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考资源 > 中考信息 >

2016年中考议论文阅读,汇编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7    阅读:

2016年中考议论文阅读,汇编(一)
2016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

2016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

【2016·北京卷】 (三) 阅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成21-23题。(共9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21.根据文意,将文章第④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8个字以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4分) 你的思考:

你的说明:

21.人们相互理解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22. 首先提出分论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并对 其进行解释;接着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最后通过举反 例论证证明人们互相理解,社会才会和谐的观点。23. 你的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当更好地运用于当下社会生活。你的说明:当下社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常被别人忽略,例如我们都不愿被噪咅打 扰,那我们就不要制造噪音去打扰他人。所以,我们需要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更好地应用于当下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2016·重庆卷】

【2016·上海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9分)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的身影。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货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记自身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 )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公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吕布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影响世界的不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的双腿,甩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

14. 第②段加点词“开放”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15. 填入第⑤段口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只要 B.所以 C.即使 D.如果

16.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8分)

17.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行走已经成为人们认同的生活时尚 B.行走能获得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

C.只有行走才能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 D.影响世界的思想家都是行走出来的

18. 有人认为,第⑦段可以删去一个外国哲学家的事例,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4分)

14.伸展(舒展) 15.C 16.(1)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2)行走时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3)行走可以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4)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17.B 18.答案示例1:同意,这几个事例属于同一类,因为他们都是影响世界的著名哲学家,同事列举来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显得累赘,所以可以删去。

答案示例2:不同意,因为这几个哲学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别不同,可以多角度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所以不能删去。

2016年浙江省

【2016·浙江省杭州卷】

【2016·浙江省宁波卷】

【2016·浙江省温州卷】

【2016·浙江省绍兴卷】

【2016·浙江省湖州卷】

【2016·浙江省嘉兴卷】

【2016·浙江省舟山卷】

【2016年中考议论文阅读,汇编】

(二)“打游戏月入3万”的少年该力挺吗(10分)

【议题简述】

日前有媒体报道,江西南昌12岁男孩小新,因为擅长打某款游戏获得游戏直播平台青睐,月收入高达3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些人的质疑,小新的母亲王女士说,时代已经不同了,对孩子横加批评是不公平的。小小少年郎靠打游戏挣钱是不务正业吗?

【思考探究】

9.请为两篇短文分别拟一个能体现文章主要观点的题目。(4分)

答:

10.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A.[甲]文推断小新靠打游戏不足以维持今后的生活,作为家长应规划好子女的生活和工作。

B.[乙]文认为带有玩乐性质的游戏特长,对促进孩子成长发展是有利的,应该积极鼓励。

C.[甲]文认为小新打游戏月入3万,虽然不一定影响他别的兴趣、特长的培养,但少年靠打游戏挣钱过一生可能性不大。

D.[甲][乙]两文的内容异中有同,都谈到了家长如何处理孩子打游戏与学习文化知识的关系以及有关孩子健康成长的话题。

11.以下是两位初中生读了“小新打游戏月入3万”这则报道后的部分对话:

生1:看来,玩游戏并非不务正业,也能“成才”啊。

生2:一般人怎么可能?这只是个例啊,还是老老实实学好文化吧!

你是否认同他们的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个,根据两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经验,亮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100字以内)。(4分)

答:

(二〉9. 答案示例:①个别孩子的选择不具示范意义(学生应把完成学业放在第一位) ②父母切莫迷失在孩子的天赋里(父母应理性看待孩子特长答案示例:① 家长不应功利开发孩子天赋(靠打游戏挣钱不可取)(家长应规划好孩子的生活和工作)② 学生不能忽略和荒废学业(故给孩子提供有利于特长发展的机会)(5合理把握孩子接触规游戏的度)(要处理好游戏与学业的关系)(父母应当好孩子的导师)10. D11.答案示例 例1:针对生1•同意。鲁迅先生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不论哪个领域,本身并不存在能否成才的问题,贵在能否精通,擅长它。如果孩子在某方面展现出特长,如果加以培养,提供机会,就有可能成功。中国台球神童丁俊晖就是一例。例2:针对生1:不同意。小新的成功只是-个例子,对普通孩子来说不具示范意义。初中生仍处于学习求知的重要阶段,如若痴迷和专注游戏,忽略和荒废学业,对我们全面健康成长不利。用我国方仲永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证。

