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采集动作描写的语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4    阅读:

采集动作描写的语句篇一
《语言动作描写作文上课课件》

采集动作描写的语句篇二
《大自然语言》

采集动作描写的语句篇三
《2014顺义一模试题及答案》

顺义区2014届初三年级第一次统一练习

语文试卷

一、基础·运用(24分)

(一)选择题。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和煦(xù) 皎洁(jiǎo) 清澈(châ) 恰如其分(fēn) ....

B.称职(chânɡ) 比较(jiào) 修葺(qì) 茅塞顿开(sâ) ....

C.镂空(lòu) 鸟瞰(kàn) 翘首(qiào) 目不暇接(xiá) ....

D.狭隘(ài) 炫耀(xuàn) 自诩(xǔ) 既往不咎(jiù) ....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利用指北针辨别方向是十分简便快捷的。

B.目前人类采集的本领,已由获得物品扩展到获取信息。

C. 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

D.无论嫌犯多么狡猾,很难逃得过检察官的明查秋毫。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三顾茅庐 左顾右盼 B.居高临下 不耻下问 ....

C.专心致志 壮志未酬 D.依然如故 无缘无故 ....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

B.有关人士分析,海峡两岸进一步开放,文化交流首当其冲成为主项。 ....

C.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聘老师可以学校带来解决问题的新思维、新方法。 .........

D.在“金牌明星教师”评选中,选手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精彩说课掀起微博热议。 ........

5.根据语境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电梯停电,送水师傅爬了十八层楼气喘吁吁地把水送来了。因为还得给别家送水,师傅顾不上休息,提着空桶就出门了。我正准备随手把门关上,父亲忙拦住我,扶着门对楼道里的师傅说了声“再见”,直到他拐过楼梯口,才轻轻地把门关上。“干嘛不把门关上,大冷天,您站在门口小心冻病了。”我说。父亲淡淡地说:“ ”我终于明白,温暖人心的往往是细微处显示的一份善良。

A.他前脚走,我们立马“砰”的一声就把门关上,带给他的只会是心寒。

B.他前脚走,我们立马“砰” 砰”的一声就把门关上,带给他的难道不是冷漠吗?

C.我们如果连一声“再见”也不说,那不是太对不起别人的劳动了吗?(语意不符)

D.说声再见,轻轻关门,这是人之常情啊!(语意不符)

6.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和表达需要,在横线处补全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体育艺术携手,

明德中学的体育艺术节于4月底结束,历时 2个多月。本届体育艺术节分别设立了趣味接力、跳绳、踢毽子、田径运动会、书法展示、班级朗诵、合唱、征文等活动。体育、艺术活动穿插进行,或独立,或联手,实现了体育、艺术工作的完美结合。艺术节期间,学生们欢欣鼓舞,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乐此不疲,他们那矫健的身姿、美妙的歌喉、灵动的笔尖,展现了少年的风采。

A.高高兴兴学习 B.健健康康生活 C.健康快乐同行 D.追求健康快乐

7.对下面语段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修辞

春天最初是在飘忽不定之中,若隐若现、似有若无。它不是一种形态,而是一种气味,一种气息——

一种苏醒的大地生命散发出的气息。 这时,你去留心一下。①鸟雀们的叫声里是否多了一点兴奋与光亮?那些攀附在被太阳晒暖的墙壁上的藤条,看上去依旧干枯,你用指甲抠一下它黑褐色的外皮,你会发现这茎皮下边竟是鲜嫩鲜嫩的绿。②春天不声不响地埋伏在万物之中。这天地表面依旧如同冬天里那样冷寂而肃穆。但春是一种生命。凡是生命都是不可遏止的。生命的本质是生。③谁能阻遏生的力量?④冬天没有一次关住过春天,也永远不会关住春天。所以在它出现之前,已经急不可待地把它的气息精灵一般地散发出来,透露给你。所以,春天最先是闻到的。

A.①句将鸟儿拟人化,生动地表现出春天里鸟雀们身上那欢快的生命的气息。

B.②句用比喻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不露痕迹的特点。

C.③句是有疑而问,表现了作者对刚刚苏醒的大地生命赞颂。

D.④句运用夸张手法,告诉人们冬天是阻挡不住春天来临的。

(二)填空题(10分)

8.默写(7分)

① ,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②《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入口处特点的句子是: , 。

③《小石潭记》中描写游鱼动作迅疾的语句是: , 。

④《饮酒》反映了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 。

9.名著阅读(3分)

《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①”“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很多诗句脍炙人口,比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句就出自《②》这首诗。《诗经》大量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如《蒹葭》中“ ③ ”句即运用了“兴”的手法。

二、文言文阅读(共11分)

阅读《活板》,完成第10-13题。

活 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臵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10.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若止印三二本 (2)瞬息可就.1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唐人尚未盛为之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

B.持就火炀之 木格贮之 ..

C.以草火烧 以手拂之 ..

D.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

12.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13.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对活板的制作、功效和用法的介绍,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横线处的的文字填写出

来。(用原文回答)(4分)

作者对活板的介绍突出了一个“活”字,如“”,字是活的;“”,排版是活的;“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③ ”,印刷是活的;“ ④ ”,字印的数目是活的…… “活板”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三、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阅读马步升先生的《打猴儿》,完成第14-16题。 (15分)

打猴儿

马步升 长鞭一甩,一道劲风割破空气的网,啪,地上腾起一团黄尘,一只猴儿满地迅跑,刚挨了鞭子,猴儿转得快,在人的眼里,猴儿的两只眼睛叠成了一只。猴眼向着高天,匆遽地,一瞥,一瞥,又一瞥。如此快的转速,能瞥清楚个什么,眼里的乾坤一定是混沌的。那时侯,我写作文时,常用天旋地转这个成语,实际上,至多是跌了一跤,或饿了一会肚子,目光有些恍惚,脚板有些虚飘,天哪里就旋了,地哪里就转了。我看见挨了鞭子的猴儿,转得快的一只眼睛赶上了另一只,我想只有当一只眼睛赶上另一只时,才算是天旋地转。

