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感伤的诗 浅谈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1    阅读:

感伤的诗篇一
《浅谈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感伤的诗篇二
《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感伤的诗篇三
《浅谈席勒_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_》

浅谈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文史纵横

浅谈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黄金英

(韶关学院外语学院 广东韶关 512005)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德国哲学家、诗人、美学家席勒最重要的美学论文《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首先考察了这篇论文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原因,然后依次简要阐述了席勒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见解,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区别与联系及其主要分类,阅读效果,最后分析了它们彼此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得出理想的诗的类型。

【关键词】 诗;朴素;感伤;自然;人性  一、写作目的和时代背景席勒的这篇论文《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写于1795年。当时在欧洲,反动浪漫主义盛行,引起资产阶级先进分子不满。此时席勒与歌德已开始交往,他们热切探讨文艺创作问题,都是通过把古代的艺术拿来和近代的相互对比。歌德对比古典和浪漫的诗,席勒对比素朴和感

[1]

伤的诗,他们在创作方法上观点有了分歧。有歌德的话为证:

“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现已传遍全世界,这个概念起源于席勒和我两人。则,写作,辩护,席勒写了一篇论文,》。他想向我证明:我违反了自己的意志,,《伊菲姬尼亚》由于情感占优势,,如某些人所相信的那样。史雷格尔弟兄抓住这个看法把它加以发挥,因此它就在世界传遍了,目前人人都在谈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虽然歌德是侧重客观,席勒侧重主观,这篇论文是席勒为了说服歌德和为自己辩护的。但席勒的最终目的是要反对消极反动的浪漫主义,以及庸俗,平板的自然主义;另一方面就是提倡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创作方法。

二、关于自然和人性

在西方很多语言中,包括德语,自然(nature)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除人以外的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二是人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以当席勒提及自然时,他便同时考虑到了这两方面。要讨论自然,实际上也就是要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关于这种关系,席勒的经典阐述是:“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追寻自然,二者必居其一。前

[2]

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具体来说,自然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自然界,包括无机界和有机界;从狭义上讲是指包

[3]

括人本身在内的或人知觉所感受到的东西。在古代,即古希腊罗马时代,自然与人之间是和谐的统一整体,人性还没有遭到分裂,他与自然的关系是原始一致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也还不存在矛盾。诗人用不着

[4](P194)

到外面去寻找自然,他周围到处都是自然,他本身也是自然。可是到了近代,人性经历了感性和理性分裂的异化过程,作为社会性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越来越明显,终使人不再内在于自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逐渐外在于自然(脱离自然而存在)。自然即现实成了人类向往的理想。正是如此,造就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存在。

三、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其实席勒的诗的概念可以拓宽到文学。席勒在他的论文中会经常轮流使用以下几对不同但意义上却相对应的词: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古代的诗和近代的诗,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席勒认为,所谓素朴,也即是指纯朴的自然状态,是人与自然作为统一整体的状态。这种状态只有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才有可能。素朴的诗只要摹仿现实,而且这个现实是真实存在的,是自然的,感性的,活生生的,而到近代,自然成了不可实现的失去的理想,因此出现了感伤的诗用理性的观念来表现理想,这个理想要不就是已经失去了的,要不就是遥不

[5]

可及的。因此席勒说:“古人自然地感受,而我们感受自然。”说的也即素朴关系和感伤关系。素朴关系是说诗人本身是自然,它与自然和

谐统一。感伤关系是指诗人失去了自然,他正寻求自然。

席勒说,“,但素朴的诗人满足于素朴的自然和感觉,所以就他的主题而论,,他没有选择,……全部差别也只在程度方,正在于它的起源和效果都具有严格

[7(-)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素朴诗人的描述是客观现,甚至于被动的,容易流于庸俗,乏味,其创作题材和方法乃至所能达到的效果都是单一的。而“感伤诗人经常都要关心两种相反的力量,有表现客观事物和感受它们的两种方式;也就是,现实的或有限的,以及理想的或无限的,他所唤起的混杂感情,将经常证明这一

[7](P491)

