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习书记重要名言名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7    阅读:

习书记重要名言名句篇一
《习总书记讲话中的名言警句梳理》

习总书记讲话中的名言警句梳理

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一直是申论备考的重要参考,广大考生在领悟领导人讲话精髓时不难发现,领导人往往会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恰到好处地佐证自己的观点,如中纪委全会上,习总书记用百姓常说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儒家经典《论语》中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等,告诫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可以学习这一点,为申论作文打造亮点夯实基础。

以下是专家对习总书记讲话中的名言警句所进行的梳理,供广大考生参考学习。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海南调研时,将“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生动质朴地表达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习近平的话语,表达出对腐 败现象的“零容忍”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盐铁论》)——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论衡》)——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

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资治通鉴》)——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习近平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车尔尼雪夫斯基)——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节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荀悦《申鉴•政体》)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备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不断的坚持和努力,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希望以上内容对考生有所帮助!

习书记重要名言名句篇二
《2015国考面试知识储备之习总书记引用的名言》

2015国考面试知识储备之习总书记引用的名言

在公务员面试中,适当地引用名人名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公教育专家归纳出习总书记引用过的名言警句,希望能帮助广大考生有效备考。

一、习总书记引用名言之为学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6.耳闻不如目见之,目见不如足践之。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为学。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治学三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0.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11.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12.学而不化,非学也。

13.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二、习总书记引用名言之修身

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2.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3.修其心而治其身,而后可政于天下。

4.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

5.石可破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不可夺其赤。

6.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卸也。

三、习总书记引用名言之民本

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爱子,兄之爱弟,闻之饥寒为之哀,见之劳苦为之悲。

4.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

四、习总书记引用名言之其他

1.满招损,谦受益。

2.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3.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位卑未敢忘忧国。

6.人间正道是沧桑。

7.长风破浪会有时。

8.雄关漫道真如铁。

9.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10.物必先腐,而后重生。

11.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

1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3.不畏浮云遮望眼。

14.风物长宜放眼量。

15.逢山开道,遇水搭桥。

16.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17.众人拾柴火焰高。

1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时而制。

20.得齐大者可以兼其小。

21.为政之要,莫先于要人。

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3.心不动而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24.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25.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习书记重要名言名句篇三
《习总书记引用的古典名句(1)》

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为学”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论语·为政》 原文:同引用

释义: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思考也会陷入困境。

注重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学习包括从书本上学,也包括从实践中学。“思”可以理解为问题意识,只有带着问题学,学习才有方向。“言必称希腊”或者认为中国应该照搬西方制度的观点,就是典型的“学而不思”;同样,要解决问题,也必须重视学习,通过归纳总结过去好坏两方面的做法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才有可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论语·雍也》 原文:同引用

释义:懂得一种知识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人。宋代朱熹《四书集注》说:“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他自己在齐国学习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乐在其中。今天我们常常赞赏一些学有所成的人物,如何艰苦地进行创造,其实他们从学习和创造中一定也享受到了巨大的快乐,正是这种快乐,不仅引领着他们的工作,也往往让他们忽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最终让他们取得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习近平《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

典出:《论语·述而》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义:与众人相处,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人最忌自以为是。从知识的角度看,人不可能穷尽世间所有,个人所掌握的,只是浩淼知识海洋中的一小部分。从经验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由经历生成的知识必然各有不同。从时间的角度看,人的生命长度有限,每个人都只能是历史中一个渺小的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说到底还是“无知”。所以,聪明人应该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多看到他人的长处,善于从他人得失经历中得到镜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礼记·中庸》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释义: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古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有弗学”的意思是要么不学,学就要学会;如果学了还不会,“弗措也”,也就是说绝不放弃。这段话,不是对天才,而是对一般人说的,聪明人一下就学会,你就学一百下,聪明人十次能学会的,你就学一千次。只要有这种韧劲,开始哪怕迟钝一点,会变得聪明的;开始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壮有力。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荀子·劝学》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释义: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近峡谷,不知道地有多厚。这段话的意思反过来说还有一句常用的谚语:不知天高地厚。 人类知识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荀子在《劝学》开篇就说,学无止境。他通过形象的比喻,告诫人们学习应该抱有谦虚的态度。只有真正了解前人丰厚的知识成果,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对此,大科学家牛顿也有一段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荀子·大略》

