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形容静心的诗句古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2    阅读:

形容静心的诗句古诗篇一
《古诗词》

上部(52手)

一 七绝--洞庭春雨

洞庭素练舞湘沅,九曲缠绵隐暮烟。万顷新荷微雨里,千家垸落水云间。

二 渔歌子--洞庭落日

雁字天边剪暮红,浪衔沉日水熔熔。芦荻垸,藕荷冲,夕烟袅袅暖回风。

注:垸,冲,名词,方言,指湖区的村庄。

三 长相思--醉题红叶

痴酒家,怨酒家,扶醉残阳点暮鸦,愁深酒当茶。

思天涯,望天涯,遥寄天涯一片霞,情长叶胜花。

四 浣溪沙--中秋寄远

十里华灯不夜天,十年明月几回圆?人间天上一时间。

此去重山千万里,无边落叶逐风烟,谁披月色舞君前?

五 采桑子

我心向老疑天老。晴也消磨,雨也消磨。末路黄昏秋水多。

大钧未许留人久。生又如何? 死又如何? 不过红尘一段歌。

六 临江仙

一棹浮生江海远,年年梦里潇湘。拚将沉醉换悲凉。霜风侵瘦骨,雪雁逆斜阳。 长恨烟云迷望眼,消磨剑气书香。楼高水阔入微茫。轻舟千里外,曾载少年郎。

八 七律--出走海南

陌路飘蓬别谢家,长烟收尽旧繁华。望他冬水瘦春水,掷我生涯向海涯.

南岭横天屯紫气,北风伐地射黄沙。移舟赖有凭舷泪,此去人情似浪花。

注:九九年冬,由京出走海南,记其事。

九 同韵七绝四首

1 肃杀霜风强倚楼,笛声吹落满天秋。长空夜色人千里,心海无边月亦舟。 2 古来鸿志几人酬,一倒金尊万事休。梦蝶庄生犹未醒,人间草木已千秋。 3 年年归雁度南楼,独羡江南一叶舟。采撷荷香千万缕,清风频寄到幽州。 4 骑鲸御鹤信悠游, 六道轮回始复周. 魂魄豪情驱厉鬼, 俗身偏困稻糠谋.

注:稻糠谋,dote com之音译.

十 沁园春

陌路天涯,依旧飘零,依旧荒唐.看平云怒浪,长驱白鸟;欺春冷雨,漫袭红墙.败叶眠虫,衰枝

号鬼,负气谁人立大荒? 偏生我,有撑空瘦骨,化酒柔肠.

休言楚客凄凉,把江海余生掷四方.叹行僧手段,半壶清水;贩夫生计,千里浮床.烟月文章,

虹桥事业,到底深宵梦一场.荒原上,正车灯投远,不似残阳.

十一 减字木兰花--人到中年

此生三变,三十六年驰一电。碌碌闲闲,生计泉台买路钱。

近来多话,诗句旁批鱼市价。看罢云堆,一字离心入酒杯。

十二 自度曲---赵州柏林禅寺千禧夜感事

题记:河北赵州柏林禅寺,乃禅宗祖庭,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自一九九二年陆续修缮重光。我等一干北京网友于千禧夜麋集于此。法会毕,近零点,每人敲大钟三响,以迎千禧。

其后更有一部兴犹未尽,又奔歌厅“腐败”。我遂于柏树林中徘徊数巡,度得此曲。

梵音袅袅,庙宇巍巍,赵州祖庭,香火重开。恰逢钟磬割千禧,举世庆轮回。本原明日

连今日,抽刀断水,何喜何悲?

古柏森葳,适我徘徊。思蚁车豆火,蒿冢金台,浮沉镜像,舒卷云帏;人生亦物,物亦

土灰,因缘了却,果报真来?莫若歌楼上,凭轩电笑,三转掌中杯。

十三 临江仙---山居旧事

我本云山鞭鹤手,刀荆绳壁生涯。十分风味笑樵娃。竹敲应辟鬼,草响莫言蛇。 但喜仙葩开异木,千枝看罢还赊。危巅立尽夕阳斜。莽烟浮白鸟,苍海涌红霞。

十四 鹧鸪天

屡上楼台对远山,青春赌到雨翻盘。落花迷径应牵履,古木边泉好挂冠。

闻大隐, 出函关,销魂莫过不生还。霜毫拒写江湖事,只把心思入骨寒。

十五 七绝--春游戏作

满山春色入囊中,两袖犹藏竹叶风。惟恐肚皮无雅量,游人争嚼映山红。

十六 七绝--扁桶缸

乱壑幽溟黑水浑,千林雾瘴一潭吞。危崖峻色寒侵骨,隐约山川有大魂。

注:扁桶缸,地名,位于江西某地深山中,因一扁桶状深潭而得名。

十七 霜天晓角

霜风啸晚,吹灭灯千盏。 吹得月沉星坠,吹不灭,青青眼。

浮生今已半,无家惟客馆。 浓夜逼人如海,捶榻起,当窗站。

十八 眼儿媚

也爱衣间拭啼痕,也爱说乾坤。青楼好梦,春山好雨,此即青春。

而今老尽风烟矣,漂泊复何存? 月华为父,梅花为母,生个诗人。

十九 少年游--车过武汉长江大桥

长车刺夜过江桥,杯酒客魂消。繁灯幻海,昔人去后,一地碎琼瑶。

巡窗似牍书流景,欲读总相抛。隔雨睛川,迷朦烟树,黄叶走波涛。

二十 浣溪沙

竞上高坛颂大安,春风人物不须看.桓生盐铁愧今颜.

鸡列藁街多白领,鼠喧穑苑尽朱冠.墙头怕见那年斑.

二十一 浣溪沙

茅屋檐前吊竹筒,清风摇响小桥东.流萤自照五更钟.

隐约溪头来犬吠,薄云初破月溶溶.柴刀静放果园中.

