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感伤,诗_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9    阅读:

感伤,诗篇一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 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诗作颇多,其中以其二百多首感伤诗最为出色。感伤诗的分类尚存争议,但就其感伤诗而言,其实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事物牵于外”和“情理动于内”两类,作为“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的感伤诗,白居易的真实感触和心态多是通过这类诗歌来展现给读者的。其主题有的写仕宦生涯的拘束和失落感,有的写人生经历的孤独和无常感,有的写孤苦多病的深刻体会,有的则写对自然人事规律的清醒认识和矛盾心态,体现出以儒、释、道三者一体著称的白居易真实的心路历程。 作为白居易诗歌中较有诗味诗意的感伤诗,其艺术特色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流露上,都切近他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白居易的感伤诗中始终贯注着他的真情实感,所以大多是“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不是理智、客观、冷静的俯视自己,而是感性的、情绪化的融入了自己的身心。正因为此,他的诗歌才具有一种感染人的力量。

[关键词] 白居易;感伤诗; 明白晓畅; 情景交融; 淡雅清婉

On BAI Ju-yi's sentimental Poems

(College of Literatur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wu,730070)

[Abstract] a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poems by Bai Ju-yi quite a lot, which with its more than 200 sentimental poem best, sentimental poetry classification is controversial, but the sentimental poetry, in fact, can be summed up as " things hold outside" and " reason to " two categories, as " of encounter in shape with chants of " sentimental poems, Bai Ju-yi's true feelings and the attitude of many by this kind of poetry to show readers. The theme of writing and some offici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sense of loss, some write life experience of loneliness and sense of impermanence, some write alone sickly profound experience, some writing on natural personnel law awareness and contradictory mentality, reflect th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three one is Bai Ju-yi true journey. As in Bai Ju-yi's poems are more poetic flavor poetic sentimental poetry,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 content selection, language expression, emotions, are close to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inner world. The Bai Ju-yi's theory of poetry in his sentimental poetry always give his one's real feelings, so most is " I view things " "me state ", is not rational, objective, calm

down myself, but perceptual, emotional into my body and mind. Because of this, his poetry has an infection of human strength.

[Key words]:Bai Ju-yi;sentimental poetry;lucid elegant;scenes

对于白居易的感伤诗,前代学者的研究总括起来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让其置身于源远流长的感伤文学的长河中去考察,自宋玉的《九辩》到潘岳、江淹、庾信再到白居易、李商隐最后到纳兰性德、黄仲则等都纳入了“感伤—言情”这一传统,是人们一贯的探讨方向;另一种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传统分类于现在的西方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分类存在争议。但就白居易感伤诗独立出来而与其他诗人或其他诗类比较研究的相对较少,其实白居易的感伤诗除此之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与他的讽谕诗的“意在言外”的特点有着明显区别,其感伤诗已经摆脱了自初唐以来功利化的倾向,开始转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身世的感叹和对短暂生命的无奈,表现领域开始转向人的内心情感世界的抒发。这些诗或格调凄迷,或思绪辗转反侧,诗句质朴通俗,简易精致,有些长诗凄美的风格更是无往不收,呈现出了阴柔清婉、落寞感伤的诗调。白居易的感伤诗无论从字到句,从用韵到章法的巧妙运用都相当娴熟,为当时及后来诗歌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贡献毋庸置疑的。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分类及主题

(一)感伤诗的分类

白居易感伤诗的命名来源于他的《与元九书》“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由此可将其感伤诗题材分为“牵于外”的感伤诗和“动于内”的感伤诗两类,前者意在感物道情,又可分为“牵于事”和“牵于物”两类,后者旨在人生感慨,又分为“动于情”和“动于理”两类。在白居易所创作的二百零一首感伤诗中,数量最多的是“动于情”的题材,这也正说明了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的诗人气质,同时也说明感伤诗是偏重抒发内心感情的诗。这种感伤情绪始终充溢

于白居易诗歌创作的生涯当中,几乎覆盖了其诗作大半。其它如讽谕诗、闲适诗及杂律诗虽是白居易的重要诗作,但还不能说是其代表作品。在当时及后世,使他享受盛名的流行作品是以《长恨歌》、《琵琶行》等为代表的感伤诗。

(二)感伤诗的主题

1、拘束和失落——抒写宦海沉浮

白居易的仕宦生涯中的拘束和失落感,即“承家”与“事国”的理想在现实面前都是不能如愿的,这使白居易充满了失落和无奈。最典型的如《五古·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写出了他在宦海变幻无常的命运下抱负难以实现,失落的情绪和无奈选择“中隐”的生活方式的被动状态。再如“身为三品官,年已五十八。”“早晚重来游,心期罢官后。”“不知明日休官后,逐我东山去是谁?”等诗句,都流露出了宦海沉浮下的失落感。还有许多诗篇如《杂曲歌辞悲哉行》、《自问》、《食饱》等诗中显现出的往往是追求自由、向往退隐,在现实中处处感到受压抑、受拘束的心情。

2、孤独与无常——抒发人生苦短

白居易自幼孤苦多病,使得他对人生苦短有着深刻体会,感伤诗中有一大部分写自己的孤苦人生,如“病知心力减,老觉光阴速”,“头痛牙疼三日卧,妻看煎药婢来扶”,“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肘痹宜生柳,头旋剧转蓬。恬然不动处,虚白在胸中。”“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等诗句看见白居易体弱多病,再加远离家园亲人的贬地岁月,失亲离友更促成了他感伤诗中孤独和无常感。比如《五律·唤笙歌》:“露坠委花槿,风吹败叶荷。老心欢乐少,秋眼感伤多。芳岁今如此,衰翁可奈何。犹应不如醉,试遣唤笙歌。”诗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用“老心”、“秋眼”和“衰翁”三个词对衰老的无奈和感伤,种种景象都散发出孤凄的氛围,透露出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受。