原文: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之,诬也;无能而厚受之,窃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释义:读书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为官者必须坚持学习以不负平生所学。

荀子在这段话里提到了三种人,“君子”、“学者”和“仕者”。古人讲“学而优则仕”,学者是很可能转化为仕者的,但是无论学者还是仕者,要达到君子的境界,并不容易。荀子认为,君子出来做官,应该让君王的声誉更好,同时也减少治下百姓的民生愁苦。如果做不到这点,还占据官位,那就是欺骗;没有做官的能力还享受丰厚的俸禄,无异于盗窃。因此,官员应该提高学习能力,为国家、百姓做实事,真正做到“不负所学”。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典出: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释义: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诸葛亮告诫自己孩子的这封信里,留下了许多名句。纵观全篇,可见他着重强调“静”字。只有内心宁静,才能养成定力,有了定力,才能明确志向,安心学习,增长才干。在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在不其然间助长了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就更需要淡泊名利,涵养心性。以浮躁的心态来为人处世,终将会一事无成。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习近平《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

典出:汉·刘向《说苑·建本》

原文: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

释义:要想增加才干,就要学习;要使刀刃锋利,就得勤加磨砺。

习书记重要名言名句篇四
《2014高考作文素材:习总书记讲话所引名言名句汇集》

习总书记讲话所引名言名句汇集

【一、“逢山开道,遇水搭桥。”】

讲话情景:2012年2月14日习近平出席美国副总统拜登及国务卿克林顿举行的欢迎午宴

讲话原文: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建设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是一项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的开创性工作,既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经验可鉴。双方只能如邓小平先生所言:“摸着石头过河”;或者如克林顿国务卿所言:“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中国有首流行歌的歌词这样唱道“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习近平说。

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

【二、“风物长宜放眼量。”】

讲话情景:2012年2月14日习近平和美国副总统拜登共同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

讲话原文:

善于识别和把握时机。当前,中美都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两国经济议程高度互补和契合,合作空间广阔。希望两国企业家把握机遇,把众多合作潜力全面转化为互利共赢的实际成果。“风物长宜放眼量。”企业家的眼界决定境界、作为决定地位。

出处: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

讲话情景:2012年2月14日习近平和美国副总统拜登共同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

讲话原文:

希望企业家们“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一时一事的干扰因素而裹足不前,而应着眼长远,拿出更多、更好适合两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出处:王安石《登飞来峰》

【四、“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讲话情景:2012年2月20日习近平在中国—爱尔兰经贸投资论坛上的讲话 讲话原文:中国将继续以负责任的方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欧央行为应对欧洲债务问题所作的努力,继续加强同欧盟的政策沟通和协调,促进中欧经贸、投资和金融合作,参与国际社会对欧洲和欧元区的支持行动。我们相信欧洲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克服困难,迎来新的发展。中国有句谚语叫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

【五、“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

讲话情景:2012年2月20日习近平在中国—爱尔兰经贸投资论坛上的讲话 讲话原文:

爱尔兰也有句谚语说得好:“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今天的中国—爱尔兰经贸投资论坛,既是两国企业家的聚会,也体现了两国工商界齐心协力、抓住机遇、共迎挑战的信心和决心。我深信,只要中爱两国政府和工商界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携手奋进,中爱双边经贸合作一定能乘势而上、大有作为,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出处:爱尔兰谚语

【六、“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讲话情景: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讲话原文: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出处:苏轼《范增论》

【七、“空谈误国”】

讲话情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的讲话

讲话原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出处:(明末)顾炎武先生总结——“清谈误国”。

【八、“雄关漫道真如铁”】

讲话情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的讲话

讲话原文: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出处: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九、“人间正道是沧桑”】

讲话情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的讲话

讲话原文: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出处: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十、“长风破浪会有时”】

讲话情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的讲话

讲话原文: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出处:李白《行路难》

【十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讲话情景: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

讲话原文:

大家长期在中国工作,为中国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我要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今天来同大家座谈,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和建议。 出处:《论语〃述而》

【十二、“满招损,谦受益。”】

讲话情景: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

讲话原文:

“满招损,谦受益。”中国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还有许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我们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一如既往支持大家来中国创业和发展。

出处:《尚书〃大禹谟》

【十三、“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讲话情景:2013年1月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新年茶话会

