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反问句哦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10    阅读:

《什么是反问句》
反问句哦 第一篇

1什么是疑问句?

答:什么是疑问句,提出问题的句子叫疑问句。如:特殊疑问句:“你是谁?”一般疑问句:“你是xxx吗?”反意疑问句:“你是xxx,不是吗?”或::“你不是xxx,对吧?”

2、什什么是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否定的观点。 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如:“难道你不是xxx吗?”言下之意是:你就是xxx吧!

3、所谓设问就是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突出主要论点,申述所要申述的问题,引人注意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合理地使用设问,能给人悬念,引起关注,催

人思考。人们读过之后,疑惑便可以烟消云散了。

4设问和反问的差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怎样创造设问句?

首先,要确定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设问句还是比较实用的。如:在一个闹哄哄的场所,你使劲地喊,可能效果并不怎样,但你如果来个“大家看,今天我带来了什么宝贝?”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哦!原来是个 !”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所以,我们在创作前,要想好要说的内容。

其次,要注意自问自答,给读者或听众造成悬念。我们创作设问句的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所以,一问一答要精心设计,切不可马虎

《反问句的语气最强烈》
反问句哦 第二篇

反问句的语气最强烈

使用反问句是为了加强句子的语气,肯定句用反问句式是为了加强否定的语气,否定句用反问句式是为了加强肯定的语气。如果同一个句子意思分别用肯定句式、否定句式、反问句式表达,语气的强弱情况分别是怎样的呢?请看下面的句子:

1. 要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是件不容易的事。

2. 要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不是件容易的事。

3. 要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是件容易的事吗?

1句为肯定句,2句为否定句,3句为反问句,只要仔细琢磨句子的意思及语气,不难看出这三句的语气强弱情况,反问句的语气强于肯定句、强于否定句,因此,同一个句子意思用反问句去表述,它的句子语气最强烈。

.

本文通过对强语气条件下“了、呢、的”开口度相应增大现象的考察、分析,指出它们具有强式的a套发音──la、na、da;其他多数的语气助词,以及叹词、象声词等,也都拥有a、e 两套基本对立的发音类型,以与强弱二分语气相适应。本文提出形成合音成分的四个条件及两个标帜,证明“啦=了+啊”、 “哪(呐)=呢+啊”等被广泛采用的“合音说”并不成立,应代之以强语气条件下的“了、呢”“变韵说”。本文还给出了a、e两套发音词的举要列表, 并就表文涉及到的“语言”界说、辞书编纂等问题谈了看法。

“了、呢、的”都是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极高频的语气助词。按照通行字词典工具书的标音,它们均读轻声,韵母是e,即:le、ne、de 。汉语拼音轻声e韵的国际音标是Ә,中、央元音。{反问句哦}

从1999年2月到12月,笔者以语气助词“了、呢、的”为核心, 对有关字词的发音进行了随机的、旁听式的听辨考察(即一般未用方言调查中传统的例词问话式听辨考察),以使考察结果更客观,更符合语言实际。考察范围涉及电视、广播、会话、会议等日常接触到的普通话语音,尤其是普通话口语语音,(注:我们把普通话语音看成是活跃在普通人口头上的“雅音”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北京话语音。我们不认为普通话语音就等同于播音员发音或字词典注音及其简单相加,因为那样会把普通话语音弄成一个缺乏生命力的“标本”。另外,有关考察在文章正式发表前都将继续进行。)总时间超过100小时。 通过考察发现,这些字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开口度加大的变韵现象:“了、呢、的”的规律性,数量比相当高,分布面相当广,尤其在用法上、功能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存在价值──强化语气的表现力,因而可以认为,与其把这种业已改变了的音值仍归到[a]音位(以下音标标音统一用[a],一般叙述用拼音字母a)。借用汉语拼音的标音系统,可以把这种变韵类型称为“a化变韵”。

下面是一些比较常见的a化变韵的用例(采用较强语气):

(1)什么?你去过大队了(la)?──唵,去过了(la)。

(2)太小了(la),不要了(la)。

(3)再别做这种事了(la)!

