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帆船的诗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14    阅读:

帆船的诗句篇一
《疾风吹飞帆倏忽南与北——帆船航行的力学诗趣》

第3期周靖:‘‘疾风吹飞帆,倏忽南与北”——帆船航行的力学诗趣

115

“疾风吹飞帆,倏忽南与北’’

——帆船航行的力学诗趣

周靖1)

(淮阴师范学院物理系,江苏淮安223001)

摘要简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船帆的常见类型与制作材料,通过对帆船航行时的受力分析,解释了中国古代诗词中所描述的“帆去如鸟翅”、“欹帆侧柁”、“疾风吹飞帆,倏忽南与北”等力学现象,并对李白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可信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帆船,逆风扬帆,力学,平衡

1船运史话中的风帆

帆船、帆板运动是利用风力为推动力的一项水上体育运动项目.由于它们在水面上不受风向条件限制,可以逆风扬帆,纵横驰骋.特别是帆板,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和流线型的结构,受到的阻力很小,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左右,故而深受爱好者们的青睐.帆船、帆板各种级别的世界大赛,则更是当今高技术和运动员驭风驱浪能力的较量.我国著名的帆船、帆板运动员张小冬、殷剑、徐莉佳等人,都曾在国际大赛中获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今年8月9N27日,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的帆船、帆板比赛,将在我国的青岛海域进行.届时,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运动员们‘‘疾风吹飞帆,倏忽南与北”【1J的逆风扬帆技艺,欣赏到“百幅锦帆风力满,连天展尽金芙蓉.”的百舸争流竞赛场面,而且还可以现场为我国参赛的运动员们加油呐喊,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帆,作为船舶航行的重要推动工具,早就为我国古代的先民们所使用.据专家考证,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凡”字,即“帆”字,并已完全具备制作风帆的材料、工具和技术,可以测知我们的祖先至少在3000年前就能制作比较成熟的风帆了【2’3J.

汉代的刘熙在《释名・释船》中对“帆”字作了明确的解释:

“帆,随风张幔日帆.帆,汛也,使舟疾汛汛然也”【4J.由于帆船的快捷、方便、节省人力,是我国古代水上的重要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所以帆在航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力学特征,常常成为文人、墨客们所吟唱的对象.

岂劳孤棹送行舟,轻过天涯势未休.断岸晓看残月挂,远弯寒背夕阳秋.波平直可追飞箭,风健还能泺急流.幸遇济川恩不浅。北溟东海更何愁.

这首专门咏“帆”的诗为唐乾宁(894,-,897)进士、诗人徐夤所作.诗句中的“诉”与“溯”同,是“溯”的异体字,即

2008-04-02收到第1稿,2008-05—15收到修改稿.

1)E-mail:zhoujin952830163.tom

 

逆着水流的方向运动【5J.在这首诗中,诗人虽然没有直接提

到用风力推动船只前进的推进工具——帆,但诗中的“波

平直可追飞箭,风健还能拆急流.”两句,对帆在航行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力作用,作出了最形象的描述.在风力的推动下,帆船不仅能快如飞箭,而且还能逆流而上.

我国的传统船帆一般为长方形,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软帆,通常用棉、麻等植物纤维编织而

成,但以布料为多,唐,宋时期的软帆及其悬挂方式如图1,图2所示;另一类称为硬帆,有帘式(通常用竹篾条以及芦苇、荻、蒲等草本植物用细绳编成)和折叠式(主要用竹篾

席,亦有用芦席、蒲席等席片制成)两种,其悬挂方式如图

3,图4所示.据明代宋应星在其著《天工开物》中记载:“凡船蓬,其质乃析篾成片织就,夹维竹条,逐块折叠,以俟悬挂.”【『卅即当时长江流域的蓬帆,主要是用数块竹篾席制作而成的折叠帆(见图3).宋应星还对当时钱塘江一带普遍使用布帆而感到不可思议:

‘‘浙东自常山至钱塘八百里水径

……缝布为帆,高可二丈许,棉索张带.初为帆者,原因

图1唐代帆船【6】

图2宋代江船【6】

116力学

与图3明代漕舫图【7】

图4清代河船【6】

在我国南方流域,通常把帆称之为‘‘蓬”,这也许是船工们为避“翻”船之讳.元代著名诗人王恽(1227—1304)在名为‘‘江船咏蓬”的五言二十二旬长诗中,不仅对帆船的快“尺箦编黄芦,节密数须只.

长短随所宜,张弛易为摘.一傍系脚索,若网纲总缉.北人布为帆,南人蓬以荻.舟师贪重载,高挂借风力.顺流与逆波,

巨鹚添羽翮.……百里不终朝,用舍从顺适.……水虽

善利物,其助乃尔益.”isJ诗句“巨鹚添羽翮”中的“鹋”,就是古籍中记载的形似鱼鹰(鸬鹚)而色白,且能高飞的水鸟,由于它经常被画在船首,因此“鹚”就成了古代船的代名词151;“翮”为“羽毛中央的主茎,也指羽毛”【9】.王恽在该诗中明确指出,我国北方的帆一般是用布来制作,而南方的江帆

年生草本植物.)编织而成的;实际上,除芦苇、荻之外,蓬

的制作材料还有蒲草(一种水生草本植物)等.如唐代诗人罗

隐(833—909)的《东归别常修》中就有“唯惭鲍叔深知我,

他日蒲帆百尺风.”笔者在农村生活时就曾见过蒲帆.

