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描写生命短暂却有意义的诗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2    阅读:

描写生命短暂却有意义的诗句篇一
《古诗词中关于人生苦短、天地无穷的词句》

古诗词中关于人生苦短、天地无穷的诗句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孔子(2500年前的某年某月某日,孔老夫子在今天的沂河或者泗水边上看着河水流去,发出了一声浩叹:“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意思是一切事物都像这流水一样永远不断地流逝而去。几千年过去了,无数人事如流水般逝去,老夫子的这句话却仍在我们心中回荡。)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乐生避死是人的普遍行为。在广袤浩瀚的宇宙天地之中,人的生命是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在无限流逝的时间面前,更使人们倍感人的一生是那么的短暂、有限和无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屈原(这是屈原在思考生存和死亡时所发出的慨叹,诚然生命的短促,使得人无法尽享尘世的所有豪筳,于是不得不发出如此悲怆的哀怨。往往是,人在尘世的生活越愉快,其对死亡的恐惧就越大。)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别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烦恼上面,凡事要看得达观些,应该敞开胸怀去欣赏,把握自己身旁各种美好的事物。生活对于我们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曹操的发问,其实是人类对这个问题的千古一问,就是人生到底是什么?这当然不只是包括了时间,还应该包括了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苦苦求索。)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阮籍(悠悠天道恢弘邈远,而岁月却是易逝难留,就如同晨露一般,转瞬就消失不见。面对高山、江河的亘古不变,人生真的不过是沧海一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诗人独立于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绪万千。想到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能建功立业,美好的年华就要白白流逝,幽州台啊幽州台,你曾凝结了多少悲壮的故事,融铸了多少英豪的血泪!枉我空怀宝剑,报国无门。面对着你,纵有千言万语,我却不知从何说起,只好化作千行热泪。)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在无穷无尽的时空当中,所有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都如过眼云烟,在斗转星移间慢慢消逝,甚至不及天上的一朵闲云、深潭里飞檐的倒影悠悠常在,更不应说那长江之水,千年

万年流个不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心忧天下的诗圣杜甫贫病交加之际,站在滚滚东逝的长江岸边,面对着急风涌浪、猿啸鸟飞,想到自己异乡艰难成苦恨,飘泊潦倒病残生,而心中的抱负却难以实现,只有借酒浇愁,兴忧国伤时之叹。)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逝去的时光不可挽留,心中的烦恼却无法消除。人生无常,快乐的日子并不多。其实,人又何必计较太多的名利呢,正因为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所以烦恼与忧愁才时刻相随。该放手时就放手,得开心时且开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逝水无言,滚滚东流入海,那是它永恒的归宿;人生易老,百年倏忽即逝,也是自然不可逆转的规律。既然有些东西不可改变,一味的叹挽只会徒增烦恼。不如像李太白一样,尽情欢乐,纵情山水,开怀畅饮,不醉不休。快乐也不过百年,忧愁也不过百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对于月亮与流水,古人赋予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人生感慨。月亮的圆缺盈亏、玉润清辉,流水的奔腾不息、百折不回,与人生的诸多遭际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月亮总是那个月亮,千年明亮;流水依旧是那些流水,万年流淌。而人虽然不是同样的人,却有着同样的感慨。)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悠悠千载,世事苍茫变换;人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崔颢此诗,可谓七言诗之神笔,黄鹤楼之绝唱。大诗人李白面对此诗,也道无法超越,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是谁在江边第一次看到月亮?而江上的月亮又是何时开始朗照江边的人呢?人世世代代无穷尽地传承下去,江边的月亮也在千年万年地照着大地…… 人类和宇宙应该是一个不断向前绵延的过程,我们不见其“始”,也难见其“终”。然而诗人传递的并不是全然伤感的情怀,

他描绘出了世界的美丽,感慨着生命可贵,在怅惘和感伤的同时,也令人警醒。)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在这苍茫的天地间,在这时间的荒野中,我们这一生,又能算是什么呢?所有的喜乐、悲苦,不过转瞬即逝,人生就算百年,在无穷的时空面前,也不过是须臾而已,又何必为名利等耿耿于怀呢?苏东坡在贬谪之后能有如此旷达的胸怀,现代的我们应该有所获益,更加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

描写生命短暂却有意义的诗句篇二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蕴》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蕴

徐彤彤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 汉中 723001)

指导教师 史继东

[摘 要]《古诗十九首》作为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的生命意蕴体现在汉魏之际诗人们对生存的关注和对死亡的嗟叹上,而这种生命意蕴则是通过各种有特色的意象表现出来的。汉魏之际朝野动乱、战火纷飞,思想文化上相互交流借鉴,这些背景都对当时的诗人文人们产生了很大影响,是《古诗十九首》呈现生命意蕴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蕴;表现形式;形成原因

生命意蕴包含了对生命的思考、对死亡的理解、对存在的探寻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体现在作品中,就使得作品有了特别的意蕴。《古诗十九首》历来备受褒赞,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就曾评价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则称之为“一字千金”。作为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深刻反映了汉末下层知识分子的离愁别绪、苦闷彷徨上,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汉末文士在动荡不安、流离失所的乱世之际对生存意义、生命价值的追问与思考,即生命意蕴。

一、《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意蕴的体现

1.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妇诗的特别体现为:作品中的思妇不仅不认命于孤独寂寞的生活,而且还勇敢地喊出了独处的悲戚,说出了相思的苦闷,直言不讳自己内心之感,开始重视自身,

[1]67重视生命的价值。如《行行重行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冉冉孤生竹》:“思

[1]76[1]85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凛凛岁云暮》:“亮无尘风翼,焉能凌风飞。”《青青河

[1]69畔草》:“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等诗句都是思妇大胆而直白的呼喊。当女子开始勇于

面对苦痛、坚守爱情、忠于内心,当女子开始正视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恋,直白的将这种情感表露出来,不正是体现了她们对自身情感感受的重视吗?《古诗十九首》所描述的相思哀怨之情,正

[5]是汉代后期妇女的现状,日久的独守空房使她们的生命意识开始觉醒,她们这种对自身的精神

状况的密切关注,以及对生活现状不满的大胆控诉,使诗歌体现出别样的生命意蕴。

另外,《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游子诗也有很多表达了对年华易逝的慨叹,体现了对生命的

[1]67思考。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前两句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人随着时间流逝变得消瘦;后两句写的并不是年龄上的衰老,而是由于思念导致的身心疲惫、憔悴。与之相似的还有《冉冉孤生竹》:“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1]76这位待嫁女子也发出了“思君令人老”的感叹,这个“老”也是心态上的失望,由于等待造成的生命的枯萎憔悴。正如那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美人迟暮,年华易逝。这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游子诗里生命意蕴的体现。

2.士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沉感伤

时光易逝、生命短暂是从古至今文人咏叹的主题之一,汉末的文人们也在慨叹这一主题,并且由慨叹生命短暂提出不同的对生人生的态度,体现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如《青青陵上柏》:

[1]70“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四句就是在对比中感叹人生的短

[1]70暂,“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这两句写出了那个时代游子士人的矛盾心理,既想及时行

乐,又不能得到真实的快乐,引发对人生的思索。

再如《回车驾言迈》:“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

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1]79这是一首典型的思考人生价值的诗。诗人以景物起兴,抒发人生感喟。得出了生命虽短暂而有限,但可以在活着的时候留下美名,这样也不枉此生的结论,体现了浓浓的生命意蕴。

又如《今日良宴会》:“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1]71先表达人生如寄、生命渺小如尘埃的观点,接着提出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生命是有限的,因此追求功名就要趁早。

在《古诗十九首》中,游子士人们对周围的景物、季节的变化特别敏感,对秋风蝉鸣、星辰月夜、荒丘孤坟都有感触,表达了他们对“衰老”、“死亡”的畏惧,对人生短促的惶恐。[5]如

[1]74《明月皎夜光》:“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就是由周遭景物

引发的对时间飞逝、生命短暂的咏叹。

再如《驱车上东门》:“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

[1]82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既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无奈,也表达了对死亡降临

[1]82的恐惧,同时提出了解决方法“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即享受现在,活在当下。这首诗

就鲜明地表现了士人对死亡的恐惧心理,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表现了生命意蕴。

[1]80再比如《东城高且长》:“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也是

通过季节的变化感叹时间过得飞快,又是一年秋意浓。这首诗同样表达了诗人对待人生的态度,

[1]80[1]80即“荡涤放情致,何为自结束。”“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面对生命易逝的现实,

