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积极健康古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3    阅读:

积极健康古诗篇一
《健康向上的古诗词》

健康向上的古诗词、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吧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健康向上的古诗词、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吧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积极健康古诗篇二
《新增十首古诗鉴赏集锦》

新增十首古诗鉴赏集锦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其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诗人与杜少府的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像小儿女一般哭哭啼啼。 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送别地点与友人去处。一个"望"字暗寓惜别之情。

B、 颔联是对友人的劝慰,既是惜别,又是宽慰,惜别中表现了诗人阔大胸襟。 C、 颈联以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哲理来送别好友,令友从倍感温暖与鼓舞。

D、 全诗语壮情深,表现了诗人宽阔胸襟、真挚友情及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 3、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旬,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答: 5、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答: 。 6、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答: 7、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暗含诗人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8、有人认为诗中用得最传神的一个字是首联中“风烟望五津”的“望”字,仔细品读全诗,试说这个字好在哪些地方。

答: 1、D 2、B 3、B 4、这句诗一反过去送别诗的黯然销魂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从而给人以安慰和鼓舞。 5、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6、这首诗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7、B

8、望”字不仅拓开了诗的意境,把读者的视野拉开,给人以开阔的气势,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为下文抒发积极、乐观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二、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答: 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3、对“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没有消退,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来了;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

B、日生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了时序的交替。 C、把“日”与“春”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生”与“人”使景象拟人化了。

D、在描写景物和时令的变化中,揭示了自然规律、生活真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4、对《次北固山下》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5、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把“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人”用了上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7、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8、“风正一帆悬”是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9、最后两句诗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答: 1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你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 1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1、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2、A 3、B 4、D 5、D 6、C 7、A 8、两岸阔 9、思念家乡。 10、思念家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运用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生动形象。(答出一点即可。) 12、这两句诗一是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怀,二是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三、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采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答: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的是哪两个人的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什么?

答: 3、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答: 4、诗中采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5、诗中名句“, 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答: 7、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 8、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 答: 1、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作用: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姜尚、伊尹。借历史人物受重用的事实来表达自己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3、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者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4、垂钓碧溪,乘舟日边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自信(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 6、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7、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8、要求能结合以下诗句和寓意,从“情”、“景”交融的一个角度回答即可。景:(1)长风,摧枯拉朽、刚劲有力的风。 (2)云帆,借以乘风破浪的高大的船帆。(3)浪,喻指艰难与险阻,这里指不济的个人和国家的命运。 (4)、沧海,指国家命运及前途。情:(1)破浪,冲破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与行动。 (2)会有时,积极、乐观、毫不动摇的信念。 (3)直挂,果断坚定的愿望和行动。 (4)济,拯救,“济沧海”反映诗人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崇高的人生抱负。

四、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该诗观察景物的观察点是( )

A、碣石 B、沧海 C、山岛 D、星汉 3、诗中景物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答: 4、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3)、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5、诗中3—8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6、诗中9一12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 7、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答: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抱负? 答: 1、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A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 4、(1)、观沧海基地(2)、同上(3)、同上 5、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7、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8、抒发了诗人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政府治抱负。 五、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前有一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答: 2、词的上阙写,下阙写,全词主旨是 。 3、词中直接“问天”的句子是句子是 ;将自然变化与世事迁移联系起来抒发人生感慨的句子是 。 4、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它的含义是 。词中这句话是作者对 说的,后来被人们广泛应用,表达了 5、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6 、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 、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 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7、赏读诗词,应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这首词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上阕感情缠绵悱恻,下阕则 。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你略作赏析。 答: 9、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10、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理解。 答: 1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答: 1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答: 1、交代写作的缘由。 2、问天 问月 通过想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探索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3、不知天上官阙,今夕是何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希望亲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子由 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5、A 6、A 7、乐观旷达(或积极乐观) 8、以行去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境界结束全词,表现了诗人乐观的情怀(或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不能与亲人团聚;对远方亲人的祝福)。 9、对月怀人 10、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11、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12、(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

