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生活态度的诗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8    阅读:

生活态度的诗句篇一
《峻洁映千秋,诗文显后世——论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

叁壑壁塑竺望兰二竺—盈

峻沽,口映千秋

诗文显后世

——论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

杨岳华

(浙江贸易经济学校,浙江台州

317000)

摘要: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最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峻洁悟淡、质朴

真率的个性及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使他的田园诗显于后世。真正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吏上的地位。文章从他的济世之志、困厄矛盾的人生际遇、峻洁性格、文学成就来论述陶渊明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

关键词:陶渊明生活态度人生追求文学成就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最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大诗人之一。他年轻时曾怀抱壮志,积极人世。但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使得诗人在困厄、矛盾中告别官场.走向归隐.陶然于田园山水的清静,固守于粗茶淡饭的清贫,悠游于精神世界的自逸。正是诗人峻洁的人格理想,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隐居的生存方式.使他的田园诗显于后世,真正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猛志逸四海。囊翮思远翥

——积极进取的济世之志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仕宦家庭里。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建有奇功,做过八州都督,封长沙郡公。陶渊明对他十分推崇,“桓桓长沙,伊勋尹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旧,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外祖父孟嘉是陶侃的女婿,曾被庚亮举为劝学从事,还做过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陶渊明对他非常景仰:“君清蹈衡门。则令闻孔昭。振缨公朝,则德音允集。”“先师有遗训,余岂云坠?”有如此的仕宦家庭,他何尝不想光大祖业,青史留名?

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儒家思想教育。“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径”(《饮酒》十六),少年的陶渊明已经阅读了《老子》、《庄子》及《诗》、《书》、《礼》、《易》、《乐》等儒家经典著作。儒家以济世弘道为原则.贞刚弘毅为人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古代知识分子来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最大的梦想,在“学而优则仁”的时代,谁能超越历史的局限而对功业荣名不屑一顾?

因此少年时的陶渊明就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猛志逸四海,赛翮思远翥”(《杂诗》),“猛志”就是“大济苍生”,“建功立业”。“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咏荆轲》),“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他要像荆轲一样报效国家,与敌人决一死战。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代,东晋是偏安一隅的王朝,强大的北方之敌始终构成对朝廷的威胁.为了收复失地.统一国家.不少仁人志士不惜牺牲生命.效命疆场。陶渊明作为一个读书人,虽然不可能投笔从戎。但其报国之志,昭然可见。同时“进德修业,将一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他以稷、契、屈贾为榜样,希望辅佐君王。进德修业成就一番伟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他最终的目标使百姓安居乐业。“翩翩飞鸟,息我庭故,敛翮闲止,好声相和。”陶渊明正如这翩翩飞鸟,经过发奋苦修,萤雪苦读,他意气奋发,开始实行“大济苍生”的宏愿。国事家事的不幸.天灾人灾的不断,东晋名流血统的自

万方数据

豪感,年轻时淝水之战的胜利,正激励着他勇往直前,开辟自己的一片蓝天。陶渊明就这样义无返顾地踏上了茫茫仕途。

陶渊明曾多次入仕。第一次为江州祭酒,第二次为桓玄幕僚,第三次作镇军参军,以后为健威参军,一年后为彭泽令。多次入仕.可见陶渊明为实现拯世救民而入仕的愿望曾多么执著。然而在“高品无寒门,低品无士族”,“浮华奔竞,廉耻扫地”的社会风气及社会动荡下,陶渊明这样一介寒士,在仕途中难以如愿.同时,也逐渐感到入仕与他的大志是水火不相容的.多次人仕使他彻底清醒:在当时社会情况下,他的入仕救世的愿望是行不通的。无奈.最终他只有走向“归隐”。

二、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

——困厄矛盾的人生际遇

29岁时.因为要养活家庭、摆脱饥寒的纠缠,他离开了田园,做了有一定职权的江州祭酒。因“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饮酒》其十九),不久即辞职。随后,州里招他做主簿,他未就任。

36岁时.因为家贫,也因为救世之志并未完全消失,在晋安帝隆安三年(398年),陶渊明到江陵.做了荆州和江州刺吏桓玄的幕佐。“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人生有限,比起故园和亲情,仕途实在是算不了什么。他刚一出仕,便又想回家。又加上此时的桓玄野心勃勃。图谋夺取东晋的政权,陶渊明对此非常反感,于是他归隐的念头更强烈了。在隆安五年(401年)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又因遭母丧,陶渊明便辞职回家了。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桓玄率军东下,攻下建康。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征讨桓玄,入建康任镇西将军,掌握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丝希望,于是40岁的陶渊明第三次出仕,做刘裕镇军参军,写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诗。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况且此次出仕“似为饥所驱。”(《饮酒》其十)诗人想稍一挣够口粮,就即刻回归田园。所以出仕不久,诗人就又辞职回家了。

第二年(405),建威将军刘敬宜做了江州刺史,镇守浔阳,陶渊明因离家不远,便转入刘敬宜府,做了建威参军,这是诗人第四次出仕。在义熙元年(405),诗人奉命赴建康,写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将军使都经钱溪》一诗:“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我的身体似受限制,但我的本-tk,却是不可改变的。田园生活才是我真正的梦想,怎么可以长久地远离呢?陶渊明这次奉命赴建康的当年,刘敬宜白表解职,陶渊明也罢归。

这一年(405)八月,4l岁的陶渊明做了彭泽令。这是他第五次出仕,也是最后一次出仕。陶渊明自己说:“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故便求之”(《归去来

■圈竺竺!二竺叁整篁叠

兮辞并序》),十一月,“郡遣督邮至,县吏日:‘应束带见之。’潜叹日:‘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宋书・隐逸传》)。

后晋朝末年曾征他为著作佐郎,他拒绝了。晚年贫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济看望他劝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互.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回答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陶渊明在出仕之初就充满了犹豫。诗人生活困难:“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数”(《归去来兮辞并序》),“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与子俨等疏》),“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咏贫士》其二),“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咏贫士》其三)他做官除了“大济苍生”外,也迫于生计“为贫而仕”。要求自由的个性,又每每唤起他摆脱仕宦牢笼的强烈愿望。归隐后心情仍不平静,“雄发拔危冠,猛气冲长缨”(《咏荆轲》),追慕英雄,不甘寂寞的激烈情怀跃然纸上.仍心寄功名。陶公一生就是在种种矛盾交织纠缠中度过的。他最大的人生矛盾是隐与仕的矛盾。感概最深的在于人生道路的选择,“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当“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时怅然慷概深愧平生之志,为官时想到隐,在“采菊东篱下”时才能感到“此中有真意”;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岭”时就“一心处两端”,又不愿远离人生:一旦达上仕途便“惧负素志”,“心为形设”而失却了“真想”,失却了“真想”便失却了“真我”。这种胶着纠缠正是他矛盾人生的写照。

