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 遇见 张爱玲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7    阅读:

现代诗歌 遇见 张爱玲篇一
《如果徐志摩遇见张爱玲》

如果徐志摩遇见张爱玲

一个是名动上海滩的传奇才女张爱玲,一个是浪漫多情的著名诗人徐志摩,二人都是我所欣赏并喜爱着的作家。如果,如果,徐志摩遇见张爱玲,会怎么样?

张爱玲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她算是生长在一个豪门望族。不过,童年的她生活的很是黑暗,生母流浪在国外,少年时一直生活在父亲和后母严厉的监管之下。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与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符合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世人所有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认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 ,因为是徐家的长孙独子,所以从小就过着舒服优越的少爷生活。少年时的他就离开家外出求学,后来又留学国外,深受外国自由和浪漫主义思想影响。家境富裕的他自小生活的无忧无虑,求学之路也是一帆风顺,甚少挫折。因此在徐志摩的作品中,表现更多的是活泼、浪漫的罗曼蒂克式的风情。浪漫的生活和情感是他一生的追求,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很少有物质和现实的东西。

同样的家境不俗,却因为少年时期受到的不同待遇,所以徐志摩和张爱玲是二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态度。两位生于不同时期的文坛名

人,一个性格孤僻、冷漠,过于现实;另一个热情、浪漫,生性纯真。生长的环境会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而个人的性格和情绪又深深的影响着自身的作品。张爱玲是一个超然的悲观主义者,她自小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她早熟、孤傲、聪慧、冷漠、自私的性格,因此她的作品始终充斥着沉郁、凝重,从小生活在孤独冷漠中的她,笔下的人物也多是病态的,扭曲的性格,读她的作品感受到的最多的是苍凉、无奈,让人把一切看的太透,感受到的全是冰冷。而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的徐志摩浪漫、热诚,他追求的人生是有爱、自由、美,因此他的作品想像丰富、意境优美,清灵飘逸,使人感受到的就是热情,对生活充满着爱。

如果张爱玲是冰一般的女子,那么徐志摩就是火一样的男子。冰和火的相遇,要么冰火不容,要么冰火相溶。其实,撇开张爱玲和徐志摩的截然不同,其共通之处也并非没有。徐志摩虽然比张爱玲年长二十岁,二人对爱情的追求却是惊人的意志坚定。

就在张爱玲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众所周知,徐志摩堪称是情圣。在英国游学已经成家并有孩子的徐志摩遇见了才华出众并富有美貌的林徽因,为了追求林徽因,徐志

摩毅然与妻子张幼仪离婚。不过林徽因却是冷静和理智的,她并没有接受徐志摩这么狂热的追求。与林徽因的感情无疾而终之后,他遇见了陆小曼。而此时的陆小曼是徐志摩一位朋友的妻子,但这并不能阻止他爱上陆小曼。在经历外界和家庭的重重阻挠后,徐志摩最终如愿和陆小曼在一起,并一起走到他生命的尽头。

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张爱玲和徐志摩是一致的。不管爱上的人是何等家世背景,不管这段感情是否为世俗认可,他们都不顾一切的去追寻,像飞蛾赴火一般决绝。他们同样追求浪漫的爱情并拥有了浪漫的爱情,他们的作品里都不乏浪漫因子。不过最后,张爱玲是孤独的猝死在国外的公寓里,而徐志摩是死在去看林徽因的路上。这样的结局,其实挺好的印证着他们各自的性格。一个孤独自闭,一个永远追寻。 张爱玲所著的《倾城之恋》中,用香港的沦陷来成就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你看,就算是结局完好的爱情故事,其中也夹杂着许多的现实和庸俗。这是张爱玲众多作品中都有的一种属于她自己的特有的情感。

徐志摩最有名的诗,莫过于《再别康桥》。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

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你看,就算是离别,也被徐志摩写的如此美好。所有的情绪在他这里,最终只会归结成二个字,浪漫。

如果徐志摩遇见张爱玲,迥然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可能不会让他们俩成为知己或者发生点什么烂漫的事。不过,张爱玲说过,我喜欢用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可能因为这样的参差对照,他们会相识相知。不过如果真的有如果的话,徐志摩还是不要遇见张爱玲的好。一个依然是名动上海滩的传奇才女张爱玲,一个仍旧是浪漫多情的著名诗人徐志摩。就让我们一面感受张爱玲的孤寂苍白,一面感受徐志摩的浪漫真诚吧。