 

实践

2008年第30卷

2帆船航行的力学分析

在我国的历代诗词中,吟颂帆船航行时帆的力学特征的诗句有许多.在《全唐诗》中,诗人们用鸟翼的飞行来比喻

船帆的运动,如岑参(7157—770)的《万里桥》诗中有“沧

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

独孤及(725—777)《(送虞秀

才擢第归长沙》诗中的“海运同鹧化,风帆若鸟飞.”;孟浩然(689^一740)《登岘山亭,寄晋陵张少府》诗中有“岘首风湍急,云帆若鸟飞.”描写帆船航行快捷的诗,如李白(701—762)的《江行寄远》诗中有:

“疾风吹片帆,日暮

千里隔.”杜甫(712—770)的《最能行》诗中有:

“朝

发自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孟浩然(689—740)的

《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诗中有:

“疾风吹征帆,倏尔

向空没.千里在俄顷,三江坐超忽.”;描写船帆力学特点的诗,如杜甫的《(过南岳入洞庭湖》诗中有:

“欹侧风帆

满,微冥水驿孤.”唐玄宗先天年(712)进士王湾《(次北固

山下》诗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绍宗龙纪元年

(889)进士吴融的《(江行》诗中有:

“欹欹侧侧海门帆,轧

轧哑哑洞庭橹.”陆龟蒙(?,-,881)的《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

首・初入太湖》诗中有:

“高帆大弓满,羿射争箭疾.”温

庭筠(?一866)《春江花月夜》诗中有:“百幅锦帆风力满,

连天展尽金芙蓉.”描写帆船力学与运动特征的诗,如王琚

(685—747)《奉答燕公》诗中有:

“疾风吹飞帆,倏忽南与北.”杜甫《最能行》诗中有:

“欹帆侧柁入波涛,撇漩捎

演无险阻.”张说《同赵侍御乾湖作》诗中有“欹帆侧柁弄风口,赴险临深绕湾浦.”等.

诗人们为什么要用“帆去如鸟翅”来描述帆的运动?帆

船要等“风正”才能“一帆悬”吗?帆船航行时为什么要“欹帆侧柁”?帆船的航向为什么会有“倏忽南与北”?帆船真的能“日暮千里隔”吗?以下试就这些问题作简要分析.

帆船是利用风力推动向前运动的.由流体力学的伯努利方程可知,在同一流管中流体速度大的地方,其流体的压强小;而流体速度小的地方,其流体的压强大.因此,当风吹在

帆面上时,其迎风面(帆的凹面)的风速要小于背风面(帆的凸面)的风速,这样就在帆的两面出现了压强差和阻力.正

是这压强差,对帆产生了推力和阻力.推力和阻力作用在桅杆上沿船前进方向的合力就是帆船航行的动力。与船前进方向相垂直的合力则成为把船推向下风的横漂力.由于风帆的推进原理与鸟类的飞行原理基本相似,古代的诗人们亦已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写出了‘‘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海运同鸥化,风帆若鸟飞.”、“顺流与逆波,巨鹚添羽翮.”等诗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帆船真的需要顺风(正艉

风)才能航行吗?正如成语“一帆风厨’所说的那样:

‘‘船挂

满帆,顺风行驶.”110J

设帆船以速度%沿OX轴航行,风相对于船的相对风速

度为y7,风相对于固定参照系的绝对风(真风)速度为矿,

钱塘有潮,溺急时易于收下.此亦未然,其费似侈于篾席,终不可晓.”【7】

捷便利,帆的使用方便等作了颂扬,而且还对其时的江船帆

——蓬的制作材料作了描述:——“蓬”则是由芦苇、荻(形似芦苇,生长在水边的一种多

第3期周靖:“疾风吹飞帆,倏忽南与北’’——帆船航行的力学诗趣

117

它们之间的关系满足矢量运算法则,即V=yo+y’;帆获得的升力为兄,其方向与相对风速y7相垂直且指向帆的凸

面;阻力为FD,其方向与相对风速y7的方向相同;升力与

阻力在帆船前进方向的合力(有效推力)为毋,这就是风帆

对船的推力;升力和阻力在与帆船航向相垂直方向的合力为Fx,这就是风帆把船推向下风的横向推力;相对风速y7与

帆弦线之间的夹角(迎角)为a,帆弦线与帆船航行方向(船的龙骨线)之间的夹角为卢,则相对风与航向之间的夹角(航

向角)妒=a+p,如图5所示.在只考虑风力对帆船运动产生影响的前提下,由几何关系即可得出帆的推力与升力、阻力之间的以下关系

FT。FL

sin(oE+卢)一FDCOS(OL+卢)(1)

FH=一FL

COS(O!+p)一如sin(a+卢)

(2)

龙骨线

-、{囊p姥嗽线

∥‘

y’’<OL

风向、

图5风帆受力图

很显然,风帆推动帆船前进的力不仅与帆弦线与帆船前进方向之间的夹角p有关,而且还与相对风速度与帆弦线之间的夹角a有关.

由流体力学知识可知,相对风作用在帆面上的升力与阻力可用以下公式计算【11】

FL=CL丢pV“A,FD=Cv吉pV膣A

(3)

方程(3)中CL,CD分别为帆的无因次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P为空气密度,y’为作用在帆面上的相对风速度,A为帆展开面积.CL与CD的比值称之为升阻比,它反映了翼型的效率【u】,此处也就是风帆的效率.对于机翼,其升阻比大小还与展弦比A有关,即机翼在来流方向的横向长度z与翼弦的长度b的比值有关.当A=5—7时,升阻比的最

大值为24—26【11】,由方程(3)比较可知,机翼的升力见显

然要大于阻力FD.同样道理,风帆的长与宽之间的比值越

大,其升阻比也就越大,因此作用在帆面的推力兄自然也

要大于阻力FD.

由方程(1),(2)可知,当a+卢=7r/2,即相对风与帆船前进方向相垂直(横风)时,有FT=FL,FH=一FI);当

 

Q+p=霄,即相对风与帆船前进方向相同(正艉风)时,有

FT=Fn,FH=兄.由前面的讨论可知,由于兄>乃,

所以横风时帆船所获的推力要大于顺风时的推力.有研究资料表明,当Q+卢(即横风角度)位于100。一140。之间时,帆船受到的有效推力比顺风时要大112,13].因此,帆船不仅能顺风航行,在侧向风(横风)甚至顶风的情况下亦能照常航行,而且在最佳风向角(相对风与船航向之间的夹角)范围内,船速比顺风时还要快一些.

由方程(3)可知,在升力系数CL,相对风速y7一定的情况下,作用在帆面上的最大升力就决定于帆的迎风面积A.当相对风速度y7与帆弦线之间的夹角a为7r/2,即来

风与帆面垂直时,不仅可以获得最大的迎风面积,而且悬挂帆的桁木及帆面是处于稳定平衡状态,这与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著名诗句“野度无人舟白横”的平衡原理是一样的【l4'15J.

因此,相对于航船而言,帆面将始终与船的航向横斜(见图3,图4).正如前引杜甫等人在诗中所吟颂的那样:

“欹侧

风帆满,微冥水驿孤.”,“欹欹侧侧海门帆,轧轧哑哑洞庭橹.”‘欹”意指斜、倾斜[51,“欹侧”就是指帆面直立横斜在船上,杜甫《最能行》诗中的“欹帆”也是指这个意思.

