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感悟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9    阅读:

感悟诗篇一
《感悟诗境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

感悟诗境,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西坝小学 张太华 王桂萍   小语教材每一册都会安排相当数量的古诗,这些诗歌既是我国古代诗人诗作的名篇,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习、吟诵这些优秀诗词,不仅能让学生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如何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初读感知,走近诗境 古典诗歌,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修订后的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学生要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小学阶段选用的古诗都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诗歌教学之前,充分让学生自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如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草》等诗歌,较浅显易懂,学生初读诗词后,引导他们自看插图或生生互动交流,学生就能初步感受诗歌中的感情,当然这肯定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和意境,而朦胧正是“美”的开始。 二、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我国的诗词渊源流长,根深叶茂,这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空前繁荣的唐王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比较自由的政策,作家的思想获得了解放,又因我国有着优秀的诗歌传统和创作经验,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终于使唐代诗歌呈现出百媚千娇的勃勃生机。而宋王朝虽也结束了晚唐、五代的混乱局面,但国势却远不及唐代昌盛,尖锐的民族矛盾贯穿于整个赵宋王朝。不同的历史情况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内涵完全不同的爱国热情,正是在这种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的影响和推动下,就有了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灵豪放和陆游“尽复汉唐故地”的悲壮疾呼。学习古诗词,只有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教材在编排过程中也注重了这一点),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

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陆游的生平绝唱《示儿》一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无限眷恋和不能亲眼看见的伤感遗憾,感情是复杂的,诗人将其作为遗言告知儿孙,这对于不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如果在教学本首诗之前,安排一定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查看一下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恐怕就不难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我们在教学本课时,课中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畅谈《射雕英雄传》的故事情节,对于当时金国欺辱宋王朝的历史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其“义愤填膺”的情感就被自然地激发出来,学生心中那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此时,难道学生还不能理解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吗?还有谁不被诗人这种“大无畏”的凛然气概所折服而进而与之同感受?只有学生充分了解诗歌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教师再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学生便能很快领悟诗歌的大意和蕴涵的中心,感情自然而然就上来了。所谓“情动而辞发”,感情诵读就不会成什么问题了。可见,探究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对于学习诗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读诵成韵,感悟诗境 小学生学古诗,对诗意的理解老师固然要讲,但不宜多讲,尤其不能讲得太繁,从层次性的诵读中感悟诗词意境才是诗词教学的关键所在,因而,古诗教学中训练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并且做到“五读”。一是“试读”,就是没有任何提示,让学生在了解诗词背景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只要求学生能读通,读准就行。二是“评读”,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师生初步交流互读,从师生相互读、评、再读、再评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诗歌的意境,要求能从读诗到吟诗。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要引导学生在相互评价的基础上领会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女们的谆谆教诲,从而读出期盼的语气。又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必须靠多次的评读才能感受将士们出征前那种紧张的场面,领会将士们看似旷达豪迈,实则悲愤之极的心情。三是“范读”,在学生感情朗读有困难的时候,老师有表情地示范一遍,既可引发学生兴趣,又能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例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在学生对诗人当时遗憾又无奈的心情只能意会但无法用语气

表达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示范引路,学生从教师的点拨中顿时恍然大悟,感情一下子就上来了。又如《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隐含的诗人凄凉的忧伤也可由老师范读。四是“品读”,可分自由读、小组全班交流读、师生赛读等形式体会诗歌的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和韵味等,例如元曲《天尽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词句通俗易懂,但作者那股浓浓的思乡愁却缓缓道来,多次品读,韵味十足。五是“吟诵”,让学生离开书本,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四、品味词句,内化诗境 我们课本中选用的古诗大都比较通俗易懂,对此,教师再做过多过繁的词句意思的讲解显然显得冗长。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老师在教学此诗的时候,只需抓准“留连”和“自在”这两个词的理解,让学生以欢悦、畅快的语言和心情描绘蝶蛱穿行于花丛中翩翩起舞、黄莺自由自在放声歌唱、到处一片惹人心醉的鸟语花香的景象,我想此时学生也和诗人一样,心中荡漾着灿烂、欣喜和自在,当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时,学生已经融进并内化了诗歌的意境,对抒发诗人和自己的感受欲罢不能,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另外《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把握一个“愁”字让学生品味,点出夜深人静诗人越感凄凉的忧伤;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个“异”字点出了寄居外乡之苦,一个“倍”字突出了节日思亲之深;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个“笑”字突出了诗人久离家乡的感慨,笑中浸泪;还有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及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闹”一“绿”,意境全出。对这些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也就不断的内化了诗词意境。 五、开放发散,拓展诗境   用语言描述古诗的句意,无疑只现了皮毛,未见其血肉。学生热爱着为祖国大地增彩敷荣的所有一切山川花鸟的美好形象,诗中的翠柳黄鹂,青天白鹭,一直到窗前吞吐的西岭之雪,雪岭外又有多少琉璃世界?青天白云飘渺外,又有多少五彩缤纷的宇宙宏观呢?那渴望统一中原的爱国诗翁,大雪满弓刀的大漠英豪,锄禾的农民,出没于惊涛骇浪的扁舟渔民,这些可爱可敬的人物,难道不会引起学生的爱恋吗?学生从对生命的关爱出发,潜能得到诱发,势必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因而,多给学生思维想象的时间和空