3、清醒与矛盾——抒发天命难违

白居易诗中处处流露出哲理的思考,然而与此同时,他又为之忧伤、感慨,这样两种看似矛盾的心态一直伴随着他。比如《寄黔州马常侍》“闲看双节信为贵,乐饮一杯谁与同。可惜风情与心力,五年抛掷在黔中。”再如“吾无奈尔何,尔非久得志。”“皆怀王佐道,不践陪臣秩。自古无奈何,命为时所屈。”“坐愁今夜醒,其奈秋怀何。”等诗句中的“无奈”、“醒”、“屈”、“可惜”和“志”的字词,最能看出作者清醒后的理性思考,但是自己清醒的认识面对眼前的一切都只能无能为力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天命难违的哲理思考。

二、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色

(一)情景交融,含蓄蕴藉

《唐宋诗醇》评:“香山居士,古体多以铺叙畅达见长,短篇间以含蓄蕴藉生姿。”。白居易的感伤诗有的是长篇歌行,有的是短篇。部分短篇通过有限的语言营造意境,以简约的笔墨勾勒景物并熔铸主观的意绪,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效果。“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真景物,即目之所触、心之所及的景象,要求绘景逼肖自然,真感情,即对人生真切体验的情感。感伤诗的意境是通过秋天萧索之景与孤苦心境的遇合而产生的,将真切的人生体验圆融在眼前的兴象之中,创造出凄清空明的诗境。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四溟诗话》),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白居易对诗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物我同一,浑然融成一片,诗人巧妙的让世界万物具有了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例如《秋江送客》:

秋鸿次第过,哀猿朝夕闻。是日孤舟客,此地亦离群。

濛濛润衣雨,漠漠冒帆云。不醉浔阳酒,烟波愁杀人。

诗中通过秋鸿、哀猿、孤舟、蒙蒙细雨、漠漠浮云汇聚成一幅悲凉

的画面,令人愁绝,情调悲切。全诗皆为景语,情寓景中,无一字写愁情,然愁情尽露,才赡思新,得意处辄题,妙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明代江进之《雪涛小书》中说:“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扩多少。”白居易善于使用多种化境技巧,如拟人、用典、比喻、练句、白描等,开掘出更为新颖的诗境,写得含蓄蕴藉,韵味醇厚。如他的长篇七言歌行《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

感伤,诗篇二
《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

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

摘要

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白居易在有生之年, 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纵观白居易的诗作,最感人心扉,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当属其感伤诗。 感伤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故不少学者都对白居易感伤诗独特的时代意义及形象作了分析,从艺术成就的角度分析,感伤诗达到了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峰

关键词:白居易 感伤诗 艺术价值 情感价值 高峰

目 录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

(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

(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

二、白居易感伤诗的创作年代特征

(一)少年时代多感慨颠沛流离之作

(二入仕期间多哀伤宦海沉浮之作

(三)晚年时期多悲叹物是人非之作;

三、白居易感伤诗主要特色

(一)景物抒情

(二)现实主义

(三)平实语言

(四)超越抒情模式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又一位杰出诗人,他用毕生精力创作了3000多首诗歌,也是唐代诗人中诗歌创作最多的一位,虽然在他本人认为自己作品中价值最高最认可的是讽喻诗,但是后人在千年之后对他诗歌的评价中,感伤诗脱颖而出,这其中既有历史变迁的缘故,也有审美情趣变化因素,本文通过对白居易创作感伤诗的时代背景,年代特色以及人生轨迹,来探寻白居易这位大诗人在感伤诗这类诗歌中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

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感伤诗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要研究感伤诗就不得不从感伤诗的渊源说起,探寻诗人因何而感,因何而伤,只有了解了诗人创作感伤诗的一些时代和人文背景,才能更好的解读其感伤诗。

(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

感伤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情愫,也可以说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的标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弥漫着感伤的情绪,屈原的《离骚》,东汉的《古诗19首》,曹丕的《悼夭赋》都是感伤情怀宣泄的佳作。通过对当时人们普遍心理的细腻描写,,把人类内在的情感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白居易的感伤诗也恰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这种固有的感伤情调,所以说,白居易的感伤诗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感伤文风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也可以说是白居易把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感伤情怀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白居易出生于中唐大历年间,一个动荡不安,腐朽昏庸的时代,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中唐政权已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藩镇割据和藩镇叛乱此起彼伏,,朋党之间的明争暗斗,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形同虚设,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状况一蹶不振。(1)面对满目疮痍,风雨飘摇的景象,这一时期的文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出现了深刻的转变,他们一方面失去了原先那种浪漫,进取的激情,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感知,这时候的文人们清醒认识到这种江河日下的社会状态,纷纷把目光从建功立业,报效朝廷转向日常的心境情感和精神思绪,多情和感伤成了中唐文人的思想主流,而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压迫则加速了这种风气的滋长和蔓延,此时整个中唐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感伤和忧愁,生活于这个败落时代的白居易自然逃不过这种情愫,受当时腐朽社会状况的影响,和苦闷文风的熏陶,一种感时伤逝,悲天悯人的情感深深根植于白居易的心底,这也成为他日后大量进行感伤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白居易感伤诗的创作年代特征

据统计,白居易的感伤诗大概超过了200首,这些诗歌创作的时间跨度超过了30年,也就是说,白居易的感伤诗贯穿了白居易人生诗歌创作的各个年代,由此可见,白居易的感伤诗既有当时社会背景影响,也有自身文人感伤的情怀,历数白居易感伤诗作品,各个年龄时代的作品体现了诗人自身人生经历的影子,外在事物的牵绊,内在情感的触动,随着所遇所感都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个年代的作品又各有特色。

