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悲秋的诗句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2    阅读:

悲秋的诗句篇一
《悲秋诗》

悲秋诗初探

阅读下面的诗词,揣摩诗人悲秋的原因。(可以借助资料)

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秋窗风雨夕 林黛玉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蝶恋花 【作者】: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唐 【作者】:王睿

蝉噪古槐疏叶下,树衔斜日映孤城。

欲知潘鬓愁多少,一夜新添白数茎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谦谦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悲秋的诗句篇二
《古代悲秋与颂秋的诗句》

古代悲秋与颂秋的诗句

1、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九辩》主要抒发自己落拓无偶的悲愁和不平,开篇"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将肃杀的秋景与悲怆的心境融为一体,宋玉因此被称为"悲秋之祖","悲秋"也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不断重复的主题。

3、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4、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5、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6、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7、唐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8、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0、唐李白《赠庐司户》: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11、唐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12、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13、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14、唐钱起《题苏公林亭》: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15、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16、唐杜牧《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17、唐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8、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9、南唐李琼《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20、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21、宋苏轼《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2、宋寇准《书河上亭壁》: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23、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4、宋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5、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26、宋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27、宋柳永《八声甘州》: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28、宋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29、宋辛弃疾《昭君怨》: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30、宋张炎《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31、元白朴《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32、元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悲秋的诗句篇三
《伤春悲秋诗词

悲秋的诗句篇四
《伤春悲秋古诗词集锦》

伤春悲秋专题:

伤春 杨万里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春 夜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悲秋的诗句篇五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悲秋》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悲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源远流长,从上古时代的民歌民谣到中古的七言辞令,无不显示出中国诗歌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而秋这一特殊的意象,在中国诗歌体系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其中又以悲秋最甚,可见秋,这一独特的载体在我国诗人心中的独特地位。

自上古开始,秋这一意象便在口头歌谣中传唱,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隋唐五代、及至宋元清。皆未衰落,前后近3000多年里,秋被赋予了无数的情感,而这其中又以悲秋至极!像我们耳熟能详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无不将秋景淋漓刻画,无不将悲情显露无疑。为何自古谈秋色变,见秋皆悲呢?我想,那可能是因为人的一生,无论长短顺逆,总离不开“悲欢离合”四个字,处于中国文学地位巅峰的诗词歌赋,是最能表达人间悲欢之情的。究其原因,固然和诗人们出色的艺术造诣不无关系。但是,他们自身性情敏感、遭遇坎坷、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最感人的作品,其所蕴含的感情,无不源自诗人亲身体验,发自诗人内心深处。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所要进行的事业必须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所以时间的紧迫感让人感到了生命的短暂与面对时间流逝的无措。秋,预示着人人畏惧而不可避免的衰亡,预示着瞬息即逝的时间的过往,其引起人们对生命莫名的惶恐。正是因为人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这一时间性极强的生命推移的过程与四季的盛衰相合,才更加觉得生命短暂的可怕。遇秋而生的悲情实际上是欲利用有限的生命有所作为而生命受阻不的其用的结果。

悲秋作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极重要的主题,承载了重大而又丰富的内涵,悲秋成为文学母体是与士人心态有着极其特殊的联系的。

悲,作为一种普遍的情感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中国古代诗词中,悲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悲秋之作更是以鲜明的色彩、隽永的韵味表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崇高之美。

作为悲秋的开山鼻祖宋玉在他的《九辩》中这样开篇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一个“悲”字引出了中国历代文人与秋的不解之缘。《九辨》中包含了深刻的宇宙情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的感叹。在悲怨之后,诗人仍抱有希望,“罔流涕以聊虑兮,惟著意而得之”。要擦干眼泪去唱歌,壮气可嘉,全诗的结束依赖浪漫主义的想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愿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 放游志乎云中”。但是宋玉把现实的不平转化为超越现实的生命自由,达到人心灵与自然的和谐,这充分显示的诗人的乐观精神。既使得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个体与造化的鲜明对比,升华到了悲而不伤,悲而犹状的境地,也把悲秋的意蕴强化了。