(4)快别想了(la),她早嫁人了(la)。

(5)小张、小王他们呢(na)?他们也会打字呀!

(6)让他去吧,谁爱答理他呢(na)!

(7)孩子不可以没有爸爸的(da)。

(8)真的(da)?──真的(da),确实是真的(da)。

(注:“真的”,惯用词语,也可作“的”字结构看。“的”字结构经常处在语气的间歇点上,因而常是重音所在。)上面的例子中,除语气助词“了、呢、的”外,叹词“唵”是a 化变韵的“嗯”,词尾“─么”、时态助词“了”(注:通常把时态助词“了”记为“了[,1]”,把语气助词“了”记为“了[,2]”。)也都发生a化变韵。还有一些“了、呢、的”前后搭配使用、连用的例子, 在需要强化语气的表现力时,一般也需要a化变韵支持才能协调。如:

(9)还磨蹭呢(na)?别再磨蹭了(la)!

(10)不是去上班去了(la)吗?怎么又回来了(la)呢(na)?

(11)不用多说了(la),已经够明白的(da)了(la)。

当然,同样的句子,“了、呢、的”以及“唵”、“─么”等多数也可以仍说e韵(“唵”则说成“嗯”), 但那一般是用不带情绪的普通口气说出的。也就是说,a 化变韵有个条件限制──需要强化语气表现力的情况下才大量出现(在句中的一般会是焦点所在,有重音伴随)。

在考察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听他随口说的“了”明明是la,等你再问他发的是不是la音,他却会辩称发的是le音。显然他是在规避,怕别人说他发了错误的音。在观看体育节目的电视转播时,我们偶尔听到播音员激动地说:“进le!又进le一个球!”给人的感觉就不太自然。按辞书注音“了:le”发的音,为什么反而听着别扭?道理就在于,实际需要他发用来表达相对较强语气的la音的时候,他却依据辞书标准音选择了不太相称的le。下面是两段对话,从中不难看出问题所在:{反问句哦}

(12)对话1──某甲跟某乙讲了一通道理,乙回话:“知道了。”甲怕乙没理解,再讲一遍,乙不耐烦地:“烦死了!不是说了知道了嘛,你别囉唆行不行!”──乙的第一轮迴话尚可视情形le、la取一,第二轮回话则无论如何也该用la,否则就会显得不太自然。

(13)对话2──妻子在外给丈夫打电话,有噪音, 大声说:“„„还没出门呢?„„什么?听不清楚。„„听见了。快来吧,晚了就赶不上了!„„啊,书别忘了,桌子上的!”──不见面的大声对话一般需要a化变韵支持,需要加大开口度以强化语气的表现力, 否则难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一种自然语言的“语音──语法──语义”系统总是基本完整的表达系统;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使系统不完整,将必然导致表达方面的矛盾和缺陷。到目前为止,通行的字词典工具书均未给“了、呢、的”等注出la、na、da等音,强化的la、na、da语气不得不交给弱化的le、ne、de发音去完成,而矛盾和缺陷也便由此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a化变韵并不仅仅是“了、呢、的”几个字词的孤立的、 临时的语音流变现象,而是得到成批字词支持的、协同的、常规的语音互通现象。“了、呢、的”以外,下述语气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等都成双成对地拥有以e、a为韵腹的两套发音类型,且一般已在文字上分化开来。(注:在普通话语音系统里,在做韵腹时,一般处于类似互补状态,可宽泛地

认为它们是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嗯”辞书注音ng、n (暂不讨论声调问题),音韵学地位当是en,与an相对。“冬─□:dong─duang”、 “嗵─□:tong─tuang”两条较为特殊。─ong的音韵学地位是─ueng,合口呼,e韵腹,恰好与─uang相对;duang、 tuang拟声用,有音无字。另外,ao与ou韵尾相同;ao韵里的o,音值是[u],《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写做o。具体标音及文字使用方面的一些情况, 请参看第四部分。

另有“嬷嬷─妈妈”的称谓以及语气副词“忒─太”等分别拥有以e、a为韵腹的两套发音类型,也很值得关注,但因解释起来比较麻烦,这里暂不列入。)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它们一般也是用来表达弱、强两种语气(或拟声)的。列举如次:

--------------------------------------------------------------------------------

语气助词

呃─啊:e─a 啵─吧:bo─ba 呗─□拜:bei─bai

嗬─哈:he─ha 嘞─唻:lei─lai 喽─哰:lou─lao

嚜─吗:me─ma

叹 词

哦─啊:o─a 欸─哎:ei─ai 嗯─唵:en─an

□欧─噢:ou─ao 嗬─哈:he─ha 嘿─咳: hei─hai

喂─□歪:wei─wai 嘢─呀:ye─ya 呦─哟:you─yao

欸哟─哎呀:eiyo─aiya 嗨(嘿)哟(呦)─嗨(咳)哟:heiyou─haiyao

象 声 词

嘣─□邦:beng─bang 嘚─嗒:de─da 噔─当:deng─dang

冬─□:dong─duang 咯─嘎ge─ga 嘙─ 啪:po─pa

砰─乓:peng ─pang 鼟─嘡 teng ─ tang嗵─□:tong─tuang

{反问句哦}

代 词

这(zhe)zhei─zhai 那(na)nei─nai 哪( na)nei─nai

词 尾

么─么:me─ma

--------------------------------------------------------------------------------

由此可见,“了、呢、的”等语气助词,还有上列叹词、象声词、代词等,可以依据其韵腹开口度的小或大,比较整齐地二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套发音:e套发音,弱式,表达相对较弱、较软的语气;a套发音,强式,表达相对较强、较硬的语气。

a套发音的“了、呢”与“啦、哪(呐)”关系很密切,也很复杂。本文第一、二部分暂时迴避这一问题,首先考察形诸文字一般就是写成“了、呢”的la、na(电视播音有时有字幕提示可供鉴别),连带讨论没有文字歧异的“的da”。对于形诸文字一般写成“啦、哪(呐)”的la、na,拟在第三部分专门讨论。“了、呢”的a套发音和“啦、 哪(呐)”的真正来源是两个关键问题,这两个关键问题解决好了,与此相关的语气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等的系列变韵问题当可迎刃而解。所以,本文不拟就枝节问题做过多过细的阐述,而是在第四部分以列表的方式把它们集中起来解释。至于声调变化,由于它跟句调相互牵连,一时不易说清,文中暂付阙如。

像“了、呢、的”这么常用的词的a 套发音频频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中(这是不违事实),有上举这么多的语气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成系列地采用两套发音(这是不违音理),然而却不见通行字词工具书对此有所揭示,也少见有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的、专门的探讨。如此情形,实际上是“言文脱节”的某种折射,也反映出汉语普通话口语研究、尤其是口语语气研究的滞后、疏略,以致“习焉不察”,形成偌大一个“盲区”。日语中有一个很有名也很有用的“こそあど”代词系列,早已为人所知;汉语有一个本应同样有名的“啊、吧、的、哈、了、吗、呢”等a套发音语气助词系列(强式),以及相对应的“呃、啵、的、 嗬、了、嚜、呢”等e套发音语气助词系列(弱式), 但却一直“深藏不露”。(注:关于“哈”的语气词用法,参看郭小武1997:158。另外,“了、呢、的”的e套发音比较常见, 与它们经常位于句子中间(尽管语法属性可有差异,参看注事实上,时态助词“了”与语气助词“了”,结构助词“的”与语气助词“的”存在隐含转换关系。如:“他又一次打破了世界记录。──世界记录被他又一次打破了。”“这是他买的苹果。──这苹果是他买的。”)不无关系,与它们声母的发音部位均在舌尖中或者也有生理上的关联。“呃、啵、嗬、嚜”e 套发音比较罕见,究其原因,除不具备上述“了、呢、的”的条件外,可能还由于:一,弱语气一般不需要这些语气助词帮助实现;二,这些e 套的语气助词有被相应的a套语气助词吞并、淹没的倾向(参看四之(一)、(二))如果此说不误,则其中的原因本身就很发人深思;最少可以提醒我们,仅仅依靠限定的字表、词表、句例进行语言调查,很可能遗漏许多只会在实际语言交流时才可能显现出来的重要的语言现象。当然,这里把问题提出来,主要目的仍是为了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充分关注和讨论。

下面是强弱两套发音语气助词系列的对照举例:

(14)冷得很啊,快披上衣服吧!│冷得很呃,披上衣服啵。

(15)他说的(da)!是他说的(da)!│他说的(de),我可没说。

(16)还没来哈(ha)?扣他工资!│还没来嗬(he)?再等会儿。

(17)吃了(la)吗?│吃了(le)嚜?