现代诗歌 遇见 张爱玲篇二
《我所知道的张爱玲》

1、张爱玲简介

民国才女张爱玲。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着,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简介:

原名张煐

●出生于一九二零年阴历九月三十日

●出生地上海

●十岁入读黄氏小学,改名张爱玲

●十岁后就读圣玛利亚女校,母亲赴法国

●在十六岁那年、从初秋至春节前,被父亲软禁

●春节前逃出父亲家,与母亲同住

●十八岁考取伦敦大学,但因战争转入香港大学文学专业

●一九四一年香港沦陷,停战曾当临时看护

●一九四二年回上海,进圣约翰大学,不久退学

●二十三岁认识胡兰成

●二十六岁诀别胡兰成

●三十一岁时曾任美国驻香港新闻处翻译

●一九五五年远赴美国

●一九五六年夏,和浦德南•赖雅结婚

●一九九五年卒于洛杉矶,享年七十五岁

2、胡兰成

喜欢张爱玲的人大抵都是知道胡兰成的,就好象每个三毛迷都知道荷西一样,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而胡兰

成却又是一个特殊的例子,虽然张爱玲义无返顾的爱上他,但是芸芸如我等虽然爱„玲‟却是断断做不到及„兰‟的。无他,汉奸向来是惹不来人的好感的。

胡兰成,中国近代作家与争议性人物。代表作有《今生今世》、《山河岁月》、《战难,和亦不易》等。1944与张爱玲结婚,1947与张爱玲离婚。这一段感情最为人津津乐道,他晚年出版的《今生今世》中详细的描写了他在爱情与政治上摇摆的个性。 时至今日,《今生今世》中描写张爱玲的那章《民国女子》仍成为研究“张学”的重要资料。

3、胡兰成的今生今世。

《今生今世》乃是一部胡兰成的“群芳谱”,以如此婉媚之文笔写成的群芳谱,令后来多少女子心折不已,1胡兰成上世纪60年代末在日本讲学,他的女弟子据说居然分成两派,为争宠而斗;2在台北朱家隔壁讲课时,台湾一代才女朱天文、朱天心在其身边,不断背诵张爱玲小说中的名句,女作家林慧娥等在一旁看不过去,说:“分明是想被收编进《今生今世》的群芳谱里嘛!”胡兰成之于女人的魔力,由此又可见一斑。

胡兰成的文笔

今生今世前半段,从„韶华胜极‟到„凤兮凤兮‟数十章,写来淡定从容,洋洋洒洒,就象张爱玲形容“更鼓”有种一统天

下的安定一样,这数十章读下来居然有如高山流水一样的悠远,实不愧为才子笔墨,依稀间似乎还有点浮生六记的影子。王静安(王国维)有语云:做人有三个层次,第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胡兰成与沈三白(沈复 (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都已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层次,只是胡的为人更其轻薄,更其无赖。

后半段从凤花涕鸟一章开始,便愈来愈激越,愈来愈轻佻了。对于朋友他是皮里阳秋,暗自褒贬;对于女人,女人他向来是不缺乏的,但他这种人是巴不得全天下的女人都成为他的妻子的,于是不管有无,只要是他喜欢的,便一路撩拨过去,居然被他弄的人仰马翻,手到擒来,到最后居然连搭救他的同窗好友的母亲都不放过,不得不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有钱人是越来越有钱,没钱人是越来越贫苦啊。算一下他这一生中的女人:结发妻子唐玉凤,上海作家张爱玲,广西老师全慧文,南京舞女应英娣,武汉护士周训德,绍兴先生范秀美,之后还有日本房东一枝,汪伪南京政府特务头子吴四宝的遗孀佘爱珍,这一位,最后则与胡兰成在日本生死相守,终老于岁月。这个女子比起张爱玲的不寻常来,竟丝毫也不逊色,她便是原来上海滩黑帮老大吴四宝的压寨

夫人,上海滩的大姐大佘爱珍。

居然都对他死心塌地。为什么??鬼才知道。

世人对他还有一个评价„其情虽真,却也不专‟,我只相信后半句。

4、张爱玲的一生

张爱玲(1920年阴历9月30日-1995年9月8日)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 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

