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楚辞中最美励志的诗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2    阅读:

楚辞中最美励志的诗句篇一
《励志诗句》

励志诗句.txt丶︶ ̄喜欢的歌,静静的听,喜欢的人,远远的看我笑了当初你不挺傲的吗现在您这是又玩哪出呢?励志诗句.txt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新的哥伦布 发表于 2004-11-13 11:48:00

古诗文名句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4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苟子·劝学》)

5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5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5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5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5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6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6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6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6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记》)

6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6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6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6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7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7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

7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7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7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76.不人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7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

78.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曹操《龟虽寿》)

7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8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8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82.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吴书))

83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8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8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8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88.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8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90.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9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92.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9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9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9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阁序〉)

9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98.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99.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0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10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3.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0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10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楚辞中最美励志的诗句篇二
《励志诗句》

新的哥伦布 发表于 2004-11-13 11:48:00 古诗文名句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4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苟子·劝学》) 5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5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5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5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5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6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6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6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6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记》) 6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6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6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6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7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7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 7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7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75.盛名之下,其实难

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76.不人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7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 78.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曹操《龟虽寿》) 7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8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8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82.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吴书)) 83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8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8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8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88.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8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90.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9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92.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9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9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9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阁序〉) 9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98.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99.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0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10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3.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0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10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l0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人京使〉) l0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 108.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l0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静夜思》) 11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1ll.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1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1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1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1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1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1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11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119.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2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弟舍》) 12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 1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 12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12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2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 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杜甫《茅屋为秋凤所破歌》) 126.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12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28.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2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13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31.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132.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叫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133.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34.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唐·李贺《南园》) 1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3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13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13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139.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140.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141.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4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适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43.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4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4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14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村绝句》) 14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14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于。(唐·李商隐《无题》) 14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150.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15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 152.天意伶幽草,人间重晚情。(唐·李商隐〈晚情〉) 153.风暧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 15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15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 156.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157.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158.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僧云览诗中之句) 159.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160.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唐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 161.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16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6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164.雪消门外青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宋·欧阳修《春日西湖记谢法曹歌〉) 16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l6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16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6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6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17o.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7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7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苏试《后赤壁赋》) 17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宋·苏试《水调歌

楚辞中最美励志的诗句篇三
《楚辞》

楚 辞

【导读】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楚辞》之所以称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

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从体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另外,《楚辞》与音乐仍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截然不同。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的作品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及后来其它作家吸收南方民间文学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大源头,两者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国僻处南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黄河流域诸国有很大差异,因而被视为“南蛮”。到春秋时代,楚国强大起来,成为“五霸”之一。至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开始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楚辞便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诞生的诗歌体裁,其创始者就是楚国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

齐梁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评论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文心雕龙·辨骚》)这里说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词。楚辞的样式是屈原创造的,它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扩大了诗句的涵量,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继屈原之后,宋玉、唐勒、景差效法屈原,从事楚辞写作;到汉代又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继续写作,使楚辞成为一个时期诗歌的代表性体裁,后人称之为骚体诗。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他出身楚国贵族,年青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嫉。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

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连横”的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

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的连横。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怀王是个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但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写了大量抒发忧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

《离骚》是一篇带有自述性质的长篇政冶抒情诗,也是世界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就是“离忧”,抒发因离开国君和政治中心而不得实现强国救民抱负的幽愤之情。也有人把“离骚”解释作“牢骚”来讲。

《离骚》全诗共373句,2490字。屈原在这篇绚丽多姿、波涧起伏、想象瑰奇、气魄宏伟的长诗中,诗人运用浪漫的手法,驰骋其无比丰富的想象力,上天入地,把现实世界、神话世界和理想世界融合起来,描绘出一个色彩斑斓、迷离惝恍的世界;塑造出一个志行高洁、顽强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揭露了楚王的昏聩多变、善恶不分、忠奸不辨;抨击了旧贵族的嫉贤妒能、谗佞贪婪;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幽愤,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品格。《离骚》两千多年来教育、感奋了无数读者,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操,屈原也成为爱国者的榜样。

《离骚》之外,屈原的重要作品是《九歌》和《九章》。《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改作的一组诗歌,依次是:《东皇太一》(祭天神)、《东君》(祭太阳神)、《云中君》(祭云神)、《湘君》(祭湘水神)、《湘夫人》(祭湘水女神)、《大司命》(祭主管人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管儿童命运之神)、《河伯》(祭黄河之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为国捐躯的烈士)、《礼魂》(祭祀完毕的送神曲)。《九歌》写得哀婉缠绵,语言优美,文学价值很高。尤其是《国殇》,描写了万马千军厮杀的场面,形象生动,悲惨壮烈,动人心魄,是屈原爱国精神的表现。《九章》是九首各自独立的诗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其中《橘颂》是他早年的作品,通过歌颂橘树风格,赞美人的高贵品格,可视为诗人勉励自己的作品。其余都作于诗人流放期间,内容全为忧国伤时的抒情,比《离骚》更为凄苦和沉痛,是纪实性的家世之哀。

《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文学家刘向领校中秘书衔,负责整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定了《楚辞》。《楚辞》一书中的大部分作品为屈原所作。屈原留在世上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招魂》也可能是他的作品。此外,又有托名屈原的《远游》、《卜居》、《渔父》、《大招》等篇,学者多认为是后人所作。

本书选编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著名篇章,同时也酌情收录了当时后人所作的《远游》、《卜居》、《渔父》等名篇,并配有注释和译文,即使现代读者对当时的语言习惯、社会背景等都比较陌生,也能比较好地理解楚辞作品,从中领略《楚辞》的精粹。

目 录

离 骚

九歌·东皇太一

九歌·东君

九歌·云中君

九歌·湘君

九歌·湘夫人

九歌·大司命

九歌·少司命

九歌·河伯

九歌·山鬼

九歌·国殇

九歌·礼魂

天 问

九章·惜诵

九章·涉江

九章·哀郢

九章·抽思

九章·怀沙

九章·思美人

九章·惜往日

九章·橘颂

九章·悲回风

卜 居

渔 父

九 辩

离 骚

【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1),

摄提贞于孟陬兮,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

名余曰正则兮,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扈江离与辟芷兮,

汨余若将不及兮,

朝搴阰之木兰兮,

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

不抚壮而弃秽兮,

乘骐骥以驰骋兮,

昔三后之纯粹兮(4),

杂申椒与菌桂兮,

彼尧舜之耿介兮,

何桀纣之猖披兮,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5),

岂余身之惮殃兮,

忽奔走以先后兮,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7),

指九天以为正兮,

曰黄昏以为期兮,

初既与余成言兮, 朕皇考曰伯庸(2)。惟庚寅吾以降。 肇锡余以嘉名: 字余曰灵均。 又重之以修能。 纫秋兰以为佩。 恐年岁之不吾与(3)。夕揽洲之宿莽。 春与秋其代序。 恐美人之迟暮。 何不改乎此度? 来吾道夫先路! 固众芳之所在。 岂维纫夫蕙茝。 既遵道而得路。 夫唯捷径以窘步! 路幽昧以险隘。 恐皇舆之败绩。 及前王之踵武。 反信馋而计怒(6)。 忍而不能舍也。 夫唯灵修之故也(8)。羌中道而改路。 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乎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 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 愿俟时乎吾将刈(9)。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 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10),

