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有关艺术的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7    阅读:

有关艺术的诗篇一
《向诗而思:关于艺术的诗性品质的阐释》

有关艺术的诗篇二
《诗中景物描写的艺术作用》

1. 诗中景物描写的艺术作用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景物在鉴赏古诗的形象、技巧、情感上有重要的作用。

一、勾勒意境,领悟诗情

古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如: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

诗人通过“月落”(残月西沉之象)、“乌啼”、(乌鸦惊恐凄凉的啼叫声)、“霜满天”(霜花凝露,寒气逼人)、“对愁眠”(舟中之人愁绪满怀,不能成眠),以及城外让人心烦意乱的夜半钟声,这些景物描写共同构成一幅“秋夜寒江图”。特殊的景物,特殊的意象,把诗人内心的“愁”渲染得淋漓尽致。由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诗人的羁旅之愁。又如:《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诗的首联描写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渡而无船可待,给人一种空旷孤寂之感。茫茫楚天挂起了雨幕,东连至海,远处山寺传来悠长的钟声,孤寂变成了凄怆,羁旅之情更加深重。颈联点出“离思”。“独鸟下东南”,这雨幕上出现的“鸟”是“独”的,可见是失群的;一个“下”字,可见是归巢的,“东南”二字表明是飞向广陵方向去的。诗人睹鸟而思己,“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油然而生,读者也不能不为之凄恻。这样看来,本诗全用景物勾勒意境,烘托离别之意,凄楚、落寞之情。

二、烘托渲染,突出物象 烘托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一)以物烘托人。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二)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三、情景交融,表达主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

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刘熙载说得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有何意味?”一首简短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千载之下,犹能感荡人们的心灵,怕是和它善于写景,“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生韵亦流动矣”(陆时雍语)有关。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俘,远而不尽”。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

诗人写景抒情,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相间,具体写法,不一而足,要在善于变化。试看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丽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通过上述三诗,似可约略懂得情景交融变化之法,在此不一一举例了。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有关艺术的诗篇三
《关于陶渊明的诗歌艺术》

1.简述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诗歌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咏史诗两类。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可分三方面: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友谊;还有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对时政的关心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曲折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值得注意的是,田园诗有抒怀的内容,咏怀、咏史之作也不乏景物描写,两类诗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2、试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集中表现了这一特色。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味隽永,淡而有味。二是情、景、理的统一,陶渊明善于用白描及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成高远,不纯客观地刻画景物,在他的笔下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诗人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将兴寄与自然美融为一体。但陶诗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的作品,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含微木)等。

3、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创造,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咏史》、《饮酒》、《咏贫士》、《归园田居》等,分类更加细致,在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有较前人更具匠心。陶诗不为时人所重,唐代田园诗派兴起,奠定其地位,赵宋以后陶渊明备受推崇,确立了一流大家的地位。

4、论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①内容平淡自然,内容贴近生活,亲切淳真,富于真情实感。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为人们熟知习见。通过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的描写,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不加雕饰,把生活的情景和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这就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如《归园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的描写,“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平淡自然,这些生活情景及诗人的志趣,心情,都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写得十分亲切。

②浑融完整,意境高远。作者善于创造意境,他的田园诗中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境,又有意中之境。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它往往与具体的

景物和诗人的真挚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具以情景为主,把人们引向一种更加高远而深沉的境界,这种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诗与哲理的结合,更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一词,很朴实,但又含有一种韵味,是不经意的看到了南山,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非常亲和的关系,这种关系 在平淡的语言中得到了表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一种客观的景物描写,从”飞鸟相与还“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充分的肯定和满足的情感,韵味很深。

③精工而本色的语言。陶诗的语言朴素、直率,毫无斧凿之痕,平淡、本色,简练朴素,明白易懂,但绝不是浅薄粗俗。他诗中那些看似极其普通的“田家语”,实则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是诗人苦心经营的结果,其中有许多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中的“翼”字、《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均能于本色中见精工,于朴素中见华采。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5、论述陶渊明诗歌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

形成陶诗中自然之美的原因,一是在于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由于他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不汲汲于富贵,不戚破旧于贫贱,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情绪平和,没有激烈的情绪变化,没有巨大的感情起伏,远离了在政治上建立事功的强烈追求或怀才不遇的无限悲概,而于田园生活日用之中自得其乐。就诗歌语言说,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有人曾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指出陶诗语言简洁纯净。他不由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的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情感力量。他要表达的纯真情怀,决定了他选择的只能是这个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但是,陶诗的语言又不是未经加工锤炼的,陶诗语言是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

有关艺术的诗篇四
《古诗词艺术手法·描写(共两课时)》

有关艺术的诗篇五
《关于古筝的诗句》

断虹落屏山,斜雁着行安。

钉铃双琢木,错落千珠拌。

愁龙啼玉海,夜燕语雕阑。

只应桓叔夏,重起为君弹。

---杨维桢《鸣筝曲》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梁/沈约:《咏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唐/李端:《听筝》

花脸云裘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

凭君向道休弹去,自尽江州司马头。

----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蒙恬芳轨没,游楚妙弹开,

新曲帐中发,清音指下来。

钿装模六律,柱列配三才,

莫听西秦奏,筝筝有剩哀。

——唐/李峤:《筝》

银筝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归。

——玉涯《秋夜曲 >

《春日行》

---李白

佳人当窗弄白日,

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

此曲乃是《升天行》。

----------------------------

《京中客舍闻筝》

十二三弦共五音,

每声如截远人心。

当时向秀闻邻笛,

不是离家岁月深。

*西子的诗*

-----------------------------------

遥望琼枝翠,春意暖欲燃。

绿杨芳草路,飞红绣罗裙。

追忆飘摇雨,历历卿心扉。

欲取名琴弹,送予知音赏。

纤指香凝弦上飞,声声柔情寄琴语。

高山流水觅知音,谁伴婵娟曲中醉。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行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锦瑟》李商隐

忽闻江上弄衰筝,

苦含情。

遣谁听?