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特出的峻洁性格

对美好人格的追求。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中说:“宁固

 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要像颜回、黔娄、袁安等人那样,保持品德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不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希望建功立业,又能功成身退。陶渊明和中国古代文人一样最理想的人生是内心世界、人格精神能与社会现实的客观环境达到和谐,也就是其自身的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同时实现。然而在古代封建社会,这是不可能的.知识分子所珍视的独立高洁的人格与那个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面前,他被迫作出了选择: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归隐自然山水田园,以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而且摆脱现实的物质诱惑,走向山水田园,洒然出世,就更是高洁的人格之美。陶渊明《饮酒》诗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的心灵早已远离了世俗的名利,超越了物质追求.因而才能保持宁静的

心态,达到超然的人生境界显现出人格的光辉。

对真意人生的追求。“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他崇尚自然,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保持自己本来、天真的“真我”。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要“任真自得”(萧统《陶渊明集序》),对人和事能顺应自然,真心、真情、真意相待,悠然自得,一片天真。《五柳先生传》中揭示了陶渊明的真实性格: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嗜酒,造饮必醉,不吝情去留。他出仕既是“大济苍生”所为,也是“为贫而仕”,“为饥所驱”。他“自免去职”之后,归居田园,他不像一般隐士那样,沽名钓誉,也不像阮籍等魏晋名士那样,佯狂放诞,而是“结庐在人境”,躬耕田亩。自辞去彭泽令后,一直到老,他都是以种田为业。当难以维持生计时,他便乞食于邻,而且毫不讳言,他并不因为乞食而感到局促不安,而是心安理得,谈谐终日,倾杯尽饮,言咏赋诗,非常坦率天真。他对饥者不受“嗟来之食”以至饿死的做法,他觉得不可思议:“常善粥者心,深恨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他认为施舍既然是一种美德.接受施舍也不是丢人的事,如果无人接受施舍,那么施舍也就落空了。陶渊明读书的态度.也是不同于腐儒的执着于字句.而是重在“得意

万方数据

忘言”,寻求书中的“真意”。“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说读书重在意会.而不是过分寻章摘句,穿凿附会,以致于失其本旨,这是陶渊明对待儒家经典的率真态度。陶渊明饮酒的态度,也是非常率真的。他一生与酒相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酒》其十四),他喝酒也和抚弄无弦琴重在意而不在琴一样.而在于酒中之味.也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意。他用头巾滤酒的故事也是他重在酒趣而不是沉湎于酒的任真自得风度的例证。陶渊明也是人生的热爱者。他非常重视操守,但不像一般隐士那样矫情立异,标榜清高。他始终以一颗平常心待人接物,始终保持一个平常人的风格。他内心热情诚恳,表面上却很平和自然。他一生交过许多朋友,不管是达官显贵,中层知识分子,还是低层农民,都能以诚相待,对不同思想观点的人,也不影响友情,而是赋诗赠别,依依不舍,殷殷嘱望,一片忠厚笃实之情溢于言表。对家庭更是一片眷心,父亲早死有《命子》之叹。家有老母,常常探看,“一欣待温颜”,情深挚笃。《祭妹文》、《祭弟文》中,对弟妹手足之情,皆发自肺腑。同时还有丰富深沉的男女之情,自白大胆,出人意表,他的天真坦率的品格确实无人可比。他大济苍生,无功归隐,需要的不仅仅是自然田园优美宁静的景色,还需要真诚深挚的亲情友情去温暖抚慰他的心灵。能够在山水田园的清美景色中“悦亲戚之情活.乐琴书以销忧”.享受温馨的人间真情.是诗人追求真意人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艺术人生的追求。他的诗文就是艺术化人生的写照。诗人远市朝、消尘累.避开了仕途官场中的各种身心束缚,内心的矛盾痛苦也在山水田园清美的景色、真朴淳厚的人情以及诗人人格力量的作用下趋于和谐。这时。他的理想人生很自然就不是惊涛骇浪的壮烈,而是那种逐水看花的闲适。摆脱种种有形无形的束缚。回归自然,回归自己的内心,回归真朴闲淡、适心适意的艺术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农民的日常生活在田园诗人心境的映照下,也呈现出极其清静优美的风采。“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民。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二首》之二),诗酒唱和,欢聚谈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耕读生活,在诗人笔下显得如此充实美好,诗情画意,风神摇曳。他辞去彭泽令的过程,对江洲刺史王弘的态度,扶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也是艺术化人生的表现。

四、“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杰出的文学成就

陶渊明的诗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诗是诗人的生活及真情实感的抒发,纯是自然流露。因他人格任真自得。生活体念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写出来就有感染力。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乏田园风光的描写.并且从人们习见的田园题材中巧运匠心,通过具体的意象(如鸟、菊、酒),采取象征、隐喻写作手法。创造出深远的意境.使其光明峻洁的人格在这隽永的意境中得到最完美的凸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问。榆榆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五首》之一),读这首诗,仿佛看一幅生动逼真而富有立体感的田园风光图.昕到了一支悠然古朴而充满诗意的乡村牧歌,给人一种格外和谐的自然美的享受,也从中透现出闲散恬适的心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主观之意和客观景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表面看来没有出奇之处,细读起来却诗意盎然。鸟在陶诗中象征自由。表达了对精神家园的呼唤。菊则是高情远致意象的象征。

陶渊明常用白描的手法、通俗的语言、常见的景物来抒情言志,平淡中有趣味。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园田居五首》之三),没有任何细腻冗长

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诗人

:叁壑童塑竺竺兰二竺!—国圜

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在女性形象中的隐现

苏屹峰

(湖北师范学院公共外语课部,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人莎士比亚,其作为情婚姻自由,宣扬个性解放,同时他反映了新旧势力作斗争的人文主义的先锋,他的思想无不渗透在他一生的作品之中。以人文主义思想。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主要历史剧《亨利六世》时间为经.以创作思想的变化为纬,按照莎士比亚创作的三个《理查三世》《约翰王》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阶段,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可以找出隐现其间的《温莎的风流娘们》《第十二夜》等,悲剧则有《罗蜜欧与朱丽人文主义思想。

叶》。在这一时期中,莎士比亚的创作逐渐娴熟,其剧作的思想

关键词: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女性主义也更加丰富,人文主义倾向愈演愈烈,丕但垄二室猩廛土塑璧

