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柳树赞美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4    阅读:

柳树赞美诗篇一
《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_《杨柳树下》》

作者:张润峰

我和你

牵手漫步杨柳树下

绿色的灯光

照耀你和我的身上

丝丝像垂钓的爱

在凌波中柔柔划船

并肩的爱恋

在和风中荡着秋千

两酒窝幸福

涌动在我的心窝

那么认真、那么醋意浓浓

听,你那微笑

如涟漪般一浪一浪

划着爱的小船

河面从此不再孤单

有你的陶醉,有我的执着

心海怎会随陌生而干哭

柳树赞美诗篇二
《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一、从杨柳意象的原型说起

原型又称为原始意象,按荣格的说法就是集体无意识,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后积淀,浓缩了的先民的典型经验,充满了象征隐喻意味。从原型出发去研究古典诗歌,会比较接近地解释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通过象征隐喻暗示的深邃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森林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作为森林组成部分的树木曾受到先民的崇拜,许多被奉为木神,是生命树的象征。在中国,松、柏、梓、槐曾作为古代王室祭奠的树木。《白虎通·社稷》引《尚书》佚文云:“太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北社唯槐。”至于桑、桃、李、杏、杨、柳则更多植于普通民众的房前屋后。陶渊明《归园田居》(第一首):“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可为证据,当前,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有的地方说法不同,如有些地方民间有“前不载桑,后不载柳”的说法。

在现在的树木原始意象的研究方面,桑和桃是很全面的,见于报刊的较多,但对柳作出的研究则相对少多了。《民俗研究》(1994年第2期)刊登了黄明先生《满族尚柳习俗与生殖崇拜》一文,该文认为:“尚柳”是满族人的一种信仰习俗,其实质是满族先民原始信仰中生殖崇拜观念。文中例举了大量满族创世神话,并且从柳的易成活生长,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超强繁衍能力,从柳叶在外形上与女性生殖器相像,说明“柳叶是女性的象征”,以及从满族至今流传的祭祀、禁忌和婚嫁习俗均作出论证。

汉族尚未见到有以柳作为生殖崇拜的迹象,但古典诗词中柳作为

女性意象则似乎是天生的。在对柳的原型作出分析时,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两个最基本的意象;柳生殖力强,柳枝的柔弱说明柳是女性的象征;柳被植于房前屋后是家园的代表之一,柳是家园的象征。

二、从基本意象说起

1、柳是女性的象征。柔嫩纷披的柳条整体像含情害羞的美女的秀发,柔软摆动的枝条像婀娜多姿的少女款款慢步,扭动腰枝。柳叶的细柔又如同美女的秀眉,含情凝涕。杜甫《绝句慢兴》:“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白居易《杨柳枝》:“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贺之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将二月的嫩柳拟作新妆初成的小家碧玉,那纷披的柔条柳丝拟作她衣裙上随风飘拂的裙带。苏轼《水龙吟》:“萦损柔肠,困酣娇眼。”用女性思念时的寸寸柔肠喻柳的细柔,用因春梦缠绕而欲开还闭的困倦娇眼来喻柳叶随风微动的媚态。唐张枯《折杨柳》:“舞带萦丝断,娇娥向叶频。”则以舞带与柳条相比,细眉与柳叶相比,写出女性美妙的身姿和惹人怜爱的表情。刘禹锡《忆江南》:“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邑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以及《红楼梦》写林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一写弱柳从风似美女含情挥袖作别,一写黛玉娇弱柔媚如弱柳扶风。

2、从女性意象出发,柳也是带有女性美的美学风格,柳也成了美好情感、美好爱情的象征。

“春时 丽,无过桃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红桃含夭,绿柳舒荑”(谢惠连《秋胡行》),柳和桃、青草一起成了明媚春景的代表物。“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春天总会唤起

人们美好的情感,于是亲友结伴出门踏青,青年男女更是携手效外,于杨柳岸边倾诉爱情。“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陈与义《清明》),写清明节人们户外踏青,自己因病端坐堂中所见的杨柳撩人的春天景象。“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储光羲《钩鱼湾》),“若为丝不断,弱弱古堤边,青春一树烟。留取系郎船”(雍裕之《江边柳》),“西城柳柳弄青柔,……犹为多情,曾为系归舟”(秦观《江城子》),柔柳成了青年男女美好爱情的见证物。

