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形容生活遭受磨难的诗句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8    阅读:

形容生活遭受磨难的诗句篇一
《关于挫折的诗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快刀不磨要生锈,胸膛不挺背要驼。闻一多《〈西南采风录〉序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失败是成功之母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宝剑锋自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拼的十万头颅血 敢叫日月换新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篙人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 ----- 贝 多 芬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 鲁 迅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形容生活遭受磨难的诗句篇二
《关于幸福与苦难优美句子》

关于幸福

1、幸福是什么?幸福是饥饿者手中的面包,是流浪人身上的那顶帐篷,是不幸者心中的向往。

2、拥有思想的瞬间,是幸福的;拥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拥有激动的时刻是幸福的。只因我们能真实地享用生命的馈赠,从而品尝生命的真实。 记住幸福,留下快乐。

3、幸福是花朵,绽放出光明与希望;幸福是果实,回报以芳香与甘甜;幸福是落叶,奉献出余热化香泥。

4、追求人生目标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过程,只要心中存在着这种信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一定会到达幸福的彼岸。但其中必定会有狂风暴雨,冰山触礁,它们就像逆流一样阻止你前进的步伐。这时,你不要退缩,不要气馁,哪怕最终只在幸福之门外徘徊。毕竟,我们追求过,努力过,与狂风暴雨拼搏过。追求就是一种幸福。正如泰戈尔所说过的一句话:“天空中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关于苦难

1.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

2.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成功;对于永不懈怠的人是一座里程碑,对于骄傲自满的人是一个包袱,对于不求进取的人是一桩祸患;对于志向远大的人是向上攀登的阶梯,对于心有小志的人是一生荣耀;对于胸无大志的人,无底深渊。对于努力者,奖励;对于耕耘者,收获;对于骄傲者,过眼烟云;对于目标远大者,小的驿站;对于奋斗者,一座灯塔;对于懒惰者,一个美丽的梦;对于奋进的人,另一段艰难跋涉的开端;对于知足的人,幸福的顶峰;对于失败者,遥不可及的梦想。

3、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形容生活遭受磨难的诗句篇三
《古诗10首》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作者背景 错误!未指定书签。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注词释义

竹枝词:古代四川的民歌。

唱:亦作“踏”,“踏歌”,唱歌以脚踏地为节拍。

晴:与“情”同音,谐音双关。这一句语意双关,既写江上晴雨天气,又写出了好的心情。

古诗今译

岸上杨柳青青江水平平,听到情郎在江上的歌声。东边出太阳西边下着雨,以为它没晴原来却有晴。

名句赏析——“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是采用民歌体裁写作的绝句,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夏天的午后常有一边出太阳一边下雨的奇妙天气,俗称“太阳雨”。正是一场太阳雨后,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高涨,平如镜面。突然从江上传来一阵歌声,岸边的姑娘听出是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所唱。好久没有他的音讯,以为他已忘记了自己,听到歌声,才知道他就像夏日晴雨不定的天气,以为没情,原来却是有情的。这里的“晴”是“情”的双关语,由上面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引出,写出姑娘的心理活动。诗人只用七个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出来,让我们仿佛看到她怦然心动由怨转喜的表情,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背景 错误!未指定书签。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草香远播。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诗今译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

悯农

——李 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者背景 错误!未指定书签。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古诗今译

春天种下一料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没有荒田,还有农民活活饿死。

名句赏析

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背景 错误!未指定书签。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词释义

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

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名句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与很多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所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词释义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一。

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古诗今译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名句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词释义

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不及:比不上。

古诗今译

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桃花潭的水

深达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名句赏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秋浦歌

——李 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词释义

秋浦:在今安徽贵池西南,那里有秋浦河。

缘:因为。

个:这样的意思。

秋霜:形容头发像秋霜一样的。

古诗今译

白头发已经长到了三千丈长,因为忧愁才有这样长。不知镜子中的我啊,从哪里来的满头秋霜。

名句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内心深长的愁绪。前两句出语天真,白发竟然有“三千丈”那么长,在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如此夸张的描写,却把作者内心的愁苦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后两句水到渠成,用“不知”两字写出一种惊奇和叹惜,年华逝去的感慨得到深刻的抒发。“秋霜”两字用语自然,但却发人深思。如果不是仙才,根本作不出这样的诗!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背景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