诗人决定甩开烦恼、放开情怀,寻求生活的乐趣,追求与佳人同在的快乐。这也是生命意蕴的体现。

《去者日已疏》则是一首饱含生命意蕴的哲理诗,字里行间满是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开

[1]84头两句“去者日已疏。生者日已亲。”直接写出岁月更替、人事代谢的道理。“出郭门直视,

[1]84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看到遍野古墓的凄凉之景,油然怆恻,引发生死存

亡之痛。“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接下来的这两句继续营造肃杀凄凉的氛围。最后写“思

[1]84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人生如寄,岁月无情消逝,在外漂泊的游子想要回家重温亲情,就

是这个原因了。全诗清楚地表达对生命短暂的叹息,也有理智的思考,体现着生命意蕴。

二、《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蕴表现形式

《古诗十九首》的诗歌中出现了很多的意象,诗人们也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用比喻、对比等手法表现了生命意蕴,展现他们对人生的思考与认识。其中动植物、自然现象的意象尤其多,下面举例说明。

1.植物意象

[4]植物本身就是生命的象征,《古诗十九首》中通过草木类意象表现生命意蕴的诗歌有很多,

[1]69如《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河畔草”和“园中柳”两个意象暗示了

时节——春天,充满生机的时节,也是燃起思妇情思的季节。由此展开女子对心上人的回忆和思

[1]69念,最后直呼“空床难独守”,表现的是对爱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渴求。与之类似的,通

过植物意象引发相思之情从而大胆抒发心中苦闷的诗歌还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等,这里不再一一细说。

有的诗歌用植物意象来营造凄凉氛围,表现岁月无情,时光易逝,如《东城高且长》:“回

[1]80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通过“秋草”这一意象的变化写出光阴

[1]82似箭,发出“岁暮一何速”的感慨。再如《驱车上东门》:“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即通过“白杨”和“松柏”两个植物意象营造出悲凉凄清的氛围,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又如

[1]84《去者日已疏》:“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这里“白杨”依

旧营造肃杀的氛围,“松柏”与“古墓”却有沧海桑田的变化,说明时间的流逝。

还有通过植物意象与其他意象的对比,或通过植物意象作比喻来表现人生短暂、生命脆弱的

[1]79诗歌。如《回车驾言迈》:“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写人的

生命就像“百草”一样短暂而脆弱。再如《青青陵上柏》:“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

地间,忽如远行客。”这里植物意象“陵上柏”成为四季不凋、永恒的象征,与人有限的生命形成对比,表现对人生苦短的哀叹。

总之,植物意象以其本身或脆弱或不败的特征成为诗人们经常对比比喻的对象,也因此使《古诗十九首》时时体现出一种生命意蕴。

2.动物意象

[4]《古诗十九首》中也不乏有通过动物意象来表现生命意蕴的诗歌。如《行行重行行》:“胡

[1]67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用依恋北风的“胡马”和巢宿南枝的“越鸟”比喻不忘根本,表达

对游子的思念,表现思妇对自我感受的重视,也是对生命意蕴的体现。与此相似的有《凛凛岁云

[1]85暮》中的“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通过“蝼蛄”的悲鸣

写女子的心情一样悲苦,想要化作“晨风”一样的大鸟飞去寻找良人的踪迹。这里也是思妇回归自我,重视生命本身的体现,因此说表现了生命意蕴。

[1]74再如《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这首诗中的动物意象“促织”“秋蝉”“玄鸟”都是秋天的象征,表达白驹过隙、光阴似箭之意。

[1]71又如《西北有高楼》:“愿为双鸿鹄,振翅起高飞。”通过“鸿鹄”意象表达自己对今后人生

的愿望,体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此相似的还有《东城高且长》:“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1]80

3.其他意象

除了出现比较多的动植物意象外,《古诗十九首》中也出现了很多其他意象,同样由于自身不同的特点成为诗人们引用的对象,或用来烘托氛围,或用来比喻对比,表现对生命价值的探索。

如《青青陵上柏》中就出现了很多意象,比如“涧中石”“长衢”“第宅”“两宫”“双阙”等意象,“涧中石”与前面提过的“陵上柏”一样,作为了永恒的象征,与人的生命相比较,得出了人生短暂的结论。后几个意象是对帝都繁华景象的描写,反衬了诗人内心的落寞,虽然想要

[6]及时行乐,却发现繁华不属于自己。这是对现实人生的哀叹,是生命意蕴的体现。

再比如“金石”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都有,分别是《回车驾言迈》“人生非金石,岂能长

[1]79[1]82寿考。”和《驱车上东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两首诗都用“金石”的永恒反

衬了人生的短暂,感叹人生如寄,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提出对人生道路如何去走的不同看法,体现了生命意蕴。

又比如“露”这一意象,也有两首诗中分别出现,《明月皎夜光》:“白露沾野草,时节忽

[1]74[1]82复易。”、《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前者诗句中的“白露”意象

点明了时间,引起后来对时光飞逝的叹息,后者诗句中的“朝露”意象则是短暂的象征,用来比喻生命,说明人生苦短,人生如寄。

[1]71另外还有将生命比作“飙尘”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

这是利用飞尘轻飘而渺小的特征表现生命的脆弱和转瞬即逝。

还有其他的意象也被寄予了诗人们不同的情感。但总之,《古诗十九首》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意象体现出了生命的意蕴,或比较或象征或比喻,都能从中读到诗人们的心情,都能从中体会汉魏之际文人士子的迷茫,以及他们对生命、存在、仕途、爱情等问题的思索,无不体现着生命意蕴。 [1]70

三、《古诗十九首》出现生命意蕴的原因

在分析过《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蕴的体现以及表现方式后,我们不禁要产生疑问:是什么使汉末的文人群体开始关注自身、关注生命?那么首先可以来分析的就是《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这个道理。

1.社会政治背景

[7]汉末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混乱时期,自东汉和帝起,政治问题十分明显,即外戚独揽大权、

女主把持朝政,据范晔《后汉书》记载:“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

[7]莫不定策帷幄,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任重道悠,利深祸速。”到了

桓帝时期,外戚势力虽然逐步减弱,但宦官权势日益扩大,且战火纷飞,内外交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正是外戚宦官对朝政的独权统治,才让真正清廉做官的正直名流们倍受打击排挤,逐渐与统治集团形成对立两派。而宦官外戚的排斥异己的选官手段也阻碍了有志之士的仕途,这样就使得

[7]仕途失意的文人士子聚在一起,形成士人集团。

[7]面对腐朽的朝廷、黑暗的政治,士人集团刮起了一阵评议人物的“清议”之风,利用强大

的舆论抨击了统治集团的黑暗专权,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的腐朽政治,增强了士人集团的政治影响

[7]力。尤其是到后期,清议的内容范围由评议人物扩大到对政治的批评,对统治集团确实起到不小的威慑作用。

随着士人集团与官宦外戚统治集团矛盾的加深,爆发了两次“党锢之祸”,士人集团与宦官发生党争,宦官以“党人”之名禁锢士人终身,最终豪族对宦官赶尽杀绝,结束了长期的宦官专权的局面。在经历两次党锢之祸后,士人集团遭遇了非常惨痛的打击,清正的官员或遇害或被禁锢,宦官却愈发猖獗,为所欲为,这样就激起了民变,最终使东汉灭亡。

这个时代的黑暗,两次“党锢之祸”的伤害让文人士子心灰意冷,身心受到重创,部分文士遭受残酷迫害的境遇让其他文士感到恐惧、心寒,开始怀疑所处的时代,动摇了自己本身的世界观人生观。眼看着东汉即将覆灭,文人士子看不到实现理想抱负的光明道路,便将目光回归自我,

[6] 开始关注自身,关注生命。

[7]另外,游学之风在汉末这一混乱时期也更加兴盛,然而这种游学是非常辛苦的,大批游子

颠沛流离来到京都只为能有好的仕途,从而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大多数游子是没有办法得偿所愿的,他们过着孤苦伶仃的日子,吞咽着艰难生活和伯乐难遇带来的苦涩,这更使游子身心俱疲,难以振作,更加迷茫失措。带着这样的心情,看到的难免都是哀景,听到的难免都是悲歌,《古诗十九首》就是怀着这样心情的文人们创作的。