烟敛云收,

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

人不见,

数峰青。

——苏轼《江城子》

蝶恋花 .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

行尽江南,

不与离人遇。

睡里销魂无说处,

觉来惆怅销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

浮雁沈鱼,

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

断肠移破秦筝柱。

秦弦络络呈纤手,

宝雁斜飞三十九

——贺方回

风鬟飞乱,

寒入秦筝雁

——洪景伯

何人金屋,

巧啭歌莺,

慢调筝雁

——赵虚斋

旧曲重寻,

移遍秦筝雁

——晁次膺

菩萨蛮<宋.张先>

哀筝一弄湘江曲,

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

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

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

山眉黛低。

虞美人<宋.晏几道>

曲阑干外天如水,

昨夜还曾倚,

初将明月比佳期。

长向月圆时候,

望人归。

罗衣著破前香在,

旧意谁教改。

一春离恨懒调弦,

犹有两行闲泪,

宝筝前。

夜筝 唐·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

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

别有深情一万重。

出帘仍有钿筝随,

见罢翻令恨识迟。

--卢纶《宴席赋得姚美人后筝歌》

弦危中妇瑟,

甲冷想夫筝。

--李商隐《送千牛将军赴阙五十韵》

齐瑟弹东吟,

秦弦弄西音。

--李白《古风》之五十四

万松亭下清风满,

秦声一曲此时闻。

--刘禹锡《伤秦妹行》

银筝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归。

--玉涯《秋夜曲》

筝声清脆迎君来,

胡乐哀柔送夫归。

不见佳人身边伴,

仙韵难解相思泪。

-《相思》

端居正无绪,

那复发秦筝。

--张九龄《听筝》

明月照人古,

开帘弹玉筝。

--常建《高楼夜弹筝》

宝筝钿剥阴尘覆,

锦帐看消画烛幽。

--廖融《退宫妓》

清筝何缭绕,

度曲绿云垂。

--李白《邯郸南亭观妓》

何处哀筝随急管,

樱花永巷垂杨崖。

--李商隐《无题四首》

多景楼上弹神曲,

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

白浪翻空动浮玉。

唤取吾家双凤槽,

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

啄木飞来霜树杪。

--苏轼《甘露寺弹筝》

弹筝北窗下,

夜响清音愁。

张高弦易断,

心伤曲不道。

--萧纲《弹筝

鸣筝金栗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何处哀筝随急管,

樱花永巷垂杨崖。

------李商隐《无题四首》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杨子江头月满船。 ------元.萨都刺《赠弹筝者》

《 Itsumo Nando-demo(Always With Me) 》

歌词:

看着谁的心 、在孤寂中闪动的泪滴

总会想有一个人 将她轻轻用手拭去

梦中的回忆 、谁在追寻春天的清新

云外的天空里 总会有别一样的情趣

风中听见你 和我欢笑的声音里 、你我不分离 两人牵着手 数那无穷无尽的星星

痛已被你抚平 所有悲伤回忆我 不愿再去提起 今生今世已没有人能够 将你代替

梦中的眼睛 、 荒芜里埋藏着谁的心 想到无力再去想你、只剩空虚和自己 看着你远去 负心雨里无留意 我哭泣 闭上眼 挥不去、 总是受过伤的心情 吻着谁的心 、从此失去跳动的痕迹

仿佛一切还只是 停留在遥远的过去

看着你眼睛 相片里傻傻的我好淘气

有关艺术的诗篇六
《关于香的诗词》

关于香的诗词

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

白居易

南国秋犹热,西斋夜暂凉,闲吟四句偈,表对一炉香。

文征明 焚香

银叶荧荧宿火明,碧烟不动水沉清。

纸屏竹榻澄怀地,细雨轻寒燕寝情。

妙境可能先鼻观,俗缘都尽洗心兵。

日长自展南华读,转觉逍遥道味生。

红楼梦 贾宝玉 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一、医用

在我国古代很多药书中关于沉香的记载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在《本草备要》有记载,沉香能顺气化痰,它的气香入脾,能够调理身体,属于阳性,所以沉香的香气能进入人的右臂的命门,能暖精助阳。《大明本草》也有记载,沉香能调理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止转筋吐泻冷气。”

一、美容

在美容品中,沉香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各种高级香料和美容品的香味固定剂。据中医了解,沉香的熏燃不但能帮助人体恢复微循环系统,缓解压力、治疗失眠、使人体保持在最佳状态,而且沉香研成粉末内服,或以沉香片、沉香粉冲泡饮用,还具有活血行气、补养气血之功效等等。

三、收藏

沉香的产量极少,市场需求却非常的大,可见沉香非常的珍贵,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近年来沉香拍卖的成交率较高,且成交价格往往是估价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一克沉香的拍卖价格从1000元至上万元不等,最高价格曾超1万美元。

四、熏香

近年来,沉香保健品、日用品的开发也越来越多,如:沉香空气清新剂、沉香防晒霜、沉香牙膏、香皂及洗发精等。另外,沉香的木材、树头和树根都可用来制作高级线香,用于拜祭和家居熏香。