(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得分。) 六、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 , 以“雨打萍”比喻 。 2、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 答: 3、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的悲哀;借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4、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答: 5、“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6、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答: 7、诗中最后一句具有丰富内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8、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 。 9、对尾联“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 10、律诗中的第二联又称颔联、第三联又称是: 。 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2、对《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先后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抒写遭遇,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挚烈。 B、颈联巧用地名抒写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显得生动、真切。 C、尾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诗,表现出他的高尚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使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D、全诗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死得其所的意愿,反映了他崇高的以死报国的生死观。 13、欣赏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甲】沁园春·雪(节选) 毛泽东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 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 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朝。 【乙】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指出下面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 )(2分) A、江山/如此/多娇 B、干戈/寥落/四周星 C、惜/秦皇/汉武 D、人生/自古/谁无/死 (2)、填空。两首诗都表达了 的主题,但两首诗抒发的感情又有所不同,甲诗侧重 ,乙诗侧重 。 (3)、自选角度,从下列诗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①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赏析的句子是 : 1 、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2、这一句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国破家亡,惶恐滩 零丁洋 4、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统一而死,一片丹心垂于青史,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愉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意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5、儒家经典 6、大宋的江同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7、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8、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的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9、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10、颈联,对仗。 11、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12、A 13、(1)、D (2)、爱国, 豪迈、自信,忧虑、悲壮 (3)、第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当今“风流人物”的赞美之情。“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卓越的才能,并且创造了空前伟大的业绩。 第二句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七、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 全曲起笔概写潼关的雄伟、险要,其中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的句子分别是 ,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最后两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3、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答: 4、选出对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山坡羊·潼关怀古》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5、此曲中“山坡羊”是,“潼关怀古”是。 6、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答: 7、“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从视觉、听觉角度。概括地写出了潼关内外的什么特点? 答: 8、“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 9、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 10、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 这样一个历史的主题。 11、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答: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2、历史上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广大人民始终逃脱不了苦难生活的境遇。 3、“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 “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4、A 5、曲牌名,曲题 6、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 7、概括地写出了潼关内外地势险要的特点。 8、它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给人民无穷无尽苦难的不满;对人民命运的同情和关注的思想感情。 9、望西都,意踌躇 10、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11、要点: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八、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3、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两句诗是:4、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5、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填原文)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6 、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7、谈谈你对诗中“真意”一词的理解。 答: 8、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行不行?为什么 ? 答: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种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1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

积极健康古诗篇三
《古诗文诵读》

古诗文诵读,传承传统文化

杨秀英

每当清晨,阵阵清脆悦耳的诗文诵读声传出教室。这就是我们五年级呈现的早读风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江泽民同志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为了进一步落实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发挥学校这一教育基地的强有力的教育作用,我们学校进行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诵读活动也已成为我校具有深远意义的传统活动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1)横向比较:世界各国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倡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经典,例如俄国人对普希金的推崇,丹麦人对安徒生的敬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正像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普希金的诗文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美国诗人庞德说过:“汉字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是诗的,相反一大行英文字倒不容易成为诗。”中国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汉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小学课本里古代诗文的比例还是太少,所以我们将精心选编一些优秀古诗文作为课本的延伸和补充。

(2)纵向比较:我国近年来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古诗文的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中华文化经典源远流长,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也号召大家多读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具有远大文化战略眼光的见解,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针对多年来应试教育作祟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缺损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多背诵古今优秀诗文。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在青少年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也普遍关注。他们提出,中华文明不仅活在典籍、展品中,更应活在大众的精神生活中。在全国上下矢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需发掘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审美、道德资源,用民族文化的优秀经典教育下一代。学术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

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注重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熏陶。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古诗文的普及和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据此,我教研室自身以子课题的形式特申报并组织《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和语文素养》这一科研课题,以使广大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得以切实的增强。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经典诗文”的“经典”是指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意思;这里“诗文” 的“诗”主要是指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如唐诗宋词等,“文”主要是指四书五经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典籍贤文。“诵读经典诗文”的“诗文”主要是就中华诗文而言,但也不排斥遴选国外的精品诗文进行诵读。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诵读经典诗文”有时简说为“诵读经典”,甚至进一步简说为“读经”,在这种情况下都是特指“诵读经典诗文”的意思。

(2)几个概念的内涵和关系。“经典诗文”富于哲理,给人启迪,语言精粹,极富情趣,诵读之后,既利于自己修身养性,又能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流畅练达。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就与“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有了十分紧密的联系,使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效地结合了起来。本课题虽然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由于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师生一道成长,教师在与学生的一道诵读中也同时受到了人文的熏陶和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是十分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的,是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中国文化经典源远流长。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

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诵读经典诗文,提高人文和语文素养》这一科研课题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当前的中小学生人文素养欠缺,基本礼仪较差,关爱他人,关注社会不够。概言之,对青少年的教育危机乃当今世界最大的隐忧。到哪里去寻找拯救的出路?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中华文化经典源远流长,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1999年春节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号召大家多读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具有远大文化战略眼光的见解,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针对多年来应试教育作祟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缺损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亦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首。据此,我们拟以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为课题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让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脍炙人口的诗文,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具体地说,此课题研究之意义主要是:

(1)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

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古诗文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上,古诗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对于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而古典诗歌兼跨德育、智育和美育范畴。读一首诗就好比结识一位朋友,欣赏古代优秀诗文就如同与一批历史上最杰出的中国人对话,无形中在气质上、人格上都受到感染。古诗文可以使我们以一种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体味多姿多彩的人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掘诗意和哲理。古代诗文中的人生意境可以成为一个人事业发展的深厚土壤。