(一)少年时代感慨颠沛流离

白居易出生于安史之乱之后,正是动乱之年,在少年时代,由于北方战乱频繁,白居易不得不被送往南方避难,诗人十一岁就与家人分隔,背井离乡,四处漂流,接触了社会上各个方面,尝遍了世事之苦,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经历,让白居易在少年时代就显现了感时伤世的端倪,在这期间,白居易创作了《题赠定光上人》《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秋暮西归途中书情》等感伤诗

作。久历这样居无定所的日子,让年少的白居易比同龄人更多了几分感慨和凄楚。他在早年的诗作中,更多书写的是自己四处避乱,颠沛流离的苦楚。

(二)入仕期间哀伤宦海沉浮

白居易一生经历了9个皇帝的更迭和变迁,主要活动在贞元和元和年间,他的感伤诗的创作情况和仕途的起伏紧紧相连,贞元十六年,白居易进士及第,元和十年,白居易遭人陷害被贬江州,这是诗人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他人生中苦痛悲及的时刻,白居易许多的感伤诗就产生于这个时期,在贬为江州司马期间,“秋日正萧条,驱车出蓬荜,回望青门道,目极心郁郁”,“江人授衣晚 十月始闻贴 一夕高楼月 万里故园心”,诗人由入到出,由庙堂到乡野,宦海沉浮多变,这样一种地位的悬殊与落差,对他来说是一个无比沉重的打击,内心无比悲凉。由于心境的变化,诗人感伤诗的数量也陡然增多,有感而发《夜闻歌者》,《初入峡有感》《郡中》等感伤诗。应该说,仕途的不得志让白居易的感伤诗在这个时期有了更多的创作源泉。

(三)晚年时期悲叹物是人非

到了晚年的白居易,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无奈,这在他的诗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到了晚年,历经世间沧桑 宦海沉浮的诗人,已经失去了年少的轻狂和宏图远志,对于官场的尔虞我诈,仕途的荣辱兴衰,成败得失已经看得很清楚,也看得很淡了,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的在乎,其实这也是一种人到了晚年的常见现象,白居易再燃不能脱俗,只不过作为一个大诗人,他跟常人不同的是,他可以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种失落和无奈的情怀,白居易在晚年的作品中,也一改以往对仕途功名的幽怨和失落,转向了对物是人非,生老病死的悲苦和叹息,其实,这也是诗人到了晚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无奈。

在晚年,白居易写了很多首诗来感叹自己的颓暮。《初见白发》《叹老三首》《渐老》等都是诗人当时心境的代表作。白居易在晚年对于叹老类的感伤诗数量之多超乎寻常,可见诗人对逝去年华的留恋和感伤,青丝变白发,苍老的白发映照的是白居易孤

感伤,诗篇三
《古代文学小论文(白居易感伤诗)》

论白居易感伤诗体现的精神内涵

摘要 与带有现实功利色彩的讽谕诗不同,感伤诗脱离了中唐功利化主流诗风,表现领域从外部现实转向内心情感世界的开掘,反映了白居易的真正人生体验。感伤诗呈现阴柔清婉、落寞感伤的凄美风格,流露了白居易的恻隐之心、慈爱之怀、友义之情、故园之思。从总体上评价,其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 感伤诗 精神内涵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因此,感伤诗是感物道情的诗作,如:由眼前境遇引发的伤春、对故乡的思念、对亲友的追忆惦念,由身世凄凉的歌女与自己遭遇相似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等等。与反映现实、带有功利性的讽谕诗不同,感伤诗是表现人生境况、生命体验的诗,诗歌表现领域由现实世界转向内心情感世界,脱离了中唐尚俗务尽的功利化主流诗风。多样化的主题使感伤诗成为人生体验的史诗,嗟老忧生、离愁别恨、悼亡之悲、羁旅之苦、仕途坎坷、故园之思等种种人生遭遇和感受都在诗中有所反映。白居易笔下的审美客体往往是秋天萧瑟的景象,审美主体是孤独愁苦的自我,主客体交融使感伤诗呈现阴柔清婉、落寞感伤的凄美风格,与偏于表现主观感受的中唐大历诗歌和充满嘘唏之叹、酸楚之味的晚唐诗歌风格相近。

精神内涵

感伤诗的产生受到由白居易的世界观、人生道路、中唐社会特点、文人传统所影响。封建时代正直的下层知识分子虽然有爱国、爱民的

情怀,但难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们在人生前期以积极的进取心介入社会,可是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容易遭受排斥和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们以清醒的头脑反思现实社会。一些文人在对理想失望后,希望通过钻心佛道两家义理寻求精神寄托,把文学表现领域转向对人生悲怨的抒写、对命运的观照上。感伤诗流露出诗人对生死、衰老、贫困的烦忧,因仕任远方有家难归的苦愁,对命途蹭蹬的喟叹,白居易力图从佛教义理中寻求解脱,但无法完全以旷达的胸怀对待人生,感伤诗体现了中唐社会衰落时期穷愁落寞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感悟,是封建时代文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1)表现人生愁苦的诗篇流露对未老先衰、人生迟暮的忧患意识。在《因沐感发寄郎上人二首》中, 诗人体会到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 强年过犹近,衰相来何速。应是烦恼多, 心焦血不足。”忧郁、焦虑加速生命衰竭, 诗人刚过强年,应是健硕之人,可惜已是头颅半秃的衰老之相了,心情抑郁、血气不足违背人的自然生长规律, 使人形神消痩,寿命缩短。

(2)伤春主题的诗作中,将自然的无限与人生的有限对照,反衬生命的短暂,发出对青春易逝、人生易老的叹惜,如“: 朱颜销不歇,白发生无数。唯有山门外,三峰色如故。”(《重到渭上旧居》)在自然界周而复始的循环中,万古常新,春色年年依旧,自然生命永恒,而人的容颜易变、年华易逝,春去秋来,人生岁岁不如前,人是无法和自然相比的。

