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名山事业造句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1    阅读:

名山事业造句篇一
《答案》

1.(3分)答案:A解析: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2.(3分)答案:C解析: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3. (3分)答案:B解析: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4.(3分)答案:C解析:敛,退缩,收缩。

5.(3分)答案:D解析:①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是有时;④是奏章的内容。

6、(3分)答案:D解析: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

7、(10分)(1)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解析: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答案: 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解析:注意“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

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何灌随后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那么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8. 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答案:(1)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2)可以横绝峨眉颠 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3)云归而岩穴暝 山间之朝暮也

乙 选考题三、(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项彭先生的爱情故事是悲喜剧,不是生动曲折,张医师让彭先生讲故事是为了劝大家验血型。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外省人彭先生与台湾小姐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对话风趣而又细腻。B、“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错,秀鸾说过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的话,但没有这样做,也没有牺牲亲情

(2)(6分答: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解析:本题考查细节的作用,应考虑细节本身的内容,细节与上下文的关系,细节与主题的关系。

(3)(6分)答: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4)(8分)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25分)

(1)(5分)答案: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黄宾虹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力求华滋

浑厚的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是沪上流行的画风。B、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不是“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D、应是鉴赏、鉴别真伪的大行家罗振玉。E、本文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

(2)(6分)答案: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解析:从第一段中分层归纳,即可得到答案。

(3)(6分)答案: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解析: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语句“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可总结出答案。

(4)(8分)答案: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

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①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踊跃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3分) 答案:D解析: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用在表示灾难很快来临。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14.(3分)【 】答案:A解析:B并列词语搭配不当,应为“提供快乐的人性化服务”;C介词错误,“经过”改为“通过”;主谓搭配不当,在“80%”后加“的患者”;D、结构混乱,改为“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或者“让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15.(3分)【C】解析:⑤起领起作用,应位于开头;②⑥由“因此”连接;③①④是具体措施,先有机制,在执法,之后是淘汰、震慑,是后文“这样”指代的对象,应在最后。

16.(5分)答: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解析:抓住句子主干并单列为一个分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句中的定语或状语。注意使用“润滑剂”——介词、副词和关联词。长句变短句要抓住最难于理解的成分,使变后的文段语序合理,意思明了,前后通顺。

17.(6分)答案:略。解析:要内容合理,比喻贴切,句式相同。具体做法:①看清题干列出的几点要求,化仿写为填空。②分析仿写句:包括分析仿写句的句式特点、思想内容、修辞手法等。展开联想和想象,搜索仿写材料。③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做到内容符合要求,尽量写得新颖,有深意,带文采。修辞手法要符合事理和情理。总之,句式仿写要抄录句式,寻找对象,遣词造句,连贯得体。

名山事业造句篇二
《对联》

1、西湖龙井 张 岱

夜壑泉归,渥洼能致千岩雨;

晓堂龙出,崖石皆为一片云。

[简注]西湖:为浙江西湖。 龙井:在西湖凤篁岭上,泉水出自山岩,四时不绝,旧传井下有龙。今杭州之龙井茶由此而得名。 张岱(1579-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清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入清后,隐居山林著书。有《陶庵忆梦》、《西湖梦寻》等。 壑:沟池。《礼·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渥洼:水名,此指黄鹤山顶的龙池,据说出云必雨,此指龙井。联语由龙兴致雨而联想生发,造语自然,切地切景。

2、上天竺寺 前 人

佛亦爱临安,法像自北朝留住;

山皆学灵鹫,洛迦从南海飞来。

[简注]上天竺寺: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南。 临安:府名,今杭州市,南宋曾在此建都。 法像:指像。 北朝:朝代名,南北朝时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总称。佛教在南北朝时盛行。 灵鹫:即灵鹫山,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山中多鹫,故名。或言以其形似鹫头而称。释加讲《法华经》、《无量寿经》于此。省称灵山、鹫峰。我国往往沿用其名,如杭州之飞来峰亦名灵鹫。 洛迦:山名,即洛迦山,为补陀洛迦山的简称。相传汉梅福炼丹于此,又名梅岑山,在今杭州普陀县,四面环海,风景佳丽。与九华、峨眉、五台并称佛教四大名山。 联语融佛教故事传说于一体,诙谐有致,别有旨趣。 见《古今联语汇选》(一)

3、晋祠云陶洞 傅 山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简注]晋祠:在山西太原西南悬瓮山下,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一字青主,别号啬庐等。明末清初山西曲阳(今太原人)。明诸生,入清后隐居不出。有《霜红龛集》。虽被康熙朝征举为博学鸿词,并授中书舍人,亦不为所动。联语用名词短语互对,道尽隐居生活恬静幽雅,悠闲自得的情致。 见《古今名人联话》

4、书斋联 金圣叹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简注]金圣叹(1608-1661),本名采,字若采,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诸生。明亡,改名人瑞,字圣叹。入清,绝意仕进,从事著述。顺治帝死,以哭庙案被杀。有《沉吟楼诗选》。联语朴实无华,寓意情理于感慨之中。他在临刑前所题之“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一联,用“莲”谐“怜”,“梨”谐“离”。看来,这是金圣叹最大的不满意之事。此时此景,从容写出,坦怀自见。

5、无 题 前 人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水归器内,各显方圆。

[简注]上联说,是甘还是苦应当自尝;下联说,或方或圆,各有所长。联语论说入理入情,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见《中华对联大典》

6、题歌台 李 渔

休萦俗事催霜鬓;

且制新歌付雪儿。

[简注]歌台:在江苏南京芥子园。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浙江兰溪人。工小说,善联语,尤精谱曲。有《笠翁文集》等。萦:萦绕。霜鬓:耳边白发,喻年老。雪儿:隋末李密的美姬,能歌舞,密常选宾僚之佳辞付之叶音律为歌,称雪儿歌。李渔为清初戏剧家,其芥子园有歌台,教习演唱之处所。联语表现了他热衷戏曲,不受俗事所牵绕的心绪,感情真挚。 见《古今名人联话》