现代诗歌 遇见 张爱玲篇三
《张爱玲和她的作品》

现代诗歌 遇见 张爱玲篇四
《张爱玲》

导入:对张爱玲的评价

名字由来

家庭背景

童年阴影

爱上大龄的胡:不早不晚,原来你也在这里

色戒的易先生与胡兰城

王佳芝的可爱可悲

乱世有良知的牺牲者

对张爱玲的三大质疑(重点:文风、文采、与鲁迅、性格、命运、女子)

三个问题:封锁;小团圆出版的最大顾忌;爱情观,以范柳原沈流苏为例)

作家们写书,而张爱玲本身就是一本书。 她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两,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张爱玲,1920---1995年,在这七十五年里,她经历了她那个时代的动荡,经历了自己人生的坎坷曲折。她求学的时候成绩优异,18岁的时候(1938年)如愿考入伦敦大学,但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而无法前往,后转入香港大学专攻文学;毕业前夕,香港也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由于对战争的一些切身体会,她的一些小说中有关于战争的描写,像《倾城之恋》、《小团圆》。

二十岁出头的她就创作了《第一炉香》《倾城之恋》《红玫瑰

与白玫瑰》以及《金锁记》等名篇,充分体现了她的文学创作才华和天分。她当时还那么年轻并且没有恋爱经历,却写出了那么具有沧桑感和悲凉意味的爱情。除了创作天赋,这样的人一定有着一颗敏锐细腻的内心。她对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更是细腻精准,让人感同身受。

她的作品有小说、散文、影视剧本、还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她的文字细腻简约,尤其在接触到胡适提倡的“平淡而今自然”的文学创作思想后,她就以此为目标,在文学创作上追求“平淡而近自然” 的境界。张爱玲很崇拜胡适,在《对照记》93年《忆胡适之》一文中写到:与适之先生交谈,我如对神明。她甚至用俏皮的语言描述了他的形象,说他是有粘土脚的偶像,像雕塑。通过她写胡适的那些语言,仿佛能感觉张爱玲在胡适面前就像一个女学生,有着面对偶像的激动和谦逊。我相信这份纯真始终是张爱玲性格的一部分,虽然是人看到更多的是她其他的方面。张爱玲的另一个偶像是王尔德(国籍)(快乐王子、巨人的花园),写《狱中记》的那位,剧作家,诗人,散文家,童话家,因为他也写童话,比如《》。张爱玲也深受他的影响,我猜张爱玲从他学到最多的应该是冷嘲热讽的艺术。

张爱玲以及张爱玲前后那个时期的作家,很多都是文学大家,既有中国古典诗词歌赋的文学修养,又有新文学的造诣,两者相结合融入到文学创作中,他们的文章兼具思想深度和韵味,有古典美和韵律美,特色鲜明,成就卓著。他们是现代文学的拾荒者和开拓者。

像张爱玲,喝的是洋墨水,却钟情于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像《红

楼梦》《海上花列传》《醒世姻缘传》等都是她的挚爱。

所以读那个时代的作品,如果自身文学修养不够,是很难读懂其中的妙处的。不过,毕竟文学也是时代的特产,现在的人去读难免觉得有点隔阂。像我最简单的是字词不认识;另外就是文章中引经据典的地方,还有读到一些幽默、讽刺、反语(反话)的时候会一时反映不过来;第三层就是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方面了。总之,读那个时代的文学大家的作品还是需要多用心多动动脑子的,毕竟不同于时下泛滥的快餐书籍。

张爱玲原名张瑛,十岁的进学校的时候,母亲觉得这名字不响亮,改成张爱玲,由英文名Eileen音译过来,同时也和ailing同音,意为“生病的、苦恼的”,因为父亲极力反对送张爱玲入校读书,父母两人为此产生争执,这个词正好表达了母亲当时的心情。

张爱玲出身名门,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她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父母都是有学识的人,家境富足。可是她的童年却是不快乐的。父母两人性格不和,是旧式包办婚姻,她母亲曾怨这段婚姻葬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在她四岁多的时候,父亲娶了妾,还抽大烟,母亲终于离家出走,远赴欧洲。四年后,母亲回国。两人最后还是离了婚。于是她父亲又另娶,然而另娶的这位后母让张爱玲吃尽苦头,不但为人势利而且很小气,嫁进张家的时候带了一箱旧衣服给张爱玲,这下把张爱玲买衣服的钱都省了。有的衣服是穿破了的,却说料子是非常好的。这种经历一度造成了张爱玲后来的“clothe-crazy”。 连家里唯一的独子张爱玲的弟弟的教育经费都要省,她弟弟很晚才进学校,中