了资本主义初期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且也为我们莎士比亚可称得上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展示一位位健康向上’由真善美及坚韧意志所构成的女性人物作家。他的一生共创作37部剧本,2首长诗和150首十四行诗。形象.其反封建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更是隐现其间。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无《威尼斯商人》中的女主人公鲍西娅,她不但拥有女性独不渗透在作品之中。莎士比亚在他一生37部剧作中,成功地对有的尊贵和谐与温婉之美。更富有敏捷的思维力、判断力及超128位女性形象进行塑造,作为一个男性他无论从哪个角度,人才气。她博学多才,她傲视于那些向她求婚的王公贵胄,则倾都能将他的妇女观,及一个人文主义者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冲情于像安东尼奥这样的人文主义者。她热情大方,果敢无畏,敢突隐藏在这些妇女的命运之中。对他笔下女性的分析,也是我于女扮男装在一群男人中也显得出类拔萃。对于主张个性解们对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最好的诠释。

放的人文主义者来说,妇女敢于从封建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在14至17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对内剥削建立了大量的来。形成自己的鲜明个性,显示出新的精神面貌,表现出可以跟工厂。使农民丧失土地。对外掠夺,在经济上他们进行一系列的男子们争一日之长的才华和机智,这才是最值得赞美的。个性原始积累:此时在政治上进行资产阶级改良,平民、农民革命

解放在莎士比亚笔下,首先便是从受压抑最深的妇女开始的,相继爆发。这些经济和政治上的因素导致了人文主义文学的 

而且在她们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最富有光彩。第一时期的悲诞生。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主张人权,反对神权、神剧《罗蜜欧与朱丽叶》更是莎士比亚反封建的人文主义思想深信。宣传人权、人信,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科学,反对蒙昧主义,深烙人其中。爱一旦与死结成联盟,便无畏一切,死亡也将所有崇尚科学知识,反对思想压抑,提倡言论自由;反对封建割据,的罪恶统统埋掉,留给世人以无限思考。剧中从一见钟情、秘主张国家统一.反对神秘梦幻。直面现实人生。

密婚约、放逐逼婚到喜事丧办、同寝墓穴这五幕充分展现了女一、乐观激越与理想信念

主人公朱丽叶为了追求爱的自由,她机智勇敢坚持向封建礼在1590--1600这十年间.是莎士比亚历史剧、喜剧及诗歌教、传统道德观乃至整个社会挑战的信念与决心,最后不惜以的创作时期。当时英国是伊丽莎白统治时期。在国家民族统一、死明志。在16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她可称得上是时代的女封建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及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原始积累后充分斗士。莎士比亚注意到妇女是封建专制下最大的牺牲者,他同发展的社会大前提下.人文主义思想及文艺复兴运动席卷了整情她们。在作品中哀叹她们不幸的同时更揭露了封建主义的个岛国。此时的封建王权为巩固自身统治,纷纷采取如宗教改罪恶。歌颂了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情怀。

革、镇压农民起义等一些措施,这样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发展。于二、悲天悯人与质疑社会

是王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之间暂时妥协,社会比较安定,经济1601--1607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悲剧、悲喜剧走向繁荣。进入90年代的伊丽莎白统治鼎盛时期后,人们更是孕育而生.这一时期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高峰期。此时正值王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莎士比亚在这样一个位交替阶段,盛世已过,社会各种矛盾异常尖锐。在这种社会罪时代氛围中写作,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积极向上,其基调亦恶的阴影下。莎士比亚面对现实,他感受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是乐观,充满着理想信念的。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他多是通过暗现实之间的反差。他以悲怆的笔调,以悲剧或悲喜剧的形式喜剧和诗歌形式,讴歌男女青年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争取爱揭露黑暗现实,其作品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四大悲剧便在此的描写,只用寥寥数笔,就把一个热爱生活、躬耕陇亩的隐士自然平淡风格的一个重要特色。

兼农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在读者眼前。“采菊东篱下,悠陶渊明的文章和他的诗歌一样著名,洒脱的《五柳先生然见南山。”虽语句明白如话,却融情于景,情韵悠长。诗人从传》,宣言式的《归去来兮辞》,美好的《桃花源记》等等,是留给不雕词琢句.镂月裁云。而是用朴素的口语化的句子如实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看起来古朴无华,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节奏感很综上所述,陶渊明他的峻洁恬淡、质朴真率的个性及对人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癸生的思考和追求。使得他的文学创作散发出永恒的魅力。经过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之二),用朴素精炼的语言逼真地描萧统的推崇,到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绘了自然景物.抒发了自身劳动伊始的新鲜感受。

对其作品的诠释,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朱光对陶诗的平淡自然.元好问认为它“一语天然万古新,豪潜说:“陶渊明在中国诗人中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相比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此评颇为确切。诗人以一颗真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陶渊明》),这地位一直保持诚、睿智之心,去体悟自然之道,故诗中有啸傲自乐之心,无造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作媚世之意,多归真反璞之趣,少拘礼守俗之态,别开生面,自备一体,保持着民间语言质朴平淡、清新活泼的本来面目,给参考文献:

我们吹来了一股温润清逸的自然风、田野风,这对于冲洗当时[1]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62.鄙夷口语而崇尚文饰的文风起了积极作用,也构成了陶诗的

[2]袁行沛.中国文学史[C].高等教育出出版社,1999.

万方数据

峻洁映千秋诗文显后世——论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杨岳华

浙江贸易经济学校,浙江,台州,317000文教资料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2006,(27)0次

参考文献(2条)

1.龚斌 陶渊明集校笺 19992.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1999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汪玉川 药酒之外第三条路--从陶渊明的躬耕诗透析其精神归宿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4)

陶渊明是一个在文学史上,特别是诗歌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诗人.作为一个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文人,陶渊明没有像他同时代的文人那样放浪形骸,沉浸于酒的麻醉中,也没有盲目地抓住一个时尚,如服药,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而是找到了田园这个理想实现地,踏踏实实地躬耕于之,审美化地生活于之,从而为诸多文人树立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榜样.

