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失落伤心的古诗词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5    阅读:

失落伤心的古诗词篇一
《伤感诗词》

梦幻

八月十五娇娥出, 欲飞寒宫羡双兔。 辗转梦幻掀红帐, 红帐沙沙起云浪。 漫踏云梯游寒宫, 云中现出一支红。 腊梅风骚群芳妒, 折枝梦回红无处。 五月天

柳新尖,杨飘絮, 望田野连绵绿意,

行行梧桐,簇簇桃花, 顺农家此番天地, 叹叹叹,

奈何处才是归居。 望前方,铁轨廊, 愁断多少游子肠, 取舍之间,人面憔悴, 恋点点青春流丧, 等等等,

何时归期待封王。

清平乐,春殇 别来春半, 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雁去无征, 异情琐碎半生, 离绪恰如春草, 年年岁岁还增。

鸳鸯花

庭院迟幕絮杨柳, 几树似惊秋, 昼雨新愁。

琼窗春断双眉皱。 小楼新月清明后, 轻飞粉蝶偶, 晚月西钩。 天涯觅遍伊难求

昙花开

红杏开尽阶前月, 清明节后众花谢。 典洋乐,男儿节。 一念之间,

羞恋诗词债堆砌。 奈何长夜好梦灭, 游得庐山红梅接。 愁相似,恨不确。 一晌浮生,

俱怯孤身踏前界。 绿如意

月上西阑干, 闺中儿女只独看。 好友栏,黑名单。 煞有流量情意懒; 寂寥无所欢, 邻人白票粉料染。 月光窃,西行山。 只待三谢不能餐

绿如意

月色红灯映冰路, 冬意渐褪节意除。 离人步,刹然回暮。 伊人泪眼脚已驻, 春风臆意谙离雾。 送人勿看街边景, 恐得团圆匿悲形。 几次离,几次莹莹。 何时别去笑灵灵, 冬去春来世间情。

南乡子

伊思静日暮,

两情缠绵相做赌, 扪问用何来下注, 真心,

无奈此步狂天怒。 恨伤已驻足,

焦心急急踏迷雾, 切情点点奔旋路, 认输,

遥望孤独泪无数。

南乡子

忆首三载余, 公子南去我异离, 频信来往空道志。 问疑?

搴揽批蟒招龙妻;… 苦含情意灭,

尔同真心明夜月, 梳洗整身看铜镜。 等夜?

情心缠颤待蓝妾。

自己写的,真实感受,失恋,失落的子,当时的复杂心情

失落伤心的古诗词篇二
《诗歌朝圣的悲情史》

诗歌朝圣的悲情史

程增寿论

黄春龙

在相同的地方遇见不同的人。

在不同的地方遇见相同的人。

——《城与乡》

诗歌源于生活,任何诗人都无法摆脱现实对他的思想束缚。基于这点来读程增寿的诗,更觉他是传统意义上的诗人,无论题材还是诗歌形式,对比于现代性泛滥的诗歌状况,都显得“老实本分”;然而阅读这些老实本分的诗首时,总能发现其非凡之处,老实而深沉,本分却不木讷,甚至显示出一个老道的歌者本色。诗人们在对付现实无聊的束缚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有人顺从或者说是麻木,诗生活里全然歌舞升平景象,毫无关切生存现状、现实疼痛,于是从不和谐中总能发现和谐的因素,并以此作为心灵的慰藉;有人则以抗争的姿态,表面上轻描淡抹,内在却是深层的思考,于是不可避免而失落于生存现状,不可避免而面对枯涩、无奈、忧伤等,成为悲情抗争者,其梦想之路亦然一段悲情史。程增寿的诗歌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上述后者的状况。对现状的困惑以至质疑,引发诗人深重的思想。他自己整理起来的诗作自名为《问罪集》,从这点看来,他带给读者的便是肉质的文字,个性化的表现,沉重的反思,因此而成就一部个人色彩鲜明的历史;它用诗歌的形式朝圣以求新生,却落于悲怆之处,现实与理想的抗争演绎了一出出彩的青春“革命”史。

诗与生活的对峙

我一直以为,诗是心的境界,难以托具体形式表达;一旦作为具体形式的表达,便显低劣。转换其意来说,诗作为理想的代言,在生活面前是矛盾重重的。诗与生活形成对峙的尴尬场面。原本,诗来自生活,如今,诗歌理想难以在现实生活得以超越。于此,应当理解“生活”是一张“网”,有着里、外两个层面,网内的空间是狭小的,受束缚的,以喻于生活现实;网外的空间是广阔的,无拘的,以喻于生活理想。两者之间的隔膜在于“网“,于是乎,作为具体形式的生活与抽象形式的生活在诗人的思想中烙下了深深的隔裂痕迹。

1、单纯与凝重

读程增寿的这么一些诗歌,比如《以父亲为名的港湾》:

也许日渐灰白的头发

排成的将是许多的沧桑

……

《年轻,像一首歌》:

由小丑唱到花旦

从叛逆唱到宿命

……

《追求的我们》:

我们每天都在描摹着理想的模样

却记不清日子的骨胳

鲜血像风一样

零滴在奔波的血管

……

关注自我,关注亲人,抒写寻梦,追求之思,表达父亲沧桑,这是一个青春时期的真切写照。不管于其间泛滥着忧伤的泪水,还是喜悦的欢笑,抑或消沉的思考,都只是对当事者的即时思绪描摹,那只是一个梦想正在形成的过程,过多的是被梦想迷醉的因素;尽管偶尔遇到了挫折,也是不以为念的。如《绿波白鹭》写道:

白色的翅膀掀动

晨露的乳香

起升朝阳的高度

系一丝秋风

将整个季节写进梦幻

……

显然是一种十分质感、优美的诗情流露。从单纯到达凝重的思想过程,也许需要很长时间,也许在瞬间可达,如此看来,程增寿是作了一次飞跃。什么令他很快地“成熟”?对于一个有性格的人来说,程增寿太容易受到生活的刺激了,也许便是他生活中的各种因素,比如父亲苍白的头发、乡村人间种种,人世茫茫;而那次使一个人一下子长大的高考则在他的内心产生深刻的印象。在《一个人走在炽热的街上》写道:

我想起我那时也是那样坐在三轮车上赶往考场的

如今我看见另一个坐在三轮车上的我

所以我这次上街是十分地觉得伤感和悲哀的

只因为高考和三轮车吧

生活不能按理想的预设轨迹前进,必然激起诗人内心巨大的震动,并借此思及人生、历史等大主题。《偶拾》中写道:“悲剧只是人本身,”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内涵着多少思想及体验的哲学之思。而后写的《最后的诗意——致高晓松及其音乐》说:“难以表达的年代/不能抒情的岁月/轻掩白而薄的长袖单衣/在秋风中斜斜飘舞。”更可看出他的无奈,无奈而忧伤。

2、现实与梦想

面对无法认可的现实,是否便从此沉浸到梦想中去?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程增寿所做的是,在现实中不懈地寻找到达梦想的路,在寻觅中不断反顾现实,并寄予深重的现实关怀。所以他是一个“苦行僧”,他的身体夹于现实凡世间,心灵行走在梦想之路上。由于个性所致,他不可能麻木于现实,总希望在现实中寻求突破与升华;也不可能在梦想中痴迷。这是他的文学之梦,诗歌之梦,也是人生之梦。“文学”与“诗”不仅单纯地从形式上理解,它们代表的是一种和谐的向往与心情。