(3)一些诗篇流露出淡泊之志,体现清高正直的人格,反映诗人豁达

的人生态度,如:“胡为恋朝市,不去归烟萝?”(《青龙寺早夏》)意指厌倦名利场,向往乡间生活;在《寄王质夫》中表白“我初王利畿,不为名利著。”人生的波折使他认识到富贵难达、天命常悖,功名富贵不可强求,只好安贫乐道。如:在《我身》中叹息“赋命有厚薄,委身任穷通。”

(4)为官与归隐、仕宦他方与思念故园之间的矛盾。故乡曾经是人的生命安顿和精神寄托的地方, 家乡情是人类的共通情感。以思乡为题材的诗篇,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殷切思念,同时也流露出精神困惑,映照离乡仕宦与返归乡土、追求理想与留恋家园的两难抉择。在《寄题盩厔厅前双松》中写自己脱离令人折腰的吏事而归家, 可是感到“归家不自适”。接到被朝庭征为“文苑臣”诏书,发出“长似别交亲”的惆怅“, 悔从白云里,移尔落尘埃。”两句,借双松言自己,忏悔本人落入尘网,为俸禄离乡背井。诗人在多篇诗中表达自己的故园之心,如“: 归雁拂乡心,平湖断人目。”(《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然而,诗人陷入归家不愿、仕宦不适的苦恼中,在《委顺》中称“: 尚欲忘家乡,谁能算官职?”但又说“归去诚可怜,天涯住亦得。”不忘家乡,却不愿脱离俸禄,处于向往乡土与安身吏职的矛盾处境中。在《岁晚》责问自己“: 何此有迁客,五年犹未还。”又说“: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离乡赴任远方寻不到乐土,归家也不能取得欢娱。

参考文献:

[1]孙学堂.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2]陈友琴.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中华书局,1962.

[3]沈松勤,胡可先,陶然.唐诗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感伤,诗篇四
《浅谈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感伤,诗篇五
《浅谈席勒_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_》

浅谈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文史纵横

浅谈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黄金英

(韶关学院外语学院 广东韶关 512005)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德国哲学家、诗人、美学家席勒最重要的美学论文《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首先考察了这篇论文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原因,然后依次简要阐述了席勒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见解,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区别与联系及其主要分类,阅读效果,最后分析了它们彼此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得出理想的诗的类型。

【关键词】 诗;朴素;感伤;自然;人性  一、写作目的和时代背景席勒的这篇论文《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写于1795年。当时在欧洲,反动浪漫主义盛行,引起资产阶级先进分子不满。此时席勒与歌德已开始交往,他们热切探讨文艺创作问题,都是通过把古代的艺术拿来和近代的相互对比。歌德对比古典和浪漫的诗,席勒对比素朴和感

[1]

伤的诗,他们在创作方法上观点有了分歧。有歌德的话为证:

“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现已传遍全世界,这个概念起源于席勒和我两人。则,写作,辩护,席勒写了一篇论文,》。他想向我证明:我违反了自己的意志,,《伊菲姬尼亚》由于情感占优势,,如某些人所相信的那样。史雷格尔弟兄抓住这个看法把它加以发挥,因此它就在世界传遍了,目前人人都在谈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虽然歌德是侧重客观,席勒侧重主观,这篇论文是席勒为了说服歌德和为自己辩护的。但席勒的最终目的是要反对消极反动的浪漫主义,以及庸俗,平板的自然主义;另一方面就是提倡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创作方法。

二、关于自然和人性

在西方很多语言中,包括德语,自然(nature)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除人以外的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二是人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以当席勒提及自然时,他便同时考虑到了这两方面。要讨论自然,实际上也就是要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关于这种关系,席勒的经典阐述是:“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追寻自然,二者必居其一。前

[2]

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具体来说,自然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自然界,包括无机界和有机界;从狭义上讲是指包

[3]

括人本身在内的或人知觉所感受到的东西。在古代,即古希腊罗马时代,自然与人之间是和谐的统一整体,人性还没有遭到分裂,他与自然的关系是原始一致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也还不存在矛盾。诗人用不着

[4](P194)

到外面去寻找自然,他周围到处都是自然,他本身也是自然。可是到了近代,人性经历了感性和理性分裂的异化过程,作为社会性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越来越明显,终使人不再内在于自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逐渐外在于自然(脱离自然而存在)。自然即现实成了人类向往的理想。正是如此,造就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存在。

三、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其实席勒的诗的概念可以拓宽到文学。席勒在他的论文中会经常轮流使用以下几对不同但意义上却相对应的词: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古代的诗和近代的诗,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席勒认为,所谓素朴,也即是指纯朴的自然状态,是人与自然作为统一整体的状态。这种状态只有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才有可能。素朴的诗只要摹仿现实,而且这个现实是真实存在的,是自然的,感性的,活生生的,而到近代,自然成了不可实现的失去的理想,因此出现了感伤的诗用理性的观念来表现理想,这个理想要不就是已经失去了的,要不就是遥不

[5]

可及的。因此席勒说:“古人自然地感受,而我们感受自然。”说的也即素朴关系和感伤关系。素朴关系是说诗人本身是自然,它与自然和

谐统一。感伤关系是指诗人失去了自然,他正寻求自然。

席勒说,“,但素朴的诗人满足于素朴的自然和感觉,所以就他的主题而论,,他没有选择,……全部差别也只在程度方,正在于它的起源和效果都具有严格

[7(-)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素朴诗人的描述是客观现,甚至于被动的,容易流于庸俗,乏味,其创作题材和方法乃至所能达到的效果都是单一的。而“感伤诗人经常都要关心两种相反的力量,有表现客观事物和感受它们的两种方式;也就是,现实的或有限的,以及理想的或无限的,他所唤起的混杂感情,将经常证明这一

