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雾霾诗阳泉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4    阅读:

雾霾诗阳泉篇一
《雾霾杯诗歌比赛2015》

首届《雾霾杯》诗歌比赛获奖情况(2015年) 发起人:佛灯

一等奖: 庞华

二等奖: 沙非、 达达

三等奖 :朵拉、 罗勇泉、 沙里途

作品展示:

雾霾

文/庞华

其所弥漫天地间的

邪恶

一次

又一次

一次

又一次

喂养我

心中的

风暴

雾中行

文/沙非

浓雾是上苍调制的修辞,在清晨

不用梳妆。美丽和丑陋齐跑,谎言和真理并行 路灯闪烁孤独的眼神,车灯飘忽游离的表情 霓虹灯努力分辨颜色,高楼和茅屋一起苏醒 红绿灯挂在半空,太极拳看不见踪影

卖菜的妇女没有出门。校园里学子举着手电打扫卫生 他们的眼睛是一潭透亮的湖水,扫去的都是垃圾和浮尘 昨日的麻雀和斑鸠哪儿去了(藏在树叶中应有声音) 大雾天他们能找到昨日的路吗

早读铃响过,琅琅书声穿越半空

树丛抖动,一只鸟儿冲向雾中

柏籽坠落,它们拒绝交出呼吸和呻吟

雾与霾不是一对亲兄弟

文/达达(詹黎平)

我想说,雾与霾

不是一对亲兄弟

雾是雾,霾是霾,花非花

雾有苍老之心

霾已席卷大地

往昔的雾,在山中或湖面

洁净神秘,让人影幢如画

而今的霾,在穹顶之下

肮脏邪恶,天地如陷鬼域

“灰色的烟雾弥漫,模糊了辽远的星群”

告诉我,为什么

时代的列车驶入高科技,雾反而癌变成霾?

文明在进化的树上结出了硕果,人反而蜕变为奴? 世界变了,变得像一张流浪汉的脸

越来越难以分辨

我的信仰遗失在一片明亮的雾里 再也找不回来

而我的贪欲总是永无止尽

就像那团团的黑霾难以驱除……

我想动用卸载一词

文/朵拉

瞳孔。有限分辨率

你的侧影,我们在哪里相遇

幕后的人是谁

不像梦

什么在吞噬一个今天,岌岌可危的明天 无声的政变

雾,不是单纯的雾

这里不是雾都

谁在守城?谁在墙上涂满地狱的色彩

阴影

埋进阴影

隔着第九层纱布

这里有一张毁坏的脸,锈蚀的心脏

奇怪的跳跃

一只蝴蝶在尖叫

又一只蝴蝶在尖叫

幻听——

这副刑具死死的钉着器官 为什么不反抗?

雾霾

文/罗勇泉

当每天呼吸的自由

成爲一种奢侈的象征

这块天空下还剩下多少

花蕊。可以出口转内销

上架爲美白洁面乳

流入假货市场猖獗

不要笑话,神话就在身边 海啸般侵略生活每个细菌 吞云吐雾一个个修炼成妖 开出一朵朵罂粟花的美德 出门,穿越夜的火线

与戴满防毒面罩的首都

争抢一个流産的座位

回家,倒在冥界的入口

与幽魂分脏一条红心底裤 隔壁,传来一声乌鸦尖叫 人类生活因爲真实而恐惧

雾霾憋爆了彷徨

文/沙里途

一个小男孩,一泼尿

拯救了巴黎

从此,浪漫之都多了一樽永恒的风景

三千万人口,三千万泼尿 浇不灭雾霾的导火索

它正在埋没文化故都的音容笑貌

还要不断地南下扩张,湮灭了大海 甚至进入五脏六腑

所有人都尿不出尿来,憋爆了彷徨

雾霾诗阳泉篇二
《阳泉市题库》

序 言

现代电子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的人们“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等节目的热播也进一步说明了观众对文化类节目的巨大需求。为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少年儿童心灵,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少工委决定联合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山西省红领巾体验赛”活动。