汉武帝的《秋风辞》也抒发了生命短暂的强烈情怀。“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 时深秋, 风起云飞, 草木黄落, 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 饮宴中流, 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开篇“秋风起”,“白云飞”展现的壮美景象, 为整篇文章奠定了基调。白云的飞扬, 草木的黄落, 大雁的南归, 这幅色彩斑斓, 动感十足的秋日美景, 壮阔而不苍凉, 为后文之感叹生命作了铺垫。接着的“兰秀”与“菊芳”两个意象为秋日的萧飒平添了生命的意趣与无限生机。更引发出汉武帝对“佳人”的深切怀想。“香草、美人以喻君子”, 在屈原《离骚》之后, 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中意蕴丰富、托喻深远的独特意象。武帝刘彻是雄才大略,积极有为的君主, 这里的“佳人”寄托着他对贤能之士的牵挂, 对大汉伟业的追求; 而泛舟汾河, 中流扬波, 箫鼓齐鸣, 棹歌高唱, 棹工们劈波斩浪, 击楫奋进的情景, 则进一步抒写了驾驭风涛, 积极进取的情怀。“欢乐极兮哀情多”既是诗的转折也是诗人自我的警示, 接着发出的“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感叹, 却并非对人

生易老的无奈的悲鸣,而是激励自己, 也是激励世人, 少壮及时, 努力奋进, 不要虚度光阴, 落得老来空叹“奈何”! 境界悲而能壮。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后来曹操的《短歌行》, 其开头“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表面上看, 似嫌悲凉, 而接着“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等句便使作品的笔调突转, 由悲转为面对贤士而来的欢喜, 使其境界也是悲而有壮, 最后以“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作结, 更超越了一般的壮怀激烈。展示出总揽寰宇、容纳万物的政治家情怀。中国古代诗人, 对景生悲几乎无人写悲观绝望, 而多是因悲生壮, 由悲转壮, 因感慨生命短暂而激发内在活力。即便在极为不利的处境中, 也从不放弃理想与追求。

除了对生命和志向的悲秋,将思念家乡的重任赋予秋的身上也是其中的重头戏,宋代词人柳永的《八声甘州》便是清秋之中抒发思念家乡、羁旅失意的苦闷心情的佳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 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 无一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顒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 倚阑杆处, 正恁凝愁!

从“奉旨填词”到飘泊游宦的柳永是专擅羁旅行役的高手。词人倚阑“登高临远”想眺望故乡, 而故乡太远, 爱而不得见, 闯入眼帘的却是更加引起乡思的凄凉秋景。开篇用一个“对”字领起, 勾画出一幅傍晚时间的秋江雨景, “秋”由于暮雨而清, 使阴冷的画面有种明朗之感。“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清代刘体仁《七颂堂词译》中称此句“即敕勒之歌也” 眼前的景色苍茫辽阔, 境界高远雄浑与内心深沉的情感相应,使此诗有着深深的悲凉的壮美。面对暮秋时节,花叶凋零, 美好的时光付诸滚滚东流之水, 古人常用流水来比喻美好事物的消逝, 高蟾《秋日北固晚望》 ”何事满江惆怅水, 年年无语向东流”就是此意, 长江水无语亦无情, 借此作者为自己坎坷的人生道路喟然长叹。上篇以情景的暗喻结尾引出下篇的倚阑凝愁,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感叹自己多年来在外漂泊, 自问是为何事而不能归乡? 问句加重了作者四顾茫然的心态, “归思”与“淹留”之间的矛盾, 点明了作者有着难言之隐。他的《戚氏》中便说出了原因“未名未禄, 绮陌红楼, 往往经岁迁延。.....念利名、憔悴长萦绊”。从中可见一斑。

当你悠闲的漫步在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长廊中,你便会发现古代悲秋诗句有着崇高的地位。由于对秋的独特的感悟,使中国古代诗词形成了独特的意识形态,从而常常触景生情,在诗歌中表达内心的愤慨,悲壮,等一系列的艺术美,令后人产生了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2012级 动画五班 葛小乐

悲秋的诗句篇六
《无限愁思赋秋歌_中国古代诗歌中的_悲秋_情怀》

第27卷 第2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7 No.2 2006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06

