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表达生气的诗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0    阅读:

表达生气的诗篇一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生气的诗篇二
《诗歌鉴赏阅读专题》

表达生气的诗篇三
《古诗赏析答案修订版》

古诗赏析答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训练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 唐 代长于 山水田园 题材的诗人 孟浩然 。他与王维齐名。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语:⑴欲济无舟楫(船桨) ⑵徒有羡鱼情(白白地) 3,下列各项中,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思想感情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表现了诗人内心还潜藏着强烈的入世愿望,希望在政治上得到别人携领的心情。 B.本诗表露作者积极出世的愿望和希冀在仕途上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 C.作者的人生态度有积极进取的一面,有对于功名事业的向往和期待。 D.孟浩然决心隐居,回避丑恶的现实和残酷的政治,明哲保身。

4,下列各项中,对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八月湖水平”,“平”字写出八月秋水大涨,水天相连的景象。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是咏洞庭的仅存的名句。(不是“仅存”的) C.“欲济无舟楫”用比喻,表面是想渡洞庭湖而没舟楫,实则希望出仕却无人援引。 D.“坐观垂钓者”,垂钓者指执政者如能礼贤下士,贤者自当为朝廷效力。 5,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律诗)

B.第一层(前四句),写洞庭湖波涛浩淼、气势蒸腾的景象。

C.第二层(后四句),由眼前景象抒发情怀,设喻表达心曲。

D.这是一篇有求于人却又含蓄委婉,不卑不亢,不落俗套的干谒之作。

6,“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两句,写洞庭湖氤氲的水气,笼罩整个云梦泽,湖水汹涌震撼岳阳城。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训练题】

1,这首诗歌的作者是 唐 代伟大的 现实 主义诗人 杜甫 。他的诗歌有“ 诗史 ”之称,他被后人尊为“ 诗圣 ”,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2,杜甫的这首诗是写东岳 泰 山的。

3,这首诗的题目叫“望岳”,“ 望 ” 成为贯穿全诗的线索。

4,解释诗句中的划线词语: 一览众山小 ( 把……看得小 )

5,下列各项中,对《望岳》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描写了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

B.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C.洋溢着诗人蓬勃的生气。

D.写出诗人登上东岳,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思想感情。

6,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诗以问起句,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仰慕和惊叹之情。 B.“齐鲁青未了”,写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绵延阔大。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远望泰山那种神奇秀丽和巍然耸立的形象。(近)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7,“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强烈愿望,表达了诗人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的雄心,显示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训练题】

1,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 北宋 时期著名文学家 苏轼 。他字子瞻,号 东坡 居士,与父 苏洵 、弟 苏辙 ,合称“三苏”。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词,开 豪放 派先河,与 辛弃疾 并称“苏辛”。

2,这首诗歌是吟咏 西湖 的诗歌。

3,《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婀娜风姿,表现了对西湖的 热爱 之情。

4,“ 水光潋滟 ”、“ 山色空蒙 ”贴切地写出西湖不论晴、雨,都是那么美妙绝伦。在沉醉西湖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实在是“ 晴方好 ”、“ 雨亦奇 ”。

5,“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里作者运用 比喻 的修辞手法。因此西湖又称作“ 西子湖 ”。

6,“欲把西湖比西子”中的“西子”是指 A 。

A.西施。 B.西门庆。 C.西门豹。 D.西楚霸王。

7,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一句,描写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温润秀美的西湖,湖面波光粼粼,十分动人。

B.第二句,描写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烟雨迷蒙,若隐若现,非常曼妙。 C.第三句,诗人用奇妙新颖而贴切的比拟,把西湖之美比作古代美女西子。(比喻) D.第四句,写西湖不管晴姿潋滟还是雨态空蒙,总像西子一样颇有风神韵味。 8,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抓住夏季 时晴时雨 的特征,正面勾勒西湖的 山光水色 ,刻画西湖的风采神韵的诗句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训练题】

1,《黄鹤楼》的作者是 唐 朝的 崔颢 。

2,“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一联是写作者登上黄鹤楼看到的景致。这一景致,触发了他的 思乡 之情。

3,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4,诗中表现了思乡之情的词语有“ 日暮乡关 ”、“ 烟波江上 ”等。

5,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作用是: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6,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黄鹤楼》是登高远望之作,描绘了忘我超脱的空游画面。