以传播优秀的汉字文化,学习精妙的汉字知识为路径,使少先队员既能对活动感兴趣,又能在参与活动中受教育,达到活动的实际效果,特搜集整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山西省红领巾体验赛》题库。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山西省红领巾体验赛》题库在内容设计上坚持“先易后难”“智慧引导”“诗词经典”“寓教于乐”“传播正能量”等原则:

“先易后难”原则:改变以生僻字增加对选手考察难度的做法,从少年儿童学习知识的心理角度出发,在题库内容设置上从简单易读、易写的一些词汇入手,逐步培养少年儿童学习汉字的兴趣,树立少年儿童学习汉字的信心。

“智慧引导”原则: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化石,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本题库在考察少年儿童识字能力的同时,增加了“象形”“会意”“形声造字”等字词比例,注重对汉字文明的正确引导。

“诗词经典”原则:题库选择中华古典诗词中经典语句,使少年儿童不仅要能够听说读写,更要明白汉字背后的故事,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便于在日后更好的运用。

“寓教于乐”原则:与本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山西省红领巾体验赛》活动相结合,题库题目设计上重在词句可延展性,针对一些词汇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即可从传统文化角度进行解释,也能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进行合理延展。

“传播正能量”原则:题库还包含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方面词汇,例如“光盘行动”等;包括了社会常用词汇以及网络常用词汇等,例如“雾霾”等;在少

年儿童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能学以致用。

此套词库共收录词语近3600条,大部分选自小学生1~6年所学学科(语文、思品与社会、科学、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科目),附录部分选自社会常用词语和日常生活常用词语115条。

本词库对部分出现频次不高的词汇特别进行了标注,敬请留意;同时也欢迎读者对词库中词汇解释进行指正。

唉声叹气(āi shēng tàn 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 qì)

安然无恙(ān rán wú 安然:平安;恙:疾病,伤害之类的忧伤的事。原指人平安没有

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战国策·齐策》:“岁yàng )

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暗度陈仓(àn dù chén 传说楚汉用兵,汉王刘邦表面上修筑栈道象要南进,暗地里却要cāng )

敖包(áo bāo )

澳门(ào mén)

霸权主义(bà quán zhǔ

yì)

白居易(bái jū yì )

颁奖(bān jiǎnɡ)

磅礴(pánɡ bó)

保安族(bǎo ān zú)

暴跳(bào tiào)

北麓(běi lù)

荸荠(bí qí)

敝国(bì ɡuó)

边缘(biān yuán)

便笺(biàn jiān)

鳖鱼(biē yú)

濒危(bīn wēi)

饼铛(bǐnɡ chēnɡ)

剥削(bō xuē)

渤海(Bó Hǎi)

不慌不忙(bù huānɡ bù

mánɡ)

不屈不挠(bù qū bù náo)

布达拉宫(Bù dá lā

ɡōnɡ) 回兵攻占楚军据点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后来比喻以制造假象来达到某种目的。 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 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西侧,由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和路氹城四部分组成,总面积共32.8平方公里。 指一国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山西太谷县阳邑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颁发奖杯或奖状等。 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一般形容名山大川气势浩大,或是形容河流奔腾时气势磅礴。 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的循化县。 猛烈地跳脚,形容大怒的样子。 麓:山脚。北麓:山北面的山脚。 莎草科荸荠属浅水性宿根草本,以球茎作蔬菜食用。 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周边部分;边缘地带。 属于英文信函的一种,实际是一种简短信函,形式比一般书信简单,大多使用非正式语体。 神话中的鱼名。 濒危包含接近危险的境地;临近死亡,临近灭亡等多重含义。 烙饼用的平底锅。 剥削是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少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 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 不着急,冷静。 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

