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仁与义名言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5    阅读:

仁与义名言篇一
《仁义礼智信名言警句》

关于解释: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 爱人利物之谓仁。——《庄子》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义,利也。——《墨子》

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礼记》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孔子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淮南子》

知者虑,义者行,仁者守。——《春秋》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

关于名言警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必信,行必果。

礼之用,和为贵。

不学礼,无以立。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

一、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尽心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大学》)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孟子·尽心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孟子·离娄下》)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孟子·公孙丑上》)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章句上》)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大学》)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回也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孟子·告子上》)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仁者寿。(《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论语·雍也》)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大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离娄上》)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尽心下》)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

二、义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直道而事人。(《论语·微子》)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论语·卫灵公》)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论语·颜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告子上》)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持其志,无暴其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离娄下》)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义者,宜也。(《中庸》)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孟子·尽心上》)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知耻近乎勇。(《中庸》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大学》)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闻斯行诸?闻斯行之。(《论语·先进》)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 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孟子·尽心下》)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大学》)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梁惠王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曰》)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大学》)

三、礼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中庸》)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泰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寜戚。(《论语·八佾》)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离娄下》)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论语·学而》)知止而后有定。(《大学》)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必也正名乎!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孟子·尽心上》)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中庸》)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陈善闭邪谓之敬。(《孟子·离娄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中庸》)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中庸》)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

四、智

好学近乎知。(《中庸》)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大舜)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仁与义名言篇二
《仁义礼智信名言警句》

关于解释: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

爱人利物之谓仁。——《庄子》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义,利也。——《墨子》 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礼记》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孔子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淮南子》

知者虑,义者行,仁者守。——《春秋》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

关于名言警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必信,行必果。

礼之用,和为贵。

不学礼,无以立。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

一、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尽心上》)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 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大学》)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孟子·尽心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孟子·离娄下》)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孟子·公孙丑上》)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章句上》)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大学》)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里仁为美。(《论语·里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回也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上》)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孟子·告子上》)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仁者寿。(《论语·雍也》)

仁者先难而后获。(《论语·雍也》)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大学》)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离娄上》)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 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尽心下》)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

二、义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

仁与义名言篇三
《关于仁的名言》

关于仁的名言

仁人无敌于天下。 ——《孟子·尽心下》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礼记·儒行》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论语·公灵公》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战国策·燕策三》 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庄子·天地》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刘 安

君子见人之困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困则幸之。 ——韩 婴 穷鸟入怀,仁人所悯。 ——颜子推

求在我者,仁义礼智;求在外者,富贵利达。 ——胡达源

精于义者,眼界大心地平;徇于利者,眼界小心地险。 ——胡达源 忠孝仁义,德之顺也;悖傲无礼,德之逆也。顺者福之门,逆者祸之府。——刘 昼

博爱之谓仁。 ——韩 愈

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 ——《吕氏春秋》

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 子》

一个人受到良心的谴责,即使有公众的支持,心灵也不可能得到安宁。

高尚者无论走到何处,身边总有一个坚强的捍卫者,那就是良心!宁以义死,不敬幸生,而视死如归。 ——欧阳修

智人不诈,仁人不党。 ——《国语·晋语六》

仁者荣,不仁者辱。 ——《孟 子》

仁不异远,义不辞难。 ——《汉书》

去不仁则仁存。 ——程颢、程颐

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事而慎于言。 ——陆 贾

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叔本华 良知:一种细微的,平静的声音,它让少数派坦白。仁者必有勇,诛暴必用武。——章太炎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

千秋龟鉴示兴亡,仁义从来为国宝。 ——张映斗

仁者无敌于天下。 ——《孟子》

求仁而得仁,宁怨填沟壑。 ——文于祥

君子能仁于人,不能使人仁于我;能义于人,不能使人义于我。 ——《鲁连子》

多欲亏义,多忧害智。 ——刘 安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三国志·魏志·何晏传》

义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 ——刘 向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仁不可胜用矣;以恶人之心恶己,则义不可胜用

矣。——晁补之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 ——《韩非子》

仁生于歉,义生于丰,故富而教之斯易也。 ——王通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轲

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 ——扬 雄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

仁者莫大于爱人。 ——《礼记》

幸灾不仁,乘危不武。 ——《明史》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苏 轼

人须有自信之能力,当从自己良心上认定是非,不可以众人之是非为从违。——章太炎

至仁不为恩,至义不为功。 ——姚 莹

仁以为己任。 ——《论语》

大仁之极,而大勇生焉。 ——谭嗣同

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 ——《后汉书》 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 ——王建

誉人而人亦誉之,则是自誉矣;毁人而人亦毁之,则是自毁也。自誉,仁之贼也,自毁,义之贼也。 ——姚莹

今日的良心是幸福的要求。 ——三木清

仁义莫交财,交财仁义绝。 ——梁章钜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礼记·大学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 丘 行大义然后可

仁与义名言篇四
《关于利与义素材》

利与义_素材

论点

义利不可兼得时,要舍利取义。

人不能见利忘义。

信义比金钱更重要。

不义之财不可取。

谈“义”必须落实到“利”的实际行动中去。

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义和利可以统一。

为私利而毁公义是可耻的。

做人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

不顾诚信追逐利益的人只会自食恶果。

利是义的存在基础。

名言

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董仲舒

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董仲舒

以义取利,利义共生。——神威药业口号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孟子

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商业交易中,信用第一。——麦克雷戈尔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荀子

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

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荀子

国者,巨用之则大,小用之则小。巨用之者,先义而后利;小用之身,先利而后义。——荀子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利者,义之和。——朱熹

义,利也。——墨子

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墨子

利者义之和,义固所为利也。——王安石

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王安石

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陈亮

利在义中。——颜元

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也。——《吕氏春秋》

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佚名

典型论据

重义轻利的唐太宗

——信义比财物更重要

一个番邦使者抱着一只天鹅千里迢迢地来到长安,想献给唐太宗。可是他却在给天鹅洗澡时,不小心让它飞走了,只剩下手里的一根羽毛。他非常恐慌,害怕唐太宗怪罪。他只好痛哭流涕的作了一首诗,其中就有两句:“礼轻情义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知道后,很受感动,没有因为自己没得到那只珍贵的天鹅而生气,反而大大奖赏了那个使者,因为他看重的不是礼物财物,而是使者的那份信义和诚心。