两只猴眼渐分渐离,终于各是各时,又一记重鞭,又一团黄尘,猴儿又转快了,两只眼睛又叠在一起。 鞭子在我手中,我抽,猴儿转。抽不抽,抽轻抽重,在我,转不转,转快转慢,由不得猴儿。

这要看我的兴致。主动权在我手中,谁要我是手掌鞭子的人,而它是不由自主的猴儿呢。

猴儿是木头刻的,头面平整,肚儿凸圆,腿脚尖短,通常用枣木或杏木作料,这两种木头坚硬光滑,有重量,材料家家都有。猴儿的两只眼是涂上的蓝黑墨水。墨水瓶上印着八个字:由蓝变黑,不会褪色。真的,一只猴儿挨了多年重鞭,用墨水画一次眼圈,仍是那般蓝黑蓝黑的,那种颜色是渗入木头里面的,好比人的眼睛,落地时是什么颜色,入土时也变不了多少。猴儿有些地方叫陀螺,我们叫猴儿。猴子身形矫健,好动,手脚没有闲的时侯,挨了打,又奔跳不休。把陀螺叫猴儿,极是象形传神,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而且,还有一些隐喻成分。(普通 结实 能挨多年的重鞭)

抽猴儿的鞭子也是就地取材。鞭杆是用红柳枝做的,颜色暗红,木质坚韧而圆润,很有手感,抓在手里就有攻击的欲望,如同手里有一副弓箭,一支枪,不瞄准个什么,不击落个什么,由不得人。鞭梢是用麻坯搓的,搓成三棱棒,抽在猴儿身上,能听见碎裂声,可以让人获得热血沸腾的快感。一只猴儿从刻成到交付使用,到老迈转而不灵,身上到处都是森森鞭痕。一鞭一痕,直到身体失去平衡,被主人随便遗弃在哪个荒凉的角落。碰到会过日子的主人,还会将它扔进火塘,发挥余热。

而猴子的主人大抵都是不谙世事的孩童。

我从小学打猴儿,一直打到当生产队社员,不知抽断过多少鞭梢,不知抽烂过多少只猴儿,长大了,有力气挥鞭抽猴儿了,却不能再玩这种游戏。农村孩子长到虚岁十五,就算是大人了,就该独当一面为家分忧了。确实,长大了有长大了的事情,打猴儿的权力只属于孩童。

过了多少年,蓦然回首,却发觉打猴儿的游戏从未中断过,与先前有别的是,我仿佛一只猴儿,鞭子却不知抓在谁手中。虽是无形之鞭,抽在身上却内外都痛。我不停地旋转,奔跑,稍作喘息,鞭子就来了。终于到了连挨鞭子的资格都没有时,缩在随便哪个角落,抚摸着身上森森鞭痕,举头向天,正感叹“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时,猛然瞥见被扔进火塘婉转叫号的同类,心里倒涌上被饶恕的庆幸和感恩。

14.本文思路清晰,作者首先从打猴儿游戏写起,由此引出了对 、 、 的叙述描写,最后自然引出了 的感悟。(4分)

15.文中“猴儿”一生的遭遇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其特点进行了描写?(4分)

16.文章第一段对打猴儿游戏的描写非常传神,请就此段中你认为精彩的写法进行赏析。不超过150字。(7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7-18题。(7分)

文段一

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被称为西域,西汉初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汉朝与西域几乎处于隔绝状态。汉武帝为了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到达

了西域很多国家,其中不少国家都派使者带礼物到长安答谢。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大批丝和丝织品通过横贯东西的商路运往西域,再由西域运往西亚、欧洲;西域出产的黄瓜、大蒜、胡萝卜、葡萄、西瓜等也传到了汉朝。随着交往深入,西域的音乐、舞蹈、魔术、雕刻、绘画传入汉朝,汉朝的铸铁、凿井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

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航行至非洲的东海岸。郑和的宝船满载丝绸、瓷器、茶叶和金属货币出航,换回象牙、宝石、香料和珍禽异兽等。郑和的船队还向所到之地的人民传授凿井、筑路、捕鱼等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作物的栽培方法,推行货币、历法、度量衡等,同时亚非的文明成果也传入了中国。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今天,南海和西沙的许多岛屿都是以郑和及其水手命名的。

17.综合文段一的内容,说出张骞通西域及郑和下西洋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文段二

前苏联汉学家毕丘林说:“张骞通西域在中国史上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美洲之发现在欧洲的重要性。”但是,张骞与哥伦布最大的不同是他带给欧亚的是和平,而哥伦布带给美洲的是血腥的屠杀和殖民地化。在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交融,佛教在印度衰落,却在中国重生,并从中国发散到世界各地。如今,丝绸之路依然是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人们依然在这里传递着文化与和平,这样的传统,值得我们长久地珍惜和传承下去。(节选自“丝绸之路申遗”系列报道,2007年12月)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根据他的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节选自2014年3月27日 习近平演讲词)

18.根据文段二的内容,说出佛教能够“在中国重生,并从中国发散到世界各地”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三)阅读冯骥才先生的《体内的小人》,完成第19-21题。(13分)

体内的小人

冯骥才

小人,是指人格卑下者。但这里要说的可不是那些在生活中时不时会碰到的小人。我说的小人在我自己的身上,或自己的体内。

小人原本在每个人体内,包括伟人,何况我?人本善,还是人本恶,其实善恶兼有;人当然有人性,却也带着兽性,两性并存;善是用来克制恶的,否则便成了恶人;人性要来克制兽性的,不然就成为兽类。小人呢?