间,多问问学生的感受,让他们多谈谈自己的联想,是赏析诗歌新意境的开端,是诗歌时代性的显现,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更是课堂和诗词本身生命活力的发扬光大。诗歌底蕴的异常丰富,品味诗句的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畅谈读诗后的感受,想象诗句以外的景象。如《回乡偶书》中孩子们会笑着问什么,诗人怎样作答呢;也可以让学生为诗歌增补几句,哪怕缺少韵脚;同样也可以让学生为诗歌配上有色的画和有声的歌,语言和声色并行,难道不又是另一种风情?有时也可对比赏析,如《游园不值》所体现的是寻友不在喜见春意的释然之情,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是一幅“伤春图”,多让学生在思维中开放发散、对比体会,学生是可以品味理解这些不同意境的。又如一诗句“深山隐古寺”寥寥数字,有多少画境值得我们揣摩啊!不同学生的脑海呈现出不同的的画面,有的是“茂密的竹林,一条林荫小道看不到尽头,只见很远的地方露出一个寺庙的角”;有的说“山高而空,云雾缭绕,寺庙似见非见,时隐时现”;有的说“空山什么也没有,偶尔传出几句念经的声音”;更有妙的说“高山脚下,清溪旁边,一个光头和尚正挑着满满一担水往回走”。你看,仅仅五个字,浸透着多少高山流水般的诗情画意,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遐想吗? 就美学而言,深藏于古诗中的内涵和底蕴实在是太丰富了,如果我们能摒弃现在诗词教学中的浅显虚浮,在重感悟的基础上重点去体验优美诗词所蕴含的鲜活意境,在教学中我们也就能更多地体现出对人文的助长、哲理的启迪、潜能的诱发和生命的关怀。 二00一年五月

感悟诗篇二
《感悟诗境,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

感悟诗境,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

作者:蔡增平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第10期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对帮助小学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艺术素养,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有着重要作用。如何让小学生学会并学好古诗词,从感悟诗境、焕发古诗词生命活力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诗境;感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为学生收录了很多古诗词,在这些经典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中华几千年的艺术与文化,很多古诗词意境高远,内涵深刻,韵律和谐,语言精湛,成为小学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艺术素养的珍贵素材。然而古诗词无论是在文化背景还是语言表达方式上,都与新时期小学生的认知存在很大差距,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学生都学不会、学不好古诗词的原因所在。如何让古诗词与小学生的思想与情感更加契合,如何让小学生与这些“文化精髓”产生共鸣,笔者认为,应赋予古诗词新的活力与生命力,从“活化”古诗词形成的过程开始,引导小学生走进诗境、感悟诗境、内化诗境,让他们在一个美的境界里感知古诗词的魅力。

