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好的反语句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21    阅读:

篇一:好的反语句
反语的句子大全

一反语的定义

故意使用与本意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叫做反语,也叫“倒反”

或“反话”

例子(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於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 中的时候,这是怎样

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

例子(2):教育局长说要把不达语文基准的教师调任为图书 馆主任,果然够勇!

例子(3):差不多先生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二反语的效果

运用反语手法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能更好地包含

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例如:

①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反文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

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国惩创学生的〈武功〉,不

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②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

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 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

〈忘却〉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三反语的用途

主要有:

① 直接表达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 ② 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 达到归谬目的。

③ 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及语表达加强效果。 ④ 通过颠覆既定习惯,产生幽默。 四反语的主要形式

①反话(正话反说)②反饥(反说正说)③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亵)④气话(明褒

实贬)⑤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等。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有“第三风耳朵”捕捉弦外之音,尤其是反话,才能免于被动。 正话反说的“荒谬放大镜” 有些话绝对不允许你说出来,为了避免尴尬,不妨从其反面说起。须知真理再向前一步

就可能变成谬误,反面的话稍加引申,就可能走到反面的反面。 楚庄王的一匹爱马死了,他非常伤心,下令以上等棺木,行大夫礼节厚葬。文臣武将纷

纷劝阻也无济于事,最后楚庄王还下决心说:“谁敢再劝阻,一定要杀死他。” 很明显,不论怎样改头换面,只要一说“不”,必是自取其辱。优孟知道了,直入宫门,

仰天大哭,倒把庄工弄得异常纳闷,迫不及待地问是怎么回事。优孟说:“那马是大王最喜欢

的,却要以大夫的礼节安葬它,太寒酸了,请用君王的礼节吧!”庄王越发想知道理由了,优

孟继续说:“请以美玉雕成棺„„让各国使节共同举哀,以最高的礼仪祭祀它。让各国诸侯听

到后,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啊。”至此庄王恍然大悟,赶紧请教优孟如何弥补自己

的过失。终于将马付于庖厨,烹而食之。 以优孟地位之微,如果直陈利弊,凛然赴义,固然令人肃然起敬。然而他正话反说,力

挽狂澜,所作所言岂更不令人击节吗? 反语是语言艺术中的迂回术,是更为极端的迂回术。正话反说便是以彻底的委婉,欲擒

敌纵,取得合适的发话角度,达到比直言陈说更为有效的说服效果。 更多例子:

(1)参加八国联军打败中国,迫出庚子赔款,又用之于“教育中国学生”,从事精神侵

略,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毛泽东《“友谊”,还是侵略?》)

(2)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

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 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

却了。(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4)几个女人很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5)老旦进场,玩笑旦出场,大观园的人才着实不少。(瞿秋白《人才易得》)

(6)原来在将军弯腰上肩的时候,小李趁机偷偷把绳子往后移了半尺多。这个“舞弊”

的做法被将军发觉了,他扭回身抓住绳子往前移过来,不满地说:“这,这不行。”(王愿坚《普

通劳动者》)

(7)我们的反人民的英雄们根据这种分裂方针所准备采取的步骤,有把他们自己推到绝

路上去的危险。(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8)善于治国平天下的人物,真能随处看出治国平天下的方法来,四川正有人以为长衣

消耗布匹,派队剪除;上海又有名公要来整顿茶馆了,据说整顿之处,大略有三:一是注意

卫生,而是制定时间,三是施行教育。(鲁迅《偶成》)

(9)安装电话,除了斗智斗勇以外,完全是遵守规则的一种耐力和韧性的考验。(张宇

《垃圾问题》)

(10)国民党当局对作家格外“优待”,几乎每个作家都有个特务“保护”着。一来二去,

作家就被“护送”到监狱或集中营去“享受”毒刑与杀戮。(老舍《十年百花荣》) 五反语的类型 ①以正当反 用正面的语句去表达反面的意思。例如: 但衣角会被踹住,可见穿的是长衫,即使不是“高等华人”,总该是属于上等的。(鲁迅

《推》)

“高等华人”的人格实际上是非常低劣的,在这里表达了对穿长衫者的讽刺。 ②以反当正

用反面的语句去表达正面的意思。例如: 小陶气愤地说:“这些死人!只管看着干什么,还不把你们的雨衣扔过来。”(徐怀中《西

线轶事》)

“死人”是气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见到战友时的亲切感。 六运用反语要注意的问题

伍的,要区别对待,必须防止滥用 1、反语有对待敌人的,有对待同盟者的,也有对待自已

如:党八股也就是一种洋八股。?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

外,还有一点土气。也算是一个“创作”吧!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这就是

一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篇二:反语 人类对反语(verbal irony,本文的反语指的是话语反语)的研究由来已久,多少世纪以来

一直倍受人们关注。现已成为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众学科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之一。语言

学范围内对反语的研究迄今已产生了近十种理论(涂靖,2004)。如:grice的经典理论,

attardo的关联不合适理论,sperber&wilson的回应论,clark & gerrig的伪装理

论,clark的共同伪装理论。可是由于反语的认知、理解、生成的复杂性和研究的角度与方

式不同,以上理论都不是一个完备的理论,其解释力度也不够。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对反语进

行动态探讨,试图以隐性展示理论(utsumi,2000)解决反语的区分机制问题,并同时运用语

言顺应理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verschueren,1999)的观点对反语现象的成因

进行分析。另外,本文还将探讨反语的理解及其语用功能。 文/张静

摘要:反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它体现了交际双方的期望与现实的差异。本文从语

用的角度指出反语不一定都是违反质量准则以及维护礼貌原则。本文企图依靠交际双方共有

的知识、语境、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来解决反语的理解。试图以隐性展示理论解决反语的

区分机制问题,同时用语言顺应论来阐释反语的语用成因。最后指出反语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反语;区分机制;语用成因和功能;理解;质量准则;礼貌原则

1.引言

人类对反语(verbal irony,本文的反语指的是话语反语)的研究由来已久,多少世纪以来

一直倍受人们关注。现已成为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众学科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之一。语言

学范围内对反语的研究迄今已产生了近十种理论(涂靖,2004)。如:grice的经典理论,

attardo的关联不合适理论,sperber&wilson的回应论,clark & gerrig的伪装理

论,clark的共同伪装理论。可是由于反语的认知、理解、生成的复杂性和研究的角度与方

式不同,以上理论都不是一个完备的理论,其解释力度也不够。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对反语进

行动态探讨,试图以隐性展示理论(utsumi,2000)解决反语的区分机制问题,并同时运用语

言顺应理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verschueren,1999)的观点对反语现象的成因