舍利取义,目光长远

——追求利益也要讲究信义

“非典”期间,板蓝根一下子成了抢手药,供不应求。不少小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不顾大义,大肆涨价赚钱。面对这种情况,石家庄神威药业却毫不犹豫地选择降价,并千方百计扩大生产,平稳市场上的药价。他们固然是商业企业,重视利益,但从长远看,放弃眼前的小利选择大义,却能赢得长久的信誉。果然,“非典”过后,神威药业销售业绩一片大好。

邓小平鼓励劳动致富

——要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惊人的胆识,提出了可以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主张。他说,不能认为所有追求财富的人都是腐朽的、堕落的,只要在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范围内,合法获取的财富就是值得肯定的。

淡泊名利的钱学森

——高尚的品格比名利更让人尊重

钱学森淡然面对荣誉、地位、金钱,将一生交给了最爱的祖国。曾经有一次,他获得了 100 万港元的奖金,当支票汇过来后,他却看都未看全部捐给了西部的治沙事业。 1992 年,他申请辞去了“学部委员”的称号,这与当前一些人为争名争利而“想尽办法”的现状形成强烈对比。他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钱学森的高尚品格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生死之间

——舍生取义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

就在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时,大部分的男子汉自愿慨然赴死,把生的机会留给了老、弱、妇、幼!救生艇上,忽然一个妇女大叫:“我的两个孩子还没上来!”一个小姐马上站起来说:“我还没结婚,更没有孩子,我把他们换过来吧。”说着,从容走了下去,事后查明,这个可敬的小姐叫伊文斯,美国西雅图人。她用年轻的生命,证明了面对义利抉择时,真正的人,可以舍生取义。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知耻才能舍生取义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君的儿子,商朝末年人;武王继位,推翻商朝的统治,统一了天下,伯夷和叔齐认为吃周朝的粮食是可耻的,便跑到首阳山去隐居起来。他们采一种叫薇的野菜当作食物吃。后来,想到薇也是周朝的,便决心连薇也不去采了,最后活活地饿死了。

散装假酒 7 天害死 11 人

——追求个人利益不能损害他人

广州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工业酒精勾兑后,在农村集贸市场非法销售,造成严重的毒酒事件,中毒人数近 60 人,死亡十几人。这些不法商贩见利忘义的行为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他们必将面临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审判。

金字招牌为何不倒

——经商之道,义在利先

北京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326年的历史,从创业之初就提出了“济世”、“养生”的经营宗旨,“在赚钱与济世养生这二者之间,始终把济世养生放在第一位,为济世养生而制药卖药”。“在义与利的关系上,重义在先,通过义而获利。”注重信誉,注重商德。因此,在制药中,坚持“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百年下来,依然受到世人追捧,是块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成克杰的堕落人生

——不顾信义的追名逐利是自取灭亡

成克杰身为国家高级干部,滥用职权,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谋取非法利益,数额特别巨大,影响十分恶劣。作为一名党的高级干部,本应奉公守法,为人民谋福利,他却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疯狂为自己攫取钱财,大肆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达四千余万元,最终被依法执行死刑。

铁窗下的忏悔

——有些“义”是不应该遵守的

据报道,某 16 岁少年在铁哥们的唆使下,为了证明自己讲义气,持刀捅了得罪其哥们的青年,致使他当场死亡。而那个少年,也因触犯了刑律,不得已在铁窗下,度过自己本该美丽的青春。他悔恨不已,明白了自己以前理解的所谓义是偏激不正确的。但他既然已经犯下了罪行,那就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

巴斯德退回证书

——个人的名利比不上爱国的大义

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因杰出的科研成就享誉欧洲。波恩大学给他寄去了名誉博士证书。但普法战争爆发后,普鲁士占领了法国大片领土,巴斯德气愤难抑,决定退回波恩大学的证书,不要敌国授予的名誉。他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表达了炽烈的爱国之情。

瘦骨铜声

——为了良知,可以视名利如粪土

云南某检查站长赵应麟的爱女突患疾病,他翻箱倒柜,就是凑不足必交的 1000 元住院费,这时,一个走私轿车的人把 10 万元塞给他,称若放他们一马,则再加 4 万元。大利当前,赵应麟不为所动,而是坚守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操守和良知,他冷笑一声,连人带车扣了下来。

哲理材料

助人也是助己

有两个人结伴登山,突然遇到寒冷的天气,加上饥饿疲惫,使得其中一人不支倒地。另外一个虽然也累得难以支持,但是为了救自己的朋友,拼全力终于把朋友背下了山。而也正因为他背负一个人,使自己充分运动,才免于被冻死。

当我们助人的时候,常在无形中也帮助了自己。助人是义,助己是利。但二者却常常是统一的。就像故事中的助人者,如果当时他没有救人之心,只一味顾自己,那么最终可能二人都落得冻死的命运。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有个渔夫救了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决定报答他。他承诺无论渔夫要什么,他都会给他弄来。渔夫是个善良的人,但他的老婆很贪心。她逼迫渔夫一次次向金鱼索要更多的东西。金鱼愤怒了,大海愤怒了,当老太婆提出要做海上霸王,让金鱼服侍她时,金鱼什么也没说游走了。最终,贪心的老太婆又回到了原来贫穷、落魄的生活。

渔夫救了金鱼,这是义,但渔夫的老婆不能挟义索利。金鱼知恩图报也是义,但它不能无限

仁与义名言篇五
《仁与义的区别》

仁与义的区别

论孔子之“仁”与“义”

