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形容玉器的诗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1    阅读:

形容玉器的诗句篇一
《还怕词穷吗?形容玉的词语和句子!》

还怕词穷吗?形容玉的词语和句子! (文章摘自:中国和田玉爱好者联盟,微信平台号:zghtyahzlm)

人们对玉怀有深深的喜爱之情,这不仅仅是因为玉的美丽所致,这样的情愫,还来源于中国悠久灿烂的玉文化的潜移默化和影响熏陶。玉石的使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古代的众多艺术品中,制作之作认真莫过于玉器;美轮美奂、历尽沧桑而光彩不改者,莫过于玉器。中国人敬玉、爱玉、赞玉、赏玉、戴玉、藏玉之风历史不衰,玉在世人心目中有着无比美好的形象、有着非同寻常的分量。

在中国历史的悠悠进程中,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丰富和完善过程中,人们提炼、创造、产生了许多玉有关的词汇、成语、语句和诗编,来表达人们对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珍重。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凡是用玉来形容人、事、物、理,都是美好的;用玉组成的词,都是褒义词,没有贬义的词句。

由此可知,中华民族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有着深厚的土壤和基础的,中国人爱玉之风决不是偶然的。现汇集一些常见的、与玉相关的成语,词句,诗赋等,以供大家欣赏:

以玉喻人喻情

亭亭玉立,玉貌花容,玉洁冰清,温润如玉,怀珠抱玉,如花似玉,美如冠玉,洁身如玉,金相玉质,美玉无瑕,玉昆金友,金声玉振,香消玉殒,金口玉言,金枝玉叶,金童玉女,怜香惜玉,精金良玉,金麒玉麟,金龙玉凤,冰心玉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以玉喻事喻物

玉润珠圆,玉斧修月,金帛玉珠,玉粒桂薪,金科玉律,兰摧玉折,金铸玉雕,玉马朝周,出玉生金,白玉楼成,金凤玉露,玉燕投怀,投瓜报玉,切玉断金,灵壁护主,玉女香车,金波玉液,金龟玉兔,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

以玉喻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不琢,不成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抛砖引玉,改步改玉,化干戈为玉帛,玉为石,宁为玉碎,不为瓦金;荒年谷,丰年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鉴玉显学识,藏玉见真情,佩玉升情操。

以玉喻景

琼楼玉宇,金玉满堂,金马玉堂,玉树临风,喷珠溅玉,金山玉海,玉海碧波,蓝田玉暖,紫玉生烟,瑶席玉宫,翠惟玉账,碧玉生辉。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人们赞玉、形容玉的词语、诗句和诗篇美不胜收,可以说还有很多,愿大家的引玉之举,能引出更多的金玉良言。

形容玉器的诗句篇二
《诗歌与玉石文化》

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异彩纷呈的奇葩,中国宝玉石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光芒四射的瑰宝,它们自古就有着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共同演绎了瑰丽多彩的篇张。古人对宝玉石美化生活的作用的认识日益加深,在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描写宝玉石的内容。在早期的《诗经》中,就有不少有关宝玉石文化的名子,例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瑶„„”,这里的“琼瑶”、“琼琚”指的是珍贵的玉器,用来象征淳朴美好愿望,表达了我国古人人民朴素善良的内心世界。如图所示:

先秦文学中,许多绚丽多姿的诗篇又给宝玉石文化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例如屈原在《九歌》中写道“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其中“玉桴”指的是玉头的鼓槌;《离骚》中“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米长;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这里的“琼枝”指美丽的玉,“琼靡”指玉的碎屑,“瑶象”指的是美玉的象牙,借宝玉石之美描写宏大万千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出现了更多有关宝玉石文化的诗歌,例如乐府《战南城》中“双珠玳瑁簪”,《古诗为焦促卿妻作并序》中“耳着明月珠,”“口如含朱丹”这里的“珠”、“丹”都是指珠宝首饰,“朱丹”指红宝石;曹植《美女篇》中“玉帛不时安”,这里“玉”与“帛”一起为古代行聘之礼;《西洲曲》中“垂手明如玉”,以玉形容手之白„„这些诗歌都表明,当时的宝玉石已经在民间较为广泛的流传,珠宝首饰的种类与款式也更为多样,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唐宋明清时期,我国的宝玉石文化发展到高峰,当时灿若繁星的众多诗歌辞赋里出现了大量有关宝玉石的词句。例如,王之涣著名的《凉州词》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的《凉州词》里也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句子,李商隐《锦瑟》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而李白以“明月珠”比喻贤能,辛弃疾以“玉漏迢迢”比喻时间漫长„„特别是《红楼梦》里的一块神奇的“通灵宝玉”,蕴涵了无尽的诗情画意,其中有许多关于宝玉石的诗句,比如“珍珠如土金如铁”、“白玉为常金作马”、“东

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可为达到了中国宝玉石诗词的极致。

然而到了近代,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国宝玉石诗歌却显得不如人意,关于宝玉石文化的诗词少而又少,几乎难以看见——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上的一个遗憾。选载:和田玉网:

形容玉器的诗句篇三
《从玉词语看中国的女性文化》

从玉词语看中国的女性文化

玉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旧石器时代的玉石混用,到新石器时代的精美玉器,人们对玉的审美意识在逐步提升,当时人们将玉转化为神物而顶礼膜拜。到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观赏功能被人们重视,其审美价值渐渐掩盖了社会价值。汉代以后,玉的功能主要以观赏为主。在如此漫长的玉文化演变中,人们用玉比拟一切走到了极致的“美”。玉成为财富、美德、学识、容貌、信义等美好事物的比拟物。玉所折射出的丰富文化内涵,我们能够从语言中得以证实。

在《汉语大词典》里以玉为词根的词和词组就多达1268个。汉语词汇里面的同根词恐怕没有哪一个能够与之相比了。在如此浩大的玉词语中与女性相关的词语又居多数,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为什么人们在描写女性的时候特别喜欢用玉作为比拟物呢?这中间反映出人们怎样的审美心理?玉与女性之美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关系呢?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加以剖析。