【2016·浙江省金华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11分)

胡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息垃圾”和“信息战”之说呢?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⑨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选自《汉字悟语》,略有删改)

5.下列选项中的“信”,与文章标题“信”的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信口开河 B.愿陛下亲之信之 ..【2016年中考议论文阅读,汇编】

C.通风报信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6.第③段列举中国历史上“信”的经典事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答:

7.文章通篇围绕“信”展开论述,其中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并说明理由。(2分) 答:

8.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细读文本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你的观点。(4分)

【链接材料】

①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摘自《中国剪报》2016年第55期)

②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助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摘自《作文素材》2016年第1期)

答: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11分)答案:5.D6.作者列举这些“信”的经典事例,用来论证“‘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或“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7.不能。理由:第⑤段阐明“信”的重要性,第⑥

2016年中考议论文阅读,汇编(二)
【最新】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议论文阅读

2016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

【2016·北京卷】

(三) 阅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成21-23题。(共9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21.根据文意,将文章第④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8个字以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4分) 你的思考:

你的说明:

21.人们相互理解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22. 首先提出分论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并对 其进行解释;接着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最后通过举反 例论证证明人们互相理解,社会才会和谐的观点。23. 你的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当更好地运用于当下社会生活。你的说明:当下社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常被别人忽略,例如我们都不愿被噪咅打 扰,那我们就不要制造噪音去打扰他人。所以,我们需要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更好地应用于当下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2016·重庆卷】

【2016·上海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9分)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的身影。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货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记自身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 )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公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吕布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影响世界的不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的双腿,甩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

14. 第②段加点词“开放”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15. 填入第⑤段口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只要 B.所以 C.即使 D.如果

16.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8分)

17.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行走已经成为人们认同的生活时尚 B.行走能获得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

C.只有行走才能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 D.影响世界的思想家都是行走出来的

18. 有人认为,第⑦段可以删去一个外国哲学家的事例,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4分)

14.伸展(舒展) 15.C 16.(1)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2)行走时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3)行走可以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4)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17.B 18.答案示例1:同意,这几个事例属于同一类,因为他们都是影响世界的著名哲学家,同事列举来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显得累赘,所以可以删去。

答案示例2:不同意,因为这几个哲学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别不同,可以多角度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所以不能删去。

2016年浙江省

【2016·浙江省杭州卷】

【2016·浙江省宁波卷】

【2016·浙江省温州卷】

【2016·浙江省绍兴卷】

【2016·浙江省湖州卷】

【2016·浙江省嘉兴卷】

【2016·浙江省舟山卷】

(二)“打游戏月入3万”的少年该力挺吗(10分)

【议题简述】

日前有媒体报道,江西南昌12岁男孩小新,因为擅长打某款游戏获得游戏直播平台青睐,月收入高达3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些人的质疑,小新的母亲王女士说,时代已经不同了,对孩子横加批评是不公平的。小小少年郎靠打游戏挣钱是不务正业吗?

【思考探究】

9.请为两篇短文分别拟一个能体现文章主要观点的题目。(4分)

答:

10.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A.[甲]文推断小新靠打游戏不足以维持今后的生活,作为家长应规划好子女的生活和工作。

B.[乙]文认为带有玩乐性质的游戏特长,对促进孩子成长发展是有利的,应该积极鼓励。

C.[甲]文认为小新打游戏月入3万,虽然不一定影响他别的兴趣、特长的培养,但少年靠打游戏挣钱过一生可能性不大。

D.[甲][乙]两文的内容异中有同,都谈到了家长如何处理孩子打游戏与学习文化知识的关系以及有关孩子健康成长的话题。

11.以下是两位初中生读了“小新打游戏月入3万”这则报道后的部分对话:

生1:看来,玩游戏并非不务正业,也能“成才”啊。

生2:一般人怎么可能?这只是个例啊,还是老老实实学好文化吧!