来源的二重性。”而这里,感伤诗人是被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对立支配着,他必须选择的是,是以现实还是理想作为依附,是以讽刺的态度还是感伤的态度来处理题材。因此,他的描述是主观的,热切的,而且是主动的,不过也容易变成夸张和空想,供他选择的题材和方法则是多样的,能达到的效果也是多样的。就从效果而言,素朴的诗由于只是摹仿单一的纯朴的自然,给人是平静的愉快,它常常会使我们心灵平静,引起松弛和宁静的感觉,引起情感的一致和满足。素朴的诗的典型象征是造型艺术,因其能把它描写具体形象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而感伤的诗要求我们把想像力的表象和理性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有可能在我们心中产生跌宕起伏的复杂心情。它常常使我们内心充满活力,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引起情感的矛盾和摇摆。我们可以如此划分感伤诗类型:当感伤诗人把现实看作是令人厌恶的对象,他就是讽刺诗人。通过对题材处理态度的不同,讽刺诗又可以分为两类:当诗人以严肃而热情的态度处理时即成就了惩罚的讽刺诗;当他以轻松而玩笑的态度处理时则成就了嘲笑的讽刺诗。另一方面,当感伤诗人把现实看作是令人向往的理想时,他就是哀挽诗人了。哀挽诗也可以继续往下分:如果诗人描述的现实是失去的,他写的是狭义的哀挽诗;如果他描

[4](P197-198)

述的现实是不可企及的,则他写的是牧歌。席勒把牧歌看成感伤的诗的最高表现形式。

四、理想的文艺创作方法

前面也已部分提到,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不可克服的缺点。素朴诗以形式的单纯,以感觉描绘的具体形象占上风;感伤的诗以质料的事实,以无法具象和难以描绘的对象,以艺术作品的精神占上风。个性是前者的优点,理想性是后者的优点。换言之,在描写的具体上面,形式的素朴上面,素朴诗胜过感伤诗;但在表现的内容的丰富上,描写超出感性的无限上,感伤诗又超过素朴诗。那么,两者能否达到统一呢?席勒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还有一种更高的概念可以统摄这两种方式。如果说这个更高的概念与人道观念叠合为一,那是不足为奇的。”席勒这里的意思是有一种理想的诗,是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结合起来的。这种理想的诗,在席勒看来,应当是克服了它们各自的缺点,而又能将它们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的诗。既不脱离自然,而又不落于庸俗的实际自然;既能理想化,而又不落于空想。还有就是要和人道主义二合为一,充分表现人性。在此,席勒既反对了自然主义,又反对了消极的浪漫主义,为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下转第133页) 

[6]

论《傲慢与偏见》中男性的婚姻观

每个生活宽裕的牧师(像我本人),理当给教区在婚姻方面树立一个榜样;第二,我相信结婚会大大增进我的幸福;第三,这一点或许应该早一点提出来,我有幸奉为恩主的那位贵妇人特别劝嘱我要结婚。”

三、结语

总之,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五桩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反映了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女性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刻画了当时社会的婚恋世相,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她强调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即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先决条件,婚姻的产生又往往受人的性格、财产和门第等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此外,冥冥中还有一分天意的安排有情人终成眷属。因此可以说奥斯丁婚姻观的方方面面都在《傲慢与偏见》中得以全面印证。【参考文献】

[1] AustenJane.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1.

(上接第130页)

文史纵横

[2] 李桂梅.略论现代中西婚姻基础[J].伦理学研究,2006(8).[3] 李英波.透过〈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谈其婚姻观[J].林业科技情报,2006(13).

[4] 马金海.〈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剖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3).

[5] 邵红松.从〈傲慢与偏见〉看欧洲19世纪婚姻的物质性[J].台州学院学报,2006(4).

[6] 雷 兵.影片〈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分析研究[J].影视

评论.

[7] 王 雨.从〈傲慢与偏见〉谈简・奥斯丁的婚姻观[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4).

【作者简介】

何敏会(1980-)女,陕西西安人,,从事英语研究教学工作.

简单的,应该描述能够引起恐惧和怜悯情绪的事件,的特殊功能。”可见,《哈》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式,与中国其他大部分古典悲剧一样,《,“大团圆”的味道:,,,其所极“哀而不伤”的美学原则。因此,能,使悲剧感得以缓解。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复仇的故事同中有异。其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造成的,而且这些差异的产生也是必然的。作为世界史上比肩的两大悲剧,其中还有很多文化内涵不同的方面值得探索,本文只是一次小小的初步尝试。

].悲剧美学:历史考察与当代阐释[M].北京:社会科,2006.

[2] 纪君祥.赵氏孤儿[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3] 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4]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5] 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6] 张沛.哈姆雷特的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胡永娜,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上接第131页)

  【参考文献】

[1] 艾克曼.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20-221.[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451.[3] 张凌,张钟.十八、十九世纪德国美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19.