因此,程增寿的诗歌是一种“行动的诗”——“说什么话”和“选择什么样的说话方式”其实是一致的,同一个问题,“如何写”和“写什么”也是一致的,同一个问题,深受语言的折磨实是深受诗的折磨,也就是深受自己的折磨,自我折磨。这么一路推下来,诗其实成了行动,成了存在,成了活着。这和“为什么而写诗”有关。从现实中分裂出梦想,并以此作为现实前行的方向,表明已非凡人;并付与行动中,在“行动”中表现诗歌,不虚伪,不造作,不矫情,真情性。在诗歌《初衷》里有言:“这么多年,残碎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没有一次完整的语言表达。”写出诗人最深沉的心声。一直以来,都在一种“残碎”中行走,这是可以想象的过程,因为不可能“完整”!梦想还只是现实顶上的一朵云,什么时候变成雨,真实地湿透到人身上,遥而无期。

地狱对天国的呐喊

每个人都是自己地狱的鬼,每个人都是自己天国的王。

一旦将现实作为地狱来看待,人必将在苦苦中挣扎;而不再同于一般常人——他已成了自己地狱的鬼,随时都受到魔的束缚。如程增寿者,自称为“阿兽”,身体与内心统一于魔与王二者。解读程增寿的诗歌,我便读出他已成他自己地狱的鬼,而时刻想着的是,如何成为他自己天国的王。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对矛盾的存在:地狱与天国无休止的纷争。于此必要重点解读《一个悲观主义者的自由书》一诗:

序言:

面对这个人世

我总是忧心忡忡

第一章:关于童年

很多个午后

我坐在自己的烟灰里

默默地回忆自己是否有

仿佛小说一般的幸福或者不幸的童年 童年就真的象一个顽皮孩子一般 总与我捉迷藏

我找不到它

它也找不到我

我们都迷失在自己的迷藏中

很多年前

我又坐在自己的童年中

遥想很多年以后的烟灰

竟然能够清晰地分别出

哪些是泪水的情人哪些是

情人的泪水

于是烟灰刹那间漫漶了童年的路

童年和我都走散了

在烟灰的沉默与飘飞之时

第五章:关于花儿

空旷的草地上是那片笑声

已经有人这样唱道: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

我的那些花儿。”

我异常感动

那些亲切的叫唤

那些无邪的举止

让已经成为师长的我无比后悔

这些花儿无意中种植在我不经意的田园中 我来不及浇灌来不及呵护

更来不及回忆的时候

他们便走向了远方

在梦的另一端时不时地传来这些笑声 穿透了一切的虚伪和名声

让我回到最初的怀念和感恩中去 也无力再去做冲动的事

只是偶尔在花开的时候

用衣角悄悄抹去眼角的残露

从此没有季节的概念

后记:

失落伤心的古诗词篇三
《今夜我可以写下最哀伤的诗句》

tonight i can write the saddest lines

今夜我可以写下最哀伤的诗句

write 。,for example,"the night ie shattered and blue stars shiver in the distance."

写,譬如,"夜色零落,蓝色的星光在远方颤抖."

the night wind revolves in the sky and sings

夜风在天空中回旋吟唱

tonight i can write the saddest lines

今夜我可以写下最哀伤的诗句

and i loved her,and sometimes she loved me too

我爱过她,而且有时她也爱我

through nights like this one i held her in my arms

多少个如今的晚上,我曾拥她入怀

i kissed her again and again under the endless sky

在无垠的天空下一遍又一遍的吻她

she loved me and sometimes i loved her too

她爱过我,有时我也爱她

how could one not have loved her great still eyes

我怎么能不爱上她那一双沉静的双眼

tonight i can write the saddest lines

今夜我可以写下最哀伤的诗句

to think that i do not have her,to feel that i have lost her

我不再拥有她,因为我已失去她

to hear the immense night,still moer immense without her

聆听广阔的夜空,因为没有她而更加广阔

and the verse falls to the soul like dew to the pasture

而诗句坠在灵魂上,如同露水坠在牧草上

what does it matter that my love could not keep her?

我的爱留不住她,那又有什么关系?

the night is shattered and she is not with me

夜色零落,而她不在我身边

this is all.in the distance someone is singing.in the distance

这就是一切了.远处有人唱着歌

my soul is not satisfied that it has lost her

我的灵魂因失去了她而失落

my sights searches for her as though to go to her

我用目光搜寻她,像要向她靠近

my heart looks for her,and she is not with me

我用心寻找她,她却不在我身边

the same night,whitening the same trees

相同的夜让相同的树林泛白

we,of that time,are no longer the same

彼时,我们也不再相似如初

i no longer love her,that is certain,but how i loved her

我不再爱她,这是确定的,但我曾经多么爱她

my voice tried to find the wind to touch her hearing

我的声音试着找寻风来触碰她的听觉

another is.she will be another is.like my kiss before

别人的,她将会是别人的,如同我从前的吻

her voice,her bright body,her infinite eyes

她的声音,她洁白的身体,她深邃的眸子

i no longer love her,that is certain,but maybe i love her

我不再爱她,这是确定的,但也许我还爱着她

Love is so short, forgetting is so long

爱情太短,而忘却太长

because through nights like this one i held her in my arms

因为多少个如今夜的晚上,我曾拥她入怀

my soul is not satisfied that it has lost her

我的灵魂因为失去了她而失落

though this be the last pain that she makes me suffer

这是她最后一次让我承受伤痛

and these the last verses that i write for her

而这些,是我最后一次为她写下的诗句

失落伤心的古诗词篇四
《情绪的高涨与诗美的失落_郭沫若诗歌创作得失谈》

第5卷第2期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5 No.22003年5月        JournalofWuy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May,2003

情绪的高涨与诗美的失落

———郭沫若诗歌创作得失谈

李征宙

(浙江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浙江 丽水 323400)

  摘要: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自由体诗歌的出现,一举结束了早期新诗文白参半的稚拙局面。在具体的创作

中,郭沫若主张“形式的绝端自由”、“感情绝端的流露”,其结果是在获得一种“狂暴的技巧”的同时也失去了诗歌现代性的深层表现的朦胧美。探寻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得与失,对当今日益衰微的新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郭沫若;诗歌;主情说;得失

中图分类号:I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13(2003)02-0043-04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新诗创作史上所作的贡献尤

其是在新诗形式解放方面的贡献是人所共知的。朱自清曾明确指出,五四新诗革命与近代“诗界革命”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新诗从诗体解放下

[1][P2]

手。”而导致诗体空前大解放的第一人,郭沫若。

众所周知,从放的历史胜利。容与旧的诗词的传统形式之间的矛盾。胡适、刘半农、刘大白等人首先冲破了文言和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尝试着用白话写作自由体诗。胡适在《谈新诗》一文里,明确指出“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又说“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新

[2][P183]

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早期白话诗人的写作实践,证明了白话可以写诗,他们是勇敢的旧形式的破坏者。但遗憾的是,那时胡适对诗的性质和特征的认识有着其片面的地方。例如,他把新诗的革命仅仅看成是语言形式的革命,以为只要明白如话就是新诗,而不大注意诗的美学特征和创作规律。因此,他把散文分行甚至是“罗罗唆唆的讲学语录”,也当成了新诗。有人曾做过这么一项统计,在20世纪20年代的头两年,报刊上发表了新诗近一万首,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艺术粗糙的散文分行之作,缺乏诗味甚至根本没有诗味。

①收稿日期:2003-02-19

暂尝试之后,,,主张

[1][P4]

,不过在诗论和创作实,郭沫若又远远超过了胡适等人。郭沫若认为“诗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之纯真的表现,生命源泉中流出来的Strain(诗歌),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曲调)”,无论是新体的或旧体的,今人的或古人的,我国的或外国的诗作,“凡是生之颤动,灵的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便是我们人类欢的

[3][P233]

