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论语孝道语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5    阅读:

论语孝道语句篇一
《论语中孝道语句的分类》

《论语》中孝道思想的语句

学而第一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

政。奚其为为政!”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公冶长第五

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雍也第六

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于其粟五

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

 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子罕第九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颜渊第十二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路第十三

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     

 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微子第十八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

能也。”

尧曰第二十

论语孝道语句篇二
《读_论语_行孝道》

中国校外教育                                     教研探索

读《论语》行孝道

刘洪生◆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中学,广东 东莞)

“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现在的中国大地却出现了严重的孝道危机,存在着种种不孝现象,当今子女不孝的原因是由于受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以及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论语》中的有关孔子的“孝”道,做好“养亲”“敬亲”“关亲”“承志”“安葬”“追念”等方面的工作。重新恢复“孝”道

孝道伦理孔子论语

一、孝道出现严重危机

1.农村养老问题触目惊心,孝道失传严重

当然,,他们不愁吃,”,“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

据2006年2月8日黑龙江报业集团的《生活报》“农村半数儿女对父母麻木”。()。赵又春先生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孔子把存矮、偏、旧房里住的是老人,以别乎?”《论语・为政》

不上两次肉,,有“敬”的情感看作是“孝父母”不同于“养犬马”之所在,实际上是把这看

这些老人不是村里的“五保户”,,但由于儿女他们对儿女多有抱怨,但大多不忍心将儿女告上法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老人的儿女生活水平至少高于父母几倍乃至更多。很多儿女们认为,父母没冻着,没饿着,就是自己尽孝的最高标准了。

子女不孝是家庭养老问题的一个根源。

2.孝道失传原因分析

作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敬”的情感就不是动物的本能,而是人伦关系引觉按“人伦之道”来生活。因此,缺乏对父母的敬,在形式上是抹杀了待父母和待犬马的区别,本质上则是没有把自己从动物中提升出来,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把自己降为动物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孔子认为,有事弟子服劳,有酒食父兄先尝,还孝乎?”《论语・为政》不能算是孝,只有发自内心的,才是真正的孝。这段话启示人们,老人不仅

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孝的本质在于对父母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真有这情感,则一般说来,总能对父母心平气和,和颜悦色,决不会颐指气使,粗鲁放肆。至于体力上的侍候和物质上的供给,人和人之间会因客观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些人有时候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这并不说明就是不孝。“敬爱之情”和表现这情的“色”,则不受客观条件限制,是人人都同样可以有的,谁也不能拿“条件不同”来为自己对父母粗暴无礼的不孝表现开脱、辩护。

③要“关亲”,关注父母的身体病痛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

)。衰老是人生的必然过程,这是任何事物都逃脱不了的命运,人当然仁》

的不尽孝,使他们成了“三不管”,其生活境况反倒不如无儿无女的老人。发的人的心理反映;确认孝不仅是“养父母”,一定还要有“敬父母”,就是自

为什么我们周围会出现这么多不孝子孙呢?这里面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1)八十多年前,以胡适、陈独秀为主将的一批青年掀起了一场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新文化革命运动”。“运动员”们抱着“打倒孔家店”的决绝姿态,否定了作为中华两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学,一概拒斥儒家学说,全面排挤了儒学内涵中的包括“孝”道在内的道德文化、人文精神的倾向,产生了把以孔孟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绝对对立的片面性。

(2)“文化大革命”这场充满强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斗争”、“批林批孔”的“文革”运动,使儒学历经空前的厄运。

(3)近十几年来,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也使一些人拜金主义严重,亲情

淡漠。

(4)现今的各种法律中不像古代有专门针对不“孝”的惩罚条文,对不也一样。人老了,作为子女的,应该为父母的长寿感到高兴;但人衰老了,

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很容易生病。父母生病了,要去请医生,及时为父母治病。要精心的熬药、喂药。父母重病的时候,除非极为特殊的情况之外,儿女们一定要轮流守候在父母的身旁,多给父母一些精神上的关怀。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父母在临终前,总想见到自己所有儿孙,多给一些临终关怀,让他们平和地带着微笑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刻。

()。朱熹《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四书集

注》解释为“‘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

孝敬父母的人只能从道德层面加以谴责。

凡此种种导致了作为全球文明的礼仪之邦反而出现了孝道缺失的严

重危机。

二、研习《论语》“孝”道,大力弘扬孝道儒家开创者———孔子,对作为生活伦理的孝道,在《论语》中并没有专章的论述,多数是散见于该书的一些章节,但仔细研读,我们还是会发现,书中阐述的孝道还是有系统的论述。兹分析如下。

孔子认为,行“孝”的全过程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论语》礼。”《论语・为政》里面记述的“孝”行,主要体现在“事生”和“事死”的表现上;判断是否尽到孝的标准为是否做到让父母无忧;行孝道