学没读完就出去做事了。张爱玲投考伦敦大学的时候住在母亲那里,母亲是瞒着张爱玲父亲家里让她在那两天参加了考试,因为他们不同意供张爱玲出国留学。后来考完了回去,家里知道了,经继母挑唆,张爱玲遭父亲毒打然后被关禁闭。姑姑上门劝解却被烟枪打伤眼睛,上医院缝了好几针。张爱玲最后逃离父亲家投奔母亲,后来因为经济上的问题,母女两人也渐渐产生矛盾,张爱玲等于到哪都被成了包袱累赘。

冒着“生命危险”考上的伦敦大学最后读不成,在香港的时候因为战争也没能顺利读完香港大学,后来到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半工半读,最后因为体力不支和入不敷出而再次辍学,此后卖文为生。也难怪她称自己是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或许张爱玲的这种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正是导致她后来的作品中充满势利和悲观的主要原因。另外,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有人说这也是张爱玲爱上大她14岁的胡兰成的原因之一。张爱玲的第二任丈夫赖雅更是比她大将近30岁(张36,赖65)。张爱玲是胡兰成 的第三任妻子。我们都知道胡兰成有个头衔叫“汉奸”,可是这种政治上的东西于张爱玲对他的感情没有影响,她不在乎这个。世人都为这个才女惋惜的时候,她自己毫无感觉。她正沉溺在这份爱情中不可自拔。张爱玲需要被人了解,而胡兰成了解她,也许就像张爱玲所写的那样: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碰上了,唯有轻轻的问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吗。张爱玲遇见胡兰成无疑是欣喜的。

可惜这段爱情远非她所想的那样。胡兰成有一次在外地的时候,居然背着张爱玲又娶了一位。张爱玲后来知道后大为震惊,被深深刺伤,但她还是爱着他,(没有离婚)。后来胡兰成失势在四川的亲戚家避难的时候,张爱玲还一路寻上门去帮助他接济他。然而当时胡兰成已经跟那家丧偶的女主人(范秀美)好上了,也以夫妻相称。张爱玲再次陷入痛苦。她爱得很卑微(尘埃里开出花朵),而胡兰成却对她越来越不在乎,直到张爱玲对这段爱情的最后一点希望也彻底破灭,俩人最终离婚。张爱玲也一度陷入创作低谷。这段恋情可以说,对她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有人说色戒里的汉奸易先生就是在她看透了胡兰成的为人之后以他为原型塑造的。说到色戒,我觉得王佳芝是个可爱又可悲的女人。她年轻美丽聪明有才华,作为青年女学生,她有一颗爱国心,她还有自己的心上人,同伴中一个男生,邝裕民。这几个热血青年学生凭着一腔爱国热情策划了暗杀汉奸易先生的计划。没想到王佳芝最后成了这个计划中最关键的角色。为了同伴们的一腔热血和热烈期待,她答应了他们的安排。她牺牲了自己的爱情,牺牲了自己的自由,和尊严。而后来暗杀计划遭遇变故,他们不得不放弃,这意味着王佳芝之前所付出的一切都将像垃圾一样,无用而被丢弃。而那个时候,她的那些同学都躲着她,远离她,她暗恋的邝裕民也是一直对她克制和保持距离。尽管王佳芝是为了他们的暗杀大业而作出种种牺牲,尽管她的同伴们是怕见面尴尬,但本质他们是觉得王佳芝是卑贱的了。王佳芝承受着莫大的委屈孤独和痛苦压抑。后来一个共产党地下分子偶

现代诗歌 遇见 张爱玲篇五
《2013浙大大学语文在线作业答案》

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96分单选题

1.下文突岀运用了( )修辞手法,语言洗炼,容量大,含义深,耐人寻味。如: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A 拟人

B 比喻

C 白描

D 特写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2.张爱玲的意象描写十分出色。如《金锁记》中“酸梅汤”能引起对于七巧赶走昔日情人时那种复杂心理的联想,酸酸的,而且一滴、一滴,像寂寞的夜漏,时间的感觉给强化了,“刹那”和“一百年”叠合,跟七巧寂寞而漫长的一生融合在一块了。有时意象描写又用于定格、点题,突出印象,增强联想。“她睁着眼直勾勾朝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这写的是人物的愣神,而象征意蕴就是七巧悲剧性命运的无可逃脱。另外,小说中每当七巧感情出现大的波澜时往往就写到月亮,共( )次写月亮,每次的含义都有所不同。

