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但丁神曲名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5    阅读:

但丁神曲名句篇一
《但丁《神曲》名句》

但丁《神曲》中的经典名句?

2012-5-8 21:47

提问者: 1205529333 |浏览次数:662次

我来帮他解答

回答共1条

2012-5-8 21:49 乐悠悠丶|八级

我是被一个沉重的雷声惊醒的,睁开迷蒙的睡眼,发现烟雾弥漫,往四周观看时才发觉,我已来到了地狱之谷的边缘。

那黑暗幽深的地方,响着不绝于耳的雷鸣般的哭声,我定神往底下望去,除了感到深不可测,完全无法看见任何景象。 ————————《神曲》-地狱第一层

那山谷的边缘不断传来悲凉嚎哭的声浪,山谷里则狂风大作,永不止息。

我惊骇地发现竟有许多的灵魂无助地在狂风中向前翻滚飘荡,有些灵魂无可避免地冲撞山壁,痛苦的惨叫和凄厉的哭声……我不忍。

———————《神曲》-地狱第二层

我走进一座宽阔的坟场,密集的坟丘让地表起伏不平。棺材都敞开着,里面有烈焰燃烧,传来悲鸣之声。

走在林立的墓碑间,我想,也许有我认识的人或者曾经认识的人,正在受煎熬 ———————《神曲》地狱第六层

这水源比墨还黑,滚滚流动着。我看见水底的池沼中,许多满身污泥的灵魂,他们赤着身子,非常愤怒地相互殴打,撕咬,将彼此的身体弄得残破不堪。

愤怒的人永远得不到救赎,他们只能诅咒,喊叫,在无尽的深渊里咆哮、咆哮…… ————————《神曲》地狱第五层

这里一直下着冷彻心扉的寒雨,巨大的冰雹,混合着刺鼻的恶臭。

到处泥泞混浊,在昏暗的环境中,我看到一只凶猛的怪兽,它正对着浸泡在泥塘里的灵魂们咆哮。

我转身去看那些灵魂,他们遭受着怪兽的袭击,雨雪冰雹不时地打在他们身上,为了减

——————————————轻痛苦,他们拼命地扭动着身体,但是,痛苦永无止境。《神

曲》-地狱第三层

最后一条,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条:

黑暗中,我看到令我瞠目的景象,

两队人使尽全力滚着硕大的圆形重物,面对面相互冲刺撞击。

一方叫骂“你们为何不肯放弃?”

另一方回击“你们为何放手丢弃?”

重物撞击的疼痛,令两方发出惊人的哀嚎声。

但是,无论多么痛苦与疲倦,彼此的攻击却无法停止。

——《神曲》-地狱第四层

呜呼,奴隶的意大利,痛苦的温床,你是暴风雨中失去舵手的孤舟,你不复是各省的主妇,却沉沦为娼妓!

在《神曲》里把自己的政教平等的观点形象地概括为“两个太阳说”:

造福世界的罗马,向来有

两个太阳,分别照明两条路径,

尘世的路径,和上帝的路径。

圣殿变成了兽窟,法衣也变为装满罪恶面粉的麻袋

复仇女神用爪子撕开自己的胸口,击打着自己的心脏然后尖声喊叫。

但丁神曲名句篇二
《但丁和神曲》

但丁神曲名句篇三
《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

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

□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神曲》是但丁在文艺复兴之前写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按照恩格斯的话说,但丁是“旧时代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个诗人”。这个作品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双重性特点。

作品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但丁做了一个梦:他人生的中途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看到一个小山的山顶有一抹阳光,想爬到山顶上去,但是前面出来了三个野兽,一狼、一豹、一狮挡住了去路。就在他往前走不了、后退也不能的时候,一个人来到他面前,这就是古罗马伟大的诗人———维吉尔。在维吉尔带领下,他游历了地狱、炼狱。然后他的女友贝亚特丽采就领着他游历了天堂。地狱、炼狱、天堂基本都是九层。在九层天上是天府,天府又被称为“幸福的玫瑰”。在这里但丁抬头往上看,看到了三位一体的“上帝”。

首先,但丁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目的就是告诉当时的人如何得救的问题。

人怎么样才能得救?但丁提出了一个得救方式———这就是精神得救。整个作品其实是一个寓言。我们知道,人得救的途径大约有两个:一个是采用现实的办法,比如通过劳动挣得财富,通过斗争获得地位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的方式等。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称为

“现实得救的方式”。还有一种就是精神得救、灵魂得救的方式。在整个中世纪里,基督教鼓吹的是人的精神纯洁。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有价值的是人的精神生活。从公元4世纪奥古斯丁的时代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把精神得救当成了主要的选择。整个中世纪基督教的文化,或者说的基督教文明,其实就是一个主张精神得救,灵魂得救的文明。如果说古希腊强调的是人的现实生活,强调的是满足人的现实欲望的话,那么整个中世纪更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的得救。基督教文化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耶稣之死”。耶稣被希律王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以后复活。耶稣作为上帝的化身(上帝的一个位格),换言之,他本人就是上帝,他创造一切,怎么能被钉死呢?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为什么《圣经》的作者,特别是《新约》的作者要写他一定会被钉死?其实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选择,或者说隐含着《圣经》写作者们的一个选择,这就是死掉的是耶稣的肉身,不死的是他的灵魂。那么这个故事也就是在告诉人们:抛弃肉体的现实的物质生活,寻求精神得救才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价值。肉身死掉了,精神才能得救。换句话说,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就是告诉人们:肉体、现实的生活是应该被抛弃的生活,肉体的生活属于地上之城的生活,属于现实的生活;那么,人们要想冲破现实生活的束缚,必须抛弃现实,走向人的精神的复活。这就是中世纪文化的精髓。但丁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其实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也在告诉人们,意大利民族要想得救,走现实之路是走不通的,因为现实之路是黑暗的,无路可走的———前面有野兽,后面有深渊。从现实上走不通。如果想得救,只能走灵魂解放和精神的解放之路。应该说,但丁在意大利民族解放道路的指明上,仍然没有脱离开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强大制约。他使用的仍旧是基督教一直坚持的解放之路,不是新的创造。因此,我们说这部作品从主旨上而言,仍然是中世纪的,是属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

但是,但丁在《神曲》中又体现了新的文化要素。从这个层面而言,新的因素明显体现在作品里出现的两个人物身上。这两个人物中,一个是维吉尔,另外一个是贝亚特丽采。我们知道,“维吉尔”象征着“理性”“;贝亚特丽采”象征着“信仰”。这里,但丁实际上是说,人要想灵魂得救首先要有理性,在理性的引导下才能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然后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才能达到至高的真理。“理性”和“信仰”都是人所独有的能力,强调理性和信仰对灵魂得救的重要性,其实就是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强调人的精神强盛的能力。从但丁的这部作品就可以看到,他已经把中世纪早期的“信仰的理解”的观念,已经转化成“理解的信仰”的观念了。换句话说,但丁给人指出的这条灵魂得救之路是以理性为基础、信仰为引导的路,而不是在中世纪一直鼓吹的那种盲目信从的路,被动的死守戒律的路。

具体而言,人究竟如何得救呢?《神曲》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地狱和炼狱以及天堂的情形。

地狱九层,象征的是自有人类以来人所犯的九大类错误(每大类错误中,又可以具体分为不同表现形态的错误———这就是又在每层中分为不同的场景或不同的沟的原因)。假如我们把这部作品看成是人的精神文化象征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地狱篇》是自人出现以来各种错误的一部形象历史;或者说,是人类出现以来所犯的各种错误的总结和形象刻画。我们看第二层情欲的错误,佛兰塞斯卡和保罗的悲剧其实就是在讲情欲的错误,这是针对罗马晚期历史经验的总结。罗马帝国为什么会灭亡?其中就是来自罗马的奢华和腐败。所以基督教产生以后,就把罗马的那种淫靡的风气看成是最大的敌人。由此,奥古斯丁才告诉人们“地上之城”是罪恶之城。而对其他罪恶的展示,也都具有蛮族入侵、教会黑暗、社会风气堕落的现实罪恶所支撑。同样,从地狱的第一层到第九层,又是但丁心目中人的罪行或错误程度的划分。罪孽较轻的在上面,罪孽或错误较重的在下面。从地狱的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欲错误———这个在基督教中较大的罪过已经在但丁那里变成了轻罪(在第二层),而背叛则被看成了最大的错误,犯背主罪的人、背叛罪的人被放在了地狱的最深处的第九层。这说明,但丁生活的时代,对罪孽和错误的评价,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但丁的伟大在于,他没有按基督教教士们的标准来判断罪孽和错误,而是用一个古典的人物(古典的价值标准)去重新认识人类历史上的各种错误,所以他才强调理性的重要。

也就是说,但丁用古典理性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罪孽和错误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分类,重新加以了评判。

在第二部《炼狱篇》中,但丁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改正错误。《地狱篇》如果说是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罪孽和错误的总结的话,那么《炼狱篇》指出的是人们改正错误的途径和方法。