你是否认同他们的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个,根据两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经验,亮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100字以内)。(4分)

答:

(二〉9. 答案示例:①个别孩子的选择不具示范意义(学生应把完成学业放在第一位) ②父母切莫迷失在孩子的天赋里(父母应理性看待孩子特长答案示例:① 家长不应功利开发孩子天赋(靠打游戏挣钱不可取)(家长应规划好孩子的生活和工作)② 学生不能忽略和荒废学业(故给孩子提供有利于特长发展的机会)(5合理把握孩子接触规游戏的度)(要处理好游戏与学业的关系)(父母应当好孩子的导师)10. D11.答案示例 例1:针对生1•同意。鲁迅先生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不论哪个领域,本身并不存在能否成才的问题,贵在能否精通,擅长它。如果孩子在某方面展现出特长,如果加以培养,提供机会,就有可能成功。中国台球神童丁俊晖就是一例。例2:针对生1:不同意。小新的成功只是-个例子,对普通孩子来说不具示范意义。初中生仍处于学习求知的重要阶段,如若痴迷和专注游戏,忽略和荒废学业,对我们全面健康成长不利。用我国方仲永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证。

【2016·浙江省金华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11分)

胡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息垃圾”和“信息战”之说呢?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⑨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选自《汉字悟语》,略有删改)

5.下列选项中的“信”,与文章标题“信”的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信口开河 B.愿陛下亲之信之 ..

C.通风报信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6.第③段列举中国历史上“信”的经典事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答:

7.文章通篇围绕“信”展开论述,其中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并说明理由。(2分) 答:

8.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细读文本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你的观点。(4分)

【链接材料】

①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摘自《中国剪报》2016年第55期)

②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助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摘自《作文素材》2016年第1期)

答: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11分)答案:5.D6.作者列举这些“信”的经典事例,用来论证“‘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或“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7.不能。理由:第⑤段阐明“信”的重要性,第⑥

2016年中考议论文阅读,汇编(三)
2016年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试题汇编

2016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 【2016·北京卷】

(三) 阅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成21-23题。(共9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

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

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在阐

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21.根据文意,将文章第④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8个字以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4分)

你的思考:

你的说明:

21.人们相互理解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22. 首先提出分论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并对 其进行解释;接着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最后通过举反 例论证证明人们互相理解,社会才会和谐的观点。23. 你的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当更好地运用于当下社会生活。你的说明:当下社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常被别人忽略,例如我们都不愿被噪咅打 扰,那我们就不要制造噪音去打扰他人。所以,我们需要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更好地应用于当下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2016·重庆卷】 【2016·上海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9分)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

走的身影。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

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货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

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

却烦恼,忘记自身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

景: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 )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公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自己的思想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吕布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

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影响世界的不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

的双腿,甩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

14. 第②段加点词“开放”在文中的意思

是 。(2分)

15. 填入第⑤段口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只要 B.所以 C.即使 D.如果

16.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8分)

17.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行走已经成为人们认同的生活时尚 B.行走能获得非金钱可以衡

量的益处

C.只有行走才能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 D.影响世界的思想家都是行

走出来的

18. 有人认为,第⑦段可以删去一个外国哲学家的事例,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4分)

14.伸展(舒展) 15.C 16.(1)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

必修课。

(2)行走时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3)行走可以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4)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17.B 18.答案示例1:同意,这几个事例属于同一类,因为他们都是影响世界的著名哲学家,同事列举来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显得累赘,所以可以删去。

答案示例2:不同意,因为这几个哲学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别不同,可以多角度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所以不能删去。

2016年浙江省

【2016·浙江省杭州卷】

【2016·浙江省宁波卷】

【2016·浙江省温州卷】

【2016·浙江省绍兴卷】

【2016·浙江省湖州卷】

【2016·浙江省嘉兴卷】

【2016·浙江省舟山卷】

(二)“打游戏月入3万”的少年该力挺吗(10分)

【议题简述】

日前有媒体报道,江西南昌12岁男孩小新,因为擅长打某款游戏获得游戏

直播平台青睐,月收入高达3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些人的质疑,小新的母亲王女士说,时代已经不同了,对孩子横加批评是不公平的。小小少年郎靠打游戏挣钱是不务正业吗?