B.《黄鹤楼》是言外传情,抒发此时此地的情感,表达了伤感、孤独的感情。 C.《黄鹤楼》因传达出诗人独特的人生感受而具有非凡的艺术力量。

D.《黄鹤楼》是杂言古诗,格律严谨,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借景述怀。(七言律诗) 7,下列各项中,对“芳草”的意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幸福。“芳草萋萋”,则形容非常幸福。

B.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愁思。“芳草萋萋”,则形容愁思浓郁。

C.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花卉。“芳草萋萋”,则形容花卉茂盛。

D.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痛苦。“芳草萋萋”,则形容痛苦浓郁。

8,“江南三大名楼”指下列的是 ABD 三座古楼。

A.《黄鹤楼》 B.《岳阳楼》

C.《醉翁亭》 D.《滕王阁》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训练题】

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 唐 朝 山水田园 诗派的代表、著名画家 王维 。他颇有盛名,有“天下文宗”和“ 诗佛 ”的美称。

2,对“空山新雨后”的“空”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空”只是一个空间概念。

B.“空”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

C.“空”它展现了一幅静谧、空灵的山间图景。

D.“空”与作者希望远离尘嚣、俗世的空寂愿望吻合。

3,对“空山新雨后”的“新”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新”突出秋雨之后山野的明丽与清新。

B.“新”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

C.“新”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D.“新”表现了作者对“莲动下渔舟”的喜欢。( “山居秋暝” )

4,诗中,表现欢快的生活场景的句子是“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5,诗中,“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两句照应题目“秋暝”。

6,诗中哪些句子描绘静景,哪些句子描绘动景?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静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动景。 )

7,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8,“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想要回归 纯朴田园 生活的愿望。特别是“王孙自可留”一句,表达了诗人寄情于 山水 的理想。

9,《山居秋暝》中作者表达了对尘嚣俗世的 厌恶 思想,对宁静、恬淡、清新的田园生活的 热爱 和 留恋 的感情。

10,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两句是写人。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群自在的女子打破了山谷的寂静。 B.这两句似乎是写“竹喧”与“莲动”,实际上是以“喧”和“动”衬托“静”。 C.偶尔的喧闹和动静都能表现出来,更能显示出山林的幽静。

D.这是以静写声,以静写动。( 以声写静,以动写静 )

11,下列各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前四句,写空寂的山,初霁的雨,略寒的风,皎洁的月光在松林之间闪闪晃动,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淙淙流淌。

B.五六句,是写竹、莲等植物。(写人)

C.七八句,是诗人表达心志的诗句。

D.前两联,为我们勾画出一幅清新、静谧、空灵而生机盎然的山间图景,有声有色,错落有致,叫人向往和陶醉。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训练题】

1,这首《送友人》的作者是 李白 ,字 太白 ,素有“ 诗仙 ”之美誉。他是唐代最伟大的 浪漫主义 诗人,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 合称“李杜”。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他的诗歌 《月下独酌》、《行路难》 等。

2,《送友人》中,离别之情寄托在 “孤蓬”“浮云”“落日”“班马” 景物中。 3,“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不但对偶工整,而且色彩明丽,组成一幅有声有色、

有情有意的郭外送别图。

4,孤蓬是借喻远行的朋友将要像蓬草那样 随风飞逝,踪迹难寻 。

5,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一二句,写明送别之地。 B.三四句,点明题目。

C.五六句,表达喜爱“浮云”“ 落日”的情意。 D.七八句,友人挥手告别。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训练题】

1,这首《登高》诗的体裁是 七律 ,作者是 唐 朝的 杜甫 。

2,诗中“无边”、“不尽”传达了诗人 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的感慨和 悲怆 情绪。 3,秋天本身并无悲喜之分。杜甫的《登高》为什么用“悲”字写秋?