怎么改正?尽管作家写了七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七种具体的解决问题办法。但在我看来,其实说到底就是一种办法———即在理性的指引下,人要自觉克制情欲,把自己变成一个禁欲主义者和蒙昧主义者。这就是《炼狱篇》给人们提供的方法。

克制情欲、克制欲望也是中世纪基督教主张的最根本的方法。但是,但丁的不同在于:他所主张的克制情欲不是被动的、盲目的克制,而是在理性引导下的克制。“维吉尔带领但丁游历炼狱”的情节表明:是理性意识使犯罪的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罪恶,因此,觉悟了,自己主动要去克制,主动要去改正。

而人是靠着理智来认识罪恶,来改正罪恶的思想,就使人从被动的上帝的羔羊、盲目的信仰者变成了理智的信仰者、主动的行动者。所以,虽然是同样主张禁欲主义,但中世纪教会的教士们主张的是盲从服从的禁欲主义,而但丁主张的是自觉地和理性地走向禁欲主义。

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区分开。但丁在这里写作的时候,他虽然鼓吹了禁欲主义,但是他是一种自觉的禁欲主义,是在理性指导下的禁欲主义。当理性思考进入到这个程序的时候,这就是新的思想的曙光,这就在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丁在《神曲》中还认为,“理性”只能帮助人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却不能使人上天堂,上天堂需要坚定不移的“信仰”。《天堂篇》的价值在于,作者通过这个部分告诉读者: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的灵魂提升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如果不能升华,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是没有意义的。而人的精神要升华,就需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其实,这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有些学者将此看成是但丁的局限,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一个人有怀疑精神,也不乏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但是总是处在怀疑中,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那么这种怀疑只能是就事论事的怀疑。

因为理性认识的都是具体的东西,只有当它升华了的时候,个人的认识才能变成人类的认识,个人的认识价值才能变成人类价值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深刻地揭示了信仰在人的精

神和灵魂升华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换言之,没有理性的信仰是盲目的信仰,而没有信仰的理性是不完整的理性。人要想得救,就必须要做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其次,但丁的《神曲》表现了中世纪特定时期对人自身的认识程度。

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观念中,人是上帝的造物,因此,人也就是上帝的羔羊。在这种观念中,其实是强调或者说凸显着人的一种精神特性:“服从”。在基督教文化的视野中,人只是“服从”或者说是“顺从”精神的化身。而但丁则把对人的认识大大地丰富了。他继承了基督教文化中人有“服从”精神的特性的思想;同时,又对人的其他精神特性进行了探讨。

《神曲》的创作表明,但丁认为,人除了具有“服从”的特性之外,还有第二个特性“理性”和第三个特性“信仰”。在《神曲》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人物“但丁”主要代表着“服从”精神,他听命于“贝亚特丽采”派来的“维吉尔”,跟随着他游历“地狱”和“炼狱”,寸步不离。

他按照“维吉尔”的安排,由上而下到地狱的第九层;随后有由下而上,进入到炼狱的最高点“伊甸园”。而“维吉尔”主要代表着“理性”精神;“贝亚特丽采”象征着“信仰”精神。这样,在但丁看来,它们三者不能分割,即分别代表了人的精神领域的不同侧面,人的多种具体精神组成了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丰富的人的精神世界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其实,这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发现,我们在中国此时前后出现的文学文本中也可以找到。中国明代中期出现的神怪长篇小说《西游记》,其实也是象征性地描写了人的具体的精神追求最高真理的过程。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排除千难万险去西天取经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由具体的问题出发,克服各种各样的困惑,寻找终极真理的过程。在《西游记》中,为什么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呢?道理很简单,就是孙悟空是“具体的精神”,如来佛象征着“思想体系”,具体的精神逃不出思想体系的制约。一种具体的精神可以把现实的世界打得七零八落,但冲不出思想体系的束缚和限制。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英雄们(如李自成等)不都是这样吗?他们可以把现实中的皇帝推倒,但是推倒皇帝之后,他们还是要去做皇帝。

所以说,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就是因为具体精神逃不出思想体系的控制。再看,吴承恩是怎么看待人的精神世界的构成的。我们认为,其实《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就是作者所寓意的一个人的完整的精神世界:唐僧代表着“执著精神”,孙悟空代表着“战斗精神”,沙僧或者白龙马代表着“服从精神”,而猪八戒代表着“懒惰(或曰享乐)精神”。这四种精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只有“执著精神”而没有“战斗精神”干不成事。人不能天天执著时时战斗,谁也不服从谁也不行,所以人还得有点“服从精神”。中国哲学还告诉我们:“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所以人还得有点“懒惰享乐精神”。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追求最高真理)的路上,谁也不能离开谁,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人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是由多种精神要素(具体精神)构成的,缺一不可。分离了,人的精神世界就不完整了。所以,中西方此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认识,但丁揭示出了人有三种精神,中国人认为人有四种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时期,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虽然它们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但是可以看到都在这一时期回答的基本问题:“人是什么”。而人是丰富的人,人是多样化的人,人是有着各种各样世界的人,几乎是共同的结论。

这样,但丁从基督教早期的人只有一个特性的人发展到人是由三个精神特性构成的,就说明,他对人的认识极大地深化了。他的心目中的人就成为了服从精神、理性精神和信仰精神的结合体。这样,但丁对人的认识就超越了他的前辈。

第三,但丁在《神曲》中还提出了什么是“终极真理”的问题。

《神曲》中描写“终极真理”的时候文字很少。只有但丁最后到了“幸福的玫瑰”,他往上一看,上方出现一个“穿白袍的灵魂”“,唰”地一闪。然后他感觉到自己沐浴在巨大的爱和幸福之中,全篇就结束了。可以说,但丁并没有在作品中多说“上帝是什么”。这里,我们必须明白,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语境下,人们对上帝的存在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假如一个人怀疑上帝的存在,那么他就是异教徒。至于上帝内涵是什么,在中世纪早期,也很少有人去解释。所以,在但丁的《神曲》

中,所以他没有多写上帝的文字,就可以理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此时仍然受着基督教思维方式的束缚和文化语境的制约,是和其他中世纪的宗教作家描写上帝的笔法是一样的。然而,当我们细读文本的时候,就会提出一个疑问:但丁真回避了回答上帝是什么了吗?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

《神曲》中给我们最深刻印象的是:上帝其实一直陪伴着作品中的“但丁”的。“但丁”不论是在地狱中,在炼狱中还是在天堂里,他不断地认识错误,不断地改正错误,不断地从低一级的天层向更高的天堂前进,永不停止,也不后退。其实在作者但丁看来,这就是上帝的精神的具体体现———上帝不在人身之外,而存在于人身之内。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一看《圣经·旧约》中“上帝造人”的故事。故事中说上帝是用泥土捏了人,叫亚当。然后上帝吹了他一口气,使人身上有了上帝的灵,由此,人才活了。换句话说,上帝用泥土造的是什么呢?造的是一个躯壳、一个精神载体。人为什么能活了呢?就是因为上帝给了他一口气(给了他灵魂)。因此上帝与人,本质上是一致的。“人是上帝的写真,在精神上感受着至善至纯。”或者说,人就是上帝的灵的一部分,人之所以能够追随上帝并能够不断地走向上帝,就是因为他是上帝的灵的载体。因而,追求精神、进取精神其实即体现了上帝的精神。

这样,但丁对上帝内涵的回答,并不是给了一个结论,而是给了一个过程。作品中的但丁”不断认识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以及不断进取向上攀登,最后见到了上帝的全部过程,就是告诉人们,上帝其实就在人的心中。以后,这种写作的方法,被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浮士德》所继承。浮士德就是在不断追求进取中体现了上帝的精神,因此,在死后,他的灵魂也被“光明圣母”接上了天堂。并且上帝还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凡自强不息者,吾辈皆能拯救。”因为凡是自强不息的人,在他的追求进取的行动中就体现了上帝的精神。换句话说,这种永不停息、不断向更高真理上升(飞升)的精神其实就代表了上帝。

可见,但丁的《神曲》在深度上表现了中世纪很多东西,可最终它的落脚点还是在人的身上。而人又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口号。所以,但丁的创作在深度上也表现出了新时代的曙光!