五、环保

沉香树为深根系树种,是最好的水土保护者。此外沉香树还有一神奇特性是驱虫而不杀虫,不会排斥其他植物物种,可与周边植物共生共荣,从而真正的有益生态维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沉香雅玩六法

2014年05月14日16时 来源:互联网

一、养生:压力大、熬夜、失眠、疲于应酬……这是很多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常态,针对这些亚健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沉香养生。根据中医经典《本草纲目》详述,沉香的药性属温性,具有提神醒脑、舒缓情绪、排解压力、理畅呼吸、辅助睡眠,调节内分泌等养生保健的功效。

二、品闻:沉香贵为“沉檀龙麝”四香之首,主要是因为其变幻丰富的香气,与其他的香品单

一的香韵不同,上品沉香或是奇楠,在不同的熏燃阶段,会有不同的气韵散发,美妙的香气甚为迷人,令人欲罢不能。

三、熏香:使用电子熏香炉,不同的温度段可完全把沉香的香韵挥发到极致,且夹带的木味会少点。晚上入眠,一点点香料,足可安享一晚好睡眠。

四、饮香:优质沉香含有日月精华,可以泡水、泡茶、泡酒饮用,这也是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喜爱的方式之一。使用沉香冲泡的茶、水,不仅饮用后唇齿留香,更能入通百脉,舒压解郁,培元固本,在隋唐时期就有天下第一饮之称。

五、烟伴:将沉香片插入雪茄或香烟内,点燃同吸,口感柔、绵、醇、厚、悠香四溢,回味无穷。沉香味还能将烟草的辛辣味去掉,并且润喉,在沉香的作用下还可减少尼古丁吸入,降低抽烟对身体的负面影响,让周围的人也感受到沉香的清香。

六、香道:从熏香到焚香、坐香,然后演变到香道。可以说是在满足了生理嗅觉与视觉的快感之后,进而在精神深度上有所探求,最后升华为一种身心愉悦的历程。

有关艺术的诗篇七
《挣扎的乐土关于王维禅意诗艺术》

第16卷第2期2003年3月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HenanBusinessCollege

V01.16

No2

Mar.2003

挣扎

方应

——关于王维禅意诗艺术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摘要:王雏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同时,禅宗思想又渗透在王维的许多诗里.使之达到一种空灵的美,它们大都含蓄隽永,而又平淡自然。同时,王维的禅意诗中也有不少禅学的枯燥说教,‘!卑者似僧”,充分体现了王维悲剧人生的思想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关键词:王维;禅意诗;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

2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928(2003)02-00924)3

我们知道,王维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才考虑

《诗薮》说:“太白五言绝,白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苑咸《酬王维》也有“莲花梦字本从天,华省仙郎早司禅”的说法。这些评论虽不十分恰当,但都注意到佛教信仰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有一定道理的。

禅宗思想渗透在王维的许多诗里,在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着禅意,达到一种空灵的美。李梦阳《空同子》里有“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人心系则难脱”。这实在是会心之言。而王维的“禅诗”,则是他自己心领神会的禅悟包含在具有美学意义的象征性图景里,既含蓄隽永,又平淡自然,人们可以从中去欣赏具有美学意义的形象。如《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中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隐遁的,在终南山和蓝田辋川隐居期间,他常持斋戒,日日禅诵,过着居士的生活。

“山中多法侣,

禅育自为群。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o。正是王维当时的生活写照。尽管王维一生从未彻底出世归于田园,始终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但是当时的王维与当政者的距离越来越远,思想情绪完全成为一个隐士,在心理上他已是万念俱焚,锐意全消,只求一心一意归于空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

门何处销?”o退朝之后,焚香独作,

“以禅诵为

事”。,谋求精神上的解脱,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以田园为乐,万事不关心”。但是,“净土”并非“乐土”,佛教禅理,空门旧林,决不是解决人生痛苦的唯一途径。而对于业已被禅宗教义毒害了的王维,却于无奈之中,视其为解决一切苦痛的一剂良药,深深地步入迷宫。作为一个熟谙禅学的佛教徒,禅学是王维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不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胡应麟

收稿日期:2002—10—10

诗人搜寻山水胜境的那种兴致跃然于纸上,所以黄山谷说,王维“定有泉石膏肓之疾”o。然而,

作者简介:方应天(19“一),男,河南光山人,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讲师。・92・

万方数据 

挣扎的乐土——关于维禅意诗艺术

王维所求的不仅是泉石之美,他还在水穷、云起之中悟出了禅理,告诉人们一切都在生生灭灭,穷尽

复通。

2003年第2期

话。“缘合”,“性空”,则是佛学中惯用的概念。而

广成子的故事又出自《庄子・在宥》,他是黄帝时的仙人。在王维那里,佛与仙通过“无我”的教义融为一体了。

王维在怡情山水的过程中,通过“顿悟”的方

式.引发自己智慧的火花,在刹那间突破一点,进

具体地,王维诗中的佛理禅意,集中地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在人世间他难以找到这种境界,便寄兴于空山寂林,到大自然中去寻求。他说,“朝焚林未曙,夜禅山更寂”o。“夜生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空寂二字简直成了他诗中人之口头禅。《竹里馆》所写的完全就是一种空寂的境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入富于哲理意味和艺术情趣的世界。在他一些禅意诗中,诗人将自己的主体感受与自然景物完全融为一体,再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一种恬淡澄净,空灵美妙的艺术境界就被创作出来了。而呈现给读者的就是那物我合一的恍惚迷离的艺术画面。无论何人在现实生活中都难免遇到烦恼和痛苦,在自然

