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翅的诗句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0    阅读:

翅的诗句篇一
《诗歌教学——放飞想象的翅膀》

放飞想象的翅膀

一、 导入

优秀而又经典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内涵丰富深刻,意境高远深邃,充满着智慧与哲理,给人以启迪,千百年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瑰宝,这块瑰宝,以其最简洁的文字,给我们传达了最丰富的情感。

例如:1热爱祖国及其山水,忧国忧民,如杜甫的《春望》,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②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如杜甫的《兵车行》,陈陶的《陇西行》;③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表达高洁情操,追求建功立业,如于谦的《石灰吟》,王昌龄的《出塞》;④咏史规劝统治者,揭露社会黑暗,如杜牧的《过华清宫》,韩翃的《寒食》;⑤亲情、友情、爱情、思乡之情,如李白的《赠汪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⑥个人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如李清照的《声声慢》,王维的《山居秋暝》。可以说,无论是诗歌的语言还是其写作技巧的运用,都是为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

这些丰富而复杂的情感,有的诗人用最简洁的文字直接表达了出来;有的诗人用最简洁的文字含蓄的表达了出来。对于直接抒情的诗歌,我们很容易就能揣摩出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例如《枫桥夜泊》。

问:对于那种在诗文中含蓄委婉的抒发的情感,我们怎样在最简洁的文字中揣摩出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揣摩诗歌情感的方法。

诗歌=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郭沫若

1.谈谈你对这个公式的看法.

明确:用郭沫若的话来说,诗歌就是诗人把他的丰富而复杂的情感通过想象,付诸于“适当的文字”然后表达了出来。

2.借助郭沫若的这个公式,思考:我们如何才能读懂诗歌,揣摩出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呢?

明确——直觉(直接抒情的诗歌),情调(对生活的感知),发挥想象

艾青: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读诗,需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要放飞我们想象的翅膀。

诗词中的字是有限的,但是有限的字词传递着诗人寄托在诗歌中的情感,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诗歌中有限的字,发挥出我们的想象力来读诗词,看诗词中的字、词,同时脑海里显现出字、词所表达的内容,仿佛眼前出现了诗词在文字内容上所表现出的场景或画面,通过这个场景或画面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3.例子:根据诗歌的文字,放飞想象的翅膀,在脑海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揣摩蕴含在诗歌情感。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肉

《尚书·尧典·弹歌》

小结:想象,在创作诗歌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适当的文字”又是简洁、精炼的。那我们要读懂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我们就要学会驰骋想象,透过“适当的文字”再现诗人在诗句中画面,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如身临其境,感受诗人创作时“直觉和情调”感受诗人的的喜怒哀乐,从而准确理解诗歌所包含的深刻意蕴。

我们怎样在最简洁的文字中揣摩出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呢?

方法:情景再现法

放飞想象的翅膀,再现诗歌画面(画面的主要元素:由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想象的产物。) 合理的想象

三、举例分析,运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问:请同学们深情的诵读之后,根据诗歌的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再现诗歌画面,并描绘画面。

明确:(闭目聆听)这时学生眼前就会出现春光明媚的三月,黄鹤楼边的长江岸边,李白满怀眷恋之情送别好友去繁华的扬州。楼头话别,好友登舟启程,只见孤舟扬帆破浪前进。行人渐远,而送行的依然伫立江边。孤帆渐渐地消失在云水之间,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云尽处,仿佛是追赶行人……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大地回暖,百花盛开,桃红柳白,烟雾迷朦。

问:透过这个画面,思考诗人借此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情自依依,难分难舍的送别之情,顷刻涌上心头,让人感动无限。

小结:抓住关键的词语(意象以及对意象描绘的词语)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四、赏析《涉江采芙蓉》