内容提要:“仁”是整部《论语》的核心观念,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义”则为后来的孟子发展成为儒家的一个主要观念,几乎可以和仁并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种情况的真是写照。但是在孔子那里,义与仁并不是并列的。大体上来说,仁是义的基础,仁是内容义是形式。仁,是孔子思想中一个总括性的概念,义、智、勇等各种德行科目则由其所出为其所用。

应该注意的是:一,孔子将君子人格划分为圣人、仁人、君子三个等级的时候,说:君子“修己以敬”,仁人“修己以安人”,圣人“修己以安百姓”。他也多次提到并未见过圣人与仁人,并说自己“若圣与仁,吾岂敢也”,现世但见“有恒者”。虽然在整部《论语》中对“仁”并没有明确的描述性定义,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他和弟子们的对话中推出仁的两个基本内涵:一曰:“爱人”;一曰:“忠恕”。而“义”之概念在《论语》中则大多和别的德行科目一起论及,可见“义”是一种道德自律;二,“仁”在孔子那里是一个不动的概念,是自古便规定的概念,而“义”则是一个变动的,因时而异的概念。但义之概念无论在何时都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即义是仁的表现,必须符合仁的要求;三,仁是孔子的目的,而义是孔子达到仁这个目的的手段。

关键词:仁,义,内容,形式,道德自律

儒家之经典众多,其中首推“四书”,然儒学之基础在于《论语》是不必争议的。《论语》中,除了“之乎者也”这类动词外,出现最多的便是仁了,达到106次,仁是《论语》核心亦无须多论。仁,为孔学之第一要义。

然则何谓“仁”,《论语》论及仁的地方很多,但真正正面描述的给仁下了定义的地方却少之又少。孔子在回答弟子关于仁的问题是常常有两种情况。一,针对弟子的问题回答。比如司马牛问仁,孔子嫌他多嘴,就说“仁者,其言也讱”(《颜渊》•3);二,表面回答仁,其实讲的是其他范畴。如颜渊问仁,他说“克

己复礼谓仁”(《颜渊》•1),就是讲礼,强调个人和礼的关系;仲弓问仁,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2),就是讲恕,强调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即使同一个人问仁他的回答也不同,樊迟三次问仁,他说了三个答案:“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22),“爱人”(《颜渊》•22),“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19)。可见,孔子论仁是本着教育的目的的,并非要给仁下一定义。然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关于仁的论述中摸到一些一以贯之的东西。“仁”主要有两个内涵,一曰:“爱人”;一曰:“忠恕”。爱人,即尊重别人,对别人好;忠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28),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之学,皆由仁出,其政治、伦理之观念亦本与此二者。后面将详细论及。

义,孔子亦未明确定义,但“义”为孔子的内在的德行规定这几乎成了大家公认的观点。义字,古意的解释是宜,即适宜,应该怎么做,是道德自律,对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然义的约束作用也不同于礼,“礼是外部规定,义是内心约束。礼比义强制得多”(李零语)。孔子论义常常和其他概念放到一起讲,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16),“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述而》•10),“君子以义为质”(《卫灵公》•18)。这是和君子放在一起讲,“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23)。这是和勇放在一起讲,“信进于义,言可复也”,这是和信放在一起讲,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从中可以推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义”是一个对其他德行科目具有强制作用的统摄性的德行科目。所以,我们可以说,义是孔子之学的第二要义。

那么仁和义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简单来说,仁是义的基础,仁是内容,义是形式。仁,在孔学之中的地位,就好像黑格尔之绝对精神在其体系中的地位,孔子之学一切德行的,政治的,伦理的范畴都是必须符合仁之概念的内在的规定,义尤其如此。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3)。但仁又不是绝对精神那种演化万物的本源,只是德行科目的最终的内在规定。 首先,“仁”是一个模糊而广泛的概念。具体说来,在《论语》中,仁有以下三方面的意思:

一、“仁”的精神是从主体身心出发,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

性地爱他人。这是仁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单单在《论语•颜渊》中,论及此的就有三条之多,“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2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2)孔子认为,仁者“修己以安人”,即是说的推己及人之事。仁者不能仅仅是“修己以敬”,要爱护别人,将心比心。后世孟子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就是从这里汲取的。

二、仁者之乐是从心中自然出现的生命本性快乐。

孔子的确很重视“仁与乐”(此为快乐之乐,不是礼乐之乐)的关系,他认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公冶长》•2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8)。 应该看到,孔子处在周代礼崩乐坏的时代氛围中,其“乐”生态度的内涵相当深沉。冯友兰先生对此有所解悟,认为“孔子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 所以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可以说,孔子的“乐”,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乐,一种面对困境和失败而无所萦怀的乐,一种超越自我得失的“知命”之乐。因而“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换言之,只有进入“仁”的层面,才能获得生命的大乐。孔子将忧乐问题看得很深,因为,人生的乐与忧问题成为了一面镜子,使每个人的内在人生观、幸福观和生死观得以呈现出来。

三、“仁”的境界是人的自我修养和人格完成之境。

在孔子那里,修身的目标有三个阶段:君子“修己以敬”,仁人“修己以安人”,圣人“修己以安百姓”。圣人的达到不仅要道德高尚还要有权势,所以很难。而仁人需要的就只是道德高尚了,所以还有希望。而孔子关于仁人的达到的论述相当丰富:诸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公冶长》•30),“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2),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3),“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5),“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尽有之矣,我未见也”(《里仁》•6),“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7),“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3)孔子从正反两方面都论述了仁者应有的自我修养和君子们应达到的人格之境。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仁道思想有很浓厚的实践色彩,却在后世的宋明理学中被抹杀了,韩国学者丁若镛(1762~1836)就曾经反对宋明理学这种观点(《哲学研究》2008年第二期),在这里概不论述。

由以上论述可以知道,“仁”在孔学中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总括性,总源性的概念了,可以说是一个基本不动的概念了,是一切概念的基础。那么“义”呢?

“义”究竟是什么呢?