源泉,陶醉的美酿,慰安的天国”。郭沫若强调诗意的纯真,感情的美化,的确是揭示了诗的真谛。他的自由体诗充满了火山爆发般的反抗精神,集中体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闻一多先生为此称赞郭沫若“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歌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精神———二十世纪的时代精神。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

[4][P351]

《女神》真不愧为时代的一个肖子。”

公平而论,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的诗体大解放中,冲破了一切旧体诗词格律的束缚,并身体力行地创作出了被称为时代号角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它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精神、美学原则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达到五四时期中国新诗主潮的顶峰,为中国新诗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其成就是前无古人的。然而,

),男,浙江松阳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作者简介:李征宙(1965—

・44・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

一个历史事实又为研究者们所公认:郭沫若自《女

神》开始,诗歌在先天上就缺乏一种诗美的质素,以后的诗歌在艺术上更是呈现了一种倒退的走向。到了《星空》则已经没有当年的“浪漫的、蓬勃

[5]

的、汹涌的、雄浑的热情”,缺乏撼人的艺术光彩。以后的几本诗集,从艺术上看更是每况愈下。甚至郭沫若本人也认为《前茅》可以值得提起的“就只在有左倾的意识一点”,《恢复》“不免有浓厚

[6][P42]

的感伤情绪”,艺术上也“没有多大价值”。那本由四十二首爱情诗组成的诗集《瓶》,不过是诗人“过去的恋情的痕迹”的一点“纪念”,[7][P271]艺术上没有新的突破,至于写在留居日本十年和归国投身抗战时期的《战声集》、《蜩螗集》,概念式的呼喊淹没了诗美的特质,一直到解放后真正好的诗也是屈指可数。因此,连诗人自己也不得不带着自嘲的口吻承认:郭老郭老,诗多好的少。要探究造成郭沫若诗歌创作步入疲乏与困顿的根本原因我认为仍要从郭沫若本身的诗歌创作理论为切入口。

郭沫若诗歌理论的核心是“主情说”。他曾在《革命与文学》中提出[8][P33]

终于感情的”在抒情。,自由诗、的束缚,破除一切已成的形式,而专挹诗的神髓以

立言”的封建诗歌和文艺,对那些空虚颓废、无病呻吟的苍白之作,都是有力的批判和否定。但在另一方面,由于诗人热情奔放,对感情的倾泻不加节制,任它天马行空,一气呵行,使得其许多诗作流于粗率,雄浑有余,意境不远,一览无余,显得单调乏味。周扬曾经评论郭沫若的诗歌说“你不用惋惜你在他诗中不免要遇到的粗率和单调,他在掌握内在的旋律、内在音节上所显示出来的天才将会弥

[13][P42]

补你一切。”要是这种粗率和单调只是指情绪的旋律和音节,那诗人的天才的确弥补了这个缺陷;但在此地我指的却是诗的内容、诗的意境。由于诗人有时兴之所至,感情迸发,求其痛快,不加调节,不少诗作缺少深远的意境,这不仅是诗人才华过于显露的结果,主要原因还在于没有饱满的生活血肉,感情像流星似的飞驰,譬如《晨安》一诗,;一口气呼出28个“,,,在《海外归鸿》一诗中郭沫若是这样呼喊着:“我和你别离了百日有奇,又来在你的门前来往;我禁不着我的泪浪滔滔,我禁不着我的情涛激涨。”这里的“泪浪滔滔”显然是形容过度,夸张失实,徐志摩在胡适创办的《努力周报》第51期上发表了《杂记・坏诗,假诗,形似诗》一文对此提出了严肃的批评:“我记得有一首新诗,题目好像是重访他数月前的故居,那位诗人摩按他从前的卧榻书桌,看看窗外的云光水色,不觉大大的动了伤感,他就禁不住……泪浪滔滔。固然做诗的人,多少不免感情作用,诗人的眼泪比女人的眼泪更不值钱,但每次流泪至少总得有个相当的缘由。踹死了一个蚂蚁,也不失为一个伤心的理由。现在我们这位诗人回到他三月前的故寓,这三月内也并不曾经过重大变迁,他就使感情强烈,就使眼泪‘富余’,也何至于像海浪一样的滔滔而来!……总之形容哭泪的字类尽有,比之泉涌比之雨骤,都还在情理之中,但谁能想像个泪浪滔滔呢?”这真是一语中的,击中肯綮。遗憾的是,郭沫若在当时不仅没有对自身的缺点加以认真审视,反而认为是徐志摩在有意抬杠,从此绝断了彼此的友谊。郭沫若的“主情说”还使得他过分注重情感的热力在诗歌创造中精神传达的作用,从而忽视了美感的传达作用。譬如《女神》一诗所体现的便是郭沫若崇尚的美学原则:“以情感人”的绝妙代表。

便于其自然流露的一种表示”。又说“情绪的律吕,情绪的色彩便是诗。诗的文字便是情绪自身的表

)我看要到这体相现。(不是用人力去表示情绪的。

[3][P243]

一如的境地时,才有真诗、好诗出现。”在谈到创作实践时说:“我作起诗来,也任一己的冲动在那里跳跃,我在一有冲动的时期,就好象一匹奔马。”“……每每有诗的发作袭来,就好象生了热病一样,使我作寒冷,使我提走笔来战栗着有时候写

[9][P203]

不成字。”而且郭沫若是这样说明诗的创作心理的:“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我想诗人底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像一张明镜,宇宙万汇底印象都涵映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直觉、灵感,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涨的情调。这活动

[12][P238]

着的印象便是徂徕着的想象。”基于这种“感情的自然流露”的“唯情”主张,一方面,使得郭沫若诗歌创作在“五四”狂飙突进时代,对于那些虚伪欺骗、矫揉造作,所谓“文以载道”、“代圣贤

第5卷第2期            李征宙:情绪的高涨与诗美的失落・45・

他首先注意的是情感的真而不是传达感情手段的美。诚然如沈从文批评的:“他沈默的努力,永不放弃那英雄主义者的雄强自信”,“他那同情的线是

[11][P311]

为思想而牵,不是为艺术而牵的。”郭沫若在《女神》序诗中表白的是整个作品产生之后与读者艺术创造的“自我失控”。诗人通过屈原之口说,他尊奉的是自由的表现自己的原则:“我有血总要流,有火总要喷,不论在任何方面,我都想驰聘。”(《湘累》)他又形象地描述自己创作激情到来时是怎样的发热发冷,战栗得不能自己。《凤凰涅般、木》

寻求的衔接点是脉搏“振动数”的相同与心灵“燃《天狗》、《站在地球边上放号》、《晨安》、《匪徒颂》

烧点”的一致,诗人渴望最大的审美效应就是拨动等充满“男性的粗暴”的诗篇,就是这种情感战栗青年的心弦,点燃青年的智光。属于艺术审美的更时的产物。一种美的创造的原则当然与诗人自身气多追求则是没有的了,这就使得《女神》的美变得质、性格有关。郭沫若自认为是一个偏于主观而又残缺不齐,或者说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湘累》富于冲动性的人,“我便作起诗来,也任我一己的一诗中诗人更是集中笔力表白了他的这种诗歌美学的价值观。听到娥皇女英在水中传来的悲切的歌声,三个人有一段对话很值得我们玩味。

屈原 哦,好悲切的歌词!唱得我也流起泪来了。流吧!流吧!我生命底泉水呀!你一流了

出来,好象把我全身的热火都浇息了的一样。我感觉着我少年时分,炎天热日之中,在长江里面游泳着一样快活。你这不可思议的内在的灵泉,你又把我复活转来了。哦,我的姐姐!你也在哭吗?吗?女须 呢!屈原 不然,不然,我不相信人们底歌声有那样泪晶一样地莹澈。