我国早期的帆,帆面正对船头固定悬挂,不能转动调整

角度,所以只能顺风行驶【6J.虽然我国在东汉时期,对如何充分利用侧向风力推帆这个问题,已有所认识;三国时期吴国的万震在其著作《南州异物志》中对此已作了记述:

“随

舟大小或作四帆,……其四帆不正向前,皆使邪(斜)移.

……若风急,则随宜增减之,邪张相取风气,而无高危之

虑.故行不避迅风激波,所以能疾也.竹【16J但是在具体应用方面。还是要受到帆型及悬挂方式的限制.图1,图2中的

帆及其悬挂方式,显然只能顺风行驶,即“风正”才能‘L帆

悬”;而图3,图4中的帆是属于硬帆类,它们的悬挂方式完全可以利用侧向风力来推动帆船前行.

由前面讨论可知,帆船航行时,除了正娓风外,帆面总是直立、横斜在船上.从方程(2)可知,此时帆船还要受到帆的横

向阻力——横漂力j■的作用,当船体受到的水的侧向阻力

不能与此横漂力平衡时,船的航向就会向下风漂移.因此,要保证船的航向不变,就需要用船尾舵来及时调整,此时水中的舵面与航向之间有一个夹角,即舵面向下风偏斜.正如杜甫、张说诗中所描述的那样:

“欹帆侧柁入波涛,撇漩捎演无险阻.”,

“欹帆侧柁弄风口,赴险临深绕湾浦.”.欹帆、侧柁,对帆船航行过程中的侧向平衡作出了符合力学原理的描述,图3,图4画面中帆与舵的方向则给予了充分证明.

布帆,帘状帆是挠性件,所以当风吹在帆面上时,帆面就会弯曲,即具有一定的拱度.评价一幅帆的力学性能如何,其拱度是一个重要的评价参数,在相同条件下,帆的拱度比增大,帆的升力系数将有所增加.帆的拱度与帆的型制、风

力的大小及风向等条件有关,一般情况下取1/7—1/9之间

【12】;现代帆的拱度在0.1一-,0.18之间【171.从以上帆船图中可

118力学与以看出,软帆的拱度明显要大于硬帆,这是因为传统的软帆必须在满风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诗人们才吟出了‘‘欹侧风帆满”、“高帆大弓满,羿射争箭疾.”等诗句,十分形象地描述了满帆时的帆面与帆船快速航行之间的关系.

帆船能逆风航行吗?其答案是肯定的.帆船可以借助侧向风力,沿“之”字形路径航行,就可以到达航行目标(见图

6,图7).帆船要逆风航行,它必须要满足这3个条件:其

一,风帆要能绕桅杆灵活转动,以便能及时调整帆面与来风之间的夹角;在这个条件上,三角帆要明显优于矩形帆,硬帆优于软帆.其二,帆船要有转动灵活、制水有效的舵,以便能及时改变船的航向;帆板没有舵,它是依靠运动员的身体与三角帆之间的密切配合来实现转向的.其三,航行需要有宽阔的水面,如海面、湖面、航道较宽的江面等;在航道较窄的内河中是无法进行的,因为内河宽度无法保证帆船在河中能沿“之”字形路线航行,并在航行一段距离后能迅速转向.对于中国古代的船、帆、舵来说,已经具备逆风航行的条件要求.所以,诗人王琚才见到了“疾风吹飞帆,倏忽南与北.”的逆风航行景象.

帆船航行

图6逆风航行风帆受力图

图7逆风航行路径图

事实上,帆船在侧向风力(横风)的作用下,也是沿“之”字形路线航行,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凡风从横来名日‘抢风’顺水行舟则挂蓬,之玄游走;

或一抢向东,止寸平过,甚至退却数十丈,未及岸时捩舵转

 

实践2008年第30卷

蓬,一抢向西,借贷水力,兼带风力轧下,则顷刻十余里;或湖水平而不流者,亦可缓轧,若上水舟,则一步不可行也.”【_叫

这里所说的“抢”同“戗”是指“逆;迎头;戗风’’.【5J“风从横来”是逆风吗?笔者认为不~定.但是,当真风与帆船航行目标向垂直时,由速度合成可知,相对风的方向是迎着船行目标方向的,即偏迎风方向.所以宋应星提出,在顺流

的情况下,只要改变帆船的航向和航线,采用“之玄游走’之

法,即走‘‘=艺”字形路径的方法,就可以顺利到达目的地.他提出的横风航行方法和航行路线无疑是正确的,是符合力学原理的.这与现代帆船、帆板的逆风航行原理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现在帆船的逆风航行,不需要静水或顺流这样的条件.

在上段引文的结尾,宋应星还告诫人们:

“若上水舟,

则一步不可行也.”帆船在横风情况下,为什么不能逆流而上,但却能借助顺流迎风而下?这主要是当帆船逆流迎风而上时,它只能走“之,’形航线,船身势必要横斜在流水之中.此时,船不但要受到水流的侧向阻力,而且还要受到风的侧向阻力和阻力矩,致使船身倾斜,极易造成翻船事故;所以宋应星的告诫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顺流而下的船,不仅受

到的水的侧向阻力小,更主要的是船舵能够充分发挥制水效果,迅速地调整船的航向.

由于逆风航行要冒很大的风险,所以过去的人们一般不会贸然顶风出航.而现在的帆船、帆板比赛,其航行线路中,不仅有顺风段、侧风段,还有逆风段,而影响运动员比赛成绩的主要是在逆风段.运动员如何用最短的时间通过逆风段

航程?这与运动员选择的航线、航向、风向角以及抢风技术

等密切相关.理论研究表明,逆风航行的最佳路径是沿等边三角形的两个边构成的折线,如图6所示;此时,保持帆

船、帆板的航向角为n+p=60。左右,帆与相对风之间的迎角为a=30。左右,帆船不仅可以走最佳路径,而且还可以获得最大的推力【l….当真风角度在50。一650之间,绝对风速8m/s时,由VPP计算得帆板的最大航速在

4.357—4.282

m/sL”J,即15.69—15.42km/h之间.