2.学位论文 吕菊 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 2007

本文主要分了五个部分来展开论述,分别是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建构过程、建构层面、建构力量及其留下的文化印迹。

第一部分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主要是陶渊明的基本真实和自我神化。前者从形貌、居所与社交三方面的情况来进行考察。从最直观的美术作品中看到的陶渊明形象,就已经经过了民族心理、文化理想的包装和美化。背、侧画法表明对陶渊明精神气质的更深入关注和面容五官在此情况下的悄然退避。陶渊明与玫瑰花的另类搭配则表明其形象在流传过程中渗入的其它文化因素和固有形象的变形。陶渊明的居所是自然化的形态,他充满爱意的语气和诗意化的描绘以及方位词语在环境描绘中的普遍使用表明“吾庐”是他对自我和人生进行透彻的思考和再三确认之后自觉选择的象征物,陶渊明是个自我的诗人。他对居所的称呼则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园与农耕文明和自然的关系。社交关系方面从赠答诗切入,从他的赠答诗的数量比例和创作时间、答诗与赠诗的比例、称呼的方式说明陶渊明归隐后仍被认为是文人群体中的成员,而他也没有拒绝参与这种社交活动,但处于被动地位,他希望通过正式的职务称呼拉开与赠答者的距离,同时不显眼地强调自身的隐士身份。赠答诗也是他塑造自我形象、渴望知音、寻求理解的途径。陶渊明在诗文作品中进行自我神化,以《五柳先生传》和《拟古九首》其五展示完美的自我形象,并通过对上古之民心境的美化和达到了自我神化、通过尚友古贤来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

第二部分对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过程作出历时性的描绘,构成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各种生平事迹的不断添加并最终固定,陶渊明声名的上升过程也是其文化形象的变化过程。陶渊明的形象经历高士—→名士+文士—→圣贤+顶尖诗人—→高尚的凡人和中国文化的代表这一变化过程。对陶渊明的神化和圣化从宋代开始,对他的拔高和人性化挖掘两条路子齐头并进,可见宋人对陶渊明有意识的偶像化。

第三部分从横向把握陶渊明文化形象构成的层面,主要从他的性格、他的身份和思想的多重性、他的人生态度来考察。陶渊明的形象基本上是内敛的,这来自中国人“温良”的典型性格。他的无所于忤的总体形象的形成,与他的“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的正面意义密切相关,也与“忤”的限度和魏晋时代对个性化行为容忍度密切相关。他的多重身份和思想的多重性使他成为一个开放的解释体,可以多方位地代表中国文化。而他的人生态度是在常年的疾病和亲人的死亡中挣扎和领悟的结果,使他在俗世的空气中作着天人的呼吸,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完美融合,我们可以在他所表露出来的对“新”和“夕”这两个相悖的词语的喜爱中体察出来。他的性格、他的身份和思想、他的人生态度所体现出来的多义与兼容性及正面性,使他充分具备了成为一个文化偶像的条件。第四部分的内容则是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力量:中国文化的偶像崇拜特点、读者的接受和塑造、相关的争论和异域的视野。从战国、汉朝到六朝的墓葬绘画的考察发现,中国人的偶像崇拜的对象在六朝时期由神灵向人间的文化英雄转化。陶渊明继嵇康之后被塑造为另一个文化英雄。读者对于经典的形成和偶像的树立显然是不可忽视的作用力,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视点影响他们对陶渊明形象的建构。争论的产生说明形象把握的分歧之存在,静穆之争、“忠愤”说来展开。静穆之争导致陶渊明形象的研究中观念的革新和对陶渊明形象的平面性和至高性的质疑、对全面性和凡俗性的深入。对“忠愤”说的质疑显示了陶渊明忠臣义士形象的动摇,而至今不衰的支持则表明政治因素在陶渊明形象中的作用。

第五部分是陶渊明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留下的印迹。菊、酒、桃花源、舟船与渔夫、北窗高卧的闲适姿态,是其诗酒风流的风雅士、怀抱深忧的隐君子、浊世中的梦想家等诸多不同的形象所留下的文化印迹。菊是陶渊明的身份证。嗜酒是陶渊明作为风流雅士的面目之一,饮酒与高雅、风流、深沉的痛苦、自我的掩藏以及极致的哲理追求联系在一起。通过和李白、白居易喝酒方式的比较,说明渊明喝酒的瘾头比较大,而且并不计较酒的种类与喝酒的方式、花样和时间,只凭兴之所至,反而更能品出“酒中深味”。舟船意象在文学史上全面建立是陶渊明的功绩,这显示了长江流域的现实生活在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中的深刻影响,他对舟船意象进行的哲学层面和诗意层面的申发(虚舟、壑舟是哲学层面的,诗意层面的月之船应该还没有论者述及)表明他对此意象的深刻把握。北窗高卧则是以闲适的姿态在中国文人的休闲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北”的方向和“窗”的物理属性为之提供了特殊的文化意义。

3.期刊论文 吕菊.LV Jiu 人间情怀与天人呼吸——论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2)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是在常年的疾病和亲人的死亡挣扎和领悟中的结果,他对生命热爱而又超脱、看似离世却又总依于人间的情怀,使他在俗世的空气中作着天人的呼吸,体悟着生命的真谛,这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完美融合,我们可以在他所表露出来的对"新"和"夕"这两个相悖的词语的喜爱中体察出来.

4.期刊论文 沈洪良 陶渊明对中唐文人的影响及成因 -青年文学家2009(14)

陶渊明对中唐文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其对中唐文人影响深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当时的时代环境、人的心理结构、生活态度及审美趣味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5.期刊论文 童炎 白诗中的陶渊明形象的阐释 -科教文汇2008(21)

晋代陶渊明是白居易极其推崇和景仰的诗人,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生活态度都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自称为"异世陶元亮",对陶渊明的安贫乐道、高风亮节、返归自然的恬淡情怀十分向往,曾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和笔法写过<效陶体诗十六首>,同时在他的诗中多次出现陶渊明形象,本文笔者选择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以此探寻白居易所受影响和陶渊明的风采.

6.学位论文 孙晶鹤 梭罗和陶渊明的自然观比较研究——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2008

本文试图从哲学和自然观的角度来比较美国作家梭罗与中国诗人陶渊明。这两位作家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都同时具有道学和儒学的特点,其自然观也有很多相近之处,即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回归自然。这些特点也反映在他们各自的文

学作品当中。而我们可以从这种思想得到启迪,找到一个新的角度,一种新的方法,沿着前人探究人与自然的道路走得更远一些、更深入一点。本文从哲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比二人的自然观理论基础和各自的文学作品,对二人的自然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探讨,深入挖掘了其中所包含的精神底蕴。同时也为中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种可能。 全文共分三部分:导论,正文,结论。

导论概述了选题的目的。陶渊明和梭罗虽然时代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其自然观却有其相同之处。同时探讨了国内外关于陶渊明和梭罗的研究以及他们之间的比较研究,指出了本文写作的目的。

