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日记 >

送给老人的日记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30    阅读:

送给老人的日记篇一
《这是一个孤困老人的日记

一个孤困老人的日记这是一个孤困老人的日记。老人名叫赵素珍,家住哈尔滨市道里区安静街, 今年 85 岁,无儿无女,没老保。家里还有一个 84 岁的老头,1994 年患有脑血 栓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两人以老头的退休金为生。 多年来这对孤困老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资助, 老人用日记记载了所有资助她 的人和所资钱物。有政府机关干部(帮扶对子毕部长) 、有街道和社区干部(刘 主任、赵主任) 、有社会福利部门(红十字会) 、有房管所领导(党经理、刘经理、 马宁等) 有安静派出所干部 、 (雒玉岐) 这是一本爱心日记, 。 也是一本感恩日记, 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也体现了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百姓对党的感激 之情。 2010 年 12 月 1 日

送给老人的日记篇二
《一个老年人的山东日记》

一个老年人的山东日记

韧如水:著

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

韧如水,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到山东日照体验晚年生活数月,从到日照的第一天起,她将每天的所见所闻,用日记的形式,多则数百字,少则几句话,真实地记录下来。“日记”整体折射出一个外地来山东的老人对日照多侧面、多角度、多视野的观察与憧憬、评品与期望„„

《思》

——送给姥爷的诗

正值四月雨季,雨如丝下。天沉雾蒙,思念情也更重。仰望天,俯视地,非亲似亲之面无时不浮现于双目。鸣笛虽不曾听于耳中,但扰吾思绪;车行虽不曾看在眼里,但记吾心中。望早日归来、一家团聚、开怀畅饮、再叙家事。此时,吾心方足!

外孙于佳市

2012.4.22

《念》

——送给姥姥的诗

时光飞逝,转眼已到别日。相处数岁,首次离别甚远而长。忍泪于双目,心中却已潸然泪下„„笛,鸣乎!车,行也!留予吾何物?仅思罢了、尽念罢了。车渐渐远驶,微风拂过,不禁丝丝伤感,归家之时,惟缺那一种特别之气氛,陷入回忆时,勾起欢乐场面一幕幕,念乎!

俗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吾仍存重任,眼下念之情虽不可避免,但仍需乐观面对。数月后再聚时,吾思念之梦方可圆!

外孙于佳市

2012.5.23

《独自走》

这是我人生中第二次独自远行了,两次截然不同。第一次是从千里之外,归心似箭。因为惦记着年小的女儿。这一次是奔向千里之外,因为那里有我牵挂的人。但面对已经成了家的女儿而言,我做母亲的责任总是日益沉重„„也不是想走就走得开的。但无论如何这次真的要离开孩儿们一段时间了,可那份责任仍在我心„„

车开了,面对亲人和朋友,心里酸酸的感觉——我可爱的女儿一家,妈妈送给你们最好的礼物,就是每人一对翅膀,希望你们快乐的工作、生活、学习和飞翔!

妈妈于列车上

2012.5.23

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是在纷繁中淡定心弦,心静时,把过往的烦心事都可以搁在一边晾晒,而你独享此刻的光阴。 有感而言之

《陌生的地方不陌生》

我一个人将要来到这陌生的地方,一路上的心情是淡定的,虽说头次来此地,有种不陌生的感觉。因为这里有我熟悉的人,熟悉的声音。从接站到晚餐感觉一家人很亲切。

特别是老伴一个月以来为我做的一切,让我欣慰!

于日照

2012.5.26

《风景这边独好》

日照位于黄海之滨,是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有人说:“日照风光任您游,观海听涛万平口。”的确是这样,沙滩细腻,海水清澈,景色宜人,如梦如幻。在海边可以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我曾去过一些地方观海,唯有这边风景独好,无与伦比之感!

于日照

2012.5.27

《生活区的一道风景》

我们居住的地方是老城区,正值拆迁重建时期。面对的楼房看上去像是人走楼空的样子,但每家的窗子上都插着一面褪色的红旗,后来才知道,是反对强拆的信号。动员拆迁有一年时间了,这座楼仍“巍然”不动!原因是给居民的优惠政策太低。

于日照

2012.5.28

《日照印象》

视阔,路宽,风柔,气良;

海清,地绿,园多,景美。

于日照

2012.5.30

《乘摩托兜风也惬意》

为了购买好吃的日照大馒头,要走很远的路,我们只好利用现代交通工具——摩托车。我也就此兜风,一路上看到了当地美丽风景,很是惬意!