《左传》中有“郑伯克段于鄢”这么一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左丘明在故事后有一段评论,《左传》与《论语》概出于同时代,并且后世流传之《左传》又称为《春秋左传》,可见此书与孔子相距不远。因此它的价值标准可以被认为和时代契合。左丘明说“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可见,义就是你做该你做的事,不做不该你做的事,是一个人的道德自律。《论语》中也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指的人要有道德的自制力,不做越轨出格的事。 不仅如此,义作为人的行为的内在道德标准,对不同身份的人它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孔子认为“使民也义”,子路批评荷蓧丈人,说“君臣之义”不可废,做官使行义,隐而不仕是无义,而百姓则在要安于现状就叫做义了。这样看来义,可以认为是现代的职业道德,不同的人按照不同的标准执行。而且,义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的内容,如“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就是说的这一点。

义,因为其变动性,实在是没办法找一个确定的概念来描述,只能说义就是

适宜,是应该做的事,但又不同于法律和礼仪那样强制,是人心中的道德自律。但又要受仁的约束。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教研室教授方尔加说:“仁是内容,义是形式。它们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这个仁在孔子里头,是最高的道德理念。仁,爱人,仁是一种爱的情感。最高的道德。但是这种最高的道德,最高的理念,最高的精神,要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你想实现你美好的理想,想实现美好的道德,那么你必须要通过做事情。必须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你要不通过做事情,不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某种途径来实现这个道德,那你是不义的。所以义,它是一种实现仁的形式,实现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礼记》中有“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的话,也是这个意思。

义是一个灵活的多变的人的内心的道德标准。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时代不同,价值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了,而“义”也会跟着变化。比如春秋时的价值标准放在现在肯定不是完全适合的;在外国被认为是合理的东西,在中国也许就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了;“文革”的疯狂不能再重演了等等。例子很多,道理只有一个,义是一个变动的概念。但是在变化中还是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这就是仁的内容了。仁作为一个不动的概念,它要求人提高道德修养,体现生命的快乐,履行现实赋予的责任,这些都是不变的一以贯之的。后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包括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指的这个不变的仁的表现,但是我们通常认为这些是属于义的内容,即是说义不管怎么变化,其中必定会有关于个人的道德和责任的积极的内容,因此作为人的内在的道德标准的义就不可避免的要体现作为人的道德总括的仁的性质和内容。 孔子在《论语》里面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仁,可见仁在他心中的重要性。他的偶像是古代的尧、舜这些圣人,可见他确实是想成为圣人的,最低也是想成为仁人的。可是他却不止一次地说“若圣与仁,吾岂敢也”,我相信孔子说圣人他做不到是真心话,因为圣人要“修己以安百姓”,这没有权势是不可能的,孔子只是“累累若丧家犬”;而说仁人他做不到必定不是他的真心话,每一孔子说自己不是仁人时,弟子都会说“夫子自道”,从孔子教育弟子的风格来看,若他不这样认为的话肯定就会批评,但是他没有。仁的境界是孔子的境界,这是无疑的,他最喜欢的弟子颜回就被他认为的仁人。那么怎么达到这种仁的境界呢? 先看看仁具体有什么要求:

仁与义名言篇六
《仁让名言征集汇总》

仁让名言征集汇总

仁让会使人的形象高大起来。——五6班 孔彬怡

对别人仁爱一点,谦让一点,自己就快乐一点。——五6班 王昕宇 懂得仁让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五1班 许安琪

知仁让者,能成大事也。——五2班 陈鸿康

以仁治学,厚德长智。——五4班 孔华萍

在你仁让的同时,也得到了人世间最高尚的东西。——五7班 蒋佳颖 仁让岩小,情满校园。——五5班 李一佳

常怀仁爱之心,乐行忍让之举。——四6班 张晨兮

凡事都退一步,让世界变得更宽广。——四2班 祁佳怡

宽恕是勇敢的行为。——四3班 季悦畅

相互尊重,相互忍让,才能建成友爱的集体。——三5班 吴梓怡 让我们举起仁让之剑,消灭校园中的不文明。——二3班 戴瑜晨 仁爱者,人皆爱,谦让者,人皆敬。——六4班 王章天

仁让是黑暗中的明灯,照亮我们的心扉。——六3班 金可尔 我是柯岩人,我有仁让心。——二1班 汪欣雨

以仁为本,以让律己。——二6班 傅宇杰

要想有真心朋友,就要有仁爱之心。——四4班 傅学涵

今天的“仁让”是幸福的要求。——四1班 鲍方宇

对他人仁让,也是一种勇敢的行为。——四5班 张哲

仁让是生命之美,世界之福。——三1班 嵇奕晴

学仁会让,是岩小学子的美德。——六6班 徐舒璟

仁和,方能守望相助;谦让,才能和谐共处。——六7班 金思怡 仁让是一种坚强,绝非软弱。——六8班 祁舒萍

仁与义名言篇七
《包容宽恕即为仁的名言》

1、宽以待人,柔能克刖。——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译文:以宽厚的态度对待人,用柔和的方法制服刚强。

2、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宋·林逋《省心录》

译文:和气地和众人相处,宽厚地接待下属,以宽恕的态度对待有过失的人。

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译文: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已近完结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挽回,过去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追究它的得失与责任了。

4、宽厚清慎,犯而不挍。——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宽恕仁厚,清正持重。即使别人冒犯了他也从不报复。

5、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尚书·君陈》

译文:要懂得忍耐,就会有补益。懂得宽容,德行才算伟大。

6、气馁者自画,量狭者易盈。——明.朱之瑜《朱舜水集.恭敏》

译文:缺乏勇气的人,自己限制了自己,气量狭小的人,容易自满。

7、圣人贵宽,而世人贱众。——汉·陆贾《新语·术事》

译文:圣人注重宽容别人,但是许多人却轻贱别人。

8、记人之功,忽于小过。——汉·班固《汉书·王嘉传》

译文:对人的功劳不能忘掉,对人的小过失则应宽容。

9、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荀子·正名》

译文:有恩泽普及万物的宽容和仁厚,而没有自吹自擂的得意之色。

10、人百负之而不恨。——宋·黄庭坚《小山词序》。

译文:别人上百次对不起他,他也不怨恨。

仁与义名言篇八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仁的名句

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

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4.[论语原文]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

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5.[论语原文]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6.[论语原文]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译文】孔子说:真正的通达是:品质正直,懂礼义;善于观察别人讲话的脸色;常考虑如何谦恭待人.

