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史记经典 史记经典语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5    阅读:

史记经典篇一
《史记经典语句》

1、太史公自序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2、(史记·项羽本纪)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嗟夫,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彼可取而代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

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

3、(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4、孔子世家

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矣。”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可谓至圣矣!

5、管仲列传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6、屈原列传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7、赵世家

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凡是有高出世上功业的人,就要承受背弃习俗的牵累;有独特智谋的人,就要听任傲

慢民众的埋怨。

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我听说做事犹疑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不会

成名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治国有常规,利民是

根本;处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为重要。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国也。----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的,礼是为了便于行事的。圣人观察乡俗而顺俗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礼仪,这是为了利民富国。

8、魏公子列传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

人,愿公子忘之也。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史记·淮阴侯 列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天雨粟,马生角。(刺客列传)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史记经典篇二
《史记经典语录》

史记经典篇三
《《史记》经典名句》

《史记选读》中的经典名句

《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周公曰---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P6:《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高祖本纪》

P44: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P49: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P4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将军列传》

• P5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 P54: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 • P56:《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P57: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孔子世家》

63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矣。”

65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67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管仲列传》

69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6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69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屈原列传》

7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⑧,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项羽本纪》

• P81: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P82: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乌江亭》)

胡曾的《乌江》诗曰“: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 P8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

• P8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83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

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

89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滑稽列传》

太史公曰: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优孟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岂不亦伟哉!

《刺客列传》

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秦始皇本纪》

焚书坑 唐代章碣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诸儒坑尽一身余, 始觉秦家网目疏。 枉把六经灰火底, 桥边犹有未烧书。(经下邳 明? 袁宏道)

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 。(元 胡天游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赵世家》

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凡是有高出世上功业的人,就要承受背弃习俗的牵累;有独特智谋的人,就要听任傲慢民众的埋怨。

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我听说做事犹疑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不会成名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治国有常规,利民是根本;处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为重要。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国也。----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的,礼是为了便于行事的。圣人观察乡俗而顺俗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礼仪,这是为了利民富国。

《魏公子列传》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淮阴侯列传》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生’

史记经典篇四
《经典阅读-史记》

《史记》今读今论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富有创造性和科学性的古典史学名著,它叙述了上起尧舜,下至武帝的将近两千多年的历史,网罗“六经异传”、“百家杂语”以及“天下放矢旧闻”,并以一个真正的史学家的“考信”和“实录”的可贵品格,终达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作为一部开启纪传体记史先河的“史家之绝唱”,司马迁所著之史记不仅真正的完成了其先父之夙愿:“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为后世世代代所称赞和学习,成为后人研究先祖事迹的宝贵资料;也真正实现了司马迁之理想:“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书中所述之帝王,将相,平民百姓,游侠隐士,非胡乱堆砌,然有意为之,让人读来时而激昂,时而伤悲,时而笑而不语,时而掩面沉思,顿感哲理之丰富。由此原因,我一直想好好拜读一下这部“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巨著。

由于时间不多及考虑到自己的古文基础薄弱的原因,我读的是老师推荐的韩兆琦编著的《史记》,该书只是史记的选本,选取了史记中部分非常精彩经典的篇章,但也足够让我感受到史记中所述人物的纷繁复杂,特点各异;并且我在品读史记的过程中,总感觉到每一个人物身上总或多或少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他们的影子,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及其最终结局,都让我或感上天不公,嫉贤妒能,或感理所当然,本该如此!所以我以“《史记》今读今论”作为此读书心得的标题,以述我今日读史记之收获。

五帝本纪中知官员任免之事

《五帝本纪》记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五个圣明的帝王,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本书中选取的是尧、舜的故事。众所周知,史书应以“不虚美,不隐恶”为原则,要如实著录,而有关上古帝王的事迹大多“荒诞离奇”,只是因民间广为称赞而代代流传下来,其中许多神话传说实无可考之处,可司马迁为什么还是以史学家的身份将五帝传说中比较“可信”的材料选取出来,记述在史书中,并作为史记的开篇?拙以为五帝一直被世人称为“圣人”,他们身上所表现的品格和道德修养非常人所能及,其美名特别是尧、舜“禅让”的故事更是被后世传为佳话。尧、舜两位古代帝王,无疑是《史记》中最使司马迁尊崇的大公无私、毫不为己的理想帝王,所以司马迁之写尧、舜,实则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自己的君王能如尧、舜般贤明。

