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论语句二章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31    阅读:

论语句二章篇一
《第二章 功能论》

第二章 功能论

语言功能指的是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它是由话语发出者的意图和目的决定、由语言的文字或语音形式来实现的。因此,要想准确地把握话语的意义,就必须首先弄清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功能。很难想象,一段只传达了原文的字面意义、而没有反映其功能的译文能够符合发出者的真正用意和动机,产生他所想要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小引

在上世纪80年代的翻译界,提起功能,必言奈达。

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的功能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价值受到了翻译学者的高度重视,以奈达为首的一批语言学译论家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要做到“功能等值”。那么,语言究竟有哪些功能呢?

语言的功能问题最初是由语言学家提出来的,而且一直也是一个语言学问题。对此,马林诺夫斯基(Malinovsky)、布勒(Buhler)、雅可布森(Jacobson)和韩礼德(Halliday)等人都作过精辟的阐述,奈达从翻译的角度也作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并在经验主义译论占主导地位的60年代率先提出了“动态等值论”(dynamic equivalence),在翻译学界发动了一场翻译科学的革命。后来他考虑到动态等值论容易引起误解,便把这一术语改成了“功能等值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虽然把“动态等值”改成“功能等值”只是换汤不换药,定义和原则都一样,仍然是读者同等反应论。但“功能等值”毕竟突出了“功能”的地位。 但有意思的是,1964年奈达在他的那本Toward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ng(《翻译科学探索》)书中提出动态等值的概念的时候,“功能”的重要性似乎并没有进入他的视野,更不是该书的关键词,整本书中有关功能的重要性始终没有被聚焦。

奈达对功能的关注主要体现在1969年他与塔博(Taber)合写的那本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之中。该书区分了三种功能,即

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情感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

祈使功能(imperative function)(Nida & Taber: 1969: 24)

时隔三年,正在中国学者忙于消化那三个功能的时候,奈达的“功能”分类突然骤增。在Translating Meaning(《译意》)(1982)中,他给功能一词加了一个限定语“话语”,即“话语功能”(functions of discourse)。他认为要从四个“关系”(relations)方面来考察话语功能,即

意图(intent) 表达功能(expressive)

cognitive)

连贯(coherence) 自我中心功能(egocentric)

informative)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祈使功能(imperative)

performative)

emotive)

影响与吸引力(impact and appeal) 酬应功能(phatic)(1982: 33)

其中“意图”方面包括八种功能。

加上“影响与吸引力功能”(the function of impact and appeal)(op.cit.: 36)等其他三个方面的功能,就有十几种功能了。

十年之后,奈达在他另一本书中,对于他的功能体系又做了一次改动。这一回,他把功能的限定语由“话语”改成了“语言”。那么,“语言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在这里,原来“话语功能”的四大关系变成了两大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学功能,而这两大功能中又分别包含了五种次功能:

naming)

stating)

心理功能(psychological) 模仿现实功能(modeling of reality)

expression)

cognition)

interpersonal)

informative)

社会学功能(sociological)imperative)

performative)

emotive)(1993: 8-15)

我们不必再去费心查阅奈达其它的著作了,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从1964年到1993年这30年里,奈达的动态/功能等值论对功能的关注从无到有,由少积多。不久前,年事已高的奈达又称,“我的观点已发生根本变化”(Nida, 2001: 285)。这分明是暗示,他又改变主意了。如果此时他再论功能,是不是又会有什么新的变化?

奈达博士这种勇于创新又勇于否定自己的魄力自然让人感到由衷的敬佩,但他的理论前后变化幅度如此之大,未免令人有点不适应:这倒不是说不适应其理论的发展,而是不适应如此做学问的规范。有很多著名学者的理论前后都有变化,这本属正常,但就一般的学术规范而言,学者们会在观点发生变化的时候,说明变化的原因。而奈达却并未在他的功能体系发生变化之时给学术界一个交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就上述功能的问题来说,既然“动态等值”相当于“功能等值”,为什么在最初提出动态等值的时候,几乎见不到关于功能的论述?还有,“话语功能”和“语言功能”又有什么区别?“话语”和“语言”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是同义词,还是有所区别,即相当于索绪尔的“言语”(parole)和“语言”(langue)?如果是同义词,为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内涵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为何有如此变化?如果不是同义词,为何不做区别性说明?