A 8

B 6

C 10

D 7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3.《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慨叹“古来圣贤皆寂寞”,表现出一种鄙弃世俗、蔑视( )的傲岸精神。但由于内心的矛盾无法排遣解决,因而诗中也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全诗以河水急下、直泻入海的气魄,和笔酣墨饱、豪迈狂放的风格,着力表现了此时的豪纵心情。《唐诗别裁》云:“读李(白)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A 权威

B 官场

C 陈见

D 富贵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4.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孝敬长辈、尊老抚幼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得以( )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从热爱父母亲、让亲情更加融洽做起,继而把这种淳朴高尚的感情逐步升华为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在家行孝,在国尽忠。

A 建立

B 生息

C 凝聚

D 生存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5.“康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译的“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象征诗人对“爱”、“美”、“自由”的单纯信仰,对青春的留恋,对理想的执着,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梦幻之地。康桥求学是徐志摩人生中最美丽的一段时光,其时他对诗歌发生浓厚的兴趣,走上文学的道路。重返故地,牵引起他无数关于青春、理想、还有对过去飘逸洒脱生活方式的甜蜜回忆。诗中重墨浓彩写的是( )。

A 对青春的留恋

B 对理想的执着

C 大学学习生活

D 康河景观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6.竺可桢1936年起任浙江大学校长,在国步艰危、颠沛流离之中,他执掌浙大13年,以“求是”为校训,身为表率,包容兼蓄,教授云集,培育出一大批精英良才。浙江大学从此崛起为全国名牌大学,被誉为“东方剑桥”,蜚声中外。《唐宋诗中的物候》选取了( )这个独特的角度,介绍物候的有关知识。借助唐宋诗中月、露、风、云等之咏,揭示大自然的本质,进一步分析了唐宋诗中描写出植物和候鸟等物候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物候规律。

A 气候

B 植物候鸟

C 唐宋诗

D 月露风云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7.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人(今河南省孟县)。韩氏自称郡望昌黎,每自称韩昌黎,故后世称他为韩昌黎。他倡导了古文运动,其文遒劲有力,条理畅达,语言精炼,各体兼长,为古代杰出散文家,位列“唐宋( )”之首。

A 名家名人

B 散文家

C 八大家

D 古文家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8.《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也是拉丁美洲( )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

A 魔幻现实主义

B 批判现实主义

C 浪漫主义

D 民族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9.1889年,23岁的( )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并对她一见钟情。尽管这段爱情最终夭折,但强烈的爱慕之情却给诗人带来了无穷的灵感,此后诗人创作了许多有关爱情的诗歌。《当你老了》就是其中一首。

A 拜伦

B 普希金

C 雪莱

D 叶紫(芝)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0.莫言艺术世界有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杰出贡献,是他的地域文化意象( )的营造。这个有着大片大片激情荡漾红高粱的地域文学意象包含着莫言内心深处的爱恨情愁,浸透了他的希望绝望,也反映了他的生命追索,已经跻身于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乡土意象之列。

A 山东半岛

B 东北平原

C 黄土高原

D 高密东北乡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颈联上句一“常”字,便写出了异乡作客对作者来说已是家常便饭,逃难、冷遇、贬滴、辗转迁徒、饱经忧患,写就了杜甫的一生。颈联下句是写其扶病登高、愁绪满怀。“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在悲愤深沉中作结。上句写回首一生,艰难备尝,白发日添,垂垂老矣。“艰难苦恨”,是对自己颠沛流离一生的概括,从困长安到如今寓夔州,廿年风和雨,一身愁与苦。但同时,这也指动荡不安的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纵有苦恨万千,也只得借酒消愁,可惜因病戒酒,无奈有杯难举。此时此刻,诗人的( )之情溢于言表,催人泪下。

A 伤时忧国

B 漂泊

C 异乡作客

D 愁苦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12.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 ——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艾青诗中抒发的是对祖国的深情: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表达了诗人自己深深地( )“悲哀的北国”。