[4] 蒋孔阳.德国古典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94,

197-198.

[5] 曹俊峰,朱古元,张玉能.德国古典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上接第134页)

出版社,1999:451.

[6] 段建军.西方文论选读[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131.[7] 伍蠡甫等.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90-491.

【作者简介】

黄金英(1983-)女,广东乐昌人,韶关学院外语学院助教,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研究.

一情节充分表现了茜丽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也是在她裤业公司发展鼎盛的时刻,她发出了第一封署有自己姓名和地址的信,至此结束了她数十年缺失身份的历史,是她对自身的能力与价值的肯定,也是对自己的宗教观及文化的重构。这也表明了只有拥有经济上的独立,才有自己的身份,才有话语权。

艾丽斯・沃克在《紫色》中没有让她在成长的过程中任意张扬和放纵自己的个性,更没有把茜丽置入传统的黑人女性的模式,而是在美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内刻画了一个全新的黑人女性成长历程。《紫色》的创作为美国黑人妇女树立起值得借鉴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为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是美国女性成长小说成熟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Walker,Alice.TheColorPurple.NewYork:HarcourtBraceJo2

vanovich,1982.

[2] 艾丽丝・沃克.紫色[M].杨仁敬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

版社,1988.[3] 巴赫金.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M].巴赫金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 王成宇.〈紫色〉与艾丽丝・沃克的非洲中心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1(4).

[6]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常斐,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感伤的诗篇四
《论素朴的事和感伤的诗》

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席勒

诗的天才的两种表现方式模仿现实和表现理想

我已经说过,诗人或者是自然,或者寻求自然。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本文就来试行阐明这个原则。

诗的精神是不朽的,它决不会从人性中消失;它只能同人性本身一起消失,或者是同人的感受的能力一起消失。虽然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自由使人离开自然的素朴、真实和必然性,但是不仅那通达自然的道路永远向他敞开着,而且有一种不可摧毁的强大的冲动——道德的冲动——不断地促使他回到自然;诗的能力正是同这种冲动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此,当自然的素朴消失的时候,诗的能力并不会丧失,它只是在另一个方向下发生作用。

甚至现在,自然还是点燃和温暖诗的精神的唯—的火焰。诗的精神只是从自然才获得它的全部力量;在追求文明的人身上,它也只是对自然说话。表现诗的精神的活动的其他任何方式,都是和诗的精神格格不入的。因此.我们顺便可以说,把诗的名称应用到任何一部所谓机智的作品上面,是不正确的,虽然法国文学所享有的声誉使我们长时期来把它们列人这一类巾;我重况一遏,总至现在,在人类文明当前的情况下,能够强烈地激起诗的精神的仍然是自然,只是它同自然的关系跟以前不同而已。

只要人继续是纯粹的(当然不是粗糙的)自然,他就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感性的统一体、一个谐和的整体发生作用。感觉和理智,

接受的能力和主动的能力、在实现它们的功能上还没有互相分离,更是没有被此对抗:他的感觉不是偶然事件的没有定形的游戏,他的思想不是想象力的毫无意义的游戏。他的感觉是印象的必然的结果,他的思想是从事物的现实产生的。如果人踏上文明的道路,如果艺术开始陶冶他、他的感觉的谐和就消失不见了,他就只能力求达到道德的统一,并贝作为道德的统一来表现自己;他的感觉和思想的一致,以前在他的感性状态中是一个实际,现在只是作为一“个观念存在着;这种一致不冉存在于他的身亡,而是存在于他的身外v个是作为他的存在的 种实际而存在着,而是作为焙先必须加以实现的一个思想而存在着。诗的概念不过是意味着给予人性以最完满的表现而已。如果我们把待的概念应用到上述的两种状态上,我们就会发现:征自然的素朴状态小,出于人以自

己的一切能力作为—个和谐的统一体发生作用,他的全部天性因而表现在外在生活中,所以诗人的作用就必然是尽可能完美地模仿现实;在文明的状态中、由于人的天性的和谐活动仅仅是一个观念.所以诗人的作用就必然是把现实提高到理想,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表现或显示理想。事实上,这是诗的天才借以表现自己的仅有的两个可能的方式c它们显然是极不相向的,但是有一个把它们都包括了的更高的观念,而且毫不奇怪,这个观念是和人性的观念一致的。……在古代诗人那里,打动我们的是自然.是感性的真实,是活生生的现实;在近代诗人那里,打动我们的是观念。