变化不是坏事,但变化得太多太快的一个直接危害就是影响理论的稳定性和可信度。奈

达晚年一句“我的观点已发生根本变化”,进一步证实了这样的判断。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奈达的功能论由于受他个人长期的《圣经》翻译和传教意识的影响,过于追求功能等值的归化翻译,而忽视形式的审美价值和蕴含其中的文化差异,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倍受后现代的文化研究学者的批评。

应该说,奈达将语言学的功能学说引入翻译研究是一个非常有创意也非常科学的举措,他对功能与翻译的关系的很多论述是非常精辟的,但他的功能分类体系除了“变化莫测”之外,还有一个早期分类过粗,晚期过细的问题。这一点从语言学界对他的功能理论反应冷淡的事实也可以看得出来。顺便说一下,奈达曾在1968年担任过一届美国语言学会的会长(谭载喜,1993:6)。按理说,他在功能问题上做出那么大的动静,西方语言学界应该有所反应才是,但语言学界后来的许多涉及功能理论的论著中,甚至是在文献综述中都很难见到奈达的功能理论的踪影。

语言的功能问题是个语言学问题。翻译学引进功能学说是对语言学的应用。因此语言学是如何定义和区分功能的,才最值得我们关注。目前,就功能的定义和区分而言,最受关注的自然是韩礼德功能语言学所区分的三个“元功能”(metafunctions),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但由于这一功能体系有“过分语法化的倾向”(Leech, 1983:58),不太容易在翻译过程中做语义操作。相形之下,对韩礼德提出这一批评的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Leech)在他的Semantics(《语义学》)(1974/81)一作中提出的功能五分说,倒是比较适合于翻译、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所需的语义定位,故被本章所采用。

利奇是一位在语法学、文体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上都有很高成就的语言学家。他在马林诺夫斯基、布勒、雅各布森和韩礼德等人的功能理论基础上,从语义学的角度将语言的交际功能分为五种主要类型,即

信息功能(informational function)

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

指示功能(directive function)

美学功能(aesthetic function)

酬应功能(phatic function)

这一分类比较系统地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语言交际的实质,对于以语言和语言交际为工作对象的翻译工作者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作用和应用价值.现将这五种功能及其翻译转换问题分述如下。

一、 信息功能

信息功能指的是语言用以传递信息的作用,这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在翻译中,译者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准确地传达出原文所包含的信息。例如: 1. Oh, it is of no importance. I shall see her in January…” (Austin, 1813/1981: 35) 原译: 噢,不要紧。正月里我就可以跟她见面……”(上海译文版《傲慢与偏见》:56)

汉语“正月”是指农历的第一个月,而英语的“January”,则是公历的第一个月。二者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时间概念和文化信息。所以,此处应译“一月”,不能为求“归化”而误传原文的信息。信息传错了,信息功能的对等也就无从谈起。就该译本问世的年代看(1980

年),中国读者实际上已经普遍接受了公历的时间概念,因此用“一月”不会造成不同的读者反应。

下面是出自《简·爱》中的一个句子∶

2. 我往常的自卑心情、自我怀疑、无可奈何的沮丧,像冰一样浇在我那行将熄灭的怒火上。(上海译文版《简〃爱》:48)

这里的疑问点是“像冰一样浇”:“冰”是固体,而“浇”作为动词,对与之作句法搭配的逻辑宾语有语义上的选择限制,即要求其该逻辑宾语所表达的语义具有液体的物理特性或引伸义,但“冰”不具备这一特性。可见,译文这一处表达是有逻辑语病的。查原文:

My habitual mood of humiliation, self-doubt, forlorn depression, fell damp on the embers of my decaying ire. (Brontë, 1847/1985: 48)

原文中并没有“冰”,不知道为什么译者要在这里加“冰”。难道是把ire误看成与其字形相近的ice了?但既然原译已经译出了“行将熄灭的怒火”(decaying ire),也就是说已经译出了ire,那么又何来“冰”呢?这里的误译无端使译文的文面出现病句,同时又误传了原文的信息,从而在信息功的传达上能出现了偏差。另一个译文将此处译成“......,浇灭了我那行将熄灭的怒火。(漓江版《简·爱》:15)”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和功能。

本书作者在组织审校《世界在线·战争与和平》译文时,碰到过这样两个短语:一处是随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出访的“美国国防部秘书和夫人”,另一处是“总统的白宫参谋长”。第一处的错误很明显,稍微了解美国政体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国防部秘书”的原文应该是Defense Secretary(一查,果然是),应译“国防部长”。如果仅仅是“秘书”,按照常识还不具备携夫人与克林顿相提并论的资格。第二处译文的问题比较隐蔽,稍不留心就会滑了过去。但笔者还是感到了怀疑,因为我从来没听说过白宫还有一个“参谋长”的职位。查原文,是president’s Chief Staff of White House。整个这个短语一般词典上是查不到的,能查到的是chief staff,一般只有一个解释:参谋长。经过在网上查阅有关白宫的Chief Staff的重大新闻,再查阅相关的中文报道。终于发现,Chief Staff of White House确有其职,但并不是“白宫参谋长”,而是“白宫办公厅主任”,港台译作“白宫幕僚长”。