作者简介: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水涓)

但丁神曲名句篇四
《但丁 神曲读后感》

但丁《神曲》读后感

但丁的《神曲》原名《喜剧》,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后来的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剧》作书名。中译本通称《神曲》。全诗共分三部,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100篇。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aba,bcb,cdc,……),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stelle)一词结束。

在诗中,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教皇),一只狮子(象征野心/法国国王),一只豹(象征逸乐/佛罗伦萨),他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于是带领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当年但丁单相思暗恋的情人贝雅特丽齐的灵魂,带他游历天堂,一直到见到上帝。

在他描述的世界,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撒旦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炼狱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地球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忏悔洗罪,山分七层象征着七大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所在,经圣母允许,就能一窥三位一体的上帝。

在经过地狱、炼狱、天堂的一路上,诗人充分发挥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描写了种种形形色色,奇形怪状的神奇的景象和场景。例如《地狱》篇中,为读者展现了阴森、凄惨、恐怖的地狱氛围和对各种犯罪灵魂惩罚手段的描写:贪色者,狂风要不停的吹着他们撞击石崖;贪食者,要忍受冰冷的瓢泼大雨的洗礼;对于吝啬和挥霍无度者,则抱着大石头相互撞击;愤怒者要被淹在一条乌黑发臭的河里;而对于那些不信基督的邪教徒则不得不忍受烈火焚身的痛苦。施行暴力者要被浸在沸腾的血湖里接受惩罚。而对于欺诈罪更是列举了十种残酷刑罚。比方说,买卖官职的,诗人就让他倒栽在一个石洞里,朝上的两只脚都被点了火。读之,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心惊胆战。而《炼狱》的氛围和《地狱》不一样,整个气氛显得比较宁静、明朗,这里可以看到大海,天空也是蓝的。这些鬼魂接受的刑罚也不一样,生前犯有骄傲的,每一个背负着大石头在烈日下走,压压他们的骄气;生前犯嫉妒的,也就是红眼病的,在这里双眼就被铁丝缝起来;生前喜欢愤怒发火的,在这里笼罩在黑烟当中,要发火发不出来。然而只要他们虔诚接受惩戒,他们还有希望得到新生。再例如对魔王撒旦形象的勾勒,也展现了诗人想象力的非凡。撒旦是经常出现在西方文学里邪恶的象征,但丁把他描写成一个有着三个脑袋的庞大怪物。三个脑袋,一个红色,一个黑色,一个白色。每一边有六个手臂,手臂不断的挥动,刮起狂风,把湖水吹得都结了冰。而且他的每根汗毛就像一级阶梯,但丁和维吉尔就是踏着汗毛往下走,才进入了地狱的最低层。对撒旦形象细节刻画的栩栩如生,独出心裁,读后,撒旦的可憎面目就犹如画卷般在眼前展开。

在历经三界的路途中,借对不同人物在三界中地位的安排,也展现了诗人对文学, 政治,哲学等的种种观点和态度,对当代也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在文学和思想上深受维吉尔的影响,所以诗人把维吉尔当作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向导,并不断称其为:“亲爱的父亲”“伟大的老师”等。在政治上痛恨国家的分裂者和篡权谋私者,所以就借犯买卖圣职罪的教皇尼古拉三世的灵魂之口,宣布还

在世的,镇压佛罗伦萨共和政权,在意大利制造动乱和分裂,企图篡夺世俗权力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最终会下地狱。预言式地宣告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教会干涉世俗的局面必将结束的前景。而对于公正贤明的君王如威廉二世,诗人就把他放到了天堂。但丁的这种愿望和情感,表达了新兴市民阶级摆脱中世纪教会束缚和宗教神学桎梏的要求。同时又由于诗人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基督教的神学观念,中世纪思想的偏见,世界观的种种矛盾,也在《神曲》中得到表现。虽然《神曲》中处处洋溢着对现世生活的热忱歌颂,但是但丁又把现世生活看作来世永生的准备。他揭发教会和僧侣的败行劣迹,但又不整个的反对宗教神学和教会,甚至还把宗教神学置于哲学之上,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例如,在诗中,他把维吉尔选为他幻游地狱和炼狱的向导,隐喻理性和哲学指引人类认识邪恶的途径,而把贝雅特丽奇作为游历天堂的向导,说明诗人仍然局限于信仰和神学高踞理性和哲学之上,人类只有依靠信仰和神学,才能达到至善之境的经院哲学观点。但丁又借维吉尔之口表明理性的软弱:“谁希望用我们微弱的理性识破无穷的玄梦,那真是非愚即狂”。

在地狱与炼狱里,他描写人间的种种丑恶,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都可以遇到,而且是屡见不鲜。像贪色、、嫉妒、欺诈、买卖官职、唆使人犯罪、阿谀奉承、叛逆,等等。这些丑恶现象,现实中仍有,尽管时间过去了七百多年,《神曲》里的这些人物好像并不是中世纪的人物,而就是我们周围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人物。回顾现实,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但丁笔下的邪恶不仅仅是中世纪的邪恶,也是我们时代的邪恶。但丁只是替人们表达了一种意愿、一种心态,就是对邪恶的憎恨、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完善的期盼。

而在但丁和所遇到的有名和无名的灵魂交谈,也引出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如

保罗与弗朗西斯卡动人的爱情悲剧。这在但丁《神曲·地狱》第五章里描写到,维吉尔与但丁游到地狱第二圈看到一群生前犯贪色罪的鬼魂,在狂风中飘荡,撞击山崖。其中有一对鬼魂向但丁飘荡过来,向但丁叙述了他们的悲惨遭遇。男的叫保罗,出生在贵族世家,女的叫弗朗西斯卡,出生在意大利东部的海滨城市里米尼。保罗的家庭考虑政治上的利益,就和弗朗西斯卡的家族联姻,把弗朗西斯卡娶过来,给保罗丑陋的哥哥做妻子。但他们在这场政治婚姻中没有爱情。完全是政治利益驱动的结合。而在与年轻英俊,爱好广泛的保罗的接触中,弗朗西斯卡与之迸发了爱的火花。这件事给保罗的哥哥发现后就把两人杀害了。在地狱里,他们向但丁叙述了他们的爱情悲剧。但丁听后,非常感动,当场晕倒了。这里反映了但丁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世纪的第一位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一方面认为保罗和弗朗西斯卡犯了贪色罪,所以把他们安排在地狱里受刑,同时又为他们所遭遇的爱情悲剧所感动以至晕倒,体现了他对禁欲主义的批判。再有对英雄人物尤利西斯故事的详尽的描写。尤利西斯在特洛伊战争中胜利后并没有停住前进的脚步,继续开拓进取,但丁的诗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代英雄传奇的一生。

同样,神曲也有很独特的艺术特色。如在描绘不同境界时,他采用不同的色彩。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阴森恐怖;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同时又赋予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实性,使人如身临其境。

其次,但丁在写人绘景时,比喻也非常简单,通俗易懂。例如,地狱里的幽灵遇见陌生人维吉尔和但丁,惊奇地盯视着他们,好像老眼昏花的裁缝凝视针眼一样。形容枯瘦的幽灵两眼深陷无神,好像一对宝石脱落的戒指。

《神曲》里有很多神来之笔,堪称名句格言,充满了哲学思想。例如他鼓励世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坚定不移地遵循理性。就像诗人维吉尔对但丁教导的那样:你随我来/让人们去议论吧/要像竖塔一般/任凭狂风呼啸/塔顶都永远岿然不动。还有但丁在《地狱》第二十六章中描写了尤利西斯这段神奇的经历时,尤利西斯鼓励同伴前进时讲的话, “兄弟们,你们尽力千万种危险到达了西方,现在我们的残余的生命已经这样短促,你们不要不肯利用它去认识太阳背后的无人的世界。细想一想你们的来源吧:你们生来不是位的像兽类一般活着,而是为追求美德和知识”。这两行诗不仅体现了但丁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我们今天也不乏启迪意义。比方说,但丁描写的在地狱的门口的两行诗,“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来告诫要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甚至如我们一心治学的人,都要有这样一种品格,毫不畏惧,坚韧不拨。同样在但丁的《地狱》里有这样两句诗:“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当我们做某一件事,你认为正确,而遇到种种流言蜚语,种种舆论偏见的时候,你可以想想但丁的格言。当然向这样的名言警句有很多,在这不再一一列举。

总之,但丁的《神曲》不仅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达到了时代的先进水平,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状况、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值得千古传诵。

但丁神曲名句篇五
《但丁神曲26章读后感

但丁是欧洲由中世纪过渡到近代资本主义那个时期的文学巨匠、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 但丁早年曾师从著名学者布鲁内托·拉蒂尼,系统学习拉丁文、修辞学、诗学和古典文学,对罗马大诗人维吉尔推崇备至。在绘画、音乐领域,但丁也造诣不凡。此外,但丁精心研究神学和哲学,古代教父圣·奥古斯丁的思想对他影响尤深。

《神曲》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国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恩格斯这样评价他:“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的这一评价表明了但丁及其创作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但丁的创作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现实生活和政治变革。以广阔的场景描写了他的悲哀和希望。通过诗歌语言,揭露了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从封建关系向资本主义关系过渡中的社会矛盾,对教会的腐败和虚伪进行了抨击和揭露;表现出人文主义的萌芽,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达到时代的最高水平。

但丁生活在13世纪后期和14世纪初的意大利,这正是意大利封建制度瓦解、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新旧交替的时代。他是意大利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运动过渡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诗人、人文主义的先驱者。一方面表现了鲜明的进步倾向,闪现着新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另一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宗教神学和禁欲主义的观念。愤怒揭露教会和僧侣的罪行,揭露教会人士图谋私利、贪得无厌的丑恶嘴脸,遣责教会买卖圣职、敲诈勒索的罪恶行径。但丁痛恨教会的罪行,但不否认宗教。