(3)吟诵积极健康的经典诗文,能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当年,以“兼容并包”著称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经拒绝聘用一位才华出众的留学生,只因为那位留学生不肯用中文交谈。翻译家傅雷身处逆境时,仍然要求远赴英国的儿子傅聪用中文通信,并对他在信中引述《论语》中的一段话感到欣慰。蔡元培和傅雷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但都把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视为立身之本。他们胸中激荡的爱国主义情思令人感奋。古典诗文是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载体,也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古诗中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激励着学生为保卫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描绘了山河的壮丽。在反反复复的吟诵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4)吟诵经典诗文合乎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敬宜说,中国古典诗文之美,光阅读是不够的,还要出声吟诵,历史上甚至出现过许多吟诵流派。中国古典诗文讲究音律美,只有吟诵才能对其气势、情感和韵味有一番真切的领悟。他早年曾师从国学大师、交通大学首任校长唐文治,对这位桐城派传人辅导学生吟诵诗词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深感受益匪浅。古诗文中有些诗词很难懂,让学生背这些难懂的东西有必要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记得似乎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哪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古诗词中确有许多难懂的东西,但是不能因为难懂就不让学生背诵。我们必须像牛吃草一样,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15岁以前)把这些虽然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甚至全然不懂但对学生未来人生有重要影响的诗句“吃”下去,然后用学生一生的阅历、经验去“反刍”。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切实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情结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1.研究的基本方法

(1)本课题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我们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全面推进、深入开展诵读活动。学校作为活动的生力军,应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使经典诵读成为持久、长远的大范围活动。本课题虽然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由于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师生一道成长,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诵读中也同时受到人文的熏陶和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因此,“诵读经典诗文”也十分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和语文素养,是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此外,亲子共读同样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有限,且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单靠在校时间,诵读得不到保证,而让学生在家和父母一起背诵,让父母帮助、督促学生背诵,就能弥补在校背诵不能及时检查反馈的不足,使诵读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而且,用学生的诵读带动家长诵读,能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也是建设学习型家庭的需要。师长和学生共读古文经典,利在百代,功在千秋。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①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城区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收集学生及教师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和语文素养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②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经典诵读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供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③行动研究法。强调对我校语文教学以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语文素养退化,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教学措施,拟定行动计划,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工作,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人,使教师将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④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为“经典诵读”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深化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2.研究的主要过程

(1)研究人员的组成

课题负责人赵凤玲是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从教以来,她倾情致力于课题的研究,长期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己任,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语文综合素养。她尤其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多年来在学生中播撒经典诗词的种子,并已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是一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厚实理论功底的教研员,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

(2)研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①确立课题方案,明确诵读研究的方向

②厚实文化底蕴,推进诵读研究的展开

③搭建展示舞台,初显诵读研究成果

三、研究的成果

1.理论成果

从申报课题起,我们的语文评优课就围绕该课题去研究和开展,坚持每个学年都开展 “经典诗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将诵读、研读经典诗文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去,这要求教师重视古诗文教学,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古诗文教学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探索,现将研究的经典诗文教学模式归纳如下:

(1)自主阅读课

传统的古诗文阅读逐字逐词逐句繁琐分析理解的教法,造成了古诗文阅读教学“少、差、慢、费”的现状。“自主阅读”模式以学生有组织有步骤的自主阅读为主要特征,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般有以下几个教学流程:

①读正确。学生接触课文,首先要扫清语音、句读障碍。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明诗意。学生在借助注释的基础上自读自悟,了解诗文大意,理解重点字词。

③悟诗情。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赏析、感悟人文内涵。抓住那些画龙点睛的字词,即“诗眼”,反复品味推敲,以此举一反三提升诵读古诗词的能力。通过对关键字和重要语句的理解、品味和品读,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真切地体会和感悟诗人的情怀,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④读出味。引导孩子们反复诵读古诗文,让孩子们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意境,最后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读的形

积极健康古诗篇四
《把握古诗情感》

积极健康古诗篇五
《八古诗文练习》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文练习

一、背诵默写

1、《望岳》一诗中既表现泰山雄伟,又表现出诗人心胸气魄的诗句

是: , 。

2、《望岳》一诗中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将大自然写得充满感情的诗句

是: , 。

3、《望岳》一诗中写凝望泰山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心胸为之荡漾的诗句

是: , 。

4、《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的诗句是: , 。

5、《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诗句是: , 。

6、《登飞来峰》一诗中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

是: , 。

7、《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用奇妙的比喻描写月光洒满庭院的诗句: , , 。

8、《小石潭记》一文写潭中小鱼呆然不动的句子

是: , , 。

9、《小石潭记》一文写潭中小鱼与游者逗乐,调皮活泼的句是: , , 。

10、《小石潭记》一文写潭边树、蔓优美姿态的句子

是: , , 。

11、《小石潭记》一文用形象的比喻、动静结合描写远望溪岸的句子

是: , , 。 ,不可知其源。

12、《小石潭记》一文描写小潭周围凄清的环境,抒发自己寂寞处境中悲凉心绪的句子

是: , 。

13.《泊秦淮》中点明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

1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借梦境来抒发自己壮志情怀的诗句是 。

1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诗人一洗过去送别诗中那种黯然消魂的情调,而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莫大安慰、鼓舞的两句

“ , 。

16.《己亥杂诗》中的 , 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

17.《钱塘湖春行》中的颈联是 , . 18. , .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 。

1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 , 悄怆幽邃。

20.何夜无月? ? .