(18)哎?东西呢(na)?│欸?东西呢(ne)?

前面说到a化变韵类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数量比相当高, 分布面相当广,尤其在用法上、功能上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强化语气的表现力。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但它的通行面到底有多广,尚需大量语言事实的验证。下面即以“了、呢、的”为例,就此问题提供更多、也更具体一些的语言事实。虽然由于语音信号的易失性和语流音节的短暂性,笔者未能形成全面记录、严格统计的材料,但从下面的相对数据中,还是可以大致看出a

化变韵的一些重要特点。

(一)从总量看比例

0.作为语气助词的“了、呢、的”,无论a化与否, 口语中的出现频率比书面语都要高出许多,而相对百分比则相近:“了”约占70%,“呢”约占10%,“的”约占20%。

1.a套发音“了”与e套发音“了”在口语中都很常见,前者的出现频率比想像的要高:le约占40%弱,la约占40%强,20%左右未能确认。

2.a套发音“呢”与e套发音“呢”相对百分比:ne约占50%弱,na约占40%强,10%左右未能确认。

3.a套发音“的”与e套发音“的”相对百分比:de约占80%弱,da约占10%强,10%左右未能确认。

后三点是e、a两套发音所占到的相对份额。需要说明的是:有一定量的“了、呢、的”的韵母部分,不易分清到底是e还是a。(注:“了”的liao音、“呢”的ni音、“的”的di音等,此处忽略不计。不过,许多常住北京而带有方言口音的人,有“了:le─liao,呢:ne─ni,的:de─di”两套对立的发音,笔者从这种现象中受到了一定启发,尽管它们并非文中所讨论的开口度大小的问题。)这中间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它的开口度比e大、比a小,本身处在中间状态(如了:[ lɜ]);另一种是它的开口度起始小、收尾大,有拖音,有变化(如了: 。)

(二)从一般分布看倾向{反问句哦}

1.口语音与读书音。口语音要比读书音a化多。即:说话越随意,a化越经常。

2.文化程度高低。文化程度低的要比文化程度高的a化多。 即:发音人的文化程度越低,a化越经常。

3.性别差异。男女a化情况没有明显差别。

4.年龄差异。幼小儿童和耄耋老人比中间年龄段的a化多。

5.方言因素。各方言a化情况不完全一样,笔者无力详加辨析, 只好付阙,以便在考察中尽量保持“普通话语音”的“纯度”。

6.说话语气强弱。说话语气强时比说话语气弱时a化多得多。

7.说话声音大小。说话声音大时比说话声音小时a化多。

8.说话速度快慢。说话速度慢时比说话速度快时a化多。

9.对话距离远近。对话距离远时比对话距离近时a化多一些。

考察所见,在各种依赖语言的表演艺术门类里,a 化出现最频繁的要数话剧。

(注:关于歌词中“了、的”的发音问题一向有liao、di、le、de两种主张,其实,现在一些比较喜欢自由发挥的歌手在拖长发音时也常采用la、da的吐字;发la、da 音可以达到强化表达的作用。 如200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刘欢演唱的《温情永远》:“你太累了(la),也该歇歇了(la),还有爱在身边。”)话剧中冲突多,人物的强烈情感经常需要通过演员的强烈语气表现出来,加上一般需要大声说话来满足和震撼观众(听众),因而a化的“了、呢、 的”占有压倒性的优势。这种情形,很像是在嘈杂的环境里说话,又像是重听的人说话,生怕别人听不清,会不自觉地加大音量,放慢音速,强化语气表现力。

《反问句_比喻_拟人的好处及作用》
反问句哦 第三篇

反问句的好处

主要是加强语气,还兼有“顶撞”的效果,与人辩论时犹如“回马一枪”,写作文时用上排比反问,曰:“增强气势”。

表面上看,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等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

比如: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这里“难道”一词也可以省略。{反问句哦}

3."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我们难道要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反问句哦}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反问句哦}

如:“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表示极度强调。

双重否定句的好处 加强语气,如:我不得不承认我很帅!