7、贺毛稺黄迁居 前 人

望重不宜居闹市;

书成恰似入名山。

[简注]毛稺黄:生平不详。望重:有声誉受人敬仰的人。名山:即名山事业的省称。汉司马迁撰《史记》,自序谓自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后以著作为名山事业。联语造句稳重,上联切迁居,下联切著述成就,颂扬之意,祝贺之情自见。 见《中华对联大典》

8、题今又园 前 人

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

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简注]今又园:由南京移居杭州后建,是南京芥子园的又名。繁冗:繁琐杂乱。尘市:取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句意。1677年,李渔从南京移居杭州,居西湖之滨,筑园名今又园,联语用对比和拟人手法,形象地描写湖山的美好和全家的欢悦。 见《古今联语汇选》(一)

9、贺张之鼐夫妇双寿 前 人

月圆人共圆,看双影今宵,清光并照;

客满樽俱满,羡齐眉此日,秋色平分。

[简注]张之鼐:字仲谋,号半庵,浙江仁和人。曾为李渔的诗文及《论古》写评。“月圆”句:张之鼐夫妇生日均在中秋。此句既切事,又切景。齐眉:即举案齐眉,典出《后汉书·梁鸿传》。旧时形容夫妻相敬如宾真诚有礼。联语处处照应“双寿”,诸如“双影”、“齐眉”、“清光并照”、“秋色平分”,恰是这副贺寿联的一大特点。同时,也体现了贺者的真挚情意。 见《中华对联大典》

10、赠贾汉复联 前 人

未闻安石弃东山,公能不有斯园,贤于古人远矣;

漫说少陵开广厦,彼仅徒怀此愿,较之今日何如。

[简注]贾汉复:字胶侯,号静庵,明末清初山西曲沃人。入清后,官至兵部尚书、陕西巡抚。安石:指晋时谢安,字安石,《晋书》载:东晋谢安石“累违朝旨,高卧东山”,年四十余始出仕。后为尚书仆射,领吏部。斯园:指其在北京西草厂所建之园亭,“贾弃而不居,改为乡馆,凡山右(即山西)名贤之客都门者,皆得寓焉。”少陵:即唐代大诗人杜甫,字子美。少陵,为汉宣帝许后之陵,在陕西长安县南,其地称少陵原,杜甫曾在此住居,自号少陵野老。广厦:杜甫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徒怀此愿”,但无法实现。联语意在褒扬贾氏,叙中有议,追昔抚今,

有感而发。 见《古今名人联话》

11、无 题 冒 襄

风流顾曲情如绪;

寥廓横空鉴若华。

[简注]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明末清初江南才子,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副贡生。入清不仕。有《水绘园诗文集》。此联作于1678年仲春,访友看梅遵属而作。风流:在此当指有才而不拘礼法,气度不同一般。顾曲:见《三国志·吴·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瑜必顾。’”后因谓欣赏音乐与戏剧为顾曲。绪:指连绵不断的情思、意绪。见南朝梁江淹《江文通集·泣赋》:“阗寂以思,情绪留连。”寥廓:旷远、广阔,语见《楚辞·远游》:“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此指书生意气。横空:弥漫天空。鉴:镜子,照镜子。若华:好像头发已花白。华,头发花白曰华。联语以顾曲周郎自比,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书生意气,情思如绪,已然白了少年头,似有叹惋之感。 见《明清楹联墨迹选》

12、拂水山庄 柳如是

浅深流水琴中听;

远近青山画里看。

[简注]拂水山庄:在江苏常熟。柳如是(1618—1664),女。本姓杨,名爱,改姓柳,名隐,又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明末清初江苏吴江人,一说浙江嘉兴人。钱谦益侧室。有《柳如是诗》行世。联语从感受中写山庄,动静相衬托,突现了拂水山庄优美的环境,宜居亦宜耕读。 见《中华对联大典》

13、九曲溪 黎士弘

九曲初通三岛近;

万山遥拜一峰尊。

[简注]九曲溪:在福建崇安武夷山。黎士弘(1618—1697),字媿曾,明末清初福建长汀人。顺治举人。官灵夏道。有《托素斋集》。九曲:概指黄河河道的曲折。唐高适《九曲词序》:“河图曰:黄河„„河水九曲,长九千里,入于渤海。”三岛:即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一峰:指九曲溪口的大王峰,是武夷山的第一峰。联语突现九曲溪的地理环境,溪流的曲折之势,一峰的挺拔之奇,尽在十四字中。 见《中华对联大典》

14、湘西草堂 王夫之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简注]湘西草堂:在湖南衡阳曲兰乡,乃王的讲学精舍。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衡阳(今湖南衡阳市)人。清初思想家、学者。入清后,隐居石船山下,发奋著述。有《船山遗书》等。清风:暗指清朝。明月:暗指明朝。联语用双关的修辞手法,表明自己不作清朝臣子的气节。正如他自题墓联云:“前朝干净土;高节大罗山。”另一自题联亦云:“留千古半分忠义;存大明一寸江山。” 见《中华对联大典》

15、题黄鹤楼 顾景星

鹤舞关河动;

云飞楚塞长。

[简注]黄鹤楼:在武昌蛇山黄鹄矶上。相传始建于三国时的吴国黄武二年(223)。因仙人骑鹤来去和崔颢题“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因而名盛今古。顾景星(1621—1687),清初湖北蕲州(今蕲春)人。联语简炼,笔力雄浑,大有一楼雄峙江汉之气势。 见《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

16、望江楼 笪重光

压江流以扶地脉,远瞩高瞻,则见玉垒云开,峨眉月朗,夔门日射,剑阁烟消,郁郁葱葱,助全蜀山川,钟灵毓秀;