A 理解与领悟

B 不舍不弃

C 热爱和崇敬

D 眷恋与同胞共存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13.在车厢门口他突然停住脚步,给一位正走下车来的夫人让路。凭着社交界中人的眼力,瞥了一瞥这位夫人的风姿,弗龙斯基就辨别出她是属于上流社会的。他道了声歉,就走进车厢去,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这并不是因为她非常美丽,也不是因为她的整个姿态上所显露出来的优美文雅的风度,而是因为在她走过他身边时她那迷人的脸上的表情带着几分特别的柔情蜜意。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注意地盯着他的脸,好像她在辨认他一样,随后又立刻转向走过的人群,好像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这一段精彩笔触出自( )之手。

A 莎士比亚

B 普希金

C 列夫·托尔斯泰

D 别林斯基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14.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这一段话是( )说的。

A 奥巴马

B 马丁·路德·金

C 林肯

D 华盛顿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15.根据我的经验,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在这方面,我倒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干什么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写小说,这是和我抢饭碗。当然,假如你执意要写,我也没理由反对。这一段话,作家用的是( )修辞手法。

A 幽黙

B 反讽

C 白描

D 比喻

现代诗歌 遇见 张爱玲篇六
《张爱玲》

现代诗歌 遇见 张爱玲篇七
《我读张爱玲》

我读张爱玲

10经61班 孙博 10081072 摘要:文学天才张爱玲的一身,本身就是个传奇。我们从她的生平和作品创造特色里就可以看到高傲、孤独的张爱玲用苍凉的手势,高超、娴熟的创作技巧,悲观、苍凉的语调讲述着一个个人物。她冷静、深刻地刻画众多意象,给人惊喜,值得学习,让人思索。 关键词:张爱玲 生平 《倾城之恋》 《半生缘》 情感经历

清冷而哀艳,内心孤寂却依旧温情。这就是张爱玲,一个善于用感性去观察,再用理智去分析的传奇女子。我喜欢张爱玲,喜爱她优美的文字,倾心于她命运的跌宕起伏,欣赏她对于人生的看法,她的一部部作品感染了我太多,也让我对她的文字有难以言说的喜爱。“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张爱玲就着那一袭华美的旗袍,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满是声色,尽是俗世烟火的世界。 其实张爱玲原名张瑛,而张爱玲是她英文名字的中译,当时她母亲为她报名上学时匆匆起就的名字。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这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般的名字,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一最普通的中国女人的姓名,伴随着她奇丽而又精美的佳作,流传到今日,并逐渐在风云中流露出她丰厚而又瑰丽的魅力。 张爱玲应该可以被归为一个“异数”,这不仅指的是她那些犀利而深刻的作品,也指她的身世,她的爱情。虽然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绝响了,她的童年也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又一度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这样看来,张爱玲的童年以及少年都是很坎坷的。但是张爱玲应该说还是比较完整地接受完了教育,在那个年代来说,也是很前卫和先进的。这也主要得归功于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张爱玲的母亲一直坚持着送张爱玲进学校读书,为此同父亲大吵一场。张爱玲的母亲认为无论多么饥饿与节俭,书是一定要读完的,这是一个女孩子将来能不再依附于男人的重要基础。应该说黄逸梵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主要还是因为她和张爱玲父亲比较失败的婚姻。她也因为对婚姻的不满,坚决地离开了那个沉闷压抑的家,到国外留学,成为一个独立女性。因此,她在自己也不很富裕的情况下,能够舍得变卖自己陪嫁的古董来支付张爱玲的学杂费。 应该说张爱玲是个天才儿童,6岁时进了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 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因此,张爱玲笔下的女人都是怕穷的,为了不过穷日子,在当时女性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婚姻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式和目标。

张爱玲从四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生涯。1943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更巧合的是,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也因此,张爱玲在文学道路上是一发不可收拾,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在《紫罗兰》、《万象》、《杂志》、《天地》、《古今》等各种类型的刊物上发表了她一生中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小说《沉香屑 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封锁》《倾城之恋》、《金锁记》、《琉璃瓦》、《年青的时候》、《花凋》、《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