一、唤醒情感,让小学生入境悟情

当语言与文字都成为障碍时,唯有情感才是沟通诗词与小学生的最佳路径。怎样让孩子们尽快走进诗的意境,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他们的想象,唤醒他们的情感,让他们与“古人”产生共鸣。小学生往往会在想象的驱遣中,不由自主地与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结合,再去理解诗词中的形象,并由此悟情入境。然而古诗词意蕴丰富却又短小简洁,很多“言外之意”,小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把握,这时就需要教师从某些关键词中创造一些意境来为小学生想象插上“翅膀”。如讲《清平乐 村居》时,学生对“醉里吴音相媚好”这句理解起来可能有点难度,因此,开始可以通过音乐与朗读将学生先引入一种仿佛置身“村居”的意境中:“如果你来到村居会发现什么?”学生纷纷展开联想:“清澈的小溪”“美丽的青草”等等,这时教师可以加以适当引导:“有没有可能会有一对老夫妇住在小溪旁的茅草屋?”学生都表示有可能,这时再让学生继续想象:“那这对老夫妇他们会说什么?如果此时你在那里,你又会怎样?”有的学生大声说:“那么美的地方,肯定会陶醉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肯定的同时,让他们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是什么让你醉了?老夫妇也醉了吗?还有什么也陶醉在村居里?”这时一幅和谐而温馨的乡村美景已经在小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他们沉浸在被诗词勾勒出的画面中,仿佛词里的人也活了,景也美了,他们的心也醉了。

二、寓教于乐,让小学生入境知意

小学生经常感觉古诗词晦涩难懂,所以很难走近诗境并感悟诗境,所以很快就会兴趣消减,如何让小学生保持对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学习古诗词并不是一件“苦差事”,而一件快乐而有趣的事情,教师要注重寓教于乐,将诗词教学与其他形式进行有机结合,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动品悟诗词的意境之美。很多古诗词都是“诗画并济”,因此,可以将绘画与诗词进行结合,让学生领略一下古人“吟诗作画”意境。如在学习《所见》时,教师可以通过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的方法,让他们先在脑海中将一些风景的点滴进行汇集,激发已有的认知经验,然后以问题引导让他们将这些“点滴”具体化、形象化地落于纸上。“诗中有没有你熟悉的景物?”学生分别说出了鸣蝉、林樾、牧童等等,“那么,拿起画笔把你„看到‟的东西都表达在纸上吧!”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凭借自己对诗的理解,画出一幅幅美的作品:在一片美丽的原野上,一个牧童躺在草地上吹着笛子,微风在月亮的清辉下轻轻地将牧童的衣角掀起……作者用文字绘形绘色,而学生则用画笔还原情境,就在这一幅幅的作品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在那青草地里卧月而眠的好象就是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

三、认真品读,让小学生内化诗境

古诗词是距离小学生几千年之长的古人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有着很明显的“时代烙印”,与现代人有着很大的“隔膜”,对于一些写情写景的诗词,通过描绘与勾勒能够将当时的情景再现,但对于一些具有典型历史文化背景的诗词来说,只有引导小学生进行认真品读,才能内化诗境。如学习《夏日绝句》时,作者李清照于诗中将自己的一腔爱国之情以及个人价值取向蕴含其中,在诗中诗人对所在朝代当权者无耻、昏庸、懦弱的“嘴脸”刻画得非常深刻,全诗虽然短小,但内容精彩,用毫无堆砌的三个典故将诗人凛凛正气彰显得淋漓尽致。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国破家亡的耻辱他们无法理解,因此,教师引领学生通读诗词之后,可以给出几个关键词,让他们结合注释再次进入诗词之中,去自读自悟深入探究。“同学们,请你们对„人杰‟„鬼雄‟„江东‟几个词进行思考,看看能收获什么?”在对两个词进行思考之后,学生意识到,人杰即人中之杰,鬼雄即鬼中英雄,所以无论我们是以哪种形式存在,我们都应该做一个高尚的人、伟大的人、于家于国有益的人。就在“人杰”和“鬼雄”的对比中,学生感知到了作者当时的情境,而在其他词句的反复品味中,诗人万语千言诉之不尽的心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在战乱连连的古代,当权者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为自己的懦弱而给百姓带来的伤害。当学生感悟到此情此景,对这首诗的理解则更深了一层。

毋庸置疑,古诗词丰富与博大的底蕴与内涵是小学生在朝夕之间无法领悟的,身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摒弃传统诗词教学中的虚华与肤浅,引导小学生入境知情、入境知意,让他们在古诗词的韵味中感受中国文字之美、语言之美和传统之美。

参考文献:

范琳.感悟诗境,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J].新课程研究:小学作文教学,2011(1):69-70.