进行分析。另外,本文还将探讨反语的理解及其语用功能。

2. 传统反语理论的弊 端

“反语”,顾名思义,就是指说话人所说的话在字面上与他想要说的恰恰相反。明知某人

把事情办得一团糟,却说“you have done a good job.”明知一天事事不如人意,却说“you

had a nice day.”(何兆熊,2000)。根据grice(1975)的合作原则,交际双方要达到交际

成功,言者必须遵循四条准则:所提供的信息量要充足、真实、切题、简明扼要,无歧义。

如果要达到特殊交际目的或意图,就必须违反这些准则。反语是一种修辞格,其目的是通过

使用比较含蓄的表达方式、词语本身浓厚的褒贬色彩和语境来达到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

从而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要表达反语的修辞效果和交际意图,就必须违反“质准则”。 如:。明知某人把事情办得一团糟,却说“you have done a good job”但是反语不一定

都是“违反质准则”例如:

(1)(杰克家发生火灾,损失惨重,好友打电话问他情况怎样,他说:)“小事情而已”。

(1)和(2)并未违反“质准则”表示相反的交际意图,(1)是低调陈述,(2)是夸张。

违反质准则既不构成反语的必要条件也不构成反语的充分条件(刘光正,2002)。违反其他三

准则同样可以产生反语。而且,反语也不是简单的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经典理论(grice ,

1975)解释不了1)言者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交际意图;2)不能区分反语和非反语。例如:

(3)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grice,1989:34)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解释:反语和隐喻,分处两个认识阶段: a. <第一阶段》:(隐喻)you are my pride and joy. b.<第二阶段》:(反语)you are my bane. (曹佳,吕一行,2004) 回应论(sperber&wilson,1981,1992,1995)仍然只是能解释部分反语现象,没

有提出反语和非反语,而且反语者在回应的掩饰下远离了话题内容。如:

(4) tom: hmily broke your vase. john : oh, i like that!【好的反语句】

在(4)中,我们无法找到明确的回应出处,也就无法用回应理论来解释。

(5)课堂上,杰克在开小差,老师叫了他几次他都没听见,于是便问玛丽,玛丽说:老

师让你站起来。

在(5)中玛丽回应了老师的问题,但它不是反语。 伪装理论(clark & gerrig,1984)则未指出反语的本质和区分机制而仅是从心理

动机的角度来解释反语的生成。如:

(6)甲对乙说:丙真是个大好人啊! 乙知道丙其实是个阴险狠毒的人,但他不一定会认为甲是故意说的。 共同伪装理论(clark,1996)也未提出区分反语和非反语的机制以及其提出的共同伪装

预设在多数情况下不合适(刘正光,2002)。

3.反语的区分机制

以上说明了传统反语理论的不足与弊端,它们都未指出构成反语的条件及怎样区分反语

和非反语。utsumi ( 2000) 提出了隐性展示理论。他认为够成反语的前提条件是反语环境。

假设在话语出发之前有时间点1和时间点2,反语环境由以下三种状态构成: a. 言者在时间点1有一种期待或意图; b. 在时间点2时言者的期待或意图落空(期待或意图与现实形成落 c. 言者对期待或意图与现实的落差一般会产生否定的态度,如:谴责、不满、失望等。 ( 7 ) (一个项目正在招标,而老板又很想做这个项目,于是派了公司里的谈判高手杰

克去竞标,没想到他不但没竞标成功反而搞砸了,老板非常生气的对他说:)你干得实在是太

漂亮了!

在(7)中反语发出者(老板)期望杰克竞标成功,可是杰克不但没成功反而搞砸了使老

板的期望落空,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老板对杰克感到失望、生气或愤怒。 反语环境的三因素应该满足如下三个条件: a. 该话语应该暗示说话人对原事物的期望(allude to); b. 该话语有意违反某条语用原则,达到语用无诚意; c. 间接表达对说话人的期望落空的否定态度。 三因素中只要有一个因素直接表达出来就不能构成反语。如例(1)好友听到杰克说“小

事情而已”,他的期望也是如此,并没有落空。此句未满足三因素中的 c 项,所以不是反语。但这并不是说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能构成反语,或者要首先

注意反语环境的存在才能理解反语。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的便构成原型反语(prototype of

verbal irony),与原型反语的相似性程度决定反语的程度。相似性程度由话语的提及(allude)

程度、语用的不诚实

(pragmatics insincerity)程度和间接表达否定(express indirectly)的态度决定的。 对反语和非反语的区分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a .隐性展示条件:反语隐性的展示(implicit display)反语环境; b. 反语环境条件:反语在反语包围的环境里产生。 二者必须同时满足才是反语,否则是非反语。

(8)she is a flower.

(9)i expected her to be a flower. 在“she is not that beautiful.”的语境中,(8)是反语,这时言者所表达的与现实

形成反差,即:(8)在“she is not that beautiful.”所包围的环境里产生出反语。反过

来说,若已经有“she is not that beautiful.”的语境,那么,she is a flower. 则隐性

的展示(implicit display)这个反语环境。与此相对的(9)则是显性的提及,所以更谈不

上隐性的展示(implicit display)反语环境,因此它不是反语。(曹道根,2004) 隐性展示条件由原型反语(prototype of verbal irony)检验,话语隐性展示到反语

程度高时实现隐性展示。隐性展示条件的实现预示着反语环境条件得到检验。

隐性展示理论解决了反语的区分机制问题,但对反语形成的原因解释力度不够,所以须

在此基础上结合以下理论来共同解释其成因。

4.反语的语用成因

一般意义上讲,任何一种语言现象的出现都是顺应不同的语境因素的结果,具体产生的

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一个有意识的操纵和控制过程,最终体现为一种语言现象的复杂

表现形式(吴亚欣,2006)。既然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具有这三种特征,反语现象也不例外。

受此启发,我们试图对反语现象的成因进行语用分析。按照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

理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语言的选择过程是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的动态顺应

过程。言者选择不同的语言结构是顺应语言内部或∕和外部因素的结果。语言内部因素如:

句法结构、语篇的连贯性、词义的褒贬等,语言的外部因素如:与言者相关的心理,社会、

文化背景和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这些都将影响言者对语言的选择。不难发现言者之

所以使用反语和反语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顺应不同的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

的结果。举例如下:

例(7)中,老板非常生气的对他说:“你干得实在是太漂亮了!”老板若说成:“你比猪

还笨,一点小事都做不好”这是常理之中的,但老板为了避免正面冲突和维护对方的面子观

念,而采用了反语的表达方式,这正是顺应了双方心理的需要才采取正话反说的。

(10)(约翰明知道上司曾经对他多次污蔑和诋毁,但在一次公开的发言会上,他却说:)

【好的反语句】

“我的上司对我真是非常非常好,真是我的大恩人啊!” 在(10)中约翰明知道上司不好,鉴于当时是在公开的社交场合,还或许是他不想让上

下级之间的矛盾激化,却故意说成“我的上司对我真是非常非常好,真是我的大恩人啊!”这

里的反语顺应了社会语境的需要。【好的反语句】

(11)母亲对邻居说:“不知道我们家那个死丫头又到哪疯去了?