蒸 阿小悲秋》、《等》,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谈画》、《谈音乐》等。晚年张爱玲还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事实上,张爱玲在五十年代已完成她最主要的创作,包括《倾城之恋》、《金锁记》、《赤地之恋》、《半生缘》等等。 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为故事场景,在荒凉和颓废的大城市中铺张旷男怨女,演义着堕落及繁华。文字在她的笔下,好像是真正的有了生命,一直钻到我们的心里去。 说起张爱玲的作品,应该说《倾城之恋》是她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了。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好像是白流苏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尽人情的故事。《倾城之恋》里从腐朽的家庭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应该说倾城之恋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却是在讲述一段不美的爱情,题目表面上流淌着的诗意,却在故事中被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算计和现实冲得荡然无存。也直到一场真实的战争打乱了爱情战争的秩序,在真正的战争面前,爱情的交易停止,爱情的战争也熄火了,当一切都要失去的时候,人与人的交流才变的真诚,彼此之间的爱情才除去了交易的色彩,相嚅以沫、生死相依,隆隆的炮火声中两人之间没有了精刮的算计,反倒是抛却了自己全身心的念着对方,“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在什么都有的时候对爱情挑三拣四,甚至游戏爱情;在一切都没有了,生命也受到威胁的时候,却无私的爱了起来,张爱玲真是把人看透了。

在这篇小说里,上海故事代表着礼教、温情,代表着旧社会,全身充满着陈腐的气味,“民国的遗老遗少,像“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香港的故事则代表着新天地,代表着冒险、堕落,是向前、向外的看,充满杀机。“流苏想着,在这夸张的城里,就是栽个跟头,只怕也比别处痛些。”《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和张爱玲笔下大多女主人公一样,都是没落家族的淑女,受过一些教育,但是却从来没有想过要自食其力,而是认为出去做事会失去了淑女的身份,于是千方百计地想要找个体面的人家,婚恋成为权衡利弊的交易,张爱玲写出了男性社会机制对女性的压迫利用与当时女性生存的困境。读懂这点,对于流苏的精明自私我们便可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看待了,流苏的精明自私虽然让人不太舒服,但却显示了当时女性为了抓住婚姻这一救命稻草的惊人的强劲力量,凭着这股力量,女人才有了生存的可能。这或许也是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生存哲学。

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纯粹的高尚的爱情,功利与算计更符合我们普通人的思维与行事逻辑,虽然我们都不愿承认。所以,张爱玲笔下刻画的人物更多的是平常人,写的都是些“庸人俗事”,在这里没有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爱情,也不曾追问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讲的尽是琐碎的生命、混沌的烦恼,这些人和事虽然很俗,但却很能勾起我们的共鸣,因为作为普通人,生活就是这样混乱的、易变的、现实的、随意的,在这些“庸人俗事”中,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平凡生命的卑微可怜,悲喜不自知,“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当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候,却突然失语,因为那分明是我们自己的表演。 除了《倾国之恋》之外,我比较熟悉的张爱玲的作品应该就是《半生缘》了。可能主要也是因为看过改编的电视剧,印象也就更深刻了。书中的那些人物,像是顾曼桢、沈世钧、许叔惠、张慕瑾等,一直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温婉、凄迷的旧上海。顾曼桢、许叔惠、沈世均三人同在一个纺织厂工作,曼桢个性温柔坚强,叔惠开朗活泼,在相处中,曼桢与温和敦厚的世钧相爱了。曼桢的姐姐曼璐为照料全家老小7人,十七岁时离

开初恋情人豫谨开始了舞女生涯,但家人并不能真正理解曼璐,认为她丢尽了家人颜面。如今曼璐年华老去,为了后半生有所依靠,决定嫁一个靠得住的人,这个人就是祝鸿才。从此,维护“祝太太”这个名分成了她最重要的生活支柱。