文化人与自然人的对比

近代诗人所走的道路,就是人作为个人和集体都必须走的道路。自然使人成为整体,艺术则把人分而为二;理想又使人恢复到整体,但是,由于理想是人决不会达到的无限的东西,所以文化人决不会在自己的种类中变成完全的,至于自然人却可以在自已的种类中变成完全的。因此,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两类人对各自的种类所处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最大发展限度,那末前一类人就比后一类人更不完全得不知多少。相反地,如果我们比较的是这两个种类,那木我们就会发现人凭借自然去努力实现的理想的目标,是大大高于人实际上凭借文化去实现的日标。自然人是从绝对达到有限而获得他的价值,文化人是从不断接近无限的伟大而获得他的价值。由于只是后者才有等级,并且才有进步,所以遵循文化道路的人的相对价值是决不能确实地加以决定的;虽然从事于文化的人,如果单独来看,比起自然在其身上发生完美作用的那类人来,一定居于不利的地位。但是,人类的最终目标只有依靠进步才能够达到,而自然人除了走上文化的道路,是不能够取得进步的,所以只要考虑到最终目标,哪一方面占着优势,就十分明显了。

我们在这里关于两种人所讲的话,都可以同样地应用到相应的两类诗人身上。

古代诗人和近代诗人的素朴形式和感伤形式

因此,古代诗人和近代诗人——素朴的诗人和感伤的诗人——或者是简直不能加以比较,或者是只能在一个更高的普遍概念之下加以比较(实际上是有这样的概念的)。事实上,如果我们首先从古代诗人的作品中抽出一个片面的诗的定义,那未把他们同近代诗人比

较,并且贬抑后者.是最容易不过的了,也是最浅薄不过的了。如果我们仅仅把在单纯的自然人身上始终产生同样作用的东西叫作诗,那就必然不把这个名称给予我们近代诗人们的最崇高和最特殊的作品了。因为他们是特别向受艺术陶冶的文化人讲话,而对于单纯的自然人是没有什么可说的。“对于心灵没有准备从现实世界进到观念王国的人来说,最丰富的内容不过是空洞的外表,最高的诗的飞跃只是十足的夸张。没有一个有理性的人会想到把近代诗人拿来同荷马并列一起,摆在荷马成为真正伟大诗人的地方;像已曾尝试过的一样尊称密尔顿或克罗卜史托克是近代的荷马.这是十分滑稽的。另一方面,没有一个古代诗人,连荷马也包括在内,能够在近代诗人十分卓越的地方同他们较量一番。我要说,古代诗人的力量是建立在有限物的艺术上面,而近代诗人的力量则建立在无限物的艺术上面。

古代艺术家的力量(因为这里所讲的关于诗人的话,除了一些当然的保留条件之外,可以同样地应用到一般艺术家身上)是建立在有限上面。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古代造形艺术对于我们时代的造形艺术仍然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而近代诗歌和近代造形艺术对于古代这两种艺术则处于较低一等的关系。一个仅仅为了眼睛创造的作品,可以在有限中找到自己的完美;一个为了想象力创造的作品,可以通过无限获得自己的完美。在造形艺术中,近代艺术家的观念上的优越对于他没有多大帮助;他在这里不得不以精确测定的空间来限制他的想象力所产生的形象,并且在古代艺术家占有确实优势的领域中同他们比较力量。在诗的作品中情形就不同了。如果古代诗人以素朴的形式,以

从感觉上描绘的具体的对象占有上风,那末近代诗人则以丰富的内容,以超出造形艺术和感性表现的界限的对象,总之,以称为艺术作品的精神的东西胜过了古代诗人。

素朴诗人相同的感受方式和感伤诗人不同的感受方式

因为素朴的诗人除了素朴的自然和感觉以外,再没有其他的范本,只限于模仿现实,所以他对于自己的对象只能有单一的关系,因而在处理上是没有选择余地的。素朴的诗所给予我们的不同程度的印象(假定我们抛开一切在这里属于内容的东西,而只把印象当作诗的处理的纯粹成果)取决于同一性质的感觉的相异程度;甚至外在形式的差别也不能引起审美印象的性质的任何改变。形式可以是抒情的或史诗的,戏剧的或描述的,我们的感动可以强烈些或微弱些,但是(假定我们抛开题材不谈)这种感动在性质上是完全一样的。我们的感情是始终不变的,完全由一种要素所构成;所以我们在组织成分中看不出有什么差别。甚至语言的差异和时代的不同在这方面也没有任何影响,因为因果的这种绝对的统一是素朴的诗的特点。