但丁生活的时代,已不同于中世纪前期欧洲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工商业极不发达、基督教完全垄断意识形态的状况。早期资产阶级日益强大,并建立了城邦共和国,取得了自治权。尽管与整个欧洲甚至与意大利其他大部分地区比较而言,这只是资产阶级取得的小小的胜利,但它却对社会现实和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丁在政治倾向上,就是与意大利的资产阶级相一致的。

但丁的这部作品采用的是中古时期所特有的梦幻文学形式,诗中叙述的是诗人自己想象中的经历。同中古时期的其他作品一样,字里行间充满了寓意。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即人经过了迷惘和苦难,到达了真理和至善的境界。在作品中但丁通过自己的叙述或通过与鬼魂谈话,反映了中古时期文化领域内的各种成就,并说出了他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评价,有史以来第一次表达了带有新时代特征的新思想和新世界观。

《神曲》中写的虽是来世,但反映的却都是现世的事物,这充分显示了但丁对于现世生活的兴趣和关心。他认为人应当克服惰性,追求荣誉;应当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伟大思想和坚强意志,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但丁在《神曲》中还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追求知识、追求真理。他对古典文化也十分敬仰,并以维吉尔作为理性和哲学的化身,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

第二十六章讲述了尤利西斯的故事,无论对荷马或是维尔吉,尤利西斯都是特洛伊战争的战略家。但丁的尤利西斯故事是继续漂泊的故事。多年后,尤利西斯并未与家人安顿下来生活,而是继续漂泊,一直到赫拉克勒斯的界石,即上帝不允许人类逾越的界石那里。他的船漂泊到南半球,在中世纪被人为无人居住之地,在那儿他发现了地球上最高的山。正当他

要靠岸,一场大风雪摧毁了他的航船,尤利西斯及随从全都死去,并被送往地狱,主要罪行是欺诈,最著名的即特洛伊战争的木马。尤利西斯见到的山即净化山,但丁的旅游也途经于此并在此得救。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之旅也是靠神助,而尤利西斯则是自助。尤利西斯的旅行不是罪恶的旅行,但对但丁的旅行而言,只是为了避免旅途的危险,其最终目标与尤利西斯是一致的。但丁把尤利西斯放在地狱第八圈接受惩罚,因为他搞阴谋诡计犯了欺诈罪,但同时但丁有把尤利西斯作为一个英雄人物大加颂扬,这部分在整个《神曲》中占了很大比重。

《神曲》里有很多神来之笔,堪称名句格言,充满了哲学思想。例如他鼓励世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坚定不移地遵循理性。就像诗人维吉尔对但丁教导的那样:你随我来/让人们去议论吧/要像竖塔一般/任凭狂风呼啸/塔顶都永远岿然不动。还有但丁在《地狱》第二十六章中描写了尤利西斯这段神奇的经历时,尤利西斯鼓励同伴前进时讲的话, “兄弟们,你们尽力千万种危险到达了西方,现在我们的残余的生命已经这样短促,你们不要不肯利用它去认识太阳背后的无人的世界。细想一想你们的来源吧:你们生来不是位的像兽类一般活着,而是为追求美德和知识”。这两行诗不仅体现了但丁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我们今天也不乏启迪意义。比方说,但丁描写的在地狱的门口的两行诗,“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来告诫要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甚至如我们一心治学的人,都要有这样一种品格,毫不畏惧,坚韧不拨.

在地狱与炼狱里,他描写人间的种种丑恶,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都可以遇到,而且是屡见不鲜。像贪色、嫉妒、欺诈、买卖官职、唆使人犯罪、阿谀奉承、叛逆等等。虽然已时隔七百多年,这些丑恶现象现实中仍有。《神曲》中的这些人物好像并不是中世纪的人物,而是我们周围就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人物。回顾现实,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但丁笔下的邪恶不仅仅是中世纪的邪恶,而是整个人类共有的邪恶,但丁只是替人们表达了一种意愿,一种心态,就是对邪恶的憎恨,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完美的期盼。

但丁神曲名句篇六
《但丁_神曲_的深度解读》

名家读经典

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

□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130024)

《神曲》是但丁在文艺复兴之前写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按照恩格斯的话说,但丁是“旧时代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个诗人”。这个作品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双重性特点。

作品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但丁做了一个梦:他人生的中途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看到一个小山的山顶有一抹阳光,想爬到山顶上去,但是前面出来了三个野兽,一狼、一豹、一狮挡住了去路。就在他往前走不了、后退也不能的时候,一个人来到他面前,这就是古罗马伟大的诗人———维吉尔。在维吉尔带领下,他游历了地狱、炼狱。然后他的女友贝亚特丽采就领着他游历了天堂。地狱、炼狱、天堂基本都是九层。在九层天上是天府,天府又被称为“幸福的玫瑰”。在这里但丁抬头往上看,看到了三位一体的“上帝”。

首先,但丁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目的就是告诉当时的人如何得救的问题。

人怎么样才能得救?但丁提出了一个得救方式———这就是精神得救。整个作品其实是一个寓言。我们知道,人得救的途径大约有两个:一个是采用现实的办法,比如通过劳动挣得财富,通过斗争获得地位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的方式等。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称为

“现实得救的方式”。还有一种就是精神得救、灵魂得救的方式。在整个中世纪里,基督教鼓吹的是人的精神纯洁。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有价值的是人的精神生活。从公元4世纪奥古斯丁的时代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把精神得救当成了主要的选择。整个中世纪基督教的文化,或者说的基督教文明,其实就是一个主张精神得救,灵魂得救的文明。如果说古希腊强调的是人的现实生活,强调的是满足人的现实欲望的话,那么整个中世纪更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的得救。基督教文化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耶稣之死”。耶稣被希律王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以后复活。耶稣作为上帝的化身(上帝的一个位格),换言之,他本人就是上帝,他创造一切,怎么能被钉死呢?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为什么《圣经》的作者,特别是《新约》的作者要写他一定会被钉死?其实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选择,或者说隐含着《圣经》写作者们的一个选择,这就是死掉的是耶稣的肉身,不死的是他的灵魂。那么这个故事也就是在

0122010.1

告诉人们:抛弃肉体的现实的物质生活,寻求精神得救才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价值。肉身死掉了,精神才能得救。换句话说,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就是告诉人们:肉体、现实的生活是应该被抛弃的生活,肉体的生活属于地上之城的生活,属于现实的生活;那么,人们要想冲破现实生活的束缚,必须抛弃现实,走向人的精神的复活。这就是中世纪文化的精髓。但丁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其实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也在告诉人们,意大利民族要想得救,走现实之路是走不通的,因为现实之路是黑暗的,无路可走的———前面有野兽,后面有深渊。从现实上走不通。如果想得救,只能走灵魂解放和精神的解放之路。应该说,但丁在意大利民族解放道路的指明上,仍然没有脱离开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强大制约。他使用的仍旧是基督教一直坚持的解放之路,不是新的创造。因此,我们说这部作品从主旨上而言,仍然是中世纪的,是属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

但是,但丁在《神曲》中又体现了新的文化要素。从这个层面而言,新的因素明显体现在作品里出现的两个人物身上。这两个人物中,

一个是维吉尔,另外一个是贝亚特丽采。我们知道,“维吉尔”象征着“理性”“;贝亚特丽采”象征着“信仰”。这里,但丁实际上是说,人要想灵魂得救首先要有理性,在理性的引导下才能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然后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才能达到至高的真理。“理性”和“信仰”都是人所独有的能力,强调理性和信仰对灵魂得救的重要性,其实就是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强调人的精神强盛的能力。从但丁的这部作品就可以看到,他已经把中世纪早期的“信仰的理解”的观念,已经转化成“理解的信仰”的观念了。换句话说,但丁给人指出的这条灵魂得救之路是以理性为基础、信仰为引导的路,而不是在中世纪一直鼓吹的那种盲目信从的路,被动的死守戒律的路。

具体而言,人究竟如何得救呢?《神曲》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地狱和炼狱以及天堂的情形。

地狱九层,象征的是自有人类以来人所犯的九大类错误(每大类错误中,又可以具体分为不同表现形态的错误———这就是又在每层中分为不同的场景或不同的沟的原因)。假如我们把这部作品看成是人的精神文化象征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地狱

篇》是自人出现以来各种错误的一部形象历史;或者说,是人类出现以来所犯的各种错误的总结和形象刻画。我们看第二层情欲的错误,佛兰塞斯卡和保罗的悲剧其实就是在讲情欲的错误,这是针对罗马晚期历史经验的总结。罗马帝国为什么会灭亡?其中就是来自罗马的奢华和腐败。所以基督教产生以后,就把罗马的那种淫靡的风气看成是最大的敌人。由此,奥古斯丁才告诉人们“地上之城”是罪恶之城。而对其他罪恶的展示,也都具有蛮族入侵、教会黑暗、社会风气堕落的现实罪恶所支撑。同样,从地狱的第一层到第九层,又是但丁心目中人的罪行或错误程度的划分。罪孽较轻的在上面,罪孽或错误较重的在下面。从地狱的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欲错误———这个在基督教中较大的罪过已经在但丁那里变成了轻罪(在第二层),而背叛则被看成了最大的错误,犯背主罪的人、背叛罪的人被放在了地狱的最深处的第九层。这说明,但丁生活的时代,对罪孽和错误的评价,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但丁的伟大在于,他没有按基督教教士们的标准来判断罪孽和错误,而是用一个古典的人物(古典的价值标准)去重新认识人类历史上的各种错误,所以他才强调理性的重要。

