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设文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6    阅读:

设文句篇一
《语言之美》

锤炼词语篇

而要写出优美的语言,需要从锤炼词语入手。 锤炼词语第一关:追求词语的“雕塑感”。

语言的基本元素是词语,铸炼词语是成就华章的第一步。同学们,在写作记叙、描写性文章的时候,你注意到动词的铸炼了吗? [靓词丽语]

可当爷爷迈出门槛后,不由愣住了,父亲也楞住了———全村老小男男女女都站在门外,有的手里拎着半截米袋,有的提着一只瘦鸡,有的捏着几张破损了的沾满汗渍的钞票,有的托着几件陈旧却干净的衣服„„,村长四爷爷微微笑着说:“咱村祖上分水好,出秀才,小三子(父亲的小名)替咱村争了一回脸,咱村人脸上光彩„„大家来送送娃儿„„”眼泪顺着爷爷脸上的皱纹滑了下来,爷爷对父亲大吼一声:“给大伙跪下„„”父亲“嗵”的一声,双膝落在泥土地上„„ (选自高考作文《父亲的布底鞋》) [亮点赏析]

写作记叙文,语言重在描写,描写重在精雕细刻,要精雕细刻则需在用词上追求“雕塑感”。动词要精心选用,力求一字传神,一语神出。如石雕一般镌刻在读者心中。上面文段中,划线词语的运用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人物形象呼之欲出。阅卷老师面对如此雕塑般的语言怎能不于心中暗自赞叹?

要写出具有雕塑感的词语,就要注意对关键动词的“替换联想”,比如上面词语“拎着”换成“拿着”“扛着”行不行?替换之后,我们发现,“拿着”是一个可以普遍使用的词语,太普通;“扛着”用于背起重物,这里是“半截米袋”,又何须“扛着”呢?比较之下,“拎着”最准确。又如“大吼”,替换成“大喊”“大叫”也能说得通,但是情味、力度毕竟不如“大吼”。

同学们,在你的记叙文中,如果能展示出这样的词语“亮点”,不需几个,就能获得阅卷老师的赞赏。 练习:《妈妈的笑脸》

锤炼词语第二关:在“对称”中寻求丰富。

“词汇丰富”是作文评分中重要的一点,怎样做到这一点呢?下面这个小技巧能帮助你达到这个要求。 [靓词丽语]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选自高考作文《永远的苏武》) [亮点赏析]

仔细观察这个文段,你是否体味到用词的精妙之处?你看,“擎”和“扶”是对称的;“怀抱”和“阔别”是对称的;“奔走”和“游荡”是对称的;“横亘”和“沟通”是对称的;“哀叹”和“惊诧”,“正气”和“执著”还是对称的。这样一来,我们就理解了,词汇要丰富起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运用“对称”。我们可以从同义词对称的角度考虑,有了第一个词语,我再寻找它的同义词,构成对称结构;也可以从反义词对称的角度考虑,有了第一个词语,我再寻找它的反义词,构成对称结构。当然,如果你有足够的词语,也不必局限于“对称”,可以连用三个以上的同义词或反义词,那自然就更丰富了!

锤炼词语除了追求雕塑感,丰富对称,还有别的方法吗?当然有,你瞧,下面两种方法更见精妙啊! 练习:《永远的班主任》

锤炼词语第三关:让词语充满“韵律”。

文章的优美之处多种多样,可是你注意到语言的“音韵美”了吗?为什么有的文章看起来内容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可是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 [靓词丽语]

找准位置,那是张骞“凿空”的驼铃阵阵;那是苏武牧羊的碧草茫茫;那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仰天长啸,怒发冲冠,壮怀激烈;是郑和下西洋的浪花飞舞,雄心勃勃。(选自高考作文《找准位置,绽放光彩》)

再看看那些尘世的悲喜。老子西出函谷,不问世事;庄子遨游天地,恣意汪洋;孟子周游列国,奔走忙碌。还有那屈子行吟江畔,沉江而亡;陶潜隐世,采菊东篱;阮籍猖狂,穷途而哭。更有那太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快感,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伤感,以及幼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选自高考满分文《书海看人生》) [亮点赏析]

语言要想有音韵美,其实并不难,从用词的角度说,方法有两种。一是要充分发挥“叠字”的作用。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以叠加的方式使用,运用叠字,可以加强词语的形象性,体现出韵律美,节奏美。比如上面第一段文字中“驼铃阵阵”“碧草茫茫”“黄沙漫漫”“旌旗猎猎”几个词语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二是多用四字词,多用排比、对仗,都能达到使语言富有“音韵美”的效果。在四字词中,要充分使用成语,从小学到中学,同学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成语,

一定要增强使用成语的意识,如上面两段中,“仰天长啸”“怒发冲冠”“雄心勃勃”“不问世事”“恣意汪洋”“穷途而哭”都是成语。成语之外,还可以根据情况,临时组合四字词,如“行吟江畔”“陶潜隐世”“阮籍猖狂”。这些丰富的四字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优美的韵律。

你看,如果你的语言像歌曲一样优美,怎能不打动阅卷老师呢? 练习:《自立看人生》

锤炼词语第四关:打造“文化”底蕴 。

很多同学写文章,都希望能写出“底蕴”来。说到底,“底蕴”还需要词语的帮忙才能产生,什么样的词语能产生底蕴呢? [靓词丽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有它的情韵,白雪也有它的风采。杨柳之婀娜、翠竹之秀丽、兰草之清幽、青松之壮美,任何事物都在大自然中展示着自己的个性,不是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各有自己的锋芒。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牡丹雍容、荷花冰清、梅花傲骨、兰花素雅,北国万里飘雪、江南草长莺飞、塞外驼铃声声、水乡牧笛袅袅。你能说泰山不如峨眉,牡丹胜过兰花,北国不比江南?你不能。它们各有千秋。你芙蓉如画柳如眉,我满屋诗书自开颜,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有驰骋政坛跃马商场万丈豪情,我有小桥流水清泉明月淡泊心境。(选自高考优秀作文《你就是一道风景》) [亮点赏析]