3、柳是美好家园的象征。诗人笔下的柳,曾因是爱情美好的见证而生在河边岸头,也曾因是离情别绪的见证而生在长亭外、古道边。而作为美好家园象征的柳则多生在房前屋后。“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是园中之柳;“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幂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是院中之柳;陆游情牵梦绕了四十年的爱情也在沈园之中。这样,《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柳恐怕也不在征程的道边而在家园,而这位征人依依不舍的恐怕不尽是杨柳的依依枝条而是家中娇弱的女性了。张九龄《折杨柳》:“纤纤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以杨柳之态引故园之情,则更是直白显露了。

4、家园和爱情虽美好,却总有远行人。离别是因为远离家园、远离情人,羁旅的孤独更易勾起对女性家园的温情的向往和思恋。于

是就有了留恋,有了惜别,有了怀远,有了相思。“晚来飞絮和霜鬓,恐为多情管别离。(唐·唐” 彦谦《柳》)“柳”与“留”音谐,再加上柳条依依的体态与款款惜别,依依牵挂的情态相切合。于是李贺《致酒行》中会有借“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表达自己久羁异乡之苦的诗句。隋唐有民歌《送别歌》:“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表达相思怀远。刘禹锡《杨柳枝》:“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镂万条丝。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写一女子在将别之际,勇敢地向行人表达了爱情。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折柳赠别。”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桥伤别”,宋代卢祖皋《送友人东归》:“万里杨柳色,出门逢故人。……徘徊灞亭上,不语自伤春”,以柳渲染离情别绪。

王昌龄有一首《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杨柳是什么色呢?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杨巨源《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这是早春嫩黄的杨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雨后的柳色。刘禹锡《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则是一片浓郁的绿色。

在刘禹锡诗中,杨柳的颜色与青草的颜色一样,在古代常有另外的寄指。汉代古诗《穆穆清风至》:“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裙。青袍似青草,长条随风舒。”青色即行人的衣服颜色,闺中少妇或许正是由眼前的柳色想起行人,或许是柳色让她想起美好的春天里曾双双携手

踏青赏春的情事,而今将独自空赛守闺房,于是悔情便易生出。

5、从柳的女性意象出发,出现了许多古典诗词中直接以女性拟作杨柳来吟唱的诗篇。如敦煌曲子词《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大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唐代韩 的《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泪垂,也应攀折他人手。”和韩 饱经丧乱的情人柳氏的《杨柳枝》:“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总之,古典诗词中的柳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典诗歌美学的审美内涵,借助于这一典型意象,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古典诗词,增加学习兴趣,提高鉴赏水平。

摘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永恒璀璨的意象。在古代,杨柳并不是杨跟柳的合称,而是单指柳树。古人借杨柳表达多种情意,有借杨柳抒发惜别深情,有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有借杨柳描写女子的美丽形态,有借杨柳书写爱情与闺怨,还有借杨柳揭示一些生活哲理。

关键词:杨柳,惜别,依恋,闺怨,哲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依依的垂柳,陌生的岸边,清晨的凉风,残缺不全的弯月,柳永在这里创造了一个适合千古离别故事发生的场景。为什么将杨柳安排在这么一个离别的场合呢?杨柳为什么会被赋予惜别的内涵呢?古典诗词中的杨柳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杨树与柳树是一回事吗?杨柳作为一个经典的文学意象,除了蕴含惜别之情,还有哪些深刻的含义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杨柳在古代

柳树赞美诗篇三
《诗歌赏析《乡色酒》》

诗歌赏析《乡色酒》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那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参考答案:

三十年前,年少的“我”在家乡的柳树下休憩、玩耍,圆月的清辉见证了“我”的多少快乐;此时,月亮也是那般地羡慕“我”,从树梢头望着“我”,分享天真少年的烂漫。而三十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我”远离了杨柳依依的本土,无法回归故里,只能遥遥地望着明月,以寄乡愁;月亮成了“一杯浓浓的乡色酒”,不但没有消除乡愁,反而越看越愁,越喝越愁。背井离乡的游子满怀着一腔愁思,多么希望能够从月亮上看到家乡的柳树以及少年的快乐啊。此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海峡彼岸的骨肉同胞渴望统一的真挚感情。一幅人月同圆的图,一幅物是人非的景,两个时间、空间跨度很大的画面连在一起,前者的欢乐情景衬托后者的凄凉之感,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柳树赞美诗篇四
《春天的诗歌》

