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鲁迅野草,好词好句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09    阅读:

篇一:《鲁迅《野草》》

当前位臵:网站首页 > 学术论文全文数据库 > 现代文学研究

形象大于思想:鲁迅《野草》的言语范式研究

【作者】郭晓鹏

【内容提要】

以言语范式的角度对鲁迅的《野草》进行解读,就是把鲁迅的整个

创作活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言语活动,把鲁迅的创作行为本身看作是

言语行为本身(包括言语物理,言语心理和言语生理),把鲁迅的《野

草》看作是语言形式,从而就三个方面建立言语和语言的内在关联以

阐述言语活动的多义性:即,以感觉抵御遗忘,以记忆确立时间(存

在);以语词的两极对立形成悖论,以语词的平行重复建立存在;焦

虑的情绪,邃密的表达。

【关键词】 鲁迅 《野草》 言语范式

一,引言,或本文的方法论概述

鲁迅先生的《野草》已成为一个历史存在,但其本质的彰显却有

待时日和学人的进一步挖掘。

对部分学人的《野草》研究文章进行分析可以得知:他们大都将

视点聚焦在文本的深层意蕴,即文本的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

美意味层。以北大教授孙玉石先生为例,他在《现实的和哲学的:鲁

迅<野草>重释》一书中说:‚我那个时候,虽然零星地看到了,也论

述了鲁迅的一些人生哲理思想怎样融进他创造的艺术形象,也为找到

鲁迅对章衣萍说的‘我的哲学都包含在我的野草里面了’这句话感到

非常地高兴‛。[1]于是,孙氏和与孙氏合辙的诸多文评家将《野草》

视为哲学的《野草》而非文学的《野草》,他们关注鲁迅所生存的社

会形势及其生活感受(或文本的历史内容层),进而努力挖掘其哲学

思考的深层内涵(或文本的哲学意味层)。其实,他们忽略了另一个

重要的历史文献,而这一文献和孙氏所发现的彼一文献恰如一枚硬币

的两面。鲁迅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说:‚我的那一本野草,

技术并不算坏------。‛可见,我们有必要对鲁迅野草的技术进行关照,

但又不能孤立地关照,否则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对文学文本的

完整关照应该是连续,递进的过程,脱离基石的虚以拔高是荒谬的,

凝滞于基石做圆心运动而无辐射之张力又是拙劣的。作为文本基石的

便是文本的话语层面,即‚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

的具体话语系统‛。‚这是由作家选择一定的语言材料,按照艺术世界

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话语系统。‛[2]这种话语系统的个性创设或编

码诞生了独特的文学形象从而又衍生出无尽的文学意蕴(即文本所蕴

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那么以何种方法将诸多文本层面贯穿

于整个文学审美活动而不是孤立于形式或意味呢?换言之,应如何研

究一部文学作品呢?或如何将形式(即文学话语与文学形象)与意味

(即内容与思想)的交融性和纯粹性集于一体呢?而这个方法的实施

过程又必须是文学回归自身的过程而不是文学被呵斥为文化皂隶的

过程,也必须是一个形象大于思想的实践过程。我将自己建构的这种

研究范式(或方法论)称为言语范式。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曾对言语和语言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在

我们看来,语言和言语活动是不能混为一谈,它只是言语活动中一个

确立的部分,而且当然是重要部分。整个看来,言语活动是多方面的,

性质是复杂的,同时跨着物理,生理和心理几个领域,它还属于个人鲁迅野草,好词好句

领域和社会领域。相反,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分类原则‛。

[3]其著名的公式为言语活动=语言+言语。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

作为活动,就是一种单称的言语活动。它由两个板块组成:言语和语

言,而且这两个板块在文学活动中应形成相互渗透,依存和作用的整

体性关联。作家言语活动的动态过程可用如下图式描述:

1.言语活动(含读者的世界) = 语言(作品) + 言语(作家的世

界)

2.言语世界=社会领域+个人领域鲁迅野草,好词好句

3.言语作品=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4.言语环境=言语物理+言语生理+言语心理