( 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触景生情,联想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所以生发无限悲愁的情绪。 )

4,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四句,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

B.通过与悲情相一致的悲景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

C.抒发积郁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D.充满社会衰落的哀叹、个人际遇的感伤、时光流逝的无奈。( 时光流逝的感慨 ) 5,下列各项中,对《登高》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登高》通过与悲情相一致的悲景,抒发了积郁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B.前四句以写景为主,以不凡的气势将秋天特有的寥廓与肃杀展示出来。

C.后四句写出杜甫因为生活窘迫、四处漂泊而潦倒颓唐。

D.《登高》充满了社会衰落的哀叹、个人际遇的感伤、时光流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壮,尤其是渗透行间的“悲”字,渗人肌骨,动人心魄。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训练题】

1,《卖炭翁》的作者 白居易 ,字 乐天 ,号 香山 居士,是 唐 朝三大著名诗人之一,是 中唐 时期影响最大的诗人。

2,为下列各字注音:辗(zhǎn) 辙(zhé) 敕(chì) 叱(chì) 直(zhí)。 3,“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句为后面 宫使掠夺木炭 的罪行作有力的铺垫。

4,《卖炭翁》许多语句具有对照意义。对此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表明老人度日艰难,病入膏肓,神志不清了。( 表明老人度日艰难,而这车炭对他的生活有极大的关系 )

B.“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与“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对比,揭示宫使骄横霸道的样子,暴露宫市制度的不合理。

C.“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与“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对比,揭露宫市的残酷,揭示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贫困的真正原因是封建剥削制度。

D.“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与“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对比,更加显示出老翁的可悲、可怜。

7,《卖炭翁》描写了 卖炭翁 谋生艰难和劳动果实被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

8,下列各项中,对《卖炭翁》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卖炭翁》是白居易叙事诗的代表作。

B.《卖炭翁》通篇采用了对照写法,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C.《卖炭翁》抨击秦朝时期“宫市”对百姓的肆意盘剥。(中唐)

D.本诗通过一个卖炭老翁的遭遇,揭示了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9,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刻画了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入木三分地刻画老人急于卖炭为生的心理。 C.“夜来城外一尺雪”,写天遂人愿,老人的心愿一定能实现。

D.诗没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但通过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同情与愤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训练题】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 唐 朝诗人 刘禹锡 酬答 白居易 的诗歌。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酬”是 酬答 的意思。“乐天”是指 白居易 。 3,本诗的韵脚有: 身、人、春、神 。

4,诗中引用“烂柯人”的典故,意图是暗示自己 贬谪时间长久 ,又表现了 世态的变迁 ,以及回归之后 生疏而怅惘的 心情。

5,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惆怅,却又相当的达观。

B.这也是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

C.诗句对世事的变迁和宦途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D.诗句对世事的冷暖和人心的冷漠,进行了含蓄的批评。

6,今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被赋予新的意义,说明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

7,“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两句,表示诗人 要振作起来 ,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 坚韧不拔 的意志 。

8,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一联,写自己谪居在荒凉的巴山楚水已经三十二年了。(二十三)

B.第二联,用典故说此番回来恍如隔世,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C.第三联,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宦途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D.第四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训练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作者是 唐 朝的 常建 。

2,为下列各字注音:籁( lài ) 磬( qìng )。

3,诗中“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句,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景象。 4,诗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两句,描写了山和水。

5,“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句,突出了古寺 肃静、幽深、脱俗、纯净 特点。 6,“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 喜爱 之情和希望 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 的思想。

表达生气的诗篇四
《诗歌的表现手法》

表达生气的诗篇五
《古诗(下)》

表达生气的诗篇六
《古诗》

七 步 诗

【三国 魏】曹植

煮豆持①作羹②,

漉③菽④以为汁。

萁⑤在釜⑥下然,(燃萁煮豆)

豆在釜中泣。 (表达了诗人的悲伤和痛苦)

本自同根生, (悲愤、斥责)

相煎何太急?

注释

持:用来。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过滤。

菽: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意思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出来的,豆秸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呢?

诗人以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设喻,表达了诗人对手足相残的悲愤,同时也发出了理直气壮的斥责。

伴你欣赏诗

这首《七步诗》巧妙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曹植对手足相残的悲愤,同时也发出了理直气壮的斥责。诗的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诗词巧链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无兄弟,如足如手? ——李华《吊古战场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题三义塔》 鸟 鸣 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静态描摹)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以动衬静)

时鸣春涧中。

注释

涧:夹在两山间的水。

闲:安静。

时:时而,偶尔。

意思

夜晚,人们都安静下来,只觉得桂花在春风中簌簌飘落,夜静悄悄的,山中显得特别空寂。月亮升起来了,惊醒了山里正在栖息的鸟,时而在山涧中鸣叫。

与你议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伴你欣赏诗

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诗,描绘了春天的夜晚,山中美丽、空寂的景色,前两句是静态的描摹,后两句以动托静,以有声写无声,借被惊醒的山里的鸟儿,偶尔在山涧中发出的鸣叫,衬托山里的宁静。“月出惊山鸟”一句写得颇富创意。月亮出来本来是无声无息的,