2.思想文化背景

在思想文化领域,“清议”之风、今古文经学的水乳交融,原本落寞的道家思想重新回到历史舞台,文人士子的生命意识开始苏醒。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汉代文人关注生命、关注自身起到一定作用。

首先来说儒家思想。东汉统治阶层一贯把儒家思想放在较高地位,而东汉的士大夫中也出现了部分学术家族,他们吸收众多门下之人来一同进行学术研讨活动,而这类学术家族很快就演变

[6]为政治集团,造成了对学术的把持和对政治的干预。因此,儒家思想对政治统治产生一定影响

并约束着专制统治。

后来随着汉末政治的日益腐朽、社会的逐步混乱,使得儒学的地位受到撼动,再加上两次党锢之祸,儒学的精英学者几乎所剩无几,儒学走向衰颓是可以想见的。

尽管如此,儒学依然对文人士子的仕途造成深刻影响,儒家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基本态度;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等内容都对汉末文人出现生命意识、关注生命本身起到重要作用。

接下来说道家哲学。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可以说是传统生命意识的发端,道家思想的基本特征长生、养生以及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等主张集中体现了个体生命意识,对文人思考人生价值、生命意义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比儒家,道家哲学更明确地为文人士子指明了生命的价值,更直接地让文人士子关注自身,关注生命。

[6]佛教思想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佛教相信世间的一切都有善恶因果报应,主张缘起缘灭,

一切由因缘决定,以戒律为根基,以观禅为实践,要人们相信苦难是完全可以消除的,有可以使人解脱的途径。文人士子在汉末那样一个混乱的时期通过佛教得到了安慰与希望,对生命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

所以,由以上两大背景我们可以得知,在汉末这样一个混乱而黑暗的时期,由受到各种打击排挤、但又接受了不同文化思想熏陶的诗人们创作出的《古诗十九首》会体现出生命意蕴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蕴的表现,并说明了这种生命意蕴是如何体现的,并通过社会时代背景、思想文化背景的分析探究了解了会产生这种生命意蕴的原因。

通过分析探究,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蕴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朝政的更迭变化、文化思想的交融沟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宦官当权、党锢之祸对文人的影响非常大,反映在作品中就是文人们开始关注自身,体现出生命意识。

正是因为时代的混乱、局势的动荡,使《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者们倍感悲凉,身处乱世中的他们不得不积极地思考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关于离别等一系列问题,并将这种思考放于《古诗十九首》中,因此才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蕴。

《古诗十九首》字里行间透漏着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哀婉悲伤的情调让人无时无刻感受着作者的内心情感,质朴清新的语言书写着个人对于生死、生命价值、未来道路的思索与选择,这些都在表露汉末文人士子对生命的态度。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古诗十九首》中这种从追求远大的理想回归到生活本身并且关注当下

[5]的心理状态,正是汉末文人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关注个体生命意识的表现。无论是追求美人

美酒相伴的极乐世界还是向往名门望族的生活,都并不只是表面上颓唐堕落的思想形态,从本质上看,其实是对于传统思想的超然与抵抗。

关注当下社会现实,注重个体生存价值,从惆怅于人生苦短到淡然面对生死,进而超脱痛苦、克服对死亡的畏惧,最终超越自我,《古诗十九首》中所显露出的正是一种回归本真、探寻生命本来意义的生命意蕴。

[参考文献]

[1]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3]梁思影.古诗十九首意象类型分析(哲社版)[J].作家杂志,2011

[4]梁思影.古诗十九首意象特点分析(哲社版)[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

[5]许晓晴.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象与主题(哲社版)[J].山西大学学报,1999(1)

[6]张莎莎.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D].云南大学,2012(5)

[7]王轶群.汉末士人心态与古诗十九首[D].内蒙古大学,2012(6)

Life connotation of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XuTong-tong

(Grade 2011, Class 4, Major Chines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1, Shaanxi, China)

Tutor: ShiJi-dong

Abstract: The Nineteen Ancient Pomes, as a representative of Scholar’s Poem with five characters to a line in last years of Han Dynasty, its life connotation is reflected in the attention to survival and sighs for death by the poets of Han and Wei Dynasties, which is manifested through various characterized imageries. In Han and Wei Dynasties, when courts were troubles, and the flames of wars raged across the land, ideologies and cultures are interacted and mutually exchanged. All these factors had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scholars during that time, which is a significant cause of the life connotation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presented.

Key Words: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life connotation; pattern of manifestation; forming reason

描写生命短暂却有意义的诗句篇三
《关于生命的句子》

关于生命的句子:生如夏花,绚烂而美好,短暂而精彩。请珍爱生命,永远不要做生活的逃兵,无论何时何地,请永远记得:珍爱生命,崇敬生命。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生命的句子,供大家参考。

1、生命是美丽的,美丽的生命是人类文明的花朵;生命是脆弱的,脆弱的生命禁不起最微不足道的“生命意外”。

2、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崇高的,没有人轻易放弃生命。每个人心中都饱含着对生命的渴望,身体健全的人如此,身体不便的人同样如此。健康的人为父母给予的一副好身体而努力,残缺的生命为了对生命的执着而努力。

3、生命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但价值不同的私人财产。究竟它有多少?没有人在生前知道,但有一点是真实的,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天天地消费它,直到有一天生命出现了赤字。

4、生命是我们自己的,你有权主宰它,但不要忘了,生命是有限的,生命是短暂的。也许在你想到生命,想再拥有生命时,可能已经晚了,生命已在悄悄地向你告别。

5、生命无分贵贱,只要你做了,纵使它并不完美,纵使它依然平凡,它依然是一首美丽的乐章。你就如一个个音符,人生就如五线谱的痕迹,穿过它,生命就谱写了一首完整的乐章。有你生命的存在,有你生命的过程,有你生命的平凡,有你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构成了一首美丽的歌!

6、生命有时很脆弱,但有时也很顽强,有时天塌地陷,世界毁灭,但生命也不会放弃最后一丝生的希望,他会用他顽强的毅力;与死神勇敢的拼搏,用尽最后的余热把生命怒放!生命之树之所以常青,奋斗的力量之所以不竭,就是因为生命还怀着美好的梦想,还拥有着爱的火种,生命便再一次绽放,爱是伟大的,爱的力量永无止尽!

7、生命有时也会乔装打扮而来——燃烧的太阳是生命,奔涌的江河是生命,巍峨的大山是生命,辽阔的草原是生命——生命就是一本书,需要你敞开心灵认真感悟,生命就是一杯酒,需要你屏息凝神仔细品尝。

8、生命源于母亲的孕育,它是上帝赋予我们每个人的珍贵财富。在我看来生命是无法衡量的!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的或者温柔的生命„„

9、生命曾经在我们一度漠然的冷视中挣扎,生命又在生命与生命的交融中被唤醒良知,生命的可贵,不仅贵于在世的存在,更在于生命能唤醒人性,让诚贵的生命延续。

10、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一步步地往上爬„„无论有多远,无论有多高,她都不会甩弃自己的家,永远都拉着它向前迈步,向上攀登„„生命对于这个小动物来说,也许只有不断地前进,才是她绽放生命之光的方式,用这种生命的姿态来诠释。

11、我闭眼思索,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世上?父母给予我的,是一条生命。我来到这个世上,有时竟会对前路的茫然而伤心。究竟生命有何意义?人的一生就真的是无所为吗?那么生命又有何意义?没意义?应该不是,尽管人的一生忙忙碌碌,但在忙碌中始终有所为。

12、我不能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一支和陡峭悬崖搏斗的激流,你应该纵身跳进那茫茫的,不可知的命运,他愤激地奔腾起来,直冲到了这危崖时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

13、我们的生命可以伟大,也可以渺小,但不管怎样我们要挺直生命的脊梁,把生命努力进行到底,善待生活、善待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这大概就是生命的定义吧!