善与恶和人与兽是对立的,小人却不是。它如果在别人身上很好识别,比如某人好嫉妒,某人好挑唆,某人趋炎附势或卖友求荣,会看得清清楚楚,但这小人在自己身上便不易察觉。它不声不响隐藏在我的体内,暗地作祟,当它表现出来——由于与自己利害相关,往往并不自知,可是在别人眼里,我就显出那么一种小人的意思来了。人常说,身边的坏人好防,小人难防;可是自己体内的小人就更难防了。

体内这些小人什么模样?弄不清模样怎么防?

昨夜读《山海经》的插图,都是神头鬼脑奇肢怪体,一下子居然“瞧见”了这小人的模样。尖头如锥,小眼如灯,舌如条锯,身如烟缕,这样忍怪的东西居然就潜藏在我们的体内、甚至是我们的一部分吗?

是的。由于它和我们的私欲、妒嫉、虚荣、贪婪等等无形地融为一体,不但不被我们发觉,反而成为我们本质的一部分;它也是人的本质和人性的一部分。这样,它就一定会表现出来的。但在它表现出来时是不知不觉的,不会觉察,可是一旦它赤裸裸的呈现出来,我们可就站在高尚的反面和人性的阴影里了。傅雷先生在其所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序文中不是也说过:“真正的光明不会永无黑暗的时刻,真正的英雄也不是永无卑下的情操”吗?

当然,体内的小人最初并不这么可怕。我们或许有点贪心、心生妒嫉、有些私欲与别人的利益相关。

每当此时体内的小人可就会自然而然地冒出头来。当它满足了我们,使我们得到好处,我们便会放纵它。久而久之,它就来操纵我们,异化我们,一点点使我们成为货真价实的小人。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抑制它,战胜它。我们不可能消灭小人——因为它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抑制小人,对它保持警惕,不能叫它在体内“长大”。从而使自己走向自己的反面。 所以,我们必须在自己的心里划一条自我的防线,将体内的小人视做自己的敌人,因为战胜这种体内小人的力量,不在别处,与他人无关,全都在自己身上。

我知道,我不可能全部消灭自己身上的小人,但我会对它警惕,以战胜它做为自己为人的快乐。

19.从全文内容来看,作者认为自己身上的“小人”不易察觉的原因是什么?(4分)

20.作者在第五段写《山海经》的插图有什么用意?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21.借助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说说文章画线句中的“自我防线”指的是什么,我们如何做才能战胜体内的小人。(5分)

【链接】

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

底线是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节选自冯骥才《底线》)

四、作文(50分)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22.幸福社区开展“保护生态环境、争做文明使者”公益活动,初三一班的全体同学积极响应社区的号召,利用周末时间到小区挨家挨户回收废电池,然后交由居委会统一处理,解决了人们无处存放废电池苦恼,得到居民们的好评。请你以社区居委会主任的名义给初三一班的同学们写一段感谢的话。(要写明感谢的内容,表达感谢的心意,语言准确,不超过200字)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40分)

23.在每一个成长的日子里,不可能总是充满着灿烂的阳光与和煦的微风,可以说当代社会,压力无处不在。压力面前你可能有过气喘吁吁,也可能有过痛苦不堪。然而,也正是压力,能激发出或许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的内在潜质;是压力,让不懈奔跑的我们缩短了与目标的距离;是压力,让我们触摸到梦想实现的快乐与满足„„请以“面对压力”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顺义区2014届初三第一次统一练习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基础·运用

(一)选择题(共14分。每小题2分)

1. D 2. D 3.C 4. B 5.A 6.C 7.A

(二)填空题

采集动作描写的语句篇四
《第6讲 自然语言处理》

采集动作描写的语句篇五
《句子成分分析》

采集动作描写的语句篇六
《四下语文园地七》

采集动作描写的语句篇七
《语言源于积累 习作来自生活》

语言源于积累 习作来自生活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作文,这是一个一直困扰师生的棘手的问题。为了写好作文,老师学生都上下求索倍尝艰辛。有的主张多写多练,熟能生巧;有的主张由说到写,降低坡度;有的主张作文指导课生动活泼,让学生愉快作文;还有的主张评改作文多就少改,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这都不失为作文教学的好方法,也的确使作文教学大为改观。但是,静心而问,学生感到作文难,其根本原因何在?难道真的是学生练少了,练得不够吗?是老师在习作指导方法上有问题吗?其实不然。我认为,造成学生习作难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对习作素材的积累贫乏。

的确,语言学习是需要以积累为基础的。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也都是在说明积累是说话习作的基础。积累既多,语感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自然形成,说话习作自然会“妙语连珠,出口成章”。所以,我们要牢记苏霍姆林斯基对我们的告诫:“请记住少年儿童学习越困难,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地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在阅读中积累,把所读文中的妙词佳句、优美片断摘录下来,并记在心中,以便说话习作时灵活运用。那么如何引导

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呢?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曾作过精辟论述:读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无字书,汲生活之水,开阔视野。这就告诉我们,习作的素材既要从各种书籍中获得丰富的语言材料,又要从生活中获得真实的生活素材。

一、精读博览,广为采撷

(一)从课内获得语言的积累

1、激发积累兴趣,从课本中采集优美词句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儿童对积累语言文字产生兴趣时,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而且记忆深刻。为了激发儿童对积累语言文字的兴趣,我积极鼓励孩子们做好充分的预习,在学习生字之前,先通过翻阅工具书,或请教别人,积累生词,到正式学习的时候,开展“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给以奖励。其次,我也经常找一些有意思的图片,让孩子们自由竞说,凡是用的好词汇或好句子,便打印在图侧,看到自己积累的词汇或句子被打印下来,孩子们兴趣很高。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丰富了词汇。