老翁 这便是娥皇、女英底哀歌了,这歌儿似乎还长,我在湖中生活了这么一辈子,听了不知道有多少次。我虽不知道是些什么意思,但是我听了总也不知不觉地要流下泪来。屈原 能够流泪的人,总是好人。能够使人流泪的诗,总是好诗。诗之感人有这么深切,我如今才知道诗歌底真价了。……郭沫若这段“夫子自道”,清楚地说明他诗歌审美价值的核心是以情动人,和他的诗论的核心“主情说”是完全相吻合的。这情的确是来自郭沫若生命的泉底,它以自身的热火使泉水沸腾,然后再去点燃别人的热血。这即是歌德讲的“灵魂热”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浪漫主义诗人的光荣就在于他内心燃烧着最热烈、最激昂的感情,用烈焰烧光

[12][P179-180]

了一切坚固的形式,形象和思想”,诗歌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感人的“深切”。显而易见,诗人在这里是非常重视诗歌创造主体的作用。但是郭沫若重视感情的热超过了关注传达的美,感情喷发的随意性超过了表现方式的选择性,造成了一种

冲动在那里跳跃。我在一有冲动的时候,就好像一匹野马,我在冲动窒息了的时候,又好像只死了的

[13][P128]

河豚。”但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诗人是应该懂得怎样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性格和气质在创作中的作用的。郭沫若在崇尚一种艺术原则时表现了失控的状态,缺乏艺术的节制和选,沈从文为此,而不

[4][P312]

。闻一多也说他不曾选择”,而“选择是创造艺术底程序

[14][P363]中最紧要的一层手续”,得到的便是情感传达的自然,丧失的却是情感传达中的美感作用。

此外,这种“自我失控”后产生的诗篇就表现了一种情感宣泄与艺术表现的不平衡性。《凤凰涅般木》就是在战栗中奋笔疾书,结果就出现了连作者

后来都感到是空洞而泛滥的歌唱。《晨安》一口气道出了28个“晨安”,虽然增强了诗歌的浪漫主义气势,其中一些诗句也经过想象锤炼而得到了升华,如“情热一样燃烧着的海山呀”,“梳人灵魂的晨风呀”,“我冻结的北方的黄河呀!黄河呀!我望你胸中的冰块早早融化呀!”等等,但是由于感情的过分放纵,读起来总有一种单调感,诗中许多句式也如散文式的直呼,没有诗的提炼,诗句缺少诗美的质素。《浴海》、《笔立山头展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匪徒颂》等诗篇均有这个毛病。朱湘为此曾经批评郭沫若的诗歌“对于艺术是很忽略

[15][P365]

的”,传达感情具有“单调的结构的倾向”。譬如《天狗》全诗分29行,出现了29个“我”,表述结构基本是“我是什么”、“我做什么”、“我怎样了”,古板单一,毫无变化,整篇诗文呈现了创造主体与被创造的艺术完全等同的命题。试看“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一类的诗句,这里创造主体的我和被创造的客体的我———即艺术中的自我形象之间的距离几乎等于零。生活原型语言与艺

・46・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1980.

[3]郭沫若.论诗三札-郭沫若论创作[M].上海:上海

术创造的语言之间的差异或空白被忽略到了乌有的

程度。难怪宗白华说郭沫若的诗歌“简单固定了

[16][P26]

些,欠流动曲折”,后人则干脆用“空虚”或“空洞”来批评郭沫若,附以解释就是他的作品

[11][P312]

“缺乏内含的力”。郭沫若的诗歌完全是激情的产物,也即感情的自然流露,也正因他具有着奔腾的想象和澎湃的激情,进而才形成了他诗歌构思的峻伟、夸张的奇特和色彩的瑰丽。毋庸讳言,郭沫若在诗歌创作强调“形式的绝端自由”和“感情的绝端流露”使其作品出现了散文化、平板化的倾向,在获得一种“狂暴的技巧”美的同时,失去了对诗歌现代性的深层表现的朦胧美的追求;在完成了打破旧镣铐建立新生的自由诗的任务同时,却没有肩负起诗歌表达方式走向更美的变革的责任。诗人的美学意识还未能进入一个新的大门就徘徊止步了。为此,我认为探寻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得与失,对当今日益衰微的新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朱自清.[:上

文艺出版社,1983.

[4]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女神之时代精神(卷三)

[M].

北京:三联书店,1982.

[5]穆木天.郭沫若的诗歌[J].文学,1937,8(1).[6]郭沫若.郭沫若专集・郭沫若诗作谈(卷一)[M].四

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7]郭沫若.郭沫若文集・郁达夫〈瓶〉附记(卷一)[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8]郭沫若.郭沫若论创作・革命文学[M].上海:上海文

艺出版社,1983.

[9]郭沫若.郭沫若论创作・创造十年[M].上海:上海文

艺出版社,1983.

[10]楼栖.论郭沫若的诗[J].文学研究,1957,(2).[11]沈从文.沈从文选集・论郭沫若(卷五)[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12]勃兰兑斯.[M].北京:人民文

,)[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闻一多全集・女神之地方色彩(卷三)[M].

北京:三联书店,1982.

[15]朱湘.中书集・郭君沫若的诗[M].上海:上海生活

海文艺出版社,[2]胡适.谈新诗[A].建设理论[Z].

书店,1934.

[16]宗白华等.三叶集[C].上海:亚东书局,1920.

TheRiseofEmotionsandtheLossofPoeticBeauty

———AnexplorationintothesuccessesandfailuresinGuoMoruo’spoeticcreation

LI Zheng-zhou

(ZhejiangLishuiNormalCollege,Lishui323400,China)

Abstract:TheappearanceofromanticfreestylepoetryrepresentedbyGuoMoruoputanendtotheimmatureandclumsysituationoftheearlynew-stylepoetry’shalfliteraryandhalfvernaculardiction.Inhisownpoeticcreation,GuoMoruoadvocatedex2tremefreedomofformandcompleterevelationofone’sfeelings.Asaresult,helostthehazybeautyofpoetry’smodernisticin-depthexpressionwhileachievingaviolentskill.Anexplorationof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GuoMoruo’spoeticcre2ationhasfar-reachinghistoricalandrealisticsignificanceforthedevelopmentofnew-stylepoetrywhichisonthedecline.Keywords:GuoMoruo;new-stylepoetry;theviewthatthefunctionofpoetryistorevealone’sfeelings;advantagesanddis2advantage

[责任编辑 李 明]

失落伤心的古诗词篇五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 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诗作颇多,其中以其二百多首感伤诗最为出色。感伤诗的分类尚存争议,但就其感伤诗而言,其实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事物牵于外”和“情理动于内”两类,作为“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的感伤诗,白居易的真实感触和心态多是通过这类诗歌来展现给读者的。其主题有的写仕宦生涯的拘束和失落感,有的写人生经历的孤独和无常感,有的写孤苦多病的深刻体会,有的则写对自然人事规律的清醒认识和矛盾心态,体现出以儒、释、道三者一体著称的白居易真实的心路历程。 作为白居易诗歌中较有诗味诗意的感伤诗,其艺术特色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流露上,都切近他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白居易的感伤诗中始终贯注着他的真情实感,所以大多是“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不是理智、客观、冷静的俯视自己,而是感性的、情绪化的融入了自己的身心。正因为此,他的诗歌才具有一种感染人的力量。

[关键词] 白居易;感伤诗; 明白晓畅; 情景交融; 淡雅清婉

On BAI Ju-yi's sentimental Poems

(College of Literatur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wu,730070)

[Abstract] a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poems by Bai Ju-yi quite a lot, which with its more than 200 sentimental poem best, sentimental poetry classification is controversial, but the sentimental poetry, in fact, can be summed up as " things hold outside" and " reason to " two categories, as " of encounter in shape with chants of " sentimental poems, Bai Ju-yi's true feelings and the attitude of many by this kind of poetry to show readers. The theme of writing and some offici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sense of loss, some write life experience of loneliness and sense of impermanence, some write alone sickly profound experience, some writing on natural personnel law awareness and contradictory mentality, reflect th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three one is Bai Ju-yi true journey. As in Bai Ju-yi's poems are more poetic flavor poetic sentimental poetry,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 content selection, language expression, emotions, are close to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inner world. The Bai Ju-yi's theory of poetry in his sentimental poetry always give his one's real feelings, so most is " I view things " "me state ", is not rational, objective, calm

down myself, but perceptual, emotional into my body and mind. Because of this, his poetry has an infection of human strength.