忽驰骛以追逐兮,

老冉冉其将至兮,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

揽木根以结茝兮,

矫菌桂以纫蕙兮,

謇吾法夫前修兮(14),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

长太息以掩涕兮(16),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18),

亦余心之所善兮,

怨灵修之浩荡兮,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19),

固时俗之工巧兮,

背绳墨以追曲兮,

忳郁邑余侘傺兮(23),

宁溘死以流亡兮,

鸷鸟之不群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

屈心而抑志兮,

伏清白以死直兮(25),

凭不厌乎求索。 各兴心而嫉妒。 非余心之所急。 恐修名之不立(11)。 夕餐秋菊之落英。 长顑颔亦何伤(12)。 贯薜荔之落蕊, 索胡绳之纚纚(13)。 非世俗之所服。 愿依彭咸之遗则(15)。 哀民生之多艰。 謇朝谇而夕替(17)。 又申之以揽茝。 虽九死其犹未悔。 终不察夫民心。 谣诼谓余以善淫(20)。偭规矩而改错(21)。 竞周容以为度(22)。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余不忍为此态也! 自前世而固然。 夫孰异道而相安! 忍尤而攘诟(24)。 固前圣之所厚。

楚辞中最美励志的诗句篇四
《【育儿必备】《楚辞》》

【导读】《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楚辞》之所以称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从体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另外,《楚辞》与音乐仍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截然不同。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的作品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及后来其它作家吸收南方民间文学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大源头,两者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国僻处南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黄河流域诸国有很大差异,因而被视为“南蛮”。到春秋时代,楚国强大起来,成为“五霸”之一。至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开始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楚辞便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诞生的诗歌体裁,其创始者就是楚国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齐梁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评论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文心雕龙·辨骚》)这里说的《

离骚》是“楚辞”的代词。楚辞的样式是屈原创造的,它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扩大了诗句的涵量,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继屈原之后,宋玉、唐勒、景差效法屈原,从事楚辞写作;到汉代又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继续写作,使楚辞成为一个时期诗歌的代表性体裁,后人称之为骚体诗。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他出身楚国贵族,年青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嫉。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连横”的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的连横。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怀王是个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但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写了大量抒发忧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离骚》是一篇带有自述性质的长篇政冶抒情诗,也是世界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就是“离忧”,抒发因离开国君和政治中心而不得实现强国救民抱负的幽愤之情。也有人把“离骚”解释作“牢骚”来讲。《离骚》全诗共373句,2490字。屈原在这篇绚丽多姿、波涧起伏、想象瑰奇、气魄宏伟的长诗中,诗人运用浪漫的手法,驰骋其无比丰富的想象力,上天入地,把现实世界、神话世界和理想世界融合起来,描绘出一个色彩斑斓、迷离惝恍的世界;塑造出一个志行高洁、顽强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揭露了楚王的昏聩多变、善恶不分、忠奸不辨;抨击了旧贵族的嫉贤妒能、谗佞贪婪;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幽愤,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

义精神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品格。《离骚》两千多年来教育、感奋了无数读者,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操,屈原也成为爱国者的榜样。《离骚》之外,屈原的重要作品是《九歌》和《九章》。《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改作的一组诗歌,依次是:《东皇太一》(祭天神)、《东君》(祭太阳神)、《云中君》(祭云神)、《湘君》(祭湘水神)、《湘夫人》(祭湘水女神)、《大司命》(祭主管人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管儿童命运之神)、《河伯》(祭黄河之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为国捐躯的烈士)、《礼魂》(祭祀完毕的送神曲)。《九歌》写得哀婉缠绵,语言优美,文学价值很高。尤其是《国殇》,描写了万马千军厮杀的场面,形象生动,悲惨壮烈,动人心魄,是屈原爱国精神的表现。《九章》是九首各自独立的诗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其中《橘颂》是他早年的作品,通过歌颂橘树风格,赞美人的高贵品格,可视为诗人勉励自己的作品。其余都作于诗人流放期间,内容全为忧国伤时的抒情,比《离骚》更为凄苦和沉痛,是纪实性的家世之哀。《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文学家刘向领校中秘书衔,负责整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定了《楚辞》。《楚辞》一书中的大部分作品为屈原所作。屈原留在世上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招魂》也可能是他的作品。此外,又有托名屈原的《远游》、《卜居》、《渔父》、《大招》等篇,学者多认为是后人所作。本书选编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著名篇章,同时也酌情收录了当时后人所作的《远游》、《卜居》、《渔父》等名篇,并配有注释和译文,即使现代读者对当时的语言习惯、社会背景等都比较陌生,也能比较好地理解楚辞作品,从中领略《楚辞》的精粹。目 录离 骚 - 5 -九歌·东皇太一 - 25 -九歌·东君 - 27 -九歌·云中君 - 30 -九歌·湘君 - 32 -九歌·湘夫人 - 35 -九歌·大司命 - 38 -九歌·少司命 - 40 -九歌·河伯 - 43 -九歌·山鬼 - 45 -九歌·国殇 - 48 -九歌·礼魂 - 50 -天 问 - 51 -九章·惜诵 - 70 -九章·涉江 - 75 -九章·哀郢 - 79 -九章·抽思 - 84 -九章·怀沙 - 89 -九章·思美人 - 94 -九章·惜往日 - 98 -九章·橘颂 - 103 -九章·悲回风 - 105 -卜 居 -

112 -渔 父 - 114 -九 辩 - 116 -离 骚【原文】帝高阳之苗裔兮(1), 朕皇考曰伯庸(2)。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3)。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4), 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 岂维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 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5), 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 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反信馋而计怒(6)。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7), 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唯灵修之故也(8)。曰黄昏以为期兮, 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乎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 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 愿俟时乎吾将刈(9)。虽萎绝其亦何伤兮, 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 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10), 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 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 恐修名之不立(11)。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 长顑颔亦何伤(12)。揽木根以结茝兮, 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 索胡绳之纚纚(13)。謇吾法夫前修兮(14), 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 愿依彭咸之遗则(15)。长太息以掩涕兮(16), 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17)。既替余以蕙纕兮(18), 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19), 谣诼谓余以

善淫(20)。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21)。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22)。忳郁邑余侘傺兮(23),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24)。伏清白以死直兮(25), 固前圣之所厚。悔相道之不察兮, 延伫乎吾将反(26)。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27), 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28), 退将复修吾初服(29)。制芰荷以为衣兮(30), 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31)。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 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 芳菲菲其弥章(32)。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33)!女媭之婵媛兮(34), 申申其詈予。曰(35):鮌婞直以亡身兮, 终然殀乎羽之野(36)。汝何博謇而好修兮。 纷独有此姱节?薋菉葹以盈室兮(37), 判独离而不服。众不可户说兮, 孰云察余之中情(34)?世并举而好朋兮, 夫何茕独而不予听(38)!依前圣以节中兮, 喟凭心而历兹(39)。济沅湘以南征兮, 就重华而陈词(40)。启《九辩》与《九歌》兮, 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 五子用失乎家巷。羿淫游以佚畋兮(41), 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 浞又贪夫厥家(42)。浇身被服强圉兮(43), 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 厥首用夫颠陨(44)。夏桀之常违兮, 乃遂焉而逢殃(45)。后辛之菹醢兮(46), 殷宗用而不长。汤禹俨而祗敬兮, 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 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 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 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 相观民之计极(47)。夫孰非义而可用兮, 孰非善而可服?阽余身而危死兮, 览余初其犹未悔。不量凿而正枘兮, 固前修以菹醢。曾歔欷余郁邑兮(48), 哀朕时之不当。

楚辞中最美励志的诗句篇五
《古诗词句子~》

机电学院高中专语文复习古诗词章节

一、怀古诗句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可人怜处,啼乌夜月,犹怨西施。 (元.张可久.《人月圆·吴门怀古》)

5、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唐.皮日休.《馆娃宫怀古》)

6、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唐.贾岛.《易水怀古》)

7、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唐.马戴.《楚江怀古》)

8、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 (唐.马戴.《楚江怀古》其二)