于日照

2012.5.30

《生活习惯吗?》

立霞来电话:“你在那里生活习惯吗?”我觉得生活很习惯的,无论是吃、住、行,都能适应。也许命运就这么安排,我的晚年就要在这里生活,能够延年益寿,何乐而不为呢?

于日照

2012.5.31

《在楼里看演出》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昨天已经给外孙发去了节日祝福。早上在南阳台上就看见对面一所小学一幅热闹的景象,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掌声热烈、歌声悦耳,孩子们在庆祝自己的节日,我随即拿起相机拍下了一张全场照片!

送给老人的日记篇三
《一对金婚老人的同日日记》

送给老人的日记篇四
《老年人不妨试试“日记”疗法》

送给老人的日记篇五
《老人都该有一本自己的健康日志》

老人都该有一本自己的健康日志

为了给健康多一份呵护,老人不妨每天抽点时间,写本健康日记,不仅对防病保健大有好处,还能让儿女和医生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做到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干预。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肛肠科主任安阿玥告诉记者,健康日志对于老年人来说,具有私人家庭病历的性质,可以比较完整地记录病情的变化。另外,大脑“用进废退”,老年人写健康日志可以活跃思维、有助于减缓大脑退化和记忆衰退。建议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写,及时记录每天的生活和健康状况。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大科主任兼老年心脏科主任郭艺芳则表示,那些身患慢性疾患,需长期服药治疗的老人更应如此。

记录健康日志,最好身体力行,自己执笔;如果不便,也可以由子女、老伴或身边其他人写。但不管谁写,健康日志必须真实、准确,内容详细和完整,有连贯性。在专家们看来,一份健康日志应该具备以下内容:

一、基本生活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工作年限和退休年限、所患疾病以及患病时间等;

二、每天的饮食:包括三餐的搭配,每天吃的肉类、蛋类、牛奶、蔬菜等不同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自身胃口好坏。

三、每天的饮水情况:包括每天的次数和总量。除了白开水,茶水、饮料、咖啡等饮品的次数也要记录,甚至可以记录爱喝哪种茶等。

四、排便的次数、数量:比如每天大便的时间、每次小便的颜色,大便是否溏泻或便秘,排便是否通畅以及气味等。

五、运动情况:包括每天运动的时间、项目,以及其他活动后的身体变化。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记录脉搏、呼吸、出汗等生理指标的状况,以观察是否有异常。

六、睡眠时间和质量:每天具体的睡眠时间以及入睡情况;包括是否要借助催眠药(种 类、服用的量);最好具体描述自己处于深睡眠还是浅睡眠,是否经常做梦等。

七、情绪好坏:每天是高兴,还是消沉、忧郁,记录发生的原因、时间甚至是如何调整的。

八、慢病的特殊记录: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病老人来说,每天应该测量血压、心率、血糖等,记录测量时间和数值等关键信息,甚至可以按照早中晚、服药前后等时间点,制成表格或曲线。方便医生在复查时使用,合理调节用药和治疗。

送给老人的日记篇六
《谢祥龙老人拍摄日记》

2011.12.11

10日下午四点多钟在中心的邮件组里写东西,至11日凌晨近3点才睡觉。早上8点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上厕所、收拾东西,忙完后,一看时间,9:20了,离上火车时间还有20分钟。被子是顾不上收拾了,背了包赶紧走人。出了星星火院门,想打车,等了约三分钟,不见一辆的士过来。看来此地难打车,得去青原大道了。步行5分钟,快走到青原大道时,一辆的士过来,招手,车没停,里面有人。车拐角后,却停了下来。我赶过去,一个中年妇女从车上下来,我刚好坐了上去。司机带着我走了三分钟便到火车站了,车费5块。一分钟一块多钱,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老话终于在这里得到了认证。进到候车室,9:33,还有时间奔厕所。出来后拍摄了候车室的一些镜头。9:40,上火车。1号车厢,火车头了。以往买票,经常是车尾巴,硬座专用车厢,这回看到是离火车头最近的1号车厢,以为是卧铺,心想是不是销票员搞错了。但心里也乐,如果卧铺,那可得好好睡上一觉,此车的终点站是井冈山,无需担心会坐过站。但往1号车厢走去时,发现火车头那几列车厢才是硬座。