[Key words]:Bai Ju-yi;sentimental poetry;lucid elegant;scenes

对于白居易的感伤诗,前代学者的研究总括起来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让其置身于源远流长的感伤文学的长河中去考察,自宋玉的《九辩》到潘岳、江淹、庾信再到白居易、李商隐最后到纳兰性德、黄仲则等都纳入了“感伤—言情”这一传统,是人们一贯的探讨方向;另一种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传统分类于现在的西方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分类存在争议。但就白居易感伤诗独立出来而与其他诗人或其他诗类比较研究的相对较少,其实白居易的感伤诗除此之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与他的讽谕诗的“意在言外”的特点有着明显区别,其感伤诗已经摆脱了自初唐以来功利化的倾向,开始转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身世的感叹和对短暂生命的无奈,表现领域开始转向人的内心情感世界的抒发。这些诗或格调凄迷,或思绪辗转反侧,诗句质朴通俗,简易精致,有些长诗凄美的风格更是无往不收,呈现出了阴柔清婉、落寞感伤的诗调。白居易的感伤诗无论从字到句,从用韵到章法的巧妙运用都相当娴熟,为当时及后来诗歌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贡献毋庸置疑的。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分类及主题

(一)感伤诗的分类

白居易感伤诗的命名来源于他的《与元九书》“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由此可将其感伤诗题材分为“牵于外”的感伤诗和“动于内”的感伤诗两类,前者意在感物道情,又可分为“牵于事”和“牵于物”两类,后者旨在人生感慨,又分为“动于情”和“动于理”两类。在白居易所创作的二百零一首感伤诗中,数量最多的是“动于情”的题材,这也正说明了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的诗人气质,同时也说明感伤诗是偏重抒发内心感情的诗。这种感伤情绪始终充溢

于白居易诗歌创作的生涯当中,几乎覆盖了其诗作大半。其它如讽谕诗、闲适诗及杂律诗虽是白居易的重要诗作,但还不能说是其代表作品。在当时及后世,使他享受盛名的流行作品是以《长恨歌》、《琵琶行》等为代表的感伤诗。

(二)感伤诗的主题

1、拘束和失落——抒写宦海沉浮

白居易的仕宦生涯中的拘束和失落感,即“承家”与“事国”的理想在现实面前都是不能如愿的,这使白居易充满了失落和无奈。最典型的如《五古·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写出了他在宦海变幻无常的命运下抱负难以实现,失落的情绪和无奈选择“中隐”的生活方式的被动状态。再如“身为三品官,年已五十八。”“早晚重来游,心期罢官后。”“不知明日休官后,逐我东山去是谁?”等诗句,都流露出了宦海沉浮下的失落感。还有许多诗篇如《杂曲歌辞悲哉行》、《自问》、《食饱》等诗中显现出的往往是追求自由、向往退隐,在现实中处处感到受压抑、受拘束的心情。

2、孤独与无常——抒发人生苦短

白居易自幼孤苦多病,使得他对人生苦短有着深刻体会,感伤诗中有一大部分写自己的孤苦人生,如“病知心力减,老觉光阴速”,“头痛牙疼三日卧,妻看煎药婢来扶”,“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肘痹宜生柳,头旋剧转蓬。恬然不动处,虚白在胸中。”“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等诗句看见白居易体弱多病,再加远离家园亲人的贬地岁月,失亲离友更促成了他感伤诗中孤独和无常感。比如《五律·唤笙歌》:“露坠委花槿,风吹败叶荷。老心欢乐少,秋眼感伤多。芳岁今如此,衰翁可奈何。犹应不如醉,试遣唤笙歌。”诗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用“老心”、“秋眼”和“衰翁”三个词对衰老的无奈和感伤,种种景象都散发出孤凄的氛围,透露出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受。

3、清醒与矛盾——抒发天命难违

白居易诗中处处流露出哲理的思考,然而与此同时,他又为之忧伤、感慨,这样两种看似矛盾的心态一直伴随着他。比如《寄黔州马常侍》“闲看双节信为贵,乐饮一杯谁与同。可惜风情与心力,五年抛掷在黔中。”再如“吾无奈尔何,尔非久得志。”“皆怀王佐道,不践陪臣秩。自古无奈何,命为时所屈。”“坐愁今夜醒,其奈秋怀何。”等诗句中的“无奈”、“醒”、“屈”、“可惜”和“志”的字词,最能看出作者清醒后的理性思考,但是自己清醒的认识面对眼前的一切都只能无能为力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天命难违的哲理思考。

二、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色

(一)情景交融,含蓄蕴藉

《唐宋诗醇》评:“香山居士,古体多以铺叙畅达见长,短篇间以含蓄蕴藉生姿。”。白居易的感伤诗有的是长篇歌行,有的是短篇。部分短篇通过有限的语言营造意境,以简约的笔墨勾勒景物并熔铸主观的意绪,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效果。“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真景物,即目之所触、心之所及的景象,要求绘景逼肖自然,真感情,即对人生真切体验的情感。感伤诗的意境是通过秋天萧索之景与孤苦心境的遇合而产生的,将真切的人生体验圆融在眼前的兴象之中,创造出凄清空明的诗境。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四溟诗话》),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白居易对诗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物我同一,浑然融成一片,诗人巧妙的让世界万物具有了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例如《秋江送客》:

秋鸿次第过,哀猿朝夕闻。是日孤舟客,此地亦离群。

濛濛润衣雨,漠漠冒帆云。不醉浔阳酒,烟波愁杀人。

诗中通过秋鸿、哀猿、孤舟、蒙蒙细雨、漠漠浮云汇聚成一幅悲凉

的画面,令人愁绝,情调悲切。全诗皆为景语,情寓景中,无一字写愁情,然愁情尽露,才赡思新,得意处辄题,妙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明代江进之《雪涛小书》中说:“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扩多少。”白居易善于使用多种化境技巧,如拟人、用典、比喻、练句、白描等,开掘出更为新颖的诗境,写得含蓄蕴藉,韵味醇厚。如他的长篇七言歌行《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

失落伤心的古诗词篇六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悲凉情感》

文学研

WENXUE YANJIU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悲凉情感

□陈冬梅

“古诗”是魏晋以后人们对汉末流传下来的一批无主名五言诗的总称。据梁朝钟嵘言,他所见者犹有五十九首,梁昭明太子萧统纂集《文选》,从流传的古诗中选出十九首载入书中,而冠以《古诗十九首》,后人沿之,遂成为这十九首诗的专名。《古诗十九首》以其浓郁的抒情特色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曹旭说“《古诗十九首》是一组美丽而悲怆的诗。”陆时雍《古诗镜》亦评其是“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古诗十九首》正是以五言诗的特有形式所抒发的作者内心那种凄凉哀怨悲怆的情感深深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使“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这种悲凉凄怆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表现为抒发由空间距离的阻隔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感