【思考探究】

9.请为两篇短文分别拟一个能体现文章主要观点的题目。(4分)

答:

10.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A.[甲]文推断小新靠打游戏不足以维持今后的生活,作为家长应规划好子女的生活和工作。

B.[乙]文认为带有玩乐性质的游戏特长,对促进孩子成长发展是有利的,应该积极鼓励。

C.[甲]文认为小新打游戏月入3万,虽然不一定影响他别的兴趣、特长的培养,但少年靠打游戏挣钱过一生可能性不大。

D.[甲][乙]两文的内容异中有同,都谈到了家长如何处理孩子打游戏与学习文化知识的关系以及有关孩子健康成长的话题。

11.以下是两位初中生读了“小新打游戏月入3万”这则报道后的部分对话:

生1:看来,玩游戏并非不务正业,也能“成才”啊。

生2:一般人怎么可能?这只是个例啊,还是老老实实学好文化吧!

你是否认同他们的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个,根据两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经验,亮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100字以内)。(4分)

答:

(二〉9. 答案示例:①个别孩子的选择不具示范意义(学生应把完成学业放在第一位)

②父母切莫迷失在孩子的天赋里(父母应理性看待孩子特长答案示例:① 家长不应功利开发孩子天赋(靠打游戏挣钱不可取)(家长应规划好孩子的生活和工作)② 学生不能忽略和荒废学业(故给孩子提供有利于特长发展的机会)(5合理把握孩子接触规游戏的度)(要处理好游戏与学业的关系)(父母应当好孩子的导师)10. D11.答案示例 例1:针对生1•同意。鲁迅先生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不论哪个领域,本身并不存在能否成才的问题,贵在能否精通,擅长它。如果孩子在某方面展现出特长,如果加以培养,提供机会,就有可能成功。中国台球神童丁俊晖就是一例。例2:针对生1:不同意。小新的成功只是-个例子,对普通孩子来说不具示范意义。初中生仍处于学习求知的重要阶段,如若痴迷和专注游戏,忽略和荒废学业,对我们全面健康成长不利。用我国方仲永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证。

【2016·浙江省金华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11分)

胡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信息

2016年中考议论文阅读,汇编(四)
2016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汇编

2016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议论文阅读 【2016·北京卷】

(三) 阅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成21-23题。(共9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21.根据文意,将文章第④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8个字以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4分) 你的思考:

你的说明: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9分)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的身影。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2016年中考议论文阅读,汇编】

②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货大于利益的活动,

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记自身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 )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公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吕布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影响世界的不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的双腿,甩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

14. 第②段加点词“开放”在文中的意思

是 。(2分)

15. 填入第⑤段口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只要 B.所以 C.即使 D.如果

16.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8分)

17.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行走已经成为人们认同的生活时尚 B.行走能获得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

【2016年中考议论文阅读,汇编】

C.只有行走才能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 D.影响世界的思想家都是行走出来的

18. 有人认为,第⑦段可以删去一个外国哲学家的事例,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4分)【2016年中考议论文阅读,汇编】

(二)“打游戏月入3万”的少年该力挺吗(10分)

【议题简述】

日前有媒体报道,江西南昌12岁男孩小新,因为擅长打某款游戏获得游戏直播平台青睐,月收入高达3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些人的质疑,小新的母亲王女士说,时代已经不同了,对孩子横加批评是不公平的。小小少年郎靠打游戏挣钱是不务正业吗?