二十二 浣溪沙——夏初临

腮上斜阳不肯还,蝉歌大野唱新欢,芳枝盈把立高峦.

泼目千林奔绿浪,笼头一树著红冠,春姑贪与夏姑顽.

二十三 浣溪沙--谒大余县革命烈士陵园暨刘伯坚墓

六十年前事可哀,当时岭上杜鹃开,楚囚高咏过长街*.

两色旌旗皆嗜血,万千荒冢拜高台,轮回一梦复阴霾.

刘有口占绝命诗《带镣长街行》。

二十四 浣溪沙

误入人间卅六秋,方知薄命是漂流,生涯至此复何求?

雨骤频敲三月暮,更深独对二锅头,阑珊醉卧水湄楼.

二十五 浣溪沙

又爆黎元迸血斑,苍天有眼我无颜,书生骨瘦易生寒.

有恨文章长掷笔,无情风雨竞摇山,吞声抱树老玄蝉.

二十六 潇湘神--送别不幸遇害的网络女词人帘影染笛

江水吟,江水吟,九重绿浪托词心。携笛卷帘君去远,天街灯火雨深深。

二十七 七绝--小皇帝

周末野炊俱笑颜, 同人稚子最刁顽。 骑头唤父"人头马", 频掷泥巴入菜盘。

二十八 鹧鸪天--山海关

坐对燕都扼大荒,长牵烽火到西凉。 兵家血雨诗家句, 浪子歌风戍子乡。 山莽莽,海汤汤,从来此地管兴亡。 龙头王气空千劫*,犹向斜阳阵阵苍。

注:山海关长城接海处称“老龙头”。

二十九 咏史三章

1 圣主威仪在大纲,中兴事业拜黄粱。将军恨被名山误,一任衰麻出食堂。 2 勤王虎将悔应迟,忠字何堪正字师?折戟沉沙君去矣,一生真伪我无知。 3 天朝十里布刀兵, 夤夜红羊报洗城, 自古牺牲称正果, 直疑何物比头轻.

三十 虞美人--读海子诗演其义

当年我打马进城 手提一袋青稞

当年我用一袋青稞换取十八颗人头

还有九颗 葬在城中 下落不明 ----海子 人头落地浑无响,剑气冲天朗。黄庭压枕卧名山,梦见前生打马过重关。 寒枝斜挑荒城月,月下桃花血。鸦声断续草萋萋,九座枯坟一局古残棋。 三十一 金缕曲 歌哭销魂诀.正西风,冻红惨淡,长烟凄绝。 冠盖焉须招老眼?细数当中人物.五十载,萧韩并没.辇下家山看未稳,似蛮蹄一踏浑无骨.惟屈了,云中铁. 西论秦治高名灭.剩营营,蠹侵枢户,瘴涂宫阙.莫讶黔氓耽骂癖,御剑东南一猎,只办得,寻常鼠屑.韶乐仙姝天惯我,信森森虎鳄吞膏血?潮欲起,鸥声切。 三十二 过民工坟 传言此地鬼魂真,数座民工短命坟.牛屎粘鞋颇壮胆,鬼魂不做放牛人. 三十二 中秋反月亮 竟将悲喜托圆周,底事荒唐入雅流?一物行天千颈转,石头今夜驭人头。 三十三 一生 谁人不在死牢囚?枉对天公说自由。我乞君恩能浩荡,刑时且用瘦银钩。 三十四 临江仙 检点生涯何所悟?功名似梦还虚。少年心焰渐消除。人间多学问,白纸必涂乌。 大道从来非笔驭,龙蛇兀自成图。三千世界锁穹庐。星辰天上字,一夜一翻书。 三十五 南歌子 染雾山多幻,流珠草欲甜。石为琴枕水为弦,隐约一坡青果讲方言。 曙色开天镜,人庐结日边。半村烟起半村眠,屈指红霞烧去梦三千。 三十六 除夕 来年应少往年多, 彻夕鞭声人奈何?笑摁掌间生命线: 今天已到这儿么? 三十七 梦里前生如电影,梦里来生如电影.一日一帧万象图,原本今生即电影. 三十八 行香子 两鼠臣民,七步乾坤。四墙围、拟个王尊。灯凉影幻,幻亦真真。恰枕边书,床头月,梦中身。 长街吹酒,大河逐日。奈晨钟、断送飙轮。千乘境象,一夜缤纷。共白茅风,黄梅雨,

赤枫云。

三十九 浣溪沙

买断清歌浊酒杯,青梅旧事总徘徊,半城灯火雨中微。

忽尔手机来短信,有人同醉在天涯,只言相识未言谁。

四十 采桑子

依稀携手青衿子,湖畔花开,湖面鸥喈,笑指烟波说未来。

夜阑不耐沧桑梦,伫影阳台,曳影长街,清泪西风冷不揩。

四十一 浣溪沙

忆昔东皇遣未均,杜鹃红胜岭头云,少年心事暗温存。

白日无聊惟隔梦,青春有致复磨人,一窗街景向黄昏。

四十二 浣溪沙

摇落寒星大野中,千山顶上起苍龙, 一天风色蓦然红。

革命无关菠菜铁,埋人只合亚洲铜*,金尊时满亦时空。

海子诗《亚洲铜》。

四十三 浣溪沙——1957

五月荷风杨柳枝,龙庭戏约亦佳时,坑余人物胆声滋。

一夜黥刀皆向右,几抔霜土不闻鸡,涛生云灭海天低。

四十四 咏血管

别是人间第一泉,灵台流转死生间。

时平未许青筋凸,稳缚形骸卅七年。

四十五 如梦令---6.1写给大连空难的罹难儿童

再没飞机诓你,再没老师熊你.你住的房间,仍像咱们家里.孩子,孩子,过节也该欢喜.