没有一个人不认为他傻。

都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例如,“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意思就是“是一个英雄”,但语气更强烈,强调了敢于这样做的人是一个“大大的英雄”。

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大致说来,比喻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比喻句的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温馨提示:在习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反问句哦}

拟人的主要作用

拟人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事物获得人的属性,便于抒发感情,使人感到亲切、易受感染。

拟人,还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这就使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感染力。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写活了,是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

可以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

拟人句:

什么是拟人句?

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

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拟人句的运用形式

(1)把动物拟人化。

(2)把植物拟人化。

(3)把一般的事物拟人化。

排比句

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没有和宽广。”

(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第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四)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妈妈。”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形式多样的排比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深化中心。 夸张句

夸张句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

的印象。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

一、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三、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前后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我捋起袖口,将锅凑到水龙头,冲满水,然后张开“如来神掌”先给它来一招“倒转乾坤”,再来招“天昏地暗”,最后来个“荡气回肠”。一番折腾,累得我“气喘如牛”

拟人句的作用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 例如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答: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蝈蝈的外形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有亲切感。(标准格式哦)

风是调皮的,一会把那朵悠闲的云赶得满天跑,还不断变化她的面具,一会儿卷起地上的落叶,让她们打着旋舞蹈。

《反问句大全》
反问句哦 第四篇

1、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2、看到那数不尽的饿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3、难道你认为没有这样一回事?

4、居里夫人只要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都可以解决了吗?

5、他呀!都老头子了,还订这些东西干什么呀?

6、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

7、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8、人们怎么不希望车子能停下来,不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9、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

10、不劳动,连棵花也弄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1、难道你觉得自己对吗?

12、这样有问题吗?

13、人难道可以长生不老吗?

14、浪费时间难道不就是浪费生命的表现吗?

15、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16、你真的觉得是这样吗?

17、虽然这些都是事实,但谁个曾怀疑人类需要太阳呢?谁个曾因为太阳本身有黑点就否认它的灿烂光辉呢?

18、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

19、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20、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2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

22、地球难道不是圆的吗?

23、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24、有这样的可能吗?

25、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

26、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27、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28、难道不是吗?

29、看,雨后的西湖多美啊,像一位女子,难度不是是淡妆好看吗?

30、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积,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31、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32、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33、不是自家人,难道就不该互相关心吗?

34、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35、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36、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37、当农民,难道就不需要文化知识了吗?

38、难道你认为有人比爱因斯坦更伟大吗?

39、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

40、西湖,就像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那样的美丽动人,难道不让你留恋忘返吗?

41、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

42、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43、你觉得有问题吗?

44、班主任难道不应该以身作则吗?

45、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46、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47、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48、人难道可以没有一点精神吗?

49、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50、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51、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52、我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不是正是这样的野花吗?

53、这不是呆气的表现吗?

54、难道他觉得自己没有错吗?

55、春回大地,走在西湖百花齐放的白堤、苏堤上眺望着湖面,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轻舟荡漾,三潭映月如宝石般嵌在湖面,你怎么不被她吸引呢?

56、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57、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

《反问句摘抄大全》
反问句哦 第五篇

1、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2、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积,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3、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4、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

5、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

6、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7、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8、看到那数不尽的饿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9、不劳动,连棵花也弄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0、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11、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12、不是自家人,难道就不该互相关心吗?

13、当农民,难道就不需要文化知识了吗?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朗读手册中的经典语句
  • 2020年建军节致敬抗洪救灾英雄的句子80句
  • 抗洪救灾横幅宣传语80句
  • 有关安全教育的句子段落
  • 高温防汛标语80句
  • 抗击疫情暖心金句100例
  • 关于战胜疫情经典金句
  • 防控疫情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