【思考探究】

9.请为两篇短文分别拟一个能体现文章主要观点的题目。(4分)

答:

10.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A.[甲]文推断小新靠打游戏不足以维持今后的生活,作为家长应规划好子女的生活和工作。

B.[乙]文认为带有玩乐性质的游戏特长,对促进孩子成长发展是有利的,应该积极鼓励。

C.[甲]文认为小新打游戏月入3万,虽然不一定影响他别的兴趣、特长的培养,但少年靠打游戏挣钱过一生可能性不大。

D.[甲][乙]两文的内容异中有同,都谈到了家长如何处理孩子打游戏与学习文化知识的关系以及有关孩子健康成长的话题。

11.以下是两位初中生读了“小新打游戏月入3万”这则报道后的部分对话:

生1:看来,玩游戏并非不务正业,也能“成才”啊。

生2:一般人怎么可能?这只是个例啊,还是老老实实学好文化吧! 你是否认同他们的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个,根据两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经验,亮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100字以内)。(4分)

答: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11分)

胡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息垃圾”和“信息战”之说呢?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⑨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选自《汉字悟语》,略有删改)

5.下列选项中的“信”,与文章标题“信”的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信口开河 B.愿陛下亲之信之 ..

C.通风报信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6.第③段列举中国历史上“信”的经典事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答:

7.文章通篇围绕“信”展开论述,其中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并说明理由。(2分) 答:

2016年中考议论文阅读,汇编(五)
2016中考议论文阅读题汇编

议论文

浙江宁波

.该不该让家长陪读

【编者按】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广义上讲是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生活与学习的一种行为.狭义上讲是孩子放学后家长或陪读老师陪同孩子写作业并予以指导的行为.现在家长陪读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有的在县城的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有的跨学区买房陪读,还有的甚至飘洋过海去陪读.该不该让家长陪读呢?我们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这个问题.

“孟母三迁”是我们熟悉的千古佳话,这也许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陪读吧.孟母努力为孟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值得天下父母效仿.有人说:“父母应当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伙伴.”这句话将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概括得很全面.确实如此,我们如果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良好的品行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寄宿制,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陪读就能增加与孩子相聚的时光,减少父母的“空巢”感,提高家庭的和谐幸福指数.另外,很多孩子学习压力大,父母陪读能缓解孩子压力,激发孩子学习动力.①

﹣﹣(广东)刘同学

首先,家长陪读不利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很多陪读家长甚至连盛饭、洗袜子、挤牙膏这样的小事都代劳,如此陪读会导致孩子“高分低能”.其次,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困难,如果每次家长都在身边给予“帮助”,这些麻烦、困难对于孩子来讲就失去了助其成长的意义,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近年来社会上热议的“啃老族”,不就是被父母一路“包办”成长的精神上的矮子吗?最后,家长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家长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成绩,无疑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他们把孩子当作全部,放弃了事业和追求,可能就无法有效地“言传身教”了.不可否认,不少家长陪读也是出于无奈.但问题是,今天在重重保护下长大的我们,未来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吗?②

﹣﹣(河南)李同学

家长陪读的重点应放在“读”上,而不仅仅放在“陪”上.要“读”懂孩子,理解孩子,摆正自己“陪”的位置,而不是变成管孩子吃饭,管孩子学习,管孩子交友,管孩子看电视、电脑.我的父母陪读就很讲究方法,有艺术.我到家后,他们不光嘘寒问暖,还留出时间让我给他们讲述一天的情况,等我自己作出评价后,他们才会恰当地说出他们的见解.遇到双休日,不是他们“伺候”我,而是我孝敬他们.这使得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就像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年纪小,有父母在身边,我们快乐无忧,父母心里踏实.③

﹣﹣(浙江)张同学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下列语句来自三位同学的发言,请把它们分别放到材料中最恰当的位置(填序号即可).

A.所以,家长陪读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不要把陪读重心放在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上.这样,不光孩子成长得快,家长也会“成长”.

B.因此,与其躲在父母背后避风雨,不如大胆迈出自己的脚步,在泥泞与荆棘中收获真正的人生教益.

C.对毕业班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家长的陪读能缓解孩子的压力,有利于他们以积极轻松的状态面对学习的挑战.