读罢这段文字,我们不禁要为小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叫好了,这样的文章我们能写出来吗?当然能。仔细分析这段文字,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那就是注意运用富有“文化”因子的词语。“文化”体现在很多地方,比如文学(诗、词、曲、赋)、民俗(地域特色、民族风情)、艺术(音乐、美术、体育)等等,只要我们注意多运用一些体现这些“文化”因素的词语,我们的文章也会充满文化底蕴。在上面文段中,又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来的词组,如“芙蓉如画柳如眉”“腹有诗书气自华”;有反映民族地域特色的词语,如“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万里飘雪、草长莺飞、驼铃声声、牧笛袅袅”;有反映民族审美倾向的词语,如“牡丹雍容、荷花冰清、梅花傲骨、兰花素雅”“杨柳婀娜、翠竹秀丽、兰草清幽、青松壮美”。这些富有文化气息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你的脑海里也有这样的词语吗?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练习:《我就是一道风景》

锤炼句子篇

如果说词语是语言的细胞的话,那么句子就是语言这棵枝繁叶茂、繁花似锦的花树的绿叶、红花和枝干。你看,陈述句简单实用,可以叙述,可以议论,不管什么文章都需要陈述句支撑起主体结构来,所以啊,陈述句就是“枝干”。疑问句、感叹句、反复句,比其陈述句来多了几分灵活,多了几分情感,它啊,就是那生机盎然的“绿叶”。那么,什么是“花”呢?比喻句、排比句、引用句、对偶句或韵律优美,或生动形象,或文采斐然,或整齐对称,这些都是语言的花朵啊!现在,就让我们看一看,怎样才能锤炼出美丽的句子来! 锤炼句子第一关:让句子“活起来”。

在写作中,有几种最基本的句子,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如果把单个的句子放在那里,表达的效果并不突出,可是如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 [靓词丽语]

一颗明星的陨落犹如落水的石子般不再夺目,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这双善于捕捉世间之真、人性之美的眼睛?竟是卡特给自己垒起的一道坎。惋惜之余,是否还应唤起那心灵的坚强与无畏呢?倘若总是在流言里逃进阴影,这道心坎将永远成为负担。所以,勇敢的人,你必须握紧握紧拳头跨过去!

这道坎,无形;这道坎,挡住了太多的人。当柳三变忘情于戏楼霓虹青衫红袖间,当王国维顶着前清遗老的旧帽对想象中的王朝难以释怀时,他们的光芒淡了,他们的精气散了。柳永终究只吟那儿女情长的歌,王国维终究只属于皇城那一泓湖水。

心坎,竟如此难以跨过。但是,我们必须跨过!谁说面对心理的煎熬我们从未获胜?(选自高考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

[亮点赏析]

语言的运用其实同生活的许多事情一样,只有灵活才有生命力,如果我们认真研究高考三类文的语言,你会发现,这些三类文的语言总是缺乏灵动的变化,比较呆板,最突出的毛病就是整篇文章几乎全是“陈述句”。从头到尾,缺少语气的变化,面目可憎!想一想,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增添一些设文句、反问句、感叹句,语言会有什么变化呢? 上面文段的变化之美您看到了吗?说到底不就是把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作了一个巧妙的组合吗?你不妨作一个试验,如果把上面文段全部改为陈述句,那又会是什么效果?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小小的变化,不一样的效果啊!请你记住,让句子活起来,语言就有灵性了! 练习:《必须树立远大理想》

锤炼句子第二关:让句子充满“激情”。

写作的终极目的是要感染读者,那么靠什么感染读者呢?情感!所以,我们写出的每一个句子都应该包含情感,而且应该是“激情”,有激情才会有感染力。 [靓词丽语]

您疼惜青年,您的那两本书是小售票员的希望。当您知道您身边有点革命的火种,您便会以持续不灭的热情去关怀,您始终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为刘和珍君写下了挽歌,“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您何曾畏惧,殊不知,您的举动会让更多的刘和珍君站起来,到今天,若您仍在世,您便会看到革命的胜利所留下的辉煌。人们这样称呼您:猛士,一位不朽的文学巨人,一位流芳百世的精神巨人!

您的不屈不挠,您的坚定无畏,更像一面高举的旗帜!时间的流驶可以洗去旧迹,但您——猛士的光辉将永远铭刻在历史中,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壮哉!猛士,听,人们前进的步伐„„ ( 高考满分作文《壮哉,猛士!》) [亮点赏析]

仔细阅读这个文段,你是否体味到激情的感染力?那么这种激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呢?一是需要有一些明确表明自己爱恨倾向的句子,比如“您的不屈不挠,您的坚定无畏,更像一面高举的旗帜!”“ 人们这样称呼您:猛士,一位不朽的文学巨人,一位流芳百世的精神巨人!”“ 壮哉!猛士”,爱要爱得深,恨要恨得明,敢爱敢恨,方显人性本色。考场作文,请你切莫畏畏缩缩,话不敢说,情不敢抒,藏头露尾,隐隐约约。那样的话,会让阅卷老师感到不咸不淡,不明不白,犹如隔靴搔痒,不能尽兴。所以,褒要褒得明,贬要贬得狠,一竿到底,痛快淋漓。二要结合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渲染、铺陈,增强句子的韵味。如同上文,极尽笔墨,施以重彩,为鲁迅叫好。情感充沛,犹如疾风骤雨,读之顿觉心旷神怡。面对这样的情感,阅卷老师怎能不大声叫好?