也就是说,但丁用古典理性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罪孽和错误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分类,重新加以了评判。

在第二部《炼狱篇》中,但丁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改正错误。《地狱篇》如果说是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罪孽和错误的总结的话,那么《炼狱篇》指出的是人们改正错误的途径和方法。

怎么改正?尽管作家写了七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七种具体的解决问题办法。但在我看来,其实说到底就是一种办法———即在理性的指引下,人要自觉克制情欲,把自己变成一个禁欲主义者和蒙昧主义者。这就是《炼狱篇》给人们提供的方法。

克制情欲、克制欲望也是中世纪基督教主张的最根本的方法。但是,但丁的不同在于:他所主张的克制情欲不是被动的、盲目的克制,而是在理性引导下的克制。“维吉尔带领但丁游历炼狱”的情节表明:是理性意识使犯罪的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罪恶,因此,觉悟了,自己主动要去克制,主动要去改正。

而人是靠着理智来认识罪恶,来改正罪恶的思想,就使人从被动的上帝的羔羊、盲目的信仰者变成了理智的信仰者、主动的行动者。所以,虽然是同样主张禁欲主义,但中世纪教会的教士们主张的是盲从服从的禁欲主义,而但丁主张的是自觉地和理性地走向禁欲主义。

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区分开。但丁在这里写作的时候,他虽然鼓吹了禁欲主义,但是他是一种自觉的禁欲主义,是在理性指导下的禁欲主义。当理性思考进入到这个程序的时候,这就是新的思想

名家读经典

的曙光,这就在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丁在《神曲》中还认为,“理性”只能帮助人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却不能使人上天堂,上天堂需要坚定不移的

“信仰”。《天堂篇》的价值在于,作者通过这个部分告诉读者: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的灵魂提升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如果不能升华,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是没有意义的。而人的精神要升华,就需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其实,这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有些学者将此看成是但丁的局限,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一个人有怀疑精神,也不乏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但是总是处在怀疑中,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那么这种怀疑只能是就事论事的怀疑。

因为理性认识的都是具体的东西,只有当它升华了的时候,个人的认识才能变成人类的认识,个人的认识价值才能变成人类价值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深刻地揭示了信仰在人的精神和灵魂升华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换言之,没有理性的信仰是盲目的信仰,而没有信仰的理性是不完整的理性。人要想得救,就必须要做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其次,但丁的《神曲》表现了中世纪特定时期对人自身的认识程度。

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观念中,人是上帝的造物,因此,人也就是上帝的羔羊。在这种观念中,其实是强调或者说凸显着人的一种精神特性:“服从”。在基督教文化的视野中,人只是“服从”或者说是“顺从”精神的化身。而但丁则把对人的认识大大地丰富了。他继承了基督教文化中人有“服从”精神的特性的思想;同时,又对人的其他精神特性进行了探讨。神曲》

的创作表明,但丁认为,人除了具有“服从”的特性之外,还有第二个特性“理性”和第三个特性“信仰”。在《神曲》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人物“但丁”主要代表着“服从”精神,他听命于“贝亚特丽采”派来的“维吉尔”,跟随着他游历“地狱”和“炼狱”,寸步不离。

他按照“维吉尔”的安排,由上而下到地狱的第九层;随后有由下而上,进入到炼狱的最高点“伊甸园”。而“维吉尔”主要代表着“理性”精神;“贝亚特丽采”

象征着“信仰”精神。这样,在但丁看来,它们三者不能分割,即分别代表了人的精神领域的不同侧面,人的多种具体精神组成了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丰富的人的精神世界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其实,这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发现,我们在中国此时前后出现的文学文本中也可以找到。中国明代中期出现的神怪长篇小说《西游记》,其实也是象征性地描写了人的具体的精神追求最高真理的过程。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排除千难万险去西天取经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由具体的问题

2010.1

013

名家读经典

出发,克服各种各样的困惑,寻找终极真理的过程。在《西游记》中,为什么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呢?道理很简单,就是孙悟空是“具体的精神”,如来佛象征着“思想体系”,具体的精神逃不出思想体系的制约。一种具体的精神可以把现实的世界打得七零八落,但冲不出思想体系的束缚和限制。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英雄们(如李自成等)不都是这样吗?他们可以把现实中的皇帝推倒,但是推倒皇帝之后,他们还是要去做皇帝。

所以说,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就是因为具体精神逃不出思想体系的控制。再看,吴承恩是怎么看待人的精神世界的构成的。我们认为,其实《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就是作者所寓意的一个人的完整的精神世界:唐僧代表着“执著精神”

,孙悟空代表着“战斗精神”,沙僧或者白龙马代表着“服从精神”,而猪八戒代表着“懒惰(或曰享乐)精神”。这四种精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只有“执著精神”而没有“战斗精神”干不成事。人不能天天执著时时战斗,谁也不服从谁也不行,所以人还得有点“服从精神”。中国哲学还告诉我们:“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所以人还得有点“懒惰享乐精神”。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追求最高真理)的路上,谁也不能离开谁,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人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是由多种精神要素(具体精神)构成的,缺一不可。分离了,人的精神世界就不完整了。所以,中西方此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认识,但丁揭示出了人有三种精神,中国人认为人有四种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时期,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虽然它们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但是可以看到都在这一时期回答的基本问题:“人是什么”。而人是丰富的人,人是多样化的人,人是有着各种各样世界的人,几乎是共同的结论。

这样,但丁从基督教早期的人只有一个特性的人发展到人是由三个精神特性构成的,就说明,他对人的认识极大地深化了。他的心目中的人就成为了服从精神、理性精神和信仰精神的结合体。这样,但丁对人的认识就超越了他的前辈。

第三,但丁在《神曲》中还提出了什么是“终极真理”的问题。

《神曲》

中描写“终极真理”的时候文字很少。只有但丁最后到了“幸福的玫瑰”,他往上一看,上方出现一个“穿白袍的灵魂”“,唰”地一闪。然后他感觉到自己沐浴在巨大的爱和幸福之中,全篇就结束了。可以说,但丁并没有在作品中多说“上帝是什么”。这里,我们必须明白,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语境下,人们对上帝的存在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假如一个人怀

0142010.1

疑上帝的存在,那么他就是异教徒。至于上帝内涵是什么,在中世纪早期,也很少有人去解释。所以,在但丁的《神曲》中,所以他没有多写上帝的文字,就可以理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此时仍然受着基督教思维方式的束缚和文化语境的制约,是和其他中世纪的宗教作家描写上帝的笔法是一样的。然而,当我们细读文本的时候,就会提出一个疑问:但丁真回避了回答上帝是什么了吗?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

《神曲》中给我们最深刻印象的是:上帝其实一直陪伴着作品中的“但丁”的。“但丁”不论是在地狱中,在炼狱中还是在天堂里,他不断地认识错误,不断地改正错误,不断地从低一级的天层向更高的天堂前进,永不停止,也不后退。其实在作者但丁看来,这就是上帝的精神的具体体现———上帝不在人身之外,而存在于人身之内。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一看《圣经·旧约》中“上帝造人”的故事。故事中说上帝是用泥土捏了人,叫亚当。然后上帝吹了他一口气,使人身上有了上帝的灵,由此,人才活了。换句话说,上帝用泥土造的是什么呢?造的是一个躯壳、一个精神载体。人为什么能活了呢?就是因为上帝给了他一口气(给了他灵魂)。因此上帝与人,本质上是一致的。“人是上帝的写真,在精神上感受着至善至纯。”或者说,人就是上帝的灵的一部分,人之所以能够追随上帝并能够不断地走向上帝,就是因为他是上帝的灵的载体。因而,

追求精神、进取精神其实即体现了上帝的精神。这样,

但丁对上帝内涵的回答,并不是给了一个结论,而是给了一个过程。作品中的但丁”不断认识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以及不断进取向上攀登,最后见到了上帝的全部过程,就是告诉人们,上帝其实就在人的心中。以后,这种写作的方法,被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浮士德》所继承。浮士德就是在不断追求进取中体现了上帝的精神,因此,在死后,他的灵魂也被“光明圣母”接上了天堂。并且上帝还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凡自强不息者,吾辈皆能拯救。”因为凡是自强不息的人,在他的追求进取的行动中就体现了上帝的精神。换句话说,这种永不停息、不断向更高真理上升(飞升)的精神其实就代表了上帝。

可见,但丁的《神曲》在深度上表现了中世纪很多东西,可最终它的落脚点还是在人的身上。而人又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口号。所以,但丁的创作在深度上也表现出了新时代的曙光!