界的优美景色中摆脱这些苦痛,在空幻和寂静中去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做伴。他欣赏着环境的冷寞,体验着内心的孤独,沉浸在空寂的快乐之中。《鹿柴》

也是这种心境的表现: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休整一下在世俗尘嚣中疲惫或受了创伤的灵魂,使心灵获得暂时的轻松和愉悦是普遍需要的。故这类诗便产生了永恒的美,具有永久性的审美价值。也正因为如此,王维的这些禅意诗首先是现实的写照,先有现实之静寂,然后方表现为艺术之静寂,并非

纯粹是他佛教观念的产物。当然,虽不能否认王维

这里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又寂的境界。《鸟鸣涧》以动态衬托静态,仍然是一片空

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依然存在包括佛理因素的主体意识的流露和显现,但这些却远远不能遮掩他诗中所创造的一种永恒的空灵静谧的艺术美感。

当然,王维的禅意诗也有很多“卑者似僧”的。它们大都是禅学的枯燥说教,

“眼界今无染,

又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芙蓉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知已几许寒暑,既无世人知道它的存在,它也不知道人世的变迁。这真是一个远离尘嚣的去处。胡应麟说,《鸟鸣涧》和《辛夷坞》,“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李梦阳也说此类诗“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以俗人言”。。其实这正是王

维自己苦苦追求的境界而已。

王维诗中的佛理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他对于空寂的追求,有时连他自己的存在也遗忘了。

心空安可迷”o、“空性无羁鞅,夙从大导师”。等,就是一些押韵的佛教讲义,即李梦阳所说的“僧诗”。王维把表现禅学的理论、概念的词语应用于诗中,这种办法违背了诗歌重主观抒情和形象描绘的原则,像晋代的玄言诗、宋代理学家以诗谈性理一样,使诗成了文饰一种错误观念的躯壳。后来有很多人反对以偈、颂入诗,批评的正是这种倾向。如纪昀曾指出:“诗宜参禅味,不宜作禅语”。。禅语作为宗教观念的表现形式,是与反映现实生活和真实感情的诗意格格不入的。如著名的《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如《戏赠张五弟湮》:

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乌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

无我,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说:“动息自遗

身。”就是这种无我的境界。他的另一首诗《山中示弟等》,更是融合着佛学和中国本土的庄子哲学思想,表现了无我的境界。:

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

这首诗描写古寺风光,专用烘托,手法很别致,也颇有真情实感和生动意境。不通人径的古木丛林,不知来处的历历钟声,加上危石间泉声幽咽,青松上日光闪烁,绘制一幅苍郁、肃穆的山色,给人以

・93・

“吾丧我”用的是《庄子・齐物论》中南郭子綦的

万方数据 

第16卷第2期

2003年3月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HenanBusinessCollege

Vol_16No.2

Mar.2003

静谧、清幽的美感。但最后以禅语作“警策”,用《涅槊经》“毒龙”典来比喻在禅寂山光中平息内心

的妄念,思想是消极的,表达上也是概念的,一个

的遗憾,我们在把这一切首先归罪于时政黑暗的同时,也要重视佛教禅理的毒害,它使一个胸襟博大、人世积极的诗人一步步走入迷茫,消极退隐,了无胸襟,沉缅了志趣。因此,宗教虽然能给人们短暂的解脱,但却把更多的难以解决的矛盾留给了迷途的人,把流毒遗给了后人,这样的东西决不是可靠的避风港,也决非~处平静的“乐土”,它是一种精神鸦片和颠倒的世界观,作用于一个著名诗人,它只能扼杀人性和锐意进取的精神,继而扼杀了诗歌的思想性和不朽的艺术性。在王维身上,这种悲剧的证明,历历可数。

洼壁;

①王维《山水寄诸弟妹》诗。②王雏《叹白发》。③《旧唐书王维传》。

④《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五引《后湖集》云。

⑤⑥⑦见王维诗《蓝田山石门精舍》、《过化感寺昙兴上人

山院》、《早秋山中作》。

⑧胡应麟《诗薮》内鳊卷六。⑨《麓堂诗话》。

⑩⑩见王雏诗《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谒睿上人》。@《瀛奎律髓》卷日十七评语。

完整的诗情境界被空洞的禅语破坏了。又如《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

了观四大国,根性何所有。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有无断常见,生死幻梦受。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天有一法真,天有一法垢……

这里诗人不仅直接宣扬佛理,而且充斥佛教词汇,虔诚地鼓吹佛教哲学内涵。“四大”、“根性”、“断常见”、“幻梦”、“实相”、“真”、“有”、“空”等皆源于佛学经典,读来胃口倒悬,索然无味,作为诗人,书成如此文字,不能不让人莫明其妙!