我们常说,作文要追求文采,文采从哪里来呢?最实用的办法还是学会使用一些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如比喻、排比、对偶、引用等。你可别小看这些修辞手法,用与不用效果大不相同。 练习:《自豪啊!奋斗》

锤炼句子第三关:追求“排比”的结构美。

运用排比修辞组织语言,是炫示自己语言功底的重要手段,因为排比句具有独特的结构美,整齐划一的句式排列中蕴含着丰富的层次变化。那么排比句该怎样组合呢? [靓词丽语]

是一簇菊花,就不应该羡慕春花的绚丽,尽情地展现自己傲霜的骄姿。

是一丛青草,就不应该羡慕青松的伟岸,尽情地吐露自己珍贵的青绿。 是一颗小星,就不应该羡慕月亮的皎洁,尽情地闪烁自己晶莹的亮光。

保持自己的风采,才能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开拓自己的新天地,成就一番事业,朋友们,请保持自己的风采吧!请相信,你的生命会因它更加精彩!(选自高考优秀作文《保持自己的风采》) [亮点赏析]

看到上面一段文字了吗?一组排比句,借物说理,突出了主题。写这种句子有一点要提醒你,一定要注意主、谓、宾前面的修饰语的选用,不但要有排比的骨架,更要有鲜活的血肉。比如,上面文字去掉修饰语会怎样?你看:是菊花,就不应该羡慕春花 ,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骄姿。是青草,就不应该羡慕青松,尽情地吐露自己的青绿。是小星,就不应该羡慕月亮,尽情地闪烁自己的亮光。较之原文,韵味差了许多。

排比句组合有窍门吗?教你四种方法。1、连续设问构排比。这种方法结合了设问、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通过连续的设问形成排比结构,在一次次的问答中,层层深入,加强文意。2、巧设博喻成排比。这种方法结合了博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针对同一物,连续设喻,以求穷形尽相,生动活泼。 3、连续假设构排比。这种句子一般是将假设和排比结合到一起,同时在假设中往往又有对比的因素。4、变换时空成排比。这种方法是一种较好掌握的修辞运用技巧,其方法是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从多方面阐述话题,使之丰富多彩。时间变换,如“清晨、中午、傍晚”“春、夏、秋、冬”。 空间变换如 “平原、高原、丘陵”“江河、湖泊、海洋”“森林、草原、沼泽”“大地、天空、宇宙”等等。 如果你再用心些,还可以总结出其他方法来,方法有了,还怕练不会吗? 练习:《我有我人生》

锤炼句子第四关:追求“比喻”的形象美。

比喻的目的是要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比喻让句子更加美丽!文章中如果用一些比喻句做点缀会使整篇文章生色。 [靓词丽语]

世界上,还有什么字眼比“青春”这两个字更动人,更富有魅力?

青春是早晨的太阳,她容光焕发,灿烂耀眼,所有的阴郁和灰暗都遭到她的驱逐。 青春是江河里奔涌的激浪,天地间回荡着她澎湃的激情,谁也无法阻拦她录求大海的脚步。 青春是一只高飞在天的鸟,她美丽的翅膀像彩色的旗帜,召唤着理想,憧憬着未来。 青春是一棵枝叶葳蕤的树,她用绿的光芒感染着所有生灵,使春天的景象常留在人间。

青春是一支余韵不绝的歌,她把浪漫的情怀和严峻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拨动每一个人的心弦。(选自赵丽宏《青

春》) [亮点赏析]

看完这段文字,会有什么感觉?正值青春年少的你们,对于青春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如果让你以“青春”为中心写作,你能写出青春的模样吗?你会说,青春那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写啊!那么我告诉你,抽象的东西,要想将它们形象化,比喻最合适。比喻的目的就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化单调为生动。只要你善于联想,抓住事物间的相似之处,进行比喻,你就能写出漂亮的比喻句。你看,上面文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力图从不同角度揭示青春的内涵。这些比喻贴切恰当,生动传神。将青春比作“早晨的太阳”是因为两者都有“年轻”的特点,比成“江河里奔涌的激浪”是因为两者都有“激情”,比成“高飞在天的鸟”是因为都有“远大的理想”,不成“一支余韵不绝的歌”是因为两者都有“浪漫的情怀”,这些比喻都很符合事物的特征。试想一下,在你的文章里,如果有这样一些比喻句作点缀,怎能不发出耀眼的光芒呢?

练习:《路》

锤炼句子第五关:“诗”“人”合一展亮点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都背诵了大量的唐诗宋词,那么优美的诗句不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岂不可惜?可是该怎么用呢? [靓词丽语]

先秦诸子,谁不想升迁授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君子之仕,行其义也”。然而偏偏有一个槁顷黄馘的庄子,不蹈世俗渴望“威福”之途,坚守心中追求之“闲福”,淡淡地告诉楚国的使者:“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时,便愤然离去了。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高考优秀作文《坐看流星划空时》)

[亮点赏析] 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数不胜数,选取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作文写作的素材,在写作时,你是否想过,我们可以把人物同他创作的诗文结合到一起呢!这样一来,语言就增添了文采,显示出你的阅读积淀。那就是作文的亮点啊!怎么结合起来呢?两个方法,一是把人物同他自己写的诗句联系到一起,如“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二是把与人物有关的诗句同人物联系起来,如“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这种组句的方法如果再和排比修辞结合起来,围绕主题一连写出三四句来,就更显文采了。这种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可