(12)妻子对丈夫说:“死老头子,少喝点酒!”

(11)中母亲叫自己的女儿为“死丫头”,(12)中妻子叫丈夫为“死老头”,这样叫其实

是一种特殊的昵称。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十分重视亲情、友情等,在人际交往中

总想拉近彼此的距离以获得亲近感(郑国龙,2003)。因此(11)、(12)采用了“亲势”反语

的表达方式,这也是顺应了文化语境。

5.理解反语的条件 反语往往涉及到词面意义与词里意义的差别,所以要求我们透

【好的反语句】

过言者的词面意义去深探他的词里意义(即真实意图)。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理解反语呢?对

此,我们可以借助以下几点来理解反语:

1)语气、语调和重音等是体现说话人主观感情的一种手段。 在理解反语时,我们可以

借助此种表达方式。如:(11)、(12)中我们以柔和的语气语调说“死丫头” “死老头子”,

听者就容易理解其言者的真实意图,即一种特殊的昵称,并非字面的意义。

2)言者和听者双方共有的知识。 (13 ) (言者和听者双方都知道john很笨,却说:)john is very smart.此句就运用

了双方共有的知识来达到反语的效果。因此也就很容易理解john is very smart.的辞里意

义。

3) 语境

反语句一旦离开了语境,就很难区别本义语句和反语语句(陆如刚,2001)。听者可以借

助双方当时所共处的语境来理解反语。如:(7)中,我们假设的语境是:反语发出者(老板)

期望杰克竞标成功,可是杰克不但没成功反而搞砸了使老板的期望落空,所以我们有理由认

为老板对杰克感到失望、生气或愤怒。那么,也就很容易把(7)理解为反语。

4) 肢体语言和表情

(14)(两位好朋友很久没见面了,一见面就互相拥抱在一起,并笑得格外开心。)甲对

篇二:好的反语句
反语句子大全

浅谈小学语文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互换 塘州乡梅育小学:岑启肖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两

者之间是怎样相互转换的呢?现将我在教学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与大家探讨如下。 第一,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时,首先看看陈述句里有没有否定词语(不能、不会、没有、

不是、没,等),如有改为反问句时要去掉。其次要给陈述句加上反问词语,在小学阶段经常

遇到的反问词有:“难道??吗”、“怎能??呢”、“怎么??呢”等词。最后一步要给句子加上反问

号,这是重要的一步,之前你做得再好,少了这个符号,一切都等于零。所以我们在教学时

要注意强调,因为在转换的过程中学生最容易忽略这一点。现在我们来看一个陈述句,例如:

“这是伟大的奇观。”这个句子中有肯定词“是”,改为反问句时要把肯定词“是”改为否定

词“不是”,这个句子就变成了这样:“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下一步要给这个句子加上反问

词“难道??吗”就变成了“难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现在这个反问句基本成形了,但还

有重要的一步是要把句号“。”改成反问号“?”。这样才变换成一个完整的反问句如:“难道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又如这样的一个陈述句:“我们不会忘记你”。改为反问句时首先要

将否定词语“不会”改为肯定词语“会”,句子就变成“我们会忘记你。”。然后再在这个句子

前加上反问词“难道??吗”或在“会”前加上“怎能??呢”都可以,最后再把句号“。”改成

反问号“?”就变成了完整的反问句。如:“难 道我们会忘记你吗?”或“我们怎能忘记你呢?” 第二,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如:“难道我们要浪费这些资源吗?”改为陈述句时,先要

去掉反问词“难道??吗”再将肯定词“要”改为否定词“不要”。最后再把反问号改为句号。

如:“我们不要浪费这些资源”。再来看看带有否定词的反问句。如:“难道我们不能这样做吗?”

改为陈述句时,与不带有否定词的反问句基本一样,但不同的一点就是将否定词“不能”改

为肯定词“能”。如“我们能这样做。” 综上所述,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和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一、 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时:

1. 要给陈述句加上反问词。(如:难道??吗、怎能??呢、怎么??呢,等)

2. 看陈述句里是否有否定词语(不是、不会、不、没有、没,等等);如果有,改时要

去掉。如果没有否定词要加上。

3. 最后要把句号“。”改为问号“?”。

二、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时:

1. 首先要把反问句中的反问词语去掉。

2. 再看反问句里有没有否定词;如果有,改时要去掉,没有改时要加上。

3. 最后要把反问号“?”改为句号“。”。篇二:反问句的语气最强烈 反问句的语气最强烈

使用反问句是为了加强句子的语气,肯定句用反问句式是为了加强否定的语气,否定句

用反问句式是为了加强肯定的语气。如果同一个句子意思分别用肯定句式、否定句式、反问

句式表达,语气的强弱情况分别是怎样的呢?请看下面的句子:

1. 要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是件不容易的事。

2. 要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不是件容易的事。

3. 要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是件容易的事吗? 1句为肯定句,2句为否定句,3句为反问句,只要仔细琢磨句子的意思及语气,不难看

出这三句的语气强弱情况,反问句的语气强于肯定句、强于否定句,因此,同一个句子意思

用反问句去表述,它的句子语气最强烈。 .