21.《七律 长征》中用夸张比喻来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的诗句是: , 。

22.《七律 长征》中的颈联是 , 。 23《春望》中用夸张写思家之切的千古名句是: , 。

24.《春望》中写诗人感时恨别的句子是: , 。 25《过零丁洋》一诗中用带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的句子是 , 。

26.《过零丁洋》一诗中直抒胸臆,表明决心以死明志的句子是 , 。

27、《雁门太守行》一诗中表现激战中苍凉悲壮之氛围,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 , 。

28、《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救援部队不畏寒夜浓霜,勇往直前,夜袭敌阵的诗句是 , 。

29、《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唐军将士以死报效朝庭,揭示奋勇杀敌原因的诗句是: , 。

30、《别云间》一诗中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的诗句是: , 。

31、《别云间》一诗中表现对山河沦丧极度悲愤的诗句是: , 。

32、《别云间》一诗中表现对抗清斗争充满坚定信念,感情悲壮但

又显示冲天豪气的诗句是: , 。

33、《治水必躬亲》一文中写治水必须亲自实地勘测、询访才能得

到真实情况的一组对偶句是: , 。

34、《治水必躬亲》一文中写所治之水实际情况有各种不同情况的

一组排比句是: , , , 。

35《治水必躬亲》一文中写假设治水不能成功的一些人为原因的句

子是: , , ,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也。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夜阑( ) 2.寥落( ) 3.清洌( ) 4.佁然( ) ....

5.俶尔( ) 6.幽邃( ) 7.藻荇( )( ) ....

8.歧路( ) 9.决眦( ) ..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吏二缚一人诣王_____ 2.寡人反取病焉____ ..

3.为坻,为屿________ 4.潭中鱼可百许头___ ..

5.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 ....

7.子敬素好琴__ , 8.阴阳割昏晓___ ....

9.遂至承天寺__________ .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缚者曷为者也_________

2.圣人非所与熙也________

3.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

五、翻译下面语句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极健康古诗篇六
《古诗词》

推进廉政建设 打造阳光政府

近些年来,贪官污吏落马事件屡见报端,这些贪官“贪”的形式多样、手段隐蔽且难于查处,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破坏了国家的安定和民心的稳定,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关键在于某些干部官员思想不过关、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强劲。因此,为了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打造廉洁、阳光政府形象,我国要建立一个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监督为关键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有机统一体系,多管齐下推进廉政建设。

以教育为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廉政思想防线。政府各个部门机构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座谈会、先进报告团等多种形式,督促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提高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彻底转变领导队伍中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思想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以制度为保障,积极推行反腐倡廉建设的制度化进程。我国人大要针对当前腐败现象的新特点、新趋势,将新型贿赂形式、收受非物质利益纳入到刑法所管辖范围,对量刑标准、赃物价值认定、惩罚措施等制订严格且详细的规定,使我国反腐工作有法可依;要规范国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的制度,完善公务员财产、收入申报制度,健全政务公开制度,保证广大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保证作用。

以监督为关键,构筑反腐倡廉的立体防范网络。我国政府要建立一个独立监督机构,并赋予其强大的能力,对政府工作中的关键领域、重点环节进行实时、有效监督;要加强群众监督,积极创建反腐举报热线、反腐网站等多种形式,明示安全举报的有效途径,并对反腐斗士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嘉奖,使广大人民群众敢于且能够参与到反腐倡廉建设中来,营造一个监督无处不在的良好环境。

推进廉政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关涉我们每个人的事情。虽然我国的反腐工作极为复杂、任务相当艰巨,但只要有过硬的思想意识、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强劲的监督力量,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廉政建设网络,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一定会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保护生态家园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城市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在家不能开窗,外出不敢喘气,无论农村还是城市,臭水沟到处都是,垃圾堆随处可见,蚊飞蝇舞,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闻到的是恶臭气味,呼吸的充斥着病菌的空气。过去的青山绿水变成了现在的秃山黑水,过去的蓝天白云变成了现在的“乌云密布”。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态破坏,物种灭绝,带来的更是疾病流行;生态的破坏不仅制约城市的发展,更制约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严峻的生态形势迫切要求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保护生态家园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在思想上必须下定决心,适当放弃短期的、局部的经济利益,放慢经济发展步伐或者暂时牺牲经济利益,切实采取措施保护和治理环境。

但是部分地方政府还舍不得“金山银山”,舍不得GDP,舍不得经济的“快”,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仍存在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举措,存在着“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根本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这又是为什么呢?

细细分析不难发现,以 GDP为纲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没有变;保护治理环境又要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抛开这些不说,生态环境的治理周期长,治理中又要牵涉多个政府部门,而部门权责交叉,责任不明确,无法形成联动机制。因此,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地球家园,除了勇气和信心以外,更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作保障。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地球家园需要转变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标准。转变单纯以GDP为纲的考核标准,将生态建设作为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官员选拔实行生态问题一票否决制,坚决刹住“光说不干”的坏风气,坚决扭转“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现象。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地球家园需要厘清部门关系,实行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加强监督管理,建立问责机制,加强对企业监督管理,严惩私排、偷排、乱排问题,关闭关停重点污染企业,责令整改不合格企业,对监管不力的官员实行问责制,强化执法力度,杜绝庸政懒政现象出现。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地球家园需要政府、社会、群众联动,提高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生活的家园一定会更加美丽!