交际中的语言大多具有信息功能,要准确地传达信息功能就首先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只有准确地传达了作者或说话人所要传达的信息,才可以说是在信息功能上做到了对等。

二、 表情功能

表情功能指的是语言用以表达情感和态度的作用。如果一段话语被发出者纯粹用来表达情感,那么,该话语的概念信息就退至次要的地位,有时只能起一个表示情感的类型和程度的作用。在翻译这样的话语时,如果只注重其信息功能,而忽视其表情功能,就会使译文出现功能性偏差。例如:

3. “Don’t leave me, Peggotty. Stay with me. It will not be for long, perhaps. What should I

ever do without you!”

“Me leave you, my precious!” cried Peggotty. “Not for all the world and his wife. Why,

what’s put that in your silly little head?” (Dickens, 1994: 88)

在《英汉大词典》的world条可以查得all the world and his wife:“〈旧〉〈口〉所有的人(尤指有社会地位的人);各色人等”。若照此解翻译,势必会译成“我才不会因为这些人就离开你呢”之类,但译文所用的前指性指称“这些人”在前文的语境中无据可依。其实,Peggotty在此用只是表示一个毅然决然的决心,如果译者不根据语境去判断原文的功能,而一味照搬词典释义,就会误判原文的功能,本着对信息功能的追求,其结果恰恰是误传信息。

上海译文版《大卫·考坡菲》的译文是:

3a. “你可别把我撂了,坡勾提,成不成哪?你先和我一块待些时候吧,也许不会待得太

“我把你撂了,我的宝贝儿!”坡勾提喊着说。“你就是打死我,我也不能把你撂了哇。

你瞧,你脑子里怎么会想起这个话来了哪,你这个小傻子?”(上海译文版《大卫〃考坡菲》:

166-167) 长了。你要是把我撂了,你可叫我怎么办哪!”

对比译文和原文,虽然字面意义南辕北辙,但说话人所要表示的那种毅然决然的决心和态度却是一致的。在此,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译者对原文功能所做出的准确判断及处理。译文中还可以看出其他几处功能性体现,如“我的宝贝儿!”(my precious)、“你瞧,你脑子里怎么会想起这个话来了哪,你这个小傻子”(Why, what’s put that in your silly little head?)

必须指出,在交际中,像例3这种带纯表情功能的话语毕竟是少数。在大多数情况下,表情功能总是与其他语言功能结合在—起的。其中,尤以与信息功能的关系最为密切。在翻译这种多功能结合的话语时,译者必须要准确地把握住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色彩,在体现其他语言功能的同时,为寄托于其中的情感功能选择具有同等功能的表达方式和语气。请看下例:

4.If my son had the courage of a man,he’d shoot him.He's as big a villain as his father.I won't have his name mentioned in my house.(Thackeray, Vanity Fair: 182)

如果我的儿子像个男子汉,早该把他一枪打死。他跟他父亲一样,是个大混蛋。在我家里,谁也不准提他的名字。 (人民版《名利场》:246)

在这里,原文的情感功能与信息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译者在较为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的同时,还从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出发,对译文作了明显的情感处理,语言铿锵有力,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如果译者在翻译这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话语时,不能进入角色,投入情感,只满足于传达原文的信息功能的话,原文这句话势必会不动声色地译成:

如果我的儿子有一个男人的勇气的话,他就会枪杀他。他和他父亲一样是个大恶棍。我不愿意他的名字在我家里被提起。

文学作品中的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物对话中的话语不同于叙事描写,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人物语言被赋予了更多的感情色彩,文学翻译为了译出原文人物的个性,就必须要追求人物对话中情感功能的体现。

在翻译具有表情功能的话语时,理解的关键,是要借助语境,看它所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表达的关键是要看所选用的表达方式是否在功能上与原文一致。

三、 指示功能

指示功能指的是语言用以指示或影响他人行为或态度的作用。话语的发出者使用具有指示功能的语言是为了向接受者传达某种指示或命令,提出某种倡议,忠告或要求。指示性话语由于具有这样一些作用,故与信息功能密切相关。在翻译中,译者要把原文所包含的指示功能及所负载的信息清楚地表达出来,以实现影响接受者言行的目的。例如:

5. “Don’t trouble yourself to give her a character,’ returned Mr Rochester: “eulogiums will not bias me; I shall judge for myself. She began by falling my horse.”