车上下来很多人,上去后,里面很多空座位,我就门口最近的座位坐下。坐在对面的是一位老奶奶:71岁,6点多钟九江上的火车,其子女在九江,此行是要回井冈山的家里。近半年来做口述历史做出“职业病”来了,一见到老人,两眼就发亮。我拿出DV,对着老奶奶,叫她跟我讲讲她的故事。可能是出于陌生的缘故,奶奶以“不记得”拒绝了我的采访。我改变策略,跟她聊其他的事情。奶奶对现在的生活很津津乐道,对过去的生活只是“不记得”。看来她不是不记得,只是在选择忘记过去。我也不勉强老人家了。

坐在我后面的一个大叔,其声音宏亮,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头上的帽子也很得意,我就给他拍了几张照片。一个小时后,车到站了,我和这个大叔走在一块,他拎着大包小包的。下面是我们的一问一答。

问:大叔哪人?答:山东的。

问:大叔来井冈山做什么?答:找活干。

问:找什么活干?答:不知道,有什么活就干什么活?

问:有老乡在这里是吧?答:没有。

问:那你晚上哪落脚呀?答:住旅舍。

问:那你也不能天天住呀,这得多少钱?答:找到活就不住了。

问:你什么时候能找到活?答:不知道。

问:你以前是做什么的?答:做过铁,做过工地,竹编我也做过。

问:你为什么来井冈山?你老家没活干吗?答:老家冷,冬天了,南边比较暖和。 问:那你为什么不去广东呢?广东更暖和,估计也能遇到不少老乡。答:这里近一点吗,广东更远些。

问:广东离这里也不远呀?答:这里找不到活再去广东。

出站和大叔分手后,我去询问到宁冈的班车情况。两个男子凑上来,左一句右一句,追着我不放。此时,一辆前往龙市的车开来。我记得昨天打电话联系袁文才大女儿李凤仙时,她儿子跟我说过,可坐车到龙市。我招手,车停下来,上去问司机,得知宁冈县改名龙市镇。一个女孩尾随我上车,不停地问售票员到某个地方去的情况。我也问去茅萍的事情,售票员说不太清楚,坐旁边的一个阿姨说宁冈那边有车去茅萍,但没车去马源坑。我又问茅萍到马源坑有多远,阿姨说走路一个小时。大概清楚了路程,安心坐下来,拿出DV,又随意地拍些东西。车行驶十来分钟后,开进了一个汽车站,这里还有些买票上车的乘客。

等待期间,另一辆驶向宁冈的车过来,售票员说这辆车先走,如果有人赶时间可坐那辆车先走。结果乘客纷纷下车,到那辆车上去,我也跟着大队伍上了那辆车。这里有个很意思的大哥,他当时跟在我后面上了那辆车,并一起坐到最后排去。我把书包和三脚架放到座位后面去时,不小心用脚架打到他的额头了,连跟他说了几个对不起。他用手摸着额头,说没事,然后还跟我亲热地攀谈起来。我大致地说了一下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他听后说很好,并用手拍拍我的肩膀,表示对我的钦佩。他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姓刘名华,1977年出生,江西景德镇人,自学过美声,大学学临床医学,现在北京工作,为人民服务,离异无子女。此次去宁冈是为了见一个朋友,这个朋友曾经就读的专科警察学校,是他管理的下属单位,朋友毕业后,他帮忙使他在宁冈谋了一份警察的差事。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时间里,他对车窗外面所见到的世界感到特别新奇,看见路边骑自行车的人时,他惊讶地说:还有骑自行车的,天啊!看来这位大哥是第一次下乡,其表现真有点像皇宫里出来的阿哥,看见长安街上有人卖冰糖葫芦时说:哇噻,这他妈什么东西?如此说这位刘姓大哥,并无别的意思,只是客观描述而已。他的优点是心地善良,心直口快,热情大方,不拘礼节,绝对值得交朋友,缺点是对人无防备之心。下车时,他死缠烂打要我跟着他去吃朋友的饭局,我无法拒绝,盛情难却呀。他的朋友,从长相看,略长我几岁,应奔三了,双目和脸上的微笑透露着某种世俗的圆滑和反骨。这是一个不可交的朋友,这是我当时的第一感觉。饭局上,有其朋友的三个领导,他们自说自话,我则默默地吃饭,还蹭了杯酒喝。酒足饭饱之后,我和刘姓大哥告别,他特爽快说你自己去坐车吧,我不管你了。我回答说行,那我走了。

