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别离的诗歌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3    阅读:

别离的诗歌篇一
《别离诗》

别离的诗歌篇二
《关于离别的诗歌和诗句》

关于离别的诗歌和诗句1、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2、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3、琵琶行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4、雨霖铃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5、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6、写情李益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7、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江南江北送君归。8、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9、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0、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1、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12、谢公亭李白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13、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14、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注释】: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简

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16、《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朝雨:早晨的雨.浥:润湿.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17、《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作者小传】: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18、《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注释】:之:去,往.广陵:扬州.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直下.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尽:没有了,消失了.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4]唯:只.天际:天边.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简析】:这首送别诗,大

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注释】:[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第四节宋人送别词21、《雨霖铃》[1]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都门帐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念去去千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注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八句,仄韵.[2]骤雨:阵雨.[3]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4]留恋处:一作方留恋处.[5]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6]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7]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8]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9]经年:一年又一年.[10]风情:男女恋情.【简析】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

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柳永在词史的地位:柳词在题材方面不局限于士人的情感,时见市井气息,在词的描写内容方面有所拓宽;柳永在词调使用方面多有尝试(宋词调880,柳用百余),尤致力于慢词,善在文字转折处用强有力的仄声字,用来承上启下,成为语气转换的枢纽,让人有潜气内转,摇曳生姿之感,整部作品浑然一体,丰富了词的形式体制;柳词长于铺叙,白描,语言清新自然,在写作技巧方面都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传情自然真挚.22、《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注释】:侯馆,能远望之楼.熏,香气.平芜,平坦草地.【简析】:欧阳修的意义:一代儒宗(诗文言志)而致力于娱宾遣兴的小词(词以抒情),有开创风气之功;欧词成花间词之余风,于词艺提高有贡献.23、陈亮【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师虏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篙街行.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注释】:谩,无理,轻视.北群空,谓没有良马,借喻没有良才.当场只手,犹言独挡一面.篙(gao稿)街,汉时长安城内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者居住之所.尧之都三句谓中原地区是尧舜禹传下来的神圣疆土.壤,土地.封,疆域.磅礴,指浩大的正气.赫,火赤貌.【评析】:此词为送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送章德茂使金作.这是一首通篇都洋溢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抱有必胜信心的诗词.不见南师久两句-长久不见南宋北伐,不要以为宋朝就没人(才)了.当场只手两句-称赞章德茂能独当一面,是个杰出的使节.自笑三句-以黄河之水不变东流方向来勉励章德茂为国争光.且复穹庐拜两句-现在姑且向金主低头,他们早晚会被宋朝消灭.藁街-长安城内,外国使者居住地.陈汤斩郅支单于,奏请:悬头藁街蛮夷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于中两句-其中一定会有以向异族称臣为羞耻的志士.万里一句-感叹金人占领地域的广阔.千古英灵-泛指古代缔造祖国,保卫祖国的英雄人物.【作者小传】:陈亮(1143-1194),字同甫.他具有积极的处世精神,一生没做过官.他对写作的意见是:大凡论不必作好言语,意与理胜,则

文字自然超众.故大手之文,不为诡异之体,而自然宏富;不为险怪之磁,而自然典丽.奇,寓于纯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内,不善学文者,不求高于理与意.24、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注释】:待制,皇帝的侍从官.新州,治所在广东新兴县.神州,古称中国为赤县神州,此指中原地区.画角,号角上涂了彩色,故称画角.底事三句谓:为何会天崩地塌,洪水泛滥,万落千村,狐兔成群呢九地,九州之地,意谓遍地.狐兔,此以喻敌人.天意句: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诗: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难诉,一作如诉.耿斜河,明朗的天河.斜河,一称斜汉,即天河.万里江山,胡铨受贬的远方.回首,不堪回想.白居易《招张司业诗》: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此指与胡聚会的往事.雁不到,谓书信难通.相传北雁南飞,止于衡阳.怀今古,怀古伤今.金缕,【贺新郎】词调的异名. 【简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词曲类》赞曰: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作者小传】:张元干(1091-约1170),也作张元干,福州人.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词风豪放,为辛派泀人之先驱.著有《芦川词》,《芦川归来集》.25、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位断,西风塞马空肥.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注释】:剑指三秦:指刘邦占领三秦事.追亡事,指萧何追韩信事.一编书是帝王师:《史留侯列传》载张良在下邳圯(移)上老父出一遍书《太公兵法》示张良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小试去征西谓,张仲固西行任兴元帅只是小试其技.车轮四角,陆龟蒙《古意》: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指盼望车子把行人留下的意思.带减腰围,《古诗》:思君令人老,衣带日已缓.第四节送别诗词常见意象意象:诗词中常用以传达诗人或词人思想情感的,旨意或情感色彩相对稳定的物象或图景.长亭,南浦,杨柳,美酒此外又如:残阳,西风,画角,鹧鹄,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秋蝉兰舟第四章咏史怀古诗词论析