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

采访(cái fǎnɡ) 残余(cán yú) 苍蝇(cānɡ yinɡ) 草坪(cǎo pínɡ) 岔道(chà dào) 谗言(chán yán) 猖狂(chānɡ kuánɡ) 钞票(chāo piào) 潮汛(cháo xùn) 沉溺(chén nì) 称颂(chēnɡ sònɡ) 逞能(chěnɡ nénɡ) 耻辱(chí rǔ) 充沛(chōnɡ pèi) 重蹈覆辙(chónɡ dǎo fù zhé) 酬谢(chóu xiè) 出阁(chū ɡé) 雏鸟(chú niǎo) 川流不息(chuān liú bù xī)

吹箫(chuī xiāo) 戳脊梁骨(chuō jǐ liɑnɡɡǔ)

刺啦(cī lā) 淙淙(cónɡ cónɡ) 蹿升(cuān shēnɡ) 蹉跎(cuō tuó) 打瞌睡(dǎ kē shuì) 大虾(dà xiā) 戴叔伦(Dài Shūlún) 诞生(dàn shēnɡ) 叨念(dāo niàn) 道歉(dào qiàn) 迪斯科(dí sī kē) 一的统治中心。 搜集寻访。也专指新闻采访,即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 ①残存。②指残存的人或事物。 双翅目蝇科动物。 用多年生矮小草本植株密植,并经修剪的人工草地。 ①岔路。②歧路。 说坏话诽谤人。亦指坏话﹐挑拨离间的话。 ①谓随心所欲,无所束缚。②指清虚以自守的境界。③狂妄而放肆。④形容思想﹑感情﹑文章气势激荡奔放。⑤形容气势猛烈。 纸币。 定期上涨的潮水。 淹没在水里,陷入不良境地,难以自拔。比喻苦难、痛苦的处境。 称赞、颂扬。 炫耀、显示自己的才能(含贬义)。 羞辱;侮辱。 精力饱满;旺盛。 比喻不吸取教训,重犯以前的错误。含贬义。 以赠送财物以表谢意。 在古代阁即闺房,未出嫁的女子都是住在阁楼上的,古代三从四德,女子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并要求不准与外界的男子见面,所以把出嫁的女子称为“出阁”,相反未出阁就是未出嫁。 不能独立生活的幼小鸟类。 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来来往往、连续不断。 演奏一种叫作箫的乐器。 背后揭他人的伤疤,说他人的短处。通常被人戳脊梁骨也不是好事。 象声词,形容撕裂声、迅速划动声。 流水发出的轻柔的声音。也可以形容水很干净。 疾速上升。 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也有失足的意思。 打盹。 指那些善用网络,具有一定网络技术的人,是“大侠”的谐音。 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 出生。 因思念而常谈起;自言自语。 为最常用的不适当或有危害的言行承认不是的主要方式,承认使人委屈或对人无礼,同时表示遗憾。 那些播放录制好的跳舞音乐的舞厅。

雾霾诗阳泉篇三
《雾霾与赞美诗》

雾霾与赞美诗

常听到身边的人议论北京空气质量如何恶化,个人感觉,恶化可能谈不上,近二十多年来,改善倒是看到一些。

就拿我从小居住的西起六里桥,东至虎坊桥之宣南一带来说。小时候的秋冬总是顶着大灰天,春天大风夹杂着颗粒物刮得人睁不开眼睛。生活圈周边工厂林立:家和学校附近能隐约听到经济日报印刷车间、541厂、3401厂的机器轰鸣声;闻得到龙门醋厂、玻璃制品厂、革制品厂和护城河的刺鼻气味。小学骑车通学路上又看到广安门火车站随处堆积的聚氯乙烯颗粒和第二机床厂冒出的黑烟。更有第一监狱烧油的发电机,劳改局墙外和姚家井平房大院冬天烧的煤火,三路居菜地边的粪肥和一座座露天垃圾堆、化粪池。连母亲工作的中学校办厂也是每天马达转个不停。而现在,这些过度发展的落后工业搬走的搬走,改造的改造,取而代之新型住宅小区、绿地花园和清洁能源供应。春天至少睁得开眼睛,秋冬少说见得到几十个蓝天。