《古诗十九首》基本上都是以游子或思妇的口吻写的,集中抒发了在外为生计而疲于奔命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和在家独守的思妇的闺中之怨。现实的难以克服的空间阻隔,使得有情者双双倍受相思的煎熬及其所带来的孤独与寂寞。这十九首短诗共一千五百二十四字,“路”用了五次,有三次直接表现空间的遥远,如“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相去万余里”一句用了两次,如“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远”字出现了七次,“遥”字出现了三次。这些表示空间距离的词语的大量使用,充分表现了由于空间的辽远所带来的情感重视与无耐。一面是殷切的渴盼相聚,一面难以逾越的空间阻隔,长期的分离与相思,必然令人心生孤独与寂寞之感。如《迢迢牵牛星》:

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此诗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来映衬自己的情感。本来是在勤劳地织布,但是却终日难见织出布匹,而只见时时哭泣。所为何事?原来是想到了牛郎与织女隔了那么一条小河尚且不能脉脉相语,如今我与所思之人相去万余里,怎么能相依相偎呢,想起此又怎能不让人因孤独寂寞而倍感伤心及至哭泣。

思妇伤心,游子亦是难过。如《涉江采芙蓉》,描写了一位快快乐乐采摘芙蓉、芳草给所爱之人的游子,想起所爱之人不在身边而在“远道”,而且是“长路漫浩浩”,禁不住发出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凄凉哀怨与悲愤的感叹。《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方东树《昭昧詹言》评其曰:“客子思归之作,语意明白,一出一入,情景如画。”正是这“情景如画”的描写,刻画出了游子那悲怆孤独寂寞的心境。别人都以为“客行”快乐,而“我”却想早早回家,享受家中的温馨。因为“我”受够了那出门在外的孤独、寂寞与迷茫的煎熬,那有话无人可诉的凄凉。想家却不能回,禁不住独自落泪。若非伤感、悲怆到极处,男儿怎会有泪轻弹呢!

《古诗十九首》正是以直接的词汇来表现空间上现实距离的辽远,并且依据文本背后所含的种种不言明的因素来暗含这种空间距离的难以克服与逾越,与那种急切的渴望超越空间距离而能“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形成极大的反差。这种矛盾的长期难以克服而又各不能释怀,进而使得相思之痛变为了孤独寂寞之感。此种情感正如屈原在《九歌・少司命》里所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其次,表现为抒发由意愿的难以实现而产生的挫败、失落感

掌握了一定知识的下层士人在战国、秦汉时代已经倍受统治者的重视,他们可以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作为进身统治阶层的砝码。特别是到东汉时举贤用士更为普遍,这都大大刺激了那些身处下层而心怀大丈夫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志向的士子们进入统治阶层的愿望。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志向,不惜背井离乡抛妻弃子。但是,东汉末年的现实已经使得他们的愿望近乎奢望。宦官与外戚相互争权夺利,政局动荡不安,这个时代的选用人才之标准不再是才与能,而是“世胄赐高位,英俊沉下僚。”是一个“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时代。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下层的士子受到的排挤与压制。即使有侥幸如愿的,也会忘记做士子时的艰辛而对士子同样采取压制的态度。如《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马茂元说:“这首诗是秋夜即兴之作。篇中写出秋季景物的凄清,失意的人生活的孤独和惆怅。归结到显贵的朋友不相援引,表示无限的怨望。”此评可谓是一语中的,“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想当初的命运相同,同门之谊,而如今,你已经显贵,对我所处的下层地位竟然不闻不问,毫不同情。声声诉说中不禁有了“虚名复何益”的怨恨。当然这种事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使然。如果是把显贵的“同门”换作“我”,也许此事依然如此发生,要不,也就不会极力地想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啦,因为他“据要路津”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摆脱个人的生活困境而没有为别人着想。

游子的志向得不到实现而又不想轻言放弃,必然要长年在外奔走讨食,这就使得在家中思念他的妻子的相聚之愿得不到实现,成为有夫之寡妇,心中感到莫大的失落。如诗中“思”字用了九次,其中直接表现思妇怨恨的“思君令人老”就用了两次。“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则更加直白地表露了思妇幽怨与落寞的心情。再如《冉冉孤生竹》,描写了一个急切盼望夫婿来迎娶自己的女子,可是等了又等,却总也不见迎娶的车队到来,禁不住地自言责问:“轩车

学研

究来何迟?”在意愿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也不由得发出“贱妾亦何为”的怨叹!

在对人生的意义追求或是对名利的渴盼中,游子与思妇被双双拉进了挫败与失落的漩涡之中而难以自拔,都在心中意愿难以实现的失落中忍受煎熬与折磨。在对这种失落感的平直诉说中,使人联想到了人生中的种种凄凉。

最后,表现为抒发由人生的短暂易逝性而产生的焦虑、恐惧感

生命无常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感慨的主题之一。孔子面对滔滔不绝的河水慨叹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对生命的虚无体会更深:“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使大量的文人也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们从自身的感受中更强化了这种自古就有的死亡意识。建功立业的理想无法实现,青春年华也随之而去,人过半百却一无所得。在反思过去一事无成,展望未来一片茫茫的痛苦中,他们顿感个体人生的悲哀,一种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焦虑便铺天盖地而来。

在《十九首》中,诗人为了表现这种对人生短暂易逝的焦虑恐惧感,用了大量的实物意象符号。如“蟋蟀”、“秋蝉”、“浮云”、“蝼蛄”、“秋草”、“白露”这些本身生命就非常短暂或是接近生命尾声的生物来作为诗中的意象;“古墓”、“丘与坟”、“死人”、“黄泉”等与生命结束直接相关的词汇,“盘石”、“金石”、“千岁”、“万岁”、“松柏”等代表生命长久的意象或数字来映衬人生的短暂。这些意象的使用表明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深思索,感到生命难以承受岁月的侵蚀与意愿难以实现的艰辛,他们不禁而生焦虑与恐惧之感。面对此种心情,或是无奈叹说“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或是自嘲式的慰藉“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或是想寻求暂时欢乐来掩饰内心的恐惧“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但是无论语言如何,都难以克制内心的焦灼与恐惧,不自禁地感叹“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如《驱车出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下转第27页)

29

odern chinesexiandai yuwen

意气的认识,使得李白无比激进,在揭露现实社会时不自觉地把这种情感的失衡以一种过激对峙情态宣泄出来,因之,才有了那么多的《古风》诗篇,例《古风》二十四中“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鼻息干虹霓,行人皆秫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诗中所写仅是个宦官,却在政治上飞扬跋扈,能够“多黄金”、“开甲宅”、“鼻息干虹霓”,而作为一代才子的李白历尽艰辛酸楚屈辱只能白衣漫游,居无定所,以诗换酒,何其哀哉!