别离的诗歌篇三
《离别诗》

别离的诗歌篇四
《离别诗词鉴赏》

送别诗词鉴赏专题

南海区石门中学狮山校区高二语文组王海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送别诗词的意象等特点、体悟其情感类型、掌握其常用的表达技巧和方法,学习鉴赏送别类诗词,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探究,从分析送别诗意象入手,引导学生领悟送别诗的情感特点和写作技巧,从而学会鉴赏送别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送别诗歌的离愁别绪和送别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送别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采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营造氛围

一、 导入课题

师:之前我们在唐诗宋词选修中对诗歌进行归类,诗歌从题材上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咏史诗等,那么刚才这首歌词,从题材上看应该属于那类诗呢?明确:送别诗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别离”是人间最难舍的一种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送别诗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鉴赏这类诗歌。

二、分析特点

鉴赏一首诗词,该如何判别它是否属于送别诗歌呢?这首《长亭送别》同学们是如何得知它是送别诗的,从哪些方面可以作判定?(提示:判别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可以通过题目、特定意象等,判定送别诗同样可以从标题、意象入手。)

明确:送别诗词判定方法

1、通过文题判定,送别诗标题中常有“送”“别”“赠”等标志。

2、更重要的方法是通过送别诗歌中的特定意象判定。

送别诗词中常见意象:(习俗物象、时间意象、地点意象)

物象

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歌: “阳关三叠” 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李欣)“朝闻游子唱离歌”(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风:《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时间:

夕阳、日暮:《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月夜: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苏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空间:

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渡口、古道、南浦。

如:李白《劳劳亭歌》“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师: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言志,我们了解了送别诗词的意象等特点,目的是更好地领会诗歌借意象表达的情感,那么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三、体悟情感

提示:我们先看看我们学过的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感情。

(引导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送别诗,边背边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留恋、依依不舍、关怀、劝慰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宽慰、劝勉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表达诗人志节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情感: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情感?

分别时:对友人的留恋、依依不舍、关怀;(哀婉)

对友人的宽慰、劝勉,表达自己的志节;(旷达)

分别后:对友人的思念,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哀婉)

师:我们知道了送别诗诗词一般表达的情感类型,那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如何来表达这种情感呢?这就涉及到诗歌表达技巧和方法,这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考察的重点。那么送别诗词在表情达意上常采用哪些手法呢?

三、掌握方法:

析例:(一)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析: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借景物抒发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住了很久,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好像跟我是老相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不胜留恋。

(二)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析: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以及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化虚为实、比喻

(三)雨霖铃 柳永(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析: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用了哪些技巧和方法?

情景交融,环境烘托,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小结: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类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虚实结合;修辞上多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五、整体把握

标题中有“送” “别”

或“赠”等字眼;

时间(傍晚、月夜)

地点(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杨柳、酒、歌、芳草、晚风、笛声、山等1.形式标志: 2. 常见意象:)

3.基本主题:分别时对友人的留恋、关怀,依依不舍;对友人的宽慰、劝勉,表达自己的志节。分别后对友人的思念,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4.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六、实战演练:

(一)鉴赏示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鉴赏步骤:

首先,从题材上判别属于哪类诗,从标题、分析意象入手。

明确:送别诗,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

其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一二句表达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三四句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最后,送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首句寄情于景,三四句拟人。

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怀,友人被贬而别离的忧伤之情。

2、作者借景抒情,以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衬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又用拟人修辞方法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深关切和思念。