在这个故事里,最让我感慨的就是往往是女主角顾曼桢的命运——14年前的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感情很好的男友沈世钧,命运似乎向着美好的未来快速开去——哪知14年后的曼桢,与祝鸿才离异独自抚养孩子,工作勉强糊口,与世钧再也回不去了。这14年里,命运给她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但是,曼桢并没有死气沉沉地生活,更没有绝望地自杀,因为强大的适应性让她在人生中永远能看到希望——孩子的抚养权就意味着下半生的希望,还有工作能力不至于饿死,再也回不去的感情同时说明有一段很美好的往事可以追忆。曼桢是辛苦惯了的,对于这样的日子,只要还有希望,她会接受命运,坚强继续。应该说,曼桢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女性形象。她自强,坚定,即使在嫁了祝鸿才之后消沉了一段时间,可是马上又振奋起来,总是在努力寻找和验证着生命的价值。而她与世钧的爱,也让我揪心与感动。那么相爱的两个人,却不能在一起,只能隔着长长的时光互相守望着,在那么漫长的岁月里不曾忘怀。虽然沈世钧带着懦弱的书生意气,有些腼腆,有些妥协,但是这些缺点却让曼桢小心翼翼地珍惜和收藏。所以,曼桢是勇敢的,也是善良的,她勇敢的牺牲自己却不屈服于世人眼中旧的观念。这样的女子浑身散发着着美丽的光辉。曼桢曾在写给世钧的信里这样说道,世钧,我要让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多年之后,婚后的世钧独坐书房,无意寻到这样的一封信,这样的一句话,把所有的旧日回忆带回。在午后的书房,甚至感受到曼桢的笑,听到曼桢的声音,伴随着现实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和从前与曼桢在一起的快乐点滴,全都翻滚出脑海。最后一次见面,世钧终于知道所有的误解,他急于想要弥补曼桢所受的哭,他激动着想要解脱自己的婚姻来到曼桢身边。曼桢却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是啊,再也回不去了,流年似水,早已消逝了。不再会有这有突如其来的遇见,这次再一别,却是永远了,像是死了一样。可惜,那么相爱的两个人,却终究未能一起。

曼桢身上糅合了中国女性一些最美好的特质,坚韧、隐忍、克己。她被生活重压践踏,而始终保持着心地的单纯。与曼桢的内敛坚毅相比,姐姐曼璐表面上更富于反抗色彩。虽然曼璐和曼桢的处境很相似,但是她却没有曼桢的坚毅和勇敢。在她身上,更多的体现出来的却是她疯狂的嫉妒和报复,悲凉与不平。为了养活一大家子,她沦落风尘,从此被抛进生活的漩涡。声色场所短暂的风光之后,她一路堕落下去;为了挽留男人的心,为了报复昔日恋人移情于曼桢,她施计绑架妹妹,借腹生子;知道自己快死了,又拼着命找到曼桢,乞求她照顾孩子······她在自救和自毁的过程中,拉着身边的人做了陪葬。

《半生缘》写作于解放后不久,我很佩服张爱玲的才气,用平淡的笔墨,便勾画了一个残破却也圆满的结局。张爱玲以平淡的口吻一一道出,可以说是实现了她素来的旨愿——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可是如此多的凄凉事,又有谁的心胸可以承载。漫不经心的讲述,就让书中的种种喜怒哀乐全部打进了读者的心里,最终化成一股苍凉的劲气,冲击脆弱的神经,痛得哭喊不出来,却着实的痛彻心扉。然而最真实的爱恋,却也被这些疼痛映衬得无比真实,深深地印进了脑海之中。 张爱玲的作品应该说大多也是和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和她自己的感情经历有关。她和胡兰成的恋情或许只能用两个字“荒凉”来作结。她虽有着绝世的才华却不免不着一生的孤凉,年轻时因与胡兰成的一段感情,因了他的多情,而如旧时代一样的空余恨。至到老年才找到了一个可以依托的人那就是“赖雅”他比她大了十几岁也是一个作家,一个战地作家,“两条冻僵的蛇,为了彼此取暖而彼此靠近”那段生活是平凡而拮据的,但她却找到了心的归宿,但不久他却辞世而离她而去。

她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她那不流于俗的写作手法是无人能及的。她把男女之情的本相,

婚姻家庭的本质,把浪漫的理想境界还原于凡俗的人间的生存的真实状态,给它一个赤裸裸的本相,一切的风花雪月都归于生活的尘俗。张爱玲超越了那个时代,她在女性作家中是一个奇迹,她的思想和艺术影响力将是深刻而久远的。

或许这也就是我喜欢张爱玲的原因。因她那又洞察人性的双眼,也因她有平实却生动灵俏的笔触。

附:参考书目:

《张爱玲文集》(一~四卷) 金宏达 于青主编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

《张爱玲文集补遗》 子通 亦清主编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年

《张爱玲评说六十年》 子通 亦清主编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1年8月

《张爱玲传》 刘川鄂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9年

《海派文学论》 许道明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 王晓明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 1997年

《上海摩登》 李欧梵著 毛尖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陈思和自选集》 陈思和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

现代诗歌 遇见 张爱玲篇八
《张爱玲》

现代诗歌 遇见 张爱玲篇九
《张爱玲》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