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范氏曰:‘子能以父母之心

为心则孝矣。’”古代交通不便,音讯难达。不仅子女思念家乡亲人,在家的父母更是担忧子女。若父母急切有故,招之不得,将遗父母终天之恨。孝子顾虑及此,故不远游。

当然今天交通发达,通讯便捷,地球成了“村”,可能不再有此问题了。但自己外出前应该跟父母商量,最起码要告知;达到目的地后也应该及时打电话、写信或发个短信之类的方式告知父母自己已到达目的地,报个平安,才称得上是“孝”。

④要“承志”,继承父辈的意愿、志向

子女继承父母遗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儒家提倡的孝的内容之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曾子曰:“《论语・里仁》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

的作用是不“犯上”、不“作乱”。

1.《论语》里的“孝”行———“事生”和“事死”(1)“事生”要做到养亲、敬亲、关亲、承志

①要“养亲”,供养父母,管吃管喝。这是最低要求

()。古代“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论语・为政》十分重视对父母的奉养,奉养父母是作儿女的重要义务。所谓“养”,就是

起码要保证父母的衣食住等方面的物质生存条件,使他们不饥不寒。在我国,在城市里,原先有工作的老人,多少都有点退休工资,大部分老人,基本生活没问题。在农村,情形就大不相同了。老年农民夫妇的生活几乎全靠儿女供养,所以,“养”在农村就成了老年生存的大问题。现在,农村不孝顺

()。(下转第32页)父母、奉养父母的很多,这些忤逆的儿女们应该受到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

08/2009

29

中国校外教育                                     教研探索

最大化的接近现实情景成为可能,从而极大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其一体化而最终形成交际技能”。在这种自然的、真实的,有着实际的交际目的和交际需求的情景下,学生能够形成实际、有效的交际能力。

3.虚拟语言学习环境是实现任务型外语教学途径的最佳手段

学的正反拨作用。

四、结论

虚拟语言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具有高仿真性、交互自然、使用便捷等特点,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自然习得语言的环境。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虚拟语言学习环境的应用将极大提高我国外语教学质量,特别是听、说教学质量。21世纪外语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信息技术,而高度仿真化的虚拟语言学习环境将成为未来外语教学科研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郑艳群.[J].世界汉语教学,1999,

(2).

[]仇鑫奕.[J].外语电化

在外语教学中提倡任务型教学途径,目的在于设置任务为学生提供交际机会,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自然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言语技能。然而,“任务型教学途径是在国外二语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日语的环境下学习者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得到自然地复习巩固和自然地交际运用,因而效果甚佳。在我国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要实现任务型教学无疑是困难的”。在虚拟语言学习环境中,可以根据相关理论设置与学生语言水平相适应的虚拟交际任务。学生经教师指引,通过完成虚拟语言学习环境的交际任务来提高自己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从而贯彻任务型外语教学途径。

4.虚拟语言学习环境是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2).

[3].[J].山东外

,2008,(2).

[4]JamesMilton,AnastasiaGarbi.VIRLAN:CollaborativeForeignLan2

guageLearningontheInternetforPrimaryAgeChildren:ProblemsandaSolution[J].EducationalTechnology&Society,2000,(3).[5]马冲宇,侯晓舟.第二语言习得策略的关键:虚拟语言环境的创建

[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6]О・А・韦利科谢利斯基.三维虚拟世界在对外俄语教学中的应

学习的有效手段

“,”。然而,研究表明,我国外语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整体较低。除体制因素外,缺乏实践机会和场所也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虚拟语言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虚拟交际场景和语言资料,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习得外语,在实践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完善外语测试体系

用[D].圣・彼得堡,2004.

[7]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

我国现有的外语测试体系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存在不少需要改进之处,特别是口语和听力测试亟需改革。在听、说测试中运用虚拟言语交际场景,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结合非语言行为和周边环境完成交际任务,学生的表述和对话会被系统记录以供评分,以交际效果作为考查学生技能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测验出学生实际的听、说能力。因此,虚拟语言学习环境在外语测试中的运用可以改善现有外语测试体系,提高测试效度,对学生实际听、说能力的测试可以起到对我国外语教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8]王铭玉.新编外语教学论[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9]高苏.任务型外语教学的局限性[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7,(2).