(一)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这句诗是李白《南都行》中的佳句,此处用“玉色”比喻女子貌美。用“玉”象征美貌的用例,早在《诗经•国风》中就有记载:“彼其之子,美如玉,殊异乎公族”,“白纯束,有女如玉”等。以《诗经》为契机,人们沿用以玉比美的传统,创造出一大批词汇。这些词语产生在不同的时代,反映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力。笔者试从有记载“玉”的书证起算,剖析“以玉比貌”在各个朝代的用例及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战国时期楚国宋玉在《笛赋》中曰:“赤颜臻,玉貌起,吟《清商》,追流徵”。《吕氏春秋•贵直》中记载:“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这里的“玉貌”、“玉女”都用借代的手法,代称美貌的女子。晋代王嘉《拾遗记•后汉》中也有类似记载:“灵帝乘船以游漾,使宫人乘之,选玉色轻体者,以执篙戟,摇漾於渠中”。从这些史料中可看出,用“玉”代指的绝代佳人,似乎毫无尊严和人格而言,处于一种被欣赏、把玩的附庸地位。 当然,也有单纯用“玉”形容女子貌美的诗句。晋代的陆机就有:“玉容谁得顾,倾城在一弹”的绝妙佳句。“长眉横玉脸,皓腕卷轻纱”是南朝梁代丘迟的诗句。诗仙李白也有“玉

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的佳句。这里的“玉容”、“玉脸”、“玉面”都是形容女子仪态万千,貌美如玉。

到了唐宋时期,形容女子像玉一样美好的词语大量出现。如:“玉人”、“玉仙”、“玉姝”、“玉童”、“玉润”、“玉颊”、“玉蛾”、“玉奴”、“玉芙蓉”、“玉儿”、“玉真”、“玉京人”。这些丰富的词语大多产生于文人墨客的笔下,从这些描写女子容貌的诗词中,可感受到古代的一种审美倾向。古人辨玉的标准,在陈性《玉纪》中概括为“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声音洪亮。”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内敛含蓄,温文尔雅,刚柔一体的女子方达到至美的境界。这样,玉与女性在审美实质,审美方向上形神相合。语言经过长久的积淀,充分的反映了这种思维。

到了元明清时期,出现在戏曲中以玉比貌的词语也不少。如:元朝张鸣善的“雾鬓云鬟,楚宫腰素妆打扮,恰便是玉天仙谪降人间”中的“玉天仙”;班惟志套曲中的“是谁家玉卿?只恁般可憎,唤的人一枕蝴蝶梦儿醒”里的“玉卿”;王仲元套曲中的“把一固玉臂蝉娟,闪在瑶台月底”中的“玉臂蝉娟”;还有“玉娉婷”、“玉靥”、“玉 盂”、“玉簪”都指女子貌美。为什么有这么多以玉为词根的词来指美女呢?这与玉在中国社会的审美地位和文化地位相关。在长久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在逐步地对玉的审美变化中,似乎能够悟出一种时代风尚、一种民族习惯、一种社会心理、一种集团气质。玉作为一种丰富的文化载体,不仅体现了人们外在的行为规范和一些典章制度,还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模式。正如清朝俞樾在《群经平议•尔雅二》中所言:“古人之间,凡甚美者则以玉言之。《尚书》之‘玉食’,《礼记》之‘玉女’,《仪礼》之‘玉锦’,皆是也。”“以玉比貌”是众多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辜鸿名曾指出:“一个民族中的女姓正是该民族的文明之花,是该文明国家的国家之花。”

中国人对美女的认同或期望,是温文而雅,轻柔悠然,内敛含蓄。如《世说新语•贤嫒》中形容两位女子之美:“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而玉质之坚洁,玉色之温润,真玉之难求,美玉之赏心悦目,这种审美心理和审美享受,与美貌女子带给人们的心理美感相得益彰。在这种审美的趋同下,产生了丰富的以玉比拟女子美貌的词语。这是我们从事物的积极方面入手去看待问题。而实质上中国古代社会里女性的处境告知人们如此多的带有玉的词用在女性身上,也许反映的恰是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我们试从这个角度加以分析。

(二)青莲两瓣开,玉荀双尖跷

“青莲两瓣开,玉荀双尖跷”是明朝玉磬《清江引•蒲靴》中的诗句。此处用“玉荀”指女子经过缠足后的小脚,这在当时被喻为最美。小脚成为中国古代人们审视女性美的一个重要尺度。唐朝杜牧《咏袜》中有诗句“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荀裹轻云。”蒲松龄《聊斋志异•织女》中也有:“隐约画廉前,三寸凌波玉荀尖”的词句。人们用一种很微妙的心理去欣赏这种残缺美。“玉钩”、“玉弓”也指该含义。见于元代吴昌龄的套曲《端正好•美妓》“衬缃裙玉钩三寸,露春葱十指如银。”以及明代徐霖在《绣襦记•逑叶良俦》中的:“掀罗幕荡玉钩,弓鞋裙衬双凤头。”都用“玉钩”再现女子的玲珑俊俏和美丽无比。“玉弓”见于清代汪懋麟的《姑苏竞渡曲》:“欲识真珠裙带动,凌波一对玉弓来”。从这些史料中可看出:小脚在元明清时代已蔚然成风。这种风气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史书记载,最初女子缠足大约产生于五代末年南唐李煜宫中有位宫女娘,善于歌舞,李煜命人制作了一朵金莲花,让 娘用帛缠脚,使之纤小上屈,然后在莲花上跳舞,舞姿因而显得格外轻灵飘逸。后世的学者据此认为,缠足自此而始。缠足在产生之初是出于男性对女性轻灵舞姿或纤巧身姿的一种审美欣赏。当这种审美成为主流之后,缠足就演变为风俗。女子争相缠足,那些想让自己的女儿成长为真正的小姐并嫁与体面人家的母亲们从小就要给女孩子缠足。“玉钩”、“玉荀”、“玉弓”就形成于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从这样的文化词语中,我们可探究出这种审美倾向对女性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男性把小脚作为一个爱恋对象而予以崇拜、赏玩、歌咏。女子为求得认同、青睐,心甘情愿地入俗,忍受身体的这种迫害。缠足之风蔓延整个中原大地。清朝康熙皇帝禁止中国人缠足的敕令在几年后被撤回。满族姑娘很快就开始模仿中原姑娘的缠足。清代的方绚曾把小脚分为五类,十八种。一双小脚应该具备如下条件:肥,软,秀。他说:“瘦则寒,强则娇。俗遂无药可医矣!故肥乃腴润,软斯柔媚,秀方都雅。然肥不在肉,软不在缠,秀不在履,且肥软或可以形求,秀但当以神遇”。人们把小脚当作一种艺术品来把玩、欣赏。缠足风俗演变至此,这种审美心理发展成为束缚妇女的一种手段。文人墨客争相在诗文中赞赏、诗化这种美。并且用“玉”加以比拟,提升这种美。