3“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力学条件

唐代诗人吴筠在《过天门山怀友》诗中曾吟道:

‘‘举帆

遇风劲,逸势如飞奔.”帆船最大航速能达到多大?帆船真的能如李白所说那样“日暮千里隔”吗?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影响帆船航行速度的因素很多.有资料表明,当风速在1.6—3.3m/s(风力等级2级)时,渔船

张帆可随风移动1—2海湮/小时,即1.852^一3.704km/h之

间;当风速在3.4—5.4m/s(风力等级3级)时,渔船张帆可

随风移动3—4海涅/小时,即5.556—7.408km/h之间.

归oJ这里的渔船是什么样的船?其载重量为多大?是用一幅帆还是用几幅帆?资料中未作详细说明,笔者也不能妄加论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样的航行速度是不可能“日行千里”的.如舟轻、帆多、风疾则又另当别论.如宋代郑獬在

第3期

周靖:‘’啶风吹飞帆,倏忽南与北”——帆船航行的力学诗趣

119

《送郭元之东下》诗中就有:

“梢梢十幅健帆风,大醉长歌下浙东.”【21J一艘船同时张开十幅帆。此船的载重量与航速是可想而知的了.

李白在《早发白帝城》诗中曾吟道:

“朝发白帝彩云

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中的白帝城,位于现在的重庆市奉节县城东瞿塘峡口;江陵,即现在的湖北省江陵县.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长的三峡.如果船只仅依靠江水的流动,一日之间行程600多公里,从白帝城漂流到江陵是很困难的,也许是无法做到的.因为三峡之中随处可见的涌流、涡漩,会使得李白的轻舟无法沿江直下,日行千里.那么,

“千里

江陵一日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杜甫在《最能行》诗中道出了其中的奥秘,给出了“千里江陵一日还”力学条件:“欹帆侧柁入波涛,撇漩捎渍无险阻.”后一诗句中的‘‘漩”是指江中的涡漩;

“演”是指泉水自地下直滂而出或波浪涌起的

地方p引.实际上,当水流经过暗礁时,在暗礁下游见到水就好像是从水底下滂上来一样.三峡中的“漩”和“演”对航船的安全和船速产生最直接影响.而帆的推力与舵的“撇漩捎演”作用,能使船只快速避开溺浪和涡漩水面.正因为借助了风的推力和舵的平衡作用,杜甫才吟下了“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之诗句,解开了“千里江陵一日还”之谜.从杜甫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李白的“轻舟”还必须加上“欹帆侧柁”这个重要的力学条件,即在轻载、顺水、顺风、张帆的情况下。

“千里江陵一日还”才能成为现实.同样李

白、孟浩然诗句中的‘嫉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千里在

俄顷,三江坐超忽”也必须是在轻载、顺水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

有资料表明,帆船每天一般能航行150海涅,即

274.8km,是燃油动力船速度的1/3,但在风力好的情况下,

帆船速度几乎可以与燃油动力船速度相当[23j;“沃尔沃环球帆船赛,’所使用的帆船Volvoopen70就是目前世界上航行速度最快的单体大帆船,曾创下24小时航行580海涅即

1074.16km的世界纪录L24J.

4结语

帆船在航行过程中,不仅要获得风的最大推动力,而且还要保持船体的稳定,确保安全航行.因此,帆船在航行过程中采取的“高帆大弓满”、“欹帆侧柁”,“欹侧风帆满”等措施,就是要保持帆面正迎吹来的风,使其满帆并保持平衡,确保航船获得最大的推力与及时调整帆船航向;在横风、逆

风情况下,帆船走‘乞r字形航线,

“一抢向西・…一抢

向东”、

“倏忽南与北’’就是要充分利用风力,保证帆船能

顺利到达航行目的地.这些技术措施都是由帆船稳定航行及航行目标的力学条件所决定的.帆船的航行速度,要受到风向、风速、水流流向与流速、船体、帆型与帆的大小、所张帆的数目,驾船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李

 

白诗句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是有先决条件的,即必须在帆力的推动之下才能实现.随着现代材料技术与现代航行技术的广泛应用,帆船的“日暮千里隔”以成为寻常之事.

参考文献

1本文所引诗词凡未标明出处者,见:中华书局.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1061,6707,8180,7606,2044,2773,1844,

2335,2567,1621,7901,7118,940,6420,8249

2周光垌.从考古看史前流体力学的发生和发展(续).力学与实

践,2001,23(6):61—67

3戴念祖,老量著.中国物理学史大系・力学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83

4刘熙撰陈汉】.释名・释船.见;四库全书(第221册).上海s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19

5赵所生,缪咏禾主编.袖珍字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391,416,816,232,597

6王官倬编著.中国古船图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97,130,69,345

7宋应星[明】.天工开物.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280,

281,265,266,272,273

8王恽[元】.江船咏蓬.见t陈梦雷编撰,蒋廷锡【清】等校.古今图书集成・舟楫部汇考・释船(线装本第794册).中华书局影

印,1934.62

9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大辞典(中).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

公司.1985.3788

10王涛等撰稿.中国成语大辞典(新1版).上海:上海世纪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1294

11张亮。李云波编.流体力学.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1.213—216

12缪国平.帆船运动的力学原理.力学与实践,1994,16(1):9,V1513柏开祥等.帆板运动的力学分析.首都体育学院报,2006,18(5):

27—30

14王振东.野渡无人舟自横一谈流体流动中物体的稳定性.力学

与实践,1992,14(4):76N78

15王振东.

‘‘I盱渡无人舟自横”的实验研究.力学与实践.