正文分三章。第一章简述了陶渊明和梭罗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陶渊明生于一个被称为六朝的混乱时代。这一时期道家思想盛行,并对陶渊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梭罗出生于19世纪的美国,这一时期充满着各种不安的因素,黑人奴隶开始寻求解放。美国在这一时期经济蓬勃发展,但是美国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普遍的拜金主义思潮,刺激了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在这一时期超验主义最为引人注目并对梭罗产生了影响。

第二章从哲学角度分析陶渊明和梭罗的自然观的思想理论基础。第二章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阐述了陶渊明的自然观的思想理论基础: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魏晋时期的玄学。道学和儒学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哲学流派。这两种哲学同时存在于陶渊明的作品当中。魏晋时期的玄学也对陶渊明有着深远的影响。第二小节阐述了梭罗的自然观的思想理论基础: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梭罗的热爱自然和回归自然的思想与超验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三小节对比分析了陶渊明和梭罗的思想理论基础的相近之处。首先,超验主义和儒家思想有着相近之处,都体现了人的天性和自我完善。其次,超验主义和道家思想也有着相近之处。他们对同时代大多数人的生活态度抱有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他们都有一种浪漫主义的精神并强调精神的重要性。他们共有的特征包括:热爱自然;崇尚简朴的生活;向往自由;“无为”的政治主张。

第三章从自然观的角度,通过对比陶渊明和梭罗的主要作品,从三个方面分析二者自然观的相同之处。第一小节阐述了二者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并最终回归自然的思想。分析二者回归自然的原因并阐述了二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享受简朴自由生活的思想。第二小节阐述了二者在自然中追求质朴生活,反对奢华的思想。陶渊明和梭罗都倡导人们放弃或减少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重视精神生活的追求。他们都希望得到精神的力量以防止人的异化。他们相信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天性会更加纯朴,简单,纯净。文章还阐述了二者回归自然,追求真实的思想。第三小节阐述了二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以及二者对于人类死亡的态度。他们都想要寻找一个理想的社会,在这种过程中他们深刻的理解了人生的轮回。他们崇尚自然的思想是他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有一种非同寻常的豁然。

结论部分阐述了陶渊明与梭罗的自然观的重要意义。陶渊明和梭罗虽然处于不同时代,但二者的自然观却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坚持追求理想生活,回归自然并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中物质并不重要,高贵而富足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陶渊明和梭罗对外在生活俭朴,内在生活丰富的自觉追求也将促使现代人返璞归真,重获心灵的自由。重读他们的作品,研习他们的自然观,我们将受益匪浅。

7.期刊论文 刘中文.LIU Zhong-wen 论隋唐士人对陶渊明的拒斥 -求是学刊2006,33(3)

伴随着士人对陶渊明人生模式和诗歌艺术的认同接受,批评陶渊明的声音也一直未断.这些批评涉及了除陶渊明的人品和道德以外的所有方面,包括陶渊明的思想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社会理想,以及陶渊明的"酒"."拒陶"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唐代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8.期刊论文 许晓云.XU Xiao-yun 论林大钦对陶渊明的接受 -中国文学研究2009(1)

明代潮州状元林大钦对陶渊明的接受是全方位的,由仕而隐的生活经历,使林大钦自觉地接受了陶渊明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态度;长期的隐居生活,又使他全面地接受了陶渊明诗歌的创作目的、题材、态度和风格.

9.期刊论文 李武平 抓陶渊明的诗文风格开展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论坛2008(8)

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诗文既有美丽和谐的自然风光又有朴实真率的社会生活风光,无处不体现着诗人真率坦诚的生活态度,热爱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文章阐述了陶渊明的诗文风格对开展审美教育的作用.

10.期刊论文 周俊玲 顺自然·求自由·乐自得——从鸟意象看陶渊明的自然思想 -湖北社会科学2009(9)

陶渊明钟情于乌,不厌其烦地多次以鸟自况,特别是日夕归鸟,频繁出现在他的笔下,这其实与陶渊明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有关.陶渊明自然思想的内涵除了外在意义上的自然界外,集中体现了三方面内容:顺应自然而然的规律、本性;追求精神的自由;乐在境界的自得.鸟是自然的化身,自由的象征,鸟承栽了诗人重在内心品味的生活态度,诗人将人生诗意化、审美化了.

本文链接: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生活态度的诗句篇二
《诗歌的观点态度 公开课》

生活态度的诗句篇三
《诗词观点态度》

生活态度的诗句篇四
《从苏轼的诗词看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风格》

从苏轼的诗词看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风格

【摘 要】苏轼的文学艺术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空灵秀逸,朴质清秀。他的人生态度具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和关注百姓疾苦,更加崇尚道家思想并回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大大解脱,具有儒的思想过上农人的生活。我们在语文课上要正确指导学生解读他的诗词,让学生真正了解苏轼的诗词艺术风格和人生态度。

【关键词】语文;诗词;创造;人生态度;艺术风格;儒佛道思想

笔者在执教2012年5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与诗同行的第4《给诗加“腰》一课时(书110页),我们发现苏小妹与苏轼两姊妹都很精通诗词,特别是苏轼在诗词方面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本课就介绍了他们在一起讨论诗句的境况,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绝句。”苏轼思索随即说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认为“摇”“映”二字能写出柳树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还不是最佳的字,他们讨论后最后确定改为“扶”和“失”更好,于是诗最终成了:“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这样能准确地描写了月、梅花融为一体的情景。我们上课时要指导学生分析作者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又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诗中看出,他壮志难酬、愤懑自嘲自解的难言之情,元丰六年正是作者被贬到黄州

的第五个年头,虽有耕种田地可以自勉,也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却壮志未酬,心忧国事,从他的“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快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作者的那种高尚人生态度,真正通过描写把人代入空明清蒸,亦真变幻,赏心悦目的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耳”,表达了作者被贬做了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无事可做的闲职的那种悲凉与痛苦,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文中表达了作者集儒、道、佛思想一生的人生态度。笔者们再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中的第五首(《浣溪沙》—苏轼)(书206页)一文时,看出了苏轼自己被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当时苏轼已经48岁了,但忽见泉水两流,激发起作者的不悲自发,虽失意而仍然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来,但从他的首句“山下兰芽短侵溪”到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特别是从末句休将自发唱黄鸡,看出作者虽老犹少的精神壮志,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理想感情。从这首小令描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美景,抒发了自己虽处困难,仍力求振作精神的乐观向上的态度。因此我在语文课上指导学生们,让他们正确去理解苏轼的诗词艺术风格和他所追求的人生态度。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看他不是成就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苏轼几千年来美名为人们一直传颂,我认为千百年来,人们对苏轼既敬且爱又喜,试从《东坡乐府》一书分析他的