形容生活遭受磨难的诗句篇四
《二下古诗》

《竹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理解古诗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体会诗人的卓越不凡的气节和人品

4、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课前查阅有关的资料,进行自学与互学和老师引导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五、作业。

朗读背诵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第七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第七册《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第七册《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形象。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的诗?(牧童)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牧童》这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

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

《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形容生活遭受磨难的诗句篇五
《古诗欣赏》

形容生活遭受磨难的诗句篇六
《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5 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教学目标

一、理解思想内容,领会“苦难的琴音”的意义。

二、体会诗歌对生活的概括力和暗示性的艺术手法。

三、品味富有弹性与张力的诗歌语言。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的抒情诗歌都包孕着丰富微妙的人生体验和社会内涵,诗人通过自我感受与个性的张扬概括民族、时代的苦难。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诗人构思的深度与广度,学习诗人表达强烈情感的技巧以及语言表达方式。

一、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基本情绪

本单元的诗歌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教学中,要有意引入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以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诗人目睹抗战时期的黑暗现象,看到人民贫困的苦难,认识到通往胜利之路的艰辛,从而写下此忧患之作;《老马》是诗人面对解放前苦难深重的农民写下的深沉之作;《憎恨》是诗人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发出的愤懑之声;《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表现出知识青年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迷惘心态;《雪白的墙》以惊人的单纯处理复杂的“文革”中人的情感历程。

虽然每首诗的写作时间与空间是确定的,但它们表现的忧患意识,流露的忧郁情感,蕴涵的时代悲剧性内涵,却超越了具体的时空,产生了巨大的情绪冲击力,激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

二、体会诗人抒发情感的手段、技巧

本单元的诗歌都面向个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因而不仅具有历史生活场景的存真性,也把特定情境、细节和个体的想象力重新带入到诗歌的话语空间。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把握。

1.特定情境的设置

感受诗歌的形象美,欣赏者不仅要把握诗歌的社会背景,品味情境,还要观照诗人的情感、社会经历、气质、个性,在客体的形象中体察诗人的主观世界,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深刻地领会诗歌的形象。《雪白的墙》中诗人选择“墙”这一物象作为抒发自己沉痛经验与情感的题材,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形象呢?如果我们知道“文革”期间墙上涂抹的都是辱骂的文字,都是语言暴力,许多人为此尊严扫地,也有人对之缄默不语,人性百态在“墙”面前纷纷呈现;“文革”结束后,社会秩序恢复正常,当人们重新面对被粉刷一新的墙,无疑会产生心灵的震撼,所以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我们便会对这首诗有更明晰的认识。

2.可感的细节刻画与细微的心理波动交融

本单元的诗歌都是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感应着历史的巨大变动,以一己的悲欢映衬时代的庞然身影。尽管诗作表达的是一代人面临时代变动所感受的心灵阵痛,却有意回避了流行于那个时代的宏阔场景,和与之相应的高大而空疏的概念化语词,而选取了一个日常化的可感的细节。

3.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所谓实,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描绘而直接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所谓虚,是指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而间接获得的信息。诗太实则显板滞,太虚则显浮泛。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如何以实带虚,寓虚于实,如何完成由景物到情思的转化,把抽象的思想化为具体的意象。

三、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想、情感、比喻、意象的外壳,是诗意存在的家,也是诗歌阅读的唯一媒介。诗人通过语言,把饱含情思的意象组织固定下来,读者也通过语言的阅

读,引起对意象的联想和想象,进行理解和再创造。对于学生来说,仅会一般地了解字义是不够的,还必须对诗歌语言的特殊性有充分的意识。揣摩诗歌语言,要抓住诗中精妙的语句,细致品味个别的词语,例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复沓的表现手法;《老马》语言的口语化,韵的交错,整齐而有变化;《憎恨》语言的跳跃性风格;《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语言的形象可感;《雪白的墙》语言的多义性、暗示性的特点。