[7](P491)

来源的二重性。”而这里,感伤诗人是被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对立支配着,他必须选择的是,是以现实还是理想作为依附,是以讽刺的态度还是感伤的态度来处理题材。因此,他的描述是主观的,热切的,而且是主动的,不过也容易变成夸张和空想,供他选择的题材和方法则是多样的,能达到的效果也是多样的。就从效果而言,素朴的诗由于只是摹仿单一的纯朴的自然,给人是平静的愉快,它常常会使我们心灵平静,引起松弛和宁静的感觉,引起情感的一致和满足。素朴的诗的典型象征是造型艺术,因其能把它描写具体形象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而感伤的诗要求我们把想像力的表象和理性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有可能在我们心中产生跌宕起伏的复杂心情。它常常使我们内心充满活力,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引起情感的矛盾和摇摆。我们可以如此划分感伤诗类型:当感伤诗人把现实看作是令人厌恶的对象,他就是讽刺诗人。通过对题材处理态度的不同,讽刺诗又可以分为两类:当诗人以严肃而热情的态度处理时即成就了惩罚的讽刺诗;当他以轻松而玩笑的态度处理时则成就了嘲笑的讽刺诗。另一方面,当感伤诗人把现实看作是令人向往的理想时,他就是哀挽诗人了。哀挽诗也可以继续往下分:如果诗人描述的现实是失去的,他写的是狭义的哀挽诗;如果他描

[4](P197-198)

述的现实是不可企及的,则他写的是牧歌。席勒把牧歌看成感伤的诗的最高表现形式。

四、理想的文艺创作方法

前面也已部分提到,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不可克服的缺点。素朴诗以形式的单纯,以感觉描绘的具体形象占上风;感伤的诗以质料的事实,以无法具象和难以描绘的对象,以艺术作品的精神占上风。个性是前者的优点,理想性是后者的优点。换言之,在描写的具体上面,形式的素朴上面,素朴诗胜过感伤诗;但在表现的内容的丰富上,描写超出感性的无限上,感伤诗又超过素朴诗。那么,两者能否达到统一呢?席勒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还有一种更高的概念可以统摄这两种方式。如果说这个更高的概念与人道观念叠合为一,那是不足为奇的。”席勒这里的意思是有一种理想的诗,是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结合起来的。这种理想的诗,在席勒看来,应当是克服了它们各自的缺点,而又能将它们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的诗。既不脱离自然,而又不落于庸俗的实际自然;既能理想化,而又不落于空想。还有就是要和人道主义二合为一,充分表现人性。在此,席勒既反对了自然主义,又反对了消极的浪漫主义,为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下转第133页) 

[6]

论《傲慢与偏见》中男性的婚姻观

每个生活宽裕的牧师(像我本人),理当给教区在婚姻方面树立一个榜样;第二,我相信结婚会大大增进我的幸福;第三,这一点或许应该早一点提出来,我有幸奉为恩主的那位贵妇人特别劝嘱我要结婚。”

三、结语

总之,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五桩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反映了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女性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刻画了当时社会的婚恋世相,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她强调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即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先决条件,婚姻的产生又往往受人的性格、财产和门第等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此外,冥冥中还有一分天意的安排有情人终成眷属。因此可以说奥斯丁婚姻观的方方面面都在《傲慢与偏见》中得以全面印证。【参考文献】

[1] AustenJane.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1.

(上接第130页)

文史纵横

[2] 李桂梅.略论现代中西婚姻基础[J].伦理学研究,2006(8).[3] 李英波.透过〈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谈其婚姻观[J].林业科技情报,2006(13).

[4] 马金海.〈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剖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3).

[5] 邵红松.从〈傲慢与偏见〉看欧洲19世纪婚姻的物质性[J].台州学院学报,2006(4).

[6] 雷 兵.影片〈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分析研究[J].影视

评论.

[7] 王 雨.从〈傲慢与偏见〉谈简・奥斯丁的婚姻观[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4).

【作者简介】

何敏会(1980-)女,陕西西安人,,从事英语研究教学工作.

简单的,应该描述能够引起恐惧和怜悯情绪的事件,的特殊功能。”可见,《哈》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式,与中国其他大部分古典悲剧一样,《,“大团圆”的味道:,,,其所极“哀而不伤”的美学原则。因此,能,使悲剧感得以缓解。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复仇的故事同中有异。其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造成的,而且这些差异的产生也是必然的。作为世界史上比肩的两大悲剧,其中还有很多文化内涵不同的方面值得探索,本文只是一次小小的初步尝试。

].悲剧美学:历史考察与当代阐释[M].北京:社会科,2006.

[2] 纪君祥.赵氏孤儿[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3] 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4]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5] 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6] 张沛.哈姆雷特的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胡永娜,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上接第131页)

  【参考文献】

[1] 艾克曼.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20-221.[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451.[3] 张凌,张钟.十八、十九世纪德国美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19.

[4] 蒋孔阳.德国古典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94,

197-198.

[5] 曹俊峰,朱古元,张玉能.德国古典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上接第134页)

出版社,1999:451.

[6] 段建军.西方文论选读[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131.[7] 伍蠡甫等.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90-491.

【作者简介】

黄金英(1983-)女,广东乐昌人,韶关学院外语学院助教,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研究.

一情节充分表现了茜丽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也是在她裤业公司发展鼎盛的时刻,她发出了第一封署有自己姓名和地址的信,至此结束了她数十年缺失身份的历史,是她对自身的能力与价值的肯定,也是对自己的宗教观及文化的重构。这也表明了只有拥有经济上的独立,才有自己的身份,才有话语权。

艾丽斯・沃克在《紫色》中没有让她在成长的过程中任意张扬和放纵自己的个性,更没有把茜丽置入传统的黑人女性的模式,而是在美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内刻画了一个全新的黑人女性成长历程。《紫色》的创作为美国黑人妇女树立起值得借鉴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为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是美国女性成长小说成熟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Walker,Alice.TheColorPurple.NewYork:HarcourtBraceJo2

vanovich,1982.

