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目送龙应台佳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16    阅读:

目送龙应台佳句(篇一)
《龙应台 目送 教案》

目 送 教案

蔡甸区新农中学 孙 慧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文章中作者几次目送的情景。

2、 品味作者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浓浓亲情及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和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观看视频。

2、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齐读学习目标。

3、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作者。

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听读课文。同学们概括作者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几次难以割舍的目送情景?

(方法指津:边听读,边在文中用“—”标出何时何地谁目送谁干什么等重要信息的语句,

进行概括。)

2、明确:我目送儿子: 1、开学第一天,我目送儿子背书包进校园;

2、儿子十六岁时,我在机场目送儿子进海关登机;

3、上大学时,我目送儿子乘公交车上学。

我目送父亲:1、父亲送我到大学任教时,我目送父亲开着小货车离开的背影;

2、父亲生病住院期间,我目送父亲坐在轮椅上被推入病房的背影。

3、父亲火葬之前,我目送父亲推进炉门的遗体。

三、品读文中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再读文章,用“﹏”标出我目送儿子和父亲过程中,人物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人

物的情感。(方法指津:请同学们按照:我从第 段,“ ”这句话,读到儿子(或母亲

或我) 的感情。 这样的句式分享收获。

四、研读重点语段,感悟文章内涵。

1、文章哪些段落写了作者目送儿子、父亲时,产生在感悟?

探讨作者目送儿子时的感悟: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1)质疑:“追”是什么意思?对待儿子作者为什么认为“不必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2)、如果这也是你们的母亲,你们希望母亲用怎样的心态去看待你们成长中的这种渐行渐远

呢?

2、朗读文章第16段。探讨作者目送父亲时的感悟: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质疑:(1)对待父亲作者为什么也认为“不必追”?

质疑(2)、“不必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3、 既然亲情是一种渐行渐远的缘分,我们不用追,更不必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4、带着这一种顿悟,我们一起深情地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课内延伸。

真情诉说:阅读这篇文章的同时,大家一定从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你能结合本文,说

说你此时的感受。

附板书:

理解 成长 儿 父 珍惜

尊重 独立 子 亲 逝去 铭记 接受 豁达

且行且珍惜

目送龙应台佳句(篇二)
《龙应台散文中优美的语句》

龙应台散文集《目送》中的感人句子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当他垂垂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乡里,已无故人。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候,怎么收拾?

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我的前半生是个王子,后半生是个乞丐,但是王子和乞丐像一条河的上游和下游,其实一直同时存在,只是当下不知道而已。

我路过一场草地的婚礼。白色的帐篷一簇一簇搭在绿色的草坪上,海风习习,明月当空,凤凰木的细叶在夜空里飘落,像落花微微。几百个宾客坐在月光里,乐队正吹着欢娱的小喇叭。一盏小灯下,竖着一张照片——新郎和新娘相拥而立的小照片。好静。

目送龙应台佳句(篇三)
《龙应台(目送)》

目送龙应台佳句(篇四)
《目送 龙应台》

目送龙应台佳句(篇五)
《龙应台《目送》内容介绍及习题》

龙应台《目送》内容介绍及习题

【作者概况】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2012年1月31日,在行政院公布新任人事名单中,前台北市文化局长龙应成为台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1985年她的《野火集》在台湾出版,犀利的笔锋形成烈火燎原之势,不到一个月再版24次,“野火”成为那个时代台湾的集体符号。

【代表作】《野火集》《银色仙人掌》《我的不安》《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人在欧洲》《百年思索》《这个动荡的世界》

【内容简介】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

【阅读练习】

一、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C)

A.龙应台这篇《目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更有一份对生命本质,生命起点与终点的深刻思索。

B.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你的孩子并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延续的代表,他们经你而来但非为你而生,你可以给他们爱却不能给予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心。你可以尽力去爱他们,却不能要求他们爱你...。

C.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D.“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说明孩子离去,母亲分明地感到内心的失落和孩子的无情。

E.“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说明父亲不愿意让女儿的新同事们知道女儿有一个运饲料的穷酸父亲,他为自己没能风风光光送女儿上班而羞愧,可以看出父亲的虚荣心很重。

2)文中两次写到同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①用目送两代人离别的共同感受,强化了对亲人间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舍这种人生滋味的理解,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和感染力。②前后呼应,使结构浑然一体。(或: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③反复感叹,使语言富有韵味。

3)本文语言富有感染力,试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举例并作简要赏析。

答:(1)妙用叠词,如“慢慢地、慢慢地”“默默”,增加音乐美感,把伤感之情抒发得悠长舒缓,极富表现力。(2)反复手法,突出父女母子离别时那一丝平静的哀痛。(3)化虚为实,把抽象的缘分具体化为“目送”的场景,让读者在想像中身临其境,达到情感的共鸣,感人至深。