“Sir?” said Mrs Fairfax. “I have to thank her for this sprain.” The widow looked bewildered.

论语句二章篇二
《食话实说(二章)》

论语句二章篇三
《面试题解:第二章主题讨论》

面试题解:第二章主题讨论

来源-中播网 | 作者- | 发表时间-09年08月07日| 查看评论 [0]

第一节 主题讨论的准备

在一部分院校的初试中,除了有指定稿件的朗读外,还要拿出一道讨论题,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先把考生分成若干组,一组或4或6或8人不等,主考教师待考生依次入座后,每个同学分别向主考教师陈述自己的观点,主考教师有的按顺序叫,有的是随意叫。但无论什么方式,每位考生都要陈述自己的观点。有的院校规定,陈述观点时,考生是不允许看草稿的。所有考生陈述观点后,将进行计时讨论,时间有3分钟的,也有5分钟的,也有10分钟的不等。陈述自己的观点时要求:

在陈述观点时由于是在考场,场合很正式,它应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聊天,要紧紧围绕给的题目进行陈述,这也是你谈话的中心,不能随意转换话题,更不能漫无边际地瞎聊瞎侃。

陈述自己观点时一定要清楚完整,逻辑线索清晰,避免散乱拖沓、重复累赘、条理不清,注重表达的逻辑性。表达时要概念清晰、语流顺畅、推理严密、言之有理。

要给人以审美情趣。日常聊天可夹杂一些俚语、俗语、怪话、方言、土语。考试中陈述自己观点则要求庄重、典雅,充分体现出做一名播音员主持人必备的高雅气质及其高尚的风貌。

陈述自己观点时状态要积极,要有感染力,而且要朴实、大气。要让别人接受你的想法、观点,你就要主动出击,语音规范、语句清晰,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个人陈述观点后,主考官宣布的下一个程序就是进入主题讨论阶段,还是围绕刚才的话题去进行。这时的气氛较为放松,发言无前后顺序,谁准备好谁先说,不必郑重其事地站起来讲话。谈话的内容可以是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是对别人观点的进一步探询,甚至质疑别人的观点,发言可以是多角度和多侧面的,可以是交叉的,也可以是互相对立的。不要看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但可以考查考生听别人讲话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品评力、组合力等即兴讲话能力。考生在这里的表现会让主考官看到你另外的一个侧面,包括个人修养、学识阅历、反应能力等,对考生的考察也会更加全面了。主题讨论时要注意:

(1)虽然是讨论,但还要认真对待,不能认为“无所谓”“听听别人的就行了”,无须准备,甚至讨论时离开议题,谈天说地,这是不可行的。要珍惜展示自己的机会。但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好自己的语言;阐释自己的观点时,思路明晰、语句畅快。注意紧紧围绕中心话题,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并激发其他考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思索体味其他考生的不同看法,以便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充分展现自己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论辩能力。

(2)讨论时难免出现不同观点对立的见解,结果导致对立情绪的产生,甚至争论白热化,致使气氛紧张,考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以理服人,用巧妙委婉的语气缓解场上的气氛,这时还会给考官一个良好的印象。

(3)考生要有全局观念,要知道还有哪些人没发言,以便把机会让给他们。讨论时避免长时间的口若悬河的发言,独霸一方。这样反

而不会给考官和其他考生留下好印象。千万不能伤害其他考生的积极性,要有团队精神。发言时,注意控制好自己的音量、语调。

第二节 主题讨论实例

实例1

讨论话题:孩子该如何关心家长

讨论示例

在我们眼里,“家长”的概念就是“一家之长”,是这个家的支撑者和经营者。我们习惯了他们作为家长的威严,更习惯了对他们的依赖。家里的大事小事都留着让他们去想,去做决定,我们几乎成了“没心没肺”的孩子。回想一下,好像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索取却很少给予。直到有一天,一个广告深深地触动了我。画面里出现了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他吃力地端来一盆水,由于端不稳左右摇晃,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清澈的水花后面,我看到了一张稚嫩纯真的脸,“妈妈,洗脚……”那一刻,我的鼻子涌上一股酸涩,感动于孩子的举动,也为自己感到羞愧,我们真的从来没有好好关心一下日夜为我们操劳的家长。

