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忆江南是什么内容的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9    阅读:

忆江南是什么内容的诗篇一
《忆江南古诗》

忆江南是什么内容的诗篇二
《《忆江南》诗词文档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作者简介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李白、①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②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③江花――江边的花。

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杜甫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以

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

注释

①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②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③江花――江边的花。

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忆江南是什么内容的诗篇三
《《古诗词三首》之《忆江南》》

忆江南是什么内容的诗篇四
《《古诗词三首》-----忆江南》

忆江南是什么内容的诗篇五
《忆江南诗意》

忆江南诗意: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晨光照映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烈火还要红。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怎能叫人不怀恋江南。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

忆江南是什么内容的诗篇六
《《古诗词三首》之《忆江南》》

忆江南是什么内容的诗篇七
《忆江南》

忆江南是什么内容的诗篇八
《古诗词三首—忆江南》

忆江南是什么内容的诗篇九
《《忆江南》》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初读课文,了解词的大意。

二、 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句的意思。

三、 准备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 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育方面:

1、 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 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自然的情感。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欣赏能力、鉴赏美的能力。

三、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第九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这首词诗人选取“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的有力的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四、 教学方法

《忆江南》这首词,在平时的古诗词中诵读中已经积累过,孩子们都不陌生。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由质疑开始,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理解古词的意思,感悟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首先引导学生比赛朗读,指导相互评价,把词读流畅,读出抑扬顿挫来。然后请同学运用已经掌握的读书做记号的方法,一边轻声朗读一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看谁读懂的多。同学们一边专注地读起来,一边在圈圈画画。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点拨,共同理解感悟。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解题入情

1.师动情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江南就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

今天,就先让我们一块走近江南,去领略它的美景。(课件播放配乐江南风景图,)。

【百度搜索】

2.欣赏了江南美景,你想用什么词来赞美江南?

3.你知道哪些赞美江南美景的古诗词?

课件出示一些赞美江南美景的诗句,齐读。

【百度空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介绍“江南”:关于“江南”究竟在什么地方,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指长江中下游,长江的南岸;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指的是苏州与杭州一带。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

5.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6、板书课题:《忆江南》

7.课件出示这首词,师配乐读。

【百度搜索】

8.解题:“忆”是什么意思?说说诗题的意思。(诗人思念江南)

9.了解“词”与“词牌”。你对词有多少了解呢?词与诗有什么区别。

【百度搜索】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情感。词有不同的“词牌”,“忆江南”就是其中之一。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什么联系。)你还知道其它的词牌名吗?(渔歌子、水调歌头、长相思)。

二、初读释义,感知情景

1.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并读出节奏。

2.指名读。注意读准“谙”;并与“暗”区别字形与字义。

3.齐读。指导读出节奏。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4.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注意“蓝”的意思)

5.再读。

三、品赏词句

1.这首词中的哪个词点出了诗人忆江南的原因?(板书:好)

2.品1、2句。

(1) 读着这个“好”字,你们会想起哪些江南的美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如:桃红柳绿 、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溪边浣洗、、茶园风光、鱼米之乡、人杰地灵„„)(让学生观看其中的一些画面)

【百度图片】

(2)道不完的江南美景,白居易却只用一个“好”字来赞美!这个“好”字,用得多妙啊!有人说,中国的汉字,就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诗词是汉字中的精华,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啊!

(3)好,再一次用朗读品味这句“江南好”。(随机评价)

(4)“风景旧曾谙”什么意思?(理解“谙”)

(5)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说明诗人过去对江南很熟悉,所以诗人很想念江南。)

师:一个“旧曾谙”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旧曾谙”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古典诗词语言精妙,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

(6)再次朗读品味这两句。

3.品3、4句。

(1)在这么多江南美景中,让白居易印象最深,觉得最“好”的,究竟是什么呢?引出下面的两句词——课件出示3、4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百度搜索】

(2)自读这两句,说说: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写了哪些颜色?(日出 江花 江水;红 绿 )