人们不仅用“玉”比喻女子的小脚。女性的肢体、身材、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被赋于玉的含义,用来表达人们对女子的赞美、欣赏和倾羡。如:玉甲、玉爪(指女子指甲的美丽);玉尖、玉指、玉葱、玉粳、玉纤、玉纤纤(手指之纤细、美丽);玉肌、玉软、玉雪、玉质、玉娇(肌肤的洁净细腻);玉柄、玉臂、玉藕(指女子的手臂);还有玉齿、玉腕、玉手、玉掌、玉腰、玉骨、玉体等玉词语,几乎女子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用“玉”来美化。这些词语全面的展示了女子的静态美。形容女子动态之美的词也有很多,如:“玉亭”、“玉姿”、“玉亭亭”“玉精神”都形象地再现了女子的优美姿态。还有丰富的以玉比貌的成语,全方位地

用玉比拟女子,体现其审美标准。内在之美,冰清玉润;外在之美,仙姿玉色;具体之美,粉妆玉啄;抽象之美,瑶环瑜珥;身材之美,亭亭玉立;肌肤之美,冰肌玉骨。美女流泪,是抛珠滚玉;美女娇嫩柔弱,是玉软花柔、软玉娇香、温香软玉、温香艳玉;美女的声音,是珠圆玉润;女子的贞洁之美,是冰滑玉洁,守身如玉;出生名门的女子是金枝玉叶,琼枝玉叶;女子的不幸身亡是香消玉减、玉殒香消、玉碎珠沉、玉葬得埋、珠沉玉没。

玉与女子被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紧紧地连在一起。经过历史长长地积淀,产生了丰富的玉词语。当我们运用和赏析这些词语时,一方面我们从中领悟到了人们对女性美的欣赏,对玉价值的认可,以及人们对二者审美价值的认同与首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暴露了中国社会里,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社会现实。而中国社会重男轻女之观念,实自殷代即已有之。”《韩非子》里有这样详细记载“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这种杀女婴恶俗,在商代开始流行。即认为生女不嘉不吉,杀而求吉理所当然。当“玉荀”、“玉钩”、“玉弓”所代表的审美标准走向另一个极端时,它已成为迫害和约制女性的一个枷索。

(三)结束语

刘大同在《古玉辩》中提出:“伏思吾国文化之开化,以玉为最古,其他皆在其后。”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一个玉器时代,这样的设想尚未定论,但从中感受到玉文化在中国的深远影响。正如英国伟大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赞许:“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魂。”丰富的玉词语就产生于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玉与女性在形神相合的审美趋同下走到一起。以玉为词根的词语形象的反映了中国女性文化的两个方面。本文对此略加剖析,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玉文化的丰富内涵。

形容玉器的诗句篇四
《诗词_玉_境——从唐诗宋词看中国玉文化的内涵及唐宋之际玉文化的发展》

诗{司‘‘玉”境文史纵横

诗词“玉"境

——从唐诗宋词看中国玉文化的内涵及唐宋之际玉文化的发展

杨瑾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1“玉”在唐宋诗词中的出现频率极高,诗词中隐含着深厚的玉文化内涵。依靠这些诗词能够清晰把握唐宋时期中国玉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唐宋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关键词】唐诗宋词;玉文化

唐宋的诗词含概了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士大夫阶层和广玉门关。”可见这条沟通西域和中原的经济要道几经战火硝烟。已经开大市井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诗词有很多艺术渲染和铺陈夸张,但从始走向衰落,唐朝盛世已渐渐没落。《子夜吴歌・秋歌》中说“长安一片一个侧面还是足以反映出社会真实的存在。而“玉”在诗词中的出现频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率极高,有专门描写玉的诗词,“瑶,佩,琼”都是玉的别名;有用“玉”对征!”体现了百姓厌战的情绪。家人对将士的思念化作家书千里迢迢美人才俊的形容:玉容、玉颜,玉骨,玉肤、玉树临风等等;也有对玉产地“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战争局势却始终是“岁岁金河复的记述和采玉、卜玉的诗句。诗词中隐含着深厚的玉文化内涵。同时,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可见当时战争持续时间长,征战频繁,百姓生依靠这些诗词能够清晰把握唐宋时期中国玉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唐宋时活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西域作为沟通中原和东方商贸的经济纽带和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守卫中原的边疆防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对玉门关的坚守,对中

一、“玉”与玉产地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条“玉石之路”的关隘见证了西域和中原政对于玉的界定《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宋应星《天工开治、经贸、文化交流的全过程。

物》卷18说:“凡玉入中国贵重者,尽出于阗”。除此以外,自古以来中三、“玉”与美人

国有不少地方亦出产美玉。“如《禹贡》载梁州玉,《韩非子》载楚山(即玉在中国人的审美观中代表了美丽洁白。珍贵难得。用玉来形容荆山)之玉,淮南子载钟山之玉,此外又有岷山之玉,蓝田之玉、太行碧美人的诗词不胜枚举。古人情有独钟用“玉”来描写美人,“旧时月色。玉、会稽之玉、余姚之玉、南阳之玉……多不胜举。”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易挑锦妇机中的根髓,只有了解了玉文化,才能对整个中华文明进行更好的把握和理字,难得玉人心下事”、“有玉人伶我,为簪黄菊”、“马嵬坡下泥土里,不解。见玉颜空死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玉颜不及寒鸦