从现在起,我们要在他们忙碌了一天疲惫地回到家里的时候,给他们端上一杯茶水;我们可以早早把功课做完,然后陪他们聊聊天、散散步;我们要在睡前为他们端一盆热水烫脚来消除疲劳;我们要记住他们每个人的生日,然后给他们准备一份惊喜;我们要听话懂事儿,让他们少为我们操心……

其实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虽然都是些小事情,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做到,却可以给他们最大的安慰和快乐。用行动告诉他们“我爱你们”,温暖他们为生活奔波而疲惫的心,是我们现在所能给予他们的最好的关心。

讨论提示

以往我们都习惯了家长对我们的关心,对于家长给予的百般呵护、问寒问暖,我们习以为常。可是你关心过家长吗?你想过该为他们做些什么,要怎么关心他们吗?这道题可以说是给我们提了醒,同时也可以引起我们的反思。

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我们可能会因平时考虑的少而一时语塞,那我们不妨先想想家长是怎样关心我们的,他们对我们的关心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平日被我们所忽略的种种关心此时历历在目。于是我们由心底生出一种感激和要回报他们的心理诉求。我们真该关心一下他们。当他们工作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的时候,我们要为他们端杯茶水,接过他们手中的公文包;当他们遇到烦心的事情时,我们可以多陪他们聊聊天、散散步;当他们生病时,我们应提醒他们不要因为工作忙而忘记吃药……忽然发现,关心家长,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很多。

这个话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换位思考。在语言表达上,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言为心声才能打动人。

实例2

讨论话题:当你遇到心理压力时如何缓解

讨论示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而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感觉很棘手,一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在我们的心里就会很压抑、苦恼,以至于产生心理压力。其实遇到压力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在压力下,正确处理和分析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缓解心理压力的。

当面对压力的时候,第一个缓解的方法便是与他人倾诉,因为当面对问题的时候,一味地压在心底会让自己的心越来越沉,有时候你根本无法消化这些压力,继续压抑只会让自己“消化不良”,那就不妨把压在心里不舒服的东西“拿”出来,向自己的知心朋友一吐为快。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很痛快地向别人倾诉了自己的苦恼之后,自身会感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和解脱,你会感觉周身轻松了许多,而且,在和别人的交流中,朋友会给你提出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你解决问题。

另外,体育锻炼也不失为一种减压的好方法。实践证明,人在体育锻炼中,呼吸加快,血液循环加速,人的大脑供血量增加,所以这个过程中人会变得很清醒,这有助于我们理性地思考问题。就拿慢跑来说吧,在跑步的过程中,如果你一边跑一边想问题的话,就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有时会一下子开阔很多。跑完之后,出一身汗,也许你已经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当压力来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是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至于被压力压倒,而是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讨论提示

对于面对高考的学生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心理压力,所以这道题是让大家有话可说的话题。但是我们注意在阐明自己观点时要有一条主线,不能太散而漫无边际地谈。

首先,要明确心理压力的含义,什么是心理压力?你有心理压力吗?是什么原因让你产生的心理压力?

接下来,就是话题的重点“如何缓解心理压力”。缓解压力的方法很多,比如找朋友聊天,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看看喜剧片等等,有的同学甚至会选择吃零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会有自己缓解压力的方法。在表达上要做到表述清晰,观点明确,向大家大方地介绍你的有效方法。

最后在话题结束的时候,阐明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性。只有正确应对心理压力,变压力为动力,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精彩。 实例3

讨论话题:高考之后的愿望

讨论示例

我高考之后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让妈妈好好睡一觉。

这个愿望虽然简单,但是高考之前却很难实现。紧张的高考复习阶段,不仅仅让我时刻处于备战状态,也让对我关心备至的妈妈绷紧了神经。

连续几个月了,从开始备战高考那天起,妈妈便开始了对我的“24小时”关注。早上因为学校要求6点半到校早读,而我们家又离学校较远,所以每天早晨5点10分,妈妈准时叫我起床,然后我洗漱,妈妈为我做早餐。5点45分出家门,冬天的那个时候天还不亮,所以妈妈会送我一段路,等天渐亮时再返回去。

妈妈每天除了工作,想的就是该如何安排饮食给我补充营养。晚上,因为我要复习到11点半,所以妈妈也会在客厅坐着一直陪着我,不看电视怕吵到我,适时给我端杯热茶或牛奶。

妈妈如此为我操劳,我好心疼。可我知道,不管我怎么劝,她都不会听,只有等高考结束,我才能让妈妈好好休息。所以一直以来,我高考之后的愿望就是让妈妈安心塌实地好好睡一觉。而为了这个愿望,我也会全力以赴应战高考。