9、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唐.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10、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唐.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11、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唐.杜牧.《江西怀古》)

12、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杜牧.《汴河怀古》)

1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唐.杜牧.《西塞山怀古》)

二、爱国的诗句、古诗名句

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病起书怀》)

2、寸寸山河寸寸金,瓜离分裂力谁任。 (清.黄遵宪.《题梁任父同年》)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4、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战国.屈原.《国殇》)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9、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 (宋.陆游.《读书》)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1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宋.陆游.《金错刀行》)

14、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 (宋.郑思肖.《二砺》)

1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战国.屈原.《离骚》)

16、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汉.曹操.《蒿里行》)

1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绅.《悯农》)

18、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

20、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唐.聂夷中.《咏田家》)

2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23、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宋.李纲.《病牛》)

24、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明.于谦.《咏煤炭》)

三、立志名句、励志诗词名句

1、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战国.屈原.《涉江》)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屈原.《离骚》)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战国.屈原.《渔夫》)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战国.屈原.《离骚》)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东汉.曹操.《龟虽寿》)

6、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

7、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8、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南朝.鲍照.《代白头吟》)

9、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10、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南宋.文天祥.《正气歌 》)

1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李世民.《赠萧瑀》)

13、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 (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

1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15、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唐.李白.《行路难》)

16、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唐.李贺.《致酒行》)

17、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1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23、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唐.窦庠.《醉中赠符载》)

2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画菊》)

25、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6、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头吟》)

27、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墨梅》)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竹石》)

2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30、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四关于思乡离愁的诗句、古诗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2、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 (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两汉乐府.《悲歌》)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6、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7、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0、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楚辞.九歌《少司命》)

14、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5、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6、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1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南唐.李煜.《相见欢》)

18、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9、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1、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3、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唐.杜牧.《赠别》)

2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25、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唐.赵瑕.<<江楼感怀>>)

26、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宋.苏轼.《水调歌头》)

2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五、关于友谊爱情的诗句、诗词名句

1、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求凰·琴歌》)

2、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唐.李白.《秋风词》)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8、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乐府民歌<<箜篌谣>>)

9、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0、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诗经.小雅.伐木>>)

1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2、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13、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14、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三国.曹植.《明月上高楼》)

15、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清.纳兰性德.《虞美人》)

16、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唐.张籍.《节妇吟》)

17、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清.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8、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近代.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9、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汉.徐干.《室思》)

20、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宋.司马光.《西江月》)

21、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东汉.张先.《千秋岁》)

2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清.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楚辞中最美励志的诗句篇六
《古诗》

唐诗鉴赏问答集锦

胜过群莺乱飞,落英缤纷,绿柳成阴的暮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解题指要】最能表现出早春胜过暮春的词是“绝胜”,而“近却无”和“满皇都”所蕴含着的草色对比应该说是比较明显的。

②诗人认为早春胜过暮春其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原诗作较深入而简要的分析。

【答】一是因为初春的草色似有却无,不易为人所觉察;而“满皇都”的暮春景象谁个不见?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二是经历了严冬,突然发现了春天的足迹,尤其令人感到惊喜;而看惯了“烟柳满皇都”也就习以为常,没有了新鲜感。

【解题指要】“物以稀为贵”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关键是怎样将人们熟知的事理运用到诗词鉴赏中去。而对“近却无”的理解要深入,既要想到草色浅,又要由此想到一点草色中有春天的足迹。提高思维品质,学会又浅及深的思考问题的方法非常重要。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注释】

①蓝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侄孙湘:韩湘,字北渚,韩愈侄韩老成长子,“八仙”中的韩湘子。②封:指谏书。朝奏:早朝时呈上。九重天:指皇宫。潮阳:广东潮阳县。③圣明:指朝廷或皇帝。弊事:弊政,指迎佛骨事。将:因为。惜残年:顾惜老年性命。④秦岭:东起河南陕县,西至甘肃天水县,连绵数百里。⑤汝:韩湘。应有意:应是知道我此去的吉少凶多。瘴江边:这里指潮阳,当时岭南一带多瘴气。

【鉴赏问答】

①这首诗在虚词的运用上很得体,如“欲为”、“肯将”,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解题指要】对“欲”字的理解比较容易,难在对“肯”字的准确理解──其实,“肯”是“不肯”的意思。这一现象在诗词中十分常见,只要抓住这一要领,所有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答】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作者的一片忠心和坚强的信念,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慨,还蕴含着诗人不屈不扰,宁折不弯,刚正不阿的品格。

②颈联即景抒情,是千古传唱的名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它好在哪里。

【答】诗人把百感交集在眼前的景物上,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表现出崇高的牺牲精神。一句回顾,一句前瞻,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家何在”中,有诗人的血泪;“马不前”里,流露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无穷感慨。苍凉的景色,雄阔的境界,悲惨的现实,诚挚的感情,共同酿就出纯似美酒的一联诗,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解题指要】这联诗可分为三块来分析:一是写景──“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渲染了悲壮的气氛;二是心理活动“家何在”,不独念家,更有思国;三是细节描写“马不前”,这用的是借代修辞手法,说的是人不前,含有无穷的感慨。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注释】

①玄都观:道教庙宇,位于长安城中。再游:诗人于元和十年曾游玄都观,并赋有《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尖刻地讽刺了反对革新的朝中新贵,因而再度遭贬。诗前有小序,向打击过他的权贵挑战,表达自己绝不屈服的坚强信念。②苔:青苔。③种桃道士:指反对革新的朝中权贵。诗人写这首诗时,那些权贵有的已经死了,有的已经失势。

【鉴赏问答】

①这首绝句主要采用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诗进行较详细的分析。

【答】比喻和对比。以玄都观比喻权贵的豪门大院,以“桃花”比喻新贵。观中千树桃花落英缤纷,硕果累累与一半长满了青苔,连一朵鲜艳的桃花也不见了,看到的只是遍地的菜花形成对比。

【解题指要】诗词的鉴赏和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关系密切,尤其是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等,一定要做到一眼就能看出。

②“前度”与“又来”两个词看似寻常,实不简单,有着极不寻常的意味,请简要地加以分析。

【答】“前度”二字既表明自己革新的立场始终没有改变,又给予那些权贵们以轻蔑的嘲笑。“又来”里充满了自豪感,充满了嘲讽的意味。

【解题指要】“看似寻常最奇崛”,诗词鉴赏时对“寻常”字词的理解、分析其实是有相当的难度的,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题的答题的方法是依据语境和背景来寻求答案。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①这首诗是作者被贬朗州后写的。原诗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②寂寥:寂寞,空虚。胜:超过。春朝:春天。③排:这里是冲的意思。碧霄:碧蓝的天空。

【鉴赏问答】

①这首诗富有绘画美,试从构图、形象、色彩、意境四个方面作简要的分析。

【答】从构图上看,画面简洁,布局合理;从形象上看,处理洗炼,典型突出;从色彩上看,对比强烈,清新明快;从意境上看,开阔雄浑,矫健潇洒。

【解题指要】许多名诗好词对景物的描写都能达到“诗中有画”,“词中有画”这一境界,这是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务必牢记。因为诗词的篇幅短小,其所描绘的形象肯定具有典型意义。对色彩的分析,要抓住有“色”的词语。意境一是“境”──画面,二是“意”。

②万里晴空中一鹤凌云,直冲九霄,是最有含义,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景象,这一景象意思何在?

