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诗文巜蚕》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9    阅读:

诗文巜蚕》篇一
《蚕与诗词

蚕与诗词

中国是首先驯化和饲养桑蚕的国家,在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上的巨大成就,不仅是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更不愧为精神文明的东方艺术之花。我国的蚕丝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珍品,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颗灿烂明珠。我国蚕文化内涵丰富,融诗词、书汉、绘画为一体,集各类丝绸服饰为一堂,丰富多彩,富丽堂皇。

我国是世界蚕业的故乡,又是源远流长的诗国。蚕业生产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物质生产活动,必然在诗词等文学作品得以反映。在古典诗词里有不少作品是以蚕业为题材的。有的反映了蚕业的发展进程和技术水平;有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有的抒发了爱国思想,诉说了人生哀乐的遭遇等。蚕业诗词最早可追溯到2600年前的《诗经》,在《诗经》305篇诗歌中,与蚕桑有关的就有27篇,如:"蚕月条桑,取彼斧斤,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魏风·十亩之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魏风·氓)等从《诗经》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黄河流域蚕业生产已相当普遍,丝和丝织品已十分广泛。并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汉代蚕业进一步发展,汉代乐府诗中有一首名诗《陌上

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唐代是我国蚕业和诗歌兴盛时期,据对《全唐诗》的初步统计,反映与蚕业有关的诗多达490多首。在这些诗里,有反映田园风光、蚕业分布的:"幽冀桑始绿,洛阳蚕欲老"(崔颢《赠轻车》),有诉说蚕农悲惨生活的:"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浸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唐彦谦《采桑女》)。也有哀叹爱情悲剧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更多的是揭露统治阶级催税逼租,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白居易在《重赋》一诗中,揭露统治阶级"缯布如山积,丝絮似云屯"的奢侈生活,而劳动人民处于"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悲惨境地。在《杜陵叟》一诗词中为农民发出了"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为何?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的强烈呼声。

宋代以后,江、浙成为全国蚕丝业中心,这在许多诗人的诗中得到反映,南宋江苏诗人范成大真实描写了家乡的蚕桑生产,如:"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呜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照田蚕行)。诗人戴复在《织妇叹》一诗中描述了家乡浙江黄岩"春茧成丝复得绢,养得夏蚕重剥茧"的情景,爱国诗人陆游写了许多反映当时农村

生活的优秀诗篇,其中与蚕业有关的的诗117首,其中有:"洲中未种千头桔,宅畔先栽百本桑"、"郁郁林间桑椹紫,茫茫水面稻苗青""蚕收户户缫白丝,麦熟村村捣麦香"等,描绘了当时浙江农村粮桑并茂,蚕业兴旺的生动景象。

诗文巜蚕》篇二
《关于蚕的古诗》

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蚕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蚕妇吟宋·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诗文巜蚕》篇三
《古诗(《蝉》《孤雁》》

诗文巜蚕》篇四
《蚕丝歌蚕的古诗》

蚕丝歌》

——南北朝·鲍令晖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野蚕》

——唐·于濆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咏蚕》

——唐·蒋贻恭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蚕作茧》

——元·王冕

老蚕欲作茧,吐丝净娟娟。周密已变化,去取随人便。有为机中练,有为琴上弦。弦以和音律,练以事寒喧。其功不为小,其用己为偏?作诗寄蚕姑,辛苦匪徒然。

《簇蚕辞》

——唐·王建

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场宽地高风日多,不向中庭燃蒿草。神蚕急作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但得青天不下雨,上无苍蝇下无鼠。新妇拜簇愿茧稠,女洒桃浆男打鼓。三日开箔雪团团,先将新茧送县官。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

诗文巜蚕》篇五
《宋庠《蚕说》原文及翻文》

宋庠《蚕说》原文及翻文

原文:

里有织妇,蓍簪葛帔,颜色憔悴,喟然而让于蚕曰:“余工女也,惟化治丝枲①是司,惟服勤组紃②是力,世受蚕事,以蕃天财。尔之未生,余则浴而种以俟;尔之既育,余则饬其器以祗事;尔食有节,余则采柔桑以荐焉;尔处不慁③,余则弭温室以养焉;尔惟有神,余则蠲其祀而未尝黩也;尔惟欲茧,余则趣其时而不敢慢也;尔欲显素丝之洁,余则具缲盆泽器以奉之;尔欲利布幅之德,余则操鸣机密杼以成之。春夏之勤,发蓬不及膏;秋冬之织,手胝无所代。余之于子可谓殚其力矣!”