当然,发展是不能自满的,我们的环保和健康意识在成长,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成长得更快。所以,我们更关心空气,更关注“雾霾”,这才让我想到一段关于雾霾的历史故事。

南北朝时期,长江南岸的南陈国最后一个君主叫陈叔宝。可见人品、命运和名字的关系不大,陈叔宝是荒淫无道的灭国君主,而不出十年,就生出一位同名叔宝的人物——秦琼,不但艺高胆大,而且忠孝两全。先说这个陈叔宝,传说挥金如土、劳民伤财,在后宫修筑了

可以快速通往嫔妃居所的大花园,整日沉溺酒色财气、歌舞升平,不理政事,把治理国家的大权都交给两名最受宠幸的妃子和攀附她们的大臣。

就在同一时期,长江北岸北周国的丞相名叫杨坚,文武双全、德高望重,不但平定了中国北方,而且受到原北周皇帝的禅让,改国号为大隋。接着,杨坚整理军备,酝酿过江攻打南陈,这大约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战略思想的雏形。虽然南陈官场腐败,民怨极深,论兵力却并非不堪一击,况且凭借长江天险,让杨坚一时找不到进攻的战机。

偏偏稍纵即逝的战机就这样来了。是年正月初一,南陈君臣齐聚一堂,举行新年朝会庆典,无非又是陈叔宝主持的一场吃喝玩乐大会。赶上这一日雾霾大作,掌管天气预测的大臣钦天监向陈叔宝建议发布“雾霾红色预警”并取消庆典。陈叔宝只图玩乐,丝毫不理会忠臣的建议。就在庆典进行当中,吸入大量雾霾空气的陈叔宝渐渐感到口鼻之中又辣又酸,呛得喘不过气来。这位陈后主在污染物中毒后昏睡了过去,一直到晚上才醒过来。而就在同一天,杨坚收到情报,抓住陈叔宝昏睡的时机,命令手下部队发动了规模浩大的“渡江战役”。由于前期准备得当,利用陈军的麻痹,借助雾霾的掩护,再加上长期处于压迫之下的南陈人民积极配合,北隋军队仅用半天时间就全部渡过长江天险。

再说陈叔宝慢慢苏醒,得知敌军渡河的消息,临时调集大臣商讨对策、调集军队,已经来到正月初四。北隋军的闪电战势如破竹,正

月二十当天就攻进南陈都城南京,活捉昏君陈叔宝,灭掉了南陈。又经过一年多时间,杨坚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延续三百多年的乱世割据局面,统一了全中国。后来,杨坚成为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君主,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名人榜上高居第八十二名。回头再看看昏睡着被灭国的南陈后主,倒无可争议地进入了昏君排行榜的榜单。可见,雾霾天减少户外活动,佩戴口罩等护具,可能是减少污染伤害的有效手段。

对了,陈叔宝这家伙有一件事做得“流芳百世”。他常常标榜自己是“文艺青年”,当年在后宫喝酒玩乐的时候,喜欢找文人来对诗。陈叔宝也确实有些文采,不过,他的作品几乎都是赞美嫔妃花容月貌的淫词艳曲,其中就有那首著名的“亡国之音”赞美诗—《玉树后庭花》。

后来大诗人杜牧作诗讽刺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里的“烟”,恰好对应了直接导致南陈灭国的“雾霾”。而以上这段记载于后世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中的故事,大概是关于雾霾重大危害最早的历史记录了。

雾霾诗阳泉篇四
《清人诗文里的伦敦雾霾》

清人诗文里的伦敦雾霾

作者 . 安立志

至少半个世纪前,伦敦曾是世界著名的雾都。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第一章就写到雾都,“到处是雾。雾笼罩着河的上游,在绿色的小岛和草地之间飘荡;雾笼罩着河的下游,在鳞次栉比的船只之间,在这个大而脏的都市河边的污秽之间滚动,滚得它自己也变脏了。”(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P5)当然,伦敦的大雾,并非我国宋代词人秦观《踏莎行》里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而是有毒的雾霾。