柳树赞美诗篇五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一、 “杨柳”本意解析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其后明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获在《隋唐演义》四十回中又分别演绎了以上传说,使得该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考诸典籍,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下令开通济渠和邗沟、命人在渠沟旁修筑御道(即后人所说的“隋堤”)、在堤上遍植柳树,这是史籍有载、确有其事的。对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隋堤柳》一诗中亦有句云:“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潇潇,三株两株汴河口。……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但隋炀帝赐“杨”姓于柳之说在《隋书·炀帝纪》和《北史·隋本纪》等史籍中均无记载,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其实,“杨柳”一词早在成书于先秦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

外,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明显地都是指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因为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是绝无“依依”、“袅袅”之态的。

其实,现代植物分类学意义上的杨类植物在我国古代被称作“白杨”、“青杨”、“天杨”、“癷杨”等,而我国古代诗文典籍中所说的“杨”是“柳”的一种——蒲柳。对此,我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为秦汉时期的学者对春秋战国秦汉旧文进行增添修改而成)《尔雅》的《释木》篇中就有如下记载:“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宋代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于景德四年或大中祥符元年编撰而成的《广韵》(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从南北朝到宋末语言系统)一书中亦云:“杨,赤茎柳。”而西汉学者毛亨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即《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中亦曰:“杨柳,蒲柳也。”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训诂学专著《尔雅义疏》一书中亦说:“《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杨”、“柳”是同义的,这从《全唐诗话》中的一则诗话中亦可得到进一步地印证:该书《李泌》篇引《邺侯家传》云:“泌赋诗讥杨国忠曰:„青青东门柳,岁宴复憔悴。‟国忠诉于明皇,上曰:„赋柳为讥卿,则赋李为讥朕可乎?‟”有了上述认识,我们对古汉语文化上的一些困惑便可迎刃而解。例如,《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我国神话传说中观音菩萨手持的净瓶名为“杨枝净水瓶”,可瓶中插着的却是柳枝;唐代诗人刘禹锡受民歌影响而创作的“杨柳枝词”诗体,又名“柳枝词”。

关于杨柳的文学意象,要从“柳”字说起。“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情与景结合的角度评价《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折柳——作为送别的意象,最早的应该是晋陆机的《折扬柳行》

邈矣垂天景。壮哉奋地雷。丰隆岂久响。华光但西聩。日落似有竟。时逝恒若催。仰悲朗月运。坐观璇盖回。盛门无再入。衰房莫苦开人生固已短。出处鲜为谐.慷慨惟昔人。兴此千载怀。升龙悲绝处。葛ぱ变条枚。寤寐岂虚叹。曾是感与榷弭意无足欢愿言有馀哀。(《乐府诗集》三十七)

古往今来,在诗人们的眼中,“柳”是他们所钟爱的意象之一。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诗经》中的“杨柳依依”之句,其意境只有垂柳才可以担当。于是乎,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

咏柳喻人,在这类咏柳诗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推李商隐的《赠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的手法,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的倩影。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下面这首出自清代诗人厉鹗的《杨柳枝词》也堪称咏柳喻人的佳作。

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

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

此诗写女子相思,妙在以柳喻人。那笼烟带雨的柔美的杨柳,正是相思缠绵绵少女的绝妙写照。

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对女子容颜娇美形容的绝句;而宋代诗人张先的“细柳诸好处,人人道柳身”也不失为这类诗词中的佳作。无怪乎,世人常以“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来比喻女人们的千姿百媚。

提到以柳喻人的诗词,我们不妨再提一提宋代词人王观的一首咏柳词:

铜驼陌上新正後,第一风流除是柳。

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

东君有意偏撋就,惯得腰肢真个瘦。

阿谁道你不思量,因甚眉头长恁皱。

这首词以轻快活泼、清丽自然的笔调,借柳喻人。通过对柳的特性的描绘,塑造了一个风流、多情、柔美的丽人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于身为下贱、心性美丽的风尘女子的同情乃至于赞美。

古人以柳喻人,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毛泽东在他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这样写道: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里的“柳”指的是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骄杨”指的是诗人的夫人杨开慧烈士。一语双关,甚是巧妙。

以柳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诗人们各取所需,各领风骚,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千古绝唱。