(2)编者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其意图最有可能的是 B

A.解释陪读的现象. B.呈现对陪读的看法.

C.说明陪读的方法. D.倡导陪读的风气.

(3)议论性文字要求具有说服力,请选择一位同学的发言,分析他是如何做到的.

(4)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我已陪读了两年,孩子上初中后,我就选择了辞职陪读.每天的工作就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准备一日三餐,做好一切后勤保障.我怕孩子学习不自觉,每晚都坐他身边陪读.除此之外,还要督促他复习.可最近孩子一回家就关房门,也不知他在想什么.

﹣﹣(上海)李女士

你认为李女士在陪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文本中三位同学的发言作出分析.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由家长陪读的现象引出论题,接着分别编辑了三位同学的看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家长陪读的优点、危害和陪读方式,使人们对该不该陪读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细读这三部分文字,并且把握给出的三个句子的核心,可知:第一部分阐述的是家长陪读的优势,而C句恰好是这方面内容;第二部分文字侧重阐述了家长陪读的危害,选择B;第三部分论述了家长陪读的方式,所以选择A句.

(2)本题主要考查了对作者写作目的把握,需要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因为这三个部分阐述的角度不同,内容也各有侧重,所以A、C、D的说法都太片面,只有B选项是完整地体现作者写作目的.

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论证过程的理解分析,需要熟读这三个同学的发言,把握其论述的特点,侧重关于论证思路的角度,即可分析解答.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章中知识的迁移应用,需要认真分析李女士的具体做法,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通顺表述,合理即可.

答案:

(1)①C ②B ③A(3分各一分)

(2)B(2分)

(3)【示例1】我选择刘同学的发言,他是这样做到的:首先,他引用孟母二迁的典故,米肯定孟母的做法.接着,他引用相关言论,表明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然后,从陪读对孩子品行修养、家庭氛围、学业等方面的影响来证明自己观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另外,他还联系现实生活,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示例2】我选择李同学的发言,他是这样做到的:(1)他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使行文条理清晰,结构完整.(2)他关注生活现实’引用“啃老族”等社会现象,论证陪读的弊端,用事实说话,更有说服力.(3)运用两个反问句来增强论证的力量,引发读者的思考.(4)他的论证逻辑严密.比如,他先提出观点“陪读不利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然后指出

家长包办的生活现象,得出这样做会导致的后果,使观点鲜明并有说服力.(3)李同学以辩证态度表达观点,“不可否认,不少家长陪读也是出于无奈.”类似这样客观而辩证的表达,让人更容易接受他的观点.

【示例3】我选择张同学的发言,他是这样做到的:(1)他现身说法,联系自己父母陪读的做法,表现他与父母相处时的融洽,具有现实意义,更有说服力.(2)他的发言更加理性和辩证,强调陪读重在“读”,要注重方法,以促进孩子和家长一起成长.(4分,有理有据3分,表达流畅1分,酌情给分)

(4)【示例】(1)李女士包办孩子的生活小事,不利于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2)李女士放弃了事业和追求,没有工作成绩,无法有效地“言传身教”.(3)李女士把重心放在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上,不相信孩子,不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4)李女士没有读懂孩子,变成管孩子吃饭,管孩子学习,不利于激发孩子学习动力.(5)李女士在陪读过程中没有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6)李女士陪读没有讲究方法和艺术.(答对三点给5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一点给1分.要明确、清晰,酌情给分)

【点评】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5、(1)博物馆的护栏越来越少。(2)年轻人能在博物馆举行婚礼。【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要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语句,结合具体语句进行概括即可。由文章“陈履生在央视《开讲了》的演讲(节选)”第3段中对“我的中国梦的阐述”可得出本题的答案。