【答】它扫荡了秋天的“寂寥”,使人的精神为之而抖擞,使人的诗情为之而迸发,使人的斗志为之而昂扬。而诗人倔强的性格,乐观的精神,就十分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了。

【解题指要】万里晴空中一鹤凌云,直冲九霄,这是主画面,诗意由此而生,而什么景表什么情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总结,还要学会灵活应用。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鼎足,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注释】

①夔州有蜀先主(刘备)庙。②英雄:借用曹操的话称刘备为英雄。凛然:肃然起敬的样子。③五铢钱,语出班固《汉书·武帝纪》:“罢半两钱,行五铢钱。”又,东汉末有民谣曰:“黄牛白腹,五铢当复。”意思是说刘备能兴复汉室。④象贤,语出《礼记》:“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⑤尾联语出《三国志·后主传》:“后主亲诣司马府下拜谢,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于前,蜀官感伤,独后主有喜色。昭令蜀人扮蜀乐舞于前,蜀官皆坠泪,后主嬉笑自若。”

【鉴赏问答】

①这首律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有着什么样的意味?还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抒发了国家后继无人,将导致倾覆的深沉历史感慨,有讽刺的意味是,对腐朽的统治者的讽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解题指要】咏史诗的创造要领是熔历史、现实和诗人自己于一炉,从历史中引发出有现实和历史意义的观点。解答咏史诗的问题须由此探路,结合具体篇章和具体问题来解答。

②诗人从正面描写先主庙中刘备的塑像依然透出一股凛然的英雄气,赞颂了他创立功业的不朽伟绩,这样写有何作用?好在哪里?

【答】这样写形象感人,意义深邃,与当今的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谓意在言外,是对当时的统治者的嘲讽。这样写“妙似不用事(典故)”,且含蓄委婉。

【解题指要】刘备与刘禅,一明一暗的对比是非常突出的,只要抓住了这一修辞手法,再结合前面说的咏史诗的创造要领,就能答好这道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①酬:酬答,因别人赠诗而作诗应答。②巴山楚水:泛指四川、湖广一带。刘禹锡曾被贬官于斯,前后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③旧:老朋友。翻似:倒好象。烂柯:据《述异志》载,晋朝王质入山砍柴,遇见二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未终局,斧柄已烂,回到乡里,同时人都已死去。④侧畔:旁边。千帆:形容船多。病树:枯树。⑤君:指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暂凭:暂且凭借。长:振作,增长。

【鉴赏问答】

①在诗中,诗人抒发了心中什么样的感情与感慨?表示了什么信念?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怀?诗中跳荡怎样的情调?

【答】诗人抒发了心中的激愤和人事沧桑的感慨。表示了坚持理想和寄希望于未来的坚定信念。表现出豁达的情怀。诗中跳荡着高昂的情调。

【解题指要】前两联以抒发感慨为主,这从字面即可理解。颈联在哲理中蕴含着豁达的情怀。而“长精神”自然是高昂的。

②颈联是千古传颂不绝的名句,它富有哲理,请作较深入的分析,并说说今天人们又能赋予它什么样的新意义。

【答】沉舟之畔,千帆竞发;枯树前头,万木争荣。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向前发展,新陈代谢总是要继续下去的。新的意义是说明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

【解题指要】诗词的哲理和意义大多从景物的描写中表现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也有不少景语不但有情还含哲理,这一点也应牢记。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浚: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王气:帝王所在地有一种祥瑞之气。黯然:暗淡无光的样子。③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在长江险要处装置铁锁链。降幡:降旗。④伤:感伤。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山形:指西塞山。枕:靠。寒流:指长江。⑤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故垒:指西塞山要塞。萧萧:风声。芦荻:芦苇一类植物。

【鉴赏问答】

①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答】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其弦外之音是充满了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无情嘲讽,你看“王气”也好,“铁锁”也好,岂能挡住祖国统一的步伐?

【解题指要】对诗词的分析、鉴赏不结合创作兹篇的时代背景是不行的,而怀古诗有弦外之音,只要是好诗则无一例外。

②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解题指要】以写景为结尾无一不含有余不尽之意,这是放之所有诗词而皆准的真理。只是“意”是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①赋得:凡指定、限定的诗题,照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②离离:形容春草分披茂盛。枯荣:枯萎和茂盛。③远芳,晴翠:均借代草,写其茂盛状。接:连接。荒城:荒芜的城垣。④这一联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本指贵族,诗中指远游人。

【鉴赏问答】

①颔联是千古传诵不衰的名句,这一联写出了春草怎样的形象?妙在哪里?

【答】写出了春草生命力之顽强,由现象触及本质,造就了一种壮烈的意境,讴歌了坚毅顽强的品格,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解题指要】这一题难度较低“烧不尽”,“吹又生”是关键,其他都由此生发。

②这首诗的结构和语言都很有特色,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这首诗结构严谨,格调清新。语言流畅工整,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字字含真情,语语

有余味。

【解题指要】结构严谨,这对绝大多数名篇而言,毫无疑问,记住这一点就是了。而语言问题较为复杂,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流畅工整”的评说多用于律诗。“情景交融”,凡写景写得好的都可以这么说。而有无余味则主要看结尾。

放 言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释】

①诗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决:判断。狐疑:犹豫不决。钻龟:古代用龟甲占卜要钻要灼,用它的裂纹来卜吉凶。祝蓍:古代占卜的一种方法,取蓍草的茎以卜凶吉。③试玉:作者自注说:“真玉烧三日不热。”辨才:作者自注说:“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④周公:周武王之弟姬发,历史有名的大圣人。他害怕流言蜚语,因为管、蔡、霍三叔诬陷周公要篡夺周成王之权。王莽:他未篡位时伪装谦恭,蒙蔽了一部分人。⑤向使:当初假使。

【鉴赏问答】

①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好诗,以极其通俗简练的语言说出了一个千古颠扑不破的真理,这真理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答】只有凭长期的实际考察,才能识别形形色色披着各种伪装的人。

【解题指要】颔联所含的哲理是从对“试玉”和“辨才”两件事的阐述中体现出来的,总结起来不难。

②诗人在结尾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虽然从表面上看是非常无理的,甚至是荒唐的。这样写妙在那里?

【答】因为这是真情的流露,所以使读者思而生趣。从表现手法上看,愈远于理,则愈显得情之痴,也就愈觉得妙想独步,所以语愈荒诞,情愈炽烈,心愈真诚。

【解题指要】“愈远于理,则愈显得情之痴,也就愈觉得妙想独步,所以语愈荒诞,情愈炽烈,心愈真诚。”这句话要背下来,一看到类似的题目,套上去用就是了。

自河南经乱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

①时难:指河南兵乱。世业:祖先留下的遗产。羁旅:寄居外地。西东:即“东西”倒装。②寥落:荒废的意思。干戈:指战乱。骨肉:兄弟姐妹。③吊影:对影感伤。九秋:深秋。蓬:草本植物,秋天常被风连根拔起,在空中飞转。喻迁徙离散或客旅行踪无定。④垂泪:掉泪。乡心:思念故乡之情。五处:指标题中浮梁等五个地方。

【鉴赏问答】

①刘熙载《艺概》中说:“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请结合这句话谈谈这首诗的主要特色。