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聊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 还是让我们看看李商隐是怎么说的:

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李商隐的这首《离亭赋得折杨柳》属于咏柳送别的代表作品。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凭借杯酒来驱遣离愁。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体。除了死亡没有比分别更痛苦的了,春风就不要吝啬那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情地攀折吧!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去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柳”做为“留”的代名词,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亮点。那无边的聊色,碧绿的枝条,如雪的飞絮,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离情别绪,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相思与忧怨。而这种情绪一直延伸到我们今天的生活。2002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便将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纳入其中。我们不妨将视线拉回到2002年的高考,再次去感受一下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是一道新题,也是一道好题。其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考题将问题的设置上,以“折柳”为中心。考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儿。在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就有柳咏的《雨霖霖》一词。而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千古名句,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在这里,“杨柳岸”不是一般的写景的文字,它会让人联想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会联想到折柳惜别的情景。当然,对于那些阅读面宽泛的考生来说,回答这一问题,则会有更大的联想的空间。在这里,我们不妨摘录几首相关的诗句。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北朝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枝》)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乐府·塞下曲》)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唐·戴叔伦《堤上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唐·施肩吾《折杨柳》

在众多的送别诗里,唐代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则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无法说清楚离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时枯槁,但折柳这个动作却一年一度地重复着。最后升华为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升华为我们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典型意象。

四、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阿谁?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在谈到“意象”时指出: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事物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依据这一点,我们想到了“柳”。为一个客观的物象,诗人在将其纳入自己的作品中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和自己的情感。于是,缘“柳”抒情的诗作也就纷纷地飘入我们的世界。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唐·白居易《杨柳枝词》)

关于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有人将其列为以柳喻人之作,说是为舞伎小蛮写的,并以白居易曾有“杨柳小蛮腰”来佐证。依这种看法,这首诗的前两句以春风吹着柳枝摆动以及柳枝的颜色和姿态来写小蛮优美的舞姿;而后两句则以柳树在尽日无人的荒园里无人过问,感叹小蛮将来不知归谁所有。而我则更倾心于将这首诗列为咏物言志的七绝。诗的首句形容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秀色夺目,婀娜多姿。这两句把垂柳的勃勃生机,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理应受到人们的欣赏,为人珍重。但诗人笔锋一转,写了环境的荒凉冷落。“西角”、“荒园”极写柳的“寂寞”,极写无人欣赏。在这里,流露出了诗人的不平与惋惜。而后两句的孤寂落寞,又与前两句的楚楚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抒发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有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慨叹。

无独有偶,唐代诗人唐彦谦也以“柳”为题,写下了著名的《垂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世间谁敢斗轻盈?

柳树赞美诗篇六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再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 还有一点是,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

▲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

杨柳生长于春,茂密于夏,枝叶葳蕤,生机蓬勃,所以古人常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例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晏殊《诉衷情》)“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最负盛名的当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之

美,歌颂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而且唤起了读者的联想,给人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堪称咏柳的千古绝唱。

也有借杨柳表达惜春伤春之情的。例如,“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头,豆蔻梢头。”再如,“参差烟柳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枯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柳永《少年游》)把伤春、惜别和相思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借杨柳描写女子和爱情

从审美的角度讲,杨柳随风披拂,娇羞依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极具女性的阴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杨柳来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颜。“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不能忘情吟》)以“柳眉”、“柳腰”状女人俏丽之姿、优雅之态,如在目前。

杨柳给人的审美愉悦还体现在对爱情的描写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多美的意境,多美的爱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江上”并非“江岸”)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诗歌以杨柳起兴,寓情于景,描写了一幅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绝妙图画。也有借杨柳描写爱情悲剧,抒写感世伤怀之情的:“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敦煌曲子词》)以杨柳自比,直抒胸臆,其身遭遗弃的痛苦和怨愤,求爱不得的无奈和悲哀,怎不令人潸然泪下,感慨系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杨柳妩媚婀娜,摇曳多姿。它诞生于《诗经》这方沃土里,茁壮于陶渊明的草庐旁,繁荣于唐诗宋词的艺苑中,历来为诗人画家所钟爱,为文人墨客所青睐。千百年来它寄托了多少相思离愁,又承载了几多羁旅情怀。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杨柳代表着春风,象征着春天,它是春的使者。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杨柳春相续”你看,庭院绿意盎然,柳睁开了眼睛。春天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绿色世界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美丽的黄鹂在嫩绿的柳枝间尽情的欢唱,春天又是一个多么富有生机的世界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居然裁出了丝绦,可见春天是一个多么富有创造力的季节!诗人们就是这样把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融于对杨柳的描绘中。