李白对统治阶级的批判最为深刻也最为激烈的是不重视人才,诗人流荡的是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李白认为自己的怀才不遇是因为统治阶级不重视贤才。因此,从批判的角度讲,他的批判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青年时代就形成的兼济思想不得施展,是李白难以超脱的伤感,个性的高傲使他把自己政治的失意统统归结为奸佞当道,嫉贤妒能,使其伤感带上悲愤昂扬的调子。如《古风》三十七“浮云蔽紫烟,白日难回光。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来共叹息,流泪空沾裳。”《古风》十五,“奈何青云上,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三十九,“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

第三,李白的伤感不独是环境使然,多愁善感的敏感诗人气质,豪放不羁、心高气傲的性格也是重要因素。因为要走终南捷径,不得不屡屡拜会权贵,这对诗人骄傲的心灵是一种屈辱,尽管他不失洒脱倜傥。史载其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甚至有傲视之感,试想,一个

学研

究内心深处极端自负的人,要去投合取悦于时势之人,以求扶持提携,这是一种心灵的煎熬,更何况这种尴尬屈辱的努力常常是徒劳。再者,无论这样的事情李白做的多么潇洒,毕竟有违他的天性,内心的伤感也会流于笔端。如《上李邕》“假今风歇时下来,犹能巅却沧溟水”,失志后真能“巅却沧溟水”吗?如果真能那样心平气和,随遇而安,那就不是李白真性情。率性的李白把政治看得太容易,他始终不肯相信或不肯接受这样的事实,作为一个正直心机单纯的文人,实在无法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政治空气下以一文人的思想去实现空洞的政治理想、有所建树。这是李白个性的悲剧,也是中国文人涉足政治往往不得意的文化心理根源。李白夸张的失意也正说明这一点。“九重万乘主,浪谑赤墀青锁贤。”“一醉累月轻王侯”,在这些极尽夸张的诗句中,诗人对于政治的单纯理解和其傲岸的态度更衬托了他的伤感无奈。

综上所述,李白乃性情中人,他是盛唐诗坛的领袖,以才情自诩,自视甚高,虽屡遭失意,仍矢志不移,终在苦闷矛盾高歌理想中度过坎坷一生。他的一生,是高唱盛唐气象的一生,是歌咏青春理想的一生,他以歌唱的生命,吟咏了昂扬不屈的人生追求,澎湃着激越铿锵的旋律,这旋律间或有淡淡失意的伤感,却给我们诠释了一个真实的活了几千年的伟大诗人,他不假矫饰,自然率性,有一种令人敬重的世尘难染的天真质朴。

(邢 平,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

的语言中埋下更深切的焦虑、恐惧与无耐。

钟嵘说:“古诗其体源出於《国风》。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卷上》)刘熙载说“《十九首》凿空乱道,读之自觉四顾踌躇,百端交集。”(《艺概》)可见,《十九首》正是借助于当时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切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处于乱世衰道中的心声与情感。那种一切意愿都难以实现的凄凉、悲怆、哀怨的情感尽数表露于诗篇。正因为其所蕴含的孤独寂寞感、挫败失落感与焦虑恐惧感,使得人人读之似觉诉说自己的辛酸与凄凉的身世,正如陈祚明所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采菽堂古诗选》)这种同有之情,正是这十九首诗中所含的凄婉悲凉情感。

odern chinesexiandai yuwen

(上接第29页)

该诗中,所运用的与生命相关的词汇就有:墓、白杨、松柏、死人、黄泉、千载、朝露、金石、万岁、神仙,或是与死亡直接相关,或是生命旋即消失,或是暗示映衬生命长久不灭。但是在服药也不能留住生命、消除内心焦虑恐惧的时候,就转向于对麻醉心神的美酒的求助,“至于被服纨与素,其趣愈悲,而其情益可怜矣!”(王世贞《艺苑卮言》)马茂元说:“生命无常,及时行乐,是《十九首》里最常见的思想,而表现在这首诗里最为深透。”(《古诗十九首探索》)可见此评甚确。

无论是游子对仕进没有实现而“岁月忽已晚”所发出的感慨,还是思妇对游子不归青春消失所发出的嗟叹,都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的重视及其所带来的恐惧。他们或是“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艾艾自语,或是在“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看似感悟

(陈冬梅,山东曲阜市职业中专)

27

失落伤心的古诗词篇七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

【复习指导】

1、侧重:写景(叙事)抒情的诗词;

2、三个重要考点:①内容:某个字(词)好在哪?写什么景(场面、事)?景物(场面)

有什么特点?

②思想感情; ③表现手法。

3、古诗词常识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一般一、二、四句末字押韵。

律诗:每首一般八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每两句为一联,

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词:也叫长短句,有的分两段,叫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

附 七——九年级古诗词阅读理解

(一)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

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怎样理解“观”字的作用?

答: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写出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勃勃英姿;“观”字统观全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洪波涌起”

的“涌”有什么好处?

答:描写了一幅山水相连,非同凡响的景象。海水波纹荡动,山岛巍然屹立,画面充满了威

严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惊讶、赞美的感情。“涌”字写出了大海波浪翻滚时的宏伟气势和伟大力量。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情怀?

答:运用了夸张、互文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同时运用奇特的想象,描绘大海的形象,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寓情于景。借大海包容宇宙一切的形象,抒发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试赏析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春潮起涨,放眼远望,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和风随着航向,一面白帆高悬。这里既有实景之美丽,又有虚景之壮阔,描绘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情景,透露出诗人是岁末残夜行舟的。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残夜将尽,一轮旭日却孕育而生;旧年尚在,江上却春意盎然。妙处: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表达了客游他乡的思乡之情。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

3.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阔”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淼。“阔”既写出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一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 结合诗句,你认为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

远离家乡,漂泊在江南水上。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三)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请用散文的语言再现前三句所描绘的秋景图。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

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

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2、诗歌在充满萧瑟秋景的气氛中,为何要写“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反衬作者人生的苍悲,表

达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却不能实现的痛苦。

3、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思想的感情?

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思乡愁绪。

(六)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

“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3、本诗写了什么季节时分的景?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秋天傍晚时分;全诗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

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示例:“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

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

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3、简述这首曲的主旨。

作者通过站在潼关抚今追昔,反思历史,控诉了当时社会黑暗、百姓灾难深重的现实。揭示

了百姓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无论兴衰都处于受压迫受奴役地位的历史规律,寄寓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 (七)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1.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宴席华美的句子是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表现诗人对未来满怀信心的句子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

表明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

3.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诗人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终得任用的故事,表示自己对重回朝廷仍然抱有希望。

4.诗中哪两句具体写出行路难?是实写吗?这样写有何作用?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不是实写。作用是:“渡黄河”“登太行”比喻努力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可是却四面碰壁,道路不通,令人沮丧的现实。将“行”与“难”这对现实与理想间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5.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在经过前面感情的反复回旋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臵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说它是以春花咏冬雪的千古名句? “忽如”两句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情。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媚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诗人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雪天的奇寒?

从“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说明这种严寒叫人难以忍受。

3.诗人是怎样表现轮台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的?

先说送别地点——轮台东门送君去,其次写别时所见——去时雪满天山路,景语情语。最后写行人已去而诗人仍伫立远望的情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个“空”字,充分传达出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产生的无限惆怅。 (十二)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本文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 2.用白描手法写离愁难言的诗句是 3.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 。

4、词的前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是怎样渲染的?其作用是什么?

凄凉、萧索。用“独”“寂寞”“锁”等渲染悲情,表达作者极度失落而无奈的思想感情。

(十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 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

的景象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2. 一、二句诗写出了早春的什么特点? 3. 后两句采用了何种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一)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雎》中托物起兴的句子是 子是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分析“求”字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求”字是全文的中心,通篇都紧扣“求”字,表现男子对女子追求的过程。

3.该诗采用反复吟咏的手法,有何好处?

反复吟咏,递进地加深内容,增强节奏感 ,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

4.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男子对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的思慕追求的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

(二)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 “溯洄”“溯游”等词的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溯洄”“溯游”的反复出现造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诗人由“蒹葭”“白露”起兴,表达绵绵无尽的感情。一方面写出追寻意中人之路的坎坷难行,另一方面更深地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热烈追求与不能和心上人欢会倾诉衷情的惆怅情怀。

2.试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情: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渲染了一种邈远而迷茫的气氛,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此情此景,让这位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三)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用散文化语言描绘首联。 甲上,金光闪闪,显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2. “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字有何作用?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3.“塞土燕脂凝夜紫”中作者使用浓艳的色彩有何作用?