伦敦的大雾,对狄更斯说来,也许是“当局者迷”。说来难以置信,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有两个中国官员,倒是扮演了“旁观者清”的角色,成为伦敦雾霾的目击者,可贵的是,他们还用文字与诗词记下了现场与观感。

1890年2月1日(清光绪十六年正月十二),以缅甸的伊洛瓦底江命名的法国轮船“伊拉瓦第”号驶出吴淞口。船上有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一是薛福成,一是黄遵宪。前者的头衔是清政府钦差大臣、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后者的身份则是公使参赞。他们与一干随员同乘这艘轮船前往欧洲赴任。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和一个多月的颠簸,4月22日(三月初四)踏上英国的国土。

1840年,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后,薛福成是清政府第六任驻英公使。薛福成此行,不仅在交涉领事设立、滇缅边界、借才异

国等方面取得重要外交成果,而且在考察沿途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也有重要收获。《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不仅是一部外交日志,也是一部国人开眼看世界的重要文献。至于他们对伦敦雾都的观察,不过是其“副产品”。

11月17日(十月初六),薛福成到伦敦后第一次遭遇大雾,他的体验是用心的。他观察的不仅是雾都的现象,而是现象背后的规律。他写道:“伦敦惟四月至八月天气较为清朗。九月以后直至三月,几于无日不阴,无日不雾;虽有时天气稍晴,而日为烟雾所遮,但见红轮晃漾,其光不甚明亮。”(《日记》,P238)伦敦的大雾“冬春犹甚,每五日中必有两三日昼晦者。”(同上,P239)翌年1月11日(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二),他又写道:“余在伦敦,连日大雾者已两阅月。„„是日亦烟雾蔽塞,讵知出伦敦未及十里,则旭日晴朗,天无纤云。余以数月未睹此景,神气为之一清。”(同上,270)从总体上说,这些观察仍然属于表象的范畴。

何以知道这是霾而不是雾呢?刚到伦敦的薛福成感受是这样的,“伦敦数百万户燃煤之烟,为雾所罩,猝不能散,往往白昼晦冥,烟气四塞,受之者无不咳呛,余颇不能耐,亟欲避去。”(同上,P270)雾霾不仅影响人们的呼吸系统,也影响人们的视觉。“室中皆燃灯火,方能观书写字。”(同上,P239)因此,才会出现行人用手电为汽车引路的怪现象。正因如此,“英之官绅,每至夏冬必移居乡间一两月,名为避暑避寒,实则欲换吸空气,谓可却病养身。盖烟煤薰灼之气,与人身脏腑之浊气,惟伦敦为最盛也。”(同上,P239)

导致雾霾的成因是什么呢?他的观察是:“盖英伦三岛,四面皆海,本多白雾;而伦敦五百万烟户之煤烟,又为雾所掩,不能冲霄直上,聚为黄雾。„„盖天地稍冷,则人皆拥炉,又多五百余万人终日夜焚煤之烟,非特灶突之烟也。大抵伦敦为地球第一繁盛之区。洋房几无隙地,又多三层四层之楼,平房之下尚有地室,已不啻五六层矣,是不啻以一伦敦化为三四伦敦也。”(同上,239)短短一段话,分析了伦敦的气候条件、能源结构及城市布局,可谓有心也。

薛福成作为一个初出国门的清廷官员,今人不应苛求他对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有多少了解,也不能苛求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多少研究。作为驻外公使,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包括伦敦雾都这样的由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污染,能有如此深入的观察与分析,已是难能可贵,这不仅体现了外交官员的职业敏感。