四十六 伊甸园

繁华镜像是沉沦,入彀翻成智慧身。

一纪崩摧人灭后,枝头苹果坠纷纷。

四十七 虞美人

抛空雁阵仙翁卦,卜得春来也。初晴昨夜小南风,吹遍岭头崖畔杜鹃红。 林深数点晨烟起,仙稚描红笔。对山偏要喊人名,知道山山相递遣谁听?

四十八 鹧鸪天

未许寒身怯老霾,百年多病独登台*.堪夸日月双丸药,竟克乾坤一死哀.

苗种植, 骨沉埋,秦灰化土到荒垓. 鸡鸣三色苍茫里,信有潮从海上来.

注:借老杜原句.

四十九 临江仙——一只小动物的悲吟

奔尽山崖终绝地,周遭人迹侵寻。指天条子怵森森。夺吾皮与骨,饰彼帽和襟。 痛彻今生为弱种,血干不绝呻吟。不甘不解泪吞心。缘何天下土,无处不刀砧?

五十 鹧鸪天

形容静心的诗句古诗篇二
《古诗词三首_郑振华》

《古诗词三首》课标分析

泰山区财源办事处三里学校 郑振华

四年级下册是中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同时也是由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学期。通过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因此,四下级下学期是很关键的一个学期。

一、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使馆产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它是阅读、习作的基础。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识字的方式皆可以灵活多样,以便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对于写字,教学正教师对难写的、易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引导学生用识字规律识记生字,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提高写字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既要完成中年级阅读学习目标,又要为高年级的阅读做准备,在教学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1.朗读、默读的指导。

古诗词篇幅短小,韵味十足,读来朗朗上口。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应应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自主的朗读中学习、思考,以读促悟,体会感情。 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使学生更容易静心思考,仔细咀嚼、品味。

2.精读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本课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句子含义,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同时,积累优美诗句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文中去,了解人物的喜怒哀乐 ,从而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的过程,并得 出结论。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将学法进行迁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3 古诗词三首》教材分析泰山区财源办事处三里学校 郑振华

本课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共编排了四篇课文。每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的热爱、赞美和向往。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本次课时执教的是《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了江南水乡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 三首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的,内容浅显易懂。表现出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根据教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1.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古诗词三首》学情分析

泰山区财源办事处 郑振华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除了备教材,更主要的是备学生,关注学生已储备的知识和具有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然后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及能力。

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本学期第一课也初步认识了“词”,对“词”有了初步的理解。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学生能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思。但是,城市的学生对田园风光不了解,对体会诗词描写的意境难有深刻体会,需要老师通过画面、语言等激发学生想象加以感悟。

2. 融情于景,诵读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词的魅力远不如故事情节强的课文大,因此,需将诗词的教学通过逐层递进的朗读指导,融情于景,诵读感悟,才能激发学生读古诗、诵古诗、学古诗的兴趣。

《古诗词三首》效果分析

泰山区财源办事处三里学校

为了解本课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评测练

习对学生进行了抽测,从抽测情况来看,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

较好。

1.听写本课所学五个生字:“蚕、桑、耘、昼、绩”,抽测15人,两人“昼”字出错,其他全对,尤其课上重点讲的“耘”字,正确率达到100%。因此,对于“昼”字的教学还需加强。

背诵《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抽测10人,《乡村四月》均能背熟,一人《四时田园杂兴》不太熟练。由此可见,第二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给学生留的诵读时间太少。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是什么景象。抽测8人,均能描述出江南水乡到处郁郁葱葱、水光潋滟的景象,但有一人叙述过于简单

23.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

泰山区财源办事处 郑振华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本次教学执教的是《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了江南水乡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三首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的,内容浅显易懂。表现出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词。

2.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两首古诗词的大意。

3.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4.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再来走

进古代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田园美景,齐读课题。

2.明确任务

这一课前两首是古诗,第三首是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敢接受挑战吗?

1.检查生字。(出示本课生字)

师:这五个字都是前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谁来读?

开火车读 齐读

2.学习“耘”字

1)这几个字既要求会认,还要求会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耘”字。

谁能说说记住这个字应注意什么?偏旁“耒”字:出示耒的解释、图片,帮助记忆。(利 用工具书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学习)

2)记住如何写“耘”了吗?光会写还不够,我们还要把字写规范、漂亮。(出示田格中的“耘”字)师范写,生书空。

3)3)指名上台写,其他同学自主练习。师巡视,提醒姿势

4)

评议(结构、笔画间距);再练习。

三、学习古诗

(一)回顾学习方法。(出示)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写好耘字的方法,无论学习什么,掌握方法很重要。咱们回忆一下以往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二)解诗题,

知作者。

1.诗题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你能把诗题读准吗?

1)指名读“乡村四月”宋翁卷,正音“卷”;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读“四时田园杂兴”正音“兴”杂兴:各种兴致。(板书:注释)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介绍《四时田园杂兴》是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了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风光。

2.知作者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作者的资料,谁能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一下翁卷?

(三)学习《乡村四月》

1.读古诗同学们预习的真好,那古诗能读好吗?出示古诗。怎样才能读好古诗?(读 准字音)读准字音是基本要求,古诗与其他文章不同,除了要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还 要注意什么?(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1)指名读:谁来试试。响亮大声的读。咱们认真听,听听它的字音读准了吗?强调“了”:束、了结。才了:刚刚结束。它和“走了、好了”有区别,不要读轻声。

2)再读。谁再来读一读?这次不仅要读准字音,我们还要听听节奏读清了没有?指名读。评议:你读出了停顿,为大家提供了好的方法,2/2/3式的停顿法(出示斜线), 谢谢小老师。老师还有一个建议给你,再读慢一点,来,随着老师的手势试一试。读 第一句

3)齐读:我们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行,感受古诗的节奏,注意不要跑到老师的前面去了!