6、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窗口,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多次地走进博物馆感受博物馆里的藏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提升一个民族的文化品位。【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本题,要在理解演讲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节选的演讲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城市的重要窗口;第二段讲博物馆应该是我们的文化依赖;第三段讲自己的“中国梦”,其实就是讲我国的博物馆应当让我们形成“民族的文化依赖”;第四段讲希望人们更多地走进博物馆,去接受我们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以上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7、示例:我认为这个活动很好。《牡丹亭》是文学巨匠汤显祖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在遂昌创作完成,今年又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在丽水市博物馆上演这出话剧是对汤显祖最好的纪念,与今年世界博物馆日“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的主题非常吻合。博物馆是展示文物的地方,也可以是一个特殊的休闲场所,在这里举办这样高雅的文化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解析】本体是拓展式的考题,不仅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考查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本题涉及到文章第三部分内容,可结合第三部分内容来回答。抓住重点内容“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担任知县期间写《牡丹亭》来理解。观点一定要明明确,要讲明理由。

8、示例一:我认为很难实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喧闹,嬉戏追逐,而他们的父母则不加管束;也有一些人喜欢和文化合影,发到朋友圈炫耀,现在就拆除护栏,容易损坏展品,中国人的婚礼很热闹,在博物馆举办婚礼,可能会遍地狼藉,破坏博物馆的环境。因此,我认为在国民文化素养还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实现陈履生的“中国梦”确实有难度。

示例二:我认为并不困难。虽然国民文明素养确实偏低,但只要博物馆做好宣传工作,增加

志愿者服务,制定赔偿细则,还是可以尝试的。我就看到一些父母不断地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要吵闹,不要触碰展品。

【解析】本题是开放式题目。无论实现陈履生的“中国梦”困难还是不困难,观点一定要明确,理由一定要充分。可结合“陈履生在演讲后与青年代表的对话”的内容及当前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方面来回答。

浙江金华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11分)

胡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息垃圾”和“信息战”之说呢?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⑨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选自《汉字悟语》,略有删改)

5.下列选项中的“信”,与文章标题“信”的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D 。(2分)

A.信口开河 B.愿陛下亲之信之 ..

C.通风报信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6.第③段列举中国历史上“信”的经典事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7.文章通篇围绕“信”展开论述,其中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并说明理由。(2分)

8.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细读文本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你的观点。(4分)

【链接材料】

①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摘自《中国剪报》2016年第55期)

②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助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摘自《作文素材》2016年第1期)

【分析】本文首先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引入“信”的含义,采用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论证了“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信”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在“信”丧失的时代如何召唤“信”的回归。

【解答】

5.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文章标题中的“信”是诚信之意。

A.“信口开河”中的“信”是“随便,随意”之意;

B.“愿陛下亲之信之”中的“信”是“信任”之意;

C.“通风报信”中的“信”是“消息”之意;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的“信”是“真诚,诚信”之意。句子的意思是:与朋友交往我是不是真诚的?

6.本题考查文章中事例的作用。考虑文章是议论文,因此举例子一般是用来论证某一观点。承接②段结尾可以看出所论证的观点。

7.本题考查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第⑤段的第一句话表明,该段主要讲“信”的重要性。第⑥段主要讲“信”的丧失以及应对措施,从因果关系角度来看,因为重要,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怎样,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8.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社会风气的形成既要靠个人的努力,也要靠国家的宣传和机制。个人角度,多反思,遵循道德标准;国家角度,多宣传教育,建立社会诚信机制等。

答案:

5.D

6.作者列举这些“信”的经典事例,用来论证“‘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或“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7.不能。理由:第⑤段阐明“信”的重要性,第⑥段论述怎样做到人言可信不可畏,先讲原因后讲做法,逐层深入,符合认知规律。

8.①多进行“自心”的检点,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信”的标准;

②要加强“信”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③社会要对不诚信的行为予以谴责并作出相应惩罚。

【点评】这篇议论文的主旨理解较容易,考查试题也是常规题型,对于最后一问的开放型试题要注意能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给出观点。

安徽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期中考试颁奖主持词
  • 期中考试表彰大会主持词
  • 期中考试表彰会主持词
  • 期中考试表彰主持词
  • 中考心得与体会
  • 关于中考的心得体会
  • 中考的心得
  • 中考的心得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