鲁迅野草,好词好句

如上图所示:言语指言语活动中除却语言载体(概念或音响形象)

外作家具体的行为,这种行为关涉到作家本人所处的彼时的物理环境

(可泛指社会环境),生理特点(如梵高的精神疾病与艺术之关系)

和心理特点(作家应对事务的心态和所采取的艺术策略)。语言指作

家言语行为的工具或载体,可称为作品,是以组合和聚合两种形式存

在的,它本身就是一种形式,是文本的话语系统。言语活动总体来说

关涉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这样的关涉使它成为有个性的体验和人类

的共同经验,从而具有一种深层意蕴。作为言语范式的方法论就是立

足语言,探索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关联以及由二者所构成的言语活动的

多义性。鲁迅《野草》的形式和意味正好符合作为言语范式分析的范鲁迅野草,好词好句

本,下文即是对其的具体分析。

二,方法论的实践,鲁迅《野草》重释

鲁迅《野草》的创作作为自己的言语实践,其言语行为本身莫不与彼时的物理环境,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有关。就物理环境而言[4],我们可从《题辞》中获取信息。‚《题辞》写于1927年4月26日,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北京《语丝》周刊第138期,是《野草》的23篇散文诗完成之后,鲁迅经厦门到广州,整理这组作品,准备出版的时候,为之写的一篇序言性的东西。因为当时鲁迅在一种特殊的境况下,政治风云的凌厉变化,使他有些话更加难说,而这一组散文诗又需要一个高屋建瓴的笼罩全书情绪与哲理的说明,这样一篇普通的序文也就成了充满现实与哲学的一首深邃优美的散文诗了。‛[5]鲁迅《野草》的其他诸篇,如果大多是从真实的人生经验中抽出来的随时的小感触,不一定都有一个具体的社会事件作为写作背景的话,(《淡淡的血痕中》除外),那么,这篇《题辞》就有所不同了。它是在非常特殊的环境下写成的。我们对这种环境进行解读并结合鲁迅作品的内省性和连续性就可推知由此诞生的物理环境了。鲁迅于1927年1月18日从厦门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他开始还比较乐观,很想在那里联合新的战友,造成一条新的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但通过他政治敏锐的直感,很快地发现,这个有很多革命新贵聚集的革命中心,实为‚红中夹白‛的地方,它依然是军人和商人主宰的国土。在表面上轰轰烈烈地反对军阀统治的北伐声中,‚反革命的工作也在默默地进行‛。同时,1927年4月26日这个日子离蒋介石在上海发动

‚四一二‛政变,开始对共产党人和民众进行血腥地屠杀,只有十四天;离广州的‚四一五‛反革命事变,实行白色恐怖只有十一天。在广东,当时被杀害的共产党人和工人在两千名以上。鲁迅任教的中山大学就有四十多名学生被捕。这是一个震惊世界和人心的大事变。鲁迅的改革中国的思绪与生命存在的哲理思考,自然不能避免受到这一事件的冲击和影响。

从而,这种外在的物理环境投射到鲁迅特有和惯有的品性(性格,思想,逻辑)上即生成为:愤激,悲伤,不安,颓唐,抗争,空虚,疲倦,苦闷,孤独,希望与失望,理想与幻灭,生与死,杀戮与文明等诸种心境与思考。正如鲁迅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说:‚-------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至于《野草》篇章文字较隐晦,据鲁迅后来解释:‚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6]而对于生理的影响,鲁迅也有所默认。其在1925年3月18日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两地书﹒四》)对于作为鲁迅言语活动的工具或载体即文本而言,鲁迅独特的,涵盖了彼时的物理,生理,心理等因素的言语行为与其发生了必然的关联,这种关联形成了《野草》的技术,形式或形象。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以感觉抵御遗忘,以记忆确立时间(存在)