讲话原文:“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辉煌成就已载入民族史册,美好未来正召唤着我们去开拓创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出处: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十四、“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讲话情景: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

讲话原文:

既然我们都是领导干部,都担负着党和人民交付的职责,就要不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兢兢业业做好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从这个角度讲,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

为学”。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出处:《荀子〃大略》

【十五、“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讲话情景: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

讲话原文:

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否则,“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勇气可嘉,却是鲁莽和不可取的,不仅不能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而且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

出处:《世说新语-排调》第61条

【十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讲话情景: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

讲话原文:

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出处:(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十七、“位卑未敢忘忧国。”】

讲话情景: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

讲话原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出处:(宋)陆游《病起书怀》

【十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讲话情景: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

讲话原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领导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总之,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

出处: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十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讲话情景: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

讲话原文:

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要善于挤时间。经常听有的同志说自己想学习,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听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但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

出处:《礼记〃中庸》十九章

【二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讲话情景: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

讲话原文:

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出处:《论语〃雍也第六》

【二十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话情景: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

讲话原文:

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

出处:《论语〃为政》

习书记重要名言名句篇五
《习总书记引用的名言典故之落实篇》

习总书记引用的名言典故之落实篇

【编者按】为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本刊特设“学习典故”栏目,对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名言典故作汇总梳理,分专题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1.咬定青山不放松

【出处】清代郑燮(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竹石:生长在石缝中的竹子。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破岩:破裂的岩石。磨:折磨、挫折。击:打击。坚劲:坚韧、刚劲。任:任凭。尔:你。

【解说】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是说扎根在破岩中的竹子,任凭来自各方的狂风猛刮击打,仍然坚定强劲。作者赞美竹石这种坚定顽强的精神,隐喻了自己的风骨。后常被用来形容立场坚定和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动摇的意志。

引自《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

2.有志者事竟成

【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耿弇(yǎn)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注释】落落:形容孤高。

【解说】将军从前在南阳的时候就提出了这项重大的计策,常感觉无人理解而难以实现,如今看来,有志向的人做事一定会成功啊!

引自《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2013年6月5日),《人民日报》2013年6月7日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出处】《老子·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释】毫末:形容极细微的东西,此处指嫩芽小苗。

【解说】那合抱粗的大树,成长于小芽嫩苗;那九重高台,由一块块细土垒成;那千里之遥的行程,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和耐性,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引自《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4.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出处】北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臣闻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注释】时:时机。蹈:踏。机:机会,机遇。

【解说】来到了一定不要放弃的是时运,遇到了一定不要错失的是机会。说明机会难得,不能错过,多用来告诫人们抓住机会以成就事业。

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老子·第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释】图:图谋,谋划。为:完成,成就。作:兴起,发生。

【解说】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处着手。说的是做任何事情必须从基础入手,及早抓紧有利时机做好准备,而且要认真对待,不可麻痹大意。

4、5引自《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1月12日)

6.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解说】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不前进就要后退。

7.积跬步致千里

【出处】《荀子·劝学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注释】跬(kuǐ):半步(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

【解说】不一步一步积累,就无法行程千里;没有小溪小河的积累,就无法汇聚成大海。引申为如果做事不从一点一滴做起,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8.知之不难,行之不易

【出处】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征伐》:“贞观二十二年,军旅亟动,宫室互兴,百姓颇有劳弊。充容徐氏上疏谏曰:‘„„唯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志骄于业著,体逸于时安。’”

【解说】知道这样的道理并不难,但付诸行动却不容易。

6、7、8引自《在山东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8日)

9.不用扬鞭自奋蹄

【出处】臧克家《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解说】老黄牛好像也珍惜美好时光的宝贵,不用鞭子催促也会加快步伐努力向前。

引自《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4年2月26日)

10.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字上著力

【出处】《朱子语类·卷二十一》:“吴知先问‘过则勿惮改’。曰:‘程子所谓“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曲折专以“速改”字上著力。若今日不改,是坏了两日事;明日不改,是坏了四日事。今人只是惮难,过了日子。’时举录云:‘最要在“速”字上著力。’”