艺术风格和人生理想,该书一共收集了苏轼词三百四十余首,自然是苏轼在词作上的总结,世人已经公认这些词在总体上呈现出豪

放、旷达、飘逸的韵味,但也可以看出他的人生乐观、健康、进步、坦诚、向上、平静的人生态度。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表达了苏轼用儒家思想自律,以佛、道精神自解他的人生态度。“我乘风归去„„何似在人间”!此词值得我们认真品味他那种求醉、求欢、求乐去达到心灵的自我平息,此词作于宋神宗宁九年(1076年),时值苏轼任职于密州太守,因不满王安石新法而对新法的拥护的那些人的排挤和打击,在政治上难免有失落之感,加上这一时期,他的胞弟加最好的朋友苏辙七年未见面了,在亲情上便难免有孤独之意。笔者认为:这首词实质上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痛苦——幻灭——觉醒——期盼的情感调节,他的一生历经坎坷,但他的精神逼真地展示了出来,于是他在词里慨然而歌“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由此观之,苏轼把他的人生情感和自然界的物联系到一起,运用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来平扶内心。又如:《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中苏轼写到:一旦功成名遂,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可见苏轼心里,积极向上的思想,让很多儒家都崇尚他的功名仍是第一位的。又如:《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中写到: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可以看出作者苏轼人生似梦、解脱和超脱人生的观念,以可见佛道思想对苏轼侵淫之深,有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世的一面,也有善处穷通,乐知天命的一面。又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词,词人在序中写到:“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角”。正文里写到天地不薄,心怀亦厚,天地虽泠,情怀却不泠,任凭风雨阴晴,只要我心归于自己便可以无谓一切的坦荡心胸,这就是作者的佛、道、儒思想的折光。又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写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此词中可看出作者有一颗求为君分忧,为国效命的赤子诚心,表现出其特有的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再如:《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苏轼写到: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忧无。表现出作者有一种忧以天下的民本思想。突出苏轼性情的底蕴。不容质疑,苏轼是中华文学史上最突出的集中的儒、佛、道思想于一身的大家。

综上笔者可以看出:从苏轼的词可以看出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风格,甚至每位读者读苏轼的词作,都可发现:一、在苏轼的时代,词作为一种言情文学体裁,能够自由放胆的宣泄内心的种种情感,有而排遣忧郁。二、苏轼的大部分词作,都应该说是他政治生命的低谷中,其文学达到顶峰时期,具有人性、道、佛、儒的思想更显著,他正是运用这些思想为工具来调整自己的。三、苏轼的词在其人生态度上以儒家思想贯通一气,不屈抗争,积极用世,以进一步求取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积极生存的力量。为苏轼著上了层层美妙的人格魅力。是苏轼给自己调配的一剂精神药方,也是他自己调节性灵的一大补剂。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他的以豪放自称的千古名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此词作于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谪居住黄州期间,从开篇大江东去到樯橹灰飞烟灭,他努力抒

写了江山壮丽、人杰盖世的雄伟气概。苏轼曾经有千古风流人物的理想,其他人能达到为何自己不能达到?现实政治人生的起伏沉落,戴罪之囚的潦倒无奈,自然让他悄然而悲,肃然而恐。所以,苏轼在此豪放让我们真真切切的听到了铁板铜琶之声。假如苏轼没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就会在很多时候不会有这种焦虑。词人短暂的人生如烟的功名都放到宇宙大我中去考察。难怪不得林语堂先生称苏轼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因为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难怪不得黄庭坚说:“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我们从《东坡乐府》中发现,苏轼的道、佛、儒思想可以说一直是词人用来排遣内心隐忧的武器,或许说得平静一些是一种工具!而苏轼生活的时代,能将词写得那么豪放,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苏轼的人生态度的真实表现!苏轼不但在文学领域上是大家,更重要的是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画、书、诗、文、词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他的诗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立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词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文学强调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艺术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空灵秀逸,朴质清秀。如梨花香远益清。他的人生态度具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深切关注老百姓疾苦,几次遭贬之后,更加崇尚道家思想并回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大大解脱,具有平常心是道的思想真正地过上农人的

生活态度的诗句篇五
《鉴赏诗歌情感态度》

生活态度的诗句篇六
《诗歌的形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生活态度的诗句篇七
《从饮酒诗看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从饮酒诗看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摘 要】《饮酒》诗是隐逸诗人陶渊明晚年的佳作,其内容平淡自然,诗风朴素醇厚,是诗人晚年思想的结晶,当中不光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安之若素的处世态度,也有对社会现实的严峻思考。出仕归隐构成了陶渊明的一生,而“归园田居”又是他思想的最终归宿。在《饮酒》诗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位伟大诗人的淳高品性,也看到了他对我们后人的深远启示,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至高修养的境界典范,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关键词】 陶渊明 饮酒 生活 批判 避祸

Abstract The poem of Drink is an excellent work of Tao Yuanming who is a hermit poet, its content that is prosaic and artless and style of poetry that is simple, pure and rich are the fruits of thought at poet’s later years. The poem not only showed poet’s attitude of conducting himself in society that he beared hardship with equanimity to his life, but also had the serious thinking of social reality. Taking up an

official post and withdrawing from the society and living in solitude composed TaoYuanming’s whole life, however, retiring to his native village and living a rural life were his final destination of thought. We can not only feel the great poet’s noble character, but also feel the sigificent

revelation to our later generation, he sets a good example for us and deserves to be studied and thought deeply.

Key words Tao Yuanming Drink Life Criticism Keep away trouble

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一生,是由仕而隐的一生。由于他的隐,陶渊明又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1】但隐逸诗人陶渊明的退隐归田,即非为了一条终南捷径,也非为了世俗中所谓的忠君仁义之道德,而是为了在乱世浊流中苟全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陶渊明的创造可分为他数次出仕和正式退隐两个阶段。前者由于陶渊明的仕隐交替,在诗中体现了作者的志向、痛苦以及种种矛盾交织的心情。后者则是陶渊明彻底告别官场后的人生阶段,其创作具体体现了退

隐后的陶渊明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对人生的严峻思考,《饮酒》组诗正是他在这一阶段的得意之作,其诗文清新悠远,韵味恬淡。正如金代大诗人元好问所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淳真”[2]。《饮酒》组诗作为陶渊明在这一时期的诗作重点,充分体现了他“归园田居”的人生态度,其“靖节”之人格令后人敬仰。本文即以从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入手,浅析其归田之后的人生态度。