类似这样的诗还有不少,它们都应视为王维诗中的糟糠之作,虽然在艺术上少有可取之处,但作为王维诗的一部分也充分体现了王维思想历程一个方面,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

王维的这种消极避世,追求空寂的思想倾向,

在其中年以后一直居主导地位。尽管王维有时也有

一点积极上进的冲动和不安于寂寞的牢骚。但那只不过是一种异常乏力的“挣扎”,它很快就被宗教的唯心观念冲淡了。这些都束缚着王维思想和诗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无法弥补

(上接第91页)

感受声音的过程中,透现了丰富的美感信息。可以说,这类标题的确是报刊版面这一交响乐中一串亮丽、跳跃的音符。

注释:①

[苏]玛采尔、论旋律[M].北京:音乐出版社,

1958.10。

其二,借语言的音调或非语言的表情音调强化、调节、评论编辑记者要传达的重要信息,暗示出该新闻的价值取向,反映党和国家的立场态度。新闻报道必须忠实于事物本身,追求新闻与事实的高度统一。但是由于报道者所处阶级不同,代表利益各异,报道同一条新闻会采用不同倾向的词语表情达意。传播学者认为,最佳的传播效果不是“枪弹论”式的狂轰滥炸,而是将倾向融会在事实的叙述

中,让读者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观点。基于此,编

②王国维,人音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4

③左克,标题一得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1.188。

辑在标题中用感叹词标出音调,而不用布道式的说教,无疑是宣传艺术的一种提高。

其三,借音乐和声律的节奏促使标题读来顺畅悦耳,更好地激发起读者的情感愉悦和阅读期待,

快适轻松地读完全篇。

[1][2]

参考资料:

左克标题一得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

徐文武音响美学初探[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总之,夹带着各类声响的新闻标题不仅生动明快地传达了新闻的主体理性信息,而且在激发读者

94-

万方数据 

挣扎的乐土--关于王维禅意诗艺术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方应天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河南,郑州,450008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OLLEGE2003,16(2)0次

参考文献(9条)

1.王维<山水寄诸弟妹>诗2.王维<叹白发>3.旧唐书王维传4.苕溪渔隐丛话

5.见王维诗<蓝田山石门精舍>、<过化感寺昙兴上人山院>、<早秋山中作>6.胡应麟 <诗薮>内编卷六7.麓堂诗话

8.见王维诗<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谒睿上人>9.<瀛奎律髓>卷四十七评语

相似文献(7条)

1.期刊论文 哈嘉莹 论王维的禅意诗 -山东社会科学2004(12)

自禅宗思想流行以后,很多人都把做诗与参禅紧密地联系起来.禅对诗的影响,首先是禅对人的影响.作为一种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悟道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是对印度佛教烦琐经义的背叛.在中国,禅宗开始走向简易平实的现实人生.中国知识分子的天生依附性性格使他们面临着一种生存的困境,而禅宗那种既在孤峰顶上,又在红尘浪里的处世态度,受到了既有出世修养,又有入世精神的士大夫的一致推崇.在士大夫那里,禅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生命情调.王维那种艺术的生存方式就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首先表现在禅意诗与禅理诗的不同上.禅理诗大多语言枯燥,是单纯的说教和言理.禅意诗是作者带有禅味的生活情趣与审美情趣的诗化.恬淡的情绪风格是王诗第二个特点,这与禅宗以顿悟自性、发现本心为宗旨相关联.王诗的第三个特点是意境上的"空"、"静"、"闲".与以往僧诗意境的清寒而缺乏人世的热情不同,王维的禅意诗是充满生命和生机的.

2.期刊论文 魏鸿雁.WEI Hong-yan 《坛经》三十六对法与唐代禅意诗的形成 -殷都学刊2005(1)

<坛经>三十六对法,不仅直接影响了偈颂等禅诗诗理的形成,同时也影响了唐代的文人诗,使禅学意味浓厚的禅意诗大量涌现,并被王维等人引入山水诗的创作中,开拓了诗的意境与艺术技巧.

3.期刊论文 谭朝炎.TAN Chao-yan 论王维的禅悟与诗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3)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佛教对王维的影响是思想方法的影响,是看待宇宙、人生的眼光.在王维优秀的禅意诗中,禅意是这种智慧的体现,而不是在佛理中去寻章摘句,或在诗行间去阐发佛道.王维诗的妙悟,亦即诗的审美观照过程,借用禅悟的方法,最终得到的仍然是诗,是诗的妙悟之境,是诗美的实现,而不是以诗为载体,谈玄说道,阐发禅理.

4.期刊论文 高慎涛 20世纪王维佛禅研究述评 -天中学刊2006,21(4)

王维是文人与佛教关系密切的一个代表性人物.20世纪尤其是近20年的王维与佛禅研究尤显兴盛,主要集中在王维佛禅思想、王诗的禅意、诗与禅宗关系、禅诗中美学思想、画禅关系、僧人交往等方面.

5.期刊论文 刘守文 王维"空山"类意象及其禅意诗境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0(2)

王维以"空"类意象入诗,多着眼于把精神或心性置于宇宙的化融之中,揭示的是艺术化的人生审美至高境界,而不是人生世相的当下现实关注,因而具有极高的审美意义.

6.期刊论文 冯皓 王维和他的禅意"诗画" -美术之友2007(4)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禅意诗画.对于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影响很大.从唐朝王维开始,宋元明清至现代经历了诗入画、词入画、曲入画、文入画的融合发展过程,它将在启迪现代与未来的中国画画家进一步提升新的境界时成为永恒的经典与旗帜.

7.期刊论文 李凤 禅意诗情入画境——论王维山水画中的意境体现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

唐代文士的以禅入诗、以禅入画,始于王维,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深远,他将禅意与诗情融合在其空灵清寂的山水画中,开拓出诗境、禅境与画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分体现了空淡清幽的艺术风格.王维在山水画上的高深造诣在中国画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本文通过分析王维山水画中所体现出的意境,阐明王维绘画中的诗情、禅境与画境.