【注释】惮:害怕。吴知先、时举:朱熹的学生。

【解说】吴知先问“犯了错不要害怕改正”的问题。朱熹回答说:“程颐所说的‘知道自己的缺点应该快点改正,使自己向好的方向发展’,最难的就是在‘速改’两字上用力。如果知道自己的缺点,今天却不改正,那就会耽误两天的事;如果明天还不改正,就会耽误四天的事。现在很多的人有畏难情绪,混日子。”时举记录:“最重要的是在‘速’字上下功夫。”此段为朱熹与其学生的对话,说的是知道自己有缺点,就要抓紧改正,最重要的是立说立行、马上就改。

引自《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8日)

11.知行合一

【注释】知:知识、理论。行:行动。合一:统一。

【解说】“知行合一”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引自《特殊的朋友,共赢的伙伴》——在法国《费加罗报》的署名文章(2014年3月25日),《人民日报》2014年3月26日

12.行百里者半九十

【出处】《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解说】一百里的行程,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了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认真对待、努力去做。

13.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出处】北朝齐刘昼《刘子·崇学》:“故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注释】为:指堆、造。基于:开始于。篑:竹制的容器。峭:陡直的岩壁。三寸之坎:喻很浅的小坑。就:成。万仞:喻极深,仞,古代计量单位。

【解说】堆山的人,从堆一筐泥土开始,最后堆成陡高的峭壁;凿井的人,从挖很浅的土坑开始,最后挖成万丈的深井。

12、13引自《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14.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出处】《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仰认睿旨,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至务胜残去虐,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注释】仰:放在动词前,表示恭敬。睿旨:尊称皇帝诏令。匿瑕:掩藏缺点,指包容。

【解说】指的是时机难得不可错失,错失了就不会再有。比喻要善于抓住机遇。

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处】《荀子·劝学》。

【注释】骐骥:指骏马,好马。驽马:指劣马,走不快的马。锲:用刀子刻。镂:雕刻。

【解说】骏马一跃,也不会达到十步;劣马跑十天,也能跑得很远;雕刻东西,如果刻了一下就放下,朽木也不会折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属和石头都可以雕空。

14、15引自《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

16.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出处】南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注释】老媪:老婆婆。铁杵:铁棒。卒业:完成学业。

【解说】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能成功。

引自《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2014年7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7月10日

17.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解说】高楼的建成不能依靠一根木材,宽阔的大海不是依靠一条河流的汇入。

18.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解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到达目的地。

17、18引自《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2014年9月22日

习书记重要名言名句篇六
《习总书记讲话中的古语名言50例》

习总书记讲话中的古语名言50例 1、 夙夜在公。

2、 打铁还需自身硬

3、 功崇惟志,业广唯勤。

4、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

忧。

5、 知屋漏者在宇下。

6、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飞泉泻万仞,

舞鹤双低昂。”“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 7、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8、 使人者器之。

9、 雄关漫道真如铁。

10、 人间正道是沧桑。

11、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12、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1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4、 位卑未敢忘忧国。

1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6、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8、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2、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23、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4、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5、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

26、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7、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28、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

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苏联)

29、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0、 大船必能远航。(俄罗斯)

31、 众人拾柴火焰高。

32、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

好。

33、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34、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

35、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36、 独木难成林。

37、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8、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40、 人生乐在相知。 41、 河有源泉水才深。(非洲) 42、 饮水不忘挖井人。 4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4、 满招损,谦受益。 45、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46、 摸着石头过河。 47、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48、 风物长宜放眼量。不畏浮云遮望眼。 49、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50、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习书记重要名言名句篇七
《2015年国考面试知识储备之习总书记引用的名言》

2015年国考面试知识储备之习总书记引用的名言

在公务员面试中,适当地引用名人名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公教育专家归纳出习总书记引用过的名言警句,希望能帮助广大考生有效备考。

一、习总书记引用名言之为学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6.耳闻不如目见之,目见不如足践之。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为学。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治学三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0.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11.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12.学而不化,非学也。

13.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二、习总书记引用名言之修身

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2.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3.修其心而治其身,而后可政于天下。

4.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

5.石可破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不可夺其赤。

6.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卸也。

三、习总书记引用名言之民本

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爱子,兄之爱弟,闻之饥寒为之哀,见之劳苦为之悲。

4.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

四、习总书记引用名言之其他

1.满招损,谦受益。

2.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3.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位卑未敢忘忧国。