不要放过哦! 练习:《看海》

锤炼句子第六关:整散结合,舒卷自如。

所谓整句是指字数相近,结构相似,内容互补的句子。散句是相对于整句而言的,它不讲究齐整和对称,长短自由,结构多样,更富灵活性,也更适合表达复杂的内容。整散句结合,在表达上会产生明显的效果。整中有散,散句就使语气有舒缓之处,散中有整,则可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靓词丽语]

读古今书籍犹如欣赏画卷,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缤纷无限,中外新奇事物琳琅满目。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朝可拜谒屈子,暮可走访太白;夏可观十里荷花,秋可赏三秋桂子;意在北可驰骋塞外草原,心向南可流连江南雨巷„„在书中能发现一个又一个的神奇:我们可以随曹雪芹一同走进大观园,体验大家贵族的生活;我们可以跟鲁迅一同步入《彷徨》、加入《呐喊》,高举起那批判黑暗的旗帜;我们可以与三毛一道穿越撒哈拉沙漠,体验她那惊险的历程„„有书可读、读书若此,实在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亮点赏析]

你发现了吗,在你的作文中最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就是整句,因为它整齐中蕴变化,耐人寻味。比如上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思起来意味无穷,或排比,或对偶,形式美、意境美有机融合,再加上开头、结尾的散句,的确显得与众不同,别有韵味。那么这样的句子写起来难吗?不难!只要熟练掌握排比、对偶手法,找几个典型文段先加以仿写,慢慢就会掌握这种方法。 那么,就先从仿写上面这一段开始吧! 练习《读书》

锤炼语言的个性

高中生也能形成语言风格吗?当然能!当然,这种风格应该符合两个条件:一要自己能够驾驭得了,二要符合阅卷老师的口味。毕竟,品尝你的语言大餐的是阅卷者啊! 作文语言风格之一:豪迈大气。

纵观目前高考作文,最缺少的又是阅卷者最喜爱的是“大气”文章。 [靓词丽语]

历史与文化的厚重,积淀成一个民族的性格,为丰碑奠基。中华民族五千年古风浩荡,五千年正气长存。每临乱世大难必有英豪揭竿而起,每逢国运多舛总有雄杰扬眉出剑。一路筚路蓝缕,一路风流竞显,一路千古绝唱。满腔热血、一身铁骨,熔铸忠信义勇,百炼成钢,塑成苍凉古道凛凛长风中千年石雕如阵。那是屈原望楚天山河破碎,长歌当哭后悲愤的旷世一蹈;是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是苏武牧羊风刀雪剑十九载,归心不改的民族气节;是岳飞怒发冲冠仰天长啸,踏破贺兰山缺的得得马蹄声;是辛弃疾吹裂长夜笛把栏杆拍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长吟;是文天祥零丁洋里望长天,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年一叹;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笑蜃楼气烬,无复灰燃”的酣畅痛快;是秋瑾“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慨。龙吟虎啸,舍生取义,一幅中华民族壮丽斑斓的画卷,就是一代骁雄建功立业、树碑立传的历史。(选自《永远的丰碑》)

[亮点赏析]读完上面文段,便知道什么是“大气”了。要写出大气文章需有以下条件:一是要有大胸襟,有大胸襟方有大气魄,大胸襟体现在视野的开阔性,眼中没有小我,唯有国家、民族、世界;二是要有大情感,大情感不是卿卿我我,窃窃私语,而是面对真善美的引吭高歌;三要有大场面,或联想,或想象,浓墨重彩,描画生动的场景;四要有大词语,心中要储备一些能表现大场面的词语或诗句。以上四点,在上面文段都体现了。你看,立足民族历史,境界开阔,这是大胸襟。热情讴歌民族英雄,这是大情感。穿越时空界限,再现历史场景,这是大场面。再看大词语,“古风浩荡”“ 正气长存”“ 扬眉出剑”“ 千古绝唱”“ 一身铁骨”“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怒发冲冠仰天长啸,踏破贺兰山缺”“ 吹裂长夜笛把栏杆拍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哪一个不是读之令人血脉欲贲。这样的文章,这样的风格,才是阅卷老师喜欢看到啊! 作文语言风格之二:鲜活生动。

作文是用来反映生活的,所以能够真正反映出生活真滋味,生活原生态,生活鲜活性的文章一定会获得阅卷者的青睐的。 [靓词丽语]

好像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是忙碌的。他背着锄头出去侍弄他的农田、土地;他在园子里种菜,栽果树;他去给人家帮一点力所能及的忙……很健康很快乐很自在地活着。奶奶呢,就在家里喂她的那群鸡,吆喝着两只狗,洗干净爷爷的衣裳,一边等着爷爷多年不变的“命令”:“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奶奶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假装埋怨地说:“这么快就回来休息啦。”然后很认真地去为爷爷煎茶,端送到爷爷手中,与他坐着一边喝茶一边闲谈。(选自2007年湖南高考作文《诗意地生活》)

[亮点赏析] 在考场作文中,生动鲜活的语言能迅速唤醒阅卷老师的生活记忆,进而产生相似联想,引发大脑深处的情感共鸣,产生情绪的波动。心思细密,善于观察生活的同学不妨学一学“鲜活”风格。怎样才能鲜活呢?首先写出的情景要鲜活,用精练的语言描画出生活的细微处。其次要写出鲜活的对话,人物的语言保持原汁原味的生活性。要做