论语中礼的名句

1.[论语原文]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孔子说: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

2.[论语原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译文】孔子说: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3.[论语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4.[论语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评析】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5.[论语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孔子说:处于上位却不宽容,向人行礼没有敬意,面对丧事毫不悲伤,我还有什么期待呢?

6.[论语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7.[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8.[论语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闯祸,只是率直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论语中智的名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原】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您的自我表述啊!

6.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

【译】孔子说: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一件美事.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论语中信的名句

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用民力。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弟-子,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人。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对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经过学习,我必定说他学习过了。

4.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从事学习,学业就不会巩固。要把忠诚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想。不跟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

5.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诺言符合义的原则,才可以实践诺言。恭敬符合礼的原则,才可以免遭耻辱。依靠自己的亲族,也就可靠了。

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就像)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

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

8.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译文)孔子说: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这是(不懂变通的)固执的小人呀!不过也

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9.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可以称仁。孔子说:能将五种品德施行于天下,就可以称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勉,(给人)恩惠。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信实就会得到别人任用,勤勉就会有成绩,(给人)恩惠就足以使唤人。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交往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经常复习吗?

仁与义名言篇九
《仁字之起源与初义》

2010年1月第30卷第1期

河北学刊

HebeiAcademicJoumal

Jan.,2010

V01.30

No.1

“仁"字之起源与初义

余治平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200020)

【摘要]甲骨文中尚无“仁”字。《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已出现“仁”字。在郭店楚简中,仁的含义已经相当丰富。在《尚书》、《诗经》、《周礼》等汉代以前文献中,仁的含义主要涉及王者为人的品格与德性,爱人、亲人,并能够推之于物。与具体的人事相联系,仁或指一种能够见之于外的美善行为,或指一种深藏于内心的良好意识。爱人、把人当人、将心比心是孔子之仁的最基本规定,是儒之为儒的本质所在,也构成了儒家之仁的底线要求。把“爱人”王于仁的核心,也能够充分彰显出儒家伦理人性化、生命化和他者性的基本倾向与主体气质。[关键词】儒家;仁;爱人;泛爱众

[作者简介]余治平(1965一),男,江苏省洪泽市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儒家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0)01一0044一05

[收稿日期】2008—12-28

孔儒学派产生之后,便打出了仁的旗帜。仁的观念,最先可能并不由儒所提出,却为儒所吸纳、改造与推扬。儒家看中仁、选择仁,又并不完全出于偶然,而

通,脂真之转,字得互借。”从声、训、旨意方面看,夷与仁原本可以相通、互借,字形虽异,但使用时却没必要细分。其次,“盖种类之辨,夷字从大,而为人。自禹别九土,始以夏为中国之称,制字从页、臼、反,以肖其形。自禹而上,夷、夏并日人耳。夷俗仁,故就其称为人,以就人声,而命德日仁。仁即‘人’字。自名家言之,人者

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与复杂的社会背景。仁是整个儒

家思想的核心与中枢。所以,理解儒家的观念,践行儒家的教义,一定要首先弄懂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关。只有理解了仁的历史起源和最初意义,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儒家特别强调必须宽待他人、厚爱他人,进而能够把天地万物都视为与自己具有同样情感意志、可与对话和交流的对象。

为实,仁则为德,而简朴之世未能理也。”[2“呦舰’夷、

仁、人的字义通贯,渗透着政治、社会的嬗变,文字和语言本身即是历史生成之物。

在郭店楚简中的一万三千多个汉字中,仅仁字就达七十见。这些仁字既出现在道家文献中,也出现在儒家文献中,而且,无论其上下文意义如何,也无论出自哪个抄写者之手,皆上下结构,从身、从心,无一例外。而仁的含义则表现得相当丰富,第一,“人则为仁”E3]CH31),直接将人规定为仁,仁属于人,人之生则可以为仁。第二,“仁,性之方也,性或生之”幢“咖),仁与人之为人的性体、本真是一回事。第三,“知而安之,仁也”,认识人自身而能够理解并主动确立起自己的德性人格,便可以称为仁。第四,“仁为可亲也”,“仁,厚之”,仁的第一特点就是可亲近性,行仁之人都具有可爱、可敬、可依靠及忠诚、敦厚的品格。第五,“爱善之

一、竹简中的仁

古语“仁”字的最初出现,虽一直难以深究,但其意义生成与观念发展却已有漫长的历史。甲骨文中的“人”字,是一个站立着的侧面人形,头在左,或在

右…㈣㈣。但从现有的甲骨文残片里,人们还没有找到

“仁”字的存在,尽管已经发现了儒字与需字。《睡虎地秦墓竹简》之《为吏之道》、《法律答问》篇中,仁字的左边是—个站立着的侧面人形,即尸,颇类似于现代汉语中左上开口的尸字。而右边则是一个“=”字形符号,可能是—个重文标记。章太炎在《检语》中指出:“古彝器,‘人’有作‘炎’者,重‘人’为‘炎’,以小画‘=’代重文,则为仁,明其非两字矣!”按照他的理解,“人与仁、夷,古只一字”,“古之言人、仁、夷同旨”,甚至是“通其源流正变言之,则人、儿、夷、炎、仁、尸六字,于古特一字、一言,及文教日进,而音义分别为四、五”。

而论其原因则主要在于,首先,“夷与仁,声训体

44

谓仁”,人0之中,趋近于善的内在欲求实际上就是仁

的本质反映。第六,“仁,内也;义,外也”,仁发自于内,而义则行之于外,并且,“仁,义、礼所由生也,四行之所和也”c3]‘网、1剪、1镌’1双Ⅲ㈣,仁是一切义、礼产生的源泉,是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相协调、和谐的最佳状态。