凌井络而焕人文,闳中肆外,当如长卿赋丽,太白诗豪,坡老词雄,南轩学正,麟麟炳炳,为西川俊杰,播美扬修。

[简注]望江楼:在四川成都东门外的锦江南岸,古名“碧鸡坊”。清代以来,这里开始兴建亭台楼阁,植松竹花卉。笪重光(1623—1692),字在辛,号江上外史,晚号逸叟,清江苏句容人。顺治年间进士。官至御史。有《书筏》、《画荃》等。地脉:地的脉络。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北。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峨眉:山名,在四川峨眉县西南。夔门:峡名,即长江瞿塘峡。因地当川东门户,故名。剑阁:栈道名。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是川陕间重要通道,军事戍守要地。郁郁葱葱:形容气象旺盛美好。井络:泛指岷山一带。人文:指礼教文化。见《易·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闳中肆外:指文章蕴含丰富,文笔雄奇豪放。闳,内部宽大的样子;肆,放纵,不受拘束。唐韩愈《进学解》:“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长卿:指唐诗人刘长卿。官监察御史。他的诗内容广泛,各体长备。长于五言律诗,时人称他为“五言长城”。太白:即唐大诗人李白。坡老:即宋词家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南轩:宋代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官至吏部侍郎。与朱熹、吕祖谦等为讲学之友,时称“东南三贤”。著有《南轩集》等。麟麟炳炳:光明显赫。西川:此泛指四川。修:长处。联语气势不凡,思绪纵横。上联写四川风物景观,突出气象美;下联写四川人文历史,突出其文风盛况。概括说八个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见《中华对联大典》

17、赠陈维崧联 叶方蔼

浣花旧事谁能继;

桃叶新诗手自题。

[简注]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清江苏宜兴人。少补诸生。有《湖海楼诗集》。叶方蔼(?--1682),字子吉,号讱庵,清江苏昆山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卒谥文敏。有《叶文敏公集》。浣花:唐四川节度使崔宁妾任氏,因战功封浣花夫人。成都市浣花溪旧有浣花夫人祠。传说三月三日为浣花夫人生日。桃叶:晋王献之妾。因为笃爱,写诗歌之,名《桃叶歌》。联语写两个女人的故事,亦评亦赞,别开赠人联之生面。 见《中华对联大典》

18、山晓阁 朱彝尊

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

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

[简注]山晓阁:在浙江嘉兴,为孙中翰执升之园林。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chàng),

号竹垞,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任翰林院检讨。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纂辑有《词综》等。樊篱:篱笆。风月:指清风明月,借代美丽的风景。拘束:拘谨约束。户牖:门窗。联语用被字句特殊句式,描写山晓阁江山风月自然景观,本应无拘无束,任人欣赏题咏。寄意言外,别有所指。而长沙也可园的嵌字联云:“也不设樊离,恐风月畏人拘束;可大开门户,就江山与我品题。”嵌上“也可”,变换几个字,又是一番情趣。 见《古今联语汇选》(五)

19、题施粥厂联 前 人

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

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

[简注]施粥厂:施舍稀饭以济穷苦人的处所。联语以熟语入联,明白如话,含意深刻,大有劝世人多行善举,关爱他人之意,是劝戒,亦是自勉。 见《古今联语汇选》(五)

20、自题联 姜宸英

优游乐闲静;

恬淡养清虚。

[简注]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清浙江慈溪人。康熙年间进士。任顺天乡试副考官。有《姜先生全集》。优游:悠闲自得。闲静:安静寡欲。《淮南子·本经》:“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寞,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推而无故。”恬淡:安静闲适、淡泊,不慕荣利。《庄子·刻意》:“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清虚:清净虚无。《汉书·叙传》:“若夫严子者,绝圣弃智,修身保真,清虚淡泊,归之自然,独师友造化,而不为世俗所役者也。”严子,即庄周。联语虽短而富情致。寡欲则无贪求,淡泊则不慕名利,虽带虚无思想,但道出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旨趣。 见《中华对联大典》

21、卞 园 王士祯

梅花岭畔三山月;

宵市楼头一草堂。

[简注]卞园:在江苏扬州城北的小金山后面,为康熙年间扬州八大花园之一,所谓“八座名园如画卷”。今已不存。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清山东新城(今恒台县)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著有《池北偶谈》、《带经堂集》等。梅花岭:又名梅岭、长春岭,在扬州瘦西湖边,因岭多梅花,故名。三山:镇江市长江之滨和江中的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夹江相峙,世称京口三山。宵市:夜市。草堂:用茅草所盖的房子。旧时文人常称自己的住屋为“草堂”。联语未写卞园诱人的景致,而落笔于草堂、月夜,用闹市反衬园内清幽的环境,表现了园主人的淡泊情趣。 见《历代楹联选注》

22、大明湖历下亭 前 人

胜景画图开,忆老杜当年,豪气纵横倾北海;

酒痕襟袖满,自杭州至此,风光明媚似西湖。

名山事业造句篇三
《易望文生义的成语123》

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1、不刊之论:原意是不容消除或修改的言论,意即无须改动的好文章。(引申)“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者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不刊:不容删改。

2、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卒:尽,完。

造句:

(1)一些学生基本的字词句表达能力很差,写出来的东西不忍卒读,和人交谈时也是白话连篇。(x)

(2)他愈写愈细,感情也愈来愈重,真是一字一泪,令人不忍卒读……。(√)

3、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不足为训非准则。训:法则,典范。 造句:

(1)有人说,衡阳又发生特大火灾了,难道刚刚过去的“11.3”衡阳大火还不足为训?(x)

(2)什么“龙抬头”、“猪年命好”,都是些迷信说法,不足为训。(√)

4、差强人意:颇能振奋人心。(引申)大体上能使人满意。差:尚;较;稍微。强:加强;振奋。

造句:

(1)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x)