同样,我们还可以在班上开展一些积累的活动,比如“课前两分钟积累”。首先,让孩子们每人自备一个积累本,并且要给这个积累本起一个好听又恰当的名字。接下来,那就是需要孩子们去积累了,积累什么呢,告诉孩子们,可以是课文中或是课堂上学过的,譬如:成语、好的词语、词组、优美的语句,还有古诗词、名人名言、歇后语等等,总之只要是自己通过阅读亲自获取的知识就可以,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养成一种积累的习惯。最后,那就是展示自己的积累成果,

也就是“课前两分钟积累”,在一天当中的第一节语文课正式授课之前,拿出两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展示自己前一天所积累的内容。并且比一比,看看谁是哪一周的“积累冠军”。此外,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读书心得的活动。

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语言生动、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的经典文章,如《荷花》《拉萨的天空》《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九寨沟》《田园诗情》《三亚落日》等课文.新课程中要求积累这些优美的文章,因此教师要按照课程要求指导学生通过读、背每篇课文中的优美片断来积累语言。但是学生往往对课文中的语言如过眼云烟,学了后面的遗忘前面所积累的。所以教师必须在讲授新课的同时,要求学生循环往复地背诵以前所积累的,好词佳句,如“荷花已经开的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从碧绿的大圆盘中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如“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对于这些课文片段要通过反复记忆,从而使这些优美的好词佳句,深深印在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从文字中获得审美愉悦。学生从课本中收集了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在头脑中储存下来,这样的长期积累就为写作打下了语言基础。

2、课内积累注意读写结合,激发表达欲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根据阅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是进行练习习作的好时机。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情境,挑动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使他们“情动而辞发”。如我原来在上人教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我出示了《你别问我这是为什么》这首小诗。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谈谈学了这篇童话的感受。此时,学生情绪仍沉浸在悲愤、沉重之中,纷纷发言,诉说自己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表达自己的愿望。有的说,我要把自己的生日礼物送给小女孩,让她得到快乐;有的说,我要把小女孩接到自己家里来住,让她得到家庭的温暖„„在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我顺势引导:能不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因为有了教学的铺垫,学生再也不感到无话可说了,纷纷写下了自己读了本文后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嫦娥奔月》的时候,也适时的抓住了一个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瞬间。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讲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了长生不老药升天成仙的故事,赞扬了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嫦娥奔月的情景,不仅仅是因为嫦娥人很美,还因为她的心地美。在上到:嫦娥吃了仙药,突然身体就变轻了,飘飘悠悠飞了起来„„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出示了一段很美的课件,营造一种不舍的,一种忧伤的,一种对嫦娥无比思念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无比怀念嫦娥的美,嫦娥的善良,从内心表达自己想说的想讲出来的真心话。看过了这一幕,当时我们班上好些女生泪光盈盈,一个女生甚至伤心的哭了起来,这时我抓住时机,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嫦娥吗?为什么喜欢她呢?此刻嫦娥离我们远去了,再也见不到了,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学生这时早已进入情境,一下子感情的闸门被打开,许多感想感受随之而

来,写出了一篇篇感情真挚的文章。

教学实践告诉我,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超越文本,驰骋在想象的田野上就要使学生入境悟情,动真心,吐真情,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选好练笔时机,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说真话,表真情,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倾吐,不受条条的限制,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文章才最生动、最真实、最感人。

(二)、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学期学习的课文最多三十几篇,这对小学生来说,这个量是很有限的。这跟“大纲”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要解决这个问题,显然要着眼于课外补充,这就要求我们要广开阅读门路,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时空,多渠道为他们创设阅读的机会。

1.多途径精心为学生选择读物。

鼓励学生订阅少儿报刊,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低段指导学生读童话、寓言、儿歌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段指导学生读诗歌、古诗、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历史故事。高段我就指导他们读科普读物、短篇小说、名家作品。电视、广播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学生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学生耳熟能详,积累语言文字就得来全不费功夫了。利用学校的广播、利用家里的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等,碰到一些新词、妙句,随时记在黑板上,还

采集动作描写的语句篇八
《理解性默写》

语文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

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 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

能为也已。

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也。

 4、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5、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 6、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

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 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 《离骚》

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进谏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 2、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用香蕙作佩,又因采集白芷而加上罪名,遭贬黜

的句子: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 3、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感叹,这两句诗

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4、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纵然九死不悔的语句是:亦

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5、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

诼谓余以善淫。

 6、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 7、《离骚》中表现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 8、《离骚》中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 9、《离骚》中写作者向古圣先贤学习,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 10、《离骚》中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 11、屈原在《离骚》中揭露楚国朝政的黑暗。“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诗人巧用比喻,揭露佞臣巧于

言语,背违先圣之法,随心所欲,恣意妄为。“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用比喻揭露人臣不修仁义,背弃忠直,随从枉佞,苟合于世,以求容媚。

 12、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在《离骚》中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

乎此时也。”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

 13、《离骚》中用比喻写屈原承继并恢宏先圣遗德,执分守节,不随俗人,正道直行,方正廉洁,与奸佞圆滑的群

小不相为谋的语句是: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 《短歌行》

 1、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

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

 2、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

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 3、《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 4、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

几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作者所引用的诗经原是写恋人之间的思念,那种悠长,那种亦喜亦忧,可见诗人对人才的一片深情。

 5、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达

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

 6、曹操在《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

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 7、曹操在《短歌行》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几句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

 8、曹操在《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几句写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

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

 9、曹操在《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几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

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然后以周公自比。

 《孔雀东南飞》

 1、《孔雀东南飞》中“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四句,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

矛盾心情。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精心穿着打扮,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

 2、《孔雀东南飞》中“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两句,说明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

处。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

 3、《孔雀东南飞》中“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这些诗句是从头到脚,从装束、服

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表现出刘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忍刚强、从容自如的性格。

 4、《孔雀东南飞》中运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加上恰当的比喻,从手指、嘴唇、步态等方面写出

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忍刚强、从容自如的性格的诗句是: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 5、尽管婆婆驱遣媳妇,但媳妇仍然谦恭、礼让,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告别婆婆是说的“受母钱帛多,不堪