1.介绍《古诗十九首》

2. 请同学们深情的诵读之后,根据诗歌的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再现诗歌画面,并描绘画面。思考:透过这个画面,思考诗人借此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再现画面: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我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长满兰草的沼泽地之上,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叫人心醉,这里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归去送给心上人吧。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转瞬即逝,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的女子。“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

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 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借此画面抒发了对远方恋人的思恋之情。

小结:这就是诗歌鉴赏的情景再现法,通过想象,透过“适当的文字”再现诗人在诗句中画面,透过语言看到诗人的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如身临其境,感受诗人创作时“直觉和情调”感受诗人的的喜怒哀乐,从而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诗歌所包含的深刻意蕴。

五、小试牛刀

杜甫 《月》: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山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八的弓形月亮。

故故:常常,频频。

问:请同学们深情的诵读之后,根据诗歌的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再现诗歌画面,并描绘画面。思考:透过这个画面,思考诗人借此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依据文字,放飞想象的翅膀,脑海里面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轮孤月,高挂天空,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月光静静洒下,细风习习,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孤月、独人、哀鹊,凄清孤独之感,使读者不知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总结 总之,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读者的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诗人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鉴赏时,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起心灵的桥梁,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及内涵上的感悟。这样一来,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诗歌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和升华。

想象力具有极大的提升的力量,它可使诗歌超越时空,超越现实。诗人借助想象力在诗中营造一个意象世界,这个世界的玄妙幽微,广阔深远之处,犹如是上帝创造的现实世界。

翅的诗句篇二
《乘着诗歌的翅膀》

濮阳双语实验学校第三届师生朗诵

开场语:

合: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男:书是一道厚重的门,垂青着每一位敲门者。

女:那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是一座掘不尽的矿。

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图书馆。” 女: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与我们相伴一生。

甲:当五月的花香飘满整个校园,当青春的日子如风如梦,

乙:微风轻启,你张开了沉睡的眼睛;

甲:细雨迷朦,你挥动着轻盈的翅膀,

乙:是你,点亮了我们渴望的眼睛,绘成了五月里色彩斑斓的梦。

甲:这梦里,有翠楼上的凝妆远望,有淡淡风中的柳絮池塘,有胡天明月下的声声羌笛,有大漠长河的遥遥思念。

乙:是你,点缀了我们欲飞的翅膀,化成了我们如泣如诉的情。

甲:这情中,有长亭外的烟柳暮云,有小轩窗前的默默相望,有月光花影下的寂寞身影,有雕栏玉砌中的一腔幽怨。

乙:你是我们文化的凝聚,

甲:你是我们精髓的所在,

乙: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一起感受着诗歌带给我们的心灵的震撼。 合:濮阳双语实验学校第三节“乘着诗歌的翅膀”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 李会利 《家》

甲: 家是孤雁所能向往的巢,船舶所能停靠的岸,是落叶所能回归的根,家,就是我们温馨的港湾,:“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李白再飘逸,也会“低头思故乡”;杜甫再无私,也知道“家书抵万金”;辛弃疾“半夜里挑灯

看剑,沙场秋点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后主有“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也只是对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怀念,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它是漂泊者的避风港,是心灵的驿站,下面请欣赏李会利老师带来的文章《家》。 乙:下面请欣赏一(1)班同学带来的朗诵 《鞋》 《铅笔树》

刘志静 《快乐是一首诗》

甲:太阳问我,快乐是什么?我说,快乐是心灵的窗户,为需要温暖的人,敞开心房。我问自己,快乐到底是什么?哦,我明白了,快乐是每一天带泪的微笑,快乐是一首诗! 下面请欣赏刘志静老师带来的诗朗诵《快乐是首诗》。

乙:下面请欣赏一(2)班同学带来的朗诵 《游子吟》 《我多想去看看》

张 琳 《一个人》

甲:请欣赏张琳老师为大家带来的朗诵《一个人》

乙:下面请欣赏一(3)班同学带来的朗诵 《月儿弯》《秋叶飘飘》

刘旭阳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写于一九八九年一月十三日,两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有人说:

——他的诗读得很爽很舒服,很甜很向往——一句话就能打动你的心的,不是他的心太深,就是你的心太浅。

——他的诗读得很深很晦涩,很苦很颓废——一棒子就想打倒别人的人,

不是自己很心虚,就是别人太伟大。

他的诗:

——有一种神性的向往!很少人能用自己的生命作为最后的祭祀——“面朝大海”——寻求大海那边的彻底救赎。

——有一种母性的感动!没有人能比他更能表达对女性的细腻与推崇——“春暖花开”——深沉的大地、静穆的轮回。

这就是他的诗:

——用灵性写字,用人性证明。

——用神性对抗着物欲的侵夺,用母性提升着情欲的境界。

下面请欣赏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由刘旭阳老师朗诵。

乙:下面请欣赏二(1)班同学为大家带来的诗朗诵

《一株紫丁香》《我爱祖国》

张慧铭 《点绛唇》

甲:下面请欣赏张慧铭老师带来的朗诵《点绛唇》。

乙:下面请欣赏二(2)班同学带来的诗朗诵 《草》(集体)和《石灰吟》(个人)

杜铮铮 《再别康桥》

乙:《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乙:下面请欣赏三(1)班 带来的朗诵 《满江红》 《中国少年说》(选段)

张婷婷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ge Again》

甲:欣赏完了中文版的《再别康桥》之后,请欣赏英文版的《再别康桥》,有请张婷婷老师。

李 晓 《我是一条河》

乙:清澈的小河呵,你慢慢的流淌着,每天在潺潺的自然呓语,不停地诉说着美丽的故事,虽然经过几千年的风霜,但永远是风华正茂。

甲:下面请欣赏三(2)班 同学带来的诗朗诵 《老师,您辛苦了!》

户彦蕊 《一棵开花的树》

乙:“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多美的诗句呀,下面请欣赏《一棵开花的树》,掌声有请户老师!

甲:接下来请欣赏四(1)班同学为大家带来的朗诵 《在天晴了的时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季晓丽 《If I Were A Father》

乙:假如你是一位父亲,你会怎样呢?请欣赏英文朗诵《If I Were A Father》,有请季老师上场。

甲:下面请欣赏四(2)班同学带来的诗朗诵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我有一个梦想》

王晓丽 《相信未来》

甲: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乙:下面请欣赏五年级同学带来的诗朗诵 《中华少年》(集体) 《白桦》(个人)!

李校长《诗人 领袖》

甲:请欣赏李校长带来的诗朗诵《诗人 领袖》,掌声欢迎!

结束语:

甲:四季里,还有没有人聆听这歌声?

乙:这歌声纷纷散落如白羽,在漆黑的空间缓缓飘转,洒落到连思维也无法触及的距离;

甲:朝暮间,还会不会再想起这情景?

乙:在月光如水的夜里,于平静中依然藏有一种无法熄灭的渴望,想以透明的语言再一次翻飞搏击„„

甲:今天,我们奉献给您的诗篇,只是霓裳羽衣上一片小小的羽毛。我们站在古今大诗人曾站过的那些方位上,静听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雨,以及千百年前的风声鸟声„„

翅的诗句篇三
《飞翔的翅膀——为学生的诗集作序》

那天,蒙老师告诉我诗集初稿编好了,语气里有些欣喜。小小的诗集,黑白的印刷,质朴甚至有些单薄,但是它在我心里,却是沉甸甸的。

今晚,在灯下浏览这些质朴的文字,欣喜之情化作淡淡的芬芳,弥漫心间。

让学生学着写诗,这个大胆的构想是蒙老师提出来的,起初,我不怎么看好。因为觉得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对于这些语文总体素养一般的学生来说,是应该止步的体裁。想不到学生还是给了我惊喜。

