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茶句子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5    阅读:

茶句子篇一
《茶诗句文档

关于茶的诗词经典收藏(转)

2009-07-06 13:47:27 来自: 林奇

1、茶 诗

中国的诗歌艺术宝库,其丰富多彩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茶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分支,虽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歌典籍中茶诗所占比例非常小,但是在艺术成就上却美不胜收,不少篇什至今脍炙人口。

据统计,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就有七首诗写到了茶,孔夫子曾说过学诗可以多识草木之名,茶在《诗经》里,就是作为众多植物中的一种出现的。真正就茶咏茶,而不是顺带言及茶者的茶诗,始见于魏晋南北朝,全盛于唐,此后宋朝达到第二个辉煌巅峰,元明清民国以至于今,都代有佳作,茶诗总量不可胜数。

在茶诗中最著名的可能是陆羽的《六羡歌》:“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此诗甚美,不过,它也是最多被误解误读的,当代不少人在书中文中写到它,都认为是在夸西江水好。然而,用中学生分析课文的路数来解读,会发现此诗的主题其实并不是赞美西江水,而是最后落在了竟陵城上。而这样一来,它就好象与茶或用来泡茶的水没什么关系了,只不过是茶圣的诗而已。有学者考证说此诗是陆羽悼念他故乡师傅之作,我觉得这一解释还合理一些。不过,中国古诗素来讲“诗无达诂”,没有必要太较真。茶在唐宋即已普及,茶文化的繁荣是在诗文巨匠们的直接参与支持下才出现的。从李白到苏轼,很多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大诗人,都留下了茶诗作品。

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与宗教特别是佛家有不解之缘,因此茶诗中往往有禅味。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就是极好的例子:“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

助茶香?”

闲情逸趣最宜入诗白居易的《两碗茶》写得好:“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读此诗,我们发现唐朝的日常生活习惯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的苏东坡写了大量茶诗,在他的词作中也多有咏茶佳句,如“且将新火试新茶”。高产的诗人陆游茶诗也不少,他的“晴窗细乳戏分茶”是广被称引的名句。

中男茶诗是传统文化宝藏,编选古代茶诗选,也就成为近些年不少出版社的选题。据我在坊间所见,这类读本,销路都很好,因为茶诗本身是闲来消遣的极好文字,颇堪品味。套用黄庭坚的《茶词》名句,是“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自打白话诗出现后,似乎茶与诗的血脉关系一下子就断绝了。也许是我孤陋,但是确实没读到过能称得上是诗的白话茶诗,倒是相当多的现代当代诗人留下了用旧体诗写茶的佳句,比如周作人的“请到寒舍喝苦茶”,毛泽东的“饮茶粤海未能忘”等等。当代人的茶诗,可作经典来读的是赵朴初的“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斯人斯作,的确是茶禅一味的最好注解。

2、茶诗妙句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佚名)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 (魏时敏) 卧云歌德,对雨著“茶经”。 (詹同) 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 (杨基) 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 (杨基) 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 (德祥) 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 (唐寅) 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 (文征明) 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 (浦瑾) 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孙一元) 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 (吴兆) 幽人采摘日当午,黄鸟流歌声正长。 (佚名) 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 (蓝仁) 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潘允哲) 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 (周杏村) 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 (选自《金瓶梅》) 风流茶说合,洒是色媒人。 (选自《金瓶梅》) 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 (杨万里) 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苏轼)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杜耒)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苏轼)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苏轼)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同)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 (苏轼) 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陆游) 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 (陆游) 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 (陆游) 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 (陆游)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范仲淹) 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 (苏轼)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林逋) 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 (陈选) 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 (陆游)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范仲淹) 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梅尧臣) 样叠鱼鳞碎,香分雀舌鲜。 (佚名) 绿甲蝉膏泛,红丁蟹眼遮。 (佚名) 舌本芳频漱,头纲味最佳。 (佚名) 瀹泉尝玉茗,泼乳试金瓯。 (佚名) 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 (黄庭坚)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佚名) 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 (佚名) 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 (佚名)