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表现刘兰芝不能胜任婆婆的驱使,只好回娘家,但又记挂婆婆在家里操劳的矛盾而复杂的心情。

 6、《孔雀东南飞》中写刘兰芝离开时叮嘱小姑要侍奉好婆婆,在妇女欢聚的日子不要忘记自己的诗句是:勤心养

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 7、《孔雀东南飞》中写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焦仲卿发誓不离开兰芝,不辜负兰芝的两句诗分别是:“誓不相隔卿”,

“誓天不相负”。

 8、《孔雀东南飞》中写焦仲卿对刘兰芝发誓不离不负,兰芝为仲卿的真挚情意所感,盼望仲卿早点接她回家的诗

句是: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 9、《孔雀东南飞》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刘兰芝对焦仲卿发誓“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

转移”,表现了她们对爱情的忠贞和坚强。

 10、《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两句,写出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告别时忧愁伤感的样子。

 11、《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四句,写出了刘兰芝因哥哥性格暴

躁,不能随自己心意,料想前景不妙而备受煎熬的心理状态。

 《兰亭集序》

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表达

幽深内藏的感情的句子是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确实感到非

常快乐的句子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 5.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6、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不觉中老年将要到来。这很

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 7、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向之所

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8.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

为妄作。

 9.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始就点明聚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是: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 10. 《兰亭集序》中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各路英才,老少皆有。

 11.生活中当我们对所喜欢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时,感情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这很容

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 12.《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中所写: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13. 每当我们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中所写: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14.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虽世殊事异,所

以兴怀,其致一也。

《赤壁赋》

 1、本文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

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2、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

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 4、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寄蜉蝣于

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5、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抒发了

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的语句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6、《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 “渔樵于江渚

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曹操当时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你我只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这一段再现了曹操当年沿江而下时的盛大场面和英雄气概。可是象曹操这样的英雄“而今安在哉”?真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7、《赤壁赋》中描绘出秋江的朗爽与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8、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诗句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9、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10、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11、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12、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的语句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13、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语句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 14、写清风与明月可激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语句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15、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

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 《蜀道难》

 1、《蜀道难》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2、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3、从李

采集动作描写的语句篇九
《词语》

三、词 语

(一)正确理解词语

理解词语的常用方法:

1、弄清词语中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考虑整个词语的意思。例“凝神谛听”

这个词,其中“谛”是“仔细”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是“注意力仔细地听”。

2、有些词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要注意它们的比喻或引伸义。例:“胸有

成竹”原指心里已有了竹子的形象,因此可以把竹子画的很像;现在比喻做事之

前有了通盘的考虑,有了充分的把握。

3、要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也不知道怎么了,小李常常是花费的力气很大,收到的成效很小。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来

他得动动脑子了。”结合整个句子,不难理解“事半功倍”的意思:花费较小的

力气,收到较大的成效。

(二)近义词与反义词

(三)词义的辨析

1、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例:“团结”和“勾结”,都有一个“为了一个目

的联合和结合“的意思。“团结”用于好的方面,而“勾结”用于坏的方面,指

“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结合”。

2、注意运用的对象。如:“爱戴”和“爱抚”,前者用于党、领袖、英雄,

后者用于老一辈对后代。

3、注意范围的大小。如:“辽阔”和“广阔”,都是指面积广大,但辽阔比

广阔所指的范围更大。

4、注意程度的轻重。如:“喜爱”和“酷爱”,都有爱好某事某物之意,但

“酷爱”比“喜爱”的程度重。

5、词语搭配的习惯。如“提高水平”,“改进方法”,“改善生活”,“改正缺

点”等。(三)词语的感情色彩

1、褒义词:带有赞扬、喜爱、尊敬等肯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叫褒义词。如

英雄、崇高、舍己为人、高瞻远瞩、光明磊落、神机妙算等。

2、贬义词:带有批评、厌恶、憎恨等否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叫贬义词。如

丑恶、虚伪、自私自利、好高骛远、小肚鸡肠、阴谋诡计等。

3、中性词:介于褒义词和贬义词之间,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语,叫中性

词。如奔驰、竞争、争先恐后、千里迢迢等。

(四)成语

成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短语,是中华民族的特色语言,大多由四字组成。如

“自不量力、坐井观天、口若悬河”等。成语的来源主要有:

1、来自古代寓言故事。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叶公好龙、刻舟求剑等。

2、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开天辟地、愚公移山等。

3、来自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如四面楚歌、完璧归赵、闻鸡起舞、舍本逐

末、程门立雪、毛遂自荐等。

4、来自古文中重点词语的摘引或改写。如千钧一发、高山仰止、一日三秋

等。

5、历代俗语相传。如山穷水尽、亲如手足、锦上添花等。

(五)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为了积累词语的方便,我们往往要对词语进行归类或排列。常见的可以从词

语所代表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概念大小,相关相对关系等方面来考虑,也

可以按词语的描述对象和意义来分类。

运用词语,首先保证准确。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注意它的使用习惯,特别

要留心这个词语用在什么场合,常跟哪些词语搭配。其次要力求生动,用更优美

的词语。最重要的一点,句子的意思表达要完整。

(六)关联词

1、并列关系。表示有关的几件事或事物的几个方面,或同时进行的动作。

(一边„„一边„„;既„„又„„;不是„„而是„„)

2、因果关系。表示事情的前因后果。(因为„„所以„„;既然„„就„„)

3、选择关系。表示在几种情况下,选择其中的一种。(是„„还是„„;或

者„„或者„„)

4、条件关系。表示有了某种条件,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只要„„就„„;

只有„„才„„;无论„„都„„;不管„„总„„)

5、转折关系。表示语句中意思转折。(尽管„„还是„„;却„„;虽然„„

但是„„)