宁冈汽车站,门口一摩的司机上来问去哪,我反问马源坑有多远。司机摇摇头。我说你不知道,说明那地方肯定很远了。他问哪个乡,我说茅萍。他说20块钱我带你过去。

我问到了茅萍还有多远才到马源坑。他说25块钱送我到马源坑。我没理他,抬头看着“宁冈汽车站”那几个旧迹斑斑的大字,对他说:我先进去看看有没有车去茅萍的。他说好的。

在车站问得15:15还有一班车经过茅萍。问工作人员的时候,我和一个70多的老奶奶聊起来,她正好是去茅萍的。我跟她说了去马源坑的事情。她说到了茅萍去马源坑就不远了,只三四华里,她经常到那里去找鸭子。她叫我到时跟她一起下车,她告诉我怎么走。我感谢她。门口那个摩的司机听见我们的谈话了,得知我是去看望一个百岁老人时,他说20块钱两个人,并送我到马源坑找到那个老人。老奶奶拒绝了,说坐班车只要6块钱,谁坐摩的,那么贵。

离开车还有近两个小时,我和老奶奶坐在车站门口的太阳下聊天。可能是昨晚睡眠不够的原因,也可能是中午吃饭时贪杯喝了点酒,坐在太阳底下竟昏昏欲睡,并很快就坚持不住了。我把椅子挪到铁门边,身体靠在门上,双手揣在口袋里,头低垂着,三分钟不到就睡着了。如果不是椅子的主人把我推醒,估计我会一直睡下去。看一下时间,才14:30,迷迷糊糊的我又跑到车站里面去睡。里面没有太阳,不免感到寒冷。刚刚有点睡着的感觉,又有人把我叫醒,睁眼一开,是老奶奶。老奶奶说车门开了,你可以到车里坐着。我随即拎着包奔那辆车而去,把东西往后排座位一放,抱着个包又呼呼地睡起来了。

当我再次醒来时,发现车上黑压压的人,而且外面还不断有人上来。一个30来岁的女子,打扮得很清秀漂亮,看到后排五个座位只坐了四个人,其中有一个座位在我睡觉的时候被我放了东西。她走过来问能不能坐好一点,给她挪出个位置来,因为她要去井冈山,路途比较远。我把书包搁在地上,自己坐到窗户边,身边的阿姨往里坐到我之前的座位上,那个女子则坐到阿姨的座位上。一直坐我身边的老奶奶指着其中一个阿姨说,她家要经过马源坑,你跟她下车,她会告诉你怎么找到那个姓谢的百岁老人。我微笑地看看老奶奶,又看看阿姨,点了点头,以此来表示我谢意。

半个小时后,我跟随阿姨下了车。路边有个士多店,上面有一个写有“大坪村”字样的招牌。路上跟阿姨聊天时,得知她有两个孩子,女儿20岁,现在广东打工,儿子18岁,前不久和丈夫骑摩托车发生意外,在吉安大医院做了手术,现在家休养,她就在家里照顾两个伤者。约十分钟后,阿姨告诉我从一个路口进去就可以找到那个一百岁的老人,如果找不到,一问人就知道。我道谢,阿姨说不用,然后继续往前赶路。 我循道而行,路上见一个70多岁的老大爷坐在门口。我停下脚步,看着这位孤独的老人。老人发现我了,抬头好奇地看着我这个陌生人。我走过去问百岁老人的家在哪里了。他很热心地告诉我从那个晒被子的路进去,有一间平房,那个百岁老人就在里面。我道谢,然后朝那些被子走去。拐进去后,果见一间破旧的小房子。我在门口站了一会,想找个人确认一下到底是不是这间屋子。但无人可寻。