一、 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都离不开酒,特别是一些名垂青史的伟大诗人,更是诗酒随心,寄情于酒,借酒抒怀。陶渊明《饮酒》诗序云“余闲君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足见这二十首诗都是酒后之作,是他诗酒随心的产物。萧统云“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饮酒》组诗作为陶渊明退隐之后的佳作,其中想当然地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社会的思考。六朝文人多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崇尚玄学之风,纵情于上水田园,享“达生”之乐是他们的一大风格,陶渊明在诗中亦毫不例外地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无边乐趣,并抒发对之浓浓的热爱之情。

【3】

《饮酒》其五是陶渊明诗歌的名篇,向来为历代人所欣赏。诗中诗人以神来之笔为世人描绘了一个恬静自然的田园世界,成为历代文人心中的“桃花源”。诗中所绘之景自然真切,饶有风趣,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躬耕生活的无边热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诗人对生活的一种主观体会,一种经验感受。他说我住的地方在“人境”,人间的世界里,然而我也并不感觉到有人间繁芜的干扰。紧跟着下一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我的心远离了繁芜嘈杂的人间干扰,所以我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变得偏远僻静了。禅宗六祖慧能有言“既非幡动,亦非风动,乃尔心动也”,在陶渊明的世界里,风在动,幡也在动,但他的心却没有动,一切外物都是心灵之外的东西。四句这实质上是诗人对现实的思考,生活于现实当中的人,是否能超越于现实之外,诗

人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是长寿的象征,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身居自然,清风拂面,自然心神舒爽,做彭祖之想。“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自然之境令人身心陶醉,置身于此,一切显得和谐而醇正,飞鸟归林,心境与自然实是融为一体。因而最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庄周梦蝶,不知是蝶化庄周,还是庄周化蝶,“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4】此时的诗人实是达到了一种人境合一的无我之境,躬耕之乐在其中表现地是淋漓尽致。“自西晋永嘉以来,玄言诗充斥文坛,诗歌内容空空洞洞,成了老庄哲学的乏味说教;东晋已降,诗文创作又追求堆砌典故,驰骋文辞,以雕章琢句、语言晦涩为荣,形成了虚华浮艳的形式主义文风。”【5】叶梦得云“诗本触物寓性,吟咏

【6】性情,但能输写胸中所欲言,无有不佳。”陶渊明此诗可

谓至情至性,平淡清新,将其隐居的快乐用其真性情表达了出来,称得上是以情唤情,将心得心。

除《饮酒》其五,陶渊明在别的诗里也一再写到隐居的快乐。如《饮酒》其九中“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借以表明隐居的坚定与饮酒的快乐。《饮酒》其四“托身已所得,千载不相随”,对于退隐躬耕之乐,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二、 抒发对世俗的愤激之情与批判之意

“任何人政治理想的产生,都深深植根于他的时代,只有当他的奋斗目标与现实条件相适应时才能实现。”【7】青壮年时代的陶渊明心怀壮志,积极入仕,“猛志溢四海”, 想有一番作为,但身逢乱世,仕途险恶,且政治黑暗,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终使这位伟大的诗人产生“有志不获聘”的思想苦闷,退而求次,归田隐居,以期身心自由。《饮酒》组诗中涉及到社会黑暗的篇目占大多数,此时的诗人正处于晋宋易代之即,把对政治,生活等社会现实的感慨,以及内心对理想追求失望的痛苦与矛盾,在诗中体现出来的用显而易见的。

《饮酒》其六“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是指责社会上是非颠倒,黑白不分。陶渊明先后在晋室、恒玄、刘裕手下任职,最后归隐。在其为官期间,对社会上的各种丑恶司空见惯,但又坚其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在退隐后抒发这样的语调是必然的。《饮酒》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自往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蓝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架不可回。”诗中田父之见,无论出于何种心思,是好心,还是囿于俗见,对陶渊明都是一种善意的相劝。“一世”就是整

生活态度的诗句篇八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

庞丽

内容摘要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作为宋代一代文豪,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苏东坡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词风格多样,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苏东坡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也最能代表其思想和性格特点。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婉约词”,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苏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关键词 苏轼词风 超然态度

一、苏轼的魅力人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作为宋代一代文豪,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政绩更令人刮目相看。据史料记载苏东坡是当官的,他这辈子不是官运亨通,而是官越当越小,不是他能力不及,而是怀才不遇更是奸臣排挤,他们如一丘之貉使当时有相当口碑政绩斐然的苏东坡被贬了又贬。当初贬到黄州写下《赤壁赋》之千古绝唱,然后再贬到杭州,在那里他依旧活得潇洒,他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西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水光潋艳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他把西湖比作西施,无论化浓妆还是淡妆总是那么美丽,人们说游西湖要游两次,雨中要享受,晴天更要去慢慢体会咀嚼!他所表达的意境和审美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他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是乐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这些都还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1)

二、苏轼的多样词风,突显其超然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

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词风格多样,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苏东坡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也最能代表其思想和性格特点。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婉约词”,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人同类作品“之最”。

“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学家,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第一,苏词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表现出达观情怀; 第二,苏词善于将个人的遭遇与自然环境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豪放中蕴含着凄楚。 第三,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2)

1、苏轼词豪迈的风格。苏词中流露出人生挫折时达观的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苏轼因直言不讳,得罪了掌权的“革新派”,而在朝廷中累遭诽谤,倍受排挤,处境颇为艰难。不得已只好自请出朝,放了个杭州通判,当他得知多年未曾谋面的胞弟苏辙(子由)在山东济南任职的消息后,思亲之情顿然而生,他向朝廷请求调任山东,与胞弟团聚。朝廷中毕竟还有同情他的人,他的请求得到恩准,宋神宗熙宁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被调任为山东密州知州。

他在密州所作的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却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

2、《定风波》为例,看苏轼的词风和人格魅力

元丰二年,苏轼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王安石变法有关的诗文,被人弹劾为“包藏祸心”,于是在湖州任上被捕,入御史台狱。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定风波》这首词就是他谪居黄州时所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春天,他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带雨具,同行人都怨声哀叹,惟有苏轼从容不迫,泰然视之。事后,他便写了这首词来记述这次经历。词的上片开门见山,点名题目。骤雨突至,扑面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此时却不慌不忙,漫步徐行,且吟且啸,快乐无比。夕阳西下,一抹斜阳笼罩着山

顶,似乎在迎接着诗人。此时此刻,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消散,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斜阳已收起了光辉,一切都消失了。经过阵风骤雨,得来的往往是轻松平静的惬意。自然界如此,人生路途上又何尝不是这样。这里所写的是诗人经历风雨的感受,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经历一切政治风云的体验与反省?这是一首抒情词,更是一首哲理词,塑造出一位在烟雨中吟啸徐行的人物形象,使我们领悟到一种超然于利害得失之上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