楚辞中最美励志的诗句篇七
《注_解_楚辞》

楚【导读】辞《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 “赋” ,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屈原“乃作《怀沙》之赋” 。实际上, 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汉赋是适 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 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 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 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 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 “辞” 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 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楚辞》之所以称为“楚” ,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 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从形式上看, 《楚辞》打破了《诗经》 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 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 ;从体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 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 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另外, 《楚 辞》与音乐仍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 ,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 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 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1- 都与《诗经》截然不同。一般来说, 《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 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 《楚辞》的作品是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及后来其它作家吸收南方民间文学并加以创 造性提高的结果。 《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 两大源头,两者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 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国僻处南方,有着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 黄河流域诸国有很大差异,因而被视为“南蛮” 。到春秋时代,楚国强 大起来,成为“五霸”之一。至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文化交流频繁, 楚国开始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楚辞便是在 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诞生的诗歌体裁,其创始者就是楚国的著名爱国诗人 —屈原。 齐梁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评论说: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 ”《文心雕龙〃辨骚》 )这里说的《离骚》是“楚 辞”的代词。楚辞的样式是屈原创造的,它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 扩大了诗句的涵量,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继屈原之后,宋玉、唐勒、 景差效法屈原,从事楚辞写作;到汉代又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 王褒等人继续写作,使楚辞成为一个时期诗歌的代表性体裁,后人称之 为骚体诗。 屈原(约公元前 340—前 278 年) ,名平,字原。他出身楚国贵族, 年青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 ,协助怀王筹-2- 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 信任,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嫉。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 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 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 “合纵”“连 、 横”的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 决定。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 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 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 对抗强秦的连横。 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怀王是个昏庸的 君主, 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 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 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但怀王在其幼子 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 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 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 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 眼看祖国日益衰弱, 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写了大量抒 发忧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 《离骚》是一篇带有自述性质的长篇政冶抒情诗,也是世界诗歌史 上最长的一首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就是“离忧” ,抒 发因离开国君和政治中心而不得实现强国救民抱负的幽愤之情。也有人 把“离骚”解释作“牢骚”来讲。 《离骚》全诗共 373 句,2490 字。屈原在这篇绚丽多姿、波涧起伏、-3- 想象瑰奇、气魄宏伟的长诗中,诗人运用浪漫的手法,驰骋其无比丰富 的想象力,上天入地,把现实世界、神话世界和理想世界融合起来,描 绘出一个色彩斑斓、迷离惝恍的世界;塑造出一个志行高洁、顽强不屈 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揭露了楚王的昏聩多变、善恶不分、忠奸不辨;抨 击了旧贵

族的嫉贤妒能、谗佞贪婪;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幽愤,表现 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品格。 《离骚》 两千多年来教育、感奋了无数读者,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操, 屈原也成为爱国者的榜样。 《离骚》之外,屈原的重要作品是《九歌》和《九章》《九歌》是 。 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改作的一组诗歌,依次是: 《东皇太 一》 (祭天神)《东君》 、 (祭太阳神)《云中君》 、 (祭云神)《湘君》 、 (祭 湘水神)《湘夫人》 、 (祭湘水女神)《大司命》 、 (祭主管人类寿命之神) 、 《少司命》 (祭主管儿童命运之神)《河伯》 、 (祭黄河之神)《山鬼》 、 (祭 山神) 、 《国殇》 (祭为国捐躯的烈士) 、 《礼魂》 (祭祀完毕的送神曲) 。 《九 歌》写得哀婉缠绵,语言优美,文学价值很高。尤其是《国殇》 ,描写 了万马千军厮杀的场面,形象生动,悲惨壮烈,动人心魄,是屈原爱国 精神的表现。 《九章》 是九首各自独立的诗篇: 《惜诵》 、 《涉江》 、 《哀郢》 、 《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 、 、 、 、 。其中《橘 颂》是他早年的作品,通过歌颂橘树风格,赞美人的高贵品格,可视为 诗人勉励自己的作品。其余都作于诗人流放期间,内容全为忧国伤时的 抒情,比《离骚》更为凄苦和沉痛,是纪实性的家世之哀。 《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文学家刘向领校中秘-4- 书衔,负责整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定了《楚辞》《楚辞》一书 。 中的大部分作品为屈原所作。屈原留在世上的作品有《离骚》《九歌》 、 、 《天问》《九章》等, 、 《招魂》也可能是他的作品。此外,又有托名屈原 的《远游》《卜居》《渔父》《大招》等篇,学者多认为是后人所作。 、 、 、 本书选编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著名篇章, 、 、 、 同时也酌情收录了当时后人所作的《远游》《卜居》《渔父》等名篇, 、 、 并配有注释和译文,即使现代读者对当时的语言习惯、社会背景等都比 较陌生,也能比较好地理解楚辞作品,从中领略《楚辞》的精粹。-5- 目 录 离 骚 ............................................................................................................. - 7 九歌·东皇太一 .......................................................................................... - 33 九歌·东君 .................................................................................................. - 35 九歌·云中君 ...............................................................................

............... - 39 九歌·湘君 .................................................................................................. - 41 九歌·湘夫人 .............................................................................................. - 45 九歌·大司命 .............................................................................................. - 48 九歌·少司命 .............................................................................................. - 51 九歌·河伯 .................................................................................................. - 54 九歌·山鬼 .................................................................................................. - 56 九歌·国殇 .................................................................................................. - 60 九歌·礼魂 .................................................................................................. - 62 天 问 ........................................................................................................... - 63 九章·惜诵 .................................................................................................. - 87 九章·涉江 .................................................................................................. - 94 九章·哀郢 .................................................................................................. - 99 九章·抽思 ................................................................................................ - 105 九章·怀沙 ................................................................................................ - 112 九章·思美人 ............................................................................................ - 118 九章·惜往日 ............................................................................................ - 124 --6- 九章·橘颂 ................................................................................................ - 131 九章·悲回风 ............................................................................................ - 133 卜 居 ......................................................................................................... - 143 渔 父 ......................................................................................................... - 146 九 辩 ......................................................................................................... - 148 -离 【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1) , 摄提贞于孟陬兮,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骚。 朕皇考曰伯庸(2)惟庚寅吾以降。 肇锡余以嘉名:-7- 名余曰正则兮,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扈江离与辟芷兮, 汨余若将不及兮, 朝搴阰之木兰兮, 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 不抚壮而弃秽兮, 乘骐骥以驰骋兮, 昔三后之纯粹兮(4) , 杂申椒与菌桂兮,

彼尧舜之耿介兮, 何桀纣之猖披兮,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5) , 岂余身之惮殃兮, 忽奔走以先后兮,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7) , 指九天以为正兮, 曰黄昏以为期兮, 初既与余成言兮, 余既不难乎离别兮,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畦留夷与揭车兮, 冀枝叶之峻茂兮,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10)字余曰灵均。 又重之以修能。 纫秋兰以为佩。 恐年岁之不吾与(3) 。 夕揽洲之宿莽。 春与秋其代序。 恐美人之迟暮。 何不改乎此度? 来吾道夫先路! 固众芳之所在。 岂维纫夫蕙茝。 既遵道而得路。 夫唯捷径以窘步! 路幽昧以险隘。 恐皇舆之败绩。 及前王之踵武。 反信馋而计怒(6) 。 忍而不能舍也。 夫唯灵修之故也(8) 。 羌中道而改路。 后悔遁而有他。 伤灵修之数化。 又树蕙之百亩。 杂杜衡与芳芷。 愿俟时乎吾将刈(9) 。 哀众芳之芜秽。 凭不厌乎求索。 , 各兴心而嫉妒。-8- 忽驰骛以追逐兮, 老冉冉其将至兮,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 揽木根以结茝兮, 矫菌桂以纫蕙兮, 謇吾法夫前修兮(14) ,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 长太息以掩涕兮(16) ,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18) , 亦余心之所善兮, 怨灵修之浩荡兮,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19) , 固时俗之工巧兮, 背绳墨以追曲兮, 忳郁邑余侘傺兮(23) , 宁溘死以流亡兮, 鸷鸟之不群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 屈心而抑志兮, 伏清白以死直兮(25) , 悔相道之不察兮, 回朕车以复路兮, 步余马于兰皋兮(27)非余心之所急。 恐修名之不立(11) 。 夕餐秋菊之落英。 长顑颔亦何伤(12) 。 贯薜荔之落蕊, 索胡绳之纚纚(13) 。 非世俗之所服。 愿依彭咸之遗则(15) 。 哀民生之多艰。 謇朝谇而夕替(17) 。 又申之以揽茝。 虽九死其犹未悔。 终不察夫民心。 谣诼谓余以善淫(20) 。 偭规矩而改错(21) 。 竞周容以为度(22) 。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余不忍为此态也! 自前世而固然。 夫孰异道而相安! 忍尤而攘诟(24) 。 固前圣之所厚。 延伫乎吾将反(26) 。 及行迷之未远。 , 驰椒丘且焉止息。 退将复修吾初服(29) 。 集芙蓉以为裳。进不入以离尤兮(28) , 制芰荷以为衣兮(30) ,-9- 不吾知其亦已兮, 高余冠之岌岌兮, 芳与泽其杂糅兮, 忽反顾以游目兮, 佩缤纷其繁饰兮, 民生各有所乐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女媭之婵媛兮(34) , 曰(35) :鮌婞直以亡身兮,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 薋菉葹以盈室兮(37) , 众不可户说兮, 世并举而好朋兮