此刻,我不想去追溯诗歌的源头,更不想沉浸在康桥的潋滟波光里,因为这小小的诗集里诚挚的表达已经让人理解了“情动于中则发之于言”这句话的含义,古人曾用这句话来阐述诗歌真情流露的真谛,如果从表达的角度来看,那么学生们这些羞涩、稚拙的表达其实还是很值得鼓励的。

而生活当中许许多多的人不也正是基于这种真情流露的表达而走近诗歌的吗?诗歌因此而成为许许多多人生命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无星无月的晚上送去点点的光亮,在无桨无帆的时候送去彼岸的召唤,在暗淡的日子里送去飞翔的翅膀„„而对于这群不谙世事、质朴的少年来说,表达也是一种情感的出口,他们生活在美丽的校园里,处于青葱岁月,充满朝气,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酝酿成笔下稚嫩但缤纷的文字,这一过程是那么的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真让人想

起童年时代的涂鸦,那时的孩童不是无时无刻都展露着一种充满自信的艺术直觉和非凡的想象力吗?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毕加索曾经说过:“我十四岁的时候画画就像拉斐尔一样好,但是我却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学习怎样像儿童那样画画。”这句话不正很好得说明了无风格无技巧的少年时代,更具有成年人所没有的天真和想象力吗?所以,我更愿意把学生们真情表达解释为无功利、无成败的文字游戏。

手中握着这本薄薄的诗集,虽然他们是仓促写就毫无雕饰的,但是我还是能在期间感受到一丝丝温暖,看到一颗颗跳动的心脏。例如在《拾回》中,我看到了敏感的少年成长的烦恼;在《路在脚下》我看到了青春的少年心中跳动的火焰和赤诚的呐喊,在《邂逅,木棉树》中又看到窗外的那株日日陪伴他们的木棉树,怎样在花季少女的心中投下清清的涟漪;在《守候凌晨两点》中,纷乱而又颇具意味的意象构成里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虽然这群可爱的少年还不十分懂得字斟句酌,也不太懂得平仄句读,但我们可以在质朴的表达中,看到一个一个青春激昂的脸,听到他们奋进的脚步,感受到他们大胆想象、表达自我的勇气。

小小的诗集,是歪歪扭扭的脚印;稚嫩的文字 ,是他们成长的见证;真诚的表达,是他们心灵汩汩清泉的一个出口;更是他们对母校最好的汇报,师长对他们的期待。

笔者:木棉

2013-12-9晚于梅中

翅的诗句篇四
《透明的翅膀童话诗节选》

“m舟……。。、“。j丁

处窜着。

法师叉念咒语:“卡卡拉,卡卡拉,让这个笨蜻蜓变成犬象吧I”蜻蜓精灵一下子变得特别大,成了一只笨重的大象。那只老鼠开始往大象鼻孔里钻,终于钻了进去。:哆⑦~强睛8

树林里响起沙沙声

那是风吹过树枝,吹过草叶吹过小鸟和它们的梦想树林里是多么安详

该睡的都睡了

月亮公主走出银色的宫殿她的白纱垂到草叶上就像母亲的手轻轻、轻轻轻拍着宝贝的肩膀

一颗最小的星星

在天空中眨着好奇的眼睛

他看见一朵害羞的昙花悄悄绽放他看见鸟妈妈的怀中

安睡的小鸟收紧稚嫩的翅膀蓝色的蝴蝶正飞过水面回家蟋蟀支起细长的琴弦准备歌唱林边的—条小河在夜晚流动就像天上的银河一样小星星爱上这个世界了他喜欢蓝蝴蝶美丽的翅膀他喜欢小蟋蟀的歌唱他喜欢河水里闪动的波光喜欢葡萄藤弯弯的须蔓也喜欢花朵的芬芳