[10]朱玉梅.语言学习中的自主学习[J].外语学刊,2007,(5).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河北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外语虚拟世界

(SZ080901)的部分成果

。研究”

(上接第29页)若父母是当官的,只要他们父母的所作所为符合当时的政重提孝道已经成了不可不为之势了,因为不论农村还是城市都出现了大量不孝顺父母、不赡养父母的忤逆行为。批判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是建立现代文明社会所必须的。

2.鉴定是否尽孝的标准、方法

()。一个人,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策法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身为子女也谋得一官半职的就要继续实行父母的遗志。父母在世身为百姓的,只要是父母的遗志是有益于你的健康成长的,也需要坚持实行。

当然,社会生活是多样的,不一定每个人的父母都留遗志要求儿女们去完成,但是,有的父母确实有未完成的事业,需要儿女们去完成,这是儿女们不能推卸的责任。一般来说,这样的“父志”往往都是大事情。有大志留给儿女们去继承的人,他一定是大有利于国家的人。

以上是《论语》里面论及有关“孝”的“事生”的主要内容。

(2)“事死”要安葬、追念

他的父母除了担心儿子可能生病之外,其余什么都不担心,这个儿子就是完全尽了孝,就是地道的孝子。因为疾病是不可避免的,其他诸如求学时候的学习成绩、工作时候的业务水平、社会方面待人接物……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好,符合父母的期望、要求,用不着父母操劳、担心,父母也就安逸了,父母也就没有负担了,子女也就尽孝了。

3.广行孝道的作用、功能是不“犯上”、“作乱”

①人死后要“葬之以礼”

儒家提倡的“没(死)则葬”。世界上,所有的人死了,都要安葬。人从自然中来,最后回归到自然界去,这是很合符逻辑的。汉民族实行土葬,叫做入土为安。通过一定方式把亲人安葬起来,是人类良知、理性的表现,怎能把亲人的遗体抛之荒野,让豺狼虎豹、鸟兽虫蚁去噬食呢?送葬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送葬要有更文明的方式和过程。将亲人的遗体火化后存入塔陵或埋入公墓,是现代文明的安葬方式。用现代文明的方式安葬父母或亲人是必要的,是孝的内容之一。

②要“追念”

孔子强调,对父母的孝顺还提倡死后安葬后要“祭之以礼”。其核心是要以崇敬的态度时时记住父母和祖先。追念父母和祖先,其形式就是祭祀。儒家强调追念父母、祖先,就是不要忘记他们,当然,今天已经不宜提倡儒家那种繁琐的祭祀仪式以及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宜采取适当的文明方式。

以上说的“养亲”“敬亲”“关亲”“承志”、“安葬”、“追念”等七个方面,应该是我们今天必须提倡和实行的孝道文化观念。自解放以来,人们的孝道观念十分淡薄,不少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孝”以及怎样“孝”。现在,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

(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孔子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而》犯上作乱”

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孝弟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弟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弟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以上是我对《论语》一书中的孝道文化所作的初步探讨。吸收孔子《论语》孝道文化的精华,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孝道文化,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崔立东.省人大代表自费调查农村养老现状半数儿女对父母很“麻

木”.黑龙江报业集团生活报,2006.

[2]杨伯峻,杨逢彬注译.论语.长沙岳麓书社,2000.[3]赵又春.我读《论语》.长沙岳麓书社,2005.180-181.[4]朱熹.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7.103.

3208/2009

论语孝道语句篇三
《《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

《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12.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

论语孝道语句篇四
《读《论语》感孝道》

读《论语》 感孝道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可以说,《论语》就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语录。我常常在想一部《论语》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和磁场,经过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风化,依然生命盎然?是《论语》成就了孔子,还是孔子成就了《论语》?经过这学期对《论语》更加系统的学习,我才感觉到这种魅力,不是《论语》教我们如何学习,不是《论语》教我们如何为官,也不是《论语》教我们如何治国,而是《论语》的价值观,是《论语》的精神体系。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同样,《论语》给我感触最深的也是孝道这一部分。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尤其以孝感动天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容易被金钱所诱惑,人也变得越来越现实,可是一直觉得这种现实感只有在电视、报刊这样的媒体上才能感受得到,因为我总是认为人总是善良的,极少极少有人能对自己的父母做出不孝,特别是不赡养父母的行为,毕竟父母给了子女生命,并且将子女抚养成人。但是没有想到这种行为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的身边,这也是我看到《论语》,便想到了写以孝为主题的文章的原因。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是这样的:在四年前,我的姨外公去世了,不久,正遇到他们居住的房子拆迁,于是姨外婆(我外婆的亲姐姐)决定将拆迁后的一个大还建房换成的三个小还建房,因为她有三个儿子,三个小间正好分给三个儿子,其中三儿子对房子只有居住权,房产证上是写的其大儿子的孩子(孙子)的名字。主要是姨外婆考虑到三儿子是个败家子,有一分钱花一分钱,怕他会卖掉房子,最后坐吃上空,连安居之所都没有,加上年近六十的他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所以把房产证的名字写了孙子,但是要求孙子在叔叔有生之年不得买卖房子。为了保障,姨外婆还把房产证放在了老二手中,起到监督的作用。可以说似乎这一切安排得很妥当,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半年后,姨外婆由于老伴的去世伤心过度加上年老而患上了老年痴呆。自从分完了房产,大儿子就没有再出现了,三儿子渐渐变卖了房子里的所有可以卖的东西,可以说房子里就剩下了一张床。就这样三年过去了。就在上个月,姨外婆住进了医院,生命垂危,可是病床前却没有孩子的照料。大儿子说:你把房产证先给我,我要把房子卖了,我儿子要结婚,买的房子还没装修;二儿子说:我没时间没精力,老婆住院了,女儿怀孕了;三儿子说:我不管,她什么都没给我。我还清楚的记得,那天我走进病房的时候,看着脸色苍白的老人,打着氧气,躺在病床上的情景,眼泪便哗哗的流。就是在如此病危的情况之下,也许老人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就„„可是至始至终,大儿子就没有出现过。还好,姨外婆患有老年痴呆,对自己的病情没什么心理负担,一个月后便出院了。我的外婆把她接到了身边,七十多岁的老人说:“虽然我住在农村,但是有我一口吃的,就有我姐一口吃的,你们不管,我管!”