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 (佚名)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佚名) 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动九天风。 (黄镇成) 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 (韩奕) 入社陶公宁止洒,品泉陆子解煎茶。 (韩奕) 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耶律楚材) 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 (张可久) 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 (张可久) 乘兴诗人棹,新烹学士茶。 (张可久) 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 (张可久)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郑板桥镇江焦山吸江楼) 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一楼。 (何绍基) 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 (崔道融) 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葛长庚)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郑板桥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与大臣联) 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 (张鳌)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郑板桥) 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冼玉清) 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王师俭) 润畦舒茶甲,暧树拆花***。 (黄遵宪) 、 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 (张延济)

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人窑。 (郑板桥)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郑板桥) 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郑板桥)

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郑板桥)

句子篇二
《茶诗句》

心随流水去,身与白云闲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已点上时春幽借山头云雾质,香分岩面蕙兰魂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 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 咄彼蓬瀛侣,无乃贵流霞。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群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篆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 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可知花蕊清冷味,须是眠云跋石人。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 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 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 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觜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

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山僧后檐茶数从,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楚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触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诗天。

句子篇三
《茶话》

茶句子篇四
《千古茶话》

千古茶话 杜福祥 说起中国的茶文化,茶对人类的伟大贡献,确实不是区区几万字所能包容的。因为中华 民族有关茶的文献记载可谓汗牛充栋, 当代有关茶的百万字以上的巨著也有多部, 至于小部 头的各种文字的关于茶叶著述则不胜枚举。 所以本文的茶话只不过是茶文化之海中的几粒贝 壳而已。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茶叶 (一)茶叶的起源与流行 中国是茶的故乡。那么,我们的先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呢? 这是许多考古学家也难以回答清楚的问题。 因为茶叶先于文字问世, 当在四五千年之前。 不过,中华民族公认“神农氏”是茶的开发者。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 ” 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和真实历史很难分得清。一个人一日遍尝百草是不可能的,但“神农” 这位中华民族农业和医药的开拓者发现了茶叶的保健功用则是确定无疑的。 神农时代约在公 元前 2737 至公元前 2697 年,因此,中国人饮茶的历史约有 5000 年。 到周代时,人们不但饮茶,王室里还有专门“掌茶”的官员,专门负责宫廷饮茶事宜。 有学者认为, 我国西南是我国最早饮茶的地区, 因清初著名历史学家顾炎武经考证后得出结 论:“秦人取蜀,始知茗饮事。 ”确实,早在 2000 多年前,四川的大小城市已有茶市了。西 汉王褒《童约》是流传下来的珍贵史料,其中即有“武阳买茶”等茶事记载,武阳即今四川 彭山县双江镇。连这小小的乡镇也有茶市,说明当时四川的饮茶之风已遍及民间。秦统一中 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饮茶地域也不断北移扩大。但对于我国北方人来说,茶仍是奢侈 之物。这可从《赵飞燕别传》中略见一二:西汉成帝死后,皇后赵飞燕做梦梦见了成帝,成 帝赐给她茶,但遭到群臣的反对,说她过失太大,无资格饮此茶。可见汉代时茶在皇宫中也 是稀罕物。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佛教的传入,均促进了茶饮的不断普及。不 过, 神农氏们所饮之茶, 乃至汉成帝所饮之茶与今日您所品之香茗是有很大差别的。 “茶” 就是 这一文字在先秦还没有,当时称“茶”为“荼” 。先秦古籍《尔雅》载“,苦荼。 ”即指茶。 “荼”有两音,一与“茶”同音。后来出于读写用的方便,方通用“茶”字。 (二) “贡茶”与“榷茶” 因古代时茶为珍贵之品,茶成为进献帝王的贡品也就 顺理成章了———就是今天,将 名茶作为高雅礼品者也大有人在呢。 我国贡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代。据记载,周武王伐纣得胜,君临天下,地处西南的 巴蜀诸侯国来贺时,奉献的礼物中即有茶叶。汉代以来,茶贡亦一脉相承。到唐