黄遵宪不仅是近代中国真正走向世界第一人,也是二十世纪中国诗界革新之导师。作为诗人,黄遵宪在英国期间,曾就伦敦大雾写过两首诗,一为《重雾》,一为《伦敦大雾行》。中国古代有许多咏雾的诗人与诗作,“终南晨豹隐,巫峡夜猿吟”(董思恭《咏雾》)、“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苏味道《咏雾》)、“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李峤《雾》)。在中国传统的田园乡村里,雾是朦胧而美丽、温馨而亲切的,而雾和霾之于人们的感官,感受是不一样的。黄遵宪笔下的大雾显然与前引的唐诗不同,《重雾》中的伦敦,“雾重城如漆,寒深火不红”,如果还只是关于雾都伦敦的初步印象的话,那么,《伦敦大雾行》则汪洋恣肆地状绘了伦敦雾霾给予人的不适与恐怖。“苍天已

死黄天立,倒海翻云百神集。一时天醉帝梦酣,举国沉迷同失日。”开头几句,以中国特色的历史与神话,引出大雾的话题,而“化尘尘亦缁,望气气皆墨。色象无可名,眼鼻若并塞。„„出门寸步不能行,九衢遍地铃铎声。”显然是直观与写实的现实主义。而充满奇幻与玄妙的“忽然黑暗无间堕落阿鼻狱,又惊恶风吹船飘至罗刹国。”(《人境庐诗草》,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P387)则体现了黄遵宪浪漫主义的比兴功力。此行欧洲,黄遵宪之诗笔,不仅记录下锡兰卧佛,记录下巴黎铁塔,而且记录下雾都伦敦。以古风来描述工业革命的负效应,对于中国诗人,可说是绝无仅有的。

最初,人们对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是缺乏认识的。伦敦大雾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终于导致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从1952年12月5日开始,由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严重雾霾天气。短短4天,伦敦直接死于雾霾达4000人。12月9日之后,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死于呼吸系统疾病(2013年1月16日《西安日报》)。

痛定思痛的英国政府,终于开始采取一系列治理环境污染的有力措施,制定《清洁空气法》只是一个开端。与立法保障相伴而行的还有科技发展、全民参与、媒体监督等等,伦敦终于在20多年后摘掉了雾都的灰色帽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伦敦的雾天从19世纪末期每年90天左右减少到不到10天。从滚滚毒雾到蓝天白云,伦敦用生命的代价,换来宝贵的经验。

“至于往昔是非,可为来今龟镜。”(《旧唐书·杜佑传》)我国本来具有后发展优势,本来可以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不幸的是,近几年我国北方也遭遇了大范围的雾霾。好在世界各国已经探索出了成功的路径。我们已经不必被动地依赖大风治霾,我们也不必为短暂的“APEC蓝”而欣喜。人们追逐蓝天白云,毕竟这才是人类正常的生存空间。

雾霾诗阳泉篇五
《春风细雨驱雾霾 润物无声悟诗意》

春风细雨驱雾霾 润物无声悟诗意

作者:钱向东

来源:《文理导航》2014年第04期

【摘 要】实践出真知,改革显效率。本文作者理论联系实际,简要分析了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误区,并阐述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瑕疵;情感;意象;主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学习古诗词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通过诵读古代诗词,并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的基础上,对提高审美情趣大有裨益。但是,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如下误区:

一、重本义,轻意蕴: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些教师从本本出发,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来执教古诗词,甚至以解释词语、逐字翻译、最后串讲整首诗词的本义为主要教学目标。如此的课堂教学,只能使学生获得断章取义的知识,但削弱了对古诗词意蕴的深刻理解。

二、重识记,轻朗读: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教师对学生加强识记(背诵)古诗词固然重要,但轻视情感朗读就本末倒置了。其实,只有让学生通过情感朗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但是,不少教师把背诵古诗词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自主性朗读的时间少的“可怜”,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感到乏味,乃至厌学。

三、重解题,轻背景:有些教师偏重对诗词题目的字词解释,但讲述写作背景时往往停留于对作者简单的字号称谓,而没有详细解读作者的简要经历、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诗词的系统性理解。

山雨欲来风满楼,前进道路坎坷磨。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种种误区在所难免;在践行“15/20/10”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务必正视现实,着眼未来,为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效率探寻奥秘。