可是可怜的小星星啊他住在天上

就像鱼儿住在水里一样要是他真的落到了地上就会慢慢熄灭

永远失去了好看的光芒

责编/王立春2

。进

翅的诗句篇五
《给古诗文教学插上多媒体的翅膀》

给古诗文教学插上多媒体的翅膀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传统教学模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大家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如果教学软件编得更好,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与文本、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相结合,并作出了自己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古诗文教学 探索与实践

正文: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深深植入人们的生活,既然如此,多媒体技术也已经进驻课堂教学这片领地。我们都知道经典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是我们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这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赏读经典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有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下面我就多媒体技术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 聆听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音乐更能为古诗文教学增添一抹亮色。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艺术感觉。”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优美的音乐流入语文课堂,在营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味。尤其在古诗文教学中,尽量结合音乐,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导入新课时我经常播放与诗歌感情基调相吻合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音乐的感染下,把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统一起来,身心很快进入特定的情景中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确实,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 例如在教《诗经 蒹葭》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相思浓情,我先上课前播放了《在水一方》歌词中弥漫着浓浓的诗词韵味。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先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迎合学生们爱唱歌的口味,歌唱会了诗歌也背会了,同时也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教学《大道之行也》时,下载了电视剧《还珠格格》小燕子和紫薇他们用歌声背诵的那段视频,内容和课文内容一致,让学生们看视频听音乐,学生们对这段视频音乐很感兴趣,难背诵的课文也就容易背过了。在古诗文教学在巧妙借用音乐,能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学好古诗词,就能积累更丰富的国粹语言,就能创作出如此优美的歌词。

二、 观赏画面,增强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古诗中许多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融合了绘画的特点,如:色彩,线条,背景等。在以往的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引领学生细心默读,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自从多媒体步入了我们的课堂,这种美好的画面直接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从画面中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让学生通过展示的画面说出曾经学过的古诗。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历代广为传诵的名句,具有永恒的魅力,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作“千古壮观”的名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一幅画面是茫茫大漠孤烟直上,另一幅画面是滚滚黄河边,鲜艳夺目的太阳斜斜的挂着,显得分外的圆。 这不仅准确地写出大漠孤烟落日的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把自己因受朝廷排挤而深入大漠的孤寂情绪不露痕迹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中,但又不给人哀愁悲伤的感觉。确实是意境雄奇,耐人寻味。不愧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所以学生一看画面都异口同声的说出了名句。又如给学生一幅冰天雪地的壮观画面,学生纷纷的吟诵出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广阔,“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神奇;“纷纷暮雪下辕门,风彻红旗冻不翻”的刺骨;“北风吹雁雪纷纷,千里黄云白日曛”的依依惜别;“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煞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温馨……就这样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美的同时更欣赏了诗词美,达到了积累的目的。