(2)一位教授给一个学生的论文评语中写道:“虽然作者力求在观点上能够推陈出新,但是论证过程差强人意”。(x)

注意:不能把这成语的意思理解为“不尽如人意”。

5、对簿公堂:在法庭上受审问。

薄:文状、起诉书之类。 对簿:受审问。

公堂: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

病句:

1) 事情一拖再拖,悬而不决,双方只得求助于法律,对薄公堂。(x)

2) 郑州一小区物业涨价,居民推交,双方对簿公堂。(x)

注意:对薄公堂不是双方打官司。

6、瓜田李下:在瓜田中不弯腰提鞋,在李树下不抬头整冠,以防被别人怀疑偷瓜偷李。 指正人君子要避嫌,不能使自己陷于被怀疑的境地。

造句:

1) 在官场多年的老李决定退隐归田,找出清闲的地方,养花种草,伺候庄稼,过一过瓜田

李下的生活。(x)

7、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逼真,生动,似乎只要叫一声,画中人就会从画中走出来一样。也可泛指其它艺术中形象的生动逼真。

造句:

1) 影片的编导者着力刻画了姚杏春的“智”与“痴”两个方面使她的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

血肉丰满,呼之欲出。(√)

8、江河日下:指大江大河的水,日夜下流而不止。比喻事物日趋衰落,情况一天不如一天,一般用于事物的比喻。

造句:

1) 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

冷静的思考环保问题。(x)

2) 在霸权强权下的美国传媒的社会声誉江河日下。(√)

9、久假不归:早期形容假借仁义的名声而不实行,后来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假:借

造句:

1) 今日各处人员有不告假而行者,有久假不归、托故续假者,有散各地自由行动者,若不

严刑取缔,必致纪律扫地。(x)

10、空谷足音:极难得的言论。

因音:知音和言论。

造句:

这张专辑空灵的意境如同空谷足音,天籁之音让人难以忘怀。(x)

11、名山事业:指著作立书,写不朽作品。

造句:

1) 一位建筑商有感于中小学生因校舍质量安全造成惨重伤亡,发誓要把自己的事业干成名

山事业。(x)

12、目无全牛:比喻技艺高超。也比喻洞察事理,办事熟练。

造句:

1) 一位教师说如果只将知识零散地教给学生,就会让学生们“目无全牛”,缺乏对知识的

整体感受。(x)

13、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说话不利索。

造句:

1) 人们总是对爱情充满期待,可当爱情真正来到身边的时候,人们又难免自怨自艾,这种

期期艾艾的感受真折磨人。(x)

14、七月流火:通过天人现象的描述表达天气即将转凉。

造句:

1) 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x)

15、秋毫无犯:指丝毫不侵犯别人的权益。常用来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

造句:

1) 春游前,老师告诫学生们说:“我们这次出游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要做到秋毫无犯。”

(x)

最易用错的成语

16、人面桃花:用来形容一见钟情而又不能再度相见的女子,后来引申为曾经邂逅有情人的时光和景致。总之,这个成语赞美女子美丽娇艳,没有什么关系的,它与容貌无关。如果要形容一个女子面容姣好,可以用一个形容的词语——面若桃花。

17、三人成虎: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不是人多力量大的意思。

18、上下其手:表示玩弄花样,串通作弊的意思。不是耍流氓的意思。

例句:

1) 近两年,股市风云变幻莫测,曾经一度以火箭的速度直冲历史最高峰,其中不乏投机

者与企业相互勾结,玩弄手法,暗中操作,像这种枉法作弊行为就可以说是“上下其手”了。

19、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不是“首先”的意思。“当”:承受。“冲”:要冲。

病句:

1) 干工作、搞改革需要敢闯敢试,打破常规,打破平衡,难免会得罪一些人,首当其冲这

样做的人,自然也就容易成为有争议的对象。(x)

例句:

1) 今天晚上恐怕会发生抢劫的事情,高家是北门一带的首富,不免要首当其冲,所以还是

早早避开的好。(√)

20、首鼠两端:既要顾头又要顾尾,形容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或动摇不定。

原意:老鼠性多疑,走出洞外时,总是两头观望,畏首畏尾,所以叫“首鼠两端”。 病句:

1) 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美德两国首鼠两端,但美国总统布什说:我们可以在意见

不合的情况下仍保持朋友关系。

此句的错误在于:把这个成语理解为“意见不一致”。

21、身无长物:一个人身上没有一丝一毫多余的东西。“长物”:多余的东西。也可以说成“别无长物”,引申为表示贫寒,身边资财甚少的意思。

病句:

1)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果胸无点量,身无长物,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x)

22、师心自用: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的意思。师:以„„为师,“师心”:即以心为师。“自用”:是按照自己主观意图行事的意思。用以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具有贬义。

病句:

1) 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上,一位领导发表讲话:“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广大教师勤勤恳

恳,师心自用,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杰出的业绩”。

23、屡试不爽:指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

病句:

1) 我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心情槽糕透了。(错)

例句:在进行商战的时候,降价是商家屡试不爽的高招。(对)

24·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避免冲突。或比喻自己不敢与别人相比的意思。 舍,是古代的行军用语,大约三十里。

病句:

中东地区频繁的冲突令众多游客退避三舍,这种情况给中东旅游的发展带来很多困难。 25·望其项背:比喻能赶得上或比得上别人。

项,颈项。背,脊背。

病句:

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

其他军球队望其项背。

注意点:“望其项背“一般多用于否定意义的句子,如‘不能望其项背‘非某某所能望其项

背’如果使用不小心的话就会将这个成语意思用反。

26·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正直。

病句:

我们要杜绝一切危言危行,为安全生产创造条件。

例句:现代社会提倡和谐,而在通往和谐的路上也需要更多的危言危行。

27·文不加点:指写文章不需改,一气呵成。这是对文章很高的赞美。后人常用“文不加点“来形容一个人思如泉涌。点,修改,改动。

注:古人写文章时,如果出了错就随手在错字上加一个点,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病句:那一次,我的报道写得很成功,很难得地在领导那儿文不加点地一次通过。 28·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即风调雨顺的意思。

病句:在那五风十雨的日子里,我们经历了太多的人间苦难。

29·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舍弃(也指收罗的东西太多,没有遗漏)。

病句:当人们纷纷向灾区捐款捐物的时候,你却细大不捐,这样做你不觉的羞耻吗?