本单元诗歌虽然都共同指向“苦难”,但只要悉心体会,仍能感受到各首诗的不同语言风格和抒情方式:《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深沉的咏叹,浮雕似的意象;《老马》所体现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憎恨》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还有《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通过细节的刻画使情感外化,以及《雪白的墙》以简洁单纯的语句表现严肃、庄重的理性思考等。

精读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整体感知

1937年12月,艾青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子里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感情真挚、意境沉郁而广漠的诗篇。诗人抱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从家乡浙江来到了武汉。但在这座当时被称做抗战中心的大城市里,诗人并没有看到民族存亡关头所应有的昂奋和紧迫的气氛,权贵们仍在作威作福,处处是穷困和饥饿,他感到异常的失望,一颗火热的心仿佛被冰封雪埋了一般。他深切地感悟到了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深重的灾难,而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也将要度过更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寒冷的,泥泞而曲折的。这无边无涯的感觉世界,既是历史的痛苦的延续,也是现实的严酷的存在,它强烈地震撼着诗人本来已经动荡的心灵,于是他整个身心的里里外外感到一种弥天的透骨的寒颤,诗人写下这首比雪还要寒冷的诗。

这首诗浸润渗透着诗人深沉的忧郁、执著和真挚以及对祖国人民命运的关怀之情。 这首诗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均以这样两句诗开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它重复叠现,构成了这首诗的主旋律。

在这首诗中,诗人控诉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从北方到南方,勾勒了三幅饥馑流亡图。第一幅生活画面,表现了“中国的农夫”在寒冷岁月中的艰苦跋涉,而自己也被“苦难的浪涛”所吞没而又卷起的困厄。在那样的年代,无论农民、青年和知识分子,都不可能有好的命运。人们只能在寒冷中艰难地忍受生活的折磨,等待着难以预料的明天。第二幅画面,诗人把笔触指向了女性的悲惨遭遇,“蓬发垢面的少妇”“垂着头”坐在“破烂的乌篷船里”,“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第三幅画面刻画了拥挤在绝望的污巷里的垦殖者,他们人身遭凌辱,土地受蹂躏。这三幅画面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是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化身,既有现实性,又有典型性。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当年的中国文艺界(不仅诗歌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发表在报刊上的诗,虽然歌颂抗战,但多半显得高亢而空洞,缺乏真情和感染人的艺术力量。这首诗有力地冲破了抗日战争初期诗歌创作领域的平庸状况,它是一声号召,也是一阵阵激越的钟声。可贵的是诗人不仅深广地体验到战争的真实、丰富的内涵,并以富有个性的审美感觉、情绪和鲜活的语言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出自艾青的第二部诗集《北方》,这部诗集也是他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部诗集。它收入《复活的土地》《北方》《乞丐》《手推车》《我爱这土地》《老人》《篝火》等16首诗。这些诗充满了忧郁的情调,这不仅是他个人内心悲苦的写照,更是整个民族的悲苦的投影,由于时代和国家民众的灾难太深重,反映在诗人的作品中,总带有一种浓重深沉的悲哀,正如诗人在诗集《北方》的序言中说的:“这集子是我抗战后所写的诗作的一部分,在今日,如果能由它而激起一点儿民族的哀感,不平,愤懑,和对于土

地的眷恋之情,该是我的快乐吧。”这种民族的哀感、愤懑以及对土地的眷恋之情,不但不是消沉的,而且能够激起一个哀伤的民族渴求解放的意志。从艾青的诗中,我们能够感到来自历史的深厚的力量,只有多年被凌辱欺压的民族才懂得哀伤,忧郁与愤懑也能成为号召和力量,能把苦难喊出来是最幸福的事。

问题探究

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反复咏叹的主旋律,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该句重复叠现,回环复沓,以舒缓沉郁的叙述性语调所表现的沉重、忧郁的感情,构成了贯穿全诗的基本情绪和反复出现的“主题”。这里,既写出了彼地的自然环境,是寒夜的生活写照,又道出了彼时的政治氛围,是诗人对时势的一种高度概括。

二、诗中有不少句子对物的描写转化成对人的描写,如“风”“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饥馑的大地”“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等,其中蕴涵什么意味?