李商隐《锦瑟》云:“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杜甫的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玉容安知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翠叶《九日蓝田崔氏庄》谓:“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中提到的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岂能将玉貌,“蓝田”和“玉山”都是指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的蓝田山,因产玉而得便拟静胡尘”,美丽洁白的女子亦或风流俊美的才郎,皆用“玉”来形容。名。尤其是面容的清秀俊朗用“玉”来形容实在是贴切而令人遐想。这应该

李白有“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之诗句和李贺的“忽忆是一种玉文化在审美中的具体体现。玉的美在中华民族的心理上占据周天子,驱车上玉山。鸣马刍辞凤苑,赤骥最承恩”。刘禹锡“忆君初得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刘驾《昆山》“昔时玉为宝,昆山过不得”。四、“玉”与礼仪

所指皆为昆仑山。《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会见居住在瑶池的西王母,《周礼》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六器亦称“六瑞”,即玉登昆仑山赞许“惟天下之良山,宝石之所在”,“天子取玉版三乘,玉服,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既而又对用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分于是载玉万只也”。昆仑古之认为是最高的山,黄河发源地,群玉之山。了尊卑、定了等级秩序。如《礼记・玉藻》说“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玄所以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玉、大夫佩水苍玉、世子佩琦玉”。自古中国人重视“礼”。礼是法度,是河乱注?”说明昆仑中流砥柱的作用。方千《题君山》中说“元是昆仑山法律,是尊严,是用礼乐的形式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严格固定下来。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借以形容世上罕有的珍奇。李贺《李凭箜篌统治阶级内部尊卑高下也用礼乐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即便是小到服引》用“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采形容声音如玉碎山崩之惊饰器用,~旦僭越,便构成非法。能够佩玉,必是上流社会的象征和标心动魄。由诗词可见一斑。和阗玉和蓝田玉在唐代应当是享誉盛名。志,玉器形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导向。玉冠、玉杖、玉玺是具有至高历史文献记载也能够证明这点。玄奘《大唐西域记》曾记载瞿萨旦那无上皇权的象征,玉琮和玉璧,既是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礼器又代表了(和田)产“白玉”。贞观六年(632)于阗国“遗使献玉带”。五代时期玉统治阶级的特权。《游宦纪闻》卷五记载宋代“国朝礼器及乘舆服饰多器贸易更加兴旺。宋代时使用和田玉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唐代。据《宋是于阗玉。”

史》和《宋会要辑稿・蕃夷四》的记载,西域经常向宋贡玉。李商隐《隋宫》“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玉玺,用玉

二、“玉”与“玉门关”而非金,作为传国之宝,自秦朝以来作为王权的象征,一直沿袭到清代。玉门关得名至今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来自英籍学者斯坦因所说因古代男子佩玉多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又融入了儒家的道德观。和阗玉输入中原而得名。玉门关之得名始于和阗的美玉,和阗玉自古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下,佩玉成为一种最为容易识别的身份标志。杜甫至今是塔里木盆地输入中国的一宗重要货品”1;另一种是李正宇、李树《哀王孙》“腰下宝块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壬维《酬郭给事》“晨若提出的“玉门”最早的古义为“玉饰之门”,即“边关”,亦即“国门”,新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中可见宫员执玉佩上朝。高适《别韦的引申义日“君门”。《周易》“乾卦”为“西北之卦”,言其卦象又有“为参军》“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千明主”、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玉为金”之说,“金性坚刚,玉质温润”.内含仁德,外施润泽。故有玉门明宫之作》“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王勃《滕王阁诗》“滕关之称。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除了《哀王孙》中指出人物皇族身份,

唐宋诗词中,玉门关成为边疆的泛指,其中流露的多是对远征故人其他诗中未直接指明身份自9人物其实都从礼法上体现出来了。这里的的思念和征战在外的思乡之情。从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块、砜、白璧代表着权贵,代表着上层社会,诗词中用玉采修饰和渲染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到了王涣之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下转第127页)《新西部))2008.16期一135—

简牍所见秦律令文史纵横

张家山汉简:“令:所取荆新地多群盗,吏所兴与群盗遇,去北,以儋条文,且在律、令、法律答问、廷行事、程、课、封诊式七种类型当中秦法乏不斗律论。¨"以律、令的形式使用最为广泛。这在现今大量史料无法查证的情况下

里耶秦简:1、“令曰:传送委输。必先悉行城旦舂、隶臣妾、居赀、赎和《秦律》遗矢的背景下,现有的简牍资料中出现的大量秦律、令还是具偾。急事不可留,乃兴徭。[s]’’有一定客观说服性。它不仅说明律、令在秦法中是客观存在,且证明

2、“令日:恒以朔日上所买徒隶数。【,"律、令是秦法中最常用的两种形式,而以“令”为名的追加法应该追溯到3、“令日:移言o[t03”秦统一以前或更早。

发现于睡虎地Mll的《文书)14简条文中也多次以令的形式出现:

……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娇端民心,去其邪避(辟),除其恶俗。I参考文献】

法律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间令下者。……而长邪避(僻)淫失(佚)[1]晋书・刑法志[z].

之民,甚害于邦,不利于民,故腾为是而修法律令、田令及为间私方而下[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文物出版之,令吏民皆明智(知)之,毋巨(炬)于罪。社.1978.

腾的文书对立法的目的作了明确的宣示,“主”指秦始皇,而且还规[3](日)大庭修.秦汉法制研究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定令公之于众之后还将派人检查,兑违法抗者依法惩处,鼓励良吏执[4](日)大庭修.云梦出土竹书秦律研究[C],关西大学文学论法,对不廉之吏还将“致以律”。集,1977.

……凡良吏明法律令,事无不能翳(也);有(又)廉絮(洁)敦憨而[5]张建国.秦令与睡虎地秦墓竹简相关问题略析[J].中外法好佐上;以一曹事不足独治翳(也),故有公心……恶吏不明法律令,不学。1998.6.