本文通过对强语气条件下“了、呢、的”开口度相应增大现象的考察、分析,指出它们

具有强式的a套发音──la、na、da;其他多数的语气助词,以及叹词、象声词等,也都拥

有a、e 两套基本对立的发音类型,以与强弱二分语气相适应。本文提出形成合音成分的四

个条件及两个标帜,证明“啦=了+啊”、 “哪(呐)=呢+啊”等被广泛采用的“合音说”

并不成立,应代之以强语气条件下的“了、呢”“变韵说”。本文还给出了a、e两套发音词的

举要列表, 并就表文涉及到的“语言”界说、辞书编纂等问题谈了看法。 一 “了、呢、的”都是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极高频的语气助词。按照通行字词典工具书的标

音,它们均读轻声,韵母是e,即:le、ne、de 。汉语拼音轻声e韵的国际音标是?,中、

央元音。 从1999年2月到12月,笔者以语气助词“了、呢、的”为核心, 对有关字词的发音进

行了随机的、旁听式的听辨考察(即一般未用方言调查中传统的例词问话式听辨考察),以使

考察结果更客观,更符合语言实际。考察范围涉及电视、广播、会话、会议等日常接触到的

普通话语音,尤其是普通话口语语音,(注:我们把普通话语音看成是活跃在普通人口头上的【好的反语句】

“雅音”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北京话语音。我们不认为普通话语音就等同于播音员发音

或字词典注音及其简单相加,因为那样会把普通话语音弄成一个缺乏生命力的“标本”。另外,

有关考察在文章正式发表前都将继续进行。)总时间超过100小时。 通过考察发现,这些字

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开口度加大的变韵现象:“了、呢、的”的规律性,数量比相当高,

分布面相当广,尤其在用法上、功能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存在价值──强化语气的表现力,因

而可以认为,与其把这种业已改变了的音值仍归到[a]音位(以下音标标音统一用[a],一

般叙述用拼音字母a)。借用汉语拼音的标音系统,可以把这种变韵类型称为“a化变韵”。 下面是一些比较常见的a化变韵的用例(采用较强语气):

(1)什么?你去过大队了(la)?──唵,去过了(la)。

(2)太小了(la),不要了(la)。

(3)再别做这种事了(la)!

(4)快别想了(la),她早嫁人了(la)。

(5)小张、小王他们呢(na)?他们也会打字呀!

(6)让他去吧,谁爱答理他呢(na)!

(7)孩子不可以没有爸爸的(da)。

(8)真的(da)?──真的(da),确实是真的(da)。 (注:“真的”,惯用词语,也可作“的”字结构看。“的”字结构经常处在语气的间歇点

上,因而常是重音所在。)上面的例子中,除语气助词“了、呢、的”外,叹词“唵”是a 化

变韵的“嗯”,词尾“─么”、时态助词“了”(注:通常把时态助词“了”记为“了[,1]”,

把语气助词“了”记为“了[,2]”。)也都发生a化变韵。还有一些“了、呢、的”前后搭配

使用、连用的例子, 在需要强化语气的表现力时,一般也需要a化变韵支持才能协调。如:

(9)还磨蹭呢(na)?别再磨蹭了(la)!

(10)不是去上班去了(la)吗?怎么又回来了(la)呢(na)?

(11)不用多说了(la),已经够明白的(da)了(la)。 当然,同样的句子,“了、呢、的”以及“唵”、“─么”等多数也可以仍说e韵(“唵”

则说成“嗯”), 但那一般是用不带情绪的普通口气说出的。也就是说,a 化变韵有个条件限

制──需要强化语气表现力的情况下才大量出现(在句中的一般会是焦点所在,有重音伴随)。 在考察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听他随口说的“了”明明是la,等你再问他发的是

不是la音,他却会辩称发的是le音。显然他是在规避,怕别人说他发了错误的音。在观看

体育节目的电视转播时,我们偶尔听到播音员激动地说:“进le!又进le一个球!”给人的

感觉就不太自然。按辞书注音“了:le”发的音,为什么反而听着别扭?道理就在于,实际

需要他发用来表达相对较强语气的la音的时候,他却依据辞书标准音选择了不太相称的le。

下面是两段对话,从中不难看出问题所在:

(12)对话1──某甲跟某乙讲了一通道理,乙回话:“知道了。”甲怕乙没理解,再讲

一遍,乙不耐烦地:“烦死了!不是说了知道了嘛,你别囉唆行不行!”──乙的第一轮迴话

尚可视情形le、la取一,第二轮回话则无论如何也该用la,否则就会显得不太自然。

(13)对话2──妻子在外给丈夫打电话,有噪音, 大声说:“??还没出门呢???什么?

听不清楚。??听见了。快来吧,晚了就赶不上了!??啊,书别忘了,桌子上的!”──不见面

的大声对话一般需要a化变韵支持,需要加大开口度以强化语气的表现力, 否则难以达到交

流的目的。 一种自然语言的“语音──语法──语义”系统总是基本完整的表达系统;如果忽略了

这一点,使系统不完整,将必然导致表达方面的矛盾和缺陷。到目前为止,通行的字词典工

具书均未给“了、呢、的”等注出la、na、da等音,强化的la、na、da语气不得不交给弱

化的le、ne、de发音去完成,而矛盾和缺陷也便由此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a化变韵并不仅仅是“了、呢、的”几个字词的孤立的、 临时的语音流变现象,而是得

到成批字词支持的、协同的、常规的语音互通现象。“了、呢、的”以外,下述语气助词、叹

词、象声词、代词等都成双成对地拥有以e、a为韵腹的两套发音类型,且一般已在文字上分

化开来。(注:在普通话语音系统里,在做韵腹时,一般处于类似互补状态,可宽泛地 认为它们是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嗯”辞书注音ng、n (暂不讨论声调问题),音韵学

地位当是en,与an相对。“冬─□:dong─duang”、 “嗵─□:tong─tuang”两条较为特

殊。─ong的音韵学地位是─ueng,合口呼,e韵腹,恰好与─uang相对;duang、 tuang

拟声用,有音无字。另外,ao与ou韵尾相同;ao韵里的o,音值是[u],《汉语拼音方案》

规定写做o。具体标音及文字使用方面的一些情况, 请参看第四部分。 另有“嬷嬷─妈妈”的称谓以及语气副词“忒─太”等分别拥有以e、a为韵腹的两套发

音类型,也很值得关注,但因解释起来比较麻烦,这里暂不列入。)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它们

一般也是用来表达弱、强两种语气(或拟声)的。列举如次:

-------------------------------------------------------------------------------- 语气助词 呃─啊:e─a 啵─吧:bo─ba 呗─□拜:bei─bai 嗬─哈:he─ha 嘞─唻:lei─lai 喽─哰:lou─lao 嚜─吗:me─ma 叹 词 哦─啊:o─a 欸─哎:ei─ai 嗯─唵:en─an □欧─噢:ou─ao 嗬─哈:he─ha 嘿─咳: hei─hai 喂─□歪:wei─wai 嘢─呀:ye─ya 呦─哟:you─yao 欸哟─哎呀:eiyo─aiya 嗨(嘿)哟(呦)─嗨(咳)哟:heiyou─haiyao 象 声 词 嘣─□邦:beng─bang 嘚─嗒:de─da 噔─当:deng─dang 冬─□:dong─duang 咯─嘎ge─ga 嘙─ 啪:po─pa 砰─乓:peng ─pang 鼟─嘡 teng ─ tang嗵─□:tong─tuang 代 词