这样的诗句,不仅是对自然物以意象化的表现,而且这意象本身便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感情色彩。风像老妇的指爪在拉扯行人的衣襟,大地会伸出颤抖的两臂乞援,这些状态都扩展为对中国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情景的暗示,扩展为对一种普遍性的激愤情绪。这种意象浮雕一样呈现在人们脑际,使诗的语言力度极大地增强,成为扣击人们心灵的重锤。在那样一个沉闷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悲惨的岁月,是需要这样的重锤才能震撼某些麻木的灵魂的。

三、关于反映祖国苦难以及描写劳苦大众的诗有很多,该诗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诗人言人所未言,独辟蹊径之处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诗人将自己作为人民的一分子,和他们患难与共:“流浪与监禁/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不仅如此,还映照出旧社会正直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二是诗人不仅怜悯人民,更重要的是帮助人民,给他们力所能及的“些许温暖”:“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诗人爱人民爱得深沉,不愿意他的诗给人民的只是忧郁和悲哀,而愿意给他们以温暖、力量和慰藉。

语言品味

一、散文化的语言

艾青的诗歌语言不是简单的情绪的外化,而是与内在生命不可分割的,它整体地形成了诗的有声有色有形的搏动着的生命体。许多论者评述这首诗时说它具有散文美,这正说明了它的平实自然的艺术特色。它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技巧。而所谓散文美,也正说明诗歌语言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它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漠的感觉。这也正是诗的大气之所在。“寒冷”“封锁”等词语虽然简洁,但极富于弹力与表现力,它们蕴涵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涵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诗人的心头上,引起了深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二、可感可触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艾青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

“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却宽厚,虽然悲哀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两个意象便顺流而出。“风”后面是“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的修饰语,“河流”的前面加上“时间”和“雪夜”两个形容词,就把“风”“河流”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的情思。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因此,他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她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抗战胜利后,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建国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1957年被错划右派,1959年到新疆石河子垦区劳动。1979年平反。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旷野》《北方》《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调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二、形象的产生(艾青)

一首没有形象的诗!这是说不通的话。

诗没有形象就是花没有光彩、水分与形状;人没有血与肉,一个失去了生命的僵死的形体。

诗人是以形象思考着世界,理解着世界,并且说明着世界的。形象产生于我们的对于事物的概括力的强旺和联想力与想象力的丰富。

每天洗涤自己的感觉,从感觉里摄取制造形象的素材。

从物与物的比拟里,去分别它们间的类似和差别的程度。再把类似的东西组成一个新的程序。

努力把握物体所存在的地位和周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事件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诗人的脑子必须有丰富的储藏:无数的鲜活的形体和它们的静止与活动;无数的光与色彩的变化;无数的坚硬与柔软;无数的温暖与寒冷;无数的愉快的与不愉快的感觉。

只有储藏丰富了之后,所产生出来的形象才是自然的、生动的。

我常常唤醒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我常常从这一物体联想到和它类似的所有的物体,从这一感觉唤醒和它类似的所有的感觉;我常常从我已有的经验里去组织一些想象。

联想和想象应该是从感觉到形象的必经的过程。没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不可能有丰富的形象的。

当然,丰富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只有从丰富的生活经验里才能获得。

(选自《我怎样写诗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论精华·新诗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三、课文赏析(洪子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艾青离开他在杭州任教的中学,怀着投身于伟大民族战争的愿望来到当时抗战的中心武汉。在实际生活中,他看到抗战的黑暗现象,看到人民贫困的苦难,认识到通向胜利的路的艰辛。一种悲苦、忧郁的情绪笼罩在他的心头。年底的一个晚上,天色晦暗,像是要下雪的样子,一股深沉的感情潮水般袭上诗人心头。他披衣伏案,在阴湿的房间里写下这一著名的诗篇。