宋代时,贡 茶之盛可谓登峰造极。唐代时,仅制贡茶的州郡即多达 20 多个。顾诸、蕲阳、蒙山、寿阳、 宜兴、碧洞、衡山等等地方每年皆为贡茶而上下忙碌。有的成立专门的贡茶院,连寺庙里的 和尚们也要忙得手脚朝天呢。如浙江的顾渚贡茶院,最多时有“役工三万人” ,常年从事制 茶的“工匠千余人” 。宋代皇帝还向产茶区派遣“特使” ,督办贡茶,品评贡茶。到明清时, 办贡茶的地方几乎遍及南方各省。贡茶大都由地方官亲自督办,采摘、加工、包装一应事项 均可谓精益求精。有的贡茶还专门让佛门弟子采制,以示洁净。如著名的蒙顶贡茶即由地方 官署监督当地寺僧制作,且极为仔细:“每贡仙茶,正片贮两银瓶,陪茶两银瓶,菱角弯茶 两银瓶,颗子茶大小十八锡瓶。皆盛以木箱,黄缣丹印封之。临发,县官卜吉,朝服叩阙, 选吏解赴布政司投贡房。 ” 贡茶曾使许多人累弯了腰,而“榷茶制”却给封建朝廷带来了丰厚的税收。唐代统治者为了 全面控制茶叶产销,在唐文宗时颁布了“榷茶制” ,即由官方对茶叶实行专营,禁止私人贩 运。后因遭到部分官民的激烈反对而中止,直到宋代此制度方得以施行,并获得巨大利益。 据记载,宋代每年官营茶叶达 766870 公斤,收入达 109 万贯。元、明、清三代一直推行茶 叶官营,直到清咸丰年间方改为以税代专营,茶这一古老的商品方得以自由经营。 (三) “茶圣”与《茶经》 说起中国的茶文化,不能不说说在人类茶文化历史上曾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有“茶圣”美 誉的陆羽和他那对后世及中外均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专著———《茶经》 。 这位伟大的茶叶专家的出身也颇具传奇色彩:那是公元 729 年的一天,有位叫智积的和尚化 缘归来,走在河堤上,忽听路旁草丛中传来婴儿的啼哭声,他循声过去一看,竟是一个被弃 的男婴在啼哭。素以慈悲为怀的智积便将婴儿抱回寺中抚养。后来智积用《易经》占卜,拈 到“蹇”和“渐”两个卦,后面的卦辞是“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 ,于是即将此弃儿以 陆为姓,以羽为名,字鸿渐。智积和尚好饮茶,陆羽稍大后便常为智积采茶、煮茶,并渐渐 善于制茶、煎茶、品茶。 《记异录》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因智积嗜茶,陆羽善煮茶,后来智 积非陆羽煮的茶不饮。后来陆羽出游数年,智积便不再饮茶。一次,唐代宗闻知此事,便召 智积进宫,并命宫中专事煎茶高手煮茶请智积品评,想试试这位大和尚的品茶水平,谁知智 积端起茶只饮了一口,便轻轻摇摇头,放下了茶杯。意思是与陆羽所煮之茶不能相比。代宗 不信, 便秘密请来陆羽,再请智

积,然后让陆羽暗中煮茶, 请智积品茶。那智积只饮了一口, 便高兴地说:“这真像陆羽煮的茶啊!”至此,代宗才对陆羽的煮茶功夫和智积的品茶本领深 信不疑。 公元 755—757 年,陆羽为避“安史之乱” ,辗转来到浙江苕溪,隐居寺院。他遍访周围 数省的茶区,广泛研究茶事。唐代诗人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一诗便是陆羽此时活 动的真实写照:“采茶非采,远远上层。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 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如泛碗花?”陆羽晚年则闭门著书,写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最权 威的茶叶专著———《茶经》 。此书分上、中、下三卷,内容包括有关茶的源、具、造、器、 煮、饮、 出、略、 图等十方面的丰富资料, 为茶文化的发展和茶叶的开发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江南的许多茶农、茶商家中还专门供奉陆羽的神像和牌位,四时 祭祀。后人尊其为“茶圣”“茶神” 、 ,也足见其在中国茶文化方面的影响和伟大贡献。 (四)饮茶方法的演变 对茶的饮用法,人们并不陌生,但您知道古人饮的茶是什么样吗?自茶叶问世的四五千 年来,随着我国制茶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饮茶方法曾发生多次演变。 在神农氏时代及其后来的一段时期内, 由于生产力低下, 我国的先民采茶多是为了填饱肚子 或医治病患,一般是直接用其鲜叶煮,谈不上去欣赏茶叶的色香味之类。但人们煎茶饮汁祛 病,已将茶与食有所区分, 以茶保健祛病, 或作为祭祀品, 可以说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 从 先秦到两汉, 茶叶则从药物渐渐转变为保健饮料, 人们或用其鲜叶, 或用其晒干制成的茶末, “煮作羹饮” ,有的还要加上一些有香味的菜、草或葱、姜、盐、橘皮、薄荷、酥椒、粟米 之类。这种饮法到唐代时仍有沿用。从煮饮鲜叶到煮饮晒干的茶叶末,这是饮茶史上的一大 进步,也保证了人们可一年四季均有茶饮。 茶叶由煮饮到泡饮,从饮干茶末到泡饮制成的茶饼,这是我国饮茶历史的又一大进步。 大约在汉末三国前后,我国已出现“茶饼” 。三国魏人张揖《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 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若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 橘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但陆羽对这种饮茶法颇有异议,他认为煮茶加调料之汤 汁犹如倒在沟里的污水。 说明单煮茶末茶饼、 泡饮茶叶和加调料煮饮三种饮茶法到唐代时仍 同时存在。但人们已开始珍视茶本身的色、香、味了。特别是唐代发明的蒸青制茶法,为冲 泡全叶茶创造了条件,使饮茶方式发生