“今天下文绣被墙屋,余卒岁无褐;缇帛婴犬马,余终身恤纬。宁我未究其术,将尔忘力于我耶?”

蚕应之曰:“嘻!余虽微生,亦禀元气;上符龙精,下同马类。尝在上世,寝皮食肉;未知为冠冕衣裳之等也,未知御雪霜风雨之具也。当斯之时,余得与蠕动之俦,相忘于生生之域;蠢然无见豢之乐,熙然无就烹之苦。自大道既隐,圣人成能,先蚕氏利我之生,蕃我以术,因丝以代毳,因帛以

易韦;幼者不寒,老者不病:自是民患弭而余生残矣!”

“秦汉以下本摇末荡树奢靡以广君欲开利涂以穷民力云锦雾縠之巧岁变霜纨冰绡之名日出亲桑之礼颓于上灾身之服流于下。倡人孽妾被后饰而内闲中者以千计,桀民大贾僭君服以游天下者非百数;一室御绩而千屋垂缯,十人漂絮而万夫挟纩:虽使蚕被于野、茧盈于车,朝收暮成,犹不能给;况役少以奉众,破实而为华哉!方且规规然重商人衣丝之条,罢齐官贡服之织;衣弋绨④以示俭,袭大练而去华:是犹捧凷堙尾闾之深,覆杯救昆冈之烈,波惊风动,谁能御之?由斯而谈,则余之功非欲厚啬声以侈物化,势使然也。二者交坠于道,奚独怒我哉?且古姜嫄、太姒皆执子之勤,今欲以一己之

劳而让我,过矣。”

于是织妇不能诘,而终身寒云。(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解:①枲(xǐ):麻。②组紃(xún):丝带。③慁(hùn):忧患,扰乱。④弋绨(tí):黑

色的粗绸。弋,通“黓”,黑色。

译文:

乡里有织妇,以蓍草做簪以葛布做帔,脸色憔悴,叹息着对蚕责备说:“我是(一个)织妇,只负责用丝麻来纺织,只尽力从事纺织丝带(的事情)。世代做养蚕织布之事,来繁衍天生的财物。你还未孵化,我就沐浴来等待你的幼虫;你已经孵化成虫,我就使养蚕的器物整齐来恭敬地侍奉你;你吃的桑叶有季节,我就采摘柔嫩的桑叶来进献、供奉(给你吃);你(喜欢)处在不扰乱(的地方),我就顺服地用温室来养(你);你有神灵(护佑),我就使祭祀的地方清洁而不曾随随便便;你要结茧,我就趋奉时间而不敢怠慢;你想显示素丝的洁白,我就准备浸茧的盆润泽光滑的器皿来奉养你;你想从丝织品的范围传布品行,我就操作织锦机来成全你。春夏辛勤(养你),头发蓬松散乱没时间

抹上头油;秋冬织锦,手上织出硬茧没有脱落过。我对于你可以说是用尽那心力了!”

“现在天下人用刺绣华美的丝织品装饰墙和屋,(而)我一年到头没有粗布短袄穿;(天下人)

用华丽的绸缎缠绕(系)在动物身上作为装饰,(而)我连织布中一些最低等的下脚料劣等线都丝毫

不忍浪费。难道我没有推求方法,将你忘力于我吗?”

蚕应答织妇说:“唉!我虽然是小生命,也秉承宇宙自然之气;上符龙精,下同马类。曾在上代,被人吃肉剥下皮当褥子垫;不知道做冠冕衣裳这类物品,不知道抵御雪霜风雨这类器具。在这时候,我能够像蚯蚓那样慢慢地爬动成为它的同类,彼此忘却在孳生不绝,繁衍不已的疆土,笨拙迟钝没有被喂养的快乐,和乐没有被烹煮的痛苦,从大道已经隐匿,圣人观察万物万象,领会万变之奥妙,成就了《易经》之作,发明养蚕的人以养我获利,用技术繁衍我,依靠我吐的丝来代替鸟兽的细毛,依靠丝织品来代替柔皮;幼小的孩子不再寒冷,老人不再冻病:从此这些百姓祸患消弭但我的生命毁坏

了!”