智(知)事,不廉絮(洁),毋一佐上,偷惰疾事,易口舌,不羞辱,轻恶言[6]蔡万进,陈朝云.里耶秦简秦令三则探析[J].许昌学院学报,而易病人,毋公端之心……故如此者不可不为罚。……2004.6.

这是一则由秦政府发布的具有代表性的律、令文书,发布时间秦始[7]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蓦竹简(二四皇二十年。据《史记》载,这时秦已并巴蜀、汉中,但还没统一天下。说明七号墓)[M].文物出版社,2001.

秦在这个时候已开始使用“令”这种法律形式,并且“令”这种形式出现[8][9][10]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湘西里耶秦代简牍选释在政府正式颁发的文书中,说明令这种法律形式在始皇二十年的政府[J].中国历史文物,2003.1.

行文中已正式通用。

三、小结【作者简介】

从现有的简牍资料中我们发现秦以用律、令的形式颁布很多法律张军(1968一)男,陕西临潼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员

(上接第135页)

器物人品必定是清高而持重。十一德、九德、五德等学说。《礼记・聘仪》中记载了孔子的玉十一德之

韩愈《谒筏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中“手持杯玟导我掷,云此最吉馀说;玉成为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社会道德的象征。难同”的诗句中“杯玟”是指用玉雕制,用以占卜吉凶之物。关于用玉占在宗教方面,用玉制造礼仪祭祀之器,并制定了严格的规定。

卜吉凶由来以久。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中关于“取玉”、“征玉”之b辞所金玉结缘,令诗词文学生辉添彩。在研究上,还有待深入。表现出的玉在国家政治中的重大作用;此之谓“以玉事神”,盖因玉是事总之,玉的美对中华民族来说已成为一种共识,玉文化不仅影响着神之物中之神圣者,最能代表神灵之形象。玉在人们的心目中衍变为文学领域而且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伦理到经济,从政治到军事,无所不能的通天圣物。玉能够向鬼神世界表达人间的意愿。唐宋之玉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在政治方面,玉作为权力的际,人们仍然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占卜,可见这—传统得到沿用和继承。象征,是身份的标记、财富的体现。国家之宝,皇室之珍,连城之璧,皇

五、“玉”与“金”帝之玺,都离不开玉。同时玉又是友谊、和平的象征物。几千年来,玉最为有特色的是金玉的关系在唐诗宋词中的完美体现。金玉同时联结了各地区、民族的友谊。在中国语言文字中,玉成为美的同义语。出现的诗句近三十首,与中国古代文化密不可分。《周易・说卦》云:玉还被蒙上了各种迷信色彩,佩玉以求辟邪除凶,食玉以求长生不死,“《乾》为天…为父,为玉,为金”,“乾”,为天,是太阳,所以佩玉是阳气服玉衣以求尸体不朽。总之,人们以玉为美、以玉为荣、以玉为贵,玉成旺盛元气充沛的象征。《管子》言:“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为人{门习俗生活的一部分。诗词中体现了玉器的地位和玉文化在屠宋布为下币”。即“黄金有价,玉无价”。而无论是玉还是金都代表了珍贵盛世的发展脉络,有待继续研究。

而持重的价值,因此也可以演化为贵族阶层和上流社会。而金玉配合

以诗词的押韵,处处体现了金玉的贵气和奢华,成为唐宋诗词一大特【参考文献】

色。[1]唐诗三百首详析.喻守真编注.中华书局,1982.

金玉在唐宋诗词中同时出现的主要原因:[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1、金玉都有其经济价值,玉贵金轻,确是一种中国文化特色。玉最[3]宋词三百首释注.编著郭勤.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开始为祭天的礼器和通神的陪葬品,随后成为进贡的宝物和商业买卖[4]宋词选.胡云翼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的货品,最原始归因于它的稀有和耐用适合作为财富的象征。[5]和田春秋.李吟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金玉同样有它的政治价值,《新唐书・舆服志》中记载了“以紫为[6]玉门关名义新探——金关、玉门二名互匹说.李正宇、李树三品之服,金玉带挎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玉带挎十一;浅绯为五品之若.敦煌学辑刊,2005.1(总第47期).

服,金带挎十……”说明金玉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就是这样靠礼制把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分明的分裂开采,并作为维护统治的手段之一。【作者简介】

3、金玉还有其道德赋予、宗教礼仪功能,这些都对中国文明有着深杨瑾,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远的影响。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儒家的道德观念认为玉有

《新西部》2008.16期・--——127・--——

诗词"玉"境——从唐诗宋词看中国玉文化的内涵及唐宋之际玉文化的发展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杨瑾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新西部(下半月)NEW WEST2008(8)

参考文献(6条)

1.李正宇;李树若 玉门关名义新探--金关、玉门二名互匹说[期刊论文]-敦煌学辑刊 2005(01)

2.李吟屏 和田春秋 2006

3.胡云翼 宋词选 1978

4.郭勤 宋词三百首释注 1997

5.唐诗鉴赏辞典 1985

6.喻守真 唐诗三百首详析 1982

本文链接:

形容玉器的诗句篇五
《论《诗经》女性描写的诗性智慧——以玉文化为例》

形容玉器的诗句篇六
《从玉词语看中国的女性文化》

  《前沿》                                 2004年第5期

 呼和浩特 010021)

[提 要]古人对“玉”顶礼膜拜,以至“凡所甚美者则以玉言之”。在众多以玉为词根的词语中,与

女性相关的词语又居于多数。从玉词语中折射出了丰富的女性文化内涵。本文试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加以探析。

[关键词]玉 文化 女性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4]05—0187—03

  玉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旧石器时代的玉石混用,到新石器时代的精美玉器,人们对玉的审美意识在逐步提升,当时人们将玉转化为神物而顶礼膜拜。到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观赏功能被人们重视,其审美价值渐渐掩盖了社会价值。汉代以后,玉的功能主要以观赏为主。在如此漫长的玉文化演变中,人们用玉比拟一切走到了极致的“美”。玉成为财富、美德、学识、容貌、信义等美好事物的比拟物。玉所折射出的丰富文化内涵,我们能够从语言中得以证实。