4)师生配合读这样读是不是特别有味道啊?古人读书叫吟诵,也叫吟唱,有唱歌的味道。我们唱歌时有重唱,,今天我们就来叠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句,老师依你们的节奏,重复后面的三个字。注意把握好节奏,我们一起来!现在咱们来换一下,老师来读,你们来重复好不好?(伴乐读)

5)自由伴乐读。

这样读是不是特别有古人的感觉呢?自己再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出诗的韵味。指名读。

2.解诗意

3.1)同学们太厉害了,这才几遍就读出了诗的韵味。人们都说古诗里有歌,要我说,古诗里还有画呢!不信再仔细默读《乡村四月》边读边思考江南四月的乡村给你留下 了什么印象?随机板书: 景美人忙

2)你从哪里看出景美?交流汇报。

①绿遍山原。(板书:绿遍)“绿遍山原”是怎样的景象?(若回答不出,引导:什么变绿了?从哪儿看出到处都变绿了)“遍”就是——到处、处处。

出示图片师:树木绿了、小草也绿了。这就是——绿遍山原;这座山峰绿了,那座山峰也 绿了,这就是——绿遍山原这片原野绿了,那片原野也绿了,这就是——绿遍山原是啊,到处都是绿色,多美的乡村景色啊!谁能读出乡村的美?(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②“白满川”通过你的读,我仿佛看到了这漫山遍野的绿色。诗中还有一个颜色与绿相呼应——白(板书)白是水的颜色,那“川”是?(平地)你怎么知道的?(注释)你已学会了运用注释这个小帮手了,真不错。平地上怎么会有水呢?到了四月,江南水乡稻 田里已灌满了水,准备插秧呢!只有一块稻田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满)出示 图:这就是——白满川;你看在天空的映衬下,所有水田——(白晃晃的,十分明亮)这 就是——白满川(指名读)

③理解“绿遍山原白满川”这是多么美丽的乡村景色啊!你看那山坡上、原野上到处草木茂盛,再加上波光粼粼的水田,多么令人陶醉啊!谁能通过读使人陶醉其中。指名读; 男女生赛读:你看这山野郁郁葱葱,色彩多么明丽呀!(男生读);你再看水秀山清、 万木葱笼,多么清新呀!(女生)看到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怎能不令人赞叹——齐读 ④子规声里雨如烟在这山光水色之间,你听——(播放杜鹃鸟的叫声)这是?杜鹃鸟在

烟雨蒙蒙的乡村叫着。(出示图)这雨蒙蒙的——(像烟雾)这雨细细的——(像轻纱) 难怪诗人会说(出示全句,齐读)想象一下:杜鹃鸟在歌唱什么?(这里真美)出示前两行诗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谁来读给大家听?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江南乡村的景色 。评价:你的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满山的绿色,满川的水田波光,多么美的乡村四月呀!让我们再来由衷的赞叹(齐读)

3)体会“人忙”杜鹃鸟不仅是在歌唱乡村的美丽,还在赞美什么?(人们的勤劳)①请 同学们读后两行诗句,想想从哪儿看出人们的忙碌?(生自读、思考)②交流:“闲人 少”(板书) “才了......又”为什么?出示图片:刚忙完蚕桑又要忙着去田里插秧了,多么繁忙啊!读——可是一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丰收景象,心里又是多么 幸福啊!所以,在乡村四月——出示诗句,男生读一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 片”人们心里又是多么高兴啊!所以——女生读4)读全诗、背诵。①你们看,乡村四月 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更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农忙图。让我们有感情的再来读一 下这首诗。(伴乐读)②多么美丽的乡村四月,多么勤劳的乡村儿女,让我们把这首诗 熟记于心吧!试着背一背这首诗。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四)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是啊,“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人们仅仅是在忙蚕桑和插田吗? 请同学们读一读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看看那里的人们在忙些什么?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想读第一首诗一样读出韵味。指名读。

自学(借助注释和画面自学)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画面自学这首诗,同位可以相互讨论。

3.交流:1)那里的人们在忙些什么?(引导用诗中的词回答)耘田、绩麻、耕织、种瓜忙的事情可真不少!2)还可以从哪些词看出忙?“昼”( 就是白天) “夜” (就是晚上)人们白天忙,晚上也要忙。

3)还有呢?“各当家” 各人有各人的活要干,大人忙小孩也忙。小孩子会不会耘田、不会织布?可他们为什么也忙?多么可爱的孩子,从小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勤劳。

4.再读全诗,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我当小诗人。难怪翁卷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出示我当小诗人)你能仿照这句诗说一说范成大诗中的人们如何忙碌的吗?6.再读全诗,背诵是啊,村庄儿女们多么忙碌啊!让我们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读一下这首诗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出 提示,指名背诵)

四、拓展欣赏其实在我们中华诗词宝库中,像这样描写田园风光的还有很多,(出示)。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搜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

3、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渔歌子》。

形容静心的诗句古诗篇三
《享受诗文润泽心灵》

——感受古诗文 走进古诗文 品味古诗文

王美玲

今天终于带着满身心的疲惫为中华诗文诵读活动划上了一个句号。现在把我的经历写出来,留待今后回味!

有首诗写的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不知道这个假期的古诗比赛算不算闲事,反正是觉得这个假期有些累,有些忙。2007年的这个暑假真是特殊,为参加太原市语委办组织的古诗文诵读比赛,让我有机会再一次亲近回顾那些似曾相识的又有些远距离的经典诗篇,度过了我生命中这个忙碌而难忘别有一番滋味的暑假!