“杨柳枝,芳菲节,可憎年年增离别”。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枝相赠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至唐代“折柳”这一风俗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霸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抒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的送别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离情别绪。杨柳啊,你留给多少亲朋挚友惜别的痛苦辛酸!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代叔伦《堤上柳》)青青的垂柳啊,你垂下的万条柔丝,编织了多少离情,又缝进了多少别绪,你使夫妻们肝肠寸断,又使多少情侣们爱意缠绵,泪水涟涟。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雍裕之《江边柳》)诗中的女主人公没有折柳送别。反而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通过柳丝的这一意象表现得何等真切,又何等凄婉。

“绊惹春风别有情,时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唐彦谦《垂柳》)。这首诗的开篇惟妙惟肖的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针砭时弊,讽刺矛头直指皇帝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含蓄中露锋芒,愤世嫉俗之情可谓淋漓尽致!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这是柳永的一曲《少年游》。作者借霸桥暮色、衰杨古柳、夕阳残照等一系列物象寄情,将羁愁与伤感的双重惆怅进行了强烈的渲染,字字跳荡着浪迹异乡、沦落不遇的愤慨;句句蕴涵着对现实的不满和诅咒。高度的概括了封建社会无数游宦漂泊的文人的凄苦忧愤的心境。 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折柳象征着离别,所以杨柳往往成为引发相思、触动离愁的媒介,寄托着相思怀人之情感。“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该诗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的登上翠楼去欣赏春景,忽然间无情的杨柳闯入了她的眼帘,撩拨起她的相思,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激起她对丈夫的无比思恋。孤独、寂寞、悔恨之情便油然而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柳永《雨霖铃》中有名的诗句,它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相思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而又凄凉的画面。因为此时是他离开心爱的人儿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还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面对眼前的凄凉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的恋人越来越远,他怎么能不思念万分呢?这惹人的杨柳啊,就如同他那绵绵的相思深深地扎根于他痛苦的心畔。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中国人民如春风中的杨柳那么蓬勃,那么多姿,那么富有活力和生机,他们在社会主义春风的吹拂下,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婆娑舞弄。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无比伟大的创造力,毛泽东借春风中的杨柳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无比热爱和深深赞美之情。

出门顺风栽杨柳

清明前后,谷风习习,柳条依依,柳叶如眉,不禁想起温州鼓词艺人吟唱的“出门顺风栽杨柳,回家金杏满树红”的俚语。温州人素有外出务工经商的习惯,每年清明前后,春和景明,便打点家生伙出门做生意,家人邻里预祝他顺风顺水在外地发达赚银,广进财源。像杨柳那样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立业,叶茂枝盛,待到秋后回家时,门前屋后金杏满枝硕果,红红似火。这虽是一句古老的吉祥讨彩的祝语,却应验当今数百万温州能人在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至越洋过海在外国创业之身,像杨柳那样随土而安、异域生财。数不尽的温州村、温州城正是温州人出门顺风栽杨柳的写照,更是温州人的骄傲。

杨柳,不仅是温州人的吉祥物,也是中华民族借以咏吟胸臆、寄托心志的具有诗情画意的素材,侧面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

杨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早在汉代便有折柳送别暗寓殷勤挽留之情。到隋唐两宋更盛。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长安东边的灞水上有座灞桥,是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风。因而灞水两岸遍植杨柳。南朝那位才尽的江郎曾有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句子,后人便改称灞桥为销魂桥。唐代裴说《柳》诗:“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怨柳树无情,实怨离人无情。被误归李白名下的《忆秦娥》词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灞陵就是指这座销魂桥。离人在此桥折柳话别,难禁热泪。现代常闻于歌坛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风笛声中的柳丝来抒发“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伤感!

杨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早在汉代便有折柳送别暗寓殷勤挽留之情。到隋唐两宋更盛。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长安东边的灞水上有座灞桥,是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风。因而灞水两岸遍植杨柳。南朝那位才尽的江郎曾有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句子,后人便改称灞桥为销魂桥。唐代裴说《柳》诗:“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怨柳树无情,实怨离人无情。被误归李白名下的《忆秦娥》词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灞陵就是指这座销魂桥。离人在此桥折柳话别,难禁热泪。现代常闻于歌坛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风笛声中的柳丝来抒发“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伤感!