6.人间正道是沧桑。

7.长风破浪会有时。

8.雄关漫道真如铁。

9.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10.物必先腐,而后重生。

11.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

1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3.不畏浮云遮望眼。

14.风物长宜放眼量。

15.逢山开道,遇水搭桥。

16.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17.众人拾柴火焰高。

1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时而制。

20.得齐大者可以兼其小。

21.为政之要,莫先于要人。

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3.心不动而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24.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25.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更多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资讯及备考资料见:湖南省国家公务员考试网面试专题(

习书记重要名言名句篇八
《习总书记引用的名言典故之落实篇》

习总书记引用的名言典故之落实篇 2015年04月09日08: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本文由《秘书工作》杂志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者按】为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本刊特设“学习典故”栏目,对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名言典故作汇总梳理,分专题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1.咬定青山不放松

【出处】清代郑燮(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竹石:生长在石缝中的竹子。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破岩:破裂的岩石。磨:折磨、挫折。击:打击。坚劲:坚韧、刚劲。任:任凭。尔:你。

【解说】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是说扎根在破岩中的竹子,任凭来自各方的狂风猛刮击打,仍然坚定强劲。作者赞美竹石这种坚定顽强的精神,隐喻了自己的风骨。后常被用来形容立场坚定和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动摇的意志。 引自《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

2.有志者事竟成

【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耿弇(yǎn)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注释】落落:形容孤高。

【解说】将军从前在南阳的时候就提出了这项重大的计策,常感觉无人理解而难以实现,如今看来,有志向的人做事一定会成功啊!

引自《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2013年6月5日),《人民日报》2013年6月7日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出处】《老子·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释】毫末:形容极细微的东西,此处指嫩芽小苗。

【解说】那合抱粗的大树,成长于小芽嫩苗;那九重高台,由一块块细土垒成;那千里之遥的行程,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和耐性,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引自《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4.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出处】北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臣闻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注释】时:时机。蹈:踏。机:机会,机遇。

【解说】来到了一定不要放弃的是时运,遇到了一定不要错失的是机会。说明机会难得,不能错过,多用来告诫人们抓住机会以成就事业。

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老子·第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释】图:图谋,谋划。为:完成,成就。作:兴起,发生。

【解说】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处着手。说的是做任何事情必须从基础入手,及早抓紧有利时机做好准备,而且要认真对待,不可麻痹大意。

4、5引自《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1月12日)

6.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解说】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不前进就要后退。

7.积跬步致千里

【出处】《荀子·劝学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注释】跬(kuǐ):半步(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

【解说】不一步一步积累,就无法行程千里;没有小溪小河的积累,就无法汇聚成大海。引申为如果做事不从一点一滴做起,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8.知之不难,行之不易

【出处】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征伐》:“贞观二十二年,军旅亟动,宫室互兴,百姓颇有劳弊。充容徐氏上疏谏曰:‘„„唯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志骄于业著,体逸于时安。’”

【解说】知道这样的道理并不难,但付诸行动却不容易。

6、7、8引自《在山东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8日)

9.不用扬鞭自奋蹄

【出处】臧克家《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解说】老黄牛好像也珍惜美好时光的宝贵,不用鞭子催促也会加快步伐努力向前。

引自《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4年2月26日)

10.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字上著力

【出处】《朱子语类·卷二十一》:“吴知先问‘过则勿惮改’。曰:‘程子所谓“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曲折专以“速改”字上著力。若今日不改,是坏了两日事;明日不改,是坏了四日事。今人只是惮难,过了日子。’时举录云:‘最要在“速”字上著力。’”

【注释】惮:害怕。吴知先、时举:朱熹的学生。

【解说】吴知先问“犯了错不要害怕改正”的问题。朱熹回答说:“程颐所说的‘知道自己的缺点应该快点改正,使自己向好的方向发展’,最难的就是在

‘速改’两字上用力。如果知道自己的缺点,今天却不改正,那就会耽误两天的事;如果明天还不改正,就会耽误四天的事。现在很多的人有畏难情绪,混日子。”时举记录:“最重要的是在‘速’字上下功夫。”此段为朱熹与其学生的对话,说的是知道自己有缺点,就要抓紧改正,最重要的是立说立行、马上就改。

引自《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8日)