读该篇,知舜帝乃“盲者子,父顽,母嚚,第傲,能和以孝,蒸蒸治,不至奸。”犹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种品格在当今社会可谓是少之又少,而舜帝却能处糟糠之中保持自身之清高,不同流合污,没有囿于世俗,实乃不易,向舜帝这样从极度困境中发迹的贤人在史记中数不胜数,在现代社会中却有时难觅诸人,这不得不让人反思,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的身处困境之中却不能继续保持自身品德,继续努力,而去悲天悯人,做出一些违背良心,有悖道德之事呢?实为生计苦哉?环境逼迫乎?吾不得而知。

该篇中,尽管舜帝品格高尚,世人称赞,但尧帝并没有完全听信旁人之言,就妄然将帝王之位传与舜,而是“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交给他一系列管理天下,改风易俗的重任,在舜将其都完成的比较令人满意之后

才放心的把天下交给舜,也才有了后来的天下大治,四方之夷皆来臣服的胜景。上古之任人即如此之谨慎、严苛,作为当今社会的官员任命理当如此,虽不说硬要派这么多的人贴身监视他,不必硬要做出可歌可泣的成绩,但必须要任人唯贤,要对他们有一定的考量和观察,而不能仅凭一人之言或以沾亲带故之原因就排挤某人或重用某人,如此对天下百姓必有弊而无利。

楚汉之争见知人善任之重要性

项羽本非真正当上帝王,而司马迁却将其列为帝王,作《项羽本纪》,以无限饱满的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充分地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但对于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由于政治思想落后,政策方针错误,以及他个人性格上的种种缺点所导致的最终失败,则寄予了极大的惋惜和同情。史记中对刘邦和项羽的叙述,既有英雄的伟大: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刘邦的“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都无不表现出了项羽和刘邦的年少轻狂,胸怀大志;也有普通人所常有的弱点:项羽的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刘邦的阴险狡诈等,让此二人物栩栩如生,血肉丰满。

但是当聊及项羽的最终悲惨结局时,总不免让人扼腕叹息,然细细一分析,项羽之灭亡确应是必然,虽项羽和刘邦同为楚怀王共事,都各有优缺点,甚至可以项羽之于陷阵杀敌之功夫远高于刘邦,两人都起于贫困,项羽“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称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而刘邦是从市斤之徒发迹的。然而为何最终是项羽身陷垓下,楚歌四起,自刎乌江旁,“不肯过江东”呢?从他们用人策略和对待士卒的态度中就可以得出答案,项羽虽然力能扛鼎,勇气过人,可是他不能任用有才干的人,这样他就不过只有匹夫之勇,胜人如暴虎冯河;并且项羽对待士卒不能赏罚分明,对于有功之臣不能及时赐封,任人唯亲,且“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此项羽之所以失民心,败垓下也!而刘邦之“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一语道破梦中人!

由此可见知人善任的重要性,这在当代社会中表现的就是团队合作的问题,“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天,我们不能也不太可能完全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我们要能礼贤下士,各尽其能,才能做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况且辅佐刘邦之辈哪里是什么臭皮匠,由此可知项羽之悲剧命运的必然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但是如果我们能扬长避短,与人和睦,各相互补,便能成大业;反之,如果处世随性,偏听敝明,则必然会落得个四面楚歌的窘境。

从商鞅变法中论当今之改革

史记中《商君列传》记述了商鞅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得秦国空前富强的丰功伟绩。读此传,确实收获不少处世之道:“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的确如此,无论何时何地,有人钦羡你的才能就

必然会有人憎恨和嫉妒你的能力,所以为人处世应把握好一个度,不要过于锋芒毕露,也不必完全保持沉默,当取中庸之道,随机应变;还有从“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这句话中更是提醒了我未雨绸缪的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关变革之事,商鞅说:“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点确实是这样,就拿中国的各种改革来说,如果我们还是一味的遵循过去的旧习俗,老体制,还是不愿接受新的思想,那么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如此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不会有各种体制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也就不会有从过去的计划经济过渡到现在的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不会有从过去的闭关锁国到现在的改革开放,故如商鞅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更何况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全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能达到便国利民的政策和方针是可以认真考虑后实施的,阻碍我们发展的旧规陋习该舍弃的应该坚决舍弃,在这一点上,现在中国所实施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与商鞅的思想是不谋而同的。