作者简介: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水

涓)

但丁神曲名句篇七
《但丁的名言》

但丁神曲名句篇八
《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

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

□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

《神曲》是但丁在文艺复兴之前写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按照恩格斯的话说,但丁是“旧时代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个诗人”。这个作品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双重性特点。

作品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但丁做了一个梦:他人生的中途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看到一个小山的山顶有一抹阳光,想爬到山顶上去,但是前面出来了三个野兽,一狼、一豹、一狮挡住了去路。就在他往前走不了、后退也不能的时候,一个人来到他面前,这就是古罗马伟大的诗人———维吉尔。在维吉尔带领下,他游历了地狱、炼狱。然后他的女友贝亚特丽采就领着他游历了天堂。地狱、炼狱、天堂基本都是九层。在九层天上是天府,天府又被称为“幸福的玫瑰”。在这里但丁抬头往上看,看到了三位一体的“上帝”。

首先,但丁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目的就是告诉当时的人如何得救的问题。

人怎么样才能得救?但丁提出了一个得救方式———这就是精神得救。整个作品其实是一个寓言。我们知道,人得救的途径大约有两个:一个是采用现实的办法,比如通过劳动挣得财富,通过斗争获得地位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的方式等。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称为

“现实得救的方式”。还有一种就是精神得救、灵魂得救的方式。在整个中世纪里,基督教鼓吹的是人的精神纯洁。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有价值的是人的精神生活。从公元4世纪奥古斯丁的时代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把精神得救当成了主要的选择。整个中世纪基督教的文化,或者说的基督教文明,其实就是一个主张精神得救,灵魂得救的文明。如果说古希腊强调的是人的现实生活,强调的是满足人的现实欲望的话,那么整个中世纪更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的得救。基督教文化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耶稣之死”。耶稣被希律王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以后复活。耶稣作为上帝的化身(上帝的一个位格),换言之,他本人就是上帝,他创造一切,怎么能被钉死呢?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为什么《圣经》的作者,特别是《新约》的作者要写他一定会被钉死?其实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选择,或者说隐含着《圣经》写作者们的一个选择,这就是死掉的是耶稣的肉身,不死的是他的灵魂。那么这个故事也就是在告诉人们:抛弃肉体的现实的物质生活,寻求精神得救才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价值。肉身死掉了,精神才能得救。换句话说,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就是告诉人们:肉体、现实的生活是应该被抛弃的生活,肉体的生活属于地上之城的生活,属于现实的生活;那么,人们要想冲破现实生活的束缚,必须抛弃现实,走向人的精神的复活。这就是中世纪文化的精髓。但丁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其实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也在告诉人们,意大利民族要想得救,走现实之路是走不通的,因为现实之路是黑暗的,无路可走的———前面有野兽,后面有深渊。从现实上走不通。如果想得救,只能走灵魂解放和精神的解放之路。应该说,但丁在意大利民族解放道路的指明上,仍然没有脱离开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强大制约。他使用的仍旧是基督教一直坚持的解放之路,不是新的创造。因此,我们说这部作品从主旨上而言,仍然是中世纪的,是属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

但是,但丁在《神曲》中又体现了新的文化要素。从这个层面而言,新的因素明显体现在作品里出现的两个人物身上。这两个人物中,一个是维吉尔,另外一个是贝亚特丽采。我们知道,“维吉尔”象征着“理性”“;贝亚特丽采”象征着“信仰”。这里,但丁实际上是说,人要想灵魂得救首先要有理性,在理性的引导下才能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然后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才能达到至高的真理。“理性”和“信仰”都是人所独有的能力,强调理性和信仰对灵魂得救的重要性,其实就是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强调人的精神强盛的能力。从但丁的这部作品就可以看到,他已经把中世纪早期的“信仰的理解”的观念,已经转化成“理解的信仰”的观念了。换句话说,但丁给人指出的这条灵魂得救之路是以理性为基础、信仰为引导的路,而不是在中世纪一直鼓吹的那种盲目信从的路,被动的死守戒律的路。

具体而言,人究竟如何得救呢?《神曲》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地狱和炼狱以及天堂的情形。

地狱九层,象征的是自有人类以来人所犯的九大类错误(每大类错误中,又可以具体分为不同表现形态的错误———这就是又在每层中分为不同的场景或不同的沟的原因)。假如我们把这部作品看成是人的精神文化象征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地狱篇》是自人出现以来各种错误的一部形象历史;或者说,是人类出现以来所犯的各种错误的总结和形象刻画。我们看第二层情欲的错误,佛兰塞斯卡和保罗的悲剧其实就是在讲情欲的错误,这是针对罗马晚期历史经验的总结。罗马帝国为什么会灭亡?其中就是来自罗马的奢华和腐败。所以基督教产生以后,就把罗马的那种淫靡的风气看成是最大的敌人。由此,奥古斯丁才告诉人们“地上之城”是罪恶之城。而对其他罪恶的展示,也都具有蛮族入侵、教会黑暗、社会风气堕落的现实罪恶所支撑。同样,从地狱的第一层到第九层,又是但丁心目中人的罪行或错误程度的划分。罪孽较轻的在上面,罪孽或错误较重的在下面。从地狱的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欲错误———这个在基督教中较大的罪过已经在但丁那里变成了轻罪(在第二层),而背叛则被看成了最大的错误,犯背主罪的人、背叛罪的人被放在了地狱的最深处的第九层。这说明,但丁生活的时代,对罪孽和错误的评价,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但丁的伟大在于,他没有按基督教教士们的标准来判断罪孽和错误,而是用一个古典的人物(古典的价值标准)去重新认识人类历史上的各种错误,所以他才强调理性的重要。

也就是说,但丁用古典理性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罪孽和错误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分类,重新加以了评判。

在第二部《炼狱篇》中,但丁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改正错误。《地狱篇》如果说是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罪孽和错误的总结的话,那么《炼狱篇》指出的是人们改正错误的途径和方法。

怎么改正?尽管作家写了七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七种具体的解决问题办法。但在我看来,其实说到底就是一种办法———即在理性的指引下,人要自觉克制情欲,把自己变成一个禁欲主义者和蒙昧主义者。这就是《炼狱篇》给人们提供的方法。

克制情欲、克制欲望也是中世纪基督教主张的最根本的方法。但是,但丁的不同在于:他所主张的克制情欲不是被动的、盲目的克制,而是在理性引导下的克制。“维吉尔带领但丁游历炼狱”的情节表明:是理性意识使犯罪的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罪恶,因此,觉悟了,自己主动要去克制,主动要去改正。

而人是靠着理智来认识罪恶,来改正罪恶的思想,就使人从被动的上帝的羔羊、盲目的信仰者变成了理智的信仰者、主动的行动者。所以,虽然是同样主张禁欲主义,但中世纪教会的教士们主张的是盲从服从的禁欲主义,而但丁主张的是自觉地和理性地走向禁欲主义。

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区分开。但丁在这里写作的时候,他虽然鼓吹了禁欲主义,但是他是一种自觉的禁欲主义,是在理性指导下的禁欲主义。当理性思考进入到这个程序的时候,这就是新的思想的曙光,这就在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丁在《神曲》中还认为,“理性”只能帮助人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却不能使人上天堂,上天堂需要坚定不移的

“信仰”。《天堂篇》的价值在于,作者通过这个部分告诉读者: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的灵魂提升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如果不能升华,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是没有意义的。而人的精神要升华,就需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其实,这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有些学者将此看成是但丁的局限,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一个人有怀疑精神,也不乏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但是总是处在怀疑中,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那么这种怀疑只能是就事论事的怀疑。

因为理性认识的都是具体的东西,只有当它升华了的时候,个人的认识才能变成人类的认识,个人的认识价值才能变成人类价值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深刻地揭示了信仰在人的精神和灵魂升华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换言之,没有理性的信仰是盲目的信仰,而没有信仰的理性是不完整的理性。人要想得救,就必须要做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其次,但丁的《神曲》表现了中世纪特定时期对人自身的认识程度。

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观念中,人是上帝的造物,因此,人也就是上帝的羔羊。在这种观念中,其实是强调或者说凸显着人的一种精神特性:“服从”。在基督教文化的视野中,人只是“服从”或者说是“顺从”精神的化身。而但丁则把对人的认识大大地丰富了。他继承了基督教文化中人有“服从”精神的特性的思想;同时,又对人的其他精神特性进行了探讨。

《神曲》的创作表明,但丁认为,人除了具有“服从”的特性之外,还有第二个特性“理性”和第三个特性“信仰”。在《神曲》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人物“但丁”主要代表着“服从”精神,他听命于“贝亚特丽采”派来的“维吉尔”,跟随着他游历“地狱”和“炼狱”,寸步不离。

他按照“维吉尔”的安排,由上而下到地狱的第九层;随后有由下而上,进入到炼狱的最高点“伊甸园”。而“维吉尔”主要代表着“理性”精神;“贝亚特丽采”