6、递进关系。表示进一层的意思。(不但„„而且„„;不仅„„还„„)

7、假设关系。表示在假定的情况下,事情会怎么样。(如果„„就„„;即

使„„也„„)

8、取舍关系。表示在两种可能中,选一种,舍弃一种。(宁可„„也不„„;

与其„„不如„„)

练习:

1、填字成词。

风流( )洒 气( )轩昂 神( )奕奕 满面( )

威风( )( ) 相貌( )( ) 温( )尔雅 心地( )

风度( )( ) ( )( )大方 一元( )始 万象( )

桃( )柳( ) 芳草如( ) ( )阳似火 暑气( )

秋高气( ) 万里( )云 烟波( )渺 一望无( )

不学无( ) 白驹过( ) 水中( )月 海底( )

风平( )静 雷霆万( ) 抛头( )( ) 高屋建( ) 排山( )海 ( )旋( )转 诗词歌( ) 琴( )书( )

人定( )天 风雪交( ) 寒气( )人 波光( )

( )

高山( )水 炉火( )青 棋逢( )( ) 虎( )龙( )

笔走( )( ) 一气( )( ) 生( )妙笔 ( )( )

如生

头头是( ) 娓娓而( ) ( )口开河 ( )( )

其谈

胡( )乱( ) 无( )之谈 海( )天( ) 拾人( )

( )

老生( )( ) 高朋满( ) ( )手如云 ( )( )

生辉

宾客( )( ) 一见如( ) 一往( )深 相见恨( )

谈( )风( ) 形影不( ) 难舍难( ) 情同( )

( )

一蹴而( ) 一目( )然 得( )应( ) 左右逢( ) 言( )意( ) 开( )明义 开门见( ) 浮想( )

( )

2、按要求写成语(每类至少五个)。

描写人物仪表的: 反映人物优秀品质的: 反映技艺高超的: 反映朋友间情宜深厚: 反映景色优美的: 形容科学精神的: 描写人物笑态的: 形容十分专心的成语 形容学习不专心的成语: 形容时间匆匆的成语: 形容团结的成语: 带有数字的: 含有动物的: AABC形式的: ABCC形式的:

ABAC形式的: 含有近义词的: 含有反义词的:

3、写近义词。

开拓( )气魄( )和蔼( )沉浸( )暴躁( ) 害羞( )忙碌( )惬意( )闪烁( )推荐( ) 推辞( )茂密( )嗜好( )适宜( )寻常( ) 安稳( )折服( )发掘( )庄重( )脆弱( ) 安静( )珍惜( )顽强( )宽敞( )凝聚(

憧憬( )炽热( )转眼间( )不屈不挠(

4、写反义词。

爱好( )爱惜( )保护( )悲痛( )本质( 成功( )惩罚( )出色( )纯净( )单调( 独特( )繁忙( )奉献( )富强( )干燥( 高尚( )广袤( )害羞( )简陋( )健壮(

结实( )真诚( )浪漫( )利索( )灵巧( 浓郁( )偶尔( )朴素( )勤奋( )轻盈( 清楚( )深奥( )衰老( )微弱( )贤慧( 崭新( )暴跳如雷( )眉开眼笑( )温文尔雅(

【必须 必需】

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蜜,( )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

他买了一些学习上( )的用品。

【毕竟 究竟】

兴国塔( )有多高,谁也没有测量过。

光靠瓜菜过日子,( )是填不饱肚子的。

【成绩 成就 成果】

改革开放的伟大( )鼓舞着全中国人民继续前进。

我们学校的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 )。

【矗立 耸立 屹立】

五壮士像钢铁巨人一样( )在狼牙山顶峰。

人民英雄纪念碑像巨人一样( )在广场南部。

7、把词语按一定顺序排列。

①中国 长沙市 砂子塘小学 雨花区 湖南省

②头部 身体 上身 牙齿 嘴巴

③端午节 除夕 元宵节 中秋节 春节 重阳节 ) ) ) ) ) ) ) ) ) )

8、把划线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

①王大勇不顾个人安危,奋勇直前,抢救落水儿童。( )

②詹天佑在困难面前不屈服,毅然接受了修筑铁路的任务。( ) ③李老师为了批改作业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

④小阳长期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 ⑤春节来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 ⑥改革的目的,当然是要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

9、理清逻辑关系,填上恰当的答案。

①良药对苦口正如忠言对( ) ②成果对努力正如收获对( ③早晨对朝阳正如黄昏对( ) ④雨天对潮湿正如晴天对( ⑤失败对痛苦正如成功对( ) ⑥开始对结束正如元旦对(

⑦陌生对熟悉正如随便对( ) ⑧豺狼对残忍正如羔羊对( ) ) )

采集动作描写的语句篇十
《略读课文名师教》

虞大明《麦哨》教学赏析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教师总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去尝试进行自读自悟,要么牵得过紧,要么放得太松,达不到一种简约酣畅的效果。听了虞大明老师《麦哨》的课堂教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教学目标设计独特

《麦哨》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属于“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表达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

《麦哨》这篇文章,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教师用书里建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为:认真读读课文,看看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再对同学说说喜欢的理由。

如果按部就班,学生按照自读提示的要求,读读课文、说说文中孩子的快乐生活,再读读,和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部分。结果就是学生知道了农村孩子的生活很有趣,也很快乐,如此而已。但是虞大明老师他就独辟蹊径,挖掘出不同于常人的教学内容。我们知道活用教材,才能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他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凭借快速浏览,用“圈关键词”等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2、重点探究“吹麦哨”和“采集茅茅针”这两件事,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初步体会作者“抓住典型事物具体写”的独特选材角度。

3、初步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和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从目标1中可以看出:有浏览的指导方法“圈关键词”。浏览是阅读的一种方法,但是往往过目就忘了,但是“圈关键词”恰恰是让学生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进行梳理,强化他们的记忆。目标2独出心裁,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结合。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样的教学目标设置真正是为了孩子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简约与高效