讨论提示

考生在拿到这个题目时,心里可能会一阵狂喜,因为在备战高考的“艰难”岁月里,自己曾无数次设想过高考结束之后的情景,所以你能滔滔不绝地说上一大堆话,但是要注意防止流水账似的表述,使整个话题内容过于简单而无意义,从而不能给受众留下什么印象。 怎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呢?这就要求你的观点要新颖独到或者立意深刻,给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

在表述时,首先说明你有什么愿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然后具体说这个愿望可行不可行,要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才能实现。注意做到主线明确,条理清楚。

实例4

讨论话题:你对坦率的认识

讨论示例

坦率是一种个性,具有这种个性的人说话做事喜欢直来直去,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不喜欢拐弯抹角。

现代社会,大家都习惯了相互无恶意的恭维和委婉的语气,而不喜欢直接的批评或是拒绝。因此坦率的人就显得与大环境有些格格不入。他们往往因为太过直接的处事方式而让人不容易接受,也因此容易得罪人。

我觉得在这样一个讲求温和处事的大环境下保持坦率的个性是一种勇气,不去迎合,不被众人的喜怒所磨平,依然是棱角鲜明,个性突出。

我追求坦率的个性,相信最真实的才最能持久。

讨论提示

题目很明确要你谈对坦率的认识,下面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思路。

首先要明确坦率的概念,回答你所理解的坦率是什么。坦率是一种性格,也可以说是一种个性,具有坦率个性的人说话做事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

接下来谈你怎么看待坦率,你觉得它好还是不好,为什么,这里可以举例说明。

一方面,有些人喜欢和坦率的人交朋友,因为坦率的人比较容易沟通,实实在在,虚假的成分少,与他们相处较简单轻松,没那么多顾虑。另一方面,现在大家都不太喜欢直接批评或是拒绝,往往都会选择用委婉的话语,而坦率的人因此就容易因说话直来直去,不去刻意避讳而让人听了不舒服,容易得罪人。

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注意条理清晰,语意明确,不要含混不清。

实例5

讨论话题:展现个性和团结协作的关系

讨论示例

众所周知,个体是集体中的个体,离开了集体也就无所谓个体;集体是个体间的集体,离开了个体也就无所谓集体。但集体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集体的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

首先,必须承认个体的能量是巨大的,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让个体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展现是非常必要的。当年蝉联NBA五连冠的公牛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就因为这个球队很好地发挥每个球员的个性——得分如探囊取物,助攻似闲庭信步,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篮球上帝——乔丹;能里能外技术全面,有身高有速度的全能战士——皮蓬;激情四射作风硬朗的篮板王——“大虫”罗德曼,等等。所有这些“个体”形象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正是他们在公牛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篮球天赋,展现自己的篮球才华,才使得公牛队无往不胜所向披靡。可见展现个性是一个团队成功的必备元素。

其次,必须要重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把个体的能量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兼容并蓄是一个团队成功的根基。迈克尔?乔丹无疑是当年公牛队的核心和灵魂,但是仅靠他的一人之力,要取得如此的辉煌也是不可能的。司职后卫的他深深地明白这一点,所以在队中他更多地起着一种穿针引线的连带作用,能让队友得分就不自己得分,能有更好的空位,就绝不自己勉强出手。在他的带领下,很多场次的比赛,每个队员的积极性和技战术特点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的球队才能过关斩将,在充满变数和挑战的NBA勇夺五连冠。迈克尔?乔丹曾经欣慰地说:“一名伟大的球星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让周围的队友变得更好。”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任何个性的展现都不能游离于集体之外,所谓的团体协作也不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的协作。个性是在集体范围之

论语句二章篇四
《形式语言第二章参考答案》

2.1回答下面的问题: (周期律 02282067)

(1)在文法中,终极符号和非终极符号各起什么作用?

 终结符号是一个文法所产生的语言中句子的中出现的字符,他决定了一个文法的产生语

言中字符的范围。

 非终结符号又叫做一个语法变量,它表示一个语法范畴,文法中每一个产生式的左部至

少要还有一个非终结符号,(二,三型文法要求更严,只允许左部为一个非终结符号)他是推导或归约的核心。

(2)文法的语法范畴有什么意义?开始符号所对应的语法范畴有什么特殊意义?

 文法的非终结符号A所对应的语法范畴代表着一个集合L(A),此集合由文法产生式

中关于A的产生式推导实现的

 开始符号所对应的语法范畴则为文法G = {V,T,P,S}所产生的语言L(G)

={w|wT且Sw}

(3)在文法中,除了的变量可以对应一个终极符号行的集合外,按照类似的对应方法,一个字符串也可以对应一个终极符号行集合,这个集合表达什么意义?