[2] 艾丽丝・沃克.紫色[M].杨仁敬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

版社,1988.[3] 巴赫金.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M].巴赫金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 王成宇.〈紫色〉与艾丽丝・沃克的非洲中心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1(4).

[6]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常斐,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感伤,诗篇六
《论素朴的事和感伤的诗》

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席勒

诗的天才的两种表现方式模仿现实和表现理想

我已经说过,诗人或者是自然,或者寻求自然。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本文就来试行阐明这个原则。

诗的精神是不朽的,它决不会从人性中消失;它只能同人性本身一起消失,或者是同人的感受的能力一起消失。虽然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自由使人离开自然的素朴、真实和必然性,但是不仅那通达自然的道路永远向他敞开着,而且有一种不可摧毁的强大的冲动——道德的冲动——不断地促使他回到自然;诗的能力正是同这种冲动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此,当自然的素朴消失的时候,诗的能力并不会丧失,它只是在另一个方向下发生作用。

甚至现在,自然还是点燃和温暖诗的精神的唯—的火焰。诗的精神只是从自然才获得它的全部力量;在追求文明的人身上,它也只是对自然说话。表现诗的精神的活动的其他任何方式,都是和诗的精神格格不入的。因此.我们顺便可以说,把诗的名称应用到任何一部所谓机智的作品上面,是不正确的,虽然法国文学所享有的声誉使我们长时期来把它们列人这一类巾;我重况一遏,总至现在,在人类文明当前的情况下,能够强烈地激起诗的精神的仍然是自然,只是它同自然的关系跟以前不同而已。

只要人继续是纯粹的(当然不是粗糙的)自然,他就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感性的统一体、一个谐和的整体发生作用。感觉和理智,

接受的能力和主动的能力、在实现它们的功能上还没有互相分离,更是没有被此对抗:他的感觉不是偶然事件的没有定形的游戏,他的思想不是想象力的毫无意义的游戏。他的感觉是印象的必然的结果,他的思想是从事物的现实产生的。如果人踏上文明的道路,如果艺术开始陶冶他、他的感觉的谐和就消失不见了,他就只能力求达到道德的统一,并贝作为道德的统一来表现自己;他的感觉和思想的一致,以前在他的感性状态中是一个实际,现在只是作为一“个观念存在着;这种一致不冉存在于他的身亡,而是存在于他的身外v个是作为他的存在的 种实际而存在着,而是作为焙先必须加以实现的一个思想而存在着。诗的概念不过是意味着给予人性以最完满的表现而已。如果我们把待的概念应用到上述的两种状态上,我们就会发现:征自然的素朴状态小,出于人以自

己的一切能力作为—个和谐的统一体发生作用,他的全部天性因而表现在外在生活中,所以诗人的作用就必然是尽可能完美地模仿现实;在文明的状态中、由于人的天性的和谐活动仅仅是一个观念.所以诗人的作用就必然是把现实提高到理想,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表现或显示理想。事实上,这是诗的天才借以表现自己的仅有的两个可能的方式c它们显然是极不相向的,但是有一个把它们都包括了的更高的观念,而且毫不奇怪,这个观念是和人性的观念一致的。……在古代诗人那里,打动我们的是自然.是感性的真实,是活生生的现实;在近代诗人那里,打动我们的是观念。

文化人与自然人的对比

近代诗人所走的道路,就是人作为个人和集体都必须走的道路。自然使人成为整体,艺术则把人分而为二;理想又使人恢复到整体,但是,由于理想是人决不会达到的无限的东西,所以文化人决不会在自己的种类中变成完全的,至于自然人却可以在自已的种类中变成完全的。因此,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两类人对各自的种类所处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最大发展限度,那末前一类人就比后一类人更不完全得不知多少。相反地,如果我们比较的是这两个种类,那木我们就会发现人凭借自然去努力实现的理想的目标,是大大高于人实际上凭借文化去实现的日标。自然人是从绝对达到有限而获得他的价值,文化人是从不断接近无限的伟大而获得他的价值。由于只是后者才有等级,并且才有进步,所以遵循文化道路的人的相对价值是决不能确实地加以决定的;虽然从事于文化的人,如果单独来看,比起自然在其身上发生完美作用的那类人来,一定居于不利的地位。但是,人类的最终目标只有依靠进步才能够达到,而自然人除了走上文化的道路,是不能够取得进步的,所以只要考虑到最终目标,哪一方面占着优势,就十分明显了。

我们在这里关于两种人所讲的话,都可以同样地应用到相应的两类诗人身上。

古代诗人和近代诗人的素朴形式和感伤形式

因此,古代诗人和近代诗人——素朴的诗人和感伤的诗人——或者是简直不能加以比较,或者是只能在一个更高的普遍概念之下加以比较(实际上是有这样的概念的)。事实上,如果我们首先从古代诗人的作品中抽出一个片面的诗的定义,那未把他们同近代诗人比

较,并且贬抑后者.是最容易不过的了,也是最浅薄不过的了。如果我们仅仅把在单纯的自然人身上始终产生同样作用的东西叫作诗,那就必然不把这个名称给予我们近代诗人们的最崇高和最特殊的作品了。因为他们是特别向受艺术陶冶的文化人讲话,而对于单纯的自然人是没有什么可说的。“对于心灵没有准备从现实世界进到观念王国的人来说,最丰富的内容不过是空洞的外表,最高的诗的飞跃只是十足的夸张。没有一个有理性的人会想到把近代诗人拿来同荷马并列一起,摆在荷马成为真正伟大诗人的地方;像已曾尝试过的一样尊称密尔顿或克罗卜史托克是近代的荷马.这是十分滑稽的。另一方面,没有一个古代诗人,连荷马也包括在内,能够在近代诗人十分卓越的地方同他们较量一番。我要说,古代诗人的力量是建立在有限物的艺术上面,而近代诗人的力量则建立在无限物的艺术上面。