例句: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灾后撰写了一篇文章:《细大不捐,雅俗无论——如何促进慈善

捐款》。

30·狭路相逢: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多用于仇人或竞争对手之间,不能用于老朋友。

病句:我们两个老朋友快二十年没见面了,想不到在异国他乡狭路相逢,我们俩又是握手又

是拥抱,兴奋之情简直难以抑制。

31·下里巴人:泛指通俗文艺。下里,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表明做歌曲的人和地方。)

32·虚位以待:空着位置等待。(虚,空着。)

例句:诚邀有志之士加盟,三个经理岗位虚位以待。(对)

33·学而优则仕:学习有了余力不妨进入仕途历练自己,也造福百姓。

优,有余力,不是优秀美好之意。

34·炙手可热:手一接近就热得烫手,比喻财势大气焰盛。(这个成语专门用来形容权势熏

天或专横跋扈的人物。(炙,火烧肉)

病句:股票市场风云变幻,某个时期总会有一支股票一路飘红,极为抢手。这时期有媒体就

名山事业造句篇四
《易错的成语解释》

1、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洗心革面: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

脱胎换骨: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3、开诚布公: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重在“表白”,多跟“说”这一类词语配合使用;

推心置腹:多形容内心的态度、行为,比喻真心待人。

4、妄自菲薄:过分的看轻自己。多指心理状态,精神面貌,语意较轻;

自暴自弃:指不求上进,甘心落后。多指行动表现,语意较重。

5、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洋洋自得: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这个词语经常需要动作行为配合。

6、束之高阁:比喻放着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侧重在不理睬、不处理。

7、字斟句酌: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后指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

8、挖空心思:比喻费尽心思,想尽一切办法。有贬义。

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中性词。

9、处心积虑: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多用作贬义。

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10、耳闻目睹:亲耳听到,亲眼看见。(影响与否不重要)

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强调受到深刻影响。

11、含糊其辞: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强调说得含糊不清。

闪烁其词: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重在不肯说出真相。

12、惨绝人寰:形容惨痛到了极点。

惨无人道:残酷、狠毒到极点,残暴而灭绝人性。强调无人性,不讲理。

13、饱经沧桑: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14、光明磊落:胸怀坦白,正大光明。侧重品质。

光明正大:现多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15、美轮美奂:古时形容房屋建筑高大华丽,现也常用来形容人家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美轮美奂本只形容建筑之美。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朵一齐开放,十分艳丽、好看,也比喻事物繁荣兴旺、丰富多彩。

16. 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经常用来形容大自然创造的美。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高超。

17. 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也有很有效地做之意。

望其项背:形容差距不大,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如果是差距过大用“望尘莫及”。

18. 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后也指没有什么是做不出的(多指坏事)。

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

19. 耸人听闻:故意夸张使人震惊,强调主观目的。

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

20.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认为是对的。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21. 绘声绘色: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如果是模仿的非常逼真要用“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22. 文不加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飘浮着的云和流动的水一样。

23. 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并不是形容没有人。

车水马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二)易错解成语(24个)

1.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2.三人成虎:比喻谣言多人重复,就能使人信以为真。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3. 忘乎所以:因过分得意、兴奋而忘记一切。形容得意忘形。

4.一言九鼎: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主要作用。

5.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干在适当的时机迅速地显现出来。

6.蓬荜生辉:多用于获赠书画、陈设或对客人来访时的一种谦语。

7.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不是不可理解。)

8.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不是不能使人满意)

9.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第三方。

10.弹冠相庆:比喻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多用于贬义。

11.罄竹难书: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12.忍俊不禁:指一件事情让人忍不住要发笑。词语后面不能接笑。

13.汗牛充栋:只形容藏书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

14.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15.见仁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16.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17.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到达不了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

苦心。

18.不知所云:指说者语言紊乱或空洞。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19.相敬如宾: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20.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变的言论。

21.刮目相看:这个成语是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2.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23.饮鸩止渴:贬义,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计后果。

24.天伦之乐:形容父子或兄弟之乐。

背诵秘诀

成语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面对中考短短的复习时间,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分析易混用的词语,以这些词语为抓手进行针对性的强记;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积累中考常考的平时常用的成语,不要过多纠缠词语的意思,特别是不常用的偏词,在记诵的时候可以通过造句的形式,以帮助自己理解性记忆。

中考真题

1.(08年浙江省宁波市)下面这段话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细节来自观察,真知出于实践,语感源于积累。唯有深入细致的观察、苦心孤诣(A)的实践、持之以恒(B)的积累,才能妙笔生花(C),才能用少数几个句子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D),活灵活现!