3、苏轼“以诗为词”,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侧重表现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这是对词的一大解放。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感情丰富,故其词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回转者有之,绮丽绝艳者有之, 刚柔相济,即苏轼自谓的“刚健含婀娜”。后人认为苏词风格豪放,目之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笔遣辞驰骋,意境超脱,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的“法度”常规,并非专指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力刚建。毫无疑问,这也确实是他的一种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来的的确豪气逼人;但苏轼同样有不少言情咏物之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喋恋花•春景》是其代表。“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读来确也婀娜委婉。故苏词风格多姿多彩,确具大家风范。

三、苏轼的人品和词风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是北宋时期璀璨的明星。

苏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苏轼的人品正如他的文品一样,让人信服。他一生磊落豪放,对人从不设防,具涵养、沉稳等特点,并且高风亮节、善良有爱心。

苏轼认为王安石变法过于激进,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于是,苏轼写了很多批评变法的文章。面对苏轼犀利的批评,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被逮捕,送到汴梁受审。

史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时,捕快押着苏轼将要起行还京,苏轼的妻子王氏送他出门。临行前,两人一时千头万绪,不知说什么好,唯有相对大哭。苏轼很快就镇定下来,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也作首诗送我?”妻子一听,顿时忍不住敛泣而失笑。苏轼随即随捕快而去。

苏轼说的是一个典故。杨朴是宋真宗时人,有才学,颇得宋真宗的欣赏,但杨朴性格怪异,不愿为官。一次,宋真宗出宫祭祀,经过杨朴所在的地方,派人把杨朴召来,想要封他一个官职。宋真宗问杨朴:“卿来,有人写诗为你送行吗?”杨朴知道宋真宗想要他入朝为官,就随口编道:“唯拙荆(妻子)写有一首。”宋真宗让杨朴念来听听,杨朴当即以妻子的口吻作了一首诗:“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真宗听了开怀大笑,知道勉强不得,就赏赐了杨朴一些财物,让他回家。

在生离死别之际,苏轼还不忘用幽默的话语来安慰妻子,化解悲伤,并取得了很好的现场效果,既体现了他通达脱俗的人格魅力,也反映出了他高超的语言技巧。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诏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不计较个人恩怨,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苏轼的宽广胸怀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林语堂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到位:“苏东坡是政治上永远的反对派。”用苏东坡的“红颜知己”王朝云的话来说,他是“满肚子不合时宜”。(3)

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道义责任援救过苏东坡。历经无数政治惊涛骇浪的王安石,深知苏东坡的性格不适宜官场,他以肺腑之言劝苏东坡求田问舍,远离政治。苏东坡从生命的谷底黄州屹立成伟大文学家后,到南京

拜访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伟人相会,飘逸潇洒,友谊超迈,人品风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节点。

离开江宁四个月后,苏东坡又作《次荆公韵四绝》,其三如下——

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这是苏东坡历经仕途坎坷之后对王安石所说的由衷之言。这次钟山相会,正值王安石大病方愈,所以,四十八岁的苏东坡,在诗中真诚流露出对六十四岁的王安石这位孤独和老病前辈的同情与感伤。

苏轼的潇洒飘逸而不羁脱的风格更加真实与自然,和李白一样,苏轼也是一个好游之人, 苏轼虽然反对过王安石变法,被降过职,也因为作诗诽谤朝廷被贬过官,但毕竟在死后被赐太师,谥文忠。也算是个政治家了。苏轼在诽谤朝廷之后就被贬到了黄州这个地方,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游兴,农历三月初七这天,他就去了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这个地方游玩,结果回来的时候遇上了大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淋雨都能淋出这种境界,估计是职业玩家了,这种洒脱在理学兴盛的宋朝,估计也算前卫了。

熙宁九年的中秋,远离家乡的苏轼玩了个通宵,还喝的大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在这团圆的日子里,苏轼看着天上的月亮,开始想自己的弟弟子由,朦胧的月色,醉意朦胧的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一直认为这句是苏轼洒脱到及至的表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种淋漓尽致的洒脱,东坡之后无人再有。

绍圣三年,苏轼被贬到了惠州,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子.,这位玩家又开始出游,这次,在一个高墙大院的外面,听到了佳人荡秋千的笑声: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可能是苏轼唯一一首被认为有红杏出墙之嫌的词作,不过才子佳人,自古就是绝配,此时的苏轼,应该说是老才子了,作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年近五旬,年过半百还有如此兴致,真是相当的厉害。

苏东坡最可贵的是他那种屡遭挫折却能够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旷达、超然脱俗的人生态度。苏东坡,一个让人念念不忘的名字,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字,更是一个亦官亦民,为官为民的人物。在古代黑暗官场中,苏东坡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照亮着千百万普通劳动人民的心。

最后引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为本文作结:“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品质,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苏东坡为韩文公所作碑文何尝不也是为自己所作的碑文!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

(2)陈景云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N].安徽文学,2007,01.

(3)《人品风流》 罗强烈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1月30日

生活态度的诗句篇九
《2014中考古诗词必背 人生态度》

2014中考诗词必背(二):人生态度

2014中考古诗词必背(二):人生态度

1.百年那得更百年,今日还须爱今日。(明·王世贞)

2.功名本是无凭事,不及寒江日两潮。(宋·陆游)

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

4.甘作一生拚,尽君今日欢。(五代·牛峤)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

6.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宋·张先)

7.只觉当初欢侍日,千金一刻总蹉跎。(清·袁枚)

8.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民国·王国维)

9.从来系日乏长绳。(唐·李商隐)

10.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南北朝·谢眺)

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

1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

13.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唐·罗陷)

14.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唐·贾至)

15.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杨朴妻)

1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唐·刘禹锡)

17.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魏·曹操)

18.百岁开怀能几日,一知己不多人。(清·何阑庭)

19.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明·顾炎武)

20.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唐·杜甫)

21.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唐·韦庄)

2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宋·范仲淹)

23.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元·施耐庵)

24.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

2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

26.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宋·苏轼)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自杀的句子

最新成考报名

  • 朗读手册中的经典语句
  • 2020年建军节致敬抗洪救灾英雄的句子80句
  • 抗洪救灾横幅宣传语80句
  • 有关安全教育的句子段落
  • 高温防汛标语80句
  • 抗击疫情暖心金句100例
  • 关于战胜疫情经典金句
  • 防控疫情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