这(zhe)zhei─zhai 那(na)nei─nai 哪( na)nei─nai 词 尾

么─么:me─ma

-------------------------------------------------------------------------------- 由此可见,“了、呢、的”等语气助词,还有上列叹词、象声词、代词等,可以依据其韵

腹开口度的小或大,比较整齐地二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套发音:e套发音,弱式,表达相对较

弱、较软的语气;a套发音,强式,表达相对较强、较硬的语气。 a套发音的“了、呢”与“啦、哪(呐)”关系很密切,也很复杂。本文第一、二部分暂

时迴避这一问题,首先考察形诸文字一般就是写成“了、呢”的la、na(电视播音有时有字

幕提示可供鉴别),连带讨论没有文字歧异的“的da”。对于形诸文字一般写成“啦、哪(呐)”

的la、na,拟在第三部分专门讨论。“了、呢”的a套发音和“啦、 哪(呐)”的真正来源

是两个关键问题,这两个关键问题解决好了,与此相关的语气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等

的系列变韵问题当可迎刃而解。所以,本文不拟就枝节问题做过多过细的阐述,而是在第四

部分以列表的方式把它们集中起来解释。至于声调变化,由于它跟句调相互牵连,一时不易

说清,文中暂付阙如。 像“了、呢、的”这么常用的词的a 套发音频频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中(这是不违事实),

有上举这么多的语气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成系列地采用两套发音(这是不违音理),然

而却不见通行字词工具书对此有所揭示,也少见有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的、专门的探讨。如此

情形,实际上是“言文脱节”的某种折射,也反映出汉语普通话口语研究、尤其是口语语气

研究的滞后、疏略,以致“习焉不察”,形成偌大一个“盲区”。日语中有一个很有名也很有

用的“こそあど”代词系列,早已为人所知;汉语有一个本应同样有名的“啊、吧、的、哈、

了、吗、呢”等a套发音语气助词系列(强式),以及相对应的“呃、啵、的、 嗬、了、嚜、

呢”等e套发音语气助词系列(弱式), 但却一直“深藏不露”。(注:关于“哈”的语气词

用法,参看郭小武1997:158。另外,“了、呢、的”的e套发音比较常见, 与它们经常位

于句子中间(尽管语法属性可有差异,参看注事实上,时态助词“了”与语气助词“了”,结

构助词“的”与语气助词“的”存在隐含转换关系。如:“他又一次打破了世界记录。──世

界记录被他又一次打破了。”“这是他买的苹果。──这苹果是他买的。”)不无关系,与它们

声母的发音部位均在舌尖中或者也有生理上的关联。“呃、啵、嗬、嚜”e 套发音比较罕见,

究其原因,除不具备上述“了、呢、的”的条件外,可能还由于:一,弱语气一般不需要这

些语气助词帮助实现;二,这些e 套的语气助词有被相应的a套语气助词吞并、淹没的倾向

(参看四之(一)、(二))如果此说不误,则其中的原因本身就很发人深思;最少可以提醒我

们,仅仅依靠限定的字表、词表、句例进行语言调查,很可能遗漏许多只会在实际语言交流

时才可能显现出来的重要的语言现象。当然,这里把问题提出来,主要目的仍是为了抛砖引

玉,引起大家的充分关注和讨论。 下面是强弱两套发音语气助词系列的对照举例:

(14)冷得很啊,快披上衣服吧!│冷得很呃,披上衣服啵。

(15)他说的(da)!是他说的(da)!│他说的(de),我可没说。

(16)还没来哈(ha)?扣他工资!│还没来嗬(he)?再等会儿。

(17)吃了(la)吗?│吃了(le)嚜?

(18)哎?东西呢(na)?│欸?东西呢(ne)? 二 前面说到a化变韵类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数量比相当高, 分布面相当广,尤其在用法

上、功能上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强化语气的表现力。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但

它的通行面到底有多广,尚需大量语言事实的验证。下面即以“了、呢、的”为例,就此问

题提供更多、也更具体一些的语言事实。虽然由于语音信号的易失性和语流音节的短暂性,

笔者未能形成全面记录、严格统计的材料,但从下面的相对数据中,还是可以大致看出a 化变韵的一些重要特点。

(一)从总量看比例 0.作为语气助词的“了、呢、的”,无论a化与否, 口语中的出现频率比书面语都要高

出许多,而相对百分比则相近:“了”约占70%,“呢”约占10%,“的”约占20%。

1.a套发音“了”与e套发音“了”在口语中都很常见,前者的出现频率比想像的要高:

le约占40%弱,la约占40%强,20%左右未能确认。

2.a套发音“呢”与e套发音“呢”相对百分比:ne约占50%弱,na约占40%强,10%

左右未能确认。

3.a套发音“的”与e套发音“的”相对百分比:de约占80%弱,da约占10%强,10%

左右未能确认。 后三点是e、a两套发音所占到的相对份额。需要说明的是:有一定量的“了、呢、的”

的韵母部分,不易分清到底是e还是a。(注:“了”的liao音、“呢”的ni音、“的”的di

音等,此处忽略不计。不过,许多常住北京而带有方言口音的人,有“了:le─liao,呢:

ne─ni,的:de─di”两套对立的发音,笔者从这种现象中受到了一定启发,尽管它们并非

文中所讨论的开口度大小的问题。)这中间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它的开口度比e大、比a

小,本身处在中间状态(如了:[ l?]);另一种是它的开口度起始小、收尾大,有拖音,有

变化(如了: 。)

(二)从一般分布看倾向

1.口语音与读书音。口语音要比读书音a化多。即:说话越随意,a化越经常。

2.文化程度高低。文化程度低的要比文化程度高的a化多。 即:发音人的文化程度越低,

a化越经常。

3.性别差异。男女a化情况没有明显差别。

4.年龄差异。幼小儿童和耄耋老人比中间年龄段的a化多。

5.方言因素。各方言a化情况不完全一样,笔者无力详加辨析, 只好付阙,以便在考察

中尽量保持“普通话语音”的“纯度”。

6.说话语气强弱。说话语气强时比说话语气弱时a化多得多。

7.说话声音大小。说话声音大时比说话声音小时a化多。

8.说话速度快慢。说话速度慢时比说话速度快时a化多。

9.对话距离远近。对话距离远时比对话距离近时a化多一些。 考察所见,在各种依赖语言的表演艺术门类里,a 化出现最频繁的要数话剧。 (注:关于歌词中“了、的”的发音问题一向有liao、di、le、de两种主张,其实,现