14、生命是美好的,当一个生命依恋另一个生命时,相依为命,结伴而行,会感觉到世界真的很美好,天空是那么的蓝,大地是那么的纯洁;会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曾经是多么孤独的漂流者,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珍惜和感激,才会感到生命是那么的珍贵。

15、生命是每个人的财富,世界因有了生命而绚丽多姿,生机勃勃,让我们热爱与珍惜自己的生命,把握人生中的每分每秒。生命是短暂的,是一去不复返的,人的一生就如白驹过隙,时间不可倒转,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无限的光彩。

16、生命是每个人的财富,生命是短暂的,是一去不复返的,人的一生就如白驹过隙,一旦过去就不会再来。时间不可倒转,让我们热爱与珍惜自己的生命,把握人生中的每分每秒。

17、生命是可贵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没有人想白白地去送死,没有人不想好好地活着。然而,在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年代,却有很多人前仆后继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是他们不珍爱自己的生命吗?不!不是他们不想快乐地活下去,而是他们把祖国、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却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们不畏强权,用鲜血换来和平,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更多人好好活着。“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们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他们的死是伟大的。

18、生命是短暂的,是一去不复返的,人的一生就如白驹过隙,时间不可倒转,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无限的光彩。

19、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有的人就像即将要开的鲜花,还没到开放就凋谢。可有的人遇到灾难挫折还要顽强地把生命怒放!

20、生命,它不是人类独享的尊贵,它的存在不应该只为人类。生命的重量,不是依大小衡量,即使那些渺小,甚至用肉眼看不到的生命,它也是有存在价值的。请不要忽视它,不要威胁它,更不要以为它微不足道,而将它占为己有。请认清这些“颗粒生命”。

21、善待生命,我们就要让生命有意义。一个人的存在应该让周围的人感到幸福,而不应该让别人意识到他仅仅活着而已。当你立下汗马功劳时,人们会敬仰你,想象你一样拥有同样的生命。你的生命是伟大的,因为你用行动维护了它的尊严。

22、若是你想放弃生命,那你就不会留下游丝样的痕迹,若你把握生命,为了生命去奋斗,那你这一生也没什么好遗憾的啦,我们不必要像许多着名的科学家那样,做出丰功伟绩。我们只要努力拼搏,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一道绚丽的风景线,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又多彩。

23、如果要说感谢的话,我可能一生也感谢不完。感谢阳光,给我带来光明;感谢雨露,滋润我的心地;感谢空气,让我自由呼吸;感谢一切的一切,感谢生命。

24、如果生命是一次旅行,聪慧而机敏的人们啊,请别为旅行的长短而忧伤扼腕,背上你的行囊,带上你的信仰,用你的才智装点你的生命之旅,用你的坚持,走完那生命征程„„

2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命中尽管有些挫折,但那是美妙的五线谱,它为生命奏出无与伦比的交响乐;那是神药,有了它,才能开出长盛不败的生命之花!生命是短暂的。生有一次,死也是一次,花也只能开一次。但我不会因为生命的短暂而悲伤;相反,我为生命只有一次而喝彩。物以稀为贵,惟独只有一次,才显得可贵,才显出它的崇高。

26、人的一生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你们肯定会说:“生命是最重要的。”是啊!如果没有生命,就像花儿没有阳光;就像蓝天没有白云;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就像鱼儿没有大海;就像孩子没有了妈妈„„

27、热烈的红色代表着生命的激情,因为有了激情,我们才有奋勇向前的目标,去为我们的明天创造价值,去为我们明天的生命添一抹浓烈的红。风儿吹呀,云儿飘,火红的玫瑰照映着幽蓝的天空,犹如激情点缀着生命。

28、且留一席地,想想高中生活吧,也许有着许许多多的失意与无奈,但别人想要的你有了,别人只有羡慕,难道这还不够,这是生命填入的最大空缺。今后的日子,要想生命充实,就要认识生命的意义,就像医生对病人展现的爱心,就像音乐家赋予世界的温情。既然有幸活在这红火的时代,何不轰轰轰烈烈地为理想付出,为社会付出!

29、朋友,你是如此热爱自己的生命。那么,请你也珍爱生命 一切有形无形或是有声无声的生命吧!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含义,懂得生命的意义,从而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人生!

30、徘徊在宁静的湖畔,看那落日霞光,游鱼戏水,我常常久久地沉默,思索生命的意义。也许生命本质就是永恒的,因为瞬间他们就获得了延续生命的法宝。鸟儿依靠森林,鱼儿依靠大海,在时间的往复中,他们的生命都得到了延续。纵然生活多是无奈,纵然生命短促苍茫,可还是衍生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31、蒙田曾说:“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生命是宝贵的,失去了生命,我们将变得一无所有。但很多活着人总不珍惜活着的权利,他们随意对待自己甚至肆意践踏别人的生命:车臣爆炸、巴以冲突、美军“虐囚”、煤矿透水、房屋倒塌、失恋轻生、上网丧命„„这些沉重的事件警示着我们:生命啊,多么贵;生命又是多么值得珍惜!

32、每天匆忙行走中,低头看一看脚下的花花草草,心头不免多了些淡淡的感动。他们如此渺小,如此卑微,尚且如此美丽,如此顽强的活着。我不懂花语,不知鸟意。但我有一颗敬畏的心,我敬畏花香草绿。

33、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命运和任务,既然自然界赋予了你一条生命,那是他给了你任务,给了你一个开始,考验你。刚开始生命犹如一张白纸,就如给你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白纸上画画,这幅画有的人画得栩栩如生,有的人画得一蹋涂地,那是需要你的精神,你的努力。

34、每当婴儿呱呱落地,就预示着生命来到人世,从此人生的脚步就开始迈出!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宝贵的,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必须好好把握,不能让生命到最后才觉得遗憾!人的生命很短暂,时间很宝贵!有的人在这短暂的生命中争分夺秒,努力拼搏,废寝忘食!在短暂的生命里做出辉煌的成绩。

35、客观的说,有的生命是属于今日或昨日的,有的生命则属于明日的。生命无论是属于昨日今日还是明日,他们都是有限的,短暂的。然而属于明日的生命大约是向上的。

36、就算每一次的失败也不是永远的认输,因为,伴随我们的还有那一生用之不完的信心。秋天的草儿黄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生命已经到了大限。这暂时的黄色,会在明年的春天,变得的更鲜,更绿。因为它相信,只要有信心,就一定可以找到那个焕然一新的自己。

37、花开并不意味着花落,而是为了结果,结果并不代表了终结,而是为了更生。生命是一幅亘古的画卷,生命谱写了一篇篇永恒的乐章。

38、感谢生命,感谢我有一个健康的生命,感谢生命,感谢我有一个健全灵魂的生命,感谢生命,感谢我的生命有一个热血的心,感谢生命,感谢这世间所有善良而执着的生命„„

39、感悟生命不由从连绵上浮起,从一脉一络中渗出,隐于细微。生命的长河倒映出红花绿叶飘零积雪,变迁就着畔边丝丝色泽渐渐地前行,直至荡出星星点点涟漪,吞没视线。大江东去,璀璨的生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激荡着颗颗璀璨的珍珠。

40、风告诉我:“其实我是有生命的。”哦!我知道了,我见到你在向叶儿招手,向花儿微笑!雨也告诉我:“我也是有生命的。”哦!我也看到了,你在向草儿弯腰、点头!我感

觉到你们的存在,你们都传递着生命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来轻轻地告诉我,春天到了,生命绽放的季节来到了!

41、凡高的一生融入了向日葵,把艺术的精华留给了人类,他的生命是精彩的;贝多芬的一生奉献给了音乐,用生命之曲唤醒人类,他的生命也是精彩的;马克思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他的生命也是精彩的;孔繁森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兰考人民,他的生命同样是精彩的„„

描写生命短暂却有意义的诗句篇四
《《诗词八首》》

描写生命短暂却有意义的诗句篇五
《诗词十首》

比较·探究 诗词八首

〔方案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每首诗词的内容,体会其情感。

2、通过不同角度比较诗歌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每首诗词的内容以及所蕴涵的情感。

难点:八首诗歌的异同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品读诗歌。

预习要求:

朗读八首诗歌,理解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江南春绝句》等三首诗词。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语文课堂里,我们一同徜徉在春的世界中感受它无穷的魅力。春的美是多样的,北方的春天与南国的春季风格迥异,那么在诗人的作品中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二、多媒体展示本节课学习内容:比较阅读《江南春绝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鹧鸪天 代人赋》。

三、检查预习。

指名背诵这三首诗词。

四、学习新课。

当春姑娘缓缓来到人间时,她的气息弥漫大地。不同的诗人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展现别样的美丽。这节课通过四首诗歌的学习,品味诗人从哪些角度表现春天的美。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小组讨论,思考诗人分别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有何异同点。

(学情预测: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色并不困难,学生基本能根据诗歌回答,即使找不全面、不准确,只要略加点拨即可。说出异同点相对较困难,可不必急于给出答案,允许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言,让这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

五、重点品读《江南春绝句》。

(一)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的是哪里的春景,从哪儿看出。

明确:描绘的是江南的春景。从题目及描写的景色中可以看出。

(本题主要培养学生读诗的标题、意象意识)

(二)根据诗人的描绘你能在脑海中勾画出图景么?请用语言描绘出来。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组织语言表达。关键引导学生不忽视“绿映红”中的“绿”和“红”分别指什么。)

(三)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绘春天?