柳树赞美诗篇七
《咏物类诗歌》

柳树赞美诗篇八
《诗歌:春天是这样来的》

柳树赞美诗篇九
《诗歌行文结构》

柳树赞美诗篇十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摘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永恒璀璨的意象。在古代,杨柳并不是杨跟柳的合称,而是单指柳树。古人借杨柳表达多种情意,有借杨柳抒发惜别深情,有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有借杨柳描写女子的美丽形态,有借杨柳书写爱情与闺怨,还有借杨柳揭示一些生活哲理。

关键词:杨柳,惜别,依恋,闺怨,哲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依依的垂柳,陌生的岸边,清晨的凉风,残缺不全的弯月,柳永在这里创造了一个适合千古离别故事发生的场景。为什么将杨柳安排在这么一个离别的场合呢?杨柳为什么会被赋予惜别的内涵呢?古典诗词中的杨柳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杨树与柳树是一回事吗?杨柳作为一个经典的文学意象,除了蕴含惜别之情,还有哪些深刻的含义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杨柳在古代文人骚客笔下历久不衰的原因。

一、杨柳的释义

汉典中对杨柳的解释有三种,其一为泛指柳树;其二为杨树和柳树的并称;其三为借指侍妾、歌姬。《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我国神话传说中观音菩萨手持的净瓶名为“杨枝净水瓶”,如果大家有留意的话,会发现瓶中插着的却是柳枝,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古代的杨树与柳树的含义提出质疑。那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到底为何意呢?姑且让我们先来看两首诗吧!“杨柳”一词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有这么一句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此外,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明显地都是指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因为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是绝无“依依”、“袅袅”之态的。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对“杨”与“柳”的解释,《尔雅·释木》中有“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由此可见,在古代,杨是柳的一种。在古典诗词中,杨柳实则专指柳树。当然,由柳树这个本义延伸出去,就有了汉典中对杨柳的第三种解释,即借指侍妾、歌姬,如白居易的《别柳枝》:“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嫋多年伴醉翁。”一诗中的杨柳则指白居易家中的歌姬。 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九首》中写到:“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交通与通讯都很不方便,此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今日的生离甚至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死别,所以古人对分别那么敏感,表现得那么哀痛也是可以理解的。古人在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一种流传久远的民间习俗,在文人墨客中更为常见。我

国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想当初离开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乐景写哀情,春天,垂柳随风飘扬,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我”却要出门到遥远的地方去,远离家乡。当然,此处的“杨柳依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被折下的柳枝传达出友人或者是亲人对“我”的依恋之情,一个“杨柳”意象就把这种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诗人,也留下了与杨柳有关的缠绵悱恻的诗意。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为什么柳永要说离别伤醉之后在杨柳岸边呢?很显然,古人分别喜欢折柳相送,因而要在杨柳岸边送别。杨柳一旦跟最伤心的离别扯上关系,就会被赋予跟离别一样的忧伤感情,因而柳永这首《雨霖铃》中运用了杨柳一个意象,就使离人更感肝肠寸断。施肩吾的《杂曲歌辞·杨柳枝》:“伤见路傍杨柳春,一枝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也写到折柳送别,路傍的杨柳一年复一年被离人攀折,杨柳逢春依旧可以长出新的枝条,尽管还是折着去年那一处的杨柳,但已经不是送去年离别的人(而是又有亲友离别)了。此处的折柳还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不觉令人更加感伤了。此外,借杨柳抒发惜别之情的诗词还有王唯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宋璟的《送苏尚书赴益州》:“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白居易的《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古典诗词中借杨柳抒发惜别之情的佳句真是俯拾皆是,数不胜数。