‚文论家普鲁斯特曾说,像空间有几何学一样,时间有心理学。人

篇二:《《野草》读书笔记》

《野草》读书报告

一、 引言

鲁迅的《野草》已成为一个历史存在,但其本质的彰显却有待时日和学人的进一步挖掘。 对于部分学人的《野草》研究文章进行分析可以得知:他们大都将视点聚焦在文本的深层意蕴,即文本的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味层。我们有必要对鲁迅野草的技术进行关照,但又不能孤立地关照,否则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对文学文本的完整关照应该是连续,递进的过程,脱离基石的虚以拔高是荒谬的,凝滞于基石做圆心运动而无辐射之张力又是拙劣的。

语言指作家言语行为的工具或载体,可称为作品,是以组合和聚合两种形式存在的,它本身就是一种形式,是文本的话语系统。言语活动总体来说关涉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这样的关涉使它成为有个性的体验和人类的共同经验,从而具有一种深层意蕴。作为言语范式的方法论就是立足语言,探索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关联以及由二者所构成的言语活动的多义性。《野草》的形式和意味正好符合作为言语范式分析的范本,下文即是对其的具体分析。

二、 内容简介 《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目都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作品以隐晦的象征表达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在白色恐怖下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同时表达出对“糊里糊涂生、乱七八糟死”的民众的失望与希望之情。此作品区别于鲁迅其他作品的最大特征是隐含着深邃的哲理性,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

三、 思路辨析

这部作品是鲁迅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方式同痛苦作“绝望的抗战”而催生的小花,是他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心泉所化成的艺术瑰宝,是一部“心灵斗争的记录”。鲁迅以他不可模仿的艺术才华,将自己微妙的感觉、情绪,难以言传的心理、意识,复杂万端的心态与情感,愤激与焦躁,感伤和痛苦,苦闷与彷徨,探索与追求,溶入这丛野草之中,从而把内心的痛苦转入《野草》,这是他建立在精神死亡之海上的墓志铭。

鲁迅毫不讳言现实在他看来乃是实有的黑暗与虚无,却又认为,不是没有可能从反抗中得救。他一面揭示生存的荒诞与生命的幽黯,一面依然抱着充沛的人文主义激情,这是他高

出许多存在主义者的地方。他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面。《野草》的低沉阴郁、桀骜不驯,体现出彷徨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者孤愤苍凉的心情,是作者真实的灵魂袒露;是追寻生命意义却感到死亡的悲怆时的焦虑;是独自与黑暗搏斗的直面真相的勇气,是在无路之处走出路来的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野草》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激越、明快、泼辣、温润,它都具有;但是更多的是深沉悲抑,迂回曲折,神秘幽深。作者表现的主要是一种悲剧性情绪,它源自生命深处,许多奇幻的想象,其实都是由此派生而来,因此,最富含热情的语言也都留有寒冷的气息,恰如冰的火,火的冰。《野草》的语言,正是那青白背景上的无数张开而又纠结在一起的红艳的珊瑚枝。

四、 评价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多次为鲁迅所称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书的大纲,倘置换为鲁迅自己的说法,则是: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凝聚着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以后思想上处于彷徨时期对人生、对人的存在价值、对中国文化的特征和社会发展的深沉思考。在鲁迅生命最痛苦的时候,“五四”运动高潮后的回落、“新青年”阵营的裂变、统治阶层的专横和欺压„„一系列社会的矛盾让鲁迅陷入消沉抑郁的海洋、感受心灵苦闷的煎熬。黯淡的情绪和痛苦的情愫孕育了《野草》的诞生。

《野草》总的艺术特征是内敛的抒情倾向,它所表露的是灵魂的“真”与“深”,是对于人自身存在的困境的自觉体验与突围,表现了人的生存矛盾与心理困惑:生与死,爱与恨、希望与绝望、存在与虚无的缠绕与挣扎。《野草》也呈现出主题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是鲁迅情绪、情感、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各个侧面的反映,它是鲁迅从启蒙的文化批判者向启蒙后的战斗者转折过渡阶段的心灵史。

五、 引申讨论

鲁迅《野草》的创作作为自己的言语实践,其言语行为本身莫不与彼时的物理环境,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有关。对于作为鲁迅言语活动的工具或载体即文本而言,鲁迅独特的,涵盖了彼时的物理、生理、心理等因素的言语行为与其发生了必然的关联,这种关联形成了《野草》的技术,形式或形象。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以感觉抵御遗忘,以记忆确立时间的存在