但它的出现,它的光亮却惊醒了栖息的山鸟,更显山里月亮之明,山中夜晚之静。 诗词巧链接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3.芙蓉楼送辛渐(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建)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3)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4)平明:清晨。

(5)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6)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解释: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清晨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中心: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的表白,表明了诗人藐视功名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清廉的崇高气节。

赏析:

这首诗写景从大处着墨,画面浩渺开阔,抒情则细腻含蓄。诗的前两句写夜雨的寒意不仅给吴地江天增添了几分萧瑟,而且弥漫于两位即将离别的朋友心头。诗人将惜别的凄楚氛围凝聚在楚山上,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惆怅。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从凄清孤寂中振奋起精神,以“冰心”和“玉壶”自喻,表明自己不会因为官场的坎坷遭遇而改变气节,不会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心志。

课外诗词: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江畔独步寻花(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欣赏鲜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江畔:江边。

(2)独步寻花:一个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3)蹊:小路。

(4)留连:舍不得离开。

(5)恰恰:这里形容鸟叫声和谐动听。

解释: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在花间不断地欢唱。

中心: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诗的前两句写花多。“花满溪”:“压枝低”形象写出了春花的繁盛,遮盖了小路,压低了花枝。后两句写花间景象。“留连戏蝶时时舞”从侧面写出了春花的鲜艳芬芳。“自在娇莺恰恰啼”即表明了诗人赏花时黄莺在啼啭鸣叫,更体现了此时诗人愉快的心情。所以在作者心中,彩蝶在为自己跳舞,黄莺在为自己歌唱。整首诗简洁明快,动静结合,把乡村生活刻画得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

课外诗词: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4.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5.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意: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把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粉身碎骨也不怕,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

①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若:好像,

③等闲:平常。

④清白:指高尚节操。

诗歌前两句写石灰明显而可贵的特征,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的高尚情操。

《石灰吟》这首诗借吟咏石灰,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篇。诗中借吟咏石灰,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诗歌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说明石灰从出世时即经过磨练。次句写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煅烧,面对严酷的考验,从容自若,处之泰然。后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于人间的追求。是个运用了拟人、借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语言铿锵有力。

同类诗词: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②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③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

④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6.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意:主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①任:任凭。

②尔:你。

诗歌前两句写竹子的特点,是状物,后两句写主子的精神,是抒情。

《竹石》借描写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的坚韧劲拔,表现了诗人那种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这首诗借物言志。通过描写生长在岩石缝中竹子的坚韧劲拔,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充分表现了竹子矢志不渝的刚毅性格。次句表明竹子对生存条件并无过高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十分顽强。诗的后两句写竹子经历磨难之后,照样坚韧劲拔,暗喻诗人经历人生的磨难艰险而操守更加坚定。诗歌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同类诗词:

①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

梅》

②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③兰草堪同隐者心,自荣自萎白云深。春风岁岁生空谷,留得清香入素琴。————汪士慎《空谷幽兰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意思:

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漫:随意地,胡乱地。

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全文意思:

忽然间从剑外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方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一直奔向洛阳。

中心思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伴你欣赏诗: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一个“喜”字贯穿全诗。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后四句通过想象,尽情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趁着这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诗词巧链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表达生气的诗篇七
《圣经中关于生气的金句》

圣经中关于生气的金句

1. 你不要心里急躁恼怒,因为恼怒存在愚昧人的怀中。

传道书7:9

2. 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

以弗所书4:26

3. 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

雅各书1:19

4. 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

歌罗西书3:21

5. 轻易发怒的,行事愚妄。设立诡计的,被人恨恶。

箴言14:17

6. 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

箴言15:1

7. 暴怒的人,挑启争端。忍怒的人,止息分争。

箴言15:18

8. 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

箴言16:32

9. 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 箴言19:11

10. 宁可住在旷野,不与争吵使气的妇人同住。

箴言21:19

11. 好生气的人,不可与他结交。暴怒的人,不可与他来往。

箴言22:24

12. 当止住怒气,离弃忿怒。不要心怀不平,以致作恶。

诗篇37:8

13. 耶和华有恩惠,有怜悯,不轻易发怒,大有慈爱。

诗篇145:8

14. 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或作让人发怒)因为

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罗马书12:19

15. 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罗马书12:21

表达生气的诗篇八
《诗歌》

诗歌比较阅读

1、 关于意象、意境的比较鉴赏

题型一:意象类

答案构成:概括意象特点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风中摇摆。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思考】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答案:

(1)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2)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题型二:意境类

答案构成:

①找意象;

②点特点

③析感情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唐)

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 周 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思考】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案:

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小试牛刀】

1.下面两首著名的咏物诗蕴含的人生境界有何不同?请你从中国历史上选出两个著名人物,分别代表这两种境界,并说明理由。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

(1)竹子象征人生的“坚劲”,石灰象征人生的“清白”。或:《竹石》表现的是逆境中个性的坚持与张扬;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形象。

(2)《石灰吟》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生查子 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思考】试分析词中所写的两个画面有哪些异同?

答案:

(1)去年元夜时的情景:花市、明月、柳下、佳人、情景交融;

(2)今年元夜时的情景:花市、明月、柳下、缺了佳人,物是人非。惆怅悲伤,抚今思昔,触景伤怀而“泪湿春衫袖”了。

2、关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

题型三:情感类

答案构成:

①描图景;

②点特点

③析感情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思考】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

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提示:注意抓住苏诗中“只恐”“故烧”,白诗中“惆怅”“惜”等体现情感的字词加以理解。)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思考】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吴诗通过宫内外环境的对比,暗含着对统治者沉溺于玩乐不问政事的不满。李诗则借古讽今,警示统治者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

【小试牛刀】

1.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堂五首①(之五)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②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纵笔三首③(之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④,应缘曾现宰官身。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注:①苏轼被贬至黄州时作,时年42岁。②簟:竹席。③苏轼被贬至儋州(今属海南省)时作,时年64岁。④乌角巾:隐士们喜戴的黑色头巾。

【思考】这两首诗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请结合画线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1)不同。A、前诗“客来”二句写诗人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诗人不被贬谪所困,仍能悠然欣赏自然环境的清静壮美,表现出一种旷达、洒脱的情怀。

B、后诗“溪边”二句写热闹过后,路人稀少,斜阳下诗人只身独处,在方向不明的三叉路口,百无聊赖地数过往行人。蕴蓄着诗人晚年被贬,对不幸身世与不平社会的感叹,表现出落寞与不平的情怀。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 秋景

挂绝壁松枝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思考】试从作者表现的情感,比较这两首小令的异同。

答案:

(1)第一首诗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地表现了羁旅悲怀。

(2)第二首诗作者写在满天秋意里泛舟洞庭下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飞动,透露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3、关于表现手法的比较

题型四:手法类

答案构成:

①点手法——点明手法

②阐运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③析效果——表达效果+情感效果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思考】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官,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是宫外与宫内的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则是今与昔的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

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思考】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

答案:

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提示:吴激所剪裁的唐人诗句,除刘禹锡《乌衣巷》之外,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这首词借题咏自己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之事,抒写了江山易主的亡国之痛。)

【小试牛刀】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晨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思考】两首诗的后两句表现手法的相同点是什么?

答案:

(1)所写的都非眼前实景,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2)杨诗用想象中胜春时的喧闹反衬早春的清新可喜。王诗想象春色在邻家,表现希望春天不曾远去(或希望把春留住)的惜春心情。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风中摇摆。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

【思考】两首诗刻画人物的手法有什么不同?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

(1)王诗采用衬托手法,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与碧绿的荷叶、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照,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面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2)白诗运用细节描写,直接表现少女腼腆活泼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关于字词的比较

题型五:炼字类

答案构成:

①释含义——字的含义

②描图景——描述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

③析效果——表达效果+情感效果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

【思考】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思考】"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

(1)“绕”字好,含有环绕之意,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2)“晓”字好,含有破晓之意,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小试牛刀】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思考】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案:

(1)“失”字更好。它含有消失之意,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有迷茫的感觉,给人无尽的想象。

(2)“阔”字更好。它含有开阔之意,它是对实际的描写,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给人的感觉更加真实;而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调(之二 )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表达生气的诗篇九
《古诗质疑解答》

古诗质疑解答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豆”喻植,“萁”喻丕。)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李白抒情诗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