 字符串对应的终极符号行集合表示这个字符串所能推导到的终极字符串集合,为某个句

型的语言。

(4)文法中的归约和推导有什么不同?

 推导:文法G = {V,T,P,S},如果P,,(VT),则称在G中

推导出了。

 归约:文法G = {V,T,P,S},如果P,,(VT),则称在G中归

约到。

 这他们的定义,我个人理解两个概念从不同角度看待文法中的产生式,推导是自上而下

(从产生式的左边到右边),而归约是自下而上(从产生式的右边到左边),体现到具体实际中,如编译中语法分析时语法树的建立,递归下降,LL(1)等分析法采用自开始符号向下推导识别输入代码生成语法树,对应的LR(1),LALR等分析法则是采用自输入代码(相当于文法中语言的句子)自底向上归约到开始符号建立语法树,各有优劣。

(5)为什么要求定义语言的字母表上的语言为一个非空有穷集合?

 非空:根据字母表幂的定义:{},为字母表中0个字符组成的。这样,当字母

表中没有字符的情况,字母表也有一个元素,字母表为空就没有意义,而且,如果字母表为空,将无法定义其上的语言,使得理论体系不严密。

 有穷:我们将语言抽象成形式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有穷的表示无限的语言,在此基础上

我们才定义了字母表和语言,如果字母表为无穷的,他就违背了我们研究问题的初衷,这也使得研究失去意义

0****

(6)任意给定一个字母表,该字母表上的语言都具有有穷描述吗?为什么?

 错误,因为一个字母表上有不可数无穷多个语言,而有穷表示只可能是可数无穷多个,

又因为不可数无穷集和可数无穷集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存在这样的语言,他不存在有穷表示。

(7)请总结一下,在构造文法时,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 我们可以将其类比于软件工程中的概念:-)

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需求分析,我们需要知道需要构造的语言的特点,具体表现

形式,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通过一些特例提炼特点。

 其次,概要设计,将语言从具体中抽象到符号上,按照其特性将其划分类别。  再次,详细设计,将每一部分抽象的成果具体化,将所有细节符号化

 再次,编码,将详细设计的结果用文法符号的语言表示出来

 最后,测试,找出边缘数据,特殊数据进行测试。

(8)按照文法的乔姆斯基体系,文法被分为几类?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分为四类:

 文法G = {V,T,P,S},对应的L(G)则为0型文法或短语结果文法。

 如果对于P,均有成立,则称G为1型文法或上下文有关文法,

对应的L(G)称为1型语言。

 如果对于P,均有成立,且V成立,则称G为2型文法,或

上下文无关文法,对应的L(G)为2型语言。

 如果对于P,所有均有:Aw或AwB成立,其中

A,BV,wT,则称G为3型文法,或正则文法,对应的L(G)称3型语言。 

(9)什么叫左线性文法?什么叫右线性文法?什么叫线性文法

 文法G = {V,T,P,S},如果对于P,所有均有:Aw或AwBx

成立,A,BV,x,wT,则称G为线性文法。

 文法G = {V,T,P,S},如果对于P,所有均有:Aw或AwB

成立,其中A,BV,wT,则称G为右线性文法。

 文法G = {V,T,P,S},如果对于P,所有均有:Aw或ABw

成立,其中A,BV,wT,则称G为左线性文法。

(10)既然已经定义2-10中允许RL包含空语句,那么定理2-6和定理2-7还有什么意义? *

 此为定义与定理的区别,定义2-10是针对文法G是RG的情况下,定义其产生式加上

S后仍为RG,G的语言仍为RL,而定理2-6和定理2-7针对的前提条件是如果L为RL,他们都是通过定义2-10证明得到的,可以在以后的推论中直接应用的。 *******************************************************************************

2. 设L = { 0n | n ≥ 1 },试构造满足要求的文法G.

(1) G是RG.

(2) G是CFG, 但不是RG.

(3) G是CSG, 但不是CFG.

(4) G是短语结构文法,但不是CSG.