鲁迅在《野草》中持有的言语心理与普氏所说相似但又所超越。鲁迅用感觉抵御遗忘,

以追忆,记忆确立存在,更多的不是偶合,而是偶然中的必然。这种“感觉”在语言形式上体现为具体可感的感念集合在一处,使野草成为了一个庞大的隐喻的世界。诗意取代了推理和抽象,情境取代了思维的流动。这种带有个人体验的语言是鲁迅言语行为的固化,正是言语的独特性造成了语言的独特性。

鲁迅在《野草》中大量运用了梦境这一语言形式,如《失掉的好地狱》,《死火》,《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狗的驳诘》。梦境本身就是一种追忆,鲁迅正是用记忆及记忆中的感觉寻找存在。梦中的世界具有双重结构,一面是人物,事物,时间构成的现实世界即叙述者(梦幻者)所处的真实世界,一面是由时间及时间里的主体经验(记忆)所构成的想象世界。这一系列梦的语言符号具有极大的指引性,在其表面的单调中发掘了最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象征完全免于僵化。

2. 以语词的两极对立形成悖论,以语词的平行重复建立存在

《野草》中有一些对立性的词语:如“空虚和充实”,“沉默和开口”,“生长和朽腐”,“生和死”,“明和暗”,“过去和未来”,“希望和失望”。这些都被置于互相作用,互相补充和对照的永恒的环链里,这是鲁迅矛盾的逻辑。他的多种冲突着的两极形成了一个不可能逻辑地解决悖论的漩涡。这是希望与失望之间的一种心理绝境,隐喻地反映出鲁迅在他生命的那一关键时刻的内心情绪。

《野草》中同时还大量存在着语词的平行重复现象。最显著的例的是秋夜的首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一句极普通的写景语,但是语言的重复带来了无限的张力。它是习惯性叙述方法的背叛,作者在修辞学方面的创造性试验给人一种反常规思维的阅读体验。重复不是表面的叠加,而是神韵的深化和跃迁。鲁迅如此重复的叙述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具有存在感,也流露出了作者当时的寂寞与孤立感。可见,鲁迅的语言更具形式感,从而使实质的内容更不易被遗忘。

3. 焦虑的情绪,邃密的表达

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依靠突如其来茫然失措的“原始的焦虑”的情绪体验来达到的。不过,这原始的焦虑在存在中大多是被压制的。在人生的若干瞬间,焦虑感会因某种机缘受到震动而从内心深处升起和蔓延。鲁迅的言语行为正是这种焦虑情绪的体现。鲁迅在焦虑中并未沉沦和逃避,而是采用了邃密的语言表达方式。

鲁迅的惯常语言风格是冷峻干瘦的,但在野草中却表现非常丰腴,饱满甚至繁缛,给人一种高度的邃密感。这种邃密的语言风貌是作者言语心理的体现,心理的邃密郁结使语言的组合和聚合高速地进行和毫无遮掩地呈现。

篇三:《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

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鲁迅野草,好词好句

摘要:鲁迅作品思想深刻,语言犀利而不乏诙谐,富于浪漫气息。时代造就了鲁迅,鲁迅也以他独特的风格刻画了时代。《野草》展现了鲁迅的生命张力和人格魅力,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这是一部诞生于特殊时代的作品,无论从文体上还是从内容上,它都承载了特殊的、不可磨灭的意义。本文意在研读《野草》,穿越时空与鲁迅对话,与鲁迅所在的时代对话,探究《野草》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鲁迅《野草》深刻思想 语言艺术

引言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伟大的白话文著作,二十三篇散文诗中每一篇都有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在里面,而这些深刻的思想是通过独特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可以说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和他的深刻思想是分不开的,这是《野草》研究者们的共识。若要读懂《野草》中的思想,首先要探究《野草》的语言艺术。