到这一点,还真不容易呢,没有细致的观察是做不到的。看一下上面文段,爷爷奶奶快乐的农家生活是不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与自在。再看一下爷爷奶奶的对话,一下子就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奶奶,又生动又鲜活。上面一段文字正是突出了语言的鲜活性,将往昔美好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使阅卷老师的情感之弦在不知不觉中被拨动,产生共鸣。 高考作文语言风格之三:古朴文雅。

阅读古文常常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沉浸在一种古朴文雅的意境中。那种优雅的文风让我们感受到了汉语的无边魅力。那么,如果我们试着学习一下这种语言风格,也是能获得很好的效果的。 [靓词丽语]

长江颔首道:“秦兄言之有理。想当年,当中原的文明已繁荣之时,荆楚大地还未褪尽野蛮的外衣,仍是一片荒原。哪里有如今的灵动飘逸?金陵之地,怕仍是一座荒城吧!那时的我,仍只是日夜没心没肺地流淌,许是在孕育着惊天巨变的暗流吧!”

秦岭续道:“江弟!你我都曾有过不一般的性格,可后人为何要为我们的性格贴上标签呢?说什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我只能是沉稳无言,江弟怕只能是美丽洒脱。”

长江回答道:“正因为世人的标签,使得南京灵动有余,而沉稳不足。倒是缺乏你那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看那繁华似云烟的六朝啊,想来着实心痛。” ( 高考优秀作文《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 [亮点赏析]

古文之美,美在古朴文雅,美在凝炼传神。其实,“凝练”正是高考作文语言表达的最高要求。高考作文一般要求为800字左右,用800字叙好一件事,议好一件事,抒好一段情,没有凝炼的语言是不行的。语言的凝炼性体现在语言有力度、简洁、明快、不繁琐。若叙事则叙事有条理,描写传神;若议论则用词准确到位,耐人寻味;若抒情则情随意到,字字含情。阅卷老师面对众多试卷,定然会厌恶那些啰嗦、累赘、不知修剪铸炼的语言。语言要凝练,须借鉴古文的质朴文雅,词语要避俗求雅,避熟求生,避易求难。句子要短小精悍,承转圆和。上面这段文字,借鉴古白话语言,以山水对话为中心突出主题。读起来,节奏明快,琅琅上口,品起来,意蕴丰厚,口有余香。这样的语言风格是在惹人喜爱!

高考作文语言风格之四:幽默风趣。

什么是幽默?相声大师侯宝林说:“幽默就是无声的相声。”此言妙极,如果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能以表演相声的心态去写作,幽默的个性也就展现出来了。更可贵的是,这种幽默的风格还特别招人爱! [靓词丽语]

仰望天空,我的心飞了起来,不禁触动了心中那个天大的、原始的问题:人之间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有的人因为家太小、没有地方睡而烦恼,有的人则是家太大、不知睡哪个房间而发愁;有的人因为收入太少、要花钱的地方太多而发愁,有的人则是余钱太多、不知放哪儿安全而烦恼;有人吃腻了大鱼大肉、尝遍了山珍海味、想来点绿色食品,有人则是一天到晚绿色食品、想来点“红色”食品(肉);有人开烦了私家车、想骑一下自行车体验体验生活,有人骑够了自行车、想买辆私家车享受享受生活但苦于囊中羞涩……想到这些,我的猪脑子开始乱了,我不禁仰天长嚎:苍天啊,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天上马上打了一个响雷,我吓得立马闭上了猪嘴。看来,老天爷也正在为这个烦恼。( 2007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怀想天空》)

设文句篇二
《反问句和设问句》

反问句和设问句

反问句

反问句的意思

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自问自答)。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例句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什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7.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

8.在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这篇文章中“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感叹号表示极度强调。

9.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10.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迟到》(林海音)

11.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的吗?

12.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诲啊!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牢记吗?

反问句的特点

通常反问句是陈述句的改版,是为了强调语气。

如: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那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前一个句子语气就强烈多了。

除此之外,一些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难道 怎么 这么…… 除了反问词,还要在最后加上语气词如:呢 吗…… 而且为了表示与陈述句的区别,还要在最后加上问号(?)。

且通常都要把句子(判断句)的意思倒过来后,再加上反问词。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设问句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自问自答,就叫做设问句。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

设问句应与反问句分别开

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例:数学难吗?其实不难。

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

例:"难道数学有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陈述句:数学不难。

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

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的末尾都有问号,都以问的形式作标志,所以都可称为“问句”。因为它们形式十分相似,所以,常常有一些同学甚至个别老师把三者混为一谈,弄不清什么是疑问句,什么是设问句,也分不清哪个是设问句,哪个是反问句。其实,三者虽然十分相似,但差别还是相当大的。

一、疑问句

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它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有疑而问,当向别人询问一件事时,我们就会用到疑问句。:

1、这是谁家的狗?(契诃夫《变色龙》)

2、还能告诉我一些题外的细节吗?(张新民《落棋有声》)

你读过书么?(鲁迅《孔乙己》)

上边列举的三个例子都是疑问句,都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一般说来,疑问句是有疑而问,提问者不知道问题的答案,需要由别人来回答。它通常是由一方发问,由另一方作答,所以,在记叙文中某方的疑问句与另一方的回答句是紧紧相连的,回答句紧跟在疑问句的后面。

二、设问句

设问是一种修辞手法,设问句是文章作者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为了取得引起读者思考和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而特意采用的一种问句形式。如:

4、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死海不死》)

5、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6、地球是不是一个滚圆的正球体呢?(陈尔寿《地坏是圆的吗》)

上边列举的三个例子都是设问句,它们都是作者有决心书而为之的问句,其实提问者本来完全知晓问题的答案,是明知故问且又自问自答的一种问句形式,它不需要别人来回答,它只是作者为了引起读者注意或者引发读者思考而故意提问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在设问句的后边,紧接着的是作者本人的答语。