古代艺术家的力量(因为这里所讲的关于诗人的话,除了一些当然的保留条件之外,可以同样地应用到一般艺术家身上)是建立在有限上面。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古代造形艺术对于我们时代的造形艺术仍然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而近代诗歌和近代造形艺术对于古代这两种艺术则处于较低一等的关系。一个仅仅为了眼睛创造的作品,可以在有限中找到自己的完美;一个为了想象力创造的作品,可以通过无限获得自己的完美。在造形艺术中,近代艺术家的观念上的优越对于他没有多大帮助;他在这里不得不以精确测定的空间来限制他的想象力所产生的形象,并且在古代艺术家占有确实优势的领域中同他们比较力量。在诗的作品中情形就不同了。如果古代诗人以素朴的形式,以

从感觉上描绘的具体的对象占有上风,那末近代诗人则以丰富的内容,以超出造形艺术和感性表现的界限的对象,总之,以称为艺术作品的精神的东西胜过了古代诗人。

素朴诗人相同的感受方式和感伤诗人不同的感受方式

因为素朴的诗人除了素朴的自然和感觉以外,再没有其他的范本,只限于模仿现实,所以他对于自己的对象只能有单一的关系,因而在处理上是没有选择余地的。素朴的诗所给予我们的不同程度的印象(假定我们抛开一切在这里属于内容的东西,而只把印象当作诗的处理的纯粹成果)取决于同一性质的感觉的相异程度;甚至外在形式的差别也不能引起审美印象的性质的任何改变。形式可以是抒情的或史诗的,戏剧的或描述的,我们的感动可以强烈些或微弱些,但是(假定我们抛开题材不谈)这种感动在性质上是完全一样的。我们的感情是始终不变的,完全由一种要素所构成;所以我们在组织成分中看不出有什么差别。甚至语言的差异和时代的不同在这方面也没有任何影响,因为因果的这种绝对的统一是素朴的诗的特点。

关于感伤的诗人,情况就不同了o这种诗人沉思事物在他身上所产生的印象;他的心灵中所引起的和他在我们心灵中所引起的感情,都是以他的这种沉思为基础。对象是联系着观念而考察的,它的诗的印象就是以同观念的这种关系为基础。因此,感伤的诗人经常打交道的是两个互相冲突的感觉和印象,是当作有限看的现实,和当作无限看的他的观念。他所引起的混合感情总是证实这种源泉的双重性。既然这里包含着不止一个原则,所以问

感伤,诗篇七
《伤感诗词

1.《上方》 司空图

花落更同悲木落,莺声相续即蝉声。

荣枯了得无多事,只是闲人漫系情。

2.《燕京春暮寄山中人(二首)》 正念

鸟鸣不鸣山静,花落未落春迟。

美人如云天际,芍药空留一枝。

3.《座上赠卢判官》 白居易

把酒承花花落频,花香酒味相和春。

莫言不是江南会,虚白亭中旧主人。

4.《惜春》 杜牧

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

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

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

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

5.《惜春》 薛能

花开亦花落,时节暗中迁。无计延春日,可能留少年。

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

6.《梦断》 徐夤

梦断纱窗半夜雷,别君花落又花开。

渔阳路远书难寄,衡岳山高月不来。

玄燕有情穿绣户,灵龟无应祝金杯。

人生若得长相对,萤火生烟草化灰。

7.《十二月过尧民歌为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能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8.《赠别傅生》 齐景云

一呷春醪万里情,

断肠芳草断肠莺。

愿将双泪啼为雨,

明日留君不出城。

9.《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 杜牧

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

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

楚岸千万里,燕鸿三两行。

有家归不得,况举别君觞。

10.《西江月》 王之道

一霎轻云过雨,半篙新绿横舟。梅花池馆暗香浮。酒入朱唇红透。有恨尤怜别恨,多愁不惯春愁。舞馀何惜更迟留。肠断断肠更後。

1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2.《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3.《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14.《感讽五首 其五》 李贺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野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清漏。

下有张仲蔚,披书案将朽。

15.《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16.《镜换杯》 白居易

欲将珠匣青铜镜,换取金尊白玉卮。

镜里老来无避处,樽前愁至有消时。

茶能散闷为功浅,萱纵忘忧得力迟。

不似杜康神用速,十分一盏便开眉。

17.《酬梦得比萱草见赠》 白居易

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借问萱逢杜,何如白见刘。 老衰胜少夭,闲乐笑忙愁。试问同年内,何人得白头。

18.《长相思》 李煜

云一緺,玉一梭,

澹澹衫儿薄薄罗。

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

夜长人奈何?

19.《添字采桑子》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20.《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晶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21.《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是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22.《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3.秋夜寄外 刘若蕙

一片长安月,清光两地盈。 悬知千里客,不尽故乡情。 窗竹写秋影,村砧捣夜声。 空闺愁不寐,自语对灯檠。

感伤,诗篇八
《伤感诗句》

(1)三分化愁,七分相思

灯笼满天繁星,

枯草压地一夜听虫私鸣,

却是——

尽处残红碎。

风送落花,叶逐流水,

清波无心,撵心东去。

一颦轻笑,千般娇媚。

昨是今非,

此夜难寐。

邀月共一醉,

三分化愁,七分相思泪。

(2)红枫,我沉默了!(原创)

一阵清凉的雨,

灌醉了羞涩的枫林,

飘飘落落,凄凄楚楚!

一片醉透的叶,

让我打开紧闭的心锁!