本文链接: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有关艺术的诗篇八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一首成功的好诗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鉴赏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

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古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等。

2、描写: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

3、抒情:

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等。

4、议论:

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

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3、衬托手法:

涉及到正衬和反衬。

4、对比手法。

5、赋比兴手法。

6、用典。

7、虚写与实写。

8、象征手法。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例析】

1、比兴手法:

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臵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

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3、象征手法:

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的修辞方式。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4、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文艺作品在写到比较复杂的情形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容量更加丰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展现如此阔大的景象?这种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实写,不言而自明,就不展开分析了。

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有关艺术的诗篇九
《杜甫诗歌的艺术性》

杜甫诗歌的艺术性

萧涤非

内容提要 (一)对杜诗的艺术性应有足够的认识:杜甫是十分重视诗的艺术性并对自己的创作要求十分严格的诗人;杜甫又是在体裁、风格、艺术技巧、创作方法等方面集大成的诗人。(二)杜甫的叙事诗多即事名篇,自创新题,且全用五、七言古体,其艺术特点是:典型化的手法、对现实的客观描写、心理刻画、语言的个性化、细节描写。(三)杜甫的抒情诗所抒之情真实而重大,其艺术特点是:具体形象、景情交融、语言精练、大发议论、幽默含蓄。(四)杜甫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原因,主要是学习,特别是向民歌学习。

我想分以下四个部分来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性:一、对杜诗艺术性的应有认识。二、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特点。三、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四、杜甫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基本原因。为了突出杜诗的艺术特点,除结合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外,将尽可能和李白、白居易等诗人的一些作品作些比较。比较,确是一个很好的容易说明问题的研究方法,但要做到恰到好处也颇不容易。因为首先得注意到拿来作对比的作品,在内容题材上是相同的,至少是相近的。然而这样巧合的作品是并不多的。

谈到比较,倒不禁使我们想起贾至、岑参、王维和杜甫4 人所作的“早期大明宫”那4首七言律诗。虽然这种诗不可能有什么高度的思想性,只能是一些官样文章,但由于写的是同一的题材,拿来作对比倒是十分合适的。前人也曾这样做过,想定出个甲乙丙丁来。有的评岑参第一,有的又推王维,也有不少好心肠的评论家和杜诗的注释者一定要替杜甫争面子,说还是杜甫那首写得最好。但一般还是倾向于王维,《唐诗三百首》选了王维和岑参的,没有选杜甫和贾至的,正代表了一般的看法。为什么王维那首早期诗能居第一呢?这是因为诗中有这么两句漂亮的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可是从今天来看,王维这首诗要算是最坏的,因为他在睁着眼睛说瞎话,歌功颂德简直到了无耻的地步。我们知道,他们这4首唱和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也就是安史之乱的第3个年头。这时长安、洛阳刚刚恢复,安庆绪还占领着邺城,史思明仍盘据河北,到处还正在流血,为了换取回纥的兵力,唐肃宗就在这一年的7月,还不得不把自己的一个最小的女儿——宁国公主嫁给回纥。这哪里谈得上什么“万国衣冠拜冕旒”呢!顾亭林在《日知录》“文词欺人”一条中说:“古来以文辞欺人者,莫若谢灵运,次则王维。”我看,这首诗也是一个证明。杜甫固然不会说这种瞎话,就是岑参也不会说。由此可见,即使是一首应制式的诗,在两相比较之下,也仍然可以看出不同作家的不同作风。同时也可见,王维这位田园诗人是颇不老实的,他很会粉饰现实,很会做官。

说来也很巧,4位诗人中,岑参是边塞诗人代表,王维是田园诗人领袖,是“诗佛”,而杜甫又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诗圣”。但也很遗憾,当时李白没有在朝做官,否则让“诗仙”也写上一首,那可能就更有意思了。

我讲上面这段话的意思,不过在说明“比较”确是一种很好的能说明问题的方法,但必须注意题材的一致性。

现在谈第一个问题:对杜诗艺术性的应有认识。

一般对杜诗艺术性很少作专门性的论述,可能是怕受到纯艺术观点、形式主义的批评,但和对杜诗艺术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也有关联。

在这一问题上,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我们必须认识杜甫是一个十分重视诗的艺术性的完美的诗人,一个对自己的创作要求十分严格乃至苛刻的诗人。当然,他并不是片面地追求艺术性。

和一般诗人不一样,杜甫非常诚实,他绝不装腔作势,自命不凡,他常常现身说法,毫无隐讳地谈出自己的创作甘苦。这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因为他使我们懂得这样一条:辛勤劳动外,没有什么天才。谁要是迷信天才,谁就会断送自己。

杜甫对一首诗的艺术要求竟这样严格:“毫发无遗憾!”(《敬赠郑谏议》)这就是说,从全篇结构到一句一字,从语言到声律,从开头到结尾,都要没有一丝一毫的毛病、缺陷。所以在他的诗中常常谈到“句法”、“佳句”,谈到“诗律”,也谈到诗的结尾要有余味,有余地,所谓“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诗罢地有余”(《八哀诗》)。

这样严格要求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加强诗的感染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就是能“惊人”,乃至“惊风雨”、“泣鬼神”。当然这惊人是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

但是,要达到这样的高度是不容易的,惊人的诗句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这就是为什么杜甫作起诗来要那样用苦心下苦功夫,要经常修改自己的诗了。他说自己是“颇学阴何苦用心”的,是要“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的。此外,如“更觉良工心独苦”(《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识子用心苦”(《贻阮隐居》)、“知君苦思缘诗瘦”(《寄裴十迪》)等诗句,也都可以看作杜甫的“夫子自道”。他的“苦用心”甚至达到这样惊人的程度:“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