难忘多少个夜晚在灯下捧着古诗词书静心阅读的小镜头,当我跨越时空的距离与古诗文亲密接触,诵读品味经典的时刻,其实就是在与那些伟大的诗人文豪精神相遇的时刻,当那些清新自然、隽永深刻的诗文给了我心情愉悦的时候我常常会忘记身体的疲劳,在梦里也会睡得香甜。

经历了20多个理解,背诵,笔试,梦里都是疯狂记忆古诗的日子,终于迎来了在市里进行“诵读经典诗文,弘扬民族传统”团队比赛的日子。

比赛时间:2007年8月26日上午11点30分第四场 比赛地点:位于平阳路附近的太原市48中初中部

参赛目标:校长寄语——不为成绩,只为在这个过程中有个机会提高自己的素养,丰富自己的积淀,增强自己的底蕴。

对手印象:

1、小店区八一小学 清一色女教师身着灰色职业套裙 ,化着淡妆 ,清新自然,有了前一天学生的出色表现,老师也是从容淡定,另人刮目相看,看上去是胜券在握。

2、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 3、迎泽区桃园小学

这两所学校的老师虽然没有统一着装,但是人家来自老牌名校,自然是一副身经百战,久经考验,挥洒自如的心态和“我是老大,我怕谁?”的状态。

4、太原市尖草坪区实验小学 也不能总长别人的威风,灭自己的士气。我们虽然不能从形象和招牌上引人注目,但是既来之,则安之!不问结果如何,参与就好!

赛前花絮拍摄背景:

在太原48中教学楼3层的楼道里,墙上张贴着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形象代言人——央视节目主持人王小丫那招牌式的动作和语言“普通话,说得好”。

我们的口号

王毅,冬梅和我组成的“铿锵三人行”组合面对镜头也喊出了尖草坪区实验小学团队的口号——“中华诗文,源远流长,意境深远,润泽心灵,享受诵读,共同成长!”

赛前心情

没有统一的服装,没有专家的指导,没有额外的补助,没没有奖品的诱惑,没有精心的排练,有的只是什么,完成任务的心态,哈哈,连自信心也快没有了。去看看,去试试就罢!

赛事回放:

我们深呼吸之后提心吊胆进赛场,选手各就各位,背后是大屏幕,太原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小山稳健登场,声如清泉叮咚,介绍完评委和规则后,比赛帷幕正式拉开了。因为比赛要全程录像,所以我们每个人都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很呢!

我们每队为三位选手,第一轮比赛:按要求说出涵盖有关键词语的古诗。我的题目里要求的关键词是:黄河,银河,织女。哦,刘禹锡的《浪淘沙》这么熟悉的诗居然会在想起之前大脑里一片空白!看来是心里素质不好的缘故。15秒之内必须开口,否则就算弃权了,王毅在旁边小声提示。我镇定情绪之后大声朗诵出来,恩,自我感觉不错!

没想到自己的出色发挥还是被主持人慧耳辨瑕疵,挑出了一个毛病,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曲”字我读成了三声,正确的读法是一声,哦,在表示乐曲歌曲的时候是三声,而在诗里的意思是黄河弯曲的意思,读成三声,岂不是知识性错误吗?看来读书理解必须严谨,千万不能跟着感觉走。那样可是要出错了。

第二轮比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疑点不假,接着是欣赏一幅图画,说出画中隐藏的诗,检验大家的审美水平。出现在我眼前的是明月高悬,湖光山色,和谐交融的景象,刚想到《望洞庭》,没料画

面又出现一只小舟荡漾在碧波上,转眼停在了山下。啊,这是怎么回事?我的脑子里飞快地呈现着有关山水小船的诗词画面,是《峨眉山月歌》还是《望天门山》抑或《泊船瓜州》,完了,脑子真被这个画面忽悠了,思绪开始打架,最后脱口而出“看到这个画面,我想到了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就这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着主持人宣布正误呢,结果人家报出了正确的答案是《望洞庭》。哦,很遗憾,完了!应该拿到手的10分只能说拜拜了!我的表现强差人意,不过心里还是对正确答案不全认可,屏幕上的展示的课件制作水准不高,画面意境不完全符合古诗的背景啊。一千个读者眼睛里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山水画面难道仅包含着一首诗吗?对这个形式的比赛试题应该严密一些,因为它真是乱画渐欲迷人眼啊,容易误导人的,让人浮想联翩翩。

2号选手的题目是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依次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哦,“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评委还让解释“排闼”的意思。这可是难住了那位老师。

3号选手的题目要求是补充说出带有“日”、“月”、“风”、“雨”的诗句。我们的三号选手冬梅可是争气的很呢。对了,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形容她是非常恰当呦,稳拿10分。耶!不过也有点小小遗憾就是她朗诵“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破”字时候发音不够准确,把“pò”读成了东北话和河北话里的“pè”。哇,

真是佩服主持人的听力,太厉害了!对语音有那么敏锐的判断力!真可谓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第三轮,自选表演题。王毅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声情并茂,赢得掌声阵阵,美中不足就是平翘舌不分, 主持人还大发感慨,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把普通话说标准,也许将来你的学生会和我一样吃“开口饭”的,教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看来真是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年功啊!仅凭临阵磨枪怎么能打胜仗?本来计划充分发挥男老师的潜力,让我们万花从中一点亮绿的唯一男选手王毅在比赛时候大显身手,折服评委的,没想到竹篮打水一场空,精彩场面还在别家。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再来说说对手的表现,向对手问好,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朗诵时的精湛技艺和全身心投入的那种态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杜甫的名作在桃园小学一个戴眼镜柔弱女老师的朗诵下居然也是那么震撼我们,我注意到她在朗诵时使出了浑身解数,也许是高度紧张,也许是百分百投入,胳膊上全都是鸡皮疙瘩呢,此时她的每个细胞都在享受这一诵读的盛宴,超越自己,超越作者,和每个观众交流的感觉如此与众不同,打动人心,抑扬顿挫的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宣泄,从她口里自然流淌。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呢!几经比拼和PK,胜负揭晓。必答题,表演题,选手普通话印象和面貌综合指数出来,究竟花落谁家?