屋子里传来声音,像是烧火做饭炒菜的声音。我走了进去,见一个老人迎出来。我问他是不是谢祥龙老爷爷。他说是的,又问我是谁。考虑到之前简、肖二位老师还有珍珍是以井大的师生身份前来的,所以为让他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我,我告诉他自己是井大的学生,此番前来是为了看望他,传达井大师生对他的关心和祝福,并递上在宁冈买来的五斤桔子。谢老爷爷很高兴我的到来,带我到他的主屋坐下聊天。其实我最担心的还是晚上的住宿问题,可我一直没开口问,这样的问题,我觉得等对方开口会更好一点。谢老人的儿子谢树茗大叔回来了,我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因他之前对简老师等人有较深的印象,所以很快就“认同”了我。聊了一会,他说晚上住这里吧,现在太晚也回不去了。我说就怕不方便。谢老人说不怕,晚上不回去就住这里。我说行。紧接着我欲言又止地提出想在这里多住些日子,想好好陪陪谢老爷爷,并给一定的钱算作我的生活费。谢老人没意见,谢大叔似乎也没意见。多住些日子——这是一个很模糊的说法,我不知道能否住一个月,或者20天,甚至10天,看情况吧。

晚饭的时候,谢老爷爷和妻子王老奶奶及我,在其小儿子的房间里用餐,晚上我也将在这个房间里度过。谢老爷爷的孙子和重孙子回来了,和其孙子照了一下面,没怎么说话,其重孙子三岁,一脸好奇地看着我。晚上我没问老人什么,只是陪着他们,但谢老人主动跟我说起袁文才的事情来。袁文才读书、参加马刀队、迎接老毛、被彭德怀错杀,老人就这样粗略地讲完了袁的一生,看来老人的很多记忆已经模糊掉了。老人又拿起《我的爷爷袁文才》这本书,指着书里内容和照片告诉我当时发生的事情。老人还拿出一些照片,有他的姐姐袁文才的妻子谢梅香,有袁文才的儿子,也有简老师小E姐珍珍Gloria及另一个我不认识的外国女孩和两位老人的合影。

20:30,两个老人要睡觉了,我把他们送回房间,然后回到房间里一边烤火一边思考该怎么去做这个片子。记得在火车上和汽车上时,我感到兴奋,捕捉到了某种灵感。四代人的生活,肯定是老人留守在农村,年轻人奋斗在城市,如何拍摄他们的生活是一个问题,如何把他们的生活结构在一起又是另一个问题。坐在车上时,穿梭在城市与乡村、崇山与峻岭之间,我觉得可以通过火车或汽车把老人和年轻人、农村与城市的生活结构起来,而车上播放的红歌,又使我想到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音乐来反映这几代人的生活(主要两代人,第一代和第三代),进行一个时空的转换。

2011.12.12

昨晚倦意袭人,很早就睡了,迷迷糊糊之际,亨玫打来电话,询问我这边的情况。非常感谢亨玫的关心。我在这边很好,只是天气要较吉安冷些,还有就是以陌生人的身份入住到一个家庭中时,心里感到不是特别踏实。

和两位老人吃完早饭后,老人的外孙来看望他们。其外孙湖南人,刚从广东打工回来准备过年,他2001年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估计年纪应该跟我差不多。外孙陪两位老人在房间里烤了很久的火,老人询问外孙工作女朋友的事情。中午吃饭时,老人的

儿子谢大叔叫我和其外甥跟他们一起吃饭,我跟老人商量后便答应了。餐桌上摆了满满的九盘菜,客家人自古以来就热情好客的习惯,我们家乡也是如此,但凡有客来家,皆是热情款待。饭桌上问了谢大叔和其儿子外甥关于袁文才那段历史的情况,谢大叔知道一些已为人所熟知的事情,其儿子外甥则说不了解,也没兴趣了解,只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是老毛当年逃难来到这里,得到袁文才的求助,然后袁又被杀掉了,权当故事听而已。随后又问他们现在的生活情况,谢大叔说在家种田,搞搞鱼塘,帮人盖盖瓦。其儿子外甥谈了一些在广东打工的情况,说十年前广东是这个工资水平,十年后还是这个工资水平,但物价却已经涨了好几倍。现在俩人都已辞掉在广东的工作,明年去哪里暂时还不知道。谢大叔的儿媳妇目前还在广东某工厂,春节放假才回家。 午饭后,太阳终于露脸了,我们一干人在屋外晒太阳。我拿来DV,准备拍摄谢老人。其三岁的重孙看着这个机器,感到很新奇,老跑到前面抢镜头,不停地用手去找摸那个话筒。小孩子的父亲见他妨碍我的工作,便带着他去别处玩。清静下来后,谢老人开始给我讲袁文才的故事,由于他记忆力日益消退,在他大概讲了一些袁的事情后,他便拿起那本《我的爷爷袁文才》,把其中的一些细节读给我听。听着听着,我越发犯困。最后我打断谢老人,叫他歇一会,我则坐在椅子上睡起了午觉。醒来后,老人说再给我讲,我说好吧。谢老人的眼睛很好使,都100岁了,还能清晰看字并读出来。谢大叔在一边砍柴,之后又和水泥,不时传来杂音。机子没电了,我建议老人到屋里去,我一边充电一边拍他。回到房间后,我们才发现停电了。我们一边烤火一边聊天,老人问我拍这个做什么,我回答我们在做历史文化研究一类的话,不知道老人家听明白了没有。之后老人跟我讲他自己的故事。来马源坑之前,我就在考虑一个问题:是以袁文才为重点呢,还是以谢祥龙老人为重点,亦或把二人揉合在一块。目前的想法是先让谢老人讲完袁文才的故事,然后再拍谢老人讲自己的故事和生活,再接着就拍拍其家人的生活,可能也要到茅萍、黄洋界、井冈山几处地方拍拍,至于李凤仙家里是否过去到时再看吧。