因为他作诗是这样用心,诗的妙处往往不容易为人所领会,而只有他自己清楚,所以他曾不客气地说:“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又曾自负地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是的,谁也不敢说,我们对于杜诗艺术性的分析阐明,也能如诗人所说的那样“毫发无遗憾”,能识破诗人苦用心之所在。

不应忘记:正是这种刻苦的辛勤的劳动使杜甫成为不朽的诗人。既然他作诗是这样苦用心的,那么我们研究他的诗也就应该苦用心,而不应掉以轻心、粗心,以为杜诗也不过如此而已。当然,杜甫不是离开内容片面追求,我也并不是说研究其他诗人的作品就可以不苦用心,我只是说对杜诗特别需要而已。一分苦用心,一分收获,不会使我们乘兴而来,败兴而返。它值得也要求我们作深入探讨。

第二,我们还必须认识杜甫同时又是一个集大成的诗人。这有多方面的表现。在体裁方面,他不仅擅长五、七言古体,同时也擅长五、七言近体,特别是五、七言律诗。总之他是

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的,他为各种诗体创立了典范。在这方面,李白便不及杜甫的全面,他不肯写律诗,律诗也很少。白居易虽然各体都有,但艺术成就也不及杜甫。在风格方面,杜甫也是集大成的。元稹《杜甫墓志铭》说杜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王安石也说李白诗只是“豪宕飘逸”,至于杜诗,则有“平淡简易”的,有“绵丽精确”的,有“严重威武”的,有“奋迅驰骤”的,有“淡泊闲静”的,也有“风流蕴藉”的(《遁斋闲览》)。这些都不是夸大的话。杜诗风格,确是“贺奇同癖,郊寒岛瘦,元轻白俗,无所不有”(《杜诗详注·诸家论杜》引明人王世懋语)。特别是在艺术技巧,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方面,他总结了自《诗经》以来的创作经验并有所发展。正由于杜甫是这样一位集大成的全面发展的诗人,所以他的诗的艺术性也就值得我们作多方面的探索。

其次,我们谈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特点。

为了便于说明杜诗的艺术性,我觉得有必要分成叙事诗和抒情诗两个方面。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一切叙事诗也都是抒情诗,因为叙述和歌咏的虽然是他人之事,但所表达的仍然是作者自己之情。任何人都不会对他所漠不关心的事去浪费笔墨。但由于内容毕竟不同,在表现手法上也不能不随之而有所差异,因此作分别的探讨,还是合适的。

毫无疑问,杜甫的叙事诗是特别值得我们珍视的。一般地说,我国叙事诗是比较少的,特别是在文人诗里面,而杜甫却写出了大量的叙事诗。不仅数量空前,而且质量也高。在这些叙事诗中,他全面地总结和发扬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的统一。可以这样说,我们称杜甫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主要就是根据这些叙事诗。所以一般文学史也多半是分析这类诗。在对后代的影响上,这类诗也起着巨大的倡导作用。

在未谈到杜甫叙事诗的艺术性之前,有必要先说明和艺术性有关的两种情况。

一是在这些诗的标题上,杜甫创造性地打破了几百年来一贯沿用汉乐府旧题的习气,而根据不同的现实内容给每一篇诗标上一个新题,例如《兵车行》,便是新创的题目,他没有沿用《从军行》等旧题。所以元稹说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乐府古题序》)。因此杜甫这些叙事诗也可以叫作乐府诗或新乐府。中唐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便是直接导源于杜甫的。表面上好象只是一个形式问题,一个新旧题目不同的问题,实际上却是一个倾向性的问题,因为这无异于指引后代诗人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去寻找诗的主题。从艺术效果上来说,不用旧题而自创新题,表里一致,内外一致,也能使作品的时代烙印更加鲜明,使作品有的放矢。李白也有不少反映现实的叙事诗,但由于用乐府旧题,新鲜的事物掩盖在古老的外衣下,便影响了诗的现实内容的鲜明性。

另一种情况是在诗体上,这类诗几乎没有例外,诗题是新的,诗体都是用的五、七言古体。这自然是由内容决定的。用韵文来叙事,来描写人物,本来就很困难,如果再用格律森严的律诗,那就更要影响到内容的表达。所以杜甫采用了弹性较大、伸缩性较大的古体,是有道理的、必要的。因此,杜甫这类叙事诗,从体裁上说,也可以叫作古体诗。后来元白诸人的叙事诗也都采用古体,便是接受了杜甫这一创作经验的。晚唐时代,杜荀鹤写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但因为全都用的是律诗,大大地影响了人物塑造的完整性,事物的发展也只能是片断的。所以他这些诗虽是好诗,或者说是新乐府化的好律诗,但却很难说是好的叙

事诗。

从这一比较,也可以看出杜甫的苦用心。如果他不用古体而用律诗,要把一首叙事诗写到“毫发无遗憾”的完美地步,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形式并不是消极的,它要作用于内容。

关于杜甫叙事诗的艺术性,约有下列几个特点:

第一,是典型化的手法。他善于选择并概括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有名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便是通过典型化的手法而收到惊人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他还善于选择和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他往往从许多同一类型的人物里面选择并着重描写一个人物,通过这一个个别人物的塑造来反映一般,反映全体。例如《兵车行》只写那一个“行人”的谈话,但所有的行人的命运也就显示无遗。我们不能太天真,以为诗人杜甫当时交谈的只是那一个行人,不,他是把和许多行人交谈所得的情况集中在那一个行人身上,集中在那一个行人口中的。