11.知行合一

【注释】知:知识、理论。行:行动。合一:统一。

【解说】“知行合一”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引自《特殊的朋友,共赢的伙伴》——在法国《费加罗报》的署名文章(2014年3月25日),《人民日报》2014年3月26日

12.行百里者半九十

【出处】《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解说】一百里的行程,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了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认真对待、努力去做。

13.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出处】北朝齐刘昼《刘子·崇学》:“故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注释】为:指堆、造。基于:开始于。篑:竹制的容器。峭:陡直的岩壁。三寸之坎:喻很浅的小坑。就:成。万仞:喻极深,仞,古代计量单位。

【解说】堆山的人,从堆一筐泥土开始,最后堆成陡高的峭壁;凿井的人,从挖很浅的土坑开始,最后挖成万丈的深井。

12、13引自《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14.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出处】《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仰认睿旨,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至务胜残去虐,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注释】仰:放在动词前,表示恭敬。睿旨:尊称皇帝诏令。匿瑕:掩藏缺点,指包容。

【解说】指的是时机难得不可错失,错失了就不会再有。比喻要善于抓住机遇。

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处】《荀子·劝学》。

【注释】骐骥:指骏马,好马。驽马:指劣马,走不快的马。锲:用刀子刻。镂:雕刻。

【解说】骏马一跃,也不会达到十步;劣马跑十天,也能跑得很远;雕刻东西,如果刻了一下就放下,朽木也不会折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属和石头都可以雕空。

14、15引自《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

16.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出处】南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注释】老媪:老婆婆。铁杵:铁棒。卒业:完成学业。

【解说】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能成功。

引自《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2014年7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7月10日

17.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习书记重要名言名句篇九
《2015国考面试知识储备之习总书记引用的名言》

在公务员面试中,适当地引用名人名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公教育专家归纳出习总书记引用过的名言警句,希望能帮助广大考生有效备考。

一、习总书记引用名言之为学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6.耳闻不如目见之,目见不如足践之。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为学。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治学三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0.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11.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12.学而不化,非学也。

13.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二、习总书记引用名言之修身

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2.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3.修其心而治其身,而后可政于天下。

4.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

5.石可破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不可夺其赤。

6.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卸也。

三、习总书记引用名言之民本

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爱子,兄之爱弟,闻之饥寒为之哀,见之劳苦为之悲。

4.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

四、习总书记引用名言之其他

1.满招损,谦受益。

2.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3.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位卑未敢忘忧国。

6.人间正道是沧桑。

7.长风破浪会有时。

8.雄关漫道真如铁。

9.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10.物必先腐,而后重生。

11.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

1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3.不畏浮云遮望眼。

14.风物长宜放眼量。

15.逢山开道,遇水搭桥。

16.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17.众人拾柴火焰高。

1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时而制。

20.得齐大者可以兼其小。

21.为政之要,莫先于要人。

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3.心不动而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24.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25.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习书记重要名言名句篇十
《习总书记引用的名言典故之落实篇》

习总书记引用的名言典故之落实篇 2015年04月09日08: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本文由《秘书工作》杂志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者按】为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本刊特设“学习典故”栏目,对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名言典故作汇总梳理,分专题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1.咬定青山不放松

【出处】清代郑燮(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竹石:生长在石缝中的竹子。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破岩:破裂的岩石。磨:折磨、挫折。击:打击。坚劲:坚韧、刚劲。任:任凭。尔:你。

【解说】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是说扎根在破岩中的竹子,任凭来自各方的狂风猛刮击打,仍然坚定强劲。作者赞美竹石这种坚定顽强的精神,隐喻了自己的风骨。后常被用来形容立场坚定和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动摇的意志。

引自《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

2.有志者事竟成

【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耿弇(yǎn)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注释】落落:形容孤高。

【解说】将军从前在南阳的时候就提出了这项重大的计策,常感觉无人理解而难以实现,如今看来,有志向的人做事一定会成功啊!