(二)实战演练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缠绵的离愁,突出别后的怅惘、孤寂与落寞。

2、这首诗用了反衬的手法。 “红叶青山水急流”,画面感强,色彩明丽,洒脱飞动。这一句看似与离别不协调,实际上是。景色越美,越显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还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最后一句写诗人酒醒之后,独留谢亭,友人已去,天空暮色苍茫,满楼风雨凄迷,写出了景物的凄黯迷茫,也写出了自己与朋友别离后的一腔孤寂。

七、布置作业

完成《高考基本点集成》P208第9题、p209第2题诗歌鉴赏练习。

别离的诗歌篇五
《离别诗》

别离的诗歌篇六
《离别诗》

离别诗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是江淹给离别最好的侄释。古代交通通讯条件不便,诗人们却为了自己的事业理想离开故土辞别亲友,一旦分离就不知何日再相逢。难怪李商隐在《无题》中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淡淡的诗句中包含着无比丰富的人生感受。 风格抒情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官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别刘谞》)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为凄悲,催下泪下;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

“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

常见意象

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月 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

更显得动人深长。如白居易《琵琶行》的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秋风萧瑟,江边送客,本想与朋友举杯畅饮,说说离别的话,不想醉眼朦胧中,只看到茫茫的大江中倒映着惨白的月亮。“江浸月”这个意象,写出了秋夜江边的萧索景象,更渗透着朋友分别时的忧伤和凄凉的心情。以月亮作为离别的意象,无论是圆月还是残月,其意象一定是凄凉的。特别是像柳永那样醉酒后与友人分别,酒醒时船泊在远离友人的“杨柳岸”,面对的是“晓风残月”,自然就更加伤感万分。即使是像苏东坡那样洒脱的人,能够高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难掩“人有悲欢离合”的怅然心境。在古人的心目中,月亮还有一个特别的功用,就是不同的地方时由同一个月亮照着的,因此月亮就像一面明镜,能够映照异地的朋友、亲人。所以李白可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自己对朋友的忧愁和担心,通过明月传递给贬谪路上的好友,伴随着好友,为好友分忧。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总是带着离别之人感伤的离恨别绪,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江淹作《别赋》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而“南浦子曲”和《南浦》词牌多被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

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阳关曲 王维在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时,写下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这首送别诗一出,便传遍了大江南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后人。朝雨、轻尘、客舍、柳色、阳关、故人、饮酒、高歌,王维将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各种意象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新的境界,缠绵的曲调,深情的歌唱,寄托着朋友深深的牵挂和祝福。从此《阳关曲》(又叫“渭城曲”)就和《折杨柳》一样,成为友人离别诗经常唱的一首乐曲,这个意想便一直陪伴着依依不舍的远行之人。如苏轼《送顿起》中的起首几句:“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临行挽衫袖,更赏折残菊。佳人亦何念,凄断阳关曲。”再如陆游《阆中作》诗中的句子:“残年做客遍天涯,下马长亭便似家。三叠凄凉渭城曲,数枝闲澹阆中花。”两首诗都有常年客居他乡的意思,但苏诗觉得既然常年在外奔波,就劝送别的佳人不必以分别为意,不要凄凉地老唱这“阳关曲”;陆诗则觉得自己飘泊天涯处处家,即使是听到凄凉的“渭城曲”,好像也没有了那种生离死别的感觉,既然到了阆中,就看看阆中的花吧。其凄凉境况,比苏轼更甚。

在中国古代的离别诗中,除了上述这些意象,还有渡口、歧路、杯酒、秋风、帆篷、夕阳、古道、落花、飘蓬等等。可以说中国古代离别诗无数,离别的意象也非常丰富。虽然离别诗多包涵着伤感情绪,但我们仍可以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写作技巧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别离的诗歌篇七
《离别诗》

别离的诗歌篇八
《离别诗》

别离的诗歌篇九
《离别小诗》

《离别小诗》 离别岁月满凄凉, 芳草青青亦感伤。 深悲黄鹤孤舟远, 独叹苍山异路长。 此后赏花空对月, 从今把酒自饮觞。 他乡水色懒回顾, 一颦一笑更断肠。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泰山诗句

下一篇: 写茶花的名诗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