(学情预测:这题难度低,若学生一时无从答起,给出选项即可回答。)

明确: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了春天。

(四)“千里”说明了什么?

明确:“千里”不是确数,而是说明“到处”的意思。

(五)第三四句是否仅仅在描绘景色?

明确:这里是写景,更是对现实的讽喻,意思是过去的四百八十寺,而今还剩下多少了呢?这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一时没有思路,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提示:(1)绝句中一种常见的手法是卒章显志。(2)诗人是唐末人,为何写南朝?当然,认为是重在写景,意思是南朝的四百八十寺“若隐若现地峙立在朦胧烟雨之中,更增添了无限的风光”,也是可以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即持这种观点。)

六、与另外几首诗歌进行对比阅读。

杜牧大手笔展开大图景,表现了江南春天的明丽之美、朦胧之美,另一位大文学家韩愈又是怎样表现春景呢?

(一)学生自由朗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提问:诗中哪个词语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明确:绝胜。

(三)提问:诗人为什么如此自信地说呢?让作者觉得美不胜收的景色是什么? 明确:春雨和春草。

(四)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写别人不曾写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你能说出它的好处吗?

(学情预测:要将心中零碎的感觉组织成通顺的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让学生细读这句诗,结合题目,品味它是怎样与早春相吻合。)

明确:韩愈这句诗的价值在于两个发现:(1)早春草色特征的发现。(2)诗人对自己感觉的发现。二者均以特别精细见长。

在古典诗歌中,似乎有一种共识:春草的美在它的绿色上,如果不绿,就索性彻底地枯黄,除此以外,好象就没有什么可以感受的,可以做文章的了。但是韩愈却发现了春草的另一种美,那就在要绿不绿之间,远看是绿的,近看还是枯黄的。先是为发现了草色而动心;因为动心,就走近;走近了,却发现绿草的颜色不见了。这本该是一种失望,但是不,相反的感觉产生了:那竟是一种欣喜。

(五)解读《鹧鸪天 代人赋》。

韩愈认为春草是美的,将初春的草写得如此传神,那么在辛弃疾的心目中春天美在何处呢?

(六)学生自由朗读《鹧鸪天 代人赋》,找出突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明确:春在溪头荠菜花。

(七)这首词在选择景物上有什么特点?

(学情预测:归纳特点不容易,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词写的是怎样的景色?学生基本能答出:农村的景色。再请学生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

明确:辛词描绘了朴素的田园之美,选择的景物——荠菜花颇新颖。荠菜花虽从色彩到形态都不及桃李,但是它有自在的生命,不以世俗的欣赏为意。在这之前,从来春天的美好都是和鲜艳的花联系在一起的。这已成为一种潜在的陈规。但是辛弃疾却以他的创造显示,春天的美好,还可以从最朴素、最不起眼的荠菜花开拓新的想象天地。

八、教师归纳小结。

同样的景色在不同作者的心中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让作者们写出内容迥异却各有特色的诗篇。同学们在读诗时应学会品出作者不同的情感,诗歌不同的美。正如那句非常熟悉的话“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平时也应多观察、多思考,在写作中抓住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行细致的描写。

九、课外作业。

熟读并背诵本课八首诗词。

第二课时

学习《春夜喜雨》、《游园不值》、《玉楼春》。

一、导入示例。

上一节课我们随诗人一同领略了春天的旖旎风光,那么,在春的斑斓世界中,诗人会有怎样的活动呢?诗人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两首诗《春夜喜雨》、《游园不值》。

二、解读《春夜喜雨》。

春天如此美好,春夜也是迷人的。不信,请看杜甫的《春夜喜雨》。

(一)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字眼。

明确:“喜”。

提问:“喜”是什么意思呢?

(让学生自由回答)欢喜、喜欢。

(二)诗人为何喜欢春雨?

(学情预测:此题难度相对较大,学生可能一时不知从答起,可鼓励学生自由回答,说的不全面也没关系,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三)诗人的心中这是怎样的一场春雨?诗人用哪个字概括?

明确:“好”这个字概括了诗人心中雨的形象。

(四)为什么这是一场好雨呢?请从诗句中找到依据。

明确:首联“知”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写春雨来得正是时候,突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

(五)教师插问:从这一句诗歌你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

明确: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情。

(六)教师继续提问:诗人盼望已久的春雨终于来临了,那是一场怎样的雨呢?诗人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

明确:颔联从听觉,颈联从视觉描写了春雨。这是一场细雨、小雨。小到没有声音。

(七)为什么这么一场在夜间下的小雨竟能触动诗人的敏感,引发他的诗情呢?

明确:因为诗人有一颗敏感的心。因为诗人喜爱春雨。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延伸,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应注重观察与体会,惟有如此,哪怕再小的事物也能写出动人的文章。

三、解读《游园不值》。

生活中许多的美往往是在不经意间被发现的,只要你是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处处有惊喜。请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一)解题: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阅读注解1)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春夜喜雨》中诗人用一个“喜”字表达了自己的情感,那么,本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怀呢?

(学情预测:学生基本能脱口而出“怜”,教师可继续追问:“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而怜?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分析。)

明确:“怜”是怜惜的意思。怜惜的是“苍苔”还有园子内人迹罕至的宁静。(第二方面学生不容易想到,教师应适当启发:园内有“苍苔”,说明什么?学生即能领悟。)

(三)“言为心声”诗歌往往流露诗人的情感,体现诗人的性格。从一二句中你能看出诗人是怎样一种人吗?

描写生命短暂却有意义的诗句篇六
《《诗经专题》试卷》

《诗经专题》考试

班级 学号 姓名 总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2、

3、

4、有女怀春,

5、

6、静女其姝,

7,日之夕也,羊牛下来。

8、出其东门,

9、,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10、氓之蚩蚩,。

二、术语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比:比喻,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 兴:起兴,先言他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赋、比、兴”是指《诗经》三种的表现方法。

2、 采诗说

关于采诗说,也就是收集民歌,相关记载:《孟子·离娄下》载:"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许慎《说文解字》说:"丌,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迹'即'丌'之误."前引《国语·晋语六》所载范文子语说:"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风听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朝便有采诗的制度,其中比较重要说法有:《孔丛子·巡狩篇》:"古者天子

命史采诗谣,以观民风."以上诸说虽然与采诗的时间,方式采诗之人有些出入,但采诗之制应是存在的.进行采诗工作的当是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乐官.《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便是靠乐官"采诗"汇集在一起的.

3、逸诗

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诗话(a.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b.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诗集。诗剧。诗篇。诗人。诗章。诗史。吟诗。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4、三家诗

三家诗指“鲁诗”、“齐诗”、“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即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同属今文学派。西汉时曾为三家设学官(博士)。现均已亡佚,仅存《韩诗外传》。

5、《诗经原始》

三、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风雅颂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篇目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2、简述朱熹《诗集传》的主要贡献

《诗集传》是朱熹《诗经》研究著作。

《诗集传》释义简洁,明白易晓,每篇述其主旨,每章言其大意,常多新解。“诗序”是解释《诗经》流传已久的传统观点,朱熹破除“诗序”,就引起了宗序、驳序两派的长期争论。《诗集传》的又一个特点是注释通俗简明。他删除了繁杂的转相疏解,只保留一个简单明确的注释,使文字大大简省。《诗集传》能够广泛流传,还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比较信实、可靠的注解。朱嘉注《诗经》,表现了一个文献学家应有的谨严的学风,他对文字的注释,多取自毛传郑笺,也吸收了当代学者的见解;而对自己不知道的,老实承认,在认为《诗经》原文有错字时,他不轻易改字,而只注出他本他书作何字。这说明朱熹既不迷信前人成说,又不自以为是,而是力求言之有据,作了一番考证。《诗集传》的另一个特点,是采用吴棫的叶(xié)韵说,为《诗经》注音由于语音的发展,宋代人读《诗经》,许多地方已经看不出是押韵的了,于是有的人认为古人作诗不一定押韵。叶韵说认为古人作诗也要求押韵,只是可以把一个字读作另一个音以求合韵。