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用的典故是哪一个?有何作用?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失落伤心的古诗词篇八
《古诗词》

诗缘情,诗歌是众多文学样式中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中国古典诗歌崇尚含蓄,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借助于笔下的意象抒发出来,一首诗有无诗味,是否韵味独特,说到底是看这首诗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意象是诗家写诗、诗评家论诗经常要用的一个术语,也是鉴赏评价一首诗的突破口。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古人不论诗人还是评论家,都自觉地运用这一诗歌艺术规律提高自己的诗歌层次和评价水准。今天离古典诗歌的创作年代时已久远,但我们还可以通过诗歌了解作者写诗时的情感和志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意象的存在,它如化石一样记录了作者的情感信息。有许多意象已不仅仅属于诗歌,它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情感。一、月亮、夕阳、白云、杜鹃 月亮,亦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千百年来诗人们夜深人静,忧思无眠,举首望月,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唐五代戴叔伦的《调笑令》“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夕阳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登高望远,送目临风,夕阳残照,更能引起无穷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于是乎诗人笔下的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 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 《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都以“夕阳”写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 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的《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清朝纳兰性德的《点绛唇》“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朝思暮想而不得相见的伤感情思。 白云 见月怀人,

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 如唐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诗人卧看行云,倦极而眠,借白云曲折的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唐刘长卿的《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同时白云向来是和隐者联系在一起的。南朝时,陶弘景隐居在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诗答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从此白云与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如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白云寄托着诗人对刘十六归隐生活的羡慕。 杜鹃,又名子规、布谷、杜宇、望帝。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多用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李白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叫声最容易触动游子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二、鸿雁、尺素、双鱼、锦书、彩笺、青鸟 鸿雁常借指书信。相传苏武在匈奴牧羊十九年,他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从北海带回祖国,传递消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有“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没有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发排遣的相思。 书信也称为雁书、雁足、鱼燕、尺素、双鱼、双鲤、锦书、彩笺 等。 北宋晏几道的《诉衷情》“人脉脉,水悠悠,几多愁。雁书不到,蝶梦无凭,漫倚高楼。” 唐五代王涯的《秋思赠远二首》“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北宋晏几道的《生查子》“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

只为相思老。” 北宋秦观的《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北宋晏几道的《蝶恋花》“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南宋陆游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北宋晏殊的《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三、松、梅、竹、菊 、荷、蝉   松、梅、竹、菊被称为“岁寒四君子”,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 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的品格,。如李白的《古风》“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魏晋刘桢 的《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梅花常被诗人赋予高洁的品格。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发,散价乾坤万里春。”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竹子,被人们认为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董必武的《病中见窗外竹感赋》“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菊常被诗人们用来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自陶渊明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东篱”成为菊的代称,唐朝岑参 的《九日使君席奉饯卫中丞赴长水》“为报使君多泛菊,更将弦古案醉东篱”。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 南北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夏歌》“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此首以莲藕为喻,写女子希望和情人深结同心,永远相爱。 蝉,在诗人笔下是高洁的象征。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不食人间烟火,所以用它比喻的人,自然是清高的,指餐风饮露的雅士高人。骆宾王

的《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的《蝉》:“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王沂孙的《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四、梧桐、芭蕉、芳草、落花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李清照 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 的《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 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温庭筠 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明朝夏完淳的《卜算子?断肠》“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像“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吴文英的《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五代李煜 的《长相思》“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元朝徐再思 的《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常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离恨顿生。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春草起兴,表达了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落花 古人云“落花有意”,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唐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元无名氏《朝天子?庐山》“客去斋馀,人来茶罢,叹浮生指落花。楚家、汉家、做了渔樵话”。 五、南浦、长亭、西楼、关山、折柳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俩依然。”南宋韩元吉《瑞鹤仙?送王季夷》“西风吹暮雨。正碧树凉生,送君南浦。”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

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驿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行人休息和送别,是陆上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西楼是相思之所。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唐五代李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白《长相思二首》“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李商隐的《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折柳,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的习俗,因“柳”,是“留”的谐音。后用“折柳”指送别,用“柳岸”指送别之地。唐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南宋吴文英《解连环?留别姜石帚》“正岸柳、衰不堪攀,忍持赠故人,送秋行色。” 六、蟋蟀、捣衣砧、寒衣 蟋蟀,作为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 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后的惆怅。唐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这里的“蛩”古书上也指蟋蟀。 捣衣砧,在古典诗歌中常常代表闺妇思念外出丈夫的惆怅和迷惘。秋天到了,远在他乡的丈夫无御寒的衣裳,在阵阵捣衣声中寄托了无尽的牵挂和思念。南朝民歌《青阳度》“碧玉捣衣砧,七宝金莲杵。高举徐徐下,轻捣只为汝。”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寒衣,和捣衣砧相关,今天民间还有十月一送寒衣的风俗。通过寒衣表现对亲人的关爱和思念。清蒋士铨《岁暮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邻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唐刘长卿《余干旅舍》“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七、羌笛、胡笳、阳关 羌笛是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声音凄切哀婉,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

失落伤心的古诗词篇九
《若恨长天—伤感小诗》

若恨长天

好吧,我认输了。人生已无法抗拒的失落,铺天盖地。不言不语,反正明白的事实,我又何必去计较,注定的就认命吧。曾经的怀想再见。

她悄悄的走了

带走了我的凝视

带走了天空的蓝色

灰白交际了我的空间

任时光匆匆却停不下你的脚步

她悄悄地走了

没有想象中那样疯狂

没有想象中那样伤感

看完最后一次你的身影

我再也不想看清这个世界

她悄悄地走了

某时某刻不知道会不会想起自己多傻

光阴荏苒洗去千丝万缕

只想风轻云淡

看遍千愁百感的悲情

我慢慢的淡忘

终于阴晴圆缺缔造了辄而就忘

终于爱恨情仇成就了随遇而安

再也不想踏入那个虚戈

再也不要过问任何红尘

我慢慢的淡忘

忘了你来时的晴天

忘了你走时的雨天

我怕尘封太多

慢慢流成了滚滚江河的仇恨

我慢慢的淡忘

选择幽僻的曲径

只为避开那些不舍

宁愿独自安静在时光荏苒中

不要再看到凡尘的喧哗

失落伤心的古诗词篇十
《古诗中的离别》

《古诗中的离别》古诗中的离别 自古以来,离别是文人墨客的瑰宝,关于离别的古诗更是多不胜数,离乡之情,别友之情,更是溢满了文化史。 身处异地,唐代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色凄凉,作者孤身一人,身处异乡,在窗边望着皎洁的月亮,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想到自己故乡的一切,不禁感到有一丝酸楚,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对月空吟,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句。 离乡背井,李白也曾吟诵过:“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他把对家乡的浏留恋当做是故乡水万里来送他,这份离乡之愁,试问有谁能有李白表现得淋漓尽致呢? 与多年好友相别,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与好友分别,不知何时相见,但他用写诗来安慰自己不要伤心,因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成了千古名句。 面对离别,王维在《送元二使西安》中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青青河畔,折柳相送,一句话,一杯酒,一生的友情,王维就此写下了这千古名句。 面对离别,岑参在《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山回路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他对于彭玉的离别,有些失落,对朋友的祝福却不曾消减。 阅读古诗,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奇妙之旅,让人回味无穷,陶醉其中……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乐游原诗意

下一篇: 关于悲哀的诗词

最新成考报名

  • 小学生童心向党诗歌朗诵【三篇】
  • 关于冬至的诗
  • 秋分诗 秋分的诗
  • 赞教师诗句
  • 秋分古诗 秋分的古诗
  • 建军节诗句
  • 立秋诗句 关于立秋的诗句诗词大全
  • 建军节诗歌 八一建军节的诗词