以上乃改革变法之初定阶段,然而至于实施阶段,不仅秦代时,就连现在也会出现“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的局面,何为?然“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每一项变革或新法的颁布,或多或少都会触及一些位高权重之人的利益,他们的从中作梗,以致改革不能真正落实到位才是改革没有见到成效的根本原因,所以当今社会的众多变革及政策一定要设法保证其能真正落实到位才能最终收获像商鞅变法之后“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应有的成效。

信陵君窃符救赵—其真世之美谈乎?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一直为信陵君能不畏强秦,机智的窃取兵符最后率领军队打破秦军的壮举而感到敬佩,以为世间美谈。然而在真正看完了史记之后我不能不说我对此有了自己的见解。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昭王进兵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信陵君的姐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魏国本想救赵,但由于害怕强秦的报复一直未敢出兵,然而信陵君却仅因担心的自己的姐姐会受苦就出此“窃符救赵”的计谋,最终大破秦军,同时也与秦国结下了仇恨。单从窃符救赵这件事来看,确实体现了信陵君的不畏强秦,有勇有谋的品格,但理性分析,这件事信陵君做的不是很妥当,是其以一己之私心,而置魏国君王于不顾,“于魏则未为忠臣也,”这是一种做事没有考虑后果的做法,由此使得魏王大怒也是在情理之中的。然而后来秦果然日夜出兵伐魏之时,信陵君却没有主动想到要前往救魏,由此吾窃以为信陵君之举实不可取也。

也许我的看法可能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但从我自己的层面来看,我认为我是从原著中找到根据的,是在根据史料的叙述中得出这种看法的,尽管司马迁在书中可能更多的流露出对信陵君“窃符救赵”行为的赞美和敬佩;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对同一件事件的认识和看法也不尽相同,一个开放民主的社会应该是能允许这种纷繁多彩的思想的存在的,不能因为某一个人提出了一个与大家想法都不相同的点子就不加分析的就一票否决,这显然是不利于思想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

《游侠列传》—平凡之中见伟大

《游侠列传》是司马迁专门为汉初以来社会上存在过的“布衣之侠”所立的类传,对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的言必信,行必果,急人之难,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表现了无比的钦佩;对他们的不幸结局表现了极大的愤慨。此钦佩,此愤慨,其实也是司马迁对自己遭遇的自怜和愤懑,自己就如同这些游侠一样仗义执言,才招致极刑之祸。所以司马迁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为此类人歌功颂德、树碑立传,歌颂了广大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

此种叙述才应该是史学家应当做的事:不仅著录伟人之事,亦需言平凡之人的事迹。因为从这些平凡之人的身上,我们也能见其伟大之处,只因时运不济,奸臣当道,才使得他们不得翻身,常被人误解,然“要以功见言信,狭客之义又何少哉!”我们不能否定他们的作用,更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以此观今,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游侠之士”呢?他们或默默无闻,时时刻刻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在村官的岗位上劳累至死;或不求回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扎根穷乡僻壤,只为让偏远地区的孩子接受一点教育;或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诸如此类的“游侠”,数不胜数,每一个都足以让人称道,足以感动中国!

《太史公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读《太史公序》,不能不让我对司马迁的一生生发诸多感慨,在他身上,苦难、挫折、天道酬勤被演绎的淋漓尽致,他本为一介平民,也曾过着耕田和放牧的生活,后因家父司马谈为宫中史官,自己也有幸能呆在皇帝身边游览各地,然而至武帝封禅大典之时,作为史官的司马谈却因病重没能亲自参加,“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行,是命也夫,是命也夫!”他看到了孔子死后,至今四百多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等应该论述的人物,他作为一个太史而没有去论述,废弃历史事业,甚为惶恐。于是司马迁受父遗命,“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开始了漫漫著史之路。然命运有时总是会戏弄人,四十八岁的司马迁,仅仅由于他的良心、直言和公正,为李陵辩护,便遭到了牢狱之灾,惹来杀身之祸,汉武帝时代,犯死罪的人,根据两种旧例可以免死:一种是拿钱赎罪,另一种是受“腐刑”。而司马迁官小家贫,肯定无法走用钱赎罪这条生路,如此,要么受腐刑,要么选择死。命运如此残酷,竟逼的一个肩负重任的、理想未成的人走到了悬崖边上。