环保问题

黄鹂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句中的天空是湛蓝而开阔的,是令人向往的。然而时至今日,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这种天空已被一片雾霾所代替,清澈的河流也是污迹斑斑。环境保护已经成为限制社会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阻碍。因此,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实现环境保护,亟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之所以产生都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密切关系。在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中,工业占了很大比重,而工业却是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的“三高一低”产业,它排放的废气、废水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使得工业和农业无法正常生产,破坏了生态平衡。我们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实现环境保护,亟需采用先进技术。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是不容乐观的,只是简单的进行整顿和修修补补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难题的,我们应该在技术革新上下大力气。先进的技术除了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先进的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进而缓解环境压力。所以企业应加大对先进技术的投入力度和研发力度,国家也应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

实现环境保护,亟需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力度。环境保护是一项利民惠民的重大工作,所以我们理应在财力、人力、技术上多加投入,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较少的投入,不利于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较快的实现技术革新,从而让环境保护工作止步不前、收效甚微。所以政府和相关企业要加大对于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重视专业人员的培养和招聘,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

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皓月燃九重,寒色刺苍穹。”明亮的月亮,广阔的天穹是让人赏心悦目的,而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这一切对于当代人来说却越来越遥不可及。所以通过环境保护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大势所趋。我们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环保创造良好环境;加大技术革新,为环保提供技术保障;加大投入力度,为环保提供物质保障。只有这样环境保护才不是纸上谈兵,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尽快实现。

积极健康古诗篇七
《读古诗词信息》

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的十分钟,鱼山镇中心小学附近的居民都习惯于听到这样一种声音:悠扬的音乐声中,古诗文的经典词句随着抑扬顿挫的朗朗童音飘出窗外。不仅仅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还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词句时时传来,声声入耳。还有那一本本装订精美的读后感中,孩子们把自己诵读古诗文经典的心得、体会,一点一滴记录了下来。古诗词像品德书,影响他们的举止、习惯,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古诗文像作文指导书,教他们用简练的语言、恰当的比喻。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参与背诗的热情,学校将掌握诗歌的能力进行等级评比。背诵40首诗词,可以晋升一级,最高可升至10级,级别越高说明学生掌握的诗词越多。他们的古诗文诵读已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教育人的作用,经典古诗文是中国千年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优秀载体。而小学阶段是孩子们记忆的最佳时期,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文学滋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丰富的文学想像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让他们受益终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幸福工作一辈子

生命在于运动,幸福源于健康。为丰富校园生活,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的健康水平,全面实施学校“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办学理念,提升全体师生的学习、生活品质,11月19日上午,唐庄乡第二小学工会小组向全体师生提出每天健康锻炼一小时的倡议。

学校多年来坚持推行学生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的做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健康体质。而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只有一批身心健康的教职工队伍,才能培养、带领出一批全面发展的学生群体,所以教师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基于以上的思考,学校在坚持理念引领的基础上,鼓励广大的教职工们积极地投入到强身健体的行列中,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学校设置了羽毛球、乒乓球锻炼场地,还购买了毽子、呼啦圈等运动器材,为老师们在课余时间,轮流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方便。每周二、四下午四点,唐庄乡第二小学的部分女教师还集中在教工活动室内,在学校年轻教师的指导下,伴随着动感、欢快的音乐,跳起现代舞来。瞧!大家跳得很投入吧!

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倡议受到广大教职工的好评,也切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老师们的工作幸福感增强了,工作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不少教师反映,每天打打球、跑跑步,活动活动筋骨,健康状况更好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呢。

图/文:唐庄乡中心学校 赵海銮 王瑞丽

随着冬季的到来,天气转冷,人的各项身体机能下降,病魔就悄悄的侵入人们的身体,各种各样的病痛开始到来。安阳市虹桥中学针对这种现象,在教职工间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强身健体度严冬”活动。该校总务处的同志响应号召积极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各个办公室、年级组配备了羽毛球、毽子、跳绳等健身器材,开放体育器材室,教职工可以随时借篮球、排球、乒乓球器材,为老师们进行体育锻炼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惠州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惠州市南山学校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充分认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团结友爱精神的积极作用,以对青少年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真抓实干地实施南山学校师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程,切实提高老师和学生的健康素质。

为了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工程不流于形式,从老师抓起,在校长室督促下,学校成立了教师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指定了专人负责指导,制定了详细计划,这些小组有:篮球、太极、跳绳、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国标舞蹈等。包括校长、校监在内的全体老师报名参加了自己喜欢的项目,每天下午进行一小时的活动。在10月17日的升仪式上,王展森校长进行了动员讲话,下午5:50,各项兴趣活动小组正式启动。 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锻炼吧,让我们都来参加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让我们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生活的每一天。