◆哲学天地◆

之仁的基本含义。

二、汉代之前文献中的仁

通行古文献中,《尚书》较早出现了“仁”。《尚书・周书・金滕》中,周公说:“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意思是我周公具备像你父亲一样的仁德,既有多种多样的才能和技艺,又能够尊奉鬼神、祭祀祖先。这里的“仁”,主要涉及王者为人的品格与德性。涉嫌为后人所伪造的《古文尚书》中,论及仁的主要有:“克宽克仁,彰信兆民”(《商书・仲虺之诰》);“民罔常怀,怀于有仁”(《商书・太甲下》);“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周书・泰誓中》)。其中的仁,或指一种能够见之于外的美善行为,或指一种深藏于内心的良好德性。

《诗经》中也曾提及“仁”。《郑风・叔于田》日:“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赞颂“叔”美好而又具有仁德,俊秀而又有英武之气。《齐风・卢令》云:“卢令令,其人美且仁”,称赏猎人既漂亮而又怀有仁德。这里的“仁”,已与“美”并列,指涉一种既合乎审美标准,又包含好善仁德的行为风格。

但无论在《尚书》中,还是在《诗经》中,仁的确切含义与思想内容,都还没有获得完整的规定。

《周礼・地官・大司徒》中已有“知、仁、圣、义、忠、和”的所谓“六德”之说,位列第二的是“仁”,东汉郑玄注日:“仁,爱人以及物”,“爱人及物,日仁。上下相亲,日仁。”仁的基本规定在于爱人、亲人,并能够推之于物。

《国语・晋语一》:“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关爱自己的亲人就是仁的最原始表现。《国语・周语》说:“慈保庶民,亲也。”王者对庶人有所慈爱,施以恩惠,就是“亲”的表现。

《吕氏春秋・爱类》:“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仁的基本要求就是对自己的同类有所亲爱。《韩诗外传》日:“爱由情出,谓之仁”,仁原来是一种人人皆有的、出自天然情份的爱。《一切经音义・卷六》引《谥法》日:“贵贤、亲亲日仁”,敬重贤良,亲爱父母、尊长,就是仁的表现。《纬书・春秋元命苞》日:“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其为仁以人。其立字,二人为仁。”大凡仁人总具有怜惜生命、爱人爱物的品德。

《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这至少说明:第一,仁,最先起源于血缘亲情,因而属于一种可感可察、可经历、可亲证的原始情感。第二,仁,是在由至少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结构中确立起来的关系共识,于是便具有可传递性、可通约性与约束性。“亲也者。仁、亲切声相近。《说文解字・释名》:‘仁,忍也。好生恶杀,善含忍也。”’虽然《说文解字》的诠释难免掺入后人的主观推解,但仍应保留了作为古文字

三、杀人如麻

春秋时代,孔子为什么会提出“仁”的思想,而不是其他呢?仁为什么会成为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并被提升到道体大本的高度来对待?或者,在孔子所处的历史背景下,孑L子为什么会觉得对于一个统治者施政来说,唯有仁才是最最重要的因素?

商周以来,因为土地兼并而导致的氏族(部落)或诸侯之间的斗争不断加剧,政治、军事矛盾愈加激烈,群雄叱咤,霸主相竞,战场上的将士杀戮成性,互相草

管人命、杀人如麻,大军过后,往往尸横遍野,血流成

河。为了巩固与扩大自己的领地,也为了震慑尚未被征服的民众,氏族(部落)头领对异族、诸侯与诸侯之间往往采取铁腕的清洗政策,不把人当人,心狠手辣,没有半点爱惜与关怀,更不可能给予将心比心的同情、怜悯与宽容。《孟子・离娄上》记述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所以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后来的孟子在回答究竟谁能够最终称王称霸问题时也说过,唯有不嗜杀人者才能够真正统一天下。大凡掌权得位之人,谁不靠杀人起家。民众畏惧被杀、翘首期待出现不喜欢杀人的圣君明主已有时日了。据

《史记》所载,商纣王在位,淫乱不止,大臣微子数谏不

听。王子比干进行“强谏”,却因此而触怒了龙颜,纣王剖比干,观其心。即使对自己的儿子,手段也极为残忍。至于普通的黎民百姓,更是命比纸薄,人不成为其为人,难以为生。

“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缓于谊而急于利,亡推

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5J‘P75’周幽王的时代,“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J(㈣土地与人口始终成为诸侯争夺的目标与对象。而被《春秋左传》所记载的土地兼并事件则更多,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宋人取邾田;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公付夺卜

龄田;僖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29年)春,取济西田,分

曹地也。自由掠夺、争并豪取,一时间已成风气,而在其后的结果,无论成败、得失,无一不是用鲜血与白骨换来的,总以牺牲人命为惨重代价。而至战国时期,爱人之心也并未获得普遍认同。

在战争状态下,人杀人的手段显得更加残忍、暴戾。秦昭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长平之战,赵括“军败,卒四十万降武安君”,而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对于任何一个操纵他人生杀之权的人来说,心中有人,才能够现实地去爱人;而如

45

河北学刊2010・1

果心中无人,则必然涂炭生灵。春秋贵族中,甚至还有存在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意志,有伦理关系,用活人进行祭祀的。《春秋左传・昭公十年》载,秋七值得人们去珍惜和关爱,而绝不允许任何方式加以残月,平子伐莒,取郧,献俘,始用人于毫社。直接杀死战

害。

俘而祭祀神灵,其脖状惨不忍睹,季平子难有仁心也。

弟子仲弓曾问仁于孔子。《论语・颜渊》云:“出门殷、周两代贵族死后,不仅陪葬有大量财宝,而且

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还盛行以人、物殉葬。殷代的国王死后,殉葬者竟达一

无怨,在家无怨。”孔子要求统治者对民众施行仁政,统千多人。此外每年祭祀,也要杀若干人与牲畜作为祭领天下就像举办大的祭祀活动一样,严肃、谨慎而小品。及至周代,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心、虔诚,而不能草率、随意。诸侯掌政、大夫治理不应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该结怨于民,而应该爱人惜众。