象征着“信仰”精神。这样,在但丁看来,它们三者不能分割,即分别代表了人的精神领域的不同侧面,人的多种具体精神组成了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丰富的人的精神世界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其实,这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发现,我们在中国此时前后出现的文学文本中也可以找到。中国明代中期出现的神怪长篇小说《西游记》,其实也是象征性地描写了人的具体的精神追求最高真理的过程。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排除千难万险去西天取经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由具体的问题《出发,克服各种各样的困惑,寻找终极真理的过程。在《西游记》中,为什么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呢?道理很简单,就是孙悟空是“具体的精神”,如来佛象征着“思想体系”,具体的精神逃不出思想体系的制约。一种具体的精神可以把现实的世界打得七零八落,但冲不出思想体系的束缚和限制。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英雄们(如李自成等)不都是这样吗?他们可以把现实中的皇帝推倒,但是推倒皇帝之后,他们还是要去做皇帝。

所以说,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就是因为具体精神逃不出思想体系的控制。再看,吴承恩是怎么看待人的精神世界的构成的。我们认为,其实《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就是作者所寓意的一个人的完整的精神世界:唐僧代表着“执著精神”

,孙悟空代表着“战斗精神”,沙僧或者白龙马代表着“服从精神”,而猪八戒代表着“懒惰(或曰享乐)精神”。这四种精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只有“执著精神”而没有“战斗精神”干不成事。人不能天天执著时时战斗,谁也不服从谁也不行,所以人还得有点“服从精神”。中国哲学还告诉我们:“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所以人还得有点“懒惰享乐精神”。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追求最高真理)的路上,谁也不能离开谁,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人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是由多种精神要素(具体精神)构成的,缺一不可。分离了,人的精神世界就不完整了。所以,中西方此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认识,但丁揭示出了人有三种精神,中国人认为人有四种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时期,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虽然它们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但是可以看到都在这一时期回答的基本问题:“人是什么”。而人是丰富的人,人是多样化的人,人是有着各种各样世界的人,几乎是共同的结论。

这样,但丁从基督教早期的人只有一个特性的人发展到人是由三个精神特性构成的,就说明,他对人的认识极大地深化了。他的心目中的人就成为了服从精神、理性精神和信仰精神的结合体。这样,但丁对人的认识就超越了他的前辈。

第三,但丁在《神曲》中还提出了什么是“终极真理”的问题。

《神曲》中描写“终极真理”的时候文字很少。只有但丁最后到了“幸福的玫瑰”,他往上一看,上方出现一个“穿白袍的灵魂”“,唰”地一闪。然后他感觉到自己沐浴在巨大的爱和幸福之中,全篇就结束了。可以说,但丁并没有在作品中多说“上帝是什么”。这里,我们必须明白,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语境下,人们对上帝的存在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假如一个人怀疑上帝的存在,那么他就是异教徒。至于上帝内涵是什么,在中世纪早期,也很少有人去解释。所以,在但丁的《神曲》中,所以他没有多写上帝的文字,就可以理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此时仍然受着基督教思维方式的束缚和文化语境的制约,是和其他中世纪的宗教作家描写上帝的笔法是一样的。然而,

当我们细读文本的时候,就会提出一个疑问:但丁真回避了回答上帝是什么了吗?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

《神曲》中给我们最深刻印象的是:上帝其实一直陪伴着作品中的“但丁”的。“但丁”不论是在地狱中,在炼狱中还是在天堂里,他不断地认识错误,不断地改正错误,不断地从低一级的天层向更高的天堂前进,永不停止,也不后退。其实在作者但丁看来,这就是上帝的精神的具体体现———上帝不在人身之外,而存在于人身之内。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一看《圣经·旧约》中“上帝造人”的故事。故事中说上帝是用泥土捏了人,叫亚当。然后上帝吹了他一口气,使人身上有了上帝的灵,由此,人才活了。换句话说,上帝用泥土造的是什么呢?造的是一个躯壳、一个精神载体。人为什么能活了呢?就是因为上帝给了他一口气(给了他灵魂)。因此上帝与人,本质上是一致的。“人是上帝的写真,在精神上感受着至善至纯。”或者说,人就是上帝的灵的一部分,人之所以能够追随上帝并能够不断地走向上帝,就是因为他是上帝的灵的载体。因而,

追求精神、进取精神其实即体现了上帝的精神。这样,

但丁对上帝内涵的回答,并不是给了一个结论,而是给了一个过程。作品中的但丁”不断认识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以及不断进取向上攀登,最后见到了上帝的全部过程,就是告诉人们,上帝其实就在人的心中。以后,这种写作的方法,被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浮士德》所继承。浮士德就是在不断追求进取中体现了上帝的精神,因此,在死后,他的灵魂也被“光明圣母”接上了天堂。并且上帝还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凡自强不息者,吾辈皆能拯救。”因为凡是自强不息的人,在他的追求进取的行动中就体现了上帝的精神。换句话说,这种永不停息、不断向更高真理上升(飞升)的精神其实就代表了上帝。

可见,但丁的《神曲》在深度上表现了中世纪很多东西,可最终它的落脚点还是在人的身上。而人又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口号。所以,但丁的创作在深度上也表现出了新时代的曙光!

作者简介: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水涓)

但丁神曲名句篇九
《论但丁神曲》

论但丁《神曲》的思想意义

但丁,大部分中国人对其不甚了解,但是很多人都对他的一句名言耳熟能详:“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使人坚定,自信,义无反顾,这也侧面反映出但丁是能够说出这样一句话得那种坚定意志的人。但丁不仅仅只是个只会说豪言壮语的名人,他在欧洲文学、政治、宗教、历史、艺术等方面都作出了其应有的贡献,欧洲人把他看得如同中国人对待孔子、老子一样的地位崇高,因为他的作品使当时的人们从思想上得到了进步,从而导致了文艺复兴的来临。 以《神曲》这部巨著为论题,就我个人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 ,因为《神曲》是一部诗歌,体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全长14233行,用的诗体叫三韵句,就是每三行是一个诗节,每三行隔行押韵,连环押韵,一韵到底;由于全文都要行韵,所以有一些隐含意义需要查阅其他书籍包括《圣经》、《旧约》甚至包括但丁生卒年间的史实资料等等,因此读起来晦涩难懂。然而对于我来说,《神曲》还是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原因有二:其一,但丁一生跌宕起伏,有着极坎坷的经历,我读他的《神曲》与他曲折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但丁于1265年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城,原名杜兰丁,连姓称为但丁·阿利吉耶罗;他生平有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他有一个钟情的女子,在1290年死了,他称这个女子为贝雅特丽齐,为她作了许多诗,都记在他的著作《新生》里面;第二,引文政治关系,在1302年他被敌党放逐出去,终身没有返回佛罗伦萨,1321年竟客死于腊万纳。这两件事情和他的著作有密切关系,要是但丁生平没有爱情和放逐这两件事情,我们也不会有《神曲》的。”——【1】《神曲》也是在但丁的放逐过程中创作的,作为《神曲》创作的最重要素材,但丁的政治活动有必要也说清楚,来方便我们阅读《神曲》;“但丁的放逐,是他在1300到1301年的政治活动惹出来的。原佛罗伦萨有两派,一派效忠教皇的叫做贵尔弗;一派效忠日耳曼皇帝叫做吉伯林。二派争斗已久,到1266年贵尔弗派胜利,赶走吉伯林派,可是由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作祟,贵尔弗派专政后他们又分化为一心要保持独立和自由的白党与想要借助教皇势力、妥协于教皇的黑党,因此,贵吉二派争斗之后黑白党争又起。但丁的家族本来是贵尔弗派,1300年但丁被选为佛罗伦萨六执行委员之一,作为白党代表,于1302年被阴谋放逐,终生不得再回故乡佛罗伦萨;流放途中曾想借助法国国王亨利七世返乡,但最终希望破灭,郁郁一生。”——【2】因此,我认为在如此艰辛的经历之下创作出来的《神曲》也必然会千回百转,读了它会使我在心理和文学创作方面获益良多。

其二,我对《神曲》中的神鬼内容,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描写颇感兴趣。我从小喜欢看一些志怪、游记一类的书籍,包括《聊斋志异》、《山海经》、《封神榜》等等,小时候就听闻东西文化差异很大,在神话方面西方与东方最大不同分为了几个神话时代:从奥林匹亚山诸如宙斯、维纳斯等等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英雄类神话到之后的北欧奥丁再到中古时期的《圣经》《旧约》中记载的耶稣降临创世纪等等直到现在;《神曲》中虽然大多是但丁本身空想出来,但也是他熟读《圣经》、《旧约》、《新约》之后才能两相结合出来的作品,对于“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描写颇为详细,使我先闻其名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过《神曲》这部著作之后更是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加深了一层,我的专业是对外汉语,熟悉中国文化、了解西方文化对我现在和将来都会有很大裨益,因此,我选