艾青的诗有着执著的现实意识和从现代派借鉴来的表现力。因而他的诗一方面具有活生生的现实画面与生活形象,另一方面,诗的形象具有极宽泛的概括层面和深邃的暗示性。诗的开头两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以舒缓沉郁的叙述性语调表现沉重、忧郁的感情,构成了贯穿全诗的基本情绪和反复出现的“主题”。这里,整组画面既是寒夜的生活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时势的一种高度概括。采用“寒冷”“封锁”这样极富于弹力与表现力的语言,就更加充实了诗歌形象的容量。几个有着绘画造型特征的、渗合着诗人情感的构图,组成一幅幅向四面延伸、扩展的画面,使诗人所表达的基本情绪得到具有生活实感的证实,赋予这一情绪以厚实的生活根基;同时,随着诗人心理的推移而推移的事象、画面,也带有扩展意义的象征意味。无论是赶着马车的农夫,坐在船头的少妇,还是离家的年老母亲──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在对寒夜中离家的年老母亲和失去土地、家畜的劳动者的困境的描述之后,“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饥谨的大地”“伸出乞援的颤抖的两臂”的句子,都已包含着抽象性的概括。崎岖的路与伸出的双臂等状态,都扩展为对中国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情景的暗示,扩展为一种普遍性的激愤情绪的概括。

当然,一首诗所具有的对生活的概括力与暗示性并不仅仅意味着思想上的成功,同时也是美学上的成功。因为对生活的透视力应当同时是对生活的质的认识和对这种认识的诗的表现与呈示。例如把寒风呈现为一个用指爪拉扯行人衣襟的形象,就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思想和艺术的力量。此外,这种思想与美学的力量也集中在诗中所透露出来的一种深沉的情感方面,这是艾青所特有的动人的忧郁,在他的20世纪30年代其他作品中也存在着。这种悲哀来自农人失去了“所饲养的家畜”和“肥沃的田地”的绝望,来自“暴戾的敌人”强加给人民的“死亡的恐怖”,来自“像这雪夜一样广阔又漫长”的“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它超越了个人遭遇的范围,而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它不只是无力的哀吟和对抗争的回避,而是一种力:“把弥漫在广大的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愤懑„„集合拢来,浓密如乌云,沉重地移行在广大的土地上”(艾青《诗论》)。忧郁由于苦难而产生;对苦难的忧郁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就在于人类,中国人民为摆脱苦难所进行的斗争,将永远伴随着苦难。因而,在这种浓重的忧郁情绪中,能体会到对力的呼唤,对暴风雨扫荡这古老的世界的执著的期望。而这首诗,也从一个具体的实例,提示了艾青诗歌创作上以“自我”感受与个性概括民族、时代悲欢的美学特征。(选自《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略读

老马

整体感知

《老马》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写于1932年4月。诗人笔下的老马,继承了杜甫的《瘦马行》《病马》以及李纲《病牛》等咏物诗的传统,借物抒情,对负荷沉重的中国农民,表示深刻的同情。如果联系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历史背景看,把《老马》的主题推而广之,实际也是古老的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忍受苦难的象征。中国是具有四千年悠久历

形容生活遭受磨难的诗句篇七
《苦难的圣化——关于昌耀诗歌中的流放话语》

形容生活遭受磨难的诗句篇八
《古诗 ( 上)》

形容生活遭受磨难的诗句篇九
《语文诗词》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

一、古文理解性默写。

1、《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2、《小石潭记》中,写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的句子是:

, 。

3、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诗中夜色的句子是:

, , 。

4、《记承天寺夜游》写月下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 , 。

5、《记承天寺夜游》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 ? 。

6、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 , ”阐述了磨难的意义。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 。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 。

9、2008年5月23日,温总理来到地震灾区看望北川中学的师生,勉励大家用信心、镇定、勇气和力量战胜灾害。他说,对国家我们要记住四个字,然后转身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多难兴邦”。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孟子的名言: , 。

10、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都经历了“ , ”的高难度、高强度的训练,才成为今天优秀的航天员的。(用《〈孟子〉二章》原句回答)