4)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是一个细腻温婉(感情细腻)、爱子心切、孝顺父亲、思考冷静的女教师形象。

二、1、文章题目为《目送》,除了写自己目送儿子华安第一天上小学,目送大学生的华安上公车,还写了哪几次目送?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答:华安十六岁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在机场目送他入关。

2、“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答: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桶,环境的寂寥冷清衬托出我只能目送儿子离开,却无法进入长大了的儿子内心世界的深深落寞与无奈。

3、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2分)

答:“挪”字写出了队伍移动的缓慢,还写出了我在送别时目光紧随儿子的背影而动的关切与不舍,表现了一位母亲爱子的深情。“闪”字写出了儿子动作的快速,急于登机的心情,与前面母亲的牵挂不舍恰恰形成反差。

2)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2分)

答:反复使用“深深”,传递出我目送父亲离世时内心满溢的不舍与悲痛,表达了女儿对父亲深深的眷恋。

4、“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请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亲情的思索。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不再像儿时那样亲近依赖父母,反而在心灵上与父母渐行渐远,子女此时还未能读懂人生中最深的亲情与眷恋。 当子女已能体会这份浓浓厚爱的时候。 父母却已在岁月流逝中慢慢老去、最终离去。不懂时拥有,懂得时却已失去,我们要珍惜生命中最深的亲情。

三、1.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4分)

答: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以释怀的落寞;一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

2.“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说说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6分)

答:①任何亲人只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片段;②生命中的有些成长是我们必须独立面对的;③面对生活中种种失去的落寞与痛楚是我们生命的必然;④我们应珍惜属于我们的每一份情缘。

3.1)从“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句中任选一个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简要品析。(2分)

答:“交会”一词写出我对儿子的牵挂与儿子对我的依恋融合在一起的情形,形象表现出母子间无法割舍的深情

2)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赏析“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3分)

答:作者以斜风细雨烘托惨痛别离的心情,再连用两个“深深”将自己对父亲的难舍和失去父亲的痛心直接抒写出来,使深情的描写与抒情自然融合到一起。

4.《目送》一文红遍东南亚,在美国影响也很大。读完此文,你能说出它流行的原因吗?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答:文章将深刻的哲理寓于深情的叙述之中。透过作者极富真情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理,让人学会珍惜亲情、珍惜生命,让我们沉静下来,纯粹起来,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表现手法:1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对偶,借代,双关,夸张,反问,反语,引用等。3 表达技巧:想象,联想,象征,比衬,烘托,渲染,虚实相生等; 描写方法针对人的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

四、1.“目送”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作者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6分)

答:线索作用。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以释怀的落寞;一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

2.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1)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2分)

答:母亲舍不得儿子离开,儿子不理解母亲的依恋,他渴望独立。

2)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

答:父亲不愿意让女儿的新同事们知道女儿有一个运饲料的穷酸父亲,他为自己没能风风光光送女儿上班而羞愧,可以看出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3.本文语言富有感染力,请以末段为例,试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简要赏析。(6分)

答:(1)妙用叠词,如“慢慢地、慢慢地”“默默”,增加音乐美感,把伤感之情抒发得悠长舒缓,极富表现力。(2)反复手法,突出父女母子离别时那一丝平静的哀痛。(3)化虚为实,把抽象的缘分具体化为“目送”的场景,让读者在想像中身临其境,达到情感的共鸣,感人至深。

【名家点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目送》很容易让人想起八十多年前,朱自清那篇脍炙人口的《背影》。有所不同的是,《背影》讲述的是父子两代的情感,而《目送》牵系三代:看儿子们的青春,回忆自己的年少;看爹娘的老态,也审视自己即将迈入的老年。今年秋天,每个家庭如果要选一本跨三代共读、生活分享的书,《目送》绝对是今年最细腻动人的一本。

以前读龙应台文章,很可感到一种快人快语的耿直,有敢说敢当的巾帼气势,堪可令人为之叹赏。虽有人亦模仿作此针砭时政之文,却不能与龙氏笔调相比,可见那姿态旁人总学不来,要算成龙应台别于他人的本领。不过许久不曾读到龙氏文章,去年听说出有一册《亲爱的安德烈》,但无从阅得,新近读到龙氏新作《目送》,与曾经读到的龙氏文章大不同,改凌厉之气而为温柔细腻,如封底一段文字:“龙应台的文章,‘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似乎在交代龙氏文章有两种不同风格,接下来的话说:“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却将龙氏这种写作推到一个高度,让人以为龙氏以前那种犀利有肤浅之虞,其实这话正该颠倒来说,读过《目送》当知,此类温柔之作格局极小,都在围绕个人私生活里的点滴细节饶舌不止,喋喋不休,不免要可惜龙氏那股不屈不挠的意志。