无限愁思赋秋歌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悲秋”情怀

曹春茹

(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摘 要:因身处危逆境况(失意、离别、羁旅、流放、死亡等),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面对秋天的景致,感物伤怀,悲从

中来,悲秋诗由此产生。这些个人主义诗篇中的悲秋情怀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焦虑、痛楚的内心世界,既丰富了古代诗歌的内容,充实了失意、流亡、思乡、怨情等文学主题,也推动了抒情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悲秋;个人主义;自我认同;异质同构;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5)02-0045-02

作为对农耕社会的一种主观反映和表现,中国古代诗歌对季节、风物的变化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在这些诗作中,古人尤钟情于伤春、悲秋之诗句。虽说“节运同可悲”[1],而且理论界就伤春、悲秋之情谁更醇厚的问题“仁智异见,左右各袒”[2]P627,在此暂不讨论。本文将重点解读中国古代诗人的悲秋情怀,探讨其成因、表现及意义。

寒中人’、‘羁旅无友’、‘贫士失职’、‘燕辞归’、‘蝉无声’、‘雁南游’、‘鹍鸡悲鸣’、‘蟋蟀宵征’,凡与秋可相系着之物态人事,莫非‘感’而成‘悲’,纷至沓来,汇合‘一途’,写秋而悲即同气一体。”[6]P628于是,秋歌成了强烈抒发自我认同感的诗篇,而悲秋也成了反映个人灵魂的独特主题。

二 面对秋景:人自惆怅

秋歌,是由秋天诱发的情感而形成的诗歌。“秋天的悲伤,就是对

[7]P54

失意、离别、时光流逝而没有能够完成任何可感知的事业的悲伤。”

羁旅、贬谪、流放、驱逐、幽禁、被弃、死亡等各种遭际,均在可悲伤之列。在这些危逆境况中的抒情主人公看来,“夕阳能使山远近,秋色

[8]

个中缘由,钱钟书先生的解释最为妥贴:“……节物本巧随人惨舒。”

‘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9]P627由此看来,悲秋是一种情景相契、人与境同的境界,是自然、社会、心理的有机融合,是诗人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思绪的外化。

古代文人多遭遇不幸,或怀才不遇,或仕途坎坷,或逢国难家仇,面对萧瑟的秋天,他们触景生情,把自己内心的焦虑和痛苦融入一个个精心营造的审美意境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宋玉在《九辩》中开了文人悲秋的先河以后,文坛上悲秋之声不绝于耳,比较有名的诗作如左思《杂诗》(“秋风何烈烈”)、谢惠连《秋怀诗》(“平生无志意”)、鲍照《秋日诗》(“枯枝叶易零”)、杜甫《悲秋》(“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秋兴》(八首)、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李贺《秋来》(“桐风惊心壮士苦”)等。其中,杜甫的《登高》堪称文人悲秋的代表作。“风急天高、渚清沙白、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诗这壮美的秋声、秋色,使诗人心胸开阔,所以这“旷世之作”[10](

[11]

薮》)的前两句“飞扬震动”。“然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中肠无闷,高秋爽气岂遽败兴丧气哉?”[12]P627在苍茫、萧瑟的背景下,国难家愁之忧、穷困潦倒之苦再加上人已暮年、体弱多病,焦虑、苦痛情绪一齐涌上心头,而吟咏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即无奈地“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

[13]

意,溢于言外”。

古人因求学、生计、征戍、仕宦、贬谪等原因而离家者常有之。“胡

[14]

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动物尚且思恋故地,更何况有情有意的人呢?远离亲人、客居他乡,思乡之情在所难免,若恰逢秋季,又会平添几分愁绪。于是,在秋月、秋风、秋雨、秋雁以及凋零的花草树木等典型意象的背后,蕴含着诗人真诚而无奈的情感:

45

一 秋天:表现个人愁思乱绪的理想季节

秋天,是快乐与悲伤相混杂的季节:快乐,是因为有了收获,五谷丰登、金榜题名……;悲伤,是因为秋色壮观而无情,加之人世间各种消极因素的共同影响,使人感到未来无从把握。秋天,气温骤降,雨凄风冷,黄叶飘飞,向荒凉死寂的冬天过渡,这些都刺激着诗人那敏感的神经。此时,“举远行、送归、失职、羁旅者,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愈甚……”[3]P628所以,在古代诗人看来,秋天是适合于表现个人愁思乱绪的理想季节。

从文化角度看,悲秋是诗人对儒学所造成的内心束缚的一种反拨。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儒学重“求同”(“求大同而存小异”),强调“社会至上、礼乐至上,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礼乐的隆盛,个人必须‘克己’,必须最大限度地克制自己的情欲,牺牲自己的利益,搁置自己的权力,压抑自己的个性……”[4]P38文学艺术的创作者“发乎情止乎礼义”,他们(在生活和艺术中)的情感常常处于自我压抑的状态,不能充分、痛快地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其自我意识逐渐萎缩(某种方式克制自我、隐藏其自我认同),低估甚至泯灭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价值和意义。

为了拓展个人的心理空间、泄导个人的焦虑,在不逾越戒律的前提下,诗人们“……在外部景物和内心感受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这样景物的阴郁便足以渲染内心的痛苦,使得后者滋生出一种比景物的悲伤更加强烈的颓废之情……[中国的]诗人们喜欢用一些外在于自身的形象来让人了解他们的个人情感,这可以使他们避免直接暴露情感……”[5]P54

这种情感的有节制地“缓释”,自诗骚开始,不断发展、完善,至8世纪达到巅峰,宋明之时渐趋衰落。“《诗》之《君子于役》等篇,微逗其端,至《楚辞》始粲然明备,《九辩》首章,尤便举隅。潘岳谓其以‘四感’示‘秋气’之‘悲’,实不止此数。他若‘收潦水清’、‘薄

收稿日期:2005-06-12

作者简介:曹春茹(1974-),吉林省德惠市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秋月最易撩起孤身远客的思乡情绪,一向对月亮情有独钟的大诗人李白,望见分外明亮的秋月也不禁戚戚然低头凝思(见《静夜思》),毕竟“月是故乡明”(杜甫);无情的秋风吹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也吹痛了羁旅者的无限乡愁“秋风西北起,吹我游子裳。浮云从何来,安知

“滞雨长安夜,非故乡。”[15]见浮云便认为是从故乡来,虽无理却有情;

[16]

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残灯孤客,秋雨添愁,滞留长安,宦途失意的李商隐在秋雨之夜心绪难平,苦苦思念着远方美丽的家乡;重阳就菊,本是惬意之事,而他乡之菊却徒增惆怅,“黄花催促

[17][18]

重阳近,何处登高望二京。”“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以农耕为主的封建宗法伦理社会,形成了中国人的封闭意识和重团圆、怨离别的传统心理,加之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极不发达,每遇行旅,往往经年累月。由于社会动荡,也常有路遇不测的凶险,因而“有别必怨,有怨必盈。”[19]“古伤逝惜别之词,一批咏之,愀然欲泪者,其情真也。”[20]“离别自堪悲”[21],又何况在萧瑟之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2]自燕太子丹与荆轲的悲壮一别,秋日惜别,不管是情人离别还是朋友离别更是永远抹上了悲凉的色彩。

薛涛的《送友人》将与挚友别离时的凄楚和落寞表现得淋漓尽致:“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友人即将赴边,山长水远,重逢无期。诗人虽不直说此刻的无限伤痛,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凄凉之景已为其代言。此法极为常见,唐代的李颀和明代的李攀龙分别有诗句:“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23]“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24]秋景恰到好处地渲染了离人内心之悲凄。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许多年轻女子被掠(美其名曰“选”)进皇宫,而她们的命运不外乎两种:终身未见君王面,禁锢于深宫之内,活活葬送了青春和人生,或是曾经得宠而“恩情中道绝”[25],这是古代女子最大的人生悲剧。秋风送凉,身居冷宫的妃嫔、宫女自感一年又逝,反观身世,凄楚寂寞之情难耐。很多文人同情其不幸遭遇,在诗歌中通过秋景倾诉了她们的深广怨情:

杜牧的《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所塑造的宫女,百无聊赖,扑打着流萤,那秋日的青罗小扇正象征着她被遗弃的命运。夜色渐浓,她却毫无睡意,不顾寒气袭人,坐在台阶上仰望双星,表现了对爱情和幸福的强烈渴望。此时的秋景,既烘托了氛围,也暗示了宫女的处境,不道怨情已见怨情之深。此外,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王昌龄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也都描写了形影相吊的宫女秋夜不寐的幽怨之情。

有乡愁无限的旅人,便有独守空房的思妇。凋零的秋景催发了思妇的相思之情。“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26]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秋雁南归,寂寞难耐的女主人公面对此情此景,不觉泪下沾衣,企图以援琴歌唱来驱遣愁绪,无奈一曲未完而心痛欲碎,只得作罢。皎皎的明月和西流的银河,又把她带入银河畔的凄美童话,她在为牛郎织女鸣不平的同时正流露了自己的怨恨之情。“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中,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饱含着对玉关征人的关切之情。“秋壁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张仲素《杂曲歌辞·秋夜曲》中的“征衣未寄莫飞霜”,一句痴语,一片痴情,表达了对征戍制度的怨憎之情。“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寄夫》中,一件征衣、一封家书,饱含着妻子的深切爱意。汤惠休《秋风歌诗》云:“秋风袅袅入曲房,罗帐含月思心伤。蟋蟀夜鸣断人肠,长夜思君心飞扬。”女主人公孤身一人,惟有秋月相伴,仿佛锦屋罗帐中的囚徒。月亮的苍白黯淡强化了她对爱情的需要,相思之情使其痛苦(“思心伤”)、愤怒(“心飞扬”)。 46

三 悲秋:孤苦灵魂的乐章

“……人心苟有怆忆,‘四时足伤’,“四时皆难’。”[28]P628那么,

人为什么在秋天最容易伤感呢?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脑中的松果体在秋天会分泌出更多使人情绪低落的激素。然而,以上分析可见,社会和人生的时令变化才是诗人情绪变化的关键,自然景物只不过是触媒罢了。悲秋,作为感物伤怀的一种审美活动,使得诗人和大自然(秋景)之间形成了异质同构(审美中物我情感的相互回流和有机地对应)的审美机制:“在审美过程中,欣赏者总是以自己的情绪色彩为基础,在对象世界中找到与自己情感结构相一致的客体,从而使得主体内心情感流

[29]P42

这种主客体情感的向所形成的力场与对象的力场达到同形同构。”

天然契合,使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无限地接近“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30]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吟、离者的悲歌、思妇的低泣,都是一幅幅绝美的诗境,带给读者无尽的审美享受。儒家思想的实用(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使得人们过多地对诗歌进行政治性、社会性的解读,这对人们建构合理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很大的负面效应,而悲秋诗歌则在一定的层面和程度上突破了儒学的“中庸平和、自律节制”的集体主义教诲,敢于并善于在诗歌中独抒性情,泄导个人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建构科学的创作观以及和谐的个人内心世界。所以,悲秋诗歌不仅丰富了古代诗歌的内容,也推动了抒情文学的发展。

秋天,已成为中国思想中的一个象征形象;悲秋,已成为诗人表现孤苦灵魂的乐章。

注 释:

。 [1] 陆机《春咏》

[2][3][6][9][28] 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卷),中华书局,1994。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4] 周光庆《中国读书人的理想人格》

,上海古籍出版社。 [5][7] 刘永济《屈赋音注详解》

[8] 晁说之《偶题》。

。 [10][11][13] 胡应麟《诗薮》

。 [14]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5] 李攀龙《古意》。

。 [16] 李商隐《滞雨》。 [17] 郑谷《漂泊》

[18] 徐祯卿《济上作》。

。 [19] 江淹《别赋》

[20] 《古汉语修辞资料汇编》录骚隐居士语。 [21] 卢纶《送李端》。

。 [22] 荆轲《易水歌》。 [23] 李颀《送刘昱》

[24] 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 [25] 汉乐府《怨歌行》。 [26] 曹丕《燕歌行》

[27] 《诗经·君子于役》。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9] 胡经之《文艺美学》。 [30] 戎昱《江城秋夜》

参考文献:

[1][法]郁白(叶萧,全志刚译).悲秋:古诗论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版社,2004.