比赛结果:

啊!217分,终于拿到了第一名!不过是倒着数的!哎!无颜见江东父老啊!不过就拿个道德风尚奖吧!因为我们都是报着学

形容静心的诗句古诗篇四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形容静心的诗句古诗篇五
《当代人写古诗词》

临江仙•赠复读学生

人生路上无坦途,困难磨砺英雄。失意困难笑相迎,云帆重挂起,轻装上征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志事竞成功。书山有路勇攀登,天道酬勤日,花开别样红。

江城子•岁末雪夜感怀

一朝浮沉两入海,空自哀,难释怀,十二寒暑,一念转成败。常思壮志凌云节,雄赳赳,气豪迈。

梦里不知身所在,腊梅开,飞雪盖,琼枝无声,任凭风刀快。须知难得扑鼻香,冻彻骨,红日来!

江城子•夜思

一度春秋事事休,仰天求,泪空流!暗思年年,红豆何时丢?忆想昨日共山盟,情脉脉,已难留! 今宵漫漫哀更久,轻挽袖,披貂裘,独游红楼,阅尽凡尘谬!试问人间多少事,对亦错,谁能纠?

江城子•无题

月隐寒纱风细细,夜凄凄,花满地。槐香漫道,怎奈伊人泣。前朝记忆今复现,临此景,思密密!

梦里常绎红尘事,青石壁,雨淅淅。四目初对,转瞬却离弃。倩影消逝似灰飞,欲轻拭,泪成溪。

江城子•大三的思考

三载瞬逝愁满肠,苦冥想,总茫茫。收获得失,自觉非明账。常忆昔日志踌躇,到如今,难想象。

深夜卧床思犹长,探前方,心彷徨。光阴似箭,绝古无能挡。唯效霸王当破釜,学夸父,赶朝阳。

渔家傲-重来

天接云纱接日幕,西陆欲来蝉声舞,去年今日此时节,闻此曲,凌云壮志正有数。仰望蟾宫蹲坐处,桂枝遥遥何人折,九霄外风云又起,我欲斗,乘风直飞象牙去。

江城子-矛盾

风牵清袖入园来,玉兰白,富贵开,桃笑柳闹,驱逐数瓮哀。何时苍降玲珑雪?杨花舞,正悠哉!

旧景一去新景代,思眉黛,更无奈,日随云去,空留人自待。仰天狂笑如钩月,欲斩桂,嫦娥在。

卜算子•迎接立冬

昨日树头繁,今朝枝头少,绿褪花残黄叶尽,冷风携冬到。

风冷又何妨,我辈迎风傲,待到来年春妙时,醉卧康庄道。

其三:晴空将至

寒雾漫秋晨,冰露浸肤深。

宁神待正午,晴云万里奔!

(希望找工作和考研的同窗好友,静心宁神,努力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晴空!加油吧!)

其二:蝉

气寒叶黄时,秋蝉孤鸣密。

云深又何妨,声剑劈天地!

其一:主沉浮

独立寒秋览苍穹,雨盖万籁势正宏。

为破黑云得晴日,仗剑倚天斩黄龙!

中秋节游蒙山有感

其一:

蒙山游

青山脚下天门开,青石路畔竹九排。

林荫小径潺潺水,晓月潭中鱼儿白。

连理塔前怀千古,大佛脚下念如来。

胜景依旧名匠殁,今朝能降几人才?

其二:

蒙山大佛

依山擎天坐千载,慈目凝神迎客来。

听尽众生虔诚愿,大道禅机变黑白。

其三:

山与佛

青山碧水清云天,神造金佛现人间。

净土净心山是佛,净心净土佛是山。

《无题》

金兰粉颊披玉绸,迎风一笑艳溢眸。

素妆数月悄无声,只为今朝香满楼。

望江南.夜思

梦一场,昨夜再重逢。望眼欲穿容难辨,如隔轻纱,千万层,心雨又蒙蒙!

惜春

柳芽初翘春风闹,鹊筑新巢喜上梢。

又是一年黄金时,黑发应知勤学早!

游中北大学二龙山有感

岁寒青松立二龙,独战风刀胆从容!

时间淘尽虚和假,真心永驻玉壶中!

形容静心的诗句古诗篇六
《古诗两首》

一、语言导入,引入主题

1.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学习《游园不值》

1.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4)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古诗两首》教材解读

爱爱20...

《游园不值》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

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

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

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

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篇描绘的是幽静安逸的田园

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碟的生动场面。前两行写春天景色的特征,后两行写儿童的活动,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渗透着诗人对美丽的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

推荐理由:从字、词入手,抓住《游园不值》的“久不开”立即诗人的情趣,

抓住“春色”“红杏”进行对比,感悟哲理。《宿》的解读抓住了重点,由春色到儿童,相映成趣。唯一的缺憾是没有把两首诗进行比较,引发积累关于“春”的主题积累。

游园路上的“值”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学会本首诗中的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⑶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⑷通过品读,感受故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体悟心灵对大自然独特的审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悟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感受故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寻觅春迹,导入古诗

1、窗外雨潺潺,这是我们入冬以来的一场雨。“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让我们到自己积累的古诗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⑵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⑶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⑷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春天来了,报春花悄悄地绽放了,让我们跟随着叶绍翁踏上游园的路,一起欣赏他的《游园不值》。板书课题:《游园不值》,齐读课题,理解:不值,出示字典里的意思,选一选。“游园不值”的意思是去游园却没有遇到。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寻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的生长点激活,为本课的古诗教学铺垫。

二、初读诗句,理解诗意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诗,要求读正确。(相机评价字音朗读情况)

正音:屐齿 苍苔 柴扉

释义:“屐齿”,出示图片“屐”,木底鞋;齿,痕迹;屐齿,木底鞋踩过留下的痕迹。“苍苔” (结合苍松、苍天理解“苍”。)苍苔,一般来说都是长在一些石缝里面潮湿的地方。路上有苍苔,应该是人迹长久不到的结果。“柴扉”(出示书本,理解“扉页”“心扉”)柴扉就是柴门。

3、一首诗,大家把它读正确了还不够,还应该读岀节奏来,就像《推敲》里的贾岛那样吟哦。你能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试着读一读吗?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4、全班齐读。

5、大家读得真不错,现在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自由说一说,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6、指名连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设计抓的生字新词,进而初步整体感知诗意。

三、精读诗句,感悟诗情

1、当我们趁着美好的春光,跟着叶绍翁一起——“游园”,可是却吃了“闭门羹”,快速默读全诗,你从哪里看出诗人没有进园游览?(不值,不开,关)

不值:没有遇到园主人;不开:门紧闭着;关:一扇柴门把满园的春色紧紧

地掩藏了起来。

2、自由读读诗句,你发现诗人看到了什么?