那么,为什么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呢?为什么要借杨柳来表达惜别之情呢?我们最经常听到的解释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送暗含挽留之意,也有以柳作为留念的意思,表达不忍分别之情,希望对方永远不忘自己。但我认为折柳送别在古代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风俗,能留传那么久,绝不可能只是因为一个谐音,肯定会有其他因素。清朝褚人获云:“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送行的人难道没有其他的树枝可折却必须用柳枝送人,并不是说柳枝在江边亭旁便于采摘,人离开要去他乡就好比树木离开土壤,希望他能够随遇而安,这正如柳树枝随便在哪都能存活,用柳枝来表达住祝愿罢了。柳树与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随手折一枝柳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最后变成一棵茂盛的柳树。送行的人借杨柳的这种品性来祝愿或者是勉励远行的亲友要随遇而安,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在他乡也能生活得安适,一切遂愿。褚人获的这一说法无疑比通常流传的谐音一说更有哲理性与文化品味。此外,我觉得应该还有一种文化传承的原因,前面我们说过,我国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古代的读书人必然要读到的,而且这几句诗还是名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更便于口耳相传。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喜欢引经

据典,《诗经》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无疑是经典,故“杨柳依依”便奠定了后来的送别诗的文化基调。

三、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语诗句来形容、赞美春天。春天有太多景物值得赞颂了,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绿柳成荫、莺歌燕舞、花香鸟语„„杨柳在这百花争艳的季节实则是很平凡的,那么古典诗词是如何通过杨柳这个意象来歌咏美好的春光呢?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可以说是借杨柳来歌咏美好春光的代表之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丝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这里借写柳条的美好姿态来赞美春天的神奇,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诗人用“似剪刀”形象地描写出来,春风一吹,就能梳理出千万条嫩绿的柳条,春风吹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绿色的生机。晏殊的《诉衷情》:“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则描写了一幅春雨过后垂柳青翠欲滴的美丽画面,展现了春日里的美好场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志南和尚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生动而脱俗,遂成为千古名句。雨,是杏花浸湿过的雨,似乎更纯净;风,是杨柳筛滤过的风,似乎更清爽。悠然徜徉在这样的春色里,该是何等的惬意啊!清朝高鼎的《村居》有:“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两句诗描写农村的春天,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把杨柳当作人来写,杨柳为烟雾迷蒙的景色陶醉,人则为烟柳图而陶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股浓浓的春意在这两句诗中表露无遗。“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都是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的。

四、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这两句诗堪称形容美女的经典之作。美姬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现代人形容美眉们说什么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见过垂柳的人都知道柳条随风摆动的婀娜多姿,这不难让人联想到妩媚多情的女子,但要是把女子的腰比作柳条,未免也太夸张了,无论多细的腰也不可能跟柳条相提并论,所以,我以为白居易的夸张跟想象力能跟李白媲美了。同样是白居易的诗:“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两句则出自他的《长恨歌》,前面的诗句将女子的细腰比作杨柳,这两句诗则将女子细细的眉毛比作杨柳,看来白居易是很善于借杨柳来形容女子的美貌的。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极言杨贵妃的美貌,诗的前面就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杨玉环刚得到唐玄宗恩宠的时候,至于“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则是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被处死后,唐玄宗怀念杨贵妃时想起她的模样,觉得眼前的芙蓉花就是杨贵妃的脸,那细柳就是杨贵妃的眉毛。同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丽女子,在“新承恩泽”时是百般的娇媚动人,而在悲剧后的回忆中又是何等的楚楚可怜。用杨柳比喻女子的眉毛,于是就有了“柳眉”一词,在一些诗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柳眉”,如唐代诗人李商隐 《和人题真娘墓》:“柳眉空吐效颦叶,榆荚还飞买笑钱”以及五代词人李珣《望远行》:“露滴幽庭落叶时,愁聚萧娘柳眉”。

我们不得不敬佩白居易的神来之笔,仅仅是借一个杨柳的意象,就能将一个美女的形象跃然纸上。当然,除了白居易以后,还有其他作家也用杨柳来比喻女子。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运用到杨柳来形容林黛玉——“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白居易借用了杨柳纤细的特点来形容女子的细腰与细眉,曹雪芹则借用杨柳随风摆动的特点来形容女子的纤弱。“弱柳扶风”写出林黛玉行动时腰肢款摆、风姿绰约的体态,林黛玉体弱多病,曹雪芹将她的走动时的模样比作纤细柔弱的杨柳随风摇曳的样子,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不觉令人心生怜惜之情。