在一些比较喜欢自由发挥的歌手在拖长发音时也常采用la、da的吐字;发la、da 音可以达

到强化表达的作用。 如200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刘欢演唱的《温情永远》:“你太累了(la),

也该歇歇了(la),还有爱在身边。”)话剧中冲突多,人物的强烈情感经常需要通过演员的强

烈语气表现出来,加上一般需要大声说话来满足和震撼观众(听众),因而a化的“了、呢、

的”占有压倒性的优势。这种情形,很像是在嘈杂的环境里说话,又像是重听的人说话,生

怕别人听不清,会不自觉地加大音量,放慢音速,强化语气表现力。篇三:句子的正译与反

句子的正译与反译 英汉两种语言习惯不同,有时英语里正说的句子,译成汉语时不得不处理成反说,反之

亦然。所谓正译,是指把句子按照与原语相同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入目的语。所谓反译则是

指把句子按照与原语相反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入目的语。 正译和反译都是一种翻译方法,其

目的是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表达方面的困难,使译文更通顺达意。

篇三:好的反语句
关于爱自己的好句子

1、眼泪滑落,与爱无关,只是牵扯着记忆,伤口的碎片,还在颤抖。

2、只想变得更勇敢,义无反顾的消失,义无反顾的毁灭,再义无反顾的凤凰涅盘。

3、向日葵的花语,沉默的爱。

4、你们是注定,我是偶然。

5、还以为自己会天长地久地保留那份情,原来,都只是命运对青春年少开的玩笑。

6、听自己的歌,写自己的文字,笑着仰望自己的天空,习惯眼泪不自觉的滚落面颊。

7、一个人装修完空间凌晨三点,一个人蜷着睡觉娃娃熊冰冷,一个人不停翻滚背脊冰凉,一个人。

8、如果可以,我希望逃离。

9、对与存在的人,如果爱的人一但消失,那份爱也一定会消失,那是属于你的,永远只属于你。

10、才知道,那份阳光的笑脸是对这个世界的面具,心底藏着的爱,腐烂成茶渍,是那样的狰狞,那样的罪恶。

11、学会爱自己,宠自己。有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会背弃你,这个人就是你自己;爱自己,多一点阳光灿烂少一点烟雨凄迷。即使有一天相爱的人飘然远去,不要枉然去追寻那留不住的脚步,好好的走剩下的路,学会自己独立。我们都不是很完美的人,但我们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一辈子不长,学会对自己好点。

12、曾经奢望,你不要谈恋爱,我不要结婚,我们一直这样相亲相爱到永远。

13、我的友爱里,你舒适的忘记生活,而另一种爱却叫你向往生活。

14、还有一些在走远的人、事、情感,某天你发现自己忘记了曾经付出的爱,友情,爱情(包括暧昧),总会长长又长长的忧伤,爱走远了。

15、我可以对全世界微笑,却想,你能借个肩膀给我哭泣。

16、下辈子我要我们在一起,这辈子你的爱情让她们来经历。

17、人生是一出戏,我被安排了,被你们思念。

18、恍然之间发觉了你的蜕变。

19、没有如果的如果,过去的就过去吧!

20、除了悄悄的哭,我们什么都做不到。

21、肉体的存在,因为灵魂有爱。

22、如我,最多花开寂寞,终无人喝彩。

23、因为,我被你爱过。

24、尽避我们朝朝夕夕相对,尽避我们活在彼此的心中,我们之间只是安宁的友情。我只能盛下你的泪,却盛不下你的心。

25、常常以为自己痛苦,事过境迁才知道当时是幸福的。(

26、习惯了带着伤口在这座城市寂寞穿行,春天的轻风,夏天的绿荫,秋天的黄叶,冬天的寒霜,历历数过,自己也被染上苍凉的颜色。

27、生命走的极致,心无所托,爱的太极致,以至人间没有如此极致的容器来盛装。

28、才发觉根本没什么东西会是永远的,就像天空不是鹅黄的,就像不会不丢弃单车,就像不会一直穿穿球鞋,就像不能一直像最初那样纯粹!

29、你们一直在离我远去,或者,你们从来没有靠近。

30、我常常幻想,有一天能在一项的街头与你相遇,所以我爱上了旅行。

31、不要为我难过,我会开心你的心里永远记得我。

32、人活着是一出悲剧,而悲剧的根源是人拥有思想。

33、谁说的,“那该死的爱啊”,爱不该死,该死的是我们去爱。

34、其实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你爱的多么快乐或痛苦,到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去爱,而是学会了怎样爱自己。

35、你都离开了,我还待在这干嘛!疼需要你疼的人,找一个爱你人,哪怕爱的不够深,但他能疼你一辈子,那就这样一辈子吧。

36、给我个理由,让我勇敢的面对大学生活。

37、我大张旗鼓的离开这座城市小心翼翼的整理那些心情。

38、你站在太阳下,阳光在你的身上添上了大人的羽翼。我蹲在原地望着你,看不清你的表情,只听见翅膀的扑散的声音。

篇四:好的反语句
关于亲情的唯美好句子

1、亲情,是木兰替父的故事;亲情,是孟母三迁的佳话;亲情,是阿炳二泉映月的旋律。

2、温和的语言,是善良人家庭中决不可缺少的。

3、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阳光沐浴;友情是一种浩荡宏大、可以安然栖息的理解堤岸;而爱情则是一种神秘无边、可以使歌至到忘情的心灵照耀。“人生一世,亲情,爱情,友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

4、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

5、亲情是雨,带走烦燥,留下轻凉;亲情是风,吹走忧愁,留下愉快;亲情是太阳,带走黑暗,留下光明。亲情是最伟大的,不管你快乐,沮丧,痛苦,彷徨,它永远轻轻地走在你的路上,悄悄地伴着你的一生。

6、亲情,就像一滴春日里的甘露,总能在悲怆的岁月里,鲜活怀旧者那风干的记忆;亲情就像一片夏日里的绿荫,总能在炎炎烈日中,撑起迷茫者的蓝天;亲情,就像一缕秋日里的阳光,总能在萧瑟的风雨中,温暖失落者的心田;亲情就像一场冬日里的白雪,总能在污浊的旅途中,涤尽跋涉者的征尘。它就是这样,没有杂质,没有距离,更没有虚伪,仅仅是相通的血脉间彼此默默地相互关怀。

7、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那里,怎能不甜?