一、在品味文句中让学生体会情感美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岁月,但是有些教师还是打上传统教育的烙印,为了追求学生的“高分”效应,注重强行灌输字句本义的点拨,淡化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对人的刺激是由条件反射机制来达成的,而音乐和人类语言的音调都来源于原始非条件反射音调,这就是它们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词时,通过吟唱的办法来加深对作品的感悟。所谓“吟唱”就是采用唱歌似的音调来诵读作品,从而使学生感受作品的主旨和韵味情调。当然,我们可以用优美的音乐来为诗词谱曲,让学生在反复吟唱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品味诗情画意。为了提高鉴赏诗词的效率,教师应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创造性的在教学中将内容相关的几首诗合在一起

吟唱。诸如杜甫的《春望》、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贺知章的《咏柳》三首诗可以组合吟唱,学生从中不仅体验到作品的音乐美,更增添了鉴赏古诗词的无比乐趣。我在执教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就大胆改变学生常态化的“读诗”,先指导学生把握作品的平仄规律,然后配上《阳光三叠》让大家反复吟唱,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中领略到了李白诗词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在情感诵读中让学生领略诗词的意象美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朗读是提高古诗文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读出韵味、语感和情感更有利于学生领略诗词的意象美。 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正确处理。一般而言,初中古诗词朗读的节奏比较简单。诸如:七言诗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五言诗词则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所谓重读是指体现在作品的关键词上,特别是那些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感慨的词语。至于语调的处理,应该坚持抑扬顿挫的原则,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都是很讲究的。学生在在领略诗词意象美的时候,还要正确把握好深沉悲愤与恬淡自然的区别,做到平声流连舒缓,仄声狂野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合理,使客观物象的张弛和学生的主观情绪有机搭配。诸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难”和“残”形象的表达作者凄切、沉重的离别之情,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心灵跃然纸上,学生在朗读必须带有低沉委婉的语调。

三、在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中让学生领悟主旨美

从某种角度而言,古诗词往往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首先要让他们初步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的起伏。假如不向学生介绍李白被赐金还山的故事,那学生很难把握《行路难》的主题思想;假如学生不了解唐后主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悲惨经历,那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李煜对故国的不尽怀恋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无限愁绪;假如不了解陶渊明的超然闲适、曹操的豪壮雄健和杜甫的沉郁顿挫,那就不能高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毋庸置疑,只有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情感思想。当然,我们在实践中还应鼓励学生仔细分析标题的字眼,因为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些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些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可见,学生正确的读懂标题,既可以初步读出诗词的重要信息,又可能产生意外的收获。譬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是词牌名,学生很容易理解,但对“密州出猎”四个字上理解颇费周折,“密州”一词简要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而且暗示了作者创作本词的背景:他谪居密州后还是寂寞和落魄的;“出猎”则概括了主要事件,当学生初步感知“出猎”大意后,就为进一步感知作者的情怀奠定了基础。

实践出真知,改革显效率。但愿站在教学改革最前沿的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群策群力,大胆创新,为构建更理想的“15/20/10”的课堂教学模式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陈兆民中学)

雾霾诗阳泉篇六
《诗歌王子陈昂《渴望一场寒风》被市民誉为战胜雾霾的胜利之歌》

诗歌王子陈昂《渴望一场寒风》被市民誉为战胜雾霾的胜利之歌

2015年12月8日开始,北京正式启动3年来首个重污染红色预警信号,北京因雾霾严重,连武警战士执勤都要带着口罩,走在北京的街道上可见度很低,给北京市民的工作生活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

记者的朋友圈这两天最热的话题就是“雾霾”,“我宁愿在风中瑟瑟发抖也不愿看到北京的雾霾”、“渴望一场寒风,在嘚瑟中,看雾霾远去,不理不睬”、“渴望一场寒风吹走满天的雾霾”“等风来即便瑟瑟发抖也不愿再见雾霾”,“‘雾霾’、‘嘚瑟’、‘风’” 成为这两天朋友圈的高频词汇,那么这些句子、词语出自哪里呢?后经记者调查发现源于诗歌王子陈昂创作的诗歌《渴望一场寒风》(原诗如下:西伯利亚的大风尚未吹来/我拿什么赶走雾霾/近在咫尺的我们/无法看到彼此的无奈/雾朦胧的大地/看不清天空的色彩/渴望一场寒风/在嘚瑟中/看雾霾远去/不理不睬)。