3、品读“怜”。

(1)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目光去看!这幅图片,石子中隐隐约约透出一点绿来;再看这幅,沿阶而上,因为春雨,绿了一地。给你怎样的感觉?(宁静、幽深、春天来了)

(2) “怜”是什么意思?(出示选择义项:可怜;怜爱,怜惜)“怜”的是什么?(木屐鞋)木屐鞋有硬度,大概不要太多的怜惜。再读读(范读:应怜 屐齿印苍苔)怜的应该是什么?(“苍苔”)

(3)不起眼的苍苔,一入了诗人的诗眼,就带上了浪漫的诗情。同学们,诗人“怜爱”的,仅仅是苍苔吗?(是苍苔,更是园子内人迹罕至的宁静)

4、品读“小扣”

(1)还有哪一处也倾注着诗人深深的怜爱?(小扣柴扉久不开)这样的柴门给你怎样的感觉?(简朴自然。)

(2)“扣”的意思是——(敲)换成“敲”好不好?(敲太重)讨论,指名答。

“扣”体现了诗人对柴门的感情, “小扣”呢?(轻轻地扣),真是“小心——翼翼”。“小扣”是指轻轻地敲打。(做“小扣”的动作)

(3)诗人被挡在了“柴扉”之外,“久扣不开”,是不是要重扣一下呢?(讨论,交流:没有。诗人不但细心,而且很有耐心,很“怜”柴扉,“怜”苍苔,更“怜”这园子的宁静。)

一个“扣”字,扣出了对园主人的——尊重,扣出了对园子的——喜爱。

5、品读:“一枝红杏”

(1)过渡:尽管热爱宁静,但柴门久扣不开,是不是有些扫兴?但是扫兴就在一瞬间烟消云散,是因

为(引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2)久扣的沉闷就这样被“一枝红杏”的惊喜所取代。同学们,看到红杏,你想到了什么?(指答)

(3)“一枝红杏”是最早的报春使者。你们看,春天已经来了!让我们聆听春天的声音——指名读

(4)杏花在春天二月开放,二月就有了“杏月”之称。抬头仰望,这一枝红杏让我们看到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送到这一句

诗中,一起读一读。

形容静心的诗句古诗篇七
《静心品读,巧执牛耳——浅谈古诗赏析》

形容静心的诗句古诗篇八
《心静自然凉:在古诗文中寻找避暑良方》

心静自然凉:在古诗文中寻找避暑良方

炎炎夏日,古人如何纳凉避暑呢?笔者闲暇时穿行于浩如烟海的诗林中,寻觅到不少描述古人消暑纳凉的名篇佳作。在炎炎夏日品读这些脍炙人口的避暑诗,令人顿感凉爽惬意。

古人避暑,首选临水的亭台桥畔。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暑热游荷花池》中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依,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把盛夏的炎热与乘凉的快意写得栩栩如生。宋代陆游的《桥南纳凉》诗云:“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所写的也是水边纳凉的情景:“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夏季的山林,树茂林密,风清气爽,自然也是古人纳凉的好去处。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诗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古树参天,人迹罕见,蔷薇飘香,周身清凉,好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风俗画。宋代梅尧臣也喜欢到寺院去寻幽,其《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禅房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佳茗入口,凉自心生,诗人自然是乐不思蜀。唐代诗人王维在陕西终南山下建有竹里馆,并作诗咏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六月红云不肯移,清心自合胜炎曦。”古人认为,清心静气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唐代诗人白居易作《消暑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独坐院中,修心养性,迎着临窗的徐风凉风而怡然自得。白居易还有诗为证:“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看来,“心静自然凉”确实是一剂消暑良方!(黄建如)

形容静心的诗句古诗篇九
《6、古诗三首》

6、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三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上午 下午)第 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同学们一起走进了一个奇幻美妙的童话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单元,一起去感受现实生活中大自然山水风光的别样魅力!(一起阅读单元导读)

2.进入新课学习:

现在,我们将要学习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第一首就很了不得了,它是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写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描绘天门山美丽风光的《望天门山》。

3.简介作者

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

二.初读课文

1、分三个组来读,比一比,哪组读的更好。

2、要求:正确、响亮、有节奏。

3、全班一起朗读。

三.学习《望天门山》

(一)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A—"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B—"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C—"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D—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诗句的意思.

《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你有什么感想

(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a—读出节奏感.

b—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背诵)

(五)总结古诗学习方法,布置作业.

1,古诗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2,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上午 下午)第 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

1、同学们,在祖国语言宝库中,老师对古诗特别钟情,因为古诗特别的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山行》。这首诗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杜牧所写。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2、释“行”,质疑。

(作者在什么季节游览山间?看到了那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默读古诗

1、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

1、读第一、二行:订正字音:石径斜(xia)生(sheng)处

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在理解“远上、石径、斜”等词的基础上说出: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长飘动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读第三、四行:

(1) 说说“坐、霜叶、红于”的意思,指名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2)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生说出作者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

3.语言训练:这些景物在作者眼中构成了一副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适时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说的不全的地方,安排其他同学前来补充。)

4、设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生1:作者杜牧最喜欢的景物是红叶,你看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

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2: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引导学生入境入境地读: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5.追问: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如山的连绵,小路的弯曲以及“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虚虚实实,但尽管如此,作者最爱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7、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伏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

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吧!