引自《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2013年6月5日),《人民日报》2013年6月7日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出处】《老子·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释】毫末:形容极细微的东西,此处指嫩芽小苗。

【解说】那合抱粗的大树,成长于小芽嫩苗;那九重高台,由一块块细土垒成;那千里之遥的行程,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和耐性,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引自《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4.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出处】北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臣闻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注释】时:时机。蹈:踏。机:机会,机遇。

【解说】来到了一定不要放弃的是时运,遇到了一定不要错失的是机会。说明机会难得,不能错过,多用来告诫人们抓住机会以成就事业。

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老子·第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释】图:图谋,谋划。为:完成,成就。作:兴起,发生。

【解说】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处着手。说的是做任何事情必须从基础入手,及早抓紧有利时机做好准备,而且要认真对待,不可麻痹大意。

4、5引自《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1月12日)

6.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解说】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不前进就要后退。

7.积跬步致千里

【出处】《荀子·劝学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注释】跬(kuǐ):半步(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

【解说】不一步一步积累,就无法行程千里;没有小溪小河的积累,就无法汇聚成大海。引申为如果做事不从一点一滴做起,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8.知之不难,行之不易

【出处】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征伐》:“贞观二十二年,军旅亟动,宫室互兴,百姓颇有劳弊。充容徐氏上疏谏曰:‘„„唯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志骄于业著,体逸于时安。’”

【解说】知道这样的道理并不难,但付诸行动却不容易。

6、7、8引自《在山东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8日)

9.不用扬鞭自奋蹄

【出处】臧克家《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解说】老黄牛好像也珍惜美好时光的宝贵,不用鞭子催促也会加快步伐努力向前。 引自《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4年2月26日)

10.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字上著力

【出处】《朱子语类·卷二十一》:“吴知先问‘过则勿惮改’。曰:‘程子所谓“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曲折专以“速改”字上著力。若今日不改,是坏了两日事;明日不改,是坏了四日事。今人只是惮难,过了日子。’时举录云:‘最要在“速”字上著力。’”

【注释】惮:害怕。吴知先、时举:朱熹的学生。

【解说】吴知先问“犯了错不要害怕改正”的问题。朱熹回答说:“程颐所说的‘知道自己的缺点应该快点改正,使自己向好的方向发展’,最难的就是在‘速改’两字上用力。如果知道自己的缺点,今天却不改正,那就会耽误两天的事;如果明天还不改正,就会耽误四天的事。现在很多的人有畏难情绪,混日子。”时举记录:“最重要的是在‘速’字上下功夫。”此段为朱熹与其学生的对话,说的是知道自己有缺点,就要抓紧改正,最重要的是立说立行、马上就改。

引自《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8日)

11.知行合一

【注释】知:知识、理论。行:行动。合一:统一。

【解说】“知行合一”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引自《特殊的朋友,共赢的伙伴》——在法国《费加罗报》的署名文章(2014年3月25日),《人民日报》2014年3月26日

12.行百里者半九十

【出处】《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解说】一百里的行程,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了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认真对待、努力去做。

13.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出处】北朝齐刘昼《刘子·崇学》:“故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注释】为:指堆、造。基于:开始于。篑:竹制的容器。峭:陡直的岩壁。三寸之坎:喻很浅的小坑。就:成。万仞:喻极深,仞,古代计量单位。

【解说】堆山的人,从堆一筐泥土开始,最后堆成陡高的峭壁;凿井的人,从挖很浅的土坑开始,最后挖成万丈的深井。

12、13引自《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14.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出处】《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仰认睿旨,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至务胜残去虐,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注释】仰:放在动词前,表示恭敬。睿旨:尊称皇帝诏令。匿瑕:掩藏缺点,指包容。

【解说】指的是时机难得不可错失,错失了就不会再有。比喻要善于抓住机遇。

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处】《荀子·劝学》。

【注释】骐骥:指骏马,好马。驽马:指劣马,走不快的马。锲:用刀子刻。镂:雕刻。

【解说】骏马一跃,也不会达到十步;劣马跑十天,也能跑得很远;雕刻东西,如果刻了一下就放下,朽木也不会折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属和石头都可以雕空。

14、15引自《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

16.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出处】南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注释】老媪:老婆婆。铁杵:铁棒。卒业:完成学业。

【解说】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能成功。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朗读手册中的经典语句
  • 2020年建军节致敬抗洪救灾英雄的句子80句
  • 抗洪救灾横幅宣传语80句
  • 有关安全教育的句子段落
  • 高温防汛标语80句
  • 抗击疫情暖心金句100例
  • 关于战胜疫情经典金句
  • 防控疫情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