了根本性转变。 到宋代时,不加任何佐料的冲泡饮茶法已很普及了。明清时代,炒青绿茶逐渐代替了蒸 青绿茶,因揉捻较重,茶汁挤出,干凝叶表,冲以沸水,茶味易溶出,其色、香、味均非前 人之茶可比了,此法并一直沿袭到今天。 袋泡茶的出现也可谓是饮茶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于 1904 年出现在德国,但直到 1940 由于低热封袋的出现,方得以大规模进入市场。到 20 世纪 80 年代,又出现了速溶茶。此茶 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其茶汤远不如用传统茶叶泡出的汤香味浓,故发展缓慢。到 1996 年仅 有 8 个国家生产,总销量仅 3600 吨,相当于世界茶叶总产量的 0.5%。20 世纪末,罐装即 饮茶问世,成为发展最快的茶饮料。 如今,茶叶市场上可谓种类繁多,异彩纷呈,任何口味的饮茶者均可在市场上买到称心 如意的茶叶。 (五)品茶与斗茶 品茶与斗茶是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说来也颇有情趣。 品茶曾经是封建社会里区分俗民与雅士的一条标准。 当年周公以茶代酒宴请八百诸侯的 传说,曾成为多少开明帝王和士大夫的楷模。许多人将饮茶、品茶作为修身养性和陶冶情操 的一种方式。唐代刘贞亮对此曾有精辟之论:“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 茶除病气,以茶 温馨典雅的茶室一角 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国茶之妙 尽在其中。 文人雅士相聚,吟诗也好,作画也罢,都少不了一杯陡增情趣的清茶。唐代时,这些上流社 会人士,每得好茶,无不视为一大快事,常邀朋友相聚,一道品评。久而久之,品茶便成了 这些人的社会活动之一,品茶也就成了唐代的社会风气。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 等多少文坛泰斗都是茶的崇拜者,他们饮茶、品茶、咏茶、颂茶,为后人留下了多少关于茶 的名诗佳句,乃至美丽的传说,为茶文化增添了多少色彩。 斗茶则是品茶、评茶的发展,亦起于唐,而兴于宋。宋代时,斗茶不但盛行于士大夫, 连皇帝也乐此不疲。宋徽宗则是帝王中的典型,他的《大观茶论》颇能说明问题:“天下之 士励志清白, 竟为闲暇修索之玩, 莫不碎玉锵金, 啜英咀华, 较筐箧之精, 争鉴裁之别。 从 ” 宋代一些大文人的斗茶诗中更可见当时斗茶风之一斑。如范仲淹《斗茶歌》云:“其间品第 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苏轼诗曰:“武夷溪边粟粒 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诗中的丁、蔡是指先后任福建 漕使的丁谓、蔡襄,二人为了博得皇上欢心,争相斗品武夷茶。当时的不少