三、反问句

反问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句是作者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某种语气、强调某种确定的意思而有意采用的一种问句形式。

7、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魏巍《我的老师》)

8、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茅盾《白杨礼赞》)

9、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以上列举的三个例子都是反问句,它们都运用了问句的形式,表达了某种确定的意思。反问句不需要别人来回答,它也是作者自问自答,把答案蕴藏在问句之中,答案就是问句意思的反面。

由此可见,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的目的和作用都各不相同:疑问句是用来向别人询问、解除自己的疑团的,它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设问句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吸引力或引起注意和思考而有意而为之的问句,作者自问自答,答在问后;

反问句是为了强调某种确定的意思,加强某种语气而有意而为之的问句,是无疑而问,作者自问自答,答在问中。

对于这三种问句,只要我们经常有意识地、仔细地加以分析,就一定能够将它们正确地区分开来。

设文句篇三
《设问句》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水向东流.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在 沁园春·长沙

6.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7.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9.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0.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2.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设文句篇四
《论述类文本设陷角度与关键句》

论述类文本阅读

——程少爷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八大对应关系上:

①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②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

③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④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⑤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⑥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⑦偶然、可然与必然。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⑧有与无。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命题特点:

无中生有 以偏概全 因果倒置 偷换概念 张冠李戴 主次颠倒 混淆条件(时间)

二、解题

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客观题的基本思路是“采集对位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顾正误”。综观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对干扰项的设计有如下十大雷区:

1.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计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如:

2.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发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没有或即将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为“已经发生的情况”,或将“已经发生的情况”表述为“即将出现的情况”。

3.或然与必然

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发生”。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常将“或然”的趋势表述成“必然”的趋势。如:

4.先期与后期

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发展的时间上设计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如:

5.主要与次要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6.原因与结果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会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计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如:

7.言此与言彼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计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8.肯定与否定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计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9.客观与夸大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而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

10.有据与凭空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

论述类文本关键词句

——程少爷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数据及其概括语。 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 如: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示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 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4)或然必然。如: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 如: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 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 如:首先、其次、“:”等等

(5)举例子。 如:例如、如、人名。

(6)程度与范围。 如:最、个别、凡是、全、都、部分、仅仅、除了、一些、有些、几乎、多数、有时、唯一、全部、非常、一定、必须、大约、大概等。

(7)时态。 如:目前、打算、预计、未来、之后、必将、必然、一旦、可能、也许、已经、不久、将来、曾经、过去等。

(8)因果与条件。 如:原因、因为、因此、只是、只要、只有、如果、与此相反等。

设文句篇五
《设问句》

设问句的特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这种修

辞方式叫做设问。

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

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设问句例举如下: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老陈。

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阿姨买来的。

是什么是合作?合作是互相配合

太空中有外星人吗。没有

这是谁的本子?是李刚的本子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要不要提高?要提高,我们不仅是

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去做,而且是在努力地实施联合国的“千

年发展目标”。

他摸出的是什么?是手枪!

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北大荒你不喜欢吗?喜欢。它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让人流连忘

返。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在 沁园春·长沙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设问句的意义和作用编辑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吸引读者。

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编辑

设问句应与反问句分别开

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例:数学难吗?其实不难。

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

例:"难道数学有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陈述句:数学不难。

例句编辑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什么是合作?合作是互相配合。

太空中有外星人吗?现在还不太确定 。

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要不要提高?要提高,我们不仅是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去做,而且是在努力地实施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

他摸出的是什么?是手枪。

蟋蟀是有特别好的工具的动物吗?其实很简单,蟋蟀属于普通动物,所以没有。

北大荒你不喜欢吗?喜欢,因为它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让人流连忘返。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竺可桢走进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他是来观察物候,做科学研究的。

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不,不能。科学家已经证明,知道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设文句篇六
《设问句》

设问句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1):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2):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3):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4):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5):是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6):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7):这道题真的那么难做么?我看很好做。

(8)难道这件事很难办到吗?不,是你自己心不在焉!

(9) 他真的很坏吗?不是的,是你没有看透他!

肯定句变双重否定句,反问句变陈述句,陈述句变设问句 我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不能不回答这个问题.; 我难道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我能回答这个问题. ;;我能够回答你的题吗?是可以的

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那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好像南国的少女。(改成反问句) 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那花色斑斓的小圆虫难道不像南国的少女吗?

第三人称转述

改转述句的方法是::要将冒号和引号改为逗号,在将句子中的„我‟改为„她(他.它)‟„你‟改为„说‟前的人物。”

妈妈对我说: 明天我要加班,晚饭只好你自己做了

妈妈对他说, 明天他妈妈要加班,晚饭只好他自己做了.

如何才能做好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的相互转换呢?