“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徙徒则心惕息。”这是一场内心的战斗,司马迁被推到浪口尖头,选择死:则一命呜呼,生前所有事,都付烟云中,然自己著作未成,家父遗愿未达,“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异”;选择活:则苟且偷生,忍辱负重,然或可以“死有重于泰山”,赢得身后名。他想到了“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历史上的这一系列人物,也都是在遭遇了不幸之后,发愤著书,以鸣其不平于天下后世的。于是司马迁终于选择了忍辱含垢,坚持自己的著作理想,“就极刑而无愠色”,

从此之后,他的写作得到了更大的力量,他的余生只为完成这部史学著作。终于,在历经种种磨难与不幸之后,他留给了后世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家之绝唱”。这不免让我想起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日”一词道出了大鹏鸟的开始的忍气吞声,暗自努力的艰辛,只为等到时机一来,便一飞冲天。司马迁也正是如此,他的悲惨遭遇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励志史、伟人史。

作为在当今竞争激烈,尔虞我诈的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份子,司马迁的这种在极度困境之中仍能坚持理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经历应该可以让我们明白有时放下是为了更好的获得,一时之忍气吞声是为了成就大业,现在的所有拼搏与付出是为了将来能看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丽景观! 后记:其实读这本《史记》带给我的收获与感慨远不止这些,本读书心得只是叙述了我感悟最深、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部分。正所谓“读史可以明鉴”,今日一看,确实如此,这些史书文献虽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然而里面的人物描写和蕴含的道理在今日看来依然熠熠生辉,活灵活现,让人感慨万千。所以不管你是身处物欲横流之中,整日忙忙碌碌也好;还是能享受生活之欢愉,偷得浮生半日闲也罢,我们都应该抽出一点时间,安静的在史书之海中畅游,读一读这些文化之瑰宝,掩卷沉思,收获意外之惊喜!

参考文献:

【1】《史记》(中华经典藏书)司马迁著韩兆琦译注中华书局2007

【2】《司马迁》(大家小书)季镇淮著北京出版社2002

史记经典篇五
《经典收藏:《史记》全译全解【珍藏版】》

经典收藏:《史记》全译全解【珍藏版】 经典收藏:《史记》全译全解【珍藏版】水城新津书画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报任安书

悲士不遇赋

本纪

五帝本纪第一

夏本纪第二

殷本纪第三

周本纪第四

秦本纪第五

秦始皇本纪第六

项羽本纪第七

高祖本纪第八

吕太后本纪第九

孝文本纪第十

孝景本纪第十一

孝武本纪第十二

列传

伯夷列传第一

管晏列传第二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伍子胥列传第六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商君列传第八

苏秦列传第九

张仪列传第十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穰侯列传第十二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公子列传第十七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乐毅列传第二十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匈奴列传第五十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汲郑列传第六十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书

礼书第一

乐书第二

律书第三

历书第四

天官书第五

封禅书第六

河渠书第七

平准书第八

世家

吴太伯世家第一

齐太公世家第二

鲁周公世家第三

燕召公世家第四

管蔡世家第五

卫康叔世家第七

宋微子世家第八

晋世家第九

楚世家第十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郑世家第十二

赵世家第十三

魏世家第十四

韩世家第十五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孔子世家第十七

陈涉世家第十八

外戚世家第十九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世家二十九

三王世家第三十

素材:网络 编辑:無為居士

史记经典篇六
《【国学经典】 《史记》全译全解!》

【国学经典】 《史记》全译全解

!