[2]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4.

[3]周光庆.中国读书人的理想人格[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4]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悲秋的诗句篇七
《第四讲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伤春悲秋诗词名篇导读(一)》

悲秋的诗句篇八
《古代诗歌悲秋情怀的研究》

主题单元设计

悲秋的诗句篇九
《中国诗歌的悲秋情节》

中国诗歌的悲秋情节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诗源远流长,经 久不衰,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方奇葩。而中国古 代诗歌的核心便在于意象和意境,一旦谈及与 此,“月”和“秋”则是中国诗歌千年不衰的 旋律。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节自古有之,从战国时 宋玉的那句“悲哉,秋之气也 ” 遍吟出了中 , 华诗歌几千年的秋韵。从三闾大夫的“萧瑟兮 草木零落而变衰,憭粟兮若在远行 , 登山临水 兮将送归”到诗仙的“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 秋”再到诗圣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 ” 无不诉说着文人墨客的“悲秋”情 。 节。 自古以来,时代的更替,季节的变化草木15 × 20 的荣枯盛衰,气候的冷暖寒暑不仅影响着人们 的生产生活,而且影响中国人的文化观念的形 成。秋,象征着收获,但也昭示着自然事物的 由盛转衰。对于文人来说,他们更多的感受的 是后者,甚至身为当代学生的我们也继承了先 人的气息。在秋风起,秋叶舞的时候,心中也 不免升腾起一丝凉意,感到一丝落寞。秋天衰 败零落的景物,由盛而衰的萧杀之气,七情的 山河令文人深切地体会到生命的流逝及不得志 的愁绪。由此联想到自我也如这一草一木一样 由盛而衰,生命的脆弱感顿时被凸显无疑。草 尚可一岁一枯荣,人呢? 秋的外在形态此时便与文人内心复杂落 寞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中国文人的“悲秋”心 态很大程度上有另一个原因。“宁为百夫长,15 × 20 不做一书生”道出了前往文人的心境,在中国 历代,文人总是得不到中庸,试想,有多少文 人都想“为天地立命,为人民谋福“。可往往 付出一腔热情却得不到实现,往往都是谪居他 乡 ,最多也就是才子李白那样的“赐金放还” 文人命运多阻,人生艰难,而且中国古代 文人由只有仕途这唯一的路可走,但又往往是 悲剧 .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再加上天涯沦落 ,世态炎凉等种种人生苦涩辛酸汇集成文人的 伤怀情调,这时他们只能借以“悲秋”为题来 感慨人生苦短,命运多艰。 月落乌啼总是使人伤感,秋风萧瑟,落叶 缤纷,更是一种悲凉!心灵的无所依托更是一 种难以诉说的痛苦。文人怎么能不在这个悲凉15 × 20 的秋天里借题发挥呢?纵是金戈铁马,豪情万 丈的辛弃疾也免不了感叹。其实,文人悲秋源 于悲己,为国愁,为民愁。这是一种高尚的愁 。 悲秋情结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而深 化,悲秋是中国文学中表现最多最丰富的情感 ,文人似乎更偏爱悲秋情结,这和他们心态有 很大的关系,他们的人生选择某种程度上导致 了他们心态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的人生选择某 种程度上导致

了他们的悲。由此可看,“悲秋 ”成为文人的一大情结,是不足为奇的了。 其实,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很多意象,既有 它的文化意义,又有其背后的哲学意义。如: “月”代表着思乡的浓情,同时又蕴含着食物 背后总是有一种隐形不变的东西存在的哲思。15 × 20 只有真正读懂了诗歌的意象和情结,才能领会 到诗歌的真正内涵,才能有所悟,才能更好地 继承中国诗歌。赵 土建与水利学院 学号:语 力 学 0920090020403615 × 20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表现情感的诗句

下一篇: 李白有那些诗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