野草是具有深刻思想的散文诗。

国家的衰弱,外族的欺凌和自身的痛苦遭遇等种种原因使鲁迅一直在追求和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他怀着一种努力但并不苛求结果的精神寻求对现实社会的审美。这是《野草》深刻思想的根源。是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时代决定了他要作为一个斗士,不断的自我抗争,实现自身的价值。《野草》对“韧性战斗”、“反抗绝望”及“复仇哲学”等的描摹,既是鲁迅“个人精神的开掘和显现”,也是具有深刻现实感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悟。[1](p50-55)在笔者看来,是一个个看似分散的思想碎片构成了《野草》的灵魂,这些篇目看似分散,实则不然,因为鲁迅先生的呐喊,奋斗,斗争,抗争,对自我价值的追问,对社会的追问,对家国天下的深刻思考,从始至终,一以贯之。林语堂说鲁迅“与其称文人,无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 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应该可算是鲁迅张扬个性、顽强斗争的“一副活形”了。[2](p16)如果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站在今天看鲁迅,他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就像我们的国歌一样,无论他历经了多少沧桑,他的灵魂依然存在并且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抗争,都在追求,抗争黑暗,追求真理。他把他的感受,他的情感,他的抗争,他的关怀

都通过一种完全不同于前人的语言形态表达出来。这也就决定了《野草》这部作品是最能表现鲁迅先生精神世界的作品。汪晖认为:“鲁迅正是在人生的挣扎、奋斗、困扰、死亡的威胁、悲剧性状态中体会到了生命的存在和意义,深沉地把握了‘此在’。”[3](p104)

诗是一种很适合形象思维的文体,诗化的语言表达了个体独有的情感和感悟,这种表达是含蓄的而不是直白的。诗的本意并不在于说教,所以诗不用太清楚明白,所以诗的审美要求之一便是朦胧,指出对象无异是把诗的乐趣四去其三,如果真的把诗的对象指出来,说明白,那么诗的四分之三的乐趣便丢掉了。而《野草》的创作无疑是暗合了这种思想,所以诗这样的体裁也成就了《野草》的思想审美。有人说《野草》这样的诗读起来很晦涩难懂,这是因为鲁迅先生语言和思想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需要用心去感悟。这才是诗真正的美所在,也是鲁迅先生《野草》的美所在。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具有塑造意象的独特美感,而正是这些意象道出了作品的动机,“《野草•题辞》中已经用一系列相对的意象和概念总结了这部作品的主导性动机:空虚和充实,沉默和开口,腐朽与生存,死与生,暗与明,过去与未来,绝望与希望。这些动机在互相对立的循环中不停地相互作用:腐朽导致了生存,但生存又造成了腐朽;死证实了生,但生又指向死;充实屈服于空虚,但空虚又能变为充实。这便是鲁迅的对立逻辑:爱与憎,友与仇,欢喜与痛苦,吸取与删除,静穆与大笑。鲁迅的这些相互冲突的感情的两极对立建立起没有逻辑结论的悖论漩涡。这是绝望与希望之间的心理困境,它隐喻式地反映了鲁迅在他现象学还原之后对存在的基本理解”。[4](p168)

鲁迅先生在《野草》中既表现自己又隐藏自己。这是他最喜爱的作品,鲁迅对自己的作品很少有这么高的评价。《野草》是用意象象征的手法创作的,具有诗的朦胧甚至晦涩。晦涩到了解读《野草》的人对野草的观点都众说纷纭,有人说《野草》表现了鲁迅的探索、斗争精神,有人说《野草》是对封建糟粕文化和麻木的国民性的批判,还有的人甚至觉得《野草》表现了鲁迅的人生哲学,甚至有的人认为这是鲁迅与许广平恋爱的见证。有人说《秋夜》里的两棵枣树分别象征了鲁迅先生和许广平,也有的人说另一颗枣树象征朱安。《影的告别》里影向形告别的话中的形有人认为是朱安,有人认为是许广平。二十三篇作品中表达的主题不同,但体裁相同,所以在研究《野草》时不能一概而论。野草的每一篇都体现了作者特定的体验和情感,政治的,社会的,包括爱情的都有。