一、揭示课题,了解麦哨

板书麦哨,并让学生猜一猜什么是麦哨。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课件出示麦哨图片及对麦哨的文字介绍。(麦哨,用麦秆做的哨子。将麦秆截断,削孔,能吹出清脆、悠扬的声音。)

评析:城里的孩子对麦哨并不熟悉,猜测的内容也是个大概。老师直接出示图片及文字介绍,学生一目了然。在语文教学中不是什么内容都让孩子们去探究,需要讲解的,还是要讲解的,这样可以节约教学时间。

二、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学这类课文时一定要关注课文前面的自读提示,按照提示中的要求去读课文。

学生阅读导读提示,然后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初读印象。

师:预习了课文,你认为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

生:写孩子们乡村的生活。

师:你觉得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把你想到的词语写在课题旁边。

生:愉快、幸福、自由、快乐„„

师选择学生多数总结出的“快乐”板书在课题旁边。

师: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快速浏览课文,用“直接圈关键词”和“自己归纳”的方法梳理写了孩子们的哪些活动。

生:浏览、圈画,并板书总结出的孩子们的活动。

(1)割草(2)摔跤 (3)采集茅茅针 (4)吹麦哨

(5)竖蜻蜓 (6)翻跟头

评析: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虞老师自始至终在渗透学法,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按导读提示抓要点总结课文大意;谈出初读的感悟;引导学生做批注;教给孩子们浏览课文时“圈关键词”的边读边画边思边总结的阅读方法。

三、聚焦重点,感受快乐

师:孩子们的这些活动中,你认为写得比较具体的是那几件?

生:吹麦哨,采集茅茅针。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两件事情写得具体呢?

生:吹麦哨用了四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和倒数一二自然段。写法上是首尾呼应。 生:采集茅茅针是先写茅茅针的样子,再写吃的动作和茅茅针的味道。

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圈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课件出示茅茅针的图片和这段文字,引导学生观察、朗读。

师:课文把孩子们的活动写得有的具体,有的简略,这就叫有详有略。作家写文章时有些地方写得是挥墨如土,有些地方是惜墨如金。作者把吹麦哨、采集茅茅针写得详细具体,究竟值不值得?

板块一:感受“吹麦哨”的快乐

师:吹麦哨快乐吗?圈出表示麦哨声音的词,圈出表示麦哨声特点的词语。试着读一读,吹一吹。

生:画、吹。一名学生试吹时,只吹出了“呜”声,不明白省略号的意思。

师:强调了省略号是省略了相同的声音,即“呜卟”。

生:再读再吹。

师:课件出示三种不同的吹麦哨的形式,并试吹,让学生判断老师吹的是那种形式的麦哨。感受破折号、省略号在表达上的作用。

麦哨一:“呜——卟,呜——卟,„„”

麦哨二:“呜卟——,呜卟——,„„”

麦哨三:“呜——卟——,呜——卟——,„„”

生:学生按照不同的形式吹响麦哨,然后自由选读。在读中体会吹麦哨的快乐。 师:孩子们吹响的是什么样的麦哨?

生:自由的、无忧无虑的、柔美的、欢快的、此起彼伏的、你呼我应的„„

师:吹麦哨很快乐,所以写的详细。

评价:学习重在参与,每个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充满兴致的浏览、圈画,想象,尤其是吹响快乐的麦哨。一时间,教室里充满了此起彼伏的麦哨声,快乐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每个孩子好像置身于美丽的田野之中,享受着快乐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取到了省略号的知识,获取到了作者如何把孩子们吹麦哨的快乐用文字表达出来。

板块二:体会采集茅茅针的快乐

师: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写“吹麦哨”,很具体。那为什么你们还觉得“采集茅茅针”也很具体?

生:采集茅茅针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把吃茅茅针的情况写的很具体。

师:拿出几个棒棒糖,请学生台前表演。师范读描写吃茅茅针的句子,学生表演出相关的动作、神态。

一时间,大家都沉浸在品尝茅茅针的快乐当中。

师:采集茅茅针快乐吗?

生:快乐,所以写的详细。

评价:创设情境,让语文生活化、情趣化。课堂上孩子们兴趣盎然,既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准确与优美,又感受到了农村孩子生活的有趣与快乐。

板块三:感受选材的独特性

师:割草不快乐吗?翻跟头、竖蜻蜓不快乐吗?作者为什么没有详细写呢?

师邀请几个孩子在教室的空地上表演翻跟头、摔跤、竖蜻蜓。

师:这些活动也很快乐呀,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

生: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得出:这些活动哪里都可以做的,而吹麦哨、采集茅茅针是特定的时间段、特定的环境中所特有的,最能表现出农村孩子的快乐生活。

师:表现快乐的事情很多,要精挑细选典型的最能反映主题的事例进行细致描写。 师:课件出示《可爱的草塘》三个事例。(1)拔野鸡(2)追狍子(3)瓢舀鱼。 生:分析哪些事例写的具体。

师:课件出示相关的描写,学生浏览,感受到选材的作用和独特性。

评价:看着学生们脸上由困惑到喜悦的神情,我想,为什么写事情要详略得当,哪些事例该详写,哪些事情该略写,孩子们应该有了深刻而生动的体会了。语文课上,不能就文章讲文章,应该在适当的地方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孩子们置身于大语文之中。

四、总结拓展

师: 课文学完了,能谈谈自己的收获吗?