在提倡全民健身的今天,正确引导教师形成健康的锻炼方式,对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有一个好的身体是享受生活最基本条件的理念也被人们普遍认同。“生命在于运动”这已成为常识。闲暇时间的活动选择静养的方式明显多于运动养生的方式,女教师在这方面尤为明显。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任务过于繁重,工作压力大,同时体育锻炼又太少,导致他们的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忧。老师们对体育锻炼重视不够,是造成教师们健康状况低下的重要原因。人生什么最可贵?许多人回答是健康与快乐。怎样使自己健康、快乐?答案很多,但形成共识的是:锻炼才能健康。

鉴于这些原因,2010年1月,学校工会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开始筹备教工健身俱乐部。经过策划,制定了健身活动方案,提倡和鼓励教师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

间参加各类健身活动(一般安排下午四点钟以后),学校提供活动场所,聘请老师所需费用由参加活动的学员分摊,提倡和鼓励教师利用工余时间积极参加社区健身活动。2月初,教职工根据学校提供的健身项目结合自己的实际先在工会小组报名,之后,根据第一阶段教师健身活动报名情况统计,结合聘请老师的实际情况,以及活动时间、地点的安排,收费等要求再确认。3月份,健身活动全面展开。健身项目包括:健美操、瑜伽、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等,教工积极参与的热情大大提高了。

我校工会将经常向教师进行有关科学健身方面的宣传教育,把它作为一项制度来抓,使教师的健身活动能够有计划,有步骤,有内容的开展,让教职工能够逐步从被动的锻炼中养成自主锻炼和健身的意识,能够充分认识到养成体育健身的习惯对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加入到健身活动中去,主动地进行锻炼,增进健康。

兑现校长承诺 督促教师强身健体

(“在线传媒”宿豫讯)10月31日,晨练开始了,侍岭小学的操场上一片繁忙,教师们正在孩子们的关注和叫好声中开始了一天的锻炼活动:他们有的跑步,有的做操,有的打太极拳,有的跳绳,更多的是打羽毛球。他们每人参与一项活动,很投入地挥臂、弹跳,脸上挂着汗珠和微笑,尽情享受运动的快乐,积极锻炼身体。侍岭小学及成教教师强身健体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上一学期,校长吴良秀在教师会上郑重提出“五个一承诺”,其中要帮助教师防病健体,开展长期锻炼活动。前不久,学校按期兑现了教师健康体检一次,近期,又落实了锻炼强身计划,安排后勤部门购置了羽毛球、跳绳等体育器材,确保教师人手一份,并制定实施教师锻炼计划,规定老师每天早上必须坚持活动半小时,实行操场上点名,以制度规定教师必须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树立“坚持锻炼,健康工作”的意识,为学生做好榜样,并带动全校孩子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切实保证阳光体育运动一小时。

教师们整天忙教学,过着“教室——办公室——家”三点一线的生活。长时间伏案工作,保持同一姿势,肩周炎、颈椎疼痛、腰椎间

盘突出等职业病十分普遍。尽管老师们也自发进行了相关锻炼,但效果并不理想。学校略带强制性地组织活动,得到了教师们的热烈响应,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普遍认为,虽然比起自由锻炼在时间和地点上显得有些约束,但是大家一起运动显得格外有气氛,有劲头。老教师周修华说:“每天大家一起锻炼,相互督促,近段时间我的体质明显好转,连颈椎也不痛了!”

侍岭小学加强教师体育锻炼,不仅改变了教师亚健康状态,还促进了教师关心学生体质健康,引导青少年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创建了和谐校园。

积极健康古诗篇八
《七上古诗赏析》

《次北固山下》

① 、 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 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4赏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赤壁》

①从体裁看这是一首 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诗;诗中前两句由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②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

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 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3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

5、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

6、全诗抒发了诗怎样的思想感情? ○

7、本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

8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

的山水 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

突出的特点 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夜望月 王建

(1)“地白”的意思是 。其意境与李白的

诗句 最接近。

(2)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

(3)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浣溪沙 苏轼

,,

,,

1.选出有错误的一项. (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花,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

优美,淡雅宁静。

B “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

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

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

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2“浣溪沙”是这首词的

3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三幅画

面,表现了 特点。

4下阕抒发了作者 情怀。

5表明作者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的句

子 , , 。

6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①词的上片问 ; 下片问 ;但归根结底是

问 。

② 词中用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人生的句子是 ;最能体现人

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 ,

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

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

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

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

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愿。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

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

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

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

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

____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3).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4).赏析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西江月 辛弃疾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2分)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3)上阙中的 、 、 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

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 、 、 等。

(4)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

的情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草色”一句是说刚刚萌生的春草,青色还没有完全透出,但经春雨浸润,

青色转明,远看一片青青,近看却不清楚。

B、“最是”两句说,这是一年中春色最美丽的时候,胜过烟柳笼罩的暮春时节。

C、诗中通过初春细雨草色转明这一细微变化的描写,把早春如画的美景传神地

勾画出来;而且认为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使这首小诗新颖清新,耐人寻味。

D、诗的一二句写早春的景色,三四句写晚春的景色。

2、本诗最有意境的诗句是哪一句?请具体描绘出来。

3、诗中运用的主要手法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秋 词

1.找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从古到今文人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寥,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秋天气象肃杀,