11、《曹刿论战》中能够体现“取信于民” 的观点的句子是:

, , 。

12、《曹刿论战》中,表明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的句子是:

, 。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性默写。

1、中国政府宣布,免除非洲贫困国家100亿人民币的债务。这种关注人间冷暖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 , ”的济世情怀。 2、2010年4月,国家出台了国策十条,要努力改善百姓居住条件。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两句就体现了这种美好的愿望。

3、如今,各地新建的一片片居民小区,成为中国城乡一道道亮丽景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表达的“ , 。”的愿望得以实现。

4、安史之乱时,以博大的情怀,体察人间冷暖,道出了“ , “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5、玉树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毁坏房屋数百万间,数百万人无房可居。面对受难的同胞,最能表达我们心愿的杜甫的诗句是:“ , 。”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充分体现了一代诗圣的宽阔胸怀及其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7、我国古诗文中,有许多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请写出一联:

, 。

8、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明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以解除人民的痛苦的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 。

9、古代许多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博大襟怀令我们钦佩和敬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襟和崇高人格,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亦有所体现。杜甫诗中体现这种精神的诗句是: , 。

三、《过故人庄》《游山西村》理解性默写。

1、乡村美景,总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美景(或田园风光)的句子(连续的两句): , 。

2、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传有大量写“柳(杨柳)”的诗句,请你写出与“柳”相关的上下相连的两句古代诗句。(课内外均可) , 。

3、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既描绘了农村明媚秀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又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 。

4、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描写山间水畔景色、寓含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 。

5、昆明西山龙门有一副对联“高山仰止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该对联的上联化用了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 , ”。

6、辛弃疾的词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与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 ,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7、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 , ”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又复现的境界,现在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8、五月,汶川遭遇八级地震,家园顷刻被毁,生命遭受劫难。危难面前,英雄的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灾区人民在绝望中重见希望之光,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 , 。”

9、陆游《游山西村》中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境界的句子是:

, 。

10、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坎坷,如果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能会发现一个扭转局面的契机。从逆境中走出的人,常常会吟诵陆游《游山西村》中很富哲理的名句:“ , ”。

11、王安石《江上》中有“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陆游《游山西村》中意思与之相近的诗句是: , 。

12、古代诗词中不乏描写农村的作品,请你写出与农村有关的古诗词(连续两句) , 。

13、陶渊明《饮酒》于田园,享受着“ , ”的闲适;陆游《游山西村》,感悟到“ , ”的哲理。

14、请写出古诗文中表现作者虽身处逆境仍乐观自信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 。

15、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蕴含人生哲理的佳句,读来耐人寻味,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课内外均可): , 。

16、古诗文中有很多表现民风淳朴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

四、《渔家傲•秋思》理解性默写。

1、范仲淹在《》中用来表达征人归心切,思乡迫,破敌功未成,把酒难释怀之意的句子是 , 。

2、范仲淹在《渔家傲》中运用典故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思乡与报国心理矛盾的句子是: , 。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关将士思念家乡,但因功业未建,有家难回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4、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表达了戍边将士思乡盼归,却又无法还乡之痛苦的词句是: , 。

5、酒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古代诗歌中写“酒”的名句不胜枚举,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 , 。

6、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边塞风光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 。

五、《浣溪沙》理解性默写。

1、请写出古诗词中抒发老当益壮的豪迈情怀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 。

2、苏轼在《浣溪沙》中不自伤白发、不悲叹衰老的诗句是 , 。

3、白居易《醉歌》有“黄鸡催晓丑时鸣”“镜里朱颜看已失”的诗句, 苏轼在《浣溪沙》中反用其意的诗句是 。

六、《观刈麦》理解性默写。

1、自居易《观刈麦》中描写农民在烈日下田间艰辛劳动的诗句是: , 。

2、“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景。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诗句是: , 。