这就是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的事,甚至可以说就发生在我的身上。虽然我无力改变她三个儿子的价值观,但是这件事给我的触动是相当大,那么的真真切切,那么的刺痛。还记得在三个儿子分完房产后,大儿子给我妈妈打了个电话说:“你把我老娘接过去吧?”妈妈恶狠狠地说了一句:“你们分钱,我分姨妈,你们的娘。”挂掉了电话。但是妈妈还是把姨外婆接来了,但是她住不惯,心里老是担心儿子,还是回去了。真的很无奈,“孝”这个字其实根本就没有出现在他们的字典里,但是父母却永远是父母,永远为孩子担忧,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以我对《论语》和现实生活的理解,行孝首先是要赡养父母,一个人连赡养父母都做不到,你对他说要尊敬父母,要关心父母,岂不是对牛弹琴?常言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

反哺之义。”动物尚且有养育父母的行为和表现,何况作为更高级动物的人类呢!《论语》中也说道,孝首先就是赡养和尊敬父母。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首先得赡养父母,但这远远不够,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

但是孝就是等于赡养父母吗?当然不是。《论语》告诉我们,孝是有层次的,不仅要赡养,还要在更深层次上敬重父母,只是养,而没有敬,不算是真正的“孝”。只有对父母怀有一颗真诚的敬爱之心,使他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得到满足和愉悦,才是孔圣人所倡导的“孝”。因此,奉养要承父母之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始终如一,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在世时,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如果真要出远门,一定要讲清去处,安顿好父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提倡孝敬老人的思想,是基于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为了表达子女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这是人类应该怀有的一种普遍情感。

然而这并不是孔子所讲孝的终极意义,除了养和敬,《论语》还要求我们做到无违、无怨。盂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之人,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另外,子女还要做到无怨。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在《论语》中,子女对待父母的“孝”并不是一味的顺从父母,而是以“礼”为前提的,在不违“礼”的情况下,要对父母做到孝,而且特别强调了如果父母不对,子女劝诫不成功的情形下,子女有忧愁可以,但不能有怨,因为怨恨父母是不符合自然的辈分关系和等级关系的。而这些都是“礼”的表现,是不能违反的。

《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不朽经典,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文化内涵,其中的孝文化之所以依然被当代人所推崇是由于“孝”在今天依旧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也相信即使是再过三千年,《论语》的孝依然是经典,只要家庭关系的存在。

从个人层面上来说,“孝”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在家里,对自己的家人要孝顺,恭敬,在社会上,对他人要尊敬有爱,这样才可以亲近“仁”了。这里,孔子将孝悌作为年轻人在家庭、在社会行为处事的首要原则。“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个人道德的根本。

从家庭层面上来说,虽然现代的家庭构成与西周时不同,功能也大有差异。但是,家庭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为家庭成员提供身心栖息之处,培养个人道德是古今一贯的。家庭中亲子关系在人类时间流动过程中起着基础和核心作用。对孝的提倡,使子女尊重、赡养父母,关心父母的精神、情感需求;父母慈爱、抚育子女,可以使得父母子女之间亲情关系更加融洽、和谐,营造和建立起尊老爱幼、父慈子孝的和睦、温暖的家庭。

从社会层面上来说,我们大力提倡“孝”是在于促进社会和谐,使人民安康幸福、祖国繁荣昌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大力提倡孝道,能促进全体社会成员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父母曾经用美好的青春养育了子女,作为儿女,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温暖与幸福,使父母有一个美好的晚年。《论语》当中探讨了很多关于君子的行为,也许我们做不到孔子所要求的君子,但是在孝这一点上,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孝道语句篇五
《论语中的孝道》

论语与孝道

姓名:卞洁 班级:岩土1班 学号:1413040001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曾经是我对孔子关于孝道印象最深的话。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的,因为这是人生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是说:现在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吗?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长辈有吃有喝。但是,这样做竟然可以算“孝”吗?