8、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9、简简单单,亲情只是一个由几根树枝搭起的小巢。但我更小,可以一下子轻快地钻进去,(

10、亲情是雨后的那滴甘露,滋润了原本贫瘠的土壤;亲情是破晓的那声鸡啼,唤醒了原本沉睡的大地;亲情是汪洋大海上的那叶小舟,拯救了挣扎着在其中的人们;亲情是漆黑港口的那盏孤灯,希望着那返航的人们;亲情是阳关古道上的那个驿站,亲切着那浪迹的游子。亲情如良药,可以治愈你受伤的伤口;亲情如美酒,愈久愈香醇;亲情如影子,无论贫富,无论贵贱,总是无怨无悔的伴你一生。

11、亲情是一瓢飘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独的人滋润心灵的干涸;亲情是一汨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安的人领略到诗般的恬静;亲情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到得爱的庇护;亲情是一道飞架在天空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感受到世界的温馨

12、越走越长的是远方,越走越短的是人生,越走越深的是亲情,越走越浅的是爱情,越走越急的是岁月,越走越慢的是希望,越走越多的是年龄,越走越少的是时间,越走越远的是梦想,越走越近的是坟墓,越走越明白的是道路,越走越糊涂的是方向。

1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4、亲情是一盏灯,它会指引你走向正确的地方,但有时也会把你带向歧途;亲情是一盆火,它会温暖你的心,但有时也会将你的理智烧掉;亲情是一颗药,它会治疗你的创伤,但有时也会加重你的病情。

15、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

16、亲情是一件温暖的外套,是外套一抖行将脱落的纽扣;亲情是一张珍藏的唱片,是唱片上的一首老歌;亲情是一盏清心的茶,亲情是一只停电后的手电,只照亮别人,不照亮自己;亲情是一段骨肉相离的历史,西班牙、埃及与苏伊士,大陆与台湾;亲情是割舍不去的情愫,是义无反顾的追随,是壮士诀行时的依恋,是海枯石烂的诀别,是无需言行的默契……

17、亲情是阳光,拂照你如拂乍暖还寒时风中的花瓣;亲情是灯,在你独行夜路时给你的那一点温暖的光亮;亲情是风,是在你迷茫时推你向前的那股动力。亲情是你心中那一团生生不熄的火,照耀着你走上永无止境的进取之路;亲情是蚕吐的丝,不断线不断根,任凭路再坎坷,再艰险,它总永远在你身边相伴。亲情永存。

篇五:好的反语句
看得透想得开的好句子

1、跟小人较劲不是君子。

2、通过修心能够改变命运。

3、激动背后蕴含着挫折。

4、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他吃了一般人吃不了的苦,受了一般人受不了的罪,享了一般人享不了的福。

5、当你不平衡时,既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

6、文化知识可以为人生加分,但不是人生幸福的充分条件。

7、人不能听天由命,又不能跟命运较劲。

8、一想开就是功德。

9、技术高到一定程度之后,人能否成功靠的是心态。

10、成功=遵循自然法则+尽自己的努力。

11、每个人要战胜的都是自己。

12、人的一生当中,最怕什么,最盼什么,那就是存信号最多的地方。

13、在生活中,招你烦的事物也有正作用,能招你喜欢的也有负作用。

14、人较什么劲的都有,所以得什么病的都有。

15、你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不如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