择这本实际上晦涩难懂的书作为我的论题。

《神曲》的故事梗概:诗人被放逐创作《神曲》正值35岁人生的中途,一日,诗人迷失于一座黑暗的森林之中,诗人向往光明努力向山峰攀登,却被象征淫欲、强暴和贪婪的母豹、雄狮和母狼阻挡,后被古诗人维吉尔救下并接引游历地狱和炼狱;但丁的地狱与传说相合,地狱分为九层,状如漏斗,由上往下第次变小底在地球的中心点。居住在这里的都是生前犯有重罪的灵魂,依照他们罪孽的轻重,被安排在不同的层面中受惩罚;这里有贪官污吏、伪君子、邪恶的教皇、买卖圣职者、盗贼、淫媒、欺诈者、高利贷者,也有贪吃、贪色、暴怒者和邪教徒以及诗人痛恨的个别神职人员、卖国贼和出卖恩主之人,他们罪孽深重受酷刑折磨。从冰湖之底穿过地球中心,就来到了炼狱(也称作净界),炼狱是大海中的一座孤山,是灵魂忏悔赎罪的地方,也分九层,各层中分别住着不同罪孽的灵魂,就是根据基督教的“七罪”骄、妒、惰、怒、贪财、贪吃、贪色得来的。待罪恶炼净后,仍有望进入天堂,但丁觉得一个人自拔于罪恶,沉痛地忏悔,恒久地刻苦以达于至善之境,必须要有不屈不挠的毅力,顽强的意志。维吉尔引导但丁一层层游历,一路听着忏悔和赞美歌而上到了顶层的地上乐园,直到但丁遇见贝雅特丽齐才任务完毕。但丁与贝雅特丽齐在地上乐园的相会为全部《神曲》的顶点,诗人用四个章节的内容来表达他与心爱之人相会的欣喜之感。“但教心如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可说是咏但丁。贝雅特丽齐一边温柔地责备诗人不该迷误于象征罪恶的森林,一边指点但丁进入“忘川”,使他忘却往昔的痛苦,随后二人游历天堂。两人坐着凯旋之车,由贝雅特丽齐亲自来引导但丁经过诸重天,天堂的概念在民间极为模糊,但丁借用托勒密的天体系统来做天堂的骨干,将天堂分为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外加恒星天和水晶天共九重天,假定地球居中不动好比被一层层果皮包围的果核。天使们居住在九重天里,能入天堂者都是生前的义人,诸如英明的君主、学界的圣徒和虔诚的教士,才能在此享受永恒的幸福。但丁用其独树一帜的描写体现着天堂虚幻的美好:灵魂们不仅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情感,同时用闻所未闻的歌唱,或有音节的动作,其光芒或聚或散,而且各灵魂的光芒可以聚成十字架、字母或者羽翼,都表达了不同的感情,但丁自己对传闻中的天堂的诠释给了人们一个具体的概念,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任何人也没有胆量和能力会做到的事。——【3】

《神曲》中既写了人世中的黑暗现实,也写了对来世的美好憧憬,毕竟但丁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的思想有时也带有某些旧时代的痕迹:神学观点,中世纪的道德观乃至世界观的种种矛盾,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流露。譬如《神曲》的结构就含有一种神秘意义,这也是中古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从布局谋篇和字面意义来看,《神曲》也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但丁说过“仅从字面意义论,全部作品的主题是写‘亡灵的境遇’的”,但是,“从寓言角度来看全诗,主题就是人凭自由意志去行善行恶,理应受到公正的奖惩。”他还指出,他的《神曲》是隶属于哲学的,但他所属的哲学是“属于道德活动或伦理那个范围的”。这里明确肯定写《神曲》是为了影响人的实际活动,也就是“为了对邪恶的世界有所裨益”。这是但丁本人对《神曲》所指出的寓意所在。

根据但丁《神曲》一书中描写的种种恶行与善行其实还是可以从现实社会中找到原型的。现当代我国社会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人口众多,人民的素质水平良莠不齐,我们同样应当在道德活动和伦理范围给自己规定一个良好的约束。就像书中描写到的“贪婪”、“奢侈”,现如今仍然有许多名目繁多的公款吃喝、洗浴、按摩等少则三五千、多则上万,还有收受贿赂,于人于己,这样的不道德都

不当有;书中写到“贪色”,乱伦之事从古至今屡见不鲜,这样的败坏伦理纲常不当有;又或者像书中提到的“偷盗”、“欺诈”,现如今社会上从小的短信骗钱、街头行骗大到拐卖儿童、电子眼复制银行卡盗窃,这类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法律都将重惩,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这些事都不当有。于《神曲》书中“天堂”部分,我们也能了解到待人需要友善、个人需要理智、信仰需要虔诚、对美的东西需要接纳,从狭义的角度看《神曲》,这部书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既能时时鞭策我们不要逾越伦理道德,又能刻刻教导我们人心向善。

而从广义上看《神曲》,这是一部反封建反教会干政的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著作。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民来说,国王、君主乃至教皇就是人民必须服从的阶层,人民生来就是要受他们的剥削和压迫的。然而,但丁的这部《神曲》赤裸裸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黑暗:从买卖教职的教皇、贪婪嗜血的主教到教会中干涉民间政治的神职人员和愚昧无知、残暴虐待人民的帝王,但丁在地狱中一一加以痛斥,这些言论如同一口警钟,敲响在当时被统治阶级蛊惑的人民心中,使人们从思想上觉醒,从根本上对自由和民主产生了向往。这从根本上导致了“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的到来,可以说,但丁这部《神曲》是推动西方社会向进步变革走出的第一步。

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思想和文艺复兴的源头恰恰是从这里开始的。“14~16世纪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主要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纪扩及德意志、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地。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 。词源自意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写为法文“Renaissance”。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文艺复兴宣扬个性解放、尊重人、爱人等人文主义思想,用资产阶级的“人道”反对封建阶级的“神道”,用资产阶级的纵欲主义反对封建阶级的禁欲主义。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意大利文艺复兴 13世纪末14世纪初,意大利在欧洲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地区有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地 。这3个城市成为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发源地和最大中心。”——【4】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当时意大利本土人民写作和记录的官方语言是拉丁文,是但丁毅然决然地使用意大利文来创作《神曲》,这也导致了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意大利艺术家包括达芬奇等等都是用意大利语来引导整个文艺复兴的走向的。可以说,当时的意大利,是当时欧洲文化和科技的进行第三次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发源地,换句话说,曾经是佛罗伦萨执政官的但丁引领了欧洲时代的进步,是一个伟大变更的领导者和奠基人。

然而,在但丁《神曲》一书中,我同样看到了许多不足之处。譬如说在写法上但丁不可避免的仍然使用了很多中世纪的神学创作手法,使得《神曲》看起来很神秘,作品中也提到了许多封建迷信的东西,甚至于在我看来,有很多地方都是但丁被放逐之后郁郁不得志的体现,在《神曲·地狱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但丁在描述种种地狱刑罚过程中所提到的人物,有很多都是但丁当时的政敌与仇人,像但丁认识的仇敌家族的以善怒闻名的菲利普·阿尔津蒂、曾经跟但丁的贵尔弗党争斗的吉伯林党魁,但丁最为憎恨的是圣职买卖者与贪官污吏,他称贪官污吏为黑魔鬼,对于贪婪的教皇尼古拉三世,但丁用严厉教训的口吻对他口诛笔伐,他觉得教皇应该以身作则,为万民导师,反而知法犯法为罪魁的话,必下地

狱等诸如此类,可见但丁对私人恩怨仍然是耿耿于怀的。

其次,从书中我们也能看出但丁反封建反集权统治、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思想仍然是不彻底的,原因有两点:第一,但丁在地狱中批判的是暴君、买卖圣职的教皇,批判他们贪婪成性、荒淫无度,寄希望于一个充满“爱”与“光明”的新统治阶级的出现,他将理想寄托于“天堂”一样的美好生活,却不打算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完成;第二,诗人肯定人的现实生活,赞美人的智慧和才能,反对蒙昧主义,这点可以从但丁赞美先贤哲人如维吉尔、荷马、苏格拉底等可以看出些端倪,但是仍然用神学观点来看问题,认为理性和群众的智慧在神学角度上讲仍然是脆弱的,改变不了社会局面的,比不上上帝的“真善”与“爱”,所以将那些古代先贤仍然安置在候判所或者是炼狱中。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历史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民才是领导社会的主要力量,而不是依靠统治阶级;理性成就了法律、智慧推动了进步。但丁的思想在当时很进步,但在我们看来,有很大的局限性,拘泥于时代了。

然瑕不掩瑜,但丁仍是一位可敬的伟人,《神曲》仍旧不失为一部巨著。恩格斯曾评价但丁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如同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一样,但丁及其作品《神曲》给欧洲乃至全人类所做的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启蒙”,无论是文学还是思想上,但丁的举动无异于一次崭新的革命,毫不夸张地讲他的作为是前无古人的,中国因国父孙中山二十世纪的革命而结束封建统治,而欧洲的民主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便是从但丁的《神曲》而始,我们需要尊重和学习的便是这一领先了我国近六百年的启蒙师。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型容女儿句子

下一篇: 唯美句子 时间

最新成考报名

  • 朗读手册中的经典语句
  • 2020年建军节致敬抗洪救灾英雄的句子80句
  • 抗洪救灾横幅宣传语80句
  • 有关安全教育的句子段落
  • 高温防汛标语80句
  • 抗击疫情暖心金句100例
  • 关于战胜疫情经典金句
  • 防控疫情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