孔子的反问令人深思。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

今天我们总是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也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但是我们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得多。

为什么孝敬是一种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个个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样是血缘,为什么下行的爱如此自觉,如此浓烈,而上行的爱有时候却显得牵强呢?

并不是天下父母做事都正确,那当父母做得不对的时候,孩子真跟他们有冲突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孔子有这样的建议:“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作为儿女,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有意见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觉得父母有什么错的地方,可以委婉的去劝止。这叫做“几谏”,就是你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轻微地,能够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去劝说。我们去说一个道理,道理本身是什么样也许不重要,但是表达方式很重要。用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把一个很好的道理讲得通,这很重要。

绝大多数的冲突,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都是鸡毛蒜皮,却弄得父母心里头不高兴,儿女心里头往往也委屈,因为两代人可能动机都是好的,但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翻翻《论语》,有那么多关于“孝”的说法,说到最后,我觉得有一句话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记住的,那就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对我们儿女来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知道以后,那就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高寿,得享天年,做儿女的现在还有机会孝敬他们;但惧的是父母年事已高,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尽孝呢?我们还能够有多少心愿真正来得及完成呢?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真到了那一天的话,我们就是再三追悔,父母在的时候少顶一句嘴多好,多做一件事也来得及啊,但是一切都过去了,来不及了。只要父母还在,就是儿女的福分。天下儿女心,在这一时刻,想一想父母之年,以及在有限的岁月中,我们还来得及做什么,我们自己的心就得到安慰了。

论语孝道语句篇六
《20111115论语中的孝道》

20111115论语中的孝道

讲论语首先说说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二岁。他三岁时,便失去了父亲。

他的母亲十八岁时守寡,到了四十二岁,也就是孔子二十四岁时,就去世了。在这么一个孤儿寡妇的家庭里,能够培育出全人类所尊敬崇拜的导师。母教的伟大,实在令人钦敬。 宋代著名儒学家朱熹,选取儒家的四部重要经典,也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起来称为「四书」。论语是四书中的一部分,所记载的,都是孔子平日所说的一些道理。用现代的话来说,便是孔子语录。

孔子的精神在“行”,而不在“说”。说一大堆,不如亲自去做,所以读《论语》,最好把论语的道理,实践于日常生活之中。

现代人重物质生活而轻忽道德修养,重新了解《论语》的真意,应该可以归根复命,走出光明的未来。

下面我们结合生活学习论语:首先学习论语中的孝道。

学而第一提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 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吗?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

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长辈有吃有喝。但是,这样做竟然可以算“孝”吗?

子游问孝,子夏问孝,老师都铺陈了一些大家普遍认为是“孝”的行为:去好好地做事,养着父母,有什么好吃好喝让父母先吃先喝,有什么劳顿自己可以先担当,这些事情大家都认为是孝了。但是,孔子都要反问一句,这些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这些真是孝吗?

孔子的反问令人深思。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

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

我们总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那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了病,几乎所有的父母愿意为孩子做出任何的付出甚至生命。但是,我们看看儿女为父母做过的的事情,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怎么理解我们做到的孝,让我们从孔子的这两个反问句开始:我能养活父母了,是孝吗?我凡事抢着做,让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吗? 身为父母,我们清楚父母的一生为儿女付出的太多太多,儿女的一生,不就是从父母身上获得了那么多的东西吗?父母付出的是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爱。

为什么孝敬是一种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父母对子女的爱却是的生命的本能呢?同样是血缘,为什么下行的爱如此自觉,浓烈,而上行的爱有时候却显得牵强呢?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

忙,有时候是可以忙忘的,但有时候忙是可以取舍的,取重而舍次。什么是重?人们往往觉得事业是重的,朋友的快乐是重的,在这种时候,父母往往是被忽略的。

我们总能听见父母说一句话,说:“孩子,你去忙吧,家里挺好。要是忙了就别回来了,打个电话让我知道你挺好就行了。”而孩子们呢,往往就把这个话当成是真的,就真会觉得父母只要知道自己在外挺好就行了。父母对我们在乎的并不是物质上给予的多少,更多的是情感上的一种慰藉。

我们作为子女的,尤其是常年出门在外的,别忘了常回家看看,父母给了我们太多太多,而我们却给了父母永远的牵挂,一声“爸爸”“妈妈”那是世界上最美最动听的话,看着父母日益衰老的容颜,看着父母头上又添的白发,我们心里流淌的是酸楚的泪花!