2.(08年长沙市)结合语境,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B.长江上游顺江而下的大量“白色垃圾”严重污染水面,清理“白色垃圾”已迫在眉睫。(白色垃圾: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废弃塑料及制品。)

C.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指牛的脾气很大。)

D.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3. (08年福建福州市)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上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汶川地震,举世同悲; ,患难与共,尤显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同胞情。

国殇之日,重生之时;中国挺住,四川雄起,愈见华夏儿女 的民族魂。

A.风雨飘摇 百炼成钢 B.风雨飘摇 百折不挠

C.风雨同舟 百炼成钢 D.风雨同舟 百折不挠

4.(08年湖北黄石市)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试根据相关提示用初中古文中出现的成语补全文段。

当前行中暂时落后时,我们是选择沉沦退缩还是奋勇向上?吴下阿蒙说我们当努力向上,总有一天让别人发出“ ”的感叹。在道义面前,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时,我们是选择苟且的生,还是凛然的死?孟子说我们当 。

5. (2008年贵州遵义市中考试题)填字组词。

①无所 从 ②不言而 __ ③ 不成声

④孤陋 闻 ⑤坚持不 __ ⑥ 后余生

参考答案

1. A 2.C 3. D 4.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舍生取义 5.①适 ②喻 ③泣 ④寡 ⑤懈 ⑥劫

五风十雨:(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五天刮次风,十天下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懂得大道理的人。泛指见多识广,学问深厚的人。

三人成虎:三人谣传说有老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老虎。比喻流言惑众,容易使人误假为真。

名山事业:可以藏之名山,世代流传的事业。多指着书立说。

明日黄花:明日,重阳节后。黄花,菊花。重阳节过后的菊花。古人讲究重阳节赏菊花,重阳过后,赏菊就没有多少兴味。比喻迟暮不遇之意。后也比喻过时的或没有意义的事物。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妙。又形容自然风光美好。

求田问舍:舍,房屋。到处谋求买田置屋,形容胸无大志,只知营私。

表里山河:表,外表;里,里面;山河,指太行山与黄河。后亦泛指高山大河。指一面依山,一面临河。形容地势险要。

名山事业造句篇五
《语文:2012高考二轮复习教案_专题10_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突破》

专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突破 教案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掌握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难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练结合、注重规律归纳

【教学时数】 7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解读

传记是记述人的生平事迹的一种重要文体。阅读传记,可以追溯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以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可以探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可以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还可以观照历史的沧海桑田,社会的光怪陆离,丰富阅历,陶冶情操,提升识见。

(一)传记的种类

1、自传或他传:自传是自述生平事迹的实录(如鲁迅的《鲁迅自传》,《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他传则是他人撰写的(如《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等),具有一定文学性,却不同于自传体小说。

2、评传: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思想、生活和贡献的文章,所写对象大多是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著名人物。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如《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等)。

3、回忆录

(二)传记的特点

1、真实性。文学性传记也要达到艺术真实。(史学性和文学性两种,前者强调事实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在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是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象和细节虚构。)

2、概括性。人物及人物事迹要有选择。

3、通俗性。

高考试卷中置于实用类文本视野下的人物传记阅读,其主要考查目标及相应的能力层级有: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考点例说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二)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即精读全文,能分析传记文本的叙事语调(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及其在语言表达的风格,品味其写人、叙事、抒情、议论等方面的技巧运用,揣摩其遣词造句的特点;能梳理传记的结构层次,把握叙事线索,区分主次、详略、疏密、繁简;能概括传记的主题思想。

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三)分析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即细读全文,能分析传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能分析传记选材组材的特点与用意,能区分传记的主要常见类型,如自传、评传等一般写作特点。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

文相似,从结构章法上看有单线推进、有双线并行,从描写技法看有对照、衬托、象征、渲染、场面描写和细节勾勒等,从修辞手法看,有引用、比喻等等。

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要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四)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阅读传记,应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作者的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倾向,把握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事件和细节是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的描写,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还要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的文字,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五)关于实用类文本“探究题”的探究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从不同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时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要注意的是,高考考查一般访谈对象应该是该领域的专家,必有其独到之处,对其观点不要轻易完全否定。

(一)命题方向

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考查的侧重点和考察目的不尽相同:“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和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鉴此,“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命题有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做文章:

1、在理性认知上做文章

“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等文本虽然在写法上可以综合多种表现手法,但它们的一大特点便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写在文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诸多事情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命题者不会轻易放过。因此,这里面就有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和蕴含着许多有待探究与阐发的问题,需要我们用理性的认知去加以判断。

2、在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上做文章

“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考命题不会回避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的考察。“鉴赏评价”层级中的“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层级中的“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等都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思考”、“判断”、提出“见解”。

3、在贴近文本、整体感知上做文章

无论是分析综合,还是鉴赏评价,抑或是探究,都强调贴近文本,靠“文本”下篙,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超越文本的妄加发挥,是不适宜的。而整体感知,说白了就是不要将文本的组成“要件”肢解,而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读。“调查报告”、“新闻”等文本,有可能除正文之外,会附加诸如“背景资料”“补充介绍”等链接材料,阅读与解题时要善于将其与正文联系到一起进行信息的萃取、问题的提炼、价值的分析与意蕴的探究。

4、在文本的未定点或空白点上做文章

任何一个文本(包括实用类文本)都有一些未定点或空白点,有的可能不是访谈双方讨论的中心话题,有的可能不是作者陈述的主要方面,有的可能是作者未作评判的事情主体间的意见分歧,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提出的疑点或难点,等等。这些方面常常成为命题人用以考察学生的辨别能力强弱、思维品质高低的命题点。

(二)命题的设问方式与角度

1、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选材角度)

2、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结构角度)

3、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社会影响角度)

4、对标题成败的探究

5、探究文本中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答题要领

这个考点要求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1、有明确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高考真题

(2011新课标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问题设计: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 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 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黄宾虹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是沪上流行的画风B、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不是“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D、应是鉴赏、鉴别真伪的大行家罗振玉E、本文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

(2)答案: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名山事业造句篇六
《第五章 广告文案的构成与写作(之三)》