贡茶都是经斗茶 得胜而成为贡品,身价百倍的。可见贡茶对斗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斗 茶也从另一面促进了我国在选择茶树品种、采摘方法、制茶工艺等方面的进步,为中华茶文 化园地增添了一朵艳丽的奇葩。 (六)古代名人茶趣 在中国茶文化的百花园中, 许许多多有关茶与名人的趣事如装扮香花的碧叶, 为这花园 凭添了许多美色。这里我们仅拾片叶以饷读者。 陆羽鉴水如神:唐代的湖州刺使李季卿上任时,途中巧遇陆羽,便同舟而行,与陆羽舟 中品茗,是何等惬意。于是船过扬子驿时,李按陆羽的要求吩咐兵士取江中的南濡(江水在 此分为三流:南、北、中三濡)之水。兵士取回水,陆羽一看便说:这不是南濡水,似江边之 水。兵士一听,大吃一惊。只好以实相告:取来南濡水后,因江流甚急,舟行不稳,瓮中水 洒了一半,便在江边添了水。同舟人一听,无不对陆羽辨水神功赞叹不已。 苏东坡的“水符”: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颇讲究饮茶之道。他对泡茶之水也很有研究, 相传他在宜兴蜀山居住时, 最喜用画溪中段水泡茶, 常让书童去担水。 一次因书童路上贪玩, 来不及去中段取水,便在画溪下游打了一担水挑了回来。苏东坡泡好茶,只喝了一口,便发 现这不是画溪中段之水。叫过书童一问,方明真象。于是苏轼就按调兵遣将的虎符方式,用 竹片做成“水符” ,一半给书童,另一半则交给画溪中段渡口的船家。书童每次去担水,要 用自己的一半换回船家手中的另一半,才算完成任务。从此苏轼即可稳用好水泡茶了。 王 安石泡茶验水: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欲用瞿塘中峡之水泡阳羡茶医治小疾,恰好苏东 坡被贬黄州,苏回四川老家要经过三峡,王安石便托苏轼回来时经过三峡,请他务必带些中 峡水回来。谁知苏轼船过三峡时因忘情山水,直到船至下峡后才忽然想起王的嘱托,但江流 湍急,船回返困难,只好取了一瓮下峡之水。后来王安石接过水泡茶后,对苏东坡说:“东 坡兄,此乃下峡之水也。上峡水急,下峡水缓,惟中峡水适中,最宜泡茶也。 ”苏东坡只好 以实相告,二人相对大笑。 乾隆称泉选水:古今讲究饮茶者无不讲究用水。正如张源《茶录》所云:“茶者水之神, 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莫窥其体。 ”清乾隆皇帝也是颇讲品茶论水者。为觅 天下好水,他特用银斗称天下名泉,以选“真水” ,并亲撰《御制天下第一泉记》 ,立碑刻石。 他称量的结果是:“京师玉泉之水斗重一两,塞上伊逊河之水斗重一两,济南之珍珠泉斗重 一两二厘,扬子江金山泉斗重一两三厘;则较之玉

茶句子篇五
《功夫茶话之-茶僧》

功夫茶话之-茶僧

茶与僧有着先天的血缘关系。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由佛教僧侣缔造的,开山鼻祖陆羽就是寺庙出身。日本茶道也是由到中国进修的日本僧侣从大陆继承去的衣钵,所以日本的茶道从根子上就有先天性的禅味。

“茶禅一味”,是茶人们挂在嘴边的常谈,它的意思是,茶的味道之中,包含着禅理,而禅的境界与精神实质,又充满着茶味。总之,茶与禅,都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幽静、苦涩、缥缈。

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出好茶,自古茶就与僧侣结下不解之缘。四川的蒙顶茶,就是和尚手植的。由僧侣或寺院培植创制的名茶,在中国名茶中占有重要位置,且为数众多,开化龙顶、普陀佛茶、黄山毛峰,简直不胜枚举。

僧侣之所以尚茶,是因为茶的功用,对于礼佛念经有益,茶可提神,可清心,可消睡。同时,大概也只有僧侣,才有足够的时间细细地品茶,从容地讲究茶道,依我揣测,现在颇为流行的以茶代酒的宴饮风气,恐怕也是缘出佛门。另外,茶树既可绿化美化寺院外的环境,又能利用山地,所产茶叶在满足自用外,一方面可用来招待香客,另一方面可对寺院收入不无小补,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从现代的角度看,茶有至味,是禁欲苦修的僧人仅有的感官享受之一。茶给清静的出家生涯,增添了难得的滋味。赵州和尚的口头禅“吃茶去”,所指究竟为何,一直无解。不过,我们可以咂摸出,这三个字中确实大有禅机。