《论语》中孝道观及现实意义分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作者:江边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1-10-3 10:23:46

【摘 要】:自古以来,“孝”即为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论语》更是将

“孝”提升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仁之

本”的高度。本文阐述了《论语》中孔子

的孝道观:仁是孝的本质,礼是孝的核心,

并探究其对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 孝道 现实意义

前言

2008年《杂文报》10月刊登了一组主

要针对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

表情以及脸色变化的调查数据。该调查一

共调查了100位老人对后辈儿孙及100

调查显 位后辈儿孙对长辈的表情及脸色。

示,有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

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着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谊融融。这项调查让人想起《论语》中孔子关于“色难”的看法: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

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子女孝的态度很重要,要竭力做到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几千年过去了,晚辈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有必要从经典中对孝道做一番回顾,以启发当前。

一 孝的本质与核心

在春秋时代人们的心中,父母和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语》中说:“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养,非教不知。”没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君主的恩赐,我们是无法生存的。因此我们要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于君主的恩赐,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尽孝、尽忠、重言诺。儒家学说的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家庭和伦理,夫妻、父子、君臣、朋友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论语》中共有十九处谈及孝,在开篇——《学而》中开门见山地明确了孝的本质: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悌应该是仁道的根本吧?”仁是孔子提倡的道德的最高境界,将孝看做是仁的根本,可见,若连孝都做不到,又谈何仁?孝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行为规范,《论语》中反复强调这一点。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在家到出外再到社会实践,孔子将人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而父母和兄弟是人最先要面对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生活圈,孝悌是为人的基础。当一个人身处社会,怎样才能被称为“士”?孔子与子贡有如下对话: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在论及士的标准时,孔子也是将孝悌作为基本准则。

礼和仁是孔子学说两大核心。礼着重于对上古文化传统的继承,却又并不拘守礼制的某些形式而有所修正;仁主要是孔子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依据礼乐文化传统所做的理论创造。孝悌是仁的基本要求,孝的本质在于仁。仁是孔子孝道的本质,而孝的核心在于礼。《论语》中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子,孔子便告诉他:“孟孙问我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孔子认为人们在对父母尽孝时,无论父母在世与否都要遵从礼节,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礼是孝的核心内容。

二 如何尽孝

围绕着“礼”这个核心,《论语》中有关于尽孝的行为准则的论述。

孝而有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对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其实现在中国,虽然每个人都懂得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赡养父母不是简简单单让父母吃饱穿暖,而是在赡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尊敬之心,时刻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孔子将赡养最后落在一个敬字上,是要求这种赡养发自内心,而不是表面繁荣。敬是子女发自内心深处对父母尊敬的情感。

孝而诚心。回到开篇的“色难”,孝反映出子女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情的一种回馈,也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精神基础。将孝落实到行动上,孔子说和颜悦色最难。有劳累的事情晚辈先做;有精美的食品,长辈先用,这就是孝吗?恐怕还不够。

对待父母要坚持和颜悦色才是真正的孝。很多父母虽然老有所养,但仍旧寂寞痛苦,因为活

着毕竟不仅仅是吃饭穿衣,尤其是当父母年老体衰、疾病缠身之时更是考验孝心的时刻,是和颜悦色、表情柔顺地侍奉父母还是满面怒气、怨声载道?有时精神上的赡养比物质上的赡养更为重要,要将二者兼顾,怪不得孔子也说孝的色难。

劳而无怨。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先生说:“子女侍奉父母,若父母有过当委婉而谏,把自己的志意表达了,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要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也不对父母产生怨恨。”从敬到无怨,当今有人认为这种“不违”、“不怨”为愚孝,并大加批判。据《孔子家语》载,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曾参。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愤愤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 曾参说:“参罪大矣!”由此可见,孔子在这里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要求子女服从父母,但绝不是一味盲从,而要加以鉴别,当父母有不义、违礼的言行时,子女应尽力加以劝阻,愚孝不是真正的孝。

孝而无忧。孝顺父母,必定不会让父母过于为自己担心。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父母在时,不作远行。若不得已有远行,也该有一定的方位。”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让你的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其言下之意是不忧虑其他(更重大)的方面,而生病有时是不可抗的。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大,职场上打拼一天后回到家里看到父母,忘掉工作上的事情,尽力把愉悦高兴的表情挂在脸上,而不是烦躁郁闷、大吐苦水,让父母为你的心情好坏而操心。一句话,让父母省心就是最大的孝。

论语孝道语句篇七
《读《论语》,行孝道(例句 有译文)》

读《论语》,行孝道

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原在茶山中学工作)刘洪生

摘要:“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现在的中国大地却出现了严重的孝道危机,存在着种种不孝现象,当今子女不孝的原因是由于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影响以及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论语》中的有关孔子的“孝”道,做好“养亲”“敬亲”“关亲”“承志”、“安葬”、“追念”等七个方面的工作,重新恢复“孝”道。