三、 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读诗歌时,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去读,仔细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揣摩诗歌的意象,就能领悟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如《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学生很难体味其中的深意,再加上其中的异域风光以及古代习俗也很难想象出来,于是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我先用幻灯片制作了几幅描绘自然山水的风景画和几幅描绘古代女子浣衣、男子捕鱼归来图,穿越时空隧道,把学生带入王维创作该诗的初始化状态,再现诗歌的自然本真,感受异域的美丽风光,体会古代人民的纯朴生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历了一趟王维笔下的辋川胜景。当然仅仅通过图画很难使学生完全理解诗歌。于是在学生欣赏图画时,我配上闲静、恬淡的古典音乐,增加一些“催化剂”,学生就慢慢陶醉其中。然后我抓住契机,再配以优美流畅而又具极强感染力的朗诵,使感情丰富的学生忘却自我,完全沉浸于古色古香的诗歌创作的原生态。这时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及时对诗歌进行点评,对学生进行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脸上绽放出愉悦兴奋的笑容,流露出豁然开朗的神情,似乎领会了诗歌的深意,得到了一种在鉴赏活动中所享受到的审美快感和精神上的满足。通过多媒体的仿真模拟和老师的讲解,学生已置身于闲静恬淡的辋川美好生活图景中,体会到诗人对此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四、制作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运用多媒体制作出优美实用的课件往往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网络,可以提高当堂背诵诗歌的效率。我利用计算机可随时变动的动态板书,抓住关键句,扣住思路,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从易到难,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最后让学生全文背诵。学生在一课时内既掌握了背诵,又把握了诗歌,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利用多媒体网络,可以加大课堂的容量。多媒体网络的引进使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更加方便快捷,使课堂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便于古诗文教学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多媒体网络加强了学生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连通,为课堂知识的迁移延伸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所以,课件的运用,可以提高诗歌背诵的效率,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便于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使学生学有所爱,学有所得,大大提高了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声响。” 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为了调准音调,拨动学生的心弦;就是为了让诗人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就是为了让一首首好诗、好词像一串串快乐的音符,流进学生的心田。讲授古代诗歌时,可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选用中国传统的音乐和图片、诗人的画像、诗歌中的故事、诗中的古代风俗人情画等素材,使诗歌处于创作的原生化状态,组合一节古色古香的诗歌鉴赏课,“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反映瞬息即变的现实,给诗歌一个美丽的空间,再现遥远漫长的过程,效果甚佳,收获颇丰,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多媒体技术与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结合深受学生的喜爱,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我相信,插上多媒体技术这双翅膀的古诗文教学课堂一定会飞向一个无比美丽的发展空间,让中国的古典诗文焕发更耀人的光芒!

参考文献:

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科学出版社.

张立新 张立霞《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河北大学出版社

冯秀琪《电化教育教程》 河北大学出版社

翅的诗句篇六
《想象,诗歌的翅膀》

翅的诗句篇七
《乘着诗歌的翅膀》

乘着诗歌的翅膀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本次“乘着诗歌的翅膀”三三班朗诵会的的主持人余老师。

琴声淡去,余音袅袅。诗词吟罢,口留清香。 诗词是无际的海,朝向它,可遥看春暖花开 把诗词植于校园,校园就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人文之都, 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经典的文化能使美好的人生更加精彩。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领略诗词的魅力,畅游在诗的海洋。我宣布:朗诵比赛现在正式开始!

1、敖羽欣、王冰琪、胡诗晨《一滴水》(配乐:寂静之声) 既然是一滴水,就不要永远藏在大海深处,为了心中的理想,请向着太阳飞翔,哪怕化为轻烟一丝。

2、姚睿君《祖国感谢您》

今天,一个大写的中国让人读得光明、读得酣畅;今天,一个腾飞的中国更让人读得生动、读得自豪让我们一起高呼祖国感谢您!

3、王君濠《我有一个梦想》

每个人都怀揣一个梦想,也想让自己的梦想飞向远方,

4、熊子超《沁园春 长沙》

一个伟大的豪迈,一个热血青年的情怀,一副美丽的山水画卷,激励着我们奋勇争先。

5、黄彬翰《我的祖国》(配乐:我的祖国)

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都是祖国的儿女。我们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尽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千歌万曲也唱不尽我们对祖国的深情。

6、郭图南《黄鹤楼》

岁月流逝,人去楼空;惟一还想昨天的,只有那悠悠的白云。世事茫茫,真令人有无限的感慨!

7、熊子扬《对星星的承诺》

当繁星满天的时候,你会抬头看挂在浩瀚夜空中的小灯笼吗?它们的眼睛一眨一眨地向你诉说着自己的快乐和忧伤。

8、张静怡《情系中华》

中国人是多情的,他们热爱养育他的土地;中国人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用呐喊用行动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

9、余子熹《将进酒》

没让我们合着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节拍,呼唤酒朋诗侣,与李白一起举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0、姜柯言《别踩了这朵花》(配乐:绿袖子)

在马路边上安家,不怕行人的脚步,也不怕来往的大车。这就是小黄花, 虽然微小却充满生机。在勃勃生机的自然里,让我们一起珍爱自然,珍爱生命!