李白也写有反对穷兵黩武的诗,如果拿他的《古风》“胡关饶风沙”一首来和《兵车行》对照,就不难看出他们之间的区别。在李白诗中只有大刀阔斧式的一般性的反映,如“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但不曾从这36万人中塑造出一个典型人物,只有一般,而无个别,所以不如《兵车行》具体、深刻,更为感人。

《兵车行》外,《前出塞》和《后出塞》都是只写一个士兵的从军过程,同样也是用的典型化的手法。

第二,是对现实的客观描写。所谓客观的描写,并不是客观主义的描写,而是把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化在客观的具体的描写中,让自己的主观倾向从客观事物的叙述中流露出来,而不是明白地说出。有时明白说出,但也是借用人物的口或者说通过人物的口来说出的。所以我曾经把这种表现手法叫作“寓主观于客观”。他尽量避免主观的发议论,而尽量让事实说话。

这是杜甫叙事诗最突出的特点,也是诗人杜甫最大的本领所在,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不动声色,还必须具有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冲动的冷静头脑。我们不妨举些例子来作对比的说明。

白居易也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杜甫的追随者,但在表现手法上却很不相同。他的叙事诗,如《新乐府五十首》等,往往是夹叙夹议,特别喜欢在诗的结尾大发议论,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我们只要拿他的《新丰折臂翁》和《兵车行》一对照,就可看出他和杜甫不同。在《兵车行》里,杜甫本人自始至终没有开腔,那个行人的话说完了,诗也就结束了。可是白居易在《新丰折臂翁》中却不然。全诗80%都是属于客观描写的,但写到末尾,在叙述了那位折臂翁的谈话之后,诗人白居易沉不住气了,他跳出来了,大发其议论来了:“老人言,君听取。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生民怨,请问新丰折臂翁。”这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是发议论、说出意见的好,还是不开腔的好呢?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书中曾作过这样的评比:秦中吟、新乐府,也是(三吏、三别)这个路数,但主观的讽刺色彩太重,不能如工部之哀沁心脾。这评比我们认为是公允的。议论,无论如何尖锐、深刻,

总归是抽象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10个字所以震撼千古人心,并不是靠议论,而是靠具体的形象。当然,我们也不能看得太绝对。在不吐不快、非骂不可、非表明态度不可的情况下,发发议论,也是好的,如白居易《红线毯》的结句。

《兵车行》外,《石壕吏》也是最典型的例子。大家知道,杜甫是“穷年忧黎元”(《自京赴奉先县》)的诗人,是愿为换取人民的幸福生活甘心牺牲自己生命的诗人,但是奇怪,在这首诗中,他却显得如此冷静,除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那两个“一何”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我们就再也找不出什么主观的成分,更不用说发议论了。这难道不奇怪吗?

是不是诗人杜甫真的无动于衷呢?当然不是。诗中虽不曾留下一丝泪影,但他的泪并不比那一家人流得少。只是为了集中读者的目光和注意力,为了保全这一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感染力,他没有让自己的眼泪流露在诗中来转移读者的视线,冲淡或分散读者的注意力。我曾经举出唐彦谦的《宿田家》一诗和《石壕吏》作对比来说明杜诗这一艺术特点,我认为还是恰当的。因为这两首诗都是写的诗人自身的经历,而内容又十分相似。《宿田家》那首诗,开头80%也都是客观描写,但到末后,作者同样沉不住气了,虽没发议论,却动了感情,他感动得哭出来了:“使我不能眠,为渠滴清泪。„„”作者自己也在倾诉他的痛苦心情,这就不能不最后冲淡读者对事物本身的印象,分散读者对事物本身的同情,而避免这一点又恰恰是每一个作者所竭力追求的。所以,我说这一特点又是杜甫最大的本领之所在。前面提到“篇终接混茫”的话,《石壕吏》的结尾,便具有这种意境。

当然,也有例外,如《新安吏》。在这首诗中,诗人杜甫完全是另一种形象。他一方面大骂:“天地终无情!”但另一方面,从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他又不得不含着泪劝慰那些母亲让她们的孩子去参军抗战。傅庚生先生在《杜诗散绎》一书中把“我军取相州”以下说成是新安吏欺骗人民的话,我认为是不对的。这倒是杜甫自己的话,但仍然采用了客观的形式,托之于那个“客”。

第三,是心理刻画。叙事诗是有人物的,既是人物,当然有他的思想活动。没有思想活动的人物是不会生动的。杜甫非常注意这一点。这从《三别》3 首诗全都可以得到证明。

《三吏》、《三别》是杜甫有计划有组织的精心作品。它们都是叙事诗,都是用的对话体,但也略有区别。《三吏》有对话,作者自己是出场的,如果把《三吏》排成剧,那么杜甫便是剧中的一个角色。《三别》则全是人物的自白,杜甫本人不出场。他,也许可以这样说,成了一个“导演”。由于《三别》是用的第一人称的“我”,有利于作心理的刻画,所以在《三别》中全都可以看到人物的心理状态。象《垂老别》的:“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无家别》的:“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心理刻画,都非常细致、曲折、逼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婚别》写那位新娘子的复杂的心情变化。由于事变的过于离奇,洞房花烛之夜,竟成了生离死别之时,这位新娘子的痛苦,她的心情的矛盾,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始而自伤嫁给这样一个征夫,连媳妇的身份都来不及证明,继而又可怜起丈夫来,以至想和丈夫一道去参军,死活都在一起;但由于实际上办不到,所以只好转而劝勉丈夫“努力事戎行”,并最后用“对君洗红妆”的实际行动,也就是用自己对丈夫的坚贞专一生死不渝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