主题词:孝道 伦理 孔子 论语

一、孝道出现严重危机

(一)农村养老问题触目惊心 孝道失传严重。

据2006年2月8日黑龙江报业集团的《生活报》以及各大网站报道①,“农村半数儿女对父母麻木”。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小、矮、偏、旧房里住的是老人,在地里干活和照看孙辈的也多是老人。一年吃不上两次肉,平日兜里没有一分钱,小病挺着,大病等死的例子并不鲜见。这些老人不是村里的“五保户”,也不是民政部门的救济对象,但由于儿女的不尽孝,使他们成了“三不管”,其生活境况反倒不如无儿无女的老人。他们对儿女多有抱怨,但大多不忍心将儿女告上法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老人的儿女生活水平至少高于父母几倍乃至更多。很多儿女们认为,父母没冻着,没饿着,就是自己尽孝的最高标准了。

子女不孝——家庭养老问题的一个根源。

(二)孝道失传原因分析:

为什么我们周围会出现这么多不孝子孙呢?这里面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1、八十多年前,以胡适、陈独秀为主将的一批青年掀起了一场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新文化革命运动”。“运动员”们抱着“打倒孔家店”的决绝姿态,否定了作为中华两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学,一概拒斥儒家学说,全面排挤了儒学内涵中的包括“孝”道在内的道德文化、人文精神的倾向,产生了把以孔孟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绝对对立的片面性。

2、“文化大革命”这场充满强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斗争”、“批林批孔”的“文革”运动,使儒学历经空前的厄运。

3、近十几年来,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也使一些人拜金主义严重,亲情淡漠。

4、现今的各种法律中不像古代有专门针对不“孝”的惩罚条文,对不孝敬父母的人只能从道德层面加以谴责。

凡此种种导致了作为全球文明的礼仪之邦反而出现了孝道缺失的严重危机。

二、研习《论语》“孝”道、大力弘扬孝道

孔子开创的儒家,对作为生活伦理的孝道,并没有专章的论述,多数是散见于该书的一些章节,但仔细研读,我们还是会发现,书中阐述的孝道还是有系统的论述。兹分析如下。

孔子认为,行“孝”的全过程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论语·为政》)②《论语》里面记述的“孝”行,主要体现在“事生”和“事死”的表现上;判断是否尽到孝的标准为是否做到让父母无忧;行孝道的作用是不“犯上”、不“作乱”。

(一)《论语》里的“孝”行——“事生”和“事死”

1、“事生”要做到养亲、敬亲、关亲、承志。

(1)要“养亲”,供养父母,管吃管喝。这是最低要求。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论语·为政》)古代十分重视对父母的奉养,奉养父母是作儿女的重要义务。所谓“养”,就是起码要保证父母的衣食住等方面的物质生存条件,使他们不饥不寒。在我国,在城市里,原先有工作的老人,多少都有点退休工资,大部分老人,基本生活没问题。在农村,情形就大不相同了。老年农民夫妇的生活几乎全靠儿女供养,所以,“养”在农村就成了老年生存的大问题。现在,农村不孝顺父母、奉养父母的很多,这些忤逆的儿女们应该受到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当然,不是说城市里就没有奉养的问题。即使父母有生活费,他们不愁吃穿,也应该在物质上多关心父母。

(2)要“敬亲”,对父母尊敬才称得上“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孝道,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诚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论语·为政》)赵又春先生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孔子把存有“敬”的情感看作是“孝父母”不同于“养犬马”之所在,实际上是把这看作人和动物的区别

所在。“敬”的情感就不是动物的本能,而是人伦关系引发的人的心理反映;确认孝不仅是“养父母”,一定还要有“敬父母”,就是自觉按“人伦之道”来生活。因此,缺乏对父母的敬,在形式上是抹杀了待父母和待犬马的区别,本质上则是没有把自己从动物中提升出来,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把自己降为动物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孝道,孔子说:“儿子在父母跟前经常有快乐的表情,是很难的。有事情,年轻人出力,有了酒饭,年长的人受用。难道这可以算是孝了吗?”)(《论语·为政》)孔子认为,有事弟子服劳,有酒食父兄先尝,还不能算是孝,只有发自内心的,才是真正的孝。这段话启示人们,老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孝的本质在于对父母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真有这情感,则一般说来,总能对父母心平气和,和颜悦色,决不会颐指气使,粗鲁放肆。至于体力上的侍候和物质上的供给,人和人之间会因客观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些人有时候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这并不说明就是不孝。“敬爱之情”和表现这情的“色”,则不受客观条件限制,是人人都同样可以有的,谁也不能拿“条件不同”来为自己对父母粗暴无礼的不孝表现开脱、辩护。

(3)要“关亲”,关注父母的身体病痛。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论语·里仁》)衰老是人生的必然过程,这是任何事物都逃脱不了的命运,人当然也一样。人老了,作为子女的,应该为父母的长寿感到高兴;但人衰老了,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很容易生病。父母生病了,要去请医生,及时为父母治病。要精心的熬药、喂药。父母重病的时候,除非极为特殊的情况之外,儿女们一定要轮流守候在父母的身旁,多给父母一些精神上的关怀。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父母在临终前,总想见到自己所有儿孙,多给一些临终关怀,让他们平和地带着微笑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刻。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论语·里仁》)朱熹《四书集注》解释为“‘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范氏曰:‘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④古代交通不便,