楚辞中最美励志的诗句篇八
《古诗词开卷资料》

中国古诗词鉴赏 第一讲

绪论&诗经

我们的目标 1、我尽我的最大努力教给你们古诗词、和鉴赏方法,以丰富大家的知识储备,提高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 2、希望能使你们能获得审美体验,收获心灵和情感的感动 3、营造团结互助与愉快的教室氛围。 4、希望大家能发现新的爱好。

诗的起源 “诗”: 萌发于原始宗教活动之中。 宗教祭祀=咒语+ 音乐+舞蹈 《山海经●大荒北经》: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 记载驱除旱魃神的咒语 《吕氏春秋●古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为什么作诗? 南朝,钟嵘《诗品》:“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西晋,陆机《文赋》:“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 “缘情说”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为什么作诗? 诗歌是人类心志、怀抱等客观表现,情感的萌动。语言表现出来就是诗,但语言表现则须情动 。 要抒发内心郁积的苦闷和情绪,或是基于一种青春的冲动, 也或是表达对世界的期,更或是对人生终极奥义的思考 简而言之,诗是感发生命和人生智慧的表现,是心灵和情感的一种兴发与感动。

是什么使人感动,而要作诗呢? 外在的物象,形象 泰戈尔 《飞鸟集》:“诗歌是人类对自然美丽给予的一种感谢与回馈” 钟嵘《诗品·序》:“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

中国古诗词鉴赏 诗经华颂

《诗经》:中华民族童年纯真呓语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共收入自西周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最初的名字叫“诗”,在汉代时,一些尊崇儒家的学者把它奉为经典,才把它叫做“诗经”。四书五经之首。

关于《诗经》的来源,最主要的有:官府采诗说,献诗说,巫师对古祭歌的加工改造。 齐、鲁、韩、毛四大家:即注释《诗经》并使之广泛流传的秦汉时期的四大注家,他们是“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cháng]”。

四书五经 《诗经》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五经”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五部经典。 《庄子•天运》:“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司马迁 《史记•太史公自序》:“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礼记》是社会生活的原则;《乐》是情感生活的原则;《尚书》是历史生活的原则;《诗经》是表现生活的原则;《易经》是通权达变的原则;《春秋》是评断是非的原则 后来,它又与南宋所提出来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起来,被称为“四书五经”。

《诗经》的组成 《诗经》中的诗歌最初都是“乐歌”,因而按照曲调和规格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风:即风土之音,也就是民歌民谣,“十五国风”,共计160篇 雅:又称“正”,朝廷正乐之谓也,即西周王畿的乐歌。“大雅”、“小雅”,31篇+74篇 颂:是宗庙祭祀仪式上演唱的祭歌。如“鲁颂”、“商颂”、“周颂”。40篇

国风 既有用很朴实且简洁的语言描述现实的民生艰难、倾诉贵族的不义和草民奴隶们的痛苦,也不乏华丽丽的辞藻、优美的韵律、健康乐观的情愫表达和歌颂着人生及世界的美好。爱情与正义、光明和黑暗像任何一个时代、任何民族与国家的现实主义流派文学作品一样。 这是诗经国风的精粹与骨干

《诗经》两首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ã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是周代祝福年轻姑娘出嫁的赞礼诗;是我国文艺史中第一次用美丽的桃花来形容和赞美新娘和美女。文辞简练、寓意优美。 每句首以桃起兴,继以赞美桃花、桃果、桃叶象征结合、生子、兴家的美好婚姻生活,颂扬新娘子的美德与贤淑。这是首在古代人眼中极富盛名、极具美感和文学价值的名诗,今天读来犹自香透颊齿。

《诗经》两首 《国风•召[shào]南•野有死麕[jūn]》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

[sù],野有死鹿。白茅纯[kǔn]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tuī]兮,无感[hàn ]我帨[shuì] 兮,无使尨[máng] 也吠。

思无邪:最美的青春萌动 孔子《论语•为政第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野有死麕》只是一首文辞优美、画面最生动、感情最细腻真挚的情诗

《诗经》赋、比、兴 兴——由物及心。看到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

《桃夭》

比——由心及物,比喻。 赋——既物既心,排比铺陈。

《桃夭》、《关雎》

《诗经》的艺术成就 赋、比、兴的大量运用。多数诗篇都读来栩栩如生、情景交融、亦诗亦画; 声律节奏方面:重言,双声,叠韵;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叠的章法。 丰富、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 《诗经》浓郁的形象思维、委婉含蓄又灵动鲜明的文学艺术特点对东方中国文学风格的形成和定型影响深邃长远。

第二讲

楚辞

上周回顾 “诗”的起源:诗萌发于原始宗教活动之中。 诗是感发生命和人生智慧的表现,是心灵和情感的一种兴发与感动。是大自然外在物象的存在与人类世界内在精神产生的交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也称《诗三百》,列四书五经之首 上周回顾 《诗经》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后来,它又与南宋所提出来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起来,被称为“四书五经”,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经典。 《诗经》因而按照曲调和规格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即民歌民谣,雅:又称“正”,西周王畿朝廷正乐,又分“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仪式上演唱的祭歌。 诗经国风的精粹与骨干在于它表达和歌颂着人生及世界的美好、爱情与正义、光明和黑暗。

上周回顾 生的喜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国风•周南•桃夭》 思无邪的青春的萌动:“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国风•召南•野有死麕》 诗经的“赋、比、兴”用法与双声叠韵的声律节奏使诗篇具有丰富、生动的文学语言。营造了情景交融、亦诗亦画的艺术特点。 上周回顾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痴情女子负心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卫风•氓》 生之忧苦: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诗经•小雅•苕之华 》

中国古诗词鉴赏 诗经——生之忧苦

生之忧苦: 痴心女子负心汉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yǔn]。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shang],渐车帷裳[cháng]。女也不爽,士贰[tâ]其行。士也罔[wǎng]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pàn]。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之赏析《诗经•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 之赏析 弃妇在倾诉过程中,有几种事物反复出现,强化了叙事和抒情的效果。 一是淇水。先是“送子涉淇”,中间是“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最后感慨“淇则有岸”,三次出现淇水,所涉及的事象,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 (“赋”) 二是桑。用桑树来比喻弃妇本身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比”) 三是车。先是登上高墙,盼望恋人驱车而来,接着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把自己的嫁妆奉献给对方,最后是“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期盼、付出、受伤,弃妇的命运通过车辆的三次出现清楚地展示出来,其中的苦辣酸甜都装到了车里。(“兴”)