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这说明他是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的。司马谈在这篇论文中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必然有影响。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的方便,他移家长安。在此以前,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同时大概已学习了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如《说文》的“籀文”和“古文”等),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乙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封建统治阶级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盛典,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未能参加,又急又气,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司马迁适从西南回来,他就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留给司马迁,司马迁流涕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他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并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这样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在太初元年(前104),他主持了改秦汉以来的颛顼历为夏历的工作后,就开始了继承《春秋》的著作事业,即正式写作《史记》,实践他父亲论载天下之文的遗志。这年司马迁是四十二岁。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他的想法向武帝说了。武帝因而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司马迁就这样得了罪,并在天汉三年下“蚕室”,受“腐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耻辱。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还没有完成,不应轻于一死。他终于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乙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出狱后,司马迁升为中书令,名义虽比太史令为高,但只是“埽除之隶”、“闺合之臣”,与宦者无异,因而更容易唤起他被损害、被污辱的记忆,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但他的著作事业却从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力量,并在《史记》若干篇幅中流露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怒和不平。到了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在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中说:“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可见《史记》一书这时已基本完成了。从此以后,他的事迹就不可考,大概卒于武帝末年。他的一生大约与武帝相始终。 司马迁接受了儒家的思想,自觉地继承孔子的事业,把自己的著作看成是第二部《春秋》。但他并不承认儒家的独尊地位,他还同时接受了各家特别是道家的影响。他的思想中有唯物主义因素和批判精

神,特别由于自身的遭遇,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班彪、班固父子指责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这正说明了司马迁的思想比他的许多同时代人站得更高,而为一些封建正统文人所无法理解。我们今天正是从这些封建正统文人的指责中,看到了司马迁进步思想的重要方面。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一篇和有名的《报任安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作者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报任安书

悲士不遇赋

本纪

五帝本纪第一

夏本纪第二

殷本纪第三

周本纪第四

秦本纪第五

秦始皇本纪第六

项羽本纪第七

高祖本纪第八

吕太后本纪第九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匈奴列传第五十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孝文本纪第十

孝景本纪第十一

孝武本纪第十二

列传

伯夷列传第一

管晏列传第二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伍子胥列传第六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商君列传第八

苏秦列传第九

张仪列传第十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穰侯列传第十二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公子列传第十七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汲郑列传第六十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书

礼书第一

乐书第二

律书第三

历书第四

天官书第五

封禅书第六

河渠书第七

平准书第八

世家

乐毅列传第二十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齐太公世家第二

鲁周公世家第三

燕召公世家第四

管蔡世家第五

卫康叔世家第七

宋微子世家第八

晋世家第九

楚世家第十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郑世家第十二

赵世家第十三

魏世家第十四

韩世家第十五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孔子世家第十七

陈涉世家第十八

外戚世家第十九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世家二十九

三王世家第三

史记经典篇七
《史记经典故事高清PDF(共5部分)-03》

史记经典故事

◎汉·司马迁原撰

孟尝君列传

史记经典故事

◎汉·司马迁原撰

史记经典故事

◎汉·司马迁原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经典故事

◎汉·司马迁原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经典故事

◎汉·司马迁原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经典篇八
《史记书评》

浅谈史记

历史文化旅游09 独孤雄

多年来,能看得完整的书不多,《史记》是其中一本,现在就浅谈下我对《史记》的一些感受。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

一部“史家绝唱”,一曲“无韵《离骚》”,这说的正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史记》之所以在史学界具有如此高的影响力,毫无疑问,这与它的作者司马迁是紧密相关的。司马迁生于一个史官世家,因其父司马炎担任过太史令的职务而从小耳濡目染,受到先父的影响,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全国各地。在此期间,司马迁收集到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为后来编写的《史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么司马迁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史官。那究竟是什么让司马迁变得与众不同?这就不得不提到李陵之祸了。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在一次出征匈奴的战役中,李陵强烈要求汉武帝派他出兵,宁可带着自己的五千步兵,也要出征。在对匈作战中,李陵的部队确实非常骁勇,但无奈遇到了匈奴的主力部队,终以寡不敌众,五千步兵被全部歼灭,李陵也因此投降了单于。汉武帝闻之,勃然大怒,而司马迁就在此时为李陵辩解,被汉武帝处以死刑。但司马迁还有未完成的使命,所以他不能死,他接受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最耻辱的刑罚——宫刑。

李陵之祸成了司马迁人生的转折点,也正因为受过极其耻辱的宫刑,才让司马迁具有了与其他史官完全不同的观察角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由此彰显。《史记》虽为二十四史之首,但其文风格与之后的史书大相径庭,具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这也是后来的一些史书所无法与其比拟的。另外,《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分列“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文体,且在每篇文章末都添有“太史公曰”的评价。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