编辑 杨兆东

感悟诗篇三
《实在生活感悟诗六首》

实在生活感悟诗六首(生活情感悟道文学)

有情有义不背忠

——皇太极爱神玄天明胡颖平

待人待到春至秋,秋风送意化念思。

有情有义不背忠,进取创业众团圆。

做事专注尽奉业

——皇太极爱神玄天明胡颖平

人中龙凤平凡隐,平凡付出虎性杰。

做事专注尽奉业,传成佳话树己身。

大事成就需忍耐

——皇太极爱神玄天明胡颖平

人活矛盾心度宽,

逢小遇拙坦淡处。

大事成就需忍耐,

能屈能伸人中英。

容人策略忍为重

——皇太极爱神玄天明胡颖平

容人策略忍为重,

非小见私假装涂。

知己交往怀真义,

奸滑诈人敷浅颜。

驾驭人心理法重,融贯情感技业精

——皇太极爱神玄天明胡颖平

位权人生重谨慎,古今名雅均廉洁。

从严要求束己亲,部属民众心悦服。

驾驭人心理法重,融贯情感技业精。

官员需具才技学,品行能力不负职。

行事待人心态重,不可挺险走极端

——皇太极爱神玄天明胡颖平

白云浮动轻风拂,仿入妙境祥和中。

行事待人心态重,不可挺险走极端。

凡事只要不触法,中庸之道尚和贵。

心和仁爱生团结,众志拼搏可移山。

情感人都具拥思,时光逝去水长流。

感悟诗篇四
《感悟诗境,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

感悟诗篇五
《3.古诗两首》

喇化学校 语文 科_四_年级电子教案

制订:邵艳丽 审核:包丽杰 授课: 邵艳丽

喇化小学电子版教案1

喇化小学电子版教案2

喇化小学电子版教案3

喇化学校 语文 科_四_年级电子教案

制订:邵艳丽 审核:包丽杰 授课:邵艳丽

喇化小学电子版教案4

喇化小学电子版教案5

感悟诗篇六
《感悟诗歌.doc》

感悟诗歌

作者:卢中莹

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10年第09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诗最有代表性,堪称中国文化之精粹。

从《诗经》到如今的现代诗,中国诗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历久弥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朴素的诗句道出了朴素的感情。“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简短的诗句表达了屈原对祖国的忠贞情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铿锵有力地说出了他老当益壮的暮年志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仿佛又看到陶渊明那份闲适与恬淡。

诗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内容也更为多元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站在岔口,告诉即将分别的朋友切勿“儿女共沾巾”。“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身陷牢狱,只能望“蝉”兴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太白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将他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志气娓娓道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身处乱世的杜甫,只能空叹国破家亡之恨。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举不完的优美诗句无不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辉。

来到宋朝,诗歌以词的形式更加繁荣地发展。

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开启了豪放派的大门。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又为婉约派作出了诠释。这两派相映生辉,成就了宋词的不朽地位。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又让我们想起了那壮怀激烈、风雨如晦的岁月。

接下来的元朝诗歌以“散曲”的形式著称于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将游子的思绪描绘得淋漓尽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又道出了百姓的苦难。

元朝以后,诗似乎逐渐走向没落,但并未被人们遗忘。清朝时,龚自珍的《乙亥杂诗》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诗歌重生的希望。“我劝天公重抖数,不拘一格降人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琅琅上口的诗句正表达着作者的心声。

中国古典诗词曾经的辉煌是不可磨灭的,现代诗也正被更多的人推崇,我相信诗的将来会更加美好。

诗帮我了解了语文、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读诗的过程中,在我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的刹那,我发现了语文之所以被人推崇的原因————它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永盛不衰。 指导老师杨芹芹

感悟诗篇七
《感悟古诗词》

感悟古诗词,诗意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马说》一文的教学,结合平时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古诗词感悟:

一、 在诵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

二、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因此郁郁不乐。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三、创设一定的情景。 看过一个《石壕吏》的教学案例,这是一首叙事诗,描述的是安史之乱时官吏捉人故事,教师为了将官吏捉人时的专横跋扈及老妇人的哭诉表现的更形象具体,就借助于让学生编演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来编、来演,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学生就会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更深入的理解文本,为了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相互争论、探究,直到将人物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才罢休,这也正达到了学生深层次感悟诗歌思想的目的。 同样在《马说》中我让学生自编自演了课本剧,并通过采访演员的方式,就“谁来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展开探究,一下切中文章的主旨。我想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在欣赏李白的《静夜思》时若能配以相应的音乐,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感悟会更深刻。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建一个浓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之中,教学也就不是难事了。