2000,

22(1):75

16李防[宋】等撰.太平御览(第四册)・舟部四・帆.北京,中华书

局,

1960.3419

17柏开祥等.帆板流体力学研究的综述.首都体育学院报,2006,

18(2):27

18田清钧.帆板运动的力学探讨.天津师大学报,

1996,16(2):

26—29

19柏开祥等.帆板最佳航线的设计.首都体育学院报,2006,18(3):

38,-,41

20风级、风速和征象对照表.引自:http://cimg。163.corn/news/0507/

19/taifeng.doc

2l郑獬【宋】.送郭元之东下.见;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10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6871

22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上海:上海辞书

出版社,1990.1090

23中国人首次驾帆船环球航行.引自;http://news.jschina.tom.ell24帆船革命:科技的推波助澜.引自,http://www,jrj.com

帆船的诗句篇二
《古诗阅读欣赏题及答案》

古诗阅读欣赏题及答案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读:诗词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其气候之奇。其中一个“卷”字,写出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一个“折”字,则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一个“即”字,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的时的惊异之情。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候,竟然以为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此是名句。次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瀚海”二句从帐内写到账外,仍紧扣“寒”来写。“山回路转不见君,雪花空留马行处。”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蹄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以景传情,言尽意未绝。

考点梳理

1、诗中描绘边塞风光,展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景象的诗句是: , 。

2、诗中运用画面色彩对比的手法,在冷色的基调上染上一层暖色,使冷色更冷的诗句是:3、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笔端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的诗句。)

4、诗人将春景比冬景,想象、造境俱称奇绝的诗句是: , 。(咏雪的千古名句。或: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的诗句。)

5、诗中作者笔触由帐外转入帐内,写雪天苦寒生活情景的诗句是: , 。

6、运用互文修辞,从侧面烘托大雪寒威的诗句。

7、这首诗的主旨是 ,诗中中心景物是 。

8、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各填2字)

9、诗中能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诗句是 , 。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它的妙处你能说出一、二吗?

11、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中“空留”有何深刻含义?

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4、对下面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上句写风,下句写景。写风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雪时用一“即”字突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花喻雪,联想奇妙,给人的感觉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以此传出作者赏雪时的惊喜之情。

C.“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由帐外写到帐内,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D.“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冰不翻”这又是一幅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北风劲吹,红旗却冻得不能翻动,突出了天气的奇寒。

2、《次北固山下》

解读: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一二句写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三四句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景色;五六句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七八句抒写思乡之情。这首写景诗的特色是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

考点梳理

1、默写

① ,风正一帆悬。

② ,江春入旧年。

③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诗句是: , 。(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美景的诗句。)

④诗中流露出诗人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的诗句是: , 。

⑤在写景叙事中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的诗句是: , 。(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或借时序的交替,让诗人顿生思乡之情的诗句。)

⑥借“雁足传书”的故事来寄托乡思愁绪的诗句是: , 。

⑦你学过的古诗中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哲理一致的诗句有: , 。

2、理解:

①“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非常形象地写出了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个字)

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特色,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⑤诗中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诗人 的思想感情。

3、选择:

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其哲理意味着( )

A.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具有新事物必然寓于旧事物之中的道理。

B.“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的匆匆不可待,表达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C.作者将“日”“春”放在“生”“入”之前,并且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D.全诗妙在描写景物节气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

②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

B.日出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了时序的交替。

C.把“日”与“春”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生”与“入”使景色拟人化了。

D.在描写景物和时令的变化中,提示了自然规律,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3、《天净沙·秋思》

解读: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前三句全是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与乡思。“枯藤”一句写秋天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喧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静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寂寞的心情。以上是第一层。最后两句是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考点梳理

1、

2、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愁的句子是 。

3、点出特定时间,照应“皆”字的一句是:

4、诗中抒写游子羁旅之情的句子是:

5、全曲的主旨句是:。

6、崔颢的《黄鹤楼》中 两句诗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的心境相似。

7、点明全篇主旨的一个词是

8、小令描写的景物带有鲜明的时令特征,如与“秋”、“夕阳”相照应的景物就有,

9、小令前四句写。前四句被一条红线串起来,构成一幅“秋景图,这条红线是。

10、诗人在构图上,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一面是秋风萧飒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一面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这是相映;而“流水”与“小桥”是 相映;写景与写人是 相映。

11、这首曲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在表达手法上是 。

12、曲中的“断肠人”此时因何而“断肠”?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的情调是既低沉又欢快,因为曲中“枯藤老树昏鸦”这样凄凉的景物,也有“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美好的景物。

B.这首小令以直接抒情为主。

C.借景抒情是这首小令的特点。四句有三句半写景,字字浸透着流落天涯的游子的凄苦。

D.深秋日落,乌鸦老树,行人旧家,但作者“断肠”而回了家。

14、下面对这首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作者描写了九种事物,极力渲染了悲凉气氛,表现了长期在异乡漂泊的游子的怅惆之情。

C.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D.小令除最后一句写人外,全是写景,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解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之首紧接白诗尾,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地度过了二十三年之久,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通过用典,表现出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本联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便乘势而下,表现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振作精神,投向生活,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考点梳理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②到乡翻似烂柯人

③二十三年弃置身 ④暂凭杯酒长精神

2、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3、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提示诗句的含义。

4、这首诗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5、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

6、写诗人用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付世变,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诗句是( )。

7、通过用典,表现诗人十分复杂心情的诗名是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乐天”指谁?

9、诗的首联与白诗的尾联相应和,表现了什么?

10、颔联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具体指的是什么?

11、颈联刘禹锡以“和“”自喻,固然无不( ),却也( )。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中,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

14、对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颈联展望未来风光,形象壮丽,显出了慷慨昂扬的气概。

B.诗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变化,蕴含哲理。

C.诗人在诗中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显得十分悲观。

D.诗人借他创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15、“见赠”中的“见”字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生活中还有相同解释的词语,、试举两个、。

1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原意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

5、《赤壁》

解读: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名,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交代兴感之由——一支沉入泥沙中的断戟,虽历经许多岁月,并未完全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之后,认出这它三国赤壁大战时的遗物,顿生“思古之幽情”。后两句写的便是这“幽情”——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那么,大乔、小乔就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供曹操享受了。诗歌妙就妙在不直接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真可谓别出心裁。

考点梳理

1、《赤壁》是 朝诗人 经过 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 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 为名,实则是 之作。

2、,自将磨洗认前朝。

3、《赤壁》中评古论今的句子是 , 。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赤壁》中最精彩的久为人们传诵的两名,其中的周郎指的是,这两句诗妙在不直接叙写 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 两个 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迁,以 见 ,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

5、对《赤壁》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一开头由一支断戟生发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慨叹,交代兴感之由。

B.诗句中的“自将”,即自己将要;“认前朝”,字面上是说认识到前朝的遗物,同时包含着要认识前朝的经验教训的意思。

C.后两句意思是说,假使东风不给周郎方便,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D.诗人熟稔兵法,他之所以在诗中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恐怕正是自负知兵,而又得不到朝廷常识,便借题发挥,生“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慨叹。