《诗集传》是一部有影响的《诗经》旧注,这不仅由于它的作者朱熹是宋代有名的大儒、理学的集大成者,更由于它能打破前人成说,探求诗篇本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通俗简明的《诗经》读本。

四、理解题(10分)

谈谈你对孔子《论语》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段话的理解。 出自《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 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孔子首先注意的是文学的社会作用。

“兴”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活动,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观”是说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状态。“群”是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怨”是强调诗歌可以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

“兴”、“观”、“群”、“怨”这四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其中“兴”是前提,它包含了孔子对诗的整体作用的概括,所以“观”、“群”、“怨”离不开“兴”。而且将“兴”置于首位,充分注意到了艺术的感发作用。这一思想表明,孔子已认识到艺术的社会作用只能通过美感的心理活动来实现。

兴、观、群、怨以外,诗还可以事父、事君,并且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以前,人们已经大致上认识到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但讲得比较零碎而不全面。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把前人的意见进行概括,对诗的作用作了较有系统的理论的表述,对后世的诗论很有影响。

“事父”、“事君”、”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自然全以功用的观点立论;“兴”“观”“群”“怨”虽然也可以说是就读者所得到的功用而言,而亦实在是论到诗的本身了。并且他对于诗的本身的观点,是有抒写性情的倾向了。

五、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分析《曹风·蜉蝣》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和文化意义(20分) 思想内容:昆虫的一种。若生活在水中,可生存一年到五,六年;化育为后成虫有极薄而有光泽的翅膀两对,尾部有丝状物二或三条。成虫在水面飞行,只有数小时至一周左右的生存期。这首诗歌,借用生命短暂的蜉蝣来象征一种生命短暂的事物。比喻那生命短暂的只凭美色迷惑周幽王而惑乱国政亡西周的褒姒。这是曹人对周幽王亡西周之原因的讽刺,也是对迷惑周幽王的褒姒短暂生命历程的讽刺。

艺术特点:这诗的内容简单,结构更是单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反覆以后给人的感染是浓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丽经这样处理,便有了一种不真实的艳光,那小虫的一生竟带上了铺张的华丽;但因这种描写之间相隔着对人生忧伤的深深感喟,所以对美的赞叹描画始终伴随着对消亡的无奈,那种昙花一现、浮生如梦的感觉就分外强烈。

文化意义:这诗的情调自然是有点消沉的。但人一旦追问自己:“你是谁?你往哪里去?”深入骨髓的忧伤根本上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缺乏强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国,由于不能对生死的问题给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忧伤笼罩。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对死的忧伤、困惑、追问,归根结蒂是表现着对生的眷恋,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咏怀诗》之七十一,写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这一系列短寿的生物在世间各自发出声音和光色,感叹说:“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但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二、分析《秦风·蒹葭》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和文化意义(20分)

描写生命短暂却有意义的诗句篇七
《《短文两篇》》

描写生命短暂却有意义的诗句篇八
《从_古诗十九首_看汉末知识分子的生命意识》

年 第6期 总第147期

 2005兰 州 学 刊

LanzhouxuekanNo.6 2005General.No.147

・文化与艺术研究・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知识分子的生命意识

崔 玲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 东汉末年,政治腐朽,社会黑暗,文人们面对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现实,痛感生命的短促悲苦,人生

的坎坷无常,并由此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这在情绪上的直接表露便是孤独,便是对时间之流、生命之本的追寻,便是对人生怀疑而产生的感叹哀伤,对因人生短暂而产生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5)06-0294-02  《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初出现在萧统所编撰的《昭明文选》中,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从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有关历史事实综合考察,估计诗十九首》,在顺帝末年,至晚亦在献帝以前(),早、最成熟的五言古诗,能够获得感情上的共鸣。反映的思想内容是很复杂的。大体说来,它所描写的感情范围大致上有三种:一是写游子思妇离别的伤感,比如《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及《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二是失意的沮丧,朋友交情的凉薄,比如《西北有高楼》《、今日良宴会》;三是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比如《生年不满百》《、去者日以疏》《、驱车上东门》等。《古诗十九首》的思想感情虽然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汲汲皇皇如恐不及的忧虑。如《今日良宴会》云“: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回车驾言迈》云“: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青青陵上柏》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生年不满百》云“: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所有这些,都是失意士人正当社会大动乱的前夕,对于现实生活和内心要求的矛盾、苦闷的反映。

《古诗十九首》写于东汉末年,王朝行将就木,统治者面对诸多的社会矛盾束手无策,政治腐朽,社会黑暗,外戚、宦官集团,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党同伐异。再加上战争饥荒、社会动荡,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直接影响到东汉末年文人处境的是两件大事,一是“清议”,二是“党锢”。“清议”原是汉代文人入仕前,乡里对其德、学、才、识等进行公正舆论、品评的一种形式,是汉代中下层文人跻身于仕途被察举、征辟的主要依据。东汉文人大部分是太学生,他们是东汉王朝为了选拔官员而直接培养的官吏候选人。由于朝廷大权被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握着,各级官吏在察举、征辟过程中大肆舞弊,太学生们正常的进仕之路被堵死了。汉桓灵时《童谣》唱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确怯

如鸡。”、征辟制度中的舞弊行为、外戚统治的“清议,裁量执政”,用清议来评判政治,议论是,。《后汉书・党锢列传》载:“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提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直之风,于斯行矣。”

而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腐朽统治,于公元166年和169年连续两次制造了“党锢之祸”,把一批较为正直的官吏和名士排挤出朝廷,清议派受到这两次“党锢”事件的迫害,轻者永不得做官,重者惨遭杀戮。这次打击之后的幸免者都物伤其类,噤若寒蝉。他们饱尝了忠而见疑、信而遭谤的痛苦,对人生充满忧虑,对仕途充满绝望。

由于社会的大动乱,作为上层建筑的哲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儒、道失衡的时代,两汉儒学开始是今文经学,而后是古文经学,到东汉末年,儒学系统

(魏书・)、变得“不周世用”《杜恕志》思想空洞。儒学在现实面

前变得苍白,成了无力的说教工具。人们对儒学的信仰发生了动摇,从董仲舒以来的天人合一学说开始动摇,文人视为生命的精神支柱倒塌了。建功立业理想如梦,文人士大夫纷纷皈依老庄和玄学,寻找新的精神支撑点。加之佛教的传入,使得感叹此生谁寄的中国士人开始寻找新的精神避难所。他们面对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现实,痛感生命的短促悲苦,人生的坎坷无常,并由此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古诗十九首》正是这种意识的流露。“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钟嵘称这些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几乎一字千金。”无论是叙离别,说相思,怀故乡,悲行役,这些诗都强烈地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坎坷、生命无常、欢乐少有、悲伤常多的深切感叹和深深的忧患意识。

东汉末年的游学和宦游风气之盛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没有的。徐干在《中论・谴交》中描述道“:……桓灵之世,其甚者也。自公卿大夫、州牧郡守,王事不恤,宾客为务。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餐,倦不获已。殷殷云云,俾夜作昼。下及小司,列城墨绶,莫不相商以得人,自矜以下士。星言夙驾,送

 第6期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知识分子的生命意识

295

往迎来,亭传常满.吏卒传问,炬火夜行,阍寺不闭。”以至于许多士人“乃离其父兄,去其邑里,……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一般说,在同一个竞技场上角逐者越多,失败者自然也越多。结果正如徐干所批评的那样,那些宦游的士人“或身殁于他邦,或长幼而不归,父母怀茕独之思,思人抱东山之哀,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丰,而亡命是效”。随着长期的游宦沉浮和天涯飘零,大部分士人身心憔悴,伤痕累累。时事变化,世态炎凉使他们不堪重负。多年的流落异乡,他们不仅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爱情的慰籍,也失去了精神家园。他们浪迹天涯,离亲别故,逐鹿功名利禄。然而得意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前途无望,理想破灭,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种种不幸困扰着他们;久居异乡的客愁,相思离别的苦痛,积于心、萦于脑,压迫他们的肉体,折磨他们的精神。他们痛苦着、思考着、彷徨着……“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①非长歌何骋其怀?”“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歌?”于是发而为