关于感伤的诗人,情况就不同了o这种诗人沉思事物在他身上所产生的印象;他的心灵中所引起的和他在我们心灵中所引起的感情,都是以他的这种沉思为基础。对象是联系着观念而考察的,它的诗的印象就是以同观念的这种关系为基础。因此,感伤的诗人经常打交道的是两个互相冲突的感觉和印象,是当作有限看的现实,和当作无限看的他的观念。他所引起的混合感情总是证实这种源泉的双重性。既然这里包含着不止一个原则,所以问

感伤的诗篇五
《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2》

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席勒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寻求自然。在前一种情况下,他是—个素朴的诗人,在后一种情况下,他是—个感伤的诗人。

诗的精神是不朽的,它也不会从人性之中消失。除非人性本身消失了,或者人作为人的能力消失了,诗的精神才会消失。实际上,人虽然由于想象和理解的自由,而离开了素朴,离开了真理,离开了自然的必然性,然而,不仅有—条经常敞开着的路,让他回到自然,并且有一种强有力而又不可摧毁的本能,道德的本能,不断地把他拉回自然;正是诗的能力以最亲密的关系和这—本能结合在—起。因此,人一经告别了自然,并不就丧失诗的能力,而只不过是这种能力向着另一方向活动罢了。

即使在现在,自然仍然是燃烧和温暖诗人灵魂的唯一火焰。唯有从自然,它才得到它全部的力量;也唯有向着自然,它才在人为地追求文化的人当中发出声音。任何其他表现诗的活动的形式,都是和诗的精神相距甚远的。 只要当人还处在纯粹的自然(我是说纯粹的自然,而不是说生造的自然)的状态时,他整个的人活动着,有如—个素朴的感性统一体,有如—个和谐的整体。感性和理性,感受能力和自发的主动能力,都还没有从各自的功能上被分割开来,更不用说,它们之间还没有相互的矛盾。这时,人的感觉不是偶然性的那种无定形的游戏,人的思想

也不是想象力的一种空洞的游戏,毫无意义。他的感觉出发于必然的规律,他的思想出发于现实。但是,当人进入了文明状态,人工已经把他加以陶冶,存在于他内部的这种感觉上的和谐就没有了,并且从此以后,他只能够把自己显示为一种道德上的统一,也就是说,向往着统一。前一种状态中事实上所存在的和谐,思想和感觉的和谐,现在只能存在于一种理想的状态中了。它不再内在于他,而是外在于他;它只是作为—个思想的概念而存在,他必须开始在他的自身里面去实现它;它不再是事实,不再是他生活中的现实了。现在,让我们谈一下诗的观念,那无非是尽可能完善地表现人性。将这一观念应用到前面所说的两种状态,我们就会被引向这样的推论:一方面,在自然的素朴状态中,由于人的全部能力作为—个和谐的统一体发生作用,结果,人的全部天性就在现实的本身中表现出来,诗人的任务必然是尽可能完善地摹仿现实。反之,在文明状态中,由于人的天性这种和谐的竞争只不过是—个观念,诗人的任务就必然是把现实提高到理想,或者是表现理想。实际上,—般说来,诗的天才也只有通过这两条道路,才能显示它自己。它们之间的重大差别是十分明显的,然而,纵使它们极其相反,却有一个较高的观念包蕴了它们二者,如果这个观念是与人性那个观念相一致的话,这也不足为怪。

……如果我们只把现代诗人和古代持人,不根据他们所可能采取的偶然形式,而根据他们的精神,加以比较,我们将会易于相信这一想法所含的真理。古代诗人打动我们的是自然,是感觉的真实,是活生生的当前现实,近代诗人却是通过观念的媒介来打动我们。

因为素朴的诗人满足于素朴的自然和感觉,满足于摹仿现实世界,所以就他的主题而论,他只能有一种单一的关系;在处理主题的方式上,他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素朴的诗产生不同的印象,——当然,我所说的不是与主题的性质相关联的印象,而只是依存于诗歌手法的那些印象——这种不同印象的全部差别也只在程度方面。这里,只有—种感觉的方式,而差异只在于感觉的由多到少,甚至外部形式的多样变化,也并不改变审美印象的实质。无论形式是抒情诗的或史诗的,戏剧的或描述的,我们所得到的印象可以较强或较弱,但是,如果我们撇开主题的性质不谈,我们的感受都将经常是一样的。我们所经验到的感情是绝对地同一的:它完全从—个单一的和同样的因素出发,以至我们很难加以区分。甚至语言的差异和时代的差异,在这里都不会产生任何分歧,因为素朴诗的一个特点,正在于它的起源和效果都具有严格的一致性。