11、胡鲧昊《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皎洁的月光下,让我们用一生来咀嚼这句话,东坡的这首词,从前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

12、刘梦雅《纸船》

这是来自远离家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这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13、张亦杨《初秋之歌》(配乐:烟花易冷)

灸热的夏季渐行渐远,凉爽的秋季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到我们身边。站在初秋的窗前,凝望着远山、白云,总会心生很多遐想。

14、龚学涵《六一》

如果说童年是生命中的五线谱,那么儿童应该就是这五线谱上最活泼可爱的音符了。如果说世界是一个大花园,那么儿童就是这花园里最有生命力的花骨朵了。

15、徐子洺《沁园春 雪》

中国,江山多娇,千百年来,引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当年,毛泽东登高望远,目之所及,白雪茫茫,风光无限,于是豪情激荡,写下《沁园春 雪》

16、倪欣鹏《太阳》

太阳,森林有了你,从而变得郁郁葱葱。白云有了你,从而变得多姿多样。大地为了你,万物才会茁壮成长。

17、徐睿灵、徐睿敏《我爱祖国》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祖国是我们伟大的母亲,让我们把最动听的声音献给祖国母亲。

18、余子熹《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首《行路难》,九曲回肠,乐观豪迈。

听了大家激情的诗歌朗诵,正可谓: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今天,我们奉献给您的诗篇,只是霓裳羽衣上一片小小的羽毛。历览千载辉煌地,长歌浩叹唱古今。我们是传统文化的后来人,我们又是文化香火的传递者。这些诗句,将从我们的少年时代开始,伴随我们人生的全过程———朗诵比赛到此为止已经全部结束了,有谢谢大家。

翅的诗句篇八
《给语文教学插上诗歌的翅膀》

给语文教学插上诗歌的翅膀

【 摘要】在诗歌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古诗教学,而忽视新诗。诗歌教学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还要掌握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准确把握诗歌内涵,特别是应把重心放在对诗歌意境的剖析上。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的方法。

【关键词】诗歌教学 古诗和新诗 深层意蕴

诗歌是社会文明的象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国历来重视对儿童的诗教。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就是要学生读诗、背诗、爱诗、写诗。 俄国的艺术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得好:”诗是心灵之火。”法国作家雨果也说过:”心灵中的诗启发人的高尚情操、高尚行为以及高尚著作。”大凡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青少年时代都是喜爱诗歌的,是诗使他们心灵聪慧、情趣高洁、立志不凡。如国画大师齐白石童年时即酷爱诗歌,70岁时还回忆童年读诗的情景:”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一些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从小爱诗的。马克思青年时代能大段大段地背诵莎士比亚的诗歌和歌德、海涅的诗篇,并写过不少诗歌。毛泽东也是如此。还有一些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如华罗庚、苏步青也从小喜爱诗歌。可以说,是诗歌把他们心灵之火”点燃”,是诗歌”启发”了他们的”高尚情趣”、”高尚行为”和”高尚著作”。

我国是一个诗歌传统的国家,古典诗歌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创造

了极其辉煌灿烂的诗、词、曲、赋等诗歌经典,要学生多多领略其独特的审美情韵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忽视新诗教学将是错误的,因为两者虽然都是诗,但各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时代内容,不可互相替代。新诗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诞生至今,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和古诗相比,它是不够成熟的,但又是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新诗经过近百年的历史发展,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多姿多彩的艺术疆域。

新诗和古诗之间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新诗是在中外文化交汇的时代大潮中产生并发展的,它是开放的;而古诗基本上是本土文化的产物,是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下发展的。新诗承担了古诗无法承担的历史使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另外,古诗经过了无数文人的筛选、加工、去芜存精,因而流传下来的大都是各个时代的精品;而新诗只有近百年的历史,我们看到的作品难免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但我想再傻的母亲也不会因为幼儿学步的姿势不美而丢弃他,所以,在诗歌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古诗教学,而忽视新诗。我认为应该好古不薄今,正如臧克家所说:”我是一个两面派,新诗旧诗我都爱,旧诗不厌百回读,新诗洪流声澎湃。”