《野草》的语言特色。

《野草》中大量使用了白描手法。这样的手法具有凝练传神的效果。《野草》的语言往往为数不多的几笔就能能展现出一幅丰富完整的画面,这与鲁迅先生的文学底蕴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是分不开的。

于是只剩下广漠的旷野,而他们俩在其间裸着全身,

捏着利刃,干枯地立着;以死人似的眼光,鉴赏这路人的干枯„„

——《复仇》[5](p177)

她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 她

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

所以无词的言语。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

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

——《颓败线的颤动》[5](p210-211)

一静一动的两幅画面,就像两尊大气磅礴的雕像,对麻木的人们,进行讽刺和批判。“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6](p439)

又如:《死后》[5](p215)中,我听到的周围人们的议论。

“死了?„„”

“嗡。——这„„”

“哼!„„”

“啧。„„唉!„„”

虽然只有七个字,而且还都是拟声词,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但看客们麻木的神态却被充分的展现出来,这场面可以很鲜明的呈现在眼前,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又如: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

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

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雪》[5](p185)

一动一静的描写,再加上声音和颜色,会让读者进行无限的遐想。

鲁迅野草,好词好句

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其间

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一间小土屋向这痕迹开着一扇门;

门侧有一段枯树根。

——《过客》[5](p193)

对《过客》中的场面描写,只有几句话便交代了一片凄凉的景象。现实是困难的,但是过客并没有畏惧,也没有退缩。

《野草》的语言,基本上都不是直白的表达,酣畅的宣泄,而是于含蓄中透露出质朴,让人有一种“意在其中”的感觉,他的语言很质朴,给人以天然的,不加修饰的感觉。鲁迅先生对于《秋夜》的描写并没有尽情的宣泄或直白,他用多组场景把人们带到一个沉郁冷静的情境中去,这使诗文给人的感觉精密,引导读者充分咀嚼。他用枣树这个意象表达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下人民的抗争精神,坚强不屈。他同情“小粉红花”似的弱小者的处境和梦想,祭奠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青年们。作者通过细腻的语言、形象而深远的意境给读者暗示了一切。《颓败线的颤动》中含蓄的语句鲜明的刻画出母亲孤独无告的悲伤与愤怒,于是她不得不痛下决心离家出走。接下来是一种变形的刻画,写老女人“颤动的身躯”在荒野里“全面都颤动”的恐怖景象: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这明显是一种变形的艺术画面,生活中是不会有这样的场景的。作者运用了一种以反常的画面作象征的表现手法,夸大地诉说这样颤动越来越强烈,表现了老女人内心的痛苦与不服在不断加剧,最终到达崩溃,穿梭放浪于凄凉的荒野。在精神层面上,她这是对忘恩负义的女儿的控诉和指责。这个象征性的画面,既是将老女人激烈的反抗与强烈的控诉的状态具像化,也是作者本人对生活的强烈感受的鲜明表达,作者曾经便有过多次痛苦的经历。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复仇》中一男一女手持钢刀,对峙的场景,《这样的战士》中的“无物之阵”《失掉的好地狱》中地狱的场景等,阅读这些片断,我们便会深刻体会到那一字一句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的美,并不是对自然美的单纯地讴歌和临摹。鲁迅用美妙的语言描绘自然画面,是为了含蓄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和追求。鲁迅的作品,语言风格朴实无华,清雅素淡,天然无饰,给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受。鲁迅抒写了大量质朴的对话,话语中闪耀着哲理的光彩。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鲁迅先生用极为朴实而简练的语言,勾勒了一个不觉悟的鲜明的奴才形象。这段对话在质朴的外表下隐藏着作者机警而深刻的战斗激情。奴才是一个被压迫的不觉悟的形象,他不懂得反抗,也没有胆量反抗,除了“叫苦”没有一丁点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连其他的“想法”也没有。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屋子了!”[5](p222)

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奴隶的嘴脸!鲁迅先生对于这样的形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讽刺和毫无保留的批判。这既是富含诗意的对话,也可以说就是对话形式的诗。

