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描写蜡烛的句子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5    阅读:

描写蜡烛的句子篇一
《唐诗有关蜡烛描写的诗句》

有关蜡烛描写的诗句:

《无题》“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

《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银河吹笙》“月榭故香因雨发,风怜残烛隔霜清。”

《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依树沉眼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处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板桥小别》“求仙欲上鲜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和孙林韦蟾孙省咏》“屏风临烛钟,捍拔倚香

《冬》“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

《明日》“天上参旗过,人间烛焰销。”

《槿花二首》“烧兰才做烛,劈锦不成书。”

《曲池》“迎忧急鼓疏钟断,分隔林灯灭烛时。

从来此地黄昏散,未信河梁是别离。”

《牡丹》“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烛可待熏。”

“蜡烛”在其他唐朝诗人中的应用:

杜牧 :《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盈小扇扑流萤。”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王建:《华清宫感旧》“前明照罗衫泪,马上风吹蜡烛灭。”

《长门烛》“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

白居易 :《夜归》“归来未放笙歌散,画缄门开蜡烛红。”

《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兼酬所赠》“红蜡烛前明似昼,清毡帐里暖如春。” 韩陓 :《寒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温庭筠 :《晚坐寄友人》“遗簪可惜三秋白,蜡烛犹残一村红。”

有关于黄昏的描写:

《代赠二首》“楼上黄昏欲望休,玉带横绝月中钩。”

《北青萝》“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楚泽》“夕阳归路后,霜野物声干.”

《楚吟》“楚天长短黄昏雨 宋玉无愁亦自愁。”

《天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无题》“摆到荣回入暮霞,斑距嘶断七香车。”

《隋宫》“雨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幕鸦。”

《桂林路中作》“池暖五秋色,江晴有暮鸦。”

《访隐者不遇》“沧江白日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柳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秋。”

《菊》“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题鸦》“眼沙卧水自成群,曲岸残阳浦云。”

《青陵台》“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郿坞抵陈仓,此地忌黄昏。”

“黄昏”在其他唐朝诗人中的应用:

杜牧的《宫词二首》:“银钥却收金锁台,月明花落又黄昏。” 陆龟蒙《和袭美悼鹤》:“争奈野鸭无数健,黄昏来占日栖枝。”

杜甫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白居易《暮立》“黄昏独立佛屋前,满地槐花满树蝉。” 杜牧 《鸦》“犹犹复翩翩,黄昏扬冷烟。”

杜牧《归葵》“长是江楼便伊健,黄昏犹待倚栏杆。”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仇。”

描写蜡烛的句子篇二
《蜡烛》

描写蜡烛的句子篇三
《蜡烛》

描写蜡烛的句子篇四
《3、蜡烛》

描写蜡烛的句子篇五
《《蜡烛》》

描写蜡烛的句子篇六
《《蜡烛》说课材料》

《蜡烛》说课材料

我今天要说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蜡烛》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A理解、掌握“佛晓、瓦砾、地窖、匍匐、鞠躬、颤巍巍”等词语;B理解文中“蜡烛”的内涵,学习用细节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2)过程方法:A把握记叙的要素,由浅入深地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B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朴实的语言揣摩平淡却震撼人心灵的细节。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教学重点:感受朴实语言的力量,探究细节刻画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那位垂老的母亲和已死的军人的万世不朽的生命力,欣赏这写实的战地通讯的悲壮意境。

二.设计说明:

总体理念;A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B做到三个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听说与读写相结合、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设计思路:导学助学→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人物赏析→质疑研讨→情感升华

三.教学流程:

(一)诗情画意导入,燃亮心中烛火

大诗人李商隐有一名句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写的是蜡烛,唱的却是伤感。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笔下也有烛火,我们来体会一下,那是伤感还是幸福。

(二)作者、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字词学习、预习检查

1、关于作者: 2、关于文学常识:

3、关于写作背景: 4、关于字词:

5、预习检查

设计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上知识让学生对作者、作品、背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这些知识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对照学案可以加深学生的了解。字词、预习检查主要是看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记叙文

六要素即是对学过知识的复习,同时也是对课文主题的一个梳理。

三、自由精读,品位细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并且把自己最深刻而真切的感悟以评注的形式写下来,10分钟后大家交流。

1、关于动作描写——

三次写“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

三次写“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2、关于环境描写——找出文章描写环境的句子,想想看,它的作用是什么?

3、关于蜡烛——找出文章中描写蜡烛的句子,想想看写蜡烛的作用是什么?烛光有什么象征意义?