们才真正体悟到了真实的生命;在对命运虚幻的认识中,流露出来的恰恰是对生命的挚爱,饱含着对在世生存的思考,对本真生命的肯定。这种情感在魏晋人那里,发挥到了极致。这种体悟和感叹,在唐代的陈子昂那里,则迸发为一声饱含凄厉

苍凉之美的呼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这里所感慨的并不是文风的衰退,也不是现世精神的没落,而是一种深切的人生之叹,他站立在塞北大漠,猎猎风中,念天地悠悠无绝期,叹人世茫茫终有限,怎么能不怆然而涕泗横流呢?他恰恰感受到的是一种无限和永恒,而他所无奈的正是人的有限性和虚妄。在这种对无限与永恒的感悟中,人总是试图去超越,去感悟那天人合一的存在境界。

《古诗十九首》,还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死观有关。孔子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未能事人,焉能事

,,。人的存在本身在

诗。《古诗十九首》中不是游子之歌,就是思妇之词。它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反映了“志士失职而志不愤”的哀叹。

叔本华认为:人生即意欲的表现薮,,本质皆为痛苦。,,那不到相应的回报时,痛苦尤甚。于是便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钝化与消解痛苦的方式。“秉烛游”便是这种生存状态的形象演绎“: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正如陈寅恪在《王国维挽词序》中所说“:凡一种文化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其表现此文化之程度愈宏,则其所受的苦痛亦愈甚。”汉代儒学价值体系下的知识分子在突然失去了原有的基础和既定的规定性之后,便像被抛人了茫茫的宇宙,没有一点依托和把握。这在情绪上的直接表露便是孤独,便是对时间之流、生命之本的追寻,便是对人生怀疑而产生的感叹哀伤,对因人生短暂而产生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一时之作,却有着很大的共性;即一种时空对照之下的个体生命之匆促、短暂、渺小与孤寂。如《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叹生命如白驹过隙《今日良宴会》;“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叹生命如沧海之一粟《回车驾言迈》;“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和“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叹生命无奈地消逝。《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叹生命之孤独寂寥。这些体现个体生命意识的作品,正是汉末社会时代思潮所导致。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指出的“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章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实际上,这些诗句中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悲苦之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对苦难和虚无的认识,他

,那哀伤的并非是死,而是短暂的时间太快,对生的价值和意义占有与了解太少。所以无论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还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都表现了汉末文人的生死观:一方面,沉重地感叹着人生无常,生命短促,另一方面又以严肃的历史感和强烈的使命感,以及对生命意识的关注来避开死的面临。《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重生存的价值。在对生命无常,人生苦短作一番感慨之后,他们往往又有一种对自己积极的劝勉和抚慰,对自己理想的表达和追求,让人们看到在不长的生命里,个体价值的确立之方式,即人生应是积极的追求与努力。

汉末文人经过血与火的洗涤,走向了人性的自然复归,在这种复归过程中展示了他们的深沉忧患和生命意识的自然觉醒。《古诗十九首》中已流露出强烈的生命意识,虽然这种生命意识的自然觉醒尚处于萌芽状态,但它却开了一代之先声,是“慷慨以任气,落拓以使才”的建安诗风的前奏

,标志着中国文学“人的觉醒,文的自觉”崭新时代的开始。

[收稿日期] 2005-07-20

参考文献

[1]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M].中华书局,1955.

[3]曹旭.古诗十九首页乐府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5]钟嵘.诗品[M].[6]孔子.论语[M].

〔责任编辑:王望〕

描写生命短暂却有意义的诗句篇九
《中国诗词鉴赏》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电子商务班

20090514尹宽卫

诗词鉴赏之魏晋风骨

这学期,我选择了有幸选择了《中国诗词鉴赏》这门课。在这门课里,老师主要讲述了汉代以前的诗歌,开辟我的新的诗歌领域。长久以来,诗歌似乎已经成为了唐诗宋词的代名词,而忘记了还有诗经风雅颂,秦汉诗赋,魏晋风骨。长久以来,我对魏晋诗歌非常感兴趣。在我的印象中,魏晋时期是一个充满骨气风骨的时代,既为魏晋风骨。

这篇文章中,由于我在文学知识方面的欠缺,所以我借鉴了大量的其他知名作家的知识和观点,希望老师能够理解。

魏晋风骨,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创造诗歌。魏晋诗歌,分类很多,我认为按照时间来分是比较好的分类方法。按照时间分,可主要分为分为魏蜀吴三国时期和晋朝两个时期。

一、魏蜀吴三国时期

在魏蜀吴三国时期中,诗歌的主要特点是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 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这类诗歌诗歌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简练刚健,自然明白而流畅,成为后世诗歌推崇的榜样。我一直喜欢魏晋诗歌的原因就是在此。诗歌不再是高高在上,是文人骚客风花雪月的媒介,而是成为了关心悲苦的劳动人民,关注社会的手段。当诗歌与现实紧密结合,诗歌已超越了艺术,成为了人民的喉舌,是人民真正需要的的艺术。而且这类诗歌诗风豪放大气,凸显出当时文人的骨气、不去的品格、敢于为苍生努力的精神。

在这方面,诗人的代表是三曹。我以为,魏晋风度是一种特定的乱世风度,是一种死亡逼出来的风度,它的产生与东汉末年以降大规模的死亡现象和集体性的死亡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来,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呈现着治乱循环的表征,中国文人处治世与乱世的风度大不一样。遵守礼教,温文尔雅的儒家君子风度,是治世风度,一到乱世,正儿八经的君子风度全没了,文士们有各种不同的表演和心态,因而形成某种特定的乱世风度。宋元之际有一种乱世问题,晚明清初又何尝没有另一种乱世风度呢?!不过,相对而言,还是魏晋风度的特征最为鲜明,最有魅力。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社会都充满着死亡恐怖的年代。魏晋时期的死亡恐怖是全方位的、集体性的。它首先来自东汉后期以降自然灾害的泛滥。仅连年的瘟疫一项,就造成“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不断地夺去大量生命的严重自然灾害,对社会和人们心理所造成的持久震荡和恐怖阴影,绝不能低估。

除了天灾外,人祸也在大规模地制造死亡。人祸中统治集团内部的互相残杀姑且不论(《风度》中有专门论述),最严重的还是战争。汉魏之际,军阀割据,战乱不已,饿馁遍野,尸骨横陈,惨不忍睹。当时诗人笔下有着悲哀而真切的记录:“甲生几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闭目想一想,这是一幅怎么样的死亡图景?!(以上部分摘自张三夕文章)

正是由于这种残酷的现实,文人的特殊心理,造就了这个时期的风格。

这个时期的代表诗歌:《蒿里行》曹操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之所以选取这首诗歌作为代表,是因为我认为这首诗能够代表当时我文人墨客的共同想法:忧患意识,对当时社会的的失望和向往新的时代、结束乱世的愿望。对于这首诗,我认为最后六句是精华所在。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诗的结尾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不余一,使富饶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瘦,哀鸿遍野。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

二、晋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歌风格与魏蜀吴三国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在这一时期,诗人虽然仍是意气风发、积极人生一面的。但身处乱世,让诗人积极入世、一展抱负的理想破灭了。在用率性而为的行径打破道德约束时,又总是徘徊在自我设置的道德底线前。一种理想破灭时,没有另一种理想来代替,郁闷是难免的。于是,不敢(或不想)面对现实,产生消极避世的想法,寄情山水,借酒浇愁。这时期的诗歌风格:”慷慨””华丽““清谈”。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他们追求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这个时期诗歌的主要内容:

1. 自然的发现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2. 深情的发现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何所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诗》

3. 玄谈

4. 越名教而任自然

越名教者,任自然。放达无羁,不事权贵,既于入世之时,亦心怀出世之志。所谓“形在庙堂之上,而心怀江湖”是也。此间真名士,性真情纯,形容俊逸飘洒,常为越礼之姿势仪态。后人多垢之。然真名士者,非为作态效颦,率性之举也,以成就一潇洒之人生境界。

从此可以看出,文人的的实现已经由对民生的关注转到了对自然、自身本真的追求。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陶渊明。在这几人之中,我最欣赏的是嵇康和阮籍。

诗歌代表: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

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这组诗歌很好的代表了当时文人的愿望:穷则独善其身。面对当时的政治情况,文人们选择了归隐,向往自然。这组是表达了使人们对于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