在《汉语大词典》里以玉为词根的词和词组就多达1268个。汉语词汇里面的同根词恐怕没有哪一个能够与之相比了。在如此浩大的玉词语中与女性相关的词语又居多数,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为什么人们在描写女性的时候特别喜欢用玉作为比拟物呢?这中间反映出人们怎样的审美心理?玉与女性之美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关系呢?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加以剖析。

(一)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南都行》中的佳句,此处用“玉色”比喻女子貌美。用“玉”象征美貌的用例,早在《诗经・国风》中就有记载:“彼其之子,美如玉,殊异乎公族”,“白纯束,有女如玉”等。以《诗经》为契机,人们沿用以玉比美的传统,创造出一大批词汇。这些词语产生在不同的时代,反映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力。笔者试从有记载“玉”的书证起算,剖析“以玉比貌”在各个朝代的用例及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战国时期楚国宋玉在《笛赋》中曰:“赤颜臻,玉貌起,吟《清商》,追流徵”。《吕氏春秋・贵直》中记载:“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这里的“玉貌”、“玉女”都用借代的手法,代称美貌的女子。晋代王嘉《拾遗记・后汉》中也有类似记载:“灵帝乘船以游漾,使宫人乘之,选玉色轻体者,以执篙戟,摇漾於渠中”。从这些史料中可看出,用“玉”代指的绝代佳人,似乎毫无尊严和人格而言,处于一种被欣赏、把玩的附庸地位。

当然,也有单纯用“玉”形容女子貌美的诗句。晋代的陆机就有:“玉容谁得顾,倾城在一弹”

・187・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这句诗是李白

的绝妙佳句。“长眉横玉脸,皓腕卷轻纱”是南朝梁代丘迟的诗句。诗仙李白也有“玉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的佳句。这里的“玉容”、“玉脸”、“玉面”都是形容女子仪态万千,貌美如玉。

到了唐宋时期,形容女子像玉一样美好的词语大量出现。如:“玉人”、“玉仙”、“玉姝”、“玉童”、“玉润”、“玉颊”、“玉蛾”、“玉奴”、“玉芙蓉”、“玉儿”、“玉真”、“玉京人”。这些丰富的词语大多产生于文人墨客的笔下,从这些描写女子容貌的诗词中,可感受到古代的一种审美倾向。辨玉的标准,脂,精光内蕴,,的传统文化里,,,刚柔一体的女子方达到至美的境界。这样,玉与女性在审美实质,审美方向上形神相合。语言经过长久的积淀,充分的反映了这种思维。

到了元明清时期,出现在戏曲中以玉比貌的词语也不少。如:元朝张鸣善的“雾鬓云鬟,楚宫腰素妆打扮,恰便是玉天仙谪降人间”中的“玉天仙”;班惟志套曲中的“是谁家玉卿?只恁般可憎,唤的人一枕蝴蝶梦儿醒”里的“玉卿”;王仲元套曲中的“把一固玉臂蝉娟,闪在瑶台月底”中的“玉臂蝉娟”;还有“玉娉婷”、“玉靥”、“玉 盂”、“玉簪”都指女子貌美。

为什么有这么多以玉为词根的词来指美女呢?这与玉在中国社会的审美地位和文化地位相关。在长久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在逐步地对玉的审美变化中,似乎能够悟出一种时代风尚、一种民族习惯、一种社会心理、一种集团气质。玉作为一种丰富的文化载体,不仅体现了人们外在的行为规范和一些典章制度,还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模式。正如清朝俞樾在《群经平议・尔雅二》中所言:“古人之间,凡甚美者则以玉言之。《尚书》之‘玉食’,《礼记》之‘玉女’,《仪礼》之‘玉锦’,皆是也。”“以玉比貌”是众多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辜鸿名曾指出:“一个民族中的女姓正是该民族的文明之花,

[1]是该文明国家的国家之花。”中国人对美女的认

闺房之秀。”而玉质之坚洁,玉色之温润,真玉之难求,美玉之赏心悦目,这种审美心理和审美享受,与美貌女子带给人们的心理美感相得益彰。在这种审美的趋同下,产生了丰富的以玉比拟女子美貌的词语。这是我们从事物的积极方面入手去看待问题。而实质上中国古代社会里女性的处境告知人,也许反映的我们试从这个角度加以,玉荀双尖跷

,玉荀双尖跷”是明朝玉磬《清江引・蒲靴》中的诗句。此处用“玉荀”指女子经过缠足后的小脚,这在当时被喻为最美。小脚成为中国古代人们审视女性美的一个重要尺度。唐朝杜牧《咏袜》中有诗句“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荀裹轻云。”蒲松龄《聊斋志异・织女》中也有:“隐约画廉前,三寸凌波玉荀尖”的词句。人们用一种很微妙的心理去欣赏这种残缺美。“玉钩”、“玉弓”也指该含义。见于元代吴昌龄的套曲《端正好・美妓》“衬缃裙玉钩三寸,露春葱十指如银。”以及明代徐霖在《绣襦记・逑叶良俦》中的:“掀罗幕荡玉钩,弓鞋裙衬双凤头。”都用“玉钩”再现女子的玲珑俊俏和美丽无比。“玉弓”见于清代汪懋麟的《姑苏竞渡曲》:“欲识真珠裙带动,凌波一对玉弓来”。从这些史料中可看出:小脚在元明清时代已蔚然成风。这种风气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史书记载,最初女子缠足大约产生于五代末年南唐李煜宫中有位宫女 娘,善于歌舞,李煜命人制作了一朵金莲花,让 娘用帛缠脚,使之纤小上屈,然后在莲花上跳舞,舞姿因而显得格外轻灵飘逸。后世的学者据此认为,缠足自此而始。缠足在产生之初是出于男性对女性轻灵舞姿或纤巧身姿的一种审美欣赏。当这种审美成为主流之后,缠足就演变为风俗。女子争相缠足,那些想让自己的女儿成长为真正的小姐并嫁与体面人家的母亲们从小就要给女孩子缠足。“玉钩”、“玉荀”、“玉弓”就形成于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从这样的文化词语中,我们可探究出这种审美倾向对女性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男性把小脚作为一个爱恋对象而予以崇拜、赏玩、歌咏。女子为求得认同、青睐,心甘情愿地入俗,忍受身体的这种迫害。缠足之风蔓延整