四、背诵默写

1、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儿看出?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结:这首诗正像大家所说的,尽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枫叶的红艳,表现了秋天的无限生机,秋景的清秀迷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得非常形象。请大家把这生动的诗文结合优美的图画,插上想象的翅膀,写成一篇文章。

五、读写结合

1、反复吟诵诗歌。

2、自己命题。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发挥想象,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六、布置作业

1、根据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几首诗:《过清华宫》、《江南春》、《赤壁》等。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上午 下午)第 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

同“重点”。

教学过程:

形容静心的诗句古诗篇十
《读诗亦有道》

读诗亦有道

作者:戴菊妍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5年第06期

内容摘要:古诗词鉴赏是江苏语文卷的必考题,是重点更是难点。笔者从考生和古典诗词本身分析了这一难点难以突破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并以《喜雨》为例,分析了读懂诗歌的重要性。最后,笔者从整体性感悟、关键词切入、细节性把握、相关性联想、代为之思考五个环节阐述如何读懂诗歌。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主客观原因;;“五部曲”

面对古诗词鉴赏,好多高中生总会忍不住掩卷长叹“想说爱你不容易”。江苏语文高考中,诗歌鉴赏一直是必考题,它旨在考查鉴赏以唐宋诗词为主的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只是,历年来均分都比较低。;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分析,最主要还是读不懂诗歌。其实,很多诗歌鉴赏仅仅是一种“前鉴赏”,还没有进入到鉴赏的层面。所以,教会学生读懂诗歌至关重要。

一、原因分析:主观大于客观

1、主观原因:“约拿情结”的束缚

“约拿”是圣经旧约里面的一个人物。他本是犹太先知,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约拿却抗拒这个任务,他逃跑了。约拿情结代表的是一种机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后畏缩的心理。它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本来能够做得很好的事情,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能。【1】

在诗歌鉴赏练习多次的挫败,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挫败自卑感。即便是难度不大的诗歌阅读,考生们总认为“我不会”。在具体的实践中畏惧它,不愿意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直到弄懂,此时,教师要放大学生在答题中的优点,多加鼓励。挑选简易的诗歌,带着大家静心阅读,增强信心,减轻畏难心理。

诗词篇幅短小而诗意丰富。古典诗歌,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效果。在语言习惯上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因格律或押韵需要,语序倒置、词类活用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喜雨》中“云摩千嶂翠瑶屏”中“翠”在此处形容词要活用为使动,解释为“使美丽的山峰苍翠”。另外,诗歌中的一些文言词语的运用,也会让现在的学生难以接受并理解。《喜雨》中的颔联“万畴”,学生不能理解这一文言实词的含义。

答题技巧是有章可循的。经过长期训练,高三的学生会更注重答题的规范,但却忽视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规范答题。例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学生答案:1、以乐景衬哀情,更写愁绪深重,由听雨的愉悦转到现实的贫寒悲惨,表现浓重的愁情。2、结尾处直抒胸臆,点明主旨,表明生活艰苦,对朝廷的不满(0分)

参考答案:①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②以愁衬喜:今年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

这一学生答案是本次考生答案的典型。这个答案非常规范,有手法,有内容,还分析了多重情感,但是得分为零。因为,没有读懂诗歌。

三、具体对策:读诗“五部曲”

答题的方法与技巧是很多老师诗歌鉴赏复习的重头戏,但是,读懂理解才是解题的前提。因此,教会学生读懂诗歌,才是诗歌鉴赏的重钥。那么,怎样才能教会学生阅读诗歌呢? 第一,整体性感悟。读懂标题和注释是整体性感悟的关键。江苏卷除《梦江南》外,其他真题的标题都交代写作缘起、时间、处所、人物、事件等。而注释也向考生传递隐含的信息。再以《喜雨》为例,标题《喜雨》清楚地表明基调是喜悦的。由此,我们推断诗歌可能会描写下雨时或雨后的场面以及自己的喜悦心情。大致读一遍,前三联都在写雨景,尾联抒情。这样的整体感知,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第三、细节性把握。精彩的细节,是古诗最精彩的部分,也往往是题目设计的重点。《喜雨》的颈联“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这是全诗关于雨景最传神灵动的一幕。行人为何“遥相隔”?结合首联“听取溪流动地声”,显然应是大雨滂沱。既是“惬群情”,我们可以想见行人也应是喜悦兴奋的。站立的白鹭为何折断树枝?是因为树枝脆弱?为什么脆弱?结合标题、首联,还是因为滂沱的雨水。颈联从空间“遥”和时间“忽”两个角度再次围绕标题从细节上场面上描写了雨景和雨情。

第四、相关性联想。阅读古诗常常会遇到古代文化知识,这需要调动考生已有的知识,展开相关性的联想,辅助理解。尾联“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有的考生不能理解“甑”的含义。其实我们可以看出“甑”和“瓶”都共有一个部首“瓦”,所以,我们可以推断“瓶”大概也就是“甑”的意思,应是一种盛“炊”或“酿”的器皿。

第五、代为之思考。“代为之思,其情更远”【2】,让考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为作者思考,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考生不能读懂诗歌,还因为考生不能进入诗人所能描摹的意境。正如做《春雨》第三小题时,站在诗人的角度仔细想想,喜雨“惬群情”:广袤的农田、苍翠的远山、兴奋的行人、摧枝惊飞的白鹭,换作是我们面对这样的清新宜人的雨后情景怎能不心情愉悦呢?更何况是善感的大诗人呢?

我把上面的读诗步骤称为“考场读诗五部曲”。我们不妨在平时做到读诗五步走的好习惯,养成这样的阅读古诗的好习惯,我想在考场上也许能够得偿所愿。

【1】《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8期《浅说学生的“约拿情结”》,作者:孟德泉。

【2】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