四、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古诗词中有很多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初中诗词欣赏教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诗化为一幅画。 就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时,引导学生找出诗中具体的物象,如藤、树、鸦、小桥、人家、马等等,再仔细观察物象的特征,如枯藤、老树、昏鸦等,借此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用笔或者用语言将他描绘下来。这样一幅“秋天行旅图”便能很好的帮助学生

对游子思乡有所感悟。同样在《钱塘湖春行》和《春望》的教学案例中,为了让学生感知两首诗描写的季节有所不同,教师就抓住了 “浅草”和“草木深”让学生展开联想,“浅草”草刚长出来的时候,这应该是初春或早春时节,而“草木深”草木生长非常茂盛,自然是晚春时节了。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拓展思维,对于远离我们生活实际的古诗词教学,的确是一妙计。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的精髓,它需要我们细细的去“品”。

感悟诗篇八
《感悟诗歌》

感悟诗篇九
《话题作文:感悟诗词

感悟诗篇十
《体会意境,感悟古诗词魅力》

体会意境,感悟古诗词的魅力

摘 要: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深积淀的体现。学习古诗词是学生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体会了古诗词的意境,才能感悟到其魅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古诗词教学 意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其中一颗闪耀的明珠。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新教材的编撰,古诗词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古诗词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选编的古诗词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然而,就初中生的阅读现状来看,他们比较喜欢一些通俗读物,如卡通漫画、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等,对古诗词普遍阅读兴趣不高。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意境美,进而体验、感悟诗人的心灵美,不仅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词汇,还能使学生觉得学语文是一种美的欣赏,从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以今引古,激发学生兴趣

选入语文课本的古诗词无一不是流传千秋的名家名作。教师在教授这些古诗词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古诗词距今的年代较远,今人与古人之间横亘着一条天然的鸿沟,要透彻地理解这些作品,对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是一大难事。时空的阻隔,冗长的文字,深奥的语言等使学生对一些文言文根本提不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把培养兴趣放在第一位。

二、优化组合教学内容,系统指导鉴赏

初中古诗词教学要对古诗词的内容有系统规划,教学目标要总体优化。要继承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并进行整合。学生对诗歌阅读与欣赏并不陌生,小学就背过诗句,进行过语言、情感、思维的积累,这为初中古诗词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另外,传统语文学习中的许多阅读方法,如吟唱法、评点法、批注法等,都很有价值,应该特别珍惜,好好使用。古诗词学习目标中的人文内涵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渗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领悟诗句中字词的精妙,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三、比较异同,拓宽视野,总结规律

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许多古诗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总是孤立地教某一篇,要尽量进行迁移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素养。比如,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引入《沁园春·长沙》进行比较阅读。通过讨论,学生了解了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基本相同,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的时候,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望”,一个是“看”。二是思想内容接近,都体现了毛泽东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三是风格上相似,两首词都是豪放词。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该词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而是可以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四、注意情景交融,体味言外之意和意境之美

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要注意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首先,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复品读关键词句,学生心中就会产生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就水到渠成。其次,抓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教师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远的普通词句,感受诗人的心境,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五、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表达技巧和语言魅力

表达技巧既包括比兴、铺陈、象征等各种表现手法,又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表达方式,还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教学时抓住关键词句,精读精讲。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理解内容

对于古诗词教学,要根据诗词所描绘的形象,引导学生从品析词句入手,创设情境。在课堂上创设与诗词内容相关或相似的形象、

情境或气氛,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使学生深刻体会诗词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营造符合诗词的意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语文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通过自由的联想与想象感悟诗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情境创设法是语文教学中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因此,依照创设情境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古诗词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批情入文、读文出境,进入到古诗词的艺术世界,享受古诗词的精神盛宴,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阅读量的积累,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需要总体提高艺术感受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既要继承前人好的教学方法,又要运用一些灵活、实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语文古诗词教学充满生机,让学生真正喜欢古诗词,切实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把学生培养成博古通今,有较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一代新人。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王安石的古诗

下一篇: 现代诗有作者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