“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全诗(其一)以抒情为基调,兼有农村景物的描绘,且以“羁鸟”、“池鱼”自喻,充分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由淳朴的乡村生活、蔑视丑恶的官场生活的情怀。情景交融,语言朴实无华,对仗亦十分自然,读者不仅能从诗中看到乡村的田园、房舍、榆柳、桃李、闻到狗吠和鸡啼,而且能看到一位洒脱诗人对着这宁静的田园景物,在吟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声。

乡间的生活是简朴甚至贫困的,清静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人们获得了共同的语言,培育起一种朴质真挚的感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愿"是指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躬耕的心愿。不愿为荣华富贵出卖灵魂。

诗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实际是一首诗的前后两个部分。诗人怀着意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榛寻径,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忆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一向通达的诗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

所以,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诗人"怅恨"什么呢 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

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来看,诗人显然已经抹去了笼罩心头的不快的

描写生命短暂却有意义的诗句篇十
《_古诗十九首_中的生命意识对于魏晋文学发展的影响》

作品研究

2011.12.B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对于魏晋文学发展的影响

马 杰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古代中国,个人的志向若不能和集体的、国家的、伦理道德的价值观相统一,那就成了异端,算不上什么“志”。所以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杨朱永远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到了汉末《古诗十九首》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动乱,儒学的松弛,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变化表现在《古诗十九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不言集体、家国之志,不谈奋斗理想,不谈孔子的大同世界而只关心个人,面对死亡的恐惧而被迫采取的种种行动,不是什么理想的体现和对真理的追求,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失志”、“无志”的时期,因为追求性爱多为本能的表现,动物亦有之。正是在这种“无大志”、“失大志”的心态下,文人转向了对个人自身的思考和追求,用诗歌唱出了心灵的希望,追求美的享受。如钱穆先生所说:“文人之文之特征,在其无意于施用。其至者,则仅以个人自我作中心,以日常生活为题材,抒写性灵,歌唱情感,不复以世用撄怀。”[1]

一、 东汉以后文学创作中对生命意识主题的张扬

(一)东汉以后文学创作的变化

汉末大乱,政权统治极度腐败,皇纲不继,政权旁落,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此起彼伏,天灾频仍。面对着生死无常的人间惨象,仲长统也发出哀叹道:“嗟乎!不知来世圣人救此之道,将何用也?又不知天若穷此之数,欲何至邪?”[2]巨大的死亡之痛使士人诗文中的生命主题不是着眼于个人的生离死绪,而是关注整个社会群体的丧乱死亡,关注黎民苍生。曹操在《薤露行》中云:“贼臣持国炳,杀主灭宇京。……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3]还有他的《蒿里行》中所言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4]分别表达了诗人对宗庙被毁和万民死亡的悲痛之情。王粲的《七哀诗》也极其形象而且鲜明地表达了这种哀感:“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渭然伤心肝。”[5]陈琳在《饮马长城窟行》中也强烈表达了这种对人类群体灾难的感触。他说:“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6]在他们的作品中,一个普通的甚至是微渺的生命的悲惨境遇,也会受到深切关注,并得到同情。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东汉时期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得非常突出,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士人关怀全体的生命意识觉醒,悲剧性的生命体验由一己扩大到以所有生命为对象。诗人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来表现他们,而这种责任感也正是缘于对群体生命的关怀,这种视野使他们的诗歌意义更加厚重。在这里,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平等的、宝贵的,当

诗人们将个人的生命感伤融入到群体大生命中的时候,自身的生命境界也扩大和提升了。[7]

(二)东汉以后文学创作对生命意识主题的张扬

《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一时之作,却有着很大的共性:即一种时空对照之下的个体生命之匆促、短暂、渺小与孤寂。如《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叹生命如白驹过隙;《今日良宴会》:“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叹生命如沧海之一粟;《回车驾言迈》:“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和“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叹生命无奈地消逝。《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叹生命之孤独寂寥。这些体现个体生命意识的作品,正是汉末社会时代思潮所导致。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指出的“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正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实际上,这些诗句中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悲苦之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对苦难和虚无的认识,他们才真正体悟到了真实的生命;在对命运虚幻的认识中,流露出来的恰恰是对生命的挚爱,饱含着对在世生存的思考,对本真生命的肯定。

建安时期,军阀混战,群雄逐鹿,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思想权威也就不复存在。士人们从适应新的社会现实的需要出发,开始摆脱传统儒家的礼教规范和道德信条的束缚,对道、法、兵、书、纵横等各派思想采取了积极吸纳的态度。加之,复杂多样的人生阅历,使他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希望充分地展示自我和实现自我的价值。士人们也屡屡唱出了与《古诗十九首》相同的调子:“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但有所不同的是,由于此时玄而形成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魏晋风度。

(一)抒写生命意识的诗学意义

学不过是六经的附庸,是用华美文辞和博大气势来满足帝王点缀升平的精神需要,从本质上看,文学不过是皇家文学、帝王文学。

而到汉末,当创作桎梏解开,他们反观自身时,却遭到了巨大的迷惘,同时也喊出了大胆的声音,他们用文学发泄长期以来郁积心头的苦闷,重视个人生命,寻找无欺诈人生代替了以往对“天”和“帝王”的歌颂。士人们在作品中大胆呼唤爱情,表达对功名富贵的热望,对死亡与生命短暂的忧惧,将视线从为国家为政治投向自身,获得生命最自然最充分的发挥。由于崇尚自然,他们能够自由地、自觉地正视自身所具有的感情和性灵,纵心适意地在作品中表现自我。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作者们更看重生存的价值。在对生命无常,人生苦短作一番感慨之后,他们往往又有一种对自己积极的劝勉和抚慰,对自己理想的表达和追求,让人们看到在不长的生命里,个体价值的确立之方式,即人生应是积极的追求与努力,展示了他们的深沉忧患和生命意识的自然觉醒。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正是“人的觉醒”的重要标志之一。宗白华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8]

尽管诗歌所表达的对于人生的看法颇有些颓废,但那种对人生的迷惘与痛苦的感受,那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与个体意识,那种要紧紧抓住人生的欲望,却是当时社会的真实产物。这或许在现在看来是一种自暴自弃、玩物丧志的行为,然而这不是堕落也不是放弃,恰恰是一种执着,在表面放纵的背后是对个体生命的深情和对生命价值的最大追求。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水平下,作者大多是中下层的知识分子,他们不可能重新建构一种新的价值体系来安顿自己多情的生命,他们只能以此种方式来表达对于生命的珍视。正如李泽厚所说:“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种积极的因素在于它的追问,对于魏晋时期各种文人构建自己的生命范式有积极的先导和奠基作用。

(二)由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自觉转变

“志”与“情”或者说“言志”与“缘情”是中国古代诗论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尚书·尧典》率先提出“诗言志”。尔后,言志说在先秦普遍流行。这种“志”不是个体本身才情、性格和思想的表现,而主要是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所培养出来的那种“修齐治平”的政治怀抱和政治才能的外在流露。做诗的目的主要是出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政治需要。人们对诗歌的各种看法和探讨也是《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面对现实处境的艰险加之死亡突破了儒家“诗言志”的传统规范。虽然这种生命意识的自然觉醒尚处于萌芽状态,但它却开了一代之先声,由此开启了文学审美的自觉时代。总而言之,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文人五言诗从民间乐府发展而来,因而也秉承了民间的自由率真之传统,诗作者们以丰富而成熟的技巧摹写变动不居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社会动荡及他们彷徨的思想,真诚、大胆而深刻地袒露了内心的情感与哲思,使每首诗中都活泼地流动着新鲜的感性生命。这是对传统儒家诗教的一个反动,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建安诗风的前奏,标志着中国文学“人的觉醒,文的自觉”崭新时代的开始,并为“诗赋欲丽”和“缘情而绮靡”的魏晋时代的文学自觉开启了先河,因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刘勰评价这组诗歌时道:“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9]钟嵘《诗品》中也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10]这些文学批判家对《古诗十九首》权威经典的评价,应该是我们今天研究这组诗歌时所必须注意体悟的。

参考文献: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3.[2][南朝]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9,1650.[3][4]夏传才.曹操集注[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4,10.

[5][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365, 367.[7]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91.[8]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8.

[9][梁]刘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6,58.[10][南朝]钟嵘撰,陈延年注.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7.

作者简介:

马 杰(1973— ),女,研究生,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副

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