名山事业造句篇七
《第5章__广告文案的构成与写作3》

名山事业造句篇八
《如何背书》

如何背书-名师谈背诵  语文学习的方法很多,怎样学习?光看不行,非读不可;光读不行,还得靠背,通过背把所学的内容记熟记牢,把别人想的内容和思路,说与写的材料和条理一一印入自己的心田,在不知不觉中流向你的舌头和笔头。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读再读反复读,自然就背熟了。“万卷”,是极言其多,并不是非九千九百九十九卷加一卷不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是唐诗三百首,也无非是讲要多“熟读”一些。总之,会背的诗文得有一定的数量,太多,时间不够;太少,如雨落大海,起不了什么作用。当然,背的一定得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如此,才会真正受益。  背诵,对很多同学来说是一件“苦事”。为了完成任务,往往死记硬背,像挤牙膏一样,想一句背一句,甚至想一个字背一个字,结结巴巴,不但原文的情味在他的背诵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背过很快就会忘记得干干净净。这样背书,益处不大。背书应当自然成诵,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泻出来,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书上的文句都是我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话语似的,书上的意思都是从我自己心里生发出来一般。只有自然成诵,才能把书上的营养真正化为自己的血肉,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值得背诵的文章,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自然成诵的过程是不断体验名家名篇思想感情的过程,也是不断领悟名家名篇语言魅力的过程,随着自然成诵的名家名篇的增多,你的思想境界、语言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背诵,除了多读、熟读,固然没有什么“秘诀”;但也不可不讲究方法。其一,先求理解,懂了就比较容易背。不懂就背,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在背之前,文意、段意、句意、词意应当有个较为准确、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全文的脉络、结构和一些关键性语句及其上下文之间的关系都得了然于胸。其二,必须读对。字音、句读、语气、句调等如果读得不对,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你背熟的也是错的东西,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其三,不能心急,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一段一段地背;一段之中,要一句一句地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如操之过急,反而容易忘记。试背的时候,如果背不下去了,不要马上翻课本,要反复追忆,实在想不起来了,再看,就会记得更牢。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讲的方法都是辅助性的,最要紧、最根本的还是多读、熟读,不是为了背而去读,而是一遍又一遍用“心

”去读。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看不仔细,心眼不专一的朗读,则记忆不能长久。”用“心”去读,读它七八十遍甚至上百遍,最后你即使不把注意力集中于背诵,书上的语句也能从你口中顺顺畅畅地倾泻而出。这样,当你说话、写作时,你所背的语词、句式就会自然而然地涌向你的舌头和笔头,你的所思所感也会逐渐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读书背书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但少年却是最佳时期。幼学如漆,因为这时记性最好,背下来的书到老都不会忘记。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直到暮年还在每天读书、抄书,但是,他说:“随抄随记随忘记,偏记儿时读过书”。著名作家、诗人邵燕祥在回忆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文章中写道:“年纪大了,记忆力日衰。但早年记诵的一些断章警句,还时时浮上心头。我因为背书不愿意出声,记得不牢,吃亏不少。……背诵,不仅有助于理解、领会,对于音调铿锵的诗文,这更是整体审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吧?”巴金说他少年时熟读《古文观止》,“这两百多篇文章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茅盾在年轻时能够流畅地背诵整部《红楼梦》,这于他后来的写作确实大有裨益。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大串。我们当然不必像茅盾那样把整部《红楼梦》都背出来,但背诵一定数量优秀的诗歌、文章、段落、警句等,将使我们终生受益,这一点确实是无庸置疑的。  同学们,背诵这样重要,别再迟疑,还等什么?趁年少快快开始行动背诵吧!  ...............................................  怎样学习古文?  翻开《唐才子传》,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能读懂古文,还会写古文。是不是当时人特别聪明呢?再看近代人,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学完《五经》。可见今古人的聪明是相似的。那么为什么现代人读古文会成问题呢?这应当跟读法有关。前人读书,刚启蒙时,对读的内容几乎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豁然贯通,完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其关键就在于熟读背诵,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假如不是如此,读了一篇课文,记住了文中一些生字和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生字是“点”,句子是“线”。“点线的懂”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字的解释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因上下文的关系而有变化,在不同的结构里也会改变原有的词性,有了不同的用法,碰到这个字的解释或用法有变化时就不好懂了。记住了一篇课文中所有的生字和句子,这叫“平面的懂”,“平面的懂”只记住了这篇课文的生字和句子,在别的课文里,同样

的字,假如它的意义或用法有了变化,就看不懂了。因此,“平面的懂”也还是不够的。而把一部书全部读熟就不同了。比方“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4次,开始不懂,当读到十几次时,渐渐懂了;读到几十次、上百次时,懂得就更多了。如,在《学而》篇里:“孝弟(孝敬父兄)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同‘欤’)。”这个“仁”是指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即仁德。在同一篇里,说:“泛爱众,而亲仁。”这个“仁”指具有仁德品行的人。在《里仁》篇,说:“里(居住)仁为美。”这个“仁”指有仁德的地方,相当于好的环境。在《子路》篇里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思是假使有王者兴起,一定要经过三十年才能推行仁政。这个“仁”解释为推行仁政,改变了原有的词性,成了动词。在这些句子里,“仁”字作为仁德的基本意义没有变,只是由于上下文的不同,具体的解释或用法有了变化。懂得了这些具体的变化,这就是对“仁”字的“立体的懂”。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废科举,兴学校,学校里不读《论语》,改读教科书了,但是从学校里毕业出来的学生,还是会读古文,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的学校也教文言文,一到中学,就教传诵的古文,不但教,还要熟读背诵。当时的中学生,熟读背出了不少篇古文,他们对读熟背出的不少篇古文中的字,也就有了“立体的懂”;因此要会读古文,熟读背出足够量的古文也行。学会读古文跟学会读外语相似。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小时候读外文,老师挑出书中的精彩段落来要学生背,这次背一段,下次再背一段,积少成多,就背出不少段落了。这是吕先生他们所以对英文有“立体的懂”的原因。朱熹讲读史书,挑重要段落来读,跟吕先生的讲法相似,可以参考来使我们达到对古文或外语的“立体的懂”。结合熟读背诵来讲“立体的懂”,还有一层含义,即培养语感。学习古文也是学习语言。把方言区的孩子送到北京来念书,不用教他北京话,过几年,他的北京话就讲得好了,从发音到用词都北京化了。他回到家里,听到大人讲话不合北京话的标准,还会起来纠正,因为他已有了北京话的语感了。学习古文也这样,熟读背诵了一定篇目的古文,对于古文的用词造句,尤其是虚词的运用都熟悉了,也就会理解了。  (作者 周振甫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06年7期,有删改)  ........................................................  文章好,最忆是“观止”  说到中国古代的文章,一般人的第一印象,一定是《古文观止》,这就如同一说到古代诗歌,就一定会想