《目送》分《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与《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三辑,共收文七十四篇。但这三辑体例不大清晰,大约看出下辑所收文章多随作者而发生在世界各地,大致归作两类,一谈周边人物,一谈家庭。前者琐碎杂乱,将私人生活每件事都口罗嗦写出来,做些抒情与感悟;唯后者谈亲情则大值一表,虽还是抒情,却真切含蓄,给人以感动。《目送》一篇置于书首,大约也为作者要表达心意,这篇写父亲的文字,有一段在文中重复两次:“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有一丝平静的哀痛。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平实的细节里透出儿女情感,另还有《明白》、《胭脂》、《回家》、《五百里》、《缴械》、《女人》、《假牙》、《走路》、《语言》、《注视》、《魂归》这些写父亲写母亲的文字都好,看了催人流泪。读这几篇写父母亲人的文字很让我难过,禁不住要想到自己在今年初离去的母亲,在过去的两年里我虽每月返家探望老人,却不能如龙应台那样,将每次见面相聚的情节记录下来,确乎不敢多想伤悲的事。读龙氏那几则文字,很佩服她的冷静和细心,留下这些日后难以回忆的感受,这大约是我读龙文多感叹之处,或者也是我对《目送》一书尚存好感之由。

目送龙应台佳句(篇六)
《目送 龙应台》

《目送》读后感

已有近四五年没有写读后感了,因为总觉得那是小学初级班干的事情,说近一点,自己倒是有写一些读书笔记的习惯,可那都是些文学性很强的著作,很少发表自己真实的纯净的想法。可当看完龙应台的《目送》之后,总有点想拿起笔的冲动,是该写些东西了。

我不想评价这篇文章的文学性,我只想通过这篇文章所描述的事迹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在以前,长时间呆在家里还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即使离家到另外一个县城去上高中也不是很远,想家,就一溜烟就回家看看。可如今,跨跃近半个中国的距离,突然间觉得能回家变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和爸爸妈妈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和龙应台在书中的描写不同,我可怜得连呆呆的看着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的机会都没有。

上个寒假没有回家直接去了上海,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想到的,只是觉得十几年没见过的叔叔阿姨,瞬间出现在面前是多么的激动,确实十分想念。都说时间是把杀猪刀,当我看到身边的人一下子变得那么沧桑,那么老的时候,一切都变得不重要了,明白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艰苦是如此不容易。有些时候真的不忍心,不忍心看到身边的人如此长年累月的劳累辛苦却遥遥无期,何时是一个尽头!我的哥哥为了供我上大学已近两年没回家了,我知道他很想家,我知道叔叔阿姨也很想家,我知道大家都非常想回家,还找着各种理由骗自己!我在那里待了近一个月,懂得了一个定律:所有不能和家人团圆的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牺牲者,只能向往那样的生活!当要回家的那天,哥哥特意

送我上车,由于行李挺多,上车后忙扶行李而忘了转身向哥哥和叔叔阿姨说声再见就离开了,心里总是有许多的不足,很深的歉意,不知道下一次见面是何时,又会在何处。对于我来说,相见就是一种奢侈! 然而有些时候也不是不能变的,很难找到一个能真正懂自己的人,分离或许是在逃避,但时间又在苦苦相逼。或许有一天流浪累了,回家好好休息,重新再找找生命的容量,格外有意义。而父母亲从未埋怨过我,他们支持我选择我自己的生活。记得第一次离家上大学时母亲嘱咐我要照顾好自己,要活的开开心心,我懂得了为什么人在离别时总会禁不住掉泪,因为一个人生活!我想有些面孔一辈子都不肯忘记。我每个星期都有给爸妈打电话,可我是一个不善谈的人,而父母亲也不善于表达,特别是父亲,很多时候我和他的通话时间都控制在一分钟以内。其实有些时候觉得老爸是一个经验极其丰富的老汉,看待事情考虑得很周到,只是我和老爸还缺少沟通。对,就是需要沟通! 其实心里还有许多想说的,对父母的话又怎能说完。有些时候真的怀疑那种报喜不报忧的态度适不适合,虽然不反对过滤掉那些十分刺激神经的,但完全把父母关在门外,拒人于千里之外委实不妥。有些时候觉得敷衍绝对是对亲情的残害,在亲情面前是最不需要伪装的! 记得有一位母亲说过:你还未长大,我怎敢老去。听了后总觉得全身颤动。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亲啊,感谢你们,让我存在!

胡禹笔

2013年3月21日星期四

目送龙应台佳句(篇七)
《龙应台《目送》》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朗读手册中的经典语句
  • 2020年建军节致敬抗洪救灾英雄的句子80句
  • 抗洪救灾横幅宣传语80句
  • 有关安全教育的句子段落
  • 高温防汛标语80句
  • 抗击疫情暖心金句100例
  • 关于战胜疫情经典金句
  • 防控疫情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