而作者却看到了秋天正是喜获丰收的美好季节。

B.第三句中的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这正是诗人

虽遭贬抑,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C.第一句应诵读得深沉旷远,使人们联想到从古到今众多“悲秋”的名句名

篇,给人以一种厚重的沧桑之感。

D.后三句,显示出乐观向上、气冲霄汉的豪迈气概和开阔雄健、明净爽朗

的意境,所以诵读时应愈来愈高昂有力。

2.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3.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4.讨论:中国古代咏秋之作不可谓不多,但大多以悲秋为基调。这首《秋词》

有没有悲秋之意?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分析。

《迢迢牵牛星》

1对《迢迢牵牛星》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

叠词“迢迢”和“皎皎”兼写牵牛星和织女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

烂的视觉感受。

B.“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人视线移到织女星,写织女织布。“纤纤”

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纤纤”和“札札”,由形、声而生情。

C.“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织女不能同牛郎

相会,无心织布,哭得泪如雨下。银河又清又浅,能相隔多远呢,可是不能相会。

揭示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写水的动态;“脉脉”写人的静态。“盈

盈”和“脉脉”,表现出动态和静态都很美,形成哀怨动人之感。

2

的神话故事,表达人间的悲情。诗中用了许多的叠字句,如:“ ,

。”不但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增加了全诗缠绵的情调。

《次北固山下》

① 、 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 ”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

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思乡之情 4赏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顺水而下的景致。 “海口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赤壁》

①从体裁看这是一首 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诗;诗中前两句由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②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

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 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3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

5、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6、全诗抒发了诗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

气。

7、本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

8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

的山水 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

突出的特点 是什么?

答:__ 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9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

答: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

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地白”的意思是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呈现白色。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最接近。

(2)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

(3)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蕴藉。诗人推己及人,扩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会落在谁家?

积极健康古诗篇九
《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

中考34首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关雎》:表达了追求美满婚姻的愿望。 《蒹葭》:表现了一种可望不可及的惆怅心情。 《沧海》曹操:表现了诗人的广阔的胸怀,一统中国的伟大抱负。

《饮酒》陶渊明: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高洁的志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表达了乐观豁达的胸怀和朋友间真挚的情感。

《次北固山下》王湾: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王维:表现的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同情和关怀。

《行路难》李白:表现了诗人冲出黑爱、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精神。

《望岳》杜甫:表达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春望》杜甫:抒发了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阔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心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抒发了作者还才不遇,政治上失意的无比愤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观刈麦》白居易:表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无奈。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雁门太守行》李贺:展示了危城将士的决心寸土必争、奋死抗敌、尽忠报国之心。

《赤壁》杜牧:抒发了诗人还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和历史兴亡之感。

《泊秦淮》杜牧: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夜雨寄北》李商隐:表达了诗人盼望与亲人重逢的强烈愿望。

《无题》李商隐:表现了诗人政治上的和精神上的苦闷。

《相见欢》李煜:表现了作者对故国江山的怀念,以及一腔怀念之情。

《渔家傲》范仲淹:表现了戍边将士忧国思乡的深情。

《浣溪沙》晏殊: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惋惜。 《登飞来峰》王安石:作者的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报付。

《江城子》苏轼:表达了作者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水调歌头》苏轼:本诗表达了作者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游山西村》陆游: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出作者热爱农村的情感。

《破阵子》辛弃疾:抒发了作者渴望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立业的美好愿望。

《过零丁洋》文天祥:表达了作者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他为国为民而誓死如归的大义大勇。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表现了异乡游子羁旅之思。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 《己亥杂诗》龚自珍:表现了诗人虽辞官归隐,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

三十四首古诗词赏析手册

1、《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 作者以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既进一步刻画了姑娘窈窕之色,又突出赞美了她的勤劳。此处“流”字用得极妙,使满篇生辉,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这是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悠哉”叠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忧思。后两章写求之既得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描写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地表现了出来。综观全诗,真切地表达了率真、淳朴、健康的情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关雎》还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各章结构大致相同,只是更换了其中个别

1

的字句,使内容递进,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

2、《蒹葭》(《诗经》) 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出的景象: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大无比。诗人这里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描绘出中沚。 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读者通过这虚拟的壮丽景色

【鉴赏】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

感受到海的博大、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 4、《饮酒》( 陶渊明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

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鉴赏】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

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

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

写照。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用了一个设

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

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

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

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

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

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

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

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

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另外,像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长”、“跻”、“右”和“央”、“坻”、“沚”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 3、《观沧海》 (曹操) 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

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见”字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鉴赏】实写观海之所见的句子:“水何澹澹,山岛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我之境”

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我的天真

意思是“海水荡漾多么辽阔,山岛耸立于水的中间。

意趣。

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阵阵秋风瑟瑟响,

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

激起大海滔天浪。”“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

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

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

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

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洪波”

2

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王勃和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称“初唐四杰”)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

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

路,儿女共沾巾。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为:只要世上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那么即使远在天涯,也可以互相鼓舞、互相勉励,一想起对方来,就会感到亲切、感到安慰,这不同近在比邻一样吗?同时该句诗还蕴含有既然怀有一番做事业的雄心壮志那即使是在海角天涯,又有什么值得感伤的呢?