3、珍惜粮食是一种美德,如果没有农民伯伯“ , ”的辛勤耕耘,就没有我们的盘中美味。

4、写出古诗中表现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 。

5、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卖炭翁》一诗中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而在他的《观刈麦》一诗中也有表现农民筋疲力尽仍争分夺秒收割庄稼的句子“ , ”这一“冷”一“热”,异曲同工,传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观刈麦》中,表现农夫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7、“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请写出古诗词中能够表现人们“辛勤劳动”的诗句(连续的两句) , 。

七、《赤壁》理解性默写。

1、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里的故事或词句。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典故的连续两句: , 。

2、杜牧在《赤壁》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 。

3、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使你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一句诗是: 。

八、《过零丁洋》理解性默写。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 , 。

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 。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是 , 。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

, 。

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表现出来的“ ? ”的气概与孟子“舍生取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孟子“舍生取义”生死观的最好诠释。

6、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磅礴气势写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 。

7、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文天样的“ , ”,我们看到了仁人志士对“生死”所作出的最简单而又最精辟的诠释。

8、《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精神的诗句是

, 。

9、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的千古名句是:

, 。

10、文天祥“ ? 。”的诗句表现了他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谱写着民族“正气歌”。

11、在汶川地震抢险救援过程中,十五名伞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坚定地持有“ , 。”(《过零丁洋》)的人生信念,毅然决然地高空勇跳,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12、鲁迅说:“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在你所掌握的古诗文中,哪位爱国者的话打动了你?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是: , 。

13、古代许多杰出人物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激励着无数的热血青年奋发有为。请你写出能激励思想和鼓舞斗志的古诗文句子: , 。

14、古往今来,许多志士仁人把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当作人生的座右铭,把杜甫的诗句“ ,一览众山小”作为理想的追求,把文天祥的诗句“ , ”视为千古绝唱。

15、诗言志。曹操在《观沧海》中表达了“ ,志在千里”的心声,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达了“ , ”的心志,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表达了“ , ”的心愿。

16、人们历来崇尚英雄,请用两句相连的古诗文来诠释英雄气概。

, 。

九、《己亥杂诗》理解性默写。

1、“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出了落花飘零却昂扬向上的精神,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 , ”在意境上更胜一筹。

2、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表达诗人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诗句是:

, 。

3、浙江一位老人捐献出的眼角膜让两位盲人重见光明。老人的这种精神正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 , ”的写照。

4、龚自珍辞官后,应好友之邀来到镇江。在丹阳云阳书院,他呕心沥血,培育后生,直至病逝。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他在《己亥杂诗》中的诺言:“ , 。”

5、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 , ”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常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6、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是:

, 。

7、古诗给我们以启迪。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 ”让我们坚信光明就在前方;陆游“ , ”向我们揭示人生虽然波澜曲折,但要乐观自信;龚自珍“ , ”让我们明白人应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8、现已76岁高龄的钟南山,曾在抗击非典中主动请缨,无私奉献。当甲型H1N1流感来袭时,他又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我们可以用“ , ”

这样的古诗句来赞颂他。

9、人生是什么?人生是杜甫“ , ”的忧国忧民; 是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人生理想;是龚自珍

“ , ”的奉献精神。

10、古人常借各种美好的事物表白心志。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莲自喻“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借落红明志:“ , ”。

11、奉献是什么?奉献是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 ”的坚贞不渝;奉献是龚自珍“ , ”的人生态度;奉献就是文天祥 “ , ”的英雄气概;奉献就是范仲淹“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而今,奉献就是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12、生命是什么?生命是“ , ”(杜甫《望岳》)的雄心壮志,也是“ , ”(龚自珍《已亥杂诗》) 的无私奉献。

十、《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性默写。

1、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 。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表现作者对百姓深切同情的句子是:

, ; ,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

古诗文名句理解性默写练习参考答案

形容生活遭受磨难的诗句篇十
《古诗词 文档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朗读手册中的经典语句
  • 2020年建军节致敬抗洪救灾英雄的句子80句
  • 抗洪救灾横幅宣传语80句
  • 有关安全教育的句子段落
  • 高温防汛标语80句
  • 抗击疫情暖心金句100例
  • 关于战胜疫情经典金句
  • 防控疫情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