(3)这两句诗流传至今的名句呀!你认为这两句写得好在哪?(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助比喻“红胜火”和“绿如蓝”,并运用了异色相衬的写法,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

(4)指名读。读着读着,这些美丽的景物和艳丽的色彩组合在一起,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用语言描述画面,然后出示相关的动画。)

【百度视频】

(5)是啊,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你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对江南美景的赞美、思念)

指名读,评议(引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配乐朗读)

(6)同学们,这两句词啊,我们越读越有味!这味道,其实不仅仅来自风景,还来自词句本身的魅力,大家将上下句对照起来读,发现了什么?(字数相等,上下对称)

告诉学生,这是对偶。(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体会对偶句的独特魅力。)

(7)师:真是“朝霞与江花争艳,江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多美的画面啊!(板书:景)江南如此美丽,怪不得白居易深深叹道——江南好!

4.品第5句——反问句。

(1)江南如此之好,生读——能不忆江南?(板书:忆)

(2)这是个什么句式?

(3)你从这个反问句中体会到了什么?(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无尽的思念)

(4)再读反问句。

四、结合资料,深情感悟

师:诗人通过反问寄托身在洛阳的自己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思念。可是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的美景吗?

1.请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诗人写作背景资料。

【百度搜索】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在那里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三年任满,公元824年,他要离开杭州了。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了什么呢?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200首诗。他又从杭州带走了什么呢?“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区区小石片,却着实地叫他安不下心了呢。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他的好朋友刘禹锡曾在诗中描述苏州人们为白居易送别的场面:“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又担任过苏州刺史等职,晚年居于洛阳。公元838年,大诗人已经67岁了。他几次动念去杭州,但都因路途遥远,身体虚弱,难以成行。他只能把一腔思念,托付于一组《忆江南》。诗人死于8年后的公元846年,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3.师:读了这几段文字,你对这首词有了哪些新的理解?(板书:情)

4.教师引读:是啊—— 江南好,那是一幅幅令人难忘的江南美景图!因此,江南好,那是一道芳堤,六井清泉。 5.小结升华:是啊,这红胜火的江花上,这绿如蓝的江水中,藏着诗人白居易深深的情啊!这真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诗人忆的就是这份“好”啊!(完善板书:将“好、景、忆、情”四字用线连成一个大圈。)

五、拓展赏词,浓情延续

1.师:诗人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却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便又写下了另外两首。

2.课件出示: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百度搜索】

3.指名读

4.说说从这两首词中,你又读到了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5.再次感情朗读这三首词。

6.师:“古人唱歌兼唱情!”老师带来了《忆江南》的歌曲,同学们请用心来听。(播放《江南曲》听吟唱)

【百度mp3】

师:你从这声韵悠扬的歌曲中听出了什么?

7.融入你们的这些感受,请大家再次朗读这三首词。(配上悠扬的音乐)

【百度搜索】

8.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画面,值得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来,请大家将这组千古绝唱《忆江南》背诵下来吧。附: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忆江南

好 忆

词学习方法

初读词——了解词人——理解词意——体会词情——熟读成诵

六、 教学反思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的朗读要求语速要慢,而且语调要有高低的变化,课堂上我注重朗读指导,加强示范,并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带上动作读、配乐读,让学生读出诗中的情,读出诗中的美,读出感情了,对诗意的感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以想象为突破口

诗人之所以能写出优美的诗句,是因为他曾经身处在那样的意境之中,只有为学生创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诗意。所以在教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不但能说出诗中所写景物,而且有的孩子能说出仿佛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足以见得学生真的去想了,真的走进了诗的意境。

三、以多媒体资源辅助课堂

我在网上查到了江南景色的视频,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的朗读,读出了意境品出了美。 当然不足之处有很多,我觉得在板书部分处理得不够巧妙,我在画简笔画时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如果我画时同时也让学生在本上画,比比看谁画得好,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学生对诗词的朗读技巧掌握还不够好,今后应加强指导。

希望自己能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深厚自己的文化功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出好的课!

本节课时利用了“百度搜索”在互联网上搜集了很多资料,使得本课的教学如虎添翼,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较好!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