聊完天后,我拿出电脑打了一会字,谢老人坐在身边看我打字,手里拿着一袋子的老花眼镜,不停地换来换去。

谢老人离开后,电脑很快就没电了,我便到外面走了走。门前,谢大叔和的水泥安静地躺着。我来时的小巷子,即昨天向一个老大爷问路的地方,他家门前有很多人在埋电线杆。我过去坐在一块大理石上,和老大爷搭起话来。老大爷今年74,独自一人在家,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另有三个孙子(其女儿应是招了个丈夫),大孙子在广东打工,二孙女在井冈山旅游局上班,三孙子还在读书。我问他像我这般年纪的时候在做什么,他说种田了,有时候也做做木工。他的房屋表面,黄泥脱落,里面的泥砖赤露在外,有些地方裂缝凸显,黑洞深幽。正聊着的时候,谢老人徐徐走来,缓慢地挪动步子。我站起来,喊了声老爷爷,谢老人答应了一声。埋电线杆的高潮到来了,大家静静地看着。我还是第一次看埋电线杆,看着用支架他们把电线杆吊起来悬在半空,

送给老人的日记篇七
《独家日记-《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

桑提个是一个古巴老渔夫,他年轻时非常出色,强健有力。他曾经和一个黑人比赛扳手腕,比了一天一夜,最后战胜了对方。到了晚年,他的精力和反应都不如从前了,老婆死后,他一个人孤独地住在海边简陋的小茅棚里。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病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送给老人的日记篇八
《见证大时代——欧珠老人求学日记》

送给老人的日记篇九
《老年人最好常把健康日记写》

送给老人的日记篇十
《时间老人的日记》

时间老人的日记------历法

当我们在月历上找出自己的生日的时候,没准会问,是谁这么聪明,发明了这么准确的历法。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一年是365天?大小月是怎样确定的?闰年是怎么回事?

古埃及人最早发明了以太阳移动位置为周期的太阳历。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也叫阴历)就是从这演变而来的。

太阳历把一年定为365天,与地球围绕太阳一周的“太阳年”的时间,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相比较,一年大约相差一天的四分之一。

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艾萨以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编制出更为准确的历法。这种被称为“儒略历”的历法出现1600年以后,人们发现时间前后还是相差了10天之多。 1582年,为了纠正这一误差,教皇格里高利十三发明了一种更为准确的格里高利历法。也就是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历法,一般称之为公历(阳历)。

我们国家规定以公历为国家历法,但不废除农历。所以,我国既有按阴历计算的中秋节、春节等,也有按阳历计算的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

有了历法,人们便可以更准确的知道时间,能够很好地了解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根据时间进行农作物种植,大大挺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按当时的历法,凯撒的生儿在7月,是大月,有31天。后来奥古斯都即位后,认为自己生在8月,虽然是小月,但天数不能少于7月,应同为31天。就这样,8月也成了大月,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最新护林员巡山日志【三篇】
  • 最新护林员巡山日志范文六篇
  • 最新护林员巡山日志范文(精选6篇)
  • 最新护林员巡山日志集合6篇
  • 最新护林员巡山日志范文(通用3篇)
  • 最新护林员巡山日志【3篇】
  • 物流实习工作日记
  • 欢乐的圣诞节英语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