国内茶与佛教的关系,解放后越来越淡。除了极个别地方以外,茶和僧侣已经不再有多么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种茶、产茶、品茶方面,如今很少能找到现实中还有哪处寺院的高僧仍然以茶为业。

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传统,毕竟有着强大的惯性,至少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集体潜意识中,茶和僧还是联在一起的。因此,这两年,“茶禅一味”的书法作品,在茶馆中就处处可见。业茶者的文化定位与包装,也就有意无意地向佛教借势。

茶句子篇六
《茶话两则》

茶句子篇七
《茶季话茶话心语》

茶季话茶话心语

沈志成

又到新茶上市季节,又闻新茶说旧语,茶叶之中上品是进贡用茶,古之称送进皇宫给皇上及大臣享用的茶。可以肯定,作为贡茶从鲜叶选料上和加工工艺上一定是很讲究,要求很高的,不知是人性的阿谀逢迎,还是送礼茶者为邀功请赏。于是说:此茶是未成年少女用嘴唇从茶树上采摘,藏于胸前,慢慢焐制成,形成具有独特醇香奶香之味的贡茶,足见其之珍贵。

我不知古代或往日是不是真有其事,但从我这些年从事茶叶生产来看,一方面也许是人们的臆想,投闻之者所好,二是在无视茶叶生产者艰辛劳苦而处心邀功拍马之能事。

茶农采摘茶叶是非常辛苦劳累的,漫山遍野茶园,山顶、悬崖、丛林里都留下她们足迹,当今,采茶的更多的是老大妈们,少妇,美女孩极少,偶尔能见,那可能也是为摄像而安排的,当然,在古代或往日的以前因社会制度和社会分工不同,少妇、美女孩采茶的应该还是有很多的。采摘嫩芽是加工好茶的首要关键,前些日在茶园,一位采茶的老大妈跟我说“茶芽都未生长出来,手都采肿,芽也掐断了。,我一看,真的芽叶破损不完整,可见,”

要采摘完好的芽叶大多数老大妈是不行的,也很难加工出上品的茶来。以前的以前则不同,女人或女孩也不能象现代人一样能外出工作或打工,只能在家操持家务,干点农活了,采茶做茶也是她们农活的一部分,那时女孩子成家早,十七八岁女孩可能是妈

妈了,可以想象也只有这些年轻的妈妈或孩子“十指尖尖”才能采到完好的芽叶,才能有制作上品茶的原料了。十七八岁的姑娘采茶也不能为不实,但臆想用嘴唇采茶那就玄乎了。

上品茶叶加工工艺非常重要,如今,茶叶加工更多的通过机

械加工来完成相应的制作工艺的,不象以前更多是靠手工工艺来完成。这就造成现代的茶叶没有以前的味了,一般绿茶加工经历鲜叶杀青---揉捻---做型---烘干几个工序,整个过程中现代机械就容易得多了,但以前的以前,每一道工序都很复杂,生产者完成每道工序都很劳累,高温,长时间体力劳作汗流满面,汗流浃背,挥汗如雨都有之,也不乏有女孩的体香或年轻妈妈的奶香味溢出,茶叶内还含有萜烯类和棕榈酸类物质能吸收各种异味,在形成成品茶叶的过程中也对此味情有独钟,兼收并蓄,于是,形成这一独特的茶香是一定存在的。

十七八岁的女孩采茶是有的,具有奶体香味的独特茶叶是有

的。但这也是艰辛之味,劳苦之味,是最底层的味道。这味道也不是达官贵族所能真正品味得到的,若是黛玉或妙玉一样的美女来采摘、来生产是做不出来这样香味道的茶来,她们只不过是拿

着成化窑的杯子,用往年梅花上的积雪化水来泡六安茶而已!

2015年4月20日星期一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有意思的词句

最新成考报名

  • 朗读手册中的经典语句
  • 2020年建军节致敬抗洪救灾英雄的句子80句
  • 抗洪救灾横幅宣传语80句
  • 有关安全教育的句子段落
  • 高温防汛标语80句
  • 抗击疫情暖心金句100例
  • 关于战胜疫情经典金句
  • 防控疫情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