6、《过零丁洋》

解读:“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一写自己靠明经而入仕,二写自己率兵勤王,但局势艰危;其中一为关系个人政治前途的大事,一为关系南宋王朝存亡的大事。首联是先写个人后写国家,那么颔联就是先写国家后写个人。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其爱国赤诚之心可见一斑。颈联紧承前意,进一步加以渲染。“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自然对仗,将诗人昨日的

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以上三联诗人将家国恨、哀怨情渲染到了极致,尾联诗人一笔宕开,为后人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考点梳理

1、《过零丁洋》是爱国诗人 在被 俘获经过时所作。

2、辛苦遭逢起一经,。

3、

4、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舍生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体现了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5、《过零丁洋》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6、《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 , 。

7、《过零丁洋》中运用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联。

8、诗中的“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层是,一层是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例子:。

10、对《过零丁洋》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全诗看,诗人生活在南宋行将灭亡的时候。

B.作者参加了频繁的抗元斗争,作此诗时,诗人正率军抗元。

C.作者对国家山河破碎和自己身世浮沉感到无奈和无助。

D.诗中表达了诗人不惜以死报国的耿耿忠心。

7、《已亥杂诗》

解读:“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怀着无边的离愁别绪,“我”辞别京师,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涯的家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虽打算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句中“落红”实际上是诗人自况。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

考点梳理

1、《已亥杂诗》的作者是 代著名 家、 家 。

2、浩荡离愁白日斜,。

3、《已亥杂诗》中以落花喻表明心志的名句是 , 。

4、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政治报负;生命就是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笔下的“ , ”的奉献精神。

5、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已亥杂诗》中所说:

6、《已亥杂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 。

7、《已亥杂诗》后两句表现作者虽辞家居,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句中“落红”实际上是己对 、对 的眷恋深情。

8、对《已亥杂诗》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帆船的诗句篇三
《诗歌》

帆船的诗句篇四
《40首古诗赏析》

1.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文解释】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3.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诗文解释】

江南的多么美好,那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太阳升起时江边的鲜花红得胜过燃烧的火焰,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那如诗如画的江南?

诗人早年因避乱曾来到江南,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晚年回到北方的时候,仍然怀恋不已。这首小令就是诗人在辞官苏州刺史,回到洛阳以后作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他以后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词作起笔“江南好”一语道破要写的地点,“江南。”继而一个“好”字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怀念和眷恋,一个再浅显不过的“好”字,却包含了整个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风景旧曾谙,”旧时谙熟的美好景致依然时刻在眼前闪现。诗人无论是早年漂泊,还是晚年为官,都曾经与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结下过难解之缘,而今即使远居北方洛阳,那熟识的美景也依然那么熟悉,依然那么亲切,依然常常浮现在自己的眼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诗人的记忆里,江南让他眷恋的东西很多很多,然而诗不同于文,不可能把种种佳处都写出来,因此,诗人巧妙地摄取了一年之中最美丽的春天里的初日照耀下的“江花”和“绿如蓝”的一江春水这极少的景致,以一当百,以少胜多,写得简洁,写得鲜活,写得生动,写得色彩浓艳,写得生机盎然。如此迷人的江南春色,却看他不到,教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不要说诗人自己,就连我们这些欣赏佳作的后人都难免会产生欲去江南一睹为快的想法。

帆船的诗句篇五
《古诗》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回乡偶书)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赠汪伦》。

2.集体背诵。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第三课时

-、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三首古诗并背诵。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查工具书理解诗句。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扮演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对小老师发问。教师通过介绍背景、赏析语言、观看画面、反复吟诵等方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进入意境,体会感情。

探究活动

课后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自己编故事、演故事。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帆船的诗句篇六
《2013诗》

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

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

提起古诗词教学,相信大家都有一个感受:这短短的几十个字,教起来可不那么容易。就是平时的一些公开课上,也极少有老师选上有关古诗词教学的课。也许,是我们大家不够重视,觉得一首古诗词就这么几十个字,信息量太少,不屑一教;也许,古诗词真的很难教,这样的课堂太难“出彩”了,大家都不想吃力不讨好。于是乎,在古诗词教学上,大家几乎都怀着一种“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那么就来个老三套吧:先是简单介绍一下诗人、诗歌背景;接着逐字达句地讲解意思;然后拿出我们自己事先概括好的“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什么样的感情”这样的一个标签给诗词贴上;最后布置学生回去把这些都背熟了。这样,一节古诗词课的教学任务就算“胜利地落下帷幕“了。孰不知,这种枯燥、机械、琐碎的教学方法有两个弊端:一是削减了诗人“以诗言志“所提供的令人无限遐想的广阔空间,二是压抑了学生的思考潜能,取代了学生思维的自我操练。长此以往,不但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会被扫荡殆尽,而且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将深受影响。其实,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在古诗词教学中稍微注入一些鲜活的元素,那么,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也可以变得活活泼泼、美仑美奂起来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当前古诗词教学的基本趋势。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读”是第

一大法,而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为了让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经常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手脚并用,打着拍子来读。因为《毛诗序》中说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既然诗人在“永歌之不足”时,犹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也一边读一边“手舞足蹈”呢?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你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的。这种诵读法,跟让他们正襟危坐、面目严肃地“念经”比起来,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二、 注重古诗词教学的语文味 古诗本是有情物。友情、亲情、爱情,爱国之情、民族之情、山水之情,都融入了千古传诵的佳句名篇中。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认真揣摩语言,体会意境,以诗传情,品诗悟情。 例如,我在教《清平乐 村

居》中小儿“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是这样品味“卧”字的: 1、反复品读这句诗。

2、看图观察想象小儿的神态、动作等。 3、让学生把“卧”换成“躺”、“趴”,想想有什么感觉。 这样一来,学生都能够从中体会到“卧”的情境、“卧”的情趣。辛弃疾这首田园诗词的另类风格、另类情感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叙事,说明友人孟浩然赴行的地点时间。后两句写景,是一幅由船帆、晴空和长江水组成的景物画面。四句诗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表现友人辞别黄鹤楼,乘坐孤帆一叶,沿江东去的情景。这是诗中直接描绘的实境。在这幅送别的实境里,我们见到了客人,没见到主人;读到别离的行动,没有读到一个字眼直述离恨另绪。但是,只要细细吟咏,张开灵魂的眼睛去看,这孤帆、碧空、这楼台、江水,是景语,又都是情语。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些意象(景语)去体会诗人的情思呢?可以通过“孤帆”来品析:

1、知道什么叫孤帆吗? 2、出示帆船点点的长江画面后诘问,在浩瀚辽阔的长江上只有一条船吗? 3、那在李白的眼里为什么只有一条船? 于是学生明白了: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情感只集中有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在他眼里,茫茫长江上没有其他的船,只有朋友乘坐的这一只帆船。 孤帆,一只孤零零的船,让我们看到了呆立在江边的诗

人,看到了他那怅惘的凝滞的眼神,看到了他郁郁难平的心潮。这个诗人的形象,是作品实境中所没有的,但又确实存在于诗句之中,存在于可见的实境之中的。如果不加以咀嚼,学生们怎能体会到离别的忧愁,远行的孤独呢?三\ 资源整合,注重积累 古诗词灿若繁星,我们要精心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这样,既能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 例如:在观看插图引入《清平乐 村居》时,可让学生背诵高鼎的同名诗《村居》;当学生描述到“大儿子在田间锄草”时,可引导学生吟诵《锄禾》;当学生描述到“小溪里开满了荷花”时,相机引导学生吟咏《江南》。比如:我在执教白居易、张煌言、万俟咏《长相思》三首,还引入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加以对照。 例如: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带动学生学习另一篇诗作《春望》。 教学时,我们要在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意境、情感及语言的基础上,精选有关诗句、诗篇,有机地融合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印证,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意境的想象、语言的品味、情感的诵读,这几方面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共同规律。我们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探索,让古诗词教学焕发出绚烂的光彩。

现行小学通用教材古诗词一共有40多篇,这些古诗词大部分是绝句,内容健康,语言浅显,贴近生活,真挚感人,适合少年学生阅读。现在根据我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工作的积累,谈谈我对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的见解和教法。 解释题意 扣住主题

一篇文章、一首诗、一首歌曲,总得有个题目,古往今来的诗人、作家都把题目喻为诗文的“眼睛”。因而,我不管教哪首古诗词,首先都要抓主题。如教《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我让学生体会到“望”字是题眼,诗人按观察顺序,先望瀑布所在地,接着是遥看瀑布,再仔细近处观看“飞流直下”,最后写出总的观感,从而予以准确引导学生们扣住诗词的主题。

识字释词 理解难点

小学生学古诗词,不容易理解古诗词中的字词。因而,我在教学中便逐字逐词帮助学生弄懂。如《登鹳雀楼》中的“鹳”字,要告诉学生:“鹳”是形声字,从鸟,读鹳(ɡuàn),鹳雀形似鹤。此外,对文中的多音字作比较分析,多义词要结合上下文来作解释,诗中关键词,作重点解释。

主抓析句 弄懂弄透

古诗词最讲凝练,要求用极为有限的词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因此它的句法是有一定特点的。如《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很显然都省略了主语。又如孟浩然《春晓》中“处处闻啼鸟”的“啼鸟”是“鸟啼”的倒装。在教这些句子时,都要按现代汉语习惯来讲授,理顺诗词的句子,疏通语意,使学生弄懂弄透。

引导入境 获得启迪

在古诗词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呢?首先我必须告诉学生,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为什么而写。如教《早发白帝城》,如果适当说一下这是诗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东归所作,那么学生就容易理解诗中写的彩云缭绕的白帝城,湍急的水流,急速的顺水舟,声犹在耳的猿啼,重叠的山峦,这些景致都寄寓着作者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的感情。

加强朗读 仿写改写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古诗以它具有的音韵美、节奏美和状物抒情之美,最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最有利于矫正他们许多语病和不良的发声习惯,加深他们对诗词的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学生们也经常化用诗句为自己的习作增光添彩。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讲解和分析以外,还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要逐步提高训练要求,加强读写结合,让学生爱上祖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并创新下去。

[导读] 借助图画对古诗赐予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真理。 赵利芳 河北省灵寿县牛城学区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教诗词,不仅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多读多练”是教学诗词的一个特点。反复吟咏,方能读出韵味来,细细体味诗中蕴含的意境。同时使思维产生发散。

老师们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达到了一些共识,例如:借助注释理解诗文,读出古诗的韵味;通过了解作者体会古诗诗意等等。而作为小学低段的学生学习古诗文有一些方法是非常适合低龄学生的性格和知识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方法吧。

一、借助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大家都知道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古诗中出现的生活片段很难让现在

的孩子接触和体会。所以单靠教师的只字片语很难解释清楚,孩子们也无法体会出相关的诗意。这时就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也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例如:箬笠、蓑衣这两件物品现在已找寻不到,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再现这些物品,让学生直接感官认识。多媒体不仅可以展示历史,还可以带学生领略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帮助他们理解诗意。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许多学生都没有去过庐山,单靠一些呆板的图片是无法体会庐山三叠泉的雄伟和壮观。这时我在教学是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庐山三叠泉的视频,学生仿佛到了实地,感受到了三叠泉壮观的气势。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在一课三研中,平行班运用图片介绍进行教学的对比中,运用多媒体的班级课堂效果好于运用图片的班级。同时,教师也体会到运用多媒体上古诗文课自己也轻松很多,学生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直观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二、利用游戏,激发学习古诗文兴趣,体会古诗意境

低龄的学生学习古诗,有时会出现倦怠的情绪,此时就需要教师利用一些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喜爱读古诗,并且认为学习古诗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而《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但是反观目前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不难发现古诗在语文课本中所占的比例实在太小了:平均每册课本四首左右的古诗所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加起来不过五十首左右,这与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数量之间的差距未免太大。此时,我校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添加了古诗文课外读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学生产生了一些厌倦感,而我们利用赛诗会、古诗接力、对对子等游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而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再到教学中穿插一些情景表演和角色表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例如:学习《所见》时,让学生理解字、词、句后亲自装扮成牧童,去体会牧童的生活和心情,学生在表演中轻松而又快乐的体会出诗意。

三、读中悟真情,抓住读诗的要领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朗读教学,可以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学生今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指导朗读应该注意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读正确,念准确每个字的字音,把握好诗的正确节奏,把诗的节奏感读出来。古诗是非常讲究押韵的,节奏非

常强,《春晓》的正确节奏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绝句》的正确节奏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导朗读时,就必须要学生按照诗的正确节奏读。二是强调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把古诗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由缓到急,由低到高,从“无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喷发,把阅读推向高潮,从而领悟古诗。