生:我知道了文章写了乡村孩子的快乐生活。

生:我知道了写文章要有详有略,还要把能表现主题的典型事例写具体。

评价:有效教学目标的设置,有效教学的引导,有效目标的落实。整个教学过程简约而轻松,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感受与体验。城里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走进了生活,走向了田野,感受到农村孩子快乐的乡村生活。这样的语文课让人听得酣畅淋漓,舒服。

共赏欢快柔美的乡间小调《麦哨》

——读写结合理念观照下的略读课文教学新设计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捷

教材简析

本案为一节略读课文。文章以清新秀隽的笔触描绘出一幅乡村和谐,柔美的田野生活画卷,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种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此文为略读课文,文文句优美通顺,适合儿童自读自悟。同时,文字中富含作者热烈丰富的情感,适合提供孩子自读感悟,也适合班级授课中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通过自读自悟,感受乡村生活的欢快,乡村美景的柔美。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若干,幻灯

教学流程

一、直奔文题,速读,搜索,发现

师【板书:麦哨】课题为麦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全文中哪些段落写到“麦哨”。

生:第1、2、7、8自然段。

师:【幻灯:出示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呜卟(bǔ),呜卟,呜……”

第二段:田野里,什么声响和(hè)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yìnɡ),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第七段:“呜卟,呜卟,呜……”

第八段: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liáo)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四个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这四段中很多内容比较相似。

生2:我发现第一段和第七段几乎是一样的。

生3:我发现作者用的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师:是啊,真是伟大的发现,这四段确实展示出本文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你呼我应,此起彼落”。真棒!还有么,你们是否发现文字中表达出麦哨哨音中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提示一下,关键的词在这四段中重复出现。

生:欢快,柔美。

师【板书:欢快柔美】好,请全班标注这两个关键词。现在分男女生读这四段话。男生读第1、2自然段,女生读7、8自然段,一声呼,一声应,一边读,一边体会这种写法。 生:分男女生读四个自然段。

【解析:此部分教学意在让孩子围绕课题总体感知全文,同时抓住首尾呼应的段落部分学习朗读,让孩子在充分地读书,感受,对比,分析中,在实际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语感,练习表达】

二、质疑文题,自读,解析,辩解

师:本文总共六百余字,而有关于“麦哨”的段落才区区四个自然段,大约百余字。其余的文字中都没有出现“麦哨”,你觉得,文题为《麦哨》合适么?请全班同学表态。 生:举手表态。

师:(大致统计,结果为基本认为文章切题)好的,就请大家来说服我吧。这个问题是我提出的,也许我有我的想法呢。下面请孩子们自由地选择文中你认为最切题的部分,说说切题的理由。

生:自由地读课文,讨论,准备发言。

(1)探讨第4自然段,感受大自然中蕴藏的和谐有序的柔美。

生1:我想读课文第4自然段,我认为这段话是切题的。(生朗读此段)

师:这段话百余字,是全文中字数最多的自然段。如果它切题,那么无疑对全文切题写作是有力的佐证。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就是感觉到这段话没有偏题,但是说不出理由。

师:有这样的感觉就不容易啦。我想你说不出理由和你不大熟悉文中所描写的“油菜花”“蚕豆花”“豆荚”“萝卜花”“麦杆”“麦芒”等乡间特有的景物有关系。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图片,认识这些乡间的精灵,这些大自然的宠儿吧。【幻灯:“油菜花”“豆荚”“萝卜花”“麦杆”“麦芒”

的图片】

生:看图认识,欣赏。

师:请看看,这段中描写“油菜花”“蚕豆花”“豆荚”“萝卜花”“麦杆”“麦芒”的语句,作者写作的顺序能颠倒么?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文中说“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也就是说要一个凋谢后才长出另一个,是按照生长顺序出现,这是自然之道,不能颠倒。

师:你能说出这段话给你留下的感觉或是读后留下的印象么?

生1:一切都有序,你不争我不抢。

师:是啊,这就是和谐有序的美,不正是一种柔和的美么?现在,你能说说你的理由么? 生1:这段话透着柔美,和麦哨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吻合的,所以我认为没有偏题。 师:好,请大家自由读读这段话,再体会

(2)探讨第5、6自然段,感受乡村生活中蕴藏的欢快。

生2:我觉得第5自然段没有偏题。

师:我建议你将5、6自然段合起来欣赏,你请注意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 玩累了,喊渴了”。第六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联系得多么紧密啊。读书应该讲究效率,特别是像这样的略读课文,能合并的就一起学。现在请读读第5、6自然段,说说你的感觉。

生2:(读5、6自然段后)这两段没有偏题,处处都能感受到孩子的快乐。

师:好,学习略读课文,要做到简约但不简单,更不能糊过去。你能具体结合这两段中的内容说说你的理由么?

生1:我从这句话中体会:“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蜒,还有摔跤比赛。”瞧,他们玩得多么欢快啊。

生2:我从“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中体会,他们在这样天然的体育场中活动,能不快乐吗?

生3:“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这句话给我的感受特别深。让我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斗钩钩草的情景。

师:是啊,小时候我也玩过,至今难忘。我想这就是童年的滋味吧。甘甜甘甜的。看来,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有滋有味的。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出他们生活的滋味么?

生:欢快!

师:好一个欢快,一锤定音。看来这部分没有偏题的理由很充分,写的就是欢快,麦哨也好,孩子也好,都是同样的欢快!大家自由读读这两段话吧。

生:自由读5、6自然段。

(3)探讨第3自然段,感受言语之中蕴藏的快乐。

师:全文就剩下第3自然段了,我们来看看。其实这段话是我最欣赏的,我觉得本段是作者的神来妙笔。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后说说,这段话写的是什么?

生:(读第3自然段后)写的是湖畔割草的孩子。

师:好的,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的吧。【幻灯: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段话这么看,大家可能难以发现奥秘,我们稍作调整,你会豁然开朗。

【幻灯】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朗读手册中的经典语句
  • 2020年建军节致敬抗洪救灾英雄的句子80句
  • 抗洪救灾横幅宣传语80句
  • 有关安全教育的句子段落
  • 高温防汛标语80句
  • 抗击疫情暖心金句100例
  • 关于战胜疫情经典金句
  • 防控疫情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