音讯难达。不仅子女思念家乡亲人,在家的父母更是担忧子女。若父母急切有故,招之不得,将遗父母终天之恨。孝子顾虑及此,故不远游。

当然今天交通发达,通讯便捷,地球成了“村”,可能不再有此问题了。但自己外出前应该跟父母商量,最起码要告知;达到目的地后也应该及时打电话、写信或发个短信之类的方式告知父母自己已到达目的地,报个平安,才称得上是“孝”。

(4)要“承志”,继承父辈的意愿、志向。

子女继承父母遗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儒家提倡的孝的内容之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健在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论语·里仁》)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别的都容易做到;而他留用父亲的旧臣,按父亲的既定方针办,则是难以做到的。”)(《论语·子张》)若父母是当官的,只要他们父母的所作所为符合当时的政策法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身为子女也某得一官半职的就要继续实行父母的遗志。父母在世身为百姓的,只要是父母的遗志是有益于你的健康成长的,也需要坚持实行。

当然,社会生活是多样的,不一定每个的父母都留遗志要求儿女们去完成,但是,有的父母确实有未完成的事业,需要儿女们却完成,这是儿女们不能推卸的责任。一般来说,这样的“父志”往往都是大事情。有大志留给儿女们去继承的人,他一定是大有利于国家的人(如司马迁之父、陆游等等)。

以上是《论语》里面论及有关“孝”的“事生”的主要内容。

2、“事死”要安葬、追念。

(1)人死后要“葬之以礼”。

儒家提倡的“没(死)则葬”。世界上,所有的人死了,都要安葬。人从自然中来,最回归到自然界去,这是很合符逻辑的。汉民族实行土葬,叫做入土为安。通过一定方式把亲人安葬起来,是人类良知、理性的表现,怎能把亲人的遗体抛之荒野,让豺狼虎豹、鸟兽虫蚁去噬食呢?送葬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送葬要有更文明的方式和过程。将亲人的遗体火化后存入塔陵或埋入公墓,是现代文明的安葬方式。用现代文明的方式安葬父母或亲人是必要的、是孝的内容之一。

(2)要“追念”

孔子强调,对父母的孝顺还提倡死后安葬后要“祭之以礼”。其核心是要以崇敬的态度时时记住父母和祖先。追念父母和祖先,其形式就是祭祀。儒家强调追念父母、祖先,就是不要忘记他们,当然,今天已经不宜提倡儒家那种繁琐的祭祀仪式以及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宜采取适当的文明方式。对于父母和亲人们的追念,也就是应该的、必要的。

以上说的“养亲”“敬亲”“关亲”“承志”、“安葬”、“追念”等七个方面,应该是我们今天必须提倡和实行的孝道文化观念。自解放以来,人们的孝道观念十分淡薄,不少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孝”以及怎样“孝”。现在,重提孝道是已经成了不可不为之势了,因为不论农村还是城市都出现了大量不孝顺父母、不赡养父母的忤逆行为。批判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是建立现代文明社会所必须的。

(二)鉴定是否尽孝的标准、方法。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论语·为政》)除了生病外其他事情都不会让父母担心。一个人,他的父母除了担心儿子可能生病之外,其余什么都不担心,这个儿子就是完全尽了孝,就是地道的孝子。因为疾病是不可避免的,其他诸如求学时候的学习成绩、工作时候的业务水平、社会方面待人接物„„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好,符合父母的期望、要求,用不着父母操劳、担心,父母也就安逸了,父母也就没有负担了,子女也就尽孝了。

(三)广行孝道的作用、功能是不“犯上”、“作乱”。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他的为人呀,既孝顺父母,又尊敬兄长,却喜好冒犯上级,这种人很少;不喜好冒犯上级,却喜好搞动乱,这种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专心于树立基础,基础树立了,“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论语孝道语句篇八
《论语孝道》

小议《论语》孝道

跟随贾老师学习的这一个学期的中国哲学智慧,让我了解到了《论语》的博大精深,其中的哲学道理对我往后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就此,我选择了《论语》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方面——“孝”来谈谈我的感受。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的确,孝并非是单纯的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这反映了人性最深沉的本质。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就算是犬马都懂得孝敬父母,更何况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既然如此,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道?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暗恋句子

最新成考报名

  • 朗读手册中的经典语句
  • 2020年建军节致敬抗洪救灾英雄的句子80句
  • 抗洪救灾横幅宣传语80句
  • 有关安全教育的句子段落
  • 高温防汛标语80句
  • 抗击疫情暖心金句100例
  • 关于战胜疫情经典金句
  • 防控疫情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