解答:

1:S→0|0S

2:S→0|0S|SS

3:S→0|0S|AS

AS→SA

AS→0A

0A→S0

0AS→00

4:S→0|0S|AS

AS→SA|ABB

ABB→AS

AB→A|ε

*******************************************************************************

3.设文法G的产生式集如下,试给出句子id+id*id的两个不同的推导和两个不同的归约 E→id|c|+E|-E|E+E|E-E|E*E|E/E|E**E|Fun(E) (褚颖娜 02282072) 推导:

(1)E=>E+E=>E+E*E=>E+E*id=> E+id*id=>id+id*id

(2)E=>E*E=>E*id=>E+E*id=>E+id*id=>id+id*id

归约:

(1)id+id*id<= E+id*id<= E+E*id<= E+E*E <=E+E<=E

(2)id+id*id<= E+id*id<= E+E*id<=E*id<= E*E<=E ******************************************************************************

2.4 设文法G的产生式集如下,试给出句子aaabbbccc的至少两个不同的推导和至少两个不同的归约 (02282081刘秋雯) bB→bb

CB→BC

bC→bc

cC→cc

解:推导一:

S→aBC|aSBC

aB→ab

S=>aSBC

=>aaSBCBC

=>aaaBCBCBC

=>aaabCBCBC

=>aaabBCCBC

=>aaabbCCBC

=>aaabbCBCC

=>aaabbBCCC

=>aaabbbCCC

=>aaabbbcCC

=>aaabbbccc

推导二:

S=>aSBC

=>aaSBCBC

=>aaaBCBCBC

=>aaaBBCCBC

=>aaaBBCBCC

=>aaabbCBCC

=>aaabbBCCC

=>aaabbbCCC

=>aaabbbcCC

=>aaabbbccc

归约一、归约二分别为推导一和推导二的逆过程

******************************************************************************* 5 句子abeebbeeba的一个推导如下: (陈伟芳 学号??) S=>aAa 使用产生式SaAa

=>aSSa 使用产生式ASS

=>abAbSa 使用产生式SbAb

=>abSSbSa 使用产生式ASS

=>abeSbSa 使用产生式Se

=>abeebSa 使用产生式Se

=>abeebbAba 使用产生式SbAb

=>abeebbSSba 使用产生式ASS

=>abeebbeSba 使用产生式Se

=>abeebbeeba 使用产生式Se

不能给出abeebbeeb的归约,因为由文法G中产生式推出的句子只有三种情况:头尾都是a,头尾都是b,或者只有一个e,而abeebbeeb上面三个条件都不符合,所以它不是文法G的一个句子,当然也就不能给出它的一个归约了。*******************************************************************************

2.6 设文法G的产生式集如下,请给出G的每个语法范畴代表的集合.

S→aSa|aaSaa|aAa

A→bA|bbbA|bB

B→cB|cC

C→ccC|DD

D→dD|d

解:

set(D)={d}+

2nm set(C)={ c d|m≥2 n≥0}

set(B)={ c n d m |m≥2 n≥1}

pnmset(A)={ bcd | p≥1, m≥2, n≥1}

set(S)={ aqbpcndmaq| p≥1 ,m≥2, n≥1, q≥1}

*******************************************************************************

7.给定如下文法,请用自然语言描述它们定义的语言。 (吴贤珺 02282047) ⑴ A→aaA│aaB

B→Bcc│D#cc

D→bbbD│#

解:该语言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偶数个a(至少有两个),第二部分是3的倍数个b(可以是0个),第三部分是两个“#”号,第四部分是偶数个c(至少有两个)。 ⑵ A→0B│1B│2B

B→0C│1C│2C

C→0D│1D│2D│0│1│2

D→0B│1B│2B

解:该语言的句子是字母表∑={0,1,2}上所有长度为3的倍数的字符串,且非空。 ⑶ A→0B│1B│2B

B→0C│1B│2B

C→0E│1D│2D│0│1│2

D→0C│1B│2B

E→0E│1D│2D│0│1│2

解:观察发现C和E所对应产生式右部是相同的。所以将文法化简成如下的形式:

A→0B│1B│2B

B→0C│1B│2B

C→0C│1D│2D│0│1│2

D→0C│1B│2B

作出状态图如下:

D

可以看出从初始状态A到终态F,至少要经过A→B→C→F的过程,所以字符串的长

度至少为3。而且,到F只能经过C,如果到达C后走其它的路径,那么所经过的弧上

论语句二章篇五
《第二章句子》

论语句二章篇六
《第二章 新闻评论中的观点》

论语句二章篇七
《第二章 文学与语言》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放弃句子

最新成考报名

  • 朗读手册中的经典语句
  • 2020年建军节致敬抗洪救灾英雄的句子80句
  • 抗洪救灾横幅宣传语80句
  • 有关安全教育的句子段落
  • 高温防汛标语80句
  • 抗击疫情暖心金句100例
  • 关于战胜疫情经典金句
  • 防控疫情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