通观《野草》全书,里面类似于悲凉之类的词出现的时候很多,这些沉郁深刻的词传达出了一种悲切,一种压抑,一种沉重,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来。这些词其实表现的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社会黑暗的愤恨、悲痛、伤心,而这些词将这种情绪放大烘托到了极点。无论是《影的告别》还是《求乞者》甚至《希望》,《野草》的用词都有沉郁的影子。据初步统计在《希望》中,第一段有“寂寞”;

第三段“颤抖”,“苍白”;第五段中“血腥”,“毒”,“报仇”,“空虚”,“奈何”,“自欺”,“抗拒”,“袭来”,“暗夜”,“耗尽”;第六段中“逝去”,“僵坠”,“不祥”,“渺茫”,“啼血”,“悲凉飘渺”;第七段中“寂寞”,“逝去”,“衰老”;第八段中“空虚”,“暗夜”,“蛊惑”,“牺牲”,“弃掉”;第九段中“悲哉”,“可悲”;

第十段中“可惨”,“暗夜”,“茫茫”;第十二段中“偷生”,“虚妄”,“悲凉飘渺”,“消灭”,“凋零”等,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悲”和“凉”系列词的使用频率明显偏高。鲁迅的语言艺术特色,不仅仅是在语言技巧层面,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对社会生活深切地体验,对人物性格准确地把握.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能在文字上做到如绘行文,一语道破,造成神情灵动、惊心动魄的魅力,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神妙理妙的美学享受。

《影的告别》中多次使用然而,这些然而构成了不停的转折,而这些转折传达出了鲁迅先生的内心矛盾,影的沉重是精神的沉重,鲁迅曾说:“我常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7](p466-467),不停的思想斗争,不停的挣扎,这是表达的需要,所以读起来并不觉得赘余或冗繁,恰恰与此相反,我们能通过这些语言来感受到鲁迅先生语言的独到之处,别有洞天。《野草》语言音律很和谐。《希望》中多用单词和短句,时读时顿,忽急忽缓,给人以明快的感觉,好似看到了光明的到来。而“虽然”之后戛然而止,节奏和韵律由明快转为了沉重。总体上来说有抑有扬,抑扬顿挫,所以这也是《野草》的语言的独特性的表现之一。鲁迅《野草》的语言深刻的原因,是鲁迅先生内心思想的外在反应。这种风格具体表现在:“不知何故兮”——《我的失恋》[5](p173-174),“不知何故兮”使句子显得诙谐,对当时盛行的虚伪的失恋诗进行了嘲弄。

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墓碣文》[5]

方式很有节奏感。

《野草》中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里面遍布着深刻的哲理,含蓄委婉,生动传神。《野草》描写了大量场景和形象,这些场景和形象都是象征性的。自然景物比比皆是,雪、枣树、天空等形象都表现出了象征性,具有深刻含义。枣树深深的知道同黑恶势力斗争很漫长很艰难,但是它却没有退缩,无所畏惧,他刺向(p207),此句凝练简洁,“才”,“且”,“窥”,“俱”等词使得句子准确而紧凑,勾画出一幅阴森恐怖的画面,四字一组的排列

篇四:《鲁迅野草中的好词好句》

好词:

伶仃,憔悴,肃杀,诀别,嫌恶,笑柄

好句:

1、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去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野草>中的<秋夜>

2、野草,根本不深,3、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鲁迅野草中的好词好句。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4、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5、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鲁迅野草中的好词好句。——<野草>中的<雪>

6、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7、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8、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野草>中的<秋夜>

9、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10、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11、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1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13、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野草>中的<雪>

14、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眨着许多蛊惑的眼睛。——<野草>中的<秋夜>

篇五:《鲁迅呐喊好词好句好段》

1、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2、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3、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4、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5、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鲁迅呐喊好词好句好段

7、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8、“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9、读书人偷书,不算偷。

10、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11、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12、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14、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朗读手册中的经典语句
  • 2020年建军节致敬抗洪救灾英雄的句子80句
  • 抗洪救灾横幅宣传语80句
  • 有关安全教育的句子段落
  • 高温防汛标语80句
  • 抗击疫情暖心金句100例
  • 关于战胜疫情经典金句
  • 防控疫情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