往事,

仿佛都复制在这片滴雨如血的伤心里!

是谁?

吐气如兰,穿越了江南塞北的烟雨婆娑;

又是谁?

一曲林中箫音,

把我送回到那年的伤秋?

红枫,

我沉默了,

往事一闪而过。

作者:白仕云,更多精彩在

感伤,诗篇九
《感伤诗句》

提问者采纳

2009-11-30 18:12

六年的时间,既不多,也不少。同学们都彼此希望时间能够停止,不再向前流动。然而时间依旧那么不紧不慢的再走,竟如流水一般地从我们指缝间流去,“滴答滴答”声中流去。当我们发觉想要去抓住它时,它已经消隐无踪。

“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我们即将迎来生命中第一个“离”。心中有太多太多的不舍,太多太多的惜别。我们每天上学,每个人依然笑得那么灿烂,仿拂有千万朵鲜花同时绽放。但我们心中清楚,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有一种淡淡的惆怅。

命运让我们走到同一天空下,一起追逐,一起成长,一起欢笑……无数个纵情欢乐的白天,无数个推心置腹的夜晚,无数个绚烂而单纯的时刻……我们一起创造,一起经历,一起看着我们走过的一切……在熟悉的校园里,慢慢变成永远的回忆。

毕业了,送你一个粽子: 配料:友谊.帮助.开心. 储藏:放置在你心中最暖的地方生产日期:从我俩认识开始保制期:永远岁月带得走时间却带不走我对你的思念毕业带得走思念却带不走你我同窗的情谊时间飞的越远思念就越深思念越深情谊就越浓喝一盏茶饮一杯酒轻轻的道一声:朋友珍重!今天的欢声笑语,今夜的清风明月,美好却并非永恒,还没来得及分享最后一杯酒,却要各奔东西,珍重,朋友

校园内每一条路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校园内每一朵花都变成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那一天我们毕业了象风中的蒲公英奔向各自的前程 离别的那一刻我默默地祝愿 愿你的梦想早日实现 原我们能相逢在不久后的某一天 毕业了我们即将各奔东西 在这所校园里给我留下了温暖的回忆 不知何时还会再相见 何时才能再度返回这可爱的校园 忘不了以前共同欢乐的日子 也许今生我们不会再见

在各自奔向未来的时候

我祝福你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这就走了 从此天各一方 会怀念吗 即便天色将晚 凤凰花开 心头总会有些感怀 离歌声声 梦里依然轻轻吟唱 就要吃最后一顿饭了 再举杯不知是来世还是今生 就要在站台上挥泪洒别了 也许命运将把这次再见变成永远不能再见 留些记忆吧,在脑海里 说些话语吧,在内心底 唱首老歌吧,在空气中 写些文字吧,在岁月里 …… 走吧别回头 收起你的感伤 露出你的笑容 是的 我知道你有太多不舍 而我又何尝不是呢 快乐痛苦幸福悲伤 你能忘掉哪一样? 是的不能忘我不会你也不会 所以我亲爱的同学老师 我们都背过身去 勇敢的往前走 我们都承载了彼此的期望 我们都在彼此的内心种下了祝福 请坚信 总有一天 我们还会笑着相逢

默默的分手,正如当初默默地相遇。愿这温馨的微风,给你捎去我深情的祝福和祈祷。

短暂的别离,是为了永久的相聚,让我们期盼,那份永恒的喜悦。

风吹走了祝福的心絮,雨模糊了期盼的视线,我扎紧了思念的情结,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再度重逢!

相知是天意,相识是人意,相加便是友谊,有情便有意,我们能聚在一起,因为心有灵犀。

岁月的流逝,证明着我们在一天天的长大。在成长中,我们成为了好朋友。当世界在变,唯有不变换时,我相信,我们还会回到相遇的起点。一朵花中有一个世界,当片片花絮织成了深厚的友谊时,谱下年少时的诗意篇篇。

在以后的日子里,愿你在未来的天空中自由的翱翔,攀登知识的最高峰。 不管未来有多遥远,成长的路上有你有我;不管相逢在什么时候,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不管未来有多长久,请珍惜相聚的每一刻;不管多少个春夏秋冬,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与你同行,回想起我们曾拥有过的共同理想;与你分手,憧憬着我们重逢时的狂欢。

即将离开我的母校,我十分的舍不得与母校说:“再见”,也舍不得和老师说:“再见”,更舍不得是我和我们班69位同学分开。

曾经,一起我们哭过一起笑过。和经常斗嘴吵架,可是这些毕竟也是过去了。6年了,我和全班同学都有不可磨灭的记忆。一切一切,谁会忘记?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深深映入脑海里,隐藏在记忆里。也许,我们离开母校和大家分开时都会哭,可是天下哪有不散的酒席?到最后总会分开。但是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经过这些风风雨雨,就会成长。虽然结束了这一段,但是还会有新的开始。你说难道不是吗?想流泪的流的痛快,毕竟泪水冲刷不了我们的记忆,对把?我们要坚强,不要难过,因为上帝把你的门关掉了,可他还会替你打开一扇窗。因为,明天也是一个开始``````

一年又一年,风风雨雨;一日又一日,日起日落,母校的厚爱渗入我的心底。昨日,我在这儿认字写作;今日,我在这儿茁壮成长;明日,我将从这儿起飞,塑造光辉亮丽的未来。青春的脚印留在校园的小路上,笑语欢歌,留在花坛的馨香中……母校的每一个角落,都珍藏着我们的身影,弥漫着我们的幻想,让我们永不忘记。春雨绵绵,点点滴滴,激起思念的涟漪;绵绵春雨,丝丝缕缕,牵着我们永远的母校....

小学毕业~ 带着我的梦~ 带着朋友的祝福~ 带着对学校的留恋~ 抛开过往的一切~ 充满自信的~ 走向新的征程~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