4、关于黑围巾——找出文中描写黑色围巾的句子,想想看,反复描写黑色的大围巾对表现主旨,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作者正是通过动作描写、环境描写、以及蜡烛、黑围巾这两个道具彰显文章的感染力,虽然作者没有一句评判的语言,老妇人没有一句感人至深的话语,但文章给人的视觉冲击、想象空间却足够大、足够强!

四、问题探究:

全班集体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探究最后一段的含义:对文章主题的升华,使学生了解正义战争必胜的原因所在。

五、小结:

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感情

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细节的描写——蜡烛、炮火、黑围巾

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再一次对文章的梳理,加深学生影响。

本文教学采用导学案的模式。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生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设想是这样,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可能会有偏差,我们实际上一边研讨、一边实践、一边整改,请各位评委给予指导意见!

谢谢!

描写蜡烛的句子篇七
《蜡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蜡烛》教学设计

南乐县城关镇初级中学 郑战强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进一步学习人物的塑造方法,并训练初步赏析人物的能力。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教学方法:

由于本文是一篇阅读课文,在扫清阅读障碍以后,可充分让学生自读课文,精读细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互动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课前可让学生查找关于“二战”背景的资料或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引入,激趣反问:

诗人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距成灰泪始干”,写出了蜡烛的奉献精神;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蜡烛的善解人意;同样的蜡烛,而在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笔下却成了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想知道为什么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炮火纷飞的战场,去感受那鲜为人知的故事对我们心灵产生的巨大震撼吧。

二、初读课文记录疑问,整体感知

1、预习检测 注音

瓦砾(lì )地窖(jiào)匍匐(púfú)颤巍巍(chàn)拂晓(fú)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匍匐:爬行

精疲力竭:精神、力气消耗已尽,形容非常疲劳。

颤巍巍:震颤而动作不准确的样子。

肃 穆:严肃而安静。

3、记录问题并交流:

作者为何要用蜡烛做标题?

4、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1)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三、生生、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

1、找出课文中对炮火的描写并说明作用。

2、找出对老妇人围巾的描写,并说明这样描写的意图。

3、找出对老妇人动作的细节描写,这样的动作体现出老妇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4、找出课文中对蜡烛的描写,并分析描写的内涵。

5、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6、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7.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8.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学生合作交流,逐一明确。

1、本文在写环境时,最突出的就是德国人的炮火,达十处之多,但是并没有重复的。如“德国人又开炮了”,“德国人还在开炮”,“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这样写突出了环境的险恶,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不仅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更表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课文写围巾中的句子有“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把她的黑色大围

巾接直了”、“黑色的大围巾”表示沉痛衷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血肉情谊。

3、老妇人不顾敌人的“炮弹纷纷”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他那里去,她不顾自己“太衰老”的身体,、“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而是“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走到苏联士兵的身边;她用力把那尸首翻过来“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静静地”坐了“一小时”、“也许两个小时”;为了掩埋士兵的尸首,老妇人找到一个炮弹坑,“用手掌”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一共不到十步”的路程,她“不得不”休息三次;在掩埋士兵之前,“她跪在死者身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她用自己的双手“一捧一捧”地摊起了一个“名副其实”坟堆;特别是老妇人拿出珍藏了45年一直舍不得用的喜烛,点燃在烈士的坟堆上,为了不让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她还找到一小片带锈的洋铁,“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皮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当第一支蜡烛快要点完时,老妇人又点燃一支新的蜡烛。在整个过程中,她没有说过一句话,全是在默默之中完成的。看到这里,一个高大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树立起来。对于一个异国的士兵,老妇人象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爱的那么深,那么切,早已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4、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但是有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把蜡烛点燃,“蜡烛快点完了,灯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坟头。

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环境,特殊氛围里,反复描写蜡烛有特殊的意义。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事件感人、人物感人(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出蜡烛等细节)

6、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事件感人的因素: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7、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8、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和心理)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

四、总结升华,再次深问

1、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2、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3、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

义。老妇人把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从而自然地揭示了主旨: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五、 跟进练习,不留“遗问”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拂( )晓 瓦砾( ) 地窖( )

鞠( )躬 颤( )巍巍 更( )夫

2、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________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________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________了,但是它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________。

A.耸立闪耀 淹没 闪烁B.耸立闪烁 埋没 闪耀

C.矗立闪耀 埋没 闪烁D.矗立闪烁 淹没 闪耀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说说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点将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1) 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妇人动作的一系列动词,并体会它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写炮弹炸裂声,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试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①句为什么比第②句好。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朗读手册中的经典语句
  • 2020年建军节致敬抗洪救灾英雄的句子80句
  • 抗洪救灾横幅宣传语80句
  • 有关安全教育的句子段落
  • 高温防汛标语80句
  • 抗击疫情暖心金句100例
  • 关于战胜疫情经典金句
  • 防控疫情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