同或期望,是温文而雅,轻柔悠然,内敛含蓄。如《世说新语・贤嫒》中形容两位女子之美:“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188・

个中原大地。清朝康熙皇帝禁止中国人缠足的敕令在几年后被撤回。满族姑娘很快就开始模仿中原姑娘的缠足。清代的方绚曾把小脚分为五类,十八种。一双小脚应该具备如下条件:肥,软,秀。他说:“瘦则寒,强则娇。俗遂无药可医矣!故肥乃腴润,软斯柔媚,秀方都雅。然肥不在肉,软不在缠,秀不在履,且肥软或可以形求,秀但当以神

[2]

遇”。人们把小脚当作一种艺术品来把玩、欣赏。

经过历史长长地积淀。产生了丰富的玉词语。当我们运用和赏析这些词语时,一方面我们从中领悟到了人们对女性美的欣赏,对玉价值的认可,以及人们对二者审美价值的认同与首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暴露了中国社会里,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社会现实。而中国社会重男轻女之

[3]

观念,。”《韩非子》里有这

样详细记载“。这种杀,。当“玉荀”、“玉钩”、“玉,它已成为迫害和约制女性的一个枷索。

(三)结束语

刘大同在《古玉辩》中提出:“伏思吾国文化之开化,以玉为最古,其他皆在其后。”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一个玉器时代,这样的设想尚未定论,但从中感受到玉文化在中国的深远影响。正如英国伟大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赞许:“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魂。”丰富的玉词语就产生于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玉与女性在形神相合的审美趋同下走到一起。以玉为词根的词语形象的反映了中国女性文化的两个方面。本文对此略加剖析,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玉文化的丰富内涵。参考文献:

[1]幸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海南出版

缠足风俗演变至此,这种审美心理发展成为束缚妇女的一种手段。文人墨客争相在诗文中赞赏、这种美。并且用“玉”加以比拟,人们不仅用“体、身材义,、欣赏和倾羡。

如:玉甲、玉爪(指女子指甲的美丽);玉尖、玉指、玉葱、玉粳、玉纤、玉纤纤(手指之纤细、美丽);玉肌、玉软、玉雪、玉质、玉娇(肌肤的洁净细腻);玉柄、玉臂、玉藕(指女子的手臂);还有玉齿、玉腕、玉手、玉掌、玉腰、玉骨、玉体等玉词语,几乎女子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用“玉”来美化。这些词语全面的展示了女子的静态美。形容女子动态之美的词也有很多,如:“玉亭”、“玉姿”、“玉亭亭”“玉精神”都形象地再现了女子的优美姿态。还有丰富的以玉比貌的成语,全方位地用玉比拟女子,体现其审美标准。内在之美,冰清玉润;外在之美,仙姿玉色;具体之美,粉妆玉啄;抽象之美,瑶环瑜珥;身材之美,亭亭玉立;肌肤之美,冰肌玉骨。美女流泪,是抛珠滚玉;美女娇嫩柔弱,是玉软花柔、软玉娇香、温香软玉、温香艳玉;美女的声音,是珠圆玉润;女子的贞洁之美,是冰滑玉洁,守身如玉;出生名门的女子是金枝玉叶,琼枝玉叶;女子的不幸身亡是香消玉减、玉殒香消、玉碎珠沉、玉葬得埋、珠沉玉没。玉与女子被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紧紧地连在一起。

社.

[2]林语堂.中国人[M].学林出版社.[3]闵家胤.阳刚与阴柔的变奏[M].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邑享)

・189・

形容玉器的诗句篇七
《《诗经》玉描写的周文化内涵》

183

形容玉器的诗句篇八
《关于玉的诗词》

1.绿水结绿玉,白波生白圭。

2.玉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

3.金玉有本质,焉能不坚强。

4.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5.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6.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7.冰晶玉肌飘清韵,暴雨洗礼驻彩虹。

8.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

9.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10.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

11.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

12.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13.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

14.玉器七千陈湛露,翠蛾三百舞灵风.

15.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

16.玉壶知素结,止水复中澄。

1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8.玉壶冰莹兽炉灰。人起绣帘开。

19.玉玺不缘归日角 锦帆应是到天涯

20. 古有和氏壁连成,今有泰山玉振声。

形容玉器的诗句篇九
《玉石有关》

玉石有关

以玉喻人喻情

亭亭玉立,玉貌花容,玉洁冰清,温润如玉,怀珠抱玉,如花似玉,美如冠玉,洁身如玉,金相玉质,金玉良言,美玉无瑕,玉昆金友,金声玉振,香消玉损,金口玉言,金枝玉叶,金童玉女,怜香惜玉,精金良玉,金麒玉麟,金龙玉凤,冰心玉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以玉喻事喻物

玉润珠圆,玉斧修月,金帛玉珠,玉拉桂薪,金科玉律,兰摧玉折,金铸玉雕,玉马朝周,出玉生金,白玉楼成,金风玉露,玉燕投怀,投瓜报玉,切玉断金,灵壁护主,玉女香车,金波玉液,金龟玉兔,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

以玉喻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不琢,不成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抛砖引玉,改步改玉,化干戈为玉帛,桃玉为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荒年谷,丰年玉;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鉴玉显学识,藏玉见真情,佩玉升情操。 以玉喻景

琼楼玉宇,金玉满堂,金马玉堂,玉树临风,喷珠溅玉,金山玉海,玉海碧波,蓝田玉暖,紫玉生烟,瑶席玉宫,翠帷玉帐,碧玉生辉。

形容玉的色彩、质地

据《逸论语》:"瑳,玉色鲜白也;莹,五色也;瑛,玉光也;琼,赤玉也;璿、瑾、瑜,美玉也;璑三彩玉也;玲、呛、净,玉声也"。此外,在《杨慎外

集》中,有许多专用词,对玉的颜色、质地、声音、光彩等,都有详细地解释。读者若有兴趣,可以作些了解。

《诗经》中和玉有关的诗句

①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这是《诗经》"鹤鸣"中的诗句。这里"错",作锋利的琢玉石头解释;"攻"作打磨、琢磨解释。