该句诗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原因是它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反而显得乐观开朗。

阔满面上升起的太阳。残夜:指夜将尽但还未尽,却

天将破晓之时。

赏析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突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大。 “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蕴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借归雁表达了思乡之情。

7、《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

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

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描绘出了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直”,写出了孤烟之高;“圆”,写出了落日之低,以十分工整的对仗将塞外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的景象描绘的入木三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

3

6、《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

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

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次:住宿,止歇,这里指船停泊。客路:旅途。青山:指北固山。风正:风顺。海日:指长江下游宽

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表达了诗人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的还有: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

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前四句写李白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由“归雁”

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

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

情的激荡变化。 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

李白)

险阻,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首句诗人便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垂钓碧溪”“乘舟梦

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

声异常凄切动人。)“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当诗人的

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

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

痛之意自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路的艰难。

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

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诗人用“长风破浪”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

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

展的时候。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乐观

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

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和“风”,赋予月和风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带给远隔

4

10、《望岳 》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

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

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注释】 未了:不尽。 .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

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决:张大。眦:眼角。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会当:终当,终要。.凌:登上。

【鉴赏】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 ,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 划分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前四句,诗人是形象地描写了泰山的广度,高度及其天然神韵,突示了它高拔伟岸的气势雄姿。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意即“一定要”。 这两句诗表达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方法。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运用了移情于物的方法。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连三月”写出了战火仍连续不断。“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 “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11、《春望》《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

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国:国都。国破:指长安被攻占。 感时:感慨时事。花溅泪:看到花令人掉泪。 恨别:为离别而伤感。诗人当时与家人分别。鸟惊心:飞鸟掠过也令人心惊。 烽火:古代边塞发生战争时以烽火报警,这里指战争。 家书:家信。抵:值。 搔:用手指轻抓。 浑欲:简直要。不胜:承受不住。 【赏析】 《春望》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5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积极健康古诗篇十
《课外古诗词背诵 四首》

《龟虽寿》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2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学习诗人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预习展示:

1.读题解题,走近作者。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组织学生介绍相关资料

《龟虽寿》是四言乐府诗,选自于《步出夏门行》第四章。写于曹操平定乌恒班师回朝的途中,当时的曹操年逾五十,依然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于是写下了这一组诗

3.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螣(téng) 骥(jì) 枥(lì)

竟:终结,死亡;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已:停止

二、合作探究

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1.组织小组之间互相读诗、订正。

2.组织小组之间翻译古诗,了解古诗大意。并探讨其内在含义。

前四句为第一层: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翻译:神龟虽然长寿,可还是难免一死呀。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和就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

含义:这四句诗说明曹操以“腾蛇”“神龟”寿命岁长终有尽为喻,告诫人们寿命有限要珍惜,不要虚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翻译: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槽上,但仍有一日千里的雄心壮志,怀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即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也不会止息。

含义:在这几句诗中,诗人以拟人、比喻的手法,突出自己年老而心未老的进取精神,这是全诗的名句

后四句为第三层。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继发壮怀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翻译: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在于天决定,只要自己调养身心,保养得好,也可以延年益寿永葆青春。

含义:诗人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能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这里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国,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庆幸极了,好极了,就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吧

含义:合乐时的套词,于内容无关,但可从中看出作者赋诗的兴致。

3.学生归纳答案,总结汇报。

4.指导朗读

三、知识链接。

1.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2.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背诵古诗

五、过关检测

1.默写古诗

2、习题检测:

① 注音。

枥( lì ) 骥( jì )怡( yí )

2.古人说:“诗言志。”请写出曹操《龟虽寿》中抒发志向的诗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学习重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学生背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预习展示

1、生字词注音、解释

黍(shǔ) 圃(pǔ)

具:备,置办

合:环绕

把酒:端着酒杯

话:闲谈,说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注意结合注释及课前的诗文介绍)

2、探讨交流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3逐句探讨诗歌内容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①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②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

开心、高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①翻译:绿树环绕着小村,青山斜躺在村庄的四周

②诗句在文中的作用

描绘了优美的乡村风光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①翻译: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 ②发挥想象,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小结:朋友间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这句诗为我们展现了悠闲的农家生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①翻译:等到重阳的那一天,我再来赏菊花

②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依依不舍

四、交流总结

这首诗语言平淡朴实而韵味无穷,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相融,写景如画。

五、过关检测

1、《过故人庄》中描写山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2、背诵全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唤醒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陶冶美的情操。

3、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习重点:背诵此诗,并了解诗的意境。

三、预习展示

(一)背景和作者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长于五言,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著有《常建集》

(二)生字词注音

籁(laì) 罄(qìng)

(三)重点词语解释。

初日:早上的太阳

悦:使动用法,使„„欢悦

万籁:指自然界中的一切声音

余:只听到

(四)找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并解释

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道幽深僻静的地方。曲:弯曲,径:小路,幽:深远僻静之处。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的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声音都没有。万籁:自然界中的一切声音,寂:静。

四、合作探究

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