感伤诗就完全不同了。感伤诗人沉思客观事物对他所产生的印象;只有在这一沉思的基础上,方才奠定了他的诗歌的力量。结果是感伤诗人经常都要关心两种相反的力量,有表现客观事物和感受它们的两种方式;就是,现实的或有限的,以及理想的或无限的;他所唤起的混杂感情,将经常证明这—来源的二重性。因此,感伤诗由于容许了一个以上的原则,既需要知道谁将在诗人身上占主导地位;在他的感情中,以及在他所表现的客观事物方面,谁将占主导地位。这样,就可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于是,—个新的课题被提出来了:诗人是把他自己附丽于现实呢?还是附丽于理想?是把现实作为反感和

嫌恶的对象而附丽呢?还是把理想作为向往的对象而附丽?因此,每个诗人在处理同一主题时,他或者是讽刺的,或者是哀伤的——这只是大概而言,以后将详论。在这两种感情方式中,每—个感伤诗人都必然会附丽于这一种或那一种。

自然给予素朴诗人一种恩惠,他经常都是以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体去行动,随时都是同一的、完满的,并把人性最高的价值在现实世界中予以再现。反之,自然给予感伤诗人的却是—种强大的能力,或者毋宁说自然把一种热烈的感情印在他身上:这就是要代替抽象给他摧毁了的那种初次的统一,要在他身上完成人性,要从一个有限的状态走入—个无限的状态。素朴诗人和感伤诗人都企图充分表现人性,否则他们就不是诗人;但是比起感伤诗人来,素朴诗人经常具有感觉的真实这一优越性,从而把感伤诗人所只能向往的东西,当作一个现实的事实。这一点,每个人读素朴的诗而感到快乐时,都会体验到。这里,我们感到人的各种能力都被投入活动中去,不感到空虚;我们有了统一的感觉,对我们所经验的事物,并不加以区分;我们既享受到我们的精神话动,也享受到我们的感性生活的丰富性。感伤诗人所引起的心情,却十分不同了。在这里,我们只是感到一种活跃的向往之情,要在我们身上产生一种在素朴的情况下所有的意识和现实之间的和谐,使我们自己成为一个单一而又同一的整体;把人性的观念在我们自身全部实现出来。因此,在这里,精神完全处在运动中,紧张中,徘徊于相反的感情中;至于在此以前,则是宁静而平息的、自身和谐的、得到充分满足的。

然而,如果素朴诗人在现实性方面优越于感伤涛人,如果使感伤诗人只对之引起强烈冲动的事物,乃是生存于现实之中,那么,作为弥补,感伤诗人却有大大胜过素朴诗人的地方。他处在这样一种地位,能始这一冲动提供—个比他的对手所能提供的更为伟大的目的,而且这也是他所能够提供的唯一目的。我们都知道,所有的现实都要低于理想,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有种种限制,而思想却是无限的。处于感觉的现实中的每—种事物都要受到这一限制,因此对素朴诗人来说,这一限制是一种不利。至于理想方面那种绝对的、无条件的自由,对于感伤诗人来说,却是有利的。没有疑问,前者完成他的目的,但这一目的是有限的,后考,我承认,没有全部完成他的目的,但他的目的是无限的。此地,我想诉之于经验。素朴诗人把我们安排在—种心境当中,从那里我们愉快地走向现实生活和现实事物。可是,另一方面,感伤诗人除少数时刻外,却经常会使我们讨厌现实生活。这就是因为无限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的心灵扩大到它的自然限度之外,以致它在感官世界中找不到任何事物可以充分发挥它的能力。我们宁可回到对于自身的冥想中,在这里,我们会给这个觉醒了的、向往理想世界的冲动,找到营养。至于在素朴诗人那里,我们则要努力从我们自身向外流露,去找寻感性的客观事物。感伤的诗是隐逸和恬静的子孙,并引向着这一方面;素朴的诗则为生活的景象所激动,它把我们带回到生活中去。

——蒋孔阳译 伍蠡甫校

《西方文论选》第489页—493页

感伤的诗篇六
《那些美丽忧伤的诗词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春梦觉来心自警,往事般般应。

别后不知君远近,海阔鱼沉何处问,渐行渐远渐无书。

二十四诗品 之悲概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