16、一念悟即天堂,一念迷即地狱。

17、得病是自然力对人们的提示。

18、经得起“沉”的人,“浮”起来后生命力才强。

19、亢奋后倒霉是自然平衡的法则。

20、你舍掉利益的同时,实际上也舍掉了灾难。

21、今天的痛苦,源于昨天的心灵,今天的心灵影响明天。

22、因果是心种的,不是行为种的。

23、通过身体找到本来,治病只是过程。

24、无魔不养道,没有考验就没有成就。

25、人们激动的时候实际上是只看到半边的时候。

26、用良性心理对待倒霉是造就自己成功的机会,心存不平则是毁灭的条件。

27、讲道理是为了不存信号,参解是为了消信号。

28、觉悟是对自然的认识。

29、世界是公平的,它永远在找平衡,又永远不会平衡。

30、每遇一个大动荡,你应该思考这是在平衡你什么。

31、只有没找到的规律,没有没道理的病。

32、偶然当中有必然。

33、人生有一个至高点,另一面就有一个最低点,既不用为高点感到骄傲,也不用为低点感到自卑,加在一起一样多。

34、潜能人人都有,被你的心理制约了。

35、对于命运,首先要面对,然后再调整。

36、人较劲越大,倒霉越大。

37、无论别人怎么对你,你用良性心理,最后得到的就是良性结果。

38、人的痛苦源于心。

39、人觉得自己特别正确时,其实就已经过度了。

40、明白人造就因,糊涂人追求果。

41、原谅别人就是最大的拯救自己。

42、人要顺天,不是胜天。

43、度尽众生己方度,众生是自身众生,度多少看开悟度和用心度。

44、治疗的过程就是修正的过程。

45、人本质的转变,就是命和运的转变。

46、当人觉得自己手中握着真理时,最容易与别人较劲。

47、禅是明白以后的觉悟,一念悟即佛,一念迷即魔。

48、有坎能过才是长寿者。

49、没有白得的病,没有白倒的霉。

50、技术和容量必须两者相吻合,技术差距大时技术起作用,同等水平时心态起作用。

51、当你容不下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就容不下你。

52、人在受罪倒霉的时候,蕴含着下一次机会。

53、自然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平的是你的心。

54、人为什么得病?得病是一种需要,是一种平衡,你找到平衡点,病就好了。

55、过分的人,你不用与之抗衡,心静下来让自然去平衡。

56、技术是有用的,还要有心态。

57、不受人尊崇,不被人戏弄;不尊崇别人,不戏弄别人。

58、人要发现自己跟自然哪儿不合,而不是跟知识哪儿不合。

59、人把自己定格得越高,要经历的磨难就越多;心平地过了这些磨难就能上升一个层次。

60、人倒大霉时都有点化,关键是能不能看懂。

61、残酷的环境可以毁灭一个人,同时也能造就一个人。

62、积极投入坦然面对,是我们人生的出发点。

63、世界是自然的,你较劲就已经不自然了。

64、有什么逻辑就有什么结果。

65、人人都有错觉,错觉越多病就越重。

66、很多人患病跟自己的错觉有关,(

67、骗别人的结果是自己也被骗。

68、人激动时是最容易被利用的。

69、想得开,活得才轻松。

70、人生要有追求不要有苛求,要有希望不要有欲望,要自信不要亢奋。

71、没有无因的痛苦。

72、人控制不了自然,只能适应自然。

73、人生不在于追求后得到什么,而在于追求过程中悟到什么。

74、任何一种过分,都会带来相反的结果。

75、人不能被命运吓住,也不能跟命运较劲。

76、病是钥匙,能打开心灵的窗户。

77、只要你觉得痛苦,那就是有没想开的地方。

78、你觉得你最聪明的地方可能是你一生中最傻的地方。

79、逆境和磨难正是为了造就你的伟大。

80、家长对孩子骄惯溺爱多少,孩子就让家长失望多少。

81、每一个高兴后面就有一个着急在等着。

82、人有钱以后的亢奋心,反过来会变成灾难。

83、对人重要的是点化,不是好与坏。

84、同样的环境里,生命力强的人是心态好的人。

85、要体验生活,发现平衡。

86、面对事时你的处理观点,决定了你身体的修复能力。

87、身体的痛苦程度取决于你的内心。

88、人没有挫折也就没有成功。

89、人倒霉时正是扩容的时候。

90、干好事积攒的是福报,不是功德。

91、病是显示器,显示你的库里存了什么信号。

92、遇到问题处理不了时,先把心静下来,学了技术再处理。

93、病痛感觉就是你的心理定位。

94、关心和控制很难区别。

95、有本领的人不一定亢奋,没本领的人不一定自卑。

96、你认为这个世界有多么不正常,你的身体就有多么不正常。

97、不必刻意,随遇而安。

98、逆境造就人,艰苦造就人,无理造就人。

99、你的每一个疑问实际上都是深造的机会。

100、你觉得这个世界有一个不正常,你的身体就对应有一个不正常。

101、有付出就一定会得到回报,但不一定在付出的点上得到回报。

102、法则不是束缚别人的,是成就自己的。

103、境界高不麻烦,欲望高才麻烦。

104、魔与佛一念之差,得病和治疗也是一念之差。

105、平静地努力是成功的基础。

106、人越觉得自己有本事可能越容易产生错觉。

篇六:好的反语句
描写书法好的句子40句

随笔吧为您精选描写书法好的句子40句请您欣赏。

1. 笔酣墨饱:笔墨运用得很畅快,很充分。多形容书法、诗文酣畅浑厚。笔走龙蛇:笔下龙蛇腾跃。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洒脱。也代指挥毫写字。

2. 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

3. 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

4. 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

5. 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

6. 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

7. 群鸿戏海,舞鹤游天(梁武帝萧衍评王羲之)

8.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

9. 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10. 举笔信手涂抹几下,一幅腾飞的巨龙即跃然纸上。他所画之龙,栩栩如生,雄奇魁伟而变化多端。陈容画龙往往不画整条,或画龙首,或画龙爪,忽隐忽现,似闻其声,如见其形,且泼墨成云,喷水化雾,神妙无比,人称“所翁龙”(陈容号所翁)。

11. 字形正倚交错,大大小小,开开合合,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跌宕有致。最末一行写歪了,歪得简直要倾倒,但这样的倾斜并不生硬,反倒更见自由,体现出他的任情恣性的一面,自成格调。陈容取势险峻,他结字造型或倚或正,或重或轻,有“来如雷霆收震怒”之美。他行笔迅捷,用笔有力,发力沉重。

12. 朴实无华而兼纳乾坤。

13. 老师的字,是成年累月的象征,一笔笔铿锵有力。

14. 张扬跋扈,丝毫不受束缚,甚至整行一笔而下,有如神仙般的纵逸,来去无踪。

15. 老师的字,如花瓣般,香气远播,越发清芬。

16. 龙蛇竞走、磨穿铁砚。

17. 其色,其形,其浓淡枯湿,其断连辗转,粗细藏露皆变数无穷,气象万千。

18. 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具有了最为生气灌注的特点。

19. 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或劲键或婉转,或如婀娜窈窕的美人,或如矫健勇猛的壮士,或如春风拂面繁花一片,或如北风入关深沉冷峻。

20. 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21. 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22. 鸾翔凤翥:翥:高高地飞起。比喻书法笔势飞动的姿态。

23. 鸾飘凤泊: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原来形容书法潇洒,毫无拘束。也比喻进修生夫妻离散。

24. 龙蛇飞动:形容书法笔势的劲健生动。苏轼《西江月·平山堂》词:“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25. 龙飞凤舞:如龙飞腾,似凤飞舞。原形容气势奔放雄壮。现多形容书法笔势活泼,形容灵活熟练地书写,也形容栩栩如生的龙凤造型艺术。

26. 举例发凡:左丘明为《春秋》作传,把《春秋》书法归纳为若干类例,加以概括的说明。后因称分类举例以说明一书的体例为“举例发凡”。参“发凡起例”。力透纸背:原指书法遒劲有力,现也用来形容诗文生动,深刻有力。

27. 剑拔弩张:剑从鞘里拔出来了,弓也张开了。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后也比喻书法雄健,有气势。

28. 春蚓秋蛇:比喻书法拙劣,像春天蚯蚓和秋天蛇的行迹那样弯曲。

29. 初写黄庭:黄庭:道家经典《黄庭经》,晋人有《黄庭经》小楷书帖。旧时评论书法有“初写黄庭,恰到好处”的成语。后用来比喻作事恰到好处。

30. 美女簪花:形容书法或诗文风格的娟秀多姿。

31. 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相传晋·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墨汁渗入木板有三分深),现多形容分析、描写、议论的深刻有力。近似的词力透纸背,形容书法根伟贴切。

32. 挥毫落纸如云烟

33. 唐·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

34. 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35. 入木三分

36.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37. 信手涂鸦:信:听凭,随意;信笔:随便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后来用“涂鸦”或“信笔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也有人自称信手涂鸦,以示谦虚的。

38. 信笔涂鸦:信笔:随便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画。后用“信笔涂鸦”、“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

39. 铁画银钩:画:笔画;钩:钩勒。形容书法又刚劲又漂亮。

40. 笔走龙蛇,铁划银钩。

以上是关于描写书法好的句子40句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比较好别忘了转发哦!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朗读手册中的经典语句
  • 2020年建军节致敬抗洪救灾英雄的句子80句
  • 抗洪救灾横幅宣传语80句
  • 有关安全教育的句子段落
  • 高温防汛标语80句
  • 抗击疫情暖心金句100例
  • 关于战胜疫情经典金句
  • 防控疫情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