五、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爱情从来都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情,所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描写爱情的作品实在是数不胜数,人们用尽了各种词语来形容爱情,用尽了各种事物来比喻爱情,那么在古典诗词中,杨柳又是怎样跟爱情结合起来的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的这两句诗堪称恋人间约会的经典之作,被无数后人所引用。佳人相约在月亮爬上柳树梢头之时,黄昏之后。皎洁如水的月光,婆娑起舞的垂柳,随风摆动的柳条恰若那纯情少女的飘逸长发。多么令人陶醉的一幅画面啊,相信这样的约会不会不让人怦然心动。在这里,杨柳这个意象的作用就在于创造出了一个美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婀娜多姿的杨柳仿若那个相约的风姿绰约的女子,令人神往。南宋词人吴文英的《风入松》:“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写出了词人对情人的相思之情。楼前绿荫浓暗处是昔日依依惜别的地方,当中的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寸柔情。西园是梦窗(吴文英的号)牵魂梦绕之地,是他跟情人悲欢离合地方,梦窗和情人在柳丝飘荡的路上分手,自此柳成为其词中常出现的意象。梦窗睹物思人,杨柳依依,多么美好的场景啊,但是心爱的人已经不在身边了,昔日的欢声笑语只能成为今天的凄美回忆,怎能不令人黯然伤神?这里的杨柳则是起到了以乐景衬哀情的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借杨柳这个意象描写了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绿柳如烟,随风飘曳,春水如镜,倒映着满江的新绿,江边那恬静而怡美的少女充满了美好而甜美的憧憬,一阵歌声和着春风幽幽而来,撩动了眼角眉梢都是情的少女情怀,少女抬头望去,一叶扁舟载着那人和悠远的歌声,缓缓划过如镜的水面,在少女的心里掀起阵阵涟漪。杨柳的婀娜多姿渲染了少女怀春的心情。《敦煌曲子词·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这首词以一个沦落风尘的女子的口吻写出妓女无法得到永恒的爱情的悲凉处境,劝客人不要爱上自己,不要跟自己在一起,其实是在感怀自己的际遇,“我”不过就像曲江边一棵临池垂柳而已,这个过来折一支,那个也过来折一支,折完就走了,或许永远都不会再想起“我”。这首词站在杨柳的角度写出杨柳被人不断攀折却转身就忘掉的凄惨状况,流露出对风尘女子得不到爱情的悲悯之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的这首《闺怨》描写出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道忧愁,春日里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赏春。忽然看见小路尽头的杨柳又被春风吹绿了,猛然意识到一年又过去了,时光易逝,而夫君还没归来,才后悔当初怂恿丈夫去边疆建功立业。青翠的杨柳是春天很好的象征,杨柳青青,本来是很美好的场景,但闺中妇人由此却看到韶光易逝,青春不再,丈夫远在边疆,难跟丈夫共享这美好的春色,不由心生怨愁。郭震的“陌头杨柳枝,已被春风吹。妾心

正断绝,君怀那得知。”跟王昌龄的《闺怨》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写少妇由春日里嫩绿的杨柳引起的怨与愁。

六、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这两句诗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陆游独自一人到西山游览,经过一山又一水,山峦重叠,流水缭绕,让人有一种迷路的感觉,转个弯,忽然望见一个村子前面柳树成荫,繁花似锦。陆游借用杨柳这个意象,描写出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然而它的含义还不仅于此,青青的杨柳象征美好的事物,这两句绮丽的诗就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面对困难险阻,我们不要畏惧,不要退缩,只要我们勇于开拓、永不言败,那么我们总会到达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借劝对方不要再弹奏前朝的旧曲,而听他唱已经翻新的《杨柳枝词》揭示出不要总是对过去耿耿于怀,要善于畅想未来的道理。元朝关汉卿在其《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中有这么两句诗:“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刻意种下一株花,细心呵护,却没有发芽,无意中插下的一枝柳条,却已经长成郁郁葱葱的一片。关汉卿抓住杨柳容易成活这个特点,揭露出生活中存在的一个现象:刻意去做的事情,因为太过心急与刻意,反而可能失败,一个无心之举却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进而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做事要以平淡之心处之,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这个世界。

关于杨柳这个意象的内涵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总而言之,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蕴含惜别之意,除却这个意蕴,还有代表明媚的春光,象征美好的爱情,对时间的伤逝,对生活的体会等等内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好比一坛埋藏在地下的陈年美酒,我们越是细细品味就会越觉得有味道。所以,杨柳这个意象还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的。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