《渴望一场寒风》是陈昂12月8日写的一首新诗,两天的时间已经传遍北京,有市民称这两天朋友见面经常谈起雾霾,谈起《渴望一场寒风》这首诗,一位中学老师说陈昂创作的《渴望一场寒风》这首诗歌之所以这么快这么火一方面因为写作背景和题材好,题材选取上围绕着“雾霾”这一热门话题,另一方面是因为诗歌的作者诗歌王子陈昂文笔好具有很高的诗歌创作天赋,“雾霾”的到来撩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为什么偏偏火的是陈昂的《渴望一场寒风》,这需要我们在这首诗中找原因,首句“西伯利亚的风尚未吹来”写出了原来作者在等待风来,那么等风来干什么呢,接着看“我拿什么赶走雾霾”,反问句的形式说明是为了赶走雾霾,“近在咫尺的我们,无法看到彼此的无奈,雾朦胧的大地,看不清天空的色彩”这是此诗的第一个高度,诗人写出了“雾霾”现象,污染严重,能见度很低,“无奈”一词一语双关,写出了表面和内心的双重无奈,“渴望一场寒风,在嘚瑟中,看雾霾远去,

不理不睬”这里“寒”字用的特别好是本诗的第二高度,首先从时间上看冬季当然是寒风,

第二“寒风”一般不招人喜欢而诗人此时“渴望”足以说明“雾霾”更不招人待见,第三只有寒风人们才会“嘚瑟”此处引出了本诗的第三个高度“嘚瑟”,这个词用的很巧妙,一方面“嘚瑟”是实写与“寒风”呼应,另一方面“嘚瑟”是得意,是希望寒风赶走雾霾,除此之外“嘚瑟”还引出了本诗的第四个高度“不理不睬”,写出了诗人和市民们希望“雾霾”早日离开的心声,他们对“雾霾”深恶痛绝毫无留恋之情,“雾霾”离去,皆大欢喜。

《渴望一场寒风》作者陈昂,当红诗人、学者、春草派诗歌代表人物。现任《中国新诗》主讲嘉宾,中国青年诗人协会副主席,北京未来作家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诗歌作品先后译成英语、法语、俄语、日语、德语等十余种版本,2015年《雪人的愤怒》一诗登上美国文学剧舞台。200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天涯》,2009年荣获“十佳诗人”提名奖,2011年荣获“人民诗人”荣誉称号,2012年荣获“闻一多诗歌奖”,同年应邀加入中国诗歌学会,2014年6月诗歌《洪荒》入编中学生语文课外读本,2014年12月荣登搜狐教育作家榜第二名,2015年6月在北京成立“陈昂文学工作室”,2015年10月应邀录制央视一套CCTV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享有“诗歌王子”、“丹青诗人”之美誉。

12月10日午后受冷空气影响,扩散条件有所改善,空气质量将逐步好转,按照《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预警解除规定,将于12月10日12时,全市解除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雾霾”终被赶走。北京市民非常高兴,有人打起标语“赶走雾霾,永不再来”,更有市民称赞诗歌王子陈昂创作的《渴望一场寒风》功不可没,在“雾霾”笼罩的日子里给予市民无限的乐趣和自信。本网随机采访了市民李女士,她说:“《渴望一场寒风》是赶走雾霾的胜利之歌”。

“渴望一场寒风,在嘚瑟中,看雾霾远去,不理不睬”,“雾霾”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工作,希望雾霾离开,永不再来。(编辑/张纬纱 李红)

雾霾诗阳泉篇七
《春风细雨驱雾霾润物无声悟诗意--浅议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瑕疵及对策》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赞颂生命的诗歌

下一篇: 饮酒诗词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