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考资源 > 中考信息 >

历史一轮复习宋元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30    阅读:

历史一轮复习宋元(一)
201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宋元时期)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学案(宋元时期)

 考纲要求

(1)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 以宋词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3) 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4)经济重心的南移。

 知识清单

一、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1、 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2、 南迁的人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

3、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 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二、交子: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三、铁木真统一蒙古: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四、行省制度

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2、内容: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五、活字印刷术:北宋的毕升发明的陶活字,进行排版印刷。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有,比我国晚约400年。

六、指南针:

1、战国时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作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七、火药: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八、《清明上河图》: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

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 强化训练

ABC

D

3

A、指南针 C、棉纺织业 D、印刷术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A B、汉朝的五铢钱

C、 北宋的“交子” D、南宋的会子

5.中国古代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中,为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是

A.印刷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火药

【历史一轮复习宋元】

6.北宋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

A.300年 B.400年 C.700年 D.1100年

7.下列经济发展成就发生在南宋的是

A.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B.棉纺织业发展到长江流域【历史一轮复习宋元】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历史一轮复习宋元(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含义:专制主义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是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实行个人独裁统治,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 对于地方而言,指地方各级政府服从中央,受中央的指导和命令,全国权力集中 于中央。这一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 (二)两对矛盾与两种发展趋势

1.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两种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中央不断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秦代)皇权不断加强 中央不断集权

一、皇权的不断强化【历史一轮复习宋元】

秦代:三公九卿制

1.皇帝制度:规定皇帝总揽国家大权,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强化皇权。 西汉:内外朝制

汉武帝设内朝(中朝)、外朝,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西汉内朝、外朝示意图

内朝:由皇帝身边的亲信、侍从组成,一般地位不高,就国家大事向皇帝提建议。 外朝:三公九卿

【历史一轮复习宋元】

隋唐:三省六部制

【历史一轮复习宋元】

分工明确,提高效率;互相牵制,加强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 群相“民主”协商;程序分权。 宋代:二府三司制 分割相权(分化事权),加强皇权。

A. B.C. 元代:一省制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长官为宰相。

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过大,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历史一轮复习宋元】

明代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标志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2.设内阁

(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2)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此后,内阁的地位与权力逐渐上升,位居六部之上,但它仅仅是皇帝的侍从机构。(内阁有宰相之责,无宰相之权;内阁的“票拟”是否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清代:军机处

1. 2.。 (1)目的: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2)军机大臣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3)评价:提高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顶峰) 历代加强皇权的措施

专题二·古代中国农耕经济 宏观线索(一)、古代农业(主体)(二)、古代手工业(补充)(三)、古代商业(补充) (四)、古代经济政策 (五)、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六)、经济重心南移 一、古代农业

(一)起源(1.1)

1.2.3.

一、古代农业

(二)耕作方式(1.2;1.4)

1.铁犁牛耕

(原始社会)(商周)

2.生产关系:)

*3.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战国)

基本耕作方式

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商周)(1)材质:木、石、骨——青铜、铁(2)制作工艺: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牵引动力:人力——自然力(水力、畜力、风力等等)

3.小农经济(1.4)

(1)特点: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

(2)演变:春秋产生[根源:铁器牛耕]近代逐步解体,但占主导;

三大改造后,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春秋—新中国建立前: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

3)优点:比较稳定;自耕农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4)局限性: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规模小。②脆弱性:易受天灾人祸的影响。③封闭性:生产

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④落后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5)地位

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持中华文明的传承性与延续性。 ②在中国传统农耕经济中占主导地位。③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④是中国农耕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评价小农经济:积极=(3)优点+(5)地位;(4)局限性] (6)影响因素:①有利:政府扶植(重农抑商政策);政治稳定;生产力进步②不利:天灾、人祸(苛政、战乱)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2) 1.原始社会:氏族土地公有制

2.商周: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1)

(1)演变:开始(商) 盛行(西周) 瓦解(春秋) 废除(战国) (2)瓦解原因:①根本:春秋时期,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直接:各国的税制改革 (春秋: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亩税”)

(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 (3)影响:进一步瓦解分封制,土地私有制兴起。 3.战国—清(2.2)

(1)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

①背景:北魏土地抛荒现象严重,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隋唐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

②内容:国家把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税服役。

③意义:①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②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徭役;③隋唐沿用,影响深远。

④局限性:没有触及土地私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2)土地私有制

①兴起原因:见井田制瓦解原因(根源、直接因素)

②三种类型:君主土地私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最主要] ③土地兼并——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A.根源:土地私有制与土地自由买卖。 B.演变:战国产生;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C.影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与国家财政收入;激化社会矛盾; 导致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 D.对策:“均田”和“限田”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 4.租佃经营(2.3)

(1)产生原因:租佃制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2)演变:战国产生,宋代开始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普及。 (3)类型:分成租契约租佃、定额租契约租佃

(4)影响:佃农虽要受到地主的剥削,但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细节提示]:自耕农: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佃 农: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四)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期中考试总结主持词
  • 中考鼓励孩子加油的暖心话
  • 中考百日誓师班级口号
  • 中考百日誓师口号八字押韵
  • 中考百日誓师口号
  • 初三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主持词
  • 中考2024百日誓词主持稿
  • 中考百日誓词主持稿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