到《唐诗三百首》一样。《唐诗三百首》的编者为蘅塘退士孙洙,《古文观止》则由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联手完成。这两本书有不少相似之处,一是在时间上相去不远,《古文观止》的印刷时间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唐诗三百首》的编成时间是乾隆二十八年春天(公元1763年),都是“康乾盛世”的产物。二是编选者的意图大体一致,孙洙在题辞中说:“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录为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吴氏叔侄编《古文观止》的目的也是“正蒙养而裨后学”,他们所选的二百二十二篇古代散文,都带有雅俗共赏的性质,这是它可以流传城乡、发生极大影响的根源。孙洙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话,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人陈蒲清先生在谈《古文观止》时也戏仿说,“熟读古文两百篇,等闲可过文言关”。在某种意义上讲,《唐诗三百首》与《古文观止》是青年人学习、了解中国古典诗文最重要的入门读物,所以每次在开中国诗学课时,我都会问一句:“有谁通读过《唐诗三百首》与《古文观止》吗?”但很遗憾,现在的青年学生是很少能给我一个满意答案的。  尽管前人对《唐诗三百首》与《古文观止》也略有微辞,但平心而论,这两本书选得已足够好了。至于为什么?我想最主要原因,在于刘勰讲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时至清代,中国古代文章已经写得过于烂熟,它在文体上的各种变数与潜力,大体上也已发挥殆尽。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说的那种情形,“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不仅复古没有出路,就是抒写性情的一路,也明显是在明人小品面前屋下架屋。或者说,曾经辉煌过许多世纪的古文,已到了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凄凉晚境了。但另一方面,文学创造力衰退、写不出好文章也不见得就是坏事,它使清人对文学作品敏锐的判断力与很高级的鉴赏眼光具有充分伸展的空间,清代人不仅勤于在文献编辑上下工夫,而且不少集子都编得极好,原因也许就在这里。鲁迅先生曾说,选本显示“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而是“选者的眼光”,而如果一个选本选得好,其影响则“远在名家的专集之上。”如果说编选本身也是一种对古代文学的二度创造,那么这既是清人文学活动的一个特色,也是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具体到《古文观止》,编选者的眼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基建工作做得很好。“文必秦汉”是明代复古

运动的一个口号,表明了先秦两汉文章在中国文学中的权威地位。但由于年代的久远及文字的变迁,其中“佶屈聱牙”的东西也为数不少。尽管文章枯燥难读,但由于这个基础很重要,《古文观止》还是从周、秦、汉三朝选了72篇文章,几乎占到全书的三分之一。它的好处很多,比如可以砥砺读者的“小学”功力,增加其文史学养,了解中国文章的源流,以及培养读书人“读书莫畏难”的意志等。二是对唐宋文的不凡识见。唐宋文是中国古代文章中的重中之重,尽管吴氏叔侄唐文选了43篇,宋文选了51篇,篇幅近全书的一半,但相对于数量庞大的唐宋文本,仍可谓是杯水车薪。尽管不可能说它没有遗漏,但入选者却都可谓篇篇珠玑,没有次品可以挑剔。有意味的是,所选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在数量上又以韩愈居首,计24篇,苏轼以17篇次之,这既突出了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特殊地位,又反映了最受中国人喜爱的东坡先生的影响力。三是文章观念开放,没有什么门户之见,惟好文章是录。在文体上也兼收并蓄,《古文观止》的文体有三十多种,基本上涵盖了古文的各种体式,对于读者全面了解古文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它反映了编选者在立场上的客观中立,不以私见而牺牲公心。有清一代,桐城派在文坛上的影响当然最大,余波一直延伸到现代文学中,所以五四时期的一个口号就是要打倒“桐城余孽”。桐城派扛鼎人物姚鼐也编过一本《古文辞类纂》,尽管表面上是“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但正如曾国藩所说:“必以义理为质,而后文辞有所附,考据有所归”。受这种观念的拘束,所选文章就难免有门户之见,所以它的实际影响反而比不过吴氏叔侄。  为什么说实际影响呢?这与吴氏叔侄的出身寒微有关。自有了《古文观止》以后,尽管大多数的读书人都是由此捷径而登堂入室,但或是忌讳吴氏叔侄私塾先生的身份,或是出于拉大旗作虎皮的攀附心理,一般人很少再提及这本发蒙时期的读本,而把他们的成功与一些名头山响的集部之作挂靠起来。文人的势利于此亦可见一斑。但话说回来,也正是由于吴氏叔侄寒微的出身,与《文选》一类被当作名山事业来经营的皇家图书编辑不同,他们更注重的是中国古代文章对一般人的启蒙、摹仿等基础训练作用。尽管吴氏叔侄留下的生平材料很少,但可以想见,他们古文读得烂熟,很有会心,又有很好的普及教育意识,这就是《古文观止》的实用价值特别大的原因。鲁迅先生曾感慨“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而《古文观止》就是这难得者之一。其中的许多篇章,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朗读手册中的经典语句
  • 2020年建军节致敬抗洪救灾英雄的句子80句
  • 抗洪救灾横幅宣传语80句
  • 有关安全教育的句子段落
  • 高温防汛标语80句
  • 抗击疫情暖心金句100例
  • 关于战胜疫情经典金句
  • 防控疫情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