我国的科技现状

⑴我国政府和社会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科研队伍不断扩大;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现代化建设 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5、青少年应如何去做?

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③尊重知识,尊重科技积极宣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二)民族振兴的动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但最终要靠人才: 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1)原因:(创新的重要性)

①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②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③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

产力发展重要基础和标志,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驱动力。

(2)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①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②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③尊重知识,尊重人力在全社会营造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良好环境。④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实施突破,力求跨越式发展。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科(1)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2)怎样进行教育创新? 8、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1)人才的重要性:

①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②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在人才:③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④谁拥有了人才,谁就能抢占科技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2)怎样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①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②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人才交流合作与竞争:③中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只有实践科教兴国战略:①才能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才能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期中考试总结主持词
  • 中考鼓励孩子加油的暖心话
  • 中考百日誓师班级口号
  • 中考百日誓师口号八字押韵
  • 中考百日誓师口号
  • 初三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主持词
  • 中考2024百日誓词主持稿
  • 中考百日誓词主持稿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