在教古诗时要注意做到“四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比如:我在读《小儿垂钓》一诗时,我读到“蓬头稚子”就边读边拉几下头发,“学垂纶”就有模有样地学钓鱼的情形。侧坐莓苔草映身,我也做一个夸张的坐的姿势。路人借问遥招手,我就摆摆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我就用声调的高低来区分。孩子一听,就乐了。迫不及待地想读,而且是有模有样地模仿老师。二是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如《春晓》一、二、四句中的“晓”、“鸟”、“少”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在读中,可以通过停顿、韵脚感受古诗的美。;三是讲读,老师逐句讲明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并让学生做出标记;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 从读的程度上可分为粗读和细读。粗读:就是认识古诗中的字词,理清古诗的文字,对古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二细读,则是通过读来感悟古诗的意思,理解古诗中字词的含义。

四、多背诵多积累,所有古诗熟读成诵

在低段古诗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背诵古诗。这是教学古诗必须完成的一环。通过之前的读与唱,对于这个环节完成就轻而易举了。背诵古诗,都是要求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之上完成的,死记硬背是没有效益的。低端学生对古诗的日积月累,对以后中高段的古诗学习起很好的铺垫作用,为以后更深层次地学习古诗有了很好的基础。当然,对古诗的掌握也从中会受到一定的启发。由于古诗的易背诵的特点,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五、画中领悟哲理,增加理解深度

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对古诗赐予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真理。

对于古诗教学图画的运用课分为两种:(1)教学观赏画。一般来说,课文每篇中都有一幅画,借助图画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例:《静夜思》插图,通过插图学生就一目了然,诗人在晚上看着月亮睡不着觉四连故乡及亲人。这对于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学重点,是学生升华了情感。

(2)学生创作画

帆船的诗句篇七
《15小帆船》

帆船的诗句篇八
《15、小帆船》

15.小帆船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选这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小帆船;经历收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资料的过程;能用图示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快乐。利用生活中易得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小帆船;知道风和帆的关系。

3.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与参与的意识;利用小帆船观察风与帆的关系,实验探究风对帆的意义;知道生活中的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教学重难点】利用小帆船观察风和帆的关系,理解风的两面性。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自制的小帆船、大脸盆、水、风管等。

学生准备:小帆船模型、自制小帆船、风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课件郑和下西洋的图片(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

师:同学你知道这幅画画得是什么吗?

预设生:根据学过的知识或其他资料会答出:郑和下西洋

师:你知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吗?

预设生:能说个大概内容

师:你知道西洋是指现在哪个地方吗?

预设生:可能会说不知道。也可能乱说 师:请同学习看课件,图中路线是指郑和下西洋去过的地方,从图中同学们可看出郑和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美洲和新西兰,南极洲。

师:从图中就可看出红那些地主距我们中国非常远,你知道他们是如到那个地方的吗?

预设生:他们是乘船到达那些地方的。

师:出示图片,这就是郑和他们乘坐的船。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他们的帆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设想如果没有动力当遇到迎风时还能不能到达目的地?

预设生1:他们的船有帆,顺风的时间行驶得就快,逆风的时间就慢。 预设生2:不能

预设生2:能

师:为什么帆船逆风、顺风都可以前进?风和帆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帆船》。板书课题:小帆船

【设计意图:允分利用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感觉,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故事中体验小帆船的大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一)认识小帆船。

师:帆船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让我们先来观察小帆船是由几部分组成的,玩一玩,研究帆船是怎样利用风的力量航行的。

1.课件出示各种小帆船,观察小帆船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前收集的文字或图片展示汇报交流。

3.观察图片。

师: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收集的帆船图片。

问:小帆船的帆有什么作用?

预设1:有了这些帆,顺风时船行驶得更快。

预设2:逆风时船行得更慢。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小帆船有个初步认识。为下面学习与风和关系打好基础。】

(二)研究小帆船的帆和风的关系。

1.你们想拥有自己的小帆船吗?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小帆船呢?请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帆船,讨论交流设计方案。

2.你认为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3.出示实验要求:

(1)所用的纸一定要防水。

(2)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合理安排

(3)使用剪刀或小刀时,注意安全

(4)制作完成后,整理好材料和桌面

4学生制作小帆船。

5.学生在大脸盆放小帆船,并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和调整。

在小帆船顺风行驶时,你发现了什么问题?逆风行驶时,你又发现了什么问题?你知道“船使八面风”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汇报。

师课件出示:

帆船在海上走,既不能撑篙,也不能荡桨,主要是靠风。如果碰上迎头来的风也可以使,因为可以把帆扯到一定的角度,船就往东南或西南走,走之字形的路。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体验科学课的实验对自己学习起的大作用。】

(三)探究影响小帆船的帆与风的关系。

1.猜想

让学生演示小帆船顺风时情景

问:当小帆船顺风行驶时,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预设1:有了这些帆,顺风时船行驶得更快。

预设2:风大时更快,风从不同方向刮来,船会向不同方向漂去。

师:(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三幅图,第一幅图刮起南风时,我们可看到帆向北方漂,试想第二幅和第三幅图,风向变了,分别刮起西南风和东南风时,帆会向什么方向?要使船仍按原来的方向航行,应当怎么办?

学生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和已有生活经验验证猜想。

预设1:学生发现帆船前进方向和风向的夹角的角平分线恰好是帆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在角的平分线上时小帆船前进的最快。

教师总结:帆位于船首指向和风向的夹角的平分线上时效率最高。(板书:改变帆的位置)

学生汇报发现:小帆船前进方向和风向有夹角,帆在这个夹角内。 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小帆船航行方向会发生改变?

你认为影响小帆船航行方向及快慢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提出你们的猜想。一切的科学发现都是由猜想开始的。

预设:影响小帆船航行方向可能与风的方向、帆的位置、帆船的材料、帆的大小有关。

教师随机板书:风向、帆的位置、大小等

2.设计实验方案

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需要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

3.实验验证。

同学们分小组利用自制帆船验证,初步得出调整帆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体验科学严密性与真实性。】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朗读手册中的经典语句
  • 2020年建军节致敬抗洪救灾英雄的句子80句
  • 抗洪救灾横幅宣传语80句
  • 有关安全教育的句子段落
  • 高温防汛标语80句
  • 抗击疫情暖心金句100例
  • 关于战胜疫情经典金句
  • 防控疫情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