一、将直接叙述转换为间接叙述

1.改标点改冒号为逗号,删掉前后引号。

2.改人称如果说话内容中是第一人称“我”或“我们”,应把“我”或“我们”改为第三人称“他(她)”或“他(她)们”;如果说话内容中是第二人称“你”或“你们”,应把“你”或“你们”改为第一人称“我”、“我们”或第三人称“他(们)。

一种特殊情况:说话内容中有连用同性别或同音第三人称的,须指明其中一个,否则,就会造成对象不清。

孙子对祖父说:“老虎就在这里。我去把它叫醒。”

孙子对祖父说,老虎就在那里。他去把老虎叫醒。

3.检查改标点、人称之后的句子表述是否合理这一步必不可少。通过添加、删去或改换某些词语,使句子在表述上通顺、连贯、合理。

老师再三嘱咐我们说:“你们寒假里要认真完成作业,坚持锻炼身体。”

老师再三嘱咐我们说,要我们寒假里认真完成作业,坚持锻炼身体。 叙利奥说:“爸爸,我来替您写。”

叙利奥说,他来替他爸爸写。

二、将间接叙述转换为直接叙述

将间接叙述转换为直接叙述,跟将直接叙述转换为间接叙述的思路差不多。

(1)改标点改逗号为冒号,添加引号。

(2)改人称如果转述内容中是第三人称“他(她)”或“他(她)们”,应改为“我(们)”;如果在转换时遇到一个句子中有两个第一人称“我”时,应改后面的一个“我”为第二人称“你”。

姐姐说,她明天送给我一件生日礼物。

姐姐说:“我明天送给你一件生日礼物。”

(3)检查句子表述是否合理。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不是常对她说吗?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母亲要知道那时是什么时候,那里的工作多么重要。他哪能离开呢?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称半百或知命、六十称花甲或耳顺、七十称古稀、八十及九十称耄耋、百岁老人称期颐 含有听意思的词语:侧耳倾听 洗耳恭听 耳闻 聆听 倾听

含有想意思的词语:琢磨,猜,思索,推敲,斟酌 思考,考虑,决定,联想,猜测,瞑思,研究,判断,凝神、朝思暮想 意想不到 异想天开、想入非非 想方设法

思前想后 前思后想 可想而知 胡思乱想 浮想联翩 痴心妄想 不堪设想 冥思苦想 深谋远虑

含有看意思的词语:

瞧 瞅 瞄 盯 眺望 瞻仰 俯视 打量 欣赏 环视 偷窥 窥视 注视 张望 注视、凝视、巡视、审视、僵视、斜视、环视、仰视、俯视、轻视、重视、近视、远视、横目、侧目、游目、纵目、极目、白眼、观察、浏览、偷望、眺望、顾盼、回首、回眸、远望、远眺 、仰望 、端详、轻视、蔑视 、不屑一顾、看护、照看、怒视、瞪、瞥、探望、视察、观察。

含有说意思的词语:

嘟囔 唠叨 数落 拉呱 唠嗑 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信口开河、说 、道 、曰 、叫 、喊耳语

细语

作文评语:

1.你很善于观察生活,能敏锐的捕捉一个个有意义的瞬间;你是个很有潜力的学生。

2.文章的语言很流畅,也写出了老师的感受。你是老师的知音,希望我们共同切磋,在文学的百花园中采撷芬芳的一束。

3.对不起,这一段老师没有读明白,你愿意为老师再解释一下吗?谢谢你。

4.你的字迹工整,书写很优美老师要向你学习。文章选材如果再新颖些,肯定会与书写交相辉映。你认为呢?

5.太棒了!你的文章,再现了东北人的憨直爽朗,使读者顿感神清气爽。努力,再创辉煌!

6.你的文章象一条缓缓而流的小溪,清秀,流畅。文笔优美,感情真挚细腻,具有个人风格。愿你在写作路上继续采撷生活中的朵朵浪花,让自己的风格更趋完善!

7.行文笔锋犀利,旁征博引,根底深厚。虽然在社会问题的分析上还有些绝对化,但文章依然以一种热辣和率直令人感动不已。

8.文章语言平实而柔和,描写很随意,似乎引领着读者在心灵的原野上漫步。

9.本文文笔优美清新,富有一定的哲理性。文中写“我”在大海边散步,大海不仅给予“我”美的享受,还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本文读后给人以美感,引人深思。

10. 除了上课就是下课,学校生活似乎平淡乏味,但本文却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不 平凡,而且表现得津津有味:紧张的早晨,战斗的中午,疲劳的晚上,每个时段都选取了极富生活情趣的镜头加以点染。清新活泼的语言,生动地展示了当代中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1. 本文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很高的,读后让人久久回味。构思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了主题;情节也颇具匠心,整个故事既出人意料之外,又

设文句篇七
《关于假设句》

关于假设句、让步句、条件句

杨年保

(湖南理工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摘 要:假设句是归入条件句好还是单列一类好;让步句能不能放在假设句中,历来有不同看法。如果从逻辑的角度和语义转换的角度进行考察,便会发现:让步句不宜归入假设句,而单列一类较好;假设句应放在条件句中,条件另立三个子类:充足条件句、必要条件和无条件句。

关键词:分类;逻辑角度;语义转换

假设句、让步句、条件句常纠缠在一起,是复句分类中的一个纠结,语法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的只列让步句和条件句。前者是将让步句归入了假设句,后者是将假设句归入了条件句。为什么要这么分,理由好像是不言而喻的,即复句分句间意义关系的着重点的不同。那么对于这几种复句到底是列三类较好,还是列两类较好?如果是列两类,那么列哪两类较为合适?这里谈点粗浅的看法。

现行的语法著作对复句的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分句间意义上的关联。一个复句由于偏句叙述的内容尚未证实,所以称之为假设复句,由于偏句包含了退一步着想的意思,所以,称之为让步复句,而退一步着想有一定的虚拟性,因而又可称之为假设句。而假设句的“第一小句提出一个假设,第二小句说明假设的后

③果。后者是否成为事实,视前者为转移,也可以说以前者为条件,所以这种句法也可以称为条件句”。因

此,三者纠缠在一起,仅仅从意义上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从逻辑思维来看,“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各种思维形式都要靠语言来表达。与概念相对应的语言形式是语词,与判断相对应的语言形式是语句,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物质外壳和语言表达形式。判断有简单判断与复合判断之分,一般说来,复合判断是由复句表达的(联言判断可由单句表达),并列句、连贯句、转折句、递进句表达联言判断;选择复句表达选言判断;我们所谓的假设句、条件句是表达假言判断