殉者逾众。春秋时期,杀殉、陪葬之风仍然非常盛行。在孔子看来,统治者为政必须牢记的一个最基本秦武公二十年(公元前678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原则是:君王如船,民众如水,水可以让船浮起来,也可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三十九年以让船翻下去。面对民众,统治者只有时刻保持一种(公元前621年),穆公卒,从死者一百七十七人,其中高度的危机感、责任感和愧疚感,于是,亡国的灾难才甚至还包括秦国的权臣、显贵,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会将来而不来。这段话说明孔子已经把重民的理念提名日奄息、仲行、氟虎,亦在从死之中。但更多的殉葬升到政治哲学的高度予以强调了。

孔子甚至还提出了具体的“富而后教”的惠民路四、把人当人

线。《论语・子路》记载了孔子与学生冉有的一段千古著名的对话:

孔子是坚决反对这一残无人道的殡葬方式的。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

冉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焉?”日:“富之。”

以“俑者”取而代之已经是一大历史进步,但在孔子看

日:“既富之,又何加焉?”日:“教之。”

概括地说,孔子的治民路线就是“庶之”、“富之”、“教之”。可能因为古代医疗水平的十分落后和物质条件的极大限制,人口增长便成为当政者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怎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社会生产所需要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孔子以为,在全社会提倡一

劳动力获得再生并能够迅速增加,是每一代政权所必须首先考虑的事情。人口多r,劳动力就自然有所增加,于是,社会进步就有了最起码的人力资源保证。因此,接下来的任务则应该是想方设法让这么多的人口尽快地富裕起来,使他们免受贫寒饥馑之苦,及早摆脱难以聊生的恶劣状况。而等到他们富裕了之后,则应该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必要的道德、文化教育与人性塑造,注重提升他们的精神素养。

在孔子看来,从“庶之”,到“富之”,再到“教之”,正是在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人的生命不被正视而这才是管理国家和驭民的必由之路,亦即只有走这条路,政治才是畅通的。孔子曾评论郑国贤相子产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7](‘公冶长’’在这个由修身、养性而兼济天下的君子四道中,孔子强调,“养民”的根本方法在于能够使人民百姓得到实际的利益,即必须首先让民众获得实惠,所谓“惠民”,实际上也就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或如《论语・先进》篇所提出的“足民”,即让民

46

者则是下等贱民。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仲尼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礼记・檀弓下》也记载了孔子的责骂:“为俑者,不仁”。尽管较之于用活人殉葬,来,第—1哺J造陪葬“木偶人”的人是不得好死的,应该

断子绝孙,其痛之切、其恨之深溢于言表。因为在“始作俑者”那里,尽管以俑代人,已经体现出一定的人性怜爱,但在其观念深处所隐藏着的却仍然是,下等贱民并不是一条值得爱惜的生命。

种仁爱的意识最为迫切,对诸侯灌输仁德理念,让他们

施行仁爱之政,最能够拯救生民于水火。于是,孔子要求人们,特别是那砦掌控生杀大权的统治者应该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而主张把人当人,保持一种人道关怀的心情,特别要善待下人,对待贱民应该以博爱、宽厚为怀。好的君王经过较长时期的治国理民之后,能够有效制服残暴势力,使其不再为恶多端,教化百姓

人民,关爱生命,可以基本不需要使用刑杀手段。

被肆意践踏的基础上,孔子才进一步提出“重民”的思想。应该说,重民观念是一种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的把人当人。孔子强调,君主帝王之所重为民、食、丧、祭。孔子为什么会把“民”列于君王为政治国的“四重”之首,而作为第一要务呢?并不如今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孔子看到了民众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是孔子直接感觉到,人作为一个生命

众富足起来。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养民”肯定先于“使民”,并应该是“使民”的前提。孔子看得非常透彻,民不富足,则不容易使唤,或者,人失去生存所需的根本寄托,就不能有效地被驾驭和统领。于是,我们似乎就此可以理解《孔子家语》中孔子与弟子关于子产的一问一答了。子游问孔子说,夫子极力称赞子产之惠,能否说给我们听听?孔子说,惠在爱民而已。对于一个为政一方的首领来说,所有的让老百姓富足起来的政策,都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他的爱民之心。

五、爱人,泛爱众

孑LI'-J儒学中,仁的意义尽管非常复杂,而难以作出—个令所有人都能够信服、满意的统一界定,fEl将爱人作为其首要意义,应该并无异议。爱人,把人当人、将心比心是孑L子之仁的最基本规定,是仁的第一义,是儒之为儒的本质所在。《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日:“爱人。”爱人,是儒家之仁的最基本规定和最底线的要求。《大戴礼记・主言》中,孑L子日:“仁者,莫大于爱人。”《苟子・子道》中,子贡说:“仁者,爱人。”《淮南子・泰族训》说:“所谓仁者,爱人也。”于是,爱人是为仁、达仁的第一要务。孔子把仁规定为“爱人”,看似简单易懂、直接明了,实际上用意却非常深刻。对于人类的每—分子来说,爱是一种发动于内心、反映于自我意识的性情,质朴而原始,人人都有,谁都不缺少,而且

人人都可以随时亲历和验证,无须解释和说明。并且,

仁乃人与人之间之真情厚意,仁也是人际社会性的内在规定因素,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仁而实现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论语》一书中,“爱”字凡九见,其中七次被使用的含义是喜爱、爱护,如《论语・颜渊》的“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阳货》的“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

乎”。其余两次被使用的含义是爱惜、可惜,如《论语・

八佾》云:“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而作为—个动宾结构的词组,“爱人”在《论语》一书中总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樊迟问仁。子日:‘爱人。”’(《颜渊》)“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爱人”,可能最先直接起源于对人之生命的同情、怜悯和关怀,而更多的可能只是一种尊重与爱惜人的血肉身躯的呐喊和呼吁。孔子曾告诫那些杀人如麻、草菅人命的统治权贵:“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论语・子路》)怜爱生命,呵护人类,是维持一切政治统御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爱人”的总体含义则应该是爱护别人,爱护包括自己在内的一般意义上的群体之人。这一含义充分反映了儒家