苕之华——哀民生之多艰 《诗经•小雅•苕之华 》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zāng]羊坟首,三星在罶[liǔ]。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苕之华 赏析 全诗三章,前两章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说苕华盛开,这两句诗人以所见苕的花、叶起兴,苕叶青花黄,充满生机,而荒年的人民呢?却难以为生。诗人由联想导入感慨,两章诗的结尾两句即是所感:——不如无生 最后一章发出最悲怆的呼号。清王照圆:“举一羊而陆物之萧索可知,举一鱼而水物之凋耗可想”

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现实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具体、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罗素(Bertrand Russell):“对爱情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 “南方之强”的浪漫主义 楚辞与屈原《离骚》

诸子散文的理性精神

先秦诸子散文绚丽缤纷,是理性精神日益觉醒的生动表现。政治的分崩离析与文化的多元,士的兴起与人文精神的弘扬,为诸子散文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周公风范滋润下形成的《论语》,体现着一种殉道者的情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超越了功利,具有永恒的美学魅力。宣称“万物皆备于我”的孟子,则代表了一种仁者的自傲;对人之初性本善的坚信,为《孟子》文章注入了豪迈之气;而对理性的怀疑本身就是理性的,是一种理性的自我反思,于是《庄子》体现了冷眼旁观者的热心肠;

诸子以人文精神为武器,打破了原始宗教统治下古代文化数千年的沉寂,表现出人类意识的觉醒,诸子散文的意义在于此。

“南方之强”:浪漫主义 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逐渐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的时候,南中国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从诸子之首的老子体现的“朦胧”,到庄子浪漫的“梦蝶”,在意识形态领域,依然弥漫在一片奇异想象与炽热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中。表现在诗歌上,便是楚辞的出现

楚辞诞生的文化背景 荆楚的历史极为悠久,发展至战国时期,它从一个古老的氏族社会逐渐发展一个强盛的封建王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楚具有文化与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相区别的显着特点:较多保留原始宗教与艺术,巫风盛行。并由此派生出大量的巫舞与原始宗教诗歌。楚地没有中原王畿之地严格的礼法束缚,因此楚人热烈、奔放,富于浪漫注意风格,这一切为楚辞诞生提供了文化背景

楚辞

《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屈原生平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原姓[mǐ],名平,字原,以字行,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河南西峡或湖北秭归)人,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先后任三闾[lǘ]大夫、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骄傲,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前278年,秦国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mì]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

屈原与渔父的对谈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

屈原作品

离骚、天问、远游、卜居 《九章》 惜诵、涉江 、 哀郢 、 抽思 、怀沙 、思美人、惜往日 、橘颂 、 悲回风 《九歌》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5句,是中国最早最长的长篇抒情诗。 作者首先回忆往事,反复倾诉对楚国命运的关怀与决然不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的精神;然后开始了上天叩魂,下求佚女的求索,体现着对理想的执着和热爱楚国的强烈精神。

离骚 关于离骚命题之意,有代表性的四种: ①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谏君也。”别离的忧愁 ② 班固《汉书• 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即离骚,遭忧。 遭受苦难 ③ 钱澄之认为:“离为遭;骚为扰动。扰者,屈原以忠被馋,志不忘君,心烦意乱,去住不宁,故曰骚也。” ④ 游国恩认为离骚即楚国古曲名《劳商》。

离骚 节选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zōu]兮,唯庚寅吾以降。皇览揆[kuí] 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开篇八句,叙述说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

离骚 节选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pī]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pí] 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以上为离骚内容的第一部分,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和政治理想。

离骚 节选 昔三后(楚庄、康、悼王)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快捷方式以窘。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chán]而齌[jì]怒„„ 以上为《离

骚》第二部分,诗人在实现自已政治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鲁迅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盘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离骚》节选 余既滋兰之九畹[wǎn]兮,又树蕙之百亩。畦[qí] 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sì]时乎吾将刈[yì]。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wù]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kuā]以练要兮,长顑[kǎn] 颔[hàn]亦何伤。„„謇[jiǎn]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xián] 之遗则。 以上是第三部分:诗人的不妥协。

《离骚》节选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 [jī] 羁兮,謇[jiǎn]朝谇[suì] 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xiāng]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宁溘[kâ]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zhì]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离骚》节选 《离骚》之第四部分。由于诗人的特立独行,立即引起世间庸人的馋毁,从而使诗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诗人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但诗人依旧矢志不屈,甘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意屈服认同世俗

《离骚》节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节选 《离骚》之第五部分。遭遇苦难挫折,陷入孤独绝望境地的诗人内心深处进一步展开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理想,以及灵魂搏斗的过程,最终坚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离骚》节选 "女媭[xū]之婵媛兮,申申其詈[lì] 予,曰:“鲧[gǔn]婞[xìng]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薋[cí]菉[lù]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离骚》之第六部分:由于诗人姐姐的劝诫,诗人不得已重述自已的观点,期冀引起同情共鸣。

《离骚》节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pâi] 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yù]。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世溷[hùn] 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wù]。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以上是第七部分:诗人在重华面前阐述了自己的“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后,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充分表达诗人不容于世的强烈感情。

《离骚》节选 “曾歔[xū]欷[xī] 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离骚》之第八与第九部分:诗人在接受灵氛、巫咸的劝告,决定离开楚国远游,最后终不忍离开的经过。绮丽的文字表现着诗人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展开的最后一次幻想。

《离骚》节选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以上是《离骚》全诗的尾声,以当时楚国乐歌《乱》作结。表达作者对故都无可奈何的怀念与崇尚美政而无计可施的失望。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屈原 《国殇》

《九歌》中的一首,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歌颂了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屈原在许多作品中都以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塑造和表现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离骚》、《涉江》等,在《九歌》中,他所歌颂的大多是自然界的神祇,唯独《国殇》是追悼为国捐躯英勇将士的祭歌。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gǔ]兮短兵接。 旌[jīng]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liâ]余行,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援玉枹[fú]兮击鸣鼓。 天时怼

[duì]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tiáo]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国殇之赏析 一、选材气势宏大,成功塑造了鲜明的群体形象 全辞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

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屈原从战争敌胜我败着笔,选材气势恢宏,场面庞大,情绪悲壮激昂,振聋发聩,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这种选材充分体现了屈原对楚国的热爱和对楚军将士无限崇仰的真挚情感,成功地塑造了英雄战士的集体群像。 国殇之赏析 二、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再现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 本诗战斗场面的描写异常出色。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过程,短短十句诗记叙了楚军披挂上阵,与敌交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诗句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灵活。使当时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强烈地凸现在读者面前。 国殇之赏析 三、采用叙赞呼应,完满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 这首诗在谋篇时采用了叙和赞前后呼应、紧密结合的方法。本诗第一部分描写战争情况,第二部分赞颂烈士们的业绩和精神。前者叙的内容是后者赞的依据,后者赞的词句是前者叙的深化。两者有机联系,互相映衬,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 国殇之赏析 四、句式齐整精练,增强了全诗的庄严肃穆感 屈原大多数作品的语言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词藻华美,花团锦簇,而在《国殇》这篇诗中,由于题材的肃穆感,屈原采用了质朴通俗、刚劲坚定的语句。句式上也是整齐精练,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个字又都用“兮”字这样相同的句式,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使情感表达越显庄重,特别是最后两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把作者对爱国将士们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 增强了全诗的悲壮美。