诗歌虽然短小,但并不好教。教得不好就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教得好,则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共鸣,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满足和美的陶冶,甚至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化为血肉,影响终生。诗歌教学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还要掌握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准确把握诗歌内涵,特别是应把重心放在对

诗歌意境的剖析上,如果只是一味刻板的分析主题,划分段意,是不会得到学生认可的。教师可以通过多读名著名篇来提高自己对诗歌作品的欣赏品位。”凡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善于比较,才能正确鉴别、评判、赏析。

对于诗歌,过去的一般老师只讲一个大意,主要让学生自读,在读中感悟、琢磨、想象、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作品的审美判断及总体把握。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诗歌的意蕴只有在读中去品味,不读永远不能得其神韵。读,是诗歌教学之魂。

诗歌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有言外之意,学生在欣赏诗歌时,能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却很难把握诗歌的言外之意,或者说是诗歌的深层意蕴。为什么诗歌的深层意蕴很难把握呢?这主要是因为诗歌的深层意蕴有时是无法描述的,有时也是无法确定的。前者如李商隐的《无题》诗,诗中渗透出来的那种梦幻主义的色彩,你很难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宋代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盛唐诗人的特点在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后者如《黍离》一诗,郭沫若先生认为,是旧贵族忧叹自己破产的诗,余冠英先生则认为是流浪者诉说忧思之诗,蓝菊荪先生又认为是一个爱国志士忧时忧国的怨战诗。他们的说法都不相同。

一首诗,不管流传多少年,读者的面貌如何不同,但只要是读同

一首诗,都会感受到共同的基调,如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总感到一种磅礴的气势,激昂的情怀;读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总会感到一种婉约的韵味,伤感的思绪。如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片,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首诗意象很清楚,字句明白晓畅,诗人写的是一块历经风吹雨打、伤痕累累的礁石。但它的深层意蕴仅仅是为了礁石而写礁石吗?很显然不是的,从”礁石”身上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人,如屈原、王安石、辛弃疾、文天祥等,由此可见,礁石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屈不饶的精神的象征。 我国一向被称为”诗的国度”。一般认为,青年人和诗歌之间有一种更为天然的联系。古今中外不少大诗人都是在他们的青年时期,甚至少年时期写出成名之作,传世之作的。如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郭沫若的《女神》、冰心的《繁星》、汪静之的《蕙之风》、艾青的《大堰河》、绿原的《童话》等等。虽然诗歌在当前比较受冷落,处境比较尴尬,但还是有不少年轻人喜爱诗歌。在全国各种诗歌创作比赛中,参加最多的还是在校学生。

语文是一种具有丰厚人文精神的文化课程,应该把培养学生高品位的对文化的吸纳和开放精神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诗歌教育对一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应给语文教学插上诗歌

的翅膀,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诗歌空间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 张永健、王芝《诗歌是心灵之火》

2.孙晓娅等《中学新诗教育:在夹缝中寻找道路》

3.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

翅的诗句篇九
《给诗歌插上翅膀》

给诗歌插上翅膀

龙口市第五中学赵传英2013年7月17日 19:55浏览:324评论:54鲜花:0专家浏览:2指导教师浏览:34 指导教师 鲍文璞于13-7-18 08:21推荐设计很细致,内容充实,活动的设置注意了课内外的联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很明显的作用,值得借鉴。

省专家 王贵华于13-7-18 10:09推荐作业选题很好,新颖且指向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导图设计具体全面,思路明晰。学习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内在联系紧密,可操作性强;专题二设计具有探究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是篇好作业,推荐了。

翅的诗句篇十
《想象是诗词的翅膀》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最有意境诗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