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太史令”只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职责仅在于管理图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记录上代及当代事情,并无著述的责任。然而,司马谈和司马迁明显不满足于“拾遗补蓺”。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身为太史令,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史记》书中有很多的故事表达了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还有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这篇故事,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无私的大英雄,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形象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地非常的善良,肯为别人付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他带领着人们共同治理了九条河流,从而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这篇文章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最大程度的写出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我还从赵氏孤儿的故事中,看到里面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奸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于忠诚、善良、正义;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还有其中的《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用他们的仁义、善良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和纣王的残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文王和武王。《陈胜吴广》的故事则是讴歌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带领着奴隶军推翻了秦朝的暴-政。陈胜从起义到牺牲虽然只有6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越烧越旺。还有《飞将军李广》,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抵抗匈奴进犯,保卫国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这些故事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史记》这本传世千年而被后人赞叹不绝的名著。他的这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

总之,《史记》在各个方面都是难得的经典,既使我轻松愉快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品味其中的兴亡成败,悲欢离合,也让我由古人古事引发了对现在社会

的思考,从而得出人生的经验和教训,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文化。读了《史记》使我受益匪浅。《史记》是一部经典的文学巨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去体会,去感受二千多年前的人文情怀,领略历史的风骚。

史记经典篇九
《史记名句》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

3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史记《齐太公世家》

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为的是接待来客。

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记《管宴列传》

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燕子和麻雀怎么会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呢?

6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能实行某种道理的人,并不一定就能说清楚,能说清楚某种道理的人,不一定就能很好的去实行。

7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羽毛虽轻,堆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一大堆不重的东西,堆积多了也能压断车轴,众人异口同声的言论,能够混淆是非,不止一次的诽谤,积累下来也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

8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到了要做出决断的时候而不能决断,反过来就要遭受祸害。 9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太阳中午以后就会偏斜,月亮圆满以后就会亏缺。

10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灾祸傍依着福祉,幸福隐藏着祸害。

1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史记《刺客列传》

大丈夫甘愿为了解赏识自己的人而死,美女情愿为爱慕自己的人修饰容貌。

12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史记《李斯列传》

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成就他的高大,河流没有嫌弃细小的溪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远,为国之君不推却百姓,就能申明他的美德。

13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史记《李斯列传》

慈爱的母亲有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刁滑凶悍的家奴。 1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15骐骥之跼襡,不如驽马之安步。

史记《淮阴侯列传》

骏马徘徊不前,不如劣马稳步向前。

16兴必虑衰,安心思危。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兴盛时要考虑到衰败,平安时要想到时刻都会有危难。

17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其诺必诚。

史记《游侠列传》

人说话必须讲信用,做事要果断,已经许下的诺言一定要真心实意的去履行。

18飞鸟尽,良弓藏。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飞鸟被捕完了,良弓自然要收藏起来。

1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

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20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家中有千金,不坐在堂屋檐下。

21物有必至,事有固然。

史记《孟尝君列传》

事物发展有他必然的归宿,人情事态有他本来的面貌。

22不飞则已,一飞惊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不飞罢了,一飞就使天震惊,不叫罢了,一叫就使人震惊。 2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史记 李将军列传》

【译文】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24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

【译文】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季布一句允诺。

2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人本来就有一死的,要么死的比泰山还重,要么死的比鸿毛还轻。

26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史记《太史公自序》

孝的初始境界是侍奉自己的双亲,中层境界是侍奉自己的国君,最高境界是修身立命.

27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译文] 身在军营帷帐中制定策略,能在千里之外的前方战场上取得胜利。

2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苦口的药虽然很难让人吞咽,但利于病,不好听的话虽然有点伤人,但却能帮助我们的一言一行。

29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3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桃树李树虽不会说话,但是它们果实甜美,惹人喜爱,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

31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报任安书》

研究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理顺明白从古代

史记经典篇十
《史记小故事》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刘邦记仇》

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当初刘邦身为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结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儿。刘邦时常带这些人到大嫂家吃饭。大嫂非常讨厌这个小叔子。一次,小叔子又带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来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等到刘邦终于做了皇帝,分封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询问原因,这位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个长辈了。"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刮'的意思)。

出处:《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夏天的诗句

最新成考报名

  • 朗读手册中的经典语句
  • 2020年建军节致敬抗洪救灾英雄的句子80句
  • 抗洪救灾横幅宣传语80句
  • 有关安全教育的句子段落
  • 高温防汛标语80句
  • 抗击疫情暖心金句100例
  • 关于战胜疫情经典金句
  • 防控疫情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