◆哲学天地◆

已经跳出个体自我中心的本位理念,主动把非己的他者纳入自己的视野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追求。爱人是仁的落实,是本体之仁的精神原则通过道德主体在伦常生活中的具体实施。所以,爱人是儒家之仁的本质要求,它既体现着仁对于人自身的关心与呵护,也深刻反映了仁对人性尊严和人道理想的捍卫。

把“爱人”置于仁的核心,充分彰显出儒家伦理人性化、生命化和他者性的基本倾向与主体气质。一直应当以仁爱为本,对待自己、对待别人都应该从人心最被孔门儒学所提倡与强调的是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原始、最真实的爱出发,人相亲爱,才能创造和谐、安详

的生活秩序与精神状态,进入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人活世上,总得做事,做事则不得不与他人打交道。所以,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和处理方方面面、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并且常常为之而痛苦和烦恼,于是,儒家所推荐给人们的一条最基本的行为法则是“爱人”,它所能够提供的是一套仁化、圣化的道德哲学。爱人,被孔子推向人生生活的所有环节,进而也演绎成为整个儒家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准则。

然而,《论语》一书中,孔子的“爱人”又包含着非

常鲜活的感I生内容,而并非一种普遍、抽象的理性化了

的博爱。“爱人”,首先应该爱自己的亲人。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离我们并非遥远而不着边际,也非超越而不可经验,而始终可以反映和体现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里。在自己的家庭咀,父母、兄弟是最初所能够接触到的他者,人在出世之后,在有了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之后,必须首先面临和处理的就是自己与父母、自己与兄弟的关系。所以,孝敬父母、尊爱兄弟,应该被看作每一个人走出自我而与他人相处、由纯粹独立的个体自身而成为群居性社会存在的第一道门槛,是行仁的最原始表现。你怎样对待你的父母、兄弟,同样也会怎样对待家庭之外的他人。在待人、接物与处事的态度上,氏族、社会、国家、民族、天下,无非是家庭的放大、延伸与辐射。

所以,亲爱或亲情之爱,是孔子“爱人”观念的首要方面。《沦语・泰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如果处于社会上层的君王诸侯都能够以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族,那么,求仁、行仁之风尚必然会在底层民众之中盛行。始终保持一份亲爱之情,已经成为王者为政治民的前提条件。“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

不以”(《论语・微子》),“施”当作“弛”解,指放松、忘

记、抛弃,孔子所要提醒的是君子不应该疏忽与自己血缘亲族之问的米往,努力与他们保持一种良好的情感联系。

47

河北学刊2010・1

在原始儒家那里,爱人的态度最能够体现在人们对待自己的父母与亲属方面。孔子是非常重视“亲”的。《论语・子张》中,曾子说:“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人的情感内容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只有在失去父母的时候,人的情感才能够呈现出它的极度状态。孔子批评那些因为一时发火、愤怒而忽略父母的存在的人,他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人无论处于怎样的情感状态下都应该顾及父母的感受,应该努力揣摩和体会父母的心思。而一个连自己的父母死了都不会流一滴眼泪的人,一定是一个十恶不赦的魔鬼,而早已经不再是人了。大凡绝情、无情之人,都是非常可怕的动物。所以,唯有亲丧,才能够令人用情最为专注、最为充分。由此说明,亲情之爱最能够反映人心内在的仁性。

而把孝敬父母、尊爱兄弟的态度推之于外,比孝敬父母、尊爱兄弟更为远大的行仁目标则是“泛爱众”。《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要求人们在家里应该孝敬父母与尊长,而走出家门、闯荡江湖则应该与他人友好相

处,谨慎从事,诚实可靠,对每一个人都必须付出自己的爱心。用侍奉父母的心情侍奉别人的父母,把敬爱兄长的态度带到广大的人群中去。真正的仁者、圣者是不会把自己的爱心只奉献给局部的人群团体的,或血缘亲属,或地缘乡里,而应该获得更为开阔的社会视野,拥有更为宽广的天下情怀。《论语・颜渊》中,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天下归仁,人同此心,四海之内,谁不亲爱?由此,儒家的爱人实现了由血亲之爱,到他者之爱,最终直至泛爱整个^类、天地万物的逐级推演。

[参考文献]

[1]王本兴.甲骨文小字典Ez].北京:人物出版社,2006.[2]章太炎.检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刘钊.郭店楚简校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5]孔子家语[M].百子全书:第l册[z].长沙:岳麓书社。

199B.

[6]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3.[7]论语[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TheoriginalityandthePrimary(Research,琊£豇眦eofPhilosophy,Shanghai

Abstract:Thereis

no

Meaning

of

Social

ofthe

Word

Goodness

YUZhi—-pingAcademy

Sciences,Shanghai200020,China)

wordGoodnessintheinspirationsoftortoiseshellsoftheShangdynasty,butinthe

bambooslipsforwriting,thewordGoodnesshasrichmeanings.IntheliteraturesbeforetheHandynas-ty,Goodnessisconcernedaboutcharacter,excellenceandconduct.Connectedwithconcretepersonthing,Goodnessmeanstheheartsofthe

or

kindofbeautiful

or

proper

conduct

as

or

somekindofbetterconsciousnessdeepin

are

people.Lovingpeopleandtakingpeople

people

the

core

ofGoodnessbyConfu-

cius,namely,thebasicdemandsoftheConfucianSchool,anddisplayandotherness.Key

to

thefullthehumannature,life

Words:theConfucianSchool;Goodness;lovingpeople;love

themultitudes

[责任编辑、校对:何石彬]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朗读手册中的经典语句
  • 2020年建军节致敬抗洪救灾英雄的句子80句
  • 抗洪救灾横幅宣传语80句
  • 有关安全教育的句子段落
  • 高温防汛标语80句
  • 抗击疫情暖心金句100例
  • 关于战胜疫情经典金句
  • 防控疫情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