国殇 于右任

无论屈原之《国殇》,或是于右任之《国殇》。殇,都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其他辞家:宋玉 宋玉,战国晚期楚鄢郢人(今湖北宜城人)。相传屈原的弟子,著名楚辞赋大家。只有《九辩》无争议其他:《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均有争议 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潘安、宋玉、兰陵王、卫玠 p.s 民国四大美男 其他辞家作品 节选 九辩 宋玉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liǎo] 栗[[lì]]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xuâ]寥兮天高而气清,寂漻[liáo]兮收潦而水清。憯[cǎn]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怳[huǎng] 懭[kuǎng]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lǐn]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确立了古代文人悲秋的主题。凄怨之情,实为独绝。 万古惟留楚客悲 杜甫《咏怀古迹(其二)》的一首诗中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万古惟留楚客悲” 谢谢,期待下周见 中国古诗词鉴赏

第三讲

楚辞、汉赋、汉乐府

上周回顾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痴情女子负心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卫风·氓》 生之忧苦: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诗经•小雅•苕之华 》 上周回顾 《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因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 风骚:诗经之国风+ 楚辞之离骚。 上周回顾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全诗共375句,,是中国最早最长的长篇抒情诗。 作者首先回忆往事,反复倾诉对楚国命运的关怀与决然不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的精神;然后开始了上天叩魂,下求佚女的求索,体现着对理想的执着和热爱楚国的强烈精神。 上周回顾 “香草美人”的喻托:“朝搴阰[pí] 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强烈的爱国使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追寻的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周回顾 殉身无悔的态度: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中国古诗词鉴赏 屈原《国殇》与 宋玉《九辩》 屈原 《国殇》 《九歌》中的一首,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歌颂了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屈原在许多作品中都以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塑造和表现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离骚》、《涉江》等,在《九歌》中,他所歌颂的大多是自然界的神祇,唯独《国殇》是追悼为国捐躯英勇将士的祭歌。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gǔ]兮短兵接。 旌[jīng]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liâ]余行,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援玉枹[fú]兮击鸣鼓。 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tiáo]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国殇之赏析 一、选材气势宏大,成功塑造了鲜明的群体形象 全辞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

楚辞中最美励志的诗句篇九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全释doc》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全释

知识资料汇总 编校雍斌

一、古诗释义

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早期的诗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也是这一时期诗体的主要特色。后来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在战国后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屈原为其杰出代表。楚辞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风骚”,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因此该词也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汉代的古体诗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乐府诗长于叙事,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羽林郎》《有所思》等,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但乐府诗来自民间,直到东汉,文人才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试作五言诗。班固的《咏史》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为核心,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并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这一时期著名的诗篇有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白马篇》,王粲的《七哀诗》等。其中,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功不可没。

曹魏后期的正始年间,“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中的嵇康和阮籍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82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进一步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此外,汉魏流行的文体还有赋,其体式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要素而成。著名的篇章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以及曹植的《洛神赋》等。

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两晋古诗

西晋太康时期,诗歌创作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讲究形式,辞彩华丽,描写繁复。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只有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了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

了咏史和咏怀相结合的新道路。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了高度的发展。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

南北朝的诗歌文化交流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南朝的民歌多清丽柔婉,代表作是长诗《西洲曲》。北朝的民歌则多刚健豪爽,其代表作《木兰诗》,与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在这其间交流产生的更是《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在文人诗方面,南朝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沈约等人创立了音韵严格的“永明体”,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主张要讲究诗歌的音韵美。“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鲍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北朝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

唐宋的近体诗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各期都有名家辈出。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稍后的陈子昂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新体诗——律诗;五律在宋之问、沈佺期手上最后定型。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这两位分别代表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并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得著名诗人之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号称“诗仙”,其名篇有《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等。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号称“诗史”,其名篇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诗歌创作延续了盛唐的高潮。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白居易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白居易名篇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与元白诗派齐名,这就是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为代表的韩孟诗派。韩孟诗派以才学为本,以议论见长,作诗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险,开了后世宋诗的风气。其中李贺的诗风更是独树一帜,有“诗鬼”之称,其名篇有《苏小小墓》《梦天》等。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其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杜牧长于写七绝,可与盛唐“七绝圣手”王昌龄并肩,其名篇有《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李商隐长于写七律,其七律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名篇有《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

另一值得注意的便是诗余——词的产生。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晚期所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早在唐代已经出现,是随燕乐而兴起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唐末的温庭筠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被后人称为“花间派”。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于西蜀。这个时期的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其名篇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

宋诗理趣化及诗余——词的发展壮大

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重在理趣,也走上了诗歌的另一高峰。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其中黄庭坚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而南宋的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更是堪称宋诗第一人,其名篇有《关山月》《示儿》等。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和以写景说理而出名的杨万里。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其代表作是《过零丁洋》。

源于唐代的词,在宋代达到了鼎盛。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北宋著名的词人

有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柳永开创了长调的慢词,使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代表作是《雨霖铃》(“寒蝉凄切”)。苏轼作为词的革新家,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这就是所谓的“以诗为词”;其名篇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苏轼的词启迪了南宋豪放词派的诞生。秦观善作小令,而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在南北宋之交,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语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将国破家亡的悲愤与身世漂泊的伤痛融合一气,缠绵抑郁,感人心魄。

进入南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推辛弃疾。他继承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并加以发展,把词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其名篇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千古江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南宋后期最著名的词人是姜夔,他继承周邦彦,走上了尚风雅、主格律的创作道路,其名篇有《长亭怨慢》。

诗歌的后期发展

到了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但它跟词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也更加接近口语,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这个时期著名的人物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世称“元曲四大家”。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如娄东诗派的吴伟业,其《圆圆曲》成为了“梅村体”的代表作;虞山诗派的钱谦益,学得杜甫神髓,风格沉郁悲凉。但大多数诗人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

清代最著名的词人当属纳兰性德,他的词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评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其名篇有《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等。清末的龚自珍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后一位伟人,他的诗直接描写心灵,表现物我冲突,代表作有《秋心》《己亥杂诗》等。

自此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再无高峰。五四运动合上了中国数千年古典文学的大门,同时打开了现代文学的崭新天地。

三、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的分类及各体裁简介

(一)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为8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包括山水田园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托物言志,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如贺知章的《咏柳》、王安石的《梅花》等。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送别、怀亲、思乡、念友等。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柳永《雨霖林》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牧的《过华清宫》《泊秦淮》《赤壁》等。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李白的《关山月》等。

3.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是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形式,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主要形式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南北朝乐府”等。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歌”“行”“吟”“引”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1、用韵上,古体诗可用、可不用,用了可换韵;近体诗,必须用,且不换韵, 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2、字数上,古体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近体诗,有五言、七言两种。

3、句数上,古体诗没有限制,可长可短;近体诗分为律诗(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和绝句(四句),二者又可分别可分为五律、七律和五绝、七绝。

(二)古典诗歌的体裁简介

四言诗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诗经》的四言诗,《楚辞》的骚体诗,汉乐府和魏晋的四言、五言诗,是唐代以前的三种诗歌样式。《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被举为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汉乐府 原来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订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人们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产生于两汉,多数通篇是五言旬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李白尤擅长古体诗的创作。

近体诗 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字数为五言或七言,句数为四句或八句,每句的平仄有严格的规定,律诗中间两联须对仗,绝句不一定对仗,要一韵到底。

律诗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是近体诗的一种。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双数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绝句 也称截句、断句,仅有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也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就记载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来区别于近体绝句。唐以后的近体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不一定对仗。

行、歌、引、吟 古诗的体裁。汉魏以来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赵德操《北窗炙(guǒ)》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行”如白居易《琵琶行》,“歌”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如李贺的《箜篌引》,“吟”,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的诗,为科举考试所作、奉皇帝命令所作或所和的应制诗,诗人集会或即景赋诗的诗,题目多冠以“赋得”二字,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四、中国古典诗歌题材解析

⒈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⒉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⒊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⒋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⒌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⒍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便有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⒎即事抒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

楚辞中最美励志的诗句篇十
《诗歌》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