②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卉如星。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诗经·卫风·淇奥》)

这是《诗经》的名篇"淇奥"的诗句,"匪"在这里作"斐"解释,即有文才的人。诗句解释为:那文采焕发的君子,如切磋、琢磨后的玉器一般俊美;那文采焕发的君子,耳垂上悬着晶莹的玉坠,鹿皮帽子上的缀玉如同星光闪烁;那文采焕发的君子,精神如同金锡,品格如同圭璧。

③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磋,佩玉之摊(《诗经·卫风·竹竿》) 这是《诗经》"竹竿"中的诗句,摊,举止优雅,行有节度。诗句解释为:淇水在右边奔流,泉源在左边流淌,美人巧笑时露出洁白如玉的牙齿,身上挂着配玉显得是那样的婀娜多姿。

④君子至止,蔽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诗经·卫风·终南》) 这是《诗经》"终南"中的诗句,敝(音福)衣:古代黑青相间的宇L服。诗句解释为:来到这里的那位君子,黑青绣衣潇洒宽敞,配玉铿锵悦耳动听,祝你永远长寿安康。

⑤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沟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诗

经·郑风·有女同车》)。

这是《诗经》"有女同车"中的诗句,我们似乎感受到,佩玉的铿锵增强了青春的活力,像芙蓉花一样美丽的姑娘,在这美妙的铿锵声中翩翩起舞。

诗句解释为:与我同车的那位姑娘,美得如同芙蓉花一样。身体轻盈得像要翱翔,佩戴的美玉闪烁发光。美丽姑娘复姓孟姜,真是可爱娴雅不能忘。

与我同车的那位姑娘,美得如同芙蓉花一样。身体轻盈得像要翱翔,佩戴的美玉闪烁发光。美丽姑娘复姓孟姜,她的德行永不能忘。

⑥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级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阔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郑风·子矜》)

这是《诗经》"子拎."中的诗句,女子等待爱人时的焦急心情,跃然纸上。 诗句解释为:你赠给我的青青佩玉,牵动着我的悠悠情思,纵然我不能到你那里去,为什么你就不能快点来?来来往往一趟接着一趟,我独自在城楼上眺望。一日见不到你的身影啊,就像过了三个月那样漫长。

⑦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诗经·秦风·渭阳》) 这是《诗经》"渭阳"中的诗句,表现的是外甥送别舅父时的晴景。

诗句解释为:我为舅舅送行,常常思念我的娘亲,拿什么赠送他呢?只有美玉才能表达我的心意。

⑧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诗经·王风·丘中有麻》) 这是《诗经》"丘中有麻"中的诗句,表达了女子对情人的思念。这里讲留氏之子送的佩玉,成为了女子思念的寄托。

诗句解释为:山丘中长满了李树,李树留住了我的爱人。李树留住了我的爱人。他赠我美丽的玉佩表达爱情。

⑨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诗经·郑风·女曰鸡鸣》)

这是《诗经》"女曰鸡鸣"中的诗句,反映了夫妻以玉相赠,互相爱悦的情景。"杂佩",是当时常用的一种玉佩,用多种玉石串成。

诗句解释为:知道你对我好,送你玉佩作为纪念;知道你对我很体贴,送你玉佩表达心意;知道你对我恩爱深,送你玉佩以为报。

⑩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据。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是《诗经》"木瓜"中的诗句,反映了男女相爱,以礼物互相赠答时的心理活动。诗中的"琼"为赤色玉,泛指美玉,"据"是佩玉;"瑶"也是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玖",指浅黑色的玉石。

诗句解释为:你送我以木瓜,我回送你美玉,美玉哪能算报答,但愿我们永远相好!你送我以红桃,我回送你琼瑶,琼瑶哪能算报答,但愿我们永远相好啊!你送我以酥李,我回送你琼玖,琼玖哪能算报答,只求我们永远永远地相好!

常见的与玉有关的诗句、对联等

1.国运兴则玉业旺,国运兴则玉运兴。―民间谚语

2.每临沦海觅珠玉,遍借金针绣凤凰―对联

3.隋珠和璧,明月清风―对联

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唐·李商隐诗句

5.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诗句

6.玉在山而木润,玉祖石而山辉。―前人句

7.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唬角光。―唐·李白诗句

8.赞日之异月之恒,喜国之瑞玉之祥―对联

9.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诗

10.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唐·李白诗

11.凤至金风舞,柳拂玉堂春―对联

12.知其是玉疑非玉,谓此非真孰为真。―清·乾隆诗句

13.磊落光明其人如玉,慈祥岂弟与杨皆春―清·曾国藩联

14.璧十五城方得价,树三千年一开花―近代·梁启超联

15.家家抱荆山之玉,人人所握灵蛇之珠。―现代·徐迟句

16.清思握珠玉,虚怀学古今。―仿于右任联

17.净瓶甘露年年盛,紫竹玉果岁岁青。玉面洁净清世尘,禅心慈悲渡众生。―袁嘉联·咏观世音菩萨

18.明珠还合浦,宝辉耀东南。―喜庆香港回归

19.历史上的两首《玉赋》在历史上,有不少人为玉作过赋,在这些歌赋中,以唐代仲之元、晋人傅咸所作的《玉赋》有一定的影响,在此恭录于下,以供赏析:

《玉赋》一

五色相宣,千名竞出。振鹤羽以益鲜,耸鸡冠而增焕。匪蒸果之足件,何纯漆之能乱!乃坚以守正,妙以通微;烘炉不能易其色,厚地不能蜷疼其辉。乍腾虹以白气,或见女以青衣。山林孕之而含郁,川读育之而涟漪。―唐·仲之元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杜甫的诗句

下一篇: 歌颂学校的诗歌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