的(“无条件句”是一种特殊条件句,不直接表假言判断)。假言判断是断定某一事物情况是一另一事物情况条件的判断。由于它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的。因此,对假言判断来说,条件是最重要的。不同的条件,形成不同的假言判断,正是按其所表现的条件性质的不同,假言判断相应地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与之相对应的语句也有三类。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典型的语句形式是“如果A,就(那么)B”,同类形式有“只要A,就B”、“倘若A,那么B,”等。如:

(1)如果语言能生产物质财富,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2)如果不互相尊重,爱也难以持久。

(3)只要我们积极钻研,就一定能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语言结构的规律。

(4)只要我不外出,我就陪你玩几天。

我们称这类复句为“充分条件(亦可称“充足条件”,二者是同义词)句”。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其典型的语句形式是:“只有A,才B”,类似的形式有“除非A,才B”。如:

(5)只有充分地发扬先进的东西去克服落后的东西,才能使社会前进。

(6)只有认识到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

(7)除非身体实在支持不住,他才会离开他的工作岗位。

(8)除非拓宽这条狭窄的道路,才能使交通运输畅通。

我们称这类复句为“必要条件句”。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其典型的语句形式是“当且仅当A,才B”如:

(9)当且仅当三角形是等角的,它才是等边的。

汉语不习惯于这种句式,而将其表述为“如果A,就B,并且只有A,才B”。如:

(10)如果理论掌握了群众,理论就会变成物质力量,并且也只有理论掌握了群众,理论才会成为物质力量。

(11)如果三角形是等角的,它就是等边的,并且只有三角形是等角的,它才是等边的。

我们可以将这类句子分析为由一个充分条件句和一个必要条件句组成的一个多重复句。

既然我们所谓的假设句“如果A,那么B”之类与我们公认的条件句“只有A,才B”之类都是表达假言判断的,而且其重点并不在强调假设性,而是强调分句之间的条件关系,那么,何不将它们归为一类,统称为条件句呢?

条件句中的无条件句是一种特殊条件句,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若干个充分条件句的合取,如:

(12)不管他来不来,会议都照常进行。

这个句子可以分析出两个充分条件句:

如果他来,会议照常进行。

如果他不来,会议也照常进行。

(13)无论你跑到哪儿,我也找得着。

这个句子,可以分析出许多个充分条件句:

如果你跑到上海, 那么我找得着;

如果你路到巴黎,那么我找得着;

如果你跑到布宜诺斯艾利期,那么我找得着;

„„

所以,将无条件句放在条件句里还是有道理的。

让步句的语句形式是“即使(尽管、哪怕、就算、纵然)A,也(还)B”。如:

(14)即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

(15)哪怕是老朋友,我们也要按原则办事。

这种复句分句不存在条件关系,它不表达假言判断。因此,它不同于充分条件句。

从语义转换的角度看,充分条件句可以转换成必要条件句或另一个充分条件句。即“如果A,就B”可以转换为“只有B,才A”或“如果非B,那么非A”。上文中的例句可作如下转换:

例(1)→只有夸夸其谈的人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语言才能生产物质财富。

或:如果夸夸其谈的人没有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那么语言不能生产物质财富。

例(2)→只有爱难以持久,才没有互相尊重。

或:如果爱能够持久,那么一定互相尊重了。

例(3)→只有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语言结构的规律,我们才积极钻研了。

或:如果没有能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语言结构的规律,那么,我们就没有积极钻研。

例(4)→只有我陪你玩了几天,我才没有外出。

或:如果我没有陪你玩几天,那么我一定外出了。

让步句“即使(哪怕、就算、纵然)A,也(还)B”不能转换成“只有B,才A”或“如果非B,那么非A”,例(14)、(15)就无法进行象充分条件句那样的转换,这说明让步句无论从语义上,还是分句间的关系上都不同于充分条件句。

综上所述,让步句不宜归入假设句,单立一类较好;假设句应放在条件句中,条件句另立三个子类:充分条件(也称充足条件、二者是同义词)句、必要条件句和无条件句,充分条件句包括我们所谓的假设句“如果A,那么B”和充足条件句“只要A,就B”。

注释:

①黎锦熙称之为“范围复句”。

②王力先生称为“假设的容许”。

③《中国文法要略》,吕淑湘著。

参考文献:

[1] 陈蒲清,刘衍.教学语法答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3] 黄伯荣,廖东序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陈宗明.现代汉语逻辑初探.

[5] 普通逻辑(修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ON HYPOTHETICAL CLAUSE,CONCESSIVE CLAUSE AND CONDITIONAL

CLAUSE

YANG Nian-bao

(Editorial Department,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Hunan 414006)

Abstract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towards hypothetical clause is included in conditional clause or is classified as a single category, and towards whether concessive clause is just the same as hypothetical clause. From the angles of logic and semantic transferenc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t is improper to classify concessive clause into hypothetical clause and it better to treat it as a single category ; and that hypothetical clause should be discussed with conditional clause, which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full conditional , compulsory conditional and empty conditional.

Key words classification; angle of logic ; semantic transference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怀疑句子

最新成考报名

  • 朗读手册中的经典语句
  • 2020年建军节致敬抗洪救灾英雄的句子80句
  • 抗洪救灾横幅宣传语80句
  • 有关安全教育的句子段落
  • 高温防汛标语80句
  • 抗击疫情暖心金句100例
  • 关于战胜疫情经典金句
  • 防控疫情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