“然而从五帝以下,即使天子的正妻,(也)不敢在我身上施加尊威:每年元日,天子亲率嫔妃,在北郊祭祀,临川筑宫,献茧制成祭服;不是天子宗庙不能备绣有华美花纹的礼服,不是礼乐车服旗不能设,不是供祀不能有所供之缯帛,不是聘用贤士不能有用作聘问、馈赠礼的捆为一束的五匹帛。极其细致周密,使万物安适御寒。女子无论贵贱,都尽心养蚕。因此四海之大,亿民之众,没有游手

好闲之人因而有剩余的丝织品了。”

“秦汉以下,农业这个行业的根基动摇而商业等不受约束,树奢靡之风来扩大君王的欲望,开取利的途径来用尽民力,像云那样的锦缎像薄雾般的轻纱精巧(花纹)年年变化,以霜命名的细绢以冰命名的生丝织物天天出现,亲近桑神的礼节从上开始衰败,灾身的服饰流到下层。歌女小妾穿上帝后的服饰并且内闲中者数以千计,性情倔强不驯顺的刁民大富商超越本分冒用君王的服饰来游天下的不

仅仅以百计数;一家穿

麻但千户穿丝绵织品,十人漂洗丝棉絮但万夫用胳膊夹着棉织品:即使让蚕遍生于野,让茧子装满车,早晨养晚上结茧,尚且不能供给;更何况以极少的养蚕人奉养众人,超出实际崇尚奢华呢!再说惊视自失看重商人穿丝织品的挑取,免去向官看齐进贡的服饰;穿着黑色的粗绸来表示节俭,重迭粗帛而去除奢华;这样犹如捧着土块堵塞深邃的海水,倾倒一杯水救昆山的烈火,波惊风动,谁能抵御它呢?从这样来说,那么我的功德不是想要使啬声优厚而使物化奢侈,情势使我这样啊。这两者(两种现象)交相横行于世上,为什么单单迁怒于我呢?况且古代的后稷之母姜嫄武王之母太姒都亲自辛勤养我,现在你因为一己之劳苦而责备我,太过分了。”从此织妇不能对蚕问罪,因而终身受寒而已。

诗文巜蚕》篇六
《《诗经》蚕歌杂谈》

《诗经》蚕歌杂谈

安吉县蚕业协会 蔡志伟、杨逸文、沈亚萍、章本学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汇集诗歌三百零五首,包括了从周初到春秋中叶大约五、六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它产生的区域范围很广,北跨黄河,南到江汉流域。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至三千年的历史。

《诗经》中的蚕歌,应是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蚕歌。有直接或间接描写蚕、桑、丝、绸等诗歌共计达五十二篇之多,占到整部《诗经》的六分之一。

一、《诗经》蚕歌分类

1、《诗经》蚕歌的分布地域与年代

1.1按地域分

①十五国风中共有三十二首,有蚕歌描写的如《召南》二首;《邶风》三首;《鄘风》四首;《卫风》二首;《王风》一首;《郑风》五首;《魏风》二首;《唐风》三首;《秦风》五首;《曹风》一首;《豳风》四首;

②地域分布:《召南》为今长江汉水流域的民歌;《邶风》、《鄘风》、《卫风》是今山东西部至河南东部的民歌;《王风》、《郑风》是河南一带的民歌;《魏风》、《唐风》是山西一带的民歌;《秦风》是甘肃、陕西的民歌;《曹风》是山东境内的民歌;《豳风》是陕西的民歌。

1.2成诗年代:

①十五国风涵盖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五、六百年时间,与《诗经》总的产生年代相当。

②《大雅》有蚕歌六首,是西周中、晚期的作品。

③《小雅》有蚕歌十一首,为西周晚期与东周初期的作品。 ④《颂》有蚕歌三首,为周成王至鲁僖公期间的作品。

2、《诗经》蚕歌的描写内容

1.1《诗经》蚕歌的描写内容:大体上可分为有关“桑”、“蚕作”、“丝”、“丝织品”、“丝绸贸易”、“柞树”等六个方面。

1.2《诗经》蚕歌中描写与桑有关的共计有二十一首;与“蚕作”有关的二首;与“丝”有关的十二首(其中一首既有写丝,又有写桑的内容);“丝织品”的十三首;“丝绸贸易”的一首;“柞树”的五首(其中一首既有写柞树,又有写桑的内容)。

二、《诗经》蚕歌分述

1、写桑的诗

《诗经》中描写与桑有关的诗数量最多,有二十一首。从内容看,主要描写了下面几个方面:

1.1桑树的变迁

古代的桑树,最早是从山桑即野桑逐步移植,培育起来的。如《大雅〃皇矣》中,有“修之平之,其灌其栵 。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其中的檿,即为山桑,柘,即为柘树。这两种树叶皆可喂蚕的。

1.2桑树的种植位置

我国古代就有四边栽桑的习惯。

①墙边栽桑。如《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无折 我树桑。

②山坡地栽桑

这是范围比较大的,推测古代好的平整的土地都用来种粮食了,而山坡地用来培育桑树。同时,因为桑树是从山桑培育而来的,将其种在或留在山坡地上,也顺理成章。如《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秦风〃东邻》“阪有桑,隰有杨”;《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桑,北山有杨”。

③河岸边栽桑

这是在山西汾水一带,有河岸边栽桑。如《魏风〃汾沮洳》“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④洼地栽桑

洼地桑园应该是古代长势最好的桑园,这和洼地能更好地保持水、肥有关。如《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其叶有沃……其叶有幽”,桑叶油亮乌黑,树势旺盛可见一斑。

1.3桑园的规模和养成

①在古代有很多地方桑园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如《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之还合。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桑园有了一定规模后,生活也相对富裕了,从而也有了这首采桑人之歌所展现的在采桑空闲时悠然自得的快乐情景。

②我国历史上的桑树树形养成,都是乔木桑,高大,浓密。

1.4浓密桑园的特殊意义

①浓密的桑园是男女约会、谈情说爱的好地方。如《鄘风〃桑中》“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姜、弋、庸都是古代三个大的贵族姓氏。古人的行为,可能一直影响到现在。笔者在农村工作的时候,尚且有男女在桑园里幽会的绯闻,可见桑园确实是个催情的地方。这是否与桑叶里那种神密而特有的气息中的化学因子有关呢?

②浓密的桑园是吉祥的象征,也是风水宝地。如《鄘风〃定之方中》“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星言夙驾,说于桑田。”这首诗写了卫文公视察桑园,占卦问农事的故事。可见桑园在当时尤如圣地一般。

③浓密的桑园是祖宗留给子孙的财产。如《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由于桑树和梓树的经济价值高,古人种植以后,作为财产留给子孙,因此它的地位很高,受到了如长辈般那样让人敬重的礼遇,具有荫子的作用。

④浓密的桑园是鸟儿栖息的场所。这类诗也有不少。如《唐风〃鸨羽》、《秦风〃黄鸟》、《曹风〃鸤鸠》、《小雅〃黄鸟》等都将桑园描述成鸟儿栖息的极佳场所。

1.5桑树的虫害

从《诗经》中,主要可以看到以下几种虫害,可能对当时桑园的危害比较大。

①野蚕,如《豳风〃东山》“ 蜎蜎者躅,烝在桑野。”这里的躅,

就是野蚕。

②桑螟,如《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这里描写的可能是稻螟虫,但既然有稻螟虫的危害,也不能排除有桑螟虫的危害,因为有的螟虫的食性比较杂。

③猫头鹰,其危害主要是食桑葚。如《鲁颂〃泮水》 “翩彼飞鴞,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因为古代的桑树均为乔木桑,因此桑葚必然很多,这就吸引了包括猫头鹰在内的很多鸟儿前来啄食。

1.6桑枝的利用

古代的桑树很高大,因此,它是用斧头来砍伐的。砍下来的桑枝条,主要是当柴火用。但是也有作别的用途,如《豳风〃鸱鴞》“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这首诗可能是成语“未雨绸缪”的出处吧!意思是在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剥下桑树根上的皮,用来捆扎门窗。这可能是所见文献中最早的桑树枝条综合利用的文字描写吧?

2、写蚕的诗

《诗经》中直接写蚕作的诗不多,仅二首。尽管只有区区二首诗但对整个采桑养蚕的描写却相当详尽。

这两首诗中,一首是《大雅〃赡卬》有“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这是一首刺周幽王宠褒姒乱国祸民的诗。谴责褒姒作为一个女人,不去从事她应该做的养蚕,纺织的事情,而去干预朝政,乱国祸民。这从侧面可以看出,当时对蚕桑业的重视重度,理应由王妃们亲自参与。也说明了当时蚕桑业的发达与普遍的程度。

诗文巜蚕》篇七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诗文巜蚕》篇八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诗文巜蚕》篇九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 ·理智诗文(2016-01-30)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